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文化复习提纲

时间:2019-05-14 13:0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文化复习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文化复习提纲》。

第一篇: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文化复习提纲

《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文化》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中国传统行政理论文化概述

一、伦理:伦理就可以理解为: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应当遵循一定的道理和准则。比如说就像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像柏拉图所说,由金子做成的国王是统治者,由银子做成的贵族是执行者,由铜铁做成的生产者是劳动者。就像霍布斯所说的人与人之间是战争的,要遵守自然律(自然法),洛克所说的自然法则。卢梭所说的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怜悯和同情。

柏拉图:人类社会的相互需要,人与人要相互配合。他强调素质的先天性差异,认为人一出生就存在着本质的优劣。人分“金、银、铜”三个种族,进而分工。国王是由金子做成的;贵族和武士是由银子做成的;生产者是由金属铜铁做成的。各个阶层各尽其责,分工协作,不互相干扰和越位,理想社会。

托马斯.霍布斯:人和人之间是一种战争的状态,具有侵略性。约翰.洛克:人与人之间不是战争状态,人与人之间应寻求合作。

卢梭:人始终会有怜悯和同情。他们不可能对他们的同类做出最狠毒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人和人的关系一定有情感因素的支撑。

二、道德:指由做人应该遵守的原则和规范,更强调其内化而形成的个体人格品质。

三、“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1)当表示现象、问题的时候,我们较为倾向于使用“道德”一词;当表示规范、理论之时,我们较倾向于用“伦理”一词。(2)道德更含有主观、主体、内在的意味;“伦理”更具有客观、社会、外在的意味。(3)伦理多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提出的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道德多倾向于从个体的角度身体力行伦理规范而后有所得,道德的根源在于人心。

四、4、行政伦理文化:行政伦理文化是人们对行政体系及其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原则、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等的总和。

五、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六、行政伦理文化是在行政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行政意识形态,它具体包括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行政心理现象、行政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

七、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构成家国同构。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制度。

宗法制虽然在夏朝时期建立,但成熟与完备是在西周时期,它影响后来各时期的封建王朝。宗法制的特点:1.宗法制的核心是嫡(正妻)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贵妾)不以长。”2.大宗与小宗。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嫡长子)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儿子(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在封地内却是大宗。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族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大宗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体制上的皇位世袭制,形成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家国一体的“家天下”局面,而且作为一种制度、观念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颇具东方特色的“以家族为中心、以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形态。

1.宗法制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上的影响,最重要、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形式。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使“按地域划分的国家各级行政组织和按血缘划分的大小宗族基本重合,国家系统的君统和家族系统的宗统,政权和族权紧密结合为一体,各级政权的首领均由一个大家族的族长、家长担当”。于是,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重叠,国家政治管理与宗族事务管理重叠。

2.宗法制对中国社会观念的影响是,宗族血缘观念相当浓厚。由于宗法思想的长期熏陶,中国人的血缘观念超乎寻常的强大。亲族之间的交往是中国人际关系的极重要的方面,亲族之间的礼节规矩远比别的民族多,亲族圈是中国人重要的活动环境。而且,中国人还特别注重亲族之间的远近与长幼关系,以及与自己的血缘联系方式。

3.宗法制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包括国家重视家庭、宗族的社会基层组织在法律的执行和遵守方面的作用;负面影响包括,宗法社会等级与特权的结合,影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宗法社会,权利与义务是单方面的,卑幼对尊长只有服从,没有权利,造成了官吏和民众的奴才性格,民权精神难于生根、发芽等。

八、分封制。西周的一项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楚、燕、卫、宋、晋、郑等。分封制的积极影响:(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天子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同时维护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通过分封,扩展了疆土,开发了边远地区;(3)通过分封制,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4)通过分封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分封制的消极影响: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春秋时的楚王称霸,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大国(诸侯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战国末年,葵丘会盟,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九、西周的“德”:西周文献中反复强调的德主要指的是周天子的政行、德行、品德。如《周书》中强调天子要敬德、用德,否则天命难保。

十、西周的“孝”:“孝”是西周宗法政治的伦理基础及立国之本。西周孝道的内涵,一些学者大体将其概括为两项,即:孝养父母与祭祀先祖。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奉养父母、祭享先人、继承意志、敬奉夫君和勤于政事等五项内容。

1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行政文化

一、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强调尊君

1.尊君思想是古代行政管理的首要原则。基本内容: 2.君王是上帝在尘世的化身,是天子,是九五之尊; 3.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君权神授;

4.君权是绝对的。帝王对于土地、财富具有独占权,对子民拥有操纵权。具有最高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5.君权是政治安定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主张重民

重民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承认民众对整个政治体具有重要作用;强调施政要顺乎民情、民意,实行爱民、利民、富民、恤民政策。具体内容有:

民是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础。

民心向背是政治兴衰成败的根本原因,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重视治吏

通过治吏,有效管理行政事务,实现君对臣的统治。

1.尊贤任能。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的标准:德才兼备(有德有才, 精品;有德无才, 次品;无德无才, 废品;无德有才, 危险品)2.严考课、明赏罚。考察表现、督课计划。唐朝考课法,明朝考成法; 3.强化监察。监察机构逐渐完善; 4.褒廉惩贪。即反腐倡廉。

二、孔子“礼”的内容。第一,治国治民光靠政令、刑罚是不行的,要以礼治国。统治者根据礼的规范治理国家,就能够获得民众的尊敬和服从;第二,礼是社会整合的准则。孔子认为礼所规定的名分等次是绝对不可僭越的,孔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第三,以礼作为言行规范。一切行动都要以礼作为客观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第四,要求人们的思想或认识不能超越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礼的规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三、孔子“仁”的内容。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复礼,克己,孝悌,爱人。

四、孟子的主要主张。(1)孟子的性善说。性善说是孟子整个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又称为“恻隐之心”,即对别人不幸的同情心。(2)孟子的仁政说。孟子在政治上力倡仁政之说,并认为,能否实行仁政是国家兴衰的根本。(3)孟子的王道说。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即所谓的“尊王黜霸”。他认为霸道是对王道的破坏与否定,而且只有实行王道才能统一天下,也只有统一才能安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五、商鞅变法

(1)核心思想:弱民、重刑、禁旅、抑商。

(2)愚民政策:其一,禁止民众阅读诗书。其二,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其三,禁止民众与外国人交往。

(3)辱民政策:其一,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力度,实行常年性严打,并建立连坐制度。其二,任用奸人。其三,按照等级尊卑穿不同的衣服。(4)穷民政策:其一,打击商人,抑制商业。其二,征收重税。其三,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5)商鞅变法的影响: 积极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改革,直接促使了秦国由一个落后的奴隶制国家转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影响:1.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盛行严刑峻法;后来秦朝残暴的无比,与商鞅当年的变法有直接关系;

2.燔诗书,大量儒家文化及其它名家学派被毁,禁锢思想,毁灭文化;

3.重农抑商,导致直到清朝都是这种思想,生产力发展缓慢,资本主义发展不起来; 4.搞专制,导致国家逐渐僵化,失去活力。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行政伦理思想

一、皇帝制度的创立

皇帝制度的基本内容:

皇帝号位的独尊和神圣不可侵犯;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而不受任何限制;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皇位必须在一家一姓中世袭,实行家天下制度(宗法制,姬发与姬旦),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后世子孙代代相承,递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万世皇帝。

二、建章立制,分而治之,中央行政方面,建立三公九卿。地方行政方面,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设立36郡。

三、对秦始皇的评价: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

(1)顺应历史潮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战乱状态。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进步。(2)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3)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等,促进了秦朝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使秦的疆域空前辽阔。过:秦始皇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1)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辉煌的中华文明,钳制了人民思想的发展。(2)实行严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严重剥削百姓。(3)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修建宫殿、陵墓和万里长城。总的来说,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功大于过。

四、西汉察举制的意义: 积极作用:(1)汉武帝通过健全察举取士标准,亲自选用干练有实才的官吏充任三公九卿及高级军事职务,察举制在大部分时间里起着积极的作用,它带来了汉代英才辈出、功业兴盛的局面,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2)汉王朝之所以能在华夏文明史上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成为当时举世无双的文明大帝国,这也与察举得人才密切相关。(3)察举制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系统的选官制度,经过局部变更 产生曹魏以后的九品中正制。特别是隋唐时期,为了弥补察举客观性差的弊病,逐步加大考试在其中的比例,最终形成了后期的科举制。它对中国的教育制度、人才选拔制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4)察举各科设置之初,颇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也的确选拔出不少济世之材。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讲习儒经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消极影响:但是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加上察举荐举为主、考试为辅的特点,以及对伦理道德的要求,导致察举制主观性很强,客观性差。因此到了实施后期,“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

五、东汉官制采用三公制:太尉、司徒、司空。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司徒,“掌人民事”;司空,“掌水土事”,三公司职分立明确,军事由太尉管理,民事由司徒管理,经济由司空管理。

第四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思想 一、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1)社会动荡。(2)民族大融合。(3)门阀大政治。(4)江南大开发。(5)佛教大盛行。

二、曹操政治行政思想的内容:(1)重农:屯田制、抑制土地兼并(2)重实权(3).唯才是举(4)重视领导核心(5)严刑峻法(6)遵循先王之道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行政伦理思想

一、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旨,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门下省负责审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尚书省设在宫外,总领六部。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皆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县,或根据制敕精神,制定政令,下达有关部门。是最高行政机构,执行机构。

六部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理寺会审。谓三司审。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二、唐太宗时期的行政伦理思想

(1)主张“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唐太宗君臣以亡隋为鉴,经常探讨国家的治乱兴衰,君臣之道探讨(君主正身首先要慎言语 ;其次,君主要谨言慎言;再次,君臣之间要相互信任);主张:“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的思想;行戒奢从简,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2)实行“纳谏”之政 从谏如流

闻过补阙,献可替否。兼听博纳,集思广益。尊师听教,以臣为鉴。通下情,防壅蔽。辩忠歼,去谗佞 正身黜恶,受谏则圣(3)改革人事行政管理

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主张广开求贤之路,举办科举考试,不避亲疏,唯才是举; 量才录用,不拘一格,要量才授官 ; 用人贵在于精而不在多 ; 用人择官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4)行政效能思想“官在得人,不在员多”(5)倡导以法治国,反对单凭人治(6)在民族管理上,主张华夷平等(7)在对外关系上,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行政伦理文化

一、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背景 三大矛盾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田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由于军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导致北宋在与辽国和西夏的斗争中常常失败。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王安石)与守旧派(司马光)斗争激烈。“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来加强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盐铁﹑户部﹑度支),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

2、冗兵,政府为稳定社会秩序招收流民入军,军队数量增加,军费增加。约在王安石变法前20年,宋仁宗年间(1049~1054),当时北宋军队118万人。每年巨额军费开支。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二)变法的直接原因:财政危机,终极目标:实现富国强兵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革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1、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2、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目的是富国强兵,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

3、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 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

4、政策执行不力。条文与执行产生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5、用人不当。变法派中,除王安石个人操守尚无非议,而他最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吕惠卿、章惇、曾布、吕嘉问、蔡京、邓绾、薛向等人个人品质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

6、变法派内部分裂。首先是变法核心人物宋神宗和王安石不能协调一致。其次是变法派内部出现反对派。

7、保守派强烈反对。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而是政策性的争议;并不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怎样改革的争论。

二、宋代理学家的代表人物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

第七章 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公忠、诚信、廉政、勤政、爱民

一、公忠:公忠的对象是祖国、人民、正义事业。“临患不忘国,忠也。” “能上尽言于主,下致力于民,而足以修义从令者,忠臣也。”(忠于正义事业)

二、私忠:忠于某个人或某集团,如果忠的品质是面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一般指的是君主、主人、权力集团。君主、主人、权力集团不奉行正道时,私忠的主体也就在忠于它的同时,必然是助纣为虐,是一种愚忠。

三、公忠的五层完整意义:第一义为尽心尽力。《说文解字》释为:尽心曰忠。”;第二义为大公无私。《忠经》将“忠”释义为“中也,至公无私。”;第三义是忠贞不二,即忠的主体对忠的对象坚定不移地奉献,始终如一。孙中山先生说:“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第四义是坚守正道:“忠”作为一般品质,要在终极伦理品质和终极行为规范的指导下运作,忠的对象必须是正义的人类事业,忠的行为必须符合正义与仁爱之原则。第五义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情,“诚心以为人谋谓之忠。”此五种意义,共同构成“忠”的完整意义。缺少当中的某一项,“忠”就会发生变异。

四、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

五、中国民间的三大青天:包拯“包青天” 海瑞“海青天” 旷钟“况青天”。

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七、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从业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的总概括。廉政文化的主要特性有四个:一是主体的大众性,主要表现为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氛围,以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充实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二是指向的权力性,主要表现为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管理者廉洁自律,执政为民;三是实施的职业性,主要表现为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四是组织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机关、团体等社会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廉洁高效。

八、政府诚信:它强调是的政府的诚信。是指政府作为诚信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要贯彻“诚实守信”的道德原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的权力与责任一致,二是政府的政令要与行动一致,三是政府的决策前后要一致。

第八章 行政伦理文化的内涵及构成

一、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这里所说的各种资源,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以及其他各种有形无形的各种资源;这里所说的成果,是指管理成果;它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成果,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成果;这里所说的效益,既是指社会效益,也是指经济效益,但主要是指社会效益。

二、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

职业道德的特点?

(1)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受社会普遍认可。(2)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

(3)职业道德没有确定的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4)职业道德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5)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三、行政精神是行政意识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和概括。行政精神同行政意识具有共同性,二者同属于社会的精神生活领域,都以行政实践为产生基础,都是对现实行政关系与活动的反映。

四、主体行政伦理文化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实际拥有和行驶行政权力的个体或组织的行政意识;客体行政伦理文化是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不直接拥有或行驶行政权力,并作为行政管理对象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行政意识形态。

五、行政心态(自发性、非理性和不稳定性);行政意志(具有强烈的目的性)

六、行政主体:首先应明确:我国的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本身担责的组织。在我国,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客体: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

七、行政心理是行政关系体现者(个体的、群体的、组织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感情、性格、能力的总称,以及对行政关系和行政活动自发的感性反映形式。

行政心理的特征

行政心理的特征包含直接性、时代性和内在性。

(1)直接性。是人们在实践管理中的一种直接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感情、性格、能力的总称,最初发生于人们的日常交往,是以日常经验的形式所表现出来对社会现实的直接感受,即是通过人们的亲身体验来实现的。

(2)时代性。行政心理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行政心理。(民主心理不同时代的内涵)(3)内在性。行政心理是人们通过心理活动状态来支配行政行为的,具有内在性的特征。二政策、观念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外在体现。

八、行政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

(1)竞争开拓的心理。在公平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行政人员必须要具备欢迎竞争、投身到竞争中去的良好心理。

(2)坚忍不拔的心理。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有不少的困难险阻,任何情况下,需要在胜利面前不骄傲、困难面前不气馁的健康心理,在挫折、困难面前要有坚忍不拔的心理。

(3)虚心求教的心理。行政机关人才济济,在工作中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别人请教,不仅对于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而且有利于组织内部团结、有利益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九、行政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

(3)完善政治制度

(4)提高认知能力

(5)保持快乐稳定的情绪(积极归因、宣泄、自我安慰、注意转移)

十、行政道德的功能:

(1)导向功能。行政道德是社会规定的国家行政人员的行为法则和规范,是国家和社会公认的。行政道德通过清楚地告诉行政人员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社么是善,什么是恶,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起明确的导向作用。行政道德的导向作用还体现在社会道德方面,即通过良好的行政道德,为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树立榜样。

(2)激励功能。行政道德的导向功能也具有激励的功能。它通过道德榜样的力量,激励行政人员的道德水平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从不尽完善或有缺陷的人格向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发展。

(3)规范功能。行政道德以善恶标准来评价和规范行政行为,约束行政行为。

(4)调节功能。对于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除了可以通过法律、制度等手段进行调节外,还可以通过发挥行政道德的调节功能,促使矛盾的解决。行政道德是通过内心信念的道德评价来实现的,因此,它具有自愿性和自我调节性,通过道德自律产生心悦诚服的良好效果。

(5)控制功能。导向功能是事先发生的,是行政人员的行为没有发生之前,为其提供引导和示范;控制功能是事后发生的,即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行政行为进行控制。通过对偏离或超越行政道德、但没有触犯法律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来达到控制行政人员行为的目的。属于软控制。

19、社会主义行政道德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原则和总原则,这不仅是由于社会主义行政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更重要的是由我国行政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十一、行政人员行政道德修养的要求

(1)要有自觉的认识。道德作为一种“内心立法”是通过人的自觉性来实现的。要求行政人员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加强行政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地、主动地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自我磨练、自我提高来力高自我修养。(2)要进入“慎独”的境界。“慎独”是我国古代对道德境界的最高描述。指的是一个人在没有受到任何人的监督,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仍能洁身自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3)要有科学的精神。要求行政人员要懂得经常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地审视自己,客观地分析社会现象。

十二、行政的公共性具体表现在: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行使的是公共权力、追求的是公共的行政目标、承担的是公共行政责任、完成的是公共的行政任务、服务的对象是全体的社会公众。

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行政精神包括:勤政为民的精神、忠诚于国家的敬业精神、勤俭节约的艰苦奋斗精神

十四、社会主义行政文化中的行政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忠于职守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实干精神、积极开拓的创新精神。

第九章

当代行政伦理文化

一、公平:伦理学中的公平是一种行为指令和评价标准,对个人、团体、政府起引导、规范作用,表现为人们对某种社会秩序的渴望。

公平是公共行政的主要伦理原则之一。公平概念的规定: 公平含有平衡的意思。

公平应包含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

公平还包含着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类生活幸福。

二、民主: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充分接纳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充分注重公民的自主治理,并通过公共行政体系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设置和公共政策的制定为公民对公共事物的参与和自治提供充分的支持。

三、柏拉图的正义观

柏拉图认为:“各尽其职就是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一种行为、状态是否正义就涉及到三个要素:人、社会和与人直接相关的事物。人是正义反映的主体,也是评价正义的主体;社会的形成归于人的产生和结合,社会对人的分工、分配起着重要作用,个人得不到与他人平等的地位、待遇,往往归结于社会的不正义(公平);而与人直接相关的事物,如地位、资格、自由等,其多寡优劣主导着人们的评价。

四、罗尔斯的正义观

约翰·罗尔斯,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学者罗尔斯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其一,对制度来说的正义原则有二:第一,个人都有权拥有与他人的自由并存的同样的自由,包括公民的各种政治权利、财产权利;第二,是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且(2)依存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罗尔斯还指出了可表示如下的更一般的正义观:“所有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和基础--都要平等的分配,除非对其中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

第十章 行政伦理建设

一、制度,也称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制度是制约人们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矛盾的一些被社会承认的规则。

二、美国的行政伦理的机构:众议院行为规范委员会、众议院常设机构--道德委员会、美国政府伦理办公室、监察长办事处

三、美国的社会监督机制:

(一)非营利的民间组织:

1、改进政府工作协会;

2、公仆廉政中心;

3、公务员政策中心

4、关于政府行为的私有调查机构;

5、卡门考草根游说组织

(二)美国公共伦理的研究、咨询、培训:美国公共事务管理科学院(NAPA)、美国伦理咨询公司、美国州评论员伦理委员会私人伦理咨询机构、美国的高等院校

第二篇:企业文化与伦理复习提纲

《企业文化与伦理》复习提纲

说明:

在复习中,应注意本复习提纲中的了解、知道、懂得、领会、理解、掌握等词,反映了相应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即依次递增。请大家根据复习提纲对各个知识点的要求,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对重点知识(即领会、理解、掌握的知识)一定要认真把握,并熟练应用。

1、简单了解企业文化与伦理的发展历史。

2、了解文化的内涵(定义、层次、特性)。

3、掌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定义、特征、构成)。

4、理解企业文化的功能。

5、掌握企业价值观的内涵、特征

6、掌握企业价值观体系的分类,理解横向价值观体系中的企业经济价值观是企业价值观念体系的主体和核心的原因,理解把企业社会伦理观树立为企业的主导价值目标的原因,了解企业的环境价值观的含义。

8、知道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以价值观的理念化为前提。

9、知道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以企业群体的认同、内化为标志,懂得企业价值观内化的含义,知道企业价值观内化的具体过程。

10、知道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以企业领导人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为关键。

11、理解塑造企业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12、理解企业精神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市场经济观念等。

13、了解企业精神的类型。

14、理解企业家精神及其种类和作用。

15、了解员工精神的激励机制。

16、理解英雄人物的含义、作用和模式。

17、领会企业形象的定义、特征。

18、了解企业形象系统的各个要素。

19、领会企业形象的作用。

20、理解CIS战略的含义以及CIS战略与企业形象区别。

21、掌握CIS战略的构成,理解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的含义及构成。

22、理解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间的关系。

23、掌握CIS战略的功能。

24、懂得CIS战略导入的基础和原则。

25、了解导入CIS战略的程序。

26、理解企业文化氛围的内涵及要素。物质环境氛围、精神氛围、制度氛围。

27、掌握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表现方式,知道活动渗透型、静物陈列型和渗透陈列混合型的含义和作用。

28、了解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和不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含义。

29、了解从企业文化氛围所反映的价值观念上划分的5类企业文化氛围:家长专制型、严肃等级型、自由宽松型、宽松等级型、灵活多样型的含义和特点。

30、知道企业文化氛围的作用,理解企业文化网络及其作用、。

31、理解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32、理解企业内部环境对企业文化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33、了解企业文化的运作机制。

34、理解文化力的含义及其对人的行为的干预、引导、调节作用。

35、知道企业文化传播媒介的种类。

36、了解内部沟通的内容,掌握企业文化的内部沟通的作用。

37、懂得内部沟通的原则和技巧。

38、了解内部沟通障碍及排除。

39、掌握企业文化外部传播的作用。

40、了解企业文化外部传播的原则:真实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41、了解企业文化外部传播的媒介和渠道。

42、了解跨文化的含义与跨文化问题的特点,理解文化休克的含义。

43、掌握跨文化管理的特征。

44、理解跨文化管理的现状。

45、掌握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各种模式及其特征。

46、理解跨文化管理高级模式构建的依据。

47、了解企业文化的四种模式的特点。

48、理解不同企业文化模式的交流与融合的原因。

49、了解企业文化创新的主要因素。

50、了解企业文化创新的过程及其形式。

5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特点。

5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

53、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功能和积极作用。

54、理解企业竞争的含义。

企业竞争即不同企业之间在一定的经济技术关系和条件范围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而展开的争夺顾客、市场和资源。

56、理解企业竞争的特征。

(1)追求的目标不同。一般竞争是打败、杀伤甚至消灭对方;而企业竞争是发展壮大自己,超过或削弱竞争者,不排除合作。

(2)竞争者数目不同。一般竞争中竞争者常是单一或只有可数的几个;而企业竞争的竞争者很多。

(3)较量关系不同。一般竞争往往是“短兵相接”的直接对抗;而竞争企业之间是通过顾客进行间接的竞争。

(4)时限不同。一般竞争是间断性的,而企业竞争则是连续的、长期的。

(5)相互关系不同。一般竞争中竞争双方是对立的、“水火不容”;而企业与竞争者之间有利益的一致性,因而存在合作的必要和可能。

57、企业竞争中讲究伦理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企业竞争中讲究伦理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竞争是一种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无序和恶性的竞争会断送市场经济。

(2)竞争规则是以个人自律为基础,道德约束是维护有序竞争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律无疑是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单独依靠法律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3)企业竞争中讲究道德是企业追求长远利益的根本要求。首先,竞争是参与各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自利和他利的结合。其次,讲究竞争道德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气,使企业更具战斗力。最后,讲究竞争道德也有利于

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商誉,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持久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助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内外关系。

58、了解何谓不正当竞争。

59、知道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产品竞争、价格竞争、销售渠道竞争。

60、了解人才竞争讲究道德的必要性。

首先,人才是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活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时人与知识产权是不可分割的。人才竞争中的不道德行为,会损坏公司的声誉和形象,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其次,人是一个复杂统一体,有多重复杂需求。如果企业不讲究竞争道德,不可能吸引和挽留住真正的人才的。再次,人才竞争道德对于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影响非常重要。

61、了解人才竞争道德的主要内容。

要努力提高本企业员工的素质。对人才采取收放结合策略,既要善于发现、尊重、吸引、使用人才,创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又要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与社会共建开放、竞争、公平的人才市场机制,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

62、理解侵犯商业秘密的含义和其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其主要表现形式为: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4、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前三种侵犯商业秘密的违法行为;仍从违法行为人那里获取违法得来的商业秘密,使用或者披露它。

63、知道公认的商业道德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自愿。自愿是商品交易的首要原则,是商品经济的基础。(2)平等。平等是自愿的基础。(3)公平。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核心标推。只有公平,才能真正体现出自愿的章志和平等的地位。(4)诚实信用。诚实信用是自愿、平等、公平原则的保证和思想基础。

64、掌握企业竞争道德的内容及一般原则。

内容:竞争道德首先是指那些符合法律制度及有关规定的、用以指导竞争行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其次,竞争道德还应该包括更深层的含义,即超出法律要求的道德高标准,如:考虑社会和公众的长远利益,本着互利互惠、平等、公正等原则,与竞争对手公平竞争,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原则:公认的商业道德是竞争道德的思想渊源。讲究竞争道德毫无疑问要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另外还应注意:(一)平等原则:平等是市场竞争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是指任何企业都有平等参加竞争的权利。这种平等是一种机会上的平等和起点的均衡,而不是结果的简单平均。(二)互惠互利: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交换双方都要求通过交换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当其中任何一方认为交换并不能维持或增进其利益时,交换将无法进行。所以,交换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三)竞争与合作: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双重推进,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其次,从战略管理的眼光来看,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因此,战略性合作变得愈发重要。

65、了解企业道德建的制约因素。阻碍企业讲究伦理道德的因素可以分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

(一)宏观方面:短期行为,法制不够健全,地方保护主义,社会风气不良,金钱的压力和诱惑。(二)微观方面:小团体利益,责任不明确,对伦理道德的认识不足(主要包括:一是认为只要不违法,干什么事都行;二是对伦理道德的作用有怀疑,认为它

是一种软约束,三是对伦理道德有逆反心理,四是认为不搞点歪门邪道在目前条件下“行不通”),非伦理决策(企业决策时没有进行伦理分析),规范不清(企业没有制订明晰的企业伦理守则),赏罚不明。

66、了解企业道德建设的出路。

第一,加强法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经济立法的步伐明显加快,相继出台丁一系列法律。第二,增大舆论监督力度,提高公众道德意识。对企业经营中各种不道德行为予以大胆曝光,并跟踪报道、一追到底。第三,注重主观努力,在正道上去想办法,对企业道德及其建设有了正确认识之后,结合自己企业着手进行具体道德建设了。

第三篇:行政伦理论文

学习行政伦理后的感想

通过对行政伦理的学习和授课教授的案例精彩的讲解与剖析,使自己对行政伦理这门课程有了了解和认识。对行政伦理的起源、概念、定义和延伸的理论有了了解,也明白了政府公职人员如何去树立行政执行,如何在开展工作中树立服务意识。同时对于现实存在的问题有了肤浅的看法。

现对学习后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

伦理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持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行政伦理就是行政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行政伦理是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行政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是行政权力的重要制约机制之一。

伦理与行政伦理界定:伦理(道德、法律),伦:人伦;条理;顺序;类别。理:条文;道理;管理;整理。伦理: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外)。道德:尊奉“道”的一种德行内省(内)。法律:以国家意志为形式的强制性规则总称可视为伦理之“底线”。行政伦理:国家意志执行中的道德理念总称。

行政伦理的基本内涵:不同视角下的不同结论(主体性角度、政治性角度、层次性角度、职业性角度、现实性视角、体系性视角);基本范畴(八大范畴:理想、态度、义务、技能、纪律、良心、荣誉、作风)。基础:廉政,价值体系的核心:勤政目标:行政人格。

中国公共行政伦理的出现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鉴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公众需求的多样化,公共行政伦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规范论或美德论等的传统论域之中,必须从制度基础层面做出澄清才能获得共识,从而保证公共行政伦理的有效进行,这正是目前中国公共行政的薄弱环节,也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依照行政学首创者威尔逊的设想,将政治与行政区分开可以保证行政队伍的稳定、行政活动的专业化以及行政程序的持续性,这是基于他对政治包含不同层面活动形式的深刻洞察。他认为民选的代表(政客)通过政治程序决定政府应采取何种方案,行政官员则负责具体执行这些方案。也就是说,将政策的制定与政策的执行划分成不同的类型,由两类人群分别去担当。所以,他主张,一旦一个机构的使命得到确立,立法机关通过了行政机关的预算,那么政治过程便结束了,行政过程也随之开始。在他看来,行政活动的本质就是实施决策。不难看出,威尔逊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科学主义思潮的印记,简单地将行政活动当作纯粹技术化的活动,行政人员必须完全摈弃个人好恶,持价值中立立场进行工作。但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几十年政治、行政二分的实践证明,完全无视价值和道德原则的行政人员是冷冰冰的行政工具,不仅无助于公众利益的实现,反而会伤害公众的利益。

行政伦理涉及的是行政活动的价值导向之类的根本问题,这样的价值导向一经确认就可以成为政府内全部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日常行为的整体价值目标,影响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所做出的决策和行动。由行政向公共行政的转变在西方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之出现了公共行政伦理的吁求。与前者相比,公共行政伦理突出的是公共性、公众性和社会性,制度基础不再是传统的行政机关或政府官员,还扩展到市民社会、公民团体、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更大的范围。

公共行政兴起后,人们开始转变观念,越来越强调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价值信守的责任,否则,公权就容易沦为私利的手段,行政活动就会背离其初衷。而且行政活动决策,即政府公共决策是根本不同于私人决策的,其最大区别在于,私人决策的后果最终是私人自己来承担,但公共决策的后果最终却要由公众来承担。一个有钱的人如何支配他的钱只是一个私德问题,但政府官员如何支配财政预算就不能仅仅出于他个人的偏好,而必须服从公共意志。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西方许多学者在行政伦理研究方面做出了探索,提出了有关公共行政道德基础、清晰而简明的主张。无论如何,他们都坚持了宪政这一基本理念,宪政构成了西方公共行政伦理的制度基础。

中国现代行政可上溯到民国时期。此前数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只有“家政”或“朝政”,而无行政。严格意义上的行政行为无从产生。

中国共产党早在延安时期就开始了行政实践,充分总结了中国历史教训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失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若干论述加以实践化运用,开始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革新,创造了新天地。

在近30年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充分意识到了现存的行政体制对市场、对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的不适应,进行了多次改组、重塑,并展开了较为深人的行政机构改革。然而,不可否认,成效远比预期的小。若做横向比较,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现代行政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究其根源在于缺乏为公共行政伦理设置切实可行且有足够稳定性的制度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快速传播,使得部分政府人员在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出现了一些偏颇。如影响比较的孟连事件等,使得政府在处理一些问题时,缺乏从行政伦理的角度看待和解决。

其实,西方公共行政伦理建设也并非一帆风顺,分赃制、寡头制、黑金政治等也曾困绕他们多年,但随着逐渐确立起宪政理念的核心地位,公共行政伦理才走上了正轨。

公共行政人员的角色是其社会职能的体现,这样的社会职能又受制于不同的公共行政体系的制度安排。概括地说,公共行政人员的角色定位在当代有三种主要形式:(1)在党政一体的制度设计中,公共行政人员主要是政治的代言人;(2)在普遍民主的政体中,公共行政人员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者;(3)在代议制政府下,公共行政人员是各种利益的协调者。我国正在实施的包括政体分开的行政改革力图突破党政一体的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行政制度又要避免代议制政府的动荡,因此,行政改革的目标是确认普遍民主的政体,但在中国的公共行政活动中由于“委托人缺席”,不存在完备的委托代理关系,这就容易导致公共行政活动缺少制度激励,使得普遍民主的政治理念追求仅仅维系于公职人员的思想觉悟之上,必然变得非常脆弱。在全国的人大代表中企业领导、政府官员、其它行业的人员占据多数,基层农民占据很少,反映农民真正问题实质的不多。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有的脱离实际,也是造成对政府不满的一些成因。如何看待政府人员的不道德行为和现象,如何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的伦理水平和观念,也是需要政府不断去摸索和提高的方面。

可以说,当代中国公共行政伦理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行政人员的角色不明,政府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定位,政府的公职人员如何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何去代表民众行使权力等等,这也就意味着行政伦理的主体定位不是很清,也正是角色不明或错位才导致了公共行政活动中不道德现象的大量发生。行政行为的最终依据是什么?这是一个难以有令人满意回答的问题。由于制度基础不明确、不切实,这就给行政活动留下了太大的伸缩空间,造成了行政活动的随意性。

效益和功利这样的可视、易于量化的目标就受到各级政府和行政人员们的追捧。现代国家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主要支柱是其政绩,但若仅仅为了追求政绩,可能会驱使相当部分行政人员不择手段,这就根本背离了公务活动的初衷,所以必须对政绩进行价值引导,给出经过道德辨思的政绩观。

目前,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这就意味着行政伦理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和中国共产党的理想社会信念。所以,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应有两个层次,在较低层次上,努力建成以服务为基点、以公正为目标、以合法为方式的伦理体系。要充分尊重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切实落实公务活动中的职责,促使公务员以专业化和职业精神从事公务活动。这样的行政伦理要求应借助各种立法、程序等成为日常行政活动常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较高层次上,要做到以人类理想目标为宗旨,追求普遍的平等、幸福的实现。这一点要体现在行政精神上,成为裁断具体行政冲突和行政道德规范冲突的终极价值体系。

第四篇:行政伦理《民主》

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课程名称:行政伦理学

课程作业

行政伦理观为什么是以民主为政治哲学基础

专业及班级:行政管理09级3班 学生姓名:朱鹏飞学号:200930553052 修课时间:2012年3月—2012年6月 学生邮箱地址:102509351@qq.com 课程成绩: 教师签名:

《民主是个好东西》

民主是个好东西,这句话从两百年前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就可以看出。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也逐渐被提上了日程。现代政治主要有两种形态——民主与专制,而民主的崛起却是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这一点通过近年来的中东政治暴动、利比亚问题、叙利亚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然而,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总是会遵循一定的规律,结合自身国情逐步向民主迈进,从专制走向民主,是大多数威权型国家的必然选择,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倒塌并确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然而,中国的民主又是怎样实现的呢?中国式民主的样貌是怎样的呢?中国距离真正的民主到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中国是单一制的国家形态,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现阶段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主要方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也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我国党政军各级机关普遍实行民主集中制。这一看似合理的制度设计,在保障中国人民基本权益的过程中获得了政治上的合法性并得到绝对的执行。实现民主的主要方式是间接选举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并在此制度下创造了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从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从“98抗洪抢险”到“汶川抗震救灾”。民主更多的体现了一种国家精神,集体意志,却很难在普通个人的身上得到深刻的体现。

中国的民主发展到今天已经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生活在贫困线周围的广大弱势群体丝毫没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没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当代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着成群结队的福布斯富豪榜名单,而与此同时又通过大额的国家转移支付去慰藉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由此相应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正形成着一个坚不可摧的利益集团并在基础上滋养着形形色色的权贵势力。政府与民争利的事件时有发生,国家法律部门化、部门权力私人化的现象普遍化。中国式民主正蜕变为政府部门、权贵集团谋利的工具,价值理性不再体现,工具理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存在民主吗?中国距离真正的民主到底有多远?这个答案恐怕见仁见智,但在我看来,民主既是一个客观指标集合,也是一个主观概念,不同立场的人群对民主也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在这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潮流下,我国的民主恐怕是不堪一击,这也可以从近年来发生于各地的群体性事件得以体现。或许人们会怀疑,民主真的就那么好吗?绝对的民主是否存在呢?美国式的民主放到中国的国情下是否适用呢?面对这些疑问,我也只能是说见仁见智吧。诚然,民主是潮流,放权与民、保障民权是社会趋势,但是民主应该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则,绝对的民主也会带来“多数人的暴政”、“自由下的不平等”、人们也会偏好“做奴隶的平等”,凡此种种也绝不是我们所倡导的民主内涵。

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在更易于管理的同时也难免会更易于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所谓的人大选举也只不过是走个过程,中国设立这些

机构在我看来只不过是骗外国人的,让他们觉得我们其实也很民主、很公平。就拿北京市为例,有北京户口的孩子读北大、清华等一些高校就可以比标准线低一百多分。凭什么?政府给出我答案是为了维护地区的稳定。这样的解释合理么?那如何按照这种逻辑,那那些好的大学所在的城市,如:南开、复旦、武汉。那为了维护当地的稳定是不是武汉、天津、上海户口的孩子也应该享特权,低一百多分的标准呢?在北京的大学里,往往在学校里成绩靠后的都是北京的,抽烟、喝酒、打架闹事的也大都是北京人,当然也不乏外地的同学。毛主席还说过:“地方包围中央,农村包围城市呢”!从我们出身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不公平。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总量早已超越日本而位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也大步向前,不可置否的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民主政治进程发展缓慢,人民民主尚未真正实现。存在于社会各领域的不公平、人民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事件屡见不鲜。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而与之密切相关的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了社会的焦点话题。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不成功,文革悲剧或重现”。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到广大人民的福祉,也是中国特色体制下人民民主的最好体现。近年来,随着城镇强制拆迁与农村强制征地事件此起彼伏,广大人民与政府机构的矛盾与日俱

增,再加上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的行政不作为与执法不当、徇私枉法等现象的发生,人民的权益主要体现为与强大政府的利益抗争。

人民民主的实现首先必须具备一个好的制度设计,我们今天讨论美国的民主,不得不想起美国的“开国之父们”为美国式的民主创造出的“三权分立制衡模式”,所以一个好的民主形式必须建立在一个好的制度设计上。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政府大部制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改革,畅通社会流动渠道等系列政治体制探索对于我们有效实现民主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人民民主的实现还必须具备一个强有力的制度执行。在“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下,美国的政治机构权责分明且相互制约,政府行政受到强有力的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在我国,由于政府部门的权限过于强大,政府与民争利,行政不作为或是行政不力、行政不当的现象普遍存在且缺乏监管,直接导致了我国现阶段人民民主得不到有效地保障和实施。

基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积淀,几千年的官僚体系已经根深蒂固,想改革,一下实行民主还不切实际。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的改革还是看到了一些希望,虽然让与我们老百姓来讲还不满意,还远远不够,但是可以看见制度还是在慢慢完善,我们应该多给我们政府一点耐心还信心,相信我们能在党的带领下生活能幸福起来,同时监督和鞭策我们的政府加快改革的步伐。

人民民主的实现还必须改善并健全一个好的实行方式。我国目前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民主的一种形式,按照我国选举制度“平

等、公平、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相结合”的要求,我国目前的选举方式仍存在不足之处,选举的透明度和公开度不够,组织意愿太浓。现阶段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可在一些已具备直接选举经验如四川雅安市、深圳市等地开展直接选举试点,使广大民众更能感受民主国家赋予的政治权利,真正实现民主选举,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把权力下放给人民,人民才是主人。

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在他的同名著作中强调“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什么都好,民主决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有许多内在的不足;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可以为所欲为,能解决一切问题;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就没有痛苦的代价;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是无条件;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就可以强制人民做什么。”只有真正认识到了民主的本质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可能问题才能真正了解民主,用好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愿经济成果和政治文明并蒂开放!

第五篇:文化复习提纲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现象?形式? 2.文化的含义? 3.文化的特征? 4.文化的实质?

5.文化的作用?政治、经济、综合国力、人

6.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的表现;相互交融的表现

7.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1)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2)如何应对(如何提升文化竞争力)? 8.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4.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

5.如何区分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6.如何区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民族节日(含义;意义)? 2.文化遗产(地位、意义)? 3.世界遗产分为哪三类?

4.文化多样性(含义;表现;原因;意义;特点;态度;原则)?5.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6.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7.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 8.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9.文化传播(含义;途径;手段;意义)10.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1.大众传媒(含义、发展阶段、出现标志、特点、作用)? 12.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推动文化传播(意义;使命)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的表现?

3.传统文化的特点(特点有哪些、如何区分)? 4.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 5.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

6.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是什么、怎么做)7.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 8.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怎么理解)? 9.如何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功能? 10.如何全面理解教育的作用(全品114页)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文化创新(源泉;动力;目的;主体;根基;渊源;标准;作用(意义);原因;措施(途径)? 3.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4.文化创新是一个什么过程?

5.文化创新为什么要博采众长?怎样博采众长? 6.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哪两种错误的倾向?

7.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8.新时期文化工作者的使命?

9.“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内在要求?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古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中华文化的特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5.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6.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7.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8.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0.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 11.中华文化的力量? 12.文化的基本载体?

13.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的关系?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是民族精神?2.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4.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5、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的和作用?

6、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特点、主题?

7、民族精神有哪些特点?如何理解?

8、各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9、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0、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意义?

11、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2、如何区分民族精神里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3、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14、民族精神的核心?时代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15.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为什么中华民族精神能永不泯灭?

第八、九、十课

1.当代文化生活斑斓色彩的原因

2.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表现;原因)3.当前,我国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 4.大众文化(含义;发展要求)

5.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含义;危害;态度;原因;区别)6.如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7.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8.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内涵;特征;意义)

9.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灵魂;主题;精髓;基础; 原因;措施)

10.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意义;根本任务;措施)1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原因;措施)13.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原因;措施)

14.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原因;要求)1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原因;要求)16.如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见 《全品》)17.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18.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9.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20.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地位和重要性

21.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关系 2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

2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国家;个人)24.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5.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关系-区别和联系)26.公民如何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

27.如何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国家;个人)

28.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

下载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文化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文化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现代,随着经......

    行政伦理和公务员行为规范

    行政伦理和公务员行为规范 任文硕 背景 中国新一轮廉政反腐反腐风暴正在形成。 中纪纪委通报2009年反腐败工作的情况。 中央纪委监察部2010年1月8日召开新闻通气会,中央纪委......

    行政伦理论文修改后

    题目:行政伦理与社会公正 院 (系)专 业 班 级学 生 姓 名指 导 教 师 行政伦理与社会公正 【摘要】社会公正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政权的合法性,是政府行政职能有效发挥的前......

    中国传统尚红文化

    透过中式婚礼看中国尚红文化 摘要:中式婚礼从最初的订亲直到完整婚礼结束的整个过程中,红色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一定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集锦[大全5篇]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集锦10篇中国传统文化作文1“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已有一千......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讲稿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讲稿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这就说明礼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全民族礼仪文化修养,越发的成为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中国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物资载体,中国建筑的崇高形象犹如一棵参天大树自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并成为世界建筑历史中最引人......

    100个中国传统文化名词

    一. 100个中国传统文化名词 1.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2.刺绣:Embroidery 3.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4.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5.剪纸:Paper Cutting 6.书 法: Ca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