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职业篮球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发展1资料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本科生毕业论文
中文题目:美国职业篮球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影响 外文题目:The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culture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youth basketball
学院名称: 体育学院
专业名称: 体育教育
年级班别: 09体教三班 姓 名: 谢理博
指导教师: 钱国荣
学 号: 0904020157
摘要
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简称NBA), NBA是现在世界最受关注的比赛之一,它对当今世界篮球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青少年的篮球活动是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根基,只有不断普及青少年篮球活动和提升技术水平,才能使我国篮球运动迈向更高的台阶。通过对于美国职业篮球文化的正确认识,认真学习其精髓,抓好青少年的篮球技术训练,为青少年篮球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NBA;青少年篮球技术;作用
ABSTRACT
NBA is now one of the world;s most closely watched race, which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basketball, youth basketball activities ar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sketball in China, only the popularity of youth basketball activities and technical level, to make our basketball movement to a new level.Through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merican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culture, serious study of its essence, good job training for youth basketball, basketball skills for young people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Key words:NBA,Youth Basketball,Role
目录 前言………………………………………………………………………………………… 1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法…………………………………………………………………………………… 2 2.2 观察法…………………………………………………………………………………… 2 3 研究内容与分析……………………………………………………………………………… 2 3.1 美国职业篮球文化在世界篮球发展中的作用………………………………………… 2 3.1.1 关于美国职业篮球文化简介…………………………………………………… 2 3.1.2 美国职业篮球文化在群众中的全球化………………………………………… 2 3.1.3 美国职业篮球文化带动着世界各地职业篮球运动的发展…………………… 2 3.2 美国职业篮球文化带动着中国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发展……………………………… 3 3.2.1 美国职业篮球在中国青少年里的影响力……………………………………… 3 3.2.2 涌现出一批给国人看到希望的青少年………………………………………… 4 3.2.3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投入到对青少年篮球技术发展中来……………… 4 3.3 对于美国篮球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篮球发展的认识…………………………………… 5 4 结论…………………………………………………………………………………………… 5 5 参考文献……………………………………………………………………………………… 6 6 致谢…………………………………………………………………………………………… 7 7 问卷…………………………………………………………………………………………… 8前言
代表世界篮球比赛最高水平的NBA大联盟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趋完善,作为篮球赛事的标志对于全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项运动,喜欢观看NBA的比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关注NBA的比赛,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具有发展潜质的小球员,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举办篮球比赛为中国青少年篮球发展技术的提高进行投资,中国青少年如何正确的认识美国职业篮球文化,美国职业篮球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篮球技术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研究方法
2.1调查法
通过部分对中国青少年的调查,来研究NBA普及的广度和深度。
2.2观察法
通过对自己身边青少年人群的观察,来研究NBA对中国青少年的作用。2.3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南昌市育新小学“小飞人”篮球训练营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研究内容与分析
3.1 美国职业篮球文化在世界篮球发展中的作用
3.1.1 关于美国职业篮球文化简介
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简称NBA,成立于1946年6月6日。当时被命名为全美篮球协会(Basketball Association of America),简称BAA,是由十一家冰球馆和体育馆的老板为了让体育馆在冰球比赛以外的时间,不至于闲置而共同发起成立的。BAA成立时共11支球队,分别是:纽约尼克斯队、波士顿凯尔特人队、华盛顿华盛顿国会队、芝加哥牡鹿队、克利夫兰叛逆者队、底特律猎鹰队、费城武士队、匹兹堡铁人队、普罗维登斯蒸气队、圣路易斯轰炸机队和多伦多爱斯基摩人队。1949年BAA吞并了当时的另外一个联盟(NBL),并改名为NBA(即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1949-50赛季,NBA共17支球队。1976年NBA吞并了美国篮球协会(ABA),球队增加到22支。1980年达拉斯小牛队加入NBA。1988年,夏洛特黄蜂队和迈阿密热火队加入NBA。1990年奥兰多魔术队和明尼苏达森林狼队加入NBA。1995年两支加拿大球队加入NBA,多伦多猛龙队和温哥华灰熊队,使NBA的球队数量达到29支,2004年的山猫队加入。
3.1.2 美国职业篮球文化的全球化
美国职业篮球赛在全世界受到普遍关注,随着NBA规程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季前赛放在世界各地,比如近两年在中国上海举行的两次比赛,各地的篮球爱好者纷纷会聚上海。2011年NBA更是有惊人之举,把常规赛两场比赛,多伦多猛龙对新泽西网队的比赛放在了伦敦进行。票于 2个月前开始售卖,仅仅2天时间,就已经全部卖出。可谓是一票难求。
3.1.3 美国职业篮球文化带动着世界各地职业篮球运动的发展
随着年纪的增长,NBA球星也越来越多加盟到 欧洲联赛 韩国联赛 CBA联赛,这充分带动了篮球运动在该国的发展,例如NBA前球星艾佛森加入了土耳其联赛 ,他的比赛场场爆满.人们欣赏他的球技,学习他的技术。NBA前球星陆续登陆到中国CBA赛场,那带来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他到过的比赛场地一票难求。越来越多的知名球星纷纷走访世界各地,用他们高超的球技将篮球文化播散到世界各地。作为球员,越来越多的球员开始不断创新以他们为榜样精进着自己的球技,学习他们的长处来补足自己,作为球迷可以在自己家门口看到代表着世界篮球最高水平的篮球运动员的比赛。这些曾今在NBA茌叱吒风云的球星们,在他们离开NBA赛场时带着它们的经验在各国散发着他们的第二春。1992年美国梦一队的组建,当他们来到巴塞罗那,他们以场均40分的优势 取得了最后的冠军、他们在那界奥运会带给全球观众的震撼和对世界篮球的影响是用语言所无法形容的。他们的对手是来欣赏他们比赛的,来像他们学习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可以开始和美国队进行对抗,越来越多国家的球星开始登陆NBA,开始在NBA这个舞台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3.2 美国职业篮球文化带动着中国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发展
3.2.1 美国职业篮球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力
NBA在中国来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例如刚刚结束的2013NBA全明星比赛,中国观众的观看率已经过亿,在世界上就人数而言排在第一,走在马路上,坐在公交车上,哪怕就是一个家庭聚会,会有人提起关于NBA的事宜,例如谁交易到哪去啦,谁是今年MVP有利竞争者啊等等,可以说在中国已经非常普及。家长对孩子也都会提起NBA,例如刚刚退役的,迈克乔丹,很多家长都会告诉自己的孩子 我就是看着这位篮球之神长大的.更多的家长 与孩子 现在经常通过电视 一起观看着NBA 比赛的全过程,很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把篮球当做自己学习以外的一种业余爱好。
现在的青少年也开始从较为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和欣赏NBA,甚至会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都非常的喜欢篮球这项运动。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的越来越多青少年开始喜欢上篮球的这项运动,可以说在中国的青少年市场上NBA是非常普及的。现在坐在公交车上也经常可以听到中学生小学生谈论着NBA,当然也都有自己的偶像,NBA球星KOBE 就是大多数青少年心中的偶像。每天的放学 甚至下课 学校的篮球场上 经常都会出现爆满的情况,互相切磋着自己的球艺。通过自己2012年在南昌市育新小学带的小飞人篮球训练营学生进行以下问卷调查统计得出(附问卷)。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A
B
C
D
第一题
154(79.7%)(5.6%)
27(14.7%)
第二题
106(54.9%)
87(45.1%)
第三题
12(6.2%)
23(11.9%)
107(55.4%)
51(26.5)
由上表得对NBA感兴趣的人数占百分79.7,占整个人数绝大部分,说明对NBA比赛感兴趣的人数较多,同时会去看专业性书籍的人数所占比例也很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开始参加篮球训练,由此可以看出篮球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篮球 NBA 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由数据可以看出篮球在我国青少年的体育运动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而在青少年中也有绝大多数人关注美国职业篮球赛。通过第4题第5题可以得知,青少年在NBA中,锻炼了团结 激情 速度 等品质,对其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问答题的回答也让我们感觉到越来越多的NBA球星影响着青少年篮球技术的提高。
3.2.2 涌现出一批给国人看到希望的青少年
越来越多的中国有潜力的青少年 从小就被送去美国NBA底下的发展联盟机构进行培训,越来越多的中国队员开始在世界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例如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1987年的易建联开始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他惊人的爆发与高超的篮球智商,让大家看到了中国篮球未来的领军人物,易建联也用事实向大家证明了自己是。2007年的易建联登陆了NBA这个大舞台向大家展现了自己。2010的世锦赛易建联以近乎完美的表现,接过了国家队的重任,给全国球迷看到了他的成长。2006年的世锦赛,1988年出生的陈江华的出现,让大家对这个180cm多的后卫感到震惊,曾经在美国训练了2年的他,以完美的表现向大家展现了自己,一个个犀利的突破,面对美国队的后卫丝毫不差,一个个完美的进球,让大家对这个年仅17岁的小伙子看到了希望。2010年的土耳其世锦赛,1993年出生的郭艾伦,虽然生在篮球世家,当大家对他的实力生表怀疑的时候,他用一场场比赛的良好发挥告诉了大家,他很有实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在篮球舞台上展现的自己,他们不一定是在职业的舞台上 在NBDL CUBA 高中联赛 初中联赛乃至小学生联赛
3.2.3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投入到对青少年篮球技术发展中来
当然国家及政府企业对中国篮球事业的发展,培养中国篮球后备力量的时候 2010年匹克青少年篮球发展计划,旨在推动中国篮球事业发展,培养中国篮球后备力量的“匹克青少年篮球发展计划”,这是国家与企业专心打造,而“匹克—NBA青少年篮球发展计划” 作为匹克青少年篮球发展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发布会上同步全面启动。
在中国篮球、特别是青少年篮球素质培养与国际的进一步接轨、更加专业化的事业中,民间力量的加入提供了重要支持。特别是像匹克一样的深耕于篮球装备和篮球文化的民间力量,青少年篮球发展事业与其本身的国际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的高度契合,必将带来更多的惊喜。”许志华先生也表示“推动青少年篮球事业的发展就是推动中国篮球未来的发展。”
“国家与NBA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篮球事业,尤其关注青少年篮球的发展。”NBA中国首席执行官陈永正先生说,“随着球迷阵营的日益壮大,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中国青少年的篮球水平,并且让球迷有更多机会体会NBA及篮球的魅力”。
据了解,“匹克——NBA青少年篮球发展计划”,成为今后与NBA的合作范围内的主要活动项目。除此之外,“匹克青少年篮球发展计划”中还将有内容丰富的各项篮球活动。如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对公众开放的匹克篮球公园,让更多的人去参与和体验篮球的魅力。还会有PEAK俱乐部在各地运行,为中国篮球爱好者们提供技术和文化的交流的场所。此外还会有越来越的球星来中国与中国球迷零距离接触。总之,匹克青少年篮球发展计划将是篮球爱好者们梦想开始和实现的地方。
匹克在借助 NBA等高端赛事资源过程当中,与中国青少年篮球爱好者们更加融合,推动更多的篮球爱好者们关注NBA、关注国际赛事情况,从中获取更多的专业体验。致力于发展篮球事业匹克隆重发起“匹克青少年篮球发展计划”,率先担负起运动品牌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同时联合世界顶级篮球赛事资源NBA强势发力,立志贡献于中国青少年篮球事业,“匹克—NBA青少年篮球发展计划” 顺势全面启动。
3.3 美国篮球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篮球发展的影响
随着NBA在中国的影响力,篮球运动在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中起到了不可小鄙作用。只要有篮筐的地方就会有很多的年轻人。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到NBA对青少年带来的正确的方面,同时抵制它坏的方面。
3.3.1 NBA使好多年轻人走出家门走上篮球场,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且不论他们打的水平
如何,我觉得总比在家上网玩游戏要好得多;我个人认为打球至少是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这几年我国到NBA打球的人越来越多(姚明、易建联、孙悦),如果有天赋的小孩从小就打球,进入NBA也算是一种梦想!
3.3.2 是增强了体质,从明清以来外国就叫我们东亚病夫,就是讥讽我们体质差,弱不禁风的样子,通过体育锻炼我们年轻人强壮了起来;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有个好身体做基础总是好的。
3.3.3 篮球是个集体项目,在打的过程中会让我们的年轻人懂得团体配合等,从中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协作互助的精神。还有就是要通过竞争才取得上场机会了,通过积极的努力和拚搏帮助球队取胜等等。这正是我们年轻所缺乏的,通过打球可以让他们在这方面有较好的改变。
当然坏的方面也是存在并不能忽视的、NBA中个别球员作风不好,比如有吸毒的、有打架的、有生活不检点等,这些问题要正确对待和认识,有效的抵制。打球过程如果保护不合理很容易受伤。歪脚了拉伤了是常事,甚至有骨折的可能。要处理好学习工作和打球(看球)的关系,如果影响学习工作那就不行了。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青少年应该正确的认识美国篮球文化带给我们的利与弊,处理好学习工作和打球(看球)的关系,通过美国职业篮球文化带给我们的震撼,激励自己,在篮球舞台上更好的展现自己,哪怕只是一个半场的小对抗赛。
参考文献
[1]刘玉华.中关篮球文化的差异 与中国篮球的发展.体育文化导刊.2004、8 [2]张宏成.从世界职业篮球的发展 看 中国职 业篮球 改革.体育文化导刊.2002、6 [3]李淑青、冯海成.传统文化对国篮球影响之探析.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赵军、王小美.中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关篮球文化 比较.体育文化 导刊.2002、6 [5] NBA制衡机制的理论构建.北京体育学院月刊
2003,8 [6] 篮球运动员特长技术重要性及其培养
体育文化导刊2007、4 [7]中国现青少年发展趋势 辽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6 [8]中国现有青少年篮球水品的分析 辽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7
致谢
本论文的完成是在钱国荣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在每次设计遇到问题时老师辛苦的讲解才使得我的论文顺利的进行。花费了钱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导师表示衷心地感谢!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四年前,带着憧憬来到美丽的江西师范大学,时光荏苒,转眼又要离开这个美丽的校园,心中的不舍难以言表。生活在校园的日子是我有生以来最难忘的时光,感谢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感谢我敬爱的老师、同学,与你们在一起共事是我一生的荣幸,谢谢大家。
谢理博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调查问卷
通过自己2010年暑期在育新小学带的小飞人篮球训练营学生进行以下问卷调查: 学生:年纪:10---15岁
人数:193人
1. 是否喜欢观看NBA篮球比赛()
A 喜欢
B 不喜欢 C 一般
2. 是否会去看一些篮球专业性书籍()
A 是
B 否
3.你学期中练球的频率()
A、每天都练B、一周五天以上C、一周三四天左右D、只有体育课 4.通过NBA,你学到了什么(可多选但不可滥选):
A、激情B、双手C、力量D、团结E、技术F、个性G、信念H、实力I、速度
其他(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打球重要的是(可多选但不可滥选):
A、节奏B、眼力C、信心D、进球E、意识F、个人发挥G、团队H、欲望I、速度J、体 力K、弹跳能力L、球德M、兴趣N、技术O、感觉P、篮球智商Q、助攻、R、气势S、坚持T、天分U、勤奋
其他(请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是否有喜欢的NBA球星?平常是否会经常关注他的动态?是否会以他为榜样,为什么?
第二篇:论我国篮球产业化发展对高校篮球运动的影响
论我国篮球产业化发展对高校篮球运动的影响
摘要:我国篮球产业是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和体育体制变革,不断深化发展而形成的。在我国篮球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之下,高校篮球运动特别是CUBA全国大学生联赛发展相当迅速。
关键词:高校;篮球运动;产业化
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现状分析
据CCTV5报道,一份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概有3亿人打篮球,40%的中国儿童说篮球是他们最喜欢的项目,15至24岁的年轻人75%是篮球运动的热爱者,在北京、广州、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这个比例高达97%。除了国球乒乓球,篮球是中国大众最普及的一种球类运动。
我国篮球产业是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和体育体制变革,不断深化发展而形成的。虽然我国篮球产业,已具备了一定规模,但我国的篮球产业在1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重视和加强篮球产业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界和体育界的当务之急。 我国篮球产业化对高校篮球运动的影响
篮球产业化是指在商品经济发展与体育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利用高水平篮球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参与社会商业活动与社会文化活动,为社会提供相应服务,同时获得经济收入。我国篮球1994年在赛制上进行了改革,推行了篮球全国甲A的主客场制;1996年又推出了全国职业篮球联赛;1997年实行全国俱乐部篮球比赛;1998年又同时举行了甲A、甲B联赛;04年赛制又有了重大改革,把14支球队分为南北两区、借鉴NBA的比赛机制,又推出了全新的篮球超级联赛(CBA)。在我国篮球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之下,CUBA全国大学生联赛自1998年开创以来发展相当迅速、05年推出的大学生超级联赛更是开展的如火如荼、成为大学生在篮球运动方面的焦点话题。特别是女子篮球职业联赛的推出,又为我国篮球产业涂上了丰富多彩的一笔。
同时,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处在整个篮球行业之中,其发展形式受篮球整体发展模式的影响。由于我国篮球职业联赛主要是由商业推广,大型商业集团独家代理,采用买断形式,主办者没有经营风险,但易受制于人,协议期内不能单方采取大的改革措施,而且收益很有限。同时篮球职业俱乐部大多都是企业出资组队参赛,企业对俱乐部球队投资有限,使球队经营运作困难,甚至有些球队因资金紧缺难以维持,更谈不上引进高水平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其结果是严重影响联赛的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大部分建立在原有计划制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篮球产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必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同时又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投资合作形式。由于合作形式的多样,俱乐部产权归属和管理方式就有了差异。加之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篮球协会与各俱乐部没有直接的纵向领导关系,虽然通过章程和制度有一定限定,但仍会产生暂时的矛盾和困难。
目前我国篮球职业联赛宣传工作薄弱,主办单位、推广商、承办单位、俱乐部及新闻媒体没有形成合力,造势不够。联赛的市场开发广度、深度不够,俱乐部主场建设硬件、软件有待提高,球队与球迷缺乏各种形式的沟通,联赛各方利益分配关系不明晰,力量分散,容易产生矛盾。目前我国篮球职业运动员的选材机制还不够完善,基层的篮球运动还处于以往的比赛模式,没有引入联赛机制选材运动员。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的不均衡性,直接影响了篮球产业的整体发展,体现在经济收入的不同,使篮球人才流动出现不正常的倾向,进而使各俱乐部球队之间的实力相差悬殊。
篮球产业是由其核心产业,中介产业和外围产业构成的有机整体。当前我国篮球产业发展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中介产业缺位。篮球产业结构中尚不存在一个有一定规模、能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服务的体育竞技代理业,一方面会造成核心产业的发展活力不够,效益不高,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外围产业规模的拓展和效能升级。尽管国内已经有一些专门从事体育经济业务的公司,但其规模与业务水平与国外的同类公司相比差距很大,根本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篮球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我国体育经纪公司,开展全方位的体育经纪业务。各级体育市场的行政主管部门也要配套的做好体育经纪人的培训和认证工作,规范体育中介市场的运作,促进篮球产业整体发展。
篮球运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延袭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错误的将体育事业作为单纯性的公益事业,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和包办,排斥市场和经营。这种依赖政府投入,依靠行政力量组织动员的模式,一方面造成了政府单一的供给能力与人民群众增长的参与性需求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各种体育市场的培养和发展。篮球产业作为体育产业中一个较大的支脉也不可避免,其受到的影响更为突出。当前制约我国篮球产业发展的是缺乏篮球产业管理人才问题。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的篮球产业经济管理人才,是一个国家篮球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要基础。一般来说篮球产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需要具备体育意识、市场经验和经济意识。
与此同时,以打造中国大学生顶级篮球赛事为目标,借鉴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简称NCAA)为主的美国大学篮球联赛的成功模式,打破中国竞技体育的训练机制,真正实现“教体结合”的新思路,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篮球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学生篮球联赛(以下简称大超)是高校篮球产业化的大胆尝试。开展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是中国篮球迈向高校化,走高校化之路的重要尝试和积淀,它作为一种探索,作为一种创新,势必为中国篮球造就一大批高校新星,也必将成为中国篮坛的又一亮点。大超联赛的诞生不仅给中国高校体育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而且其改革的方式和改革的力度也促进了中国篮球职业化的发展,同时也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中国高级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
总体上看,篮球市场管理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篮球产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部门式条条管理按照原有的体制有强化趋势、部分分割,地区保护问题严重;二是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行业监察、预警、评价、统计,考核和行业发展、投资、经营的信息系统;三是缺少扶植篮球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尤其是在用地、融资、税收、赞助,建立篮球产业发展基金等方面没有明确的、可操作的产业扶持政策;四是一些准行政单位(如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协会,竞赛管理中心;社会体育管理或发展中心等)用行政手段垄断项目市场,使项目壁垒过高、进入成本过大,极大地制约了篮球产业的发展。结论与建议
目前实行篮球俱乐部制,虽已被国内各企业集团、俱乐部所接受。随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体育体制的变化,我国篮球产业必须走改革之路,按照市场经济的管理方式进行经营与管理,必需明确产权归属,把责、权、利落实到位,落实到人,彻底改变责权不清。俱乐部实行企业化管理,明确俱乐部的独立法人地位,引入和健全竞争机制,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竞争、价格和需求这三大要素来经营,充分调动俱乐部成员的积极性,挖掘潜力,为建成真正意义的职业俱乐部打下基础。要有重点地采取特殊措施在一些高校培育开发篮球市场,内外结合,上下协调,多种形式,逐步形成较为规范的中国型的篮球产业市场。
“大超”联赛是我国体教结合的具体实施,它是以学校为选拔人才的基地,建立小学——中学——大学——职业联赛一条龙训练的可持续后备人才体系。但是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的弊端,一方面很多中学为追求升学率采取一些不正常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大量侵占学生的业余时间,也包括课余训练时间和体育课,造成训练时间不能保障,训练任务不能完成,影响了训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大学生球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必须考虑在训练时间相对较少的实际情况下,安排好其与技战术训练之间的比例,采用短间歇时间,大密度、高强度和以专项素质为主等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率,才能为球员进入CBA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近年来高校的场馆设施提高很快,有些地方甚至不逊于一些职业队,把青年队挪到高校中来,既解决了青年队的训练问题,也能带动高校篮球发展,这一构想堪称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王朝辉.关于我国篮球运动发展出路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1997(1):18-19.
[2]王世安.篮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3]滕朝阳.论篮球比赛中个人防守战术行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
当今社会 ,体育竞技成绩越来越被看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 ,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地区都越来越重视体育竞技成绩的提高。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体育健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支出一年比一年多 ,体育产业中的“朝阳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篮球作为三大球类运动之一 ,已经在世界各地普遍开展。追溯篮球的历史 ,篮球是 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J·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最初 ,他只是希望找到一种不受场地限制的娱乐方式 ,以此丰富学生的生活。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 ,篮球逐渐具备了共同认可的运动方式和行为规范;逐渐成为了具有挑战极限 ,超越自我的竞技运动项目。190 4年在第 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一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 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 ,并用几种文字出版 ,发行于全世界。这样 ,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 ,成为世界性的运动项目。
第三篇: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
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利亦有弊。这就要我们国人正确对待美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要正确对待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关键词】传统价值观 传统文化产业 传统饮食文化 传统节日文化
【正文】
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是由象征符号、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物质文化四部分组成,美国也从这些方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变现在以下方面:
一、美国文化影响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价值观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伦关系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思想的起点,孟子指出,人伦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种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价值观重人道精神、重群体精神;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上,中国传统价值观重修养之道。而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追求自由、平等,与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完全不同,并且美国文化强调独立、个性,具有物质性和实用主义。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共享性,美国文化传播到中国,自由、平等冲击着中国封建伦理思想,以及独立、个性、物质性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我们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学习美国的优秀文化,追求自由、平等,追求独立、个性,但不能一味的标新立异。追求独立的同时也要注重群体精神,学会团结协作。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主义,也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
二、美国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产业
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文化深得国人青睐。还有迪斯尼、MIV流行音乐、好莱坞电影等更是深受国人欢迎。迪斯尼乐园成为大多数人们心目中好玩又刺激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心中的天堂。MIV流行音乐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占据了青少年大多数业余时间,有的甚至对好莱坞电影痴迷,这些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以外,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的戏剧、歌曲、才艺表演等文艺演出产生很大冲击,甚至对中国的国粹—京剧造成很大打击。受美国等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大多数人不喜欢戏曲、京剧,也可以说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欣赏京剧,青少年这一代除了专门学戏曲的别的就更不用说了。在大街上,放眼望去,耳朵上戴耳机的人很多,但有几人是在听戏曲呢?我想大多数都是在听流行音乐吧,而且还边听边唱,但有几人会唱京剧呢?我想说,好的流行音乐是应该学习,应该欣赏,但我们的国粹就要丢弃吗?当然不可以!国粹是我们民族的精华啊,怎能抛弃?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更要创新,找到人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鉴于此,我们更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科学技术,促进本国文化产业更有利发展。
三、美国文化影响中国传统语言
美国文化对中国语言的影响表现在英语越来越受国人的重视,汉语则次之。美国作为第一经济大国,各方面影响在世界上都比较大,英语又作为世界第一通用语言,对汉语的冲击自然就大了。大部分家长从孩子4、5岁开始就报英语辅导班,注重孩子英语学习。而且学校考试英语和语文卷的分数一样,很多人也就不得不重视英语了。对语言的影响还凸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国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上网信息量大,因而他们的网站成为上网者访问最多的地方。英语成为一种通用的时尚化标准语言,不懂英语几乎难以在网上交流,这激励了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却使他们忽略了汉语的重要性,导致他们驾驭汉语的能力下降。最明显地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一是提笔忘字,错别字增多;二是字迹潦草,美观度降低,书法被严重忽视;三是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
在全球化日益明显、各国关系愈加密切的环境下,我们是应该注重英语和他国语言的学习和研究,方便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但前提是要把我们的母语学好。试想,作为中国人不会说汉语,而英语却说得流畅动听,不会被人耻笑吗?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应继承和弘扬,让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走向世界,让汉语为世界上更多人所接受,加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四、美国文化影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五千年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千百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多种多样。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形成。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料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也十分注重口味。
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与以前无太大区别,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有一些面包,蛋糕等进入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随着技术的革新,人的生活速度加快,营养而简单的食品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而西方饮食文化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向着高热量,简单,便于携带的方向发展。以肯德基为例,其推出的食品多种多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人对有着快捷,方便,营养等特点的西方饮食文化逐渐认可。以下是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1987年,在北京前门,第一家肯德基开业;1996年6月5日,第100家肯德基在北京开业;截止2002年9月12日,已有700家肯德基在中国开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87年至1996年的9年中,有100家肯德基落户中国,而从1996年至2002年短短的6年中,就有600家肯德基出现在全国各地。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人开始逐步接受西方饮食文化了。但这也不能完全说明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在现代社会就没有市场了,也不意味着西方饮食文化已完全占领了饮食文化的至高点。
五.美国文化影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因此不可避免的,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今,人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过我们自己的节日,美国的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情人节等传入中国,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西方文化冲击中国文化并非形成于一时,它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外原因。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火爆与商业炒作密不可分,每年一到圣诞节,情人节,商家的各种广告,宣传活动就会铺天盖地。国人过西方节日的热情也远远高于中国传统节日,情人节、圣诞节铭记于心,甚至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而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呢?不放在心上,别人提醒才想起来,但知道后也不会像西方节日那样庆祝。中国节日起源于节气,庆贺和祭祀等活动,而西方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现如今,许多人都偏爱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造成了人们缺乏共同价值观念,民族向心力大大减弱。
六、我们的态度 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当然是有好有坏,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去对待美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吸收美国文化的优点,并结合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四篇:对中国青少年篮球训练的反思01
对中国青少年篮球技战术训练的反思 雷成湖
(惠州市第一中学,广东惠州 516001)
摘要:青少年篮球技战术训练的好坏决定整个篮球水平的高低。改变思想观念,实施实用性和攻击性训练,从青少年开始培养独立解决篮球技战术问题的能力,激发运动员的创新思维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运动员向更高水平发展打下最牢固的基础。关键词:篮球技战术;训练;反思
reflection on China's youth basketball technical and tactical training LEI Cheng-hu
(HuiZhou No.1 Middle School,Guangdong,HuiZhou,516001)Abstract:The quality of Youth basketball technical and tactical training decides to the level of the entire basketball.Changing ideas, implementng practical and offensive training,From the beginning of youth developing independent capacity to solve problems on basketball techniques and tactics, stimulating innovation and foster and the capacity for lifelong learning of Athletes, are beneficial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most for the athletes.Key words:basketball technology and tacics;training;reflection 中国男篮在历届国际大赛上的表现不能说好,因为取得的最好成绩也只是第八名,而且还存在侥幸。也许有人还为中国男篮找借口,比如中国男篮起步晚,中国人种及教练等问题,但所有的借口都是推辞,因为还有很多国家比中国起步晚,人种跟中国类似的,但成绩比中国好的多,比如西班牙,立陶宛,阿根廷,南斯拉夫等等。其次中国队在世界大赛中平均每场比赛的得分不过八十分。而反观很多战绩比中国差的球队都比中国队高,比如安哥拉,塞内加尔,波多黎各等国都在八十分以上。这更不能用人种等原因来解释。另外,国内的篮球联赛的比分都很高,几乎都在百分以上。但一旦跟国外球队比赛,比如在一些邀请赛,热身赛上等得分就很低,都很难过八十分。种种现象不得不引人深思:中国男篮肯定在某方面上出现问题,或许是选材,或许是训练,或许是管理等等。那么对于选材和管理本文不作论述,也不好妄加评论。因此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对青少年篮球训练的经验以及观看许多国内外的青少年篮球训练的视频所得的体会来谈一谈我对中国男篮后备生力军青少年篮球训练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希望这些个人观点能引起更多从事篮球训练的老师或教练的反思。篮球技战术的实用性训练远胜过技战术的规范性知识训练 在国内各种层次的的篮球训练中,几乎所有的老师或者教练都把规范性知识教学或者训练放在首位,把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技战术动作的规范性训练上。也许从事篮球方面的你我他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初我们学技战术时老师强调动作规范性达到这种地步:投篮的手臂成多少度角,传球手臂怎样伸展怎样回收,身体姿势怎么样,运球时手接触球的位置和拍球的方向,基本技战术动作必须跟老师要求的相像等等。学成以后我们再教别人时也是这样,如此的循环往复,不断加深造成了技战术动作的陈旧老化,或者停止不前,或者没有创新,没有个性化。中国许多中学和大学使用的篮球教材从上世纪的90年代一直沿用至今,而且还要继续延续下去,而这些教材无一例外的都是把技战术动作的一招一式,一笔一划都描绘的详详细细,这不得不让人心痛。因为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老化,更重要的是理论观念的老化和实践思维的陈旧。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难道不让人心痛吗?这就是导致中国篮球止步不前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当今社会是个日新月异的变革社会,是个与时俱进的社会。任何的实践和理论都处于高速革新的状态。没有把创新和个性化理念放在第一思想,就是落后。篮球运动也是一样。篮球运动的指导思想,技战术风格,训练和康复方法等都在快速变革中,篮球的技战术动作也应不断变化和发展。充分强调篮球技战术的实用性,弱化或者简化技战术动作的规范性,激发运动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更快更准更活的目标指引下争取创造出更多的更全面的更具个性化的在比赛中更有实用性的技战术动作,这才是比赛的需要,胜利的需要,篮球进步的需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不管多么规范的技战术动作若不能得分,不能创造出主动的局面,那么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徒劳,都是中看不中用的招式而异。所以,在篮球训练中尤其是青少年的篮球训练中尽早的强调这种观点:学技战术不是学技战术的一招一式,而是学技战术的攻击性和实用性,学它造成得分的捷径。在训练中应该始终贯彻这种思想,不光光是学技战术动作,还包括身体素质训练,脚步动作训练。实施篮球训练的实用性和攻击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一)篮球基本技战术的攻击性搭配训练法
篮球基本的技战术的训练如何搭配才能达到最强的攻击性呢?这就需要先确立核心技战术。有人认为篮球最核心的技战术是投篮,因为篮球比赛是通过投篮得分多少判定输赢的;也有人认为其核心技战术是传球,因为篮球比赛是个集体项目,只有通过传球才能把队员串联起来形成威力巨大的团体;还有人认为其技战术核心是基础的战术配合,因为比赛中用的最多的配合就是基础配合。虽然各有千秋,本文认为他们都不能突出反映篮球技战术的最最核心得东西,不能形成核心技术。本人认为篮球的最核心得技战术是攻击性运球技术。因为运球就是促使篮球运动员从原地站立到直立行走再到运球奔跑再到随心所欲地掌控比赛的钥匙,尤其是在当今这么激烈的篮球比赛中没有随心所欲地攻击性运球就没有投篮的空间,更不会有团队的配合,运球对篮球运动员的作用好比劳动对人的作用,其重要性太大了。如果在高水平篮球比赛中没有攻击性运球技术,运动员无以成了投篮,传球等其他一切技术的机器。那么何谓攻击性运球技术呢?攻击性运球技术是指运球过程中所有具有攻击性的一切技术,比如变向过人技术,运球急停技术,运球突破技术,运球投篮技术,突破分球技术等等。攻击性运球是以运球为核心的技术,其变化多样,突然性强,杀伤力大。确立以攻击性运球技术为核心的训练是培养高素质篮球运动员的开始。训练的基本技战术内容的配置也应以攻击性运球为核心。因此,确立以攻击性运球技术为技战术训练的核心,展开有效地训练内容的搭配,才是取得良性循环的最好方法。这里本文建议一条练习内容的搭配方法,仅供参考:训练的第一周必须把各种运球方法教完,其中包括高低运球,变速变向运球,胯下运球,背转身运球及背后运球,在每次训练的休息期间教传球和自由练习投篮,然后每次课都要巩固前面所学知识。训练的第二周开始教运球过人技术,包括各种运球方法的过人和持球状态下的过人技术,这一变化非常重要。每次上课的要求都是一样要把各种运球技术全场做两个来回,然后练习运球过人技术,每人四个来回,然后教新知识。训练的第三周教运球上篮技术及运球突破上篮技术,每次上课复习;训练的第四周教滑步,然后进行一打一练习。同样教投篮时也是结合运球的中远及篮下的投篮技术,再把基础的战术配合柔和到运球投篮当中一起传授给学生。不管教什么都必须以运球为核心,通过运球来完成,每次训练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来不断加强运球技术,从而不断强化运球攻击的能力。
(二)篮球基本技战术的核心技术环节教学法 篮球技战术是个性化非常强的知识体系,它完全不同于课本上一加一等于二的东西。每个人掌握技战术的方法多种多样,千差万别。要最大程度地体现和培养这种掌握技术的创新性能力就应该采用核心技术环节训练法。何谓核心技术环节训练法呢?核心技术环节训练法是指把一项技术的最核心的技术环节教给学生,其他的过程或者枝节留给学生去想象和发挥,从而激发运动员创新技术知识能力的训练方法。比如教变速运球时只讲运球要突然加速突然减速,至于如何加减速不要一一解释给运动员;教变向运球时只讲变向的一瞬间要把球从体前的一侧变到另一侧,不要讲如何拍球、怎么移动脚步;教传球时只讲手腕手指的用力方法,不讲手和手臂如何伸收及身体姿势如何;教投篮时只讲手指手腕如何用力,不讲手臂的位置等。虽然在这样的训练中初学者在掌握技术时走了很多弯路,经受很多挫折和打击,但正是因为不断地经受磨砺,运动员才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才在失败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战术风格,才在摸索中磨砺出坚强的意志。这跟美国人从小就培养独立意识的观念相似。所以这种挫折训练法比填鸭式的教学更有实用性。
(三)篮球基本技战术的目的训练法
篮球技战术的训练是一项比较枯燥的活动。初学者都是满怀对篮球强烈的好奇和冲动而来的,然而有些教练在训练的开始就用大量的脚步和身体素质练习施加于他们,使其训练陷于极其沉闷的氛围中。初学者最大的愿望是做有球活动,这是人的天性。那么为什么老师或教练不善于利用这一秉性呢?本文认为采用目的训练法不仅可以激发运动员的天性,而且还有利于引导运动员更快更具实用性的掌握技战术。那么什么是目的训练法呢?目的训练法是指以训练的结果为目的引导出需要训练的内容,以让运动员理解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技战术可以通过那些训练内容能够达到的训练方法。比如初学者认为篮球好玩,就让其运球上篮,结果他们运不住球,投不进球,以致启发要想投进球就必须先学会运球;运球学会后要想突破防守把球投进,就必须学会有关突破的脚步动作和技巧;防守者屡遭被突破,肯定想防住对手,才知道学习滑步的重要性;随着个人进攻能力的增强,单一的防守很吃力,就会启发运动员进行集体防守的思考等等。可能目的训练法对有些初学者不必要,但确是绝大多数初学者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初学者毕竟是个孩子,喜欢更直观的学习。这种目的训练法可以激发初学者的斗志,培养战胜失败的勇气和意志,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及树立远大目标的理想。另外对于初学者,老师或教练可以在训练时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学和该怎么学等一些问题,引导和启发运动员不断的思考。
(四)篮球基本技战术的运动训练法 动是一切运动的特征。篮球运动更是如此。在高水平的篮球比赛中队员为创造有利的投篮机会需要大量的有球和无球的跑动。篮球的技战术都是在移动状态下完成的。因此,运动中运用技战术的能力决定篮球水平的高低,原地静止状态下运用技战术的能力只是运动中技战术能力的倒影,没有运动中的技战术能力就谈不上有其他的能力。因此,在篮球的技战术训练中老师或者教练必须在思想和行为上强调和加强移动中运用技战术的理念和能力。首先,向运动员分析为什么篮球比赛是运动中运用技战术的比赛,在思想上启发他们高度重视这一观念;其次,训练中一切技战术的练习皆在移动中完成,初学者也是如此。比如教运球时让学员先在走动状态下做,再在跑动状态下走“之字形”运球,再到有防守的情况下运球;教投篮时先教运球上篮,再教突破上篮和传接球上篮,再到跑动中投篮等等。在移动中练习技战术,运用技战术就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运动中的技战术习惯和能力。这样训练必然给学员带来学习上的巨大麻烦,还会导致各种非常尴尬的场面,但不必担心,因为学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更能激发出无穷的斗志和创造力,更能表现出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巨大勇气和意志。篮球中好的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等到成人后就为时已晚。所以做教练或老师的应该重视这一点。
篮球基本技战术的比赛训练法
技战术的常规性训练只是学员对篮球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的过程,并不是催化成实用性能力的好的途径。要想更快地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就必须把所学知识投放到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去磨砺,去品尝,去感悟,去提高,因为实践是创造真理的源泉。那么采用什么训练方法可以做到这样的效果呢?本文提出采用比赛训练法不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而且还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技战术的对抗性比赛训练是指在技战术训练中利用初学者好攀比的心理来安排两人或多人一组练习,让所学知识在学习开始阶段就形成比较差异性分别,以此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例如:学运球时可以两人一组,一人运球另一人跟随防守,让学员始终处在积极地学习氛围中;在每次训练的后半段留给学员进行有区别的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二对一、三对二比赛,让所学知识通过不同的对抗形式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学传切等基本战术时在讲明做法后马上做有不同程度的防守练习等等。总之,任何的技战术训练不要等到技战术被做熟练后才施加有防守有对抗的练习,否则,技战术只能是传承式的从教练的说教中搬运到学员的脑子中,很难形成创新性、差异性的技战术。实施青少年篮球技战术实用性和攻击性训练应区别一下几种情况
(一)身体素质训练不同于攻击性技战术训练 在许多青少年篮球训练中,很多教练会把学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比如速度、力量、爆发力、柔韧、灵敏性、耐力等等的训练。这些训练对学员的运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这些训练并不能算攻击性技战术训练。本文的攻击性技战术训练是一种把运动能力和技战术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训练,跟单纯的运动能力训练差别很大。攻击性技战术训练不反对身体素质训练,但也不赞成对青少年进行大量的身体力量及其他素质练习。对青少年攻击性技战术训练强调的是人与球、人与人以及人与空间的关系,而把身体对抗的攻击性放在次要位置。
(二)步法训练是攻击性训练的重要部分
任何的技战术必须要有灵活的脚步支持才能发挥出威力。技战术是鱼,步法是水,不能分离,不能偏颇。脚步的灵活性和各种脚步的变化必须在训练中与技战术训练同行。教了技术就必须教运用这种技术的步法,技术先,步法后,形影不离。另外,教步法时注意要只教其一不教其二,千万不要什么都交给学生,否则只会埋没学生的想象力,但要强调球员学会不断创新。
青少年篮球训练是整个篮球发展的基础。少年强、则篮球强。怎样才能把技战术知识更早更快的变成具有攻击性和实用性的智慧和能力,是每个教练要做的和要认真思考的事。怎么做、愿一起共勉。参考文献: [1]孙民治:《篮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高鹗等:《现代篮球训练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3]《高等学校试用教材篮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4]孙民治等:《中学篮球教学与训练方法》,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5]篮球基本功训练视频.http://you.video.sina.com.cn/b/9735220-1341809441.html。[6]纳什少年训练营.http://。[7]现代篮球基本技术训练.http://。
[8]科比拉斯维加斯训练营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ExODY5MDQ4.html。[9]《篮球教学系列片》,北京科影音像出版社.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Y4NTQ0OTI=.html。
[10]NBA乔丹基本功训练教学.http://。通讯地址: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邮编:516001
第五篇: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企业社会工作是指将专业知识与方法运用于工作场所,关注工作环境中员工的人性和社会的需求,通过设计和执行适当的干预措施,以确保健康的个人和工作环境的实现。其起源于欧美,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社会工作最早发展起来的实务领域之一。本文试图梳理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以期对我国有所启示与借鉴。
摘要:从19世纪开始至今,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经历了发起和衰落、再次出现与发展,以及近年来的新变化等阶段。分析每个阶段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和相关的论题,将在四个方面对中国有所启示和借鉴。一是企业社会工作在应对劳动问题上有优势,我国应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二是政府应加强与完善劳动立法,为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三是以工会为依托,推进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四是加强企业社工专业教育,提升实务工作者的能力。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 福利秘书 员工协助方案
作者简介:王晓慧(1979-),女,汉族,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张婷旖,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
企业社会工作是指将专业知识与方法运用于工作场所,关注工作环境中员工的人性和社会的需求,通过设计和执行适当的干预措施,以确保健康的个人和工作环境的实现。[1]其起源于欧美,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社会工作最早发展起来的实务领域之一。本文试图梳理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以期对我国有所启示与借鉴。
一、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起源
企业社会工作在早期被称为工业社会工作(Industrial Social Work),第一位工业社会工作者出现在1875年。匹兹堡的海因兹公司设立福利秘书一职,由阿姬·杜恩(Aggie Dunn)女士为公司的年轻女性员工提供服务。自此之后的约半个世纪里,工业社会工作经历了发展和衰落的阶段。
研究者波普尔(Popple)追溯了从1875年至1930年间,社会工作在商业和工厂中的发展历史,并识别其衰落的原因。他认为,福利秘书的出现与当时美国工商业领域内的福利运动密不可分。19世纪末,美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业规模扩大,劳动力构成发生改变,女性、移民更多地被雇佣。与此同时,劳工装病、破坏机器、流动的比率也增高了,更多的工人加入了工会。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资本家开始想办法满足工人的需要,为工人提供一系列福利项目,比如在企业内部建立非营利的餐厅、商店、公寓、诊所,为女工们提供健康有益的娱乐项目。[2]这些福利项目需要雇员来执行,福利秘书职业应运而生。1900年之后,福利秘书人数开始增长,据美国劳工统计局1919年的调查显示,美国的431个大公司中,有141个雇佣了至少一个全职的福利秘书,154个与外部机构签订了社会工作服务合约。[2]
从事福利秘书工作的多为女性,她们通常具有教师或护士的背景,一些人有在慈善组织工作的经历。为雇员提供服务时,她们经常使用个案工作方法,解决工人的个人问题,如给予个人正确着装的建议;当工人遭受主管不公待遇时,介入调节;疏导工人的情绪等。也会使用小组工作方法,在工人中开展教育性的、娱乐性的、社会化的、性格塑造的小组活动。她们的工作还包括一些行政职责,比如管理所有雇员福利;培训、雇佣和解雇雇员;分配工作、定工资薪酬水平等。[2]
百货商店、纺织厂是福利秘书们主要的雇主,她们主要为女性雇员服务,后来扩展至移民及整个工作群体。虽然福利秘书给予工人不少帮助,但她们实质上是企业主管理工人的工具,所以工人不信任福利秘书,劳工组织也对她们的工作有强烈的指责。随着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福利运动衰退,加之工会的反对,福利秘书被人事经理取代了。当时这个领域社会工作的教育更偏向于讲授商业管理类的课程。1920年一系列社会工作研究都提到了工商业里的社会工作,都认为它属于商业管理。[3]
二、企业社会工作者的再次出现与发展
福利秘书一度销声匿迹之后,美国的企业社会工作在二战期间再次出现,为期较短。社会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数量,进入到企业中。不同分支的军事服务雇佣了专业受训的社会工作者,处理军事人员与工作有关的许多问题。[4]最广为人知的是全国海员工会和联合海员服务的联合项目。伯莎·卡彭·雷诺兹(Bertha Capen Reynolds)是其中特别有名的社工,她及同事们提供的服务,成功地得到了海员和家属认可。1945年战争结束,企业社会工作又再次衰退。
美国的企业社会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随着员工协助方案(EAP)在企业的推进,大量的企业社会工作者开始进入工作场所。[5]EAP为雇员及其家庭提供咨询,处理包括情感、婚姻和行为—医疗问题。[1]据美国国家事务局统计,全国的EAP项目在1950年代不到100个,到1987年,则有10000个。另一个评估显示,在1986年,有12000个咨询项目服务于超过三分之一的普通劳动者。[6] 企业社会工作者大规模的出现与三个因素有关。首先,联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与工作场所有关的法律,《职业安全健康法》《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就业年龄歧视法案》和《民权法案》的第七章以及《职业康复法案》的第五章对雇主和工会提出了新要求。[7]这些制度影响了雇主对待雇员的方式,是企业社会工作出现的必要条件。其次,美国劳动力构成发生了巨变,女性、少数族群、残疾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已婚有孩子的妇女在其中的增长率很高。据统计,1960年或两个特定的问题,比如酗酒或药物滥用。第二女性劳动力的参与率是37.8%,1977年则攀升至48.4%。男性的参与率则从1960年的84.0%降到了1977年的78.3%。同期已婚有小孩妇女的参与率增加了一倍多。[8]女性传统角色发生了变化,冲击了原有的家庭安排,家庭生活压力增长,离婚率上升,小孩需要照顾的问题凸显了出来。再次,工人不再只有经济方面的需求,他们希望被平等对待,既有经济方面的需求,还有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不仅企业主雇佣企业社会工作者,工会在新形势下,也改变了以往的立场,开始雇佣企业社会工作者。有研究者认为,从1960年到1970年,工会提供的社会服务受两个宏观发展的影响,一是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女性日益增长,构成了服务增长的需求基础;二是福利国家的成熟。[9] 社会工作在工作场所运用时,所遇到的问题比其他的领域更复杂,因为企业组织的稳定和盈利的重要性超过对服务对象需要的关注,企业社会工作者常遭遇价值观上的困境。20世纪70、80年代,企业社会工作快速推进的时候,在研究和实务领域,存在着对其诸多的思考。在一篇题为“企业社会工作有未来吗?”的文章中,一位名为弗莱明(C W Fleming)的企业社会工作者分析自己的工作,认为在企业内社工专业的边界不清晰,专业技能水平低,可替代性强,培养企业社工的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其断言,“除非社工能发展出工厂能使用并且能积极推销的产品,否则企业社会工作没有前途。”[10] 研究者奥兹沃(Ozawa)认为,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诸如劳动力构成的变化、泰勒制下的劳动异化、劳工不断提高的预期等紧迫性问题。管理者和工会在寻找能应对以上问题的专业人士,社会工作者是有机会的,通过提供服务,产生工人、管理者、工会希望的结果。奥兹沃提出了工作场所社会服务的四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是处理一个或两个特定的问题,比如酗酒或药物滥用。第二阶段是推进更为全面的项目,因为多种问题是互相关联的。管理方或工会将会意识到酗酒或药物滥用只是更大的、潜藏问题的症状。第三阶段是组织化的介入,服务提供者可能参与同管理方和工会的协商,协商关于重组工作和工人关系的问题。第四阶段,模糊管理方和雇员之间的界限,强调双方有共同的利益。这四个阶段从低级到高级,对提供服务工作者的技能和知识的要求也会改变。在低阶段,主要要求微观介入技术,工业心理学是必要的知识基础。当到高阶段时,要求宏观能力,包括仲裁、协商、教育、咨询的功能。要求工作者具有理解大型组织的知识基础,对其所处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影响它们的政治、经济力量都要了解。[8]奥兹沃四阶段模型的提出,既可以视为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展望,也可以视为对当时企业社会工作实践的批评。当时推行的EAP项目依然是在微观层面的介入,忽视了导致问题出现的工作环境因素。古金斯(Googins)和戈弗雷(Godfrey)指出,从企业社会工作发源以来,一直都是临床取向,重视解决个人问题,但如果它想对工作的性质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就必须关注组织制度的改变。[1] 现实为企业社会工作的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相较于实务方面的进展,教育相对滞后。梅登(Maiden)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没有站在为工作场所提供社会服务的前线,对于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直没有组织化的响应,直到1979年,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和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CSWE)才共同发起的一个项目,代表了推进企业社会工作的教育和实务的职业承诺。1982年,全国社工协会才组织了全国企业社会工作特别小组。[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大学才提供专业企业社会工作第一学位授予程序。建立企业社会工作专业的有哥伦比亚大学、亨特学院、伊利诺斯大学、马里兰大学、锡拉丘兹大学、南加州大学。还有其他约15个大学提供雇员援助的特定课程,以及提供企业社会工作的选修课程。企业社会工作方向的学生要完成大量的实习,要求九个月内每周有三天的实习,同时要接受有资质的企业社工的督导。[3]企业社会工作从业者要求取得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提供授予MSW-MBA的联合学位教育。[11]
三、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新变化
EAP项目是企业社会工作者进入就业场所的主要模式,到20世纪末期,中等规模或大公司三分之二的雇员被EAP项目覆盖。[12]EAP模型所涵盖的服务内容日渐增多,从最初关注个人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到物质滥用、残疾、工作场所的健康和安全、离职的服务,也包括对员工和管理者提供预防性骚扰、艾滋病等的培训。其他的非EAP项目,如工会会员援助项目、行为健康保健管理、公司社会责任等亦有所发展。
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全球化与美国福利政策的重大转变,要求企业社会工作者突破传统地提供服务的方式,面向新出现的就业人群,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制造业向国外的转移降低了美国国内低端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在经济结构上,信息服务业取代了制造业,从事兼职或临时性工作的新工人阶层产生。[13]最大的挑战来自福利政策的改变,以往的福利接受者必须要进入劳动力市场。
克林顿政府1996年颁布《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协调法案》,被普遍称为“从福利到工作”。法律以TANF(贫困家庭临时救助)取代了已实行60多年的AFDC(对有子女家庭补助计划)。AFDC没有时间限制,政府试图通过TANF的实施,促使贫困家庭在两年内就业。所以TANF制度使得以往不用工作的福利接受者(多为单亲家庭的育龄妇女)被迫进入劳动力市场,他(她)们缺少基本的职业技能,许多人是第一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找到的工作层次较低,工作难以维持,在精神上有巨大的焦虑和压力。艾弗森(Iversen)认为,近三十年来的企业社会工作关注的是已经被雇佣的工人,在政策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新的服务对象出现。企业社工们应该系统性地运用此前在工作场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经验,将之运用在从福利到工作的环境中。企业社工要重构经验,同时在多个系统层次上扮演多面向的角色。[13]梅登(Maiden)提出,把EAP变为个案管理模式,优先供给TANF制度下的前福利接受者,长期(1-2年)提供,两周联系他(她)们一次,做好预防酒瘾、药物滥用复发的工作。从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的视角,在个体和组织层面介入。因为服务对象女性居多,此个案管理模式要使用性别敏感评估。[3] 新形势的转变对企业社会工作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莫尔-巴拉卡(Mor-Barak)等认为,企业社会工作者、工作程序与社工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分离的。当EAP在个人和组织层面介入时,企业社工具有多样性的角色,实践要求整合的企业社会工作实务教育,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领域之一。企业社会工作要同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和伦理保持一致,在教学中,一定要有社会议题。他们以南加州大学的硕士课程为例,介绍企业社会工作的教育课程要教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总体的价值观、权利和责任,重视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在企业社会工作领域运用的机会,让学生理解此领域与多样化的领域的相似与相异。[14]
四、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内地企业社会工作21世纪初刚起步,在深圳、上海、苏州等地已进行一些实践。美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对中国有如下启示与借鉴。
(一)企业社会工作在应对劳动问题上有优势,我国应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 在美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劳动问题丛生,现实需求使社会工作得以应用在企业界。企业社会工作有专业价值观、知识与技巧,它在美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虽然争议和困难始终伴随,但依然是应对劳动问题,为员工服务的有效方式。不仅能够整合资源,预防、解决问题,发展员工的能力,也为企业组织的效率提升、人性化工作环境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当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截止到2010年,中国就业总数为7.61亿人。[15]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中国的劳动力构成发生了巨变。201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末,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已超2.6亿人。[16]社会转型期,企业职工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基本权益受损、维权机制不健全、工资薪酬待遇低、精神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工作压力大,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在农民工群体那里,这些问题更为突出。在美国工业化早期出现的问题也出现在我国,虽然两国国情不同,但在劳动问题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企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是当前亟待发展的领域,我国政府、社会组织、企业、高校要重视这个领域,促进新型劳动关系的构建。
(二)政府应加强与完善劳动立法,为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
企业社会工作最初在美国的出现,由企业管理者的个人行为推动。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的发展,则与国家力量的介入密不可分。联邦政府一系列在劳动领域的立法带来了劳动力的变革,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不再割裂,工作场所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立法赋予了劳动者福利权利,企业社会工作的实践具有坚实的制度基础。中国政府近年来致力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1994年《劳动法》的颁布奠定了我国劳动立法的基础,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被认为是中国就业保护的标志性法律,此后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最低工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虽然立法成绩显著,但距建立完备的劳动法律体系还有一定的距离。[17]现行法律没有彻底扭转资强劳弱的格局,劳动者的权利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基于此,中国内地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欠缺制度的支持。以广受学者关注的珠三角的实践为例,该地区企业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主要源于两大力量:一是政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项目购买”试点,推动了社会工作民间组织实施企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二是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促使草根民间组织或者企业推行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从珠三角地区目前的发展状况看,第一条显然更加重要并起到主导作用。[18]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企业社会工作虽有所发展,但并没有大规模出现,劳动立法不完善、执行不力是企业社会工作者面对复杂的劳动问题,倍感无力的重要原因。企业社会工作回应劳动问题,应有国家力量的介入,对劳动者形成制度保护。社会工作是福利制度上的一环,制度不完善,只靠社会工作者的推进,力量非常弱小,可持续性不强。
(三)以工会为依托,推进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美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中,工会最初持反对态度,后来工会意识到工人除了经济需求,还有心理和社会需求,就开始接纳企业社工,或吸收社工进入工会体系,或与社工机构建立联系,为工会会员提供服务。中国工会与美国工会体制不同,但既为工会,其基础都是工人,工会如要得到工人的认同,必须要维护职工权益,为职工服务。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工会一直具有传递国家福利给职工、为职工提供服务的传统,基层企业工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提供福利与保障的工作被视为中国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19]转型时期,工会工作的理念、工作方式必须转变,工会要切实关注工人的利益。福利同样是一种权利,维护职工的福利也是工会维权的表现。在加强福利服务上,工会可以通过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实现向服务型工会的转变,尊重并帮助工人实现主体性,深远意义更在于构建新型劳动关系,为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发挥作用。社会工作受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和制度的影响,我们在发展企业社会工作时,既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又要重视本土的制度资源、文化背景、实务经验。中国工会具有独特的地位和较完备的组织体系,是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可以依托的主渠道。
(四)加强企业社工专业教育,提升实务工作者的能力
美国的一些高校为企业社工的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企业社工面对的问题更具复杂性,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社会工作是强调实务的专业,企业社工更应具有实务能力。我国高校社工教育发展迅速,在老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领域推进较快,企业社会工作教育还很薄弱。建议有志于发展企业社工的院校,开发出合适的课程体系,打造高素质的教师专业团队。鼓励专业教师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进入工作场所,积累实务经验,增进理论与实务的融合。在加强国际交流的同时,探索本土的经验,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企业社工人才。
参考文献:
[1]GOOGINS B,GODFREY J.The evolution of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J].Social Work,1985(9/10):396-402.[2]POPPLE P R.Social work practice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1875-1930[J].Social Service Review,1981,55(2):257-269.[3]MAIDEN R PAUL.The evolution and practice of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J].Employee Assistance Quarterly,2001,17(1/2):119-161.[4]POPPLE P R,LEIGHNINGER L.Social Work,Social Welfare and American Society[M].5th ed.Boston:MA.Allyn & Bacon,2002:n/a.[5]TANNER R M.Social work:the profession of choice for EAPs[J].Employee Assistance Quarterly,1991,6(3):71-83.[6]RAMANTHAN C S.EAP’s response to personal stress and productivity:Implications for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J].Social Work,1992,37(3):234-239.[7]KURZMAN P A,AKABAS S H.Industial social work as an arena for practice[J].Social Work,1981(1):52-60.[8]OZAWA M N.Development of social services in industry:why and how?[J].Social Work,1980(11):464-470.[9]MARTIN J G T.Social services and women’s work[J].Social Service Review,1985(3):62-74.[10]FLEMING C W.Does social work have a future in industry?[J].Social Work,1979(5):183-185.[11]AKABAS S H,AKABAS S A.Social services at the workplace:New resource for management[J].Management Review,1982(5):15-20.[12]ROOT L S.Social work and the workplace[M]//M REISH,E GAMBRILL.Social Work in the 21st Century.Thousand oaks,CA:Pine Forge,1997:134-142.[13]IVERSEN R R.Occupational social 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J].Social Work,1998,43(6):551-566.[14]MOR BARAK,MICHAL E.A model curriculum for occupational social work[J].Social Work Education,1993,29(1):63-77.[15]蔡昉.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88.[16]国家统计局.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R/OL].[2014-10-26].http://.[17]关怀.改革开放30年劳动立法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杂志,2009(2):10-13.[18]李晓凤.企业社会工作“社区综合发展模式”的运作路径初探——以深圳某工业型社区的企业社会工作实务介入为例[J].社会工作,2012(2):13-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