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2:3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

第一篇: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

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

语文组:周俊

【摘要】吟诵是一种既古老又新兴的、介于朗诵和歌唱之间的、汉文化圈中人们对汉语诗文所独有的传统读书方式,也是古人的创作方式、交际方式、教学方式、修身养性的方式,吟诵还是中国思维和精神的重要承载方式。中国的文化,就应当选择自己的解读方式。本文简介了吟诵的定义和规则,并从文艺美、声韵美、节奏美、人文美、感性美、创造美六方面浅析了吟诵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吟诵 吟诵规则 声韵 审美特征 一.关于吟诵:

1.什么是吟诵:吟诵是一种既古老又新兴的、介于朗诵和歌唱之间的、汉文化圈中人们对汉语诗文所独有的传统读书方式。

2.吟诵的今昔:说吟诵古老而新兴,是因为它至少有着两千多年以上的历史。自古读书皆吟诵。一百年以前,没有一个读书人不会吟诵。最早记录吟诵的是《尚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寥寥数字就概括了“中国式作曲法”:意思说汉语的歌曲是把说话夸张地拉长,音乐就是把拉长的说话放在音律上、音阶上来创作的。直至鲁迅时代,吟诵依然尚存:“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摘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里的朗读即吟诵。——笔者注)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话剧和音乐的传入,新学堂勃兴,私塾消亡,吟诵作为汉语诗文的存活形态在邯郸学步中失去自我,被来自重音西语的朗读取而代之。时至今日,与百年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读书人都会朗读却不知吟诵为何物了,最具声韵的汉诗文失声而成为了“闷葫芦”。为了挽救在国人身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代学人奋笔疾书、奔走相告,从没停下抢救的脚步,老一辈中就有唐文治、周谷城、赵朴初、臧克家、文怀沙、叶嘉莹等,徐健顺等学者则是其中新生力量。

3.吟诵的规则:根据徐健顺老师的总结,他将吟诵规则简称为“一本六法”。一本——即吟诵的目的,是表达出作品的涵义,尤其是声韵涵义。六法——即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并在此基础上划出了吟诵的初级、中级、高级要求:初级要求能做到①平长仄短: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五言诗若为平起诗,则第1、4行第二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仄起诗则相反。七言诗中的平起诗,第1、4行2、6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七言仄起诗则相反。此外,尾韵也要读长,入声字读短:所有行的尾韵拖长,但日、月、绝等入声字除外;入声字读得短而快,有压抑、急促、愤懑之感。②依字行腔:吟诵调一般比较简单,易学易记,吟诵的依字行腔比传统音乐的要求 更严,要力求与字音贴近,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清楚。③文读语音:文读系统是一种介于古音与当地口语之间的语音系统,是文人努力想保留古音、模仿官话而又未能完全做到所产生的语音系统(俗称“地方普通话”)。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第七》)孔子的教学语言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规范。吟诵必须文读,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主要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如“笼盖四野(yǎ)”、“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平声。在此基础上,又添加运气发声、腔音唱法、身体语言(摇头晃脑)作为吟诵的中级要求。而高级要求则在情绪处理和曲调创作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能做到情通古人、自成曲调,达到修身养性最高境界。二.吟诵的审美特征:

1.文艺美:如果说诗乐同源是古诗词歌曲的文化基因,那么诗乐分合演绎了诗歌与音乐的发展史。中国文学宝库中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均为歌曲之词,可是到后来音乐散佚,仅存歌词。“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从《毛诗序》中可以看出,诗乐同源且互为体用。从上古到宋时的诗乐结合先疏后密,其后又由密返疏且呈多元状态。鄢化志将历代诗乐分合及其特征分为五个阶段:①孕育期:原始艺术,诗乐舞一体;②形成期:诗经时代,诗乐礼一体,重乐而轻辞;③发展期:楚辞、汉魏六朝乐府,声辞并重;④高峰期:唐宋律诗、词,诗乐密合,声形兼得;⑤蜕变期:南宋雅词、元曲、明清传奇,诗乐疏远。在各代诗乐分合中,诗体因音乐渐变而新生,如楚辞应巫音而生、汉魏六朝乐府借胡夷里巷及清商之乐而出,唐五代词并燕乐而行,元明清杂剧传奇依南北曲而盛,等等。在这分与合中,歌唱和吟诵催生了两种文艺样式的发展并带来了文艺的繁荣。

2.声韵美:汉语言的声音是有意义的声音。在汉语诗歌中,不但有押韵,还有押调(押声调和声母),再加上入声字的妙用,就会带来含义深刻、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的声韵美。韵脚是有意义的韵脚。押韵在形式上有押尾韵、押首尾韵(俗称“两头咬”)、压腰韵(中间字押韵),甚至还有押首腰尾韵(俗称“怀中抱子”)。所谓“韵”,相当于音乐中的主音,歌曲总是从主音开始再到主音结束,汉语诗歌的押韵也是如此,且在回到主韵结束前一般不押韵,这就类似于音乐中结束句前的不协和音程产生不稳定感从而有趋向稳定的需要,使作品在结构上形成起承转合发展线索。也正因为韵脚是主音,固在吟诵时韵的发音被夸张、慢化、加强,被拖得最长,这样就会对整首诗的意境产生重大的影响。韵是有情感因素的,这源自于不同韵的平仄、发音以及声音长短等。清代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就总结出:“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如《登鹳雀楼》用的是“尤韵”(iou),由三个元音构成,发音绵长,口型逐渐合拢,自然有悠长、悠远、思悠悠恨悠悠之义。因此古人作诗选韵很慎重,常用闭口的i、u、ü韵表达细腻缠绵之情,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昨夜西风凋碧树”、“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不写情词不写诗”„„用开口韵a、o等表达开朗豪放之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教胡马度阴山”、“要留清白在人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声调也是有意义的声调。汉语里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平声(普通话中一、二声)舒缓、低沉、平静。因为近体诗都押平声韵,所以诗歌最后都有归于平静之感;而歌行、古体诗歌不是押平声韵则表现的是纵横捭阖、壮怀激烈的情感。郑张尚芳先生研究得出:人体器官包括自称“我”多用上声,如首、口、眼、耳、齿、嘴、脑、脸、手、脚等,由此推知上声有亲密、细腻、喜爱之意。押上声韵的诗一般细腻缠绵,也有小部分表达豪迈壮烈。去声语音通达顺畅,如掷地有声,故铿锵有力,或旷远明亮。尤其是入声字吟诵时发音短促,好似发了一半的音突然受阻,传达出痛苦、愤怒、压抑、决绝等激烈的情绪。汉乐府《上邪》中内容上在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后,列举了“山无陵”等五个不可能发生的事,还连用了“竭、雪、合、绝”几个入声韵,以示决心决绝。再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最后一句用了三个入声字“不”、“一”和“格”,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强烈愿望。

3.节奏美:朗读重词,歌唱重乐。吟诵介于朗读和歌唱之间,其吟诵的对象——诗词是有节奏的,其吟诵的基本调也是有一定节奏的。但这种节奏不同于西语朗读的强弱、轻重和长短,如果将汉诗读成两字一顿的Rap则完全忽视了汉语的声韵和意义了。当然上古诗一般都是两拍制的,《弹歌》每句只有两个字,每句两个拍节,可读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类诗歌的节奏来源于劳动,一来一往两个动作合成了劳动情景:如一举一落的打夯,一斫一扬的伐木,一进一退的拉锯等,故原始劳动诗歌必然同劳动合拍,从而出现两个节拍合成的四言古诗,如“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张白山先生认为:“七绝分为四顿来吟诵,更是符合呼吸吐纳的规律的,急脉缓受,都有生理的根据。”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先生认为“两音一拍”是汉语基本的“拍节节奏”,因此他认为四言诗是“一句=四言=两拍=XX XX│”;五言诗是“一句=五言=三拍=XX XX X0│”;七言诗则是“一句四拍”即:“一句=七言=四拍=XX XX XX X0│”。但是,影响吟诵节奏有内容、音韵、情感、气息等,如果像以上千篇一律地将诗歌象西方音乐一样机械地定谱定节奏,吟诵就会失去自己独有的魅力,甚至还会曲解诗歌的原意。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举了个重要的例子:李白和周邦彦的两首《忆秦娥》虽然用同一个词牌,节奏并不一样:“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相思曲,一声声是,怨红愁绿”(周)。两段同形式的词句,由于内容和入声韵用法,其吟诵节奏也大有迥异。再如《登鹳雀楼》这首诗原意是表达人生苦短的意思,可是由于忽视内容、忽略声韵、读错节奏,硬说是奋发图强、祝人更上一层楼的意思(这种曲解有很多)。这首先是内容理解错误,将古人登楼而悲理解为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其次是不拖韵脚、节奏读错,诗中押iou韵,是长韵,应该长读,给人软绵绵之感,诗中“白日”、“入”是短音,“黄、海、依、尽”是中音,“山、河、流”是长音,按这节奏一读,“时光就像大河那样一下子流到到海里去了”惆怅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外还有腔音唱法带来的节奏变化:腔音区别于西方音乐每个音固定、音与音之间是跳跃的,而腔音的轻重、疾徐、高低等 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使用腔音唱法,有韵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吟诵。

吟诵的节奏是随诗歌内容风格和吟诵者领悟而定的,因此,吟诵不但千人千调,其节奏也各有各法。节奏的变化也就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4.人文美:吟诵体现的是儒家的审美理想,是美和善的统一,是孔子礼乐思想的实现。“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生发情感、振奋意气在《诗》,进退有度、安身立命在礼,境界升华、道德完善在乐。“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则群物有别。”此所谓礼乐治天下,就是把道德规范的东西和艺术、文化结合在一起。这种美善的统一,一方面来自吟诵文本的内容,一方面是吟诵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而知古通今,怡养情性。吟诵还体现了道家物我同

一、情景交融的审美标准。这一是汉诗文的题材上取自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花鸟虫鱼;二是吟诵者情通古人、借古喻今的一种表白、一种自娱的超然情怀。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文心雕龙·神思》)写作如此,吟诵也是如此。吟诵是在同古人深度对话,只有通过吟诵才有深切体会,才能触摸到古人真实的心态、情态和意境,“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吟诵是在宣泄情感,修养心灵,陶冶情操。

5.感性美:感性是东方文化的特征之一,汉文化也不例外。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借助于直观、内省、神秘主义的个人体验来诠释客观世界,往往重感性轻理性,使东方文化带上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这种神秘色彩贯穿于神人、天人、自然与文化之间,使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从感觉出发又最终摆脱经验感受,表达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信心和理想。吟诵过程无论是创作之初还是解读文本之时,其实际就是人文情怀的表达或感悟,古诗文总以文学意象表情达意,让作者或读者在感性世界里神游遐思。

与理性相比,感性似乎缺少科学精神,但感性是一种生活态度,缺少感性的生活就失去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因为感性的人富有同情心,其语言有感染力,工作有激情,生活有热情,对情感有着独特坚守。风花雪月,鸟兽虫鱼,是吟诵的内容,更是情感的载体,如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的一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无论是文化的建构力还是解构力,总受制于作者或读者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吟诵的情绪处理更是千人千调、匠心独运。以腔音唱法为例:吟诵的唱法在原则上是中国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强、音长不固定,始终以情而定,随时在飘动。即便是吟诵规则中的“平长仄短”、“韵脚读长”、“入声读短”以及短音、中音、长音等,没有象西方音乐那样定谱而有时值要求,其长短是相对的,是凭感觉而定的。

6.创造美:吟诵是古人创作诗歌的方式,那时的诗歌是“先吟后作”。通过吟,把声音拖长放大,以求 最佳的声韵来恰当地表现情感,所以古代诗人的创作过程其实际就是为情感意义寻找声音的过程。“吟就一句诗,捻断数根须”,“吟罢低眉无写处”,因此古人创作诗歌叫“吟诗”,而不同于今天的写诗——先写后改,这种失去声韵意义的写作,只能是“写诗”或者“填诗”了。吟诵别人的诗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要吟诵,先得破读,所谓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再次是句读,就是语法断句、入声读促、虚字读缓。“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三字经》),这就是以前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破读、句读要做到的是多读多揣摩,“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理。在正确理解诗人的原意的基础上,按照吟诵的基本规则吟诵,再配以相得益彰的基本曲调,进一步上升到“自成曲调”的境界,自然是怡然自得、自得其乐了。吟诵是古人的创作方式,是一种交际方式、读书方式、教学方式、修身养性的方式,吟诵还是中国思维和精神的重要承载方式。中国的文化,就应当选择自己的解读方式。

第二篇:常熟传统童谣经典吟诵

常熟传统童谣经典吟诵

叶黎侬

1、常熟是民歌之乡,白茆山歌作为吴歌的代表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熟的童谣也是丰富多彩。

《尔雅》说“徒歌曰谣”。徒歌,无丝竹相和。史书大多会收录童谣。这样的儿童歌谣往往也能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征。抗战时期,沙家浜阳澄湖畔的小麻子会有怎样的境遇呢?请欣赏《小麻子》。

《小麻子》

小麻子,吃粽子,打碎一只小盆子,席(拾)着一粒西瓜子,炒炒一镬子,撒撒一裤子,阳澄湖里扣(去)汰裤子,碰着一个洋鬼子,一打打仔三棍子。

2、童谣在儿童教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小朋友从简单的音韵节奏到表达的有趣味的词意中获得快乐。同时也可以看到隐含其中的传统的教育理念。请欣赏《排排坐》和《敲鼓柱落鼓柱》。

《排排坐》

排排坐,吃果果,爹爹转来割耳朵,割只耳朵秤秤看,二斤半。

吃一半,剩一半,剩到明朝斋罗汉。罗汉勿吃荤,带毛小鸡囫囵吞。

《敲鼓柱落鼓柱》 敲鼓柱,落鼓柱,鼓柱落了深沟里,撩也撩勿起,捞也捞勿起,挖也挖勿起,只好吃点小坑蛆。

3、童谣的自然发展也有一定的次序,依次而进,往往母亲会发挥相当的导向作用,学术上称为“母歌儿戏”。这样的童谣是母亲或者大人一起参与其间的。唱《牵豆腐》童谣时,家长和小孩子相对而坐,手和手拉在一起,然后边唱边模仿牵磨。非常和谐的一幅天伦图。请欣赏。

《牵豆腐》

依呀呜,牵豆腐,牵个豆腐水露露,养个伲子棒柱大,步槛底下直钻过。娘话道刚丢脱则吧,老子话道勿舍得个,牵牵豆腐也好个。咕嗞咕嗞„„

4、儿童的认知阶段,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只有先认识了自己才能转而认识身外之物。那就让我们去见识一下指纹吧,一双手,指纹的变化里也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请欣赏《指纹歌》。

《指纹歌》 一箩巧,二箩拙,三箩回勿转,四箩拖捧柱,五箩富,六箩穷,七箩相公,八箩长工,九箩撑黄伞,十箩十畚箕,堆满老宅基。

5、时光流逝,时光也许抓不住,但童谣却能回味那些岁月的馈赠。《正月正》把一至十月间的每个月的各自的特点都表述得很准确。这首歌谣主要训练儿童的月令意识。而民俗之纯也依然是贯穿其间的。

《正月正》 正月正,一朵梅花两盏灯; 二月二,蜒蚰百脚才下地; 三月三,谢菜开花赛牡丹; 四月四,一个铜钿四个字; 五月五,糖蘸粽子过端午; 六月六,蚊子呆叮,扇子扑; 七月七,七只拷果真好吃;

八月八,月饼葡萄瓜子肉; 九月九,九粒糯米做甏酒,十个大姐来吃酒,你拍手,我拍手,俚注开心啊里有?!十月十,十个大姐才嫁忒。

6、生活需要歌唱,我们歌唱生活本身。江南水乡的羊是儿童的伙伴。即兴赋情,了了数言,就把白羊唱得生生动动。这方水土何其丰饶!请欣赏《羊咩咩白笃笃》。

《羊咩咩白笃笃》 羊咩咩,白笃笃,要吃啥,豆萁壳,头上两只角,脚上四只壳,后头乌豆簌落落,跑起路来跌跌笃,跌跌笃。

7、这是故乡的一轮明月,曾经照耀过诗人李白的床前;月下有着我们儿时的身影,思想起来胸膛里就像门前的那条河涨满潮汐。请欣赏《亮月亮》。

《亮月亮》

亮月亮,趟趟趟,家家小囡出来白相相。拾只钉,打把枪,戳杀官鹰烂肚肠。肚肠挂了枪头上,老鹰衔扣做道场,做个道场阿好看? 勿好看。

乡下娘娘勿来看,城里娘娘倒来看,看么看得一身汗,转扣揩揩清爽再来看。

8、随着成长,小朋友们要离开大人自己玩了。他们边玩边唱。学者把这一时期的童谣名命为“自戏自歌”。唱《山岭山岭砟茅柴》这首歌谣就同时要进行游戏。一孩子作为主人呵护一群小狗(小狗由小朋友扮成),小狗蹲于地;另一孩子作讨要小狗的人,边唱边绕着“小狗”转圈。每经过一次,双方就进行一次“问答”(吟唱)。主人要找出种种理由推脱,使小狗不致被讨要走。一直到再无理由吟出,孩子们(小狗)一轰而散:“小狗长大了。”讨要小狗的人就去抓小狗,待全部抓到了,主人和讨要小狗的人互换角色,游戏复又开始。此歌训练机智。

《山岭山岭砟茅柴》

(合):山岭山岭砟茅柴,四邻四邻砟秆窠,秆窠浜,兔子多,(讨要小狗的人):“乓乓乓”,(主人):“啥人?”

(讨要小狗的人)“张家某人。”(主人):“嫩来做啥?”(讨要小狗的人):“捉只扒泥小狗。”(主人):“小狗勿曾养个勒。”

(合):山岭山岭砟茅柴,四邻四邻砟秆窠,秆窠浜,兔子多,(讨要小狗的人):“乓乓乓”,(主人):“啥人?”

(讨要小狗的人):“张家某人。”(主人):“嫩来做啥?”

(讨要小狗的人):“捉只扒泥小狗。”(主人):“小狗眼睛勿曾开个勒”。

(合):山岭山岭砟茅柴,四邻四邻砟秆窠,秆窠浜,兔子多,(讨要小狗的人):“乓乓乓”,(主人):“啥人?”

(讨要小狗的人):“张家某人。”(主人):“嫩来做啥?”

(讨要小狗的人):“捉只扒泥小狗。”(主人):“小狗小脚勿曾生个勒。”

(合):山岭山岭砟茅柴,四邻四邻砟秆窠,秆窠浜,兔子多,(讨要小狗的人):“乓乓乓”,(主人):“啥人?”

(讨要小狗的人):“张家某人。”(主人):“嫩来做啥?”

(讨要小狗的人):“捉只扒泥小狗。”(主人):“小狗勿会啃骨头个勒。”

(合):山岭山岭砟茅柴,四邻四邻砟秆窠,秆窠浜,兔子多,(讨要小狗的人):“乓乓乓”,(主人):“啥人?”

(讨要小狗的人):“张家某人。”(主人):“嫩来做啥?”

(讨要小狗的人):“捉只扒泥小狗。”(主人):“„„”

9、水乡的孩子喜欢船,船与他们的生活休戚相关;总有一天船要远航,总有一天孩子们也会长大,而那沸腾着欢笑的港湾一直在心上。

《摇大船》 啊呜罗,摇大船,摇到阿婆笃,阿婆笃勒浪做啥介? 买条鱼烧烧,头不熟尾巴焦,盛勒碗里辖呐跳,囡囡吃则哈哈笑。

10、对童谣颇有研究的周作人说“盖儿歌重在音节,多随韵接合,义不相贯,„„但就一二名物,涉想成趣,自感愉悦,不求会通”。接下来请大家欣赏的《板凳板凳》就有如上特点。

《板凳板凳》 板凳板凳弯弯,菊花菊花开开,先开橱,慢开柜,大红鞋子十八对,公一对婆一对,三三四四合一对。

11、童谣是可以分类的,如有游戏歌,有叙事歌,也有谜语歌等,下面的一首《白猫咪》主要训练小孩的口齿,有近似于绕口令之功。请欣赏。

《白猫咪》

我俚养只白鼻头、白脚爪白猫咪,百家伯伯笃养只勿白鼻头、勿白脚爪勿白猫咪。我俚只白鼻头、白脚爪白猫咪蹲了屋山头白墙头畔边,搭百家伯伯笃勿白鼻头、勿白脚爪勿白猫咪噼里叭喇打起来。我俚只白鼻头、白脚爪白猫咪咬则百家伯伯笃勿白鼻头、勿白脚爪勿白猫咪啊呜一大口,百家伯伯笃勿白鼻头、勿白脚爪勿白猫咪逃走脱。

12、童谣《点点赚》于正月十五日夜唱。是夜,小孩子们举着火把在田野里奔走,祈祷此后的日子能有丰收。突现江南风俗。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祈祷和向往。

《点点赚》

点点赚,点到我俚田里来,我俚田里大棵稻,别人家田里牛毛草,我俚稻箩喧天高,别人家稻箩荸荠大,我俚床上大红被,别人家床上蓑衣更更老面皮。

13、唱童谣的时光也许真的会一晃而过。一转眼就长大了,长大了就是一个大人了,和大人一样地干活劳动,勤劳是这块土地赋予我们的本质。请欣赏《一箩麦二箩麦》。唱此童谣时,有动作:两个人随歌谣有节奏地拍着对方的手掌。

《一箩麦二箩麦》 一箩麦,二箩麦,三箩打大麦,劈劈啪,劈劈啪,大家来打麦。

14、童谣的内容所述多为习见事物,形象生动,深切著明,因此有利于开启智慧。能传唱开来,能流传至今,是一项奇迹。《扛铃扛铃马来哉》在常熟有多种版本,这对研究其流变有重要意义。请欣赏其中的一首。

《扛铃扛铃马来哉》 扛铃扛铃马来哉,隔壁度娘转来哉,买点啥个小菜,茭白炒花,田鸡踏杀老乌,老乌告状,告勒和尚,和尚念经,念勒观音,观音扫地,扫勒娘姨,娘姨关芒,关着一只苍蝇,苍蝇水罗水罗踏水车,水车沟里一条蛇,游来游扣捉花忙,花忙伴勒青草里,青草开花蚕豆香,东廓香,西廓香,大麦饭,苦菜梗,喝一口,哭一省。

15、唱颠倒歌是一种乐趣。加深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作为欣赏者,我们从童谣里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可爱。是啊,对于成人而言,童谣是一个向导,它带我们回家,回到从前,回到那些难于忘怀的美好里。

《颠倒歌》 嗲嗲话关关夜饭吃大门,小囡话姆妈姆妈快来看满天亮月一颗星,姆妈话都是嫩个小细娘害我阳沟踏了蒲鞋里,嗲嗲话看嫩笃有个娘像个囡。

第三篇:毕加索审美特征

现代造型艺术欣赏论文

姓名:潘文强 学号:151000213 班级:10级建筑2班 指导老师:陈方达

浅谈毕加索绘画的审美艺术特征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不同艺术特征和他在哪个时期对世界艺术的影响。、关键词:毕加索

艺术特征

绘画

正文:毕加索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泊又贫穷,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也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飘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细细缓缓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毕加索1908—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毕加索的成就是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对艺术有着报负之心者学习的,他也曾说过:“我不怕死,死亡时一种美。我所怕的是久病不能工作,那是时间的浪费。”是的,毕加索的一生确实没有浪费时间。

毕加索一生以一个先行者的伟大创造和探索,也为20世纪的艺术掀开了新的一页,他的实践和创造的艺术观念给所有的艺术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品涵盖艺术全部的过去,预见艺术的未来,他早期的绘画朴实无华易于理解,充满学院式风格,而且不断地去临摹前辈大师的名作和借鉴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后来试图以塞尚曾分析过的方式重新塑造艺术的世界,他解放了艺术,使我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并影响了整个20 世纪西方现代史。

第四篇: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一、概观中国戏曲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戏曲”一词通常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传统戏剧。它最早见于宋元之间文人刘壎《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这句话直接点名了戏曲的两方面的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戏曲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不同于歌唱、书法、舞蹈,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美感,然而戏曲并非同“口技者”一般再单纯的平铺一个故事,它采用的方式是“歌舞”,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中国戏曲也备受国际的关注。

二、中国戏曲中的内容美 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即戏曲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杰出之处。戏曲的表演是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为目的的,它要求真和美的统一。另一方面,戏曲表演虽然强调生活的依据,但它的表演毕竟是夸张的、写意的,它要靠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像,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欣赏古代戏曲的时候,我们要把心放在古代去感受封建社会不同于今时的悲欢离合。

以下以本人喜欢的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说明戏曲中内容蕴含的美。

《西厢记》,是王实甫描写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汤显祖的《牡丹亭》同样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三、中国戏曲中的形式美

戏曲象一本历史留给我们的典籍,精彩的人物造型就是它美丽的包装,吸引着众多远离京剧的人们走近它,关注它。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情感。”

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融化了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它们在综合体中直接的、外在的表现是:文学,主要指剧本;造型艺术,主要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歌剧中,还包括曲调、演唱等;舞蹈,主要指舞剧、戏曲艺术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话剧中转化为演员的表演艺术——动作艺术。戏剧中的多种艺术因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在综合整体中的地位不是对等的。在戏剧综合体中,演员的表演艺术居于中心、主导地位,它是戏剧艺术的本体。表演艺术的手段——形体动作和台词,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其他艺术因素,都被本体所融化。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可以像小说那样供人阅读,但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可演性,不能演出的剧本,不是好的戏剧作品。戏剧演出中的音乐成分,无论是插曲、配乐还是音响,其价值主要在于对演员塑造舞台形象的协同作用。戏剧演出中的造型艺术成分,如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也是从不同的角度为演员塑造舞台形象起特定辅助作用的。以演员表演艺术为本体,对多种艺术成分进行吸收与融化,构成了戏剧艺术的外在形态。

(一)戏曲脸谱的形式美。

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和丑。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戏曲脸谱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从戏剧内容看,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形式看,它是图案式的。它简单得说是用于人物外貌包装的一种形式,内在上它还包含了人物的性格、身份、经历等丰富的内涵。不仅从型上匠心独具,而且含蓄不乏直观得向观众揭开了接下来登台戏曲的故事内容。

黑格尔说过,象征符号“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已可暗示要表达的那种思想内容的符号”。脸谱主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它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善恶组合成许多不同类型的谱式,每一张脸谱又由众多的分谱组成,使舞台上出现千差万别的社会众生相。每张脸谱,不管表现的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是美的创造物。如:后羿的脸上勾画了九个太阳的形象,以说明他曾用箭射下九个太阳。郑子明年轻时为救人曾被猩猩抓伤脸,故勾成不对称的歪脸。脸谱中每种设色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这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表示文士内有心计,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色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粉红色表示年迈气衰的忠勇老者,互灰色表示老年枭雄,金、银色多用于神、佛、鬼怪,象征虚幻之感。

中国观众从剧场欣赏完演出以后,对勾画脸谱的人物印象鲜明深刻,京剧中的孙悟空、窦尔墩、张飞、包拯的脸谱,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在历史上也不存在,但观众宁可相信京剧中这些勾脸的形象实有其人。这正是京剧艺术的魅力,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脸谱的的手段,是脸谱美,为京剧中那些活生生的形象

锦上添花。

(二)戏曲服饰的形式美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人还得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呢,京剧作为一门艺术自然不能光有好看的脸谱造型,服装的美化也是绝不能少的。整体来说京剧戏装依剧样式不同而分蟒、靠、褶、跛、衣五大类的戏装,以及翎子、盔帽、靠旗、狐尾等精致的衣饰。在所有这些服装饰物中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趣味和爱好。传统的纹饰图案更为服饰锦上添花,龙凤虎豹,花草鱼鸟,以及诸如“万字不到头”、“五福捧寿”等,都成为一种共同的语言和观众交流。在色彩上,京剧服饰往往搭配强烈的纯对比色,原本很难在同一环境里“和平共处”的大红、明黄、天蓝、翠绿、淡粉、亮紫,由于同时又广泛运用了中性色黑、白和金属色金、银而有机和谐地糅合成一体。传统京剧服饰在强烈对比中找到了用以达到美的境界的路,各种反差被民族性潜移默化地归拢到一起,形成一种东方的、民族的,既花团锦簇又协调统一的整体美。

如《霸王别姬》中,霸王穿黑靠,色黑脸;虞姬穿白裙袄,俊扮粉状。这一黑一白,一壮一秀,是黑白的强烈对比,相反相成,对立又统一。又如《铡美案》中,受害者秦湘莲穿黑褶子,白孝带,蓝边饰,不尚奢华,处境令人同情:陈世美身居高位,享爱驸马待遇,穿华丽的红蟒花翅,华贵显赫。两个人物,一个着衣华丽而内心丑恶,一个朴素寒微而内心高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们是穷与富的对比,是素与华的对比,也是善与恶的对比。这些衣饰在运用对比手法时,并非单纯孤立而是协调一致地存在。“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适度的”,在一个绚丽多彩的场面中,传统京剧服饰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又有一种协调的意蕴旋绕于其中,最终给人以美的感受。

第五篇:浅析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析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要: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关键词:建筑艺术

审美

特征

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住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

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

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人们就是在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

3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是伟大祖国的象征。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一种物质实体,是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一种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正因如此,建筑艺术常用象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腊曾有人认为人体各部分都体现着理想的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多立安柱式建筑就以粗壮狂放的线条,形象地模拟了男子挺拔雄健的体形特征。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构成了它的又一审美特征。

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征着皇权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子。

下载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传统吟诵的审美特征[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舞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人类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舞蹈是原始人类生命情调最充足的表现,舞蹈是原始社会中拔高了的简朴生活,舞蹈随着原始人类身体的进化而发展,舞蹈又作为发达的肢体语言团聚......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摘要 :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

    浅谈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谈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徐州工程学院 郜斌广一实用艺术是指实用性与审美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是一门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的艺术。通俗地说就是艺术的“生活化”:生产......

    浅论诗歌的审美特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分类号: 密 级: U D C: 编 号: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毕业论文 浅论诗歌的审美特征 学 员 姓 名: 年 级: 指 导 老 师: 学科专业名......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

    戏曲的审美特征[本站推荐]

    戏曲的审美特征 通过了十周多的学习,使我在戏曲方面由一个什么也不了解的人变成了一个最起码有那么一点点常识的人。我想以后在和别人谈到戏曲的时候,在基本的常识上不再像以......

    中西古建筑审美特征比较

    中西古建筑审美特征比较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对古建筑的审美特征标准存在着重大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材料的差异 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质......

    传统蓝印花布纹样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探析

    摘 要:中国传统手工艺蓝印花布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落后的技术和单一的表现形式使得这一民艺瑰宝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冲击下日渐衰弱消亡。然而传统工艺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