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人多地广,资源丰富,是进出口贸易大国。我国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进出口贸易沟通,特别是对美国。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从美国进口贸易主要是在一些重工业方面,而我过主要出口的都是各种轻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品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监测报告显示,2008年前11个月,中美双边贸易额为3078.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回落3.9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9.6%,增速回落5.6个百分点,低于同期中国出口总体增速9.7个百分点。(1、新华网北京1月15日电报道周英峰)统计表明,前11个月,中国对美出口机电产品增长7.9%,增速回落8个百分点。同期,对美出口超过20亿美元的21类大宗商品中,除鞋类、农产品、游戏机、钢材、体育用具及设备、纺织纱线及织物等出口出现小幅提速外,其余11类商品出口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服装、电话等4类产品出口更是由增转降。美国国内消费低迷影响了中国出口。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经济增长率迅速下滑,第三季度出现0.5%的下降,主要由于美国国内消费出现萎缩。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第三季度美国消费者开支下降3.7%,是近17年来首次出现下滑,美国消费市场的低迷制约了中国出口在美国市场的扩张。并且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进出口贸易中,也有许多漏洞存在。这是我过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以我过从美国进口最多的大豆为例,就可以看出我国在进口贸易上存在着的问题。虽然中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但是对大豆的市场需求没有减弱迹象,也没有影响到我国在美国采购大豆的热情,作为世界第一大豆消费国,中国对美国的采购一直没有减少,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大豆进口总量在今年前10个月超过了4300万吨,与去年 同期相比增长20%,而据美国农业部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2010年全年的大豆进口量可能达到5400万吨。为什么,国内的大豆消费工厂,都要选择美国的大豆呢?就是因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械化生产下的转基因大豆成本相对较低,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我国应该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国产大豆。据了解,国内多个部委也正在酝酿针对包括大豆在内的部分农产品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目的在于保护国内豆农的利益,保障农副产品的质量,打破海外大豆企业的市场强势地位。
我国与美国相比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立法与监管缺失,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品种、经营范围乃至组织机构均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既不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也不利于其自身的健康发展。近日,稀土出口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美国贸易代表处称将根据贸易法301条款,调查中国在环保技术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相关政策,稀土出口情况也属于调查对象(1 中国贸易报 2010年11月14日 第6版)。中国对稀土出口是有管理,但没有限制,配额是重要手段,管控稀土资源是中国的主权,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不违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据悉,我国稀土等资源走私的情况也非常多,稀土走私头偷梁换柱,年六十或达10万吨(2010年10月14日,中国贸易报)目前美国90%以上的稀土上中游产品都是来自中国。
稀土的问题,又一次将我国在出口贸易方面的漏洞显露出来。所以,在实施出口的同时,要打击走私,还要保持一定的出口增长率,但不是随便增长,也是需要有配额的。这就是一种对策。
今年,中美进出口贸易产生的纠纷增多,因为中美双边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多,近期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和出口退税上调对出口的拉动作用有限。在当前出口商品普遍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提高出口退税率虽然能增加部分企业的出口利润,但是总体上扭转出口形势的作
用仍然不够有效,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外商议价提供了新的借口。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深入,直接影响了全球消费者的信心,已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的不足必然会对中国企业的出口形成长期的压力。加上近期中美双边贸易摩擦接连不断,中美双边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明显增多。当前,确保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稳定健康发展,对于防范中国出口继续减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还有一种特征,就是技术档次低下,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部分商品都是有科技含量在内的商品。由于在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中,国有企业之间不可能有真正激烈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且国有企业因没有独立的财产而不可能真正承担经营风险或亏损的财产责任,同时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及职工对采用先进技术所形成的企业财产并不拥有所有权,技术并不能通过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变成有回报的投资因此导致国有企业既没有外在的压力,同时又没有内在的动力和压力不断地开发和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这一切都从根本上 决定 了国有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动力及压力,从而自然会导致我国出口品的技术档次低下。所以,为了减少高科技产品从美国的进口,国有企应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这就是我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问题进行的浅析与对策方案。
第二篇: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嘉兴学院 朱美丹
摘要:农村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一个较为新兴的事物,其的作用正日益的体现出来。可以说村镇银行的出现较好的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并对建设农村金融环境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村镇银行发展到现在,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内外部原因的分析,列举了当前阻碍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探讨了村镇银行在应对这些难题时可采取的建议以及政府应当发挥的作用。关键词:村镇银行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村镇银行是经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中国村镇银行的出现与中国特有的国情紧紧相连,密不可分。我们知道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在金融领域,则突出地表现为城乡金融的二元化,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匮乏对经济发展起到一种抑制作用,农村金融发展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难题更是世界经济发展难题,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开放、有序、竞争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来支撑。村镇银行的出现,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设立村镇银行,改革农村金融市场的思路,被人称为“增量改革”,村镇银行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竞争,有效增加了农村的金融供给,对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可以说村镇银行的成立是实现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村镇银行的成立对于农村金融的改革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农村市场存在局限性以及村镇银行的自身缺陷,村镇银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农村金融深化还需要实践证明。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解决,以促进其健康发展,进而发挥应有的功能。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展开相关的研究并着重从我国村镇银行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分析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建议。二 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在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村镇银行概念作了如下阐述即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自2006年底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村镇银行作为我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开始逐步在农村地区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浙江作为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几个省份之一以及其特有的民营经济的特点使得其在农村村镇银行的试点过程中走在了全国其他省份的前列。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自设立以来就倍受关注。近阶段,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国内外商业银行纷纷加快在国内设立村镇银行的步伐。从宏观上看浙江村镇银行发展良好,但增速太慢。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推动,浙江村镇银行设立步伐逐步加快。但总的来说浙江村镇银行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浙江如今其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由主要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的正规部门;非正规部门,包括农村扶贫社、农民互助储金会、民间私人借贷组织、国内非政府组织、国外NGOS和国际组织等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浙江经济发达,但城乡金融二元化明显,2004年末还存在 194个金融空白乡镇,组建村镇银行是浙江培育多层次、广覆盖和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贴近三农和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是破解难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截止2010年5月,浙江设立村镇银行16家,其中,主发起人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共有7家.其余的主发起人为城商行农合行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只有建行设立3家,工行设立5家,对农村市场最熟悉的农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不高,截至目前还没有开设村镇银行。
可以说村镇银行的兴起旨在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而村镇银行能否在以后的经济生活中勇往直前,正确处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拭目以待。
三、浙江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问题
我国村镇银行作为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本金较为充裕,资金来源广泛,依托发起行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在小额信贷投放方面作用较为突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村镇银行在自身建设和业务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浙江村镇银行作为一样新事物,其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下五类:
1、金融生态环境恶劣
不同于银行所熟悉的城市金融生态,农村虽然存在巨大的资金需求,但其没有适合资金畅通融通的环境。申请贷款对象经营领域大致相同,靠天吃饭,贷款缺乏抵押品,信用意识淡薄,对其放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且大都为小额贷款,管理成本高昂。同时在发放小额农贷中很难对农户的信用状况作出一个系统的评估,加之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法规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吸收存款难等问题使得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隐含风险大,御险能力较弱;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办行宗旨易被动摇。
2、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众所周知当前国民经济运行具有极强的政府主导色彩,地方政府的行为对于防范和化解地区金融风险,构建良好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既需对宏观层面的制度进行创新,又要对微观层面的机制进行再造,从而需要政府各部门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要构建政府主导的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国务院也多次强调了金融生态建设中政府的责任。地方人民政府应在保护银行债权、防止逃废银行债务、处置抵贷资产、合法有序进行破产清算等方面营造有利环境。继续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推动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文化,促进地方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可以说政府在金融体系监管中起到了先导和主心骨的作用。但与之相对的农村村镇银行无法获得与农村信用社一样的支农再贷款优惠,尚未获得稳定性较好的农田水利等涉农财政资金对其支持。国家并未为其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政府也只有少数尊重村镇银行:依法应当享受的税收优惠,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并不接受村镇,在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歧视,致使本来孱弱的村镇银行发展平添许多负担。具体表现为村镇银行设立以来,相关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和农村信用社相比,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有些地区政府许诺的营业税、所得税、开办费用减免等政策也没有完全兑现。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
3、高素质人才缺乏
由于村镇银行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环境较差,难以招到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当前农村金融环境与生活条件不如城市,很多高素质人才会选择远离农村在城市发展,这直接导致村镇银行一直面临人才短缺、专业人才招揽困难的状况。这样,除了银行高管是从发起行抽调,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专业知识外,其他员工从业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业务技能都亟待提高。可以说当前浙江村镇银行绝大部分员工是新招聘员工,或者是非金融相关专业员工,虽然经过上岗培训,但是由于从业时间太短、缺乏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一些重要岗位人员如信贷、财务、会计等人员的金融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有待于熟练掌握和提高。同时,部分村镇银行还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兼岗现象严重的问题。这种缺乏人才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
我们知道村镇银行的人员一部分来自作为其发起人的商业银行,一部分则来自社会招聘。原商业银行员工熟悉银行业务,但不熟悉新的工作环境,需要进行新的学习以适用新的挑战。社会招聘的员工大多来自村镇银行所在地,对当地情形有较清楚的认识,但毕竟业务知识、能力不过关,不利于银行业务的开展。这两部分员-工的相处也是个问题,让两部分员工平等交流、真正培养以后的村镇银行发展所需人才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4、村镇银行缺乏社会公信力,吸收存款难 村镇银行在广大农民心中并未树立起良好形象,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73.5%的农民听说过村镇银行,但是不了解。问及媒介几乎所有人表示他们均是从电视上广告里面到的信息,有17%的农民表示他们没有听说过村镇银行,比较了解的占了7.5%,只有2%的人表示对村镇银行非常了解。因此可看出,农民对于村镇银行的了解和认同度并不高,很多农民虽然知道村镇银行,但是对于村镇银行到底和传统银行有何不同,村镇银行在存贷款方面有何优惠,基本上一无所知。
农民对村镇银行的品牌认知程度偏低,导致村镇银行吸储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按照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村镇银行网点少,缺少离行ATM机等设备,竞争力不足,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部分村镇银行未及时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清算体系,异地结算、同城跨行转账等业务无法满足多数客户服务需求,对于在外务工或求学人群,无论是向家里汇钱还是将临时闲置的资金储存以便不时之需,村镇银行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使村镇银行运行呈“孤岛”状。同时,银联的入网费高达300万元,对村镇银行这类小银行机构缺乏差别性支持政策。
5、政府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措施不到位
村镇银行监督主要有以下难点:(1)村镇银行位于农村地区,监管需越过县乡两级,监管半径过大。(2)村镇银行本身的特殊性增加监管难度,村镇银行既不是完全的政策银行,也与商业银行有所区别,再与当地复杂的情况结合,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经营模式,这要求监管者深入了解各个村镇银行情况后才能有效监管,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截止目前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部门等就关于村镇银行的相关事宜尚未建立良好的多方沟通协调机制,同时各方职责也尚未明确,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按国家银监部门要求,现阶段对村镇银行采取的是“低门槛、严监管”的模式。目的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金融机构的覆盖面,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但是事实上很难将“严监管”这一目标落实到位。主要足监管力量不够,若采用通常的银行内部关系人控制的模式,对村镇银行实行严厉的监管,那么会造成村镇银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这就存在一个金融稳定政策的问题。村镇银行为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银监会出台了有关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应监管措施,以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但由于央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能,承担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因此,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旦出现支付危机,基层央行将以何种方式介入并化解,需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若不这样,村镇银行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就启动刚性市场退出机制,其负面效应是很难预料的。而且,由于金融风险有着强烈的传导效应,因某一家金融机构非正常退出,则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
四、浙江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对策
1.强化监管措施,创新监管方式
(1)监管当局应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考虑村镇银行面临风险,并根据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创新监管手段、方式,做到严监管的同时并不压缩村镇发展所需空间。
(2)监管部门戍加强与村镇银行所在地政府、机构沟通,从各个方面了解村镇银行状况。力争做到全方位监管。
(3)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村镇银行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支持新农村建设。村镇银行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总体来说它是适应我国农村发展需求的,相信通过其努力,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后,它能伟我国广阔的农村市场获得更大发展,也将有力的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2.优化经营机制,加强自身建设
(1)是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实行民主管理、集体决策,建立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用完善的制度规避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
(2)是建立责权明晰的激励约束用人机制,推行绩效管理,将员工工资与其工作业绩挂钩,实行“基本工资+ 效益工资”的模式,能者多劳,论功取酬。(3)是引进责任心强的金融人才,借鉴商业银行的服务经验,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提高村镇银行业务经营能力。3.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特色服务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打造特色产品从而培育核心竞争力。村镇银行可以在寻求合作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主动加强与政府各部的联系,了解当地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同时与当地经济合作组织接洽,把握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农户金融需求特点,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探索并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另外,除有贷款的需求外,部分农民也有理财需要,村镇银行可借鉴城市银行的理财经验,设计适合农民的理财产品。根据客户最本质的需要,推出恰当适宜的金融产品,以达到满足农村市场需求,实现切实服务“三农”的既定目标。
4.纵深形象宣传,提升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和信任度,创造村镇银行的良好环境
(1)多渠道、多方位、持续性地做好自身形象宣传工作。通过营业厅设计、企业标志、宣传品和广告等方面进行企业形象设计,让公众了解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与经营特色,提高公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
(2)积极参与扩大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便民金融服务”、“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形式,向群众宣传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鼓励村镇银行结合地方经济特色,推出特色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努力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和深度。(3)稳步推进网点建设扩张,扩大服务半径,提升村镇银行的社会形象、品牌形象。
5.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村镇银行和农村经济良性发展
建议各级有关部门优先支持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积极鼓励我区本地优质资本投资村镇银行、积极引进区外优质银行资本筹建村镇银行;鼓励全区现有村镇银行适时增资扩股,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引导优质涉农企业入股,探索优质小额贷款公司入股村镇银行的政策,提升村镇银行经营能力,赢得信任,扩大知名度,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各级部门要帮助指导全区村镇银行建设完善金融服务,在村镇银行申请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联网或者征信系统时给予支持,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其积极探索、健康发展。政策扶持上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在积极争取中央财税、货币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的同时,地方政府应长期规划,合理引导,在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资金奖励、办公用房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强农村担保体现建设,加强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区村镇银行科学发展,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循环。
参考文献:
[1]李东卫;国际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H],2008.12 [2]李影。蔡玉胜.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回顾、借鉴与对策——基于东北地区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4
[3]黄韩星,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广西金融研究.2008.12:lO.14. [4]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静大祝;张国春;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年05期
[5]李海艳 周孟亮 欧文静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浙江金融》 2009年09期
[6]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中国合作金融联合网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年第3期 [7]李东卫.国际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8(12)[8]谢金楼;万解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10期
[9]张淋;陆金铸;;发展村镇银行 服务“三农”工作[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05期
[10]冷丽莲;马云艳;;浅谈我国村镇银行试点中的问题与对策[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第三篇: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作者: 添加:08/11/05 访问量:66
5摘 要:中国保险业经历了多年的波折后,于 1980 年开始全面恢复,并且出现了难得的高速发展的势头,使众多国内外的保险业者感到惊喜。在新世纪开始之际,随着中国各项事业,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历史时间的完成,我们有理由相信,保险业在中国将有一个更好的起点。然而问题总是与发展并存。面对中国这块巨大的保险市场,中国保险业体现本土化优势的同时,也在来势汹汹的外资保险竞争对手面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诸多缺陷和弊端。本文着重以进入 21 世纪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环境为背景,总结其自身及外部环境多方原因,对中国保险业如何应对新时期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保险业;入世;发展;对策
Abstract : After going through many years ’ twists and turns, Chinese insurance industry began to resume completely in 1980, and assumed precious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at top speed, which made numerous insuranc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be pleasantly surprised.At the beginning of new century, we entirely believe that insurance industry will have a good starting point in China,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the reform of market economy structure and society safeguard system and the finishing of historical affair that China entered WTO.But problem always follows development Chinese insurance trade forms particular profession syste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ertain historical reason and planned economy.Facing such a huge insurance market in China, Chinese insurance industry reflects native
superiority, in the meantime expose defect and abuse in front of violent foreign capital insurance competitors.The thesis takes the surroundings Chinese insurance industry faces in 21 century for background, summarizes many aspect reasons of self and outside circumstances, research new period’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raise relevant solutions.Keywords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WTO accession;development;idea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保险事业几经起伏,历尽挫折困难。改革开放使保险业重获新生,风驰电彻的发展速度使保险业迅速成长为中国的朝阳行业。中国在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市场及行业特征体系。
一、中国保险市场现状、中国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巨大
目前,国际上在分析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时,普遍采用两个指标,即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据统计,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保险深度为 4%,人均保费一般超过 200 美元,发达国家如美国为 9%,而中国目前的保险深度仅为
1.486%,人均保费为 1.08 美元,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保险业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说明该产业在中国仍有着巨大的发展力。、市场发展趋势
从世界保险业的发展看,其正在实施保险业发展的战略转移,即由非寿险业向寿险业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讲,非寿险的保源是有限的,而寿险的保源是无限的。中国是一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如此庞大的群体的生老病死,都需要保险来提供保障服务。可想而知,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的巨大。同时,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保险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居民财富的积累与购买力的增强,为商业保险积累了潜在的市场资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在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在整个国家,行业要发展的强烈呼唤下,保险市场的开发动力十足,而任务却艰巨,富有挑战。
二、中国保险市场若干具体问题分析
中国保险市场虽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换句话讲,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是不成熟的保险市场,发育不良的保险市场。如果我们就当前保险市场的发展进行认真地分析,就不难看出尚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分析并及时得到解决,势必会给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带来阻碍,影响中国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市场问题、发展不良的中国保险市场
(1)从保险市场体系结构看,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体系结构还很不完善,离多元化的保险市场体系结构还有很大差距。
首先,保险市场组织结构不完善。一方面,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另一方面,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尚未真正形成。我国的保险中介起源于保险代理人制度,构成我国保险中介市场且代表保险市场发展方向的保险经纪人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
其次,保险市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目前保险市场功能主要体现在转移风险、消化损失的补偿功能上,这也是指保险最原始、本质的功能。而在事前,对投保单位(投保人)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减少社会损失的服务功能上体现还很不够。
(2)价格机制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价格的上下波动是价格机制的作用形式。在保险市场上,保险商品的价格即费率,是影响保险供求的重要杠杆,也是保险市场竞争的重要手。例如,在人身保险方面,因为我国各公司计算依据比较统一,所以在国内寿险产品费率竞争不很明显,但随着外国保险公司的进入,由于其技术的先进,和管理经验的丰富,其设计的寿险产品,在费率上较国内寿险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3)竞争机制方面
保险竞争是保险市场的基本特征。如果将保险业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则第一阶段是费率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险种和服务的竞争;第三阶段要以险种的多样性、文化品位、高素质的人才和服务的周全性来争取客户。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的竞争还处在由“费率战”向“险种战”、“服务战”转化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市场仍处于相对垄断竞争状态,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手续费标准执行混乱;保险专利、知识产权的保护总是尚未解决,服务手段滞后。2、险种的设计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市场对保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保险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基础。因此,产品的设计已成为保险业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1)保险产品价格即费率厘定,难以科学、准确把握,潜在风险大在我国现阶段,要掌握某一种承保责任的纯费率的参考统计数据还比较困难,因为经验数据、统计资料缺乏,尤其是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的统计数据。即使有这些数据,其可靠性也有待证实,因为过去乃至现在,我们的统计手段和方法都较为落后,数据统计的准确性较差。
(2)保险产品雷同,针对性不强,组合性能差
目前保险市场上,各家保险公司主力险种多为类似,一般都是哪家保险公司推出的险种销售状况较好,其他保险公司马上加以模仿,换一个名称,并在保险责任方面略作修改后推出。因此,造成了保险市场上,许多产品似曾相识,雷同的多,虽然险种有不少,但真正能供不同层次消费者选择的不多。而且大多主力险种为综合型险种,无法进行自由组合,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需求。(3)产品开发能力弱
产品开发是保险公司综合实力的体现,虽然各保险公司都意识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在保险产品开发上显而易见得力不从心。3、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1)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随着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从业队伍不断壮大,一方面促进了保险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队伍建设的困难和压力。就目前这支保险从业队伍来看,人员学历结构参差不齐;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业务只重规模不讲效益;对兼业代理人监管不力等等,都构成了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主要因素。
(2)高级管理人才缺乏
中国保险业已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高级管理人才普遍缺乏,许多分公司一级特别是支公司一级高级管理人员,不具备任职资格条件。(3)保险专业技术人才奇缺
保险专业技术人才是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的支柱,主要包括如下几类:风险管理人才,精算人才,电子化人才,核保核赔人才,资金运用人才。从我国保险行业的现状看,以上几类专业技术人才都非常奇缺,不能适应保险业发展的要求。
(二)中国保险消费者对保险的偏见和误区
实践证明保险是应付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以下原因的存在,导致中国的许多消费者对保险“疏而远之”、“恐而远之”、甚至“恨而远之”。1、消费者对于保险的消费误区
中国自 1959 年停办保险业务以后,在长达 20 年的时间里没有商业保险的实践。由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所决定,中国人的风险保险意识必然滞后。其次,一些保险公司的营销员在展业中误导和欺骗消费者,有的保险公司在理赔中对于应当赔偿的保险事故也是能拖就拖,能不赔就不赔,导致被保险人对保险“恨而远之”。、许多客户对保险的责任认识不够
许多客户对保险的责任认识不够,法律意识不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他们不能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保险利益;另一方面正相反,个别客户不尊重条款,盲目争取保险利益。、对保险公司、保险业的认识偏见
一些市民对于保险公司、保险业认识还存在偏见和认识上的误区。例如以为哪家保险公司赔得越多,这家保险公司的服务越好。其实不然,保险公司不是一个简单的收取客户保险费,然后支付赔款的“出纳员”,它必须遵守保险的“游戏规则”。又比如,有人把个别营销员的问题当成整个公司、行业的问题,认为整个保险公司、整个保险行业“一团漆黑”,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误区。
(三)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新问题
加入 WTO,对于我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但从短期看,外资保险公司越来越多参与竞争,将对我国保险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国保险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险市场客体结构面临挑战,市场结构上的缺陷也将进一步暴露,面临再保险市场被别人垄断,被动经营的局面在我国迅猛增长的保险市场中,作为转移保险风险、稳定保险企业自身经营的再保险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缺乏相匹配的转移风险的再保险市场。即中国有发育较快的直接保险业务市场,而与之相适应的转移风险的再保险市场却很不完善和健全。一旦再保险被人垄断,国内业务就只好让外国公司牵着鼻子走。、人才流失将趋于频繁
在人才竞争方面,国外保险公司凭借自己的优势,选挖国内各种优秀的保险人才,势必带来挖掘人才大战。从整个保险市场看,专业人才的流动属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 对市场的培育不无益处,但客观上对本来就人才不足的民族保险公司造成影响。外资保险公司先进的机制和优厚的待遇,会使民族保险公司的人才大量流失。
三、进一步开放保险市场的若干思考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族保险业应该如何应战?我们认为既不能悲观,也不能轻视。面对新的形势,民族保险业如何积极、主动地融入保险市场国际化进程,趋利避害,促进民族保险业的飞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苦练内功,深化改革,强化自身素质是唯一的选择。
(一)转变观念,迎接挑战、对于保险市场的开放,采取“适度逐步开放”的态度
国家在保险市场开放上应有个逐步拓展的过程。要消除在保险市场开放上的一些模糊意识,对于保险市场开放,我国一直存在着“鲶鱼效应”与“沙丁鱼效应”的争论。事实上,我国保险市场不应被动开放,不应为开放而开放,而更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和措施,提高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的资格标准,使真正代表国际一流保险经营能力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促进中国保险市场的集约化发展和带动民族保险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要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
保险业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行各业,需要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进程,要因地制宜地多途径进行保险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应加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教育和现有员工的在职培训。另一方面,要改革现有用人用工制度,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制
度,探索对干部员工长期激励的制度,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加强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民族保险企业对中国文化传统、人民所需求的以及对市场的熟悉程度,是外国企业在短期内无法比拟的。保险企业是否熟悉其进入的保险市场的文化,是十分关键的成功条件。企业文化渗透到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并影响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效率,是形成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手段。
(二)建设“国民保险意识”工程
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的保险发展水平相比,还相去甚远。希望在一朝一夕或短时间内赶上这个发展水平,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国民保险意识”的整合工程,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最细小的动作开始,从国民保险知识的普及入手,推进“国民保险意识”工程建设。、媒体宣传应从正面着眼,强调保险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昭示保险的辉煌未来,多为保险做些帮扶解困的工作新闻媒体报道的方向性决定了对保险业发展正负效应。如果报道客观详实,数量密集,引导正确,就会对保险业发展产生正面效应。反之,如果不从关心保险的角度出发,一味追求所谓“新闻正义”,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刻意暴露“阴暗面”,就会对保险发展产生负效应。2、保险业界应该树立正确的宣传导向,使保险真正走入老百姓心中坚持正确的宣传方向,宣传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解释老百姓最关心的疑惑。要切切实实了解老百姓的感受,同时给他们灌输正确的保险消费理念,使他们对保险产生真正的兴趣。在宣传企业时,我们应告诉老百姓:当年受理了多少赔案,赔付金额有多少;自下而上给付件数多少,给付金额多少等等。让每个人都明白,保险是他们的护身符,保险是他们防范风险的坚强后盾。3、把保险教育逐步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
我们有必要早做准备,将保险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来。一是“保险从娃娃抓起”,使目前所有的青少年都懂一点必要的保险知识;二是加强保险法制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的保险法制观念;三是有条件的大学开设保险系或者保险专业,增加保险专业从业人员及研究人员队伍。
(三)保险开放中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问题
根据世界各国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真正实现国内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接轨,在引进外资保险机构及其经营技术一定时间后,必须同时向海外投资,建立海外保险机构。也就是说,建立开放型的保险市场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引进外资保险机构及其经营技术和管理方法,又要到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保险机构。因此,“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发展中国保险业的两个方面,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建立海外保险机构既有风险,也是一种机遇,这种投资方式对投资国和东道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首先,在海外建立保险机构,可以获得在中国所不能得到的保险资源和先进的保险经营技术,并且这种资源和技术的供应价格相对便宜,供应数量相对稳定。其次,在海陆空外建立保险机构,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跨国保险经营不仅可以扩大保险产品市场,获得质量高、信誉好的保险产品,还可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消费习惯在世界上得到更好的理解,发展友好的国家间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秀芳 , 曾庆五.保险精算.中国金融出版社
第四篇: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摘 要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体现着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意义。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先进地位。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曾在科技上有过光辉成就的中华民族,在近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经过80多年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思想,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学科齐全、独立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科技水平的差距;而且在某些科技领域的年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 发展对策 研究分析
Abstract Every major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reflect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tremend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 modern times which has promoted social lifestyle, production mode, and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our way of thinking.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ivilizations in the 16th century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dvanced position in the world.Due to variou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asons, there had been brillia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far behind in modern Western countries.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arxi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guidance,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China's reality, to devel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reers.After 80 years of hard work to form a complete se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ed the people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discipline, independence and integr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reducing
the level
of technology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gap;and in some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results have met or exceeded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has played a huge role.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Research and analysis
目录
1:引言-------------------------(1)1.1:时代背景-------------(1)1.2原因及深远意义---------(2)2:我国科技发展的有关情况-----(3)3:当代中国科技发展中的对策和理论分析-------------------------(4)3.1:科技体制改革的极力推进-----------------------------(4)3.2: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4)
3.3: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5)3.4:科技投入的进一步佳大化------------------------------(5)4:参考文献
内蒙古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学科论文1.引言
1.1时代背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我们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看问题,才能准确把握这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依据,牢固树立和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
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这就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形势总特征和发展变化大趋势的基本判断,是党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大背景。
第一,当代的国际形势为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带来了历史契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这是我们能够安下心来搞建设的难得条件;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发展和调整对外关系提供了许多有利因素;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机。这一切和国内发展的有利条件相结合,造就了今后20年我国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又可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与这一机遇相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也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正确地回答当今时代中国要的是什么样的发展、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坚持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正是这一重大问题推动着当代发展理论的更新,是当代中国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内外动力。几十年来,国际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中,重视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重视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本国国情出发,努力探索发展新思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新形势的推动下,在探索中国发展新思路过程中形成的。
第二,当前的国际形势对科学发展观涵盖的基本内容产生深刻影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对当今世界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概括。
人类社会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发展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全面。在走向21世纪的时候,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越来越依赖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是发展中 2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的社会主义大国,无论是从争夺综合国力的角度看问题,还是从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看问题,都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党的十六大绘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这个蓝图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的人口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增长着,人类的活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个压力体现在当代发展与后代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类的发展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越来越尖锐。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在探索发展理论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形势下,许多国家竞相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居世界后列。因此,中国决不能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求得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求得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后代发展能力求得今天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的发展,解决人与环境、当今发展与今后发展的矛盾更为迫切。党的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既是由国情决定的,也是时代的要求。
第三,当代的国际形势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当今世界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无法比拟。与此相联系,发展中的南北差距、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别也是空前的。世界文明与进步的成果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为少数人所垄断和享受。这就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是当今世界很不安宁的根本原因。继承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成果,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一切发展依靠人。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统筹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民利益的分配关系,使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所享受,防止发生两极分化。在发展中国的同时,我们还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努力改变世界旧的不合理的经济政治秩序,推动时代历史课题的解决
1.2 原因及深远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把科技进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
内蒙古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学科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方针、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如何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稳定、持续、高效地发展,以使我国有实力应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认真回顾和思考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的发展历程,总结我国在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发展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以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思想和政策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科技发展的有关情况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我国科技事业继往开来、加速发展的十年。全国科技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科技体制发展和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开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新局面。总体上看,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实施三大战略,积极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人才战略方面,“十五”期间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年均超过320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2/3左右。全国从事研究与发展(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总数为92万人年,为“九五”末期的1.7倍。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把发现、培养和稳定青年人才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承担973、863计划的青年科研人员和归国人员均占到半数以上。目前已研制国家标准1000余项,国际标准30余项,形成和建立了一批食品卫生规范、农药残留检测标准、计量检测、技术标准预警体系。多次牵头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改变了过去我国只能遵守国际规则的历史。
(二)实施12个重大科技专项,进行了市场机制条件下国家实施重大专项的实践和探索。“十五”期间,全国大部分省市、数十家产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3万名科技人员以及3000多家企业等参与了重大专项的实施。目前,各专项已培养出重大学科课题带头人1000多名,企业技术骨干1700多人,有近2000名博士和留学回国人员参加了重大专项,形成了一支由技术专家、企业家和市场中介人才组成的产业化队伍。实践证明,重大专项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创新尝试,是政府统筹集成和协调全社会资源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具体实践。
(三)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一是坚持科技服务“三农”,推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通过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和 4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立试验示范区1.2亿亩,增产粮食500多万吨。目前,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发明专利13073项,超过70%的产品技术来源于区内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
(四)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通过实施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教育部985工程等,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高,正在步入最好的发展时期。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一是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提高了面向市场、服务经济的能力。二是稳步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管理体制得到转变,公益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学科结构得到优化,人员结构得到调整。三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科技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全社会推动科技进步的格局基本形成。
3.当代中国科技发展中的对策及理论分析
为保证科技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从深化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
3.1 科技体制改革的极力推进
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事业发展和推进自主创新的动力。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
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调整,是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3.2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政府引导和推动科技发展,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国务院已经提出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是财税和金融政策。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实行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优先购买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装
内蒙古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学科论文备和产品。完善相关金融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二是产业政策。继续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制定和完善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加强对重大技术和装备引进的管理,防止盲目重复引进。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要继续完善支持高新区发展的有关政策,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是鼓励科技创新。全社会都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观念,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要高度重视。
3.3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主创新,人才为本。这些年来,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无不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无私奉献。要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环境。要重视发现和培养一流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要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鼓励年轻人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超越,让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要不拘一格选人才,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公开招聘力度,重点科研机构的学术带头人、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其他高级科研岗位,要逐步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环境,提倡百家争鸣。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精神,摒弃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广泛传播科学思想,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脚踏实地,勇攀高峰,开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4科技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化
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为保证《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必须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定增长的机制。今年中央财政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要调整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科技工程,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强科技经费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引导企业和社 6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内蒙古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学科论文
参 考 文 献
【l】国家科技部:《中国技术创新政策(1999.12000.9.)》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11月
【2】邓小平.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C].北京二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 【3】岳庆平著,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科教实录.(上、中、下).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4】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M〕: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5】刘洪民编.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科技思想发展筒析.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第4期。
【6】v.布什等著.科学一没有止境的前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第五篇:保险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保险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一、保险市场现状
(一)保险市场发展概况
1.保费规模增长较快。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7035.8亿,前后只用了27年时间,保费规模增长了1590倍,进入世界前第9位。其中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1997.7亿元,增长了434倍;人身保险的保费收入1982年的0.016亿元发展到2007年为5038.1亿元,增长了314881倍,整的来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快于财产保险。
2、保险总资产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07年底,全国保险公司总资产共计29003.92亿元,比年初增加9272.60亿元,同比增长46.99%,是1980年的58007.84倍。从各保险公司资产来看,其中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平洋、中国平安集团是我国当前保险市场排名前四位的保险企业,它们的总资产规模占比分别为40.27%、5.07%、10.67%、18.13%,四家保险公司的总资产占全国保险总资产的74.14%,说明我国保险公司资产优势差距太大,会影响新保险公司的快速成长,阻碍中国保险业的市场化、多元化、全方位发展的步伐。
3、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仍然较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国家(地区保险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保险深度是指一国家(地区全部保费收入与该国(地区的GDP总额的比率,是衡量一国(地区保险市场发展程度和潜力的重要指标。1980年,我国的保险深度为0.1%,保险行业的全部保费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我国的保险深度达到2.85%,是1980年的28.5倍,不过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8%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国家(地区的全部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国家(地区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1980年,我国保险密度为的0.48元,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我国保险密度达到523.49元,是1980年的1091倍,但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1/3),仍然属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地区)行列。
(二)保险市场主体发展概况
1.保险供给主体增多,结构多元化,但竞争依然不充分。从最初只有一家保险公司经营发展到2007年的110家,其中43家为外资保险公司。保险主体也从中资国有制发展为中资、中外合资、外资股份制并存的市场格局。但是从财产市场占有率看,截至2007年底,人保市场占有率为42.5%;平财保为10.3%;太财保为11.2%,三家保险公司占市场份额为64%,其余财产保险公司的占市场份额仅为36%;从寿产市场占有率看,国寿市场占有率为39.7%;平寿保为16%;太寿保为10.2%,三家保险公司占市场份额为65.9%,其余寿险保险公司占市场份额仅为34.1%。说明我国保险市场虽然主体增多,结构多元化,但竞争依然不充分,仍由极少数公司主宰市场。
2.保险中介成为保险业务主要渠道。自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展业渠道最初是以保险公司直接展业为主,随着保险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险中介逐步成为销售保险产品的主要渠道。截至2007年底,全国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5793.38亿元,同比增长29.39%,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2.34%,同比上升2.97个百分点。
(三)保险市场的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保险业务大多集中在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保险业务,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保险企业开拓市场能力不高的限制而发展相对落后。2007年,东部16省市的保费收入为4341.52亿元,保费收入占全国市场份额62%;中部地区保费收入为1487.12亿元,保费收入占全国市场份额21%;西部地区保费收入为1192.98亿元,保费收入占全国市场份额17%,。
2007年,以广东、江苏、上海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市场供给主体较多、需求量较大,竞争也较激烈。广东省以625.6亿元的保费收入排名第一,其次是江苏、北京、上海,它们的保费收入分别为576.64亿元、498.05亿元、428.64亿元,这四省市的保费收入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29.57%,排名前四位的省市都集中在东部地区。保费收入排名最后的省市分别是宁夏、海南、青海、西藏,它们的保费收入分别为23.98亿无、22.64亿元、10.74亿元、2.68亿元,这四个省市保费收入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0.81%,还不及中部地区1省的份额,它们其中三个都在西部地区。
(四)国民的参保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社会公众保险知识不够、保险意识不强、或者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买保险会不吉利,或者消费者存在着侥幸心理,造成个人主动买保险寥寥无几。很多消费者宁愿相信银行存单,也不愿相信保险保单,导致整个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迫使百万保险推销大军四处奔波,推销保险产品。此外,有些保险公司或代理人在经营上尚欠规范,外加有些舆论不适当传播,造成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不信任、也不想了解的原因,导致公众保险意识不强,投保意愿不高。
二、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保险业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行业风险也得到有效防范,行业竞争力也不断提高,但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与国际上一些发达的保险市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存在产品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行业恶性竞争、形象不佳和理赔运行现状不甚理想等问题十分突出。
(一)保险供给主体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供给主体的增加,而产品结构单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保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低折扣和高手续费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地禁止恶性竞争,出台了相关的限折令,引导行业协会等组织开展自律,但违规打折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1、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各保险公司产品、条款全国系统内大统一,没有充分考虑各地保险市场需求的特性,很多险种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差,不能很好地满足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的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同时大部分保险公司的经营都集中在数量有限的一些险种上。在财产险上,各公司的竞争主要集中在车险、企财险等几个大险种上,其中车险为主,而保证、农业等方面保险发展非常缓慢,特别是保证这一方面产品不能得到很好满足;在寿险上,主要各公司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分红险产品这偏重投资型产品,保障型产品发展也相对缓慢。
2、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保险产品从国外引进较多,针对我国实际需求自主开发的少,各保险公司产品之间相互模仿现象也非常严重。虽有一些保险公司开发了一些新产品,但产品往往没有特色,也缺乏系列性及差异性,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例如:一家公司推出新产品,其他公司稍加改头换面即可上市,其实产品的实质基本相同,只是它们在险种组合方式、宣传包装手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已。
3、违规现象相当严重。2007年,全国各保监局对1271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保险中介机构进行现场检查,其中检查产险机构606家;寿险机构363家。共对813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实施830家次行政处罚,同比增加93.47%,其中受处罚的产险机构占56.63%,寿险机构占19.52%,中介机构占23.86%,其中保险机构受处罚率高达63.88%。由于各保险公司都在争夺市场,追求以保费规模称王,主要是通过采取高手续费、高返还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和不正当交易,而不是通过创新产品、改进服务等方式赢得市场。财产险市场主要表现为不严格执行条款费率,通过非正常批单退费、擅自变更承保条件、滥用费率调节系数或违规协议承保等方式,变相下调承保费率,给予投保单位或经办人不正当利益。寿险市场主要表现为长险短做、违规退保、短期退保套现、退保金不退回原单位、现金支付退保金等。这些不正当竞争、违规经营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同时,这些违规行为损害了被保险人利益,也加剧了保险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使保险机构的经营效益、财务稳定和偿付能力不同程度降低。
(二)保险中介市场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市场稳步发展,保险中介市场也实现快速发展,机构、人员、业务规模、经营效益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保险行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2007年,全国各保监局共检查保险中介机构520家,其中专业中介机构349家,占全国专业中介机构总数的15%,兼业代理机构171家。对125家机构实施行政处罚,其中专业中介机构101家。本年现场检查共计对保险中介机构实施警告65家次,对个人警告28次,吊销许可证7家,不予换发许可证10家,注销许可证1220个,监管谈话86人次,下发监管意见函197份。从各地现场检查和行政处罚情况来看,保险中介市场存在主要在问题表现为:
1、依法经营意识薄弱,社会形象不佳。第一,仍然有不少保险中介机构未向保监局、工商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办理登记、审批手续,非法开展保险代理活动。第二,个别兼业代理机构为追逐眼前利益,参与制造假赔案,牟取非法利益。第三,个别保险代理机构招募业务人员过程中,进行虚假宣传、采用涉嫌传销的手段开展业务活动。第四,个别保险代理机构假冒保险公司名义,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第五,部分中介机构虚开保险中介统一发票,为保险公司套取费用或向投保人支付额外利益,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保险中介的社会形象,影响了保险中介的长期稳定发展。
2、保险代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不少保险代理人员保险知识不足,素质不够高。在获得更多代理手续费的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等。甚至误导投保人,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经济损失,引起保险消费者的普遍不满。其次,保险代理人敬业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以至于某些人趁财务管理漏洞,截留、挪用甚至贪污代收保险费、赔款等,严重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利益,并损坏保险行业形象,给保险公司拓展业务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理赔服务存在的问题。
根据2007年保监会受理销售误导投诉770件,理赔难投诉1794件,分别占总有效投诉的13%和30%。说明我国保险理赔运行现状不甚理想,“理赔难”、“纠纷多”现象比较突出:
1、理赔难。保险理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保险标的涉及面很广,而且标的风险的成因也十分复杂。虽然大多数保险公司实行7*24小时接报案,要求第一现场查勘率达100%,而实践中,由于保险人方或被保险人方的种种原因,如被保险不知道出险要报案或保险人不能及时到现场等,造成第一现场查勘率并不乐观。保险人为了准确认定责任损失,防止骗保现象的发生,很多工作要依赖公检法等代表国家权威部门或关联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作为理赔的重要证据。例如在火灾保险中,保险公司需要公安消防机关作起火原因及损失的结论;在交通案件中,需要交通部门对交通事故的原因及事故责任的分析和结论。但是,目前取得证明文件的手续过于繁琐,时间长,给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带来了较多的麻烦。同时在理赔实务中,不论索赔金额大小,情况是否清楚,都要经过复杂的甚至是不必要的程序,使整个理赔时效过长,让被保险人感到“理赔难”。
2、纠纷多。我国保险市场强调业务为导向,以保费多少论英雄,使得很多代理人为求个人私利,在展业时只说明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会得到多少赔偿,而对一些限制性条款及责任免除条款则讲解很少,甚至不提。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被保险人、受益人对保险赔偿金额期望值高,而实际赔付往往达不到期望时的要求,或不符合条款保障责任范围,或因除外责任而被拒赔,甚至有些保险公司为了短期的利润而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索赔要求故意进行压赔、限赔或拖赔,造成被保险人不满,从而引起纠纷。
此外,由于被保险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而相关法律法规与相应条款之间存在着冲突,语言不规范,表述不清晰,造成理赔实务中,出现“娘说娘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疆局,也经常因此引起纠纷。
(四)法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保险法制滞后,相关司法解释又未出台。现行《保险法》是1995年制订、2002年底修改的,但对《保险法》的修改基本上都是围绕保险业法展开的,没有触及保险合同法的内容,但现实中保险纠纷基本上都是保险合同纠纷,主要是保险合同法存在很多不够明确和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健康告知方面的不可抗辩条款、保证与弃权制度以及最大诚信原则、保险利益原则、近因原则等方面,都过于笼统,都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定和制度。
另外,自1998年11月18日成立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来,虽然颁布了一些有关保险监管法规及相关文件,加强了对保险市场的监管力度,在一定程度规范保险市场秩序,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完善;在监管内容上虽然很注重市场行为监管,但处罚力度仍然不强,没起到威慑作用;对偿付能力监管上也缺乏完整的考评体系。
三、发展对策
良好的保险市场秩序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保险市场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不仅损害保险业的信誉,而且破坏保险资源,增大市场风险[14]。针对目前我国保险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制环境建设,从制度和法制上逐步解决造成市场不规范的问题;通过保险创新,满足全社会对
保险的需求;通过树立理赔服务新理念,使服务更贴近客户;同时,广泛开展保险宣传教育,提高国民参保意识,促进保险业进一步发展。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执行落实
进一步完善公司内控制度、行业自律制度、社会监督制度,大力强化执行力度。第一、完善人员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先进的考核机制,完善人才选拔、任用、培训、激励、管理等机制,营造人才兴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第二、完善业务控制制度。制订和完善各项业务制度,加强培训教育,规范业务流程,防范以扩大风险和成本为代价发展业务。同时加强信息建设水平。实现数据、财务和后援的集中管理,切实解决数据的真实性问题,提升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第三、完善行业自律制度。我国保险系统要加强自身建设,逐步形成团结协作的行业精神,行业协会要制定完善费率、手续费等自律协议,遏制行业出现非理性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而造成保险资源浪费。同时加强保险从业人员管理,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完善“黑名单”制度,将违法违规的保险机构、保险中介、保险从业人员列入黑名单,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公之于众,起到警示威慑作用,以此督促保险机构、保险中介、保险从业增强法制观念,从而促进保险行业步入规范自律经营的良性竞争轨道。第四、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保监局外网、新闻媒体、报纸等方式,加大对保险服务、违法违规、行政处罚、重大事项等信息的披露,提高保险公司经营透明度,加强社会对保险业的监督作用,促进保险市场的无序竞争向理性竞争发展。第五、完善市场动态行为监管制度。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作为监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监会应逐步完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保险公司内控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执行情况作出客观评价,将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风险隐患较大的公司,进行重点监管及曝光。
(二)以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出发点,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创新是保险业的生命之源,没有创新,保险业就没有发展的动力。保险功能的丰富、营销概念的延伸和代理渠道的挖掘,都会推动着保险业向前发展。保险业的创新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等很多方面,而产品开发的创新又是最主要的。
在产品的创新方面,保险公司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保险险种开发与设计的专业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市场需要、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和特点,改进老险种,推进产品创新,丰富保险产品功能,增强产品的针对性,积极开发具有个性化的、市场前景好、效益不错、保障全面的产品,适应保险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趋势,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如我国沿海地
区每年都会发生台风等灾害,在这些地方则应该在产品条款中将台风灾害保险条款加入进去;四川等地会遭受地震危险,则在这些地方推出的保险产品中应该覆盖地震险条款;而像东部沿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保险责任范围和保险费率下,应适当增加保障额度,使产品更贴近市场需求。
同时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有形市场的概念,积极开展电话保险、网上保险等保险产品,建立灵活多样的分销渠道。如目前旅游责任险、机动车辆保险已迈入网上、电话投保。形成不同渠道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三树立服务新理念,提高理赔服务质量
在保险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逐浙转向服务竞争。保险应从专业、品牌、公平、公正、快捷等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理赔服务质量,通过优质的理赔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造企业的服务品牌。第一,保险机构建立统一的高质量的理赔服务标准,以适当、公平和透明的操作流程,为被保险人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协助,确保赔付迅捷安全;同时,主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避免与被保险人产生矛盾。第二,加强外部合作机构服务网络建设,如天气局、公估、公检部门等专业部门建立长期、稳定、互利的业务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这些外部协作机构的专业资源,为查勘、理赔队伍提供专业支持,加强对案件的风险管控,遏制案件中的不合理“水份”,促进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同时,延伸并丰富理赔服务内容,为被保险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特色服务、个性化服务,使服务更贴近客户。第三,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管理信息化技术,积极开展远程定损、远程理赔等客户服务,实现更快捷、更周到、更贴心的理赔服务。
(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国民参保意识
以保险知识教育、风险教育和保险消费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保险教材、保险知识宣传画册、新闻稿、论文、媒体或保险知识进社区活动等方式进行保险教育与宣传,培养公众保险意识,使公众明确清楚保险的本质属性,从转移风险的角度科学认识保险产品。既要宣传保险知识,也要宣传保险的功能,提高国民的保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也要宣传保险的特点,不是只要交了保费出了事故都要赔。同时,引导公众在遭受销售误导、无理拒赔等违法违规行为侵犯时,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典型事例,增强保险消费者信心,为保险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完善法制环境建设
以新《保险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大力加强监管法规制度建设。完善以新保险法为核心的配套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建设,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完成《保险代理机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保险营销员管理办法》、《保险兼业代理管理暂行办法》的修订工作。做好新修订出台的《保险法》、《合同法》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升行业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和依法经营水平,进一步建立科学性、适用性和有效性的监管规章制度体系。
四、结论
党十六大指出“…保险业发挥着“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形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追求经济的高效益、工作的快节奏和生活的高质量,需要保险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保障。…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保险是支持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这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认识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以新的思路研究解决的保险现状及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通过保险创新来满足全社会对保险的需求。保险业将持续快速发展,也将通过自身的快速发展保障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市场具有巨大的内在潜力,又蕴含挑战。
1、我国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三项还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更不用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了。巨大的差距说明我国保险业还比较落后,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保险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潜力。保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消费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必然会对综合保险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多。相信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主动购买保险或者以保险作为投资手段,保险需求将进一步增长,保险业将会有更辉煌的未来。
2、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保险业全球化的趋势将不断加强。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开放度和竞争激烈度的增加,中国的保险业要实现“走出去”战略,将会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应该支持经营机制完善、经营和管理技术先进的大保险公司、保险集团成长,鼓励其通过上市融资、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来发展市场规模,使其盈利水平和资本积累能力将不断提高,增强其自身资本实力,提高其品牌认知度,才能确保保险市场的竞争优势。例如行业代表中国人寿,2007年,其净资产收益率为16.5%,基本达到世界领先保险集团10%到20%左右的水平,同时入选全球企业500强和世界品牌500强,并连续五年荣登《财富》500强,名列192位,跻身世界领先保险集团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