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伦理文化

时间:2019-05-11 22:5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秦伦理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秦伦理文化》。

第一篇:周秦伦理文化

浅谈周秦伦理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作用

周秦文化分周文化和秦文化两部分,由于发源地均为陕西宝鸡,因此合称周秦文化。周文化是我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其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和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从而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周文化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至今仍有巨大的精神魅力。秦文化是我国历史进程中最有建树、对后世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其特点和原则是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治,以吏为师。即求实重实、质朴率直、不事虚浮、求大求多、注重拓展、主动性强、强悍尚武等。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结束了诸侯割据达数百年的动荡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作为周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秦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精华,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加强周秦伦理文化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了解周秦历史,构建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周秦文化典籍中,无论是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作品,还是出土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绝大部分内容涉及当时的伦理文化,比如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仁由义、孝悌为本、公正无私、忠勇诚信、重礼敬贤、修身养性、返朴归真、知足寡欲等。这些传统精髓,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起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就如“和为不同”,它是中国人生存智慧的结晶,是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原则。“和而不同”还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意蕴,及多样性、共生性、和谐型。多样性既是“和”的前提,也是“和”的结果。在多样的世界中,人要与万物共生共处。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年轻的新生的一代,在接受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传播到中国的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欧近代社会精神的影响。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都作用于他们,对他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乃至健全的自我与完整的人格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何选择并吸取优良文化,帮助自己拥有良好的身心状况,完满地完成一个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转变,这些任务都是当代大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在表现出的众多问题中,大学生的人际和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命题,而且人际和谐的好坏也时常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学会求同存异,承认、尊重和维护多样性,也要在相互依存和矛盾斗争中求发展,更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学会各在其位,各守其度,各得其所。能坚持并融合“和”的思想,保持中国传统的“中和”之道,在交往中真诚、热情、尊重宽容他人、不执拗、不激进,将适度的原则铭记于心,就能减少自身的狂燥、草率、莽撞、以自我为中心和与他人的冲撞的情况发生,从而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孝悌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伦理的一大特色。“孝悌”乃“为仁之本”;在“孝”与“悌”两项中,更为根本的是“孝亲”,毕竟“孝,始于事亲”。孝悌之道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传统,而孝悌之道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其合理内核可以推进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孝悌之道在培养人的感恩意识、尊老意识、和睦家庭、维系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在树立社会主义新道德的今天,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汲取传统孝悌文化的精华,树立一种尊老爱亲、长幼有序、家庭美满,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孝悌观念能够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人是文明的动物,善心不可无。人也是感情动物,感恩之心应有,学会对大自然感恩,就是感悟生命,理解生活;感恩父母,就是善待自己的生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尊重父母的教导,懂的关爱父母,要努力进取,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诚信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被我国人民所重视。诚信是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美德。孔子认为诚信是为人处事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也是重要的政治伦理原则,“民无信不立”。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以契约为基本特征,成为调节社会关系最重要的伦理准则和价值需求。诚信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本,而且是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我们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道德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学习品质、立身处世的个别本原则。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养成诚信实用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生奋斗的理想信念。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诚信、讲道德,言必行、行必果,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诚信道德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高素质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周秦伦理文化对于认识道德价值和树立正确义利观、治国理政和管理、认识人性本质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我们科学对待传统行政文化、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所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认真学习周秦伦理文化,用其中的优秀道德品来勉励自己,约束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从而为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弘扬周秦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周秦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文章字数:2593 文章浏览数:319 宝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文化繁荣既是民族兴盛的重要支撑,也是民族兴盛的重要标识,更是民族核心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所在。习近平“七一”讲话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与另外“三个自信”并列提出,既传递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也彰显出我们党不忘根本的政治品质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

众所周知,三秦大地是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之滥觞、生成和发展腹地,如今既有炎黄文化之遗存,也有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建都的光辉历史。史家考证,“华夏”一词最初就是指黄河西岸以华山为中心的华阴、华县和黄河东岸的山西夏县一带。“中国”一词则最早出现于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之铭文之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到周秦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统一并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周秦文化所产生的礼乐制度、道德规范、政治和法律制度等文化内容,影响了周秦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国历史轴心时代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遗产。深刻挖掘以周秦文明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不仅是繁荣陕西地域文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继承弘扬周秦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是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和自强的重要一环。

一、继承弘扬周秦文化,是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关系、科学把握传统文化体系的必然要求。中国文化若从炎黄时期算起,有五千年上下;而有较详细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则开始于三千年前的周秦时期。要厘清中华传统文化的“源”与“流”,必须深入研究周秦文化。周秦文化上承炎黄的优秀品质,下启汉唐盛世的灿烂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坐标。周秦文化在个人品德方面,强调君子修为,仁者爱人;在家庭美德方面,强调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在社会公德方面,强调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在国家社稷方面,强调民族大义、天下为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周秦伦理文化的精髓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虽历经王朝更迭、外族入侵而绵延不绝,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根本原因。如果说上古文明还属于多元发展的支根系的话,那么,周秦文明已融合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脉,不仅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而且影响了整个东亚文明,甚至整合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今天,继承弘扬周秦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将大有助益。

二、继承弘扬周秦文化,是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心的必然要求。周秦文化是周文化和秦文化的有机结合。周文化和秦文化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来源和价值取向:与周文化相联系的是诸子百家文化、德治文化和王道文化;与秦文化相联系的是法家文化、法治文化和霸道文化。相对而言,周文化体现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起来的宗法社会特征。在义利关系上,周文化以义为上,先义后利,以此设定人与社会的价值理想。而秦文化的显著特点是重功利,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具体表现为质朴率真、求实重利、主动拓展、强悍尚武的实践性格。两相比较,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一弛一张、一抑一扬所形成的张力体系,对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文化抉择,对于培养当代人健全的文化意识,对于正确理解“德”与“法”的关系,对于合理把握社会生活中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都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周秦文化,就没有中华灿烂的伦理文明和卓越的制度文明。继承和弘扬周秦文明,是坚持中国道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凝聚中国力量的迫切需求。

三、继承弘扬周秦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立足现实返本开新的必然要求。早在商朝时期,周人就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来到周原,“三王”同心,厚德载物,高举义旗,伐纣灭商,建章立制,分封诸侯,成就了西周伟业。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建都雍城,自强不息,厉行变法,奖励农战,西并东兼,实现了统一大业,开启了封建帝国文明。这一时期,中华文化东西融合,南北兼收,儒、道、墨、法、兵、农等“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由周秦文明所奠定的传统文化基因,概括而言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传承精神;崇德尚礼、重义爱民的民本精神;海纳百川、多元并蓄的兼容精神;奋发有为、争强图存的进取精神;维护统一、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周秦文化崇仁爱、讲民本、重创新、守诚信、求和合、尚大同的精神价值,与当代中国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可以说,抓住了周秦文化的基因,也就抓住了增强中国人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关键。

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区,陕西在继承弘扬周秦文化优秀成果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弘扬周秦文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周秦文化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为此,一方面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突出地方政府在弘扬周秦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把推动文化发展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各种文化资源自由流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其次,要培育研究和弘扬周秦文化的名家大师,打造弘扬周秦文化的精品力作。继承弘扬周秦文化,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为构建高端、紧缺的文化人才队伍制定特殊政策,建立健全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文化人才保障机制,并有效保护知识产权。要下大力气创作一批能够体现周秦文化精神特质的精品,让周秦文化创作既有“高原”又有“高峰”。

第三,要推动周秦文化大众化和国际化。周秦文化的产业化和创新既要立足陕西,又要面向全国和世界,以放大其经济、社会和人文效益。比如,可以成立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周秦文化的产业集团,努力将周秦文化培育成我省经济文化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大力发展周秦文化产业及其消费,培育广大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周秦文化和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周秦文明深入人心,乃至成为地域文化的品牌和标志。

越是地域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充分发掘和利用周秦文化,推动我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以赫赫宗周和赳赳老秦的文化自信,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陕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执笔:宝鸡文理学院 司晓宏 刘晓勇 孔润年)

第三篇: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文化复习提纲

《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文化》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中国传统行政理论文化概述

一、伦理:伦理就可以理解为: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应当遵循一定的道理和准则。比如说就像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像柏拉图所说,由金子做成的国王是统治者,由银子做成的贵族是执行者,由铜铁做成的生产者是劳动者。就像霍布斯所说的人与人之间是战争的,要遵守自然律(自然法),洛克所说的自然法则。卢梭所说的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怜悯和同情。

柏拉图:人类社会的相互需要,人与人要相互配合。他强调素质的先天性差异,认为人一出生就存在着本质的优劣。人分“金、银、铜”三个种族,进而分工。国王是由金子做成的;贵族和武士是由银子做成的;生产者是由金属铜铁做成的。各个阶层各尽其责,分工协作,不互相干扰和越位,理想社会。

托马斯.霍布斯:人和人之间是一种战争的状态,具有侵略性。约翰.洛克:人与人之间不是战争状态,人与人之间应寻求合作。

卢梭:人始终会有怜悯和同情。他们不可能对他们的同类做出最狠毒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人和人的关系一定有情感因素的支撑。

二、道德:指由做人应该遵守的原则和规范,更强调其内化而形成的个体人格品质。

三、“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1)当表示现象、问题的时候,我们较为倾向于使用“道德”一词;当表示规范、理论之时,我们较倾向于用“伦理”一词。(2)道德更含有主观、主体、内在的意味;“伦理”更具有客观、社会、外在的意味。(3)伦理多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提出的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道德多倾向于从个体的角度身体力行伦理规范而后有所得,道德的根源在于人心。

四、4、行政伦理文化:行政伦理文化是人们对行政体系及其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原则、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等的总和。

五、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六、行政伦理文化是在行政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行政意识形态,它具体包括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行政心理现象、行政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

七、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构成家国同构。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制度。

宗法制虽然在夏朝时期建立,但成熟与完备是在西周时期,它影响后来各时期的封建王朝。宗法制的特点:1.宗法制的核心是嫡(正妻)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贵妾)不以长。”2.大宗与小宗。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嫡长子)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儿子(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在封地内却是大宗。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族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大宗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体制上的皇位世袭制,形成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家国一体的“家天下”局面,而且作为一种制度、观念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颇具东方特色的“以家族为中心、以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形态。

1.宗法制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上的影响,最重要、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形式。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使“按地域划分的国家各级行政组织和按血缘划分的大小宗族基本重合,国家系统的君统和家族系统的宗统,政权和族权紧密结合为一体,各级政权的首领均由一个大家族的族长、家长担当”。于是,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重叠,国家政治管理与宗族事务管理重叠。

2.宗法制对中国社会观念的影响是,宗族血缘观念相当浓厚。由于宗法思想的长期熏陶,中国人的血缘观念超乎寻常的强大。亲族之间的交往是中国人际关系的极重要的方面,亲族之间的礼节规矩远比别的民族多,亲族圈是中国人重要的活动环境。而且,中国人还特别注重亲族之间的远近与长幼关系,以及与自己的血缘联系方式。

3.宗法制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包括国家重视家庭、宗族的社会基层组织在法律的执行和遵守方面的作用;负面影响包括,宗法社会等级与特权的结合,影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宗法社会,权利与义务是单方面的,卑幼对尊长只有服从,没有权利,造成了官吏和民众的奴才性格,民权精神难于生根、发芽等。

八、分封制。西周的一项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楚、燕、卫、宋、晋、郑等。分封制的积极影响:(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天子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同时维护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通过分封,扩展了疆土,开发了边远地区;(3)通过分封制,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4)通过分封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分封制的消极影响: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春秋时的楚王称霸,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大国(诸侯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战国末年,葵丘会盟,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九、西周的“德”:西周文献中反复强调的德主要指的是周天子的政行、德行、品德。如《周书》中强调天子要敬德、用德,否则天命难保。

十、西周的“孝”:“孝”是西周宗法政治的伦理基础及立国之本。西周孝道的内涵,一些学者大体将其概括为两项,即:孝养父母与祭祀先祖。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奉养父母、祭享先人、继承意志、敬奉夫君和勤于政事等五项内容。

1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行政文化

一、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强调尊君

1.尊君思想是古代行政管理的首要原则。基本内容: 2.君王是上帝在尘世的化身,是天子,是九五之尊; 3.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君权神授;

4.君权是绝对的。帝王对于土地、财富具有独占权,对子民拥有操纵权。具有最高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5.君权是政治安定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主张重民

重民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承认民众对整个政治体具有重要作用;强调施政要顺乎民情、民意,实行爱民、利民、富民、恤民政策。具体内容有:

民是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础。

民心向背是政治兴衰成败的根本原因,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重视治吏

通过治吏,有效管理行政事务,实现君对臣的统治。

1.尊贤任能。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的标准:德才兼备(有德有才, 精品;有德无才, 次品;无德无才, 废品;无德有才, 危险品)2.严考课、明赏罚。考察表现、督课计划。唐朝考课法,明朝考成法; 3.强化监察。监察机构逐渐完善; 4.褒廉惩贪。即反腐倡廉。

二、孔子“礼”的内容。第一,治国治民光靠政令、刑罚是不行的,要以礼治国。统治者根据礼的规范治理国家,就能够获得民众的尊敬和服从;第二,礼是社会整合的准则。孔子认为礼所规定的名分等次是绝对不可僭越的,孔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第三,以礼作为言行规范。一切行动都要以礼作为客观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第四,要求人们的思想或认识不能超越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礼的规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三、孔子“仁”的内容。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复礼,克己,孝悌,爱人。

四、孟子的主要主张。(1)孟子的性善说。性善说是孟子整个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又称为“恻隐之心”,即对别人不幸的同情心。(2)孟子的仁政说。孟子在政治上力倡仁政之说,并认为,能否实行仁政是国家兴衰的根本。(3)孟子的王道说。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即所谓的“尊王黜霸”。他认为霸道是对王道的破坏与否定,而且只有实行王道才能统一天下,也只有统一才能安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五、商鞅变法

(1)核心思想:弱民、重刑、禁旅、抑商。

(2)愚民政策:其一,禁止民众阅读诗书。其二,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其三,禁止民众与外国人交往。

(3)辱民政策:其一,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力度,实行常年性严打,并建立连坐制度。其二,任用奸人。其三,按照等级尊卑穿不同的衣服。(4)穷民政策:其一,打击商人,抑制商业。其二,征收重税。其三,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5)商鞅变法的影响: 积极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改革,直接促使了秦国由一个落后的奴隶制国家转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影响:1.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盛行严刑峻法;后来秦朝残暴的无比,与商鞅当年的变法有直接关系;

2.燔诗书,大量儒家文化及其它名家学派被毁,禁锢思想,毁灭文化;

3.重农抑商,导致直到清朝都是这种思想,生产力发展缓慢,资本主义发展不起来; 4.搞专制,导致国家逐渐僵化,失去活力。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行政伦理思想

一、皇帝制度的创立

皇帝制度的基本内容:

皇帝号位的独尊和神圣不可侵犯;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而不受任何限制;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皇位必须在一家一姓中世袭,实行家天下制度(宗法制,姬发与姬旦),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后世子孙代代相承,递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万世皇帝。

二、建章立制,分而治之,中央行政方面,建立三公九卿。地方行政方面,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设立36郡。

三、对秦始皇的评价: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

(1)顺应历史潮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战乱状态。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进步。(2)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3)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等,促进了秦朝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使秦的疆域空前辽阔。过:秦始皇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1)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辉煌的中华文明,钳制了人民思想的发展。(2)实行严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严重剥削百姓。(3)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修建宫殿、陵墓和万里长城。总的来说,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功大于过。

四、西汉察举制的意义: 积极作用:(1)汉武帝通过健全察举取士标准,亲自选用干练有实才的官吏充任三公九卿及高级军事职务,察举制在大部分时间里起着积极的作用,它带来了汉代英才辈出、功业兴盛的局面,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2)汉王朝之所以能在华夏文明史上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成为当时举世无双的文明大帝国,这也与察举得人才密切相关。(3)察举制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系统的选官制度,经过局部变更 产生曹魏以后的九品中正制。特别是隋唐时期,为了弥补察举客观性差的弊病,逐步加大考试在其中的比例,最终形成了后期的科举制。它对中国的教育制度、人才选拔制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4)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消极影响:但是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加上察举荐举为主、考试为辅的特点,以及对伦理道德的要求,导致察举制主观性很强,客观性差。因此到了实施后期,“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

五、东汉官制采用三公制:太尉、司徒、司空。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司徒,“掌人民事”;司空,“掌水土事”,三公司职分立明确,军事由太尉管理,民事由司徒管理,经济由司空管理。

第四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思想 一、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1)社会动荡。(2)民族大融合。(3)门阀大政治。(4)江南大开发。(5)佛教大盛行。

二、曹操政治行政思想的内容:(1)重农:屯田制、抑制土地兼并(2)重实权(3).唯才是举(4)重视领导核心(5)严刑峻法(6)遵循先王之道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行政伦理思想

一、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旨,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门下省负责审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尚书省设在宫外,总领六部。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皆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县,或根据制敕精神,制定政令,下达有关部门。是最高行政机构,执行机构。

六部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理寺会审。谓三司审。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二、唐太宗时期的行政伦理思想

(1)主张“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唐太宗君臣以亡隋为鉴,经常探讨国家的治乱兴衰,君臣之道探讨(君主正身首先要慎言语 ;其次,君主要谨言慎言;再次,君臣之间要相互信任);主张:“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的思想;行戒奢从简,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2)实行“纳谏”之政 从谏如流

闻过补阙,献可替否。兼听博纳,集思广益。尊师听教,以臣为鉴。通下情,防壅蔽。辩忠歼,去谗佞 正身黜恶,受谏则圣(3)改革人事行政管理

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主张广开求贤之路,举办科举考试,不避亲疏,唯才是举; 量才录用,不拘一格,要量才授官 ; 用人贵在于精而不在多 ; 用人择官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4)行政效能思想“官在得人,不在员多”(5)倡导以法治国,反对单凭人治(6)在民族管理上,主张华夷平等(7)在对外关系上,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行政伦理文化

一、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背景 三大矛盾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田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由于军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导致北宋在与辽国和西夏的斗争中常常失败。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王安石)与守旧派(司马光)斗争激烈。“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来加强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盐铁﹑户部﹑度支),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

2、冗兵,政府为稳定社会秩序招收流民入军,军队数量增加,军费增加。约在王安石变法前20年,宋仁宗年间(1049~1054),当时北宋军队118万人。每年巨额军费开支。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二)变法的直接原因:财政危机,终极目标:实现富国强兵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革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目的是富国强兵,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

3、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 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

4、政策执行不力。条文与执行产生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5、用人不当。变法派中,除王安石个人操守尚无非议,而他最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吕惠卿、章惇、曾布、吕嘉问、蔡京、邓绾、薛向等人个人品质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

6、变法派内部分裂。首先是变法核心人物宋神宗和王安石不能协调一致。其次是变法派内部出现反对派。

7、保守派强烈反对。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而是政策性的争议;并不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怎样改革的争论。

二、宋代理学家的代表人物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

第七章 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公忠、诚信、廉政、勤政、爱民

一、公忠:公忠的对象是祖国、人民、正义事业。“临患不忘国,忠也。” “能上尽言于主,下致力于民,而足以修义从令者,忠臣也。”(忠于正义事业)

二、私忠:忠于某个人或某集团,如果忠的品质是面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一般指的是君主、主人、权力集团。君主、主人、权力集团不奉行正道时,私忠的主体也就在忠于它的同时,必然是助纣为虐,是一种愚忠。

三、公忠的五层完整意义:第一义为尽心尽力。《说文解字》释为:尽心曰忠。”;第二义为大公无私。《忠经》将“忠”释义为“中也,至公无私。”;第三义是忠贞不二,即忠的主体对忠的对象坚定不移地奉献,始终如一。孙中山先生说:“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第四义是坚守正道:“忠”作为一般品质,要在终极伦理品质和终极行为规范的指导下运作,忠的对象必须是正义的人类事业,忠的行为必须符合正义与仁爱之原则。第五义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情,“诚心以为人谋谓之忠。”此五种意义,共同构成“忠”的完整意义。缺少当中的某一项,“忠”就会发生变异。

四、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

五、中国民间的三大青天:包拯“包青天” 海瑞“海青天” 旷钟“况青天”。

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七、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从业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的总概括。廉政文化的主要特性有四个:一是主体的大众性,主要表现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以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充实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二是指向的权力性,主要表现为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廉洁自律,执政为民;三是实施的职业性,主要表现为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四是组织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机关、团体等社会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廉洁高效。

八、政府诚信:它强调是的政府的诚信。是指政府作为诚信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要贯彻“诚实守信”的道德原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的权力与责任一致,二是政府的政令要与行动一致,三是政府的决策前后要一致。

第八章 行政伦理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一、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这里所说的各种资源,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以及其他各种有形无形的各种资源;这里所说的成果,是指管理成果;它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成果,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成果;这里所说的效益,既是指社会效益,也是指经济效益,但主要是指社会效益。

二、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

职业道德的特点?

(1)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受社会普遍认可。(2)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

(3)职业道德没有确定的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4)职业道德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5)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三、行政精神是行政意识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和概括。行政精神同行政意识具有共同性,二者同属于社会的精神生活领域,都以行政实践为产生基础,都是对现实行政关系与活动的反映。

四、主体行政伦理文化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实际拥有和行驶行政权力的个体或组织的行政意识;客体行政伦理文化是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不直接拥有或行驶行政权力,并作为行政管理对象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行政意识形态。

五、行政心态(自发性、非理性和不稳定性);行政意志(具有强烈的目的性)

六、行政主体:首先应明确:我国的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本身担责的组织。在我国,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客体: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

七、行政心理是行政关系体现者(个体的、群体的、组织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感情、性格、能力的总称,以及对行政关系和行政活动自发的感性反映形式。

行政心理的特征

行政心理的特征包含直接性、时代性和内在性。

(1)直接性。是人们在实践管理中的一种直接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感情、性格、能力的总称,最初发生于人们的日常交往,是以日常经验的形式所表现出来对社会现实的直接感受,即是通过人们的亲身体验来实现的。

(2)时代性。行政心理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行政心理。(民主心理不同时代的内涵)(3)内在性。行政心理是人们通过心理活动状态来支配行政行为的,具有内在性的特征。二政策、观念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外在体现。

八、行政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

(1)竞争开拓的心理。在公平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行政人员必须要具备欢迎竞争、投身到竞争中去的良好心理。

(2)坚忍不拔的心理。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有不少的困难险阻,任何情况下,需要在胜利面前不骄傲、困难面前不气馁的健康心理,在挫折、困难面前要有坚忍不拔的心理。

(3)虚心求教的心理。行政机关人才济济,在工作中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别人请教,不仅对于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而且有利于组织内部团结、有利益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九、行政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

(3)完善政治制度

(4)提高认知能力

(5)保持快乐稳定的情绪(积极归因、宣泄、自我安慰、注意转移)

十、行政道德的功能:

(1)导向功能。行政道德是社会规定的国家行政人员的行为法则和规范,是国家和社会公认的。行政道德通过清楚地告诉行政人员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社么是善,什么是恶,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起明确的导向作用。行政道德的导向作用还体现在社会道德方面,即通过良好的行政道德,为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树立榜样。

(2)激励功能。行政道德的导向功能也具有激励的功能。它通过道德榜样的力量,激励行政人员的道德水平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从不尽完善或有缺陷的人格向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发展。

(3)规范功能。行政道德以善恶标准来评价和规范行政行为,约束行政行为。

(4)调节功能。对于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除了可以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进行调节外,还可以通过发挥行政道德的调节功能,促使矛盾的解决。行政道德是通过内心信念的道德评价来实现的,因此,它具有自愿性和自我调节性,通过道德自律产生心悦诚服的良好效果。

(5)控制功能。导向功能是事先发生的,是行政人员的行为没有发生之前,为其提供引导和示范;控制功能是事后发生的,即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行政行为进行控制。通过对偏离或超越行政道德、但没有触犯法律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来达到控制行政人员行为的目的。属于软控制。

19、社会主义行政道德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原则和总原则,这不仅是由于社会主义行政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更重要的是由我国行政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十一、行政人员行政道德修养的要求

(1)要有自觉的认识。道德作为一种“内心立法”是通过人的自觉性来实现的。要求行政人员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加强行政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地、主动地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自我磨练、自我提高来力高自我修养。(2)要进入“慎独”的境界。“慎独”是我国古代对道德境界的最高描述。指的是一个人在没有受到任何人的监督,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仍能洁身自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3)要有科学的精神。要求行政人员要懂得经常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地审视自己,客观地分析社会现象。

十二、行政的公共性具体表现在: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行使的是公共权力、追求的是公共的行政目标、承担的是公共行政责任、完成的是公共的行政任务、服务的对象是全体的社会公众。

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行政精神包括:勤政为民的精神、忠诚于国家的敬业精神、勤俭节约的艰苦奋斗精神

十四、社会主义行政文化中的行政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实干精神、积极开拓的创新精神。

第九章

当代行政伦理文化

一、公平:伦理学中的公平是一种行为指令和评价标准,对个人、团体、政府起引导、规范作用,表现为人们对某种社会秩序的渴望。

公平是公共行政的主要伦理原则之一。公平概念的规定: 公平含有平衡的意思。

公平应包含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

公平还包含着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类生活幸福。

二、民主: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充分接纳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充分注重公民的自主治理,并通过公共行政体系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设置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为公民对公共事物的参与和自治提供充分的支持。

三、柏拉图的正义观

柏拉图认为:“各尽其职就是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一种行为、状态是否正义就涉及到三个要素:人、社会和与人直接相关的事物。人是正义反映的主体,也是评价正义的主体;社会的形成归于人的产生和结合,社会对人的分工、分配起着重要作用,个人得不到与他人平等的地位、待遇,往往归结于社会的不正义(公平);而与人直接相关的事物,如地位、资格、自由等,其多寡优劣主导着人们的评价。

四、罗尔斯的正义观

约翰·罗尔斯,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学者罗尔斯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其一,对制度来说的正义原则有二:第一,个人都有权拥有与他人的自由并存的同样的自由,包括公民的各种政治权利、财产权利;第二,是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且(2)依存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罗尔斯还指出了可表示如下的更一般的正义观:“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和基础--都要平等的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

第十章 行政伦理建设

一、制度,也称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制度是制约人们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矛盾的一些被社会承认的规则。

二、美国的行政伦理的机构:众议院行为规范委员会、众议院常设机构--道德委员会、美国政府伦理办公室、监察长办事处

三、美国的社会监督机制:

(一)非营利的民间组织:

1、改进政府工作协会;

2、公仆廉政中心;

3、公务员政策中心

4、关于政府行为的私有调查机构;

5、卡门考草根游说组织

(二)美国公共伦理的研究、咨询、培训:美国公共事务管理科学院(NAPA)、美国伦理咨询公司、美国州评论员伦理委员会私人伦理咨询机构、美国的高等院校

第四篇:甘肃秦文化-秦腔导游词

秦文化—秦腔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来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甘肃旅游。有人说看三千年文明去北京,看五千年文明去西安,看八千年文明来甘肃,你们来对了朋友们。甘肃历史文化厚重,文明辉煌灿烂,是学习、考究古代文明,尤其是秦早期文化的最佳之地。有位学者曾今说过:“要了解一个地区或名族的历史,首先要以它辉煌灿烂的文化作为切入点”。那么朋友们,你们来甘肃旅游,要了解甘肃也必须以它辉煌灿烂的文化作为突破口。一提起甘肃的文化,那是非常灿烂的,恐怕三天三夜也只能说一点,再加上我们现在的时间有限,没能满足大家渴求知识的欲望。朋友们,我们了解甘肃的文化,不妨从秦腔开始吧。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使戏曲存异;普天下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或问,历史最久远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正如长处和短处一样,突出便见其风格。对待秦腔,爱着便爱得要死,恨者便恨得要死。农民是甘肃最勤劳的人,尤其是西北这些地方,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坑里,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他们在田间地头已经累得要死的时候,停下来吼上几嗓子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消散尽了。

在甘肃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氛围,面对这样的观众,秦腔是最能逞能的,因为秦腔在甘肃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不可动摇的基础。随着现代科技进步的日益加快,秦腔借助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已经深入了平常百姓家,凡是到农村去做客,老一辈人都会用录音机播放几段子秦腔让你听,实在没有这玩意,他们也能吼上几嗓子,你如果听不懂唱腔,也只能点头称好,鼓掌微笑,不能有一点不如神的表示。每当村里过庙会,那必须请上几台秦腔,村里中年人、老年人都去看,因为他们这两代人是听着秦腔长大的,要是没有秦腔,光是烧香拜佛,就没有任何意思,过庙会也不热闹了。在他们看来,似乎这个人生世界秦腔就是舞台。人只要在舞台

上,生、旦、净、丑才能各显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夸张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的化作了美的艺术。

朋友们,来到甘肃旅游,不听一台秦腔那就妄来甘肃了。

第五篇:秦文化广场竣工验收汇报材料

秦文化广场竣工验收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秦文化广场位于礼县县城东西南路以西,东新西路以南。该工程由礼县文化体育局投资开发,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陇南昌欣监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监理,勘察单位为天水中核建设工程公司,由陇南武都兴朝道路桥梁有限责任公司承建。在此,我代表公司及项目部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施工中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下面,我将工程概况及秦文化广场施工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工程概况 项目建设总面积43864.7平方米,总投资XXX万元。建设内容为礼县秦文化博物馆室外工程施工图以内的土建、广场铺装、地下管网给排水、花坛绿化、照明、水景、浮雕墙、南北秦阙、围墙、浮雕墙、南北浮雕游廊、景观桥、浅水道、跌水池、化粪池、秦公壶、人工湖、停车场、卧壁、安全通道及广场附属工程等25项工程。广场工程范围内的土建项目较多,绿地分不大,距离长。施工总体布置上分为:土建施工区、园艺施工区、安装施工区、配套工程施工区几个施工区。

二,施工情况 本工程于2010年X月X日开工;基坑土方,支护,防水于2010年X月X日完工;土方回填于2010年X月X日完成;打桩于2010年X月X日完成;地下室砼垫层于2010年X月X日浇筑,2010年X月X日完成养护达到使用强度;地下室底板第一块于2010年X月X日浇筑,最后一块于2010年X月X日完成浇筑;面层铺装第一块于2010年X月X日完成,最后一块于2010年X月初完成;并在2010年X月X日竣工初检。

三,施工质量控制资料情况:无支护土方-合格;桩基-合格;底下防水工程-合格;土方回填-合格;地下室底板基垫层施工-合格;防水混凝土-合格;涂料防水层-合格;卷材防水层-合格;钢筋工程-合格;钢结构焊接-合格;钢结构组装-合格;钢结构预拼装-合格;剪力墙施工-合格;梁与板施工-合格;砼-合格;后浇带砼-合格;模板-合格;现浇结构-合格;砼垫层-合格;找平层-合格;板块面层-合格;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合格;室内排水系统-合格;室内采暖供应系统-合格;管道冷热(媒)水系统安装-合格;卫生器具安装-合格;管道的防腐与绝热-合格;电器照明安装-合格;建筑电气-合格;门系统安装-合格;广场水池给排水系统安装-合格;广场照明灯具安装-合格。

本工程钢筋主要规格有XXXXXXXXXXXXXXXXXXXXX,共XX批;钢材原材料XXXXXXXXXXXXX,共XXX批;复试结果均合格。本工程商品混凝土采用XXXXXXX有限公司的商品混凝土。商品砼,预拌混凝土合格证为XX份,均合格。本工程水泥采用XXXXXX由有限公司产品,进场XXX批,共XXX吨水泥,测试结果均合格。本工程红砖采用XXXX有限公司的产品,测试结果均合格。防水材料使用的是XXX有限公司的产品,测试合格。底下官网采用的是XXX有限公司的产品,共XX批,测试结果均合格。

混凝土中采用的沙,碎石级配均符合设计要求,检测合格;混凝土的配合比均严格依照设计规范,检测合格。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也符合规范要求,检测合格。四,工程其它资料情况

本项目隐蔽工程均由监理验收认可后进行隐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均由监理签字,记录完整且符合要求。本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经公司项目总工审批,报监理,建设单位审核审批,完整且符合要求。

砼的施工日记,施工日记于工程同步,记录内容详细具体,施工记录资料完整且符合要求。

板块面层经过空气渗透性,雨水渗透性,风压变形性三性测试。

下载周秦伦理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秦伦理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透视文化繁荣中的影视伦理

    透视文化繁荣中的影视伦理 什么叫“影视伦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2011年11月8日,《南方都市报》记者成希发表题为《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的报道,......

    组织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伦理

    第2篇 组织文化的核心是道德伦理一、概念1、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

    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本站推荐)

    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委员会 慈孝文化委员会 介绍 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中国伦理学会(1980年成立)批准成立,是我国第一个从事慈孝文化研究和......

    传统民族伦理的文化凝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文化凝炼是中华各民族伦理文化的观念整合与道德彰显,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伦理发展的文化基础,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发展方向应以传统道德......

    论易经对中国伦理文化的影响

    论易经对中国伦理文化的影响 沈阳大学历史系11届李鹤 沈阳大学毕业论文 目 录 摘 要„„„„„„„„„„„„„„„„„„„„„„„„„„Ⅰ Abstract „„„„„„„„„......

    周秦讲座新闻稿(标准稿)1(精选五篇)

    凤鸣于斯 钟灵毓秀 ——文学院凤鸣大讲堂揭牌仪式暨昆曲讲座成功举行 10月17日晚,文学院凤鸣大讲堂揭牌仪式暨苏州大学著名昆曲大师周秦教授《中国昆曲遗产价值及传承保护》......

    秦春沅第一周周记+随笔

    珍惜(随笔小记) 花开花落,又入一年,踏着书本的阶梯,不知不觉,已走到了尽头。蓦然回首,六年的沧桑,六年的风雨变幻,异化成了脑海中的一片片孤舟,承载着往日的记忆渐行渐远······......

    伦理 名词解释

    1. 伦理即调整人伦关系的原理,原则和规范 2. 伦理学是一门关于道德的学问,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科学。 3. 生命伦理学:也称生物伦理学,是对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行为实践中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