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伦理的文化凝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间:2019-05-14 02:1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民族伦理的文化凝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民族伦理的文化凝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篇:传统民族伦理的文化凝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文化凝炼是中华各民族伦理文化的观念整合与道德彰显,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伦理发展的文化基础,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发展方向应以传统道德文化优秀品质的现代弘扬为引领,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伦理发展平台上彰显民族优秀文化的伦理底蕴及其道德文化软实力。从而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各民族伦理文化观念共融、和谐与发展。文章就如何推进并逐步实现民族传统伦理的文化凝炼与现代伦理发展体系构建的文化彰显作了初步论证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伦理;现代伦理;文化彰显

【作者简介】黄超,广西科技大学(筹)副教授,教育学硕士;冯振萍,广西科技大学(筹)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宪伦,广西科技大学(筹)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2-0045-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当下性发展。逐步彰显了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代化发展的潜能和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提示着加强民族传统伦理文化发展研究,应以传统道德文化优秀品质的现代弘扬为引领,构建传统优秀道德文化为基础又与现代道德文化相融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它对推进以中华民族伦理和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基础的现代伦理发展,有着文化视角下的伦理发展探索启示和意义。

一、关注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发展进程中基础性构建的文化凝炼、鉴别与扬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体系发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品质现代发展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体系发展是指以中共中央2001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各20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家庭美德规范》等四个规范的教育体系建设为基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风尚引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伦理体系教育建设发展。其中,“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话语要素,是彰扬“荣”的八大道德要素,是“五爱”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和公民道德规范的高度涵盖,是我们党关于公民道德建设提法的深入发展,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比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忠报国、勤劳勇敢、宽容友善、忠孝礼义、道德诚信、艰苦卓绝”等经典话语,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体系的建设要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观念及其话语凝炼的产物,作为话语观念(道德文化话语和理性话语)是传统道德用语并上升为文化观念的客观事实存在,不是头脑的“空穴来风”和无中生有,更不是现代道德及其文化观念的空中楼阁。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体系和道德文化体系的发展,是坚持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历史文化基础上的新时代构造,而不是在破除传统道德文化基础的废墟上建造现代化道德文化的高楼大厦,并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文化富含着中华各民族道德伦理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品质现代发展的产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文化新体系的构建要关注对诸子百家传统道德文化的凝炼、借鉴与现代弘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以及儒、道、佛教等的千年传承推进了传统道德文化理论的发展。在众多的传统道德文化理论发展中,有诸子百家文化的百家齐放辉映和传统宗教文化中的儒、佛、道教文化精华凝炼,尤其是儒、道、墨、法和佛教等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其中,“儒家主要关注的是文化,道家关注道德,墨家主要关注社会,法家关注法治”(易中天教授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对诸子百家文化的概括用语),这是一种文化视角的高度概括,而佛教文化中的一个经典归纳用语。即“人生的宽容和谐与善待”等等则是道德境界的构建提示。这些用语和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无不涵盖了诸子百家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国传统道德及其伦理文化的深刻影响,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维就是道德文化中的伦理规范和伦理文化的观念思维;揭示了中国传统道德及其文化的凝炼、借鉴与现代弘扬是构建现代民族伦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体系的思想基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文化新体系的构建,要关注对诸子百家传统道德文化的凝炼、借鉴与现代弘扬。把历史积淀的优秀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推向现代发展的新视角、新效果、新境界。它启示着我们要把中华民族深厚历史底蕴和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并成为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新的增长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伦理文化发展子体系的构建要加强传统民族伦理文化观念整合。并在鉴别整合中实现观念的扬弃

民族伦理是公共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56个中华民族的个性与共性和谐相处的道德共融和认知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中逐步凝练构成了和谐相处的道德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文化软实力。如孔子学院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美国、英国及欧盟等国的兴办和一些国家在大学中设立中文专业、开设中文课程,就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和文化伦理价值观输出的最好例证。又如中华民族中诸多少数民族的道德风俗的传承与保护,在有关民族区域自治法规中得以尊重和体现。这又从中华各民族伦理文化观念的构建启示着,民族伦理及其伦理文化既是尊重少数民族传统习俗、民族风俗、风貌、风情并作为特殊领域的民族道德文化的凝炼,也是在民族文化保护中获得道德文明继承和文化传承的结果。它揭示了实现各民族共荣的中华民族现代多元文化整合,构建共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伦理文化发展子体系。必须加强传统民族伦理文化观念整合,并在鉴别整合中实现观念的扬弃。特别要认识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既有儒、道、佛家道德文化为主体的诸子百家优秀文化辉映和文化精华凝炼,也有“三教九流”翻㈣(三教即儒、道、佛教;九流指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杂家等,后演化为泛指贬义的宗派和学术中的流派)的鱼龙混杂;既有中国文化皆好论的倡导者,也有中国文化“糟粕论”的历史文化虚无论者;既有纲常伦理社会规范要求的正宗,也有男尊女卑、歧视个别少数民族观念的糟粕,反映了大国文化观念多元的混杂,充分说明了即便各流派研究的形而上学存在着分化的趋势,但这些文化流派和观念体系的传承,亦是作为中国人观念和信仰体系中的边缘化和大众混杂文化而存在的,这就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道德与民族文化已不可分离。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文化新体系的民族伦理文化子体系构建中,必须在理性认识上加以观念是非的扬与弃。注意文化精华的借鉴、合理概念的嫁接与整合,并在道德和伦理文化的观念鉴别整合中完成对文化精华吸取和对糟粕的摒弃。

二、民族伦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现代价值观念构建①

(一)廓清民族伦理与民族文化的基本关系。实现民族伦理文化观念的价值整合 民族伦理就是关于民族道德的发展学说,是公共社会伦理的特殊领域和道德概念在民族范畴下的全面涵盖,是中华民族概念下的具体民族伦理,是指某一民族的基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婚姻美德的发展研究。因此,在提出民族伦理的论题时一般应与一个民族的称谓相联系,如壮族民族伦理、回族民族伦理、蒙古族民族伦理、维吾尔族民族伦理、哈萨克族民族伦理等等(而本文所立论的民族伦理和民族文化,有的泛指中华民族的民族伦理和民族文化,有的又特指56个民族中的民族伦理和民族文化,是指少数民族伦理特殊性的普遍性归纳)。民族文化则是各民族在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它反映了该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在具体的民族伦理与民族文化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民族文化的发展源于民族的起源、民族的习俗、民族道德风尚和民族风情内涵发展的延伸、扩展与对外发展,具有民族道德与文化相结合的特性。充分地说明了当代的民族道德与民族文化发展共生和不可分离。因此,在进行民族伦理和民族文化研究时,在廓清民族伦理与民族文化的基本关系基础上。通常可把民族伦理与民族文化观念整合起来,在教育说事时既可分门别类使用,在研究时也可将民族伦理与民族文化连接整合(链接)为“民族伦理文化”用语和新词,以实现民族伦理文化在观念共识上的价值整合。

(二)让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交往中鲜活起来。彰显民族伦理文化传统价值的现代弘扬与发展

民族文化(包括民族道德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道德习俗和道德文化,历经了经济社会制度的变迁与发展,其遗存(传)至今的已经作为民族传统和民族伦理规范保留了下来,更多地体现在民族和宗教文化中的传统保留了下来,这是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现代文化共融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彰显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民族伦理文化的现代发展价值。例如,藏传佛教是一种规范的宗教文化教义。也是藏民族伦理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现作为文化的遗存(传)和发展更多地体现在各地著名的寺庙中,并得以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有效保留和弘扬。这就说明,尽管佛教作为宗教文化的产物已予立法并得以保护,也彰显了藏民族在内诸多公民的民族伦理文化信仰和传统价值。但在现代化经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藏传佛教和其他佛教以及道教等也仅仅是作为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们信仰体系中的边缘化而存在的。因为,就中华民族整体而言不是一个以任何宗教信仰为主流教义的国家,这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现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体系的现实基础和基本认识定位。因此,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保留国家认同的少数传统宗教,反而彰显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外交流,以提升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吸引力,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并支撑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在加大少数民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投入时。注重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民族旅游文化的投入比例,改善陆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住宿条件,以此吸引更多的经济投入和文化开发项目,使少数民族文化和优秀道德传统在现代交往中活跃和鲜活起来,使其成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新的增长点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彰显民族伦理文化传统价值的现代弘扬与发展,是对民族伦理文化发展思考获得的启示之一。

三、加强民族伦理文化建设。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一)在加强民族道德和文化的教育实践中引领民族伦理文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宗教文化信仰和民族伦理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和时代观念的产物,认不认同、赞不赞赏是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特别是民族道德和民俗民风一经上升为文化现象,是历史文化观念的产物的事实存在和民族伦理文化观念的存在,则应加以现代文化观念正确评价和尊重。这就揭示并解释了在中华民族道德和文化的教育实践中,在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和文化道德观念现象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加以理性对待。因此,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现代民族理论教育中,引申民族伦理文化教育。要加强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构成的整体教育和中华各民族共融、和谐教育,加强尊重少数民族道德和文化观的教育,加强民族文化统一观的教育。反对歧视少数民族及其传统习俗的言行,使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伦理规范成为社会价值共识。在全民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中,要以爱祖国和热爱中华民族教育为起点,以现代道德教育推动和引领民族伦理文化发展方向。深化并形成民族道德文化价值认同与现代化发展的共识。从而在加强民族道德和文化的教育实践中,引领民族伦理文化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使其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体系构建新的增长点;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伦理文化发展子体系的构建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体系构建,以此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中的民族伦理文化底蕴。

(二)保护并开发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遗存。彰显民族伦理文化中的文化软实力

保护并开发好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遗存,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和学者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和道德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同与称道,这是构成少数民族道德伦理文化社会大众化的认识基础。要使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使人神往的去处和研究民族地区传统道德文化、构建民族伦理文化的有效载体,并通过有志于少数民族伦理文化研究学者在《百家讲坛》或中国中央电视台其他栏目专题推出,让更多的国内外学者和广大民众了解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传统和优秀道德文化,使其获得高度的价值认同,以扩大正面宣传和社会影响乃至国际影响。并使其与民族伦理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联系起来。因此,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旅游及其规划的制定和建设投入,重要和重大的民族历史文化遗存要上升到地区(省级以上)乃至国家层面的建设规划,使其成为民族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相统一的文化建设项目。要在旅游和对外交流环境建设上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促进和扩大对少数民族民众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以民族传统文化品牌推动民族伦理文化发展和文化宣传,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国内外文化交流、交往和旅游为载体的文化品牌建设,以体现民族伦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体系构建。从而彰显民族文化的软实力。

(三)进一步加强民族伦理文化研究。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构建

伴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更多的国内外旅游者和学者汇聚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将首先作为旅游观光景点得到参观、光顾,是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必然趋势和自然结果,形成了旅游经济与人气、经济与文化相联系的必然现象。这就为进一步加强某一少数民族的道德文化上升为民族伦理文化研究,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构建打下了物质文化基础。因此。以中国的旅游文化建设为基点,在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汉族文化引领并交融的少数民族文化名气得到扩大的同时,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构成的民族文化统一观的树立,文化和道德视角的探讨就会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这对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民族伦理文化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深化民族伦理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研究,构成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族旅游经济推进民族旅游文化建设的逻辑联系。依循这一逻辑开展民族旅游经济建设,到民族旅游文化建设并进一步发展为民族文化和民族伦理文化建设研究。在完成这一过程循环建设中,进一步加强民族伦理文化研究,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构建环节。才能实现并完成民族文化软实力研究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构建进程。

第二篇:凝炼文化故事或者案例4.09

神华神皖马鞍山万能达发电公司除灰脱硫室除灰班

凝炼文化故事或者案例4.09

企业文化故事

企业文化故事是最生动的企业文化培训资料,通过讲述这些企业文化故事,企业员工可以对企业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我们也可以汇编一些有关自己的文化故事,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体会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故事之一:水库理论

企业经营总有好有坏的时候,就像天气一样,有干旱也有洪涝的时候。水库的作用是在下雨的时候可以蓄水,在干旱的时候可以放水灌溉。如果你没有水库的话,你就没有办法来调节天气给你带来的影响。所以,企业也像水库一样,市场好的时候,你要懂得积蓄,市场不好的时候,你可以把积蓄的力量放出来,这样企业才可能应对危机。经营企业,一定要建造水库。

企业文化故事之二:华为与港湾

称华为为港湾的“父亲”不是信口开河。港湾的创始人李一男曾是华为的“二把手”,被认为是任正非的接班人,华为人称任正非待李一男象父亲对待儿子。当年李一男按华为的规矩带着一批重要员工提出内部创业(内部创业本是华为安置老员工的一种手段),并用结算股权换来的一千多万元设备在北京创办了港湾。最初销售华为的产品,后来开始与华为展开了同业竞争。深谙狼道的李一男同样利用狼性迅速立足,在某些设备上的市场份额已逼近华为,业内外人士普遍看好港湾的未来,称之为中国下一个华为,受到了众多风险投资的青睐。

李一男的离开让任正非痛心疾首,李一男以暗渡陈仓的方式带走核心员工的行为更是让任正非愤怒。据报道,李一男走得却是异常的坚决和无情。我一直觉得爱反思的任正非在2000年不再在企业里提狼性,跟李一男的出走不无相关,甚至可以说正是李一男的出走让他看到了狼文化带给企业的后遗症。

李一男离开最初几年,尽管毫不掩饰地扩张和与华为抢食,任正非似乎并不在意,这也正是任正非人性和父性的体现。但随着港湾的渐成气候,吸引了大量资金并开始与西门子等国外厂商合作,直接威胁到华为的时候,任正非的狼性也再一次爆发。华为成立专门的“打港办”:只要港湾的单,华为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抢到手。同时,华为通过系列手段破坏港湾与其他国外厂商的合作,在港湾走投无路要卖给西门子等公司时,华为同样让已经板上订钉的交易泡汤。

2006年,春暖花开的时节里传出了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惊人消息:华为收购了港湾全部资产。港湾与华为的争斗以华为的全胜而告终。在传说港湾员工被华为就地解聘的时候,很多人更热衷猜测李一男是否会重新回到华为,甚至是否有接任正非的班的可能。有朋友跟我说,这种收购更象是胜利者的故作姿态,因为此时的港湾已被华为打压得没有什么真正的值得收购的价值了。不过,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华为人性艰难复苏的行为表现。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什么?(含义):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 只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怎样做?①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④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⑧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国强民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

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是什么?表现?怎么做?)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措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

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为什么: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物质文明发展。怎样做:(1)必须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3)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发展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科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继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见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通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青少年怎样做?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思想道德建设 是什么?核心:为人民服务。原则:集体主义。为什么?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怎样做?①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怎样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

向。

④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⑤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建设模

范常态化。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主要内容:八荣八耻作用:引领社会风尚,是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标准,具有先进的导

向性。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什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怎样做?(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

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关系(联系):(1)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2)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2)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改造主观世界)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注重实践)

第四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汲取有益思想,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重要性 1 基本概念

文化(culture),从词源上讲,原指对土地的耕作,后引申为树木、禾苗的培育,对人类心灵、知识、能力的培养。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2】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的关系

2.1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素质,风土人情等,经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已潜入人心,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仍有许多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值得我们批判性的继承与发扬,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和忧患意识,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奋斗进取和宽厚待人的精神等。

毛泽东清醒的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明确提出了继承历史遗产的任务,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正确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他的特点,有他的许多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纲领中做了全面的论证和阐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

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的珍贵遗产。

【4】

式来说,就是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胡锦涛继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一切发展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一切发展必须依托认得主体性,一切发展必须以人为目的。

二,以和为贵。中国文化注重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以和为贵”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保持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多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修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排在首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注重的就是个人的素质修养,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之本,如儒家思想中的“五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当今社会中,人们缺少信仰、道德滑坡,导致各种社会问题频发,“修身”就显得愈发重要。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批判性的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邓小平是这一方面的典范。在面对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上,邓小平摒弃了“盲从权威”的教条化、绝对化的僵化思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开放经济特区、农村试点改革,一系列的举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全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和支持文化界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充分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中,这也是对批判的继承方针的真正贯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将有机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之中,而且将融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中。

四,舍利取义。义利合一是价值追求的理想状态,二者冲突,舍利取义。孟子有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亦可舍去,更何况利益呢?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很好的继承,提出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舍弃个人利益。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

3.2 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就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延续性,就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的建设,对中国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称道:长城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为素材的影片,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在全球公映;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布在117个国家和地区;剪纸、皮影戏等传统民间文化被搬上舞台,令世人称奇。这些传统文化如一颗颗明珠,在当今世界文化的洪流中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重建国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道德滑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日益冲蚀着人们的心灵,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人比比皆是,在当今“一切向钱看”的社会背景下,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律己修身、见义勇为等中国传统美德为人们提供了行事准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批楷模,如建国初期的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当今社会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等。

三,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冲击世界文化的冲击,崇洋媚外的思想日益风靡。毫无选择的吸取西方文化,结果就导致了国人的信仰缺失,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身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使国人找到精神寄托和价值信仰,进而凝聚中国力量,抵御和抗衡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入侵。

四,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进而提升综合国力。十八大报告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享,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我国在国际社会竞争力的增强及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我们只有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摈弃一切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抵御外来文化的侵扰,勇于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 考 文 献]

【1】罗文筠(2010)《中国文化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张英,金舒年(200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3】胡锦涛(2007)《十七大报告》.【4】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5】李泽厚(2006)《论语今读》三联出版社.【6】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6】

第五篇: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了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会)召开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理论研讨会,现将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刊发,以求推动文化自信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在文化自信中汲取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关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关系,首先要确认的事实是,由于民族复兴这一历史诉求在近代的出现,中国的文化自信经历了内部的蜕变,原有的结构被打破,原先非主流的因素得以突出,形成带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自信。

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形成了深厚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延续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可以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形成了我国的“独特优势”。但是,总书记同时提醒人们,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这就是说,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自信并非简单地立足于固有传统,而是在变革的基础上的自信。

直到18世纪,中华文化的确因其古老、完备而为世界羡慕,一度还出现了“中学西渐”的局面。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中华古老文化的过时性暴露出来。伴随着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反思和怀疑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如严复所言,“中国自甲午一创于东邻,庚子再困于八国,海内憬然,始知旧学之必不足恃。”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总书记在重新肯定儒家传统思想之积极意义时,也指出,“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

“封建统治者”因循守旧,畏惧变革,并不代表全部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人也并非完全不能认识到文化创新之重要。《周易》中早就有“与时偕行”的思想,儒家思想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说,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也提出过圣人“不法其故”、“不循其礼”,“三代不同礼”的思想,这才有了后来的“旧邦新命”的命题,即发生蜕变以后的中国文化自信。

经历170多年的历史探寻,今天的中国已经能够证明近代以来文化变革运动的选择是符合历史之必然要求的,不能无视这个基本的文化史进程来谈文化自信。

20世纪至今,与民族复兴同步,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处在变革之中,也就有了现代化的,即邓小平所说的“跟上时代”的伟大成果。应该说,今天提出“文化自信”,其意不在于纠缠文化史本身,而在于正确引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最后完成。

一个重要的文化事实是,在承认并主张文化变革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存在着违背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即只讲变而不讲不变,主张完全放弃中国文化,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用西方的观念及制度来改造中国。

这类主张已经被20世纪的历史否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成功,在文化模式上就是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改造,又对“全盘西化”予以拒绝:一方面,革命拒绝了西方资产阶级把中国变成殖民主义附庸的愿望;另一方面,革命还成功拒绝了教条主义“西化”愿望,坚持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美籍学者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 中就从这个角度确认:“二战期间,中共提出了一个公式:改造西方文化以适应中国的形式,即以‘民族的形式’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引进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适应中国的模式,保留其精髓。”

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但历史上发生过的问题还会发生,改革开放以来西化思维定势的泛滥就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为什么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就在于对“全盘西化”思维模式的警惕。总书记2014年考察时,针对把中国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西方东西的现象,指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这里虽然说的只是课本中的古诗词问题,但总书记用了“‘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一重要判断,表明他敏锐地感觉到,在当下所谓“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现实地存在着一种文化危险———“唯洋是从”即唯西方文化是瞻,以“去中国化”为荣的危险。

去掉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标识,后果就是《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西方资产阶级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西化之推行,民族文化之被摧毁,是民族的悲剧,因为那是被西方资产阶级强加于上的,结果是使自己这个民族更加适合于接受西方的奴役和剥削。总书记曾尖锐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为了从思想上彻底破除西化思维的统治,总书记从方法论上指出,“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坚持与运用,其意义即如毛泽东当年对五四运动的辩证分析:反对把传统文化中的一切都无条件地去掉,必须和应该保留传统文化中的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甚至如国家治理体系与机制的中国元素,唯保持变与不变的平衡,国家与民族才能健康前行。

在中国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每一重要关头,依靠不断自省而演化的文化自信与自觉精神,中国人才把握住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方向,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日益接近。

学号 2016174104

16机械电子工程 钟登科

下载传统民族伦理的文化凝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民族伦理的文化凝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妈祖文化与民族凝聚

    妈祖信仰 支部:1402 姓名:苏婷婷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 号选手苏婷婷。很荣幸参加此次讲解比赛,下面正式开始我的讲解。 我的讲解题目是:妈祖信仰,主要分为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精神航标----弘扬培育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读后感 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名族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名族精神是一个......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选合集)

    《精神航标----弘扬培育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读后感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名族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名族精神是一个......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9网络工程一班 姓名:学号: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文化 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是与经济、政治并列的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关人类社会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

    周秦伦理文化

    浅谈周秦伦理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作用 周秦文化分周文化和秦文化两部分,由于发源地均为陕西宝鸡,因此合称周秦文化。周文化是我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心得

    2篇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心得展开波澜壮阔的40年文化改革发展长卷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文化治理体系,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文化事......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读后感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读后感国家的大战略下,与伟大时代同行的五年。正如习主席所说,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确实如此。过去的五年,致良知学习小组,企业家致良知论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