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中全会前瞻之一十一五”传给十二五什么样的接力棒?
[编者按]准确地判断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进程,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向,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始终是中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任务。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面对“十二五”的到来,为更好地把握未来,需要对包括“十一五”在内的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做出分析和判断,探讨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需要着力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人民网邀请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教授们,就“十二五”规划可能涉及的相关热点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农民工市民化的出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工业化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区域协调发展等专题,谈谈他们的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如果说,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那么“十二五”时期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段赛程。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在讨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十一五”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之前是发展计划),它顺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几乎所有的指标和目标都顺利实现,在22个主要定量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15个指
标属于“超额完成”或“提前完成”。特别是党和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在社会保障建设、公共医疗事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在创造辉煌的同时,我们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问题一: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结构失衡
2006年--2009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7%,大大高于“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7.5%,到2009年中国已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目标。国际上热议的“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的核心内容不外乎是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惊讶与赞叹。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的:“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又持久的经济增长。”但是,正如一辆高速行进的列车,我们最大的隐忧和担心是,它突然失去控制而戛然停止,甚至出现翻车的危险。而这种隐忧和担心主要来自结构的失衡。首先是供给结构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农业基础较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其次,需求结构问题突出,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导致消费低迷,内需严重不足。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失衡。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不平衡,使边
疆稳定、社会和谐受到了严峻挑战。
问题二:蛋糕做大了,但蛋糕的分配存在不公平
200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600美元,已处于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临界线。正如一些学者所分析的,我国经济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在偏好“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近几年,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劳动报酬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长速度,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
世界上一些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由于收入分配差距大、城市化以大规模贫民窟为代价、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导致了这些国家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成功实现转型。因此,“十二五”规划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重点任务。
问题三:完成了工业产品的数量积累,但国际竞争力不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形成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工业化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
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15个大类名列前三。2008年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机、抗生素、疫苗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我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我国成为工业强国。目前,我国制造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上基本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我国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呈逐年降低态势。另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2009年我国R&D(研究与开发)占GDP的比重1.52%,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家平均达2.29%。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科技成果转化率比发达国家低50-60个百分点。
问题四:民生大幅度改善,但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滞后
“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涉及民生的2个约束性指标,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目前都已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在预期性指标中,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较好的经济增长,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已实现或接近实现预定目标。
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投
入明显偏低,导致公共服务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2008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4.4%,社保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0.9%,此两项合计占比为15.3%,比人均GDP3000-6000美元阶段国家平均31.4%的水平,低了16.1个百分点。
问题五: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到45.7%,城镇人口增加到6.07亿,城市化率以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但是城市化提速的同时,农村问题也日益突出,优质耕地大量流失、农业经营者老龄化、兼业化,留守儿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等等。同时,我国从90年代以来的高速工业化进程,吸纳了数亿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但这些人口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一些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栖息”着大量流动人口,身份差异带来的歧视、群体冲突加剧等,积累了诸多社会问题。
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的城市化,通过农村人口到城市从事非农经济活动,一方面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增加了国民财富;另一方面也因此融入城市化进程,分享现代城市文明。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困难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通过体制机制的设计,真正解决“两栖人口”问题,实现工作人口变成工作和社会人口。问题六:节能减排成绩显著,但生态文明建设压力较大
“十一五”规划把节能环保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并将具体指标分解到各个地方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我国采取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等一系列措施,主要污染物的2个约束性指标基本完成。据测算,“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亦能完成。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生态环境状况出现局部改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对发展的制约总体上还没有缓解,有些方面仍在加剧。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超过50%),我国政府已经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问题七: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但改革任务艰巨
在“十一五”规划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改革的关键和重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体制改革有所进展,但仍没有实质性突破。例如,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没有理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尚未到位,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等。特别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下滑,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重发展、轻改革,重政府、轻市场”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都有赖于体制的进一步创新与改革的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改革最大困难在于权力和利益的调整。因此,政府自身的改革是重中之重。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探索建立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平衡的体制;尽快启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控制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幅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强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中的基本责任;解决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等是改革的重点。
问题八:国际竞争的硬实力增强,但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所谓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它以精神产品为主要表现形式,是一个包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种内容的文化体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同,就在于除了经济、技术等硬指标之外,还包括着居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文化水平、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软指标,因此,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就是要把更多的软实力因素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中来。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
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的硬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但是软实力的落后却严重影响了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例如,中国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导致了企业竞争力不足,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落后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环境污染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缺失使老百姓缺乏安全感从而制约了内需。因此,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应成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内容。
第二篇:五中全会前瞻之一:“十一五”传给“十二五”什么样的接力棒?
五中全会前瞻之一:“十一五”传给“十二五”什么样的接力棒?
[编者按]准确地判断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进程,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向,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始终是中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任务。在“十二五”即将来到之际,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需要对包括“十一五”在内的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做出分析和判断,探讨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需要着力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人民网邀请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教授们,就“十二五”规划可能涉及的相关热点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农民市场化的出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工业化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区域协调发展等专题,谈谈他们的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如果说,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那么“十二五”时期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段赛程。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在讨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十一五”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之前是发展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几乎所有的指标和目标都顺利实现,在要定量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前完成”。特别是党和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高度重视民生,在社会保障建设、同时,我们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问题一: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2006年--2009到2009年中国已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目标。国际上热议的“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的核心内容不外乎是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惊讶与赞叹。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的:是,正如一辆高速行进的列车,至出现翻车的危险。别是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需求结构问题突出严重不足。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失衡。经济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不平衡,使边疆稳定、社会和谐受到了严峻挑战。
问题二:蛋糕做大了,但蛋糕的分配存在不公平2009年,我国人均些学者所分析的,我国经济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况,劳动报酬增长速度长期低于距都有扩大的趋势。立足科学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公共医疗事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世界上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又持久的经济增长。我们最大的隐忧和担心是,它突然失去控制而戛然停止,甚 农业基础较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其次,GDP突破3600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GDP增长速度,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等自然灾害、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党和国家
10.7%,大大高于来自结构的失衡,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在偏好促进社会和谐个指标属于“超额完成”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在创造辉煌的 “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正如美国著名学。首先是供给结构问题突出导致消费低迷。“十22个主或“提“十7.5%,”但,特内需,它顺应中国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15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而这种隐忧和担心主要,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美元,已处于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临界线。正如一“做大蛋近几年,世界上一些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由于收入分配差距大、城市化以大规模贫民窟为代价、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导致了这些国家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成功实现转型。因此,“十二五”规划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重点任务。
问题三:完成了工业产品的数量积累,但国际竞争力不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形成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工业化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15个大类名列前三。2008年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机、抗生素、疫苗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强特别是我国制造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业行业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呈逐年降低态势。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个百分点,科技成果转化率比发达国家低
问题四:民生大幅度改善,但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滞后“十一五”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目前都已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在预期性指标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预定目标。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服务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4.4%,社保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GDP3000-6000
问题五: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到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但是城市化提速的同时,农村问题也日益突出,优质耕地大量流失、农业经营者老龄化、兼业化,留守儿童增加,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等等。同时,我国从代以来的高速工业化进程,城市。一些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栖息”着大量流动人口,身份差异带来的歧视、群体冲突加剧等,积累了诸多社会问题。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的城市化,要素配置效率,此,“十二五”期间,正解决“两栖人口”问题,实现工作人口变成工作和社会人口。
问题六:节能减排成绩显著,但生态文明建设压力较大“十一五”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污染物的2个约束性指标基本完成。据测算,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我国成为工业强国。目前,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上基本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我国制造另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制造业在2009年我国R&D(研究与开发)占GDP的比重1.52%, 世(OECD)成员国家平均达2.29%。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发达国家低20-3050-60个百分点。
2个约束性指标,即城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较好的经济增长,国民2008年已实现或接近我国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明显偏低,导致公共2008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10.9%,此两项合计占比为15.3%,比人均31.4%的水平,低了16.1个百分点。
45.7%,城镇人口增加到6.07亿,城市化率以每年接近190年吸纳了数亿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但这些人口并没有真正融入
通过农村人口到城市从事非农经济活动,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困难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通过体制机制的设计,真
并将具体指标分解到各个地方作为政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等一系列措施,主要“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亦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涉及民生的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美元阶段国家平均增加了国民财富;另一方面也因此融入城市化进程,分享现代城市文明。因规划把节能环保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我国采取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能完成。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生态环境状况出现局部改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对发展的制约总体上还没有缓解,有些方面仍在加剧。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超过50%),我国政府已经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问题七: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但改革任务艰巨
在“十一五”规划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改革的关键和重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体制改革有所进展,但仍没有实质性突破。例如,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没有理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尚未到位,垄断行业改革进展缓慢;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还比较薄弱等。特别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下滑,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重发展、轻改革,重政府、轻市场”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都有赖于体制的进一步创新与改革的深入推进。
“十二五”期间,改革最大困难在于权力和利益的调整。因此,政府自身的改革是重中之重。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探索建立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平衡的体制;尽快启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控制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幅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强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中的基本责任;解决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等是改革的重点。
问题八:国际竞争的硬实力增强,但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所谓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它以精神产品为主要表现形式,是一个包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种内容的文化体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同,就在于除了经济、技术等硬指标之外,还包括着居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文化水平、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软指标,因此,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就是要把更多的软实力因素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形中来。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的硬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但是软实力的落后却严重影响了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例如,中国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导致了企业竞争力不足,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落后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环境污染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缺失使老百姓缺乏安全感从而制约了内需。因此,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应成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内容。
第三篇:十七届五中全会专题报告十二五规划前瞻
十七届五中全会专题报告:“十二五”规划前瞻
2010年10月18日08:47齐鲁证券我要评论(0)字号:T|T 前言:第三次“转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已于今日召开,其中一项重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规划包括五条思路:结构调整、政治改革、社会建设、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这是一次全方位发展模式的转型,可以称为继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转型”之后的第三波“历史性转型”。我们认为“十二五”不止决定了未来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决定了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将就一些“十二五”规划可能涉及的经济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
包容性增长/共享式增长
“包容性增长”可能是我国为应对收入分配问题提出的全新概念,相对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包含更多含义,但最急迫的就是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为日本带来发展最快的“黄金十年”,也奠定了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我们认为中国的“包容性增长”也会成为我国未来5~10年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仍可能保持高速增长。
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包括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产品和技术结构以及区域产业布局,产业必须与“收入倍增”同时推进,共同构成我国未来5~1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且相互促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淘汰落后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方面,都需要相关政策的引导。
城乡结构: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一大障碍,而快速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扩大的最有效举措,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将会在这一时期进入城镇主导时代,不仅东部,而且中西部的城镇化、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都处在一个较快增长的阶段。城镇化带来大量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以及就业贡献,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加速。
区域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我国东、中、西部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全国也未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十二五”时期应继续加大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中西部地区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
生态:低碳、减排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中国也已经确定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降低40%至50%的长远目标,并计划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规划。同时,将更多的利用经济手段,通过价格、税收、财政的鼓励性政策来推动整个社会向节能、环保、低碳转变。“十二五”将重点在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优化能源结构和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社会民生:楼市的调控方向——有限市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管理:完全市场化的陷阱。房地产是一种特殊商品,不但具有商品和投资品属性,还有社会保障属性。根据发达国家的房地产行业管理经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重视房地产的社会保障属性,而这是我国房地产调控管理过去十年所忽视的。
我国房地产市场未来的调控方向:有限市场化。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认为中国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将走向“有限市场化”,甚至“半政府化”,房地产的社会保障属性将充分发挥,而地产商的角色将逐渐过度到赚取普通利润的“房屋制造商”。
第四篇: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前瞻
我们踏上新征程—— 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前瞻 10月18日,备受各界瞩目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落下帷幕。作为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通过,为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了目标和方向。
又一个崭新的五年,中国需要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崭新规划。具体到国土资源事业,一个什么样的规划才能更好地保障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已经初步定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紧密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树立新型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以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资源利用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提高国土资源工作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服务能力。
新的航程即将起锚,“十二五”,我们将踏上新的征程。
国土资源“十二五”新起点:探索科学发展新思路
社会的进步往往是以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变革为先导。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只有思想解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巨大成就。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实现了经济的第一次转型。进入“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将为下一个30年的发展寻找新动力。在这个关键节点,更加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既有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中超脱出来,探索科学发展新思路。总结“十一五”,我们看到,近年来,国土资源系统主动提出,要加快建立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把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效显著。然而,在当前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仍有不少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子,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仍然亟待转变。
怎么转?对于这个问题,国土资源部党组早已有了深刻的考虑,经过对新时期面临的形势研判分析,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从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
强化资源节约意识,促进资源利用向内涵集约利用转变。即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具体来说,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就是要充分发挥规划计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形成倒逼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机制,主要通过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来满足资源需要;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就是在继续加强和改进供应调控的同时,强化需求侧管理,减少低效利用资源的需求,禁止浪费资源和不合理利用资源 1的需求;实行差别化管理,就是结合产业特点、区域实际和利用绩效制定差别化的资源供应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
用整体的眼光看待资源,从偏重对资源的数量管理中解放出来,促进资源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管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继续严格资源数量管控,从重行政配置、项目审批、微观管理向重市场调节、制度设计、宏观管理转变,加强监管和服务;在质量管理上,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和标准,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和监管体系,重点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质量考核、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强化资源质量管理;在生态管理上,注意协调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拓宽资源利用和服务领域,协调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发展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挥资源生态服务功能。
切实增强资源的综合效益观念,促进资源利用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转变。要全面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收益和资本增值功能,实现由审批、发证、收费的传统管理模式向资源实物形态、要素形态与价值形态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转变。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扩大资源的有偿使用范围;推进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处理好立足国内保障资源供给与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的关系。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是第一位的,与此同时,要着眼于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实施资源全球战略,深化国际资源互利合作,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着重增强安全高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推动“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
“思想解放的空间有多大,事业的发展空间相应就有多广。”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说,以科学发展为主旨的新型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的树立,必将带来管理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在“十二五”实现跨越式发展。
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奏响国土资源“十二五”发展强音
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来说,既是重要机遇,又是重大挑战。
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来说,贯彻落实《建议》,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十二五”期间,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然带来对资源的刚性需求持续增大,加剧资源供需矛盾。要进一步做好土地和矿产资源保障,我们任务艰巨。二是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
未来五年,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将更加注重科学发展,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持续深入推进6个方面的改革:加强国土资源市场建设、健全国土资源宏观调控机制、规范农村土地管
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健全地质找矿新机制、强化资源管理共同责任机制、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
在接受采访时,董祚继告诉记者,目前,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在18个专题研究、六大工程、4个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完成国土资源管理“十二五”规划。——18个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分别是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宏观环境分析、国土资源宏观调控机制研究、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研究、耕地保护与补充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矿产资源合理利用研究、国土资源产权与市场建设研究、国土规划与国土开发格局优化研究、国土综合整治研究、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测绘事业发展研究、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发展研究、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研究、地质资料集群化和产业化研究、国土资源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涵盖了国土资源领域的方方面面。专题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将为之后的编制规划打下基础。
——六大工程分别是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国土资源保障工程、国土综合整治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国土资源科技工程和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设置这些工程,目的是为规划的实施打造平台,保障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的有效实施。
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专项工程将按照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确保资源和经济安全的要求,全面、深入和系统开展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提高调查评价工作的程度和精度,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的新领域,适应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新要求;加强综合调查和动态监测能力,适应加强改进国家宏观调控和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
国土资源保障工程,要立足国内,积极开拓海外,开源与节流并举,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实现找矿突破,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全面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促进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土综合整治工程,即加大国土综合整治力度,切实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优化资源利用和产业布局,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升国土服务和支撑功能,构筑国土生态安全屏障。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即为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群死群伤和重大经济损失事件的发生,对我国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监测、治理和搬迁避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新农村建设、山区脱贫和村镇整治,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国土资源科技工程,包括地壳探测工程、陆海观测卫星工程、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程。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包括金土二期工程、国土资源产权与市场安全保障工程、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
——4个专项规划分别是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国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和陆海观测卫星发展规划。这些专项将报国务院批准实施,以保障国土资源重点任务的落实。
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是对“十二五”时期国土资源改革发展的全面部署和总体安排,要明确“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等。
“回过头来看《建议》,„节约优先战略‟是在国家规划建议中第一次明确写入的资源节约战略。”董祚继告诉记者,目前18个专题研究基本完成,六大工程正抓紧论证,4个专项规划分别有了初稿,要加紧修改完善。另外,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已经进入编制阶段,要求在明年3月份前完成。
提到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任务,董祚继概括为“三个力争”:一是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力争把国土资源重要指标纳入国家层面的“十二五”规划,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单位GDP建设用地量和矿产资源消耗量等。二是力争将六大工程尽可能纳入国家层面的“十二五”规划。三是力争将国土资源的一些重要政策措施也尽可能“挤”进国家层面的“十二五”规划中。
今后五年,国土资源事业的发展思路已经初步勾勒出来。脚抬多高,步迈多远。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尤其需要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难而上,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书写国土资源新的伟大篇章!
第五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设想
*****公路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设想 一、十一·五工作亮点
在过去的五年中,*****公路局应对挑战,众志成城,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全县路网建设日新月异,路政执法日臻规范,文明成果日益丰硕,养护体制日趋灵活,职工收入日渐增加。五年来,全局干部职工团结实干、顽强拼搏、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社会各界、各级各部门的一致好评。连续四年获得市、县双文明建设红旗单位、先进单位。路政大队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原渌口渡口所被评为全国水运安全班组等荣誉称号。二、十一·五工作成效
“十一〃五”是攻坚克难有目共睹、全局工作稳步推进、职工待遇明显改善的五年。*****局在*****委、政府和市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与高度重视下,以提高公路路况为工作重心,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一)项目建设成绩突出。
五年来,我局依托全市公路工程项目大会战平台,克服工程任务重、施工难度大、资金紧张、施工环境不佳等诸多困难,以增强实力为灵魂,以提升服务水平为目标,始终保 持了工程建设良好的推进态势。
路网干线建设:实施干线改造项目共6个。在建2个(芷渌公路、S211*****段改造项目),完工4个(株渌公路、S313、网朱公路改造项目和茶陵S320改造项目),完成公路交通基层设施建设投资达5.5亿元。为湘渌经济建设乃至全市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富民强县项目: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提升乡镇经济实力,五年来,共实施了3 个专项工程(松西子新农村社区环线路面工程、华新物流通道改造项目、三门镇主干道改造项目)。目前,完工2个,在建1个,累计完成投资近1000万元。
协助完成通乡公路改造里程103公里,通过有效地质量监控手段,不断提高工序施工质量,促使局路网路况获得一个长期的质量保障。较好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为民办实事”任务。
养护工程项目:五年来,完成养护工程项目近30个,产值近5200万元,内容涵盖安全保障、水毁抢修、路面大中修。使平山、伞铺、雷打石、淦田、太湖等全县大部分乡镇的出行条件和道路安全保障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产业深度挖掘:通过09年的一期改造及景观建设,托管的株洲公路三门培训中心项目是我局积极投身“三大战役”的具体表现。全年累计吸引游客近30000人,餐饮、会2 议、水上娱乐等经营收入达200余万元。精心打造的“丽水港湾”品牌正不断吸引省内外客人慕名而来,随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三门培训中心有望成为长株潭湘江风光带沿线上档次、高品位的会议中心和休闲观光景区。
(二)路政工作规范有序。
──不断加大治超力度。局属路政大队积极参加了湘渌江水源地整治、砂场综合治理、县城交通秩序整治及市局布臵的专项超限治理行动共23项。五年来,共处理超限超载处罚案件2800余起,卸载近30000吨,且保持执法相对人的“零”投诉纪录。
──不断加大巡查力度。局属路政大队紧紧围绕“依法行政、依法治路、保护公路”的主题,经常巡查,及时办案,突击扫障。全年共查处赔(补)偿案件近150余起,违法建筑案件近300起,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
──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局属路政大队在积极进行“学习查找、对比自纠、训练整肃”的同时,壮大队伍规模,建成执法监控系统,使路政大队执法力量和人文、和谐的执法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增强。政务中心公路许可项目审批窗口遵循“七公开”原则,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树立了公路行业文明执法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养护水平不断提高。
以开展三大会战为契机,以“七无三有”为工作要求,服务百姓、服务企业、服务经济、服务政府,促使我局干支线路网路况达到了人民群众对出行条件的基本要求。五年来,全局实际评定里程(除S211、X017、X036外)优良率达到72.5%,完成养护投资4000余万元。
──养护管理规范。通过建立健全养护监理、计量支付、养护材料、养护操作、安全生产等一系列管理行为规范,谋求在制度中管人管事,在规范中焕发生产力,在改革中促使干部职工尝到事企分开、管养分离的甜头。运用“三大新招”(即同类型结构修补法、一次成型作业法、活动板块油面施工法),促使养护生产管理水平得到长足进步,实现了路用材料、养护作业、工作行为在大部分作业内容中对规范的“三统一”。同时,随着危险路段安保工程、重要路段绿化工程、高流量砼路段换板项目的有序推进,一条条标准化的康庄大道正从无到有,不断延伸。
──养护作业精细。继续提高机械化和科学养路水平,引导养护公司有计划地配备了水车、风镐、压路机等近20余台套养护机械设备,使养护作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五年来,挖补面积达40余万m,封面近20万余m,使管养公路达到了“路面优良、路基标准、构造物完好、设施完善、沿线绿美”的标准化要求。
──灾险破解有力。五年来,*****频繁遭遇灾害性天气的侵袭。从08年冰灾及历年汛期的应急处理过程来看,4
22我局以反应速度迅捷、处理措施扎实、组织方案周密为主要特点,在省、市领导视察过程中,多次博得一致好评,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局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积极落实工作要求,为各项上级视察活动做好、做细了服务。五年来,共计完成13万m2沥青路面的挖补,局部罩面30余万m
2。
(四)党建助推作风改进。
五年来,全局上下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办法和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形成了以行动落实工作,以考核定格成绩的新风气。在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大背景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工程建设“三合同”制和路政执法人员廉政承诺制,不遗余力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目标考核办法、管理制度框架、,营造出自律严、作风强的良好工作氛围,促使我局行业形象有了显著改变,全县政风行风测评成绩有了大的进步。三、十二·五工作设想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综合管理还有漏洞、创业干事的环境不优、解放思想的力度不够、县局基础条件太差、综合实力薄弱,全局进步发展的多项指标靠后、职工收入增加缓慢等诸多问题困扰我们多年。
对此,我们要正视,要解决,要全力以赴,朝着职工满 意、群众满意、领导满意的方向前进,实现全局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设想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局新时期“三化两提”的发展方式,抓服务,强管理,重执法,严考核,突出深化改革,改善民利,强局共赢三大任务,乘“势”而为,力争上游,促使我县公路工作再上新台阶。具体来讲,一是完善路网结构,完成升级后干线公路改造;二要提高养护水平,推进养护市场化,基本消除管养范围砂路和四、五类危桥;三要强化路政管理,建立治超长效机制,车辆超限率要力争控制在10%以下;四要突出文明创建,着力提高全局硬件水平和职工收入水平,争创全省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