第一篇:参股猕猴桃企业相关监督管理办法
参股猕猴桃企业相关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管理五家参股猕猴桃企业,加强风险控制,帮助参股企业规范相关财务及风险调控,提高管理水平,在保证参股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维护六盘水市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市农投公司”)合法权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特制定本监管办法。
第二条 本监管办法适用于市农投公司(包括市农投公司各子公司)没有控股权的参股企业。
第三条 市农投公司应按出资比例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参与五家参股猕猴桃企业的经营决策,保障公司利益和参股企业的整体利益。
第四条 六盘水市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资产经营管理分公司(以下简称“资管分公司”)负责五家参股猕猴桃企业的股权管理。
第二章 财务管理
第五条 各参股企业要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统一会计核算科目和统计口径,具体参照市农投公司财务制度执行。
第六条 各参股企业的财务人员要配合派驻工作人员收集和提供相关的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
第七条 市农投公司根据参股企业的季度或年终财务分析报告,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对参股企业进行财务审计。
第三章 经营决策管理
第八条 资管分公司向参股企业经营层或董事会派驻管理人员参与经营决策。
第九条 由资管分公司分别向五家参股企业各派驻1名工作人员,参与到参股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代表资管公司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进入参股公司董事会或经营层,参与公司日常经营决策及重大事项的审批和监督工作中。
第十条 参股企业每年12月之前拟定第二年的工作计划及成本预算,重点在成本预算上,每亩地投入成本多少,包括土地流转、人力、肥料等。
第十一条 参股企业将工作计划及工作预算报资管分公司备案,经市农投公司同意后,参股公司将第二年的工作计划及工作预算以股东会决议的形式印发并执行。
第十二条 参股企业的公司日常经营决策、重大事项及财务支出等都需要派驻工作人员签字认可。
第十三条 派驻工作人员对重大财务支出项目或者有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的财务支出项目,及时与各参股企业经营管理班子沟通、协商,必要时报资管分公司调查核实,并提交总公司会议研究得到授权后向参股企业经营管理班子提出书面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四条 派驻工作人员在监管参股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应排查风险漏洞,如发现风险要及时汇报资管分公司。
第十五条 参股企业需按照工作计划及工作预算开展第二年的工作,如有特殊情况,参股企业可与派驻工作人员商议后,向市农投公司提出书面申请召开股东会,变更事项按照股东会决议开展工作,并向资管分公司报备股东会决议。第十六条 每年年底由资管分公司邀请第三方机构,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及工作预算对参股公司进行决算(审计)工作,并出具决算(审计)报告。
第十七条 相关工作原则按照已审定的工作计划推进,财务支出原则上不能突破预算。如有超支或工作变化应先按工作程序向资管分公司报备,否则将不予认可。
第四章 派驻人员的管理与职责
第十八条 派驻人员的管理由资管分公司负责,其所需的工资、办公经费等费用由所派驻的企业承担。
派驻人员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签订合同,试用期为三个月,合同一年一签,续签合同的不再进行试用期,具体的技术服务费按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中的约定标准执行,技术服务费原则按月发放,每月的服务费发放比例为90%,剩余部分作为年终绩效考核奖,考核合格后一次性发放,派驻人员和所驻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协议,费用由所驻企业按时发放,工作时间按行政事业单位上班制度执行。
第十九条 派驻人员除自觉履行所驻参股猕猴桃企业的岗位职责外,应根据自身岗位特性和公司对派驻人员的要求,履行其相应的职责。
第二十条 派驻人员应贯彻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以构建一体化的战略规划体系为基本指导思想,制定或参与制定、建议、审议所派驻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和中长期经营计划。
第二十一条 派驻人员要严格执行公司经营计划管理的有关规定,编制或参与编制、审议驻在企业的年度和阅读经营计划;组织并监督检查经营计划的实施,客观、及时地向公司反馈驻在企业经营计划执行情况。第二十二条 派驻人员在办理所驻企业的重大事项时必须经所驻企业董事会讨论通过,取得书面授权后才能办理,如有异常,需及时向资管分公司报告。
第二十三条 派驻人员定期向资管分公司述职,并提供相关财务资料,各参股企业财务人员要予以配合:
(1)按月向资管分公司提交参股企业的财务收支明细,由资管分公司进行审核后,提交市农投公司总会计师、总经理、董事长审阅;
(2)按季度向资管分公司提交参股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由资管分公司进行初审,提交总公司总会计师进行复审,最后报送总公司备案;
(3)每年年底向资管分公司提交参股企业的年终财务分析报告,由资管分公司进行初审后,提交总公司总会计师进行复审,最后报送总公司备案;
第二十四条 派驻相关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徇私枉法,不损害公司利益。要服从资管分公司和所驻企业的工作安排,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好《猕猴桃参股企业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参与到参股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进入参股公司董事会或经营层,参与公司日常经营决策及重大事项的审批和监督工作中,并定期向资管分公司汇报工作情况,接受资管分公司的直接监督。
派驻人员的日常工作接受所驻企业和资管分公司的考核,如派驻人员达不到所驻企业的工作要求,所驻企业可书面通知资管分公司核实后调换派驻人员。被所驻企业退回的派驻人员,经资管分公司和所驻企业协商后可直接终止技术服务,重新选派相关人员。
考核方式以工作目标绩效评分的方式进行(具体考核内容参照市农投公司员工考核办法进行,总分100分,重点围绕德、能、勤、廉、智等方面考核),由资管公司和所驻企业分别对派驻人员进行打分,各占比重50%,具体等级如下:
1、考核分数在80—100的视为合格,全额发放年终绩效考核奖。
2、考核分数在60—79的视为基本合格,发放50%的年终绩效考核奖;
3、考核分数在60以下的视为不合格,取消发放年终绩效考核奖;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除合同。
第五章 股权变更
第二十五条 参股猕猴桃企业资本金、经营范围、法人代表等发生变更的,应当根据规定履行股东会、董事会审批程序,资管分公司委派人员根据总公司决定参与表决,并将相关决议原件及时送资管分公司备案。
第二十六条 参股猕猴桃企业股权需出让时,市农投公司有优先购买权,股权出让企业应当书面通知资管分公司研究后,提交总公司董事会决定是否购买。
第二十七条 参股猕猴桃企业股权变更登记完成后,应在20日内将有关材料的复印件提交资管分公司备案。
第六章 利润分配
第二十八条 六盘水市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六盘水市林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依法享有其参股猕猴桃企业年度经营的税后利润中分取红利的权利。利润分配按审计确认利润扣除10%的法定盈余公积后每年进行分配。
第二十九条 在参股企业收入不足以抵扣成本的情况下(负利润),需要投入资金才能保证所参股企业正常生产时,所有股东需按照股比进行追加投资。
第三十条 采取措施
(1)所有股东按照比例追加投入并打入监管账户,保证参股基地第二年正常运转。
(2)将参股公司本年度收入作为基地运营资金,存入资金监管账户中,由双方参与监管使用。
(3)在参股企业能够盈利后,再按照股比进行利润分配。
第七章 参股股权退出机制
第三十一条 参股股权退出机制
(1)首先邀请第三方机构,对参股企业目前的资产进行评估,确定参股企业的资产、种植面积、债权债务,便于计算股权价值,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2)待参股企业基地运行稳定,达到扶持的目的,市农投公司认为可以退出时邀请第三方机构按照市场对参股的股权进行价值评估后将持有的股份对社会进行出让,所涉及的参股企业具有优先回购权。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明确的,由资管分公司和参股企业协商后对办法进行修改。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资管分公司负责解释和修改。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经市农投公司董事会审议和参股企业商议通过后,从印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房地产开发企业参股项目管理办法的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参股项目管理办法的建议
一、参股项目洽谈初期的顶层设计的基本模式和协议范本
1、拟投资合作项目洽谈前,投资管理部需根据项目特点、公司投资战略意图、拟合作方意向及特点等,提出项目开发模式的意向方案及备选方案,明确各方案的股权比例、治理结构、操盘权、并表权、参与管理权、财务管理权限、利润分配及退出机制等关键点的洽谈方案,经公司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审议确定洽谈基本框架,由洽谈实施团队严格执行。
2、新投资合作项目采用四种基本开发模式:独立操盘、联合操盘、财务投资、参与管理。投资管理部协调有关部门,编制各种模式的洽谈要点清单及协议框架范本(见附件)。(建议在上述关键点基础上,再考虑包含僵局处理机制的约定,各方责任界面划分等)
二、股权工商变更前过渡期间的管理办法
1、参控股项目在确定合作关系(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至正式股权公司变更完成之间称为过渡期。
2、已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应明确过渡期内各项工作的决策机制(临时股东会及董事会的决策机制、项目操盘团队的过渡期审批机制等)、资金使用机制等,对过渡期内的各项工作有明确的界面划分原则。
3、过渡期内的合作协议洽谈、股权变更事宜由投资管理部负责,项目开发的具体工作由运营管理部负责。过渡期内公司派驻的项目管理人员须遵照参控股项目管理办法实施管理。公司运营管理部负责界定项目管理团队、区域公司、地产总部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三、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建议
1、参控股项目严格实行预算管理制。成本管理部协同相关部门制定参控股项目成本管理办法,编制关键控制指标参考库,对不同模式下的成本管控机制和控制要点进行明确。
2、运营管理部协同相关部门明确参控股项目不同模式下的管理费管控办法,明确审批机制和原则。
3、参控股项目的股东权和操盘权分离。运营管理部协同有关部门与操盘团队签订《项目委托操盘协议》,明确项目开发关键目标、违约责任、奖惩机制等,维护股东相关权益。
4、公司运营管理部负责界定项目管理团队、区域公司、地产总部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5、公司运营管理部负责参控股项目的审计管理办法的制定,对参控股项目需要经受审计的事项明确具体办法。
6、公司运营管理部会同参控股项目各股东方管理人员,制定项目操盘团队各项工作汇报材料的模板、时间、流程及要求,尽量统一报表形式和时间,明确上报材料的相关责任人。
第三篇: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范文)
【发布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国资委令第34号 【发布日期】2017-01-07 【生效日期】2017-01-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
国资委令第34号
《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6年公布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6号)同时废止。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肖亚庆
2017年1月7日
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中央企业规范投资管理,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更好地落实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和《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63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家出资企业。本办法所称投资是指中央企业在境内从事的固定资产投资与股权投资。本办法所称重大投资项目是指中央企业按照本企业章程及投资管理制度规定,由董事会研究决定的投资项目。本办法所称主业是指由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并经国资委确认公布的企业主要经营业务;非主业是指主业以外的其他经营业务。
第三条 国资委以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央企业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以把握投资方向、优化资本布局、严格决策程序、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为重点,依法建立信息对称、权责对等、运行规范、风险控制有力的投资监督管理体系,推动中央企业强化投资行为的全程全面监管。第四条 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督促中央企业依据其发展战略和规划编报投资计划,对中央企业投资计划实行备案管理,制定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对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分类监管,监督检查中央企业投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组织开展对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价,对违规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进行责任追究。
第五条 中央企业投资应当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体现出资人投资意愿,符合企业发展规划,坚持聚焦主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遵循价值创造理念,严格遵守投资决策程序,提高投资回报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六条 中央企业是投资项目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责任主体,应当建立投资管理体系,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优化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编制投资计划,制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风险防控能力,履行投资信息报送义务和配合监督检查义务。
第二章 投资监管体系建设
第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投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投资管理流程、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责;
(三)投资决策程序、决策机构及其职责;
(四)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
(五)投资信息化管理制度;
(六)投资风险管控制度;
(七)投资项目完成、中止、终止或退出制度;
(八)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
(九)违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十)对所属企业投资活动的授权、监督与管理制度。
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应当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送国资委。
第八条 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并优化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国资委建立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对中央企业投资计划、季度及投资完成情况、重大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等投资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和管理。中央企业建立完善本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投资基础信息管理,提升投资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投资计划执行、投资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全面全程的动态监控和管理。中央企业按本办法规定向国资委报送的有关纸质文件和材料,应当同时通过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报送电子版信息。
第九条 国资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监管要求,建立发布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设定禁止类和特别监管类投资项目,实行分类监管。列入负面清单禁止类的投资项目,中央企业一律不得投资;列入负面清单特别监管类的投资项目,中央企业应报国资委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负面清单之外的投资项目,由中央企业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自主决策。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的内容保持相对稳定,并适时动态调整。
中央企业应当在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本企业更为严格、具体的投资项目负面清单。
第十条 国资委建立完善投资监管联动机制,发挥战略规划、法律合规、财务监督、产权管理、考核分配、资本运营、干部管理、外派监事会监督、纪检监察、审计巡视等相关监管职能合力,实现对中央企业投资活动过程监管全覆盖,及时发现投资风险,减少投资损失。
第三章 投资事前管理
第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投资计划,并与企业财务预算相衔接,投资规模应与合理的资产负债水平相适应。企业的投资活动应当纳入投资计划,未纳入投资计划的投资项目原则上不得投资,确需追加投资项目的应调整投资计划。
第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当于每年3月10日前将经董事会审议通过的投资计划报送国资委。投资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投资主要方向和目的;
(二)投资规模及资产负债率水平;
(三)投资结构分析;
(四)投资资金来源;
(五)重大投资项目情况。
第十三条 国资委依据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从中央企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投资能力等方面,对中央企业投资计划进行备案管理。对存在问题的企业投资计划,国资委在收到投资计划报告(含调整计划)后的20个工作日内,向有关企业反馈书面意见。企业应根据国资委意见对投资计划作出修改。进入国资委债务风险管控“特别监管企业”名单的中央企业,其投资计划需经国资委审批后方可实施。
第十四条 列入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特别监管类的投资项目,中央企业应在履行完企业内部决策程序后、实施前向国资委报送以下材料:
(一)开展项目投资的报告;
(二)企业有关决策文件;
(三)投资项目可研报告(尽职调查)等相关文件;
(四)投资项目风险防控报告;
(五)其他必要的材料。
国资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有资产监管规定,从投资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企业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并对有异议的项目在收到相关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向企业反馈书面意见。国资委认为有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论证。
第十五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按照国资委确认的各企业主业、非主业投资比例及新兴产业投资方向,选择、确定投资项目,做好项目融资、投资、管理、退出全过程的研究论证。对于新投资项目,应当深入进行技术、市场、财务和法律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其中股权投资项目应开展必要的尽职调查,并按要求履行资产评估或估值程序。
第十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明确投资决策机制,对投资决策实行统一管理,向下授权投资决策的企业管理层级原则上不超过两级。各级投资决策机构对投资项目做出决策,应当形成决策文件,所有参与决策的人员均应在决策文件上签字背书,所发表意见应记录存档。
第四章 投资事中管理
第十七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实施中的重大投资项目进行随机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决策、执行和效果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向企业进行提示。
第十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定期对实施、运营中的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分析,针对外部环境和项目本身情况变化,及时进行再决策。如出现影响投资目的实现的重大不利变化时,应当研究启动中止、终止或退出机制。中央企业因重大投资项目再决策涉及投资计划调整的,应当将调整后的投资计划报送国资委。
第十九条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国资委要求,分别于每年一、二、三季度终了次月10日前将季度投资完成情况通过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报送国资委。季度投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重大投资项目完成情况,以及需要报告的其他事项等内容。部分重点行业的中央企业应按要求报送季度投资分析情况。
第五章 投资事后管理
第二十条 中央企业在投资完成后,应当编制投资完成情况报告,并于下一年1月31日前报送国资委。投资完成情况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投资完成总体情况;
(二)投资效果分析;
(三)重大投资项目进展情况;
(四)投资后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五)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第二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每年选择部分已完成的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后评价,形成后评价专项报告。通过项目后评价,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提高项目成功率和投资收益,总结投资经验,为后续投资活动提供参考,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选择部分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后评价,并向企业通报后评价结果,对项目开展的有益经验进行推广。
第二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当开展重大投资项目专项审计,审计的重点包括重大投资项目决策、投资方向、资金使用、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管理等方面。
第六章 投资风险管理
第二十三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投资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将投资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加强廉洁风险防控的重要内容。强化投资前期风险评估和风控方案制订,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防范投资后项目运营、整合风险,做好项目退出的时点与方式安排。
第二十四条 国资委指导督促中央企业加强投资风险管理,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中央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中央企业。相关中央企业应按照评价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健全完善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第二十五条 中央企业商业性重大投资项目应当积极引入社会各类投资机构参与。中央企业股权类重大投资项目在投资决策前应当由独立第三方有资质咨询机构出具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报告。纳入国资委债务风险管控的中央企业不得因投资推高企业的负债率水平。
第七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六条 中央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投资管理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6〕63号)等有关规定,由有关部门追究中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责任。对瞒报、谎报、不及时报送投资信息的中央企业,国资委予以通报批评。
第二十七条 国资委相关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由国资委责令其改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国资委于2006年公布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6号)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
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13年6月4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我国融资租赁业健康发展,规范融资租赁企业的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商务部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融资租赁企业是指根据商务部有关规定确立的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本办法所称融资租赁业务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交易活动。
本办法所称售后回租是指出租人将从承租人作为供货人处取得的租赁物出租给承租人的租赁形式。
第三条融资租赁企业应具备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产规模和资金实力。申请设立融资租赁企业的境外投资者,须为在境外已合法注册并已开展实质性经营活动的企业和经济组织。
第四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配备具有金融、贸易、法律、会计等方面专业知识、技能和从业经验并具有良好从业记录的从业人员,拥有不少于三年租赁业务或金融机构运营管理经验的总经理、副总经理、风险控制主管等高管人员。
第五条 融资租赁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条 商务部对全国融资租赁企业实施监督管理。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监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融资租赁企业。
本办法所称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第二章 经营规则
第七条融资租赁企业可以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条件下采取直接租赁、转租赁、售后回租、杠杆租赁、委托租赁、联合租赁等形式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以完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培育核心竞争力。
第八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当以融资租赁等租赁业务为主营业务,开展与主营业务相关的租赁财产购买、租赁财产残值处理与维修、租赁交易咨询等业务。
第九条 融资租赁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应当以能产生收益权的真实租赁物为载体,未经相关部门批准,融资租赁企业不得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同业拆借等金融业务。严禁融资租赁企业借融资租赁的名义开展非法集资活动。
第十条 融资租赁企业进口租赁财产涉及配额、许可证等专项政策管理的,应按照合同约定由承租人或融资租赁企业按有关规定办理申领手续。
融资租赁企业经营业务过程中涉及外汇管理事项的,应当遵守国家外汇管理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真实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第十二条 融资租赁企业要对收取的承租人的保证金进行严格管理,不应将资金用于主营业务之外的其他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融资租赁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风险资产分类管理制度,建立承租人信用评估制度、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以及风险预警机制等。
第十四条 为控制和降低风险,融资租赁企业应当对融资租赁项目进行认真调查,充分考虑和评估承租人持续支付租金的能力,并加强对融资租赁项目的检查及后期管理。
第十五条融资租赁企业应当建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融资租赁企业在对承租人为关联企业的交易进行表决或决策时,与该关联交易有关联关系的人员应当回避。
融资租赁企业在向关联生产企业采购设备时,有关设备的结算价格不得低于该生产企业向任何第三方销售的价格或同等批量设备的价格。
第十六条融资租赁企业对委托租赁、转租赁的资产应当分别管理,单独建账。融资租赁企业和承租人对与融资租赁业务有关的担保、保险等事项应进行充分约定,维护交易安全。
第十七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加强对重点承租人的管理,控制单一承租人及承租人为关联方的业务比例,注意防范和分散经营风险。
第十八条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租赁物的权属应当登记的,融资租赁企业须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如果租赁物不属于需要登记的财产类别,融资租赁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对租赁物的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售后回租的标的物应为能相对独立发挥经济功能,并能产生持续经济效益的财产。
第二十条 在售后回租业务中,融资租赁企业应真实取得相应标的物的所有权。
融资租赁企业不应接受承租人无所有权的、已经设立抵押的、已经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的或所有权存在其他瑕疵的财产作为售后回租业务的标的物。融资租赁企业要重点关注承租人是否存在一物多融行为。
第二十一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充分考虑并客观评估售后回租资产的价值,对标的物的买入价格应有合理的、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定价依据作为参考,不得低值高买。
第二十二条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资产不得超过净资产总额的10倍。
第二十三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时缴纳各种税款,严禁偷逃税款或将非融资租赁业务作为融资租赁业务进行纳税。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为促进融资租赁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商务部建立、完善“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融资租赁企业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状况等情况进行了解和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融资租赁企业应当按照商务部的要求使用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如实填报有关数据。每季度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填报上一季度经营情况统计表及简要说明;每年3月31日前填报上一年经营情况统计表、说明,报送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财务会计报告(含附注)。
第二十六条 融资租赁企业变更名称、异地迁址、增减注册资本金、改变组织形式、调整股权结构等,应事先通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外商投资企业涉及前述变更事项,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等相关手续。
融资租赁企业应在办理变更工商登记手续后5个工作日内登录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修改上述信息。
第二十七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融资租赁企业的监督管理,对企业经营状况及经营风险进行持续监测;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按照监管要求和职责配备相关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监管水平。
商务主管部门及其有关工作人员在履行监管职责的过程中,对所知悉的企业商业秘密应严格保密。
第二十八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重大情况通报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地处置融资租赁行业突发事件。
第二十九条 在日常监管中,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重点对融资租赁企业是否存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一旦发现应及时提报相关部门处理并将情况报告商务部。
第三十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定期对企业关联交易比例、风险资产比例、单一承租人业务比例、租金逾期率等关键指标进行分析。对于相关指标偏高、潜在经营风险加大的企业应给予重点关注。
商务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委托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协助了解有关情况。
第三十一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于每年6月30日前向商务部书面上报上一本辖区内融资租赁企业发展情况以及监管情况。如发现重大问题应立即上报。
第三十二条 融资租赁企业如违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本办法相关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三条 商务主管部门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开展行业培训、理论研究、纠纷调解等活动;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依法维护行业权益,共同抵制行业内不正当竞争行为,配合相关部门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合理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第五篇: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
商务部关于印发《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为进一步完善融资租赁企业监管制度,提升融资租赁行业监管水平,规范融资租赁企业经营行为,防范行业风险,促进融资租赁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定,商务部制定了《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已经商务部2013年第7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13年9月18日 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国融资租赁业健康发展,规范融资租赁企业的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根据《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及商务部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融资租赁企业是指根据商务部有关规定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
本办法所称融资租赁业务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交易活动。
融资租赁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在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企业技术升级改造、设备进出口、商品流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产融结合、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
第三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具备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资产规模、资金实力和风险管控能力。申请设立融资租赁企业的境外投资者,还须符合外商投资的相关规定。
第四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配备具有金融、贸易、法律、会计等方面专业知识、技能和从业经验并具有良好从业记录 的人员,拥有不少于三年融资租赁、租赁业务或金融机构运营管理经验的总经理、副总经理、风险控制主管等高管人员。
第五条 融资租赁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条 商务部对全国融资租赁企业实施监督管理。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监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融资租赁企业。
本办法所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第七条 鼓励融资租赁企业通过直接租赁等方式提供租赁服务,增强资产管理综合能力,开展专业化和差异化经营。
第二章 经营规则
第八条 融资租赁企业可以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的条件下采取直接租赁、转租赁、售后回租、杠杆租赁、委托租赁、联合租赁等形式开展融资租赁业务。
第九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当以融资租赁等租赁业务为主营业务,开展与融资租赁和租赁业务相关的租赁财产购买、租赁财产残值处理与维修、租赁交易咨询和担保、向第 三方机构转让应收账款、接受租赁保证金及经审批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第十条 融资租赁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应当以权属清晰、真实存在且能够产生收益权的租赁物为载体。
融资租赁企业不得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等金融业务。未经相关部门批准,融资租赁企业不得从事同业拆借等业务。严禁融资租赁企业借融资租赁的名义开展非法集资活动。
第十一条 融资租赁企业进口租赁物涉及配额、许可等管理的,应由购买租赁物方或产权所有方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融资租赁企业经营业务过程中涉及外汇管理事项的,应当遵守国家外汇管理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真实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第十三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形成良好的风险资产分类管理制度、承租人信用评估制度、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以及风险预警机制等。
第十四条 为控制和降低风险,融资租赁企业应当对融资租赁项目进行认真调查,充分考虑和评估承租人持续支付 租金的能力,采取多种方式降低违约风险,并加强对融资租赁项目的检查及后期管理。
第十五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当建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融资租赁企业在对承租人为关联企业的交易进行表决或决策时,与该关联交易有关联关系的人员应当回避。
融资租赁企业在向关联生产企业采购设备时,有关设备的结算价格不得明显低于该生产企业向任何第三方销售的价格或同等批量设备的价格。
第十六条 融资租赁企业对委托租赁、转租赁的资产应当分别管理,单独建账。融资租赁企业和承租人应对与融资租赁业务有关的担保、保险等事项进行充分约定,维护交易安全。
第十七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加强对重点承租人的管理,控制单一承租人及承租人为关联方的业务比例,注意防范和分散经营风险。
第十八条 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租赁物的权属应当登记的,融资租赁企业须依法办理相关登记手续。若租赁物不属于需要登记的财产类别,鼓励融资租赁企业在商务主管部门指定的系统进行登记,明示租赁物所有权。
第十九条 售后回租的标的物应为能发挥经济功能,并能产生持续经济效益的财产。融资租赁企业开展售后回租业务时,应注意加强风险防控。第二十条 融资租赁企业不应接受承租人无处分权的、已经设立抵押的、已经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的或所有权存在其他瑕疵的财产作为售后回租业务的标的物。
融资租赁企业在签订售后回租协议前,应当审查租赁物发票、采购合同、登记权证、付款凭证、产权转移凭证等证明材料,以确认标的物权属关系。
第二十一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充分考虑并客观评估售后回租资产的价值,对标的物的买入价格应有合理的、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定价依据作为参考,不得低值高买。
第二十二条 融资租赁企业的风险资产不得超过净资产总额的10倍。
第二十三条融资租赁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时缴纳各种税款,严禁偷逃税款或将非融资租赁业务作为融资租赁业务进行纳税。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商务部及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商务部有关规定,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管职责的过程中,应依法加强管理,对所知悉的企业商业秘密应严格保密。第二十五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融资租赁企业的监督管理,对企业经营状况及经营风险进行持续监测;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按照监管要求和职责配备相关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监管水平。
第二十六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重大情况通报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地处置融资租赁行业突发事件。
第二十七条 在日常监管中,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重点对融资租赁企业是否存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监督管理。一旦发现应及时提报相关部门处理并将情况报告商务部。
第二十八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定期对企业关联交易比例、风险资产比例、单一承租人业务比例、租金逾期率等关键指标进行分析。对于相关指标偏高、潜在经营风险加大的企业应给予重点关注。
商务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委托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协助了解有关情况。
第二十九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于每年6月30日前向商务部书面上报上一本行政区域内融资租赁企业发展情况以及监管情况。如发现重大问题应立即上报。
第三十条 商务部建立、完善“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融资租赁企业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状况等情况进行了解和监督管理,提高融资租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第三十一条 融资租赁企业应当按照商务部的要求使用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如实填报有关数据。每季度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填报上一季度经营情况统计表及简要说明;每年4月30日前填报上一年经营情况统计表、说明,报送经审计机构审计的上一财务会计报告(含附注)。
第三十二条 融资租赁企业变更名称、异地迁址、增减注册资本金、改变组织形式、调整股权结构等,应事先通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外商投资企业涉及前述变更事项,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备案等相关手续。
融资租赁企业应在办理变更工商登记手续后5个工作日内登录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修改上述信息。
第三十三条 商务主管部门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开展行业培训、从业人员资质认定、理论研究、纠纷调解等活动,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依法维护行业权益,配合主管
部门进行行业监督管理,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三十四条 融资租赁企业如违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本办法相关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由商务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