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和“十二五”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19-05-13 20:0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一五”和“十二五”实践报告(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一五”和“十二五”实践报告(范文)》。

第一篇:“十一五”和“十二五”实践报告(范文)

关于“十一五”成就和“十二五”规划宣讲调研实践报告

姓名: 学校: 学院: 学号: 专业: 班级:

实践单位: 实践时间: 时间目的

实践方式:第一天,通过网上查阅资料,选择有关适合的材料,进行编辑和制作;第二天,打印有关“十一五”成就和“十二五”规划的内容;第三天到第十天,分发讲解有关内容,同时和企业职工进行现场互动。讲解内容:

第一部分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全国人民的翘首盼望与热切注视下,“嫦娥二号”冲破夜空成功发射,从而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拉开了序幕。那一瞬间,对于钱卫平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心中奔涌的不仅仅是欣慰与自豪,更多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2007年“嫦娥一号”、2008年载人飞船以及如今“嫦娥二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飞速发展。而这不过是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中国工业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收获这些成就的同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的对比——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虽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对此,杨宜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第二部分、“十一五”时期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是“七五”以来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先后跨过7个千亿元台阶,今年有望突破1.2万亿元,居全国位次比“十五”末提高1位。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9万元,相当于全国比例由2005年的60.8%提高到66%左右。

运行质量明显提高。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00亿元,均比2005年增长2倍以上;完成财政支出2500亿元左右,比2005年增长2.5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自主创新成效明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五年新建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255家,其中国家级22家。涌现出奇瑞、江汽、科大讯飞(002230)、淮南矿业等一批自主创新典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预计今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5%,比2005年提高0.7个百分点;获得授权专利15000项左右,增长6.5倍。

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42%以上,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和29%,分别比2005年提高3.8和6个百分点;冶金、水泥、化工等原材料行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京东方六代线顺利投产,芜湖三安光电(600703)、中建材合肥光电产业基地、合肥彩虹蓝光LED等重大新兴产业项目陆续开工。

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连续3年新增2000户以上,预计今年达到1.65万户,比2005年增加1.1万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5户,增加8户。加大非公有制经济扶持力度,非公经济比重57%左右,比2005年提高7.5个百分点。

三、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计划深入推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启动实施,粮食连续5年增产,今年产量达到616.1亿斤,创历史新高,比2005年增产95亿斤。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预计今年比重达到55%左右,比2005年提高30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各项目标任务提前实现,预计今年农产品(000061)加工业产值达到3400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800户,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40户、比2005年增加34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16000家,比2005年增加12000家,带动了近40%的农户。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8座大型水库、81座中型水库和164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积极推进淠史杭等7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了33座共18万千瓦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6.5万公里,新增农村户用沼气35万户,共解决了12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坚持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先后跨过9个千亿元台阶,预计今年达到1.18万亿元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万亿元,相当于“十五”的4.6倍,年均增长35%以上。

通过大规模的建设,全省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交通方面,实现了市市通高速公路、铁路的目标,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水运主要通道和民航机场为骨架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以快速客运专线为重点的新一轮铁路建设全面展开,铜九铁路、合宁、合武专线建成,京沪高速铁路、合蚌客运专线等开工建设,在建规模1268公里。五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24公里、铁路营业里程491公里、港口吞吐能力1.6亿吨,今年底分别达到2925公里、2878公里和3.6亿吨;合肥新桥机场、九华山机场先后开工建设。能源方面,建成两淮亿吨级煤炭基地,新增煤炭产能487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1711万千瓦,今年底分别达到1.35亿吨和2928万千瓦,能源保障程度明显提高。水利方面,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建成,淮河流域防洪保安能力大大增强;城市防洪工程加快推进。通信方面,覆盖全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基本建成,光纤通信线路、电话、互联网通达所有行政村。

五、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省属企业由43户调整到33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及“十一五”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规划任务基本完成。

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401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省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和广电传媒五大文化产业集团顺利组建,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保持30%以上快速增长。

地方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引进汇丰、东亚、兴业、民生等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外资银行零的突破。徽商银行成功实现增资扩股。先后组建农村银行43家、村镇银行15家、小额贷款公司201家。新增上市公司21家,总数达到66家,资本市场融资额1564亿元,均位居中部地区第2位。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全面推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公益性方向回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药品价格平均下降50%左右,得到国务院医改办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普遍欢迎。

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共撤并乡镇584个、行政村5000个,精简乡镇机构14899个。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对农民需要办理事项实行“一站式”服务,对财政补贴资金实行“一卡通”发放、“一线实”办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有序展开。

六、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的步伐

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层面战略规划,为加速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先后制定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意见,江南、江北两个产业集中区启动建设,抢滩效应逐步显现,较好地实现了一年打基础的目标。五年累计到位省外资金1.8万亿元,年均增长55%;到位外商直接投资170亿美元,年均增长50%。截至目前,共有51家世界500强境外企业落户我省。

开发区载体作用日益突出。先后批准筹建一批省级开发区,实现每个县区拥有1家以上省级开发区的目标。合肥出口加工区获批,马鞍山和安庆经开区、芜湖和蚌埠高新区先后升格为国家级。预计今年有2家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迈出实质性步伐。达成了《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若干事项》,全面参与长三角重点合作专题。经过努力,我省被列入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范围,合肥和马鞍山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交通、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870亿美元,相当于“十五”的2.9倍。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累计设立境外企业200家左右,铜陵有色(000630)、奇瑞、江汽、安徽中鼎等企业纷纷在国外建立生产加工和资源供应基地,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和市场多元化的对外投资新格局。

七、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发展协调性得到改善

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5.5%提高到43%以上,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口由农村进入城镇。坚持中心城市带动,合肥城市首位度达到22%以上,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芜湖、马鞍山、铜陵市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安庆、阜阳、蚌埠等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功能进一步完善。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先后批准马鞍山、芜湖等六市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在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同时,加大对皖北的支持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较高含金量的政策,组织开展合肥等市县与皖北结对合作,皖北地区发展明显提速,预计今年工业和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在61个县市全面推开扩大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权限工作,有效激发了县域发展活力,县域经济增速连续6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总量占全省比重由2005年的45.9%提高到48%以上。

八、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将主要指标分解下达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关停小火电机组305.5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炼钢、水泥产能670万吨、1362万吨和2940万吨,新增燃煤机组脱硫设施496万千瓦,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大冶金、建材、电力等行业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步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有望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编制了《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有望纳入国家“十二五”环保专项规划。五年累计新建污水处理厂86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73万吨,实现了每个市县至少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的目标。生态安徽建设第一阶段任务顺利完成,第二阶段建设全面展开。

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有10个单位进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开展101个省级试点,淮北、铜陵获批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

九、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工程顺利实施。自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重点民生工程,四年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40亿元,惠及全省6000多万城乡居民,低收入群体“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矛盾逐步得到缓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14%左右。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近8000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大。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过25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超过30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在26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预计今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667、378和1466万人。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形成了以铜陵、合肥为代表的典型经验;普通高校100所,在校生达到145万人,高等教育“双百工程”目标如期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比2005年提高35个百分点;中等职业学校616所,在校生96.7万人。省、市、县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8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

面向未来,安徽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双轮驱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坚持转型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开放发展,构筑开放合作新格局;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坚持和谐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通过“十二五”努力,使全省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力争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六个翻番”的目标。

第三部分、“十二五”规划特色

综述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富民任务

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

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中国每个五年计划或规划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主题。所谓主题,也就是未来5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当然,问题最后能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如何,取决于诸多因素,但在编制规划的时候,总有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具体到“十二五”规划,之所以应将“富民”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便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

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现在的情况是,虽然高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要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否则,它也不会积累到今天这个程度。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

在这样一种增长方式下,经济越是高速发展,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获利就越大。原因很简单,政府掌握着切蛋糕的刀,他当然会把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而利益一旦累积,要改变起来就非常难。这也是调整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多少年却一直进展不大的根源。不但如此,当遇到外部的危机时,就像本次金融危机一样,为了保增长,还会进一步强化结构失衡和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政府变革

以外部力量促进政府变革

所以,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各种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变革政府的治理方式。政府若不放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权,不将自身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要转变发展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在政府成为市场最大获利群体的情况下,要政府放弃自身利益,主动改革,谈何容易?这个时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变革。外部的力量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正性、补充性的约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严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或者通过加强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而迫使政府做到:

(一)转变和缩减政府的行政职能,限制行政权力;

(二)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

(三)加强社会自治,将一部分行政权转化为社会的权力,使公民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

应该说,在目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下,依靠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促进政府变革,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来越大。总之,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须使政府形成一个稳定和完善的权力运作机制和框架。当政府用一种比较规范的方式来行使公权力时,经济主体自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而无须政府劳神费力。就此而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取决于政府变革的程度。

解读建议

建议公布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2]

对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综合处石象斌认为,粗放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建议将经济转型作为主线,以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对国家提出的“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专家们认为,这将有利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1] 城市发展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刚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 “如今,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化脱节的问题。”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认为,农村人口直接进入“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直接导致一线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而二三线城市人口密度不足、发展较为缓慢。

“城市发展要一步一步来,此次《建议》提出的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主要针对的是我国的二三线城市。”王珏林表示,目前大量的中小城市存在着人口密度不足的问题,而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及完善城市功能的角度出发,这一现状亟须改变。

“这从最近的楼市宏观调控政策中也可窥见一斑。”张大伟分析,系列楼市调控政策主要着力点是房价上涨较快的一线城市而非二三线城市。“可以预见,在‘十二五’规划指导下,二三线城市将迎来一轮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机会。”[3] 推进物联网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昨日出席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时表示,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他介绍说,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围绕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应用示范等内容做相关的推进工作。

报告建议,为推进中国物联网健康发展,在发展策略层面,国家应统筹规划,加快构建产业链。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快融合,重点加强芯片设计制造、设备制造、运营、解决方案、系统集成等环节的产业链构建、整合和优化,尽快形成完整、贯通的产业链。相关省、市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差异化优势,有所侧重地发展物联网产业,并与本地原有的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产业的协同放大效应。[4] 水电未冷落

如果要达到中国已经定下的减排目标,以及极富进取心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积极发展水电和核电成为最便捷的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就提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关于“十二五”期间中国水电的布局,曾参与“十二五”规划制定的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王民浩透露,“十二五”期间新开工水电将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预计建设投产的都是装机容量较大的水电项目;从我国常规水电发展布局来看,我国水电投产规模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澜沧江和黄河上游,其他中型水电和小水电分布较为分散。

王民浩表示,由于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如金沙江的溪洛渡、向家坝等“十二五”期间投产的水电项目基本上都已经开工建设,按照他的估计,均可以在“十二五”期间顺利投产。[5] 编辑本段重大选题

发展环境

1.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思路目标

3.“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

4.“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研究。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产业结构

6.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7.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

8.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9.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10.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1.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12.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

13.新能源发展战略城乡区域

13.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研究。

1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15.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16.优化生产力布局战略研究。

17.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科教文化

1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19.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对策研究。

20.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改革开放

2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22.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研究。

23.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研究。

2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25.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6.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思路和对策研究。

27.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

28.完善金融体系及防范金融风险研究。

29.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研究。人民生活

30.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研究。

3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3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33.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34.实施扩大就业战略研究。资源环境

35.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

36.节能减排问题研究。

37.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

38.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与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39.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研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通过本次的实践宣传调研是我认识到:

一、基层的企业劳动职工对国家的“十一五”的成就和“十二五”的规划并不是很了解,并不是特别的关心国家的基本政策,感觉国家的政策理他们很远;

二、通过此次的实践报告是我认识到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了解国家的最最基本的发展大纲,对国家的发展应该予以了解和支持

三、基层的企业员工都对此类的的宣传活动表示赞赏,对服务教育的国家政策给予肯定,认识积极性比较高涨。

通过此次调研我发现企业的基层员工对国家的基本政策关心的并不是特别多,不过,他们认识的积极性高涨,比较赞同学校的此类的宣传调研的开展;企业的领导也是比较赞成此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的水平;我也通过此次活动认识到国家的政策,为国家的成就和规划感到幸福。

第二篇:关于“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安排的报告

***区***关于“十一五”总结及

“十二五”安排的报告

区政府:

根据区政府办(2010)302号函精神,结合区***工作实际,现对“十一五”作简要回顾,并总结2010年全区工业经济、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同时提出“十二五”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2011年工作任务及主要措施,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十一五”及2010年工业经济发展的情况

(一)“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尤其是进入“十一五”以来,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工业经济实现恢复性发展,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应运而生,一些新兴产业正在孕育成长,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工业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05年至2010年五年间,按可比价计算,辖区工业增加值2010年比2005年增长116.49%,增速呈逐年加快态势,即使受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工业增加值仍比上年增长11.4%。

2、所有制结构逐步优化。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含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仅占企业总户数的16.67%;有限责任公司占66.67%;股份有限公司占5.55%;

私营企业占11.11%,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

3、产业集中度比较突出。2009年辖区规模以上矿产建材和医药化工两大优势产业完成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29%。

4、重型化趋势明显。2010年区属1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15户,占6.25%,轻工业1户,占 %。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轻重比为4.90:95.09。

5、园区经济初现雏形。沙河子工业项目集中区被省上批准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园区内***东梓化工厂、商山水泥(集团)公司、丹东塑钢管材厂等企业2010年完成工业产值25700万元,实现税金950万元。氟化工产业园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随着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园区经济正在成长为聚合先进生产要素的发展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荆河生态工业园区已被省政府批准,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目前进展顺利。

6、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截止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发展到17910户,非公有制纳税总额占地方财政收入45%以上,非公有制增加值占全区GDP48.3%以上。

(二)2010年我区工业经济、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区工业经济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中省、市、区宏观调控政策,以“企业服务年”

和“工业经济振兴年”活动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努力消除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各种不利影响,把工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转变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齐心协力,艰苦创业,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较好,预计到年底全区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110500万元,同比增长5.41%;实现增加值32630,同比增长7.66%;销售收入99740万元,同比增长3.13%,实现税金2350万元,同比增长0.7%,利润9200万元,同比1.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6050万元,占年计划100.11%,同比增长23.03%,工业增加值完成10000万元,占年计划的100%,同比增长99.93%,销售收入32050万元,占年计划100.66%,同比增长22.29%,实现税金1420万元,同比增长9.9%;利润20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我们主要抓了一下几项工作:

1、狠抓项目建设,实现突破发展。我们就全系统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大事,抓项目就是抓落实,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一是落实项目责任。局七名领导,分别包抓1—2各重点项目,并以局文件明确到领导、到股室。二是优化项目发展环境,各包抓领导经常深入项目一线,从土地、资金、项目实施环境等方面,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加强项目督查工作,我们对重点项目进度、安全生产等重要事项,定期评比,直报情况。

全年共新上、技改、扩建工业项目22个,完成投资55812万元。建材类12个、农产品加工类3个、化工类3个、采选业3个、白酒制造类1个。这些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工业产值50亿元以上。其中市区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7968万元,氟硅产业园项目完成投资11038万元,占计划35000万元的31.54%,杨斜有色金属整合开发项目完成投资13000万元,占计划12000万元的108.3%。尧柏水泥***分公司100万吨/年胶凝材料项目完成投资14500万元,已建成投产。区级重点工业项目6个,已有东梓公司万吨/年硫酸锌续建,***誉诚公司年产4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林强公司年产1800万米电线电缆、***丹江储运公司年产12万平方米彩钢瓦等项目已顺利建成投产。健达保健品药食两用中药材加工项目和君威公司板栗深加工项目已在刘湾产业园征地,加紧建设之中。其它各类工业项目13个,总投资7844万元。***中小企业创业园和荆河生态工业园进展顺利。园区管委会已正式成立,中小企业创业园正在加紧办理企业工地审批工作,荆河生态工业园已经省政府批准成为我区第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已获得省工业园区发展100万启动资金,园区正在加紧基础准备工作。

2、重点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年底,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6050万元,占年计划100.11%,同比增长23.03%,工业增加值完成10000万元,占年计划的100%,同比增长

99.93%,销售收入32050万元,占年计划100.66%,同比增长22.29%,实现税金1420万元,同比增长9.9%;利润20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3、抢抓机遇,促进区域工业快速发展。在全区工业经济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工业强区”战略思想,立足区情,抢抓机遇,促进发展。

4、落实优惠政策,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园区建设的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土地、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协调,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目前沙河子中小企业创业园区挂牌成立后,300多亩工业用地已上报省上,6户工业企业准备入园建设:荆河生态园区已经省政府批准,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进展顺利。

5、优化发展环境,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预计年底新增私营企业40家,占年计划35家的114.3%,新发展个体经营户450户,占年计划400户的112.5%。完成非公有制增加值,占全区GDP的48.3%。

6、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今年以来,我们根据我区工业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际,我们加大培训力度,围绕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企业策划,营销管理等培训厂长(经理)1500人,全员职工培训2500人,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狠抓安全生产稳控工作,力促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加强了对全区煤矿、非煤矿山、工业企业安全的监管检查力度。今年共检查企业四次,排查安全隐患69处,下发整改通知28份,隐患整改率98%以上,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同时加大了对各类企业的污染减排监控检查力度,今年组织大检查4次,关闭了排污不达标企业2家,确保了企业正常生产、清洁生产和社会的稳定。

二是在信访工作中,我们坚持“保稳定、化矛盾、谋发展”的方针,深入开展“万人保平安、全民促和谐”活动。主动深入企业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以解决问题为突破,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和落实包抓企业干部责任为重点,各重点国有企业,主动出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共接手上级交办信访案件4件,落实信访案件4件,集体访5起,同时在全系统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保持了大局稳定。

(三)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经济虽有较快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发展中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小,基础差、底子薄。工业增加值在DGP中占比低,2008年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只有7.1亿元,占GDP18.69%,接近全市均平水平。若剔除辖区内市属

企业,区属工业企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则更低,与全市均平水平有较大差距。

2、工业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产业结构上畸重畸轻。重工业比重较大,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结构上缺少知名品牌。初级产品多,最终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

3、企业综合竞争力亟待提高。一是不少工业企业尚未根本改变高耗能、高物耗、低产出的粗放型法杖方式。二是规模以上企业少,仅占工业企业总数的4.5%。其中有的企业资产质量还不高。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市场发育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四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无一户“三资”企业,引进国外资金尚未实现零的突破。五是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转变。企业普遍受旧体制惯性作用影响较深,差距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差距较大。有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尚未形成。

4、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工业产品价格不稳定,对企业正常生产影响较大,加之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效益下降。生产基本要素普遍上涨,生产成本增加,使工业企业发展困难加大。

5、保护生态环境任务艰巨。***属于国家南水北调主要水源保护区和秦岭山地生态保护区,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生

态的两难境况。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的难度相对增大。

二、“十二五”及2011年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十二五”发展目标和措施

1、“十二五”时期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发展全局,以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资源开发为依托、项目建设为支撑、园区建设为载体、循环经济为方向,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着力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努力把***建设成***工业经济发展核心区域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新的东南经济增长极。

2、“十二五“期间,年均递增26%。力争到201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亿元;工业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3、主要措施

①强化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深入对工业强区战略地位的认识,坚持以工业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建立和落实工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将推进区

域工业化工作列入有关部门考核内容,作为考核主要责任人政绩的主要指标。

②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在经济扩张中有突破作用、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的产业和企业,在税收、土地、投融资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区财政每年继续拿出一定财力建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

③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依托优势资源和产业基地,通过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引进,中小企业群的配套跟进,民营企业的充分发展,循环经济的引领推动,拓展工业园区的发展空间。

④切实抓好工业项目。把项目工作摆在加快工业发展的中心位置。根据产业政策超前谋划项目,搞好项目储备,跟踪国家、省内外发展动态,围绕本区发展重点,瞄准市场容量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及时调整项目的实施。

⑤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明确职责,简化层次,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效率,落实招商任务和责任。

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工业增长的重要途径。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做好创业辅导服务和创业基地培育,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创业服务、技术创新、专家咨询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力争非公有制经济每年增长20%以上。

⑦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引进对工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鼓励重点企业发展协作配套的上下游企业,鼓励企业发展新产品,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加快技术改造、申请国家专利。

⑧加强工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有利于工业发展的人才开发利用机制,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应届大学毕业生、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到工业企业工作。引导企业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⑨创造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推行电子政务、实行行政公示制、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和“三乱”等问题,努力减轻企业负担。

⑩营造加快工业发展的合力和氛围。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检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工业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大力支持工业经济的发展。

(二)2011年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年,也是贯彻党的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率先突破发展的关键年。因此,做好2011年全区工业经济、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至关重要。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商丹循环工业园区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资源开发为依托,项目建设为支撑,中小企业创业园、荆河生态工业园为载体,循环经济为方向,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完成全区工业经济、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2、目标任务:到2011年底,全区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123760万元、增长12%,工业增加值达到36200万元、增长10.9%,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户,产值突破51520万元,利税实现1800万元,增加值13200万元、增长10%,实现销售收入3520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区GDP48.6%。

3、工作重点及措施

(1)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一是抓好***氟化工产业园项目的建设工作,力争年底建成投产;抓好***市鑫丰源矿业开展项目,力争6月份建成投产;抓好***今汇商贸有限公司硫铁矿项目建设,力争3月份投产。二是建成项目达产达效。东梓万吨硫酸锌项目及

耐磨材料项目;尧柏100万吨高性辅助性胶凝材料项目要达产达效。三是围绕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区及商丹循环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和荆河生态工业园区考察论证上项目,四是落实项目工作责任,继续实现局领导包抓责任制,促进项目工作健康发展。

(2)着力抓好重点企业生产,努力实现达产达效。一是明确任务,强化管理。尧柏水泥***分公司、丹东塑钢管材、君隆公司、商山水泥、信邦肥业、金山建材、林强公司等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达产达效。二是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路子,不断淘汰水泥厂、化工厂、硫酸厂等一批落后生产线,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上台阶。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整合国有各类企业资源,立足区位优势,盘活资产,妥善安置职工,促进企业发展。

(3)抢抓机遇、促进区域工业经济发展。

一是抓机遇,促工业项目发展,要围绕商丹循环工业园区内的项目,延长产业链,做好配套项目。二是转换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现有中小工业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创新机制、促进发展。三是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4)抓好园区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要按照“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抓好园区建设,要认真贯彻省政府„2008‟58号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园区建设的文件精神,落实优惠政策,力争2011年底中小企业创业园完成“三通一平”,荆河生态工业园区完成启动工作。

(5)加大信息化工作力度。推进落实国家信息化的方针政策,统筹推进全区信息化工作,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安全保障,加快全区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认证和管理工作。

(6)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一是落实优惠政策,要认真落实中省市区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拓展发展空间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进入国有企业退出的领域和行业。三是优化发展环境。

(7)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要按照国家关于鼓励创业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对下岗职工、大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企业员工二次创业实现培训,完成厂长(经理)培训1000人,全员职工培训2000人。

(8)加大投入,实现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①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健全制度强化安全意识,二是加大投入,完善安全设施,三是强化督查,规范运作。

②稳控工作,要以高度重视的政治责任感,作为稳定工

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9)抓学习、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是抓理论学习,要组织干部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学准则、促廉洁,创先争优谋发展”为契机,全面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二是抓学习,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抓落实的作风,扑下身子抓落实,完善制度,严管干部,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四是深入开展创佳评差。

***区经济贸易局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日

第三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设想

*****公路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设想 一、十一·五工作亮点

在过去的五年中,*****公路局应对挑战,众志成城,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全县路网建设日新月异,路政执法日臻规范,文明成果日益丰硕,养护体制日趋灵活,职工收入日渐增加。五年来,全局干部职工团结实干、顽强拼搏、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社会各界、各级各部门的一致好评。连续四年获得市、县双文明建设红旗单位、先进单位。路政大队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原渌口渡口所被评为全国水运安全班组等荣誉称号。二、十一·五工作成效

“十一〃五”是攻坚克难有目共睹、全局工作稳步推进、职工待遇明显改善的五年。*****局在*****委、政府和市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与高度重视下,以提高公路路况为工作重心,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一)项目建设成绩突出。

五年来,我局依托全市公路工程项目大会战平台,克服工程任务重、施工难度大、资金紧张、施工环境不佳等诸多困难,以增强实力为灵魂,以提升服务水平为目标,始终保 持了工程建设良好的推进态势。

路网干线建设:实施干线改造项目共6个。在建2个(芷渌公路、S211*****段改造项目),完工4个(株渌公路、S313、网朱公路改造项目和茶陵S320改造项目),完成公路交通基层设施建设投资达5.5亿元。为湘渌经济建设乃至全市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富民强县项目: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提升乡镇经济实力,五年来,共实施了3 个专项工程(松西子新农村社区环线路面工程、华新物流通道改造项目、三门镇主干道改造项目)。目前,完工2个,在建1个,累计完成投资近1000万元。

协助完成通乡公路改造里程103公里,通过有效地质量监控手段,不断提高工序施工质量,促使局路网路况获得一个长期的质量保障。较好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为民办实事”任务。

养护工程项目:五年来,完成养护工程项目近30个,产值近5200万元,内容涵盖安全保障、水毁抢修、路面大中修。使平山、伞铺、雷打石、淦田、太湖等全县大部分乡镇的出行条件和道路安全保障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产业深度挖掘:通过09年的一期改造及景观建设,托管的株洲公路三门培训中心项目是我局积极投身“三大战役”的具体表现。全年累计吸引游客近30000人,餐饮、会2 议、水上娱乐等经营收入达200余万元。精心打造的“丽水港湾”品牌正不断吸引省内外客人慕名而来,随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三门培训中心有望成为长株潭湘江风光带沿线上档次、高品位的会议中心和休闲观光景区。

(二)路政工作规范有序。

──不断加大治超力度。局属路政大队积极参加了湘渌江水源地整治、砂场综合治理、县城交通秩序整治及市局布臵的专项超限治理行动共23项。五年来,共处理超限超载处罚案件2800余起,卸载近30000吨,且保持执法相对人的“零”投诉纪录。

──不断加大巡查力度。局属路政大队紧紧围绕“依法行政、依法治路、保护公路”的主题,经常巡查,及时办案,突击扫障。全年共查处赔(补)偿案件近150余起,违法建筑案件近300起,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

──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局属路政大队在积极进行“学习查找、对比自纠、训练整肃”的同时,壮大队伍规模,建成执法监控系统,使路政大队执法力量和人文、和谐的执法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增强。政务中心公路许可项目审批窗口遵循“七公开”原则,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树立了公路行业文明执法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养护水平不断提高。

以开展三大会战为契机,以“七无三有”为工作要求,服务百姓、服务企业、服务经济、服务政府,促使我局干支线路网路况达到了人民群众对出行条件的基本要求。五年来,全局实际评定里程(除S211、X017、X036外)优良率达到72.5%,完成养护投资4000余万元。

──养护管理规范。通过建立健全养护监理、计量支付、养护材料、养护操作、安全生产等一系列管理行为规范,谋求在制度中管人管事,在规范中焕发生产力,在改革中促使干部职工尝到事企分开、管养分离的甜头。运用“三大新招”(即同类型结构修补法、一次成型作业法、活动板块油面施工法),促使养护生产管理水平得到长足进步,实现了路用材料、养护作业、工作行为在大部分作业内容中对规范的“三统一”。同时,随着危险路段安保工程、重要路段绿化工程、高流量砼路段换板项目的有序推进,一条条标准化的康庄大道正从无到有,不断延伸。

──养护作业精细。继续提高机械化和科学养路水平,引导养护公司有计划地配备了水车、风镐、压路机等近20余台套养护机械设备,使养护作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五年来,挖补面积达40余万m,封面近20万余m,使管养公路达到了“路面优良、路基标准、构造物完好、设施完善、沿线绿美”的标准化要求。

──灾险破解有力。五年来,*****频繁遭遇灾害性天气的侵袭。从08年冰灾及历年汛期的应急处理过程来看,4

22我局以反应速度迅捷、处理措施扎实、组织方案周密为主要特点,在省、市领导视察过程中,多次博得一致好评,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局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积极落实工作要求,为各项上级视察活动做好、做细了服务。五年来,共计完成13万m2沥青路面的挖补,局部罩面30余万m

2。

(四)党建助推作风改进。

五年来,全局上下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办法和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形成了以行动落实工作,以考核定格成绩的新风气。在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大背景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工程建设“三合同”制和路政执法人员廉政承诺制,不遗余力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目标考核办法、管理制度框架、,营造出自律严、作风强的良好工作氛围,促使我局行业形象有了显著改变,全县政风行风测评成绩有了大的进步。三、十二·五工作设想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综合管理还有漏洞、创业干事的环境不优、解放思想的力度不够、县局基础条件太差、综合实力薄弱,全局进步发展的多项指标靠后、职工收入增加缓慢等诸多问题困扰我们多年。

对此,我们要正视,要解决,要全力以赴,朝着职工满 意、群众满意、领导满意的方向前进,实现全局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设想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局新时期“三化两提”的发展方式,抓服务,强管理,重执法,严考核,突出深化改革,改善民利,强局共赢三大任务,乘“势”而为,力争上游,促使我县公路工作再上新台阶。具体来讲,一是完善路网结构,完成升级后干线公路改造;二要提高养护水平,推进养护市场化,基本消除管养范围砂路和四、五类危桥;三要强化路政管理,建立治超长效机制,车辆超限率要力争控制在10%以下;四要突出文明创建,着力提高全局硬件水平和职工收入水平,争创全省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巡田乡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年来,巡田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县委“旅游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兴农、开放搞活”的发展战略,围绕“抓管理、强基础、调结构、保稳定、促发展、上台阶”这一工作思路,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培植、壮大烤烟这一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五年来,全乡固定资产由3658万元提高到21825万元,增长了496.64%;粮食总产量由16179吨提高到24000吨,增长了4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85元提高到1268元,增长了62%;劳务收入由9500万元提高到2亿元,增加了110.5%。

二、紧抓发展第一要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五年来,我们紧扣发展这一主题,用发展凝聚人心、树立形象,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形成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1、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烤烟产业经过不断的发展,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1300亩增加到今年的2400多亩,产烟6963担,产值500万元,财政创税近50余万元,已成为我乡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支柱产业。全乡创建了“腊元、桐古”交售烟叶2500担以上的规模种植区,“腊元、桐古”现代烟草农 业示范片更一步完善,石井现代烟草农业求范片全面启动。全乡出现交烟2000担以上的村1个(腊元),交烟1500担至2000担的村1个(石井)。药材种植以优种、优管为导向,着力以百合、菁蒿等种植为主,全乡种植药材2000亩。

2、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全乡积极探索土地转新机制,为产业规模发展与项目建设用地提供支撑。腊元桐古村1000亩烟叶实现连片种植,桂山村与新宁县德天农业有限公司在2009年冬季签订了980亩的油茶种植合同,2010年种植276亩,群众种植积极性高涨,形势喜人,明年预计会辐射到周边的大禾、长铺村,有望突破1200亩。

3、通过典型带动,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扩大了以长铺、桂山、大禾等村为中心的养殖业,鼓励农户发展猪、牛、羊13万头,新发展养殖大户5000户,其中长铺村冷建华投资200万元兴建的年出栏生猪2500头的建财养猪场,成为我乡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新亮点,并不断巩固甘井村雏鸡孵化基地,发展养殖、销售雏鸡大户100余户。

4、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腊元、石井两村成了烤烟生产经济合作社,长铺村成立了志铭香椿种植合作社,同时由巡江村蒋连亘等牵头,在县内成立了新宁县松茯苓种植合作社,各经济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多方面服务,为我乡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长铺村志铭香椿种植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现已种植香椿273亩,预计今年产值达6万元。以我乡巡江村蒋连亘牵头成立的新宁县松茯苓种植合作社,利用我县马尾松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全县种植松茯苓4000余亩,发展会员200多人,巡田乡境内现已种植400多 亩。

5、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开发好乡内经济资源,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其中投资500万元的金桂电站于2007年投入生产;投资600万元的双江口电站已建设完毕,即将投产;投资200万元的石井纯净水厂于2009年10月份投产,经济效益可观;投资300万元的西蒋碎石场于2009年7月投产,为207国道改建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投资250万元的大禾冷库建设项目已完成80%,建成后可储藏农副产品700余吨。

6、加大争取落实力度,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我们紧抓项目这个经济发展的载体,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烟叶生产、道路交通等方面项目争取和落实。利用中央扩大内需投资120多万元的巡江、西蒋、石山三村的安全饮水工程于2009年4月份完工并投入使用,解决7000余人的安全饮水;投资50万元的长铺饮水工程于今年7月份完工,解决了干旱地区500余人及3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2008年开工的腊元桐古千亩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于2009年初建成,成为全县连片种植规模最大的区域,全市类似的基地仅三家;今年在石井、石山、西蒋三村实施的石井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片项目,现已完成85%的工作量;207国道改造于2009年初动工,现在全线基础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实施路面硬化工作;紧抓207国道改造良好时机,积极筹措资金,全面启动了巡江街道改造,整个工程于9月初开工,现在已基本铺好下水管道,预计再等一个多月就能完工,到时巡田的小城镇建设将初现雏形。

三、严抓干部队伍管理,工作作风大力改进

1、坚持严制度管理干部。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力打造一支勤政务实、扎实肯干、开拓创新的干部队伍,乡党委政府拟定了“为民兴办实事、为民脱贫致富、为民排忧解难”三个责任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政领导轮流值班制、上班签到制、下乡和值夜班制等二十项工作制度,严格照章办事,决不含糊,这样大大规范了干部行为,彻底解决了少数干部中存在的“懒、散、飘、贪”等问题,使干部队伍的组织纪律性、工作积极性、业务熟练性明显加强。

2、转变工作方式触动干部。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发展这一主题,自始至终要求干部从指导型向服务型工作方式转变,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把干部推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为群众兴办实事;进一步健全了“三热”服务机制,实行办事公开制、逢周二集中办公制、误工赔偿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深入开展带粮入农户、带被住农户、带书送科技、带钱送温暖、带种下农田及党员干部结对“一帮一”等一系列活动,更好地加强了干部、党员同农户的联系,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模范带头作用。

3、推行“以村为主”工作机制激励干部。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村级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全面清理了村级财务,完善了政务、村务公开,组建了一支工作热情高、为民办实事精神强的农村干部队伍。在2006年全面推行了“以村为主”综合考评工作机制,把各项工作纳入“以村为主”量化考核,乡、村干部年终待遇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自该机制实行以来,乡、村干部干实事的劲头更足,为民服务的热情更高,促进了干部工作扎实到位、服 务到底。村级班子也已逐步成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坚强核心和战斗堡垒,乱收费、乱办事的现象少了,为民办实事、带民脱贫致富的事迹多了,各项任务完成得更好,年终综合考评中文明村越来越多。

4、深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教育干部。五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安排,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加强指导和督促工作,先后开展了“三个代表”实践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等各类活动,促使干部进一步加强学习,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密切了干群关系,为营造村民安居乐业、村风淳朴和谐的农村社会提供了强有劲的动力。

四、突出协调均衡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落实各项惠农、助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五年来,我们始终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开展工作,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时贯彻执行中央全面取消农业税、“两免一补”等减负政策,把粮补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并专门制作了涉农收费公示牌、政务公开栏,在全乡17个行政村完善了村级帐务公开和村帐乡代管制度,从严把关,每年对国土、计育、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的收费进行一至两次全面清理和整顿,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山、林、水、田、路的综合整治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围绕道路建设、水利整治、村小危改、基础产业、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大力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一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共向上级争取资金200多万元,完成人畜引水工程5个,其中大禾村的人畜引水工程是全市亮点工程之一;完成水利 设施建设300处,新修水圳10公里,对乡内2座小Ⅰ型、1座小Ⅱ型水库、303口山塘、5座拦河坝、1万多公里水渠全面进行了整修和硬化,其中甘井水库、腊元代圳在2006年、2007年分别获全县优良工程,石叶冲水库、李家塘水库的加固硬化、石山拦河坝、花田烟水配套工程等作为全乡亮点工程推介,切实提高了旱涝保收能力,确保山塘水库安全运行,五年来未垮一塘一坝。二是加强了交通、通讯设施建设,紧抓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抢抓上级加大村级道路通畅工程建设资金投入的契机,对全乡17个村进村道路全面进行了整修,新修、整修组道20余条,完成巡石、巡柳、巡桐、巡桂、甘长五大主干村道的水泥硬化通畅工程共3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砂道的环形交通格局;新修客运站1座;新修和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5个,大大改善了村级组织办公条件。与此同时,全乡全面启动了农电网改造工程,完善了通讯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有移动、联通信号,村村有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5%以上。

3、关心弱势群体,致力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我们把帮助弱势群体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一是积极组织乡村干部、党员开展各类帮建活动,共组合资金10万余元帮助贫穷困难户;每年将五保户供养金、特困救助金、双抚资金、军人优待金等上级拨款,全部按时发放到对象手中。二是采取“一帮一”结对帮扶措施,落实责任,重点扶持弱势群体。帮助全乡4户残疾人落实建房资金12000元,帮助重大医疗救助对象落实救助资金近1万元,并多方筹措资金10余万元修建了1座敬老院,确保了33位五保老人晚年生活有保障。三是举办致富技术培训共2万余人,并由农业站牵头,组织 全体干部下村入户作技术指导,让贫困人口的贫困情况得到遏制,生活得到改善。

4、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奖抚政策全面落实。我们谋求人口与发展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相协调,走持续可发展之路,认真落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基础工作,规范了收费项目,加大计划生育经费技入,加强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及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水平。2008年根据我乡计划生育工作降类的严峻形势,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在全乡实施了计划生育乡、村干部联系卡。规定被联系的对象出现计外生育,联系的乡、村干部按县发[2004]1号文件处理,并与年终费用挂钩。目前,全乡人口出生率保持在10.67‰以内,计划生育率在91.3%以上,多孩出生率在0.2‰以下,节育手术到位率达98%。同时,认真全面落实了计划生育奖励抚助政策,采取公平、公正、公开评议等方式,在全乡评选出计划生育家庭户,把奖励扶助金有进发放到位,大大地转变了群众的计划生育观念。

5、狠抓动物防疫、林业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年来,我们自始至终把动物防疫及禽流感防制工作提升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上抓紧抓实,每年年初都与各村委、驻村干部、防疫员分别签订了工作责任状,强化了防疫工作奖罚措施,做到动物免疫四个“100%”、禽流感防疫到位,并成立了稽查分队,不定期对农户、各市场交易所进行检查,严防疫病发生。

同时,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五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万余亩,完成林业抚育面积3万多亩,6、狠抓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稳定压倒一切,我们历来把确保一方平安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逐步加大了对综治工作经费的投入,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强化公民法律意识,“平安乡(村)”创建成效显著。进一步完善了公安、司法、政法、治保调解等一系列防控体系,强化管理;继续推行了“一帮一”刑释帮教工作,重拳出击取缔了“地下六合彩”等赌博行为;重点强化了安全检查和监管,严查农用车违章载人,加大了对非煤矿山和道路交通安全的整治力度,每年对乡内安全隐患的非法矿井、采石场进行一至两次地毯式的清查,没收非法产品和作业工具;加强了危爆物品的审批、管理和使用力度;加强了对非法收看境外电视、电视的卫星地面接收装臵的摸底排查,全部办好接收许可证;全面完成乡内600余台电视卫星地面接收装臵的转星工作,确保电视卫星信号接收正常。同时,充分发挥“夕阳红”综治协会、老年协会等矛盾纠纷调起体系的作用,确保了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为打造平安、和谐巡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文化、教育、卫生等工作有新突破,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乡本着“发展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每年把教育列入政府日常工作。五年来,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就学率、升学率明显增上升,素质教育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新建了巡田中学校门、多功能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完成了西蒋小学、柳山小学、八丰小学的修建及金盆小学、桐古小学的危房改造工程,有力改善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生活条件。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素质教育,并定期在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乡 里也新修办公楼1座,设立了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大大改善了干部的办公条件,丰富了干部的文化生活。

疫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困难初步解决。同时,在全乡积极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组织了党员、乡、村干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克服缺点,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大力进行科技文化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明显改善了村民的知识结构,丰富了全乡人民的精神文化内容。

“十二五”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时期,更是我乡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结合全乡实际,确定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重实效,项目建设求突破,科技兴乡谋发展,社会稳定促和谐 ”这一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任务,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揽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强化社会稳定,加大招商引资,全面推进乡域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农民人平纯收入翻一番;财政收入增长50%以上;“项目兴乡”取得显著成效,除建成“千担村、万担乡”烟叶生产基地,建成香椿、油茶、松茯苓、畜牧养殖等农业产业化基地;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招商引资有新的进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精神文明建设迈 上新的台阶;民主政治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根据上述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今后五年我们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确保乡域经济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各项支农措施力度,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思路,继续以烤烟、药材、香椿、油茶生产为龙头,着重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认真落实党和中央继续实行的种粮补贴政策,抓好粮食生产,扩大优质稻及其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突出发展精细种植业,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粮食总产要增长30%以上。

2、做大做强烟叶产业。要继续坚持“以烟兴乡富民”战略目标,实施“千担村”和“联村创片”工程,不断扩大烟叶种植规模,把主攻方向放在发展大村、大户和千亩连片种植上,全力推进烟叶产业再上台阶。要以腊元、桐古千亩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为基点,建好石井现代烟草农业求范片,在全乡全面铺开烟叶种植,实现烟叶产量、产值和税收的成倍增长。

3、以点促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完善腊元桐古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加快建成石井现代农业示范区。抓好退耕还林工作,新扩药材种植4000亩;以长铺村现有香椿种植为基础,不断扩大种植范围,使之辐射到桂山、大禾等村,重点要加大投资力度,建成投资规模150万元以上的“产+销+加”一条龙服 务的香椿生产公司;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发油茶基地和松茯苓基地。继续推进畜牧养殖业,以长铺建财养殖场为基点,建好猪、牛、羊养殖规模基地,在全乡新发展大牲畜30万头以上;以甘井乳鸡孵化为导向,积极鼓励家禽养殖。乡里要专门成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4、切实抓好“三防一减”工作。要努力实施科技兴乡工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切实做好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基础上,落实责任追究制扎实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农机推广与安全、“三防一减”等各项工作,要继续坚持防疫就是增收的理念,认真抓好春秋冬季动物防疫工作,加强动物重大疫病防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着重加强招商引资,抓好财源建设,切实增加财政收入 一是以招商引资为载体,充分利用开发好乡内经济资源,在巩固好现有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重点搞好龙宫铁矿的矛盾处理。

二是把烤烟生产作为财源建设的重头戏抓紧抓实,继续落实好有关补贴政策,壮大种植规模,建设好连片生产基地。

三是在勤征细管、完善财源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有效扶持措施,扶持好乡内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强化预算约束,确保收支平,规范财源建设。

三、实施“项目兴乡”战略目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要千方百计争项目,重点要加强道路、水利、防汛、农网改造、烟叶生产、药材、招商引资、加工企业、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项目争取和落实;每个项目要成立领导班子,细化工作责任,责任到人; 要立足项目兴乡、项目兴业,把干部力量、工作精力集中到抓项目建设上去。着重完善好各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通畅工程项目建设;完成腊元土地复垦项目的争取及建设;基本完成全乡的农网改造工程;扩大烟叶、药材、香椿、油茶、养殖等五大产业基地;加大客运站的利用与管理力度;创办一家投资500万元的玉米淀粉加工厂和投资100万元的木业加工厂,达到乡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认真完成乡境内207国道改造的各项工作,并以此为契机,要突出小城镇公益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在小城镇建设街道建好垃圾处理池等基础设施,提升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促进城镇增容,带动乡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强化责任,切实抓好四大项目建设

1、搞好207国道改造。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集中力量,加大力度,认真完成乡境内207国道改造的各项工作,确保工程如期完工,并以此为契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升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带动乡域经济快速发展。

2、抓好龙宫铁矿厂建设。龙宫铁矿是我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我们要紧密配合县委、县政府抓好各项筹建工作,确保该厂在顺利投产。

3、建好烟叶收购站。要把责任落实到人,积极配合上级做好征地、矛盾调处等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抓好巡田烟草收购站建设,确保该项目顺利进程。

4、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围绕特色做亮点,继续抓好县级示范村腊元村建设,以点带面,在全乡17个村全面铺开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实施烤烟、药材、养殖等“一村一品”或“一村几品”项目,积极支持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及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要以农业科技示范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为平台,加强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标准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开拓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大沼气能源推广力度,推进改水、改厕、改圈工程,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生态示范村的活动,杜绝滥伐、乱采、乱挖行为,合理、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确保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五、抓好机制保障和责任落实,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升类进位 根据全乡计划生育工作严峻形势,牢固树立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确保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一是继续实施计划生育乡、村干部联系卡,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二是狠抓计生干部队伍管理,以创优质服务为动力,牢牢掌握计生工作主动性;三是抓好基层基础工作,要真正做到节育措施落实到位、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流动人口管理到位、计划生育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四到位”,切实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六、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一是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强化依法治乡战略的实施,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二是要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抓好乡属各部门和村级安全专干的集中培训,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继续突出公安、司法、治保、禁黄、禁毒、禁赌、调解及村级巡逻队等一系列防控体系的完善,强化责任,规 范管理,常运作,不停留,为村民生产生活筑牢第一道安全防线,为构建和谐巡田保驾护航。三是要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巡田系列活动,层层签订落实“保一方平安”社会综合治理责任书,进一步加大对政法办、派出所、司法所的管理力度,规范依法行政行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净化巡田社会阵容,确保一方稳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良社会环境。四是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大对场矿、企业的管理、整治力度,精心组织安全生产检查,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七、努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扎实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突出抓好薄弱环节,切实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建设。坚持“以村为主”推进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各项组织制度,加强村干部素质教育工程,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政治素养,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强的农村干部队伍。

二是以全面落实村民的四项民主权利为主要内容,加强民主政治建设,重点抓好各村村务、财务公开和“以村为主”推进新农村建设考评机制的完善和落实。

三是以新农村建设乡级“示范村”腊元村为典型,加强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把“示范村”建设作为推动全乡农村思想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以村容村貌整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规范化管理来实现高效运转,以发挥作用来检验建设成果,充分利用宣传文化阵地,引导农民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 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农村整体文明程度,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在今后五年内,新农村建设要在全乡范围内全面铺开,切实建好、管好、用好农村公共设施,力争使乡村环境达到美化、净化、绿化、硬化。

八、抓好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标准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开拓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推广沼气能源建设,推进改水、改厕、改圈工程,杜绝滥伐、乱采、乱挖行为,合理、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确保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同时,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工作长足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中共巡田乡委员会 巡田乡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28日

第五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转龙镇2006年——2011年工作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转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特色和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规划指标。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蚕桑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均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730万元,较2006年增长4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253元提高到6357元,增加2104元。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打造“四川蚕桑综合效益第一镇”为目标提升蚕桑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桑园家禽养殖业和桑园蔬菜种植业,“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成效明显。全镇桑园面积由2006年10000亩增加到14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600亩。桑园亩产效益从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500元。

(二)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按照“五个一致”圆满完成了房屋、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林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确权颁证到户。二是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启动了仁和村、桑园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三是利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资金加强了道路、水利、城乡环境整治、技术培训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民主选举了村(居)民议事会成员341人,监事会成员56人。

(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40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960人。完成115户灾后农房重建和324户灾后农房维修加固;低保“应保尽保”;改造贫困户土坯房90户。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基金37万元,完成了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12件。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般乡镇跨越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改(扩)建道路105公里,整治病险水库7座、塘堰55口、新建(整治)沟渠40000米。二是努力推进场镇建设。完成了转龙镇“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三是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基本达到了农村“四清”、场镇治理“六乱”的基本要求。

(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办复率100%。顺利通过了“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盘活了转龙色素厂、高光丝厂、转龙丝厂,成功引进了成都金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金桑缘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蚕桑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党的建设得以加强

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实行重点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进度通报制。深化“三务公开”,坚持“三会”开放,完善村级目标考核办法,严格坚持村(社区)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制度、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绩效与民主评议“双末位”考核制度,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了农村党支部“向心力”工程、建立了“两议员”制度及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村级自治事务决策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与执行,做好了灾后重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做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二、2010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蚕桑特色,打造综合效益

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全镇养蚕1.6万张,出栏桑园鸡60万只,发展桑园中药材(紫苏)2000亩,桑园的亩产效益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桑园综合效益达到8000万元。继续打造“十里桑海长廊、现代丝绸之路”旅游休闲观光环线;完成了神仙桥城乡统筹示范点风貌整治工作。

(二)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完成了农村制度改革工作。做好了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融资工作。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改)建道路16公里、新(改)建沟渠26000米、整治塘堰98口,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120户人;启动了桑园村、仁和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完善了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配套设施,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有效地聚集了转龙人气。抓好了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启动工作。启动了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完善了村组道路新(改)计划,做好了转隆大道前期准备工作。整治病害水库6座。

(三)强化民生工作,推动和谐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顺利完成。劳动就业率92.93%。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6件。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

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通过“三集中、三分散”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推进新型基层治理工作,规范组建了村(居)民议事会和监事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干部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存在;三是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四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打算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乡统筹,提升蚕桑综合效益,促进转龙快速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实现蚕桑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形成蚕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驾马车”助推全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旅游特色化”,把转龙建设成为“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

(三)工作措施

1、引进企业,提升蚕桑综合效益。突出特色抓好农业招商工作,扎实推进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努力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高端产业。

2、依托项目,塑造镇村建设新形象。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村级公共服务等项目,统筹推进城镇和聚居点建设,打造“成都田园式宜居小镇”。

3、发动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投工投劳及争取项目资金,彻底改变全镇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业务水平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2011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全县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规划意识、项目意识、市场意识,突出蚕桑特色,增添工作措施,实现蚕桑产业良性发展,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二)奋斗目标

通过发展蚕桑养殖业、桑园生态家禽养殖业、桑园林下种植业、蚕桑文化旅游业,形成“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特色兴镇”的发展格局。初具“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形态,成为金堂县丘区城乡统筹示范镇。

(三)工作举措

1、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企业,切实抓好传统蚕桑种植业的技术指导,进一步出台桑园种植业与养殖业鼓励政策,壮大与蚕桑相关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规模。2011年,全年力争养蚕1.8万张,出栏桑园鸡80万只,种植紫苏2500亩,蚕桑亩产效益达到3500元。

2、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全力做好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农户300余户。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区道路、水利建设;完成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力争启动转隆大道建设。完成50%沟渠、塘库堰维修工作。

4、进一步挖掘蚕桑文化。完善蚕桑文化陈列室,组建蚕桑民俗文化表演队1个,力争举办“转龙镇第一届桑椹采摘节”。

下载“十一五”和“十二五”实践报告(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一五”和“十二五”实践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霍林河街道“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霍林河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确立了霍林河街道“十二五”的工作思路,即以招商引资、加快开发改造辖......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要点 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0年11月15日)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干部职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摘要:“十二五规划”建议将“扩大内需”作为国家第一主导战略优先布局。这首先是“十一五时期”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一个重要启示。“十二五”规......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关于惠州道路建设的调查报告一、调查时间:8月11日-8月25日 二、调查对象:惠州道路建设 三、调查目的:为了了解惠州道路交通情况,进一步了解惠州......

    “十一五”总结“十二五”工作规划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十一五”工作总计及 “十二五”工作规划近年来,我局在上级业务部门和区安委会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

    收获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在全县广播电视工作暨效能行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陈修言(2011年6月28日) 同志们: 这次全县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思路

    册亨县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局 关于“十一·五”时期及2010年工作总结和 “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思路的报告 2006年以来,文体旅广电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