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思路

时间:2019-05-13 19:4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思路》。

第一篇: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思路

包河财政“十一五”工作总结 暨“十二五”工作思路汇报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依法监督下,全区各级财政部门以“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主题,全力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实现了财政收入逐年增长,谱写出包河财政发展的新篇章。

一、“十一五”期间财政工作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合理使用财政政策,全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级财源建设,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支出结构日趋优化,财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

(一)财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1、财政收支总体情况

2006-2009年累计完成财政收入达435417万元,平均增幅23.41%,其中地方级收入256930万元,平均增幅30.88%。2010年1-10月财政收入突破18亿元,占年初预算103.37%,超序时进度2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长45.6%,已提前两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预计年底将实现财政收入20亿元;

财政支出方面,积极克服金融危机的带来的负面影响,按照“民生优先”的工作理念,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年提高社会公共事业投入,四年来累计支出31.54亿元,其中民生资金8373.27万元,平均增幅40.55%。2010年1-10月累计财政支出

2345678-

第二篇: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思路

册亨县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局 关于“十一·五”时期及2010年工作总结和 “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思路的报告

2006年以来,文体旅广电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以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实践,认真组织落实,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入手,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的指导思想,以关注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为出发点,为我县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和环境,使全县的文体 旅广电工作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现将“十一〃五”时期 及2010年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工作开展情况

(一)“十一〃五”期间文体旅广电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县委构建“山水册页、幸福亨通”和谐册亨的总体目标,全局干部职工团结一心,紧紧围绕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事业这个中心,统一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全县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在此期间,完成了全县14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建设、173个村农村文化信息资 源共享工程建设、31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73个村农家书屋建设、989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县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二)“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1)文化工作成效显著

在“十一〃五”期间,我县群众文化工作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每年春节、元旦、国庆、民族节日期间,均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组织排练文艺节目,深入乡镇开展移民政策宣传、“三下乡”演出;组织开展“册亨县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艺晚会;组织节目参加全省“多彩贵州”舞蹈大赛、贵州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贵州省第四届民族文艺汇演、参加在上海举办的“水墨金州”黔西南州旅游推介演出,参加北京奥运会期间我省组织的“山花烂漫”贵州民族文化专场演出等多项大型演出均获得好成绩,深入农村、社区、学校进行文化艺术辅导和排练工作,为弘扬和宣传册亨布依民族民间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9年,县委县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排演布依族现生态歌剧《利悠热谐谐》并获成功,这为大力挖掘、弘扬、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中国〃册亨2010布依文化年活动”在我县成功举办,我局按活动组委会安排,与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积极组织实施,使迎宾仪式、文艺展演、布依情歌大赛三项活动主体内容 2 取得圆满成功。为全县人民送上一台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风情节。

“十一〃五”期间,册亨“布依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布依族服饰”、“蓝靛制作工艺”“布依勒浪”、“布依三月三”、“布依转场舞”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扫黄打非”暨文化市场管理、文物保护、图书管理、电影放影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一是文物保护工作。自2006年起,我局先后争取省级资金3万元,县级资金22万元,用于文物管理保护工作,包括展厅装修、田野调查及文物征集工作。2010年,借助我县举办布依文化年活动这一平台,开办了册亨县布依族博物馆,新征集文物400余件。目前,馆藏文物达到600余件,从开放参观到现在,一度受到各界领导、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的好评,同时,对我县文物保护和宣传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扫黄打非”暨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五年来,我局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273人(次),出运车辆112台(次),检查书店、书摊(点)133户、音像市场68户(次)、印刷业78家(次)、网吧331家(次),共查缴非法出版物7325册,盗版音像制品9224张(盒),取缔游商地摊25个。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检查共33次。

(2)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意识,促进我县体育事业的发展。举办册亨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新农村杯篮球赛、“信合杯”篮球赛、“教师杯” 篮球赛、“沃特杯”篮球赛等大型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了千人健步走 “全民健身日”活动、迎新年登高活动,丰富全县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组织县老年大学参加全州“纪念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秧歌、太极拳比赛,组队参加全州中国“彩票杯”游泳锦标赛和田径比赛,参加全州首届体育运动会,参加全州新农村杯篮球赛等多项体育活动均获好成绩。

(3)广播电视工作蓬勃发展

一是新闻宣传工作:坚持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围绕县委、县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共制作《册亨新闻》780期4900条,制作专题片45个。被省电视台采用稿件30条,省电台采用稿件20条,州电视台用稿520条,州广播电台用稿30条。围绕我县各时期的重点工作,开辟了“两基”复查、“普实”验收,“整脏治乱”曝光台,“保增长、保民生、促发展”,“我为册亨发展献良策”,“乡镇领导谈科学发展”,“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等专栏节目,为宣传册亨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二是“村村通”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县完成989个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任务,解决了广大边远山区人民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全县广播覆盖率从“十〃五”期间的78.15%提高到95.21%,电视覆盖率从“十〃五”期间的82.45%提高到94.45%。

(四)较好地完成了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党章教育活动,在全局营造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十一五”学习的主要内容,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精读文件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通过专题辅导、上党课、看录像等方式组织学习。三是如火如荼开展创先争优暨学建活动。制定中心创先争优和学建活动实施方案,进行专题讲座。局党组和21名党员都结合实际,作出公开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四是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定了规章制度,加强了安全、保卫、防火、防盗及保密教育,加强检查督促和日常防范,成功创建为平安单位。五是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以“党风、政风和行风”建设为主线,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狠抓落实年”活动,使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取得实效。六是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事故发生。七是积极组织开展“五五”普法活动。按照县政府普法办“五五”普法工作要求,组织职工全员参加每年“五五”普法考试,因学习认真、组织严密,五年来参考职工考试成绩均为合格。八是整脏治乱工作。通过全局上下不懈努力,我局“整脏治乱”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许多项指标已基本达到县级标准。确保了“满意在册亨”、“整脏治乱”、网吧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九是依法行政工作。我局坚持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开展文化行政执 5 法工作,提高了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我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2、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设施落后,要更多的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存在很大的困难;

(2)广播电视办公设备落后,宣传工作上质量上水平有一定的难度;

(3)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训、工作人员知识更新力度慢,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4)由于缺少工作经费,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201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文化事业工作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建设

(1)乡镇综合文化站:我县2009年获准投入建设的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总投入336万元,总建筑面积4218.2平方米;其中:中央补助280万元,省、州责成县级自行匹配56万元。目前,14个乡镇中13个综合文化站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待室内装饰验收即可交付使用。达央乡乡镇综合文化站因地理环境因素制约,气候条件恶劣,施工难度大,但通过努力,现一层已开始砌墙。

(2)我县已于2010年初对全县2个社区、14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23个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建设计划向州文化局 申报,待州局向上级报批即可投入建设。

(3)图书馆设备购臵我县已于2009年以前全部购臵到位,我县文化馆因无专用楼,故设备采购未在计划内。

(4)农家书屋。一是我县农家书屋于2007年实施以来,目前已完成73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其中2008年完成2个;2009年完成31个;2010年完成40个。各项目点设备已到位并安装使用,包括阅览桌、椅子、书架共657件(其中桌子73张,椅子438张,书架146个);图书共计128467万册,各项目点均已分类上架并流通。2010年7月,我局由分管副局长带队,对全县73个农家书屋建设项目点进行抽样检查验收,抽查项目点都按照全省统一标准进行安装并挂牌,各检查内容均为合格。目前,全县73个农家书屋都已对外开放。二是新建农家书屋的选点、申报工作。按全县整合后的123个行政村进行分报的农家书屋(已实施完成73个),剩余50个农家书屋建设项目点的选点、申报已于2010年3月完成,有望2011年5月份设备全部到位。

2、文化市场管理

(1)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培训执法人员和从业人员6次45人次;

(2)认真开展明查暗访工作。我局始终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工作方针,倡导行业自律,强调守法、文明、安全经营。通过日常监管和专项行动,坚决遏制盗版势头,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截止12月14日,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57人(次),出运车辆21台(次),检查书店、书摊(点)22户、音像市场11户(次)、印刷业15家(次)、网吧56家(次),共查缴非法 出版物1065册,盗版音像制品1287张(盒),取缔游商地摊3个。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检查共6次。

(3)组织开展好“扫黄打非”工作。加大“扫黄打非”宣传教育力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协调“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联合执法,积极参与了“4.26”知识产权宣传日的宣传活动。

(4)抓好文化市场审批、换证工作;

3、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一是项目申报工作。已列入我局“十二五”规划并上报。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完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补助经费的申报,包括布依戏、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转场舞、布依“勒浪”、蓝靛制作工艺、布依服饰。三是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四是2010年至今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共3人。

4、文物工作

一是文物普查工作。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始以来,我局及时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和措施,多次深入全县14个乡镇开展文物普查工作,今年3月,该项工作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为合格单位(有省检查组验收结论);二是文物安全和管理。相关管理制度健全,按照要求归档并上墙,工作人员严格履行职责,增加了文物管理所公益性岗位人员1名,确保了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旅游工作

截止目前,全县旅游规划方案进入中期评审阶段,我局“十二〃五”中旅游规划已按程序上报审批。

(三)体育工作

1、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强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意识,促进我县体育事业的发展。一是协助县妇联成功举行“三八”节活动,开展了“踩气球”“双人绑腿走”等趣味体育活动;二是组织人员参加黔西南州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测试员的培训工作,并圆满完成在册亨县定点受测人员936人的样本量;三是联合县总工会开展册亨县“抗大旱、保民生、庆五

一、促和谐”第六届全县职工拔河锦标赛。

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作为我局具体实施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代安泽为组长的领导小组。2010年上半年,我局与12个乡镇14个项目村签定合同,截止11月底,14个项目村有13个项目村已竣工并投入使用,者楼镇红旗村已开工。

(四)广播电影电视工作

1、已完成“十一五”期间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的(共16958套)安装和录入工作。2010年10月中旬完成自检自验工作,并于12月初接受了州局实地验收;

2、已于2010年初完成“十二五”20户以下通电“盲村”户户通广播电视摸底及上报工作;

3、拟在冗渡、者楼试点建设乡镇调频(紧急)广播建设方案已完成,目前,已进入组织邀标阶段。

4、无线发射台(站)管理到位,按要求转播运转正常,应急措施完善,安全传输节目;

5、认真开展好广播影视行政执法工作;

6、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因我县选送学习培训的第一期(8名)公益电影放映员没有实力向州电影院线公司支付每人8000元的押金而放弃签约,导致我县重新选派放映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协调和争取,至九月份才办理完成6套放映设备签约工作,虽起步晚,工作相对滞后,但通过努力目前已完成农村电影“2131”工程全年任务数(2200场)的91%(2000场),力争年末完成放映任务。

7、广播电视台工作。201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历史重灾,这一年也是册亨县电视台历经磨励的一年,从大旱之初,全台干部职工齐心协力,精诚合作,先后制作采访我县旱情,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应对旱灾的报道和“7〃21”水灾报道。

今年共制作新闻298期,1264条,专题6个,其中,上中央电视台新闻10条,贵州新闻联播16条,新华网6条,黔西南新闻124条,黔西南广播电台108条。5至7月完成了《新闻荟萃》平台的演播室装修、记者招考、设备采购。11月完成了布依文化年活动的宣传报道。

8、安全播出工作:县广播电视台、板年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站、广电网络分公司认真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强对值班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值班人员的责任意识,发射、转播节目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截止目前,未发生安全播出事故。

(五)其他工作任务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普法、禁毒、防范和处理邪教、消防、安全、整脏治乱、依法行政等工作,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与局各工作部门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状,局领导重视,具体工作由专人抓落实,确保了各项工作按要求全面完成。

(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由于经费紧张,要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很困难;

2、体育设施简陋,无活动场地,要开展体育活动很困难;

3、板年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站由于不通公路,缺乏饮用水,工作人员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在编人员仅1名,不符合广电安全播出“双人一岗”或“二班倒”“三班倒”的安全播出值班要求;

4、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任务重,目前,无专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维护困难,工作开展难度大;

5、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十二·五”总体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及目的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工作大发展大繁荣和册亨县委县政府构建“山水册页、幸福亨通”和谐册亨的总体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快文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事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总体工作思路、主要工作目标

1、努力提高广播电视宣传水平,认真做好安全播出工作,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无线覆盖发射工程管理,加强网络管理,积极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2、继续挖掘、保护、整理、传承好我县布依民族民间文化,打造布依民族文化品牌,塑造册亨文化新形象。开发利用我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继续实施和推进“文化带建设”,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创造良好的条件。

3、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乡镇、社区、学校指导开展文化活动。

4、加强文物管理、保护工作,加大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力度,使我县更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成果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5、加强依法行政工作,规范和健全文化市场、广播电视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意识,提高执法队伍的权威性。

6、多形式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发扬光大民族民间体育运动。

7、加快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和知识更新力度,使干部职工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发展需要。

8、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全县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好的文化体育娱乐场所。

9、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图书管理服务工作和电影放映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10、组织册亨县“幸福亨通”艺术团,深入乡镇、社区、学 校开展各种政策宣传,充分发挥艺术团的作用,为更好、更快实现“山水册页、幸福亨通”的和谐新册亨目标作贡献。

11、继续抓好各目标绩效考核责任状中的各项工作,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四、2011年工作思路

工作目标: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激发体育事业发展活力、促进地区旅游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县委构建“山水册页、幸福亨通”和谐册亨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体设施建设步伐,基本建成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我县的文化软实力。

(一)文化工作

1、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抓紧谋划全县文化项目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县文化馆综合楼项目建设,组织项目编报工作。二是完成社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前期规划。三是完成剩余5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四是完善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内部设施,提高综合文化站的服务功能,更好为当地人民群众服务。

2、组织开展群文活动。组织开展建党9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以“三下乡”、“文化进社区”活动为抓手,积极引导基层开展自发性的文化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3、继续抓好基层文艺骨干培训活动,做好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挖掘,积极打造基层文艺团队。

4、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申报工作,着重面向基层做 好非遗申报的摸底工作。

5、进一步理清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发展具有我县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6、积极做好我县文化市场的监管工作,确保我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体育工作

1、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申报全民健身场馆项目,同时,完成农民体育场地建设工程2011年建设任务。

2、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以全民健身月和全民健身日活动为契机,组织各乡镇办、社会团体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3、继续做好我县体育骨干、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指导基层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积极组建基层各类体育健身队伍。

(三)广电工作

1、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有线电视信号的安全播出。

2、继续组织实施“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从根本上解决我县广大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3、完成2011年20户以下通电村“村村通”卫星数字电视工程建设任务。

4、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申报板年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站(台)升级与更新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通站公路的建设)项目建设工程。

5、继续做好乡镇村、组“应急指挥系统”暨小调频广播建设工程规划工作。

(四)旅游工作

充分发挥“山、水、林、洞”的资源优势,突出人文、生态、度假特色,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开发,高品位建设,坚持走建设精品景区的路子,全面完成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五)其他工作

1、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继续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普法、禁毒、防范和处理邪教、消防、安全、整脏治乱、依法行政等工作。完成好县委、县人民政府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册亨县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局

二○一○年十二月十四日

第三篇: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规划建议

药业管理委员会

关于中医药产业十一五总结暨

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

第一章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中医药产业确定为全市三大特色产业之一,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全方位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全体药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加工企业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拉长,中药材专业市场品位显著提升,中药材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中医药文化日趋完善,基本上形成了科、工、贸一体化,种、销、加一条龙的产业格局,达到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预期目标,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一节

医药工业日益壮大,充分发挥了中医药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十一五期间,新上中药加工企业七家,企业总量达到12家,形成了中药产品、中药保健品、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等中药材深加工全面发展的大药业格局,年均中药材加工量由十五期间的5000吨,达到1.5万吨,有力地带动了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经营、中药材物流企业的快速发 1 展。

第二节

中药材专业市场日益壮大,建筑面积由十五期间的300亩,扩大到400亩,入驻商户由05年的400户,增加到650户,年均交易额由10亿元增加到15亿元,中药材物流企业应运而生,已由06年初的5家增至30余家,物流配送已成为中药材流通的主要形式。传统的经营方式已逐渐被现代化的物流所取代。

第三节

以药王孙思邈为主线的中医药文化经过系统全面整理,已形成集人物、古迹、景观于一体贯穿古今的系统文化,黄帝文化、褚澄文化、药王文化、明定王文化、行帮文化等构成了禹州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编篡出版了《禹州地产药材》、《苍生大医孙思邈》、《禹州中药文化》等数十部中医药文化专著。传统的“禹州药会”于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禹州中医药产业的走向世界的一张城市名片。

第四节

以“药王、文化、经济”和“文化、和谐、发展、共赢”为主题的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五年间举办了四期,内容不断丰富,品位逐步提高,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知名药界人士,合作范围、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累计成交额达到50亿元以上,并借助盛会平台,其它合作领域签约逾百亿元,有力地助推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五节

在专业市场带动、加工企业的拉动和药交会的推动下,中药材种植取得重大突破,规范化、基地化种植已成为中药材发展的主要形式,2009年全市种植品种达到200余种,总面积突破40万亩。比2005年的20万亩翻了一番,年产值达6亿元。2007年我市被河南省农业厅、河南日报社评选为“河南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2009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道地药材禹白芷、禹白附、禹南星、豫西丹参取得了国家道地药材原产地地域保护。建成了占地3200亩集教学、科研、示范、选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河南省药用植物园”,2008年市政府被国家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吸收为副理事长单位。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目标 第一节

形式分析

一、机遇

1、通过十五、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和扶持,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中医药在“非典”、“甲流”等全球性流行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为世人所认同,中医、中药开始走向世界。

2、十一五末,国务院又制定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河南省被确定为中药现代化优先发展的11个省份之一,河南省政府又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制定了实施方案(豫政〔2010〕22号),在政策、资金、体制等方面对中医药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中医药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3、我市中医药产业历史悠久,中药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2009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禹州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全方位地推动中医药产业上档升级,把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市经济由资源依赖型向全面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首选产业和特色产业。并规划了19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把中医药产业和机械装备业作为主导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吸收国内药业名企入驻置业,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中医药加工业,引领我市中医药产业驶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禹州中医药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挑战

1、在国内外中医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我市中医药产业由于固守传统的经营模式,固定门店、各自为战以及集贸式交换的经营方式沿用至今,市场环境不断升级,而经营思 维停滞不前,致使全行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与政府投入不成比例,特色优势不够明显。从80年代,我市恢复药市至今,虽然涌现出不少杰出的经营人才,但尚未出现具有实力的领军企业和领军大商。我市专业市场已与外省的亳州市场、安国市场、樟树市场拉大了距离,对全国市场的影响力逐渐衰减。

2、中医药加工企业还处于体弱个小、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成熟企业不能满负荷运转,在建企业尚未形成生产力,如我市药王制药集团拥有国家批号产品30多个,而批量生产的仅有十多个,并且没有一个行销全国的名牌,市场占有率低而不稳。

3、中药材专业市场由于功能不全,尤其是没有集中交易场所,失去了运用现代化经营手段的基础,信息、物流、期货等的发展遭遇瓶颈,松散式经营,零星式加工,地摊式晾晒,货架式储存等落后的经营手段仍然是市场主流,远远落后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如不及时改造和上档升级,将逐渐被淘汰,同时落后的经营手段,给市场的管理,质量监管造成很大难度。

4、中药材生产与市场经营,企业加工环节产业链条出现断层,地药支撑能力不够强势。我市有40万亩的种植面积,但三分之二属于木本植物,且大多属于低价位的大路品种,种植效益不够明显,如我市女贞、槐米遍布城乡,俯首 可拾,但采摘成本与销售价位相差无几,只能收回劳务费用,尤其是山区植物山茱萸、杜仲、山楂、皂角以及草本的菊花、二花、益母草采摘率很低。家种品种如白芷、白附、、南星、丹参等道地药材种植,规模不大,道地优势不够明显,成百上千吨的存量几乎没有。08年白芷价扬走俏,我市地产品顷刻断货,药商则纷纷到外地采购,药农、药商望价兴叹,收益平平,其它地产药材也很少大量储备,可见产量和储量均不能应付市场的风声草动。至今为止,我市产药乡镇均没有某一品种的大量优势。全市没有一座中药材标准仓储设施。简陋的仓储条件致使药材质量下降,霉烂变质现象时有发生。

5、一些保护和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不够,中医药的投入长期不足,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管理体制不顺,中医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金融支持不力,以及监管标准缺失,药材收购免税农产品抵扣进项税,宽严不一等,都严重制约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第二节

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现代化药都为目标,政策驱动、科研启动、项目带动、改革推动,加快发展中医药加工业,繁荣中药材流通业,拉动中药材流通业,拉动中药材种植业,形成企业——市场——种植——企业的循环经济和产业链,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禹州中医药产业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二)奋斗目标

十二五期间,在稳定中药材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产业,着力提高深加工水平,打造禹州药都品牌,到十二五末,中药材加工能力翻四番,达到20万吨,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企业达到5家,中药材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

(三)重大战略布局

1、以产业集聚区中医药产业园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国内外医药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园,以中医药企业发展带动中药材市场经营,以中药材市场繁荣拉动中药材种植,以标准、规范的规模种植反哺企业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打响药都品牌。到十二五末,中药加工企业发展到20家,中药加工能力翻四番,达到20万吨,药王制药、中加药业、金地药业、久源堂药业、千方药业、青山药业,年加工能力达到万吨以上,中药材专业市场和万家中药材物流中心实现中药材年交易总额突破100亿 元。

2、增强现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扩大再生产能力,使药王制药集团、中加生物科技、森源本草科技、青山药业集团、金地药业、凯旋药业等本土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使国家批号产品进入盛产期,达到满负荷,并充分运用现代化推销手段,抢滩市场,把禹字号产品推向全国、叫响全国。

3、以在建的河南省华中医药物流和河南省万家中药材物流项目为依托,引领禹州中医药产业上档升级,逐步取代禹州中药材传统的经营方式。利用两年时间完成基础建设,分别建成面积为44000平方的中成药交易中心和20000平方的中药材现货交易中心,以及10万平方米的中药材温控气调库和50亩以上的中药材标准晒场,并通过努力使河南省博士后协会中药材高科研发基地入驻禹州。

4、加强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管理,强化监管力度,取缔无证经营,进行企业化改造,使商户入驻数翻一番,达1500家,市场年交易额突破50亿元。在建的万家中药材物流中心增加中药材现货交易中心项目,运用现代化经营手段,为药农、药商和外地客商提供科学便捷的服务。项目于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年交易达到50亿以上。

5、中药材种植。继续保持40万亩种植面积,产能达到50万吨,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种植,研究制定道地药材种植奖励机制,对药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提高药农种植药材特 别是道地药材的积极性。对乡镇办种植中药材研究制定奖励办法,纳入市政府目标考评,促进中药材种植发展。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推进规范化,基地化种植和公司+农户,订单药业等多种形式,规避和减少药农种植风险,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其种植积极性,为中药材专业市场提供有力的地药支撑。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扬州市“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思路

扬州市“十一五”测绘工作总结 和“十二五”测绘工作思路

扬州市国土资源局

近五年来,在省测绘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测绘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组织领导,认真履行测绘管理职责,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开展基础测绘,切实保障服务经济建设,为顺利完成测绘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创造了良好局面。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进测绘事业健康发展 我局在测绘工作中注重从强化组织领导入手,提纲挈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使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去年在开展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中,我局十分重视,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听取了我局领导的工作汇报后,要求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工作实施措施,把思想完全统一到国家、省、市对整顿和规范地理信息市场秩序的要求和部署上来,秘书长亲自到会讲话,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促进了整治工作顺利进行。工作中我们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机构。我市成立了由我局分管局长任组长,市国家安全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国家保密局、军区司令部、市通信行业协会等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督查工作。抽调各成员单位业务骨干为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人员,为整顿和规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领导保障和组织保障。

为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今年5月起我局举办了两期全市地籍测绘管理业务培训班,各县(市)国土资源局、市局各分局的地籍测绘分管局长、有关科室科长、部分乡镇国土所所长,市局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及业务骨干150多人参加了培训。为提高授课水平,我们专门邀请省测绘局法规处领导讲授测绘管理法规知识,大家感到受益匪浅。

二、强化制度建设,认真履行测绘管理职责

1、不断推进制度建设。根据测绘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能,针对当前测绘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提出加强制度建设工作方案,每年落实制度建设项目,提出时间要求,分管局长及时组织专题会议审议。今年的制度建设项目是编制《扬州市地籍(测绘)管理工作规范》。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基本做到测绘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都有制度、有规范。

2、强化制度的执行。在我局每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分解方案中,将测绘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目标考核,确保制度建设到位,制度执行到位。

3、明确制度建设管理职能处室。我局明确地籍测绘处作为测绘行业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和管理的职能处,负责起草制度草案,组织制度建设中重要问题的协调,召集相关部门、处室人员开会研究,保证制度建设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认真开展测绘资质初审和注册。我局每年均能认真组织完成测绘资质初审和注册工作,做好资料汇总,及时上报省测绘局。为了做好新一轮测绘单位资质复审换证工作,去年9月我局组织召开了全市测绘资质复审换证培训会议,各县(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测绘的科长、测绘持证单位负责人等40多人参加了培训。为确保培训取得实效,我们邀请省测绘局专业人员授课,使参会人员基本掌握了测绘资质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加深了对测绘资质管理政策的理解。

今年 6月我们在邗江区召开了全市地籍测绘管理工作会议,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交流工作经验及下半年的工作计划,理清思路,商讨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升地籍测绘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推动扬州测绘事业的发展,今年我们还召开了 全市测绘行业发展座谈会,全市39家测绘持证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各测绘单位负责人就全市测绘行业发展进行座谈,大家认为,扬州近几年测绘行业发展较快,持证单位数量和业务总量都有增加,在此基础上我们大家要齐心协力,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本地区测绘行业跨越发展,为完成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出测绘人应有的贡献。

三、强化法制宣传,开展广泛的测绘宣传活动 我局负责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和测绘管理职责,贯彻执行国家的三个大法。“五五”普法伊始,我局就把测绘法制宣传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之一。局领导多次强调,我们法制宣传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宣传工作是同等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是先行的。法制宣传不到位,势必对依法行政工作带来阻力,所以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为此,我们结合本局实际制订了测绘法制宣传计划、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并将宣传任务纳入到目标管理考核,极大地调动了各县(市)国土资源局、市局各分局对测绘法制宣传工作的热情,较好地保证了测绘工作依法行政的顺利进行。

为进一步强化测绘法制宣传工作,普及测绘法律知识,为我市测绘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测绘法制环境,我局近几年均积极组织开展测绘法宣传日活动,专门制定宣传工作方案,下发《关于开展测绘法宣传日活动的通知》,对测绘法 宣传日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全市上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四、强化基础测绘,切实保障测绘服务经济建设 为加快推进我市基础测绘和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框架的建设,我局主动向市政府打报告,申请专项经费,实施新一轮基础测绘更新,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完成了扬州市区城市规划区域内 1:500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工作。我市通过招标,确定省内外四个作业单位,开展了扬州市区城市规划区域内1:500比例尺的地形图测绘工作。包括广陵区、维扬区、开发区所有辖区范围,邗江区城市规划区范围。现已完成了所有测绘任务,作业单位已移交测绘成果图幅4844幅,测绘面积290.3平方公里。今年7月已通过省测绘局组织的验收。

2、完成了市区“一体两冀”城市发展规划区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局通过招标确定两个作业单位和一个监理队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扬州市区为一体,江都市和仪征市为两冀的全部行政区域范围的1:5千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工作,以及上述范围1:2.5万比例尺地形图的缩编工作。共投入经费300多万元,测图面积达3190平方公里。测绘成果已提交给我市规划部门使用,保障了编制城市发展规划的需要,同时为“数字扬州” 建设奠定了基础。

各县(市、区)国土局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基础测绘工作,服务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如江都市开展所辖范围1:2000比例尺的地形图测绘工作,邗江区完成了96个GPS导线点的布设、观测、计算以及109.32公里等外水准测量,并进行地形图数据建库工作。

3、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提供测绘服务。根据国务院、省政府部署,我市从2007年下半年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全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比例尺为1:5000,全市6634平方公里范围的航空摄影、基础控制、制作影像平面图工作,都是由市局统一招标、实施完成,县(市)调查工作由各地自行组织,市区由市局统一组织,区局配合。全市该项工作于2008年底全面完成并上报省二次调查办。省、国家二次调查办分别对成果进行了内业核查,反馈了疑问图斑,我市各地都分别按照要求及时进行了成果复核,并再次上报了成果。

4、搞好市区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2008年上半年通过招标,分5个标段,有4个作业队伍中标,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已完成市区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内外业工作。市区共调查街道数30个、街坊数949个、宗地数51924宗、调查面积为290.3平方公里,宗地面积184.29平方公里,形成地籍标准分幅图3560幅,建立了市区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和 管理信息系统。

5、加强测量标志维护,及时发放保管津贴。2006年我市在江都召开了全市测量标志维护工作现场会,全面开展测量标志维护工作。我市大胆创新的“以图管标、以证管标、以人管标、以系统管标、以档案管标”的五管模式经验在全省推广,《中国测绘报》进行了专题报道。全省测量标志维护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市高邮召开,国家测绘局、省测绘局领导等近两百人出席了会议,省局领导及与会代表对扬州市测量标志维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每年我局均及时下拨测量标志保管员补贴,并要求加强对测量标志的维护和保管,确保测绘工作的使用。

五、强化成果管理,努力提升测绘保密意识 测绘成果及其保密管理是测绘管理的重要环节。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强测绘成果及保密管理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我局从成果使用上、工作制度上等一系列环节加强管理。

1、做好测绘成果提供工作。在对外提供基础测绘成果资料等审批程序中,我局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基础测绘成果资料使用规定执行,本着公开、便民、高效的原则,认真做好测绘成果提供、使用和管理的审批工作,坚持该保密的保住,该应用的保证放开,确保涉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安全。同时加强对所属测绘单位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涉密测绘成果的 安全。

2、加强地图及其市场管理。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和网络地理信息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网络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专项治理,不断增强公民的国家版图意识。针对我市地图市场存在的问题,我局组织开展地图市场的专项检查,规范地图市场秩序。组织编制正版的各种地图,满足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地图产品的需求。

3、落实保密工作责任。我局不断完善保密工作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促进保密法规和防范措施的落实,把保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我局制定了《扬州市国土资源局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的规定》、《对外提供资料及宣传报道保密审查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从制度上落实保密责任。

“十二五”测绘工作思路

回顾过去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省局要求还有很多不足。我局将在“十二五”工作中,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团结奋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数字扬州、丰富地理信息、搭建共享平台、保障社会需求、打造测绘精品、创建和谐测绘”为目标,上下一心,苦干实干,全 力推进数字扬州建设进程,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十二五”测绘服务保障能力,营造测绘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推进“四个建设”:

第一,全面推进“数字扬州”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建设“数字扬州”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要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建共享、协同服务”的思路,整合系统内外的力量,切实加快“数字扬州”建设。进一步发挥测绘在科学规划、高效服务、宏观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的作用。继续开展城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定期更新、适时更新、动态更新机制。

第二,全面推进全市信息化测绘管理体系建设。依靠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测绘行政管理体制。做好“十二五”全市基础测绘规划的调研、编制工作。逐步实现全市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

第三,全面推进市县测绘管理体系建设。依据《测绘法》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测绘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机构建设,强化管理职能。认真研究我市测绘管理部门在机构设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逐步建立适应我市测绘事业发展需要的市、县(市)、两级行政管理体系。第四,全面推进测绘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我市高新测绘技术单位做大做强,形成数字化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实现从传统制图技术体系向数字制图技术体系的转变。加大测量标志保护力度,积极向本级政府申请专项资金,保证日常监督管理和测量标志维护。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0

第五篇:长沙市十一五总结十二五思路

“十一五”长沙市科技兴市工作总结及“十二五”

科技兴市工作思路

“十一五”期间,长沙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在科技的支撑引领下,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支撑和引领“两型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科技发展指标基本完成,长沙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城市科技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市本级在六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的基础上首次跻身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并荣获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被评为首届全国最具软实力城市、十大创业之城、十大品牌城市、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按照《科技兴县(市)专项工作“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要求,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实施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为抓手,以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全面落实科技强市、科技兴市、科技富民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和科技工作在党委、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大胆创新,强化服务,努力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与支撑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以提高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壮大。2006—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25.7%。全市经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共467家,2009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

比重达到29.15%,占GDP的比例达到12.1%。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核心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高端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极。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科技园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功能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2、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市注重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烟花、食品、烟草、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烟花产品已发展到20个大类、2000个品种、近万个规格,生产、燃放实行了电子控制。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实现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产业综合竞争力有了极大提高。

3、科技助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长沙文化产业发展强劲,2009年增加值同比增长20%以上,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8%,现代传媒产业在全国形成了品牌效应,原创动漫技术及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核心的服务外包获得快速发展,已成为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软件产业位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首位。现代物流、科技金融、移动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呈现现代化、网络化、高端化发展趋势。

4、科技惠农兴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产品优良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覆盖率达到60%以上,建立了优质稻、生猪、花卉苗木、中药材等25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星火科技“12396”科技助农“直通车”信息工程、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百村百名大学生”培养工程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体系基本形成。

(二)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1、创新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我市荣获首批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称号,并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和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成为城市创新、开放、合作的名片。2009年7个县(区、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区、市)。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型园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全市创建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社区等工作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亮点。

2、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年均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60项以上,取得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与改进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超级杂交水稻等重大科技成果;专利申请量从2006年的4714件增长到2009年的6182件,年均增长9.5%;引进了节能高效冷凝锅炉等一批国际先进适用技术并进行了消化吸收再创新。2006-2009年,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从16%提高到24%。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3家,市级创新型企业85家。

3、创新创业氛围逐步形成。长沙正积极打造“创业之都”,努力营造“创新发展、创业富民”的城市创新氛围。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创业、留学人员创业、学生创业等创业富民项目;设立了“科学技术创新贡献奖”;每年定期举办系列科技创业活动。目前,由高校师生创办的科技企业达200余家,归国留学人员创办、领办或作为技术核心的企业达160家。

(三)以强化党政领导的科技意识为目标,不断优化自身发展环境

1、科技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长沙围绕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目标,不断完善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文件,先后出台了《加快长沙科技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关于大力推动创业富民加快建设创业之都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暂行规定》等20余项政策法规,逐步形成了投融资、人才、财税、高新技术产业等系列科技政策体系,为全市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

2、科技投入全面加大。长沙采取国家、省、市、区四级联动的方式,全面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确保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2005至2009年,地方财政科技投入47.51亿元,年均增长25.75%,其 4

中科学技术31.85亿元、科学技术普及8708万元、社会科学732万元、对企业投入的技改资金6.39亿元、高新技术引导资金5.3462亿元、市属高校重点学科科研开发及科研课题经费2428万元。各项科研投入都以两位数的年均增长速度增长,尤其是对企业技改资金和高新技术引导资金的投入增加最多,分别以57.03%和67.34%的年均增幅增长。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市科技局归口管理的科技专项经费分别为3700万元、7700万元、1亿元、2亿元、2.25亿元,五年增加了5倍的政府财政投入。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社会资金70多亿元,通过科技部、省科技厅科技项目立项获得经费7亿元,引导社会资金投入600亿元。全市R&D经费占GDP的比重逐年攀升,从2006年的1.73%上升到2009年的1.98%。

3、科技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联盟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了长沙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平台。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院所等创新平台不断完善,集聚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工程机械等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和一流科研仪器设备。2009年科技公共平台建设项目共立项46个,安排经费3080万,占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14.67%。目前,我市共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2个,省级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个。围绕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立了数字媒体、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汽车及零部件等15个产业技术联盟。留学人员创业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有力支撑了创新创业和科技型企业发展。长沙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2300家;动漫技术中心已由软件园、蓝猫卡通、宏梦卡通等单位开始了筹备工作;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开通了星火科技“12396”服务热线,成立了优质稻、生猪、花卉苗木等25个特色产业基地。

4、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加强,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科技创新平台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面向市场、服务企业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发展的体制环境、人文环境、政务环境和法制环境不断优化。

(四)以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目标,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1、科技部门较好地履行了相应机构职能

在科技部门机构建设方面:围绕科技队伍建设方面,一是配强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在市科技局管理人员的配备上,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市科技局在编行政人数由34人增加到44人,用于引进硕士以上公务员,改变机关管理人员的知识、年龄结构。原局长何寄华同志被提拔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原副局长胡石明同志被提拔为局长,原办公室主任卢异同志被提拔为纪检组长,解决了2位同志副县级待遇,局领导班子更加充满活力。同时设立了产学研合作处,并于2008年新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了我市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此同时,市直各部办委局均设有科技处室;二是推进机构改革。新成立了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加强了长沙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机构健全、结构合理、职能完善,充分发挥了对全市科技管理的职能作用。三是提升科技决策能力。注重发挥科技顾问、科技专家在科技管理、项目评审、规划论证等方面的参谋智囊作用,更好地推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市政府每届从高校选拔4位博士挂职局长助理,参与科技决策。

在较好履行科技职能方面:一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科技局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长沙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创新型长沙建设规划》、《长沙市两型社会 7

综合配套改革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等,高起点谋划科技发展。

2、是强化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考核。扩大了考核范围,将全市9个区县(市)党委政府和13个科技园区纳入考核范围,强化了科技进步考核的影响力。创新了考核方法,采用集中答辩和民主测评结合的新形式,在考核指标上,突出重点指标和特色工作。加大了奖惩力度,考核结果直接与区县(市)和园区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使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成为现实,整体推进了全市科技进步和创新型城市建设。

3、长沙科交会成果丰硕。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由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教育厅和长沙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07、2008、2009科交会取得圆满成功。三届“科交会”都以“产学研金一体化 科技创业在长沙”为主题,坚持综合性与专业性、区域性与国际性、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着力搭建产学研金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共吸引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在内的318所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48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科技中介机构和投融资机构代表约16000余人参会,参观人数达16万人次;

共收集发布科技成果、技术需求、融资需求超过20000余项,签订科技合作项目587项,签约金额达564亿元。通过对签约项目的跟踪调查,项目履约率达到81.8%;新增产值360亿元,新增利税51亿元,新增科技成果350项,新增就业岗位36700个,搭建了一个成果转化的广阔平台。通过科交会签约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长沙的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促进了产业资本、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紧密结合,对推进长沙经济又好又快率先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由于长沙科交会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新颖、注重实效,赢得了海内外产学研金各界的广泛好评,在2009年获得了“中国行业品牌展会金鼎奖”。

(五)以增强科技的社会功能为目标,有效提升城市品质。

1、技术支撑的可持续发展功能日益凸显。启动了“两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食品安全、资源集约、生态修复、疾病防治、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程等重大专项,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持续改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减少11.08%和22.16%。

2、科技促进城乡公益事业蓬勃发展。民生科技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在城市公共管理、规划建设、减灾防灾、人口健康、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长沙三次被

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加,科技支撑宜居城市建设作用不断显现。

3、公众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全市科普工作局面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各类科普教育基地达到85个;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百万市民学科学等各类科普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市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2007年长沙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市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3.03%。

长沙“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成就,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创新与进步摆在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得益于把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把面向国内外引进和整合创新资源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抓手,把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把增加科技投入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而推动了科技引领支撑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十二五”长沙科技工作总体思路

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依靠科技进步,发挥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在湖南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实现长沙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产业培育和民生改善

为着力点,大力实施“1256”发展战略,即: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一条主线,力争在“技术瓶颈和要素制约”两大关键环节上有重大突破,大力实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业科技引领支撑、民生科技发展提升、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创业五大工程,着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信息、文化创意、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提升长沙、科技再造长沙”,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中部崛起的发展目标。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省会城市中上水平;在重点产业科技创新、重点科技资源利用、科技创新体系重点环节上实现突破,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依靠科技解决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取得明显成效,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全市科技实力居于全国前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率先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主要指标为:

----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十一五”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每千人专利申请量达到3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0%。----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5%。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60万人以上。

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程度达到我国先进城市水平,基本形成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十二五”长沙科技发展战略重点

“十二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五大工程,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完成规划目标。

1、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园区的创新集成能力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型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国家级创新型园区,培育500家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新建国家、省和市级技术创新平台100家,新增国家级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区)2个。

主要任务:

(1)知识创新能力建设。瞄准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工程,在新能源材料、创新药物、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重点支持高校、龙头企业和园区联合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知识创新基地,攻克有望引领未来世界高技术发展方向的前沿技术,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我市持续科技创新提供知识储备、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并在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2)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

位,重点在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创新药物、云计算、智能电网等领域,支持龙头核心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在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组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设计与研发平台,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智能工程机械、汽车等先进制造研制与设计平台,提高整机研发与设计创新能力。支持创新能力突出、服务长沙经济与社会能力强的省级技术创新平台进入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

(3)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完善和组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动漫技术中心、信息咨询中心、传媒咨讯中心、数字资源中心等平台,推动工业设计、产品检测、技术评价、试验试制、中试孵化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浏阳生物医药园等为载体,建设新药发现中心,建设蛋白质药物、干细胞、中药6类以上新药的中试、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增强新药创制公共技术服务能力。

(4)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通过省市联动,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基础数据及公共研发设备的集聚和共享中心。重点建设优势产业专利文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与研发试验设备共享网络平台、实验动物与安全评价中心,水稻、生猪、油茶等大宗农(林)产品种质资源库,人类重大疾病遗传资源库、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等科技创新公共基础平台,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5)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科技创新基地的布局,引导各县(市、区)、园区构建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体

系,建成大河西先导区以全方位科技创新为重点、城区以提升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产业园区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县(市、区)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区域创新体系。优化“两区八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大力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要素集聚,形成创新引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布局。

2、科技引领支撑产业发展工程

突出前沿性和适用性相结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以促进产业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重大战略产品的研发和集成应用示范为重点,突破制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瓶颈,构建支撑产业的技术体系,形成技术的制高点、经济的增长极和未来的竞争力。

主要任务:

(1)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a、实施新材料产业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航空航天特种材料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成为经济发展制高点和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基石;

b、实施信息网络科技重大专项,推动电子信息网络、物联网技术开发、数字化整机产品、集成电路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现产业二次振兴;

d、实施生物与新医药科技重大专项,推动新药创制、新型医疗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使之成为支柱产业;

e、实施航天航空产业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大型飞机起

落架及制动系统、先进无人飞行器、近空间飞行器、通用飞机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融入国家大飞机产业链;

f、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太阳能电池及设备、新型储能电池、电源管理系统、太阳能发电建筑幕墙、智能电网主要设备、烟气循环烧结工艺及配套装备制造、中高温SCR法烟气脱硝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传统产业提升。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大幅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制造水平和成套能力,提升支柱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

a、实施汽车产业科技重大专项,建设整车车身性能验证平台和汽车碰撞实验平台,突破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推动乘用车整车、商用车整车、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提升产业价值链;

b、实施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科技重大专项,推动智能型工程机械及其关键零部件、轨道交通施工关键设备、高档数控机床、高端节能泵阀、工业微波高温装备关键设备、医疗器械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实现成套装备的智能化和高端化。

c、加快信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再利用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传统产业信息化和再制造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3)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加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加快现代服务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a、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科技重大专项,突破广播电视创

意设计、动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动电视/手机动漫、动漫产品及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化,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b、推动现代物流、科技金融、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咨询服务、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外包、三网融合增值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产业的技术现代化、服务网络化、产业高端化,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以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

(4)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巩固生物育种在国内外的领先地位,加快农业重大动植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升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a、实施现代农业与健康科技重大专项,推动超级杂交水稻育种、农产品加工、秸杆综合利用、有机肥开发、新型兽药研制、农产品深加工设备制造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示范应用。

b、继续建设优质稻、生猪、水产、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等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

c、继续实施科技助农“直通车”、农村人才培养与实用技术培训等工程,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

3、民生科技发展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把科技进步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科学素养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促发展,以发展缓解社会各类矛盾。在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实现100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推广应用,构建完整的民生科技支撑体系。

主要任务:

(1)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实施节能减排、绿色生态住宅、垃圾发电、余热利用等科技示范工程,开发和推广清洁能源技术、节能改造技术、城市生态修复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科技重大专项,突破废旧物资高值化利用、生态恢复药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修复等关键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促进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创建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构建适应城市需求的资源与环境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2)健康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健康科技的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健康科技产业,大范围运用健康科技的研究成果,有效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在疾病防治、药品安全、基层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科技示范、公众健康知识普及、人口安全、全民健身等方面,加大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广力度,全民掌握健康科技知识与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明显提高。

(3)公共管理与安全科技创新。在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减灾防灾等领域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加强城市规划、智能与绿色交通、食品安全、信息及网络安全、灾害预警及抢险救援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应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数字长沙”建设水平。加强智能交通应用技术服务平台、食品安全技术服务平台和医疗服务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4)科学技术普及。开展以“创造、研究”为主题的未成年人科普工作,以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为目的的农民科普行

动,以掌握科学方法、宏扬科学精神为宗旨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活动,以实现低碳生活、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市民科普活动。加强湖南科技馆、国家气候观象台等重点科普场馆和特色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完善社区、乡镇科普设施,建立科普资源共享机制。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市民参与科普的积极性。

4、成果转化工程

以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关键,立足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积极引进国内外科技成果,每年转化50项重大科技成果、500项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1)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建设。继续办好“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进一步提升其品牌影响力,拓展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继续推进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长沙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技术转移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发挥好国家专利技术(长沙)展示交易中心、长沙技术产权交易所、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作用,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合作交流的渠道和网络。

(2)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优化提升现有的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等科技孵化器;依托专业产业园大力发展数字媒体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专业化科技孵化器;鼓励民营企业创办科技孵化器。支持科技孵化器扩大孵化器面积、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建设100万平方米以上科技加速器,为孵化毕业的高成长性企业提供

融资、技术合作、管理咨询、租赁或定制生产厂房等专业化服务。

(3)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全面建设先进电池材料、生物产业、软件产业、数字媒体、工程机械、服务外包、食品加工等已有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积极培育太阳能光伏、先进复合材料、有色金属深加工、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积极打造航空航天、文化创意、金鹰卡通等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央企在长沙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4)成果转化投融资体系建设。设立种子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高新技术产业基金等专项资金。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创业投资和担保、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服务等机构。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支持自主创新,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产权融资、上市融资、海外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机制,支持科技型拟上市公司的上市工作,抓好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股权代办系统试点工作。推动国家科技保险试点城市工作,争取国家和省参股设立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创投基金。

5、科技人才创业工程

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核心,统筹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工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万人以上,其中科技活动人员达8.7万人以上,全市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达3.7万人·年,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1)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培养工

程,实施“长沙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计划”,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带动技术和项目的引进,带动创新型团队建设,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

(2)科技创新型团队建设。以重点创新项目和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加强学科带头人体制建设,重点建设能够跟踪国内和国际科技前沿、善于攻克优势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动全市各行业、各领域建成一批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团队,培养造就一支科技创新骨干力量。

(3)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向我市工程机械、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以提升职业技术能力为重点,依托技工院校、高职院校和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创建100个市级以上示范型职业院校所和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培养10万名各类专业技能人才,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十二五”长沙科技发展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进一步发挥市科技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坚持和完善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成立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办公室,统筹规划管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善科技发展的会商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促进与国家、省、市直部门及县(市、区)统筹协同。优化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的职能,完善专家咨询、决策听证等科技决策机制,构建“定位清晰、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与咨询机制。

2、政策保障

加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和本市已经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的实施力度。财政支出的科技发展专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完善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财税、金融等政策,综合运用财政拨款、基金、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向创新投入,大力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资金。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后补助”制度、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地方财政配套投入制度、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奖励制度等机制。

3、人才保障

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政策体系,鼓励科技人才以科技创新成果、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价出资创办中小企业,支持科技人才自主创业和向企业流动。加强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等科技人才创新基地建设。加强科技人才交流平台、科技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服务水平。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的政策,营造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4、环境保障

深化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学校、创新型园区、创新型机关、创新型乡镇(社区)等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工作。加强区域科技合作,提升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水平。全面实施《长沙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纲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激励、运用、保护、协作等机制。加大对科技创

新的宣传和表彰力度,努力营造“创新发展、创业富民”的城市创新氛围。

5、实施保障

发挥“十二五”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市科技发展的指导性作用,加强规划与计划的衔接。建立以“效率、效益和效果”为导向的评估监督、动态调整以及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对县(市、区)科技发展的领导,推进县(市、区)科技发展。

下载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成就和十二五思路范文大全

    “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和“十二五”的工作思路土右旗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 (2011年2月11日)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一)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

    【精品推荐】XX县总工会十一五总结暨十二五规划

    XX县总工会 “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二五”工作要点 2006年以来,我县各级工会在县委和上级工会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按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紧紧......

    国税局“十一五”工作总结暨“十二五”工作规划

    xxx国家税务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暨“十二五”工作规划 一、“十一五”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十一五”形成的新的科学发展工作思路 “十一五”期间,xxx国家税务局在x国税局......

    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文化发展思路

    库伦旗文化广播电视电影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全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中......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十二五”发展思路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十二五”发展思路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一、“十一五”执行情况分析总结“十一五”以来,农发集团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支......

    商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发展思路

    商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 “十二五”发展思路 2010年11月 “十一五”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扩内需、保增速、抓项目、求发展”,......

    十一五卫生发展及十二五规划思路

    XXX区“十一五”卫生发展 及“十二五”规划纲要思路一、“十一五”卫生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XXX区卫生事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

    衡阳机械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思路

    衡阳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一五”是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