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7深化新医改 共筑健康梦
川音2014-2015学年上学期《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之
(七)深化新医改 共筑健康梦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涉及13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安康。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2009年4月专门颁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标志着新一轮医改革正式启动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深化医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都对医改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医改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到2020年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深化医改的主要内容
新一轮医改启动实施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方法,开拓进取,克难奋进,全面完成五项重点改革任务,顺利推动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改革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1.积极推进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保障水平一是着力扩面提标。扩大基本医保的覆盖面,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同时,逐年提高政府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补助标准,从改革前2008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今年的3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由改革前50%左右分别提高到今年的75%左右。二是开展大病保险。目前全国有28个省份开展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地区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基础上再提高10-15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看病负担。三是改革支付方式。各地普遍开展按病种、按人头和总额预付等支付制度改革,不断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四是推行即时结算,推广就医“一卡通”,18个省份城镇基本医保实行了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部分省份开展了跨省“点对点”联网或委托结算,减少群众“跑腿”、垫资。
2.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建设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目录,以省为单位集中招标采购并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对其运行经费给以补助。由于过去基层医疗机构实行的是以药补医,这种以药补医机制使计划经济时期的药品加成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变异,逐步演变成的一种逐利机制。这种机制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长期运行必然会损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加重群众的就医负担,腐蚀医务人员队伍,绷紧医患关系,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予以破除。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切断了以药补医的利益链条,使多年来以药补医的机制无法运行,引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事、分配、采购、补偿等方面综合改革。一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定位,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体制。二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按服务人口的数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新定编定岗,所有人竞争上岗,合同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固定的编制流动的人,建立起竞争性的用人机制。三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以服务的数量、质量、效果和群众的满意程度为核心进行绩效考核,实行绩效工资,拉开分配差距,打破大锅饭,建立起激励性的分配机制。四是推进药品招标采购制度改革,以省为单位实行新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办法,推出了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管的6大创新举措,大幅度降低了虚高的药价,建立起规范性的采购机制。五是推进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发展费用由政府负责,运行费用则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予以补助,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起长效性的补偿机制。截至2011年7月,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2011年12月,综合改革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综合改革,破除了以药补医的机制,避免了回到大锅饭的机制,建立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结束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历史。去年国务院督查组的现场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患者表示在基层看病不贵,89%基层医务人员反映工作积极性得到调动,96%反映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009-2013年,中央投入近940亿元,支持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2011-2013年,中央投资44.29亿元,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效率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启动了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特岗计划。通过改革,基层“软硬件”都得到明显改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每个县有达标县医院的目标。
4.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不断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
从2009年开始,按照“补助城乡统一,标准逐步提高,内容不断扩充”的基本要求,国家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十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人均15元提高到2013年的30元,今年又提高到35元。实施七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重大疾病进行免费治疗或给予补助,惠及了千家万户。
5.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路子
按照“四个分开”的要求,坚持“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围绕“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个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在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实践,积累了有益经验。2012年6月,国家启动实施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18个省份311个县(市)的752所县级公立医院开展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的综合改革试点。中央财政按每个试点县3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去年国务院医改办对试点县级公立医院进行总结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
二、推进医改的主要举措
5年多的医改,各地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一大批新亮点、新举措,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做法,是我们持续深化医改的宝贵财富。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三个基本”
中央提出了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回顾五年改革历程,深化医改中的很多政策设计和改革举措都源于“三个基本”。按照基本理念的要求,把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基本的和非基本的,这为我们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产品,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该主要是政府的职责,非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节。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载体,既然是提供公共产品,就应该充分体现公益性,不应该是营利性的。这就要求必须破除公立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逐利机制,增加政府投入,建立起新的体现公益性的运行机制。同时,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2.在实现路径上,坚持从基本入手,从基层改起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庞大繁杂,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什么地方入手,选择什么样的突破口推进改革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对改革者智慧和勇气的考验。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我们选择从基本入手,从基层改起,以建机制为重点,分层次推进改革,把大量的资金财力投向保基本、投向强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把诸多的改革举措聚焦到基层,从而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使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生质的变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短期内尽快从改革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激发对医改的拥护和支持,增强全国人民对医改取得成功的信心。实践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3.在重点突破上,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医改的过程就是破除旧的体制机制,建立新的体制机制的过程,因此,建机制始终是我们的重点。新的体制机制必须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体现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五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基层运行新机制,等等。在机制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要把增加投入与构建新机制两者结合起来,用投入促进改革,用投入换来新的机制。如果两者不能实现有机结合,增加的投入不但不能促进改革,反而很有可能会固化旧有的利益格局,为下一步改革增添阻力。比如,在基层综合改革当中,实现增加投入和建立新机制的有机衔接,使广大医务人员切身体会到大量的资金投入是改革带来的,条件的改善和待遇的提高是新机制带来的,从而就会发自内心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改革中去。
4.在政策设计上,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实践必然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示,也会深化我们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用中国式的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这就要求我们推动医改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都不可能在中国大地上取得成功。我们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原则和政策框架之后,鼓励各地先在局部进行试点探索,同时加强对地方试点的跟踪和指导。在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再通过总结提炼,上升为国家政策,完善和丰富顶层设计,然后再在全国推开。这样才能保证改革不走弯路,不折腾,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成本,增加改革共识,凝集改革力量,释放改革智慧,使政策设计能够比较好地符合中国实际。比如,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如何通过综合改革建立基层新机制,如何创新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办法,这些都是在地方取得成功经验后进行总结提炼并上升为国家政策再在全国推广的。
5.在组织实施上,坚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 加强医改的组织领导,是深入推进改革的组织保证。国务院成立医改领导小组,李克强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刘延东副总理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有20个部门组成,统筹领导和指挥全国医改工作。各省、市、县都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国务院医改办公室每年都与各省签订责任状,将改革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工作目标,写进责任书中,各省对各市、各县也都签订责任状,把改革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头。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定期进行检查督办。这种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为推动全国医改提供了有力有效的组织保证,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三、医改取得的主要成效
经过五年的艰辛实践和不懈努力,深化医改的各项重点改革任务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概括起来就是,编织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网,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其能量正在逐步释放,其效果越来越好。同时也为公立医院改革积累了经验,达成了共识,增强了信心。
1.人民群众得到了明显的实惠
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年提升,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基本药物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全国平均下降了30%。这“一升一降”有效地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人民群众提供,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得到真正落实,提高了居民的健康素质。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条件不断完善,方便了人民群众就近就医,增强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态度的改变,明显改变了百姓看病就医的感受。
2.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了公益性,运行和发展所需经费有了根本保证,解除了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医务人员的收入与药品收入脱钩,药品不再是牟利的工具,而是回归到治病救人的工具。医务人员不再是推销药品的“商人”,一心一意为百姓看好病,服务好,职业价值得以体现,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群众的信赖。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解决了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的状况,使有真才实学的人有了更好的职业愿景,一大批医德好、医术高、勤奋工作的业务骨干受到了鼓舞,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和绩效考核导向。据统计,基层医务人员人均工资水平每月比改革前提高了600元左右。关键岗位、业务骨干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多一些。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为基层医务人员增加了更多进修培训的机会,为他们提高业务水平拓展了空间,使基层医务人员提高能力有了奔头。
3.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深化医改的五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基层面貌焕然一新。通过综合改革,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结构得到改善,活力得到激发,水平得到提高。加强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去工作。大力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为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为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各级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有力地扩大了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逐步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有效释放出大量的消费需求,扩大了内需。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为稳定全国物价总水平做出了贡献。省级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的新机制,推动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有利于中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大量社会资本的投入,有力促进了医疗服务业乃至健康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5.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破除了逐利机制,转变了服务模式,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全科医生团队主动上门服务,使医患双方重新建立了信任,促进了医患和谐。医改让基层群众直接享受到改革的好处,不少大病患者因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而陷入经济困境时,医改为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从内心里感激党和政府,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2012年全国政协组织各界政协委员全国调查,新华社组织了若干个小分队到全国调查,分别得出的结论都是医改是十七大以来改善民生的最大亮点。
四、当前医改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医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难点问题集中显现,体制性矛盾集中暴露,各方面利益交织叠加,面临的困难更多、挑战也更大。
1.巩固完善基层医改成果任务还十分艰巨
基本药物制度刚刚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还不稳固,在推进基层改革中,全国进展也不平衡,有些地方政策措施落实未到位,如有些地方在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走了过场,有些地方长效性补偿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些地方行业监管流于形式。还有就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卫生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并存,特别是全科医生数量不足,90%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全科医生;医师多点执业推行进程较慢,影响了多点执业的推行,制约了医院医生到基层执业,难以满足基层群众的看病就医需要,对改革深化的影响作用日益显现。2013年初,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为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提供了政策保障。
2.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和作用发挥都需进一步强化 一是医保管理体系还没有理顺,三保合一还没有实现,二是大病保险推进比较缓慢,重大疾病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三是异地及时结算还没有完全推开,老百姓去报销医药费还不方便,四是医保运行机制还需要改革,医保对医疗行为的制约作用还没有有效地体现出来,等等。
3.公立医院改革亟须加快步伐
一是政府办医职责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尚未破除,仍然通过大处方、大检查创收维持运转,医疗价格偏低,难以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二是公立医院管理粗放,缺乏规制,其发展规模、设备配置水平、服务行为、收费行为、安全质量等方面缺乏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跑冒滴漏现象突出。三是医疗服务监管手段和方法简单粗放,难以做到时时监管,事后监管的惩处力度也不强,难以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四是医患关系问题突出,扰乱了正常医疗秩序,伤害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感情,也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4.药品流通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现在全国有四、五千家药品生产企业,有一万多家药品流通企业,而发达国家通常只有几家大的生产企业,几家大的流通企业,中国的药品有将近80%是靠医院卖出去的,这么多企业要把药品卖出去,很自然就把医院作为公关的对象,而医院实行的是以药补医机制,多卖药,卖高价药,医院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样药品生产、流通和医院就结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加之监管不到位,招标采购办法弊端多,使得药品流通领域乱象丛生,违法违纪现象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严重阻碍了公立医院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也难以健康发展。
5.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是总量相对不足,特别是优质资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二是不平衡问题突出。从城乡看,城市资源多、农村偏少;从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所占比重看,公立医院所占比重过大,床位占比达到了90%;从新旧城区布局看,过多集中在老城区,有的地方新城区还处于空白。三是公立医院过快扩张,普遍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管理,推高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也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空间。
五、今后医改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深化医改做出了重要部署,为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医改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在巩固完善医改成果基础上,更加注重落实政府保基本的职责;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在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中的作用;更加注重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建机制为重点,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1.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突破
一是扩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范围。2014年县级公立医院试点县要扩大到1011个,覆盖50%以上的县,为2015年实现全覆盖打好基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每个省份至少有1个试点城市。3月26日,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印发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4月初刘延东副总理主持召开了启动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行了专门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要按照有关要求抓好落实。二是制定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国家卫生计生委正着手研究制定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各地也要拿出规划,进一步确立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加快调整医疗服务资源规划布局,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为社会资本进入留有空间。三是破除以药补医,建立科学补偿机制。2014年所有参与改革试点的公立医院都要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步推进补偿机制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核算、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按照以投入换机制的要求,中央财政继续对开展改革试点的县级公立医院和新增的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给予补助。四是推进药品采购机制改革,切断医药补医的利益链条,解决药价虚高问题,五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有效地调动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的积极性。六是完善分级诊疗模式。研究制定分级诊疗的办法,今年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要加强上下联动,完善大医院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机制办法,落实城市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的各项政策。七是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进卫生计生、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制定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八是改革监管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2.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现在关键是抓落实,使各项政策落地生根。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社会办医在土地、投融资、财税、价格、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的前置性审批和相关规定,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医保定点、职称评定、等级评审、科研立项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社会资金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二是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2014年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实施细则,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三是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办医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将香港、澳门和台湾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四是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3.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任务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筑牢看病就医的底线。一是全面推开大病保险试点,加快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减轻人民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基本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积极推动各省(区、市)、市(地)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并向社会公布,做好制度衔接,切实发挥其对群众看病就医的托底救急作用,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现象发生。二是稳固基本医保参保率,提高保障水平。2014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政府人均新增补助4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机制,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所占比例。三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推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和管理服务。推进基本医保市级统筹,有条件的地区探索省级统筹,规范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异地长期居住人员的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五是推进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做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形成整体合力。六是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定鼓励健康保险发展指导文件,推进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4.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基层综合改革在2011年年底基本完成后,2012年开展了“回头看”,2013年国务院进行了全面的督查。2014年抓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文件,切实把基本药物采购配送、补偿机制、人事分配、绩效考核等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改革到位,以巩固成果,完善政策,深化改革,促进基层新机制定型完善,不断释放改革成效。一是稳固政策。基层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数是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而带来的问题,要继续深化督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制度,督促各地强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手段,建立健全对基层医务人员规范诊疗和用药行为的考核约束机制。二是完善机制。已经建立起来的新机制,还要不断地完善。尤其是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不断探索科学严格的绩效考核办法,真正拉开分配差距,激发队伍的活力。三是提升能力。要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建设,尤其要引导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四是有序扩面。推进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扩大购买服务的范围,研究完善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措施。五是筑牢网底。督促落实乡村医生养老、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研究制定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乡村医生待遇的政策措施,切实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
5.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要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逐步改变现有的乱象格局,建立起经营规范、竞争有序、服务高效的流通新秩序。一是改革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办法。以省为单位,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虚高价格。二是实行信息联网,强化检测,使药品价格公开透明,从而促进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省级与国家级药品招标采购联网,建立药品采购数据直报制度;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三是开展专项整治。要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四是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逐步形成药品批发企业向现代药品流通服务商转型、零售药店成为患者购药重要渠道的药品流通新格局。总之,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要有利于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有利于降低虚高药品价格,有利于遏制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有利于促进药品生存流通企业整合重组、优胜劣汰,健康发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干一寸胜过说一尺。医改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但只要我们下决心认真去抓,抓细抓实,一抓到底,就一定能够抓出成效。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探索走出一条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新路子,推动医改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取得新的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扎实的健康支撑。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1.《透过历史看医改》,江宇,《东方早报》2014年6月24日。2.《“中国式”医改求解世界性难题》,《经济日报》2014年5月29日。3.《深化改革进行时:安徽医改敢闯“深水区”》,安徽采访组,《人民日报》2013 年8月12日。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2014.12
第二篇:孙志刚:深化新医改共筑健康梦
孙志刚:深化新医改 共筑健康梦
2014-07-02 10:30:25 |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 分享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涉及到13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安康。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2009年4月专门颁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标志着新一轮医改正式启动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深化医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都对医改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医改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到2020年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深化医改的主要内容
新一轮医改启动实施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方法,开拓进取,克难奋进,全面完成五项重点改革任务,顺利推动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改革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积极推进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保障水平
一是着力扩面提标。扩大基本医保的覆盖面,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同时,逐年提高政府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补助标准,从改革前2008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2014年的3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由改革前50%左右分别提高到2014年的75%左右。二是开展大病保险。目前全国有28个省份开展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地区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基础上再提高10~15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看病负担。三是改革支付方式。各地普遍开展按病种、按人头和总额预付等支付制度改革,不断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四是推行即时结算,推广就医“一卡通”,18个省份城镇基本医保实行了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部分省份开展了跨省“点对点”联网或委托结算,减少群众“跑腿”、垫资。
(二)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建设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目录,以省为单位集中招标采购并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对其运行经费给以补助。由于过去基层医疗机构实行的是以药补医,这种以药补医机制使计划经济时期的药品加成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变异,逐步演变成一种逐利机制。这种机制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长期运行必然会损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加重群众的就医负担,腐蚀医务人员队伍,绷紧医患关系,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予以破除。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切断了以药补医的利益链条,使多年来以药补医的机制无法运行,引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事、分配、采购、补偿等方面综合改革。一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定位,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体制。二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按服务人口的数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新定编定岗,所有人竞争上岗,合同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固定的编制流动的人,建立起竞争性的用人机制。三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以服务的数量、质量、效果和群众的满意程度为核心进行绩效考核,实行绩效工资,拉开分配差距,打破大锅饭,建立起激励性的分配机制。四是推进药品招标采购制度改革,以省为单位实行新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办法,推出了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管的6大创新举措,大幅度降低了虚高的药价,建立起规范性的采购机制。五是推进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发展费用由政府负责,运行费用则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予以补助,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起长效性的补偿机制。截至2011年7月,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2011年12月,综合改革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综合改革,破除了以药补医的机制,避免了回到大锅饭的机制,建立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结束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历史。2013年国务院督查组的现场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患者表示在基层看病不贵,89%基层医务人员反映工作积极性得到调动,96%反映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009—2013年,中央投入近940亿元,支持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2011—2013年,中央投资44.29亿元,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效率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学生培养工作,启动了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特岗计划。通过改革,基层“软硬件”都得到明显改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每个县有达标县医院的目标。
(四)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不断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
从2009年开始,按照“补助城乡统一,标准逐步提高,内容不断扩充”的基本要求,国家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十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人均15元提高到2013年的30元。2014年又提高到35元。实施七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重大疾病进行免费治疗或给予补助,惠及了千家万户。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路子
按照“四个分开”的要求,坚持“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围绕“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个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在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实践,积累了有益经验。2012年6月,国家启动实施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18个省份311个县(市)的752所县级公立医院开展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的综合改革试点。中央财政按每个试点县3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2013年国务院医改办对试点县级公立医院进行总结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
二、推进医改的主要举措
五年多的医改,各地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一大批新亮点、新举措,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做法,是我们持续深化医改的宝贵财富。概况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三个基本”
中央提出了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回顾五年改革历程,深化医改中的很多政策设计和改革举措都源于“三个基本”。按照基本理念的要求,把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基本的和非基本的,这为我们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产品,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该主要是政府的职责,非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节。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载体,既然是提供公共产品,就应该充分体现公益性,不应该是营利性的。这就要求必须破除公立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逐利机制,增加政府投入,建立起新的体现公益性的运行机制。同时,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在实现路径上,坚持从基本入手,从基层改起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庞大繁杂,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什么地方入手,选择什么样的突破口推进改革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对改革者智慧和勇气的考验。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我们选择从基本入手,从基层改起,以建机制为重点,分层次推进改革,把大量的资金财力投向保基本、投向强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把诸多的改革举措聚焦到基层,从而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使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生质的变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短期内尽快从改革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激发对医改的拥护和支持,增强全国人民对医改取得成功的信心。实践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三)在重点突破上,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医改的过程就是破除旧的体制机制,建立新的体制机制的过程,因此,建机制始终是我们的重点。新的体制机制必须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体现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五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基层运行新机制,等等。在机制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要把增加投入与构建新机制两者结合起来,用投入促进改革,用投入换来新的机制。如果两者不能实现有机结合,增加的投入不但不能促进改革,反而很有可能会固化旧有的利益格局,为下一步改革增添阻力。比如,在基层综合改革当中,实现增加投入和建立新机制的有机衔接,使广大医务人员切身体会到大量的资金投入是改革带来的,条件的改善和待遇的提高是新机制带来的,从而就会发自内心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改革中去。
(四)在政策设计上,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实践必然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示,也会深化我们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用中国式的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这就要求我们推动医改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都不可能在中国大地上取得成功。我们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原则和政策框架之后,鼓励各地先在局部进行试点探索,同时加强对地方试点的跟踪和指导。在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再通过总结提炼,上升为国家政策,完善和丰富顶层设计,然后再在全国推开。这样才能保证改革不走弯路,不折腾,最大程度地减少改革成本,增加改革共识,凝集改革力量,释放改革智慧,使政策设计能够比较好的符合中国实际。比如,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如何通过综合改革建立基层新机制,如何创新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办法,这些都是在地方取得成功经验后进行总结提炼并上升为国家政策再在全国推广的。
(五)在组织实施上,坚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
加强医改的组织领导,是深入推进改革的组织保证。国务院成立医改领导小组,李克强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刘延东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由20个部门组成,统筹领导和指挥全国医改工作。各省、市、县都相继成立领导小组。国务院医改办公室每年都与各省签订责任状,将改革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工作目标,写进责任书中,各省对各市、各县也都签订责任状,把改革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头,并定期进行检查督办。这种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为推动全国医改提供了有力有效的组织保证,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三、医改取得的主要成效
经过五年的艰辛实践和不懈努力,深化医改的各项重点改革任务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概括起来就是,编织了一个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医疗保障网,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其能量正在逐步释放,其效果越来越好。同时也为公立医院改革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共识,增强了信心。
(一)人民群众得到了明显的实惠
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年提升,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基本药物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全国平均下降了30%。这“一升一降”有效地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人民群众提供,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得到真正落实,提高了居民的健康素质。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条件不断完善,方便了人民群众就近就医,增强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态度的改变,明显改变了百姓看病就医的感受。
(二)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了公益性,运行和发展所需经费有了根本保证,解除了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医务人员的收入与药品收入脱钩,药品不再是牟利的工具,而是回归到治病救人的功能。医务人员不再是推销药品的“商人”,而是一心一意为百姓看好病,服务好,职业价值得以体现,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群众的信赖。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解决了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的状况,使有真才实学的人有了更好的职业愿景,一大批医德好、医术高、勤奋工作的业务骨干受到了鼓舞,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和绩效考核导向。据统计,基层医务人员人均工资水平每月比改革前提高了600元左右。关键岗位、业务骨干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多一些。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为他们增加了更多进修培训的机会,从而提高了业务水平,拓展了空间。
(三)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深化医改的五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基层面貌焕然一新。通过综合改革,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结构得到改善,活力得到激发,水平得到提高。加强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去工作。大力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为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为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各级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有力地扩大了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逐步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有效释放出大量的消费需求,扩大了内需。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为稳定全国物价总水平作出了贡献。省级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的新机制,推动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有利于中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大量社会资本的投入,有力促进了医疗服务业乃至健康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五)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破除了逐利机制,转变了服务模式,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全科医生团队主动上门服务,使医患双方重新建立了信任,促进了医患和谐。医改让基层群众直接享受到改革的好处,不少大病患者因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而陷入经济困境时,医改为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从内心里感激党和政府,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2012年全国政协组织各界政协委员全国调查,新华社组织了若干个小分队到全国调查,分别得出的结论都是医改是十七大以来改善民生的最大亮点。
四、医改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医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当前,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难点问题集中显现,体制性矛盾集中暴露,各方面利益交织叠加,面临的困难更多、挑战也更大。
(一)巩固完善基层医改成果任务还十分艰巨
基本药物制度刚刚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还不稳固,在推进基层改革中,全国进展也不平衡,有些地方政策措施落实尚未完全到位,长效性补偿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卫生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并存,特别是全科医生数量不足,90%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全科医生。医师多点执业推行进程较慢,制约了医院医生到基层执业,难以满足基层群众的看病就医需要。2013年初,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为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和作用发挥都需进一步强化
一是医保管理体系还没有理顺,三保合一还没有实现。二是大病保险推进比较缓慢,重大疾病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三是异地及时结算还没有完全推开,老百姓报销医药费还不方便。四是医保运行机制还需要改革,医保对医疗行为的制约作用尚未有效的体现出来,等等。
(三)公立医院改革亟需加快步伐
一是政府办医职责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尚未破除。医疗价格偏低,难以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二是公立医院管理粗放,缺乏规制,其发展规模、设备配置水平、服务行为、收费行为、安全质量等方面缺乏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跑冒滴漏现象突出。三是医疗服务监管手段和方法简单,难以做到适时监管,事后监管的惩处力度也不强,难以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四是医患关系问题突出,扰乱了正常医疗秩序,伤害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感情,也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药品流通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现在全国有四、五千家药品生产企业,有一万多家药品流通企业,而发达国家通常只有几家大的生产企业,几家大的流通企业,中国的药品有将近80%是靠医院卖出去的,这么多企业要把药品卖出去,很自然就把医院作为公关的对象,而医院实行的是以药补医机制,多卖药,卖高价药,医院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样药品生产、流通和医院就结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加之监管不到位,招标采购办法弊端多,使之药品流通领域乱象丛生,违法违纪现象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严重阻碍公立医院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也难以健康发展。
(五)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是总量相对不足,特别是优质资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二是不平衡问题突出。从城乡看,城市资源多、农村偏少;从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所占比重看,公立医院所占比重过大,床位占比达到了90%;从新旧城区布局看,过多集中在老城区,有的地方新城区还处于空白。三是公立医院过快扩张,普遍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竟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管理,推高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也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空间。四是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尚未形成,基层不强、小病大看的现象比较突出,大医院人满为患。
五、今后医改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深化医改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医改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在巩固完善医改成果基础上,更加注重落实政府保基本的职责;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在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中的作用;更加注重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建机制为重点,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一)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突破
一是扩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范围。2014年县级公立医院试点县要扩大到1011个,覆盖50%以上的县,为2015年实现全覆盖打好基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每个省份至少有1个试点城市。2014年4月初刘延东同志主持召开了启动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行了专门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要按照有关要求抓好落实。二是制定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国家卫生计生委正着手研究制定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各地也要拿出规划,进一步确立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加快调整医疗服务资源规划布局,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为社会资本进入留有空间。三是破除以药补医,建立科学补偿机制。2014年所有参与改革试点的公立医院都要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步推进补偿机制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核算、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按照以投入换机制的要求,中央财政继续对开展改革试点的县级公立医院和新增的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给予补助。四是推进药品采购机制改革,切断医药补医的利益链条,解决药价虚高问题,五是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有效地调动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的积极性。六是完善分级诊疗模式。研究制定分级诊疗的办法,今年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要加强上下联动,完善大医院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机制办法,落实城市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的各项政策。七是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推行使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进卫生计生、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面向基层、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制定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的政策措施。八是改革监管机制,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二)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现在关键是抓落实,使各项政策落地生根。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社会办医在土地、投融资、财税、价格、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的前置性审批和相关规定,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医保定点、职称评定、等级评审、科研立项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社会资金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二是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2014年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实施细则,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三是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办医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将香港、澳门和台湾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四是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
(三)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任务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筑牢看病就医的底线。一是全面推开大病保险试点,加快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减轻人民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基本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积极推动各省(区、市)、市(地)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并向社会公布,做好制度衔接,切实发挥其对群众看病就医的托底救急作用,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现象发生。二是稳固基本医保参保率,提高保障水平。2014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政府人均新增补助4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机制,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所占比例。三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推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和管理服务。推进基本医保市级统筹,有条件的地区探索省级统筹,规范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异地长期居住人员的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五是推进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做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形成整体合力。六是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定鼓励健康保险发展指导文件,推进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基层综合改革在2011年年底基本完成后,2012年开展了“回头看”,2013年国务院进行了全面的督查。2014年抓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文件,切实把基本药物采购配送、补偿机制、人事分配、绩效考核等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改革到位,以巩固成果,完善政策,深化改革,促进基层新机制定型完善,不断释放改革成效。一是稳固政策。基层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数是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而带来的问题,要继续深化督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制度,督促各地强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手段,建立健全对基层医务人员规范诊疗和用药行为的考核约束机制。二是完善机制。已经建立起来的新机制,还要不断的完善。尤其是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不断探索科学严格的绩效考核办法,真正拉开分配差距,激发队伍的活力。三是提升能力。要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建设,尤其要引导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四是有序扩面。推进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扩大购买服务的范围,研究完善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措施。五是筑牢网底。督促落实乡村医生养老、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研究制定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乡村医生待遇的政策措施,切实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
(五)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要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逐步改变现有的乱象格局,建立起经营规范、竞争有序、服务高效的流通新秩序。一是改革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办法。以省为单位,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虚高价格。二是实行信息联网,强化检测,使药品价格公开透明,从而促进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省级与国家级药品招标采购联网,建立药品采购数据直报制度;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三是开展专项整治。要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四是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逐步形成药品批发企业向现代药品流通服务商转型、零售药店成为患者购药重要渠道的药品流通新格局。总之,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要有利于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有利于降低虚高药品价格,有利于遏制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有利于促进药品生存流通企业整合重组、优胜劣汰,健康发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干一寸胜过说一尺。医改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但只要我们下决心认真去抓,抓细抓实,一抓到底,就一定能够抓出成效。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探索走出一条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新路子,推动医改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取得新的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扎实的健康支撑。
第三篇:新医改
浅析新医改政策
一、“两票制”和药品零差价
所谓“两票制”,是指药品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目的:压缩流通环节、减少中间加价,降低虚高药价。
药品零差价:取消医院药品加成,药品价格平进平出,杜绝医生乱开处方、开大处方,赚取中间回扣的行为。
弊端:药品价格降低了,但是医院其他服务价格提升了比如:诊疗费、护理费、床位费等,老百姓实际的花费并没有降低,反而有可能提高。
二、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模式: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首先,分级诊疗要对疾病进行细致分类,譬如急病就近治,慢性病根据轻重缓急给出不同的医疗指导;其次,要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平台打破医院间的信息孤岛,医联体的上级医院可以看到下级医院的病历和病人资料,反之亦然,为会诊与双向转诊提供保障。互联网+医疗”的最大功用在于直接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
分级诊疗的落实:
一是医联体的建设,把基层强起来,让老百姓放心去,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一家三甲医院、一批基层医院,加上互联网手段,是医联体通用的模式。二是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基层首诊,就是要把健康责任实行连续性的、责任式的管理。这种服务模式必须建立。现在医患关系是短暂的关系,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关系,它是不连续的,没有责任制的关系。实际上,真正整合型的医疗卫生体系的国际改革趋势,就是要变短暂关系为连续性的、责任制的关系,就是签约。
三、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主要包括五大内容
1、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实行多元复合支付方式
针对不同医疗服务的特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
对住院医疗服务,主要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长期、慢性病住院医疗服务可按床日付费;
对基层医疗服务,可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将按人头付费与慢性病管理相结合;
对不宜打包付费的复杂病例和门诊费用,可按项目付费;
2、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
原则上对诊疗方案和出入院标准比较明确、诊疗技术比较成熟的疾病实行按病种付费,逐步将日间手术以及符合条件的中西医病种门诊治疗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
建立谈判协商机制,合理确定中西医病种付费标准。
3、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试点
按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复杂程度和实际资源消耗水平等进行病种分组,坚持分组公开、分组逻辑公开、基础费率公开。
4、完善按人头、按床日等付费方式
推进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可从治疗方案标准、评估指标明确的慢性病入手。
对于精神病、安宁疗护、医疗康复等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可采取按床日付费。
5、强化医保对医疗行为的监管
完善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全面推开医保智能监控,将医保监管从医疗机构延伸到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实现监管重点从医疗费用控制转向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双控制。新医改政策下的应对办法:
一、医院运营
根据新医改的政策要求,公立医院的营运饼图应当是:药占比30%,这一块都是零差率,医院没有运营收益;卫生材料5%-10%,这一块医院运营收益只有1%左右,几乎也可忽略不计;医院检验检查收入20%以内,这一块的收益率约为15%;而医疗收入则要达到40%-50%,才能构成这个饼图。
1、医院运营结构好的科室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药占比加卫生材料的收入结构可控在40%以内;二是医疗收入结构要达到40%左右为好;三是检验检查收入结构在20%左右。这些科室也是未来医院要注重发展的重点专科。
2、医院运营结构中等的专科,医疗收入结构一般可达30%-40%左右,药品与耗材的零差率收入结构一般可控在35%-40%左右。这些科室大多可保本运营,通过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还能有所提升其管理绩效。
3、医院运营结构中的问题科室:一是耗材大户,二是药品使用大户,三是药剂科。药品零差率后,他们存在着难以维持和运营的问题。一个医院的药剂部门如果在全部实行零差率后,应当享受公共卫生全额拨款卫生政策待遇,否则单靠医院是养活不了的。如何申请政府公共卫生扶持,资金如何到位,是解决的必要问题。
4、医院的辅助科室和护理部门等,需要寻找到人员配置与降低成本的科学的、合理的平衡点。
二、医院管理发展的探索
医改涉及多的北京所有公立医疗机构:3600多所医疗机构取消挂号费、诊疗费、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所有药品实行阳光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医院管理做到基本的几点:一是保证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病源,二是合理诊疗,减少医保拒付,三是精细化管理,控制运营成本,四是应用大数据,优化服务流程,五是培训药剂科人员,让其从拿药人员变成技术人员。
1、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便民健康服务平台,完成实名预约,备案处理,就诊转诊记录工作。(健康四川: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项制度)。
2、规范药品价格
药品实行阳光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并适时公开招标信息和药品价格,扩大影响力和取得居民信任。
3、创新服务
提供个性化服务(近期);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意味着将健康的关口前移到生病之前,不仅要治疗已经生病的人,还要关心未有症状的人。涉及预防,公共卫生,宣传教育,以社区辐射产生效果(长远)。(调查分析需求)
4、加强员工培训
加强医技人员的培训,加强医药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变“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
第四篇:新医改
2012年,新医改重点推进几项内容:1.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2.拓展深化公立医疗机构改革;3.深入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4.突出抓好人才培养培训;5.继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下面就第5点讨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民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的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角度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等;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比如,疫苗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等是针对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防治等是针对患该种疾病的患者人群,这些都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具体到某个人,如果不属于这些人群,则不需要这些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讲,均等化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部分组成。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日常性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落实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尽可能使老百姓少得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地区人员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稳定和吸引人才的条件,卫生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群众对基层卫生服务的信任度不高。
二是地区与人群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可及性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仍在探索中。三是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服务的有效开展。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政策措施:
建设方面 :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结构的设施条件。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二是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
投入方面 :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制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明确服务内容。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普及健康知识,开设健康频道,中央和地方媒体应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孕产妇死亡率降到22/10万,婴儿死亡率降到12‰。
(2)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就展开以下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加水改厕等。
(3)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加大专业公共卫生投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按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贫困地区给予补助。
管理方面 :
(1)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责任。明确并落实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任务。
(2)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
(3)转变服务模式。制定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开展深入基层和居民家庭、面向群众的主动服务。
(4)落实传染病医院、鼠疫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
第五篇:新医改
在12月26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受国务院委托,作了题为《国务院关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
指导思想
从国情出发,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总体目标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
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重点工作
——政府投入兼顾供方需方
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提供均等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投入责任。
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政府投入兼顾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政府新增卫生投入重点用于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
——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重基层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和每个乡镇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健全各类医院的功能和职责。充分发挥大医院在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整合现有城市卫生资源,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公共卫生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办法,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探索改革药品价格加成政策,逐步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机制,维护公益性质。
——公立医院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
积极推行医疗机构属地化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和医院管理者的责权,实行院长负责制,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
公立医院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切断医院运行与药品销售的利益联系,降低药品价格。采取增加财政补助、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规范收支,加强财务监管。
——医疗保障体系多层次
到2008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到所有农村,并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减轻个人负担。到2010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所有城镇从业人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开。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1、医改文件吸纳了哪些社会意见?
总体上看,医改方案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改革的理念上,首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一重大创新,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确立了改革的思路,既借鉴了国际普遍经验,又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对于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是在改革的原则上,明确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一方面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和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另一方面,强调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是在近期改革的重点上,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从国情和初级阶段的特点出发,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全民医保;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提出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努力降低药品价格和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提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城乡群众不出乡村、社区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是在改革的基本思路上,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第一次突出了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蓝图的整体设计,同时,提出近期从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入手,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五是在改革的方法步骤上,强调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方案中一些重大改革,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中央明确目标取向和基本原则,鼓励地方试点探索。
3、基本医保如何全面覆盖城乡?
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和提高医疗保险支付比例是减轻城乡居民医疗费用负担的重要途径。制定这样的目标,既考虑了群众的实际需求,也考虑了各方面条件的可能。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针对特殊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制度也已逐步完善。考虑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行的是自愿参保,另外还有商业保险和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因此我们把目标定在2011年均达到90%以上。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下主要措施:一是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二是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三是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四是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
4、公立医院公益性靠什么维护?
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群众看病就医主要选择到公立医院,因此它成为医药卫生行业众多问题和矛盾的交汇点,改革涉及到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治理结构、补偿机制等各种复杂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到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难度很大。同时,社会各界在建立科学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具体途径方面有不同看法。公立医院改革必须积极而又稳妥进行。因此,国务院决定分阶段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当前主要是抓好改革试点,具体步骤是:2009年,制定试点方案,选择若干城市和公立医院开展试点,及时进行总结评估,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2011年逐步推开。
公立医院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二是推进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形式;三是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积极稳妥推进部分公立医院转制,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通过改革,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满意的医疗服务。
5、健全基层服务体系包括哪些?
目前,群众宁愿花更多的钱去大医院看病,也不太愿意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是对服务质量不放心。医改方案提出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方面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方便快捷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方便群众看病,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把常见病治疗解决在基层,减轻群众负担,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
《实施方案》提出从四方面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中央重点支持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和困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鼓励通过医疗资源重组、社会力量办医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开展定向培养、执业医师招聘,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大幅度增加全科医生数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三是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政府负责其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经费,并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四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开展巡回医疗、上门服务。鼓励地方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绩效考核。
6、群众从医改中能得到多少实惠?
医改方案就是要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主要有四点:
一是平时少得病。从2009年开始,国家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按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努力使群众少生病。
二是得病有保障。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到城乡全体居民;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逐步扩大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做好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方便医保报销,努力降低医疗费用个人支付的比例。
三是看病更方便。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着手,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力争使城乡群众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就能享受到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利用市场竞争,促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分工协作机制,努力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缓解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的状况。
四是治病少花钱。通过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基本药物定价、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障报销的相关政策,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药价,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大政府投入和监管,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降低成本,努力减轻群众用药就医的负担。
7、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原因何在?
国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为了保证群众用药安全可及和价格低廉。基本药物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1977年首次提出,目前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形式地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规范用药行为,保证用药安全,降低患者医药费用。
基本药物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确定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二是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三是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需要强调的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不等于群众患病后只能使用基本药物,医疗机构在优先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的基础上,将根据病情的需要使用非基本药物。
8、怎么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保证全体城乡居民均能够免费或只需少量付费就可获得安全、有效、方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目的在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努力使居民少得病。
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疾病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处置、院前急救、免疫规划、妇幼保健、出生缺陷防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精神卫生、采供血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与区域差距大,卫生机构服务规模、能力和水平差距大。因此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一个较长期的任务。当前,在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内,国家选择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服务。地方政府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财力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重点加强目前比较薄弱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二是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责任。明确并落实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和任务。三是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四是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五是改善服务,制定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开展面向人群的主动服务。
9、政府卫生投入增多少投何处?
为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级政府都将努力调整支出结构,落实《意见》及《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经初步测算,未来三年,落实医改方案中的五项重点改革,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3318亿元。主要用于:
一是支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新农合、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三年内,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
二是支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政府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给予合理补助;大力支持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对其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建设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和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
三是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健康检查,慢性病、传染病防治指导等。支持实施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
此外,各级政府还将为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政府加大卫生投入,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逐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10、怎样贯彻落实医改文件?
医改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绘就了改革发展的蓝图,要取得实效,必须按照文件的要求扎实推进,在实施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我们既要充满信心,明确目标,分阶段积极推进,又要正确看待改革中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保障水平也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
为切实加强领导,国务院已成立了以李克强副总理为组长,16个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改革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和操作性文件,并于近期陆续出台。各级政府将根据《意见》和《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各项重点改革。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对一些需要试点的重大改革,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近期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进行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