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读教材三
三、研读教材
(1)整体把握教材:要研读所任学科整个学段的全部教材,架构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知识体系,把握教材内容上的内在联系。提倡精读高一学段教材。
(2)深入钻研教材:深入钻研本章(单元)节在教材中的地位;本章节的教学任务(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章节要求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基础,还要补充哪些知识,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在哪,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切入点在哪,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点在哪等等。
(3)创造使用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补充教材,创新教材,合理整合。
(4)在充分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每学期写一篇说课讲稿:说课的内容可以是一册书、一个单元、一个学段或一节课,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解读和整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分别提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议。
《勾股定理》说课稿
冷宏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勾股定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冀教版教科书第十六章第一节内容。“勾股定理”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有关知识之后,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几何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勾股定理在生产、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途。
(二)教学目标:综上分析及课程标准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2.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过程与方法:
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和验证过程,通过对图形的观察试验,发展对图形性质或数量关系猜想及检验的能力,体会拼图验证的合理性。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2.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通过丰富有趣拼的图活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构造能力还较低以及对面积证
第二篇:研读教材活动实施方案(教师版)
新店一中研读教材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研读教材是教学设计最为基本的依凭。只有准确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我们能最大限度地靠近教材的教学要求并落实这些训练要求,准确地运用教材。
二、目标和任务
1、通过教材研读,让教师在备课中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研读教师教学用书、明白教材在年段中的地位,一册教材中的地位、单元中的地位以及一课中的地位,绘出知识树,从而让教师备课的过程中更加明确重难点,设计教学环节紧凑,课堂生成明显。教师能够合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的目的,拉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和明确要学习的内容。
2、通过教材研读,让教师的教学达成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通过阅读教材、阅读教师教学用书,让教师深入思考自己教学行为,促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活动内容
1、熟悉课程标准:明确任教学科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教育的基本特点、理解任教学科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熟知学科教学总目标与各阶段教学目标。
2、钻研学科教材:熟练掌握本学科教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研读学科全套教材,明确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掌握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熟知任教学科教材的基本内容,把握教材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重点、难点。具体活动内容为:①统读本期任教教材;②分析本期任教教材涉及的教学课型及处理意见;③分析本期任教教材的知识点及技能点的分布和训练策略;④研读教材时发现的问题及疑惑点等。
四、具体要求
1、为突出实效,按照中心校要求,教材解读材料须要手写,不允许打印,学校统一下发薄本教案(封面一律填写2013年春期教材研读记录,学科、姓名)。
2、每位教师至少每学期研读一本教材,担任一主一副学科的教师只研读主课教材,跨年级任教的教师自选一个年级研读教材。
3、教材研读材料环节有:①本册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②新课标中本学段目标要求③本期任教教材涉及的教学课型及处理意见。④本期任教教材的知识点及技能点的分布和训练策略(按单元研读);⑤研读教材时发现的问题及疑惑。
4、学习方式采用集中学习、教研组研讨、个人自学的学习方式,学习、研讨教材,活动结束用稿纸撰写心得体会。
5、教材研读材料与活动心得体会与5月10日上交。
五、活动保障
该活动依照学校考核办法以较大比重纳入本期考核。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教材研读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研说
各位领导老师好!今天我教材研说的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本次研说,我将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说目标、说教材、说建议。说课标:说学段总目标、本册目标。说教材包括:编写体例、教材特点、教材内容解析与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课程总目标分为四个阶段,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五年级处于第三学段,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是:
1、识字写字:有较强的识字能力。累计识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会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写楷书。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阅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搜集信息。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阅读中体会顿号、分号等作用。诵读中体味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写作:乐于表达和分享,作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语句通顺。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能修改自己的习作,40分钟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4、口语交际: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听他人说话能抓住要点,简要转述,能做简单的发言,使用文明语言。
5、综合性学习: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写活动计划和总结,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五年级上册的目标为:
1、识字写字 : 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字,会使用字典词典,能用钢笔写楷书有速度,能用毛笔写楷书。
2、阅读: 抓住大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默读有速度,学习浏览。
3、口语交际: 乐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
4、习作: 写简单的记叙文、想象作文、读书笔记,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5、综合性学习: 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策划活动,写活动计划。
二、说教材
(一)、编写体例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和附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中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独立成一个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两次,“趣味语文”一次。
附录中包括选读课文、生字表一和生字表二。
(二)、教材特点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但专题的角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有的专题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如,月是故乡明,生活的启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有的专题是从人物的角度提出的,如,走近毛泽东,这组教材不仅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而且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凡人情怀;还有的专题是从文体的角度提出的,如,学习说明性文章,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一些基本的说明的方法。有的专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父母之爱”,但本册教材在内涵上更加深化,不但表现亲子之间的浓浓深情,而且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表明严格要求、鼓励自立也是父母之爱。
2、加强整合的目的更加明确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本册各组的导语大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在语言叙述上,有的导语比较平实。比如第三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有的导语则充满文学色彩,富有感染力,如第七组,“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为了体现单元整合,教材加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本册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有时在略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也有“连接语”。这段文字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整体感更强。
例如第八组“走近毛泽东”,先是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然后用一段连接语引出后两篇课文,“我们再去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把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形象立体的伟人呈现给学生。
略读课文不仅在内容上是精读课文的补充,在体裁上也有补充的作用。如,第一组课文主要体裁是散文,但第二课《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就采用了采访记的形式,通过著名学者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每一组从导语到课文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例如,第三组“学习说明性文章”,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导语部分即提出要求,在课文学习中主要通过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本课的说明方法,在口语交际?习作中则尝试让学生应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里让学生归纳本单元所用的说明方法。通过这一条明晰的线索串起各部分的学习内容,全面推进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有的学习内容还预先布置。例如,在第三组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介绍一种商品,教材则提前两课以“选做题”的方式来铺垫,提示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说明书。
再如,第七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这一学习重点在“导语”中明确提出;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要求学生联系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后“选做题”中鼓励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以及今日祖国的强大”;在“口语交际?习作”中,引导学生在写读后感和进行演讲时用上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单元后面的“回顾?拓展”中,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收获,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体现对相关资料的灵活运用。这样,结合“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专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在搜集、运用资料上反复实践,以有效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3、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落花生》《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这些课文内涵深厚、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保留的课文本册教材中被编入了新的单元,体现了新的教学功能,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
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富有时代感的文章,如,以香港回归为题材的诗歌《最后一分钟》,体现现代意识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有的课文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如,《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第五组综合性学习中的阅读材料)《慈母情深》《青山处处埋忠骨》。
本册教材体裁多样,课文中除了散文、古诗、新诗、小说、通讯、说明文以外,还有访问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第五组综合性学习单元选编的阅读材料,有谜语、歇后语、对联、笑话、通讯报道、韵语歌、书法作品赏析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4、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经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实际,本册教材不再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精读课文中也取消
了提示语。但是,仍然通过其他方式加强教材的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思考。
首先,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之后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外貌、语言描写,仔细体会。每篇精读课文一般安排四道题,有的引导朗读或默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的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理解;有的从表达方式上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有的从抄写、背诵方面提出要求。“思考?练习”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方法,同时也更加关注文本,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另外,思考?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其次,适当调整教材体例,将“口语交际?习作”单列。加强对“口语交际?习作”的指导,增加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性。在“口语交际?习作”的编写上,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指导更加得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有先说后写的,有先写后说的,有二者可以灵活处理的。教材中提示的文字,注意在内容上提供多个角度,在表达上提倡多种形式,增加了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最后,从本册起,将原先每组之后的“语文园地”,分作“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两个板块。在“回顾·拓展”中新设“交流平台”栏目,旨在侧重引导学生小结、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并逐渐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个栏目是低、中年级“我的发现”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特别是侧重就阅读、习作、习惯养成的某一方面,进行交流小结,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交流平台”栏目里的提示,仅供教师教学参考。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
5、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次是在“我爱阅读”专题中,其编排方式和四年级的“综合性学习”相同,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一些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发现和得到的启发。
另一次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安排在第五组,编排方式完全改变以往教材的编法,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单元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接着提出结合活动建议,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而后分成两大板块,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第一板块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感受汉字的有趣、神奇;第二板块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搜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加深对汉字的了解与热爱,并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出力。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供若干必读材料,提出一些阅读要求,体现“下要保底”的编写思想;分别提出活动建议,供师生选用或参考。最后,建议用办展览、办手抄报、开成果汇报会等形式,展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并建议有兴趣的学生继续深入开展探究活动。其中,除了学习专题和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本册安排综合性学习的第一、第五单元,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体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其他各组,从课文的编选、“思考?练习”的设计、语文活动的建议等方面,也都重视向生活拓展。如,读了说明性文章,启发学生找来商品说明书读一读,看看是怎样介绍商品及其使用方法的;在“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单元,引导学生搜集图文资料,了解中国昔日的耻辱和今日的强大。
本册重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除继续保持“资料袋”“阅读链接”两个栏目外,还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更多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和文章,帮助理解课文和增加阅读量;教材还在“回顾?拓展”中增设了“课外书屋”这一新栏目,旨在介绍、引导学生读课外书,读整本的书,特别是读中外儿童文学名著;在“小练笔”中引导学生联系课内外阅读和生活实际,记下自己的感受、见闻和想象。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通过语文活动和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三)、教材内容解析与整合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自主合作探究
(二)、评价建议:激励性评价为主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四篇: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精准解读教材 精妙进行教学设计
南郑县城关小学 杨宝珠
受学校教导处刘主任的委托,我来谈谈自己近年来在学校校本研修的蓝图下进行个人研修的感受和点滴收获。当然了,在咱们城关小学这个优秀的集体里,我的这些认识都还是比较浅薄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对我的浅见陋识多多包涵,多多指导,不吝赐教。
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高效课堂的研究,新课改推进至今,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营造高效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追求。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呢?环节有很多,方法也多样。要说的方面实在太多,我在这三四十分钟里可能连皮毛都说不到。所以,思来想去,就说其中一个点吧。众所周知,高效课堂得以实施的重中之重、基础中的基础就是扎扎实实研读教材。大家都知道,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凭借,我们只有深入的理解教材,精准地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光闪现,新意不断,也才能使孩子们入情入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言意兼得,不断提升个人素养。那么,如何解读教材,我们才能从传统观念的重围里成功突破,展现自己鲜明的个性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一、用心,解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1、学会纯净地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常会听到身边的老师抱怨“我的课怎么就没有亮点呢?怎么就缺乏新意呢?”和大家进行一番交谈后,联系到自己前几年的想法和做法,我找到了答案:之前的我上课前做的第一件事常常不是静静地读课文,独立钻研教材,而是急匆匆地翻看教参或者各种各样的教案集,第一时间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或教学案例。常常是已经走进了课堂,课文还不曾读上三五遍。说到这儿,想起前几年赵校长第一次听我的课后,问我你能将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吗?我当时顾左右而言他,因为自然是背不出来的。赵校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一定要讲执教的每一篇课文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后来,听其他老师说赵校长上课时从来不用翻书,因为她胸有成竹。我的敬意之情油然而生,便也试着背诵课文。不过,每一次死记硬背后在课堂上并未感受到其中带来不同体验。所以,再后来就没有讲背课文放在心上了。这几年里,赵校长又关切地询问了我几次关于课文的熟记程度,每一次,我都支支吾吾。于是乎,东拼西凑,自以为集结了多个名师的设计精华必然成就精彩的课堂,不承想收获的常常是失败。邯郸学步怎一个“惨”字了得!如此解读教材自然会“性格”多重,个性不鲜明。活在别人的“阴影”中,哪来的个性和创造性?
近一两年终于明白了赵校长要求背课文的深刻含义,不是要我们死记硬背,而是要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能读出它的意蕴,甚至将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能读出它的内涵,慢慢品读,深入骨髓。因此,解读教材时,教师要学会纯净的读,沉下心来读,一字不漏的读,不参考任何资料,不受他人思想的影响,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当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后,再去看看别人对教材的解读,了解相关的资料,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解。这样一来,教材解读就会体现个性,充满新意。
2、要善于广泛地读,读懂背后的含义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佳作,其中不少节选或改编自名家名作,含义深刻。如果教师孤立地就课文来解读课文、教课文,就难免会走向单薄肤浅,甚至会断章取义,误读了作者的意图。怎样才能让这“沧海一粟”永葆生命力呢?我们唯有将它放回“母亲”的怀抱,用更广阔的视角来解读教材。
为了精准地解读一篇课文,有时需要去读原著,了解背后的含义。解读《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等课文,我们不能孤立地只读这一篇文章,而应该把它放进原著中读,将课文读得更“厚”一些。有了足够的厚度,教师的教材解读也就有了高度。
有时,我们还需多读一些相关的文章,体会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有不少难以理解的语句,比如课文中对“碰壁”内容的描写,如果就文读文我们恐怕很难理解作者语言的秘妙所在。但当我们读了《“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文章后,我们便能够透过这谈笑风生的场景,看到这风趣、幽默的语言背后,那个饱经沧桑、坚持不懈、不怕艰险的鲁迅。
有时,我们还可以将相关的文章比较着读。有比较才有鉴别,解读教材,我们要善于联系前后内容,联系相关作品,在比较中鉴赏出文字独有的魅力。比如解读柳宗元的古诗《江雪》时,就可以联系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来读。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同样是在江上,同样是一个人在钓鱼,但心情截然不同:前者官场失意,凄楚苦命;后者官场得意,怡然自在。前者蕴含着一种“傲气”,后者则包含着一种“霸气”。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钓鱼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联系相关内容,我们才能将文本解读得更深入,读出其间蕴含的深刻意蕴来。
潜心细读,虚心泛读,用心思考,相信每位教师都能够用阅读的厚度成就解读得高度,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二、准确把握课程本质,有效进行教学设计
每一门课程都肩负着自己独有的教育教学任务,教师只有准确的把握其基本特征,才能够正确地解读文本,合理地设计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语文学科而言,我们既不能只注重工具性,也不能一味的追求人文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应该让扎实的文字教学展现魅力,另一方面应该让无痕的情感熏陶彰显智慧。
1、文字教学,扎实展现魅力
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读懂文本所传达的内容,还要让学生透过内容,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紧扣字、词、句、段、篇,通过听、说、读、写等途径达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还记得今年六月参加省教学能手大赛的情景。当时,我抽到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少年王勃》一课。面对对教材完全陌生的三年级的孩子,我该怎样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呢?反复研读文本,在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理解后,我站在小学中段语文的角度开始了自己的教学思考:生字是小学低段的教学重点,那么对刚刚从低段升入中段的三年级学生该怎样进行扎实的生字教学呢?该怎样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每天至少要有十分钟的写字教学指导”这一要求呢?这篇课文仅要会写的生字有9个,到底该抓住哪些生字进行教学呢?经过一番仔细的分析后,我发现“督”“”两个生字是学生认识、书写的难点。于是,我决定这节课上指导学生掌握这两个字的写法,让这一节课,有扎扎实实的这“一得”。
词句教学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孩子们能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情感有更深层次的体验。面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比较陌生难懂的诗句,如何设计教学让学生既能理解语句,又能掌握学法呢?我试图教给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和想象画面来理解词句的方法: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思考,了解词语大意;再通过语言渲染和反复诵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当时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象;通过角色体验,把自己当作是王勃体会当时看到壮观美景的心情,追问“此时的你,想通过什么方式来赞美这样的美景呢?”,巧妙地将诗句的理解与课文第三自然段内容的学习有效结合;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深入体会,用自己的语言结合文中内容进行体验式讲解。这样就能使语句的理解、学法的渗透以及情感的体验有机的融为一体,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情感熏陶,无痕彰显智慧
如果说语文学科的 “工具性”是看得见的显性因素,那么“人文性”就是看不见的隐性因素。“人文性”一旦堂而皇之的“显山露水”,就极可能沦落到“贴标签”的下场,甚至让语文课“思品化”,改变语文学科的特性。因此,情感的激发,态度的指引,都应该力求无痕,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如随风潜入夜的春夜喜雨一样。
我省教学能手、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林波老师曾经这样执教了《燕子专列》公开课,在这堂课上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这篇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分别从面和点两个角度写了瑞士居民们救燕子的感人场面,设计教学时,他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层层推进,深入理解。一读抓“料峭”,通过想象等多种手法体会气候的恶劣;二读抓“冒着”“顶着”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居民们的热心,感受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三读抓“四处”“纷纷”,进一步体会居民的爱心。学习第四自然段时他用深情的语言来进行巧妙的引导,回环叩击,多次引读第三自然段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深刻地感受到恶劣的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情动辞发,真情流露,这时还可以设计让学生给贝蒂写想说的话的环节,这样就能让生命与生命对话,心灵与心灵交融。这样的设计使情感的激发、爱心的培养与语文能力的提升水乳交融,了无痕迹。
三、文本阅读,有“度”才有效
准确的文本解读是有效进行阅读教学的签条,我们只有认真阅读文本,并且经历将其读厚,再读薄的历程,才能使课堂教学既有适当的深度,又有一定的温度,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汲取到自己所需要的 语文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曾经有一段时间里,我陷入了一种盲目追求深度的误区,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公开课上,仿佛如果自己对教材挖掘没有足够的深度,就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没有足够的厚度,就展示不了自己的魅力。于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把课讲得玄之又玄,而学生或茫然或无动于衷的课堂表现也常常让我心急如焚甚至火冒三丈。这时候常常想起听过的一些公开课——惊叹于执教老师对教材如此高深的解读,仰慕与人家如此丰厚的文学底蕴,甚至心中还有几分“嫉妒”与自责,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那一段时间里,我感到无比的挫败,但也倔强的不想认输。我将之前的听课手册无论学科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再琢磨,所上的每一节课都进行精心设计扎实实践;常常连续几小时坐在电脑前通过网络来观摩、揣摩现代教育名家——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的教学课堂。我深深地被窦桂梅老师的课堂风采所折服。她激情飞扬地在课堂上的旁征博引似乎是信手拈来,她对学生的关注不仅在课文中、课堂上,透过一个又一个问题,她一直在引导学生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她对教材的解读让我汗颜:特别是《再见了,亲人》一课,相比之下,自己是如此的才疏学浅,自己也教过这一课,也同样费了不少工夫,显然,自己的文本解读是如此的粗浅。
平复激动的心情后,心中也常常会疑云一片:小学的语文教学,需要如此高深的解读吗?小学的孩子们到底该如何阅读文本呢?面对教师精心而高深的教学设计,孩子们能否领会这其中的奥妙呢?再仔细品味窦老师的课堂,惊讶的发现常常只有那么一两个孩子在与老师互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再深入学习窦老师的教学随笔、教学札记等等,发现窦桂梅老师自2012年以后的教学反思中提到了自己之前课堂上存在的种种不足,尤其对教材解读提出了这样的见解——她说: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本阅读,需要怎样的阅读教学?需要的是教师风采的完美展现,还是课堂上孩子们的灵动表现?我们的课堂可以没有充满景仰之情的屏息倾听,因为太过专注的目光缺乏灵气,但我们的课堂不能容忍听不到孩子们积极表达自己见解的声音。孩子们的课堂上,唯有孩子们发出的声音才是最动人的。
记得去年听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一开始紧扣文本进行教学,特别是抓住“看了看”“笑了笑”等重点词语引导孩子们角色体验、表达晏子当时的内心活动,课堂上还是充满了欢声笑语的,那种生生交流、生本交流、师生思想交融的感觉真好。但很快,教师开始将教学引向深处——开始迈入文学的领域,最终更是拓展到了文化的高度。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令人钦佩的文学功底和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孩子们的缄默与之前的活跃形成的强烈的对比给我们产生了强烈的触动。又想到今年听了县上一位老师在赛教时执教的《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被她行云流水的教学流程感染了,特别是在30分钟课快要结束时,这位老师连珠炮似的噼里啪啦背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说实话,自己之前也有背过,但仍然被震惊了,心中暗自惊叹:这得有多丰厚的教学功底?没想到,过后听到一些专家点评,说她只适合教中学语文,我一脸茫然,这几位专家又说,你没发现当老师开口说这些的时候,孩子们不知所云吗?联想到自己有时的课堂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不停地反思:课堂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是深度,还是广度?或许,我们的课堂更需要的是适度。
今年赛教前夕,赵校长和刘主任来给我反复听课、评课,她们一再强调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度的把握
是的,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综合性,任何一篇课文如果就文教文,势必会走进死胡同,遭遇尴尬的局面。肤浅的课堂就如同一颗干瘪了的种子,要想萌发出生命的活力是何等的艰难!孤立独行,常常会让教师步入歧途,甚至走向断章取义的危险境地。语文教学关乎“工具性”,同时也关乎“人文性”,要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焕发出生命力,就需要我们以必要的拓展阅读和一定的背景资料为根基,传送适合孩子们吸收的养分,让他们既不会因为营养缺乏而面色憔悴,也不会因为营养过剩而难以消化。
引导学生们阅读文本,首先让教师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切勿孤立地解读文本。同时,教师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深度、高度和广度,揠苗未必能真正助其生长。一切皆需适度,只有适合孩子们接受水平的文化养分才能真正滋养他们的生命,激活他们的潜能。
因此,准确的解读教材,才能精准的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如何做到这一基准要求呢?那就必须对《语文课程标准》了然于胸。
四、认真研读《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案例式解读》这两本书。
语文教师不仅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更要明确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相关的实施建议。只有这样,在进行每一课的教学准备时,才能找到本课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的大致的教学坐标,教学目标确定的方位才可能相对准确。比如,曾经听一位一年级的老师上课,他首先就让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学生都答不上来,而新课标中第二学段“阅读”中的第二条指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一学段对默读的要求仅仅是“学习默读”,这种盲目拔高、超越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做法显然是低效的、不可取的。所以教师在每学期对全册教材进行整体备课时,要思考课程标准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各部分学段目标在本册教材中是怎么体现的,编者是如何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各单元内容设计的,以便在单元备课时抓住教学 重点和课文内容及训练之间的联系,备课时才能目标明确、胸有全局、有的放矢,既不拔苗助长,也不降低要求,步步扎扎实实。
《案例式解读》
这本书是用鲜活翔实的案例对课标进行了详细地剖析解读,举例98页,讲了如何利用教材插图,小学生对课文插图的兴趣往往比文字更强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结合插图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的理解课文,让他们从色彩鲜艳的图画中去感悟文字背后的魅力。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烘托艺术形象、渲染课文情境、强化情感体悟,还能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上《白杨》这一课时,让学生结合插图去想象大戈壁恶劣的环境,可能有沙尘暴,可能狂风骤雨,为什么这里只有白杨?其他植物呢?白杨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假如没有白杨会大戈壁又会是什么景象?再比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书上仅仅写了志愿军对大娘、大嫂、小金花说的话,图上也只能看见送别时志愿军战士的表情动作,看不见朝鲜人民的表情,课文的留白给我们创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和送别的朝鲜人民的表情,想象他们可能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使课文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这本书从教学理念、教材解读、教学设计等方面都会给我们一些精妙的指导。
最后,用现代教育名师薛法根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在实践中思考,用思考推进实践。潜心思考,我们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思考点亮课堂,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
再次恳请老师们对我的浅见批评指正,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第五篇:研读教材活动实施方案
研读教材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研读教材是教案设计最为基本的依凭。只有准确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我们能最大限度地靠近教材的教学要求并落实这些训练要求,准确地运用教材;经常思考这方面的问题,能够让我们注意通读教材的编写说明与教材单元说明,从而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
二、目标和任务
1、通过教材研读,让教师在备课中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研读教师教学用书、明白教材在年段中的地位,一册教材中的地位、单元中的地位以及一课中的地位,绘出知识树,从而让教师备课的过程中更加明确重难点,设计教学环节紧凑,课堂生成明显。教师能够合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的目的,拉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和明确要学习的内容。
2、通过教材研读,让教师的教学达成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对一篇文章教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按照课文题目,主要内容,重点词句,表达方法,语言特色和批判质疑等进行互读互批、自读自批,将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融于其中,达成多项学习目标的阅读教学过程。通过阅读教材、阅读教师教学用书,让教师深入思考自己教学行为,促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活动内容
1、熟悉课程标准:明确任教学科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
本理念、教育的基本特点、理解任教学科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熟知学科教学总目标与各阶段教学目标。
2、钻研学科教材:熟练掌握本学科教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研读学科全套教材,明确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掌握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熟知任教学科教材的基本内容,把握教材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重点、难点。具体活动内容为:①统读本期任教教材;②分析本期任教教材涉及的教学课型及处理意见;③分析本期任教教材的知识点及技能点的分布和训练策略;④研读教材时发现的问题及疑惑点等。
四、实施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活动时间(2013年2月26日--3月8日)
2、活动内容
(1)、学校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学校教师课程标准、教材研读活动启动大会,组织学习方案。
(2)、教师认真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强化对课标的理解,明确学科课程的性质、地位;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科教学的基本特点;了解学科教学的总目标。
(3)、教师通读所任学科《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教材编排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
第二阶段:教材初步研读阶段
1、活动时间2013年3月11日----4月29日
2、活动内容
(1)统读本期任教教材;
(2)分析本期任教教材涉及的教学课型及处理意见; 第三阶段:教材深入研读阶段
1、活动时间2013年4月1日----4月20日
2、活动内容
(1)分析本期任教教材的知识点及技能点的分布和训练策略;(2)研读教材时发现的问题及疑惑点等。
学习方式采用集中学习、教研组研讨、个人自学的学习方式,学习、研讨教材,并撰写学习后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