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文化繁荣中的影视伦理

时间:2019-05-13 22:3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透视文化繁荣中的影视伦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透视文化繁荣中的影视伦理》。

第一篇:透视文化繁荣中的影视伦理

透视文化繁荣中的影视伦理

什么叫“影视伦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2011年11月8日,《南方都市报》记者成希发表题为《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时》的报道,随后引发多家媒体涌向受害人杨武,用摄像机、相机、话筒和录音笔将他和妻子王娟团团围住,一遍遍逼问事件的细节和经过。荒谬的是,在整个事件中,案犯反倒不是新闻核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怒斥媒体“无德、无知、利益至上”,认为挑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触犯了新闻伦理。

新闻有新闻伦理,影视有影视伦理,小说有叙事伦理,摄影有镜头伦理——伦理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秩序与规范,存在于一切人类的行为和业态之中。

一、“中国梦”中的影视人

从1985年创刊开始,《南方周末》就在做一个“中国梦”,至今已经26年。中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就需要人人都做“中国梦”,让梦想照耀现实,让现实滋养梦想。“中国梦”的梦想是,年复一年地为当下中国画像,为未来中国展望,为中国人找榜样,为前进中的中国,刻下精神年轮。“中国梦”是崛起中国的新精神、新气质,而“中国梦”的践行者,则是体现了这种新气质、新精神的人。

每年入选“中国梦”的践行者,7——9人不等。当选人必须兼具家国情怀和公民意识,并通过卓绝的努力,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从2009年起,“中国梦践行者”开始举办盛大的“致敬盛典”,找出当年度中国的七八张“国字脸”,作为中国形象的代言人。这一来是为了借助入选的“中国梦践行者”,展现伟大中国的成长现状,展示社会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二是为了借助“中国梦践行者”不凡的人生故事,讲述中国崛起的大传奇,阐述能够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价值观。

《南方周末》2011年度的“中国梦践行者”授予9人,其中有3位是影视传媒业人士:白岩松、陈道明、姚晨。2009年践行者7人,其中冯小刚是影视传媒业人士;2010年践行者7人,影视传媒业人士2人:姜文和吴宇森。而从2011年度践行者入选情况看,影视传媒业人士所占比重明显加大,因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共同体的任志强和冯仑,建立异质文化交流新样本的国际友人易玛和阿克曼,是双双入选,严格意义上说,只能算一个人。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在一个信息化社会,在一个大众传媒影响大众情绪的时代,影视传媒人的影响力在逐年加大。电视因为其普及、廉价和低消耗,成为大众接受起来最方便、最经济、最简单的媒介。根据最新公布的数字,电视平均每天占用人们170分钟左右的时间。还是根据最新公布的数字,中国年产电视剧400部、14000集;年产电影500多部,成为世界第一影视生产大国,而电视机的普及,使影视产品直接进入了家庭,以每人日平均消费电视3小时的代价,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观,左右着大众的情绪。

2011年度“中国梦践行者”,为什么授予这3名传媒人?因为他们传达了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践行了一个影视传媒人应该遵守的影视伦理。

我们来看看组委会给白岩松的致敬理由:“持续推动中国的电视新闻直播,将一度“敏感”的直播渐渐变成一种常态;他把理性的评论和批判的声音放置在体制中,一步步挑战中国电视固有的话语体系。白岩松娴熟地驾驭新闻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稳步地促进新闻回归其本源,不断刷新和提升着转型中国的健康舆论力量,成为中国新闻业的标志性人物。”胡耀邦之子胡德平为白岩松颁奖时,感谢白岩松在东方时空讲常识、讲道义。而白岩松则回应,“作为一个1989年夏天毕业的大学生,我们与胡德平先生的家庭,始终有一种不是血缘的血缘关系„„”

现场掌声雷动。

组委会给陈道明的致敬理由是:“在娱乐时代,陈道明是一个低调的演员;大家都齐步走的时候,他可能在散步;他用四十年的经验主演了一台话剧,展现了戏剧的力量;他演过几乎所有朝代 的帝王,但他只想做一个‘正常人’。他就是中国演员的‘那一个’:不从众,不趋时,以敏锐的知识分子气质,呼唤并示范德行、敬业、秩序和心底的柔软。”

组委会给姚晨的理由是:“姚晨是一个影视演员,同时被推到了社会的前台,她以惊人的自觉和巨大的号召力,将微博释放的中国力量,导向理性和建设性。她动用自己独特的阅历和存储量,履行了一个公民的责任。她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演员的另一面,树立起了‘明星公民’的典范。” 关于姚晨,我想多说几句。作为女演员,她一扫娱乐圈女星浮华、矫饰、贪慕虚荣的风气,代之以爽朗、独立、自信的清新气息。在这个充满危机和抱怨的时代,她的出现让我们欣喜。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中国社会目前处于高紧张度形态之下,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人内心的紧张度很高,需要一种释放,社会学上叫作代偿性满足,除了社会现实给人实现理想价值外,社会需要开通更多通道,让人们的梦想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使他们的精神得到放松,电视承担这特殊的功能。

二、重建影视人文,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自亚里士多德之后,伦理学就被定义为“对人而言的善”,影视伦理涵盖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影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它还包括影视行业所呈现出的整体价值取向和道德力量,是影视行业、影视媒介(电视台、网络频道等播出平台等)和影视从业人员(编剧、导演、演员等)在影视创作和传播活动中价值取向、道德表现与日常行为规范的总和。

在影视创作和传播活动中,伦理的尺度从来都是定义行业和职业规范的核心内容。而影视伦理的坚持与放弃,不仅与影视业本身有关,也取决于受众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受众的存在改变了影视的伦理生态,只有通过双方的努力,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影视人文和伦理生态。

但反观中国的影视现状,一片繁荣喧嚣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动辄投资过亿的国产大片,票房与骂声齐飞,从《无级》到《夜宴》,明星云集、场景宏大、服饰华美、色彩绚丽,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情节上却胡编乱造,没有生活、没有情感、没有心灵的震撼;《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美国都被划为少年不宜,在我们这里却畅通无阻;在主流媒体播出的黄金档电视剧中,充斥着金碧辉煌的宫廷画面、反复演绎的权力倾轧、波诡云谲的深宫秘史,表现出倒退的、腐朽的、甚至反动的历史观;重拍经典所关注的,不再是激励新中国几代人的信仰和理想、精神和意志,而是人物命运的传奇性和人物关系的颠覆性。新版《林海雪原》挖掘出杨子荣和他初恋女人的情爱关系,《沙家浜》中阿庆嫂不仅与郭建光,而且与胡传魁有暧昧的情感纠葛,《双枪老太婆》非但不老,还是美艳无比的美少女;赵本山和他弟子长期把持春晚舞台,他的“三俗”电视剧“乡村爱情”系列,长期在央视热播;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婚恋交友类节目,推崇一种极端物质主义的价值理念,其代言人为“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的马诺;以湖南卫视《快乐男声》为代表的选秀类节目,掀起了一股极其变态的“伪娘”审美潮,其代言人为男变女身、浓妆艳抹的刘著;“雷剧”在荧屏和网络上大行其道,引发受众的群体性狂欢。所谓“雷剧”,是“雷人影视剧”的简称,今天,雷剧在荧屏和网络上大行其道,引发受众的群体性狂欢。百度对雷剧的解释是:一般指让人震惊、哭笑不得、漏洞百出的电视剧,具有美誉度低收视率高的特点。比如新版《倚天屠龙记》中张翠山夫妇的“爱斯基摩装”;激发网友的热情,成为新的娱乐话题的张无忌人猿泰山造型;《丑女无敌》中林无敌瓶底厚的眼镜和乱如鸟巢的头发,不搭调的装扮等等,都彻底击垮了人们的审美底线。周迅被分手、章子怡被泼墨、赵薇被怀孕、王菲被离婚、白松岩“被自杀”,娱乐圈俨然全面进入“被时代”,人人被裹挟,人人身不由己。大众视野是由媒体、出版商、财富排行榜、明星风云榜构成的,一定程度带来大众智力的偏颇和低下。网络化生存和网络文学的成功,使更多的年轻写作者认同网络文化,跟随网络利益前行。80后是与经济市场化、社会市民化一同成长起来的,是现代都市的产儿。在一个泛娱乐的时代,明星需要眼球、大众需要狂欢、无数人需要一夜窜红、电视台需要收视率„„中国人的感受力、思想力、判断力在整体下降,也因此影视伦理的坚持和影视人文的重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三、非大师时代的大片——以张艺谋为例

距离最近的大片,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

两年前,一位南京女作家听说张艺谋要动用大资金,把严歌苓的同名小说《金陵十三钗》改编成一部史诗大片,就给当地的宣传部门致电,表示没有必要耗巨资来拍一部“妓女救亡”的影片。她认为既然影片动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就该对历史负责,何况涉及到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应该认真对待。十三钗、香艳的秦淮河,作为艺术表达,当然没有问题,但要把她们组装进特殊的历史场景中,如不谨慎,则会让情色掩盖大众对历史的反思,给南京罩上暧昧的色彩。

果然,《金陵十三钗》在上映之初就曝出“玉墨体”《我与贝尔演床戏》,作为噱头,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好莱坞神父”和“中国义妓”激情床戏这种蓄意的披露,令《十三钗》成为一个被事先张扬的“桃色案”,营造出市场氛围的情欲前奏。而此后的情色与“爱国主义”之争,更是把大众的窥私欲充分调动起来。

《金陵十三钗》已经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公共事件。首映开门红后,国内媒体普遍用“震撼”来形容,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正在上映的《金陵十三钗》以4.5亿的票房,成为年度国产片票房冠军。投资人、导演和编辑,都大大松了一口气。投资人张伟平说,投资6个亿,我们要拿回30亿,现在看来不成问题;编剧刘恒称:这是人类之善战胜人类之恶,这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张艺谋说:花上亿元请来贝尔值,因为通过他可以打开北美市场,希望通过它,实现拿下奥斯卡的野心。

但北美市场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被打开,北美的试映会遭到外媒和影评人的讥讽。《华尔街日报》专栏评论员认为,花那么多钱请贝尔,简直太愚蠢了,“贝尔不能吸引到中国的观众,在海外这部电影也不会找到一个支持它的观众。它也许会被定为一部R级电影,他们会因此赔得当裤子。”事实上,美国电影协会(MPAA)已经在其官网,将该片的未剪版定为R级也就是限制级,要求17岁以下观众,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该级别的影片,通常包含有较多性爱、暴力和吸毒等内容和场面,或是脏话连篇。从好莱坞网站上出现的影评看,过度的暴力和情色,已经损害了影片的品质。好在大陆观众看到的,是经过严格审查的“洁本十三钗”,而非在北美上映的“未删节版”,这使它看起来较为纯净。随后,国内各大网络组织了对华尔街的狙击战,甚至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号召共同反击美帝国主义的别有用心。作为政治性正确,很多媒体和影评人只好噤声。此前,朱大可关于张艺谋电影“情色爱国主义”的质疑,就曾引来一阵围剿,而一些影评人评价《十三钗》:“大牌演员、可歌可泣的故事情节、多到荒谬的金钱投资,是多么滑稽可笑的组合”,不过是大实话,也被人批为别有用心。

但朱大可把《十三钗》说成是一部情色大片,有没有道理呢? 现在让我们进入文本,加以剖析。金陵的六朝金粉和秦淮风月,最易引发世人的情色想象,它是中国情色地理的中心。作为本土最著名的红灯区,秦淮河摇篮催生了董小宛、李香君、陈圆圆、柳如是、马香兰、顾眉生、卞玉京、寇白门等名妓,而这个妓女团体的作为,颠覆了唐朝诗人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的著名论断。李香君头撞墙壁而血溅扇面,成为《桃花扇》中献出政治贞操的著名隐喻;柳如是因史学家陈寅恪立传而身价倍增;董小宛则因金庸的武侠小说而名噪一时。所有这些高尚妓女的事迹,构成了《金陵十三钗》的香艳布景。

而在280多年后的1937年末,日军在南京展开旷世大屠杀,有30万人被血腥杀害,其中8万女性遭到奸杀。这原本是一个残酷的史实和严厉的指控,本是人类反思战争暴行的重大契机,但在《金陵十三钗》里,情色地理和战争地理,秦淮河的历史风尘和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现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叠合。有人预言,《金陵十三钗》的上映,即将迎来新一轮身体叙事的狂欢,不幸言中。所以朱大可将张艺谋电影,概括为如下公式:情色+暴力+民族苦难+爱国主义。这很有概括力,国产大片主宰的庸众市场由此诞生,制造出政治和商业的双赢格局。但与此同时,张艺谋电影的技术指标和媚俗指数都在与日俱增。简单回顾一下张艺谋电影的进化路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从民族寻根的《红高粱》,经过民族劣根性批判的《菊豆》,到表达底层痛苦的《活着》、《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张艺谋遗弃的早期自我,它不仅表现出导演的杰出才华,更展示了电影人的基本良知。而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起,张艺谋开始将他的电影逐步转型为一种庸俗的商业文本。这是一个戏剧性的转折,意味着中国主流电影的价值转向。而后,在《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张艺谋推行赤裸裸的低俗主义,并于花花绿绿的《三枪拍案惊奇》中达到恶俗的高度。张艺谋就此完成了他向庸俗、低俗和恶俗的“三俗”领域的华丽飞跃。

在全球经济萧条的年代,这部号称投资高达6亿元人民币的豪华制作,正在打破中国大片的投资纪录。制片人大力鼓吹好莱坞一线明星给中国打工,不过意在平息民族主义愤青的抵制情绪,并掩饰其讨好美国观众口味的基本动机。不仅如此,他还在各类场合赤裸裸地宣言,要拿下本土10亿元票房,毫不掩饰把电影片当做谋求暴利的工具。烟花、爆破、造城,都是钱堆出来的效果,所有的制作都是由外国团队完成,这就是中国的商业大片。从大地震故事到大屠杀故事,有关“发国难财”的民间批评,始终没有停息,而《金陵十三钗》把这种发财模式,推向新的高潮。

我们完全能够理解妓女的人性、良知和爱情,也不反对以一种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展示妓女的政治贞操,但面对南京大屠杀这种沉重题材,制片方却在眉飞色舞地爆炒床戏和豪言票房价值,这只能构成对全体战争死难者的羞辱,更是对8万被强奸中国妇女的羞辱。把大屠杀的教堂变成情场,把民族创伤记忆变成床上记忆,把政治叙事变成身体叙事,把血色战争变成桃色新闻,把重大苦难题材变成重要牟利工具,这种大义凛然的情色爱国主义,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误。

2011年12月15日,是“十三钗”全线登陆中国影院的日子,是中国电影的又一次午夜狂欢。距离南京大屠杀很远,而距离圣诞节和票房利润很近。在15日午夜,钟声将敲响十三点。这是一种充满反讽意味的报时,它要越过十三个女人的故事,向我们说出十三种痛苦和抗议。在十三点时分观看“十三钗”,的确是一种奇怪的体验:一边是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和犹太人的哀歌,一边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和中国人的视觉欢宴,它们构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这令我们汗颜。同样是历史题材,《辛德勒名单》能激起我们对战争的憎恨,在细微处展现历史的真实;《金陵十三钗》有着宏大的历史场景,却无法给人以真实之感。

中国商业电影的生长,始终处于一个可笑的悖论之中:一方面鼓吹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一方面又大肆渲染床戏,挑逗观众的情欲神经,鼓舞观众的票房士气。冯小刚在《唐山大地震》上映时说,这不是一个出大作品的时代,中国目前,只能出大众电影。

四、致敬贾樟柯——为无名者的痛苦而痛苦

还是从《三峡好人》说起。

2006年岁末,张艺谋将自己倾力打造的贺岁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上映时间,由12月20日提前到了12月14日。这一改动将大片分布格局彻底改变,惟有从威尼斯电影节载誉归来的贾樟柯,仍坚持将自己的《三峡好人》,放在和《黄金甲》同一天上映。

为此,他和他的制片人发生了激烈争执,制片人说,贾樟柯你简直是在用国内的市场票房殉情!贾樟柯说那就让我殉情吧——我想看看,在这样一个崇拜“黄金”的时代里,有谁还关心“好人”。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不愿跟在时代泡沫后面狂奔的人,都有对人类优秀思维传统保持敬意的人。

这几乎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对决——《黄金甲》首映当晚一如预料中那样,一夜间全线影院票房售罄,而《三峡好人》最少时,一场只有10——12人,他们大多原本就是贾樟柯的影迷,冲着贾樟柯走进影院。故事非常简单: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支舞曲后黯然分手„„

贾樟柯去三峡,原本是为了拍摄画家刘小东的纪录片《东》,但是真正进入三峡人的生活后,贾樟柯却受到另外一种冲击:“生活在古老的山水里面的这些现代的人,他们家徒四壁,包括两千多年的城市将被瞬间拆掉。在这样一个快速转变里面,所有的压力、责任、所有那些要用冗长的岁月支持下去的生活,他们都在承受着,他们与我们这些生活在物质极为丰富的城市里的人,内心深处的无助和孤独却是相同的。”

当他站在街道上看船来船往的码头,看各种各样的人在那里交会的时候,贾樟柯说他体会到了一种江湖的味道,而一个老者的微笑更是让他萌发了拍摄这部电影的念头:“有一天我在拍小东的一个老者模特时,就是电影里面拿出十块钱给大家看的那个演员,我在他抽烟的瞬间突然捕捉到他嘴角的一个狡黠的微笑。这个微笑里有他的自尊和对电影的不信任:你们这些游客,能知道多少我们的生活!这个微笑让我一夜不能入睡,我觉得或许这是纪录片的局限,于是便有了拍这部电影的直接冲动。”

摄影机面对的是物质,审视的却是精神。贾樟柯欣赏的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说过一句话:“每个导演的属性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容易改变。”

小津终其一生,都在用电影讲述一个主题——家庭的崩溃; 贾樟柯也有一个自己的主题:时代的变革。

2007年初,当他知道成都402厂,一个50年前从沈阳整体搬迁到成都的万人大厂,3个月后将整体拆迁,变成一个高级住宅小区时,他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到那里。在和50多个工人聊过之后,他确信,他们的命运,早在50年前就已埋下:“我们老是习惯往前看,匆匆赶路,其实我们更需要往后看,问题的答案在过去早就有。”

电影的广告中心语:首度公开被遗忘的那些人和他们的生活;集体回忆尘封在时间里的信仰、青春和热情。

女诗人翟永明说,成都飞速发展,“402”厂却停滞了,他们跟这个时代脱节,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翟永明做编剧,赋予这部影片缭绕的诗意。片名取自一首写成都的古诗:“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形式采取访谈式,这其实是纪录片的手法。在他面对现实的时候,他大都是用两种方法,拍两个片子。最早《任逍遥》时候,他拍了《公共场所》;到《三峡好人》,他又拍了《东》。他在拍剧情片的时候,迫切需要记录;拍纪录片的时候,又迫切需要虚构。到了《二十四城记》,干脆就把两者统一在一起,直接借用了纪录片的外壳。9个采访对象分别讲述他们与402厂的故事,在残垣断壁的厂区,在鲜亮的售楼大厅,在晦暗的住宅楼里,在颠簸的公交车上(一个伟大的隐喻),偶尔嵌入个体叙事所对应的器具、景物和影像,以及采访者幽灵式的提问和笑声,暗示着纪录者的存在。

贾樟柯是大陆导演当中历史感最强、最为敏锐的一个,有时候,他用一首歌,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革命高潮期的接头暗号,就能让受众回归那个风雨交加、魂牵梦绕的年代。他的历史感,源于无名者的历史书写。所谓无名者,如福柯所言:“他们应该属于那些注定要匆匆一世,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的千千万万的存在者;这些人应该置身于不幸之中,无论是爱还是恨,都满怀激情,但除了那些一般被视为值得记录的事情之外,他们的生存灰暗平凡;不过,他们在某一刻也会倾注一腔热情,他们会为一次暴力,某种能量,一种过度的邪恶、粗鄙、卑贱、固执或厄运所激发。”(福柯:《无名者的生活》)贾樟柯的每一部电影,都以无名者为主角。无论是“汾阳来的人”,还是“三峡好人”,以及《二十四城记》的被采访者。他们也许是被历史漠视、遗失的一群,然而贾樟柯的历史感,就基于对他们的认同和展现。如果说历史感是一种乡愁,哪怕伫立于402厂的废墟之上,贾樟柯的乡愁依然浓烈如酒——他因无名者的痛苦而痛苦。

贾樟柯说:“我并不留恋那个体制,但不留恋,不代表我们不重视那个记忆,如果说计划经济是个糟糕的经验,它仍然需要留一些东西,它需要有一个博物馆来纪念它,缅怀它,讨论它。尤其那是一个保密工厂,以前进厂要检查工作证,解放军站岗,那么快时间就变成一个商业的楼盘。这个变迁让我看到,除了表面上的工人的生活的遭遇外,它有一种跟历史的关联。”

在《二十四城记》,每个叙事者都祈望寻求时代的信物。郝大丽谈轮船迁移,顾敏华谈《小花》,宋卫东谈《血疑》,赵刚谈制服的神圣诱惑,娜娜谈去香港进货的生意经,90后却一片茫然。抓住了这些信物,就抓住了历史的尾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宋卫东的少年叙事:402厂与成都相隔绝,除了打架。有一次他骑自行车冲出了402厂的安全区,来到成都的禁区,被一群同龄人包围,带到小头目那里,宋卫东本以为要挨揍,不曾想对方说,看在今天周总理逝世的份上,放你一马。他才有所意识,周总理死了,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始了。多年以后他还记得那一天的那一幕,不是因为他躲过了殴打,而是周总理的祭日,以及所生长的时代意识。

1914年4月2日,卡夫卡的日记只有两句话:“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假如宋卫东记日记的话,可以这样写:“敬爱的周总理去世了,我没有挨打。”

这就是无名者的悲哀。他们是多么希望进入宏大叙事的心脏,多么希望被时代铭记,但他们两手空空,抓不住一丝尘埃。几乎每一个回忆者都话音哽咽,那是为时代抛弃所发出的哀怨。他们被迫用卑微而坚忍的生活化解一个国家转型的阵痛,就像影片中遗落在旧房子里的准考证,很快被忘却。《二十四城记》是写给402厂,写给一个逝去时代的挽歌,同时也是写给草根们的赞美诗。

中国的电影,缺乏当代性。我们进了电影院就可以发现,现实题材越来越少,而一些历史题材则被拿出来反复重拍。而在各大电影节上,我们看全世界的电影,都是非常直接、迅速、敏捷地对自己国家、自己社会所面临问题,进行电影层面的反映和思考,比如种族问题,移民问题,贫穷问题,战争问题,饥饿问题,同性恋问题,性别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能迅速地在电影里面得到体现,电影人毫不回避地处理这些题材,来回应这些生存困境。而我们呢,包括一片叫好声的《让子弹飞》,究竟为现实提供了什么?更别说《夜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内容空洞、形式奢华的大片了。国外优秀的商业电影,在策划过程中,都是把情感和艺术的表达放到里面的,然后再用更大众化的手法来讲述这种情感和哲学。比如《教父》,比如《魔戒》,比如《星球大战》,在这些电影里,导演的出发点都有着很强的感情和哲学层面的思考。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类型电影的创作,哪怕是商业电影,背后都是整个电影文化。中国电影既处在最好的时代,又处在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是它不缺钱和观众;最坏的时代是除了钱什么都没有,而最主要的问题,是共享价值观的缺乏。北大教授戴锦华认为,之所以有“太多的国产电影悬浮于中国社会现实之上”,是因为“太多电影人已经不再和中国社会的任何阶层发生互动,没有生活的切身体会,这使他们难以分享社会任何阶层的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感。”

在任何时代,电影都应该直接对社会发表观点,对生存在其间所存在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性和暴力问题,当有毫不掩饰的、直接坦荡的文学表达。如何理解人性、理解社会、理解政治、理解今天的世界,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如何和人类总体的认识不脱节,我们的电影仍然呈现出一种陈旧的状态。我们的电影不能称之为现代电影、当代电影。我们的电影文化处在一种全方位保守的状态,这首先来自于意识形态的保守,来自于作者自身缺乏创造力和勇气的保守,也包含了整个中国电影观众在接受电影时的一种保守。

这也让我对贾樟柯的电影保持充分的敬意,从《站台》开始,他的电影就因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而被视为纪录片。他很多电影,甚至有文献性,若干年后,人们看1997年《小武》的时候,里面所有的声音、噪音,就是那一年中国的声音,它经得起考据。整个中国电影,能够提供给社会的思想成果并不多,而贾樟柯是少有的一个。新浪网友说:这样的中国真实,谁会去关注和记录?除了贾樟柯。贾樟柯用自己独特的影像结构,一步步奠定了自己在中国导演圈的地位。

当然,做出这种努力的,远不止贾樟柯一个电影人。威尼斯电影节上蔡尚君执导,陈建斌、陶虹、吴秀波联袂主演的《人山人海》,号称中国第一部“公路复仇片”,影片缘起于一桩真实的社会新闻——贵州六盘水猴儿关乡的五兄弟在六弟惨遭抢劫杀害后,历时一年零48天,骑着摩托车追遍大半个中国,终将凶手擒拿归案。该新闻在当年曾引起巨大轰动。著名《综艺》影评人贾斯汀·昌对《人山人海》的评价是:“道德的沦丧让人想起李扬的《盲井》,但是蔡尚君的结尾更为残酷、虚无„„它像王兵的《夹边沟》和贾樟柯的《三峡好人》那样,已经明显深入到了中国的核心现实。”

片中的老五,脱离了勤劳、沉默、“一脚踢不出一个屁”的农民形象,身上充满了“战斗性”——他不满于现状,但也并非对现实不满,而是与生活对峙,带着一种不因循守旧的力量。该片以健康的气息,全新的视角,让日趋麻木的我们,重新审视世俗生活,给人一种直达人心的情感力量。还有张猛的《钢的琴》,和他之前的《耳朵大有福》,以及更早些时安战军的《看车人的七月》,都真实地纪录下了中国人的生活和内心——他们虽然卑微,却是敢于在苦难中站起来生存的人。在《钢的琴》中,那架钢琴是不是造出来,女儿元元是不是回到陈桂林的身边,已经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获得了他们黯淡生活中的一缕霞光,这架琴犹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忘却的人们,很久没有的感受了,他们最大程度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对于这些由社会主人翁沦为最底层群体的人们来说,下岗再就业的成功离他们十分遥远,只有触手可及的困窘磨砺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

《钢的琴》让人想起一些优秀的东欧电影如捷克的《柯利亚》、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时》和《我与铁托》等。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下的心理动荡,片中大量采用前苏联和俄罗斯的歌曲和配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和品质。

在当前世界剧烈变动的大格局中,中华文化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中国尤其需要召唤一种发声的电影。它说出真相,洞察社会,关怀人类内心的希冀和梦想,从而让一个时代“主要的真实”被审视,让卑微者被书写,助无力者前行。我们需要以国家文化的重回高地,向世界证明自己。《诗经·大雅》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它有一个伟大的未来——为了这一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

2012年1月5日于城南匡河之侧

第二篇:文化繁荣

文化繁荣

简答

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

(1)为什么国家要鼓励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2)上海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提出了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请举出两个既属于文化产业又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行业。

(1)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要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分)

②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扩大就业,有力促进现代化建设。(2分)

③允许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符合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利于让资本要素活力迸发,创造更多财富。(2分)

(2)新闻出版、电视传媒、广告、动漫等行业。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2、党的十七大把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请用所学政治常识知识回答:

(1)材料中重视“文化建设”体现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什么?(2分)

(2)我国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弘扬先进文化?(6分)

(3)请你为我校“爱校荣校、爱国报国”温馨校园文化建设出一个“金点子”。(2分)

(1)以德治国方略。(2分)

(2)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正确领导成果体现在②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关系,国家职能内一,体现国家性质、人民意志和利益

③文化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建设为,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四个文明协调发展。④政府是党领导下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文化建设体现了三府建设

⑤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6分)

(3)略(2分)

3、用政治常识简述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有利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2分)用以德治国的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2分)

有利于中小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2分)弘扬民族文化,争做无愧于时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2分)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2分)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综合国力。(2分)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兮勿违天命”、“天人合一”的自然伦理观念等,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试运用所学的辩证法知识,分析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8分)

①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和发展中,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传统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2分)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同时分清主流与支流。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精华,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但精华是主要方面。(4分)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要继承和发扬,对其糟粕要予以弃之。(2分)

分析说明

1、※中国政府在“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将成为今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强调,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2007年4月开始,中宣部、公安部、文化部等十部委在全国范围内联合组织开展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1)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分析说明。

(2)唱响网络文明主旋律,网民是主角,你认为青年网民在日常网络生活中应养成哪些好习惯?(至少两方面)

(1)网络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

A、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4)

B、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执政党,通过进行思想宣传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4)

府提出积极发展网络文化表明:我国政权实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的职能,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专项行动表明政权履行依法打击国内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政权行使的国家职能,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4)

(2)、自身不上色情网站;发现其他人上积极劝阻;发现色情网站及时举报。(3)

2、材料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7年9月18日会见了全国道德模范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始终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阐述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依据。(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哲理。(8分)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3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道德建设是国家履行文化职能的体现。(3分)

(2)①科学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2分)

②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2分)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人们树立乐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2分)

④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2分)

论述

1、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分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论述党和政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们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 ○

思想、坚持对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需要。

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进行思想宣传等,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政府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 ○

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职能、坚持以德治国方略的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老教材: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结合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就必须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

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和繁荣文化,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共11分。注:如果考生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角度列出论点,可考虑适当加分,但本大题总分不得超过20分。)

2、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1)这是中国共产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老教材P.57)(加:党的思想领导、有利于完善挡的领导方式,提高执政能力。)

(2)这是国家政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在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促进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老教材P.15)加: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交流与合作的职能;文化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正确的政治领导体现在------,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这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老教材P.105)

(4)这是努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老教材P.98)

3、党的十七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的论断,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

请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论述党如何领导人民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目标?

中国共产党应始终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同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文化建设,提高驾驭先进文化的能力。(2分)

在党的领导下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真正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调动人民以国家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保证。(2分)

在党的领导下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在立法中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借助法律手段发展繁荣文化建设,在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时,应自觉接受来自人民的监督(2分)

在党的领导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和指引,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带领人民共同建设精神家园,提高民族的文明素质。(3分)

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同时应积极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2分)

4、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请用政治常识知识论述:为什么党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2分)

①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

聚力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3分)

②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实施以德治国,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减少不和谐因素,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实现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四大重要目标。(3分)

③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分)

④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分)

第三篇:繁荣农村基层文化

繁荣农村基层文化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009-05-07 15:21:19)转载▼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性战略工程,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由此看,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但文化具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已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实践证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促进农村基层文化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深刻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人民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把建设农村和谐文化、推进农村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也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大任务。新农村必须有与之适应的新文化,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意,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显著特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第234页)乡风文明是新农村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建设文明的乡风,满足农民的精神需要,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动力,而且有利于创造和谐的公共空间,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转变。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等多种原因,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还比较低,不少落后的价值观念、乡风民俗、生活方式,不仅制约着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等基础设施落后,可供消费资源偏少,加之体制不顺、机制不适,使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二、正确估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玉溪市着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云岭先锋、家电下乡、新农村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要清醒地看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这些年来,以封建迷信等为代表的旧文化在广大农村地区重新抬头,不仅存在于落后地区的农村,在发达地区的农村同样也影响很大,危害很大,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很难想象,被落后文化影响的农民能够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由于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缺乏明晰的思路和理念,一些农民虽然经济十分富裕,但文化和精神相当贫乏,结果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黑恶势力猖狂抬头,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懒惰、空虚、骄奢等现象严重,部分农民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有的甚至直接导致返贫,三是“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情况虽已不是普遍存在,但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四是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还存在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文化内容相对贫乏,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体制、文化机制不顺不活,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

三、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项原则

首先要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的原则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五个必须坚持”的原则。五个基本原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有重大的实践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基层文化建设中来说,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实情,有针对性地搞好基层文化建设,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要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又要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既要加强政策调控和宏观管理,又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融入全局,着眼发展。

一是要坚持把繁荣农村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融合在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中明确提出促进乡风文明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二是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融合在一起。三是要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融合在一起。(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二)以人为本,突出为农。

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基本职责,立足为农、突出为农,始终着眼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升农民的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立足多予,以城带乡。

经过多年建设,城市文化建设日新月异,有了较大的发展,加大财政性建建设性资金向农村的投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农民群众的服务,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繁荣的局面。把“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特别是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城市文化队伍下到农村传经送宝,要坚持立足多予,加大投入,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倾斜;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机制,把文化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文化公共产品向农村倾斜、城市文明成果向农村辐射。

(四)注重运作,改革创新。

发展文化事业,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文化公益事业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完全采取市场化、商业化经营管理方式,必须在投入上给予保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党的十六大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摘自《当代中国马克思概论》第148页),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注重运作,抓好落实。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灵活机动地开展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重视挖掘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文化资源,赋予时代内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五)务求实效,有序推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发展农村方化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逐步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查研究,结合各地方实情,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地搞好发展规划,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结合当地经济基础,量力而行不搞面子工程,不搞一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民主协商;分类指导,引导扶持;持之以恒,有序推进。

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抓好的几个着力点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国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为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抓住机遇、乘势而为,着力研究解决事关农村文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律、服务农村文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着力培养造就大批新型农民。

建设农村文化,首先要解决“为谁”的问题,这是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下力气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必须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新的实际,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已经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要求。(摘自《当代中国马克思概论》第148页)二要富精神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态是一个由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有机体,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一定经济、政治的能动反映。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更高形态的社会,本质上应该是发展更协调、进步更全面的社会。从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出发,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8页)三要提高科技文化水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教育和科学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至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臵。早在1989年12月,江泽民就站在应对世界经济科技挑战的高度强调“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摘自《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1994年6月,他立足我国的长远发展,鲜明地指出,“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民的知识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经济上去了,文化下去了”的农村不是新农村,“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也不是新农民。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体,从一定程度上说,其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必须要有全面的提高。

第二,着力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限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它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这就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教育素质。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110页》),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是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举,是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落实到基层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各地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有于农村”的要求,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但依旧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公共文化资源不足,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困难;二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老少边穷地区还有大量人口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常年与外界隔绝,信息不畅;三是许多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无法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一是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入户率,二是继续实放农村流动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三是开展农村数字化信息服务,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是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以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五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六是抚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办文化产业。

第三,着力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实现农村社会的团结和谐,既需要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又需要精神支撑和文化氛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提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第四,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服务能力

农村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公益性文化。提高农村文化服务能力,事关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事关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一要加大投入;文化要繁荣,配套设施是基础。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举行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表示:中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适应,有四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二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三是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四是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瓶颈”之一。繁荣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搞好。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防止基础设施老化不适应的问题。要做到一个村要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实现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图书馆。这表明了国家加强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发展新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五,着力创新农村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新农村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中国的农耕文化曾长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张骏《东门行》“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时荣”、“绿萍覆灵沼,鲜花扬芳馨”的诗句,描绘了优美醉人的郊野风光,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农耕文化的发达,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注重继承和发扬农村的各种具有传统特色的农耕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利用。与此同时,针对农村文化队伍老化,文化活动形式、内容陈旧,农村文化活动也相对缺乏教材、缺乏时代的气息等问题,要注意引导队伍和创新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要变过去“送文化”为现在的“种文化”,我们不仅要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还要让它们在农村扎下根、结出果。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如农民业余管乐队、民间剧团等都是活跃在广袤农村的民办文化,我们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的方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同时要注意引导其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正确的文化经营活动,引导其成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也是一项大快人心的“民心工程”,农村新文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必须要真正落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同时,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四篇:文化大繁荣心得体会’

文化大繁荣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全力以赴做好工作,推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我认真的学习了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指导精神,对这次会议的内容也有自己的一些感触。

一、充分认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一年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深刻阐述了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从自我做起

通过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专题学习,使我深深的认识到,深入学习领会精神,统一思想抓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科学地分析了当前的反腐倡廉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深刻阐述了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中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对于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推动全面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到我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作为一名党员应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的学习放在首位,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真理,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性观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保持和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清正廉洁,不断的完善自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关注党的前途命运、塑造党的执政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执政实践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以与时俱进、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踏实作风,丰富的创新成果、一流的工作业绩和坚强的党性原则、闪光的人格力量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特征,赋予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涵。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意义深远的大会,也是一次胜利的大会。我坚信,只有深入学习领会此次会议的精神,并在各项工作中具体落实,坚定不移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一定会把我党建设成一个更加成熟、廉洁的党,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一定会再上新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主题重大,内涵丰富,意义深远。通过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结合文明办工作实际,我有以下三方面的体会: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义重大

一是把文化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位置突出了文化发展的全局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和对塑造国家形象的重大意义,强调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条件,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二是把文化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突出了文化发展的现实性。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创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和社会化、多元化,对促进经济转型,提升经济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三是把文化发展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支撑突出了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觉悟,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使民族素质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

二、文化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密不可分

1、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纳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考评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2、必须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就其实质内容而言,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倡导厚德载物与人际和谐;重视人生观,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及社会关系中的作用;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重视修养,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这些方面的内容与今天我们加强公民文明道德建设的内容是相通的,对于践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才能体现道德教育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才能既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道德,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市场经济、生态环境等领域新的道德要求。

3、必须将文化服务志愿者发展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建立和吸纳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协会,成立各级志愿者管理服务中心,设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在各级文明单位中建立志愿服务队,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传播志愿者,推动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并把文化传播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方式,大力弘扬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精神,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良好文化环境,引导人们尊重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三、做到“五结合”,促进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齐头并进

1、进一步推动文化载体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文化载体建设,积极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创建形式丰富、特色明显的文化载体,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

2、进一步推动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息息相关,要持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引导人们在公共场合中,讲公德、守秩序、促和谐,推进道德养成、优化社会秩序;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

3、进一步推动文化宣传与精神文明创建宣传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的重要环节。要把优秀文化的传播融入精神文明创建中,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与地方精神文明特色相结合。文化建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面对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而地方精神文明特色就是创新的源泉。我们要立足地方特色,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和文明创建品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进各地精神文明建设。

5、进一步推动文化发展与精神文明考核相结合。要积极推动城乡、单位、行业、企业文化建设,更大范围地通过精神文明创建考核促进文化发展。对于文化设施齐备,活动开展持续有序的地方或单位,在精神文明创建各类先进的评比过程中适当倾斜;对于不重视文化发展的地方或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同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上加强探索研究,从中提炼出科学的精神内核,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文化内涵,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今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从建党90年的角度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回顾90年前,我们党是怎么成立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具有世界眼光,掀起学习浪潮;它从一开始就抓住青年,极力唤起民众;它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就是相约建党的“南陈北李”,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充分的思想基础、文化条件和人才保障。由此断言,没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换句话说,我们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她的肌体上就注入了新文化的基因和血液,形成了文化立党的特色和品质。

在我们党走过90年风雨历程之后,在我们党准备向建党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宏伟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无疑是举起了文化兴党的旗帜,必将掀起新世纪的新文化运动热潮。如果说,第一次新文化运动为党的成立奠定基础的话,这一次的“新文化运动”必将为我们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插上腾飞的翅膀。从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从时间上看,明年就要召开党的十八大。在此之前还将召开十七届七中全会。按照以往惯例,七中全会不会涉及文化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最后一次以中央全会形式高规格专题研究和部署文化工作。从这个意义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个重要的总结,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以来领导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以及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同时,这次全会也将是一次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全会通过的文件讲直接决定着未来即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文化前进的方向、道路和战略。正是基于以上分析,这次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有了一种文化交班的深刻意味。

从文化建设现实的状况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这些年来,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是在这样坚实的基础上才催生了一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发荣的局面和要求。不过客观地说,由于文化建设历史欠账太多,所以现在文化建设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尤其是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因为发展文化事业主要是靠投入,从事的又是公益事业,在经营上无利可图。所以投资商,甚至是不少政府也不愿意在发展文化事业上下功夫、出力气。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原本是文化事业范畴的东西被以文化产业的名义给商业化、市场化甚至私有化了。这是需要我们警惕和反思的。

从文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当前的形势很复杂,也很严峻,既不能一味悲观,更不能盲目乐观,需要的是清醒和理智。总的来看,主流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和忧患。而那些问题错综复杂的背后,有一种更深刻、更可怕的乱象,那就是文化上的忧虑,不和谐的隐患。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最终的根源都可以归结到文化上。所以抓文化,就是抓根本,抓长远,甚至是抓系统。这就是文化为魂的深刻涵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上的讲话就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里程碑式的立起这样一面文化的旗帜,让大家有所指望,知所趋赴。发挥文化旗帜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一种生产力、竞争力、创造力。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

从现在一些文化体制改革来看,不从实际出发,为改革而改革,尤其是自上而下的命令主义,一个模式套用,不管“水土不服”,一律照改不误。现实中,很多单位被强行“分”开了,却不能重新“合”起来。只有物理反应,不能化学反应,改革和实际脱节,与广大干部职工的愿望背离。说到底,这些问题还是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和把握不准,不切实际瞎折腾。有的基层干部群众甚至调侃说,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吹牛皮、出羊相。”所以,现在到了不切实际的改革该叫停、该整顿的时候了,否则就了乱了文化,乱了基层,甚至会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因而,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次重要的文化调整大会,是一次明确今后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和道路的大会。社会舆论很关注,基层群众很期待。

第五篇:在深化改革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深化改革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山西省委书记 袁纯清

发表时间:2011-07-16 来源:光明日报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加大文化创新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和基本途径。经济领域不改革没有出路,文化领域不改革同样没有出路。文化体制改革事关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事关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事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的精神力。文化作为产业是国家的硬实力,作为事业又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的改革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大业中的一部重头戏。文化体制改革能不能搞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能否更好地落到实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文化的改革发展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来说,既是重要内容又是强大动力。文化体制改革不

到位,谈不上转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大的发展,谈不上跨越。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就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实践也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中央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中央关于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加快”、“一加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扎实的工作举措,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破解五个方面的课题,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不断开创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下功夫破解如何把历史文化以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山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发现的古遗址多达5000处,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根祖文化、晋商文化、佛教文化、宗庙文化、大院文化交相辉映。晋商兴隆数百年,山西票号开中国金融业之先河。山西素有古代建筑的宝库、雕塑壁画的殿堂、文学艺术的海洋等美誉,现存宋、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71处,居全国之首。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和五台山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遗存众多,红色旅游资源弥足珍贵。抗战时期,山西是华北抗战根据地的中心,是八路军总部三大主力师所在地,是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八路军和太行儿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夺取抗战胜利进行了英勇斗争,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也是宝贵财富。我们要坚持煤与非煤并重,做好地下地上两篇文章,实现资源和市场的对接、文化和经济的互动、精神和物质的转化。一要用市场的理念、科技的手段抓文化,开发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新媒体产业园、山西创意产业示范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聚集区,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做到科技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二要搭建政策、融资、项目等平台,着力优化投资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政府资金的导向和扶持力度,引导信贷资金,扩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促进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三要加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等革命遗址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大重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加强文物和历史遗迹抢救性修复,把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发展红色旅游与扶贫

开发结合起来,开发精品线路,打造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公共博物馆在传承文明、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四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抓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文化创意产业蕴藏的巨大潜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山西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并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下功夫破解如何在市场化、网络化、多元化的条件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面临许多挑战。在新形势下保持、发挥、放大我们党的优势,必须走创新的路子。我们要致力于三点:第一是精神引领,充分挖掘和运用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晋商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山西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

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广场联合举办《在太行山上》群众歌咏大会,举办了中共山西党史图片展等展览和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内容鲜明的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积极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办好“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我们的节日·春节——百家大戏乐平遥”等系列文化活动。第二是贴近群众,紧紧抓住各种重大纪念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引领群众性文化和谐创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使广大群众增强对党的理论的认同感、对党的事业的向心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第三是占领阵地,健全舆论引导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以及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制度,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强化对新闻队伍的教育和管理,提高驾驭新兴媒体的能力,形成正面宣传强势,抢占舆论和道义的制高点。

三是下功夫破解如何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提供动力、惠及群众、提升形象。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大局、贴近群众,在于发展实践和群众生活。省级主要媒体围绕中心工作和重大问题联合作战,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去年以来,在山西日报发表以转型跨越为主题的10篇评论文章和8篇解读文章,发表6篇解读“十二五”规划的文章,针对换届工作发表一系列关于匡正用人风气的评论员文章,受到广大群众好评。下一步,要围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重点工作,超前谋划,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以各级主流媒体为主导,认真开展战役性宣传、系列化报道,加强重大主题和重大活动的宣传,在全社会唱好主旋律,营造转型跨越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制定“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实施一批新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继续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地级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组织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公益性文化工程,落实好各级政府按项目、按比例分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营经费的保障机制,把资源向文化倾斜、把文化向基层倾斜;要把对内凝聚力量与对外提升形象结合起

来,把加强文化交流与扩大山西影响结合起来,结合对外大型经贸活动搞好文化展示和文艺演出,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工程,继续举办好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文化系列活动,组织好黄河壶口文化艺术节、太行山红色文化艺术节等重点文化节庆活动,加强外宣阵地建设,加快黄河电视台孔子学院的建设步伐,加强与美国五洲电视台等国外媒体的合作,宣传山西转型跨越和扩大开放的新进展、新面貌、新形象,提振山西人民的精气神。特别要抓住今年中部地区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山西举办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山西形象。

四是下功夫破解如何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更好地出人才、出产业、出精品、出活力、出效益。真正的文化不怕市场,而且会占领市场,走不向市场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我们要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在改革中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既要在改革中发现和激活人才,又要引进省外的高端人才。实施战略重组,搞好内引外联,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煤焦企业、民营资本进军文化产业。把建设文化强省和建设旅游大省结合起来,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山西新的支柱产业,成为转型跨越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力争“十二五”末文化产业

增加值达到800亿至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一是抓巩固提高。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三加快一加强”的重要指示,坚持领导决策、舆论造势、政策保障、督导检查“四轮驱动”,省级广播电视局台分离,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省市县三级电影放映发行单位、新闻机构经营性单位、电影制片单位、部分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县级文艺演出院团改制加快推进,山西文化体制改革一度走到了全国前列。对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领域和单位,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做到不留死角。着力规范文广新局、广播电视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功能定位、权力责任、内部管理,使运行更加科学高效;着力推进已转企改制的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着力解决好转企改制单位原有人员的身份待遇问题。二是抓重点突破。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加快文艺院团改革,全面完成省市县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按照国家出台的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意见,全面完成非时政类报刊改革任务。强力推进全省广电信息网络“一张网”建设。三是抓政策保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一系列文化改革发展政策,尤其要加快制定出台促进动漫、电影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

业的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加大对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支持力度,保证原有财政支持力度不减反增,同时在人员安置、剧目创作、演出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四是抓项目推进。重点支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项目。特别是对省属六大文化企业集团的龙头项目,列入省重点工程,在立项审批、用地保障、资金拨付上给予支持,推动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五是抓任务落实。进一步加大领导决策驱动、政策保障驱动、督促检查驱动、舆论造势驱动力度,多措并举,强力推进,确保高质量提前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繁荣了文艺创作, 打造了一批精品。电视连续剧《西口长歌》、《天地民心》、《乔家大院》、《喜耕田的故事》,大型说唱剧《解放》,大型民族舞剧《一把酸枣》、话剧《立秋》、绛州鼓乐《杨门女将》等受到广泛好评。

五是下功夫破解如何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发挥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今世界,随着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日益交融,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直接贡献于经济发展,而且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重要的 突破口,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恩格斯曾经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山西是欠发达省份,但在文化发展上有优势、有潜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有大的作为。中西部省份包括我省的一些成功范例坚定了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近几年,我省在文化发展上投入700多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70亿元,文化工作呈现良好态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有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必须培育市场主体,健全产业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文化市场,打造知名品牌,造就优秀人才,推动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具体讲就是:大作品展现,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进一步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形成有鲜明地域特色、有较高质量和思想内涵的文化品牌,做到可视、可感、可消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大集团运作,推动挂牌成立的六大文化企业集团做强做大,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支持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重组,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发

展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骨干文化企业,打造晋军文化“航母”和领军企业;大景点支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以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景点为突破口,重点抓一批体现山西文化符号和元素的景点和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集中进行包装、推介、扩散,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景区,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大服务引领,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各大景区的文化设施配套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搭建商务洽谈、资金运作、项目推荐、信息传输等平台,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准,引进文化与旅游产业领军人才,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服务层次;大会展集聚,加快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打造一批节庆和会展平台,积极承接北京的会展转移及延伸,吸引承办国内外专业性商务会展,争取举办国内外大型文艺会演、体育赛事、专业论坛,继续办好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平遥国际摄影展等节庆会展活动,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会展品牌,增强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的吸引力。同时,要进一步大力推进“一策一业一品一节一剧”工程,要求各市、县制定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抓好一批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优势的重点产业项目,推出一批有地域特色、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集

文化、旅游、商贸为一体,能提升当地形象和影响力的节庆会展活动,创作一批群众喜爱、服务基层、叫好叫座的文艺剧目,努力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百花竞放”的全方位文化发展新格局。总之,我们要突出文化改革发展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着力把山西革命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全面推进三晋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开创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下载透视文化繁荣中的影视伦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透视文化繁荣中的影视伦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文化自觉中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的文化反思,具体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

    文化材料2影视

    “熊猫”和“功夫”这两个100%的中国元素,被好莱坞梦工厂包装成《功夫熊猫》,全球累计票房 6.3亿美元。而《兔侠传奇》这部在兔年推出的本土功夫动画片,虽然在国内拿奖拿到手软......

    《PerspectiveonEthics》伦理透视前言序言如何批判性阅读.

    翻译《Perspective on Ethics》 伦理透视 献给我的女儿阿丽莎,作为她班级在法律学校毕业的告别演说者 目录 序言 xi 引言 xv 第一章 伦理学的研究罗伯特科尔斯,“智力与性格之......

    文化大院促繁荣

    以“促繁荣”为使命,引领文化惠民新发展 今年以来,XXXXXX推动文化进户,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努力形成健康、科学、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创新文化惠民举措,真抓实干,通过广泛挖掘、培用......

    传承文化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传承文化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春谷中学党总支书记 校长 杨华峰 丁酉新春,《中国诗词大会》连续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全......

    重文化繁荣进步

    重文化繁荣进步 2011年,是我国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嘹亮号角的一年。这一年,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响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努力促......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资料

    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还需要政府转变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同志所作的报告,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了战略部署,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切实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