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 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时间:2019-05-14 02:4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 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 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篇: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 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1-16 11:09:47 来源:中国食品报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利形势,以及经济下行压力、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继续保持了稳步健康发展,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市场供给、产业水平、品牌效益的同步提升。

截至2016年12月10日统计,新发展绿色食品企业3949家,产品8930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和8.5%。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10,116家,产品24,027个,同比分别增长5.6%和2.7%。绿色食品企业总数首次突破1万家,产品总数接近2.5万个。农业系统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951家,比去年同期增长7.7%,产品3844个,同比下降6.2%。

全国已有489个单位创建696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1.73亿亩,对接企业2716家,带动农户2198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全国创建了24个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总面积达到2534万亩,初步形成了稻米、蔬菜、水果、茶叶和畜牧产品等各具特色的有机种养示范模式。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发展步伐加快,全国共有绿色生资企业121家,产品266个,分别比去年增长21%和10.4%。绿色食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正式启动,河北、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广西等8个省区,涵盖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产品类别,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休闲旅游等业态相融合的示范园建设工作拉开了序幕。

2016年,通过更加严格的生产加工现场检查、更加严格的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检测、更加严格的标志许可审查、更加严格的证后监管,确保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质量,维护了品牌的公信力。根据产品抽检、企业年检结果,共取消了110个产品的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及时进行了公告并集中对外发布信息。通过组织开展对全国146个销售场所产品的绿色食品用标监察抽样,及时处置了少数不规范用标产品,并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打击了假冒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组织开展了对安徽、浙江、大连等14个省(市、区)的43家获证企业的不通知检查,对北京市场在售有机产品进行了市场监察。

2016年,各地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全国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已发展绿色食品企业4385家、产品11355个,年产量3973万吨,分别占绿色食品总量的44%、47.1%和39.5%。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已达74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3。通过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绿色食品,促进了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内的606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合作社的1479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证书,通过产业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农户脱贫致富。在各地举办的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纷纷“唱主角”,备受经销商和消费者的欢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放发展步伐稳健推进,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扩大,一批全球知名的企业还获得我国颁发的证书。

在新形势下把握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的机遇

绿色食品经过26年的发展,打造出了一个精品品牌,创建了一项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保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政策环境来看,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刚刚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农业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要求突出抓好品牌建设、品质管理,支持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打造一批富有特色、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品牌。从市场条件来看,随着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消费档次正在加快升级,对优质、安全、品牌农产品的有效需求快速增长,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已成大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肩负重任,既要把准定位,创造条件,推动发展;又要主动入位,服务大局,发挥作用,为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绿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是坚持“安全、优质、环保”的产品定位。秉承“出自优良生态环境、带来强劲生命活力”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严格的产地环境监测,推行减量化、可持续标准化生产,加强对投入品的科学合理管控,促进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实现以环境质量促产品质量提升,以产品质量促生活质量提升的目标。

二是坚持“用品牌化引领标准化、用标准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工作定位。通过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和规范化管理新模式,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绿色食品品牌,打造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资料、专业营销于一体的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促进农业升级转型,实现“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

三是坚持“打造精品品牌、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的市场定位。通过提升品牌的公信力、美誉度,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力度和覆盖面,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模式,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成为引领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消费的“风向标”,带动提升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并发挥优质优价市场机制作用,实现以品牌为载体,配置优质资源,拉动消费需求,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

多措并举不断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迈上新台阶

坚持稳健发展,致力打造精品品牌。按照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结合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实际,今后要在稳步扩大发展规模,增加产品有效供给,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全力把品牌做好做实做强,切实维护品牌的公信力。要瞄准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始终保持标准的先进性。加强全程质量管控,从严把关,确保环境质量和产品质量。继续落实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风险预警、质量追溯以及产品公告等监管制度,强化淘汰退出机制。

坚持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产业水平。目前,绿色食品主体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尚不理想,要重点引导各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示范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提高产品档次;加快畜禽、水产品发展,丰富品种结构,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挖掘资源潜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协调推进绿色生资、绿色食品原料、绿色食品产品、绿色食品营销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打通产业链,同时推动绿色食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放大品牌增值效应。

推动融合发展,持续增强动力机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协同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作用,更好引导农业生产,优化供给结构。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应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发展机制。一方面,根据国家可持续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等规划,有序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做好规划的结合。立足《农业部关于促进“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结合现有的农业发展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财政部、农业部新近出台的《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争取政策支持,加强政策创设。另一方面,通过持续开展品牌宣传,支持产销对接、专业营销、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增强市场拉动力。

推动创新发展,全面优化服务效能。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技术标准转化为生产操作规程,创新形式,注重实效,精心组织开展各类专业培训,加强对生产企业、基地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继续推进现场检查、检测检验、许可审查、证后监管等制度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业务工作效能。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网上审核与管理系统”,提升为申报主体服务的水平。加快建设专业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公共平台,为全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权威的产业信息服务。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王运浩

第二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讨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路径探讨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新难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实践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选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政策着力点在于建立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目标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依托农业资源整合市场要素,注重“产、城、人”互动融合,借力金融政策支持,坚持市场导向。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融合;农业现代化;市场导向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5-0068-04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紧接着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成为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亮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出现了农业增产、进口量增加和库存量增加的“三量齐增”现象。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业竞争力弱的现象制约着农业现代化,成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任务。我国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根本上是供给侧出了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新难题、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要求。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近年来,经济“新常态”在农业领域的表现突出,粮价大跌,橘子、冬枣、香蕉、苹果滞销,最近又是大白菜价格持续走低,似乎农产品滞销、价格走低成为了“新常态”。农产品“价低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小康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农产品市场上也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部分具有“安全保障”特征的高端农产品不愁销路,甚至出现“托人”代买的现象;二是部分产品虽然价格高,但依然供不应求。如陕西潼关的软籽石榴、眉县的猕猴桃等。这些现象表面上看是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但事实上还是产销不对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销不对路的原因在于“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实现供需匹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需要在“供给侧”进行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意味着在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上,要与社会的总体需求相契合。通过“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效供给”,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指的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了农业生产模式“工业化”、生产技术现代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是改造传统的农业“供给”。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矫正农业资源要素配置的扭曲。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环境,同时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扩大农业供给的有效性,提高供给结构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匹配性,进而通过农业供给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偏弱,农业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不仅是土地租金和人力成本高,而且表现在物化投入高,特别是农药、化肥滥用现象严重,农业发展方式整体粗放。只有解决好农业的“供给侧”问题,才能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也才能真正推进农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可以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比较需求管理政策,强调解决中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而非短期波动问题。中央之所以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我国供给体系未能适应需求的重大变化而难以及时调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而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我国农业结构性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发展方式的粗放和疏于长远的发展思路。大量农产品靠高施肥、高耗水等粗放式生产,对环境资源损耗大,造成大量土地透支,地力下降。“短视”现象在农业生产领域很是普遍,农业技术市场化利用率低。比如,一旦某地被认为是某某农产品的优生地,立即就会形成大量的一般性产品和大路货,极容易造成库存爆满;或者说政府财政补贴发生变化,又容易形成“弃耕弃种”问题。“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农产品领域层出不穷。解决农业“供给侧”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重点是推动农产品生产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也只有把农业的现时难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围绕消费需求进行生产,让农业生产者成为市场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贡献率,才能充分挖掘农业的产业价值,才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潜力。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选择

2015年12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国内外农业改革的实践表明,农村产业融合有利于解决农业自身封闭循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变化、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为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新产业技术革命推动着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入互动融合。

1我国农村产业融合日益向纵深发展。中央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在政策上通过产业融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历程,体现着农村产业政策演进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农互动发展阶段。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互惠的原则,通过提供当地农民需要的各种服务,为促进商品生产发展、加强工农联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这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初级阶段,产业主要涉及饲料加工、粮食加工、农副产品流通等。就是这样简单的融合,诞生了农业与其它产业链接互动的乡镇企业,直接激发了社队企业的“异军突起”。第二阶段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阶段。农业经济的活跃,使得农民农产品生产积极性高涨,导致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农产品滞销。为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的对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各地进行了以“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为特征的农业市场化的探索,[1]促进“农林牧渔业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户与市场间架起连接的桥梁。迈入新世纪,“十五”计划纲要、2004年起的连续7个“一号文件”,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07年,农业部将“一村一品”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2]第三阶段是农业多功能拓展与产业多态化发展阶段。2010年之后,大量新兴技术为产业之间形成“价值链”创造了技术条件,产业之间的相互增值、价值溢出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不仅推动了农业纵深发展,而且拉动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横向一体化。一方面,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生物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融合型产业形态迅速兴起;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二三产业与农业的耦合提供了机遇和空间。[3]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2产业融合是农村产业进化的发展方向。所谓产业融合,是指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4]一般认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甚至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5]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产业发展,主要是在“农业内部”进行的,其基本理念认为农村的产业就是“农业”。实践中,农业已经从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向外围延伸。在效能上由传统农产品生产向多功能多效用拓展,也就是向产业融合方向发展。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农村产业融合:一是从产业组织的视角,突出的是农产品的流通、加工、包装等;二是产业技术层次的融合,实际是农业领域的技术应用,比如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是从产业功能视角的分析,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以农业为基础,拓展农业的功能,推进农业“接二连三”。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农业的有效供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进程。从产业进化来看,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互为特征,并以产业融合发展演进为过程。现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基于“农业”,也基于“农村”这一特定区域的发展,突出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与相互“增值”,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融合效应,也是农村产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路径。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加快农业内部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形成农业的新业态。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利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优势和成果,推进农业现代化,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推进。[6]

3产业融合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经验借鉴。近年来,国内外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源于日本的“第六产业”概念,就是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农村不仅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而且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销售、农资生产制造、休闲观光农业等,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因为按行业分类,农林水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业则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等为第三产业。“1+2+3”等于6,“1×2×3”也等于6,所以一二三产业融合也被称为“第六产业”。

我国不少地方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村产业活力和竞争力。陕西省大荔县冯村镇结合“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建设了智能化育苗中心、新品种技术示范区、高标准生产区、物流中心和检测培训区,滴灌设施使工业化直接服务于农业。研发人员将科研成果和技术力量服务于生产和设施农业,实现了“农、工、科”的再度融合,使这里成了一个集苗木繁育、农民培训、科技展示、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服务、商品化处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园区。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重点打造现代农业板块,“联众一号”蘑菇工厂,让蘑菇种植有了新的概念,推动蘑菇生产、加工、销售、采摘等一体化发展,蘑菇产业的附加值极大提升。目前,蘑菇工厂亩产值达200万元,成为拉动此地“三农”发展的新增长极。金山区探索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建设了净菜加工、色拉蔬菜和保鲜蔬菜加工、冷冻干燥农产品及生态健康食品加工相互连接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体系。金山还依托农业,推进农业与生态建设、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开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利用“互联网+”引导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有效服务产品流通。

农业本身就孕育着工业和服务业。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开放农业孕育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蓬勃兴起。从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这种新模式的推广,推动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发展。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价值指向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表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互联网+” “生态+”等现代新理念引入生产经营活动将成为后期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出部署。

1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是把城市的二三产业迁移到农村,而是要突出“农业”基础,引领农业农村发展要素聚集,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推动现代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注重产业之间的耦合互动,不仅增加农业生产的市场价值,而且也提升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值空间,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形成。那些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空间集聚,但是与第一产业共存分立,既不提升农业价值,也不能形成新业态的,就不能称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5]特别是那些仅在农村开设砖瓦厂、开设向农民销售工业产品的销售部,虽然可以解决部分农民就业,但不仅不是产业融合发展,而且可能挤占农业资源。农业是人类的保命产业,是其他产业的基础,因而世界各国都对农业采取补贴政策。与此同时,与工业、服务业相比较,农业的市场化利润空间不具优势,产业增值空间有限,产业比较效益较低。传统上,就农业发展农业,抑制了农业的多功能性,禁锢了农业的生产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一体化、产业多功能化的演变,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鲜明特征。一方面融合发展可以使农业“接二连三”,激活农业的多态性、多效性,使得农业的功能不仅限于“食材”原料,还可以满足多重市场需求。同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转变,吸引农业现代化所需的技术、资本、人才向农业集聚。另一方面,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可以实现产业之间的“价值链”效应,促进产业相互增值,促成农业生产价值外溢,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农业自身的价值,带动农业生产从“报酬递减”向“报酬递增”转变,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使得农业的增值“内部化”。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着力点在于建立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提高农村经济活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2015年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要注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要采取“保底+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等。要坚决避免农业龙头企业占用农业资源而对农业没有促进、对农户没有带动作用;避免部分强势企业影响地方政府,介入农村资源侵占、农村市场垄断,导致农民利益被“挤占”、农业发展要素被“挤出”。促进农民增收,不是靠财政补贴,而是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随着产业的融合、农业链条的延伸,农业的职业种类和农民的就业机会随之增加,种植业收入虽有增加,但占比下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加快。我们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榆林市靖边县、宝鸡市凤县等地调研发现,随着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到了三分之一以下。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成为培育农民增收的新模式。

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在于推动农村现代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指出: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既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农村产业融合,在于通过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通过农业新型业态的兴起,通过产业的集聚、要素的集中,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农村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7]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是要把涉农工业和服务业简单地搬到农村,而是要加强统筹规划,有序调整农村产业布局,促使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推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8]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型业态,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选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释放农业发展生产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鼓励各地因地、因业制宜探索多种产业融合方式。

1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依托农业资源整合市场要素。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国农业将进行的一次结构调整的改革,有利于中国农业提质增效,破解农业发展新难题。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关键,是运用现代理念、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注重依托资源禀赋,特别是要注重依托农业资源,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处理好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绿色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特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农业、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使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红利,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2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注重“产、城、人”互动。产业的发展根本是为了人、服务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本地就业收入,助推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引领要素向农村聚集,推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一二三产业之间通过集聚、耦合、互动、渗透等多种方式的创新,将农村稀缺的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要素,在一二三产业之间跨界集约配置,推进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以及健康生态等服务业有机整合。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链接、协同发展,不仅可延伸农业产业链,而且拓展农村的产业领域、丰富农村的产业形态,拓宽农民增收来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的集约化发展,要加强规划引导,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产-城-人”互动融合的局面。同时,要注重提高农村各类人才的素质,加强对涉农企业家的培育,提高产业融合能力;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本地就业比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借力金融政策支持。在农村产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村金融领域市场发育迟缓,资金需求缺口大。特别是商业银行出于成本和风险的考虑,对“三农”的支持拖沓走样。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要求推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正式建立并开始运营。国家要在金融政策上“定向降准”,增加农业农村领域的资金流动性。继续发挥专项基金对农业产业园区、农村新型业态的支持力度,“把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接机制作为项目支持的前提条件”,[9]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产权、集体资产量化入股等多种形式组建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落实农村以财产权抵押贷款、产权流转等金融政策。强化多种形式的农民与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应该通过信用背书、财政贴息、税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金等,不断增加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投入,深入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

4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产业融合,动力在于市场主体。推进产业融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产业选择、业态培育、技术推广、模式选择的权力归还市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等措施和手段,培育多种形式的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多依靠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选择产业融合的具体路径,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要注重围绕需求发展生产,围绕市场和消费需求融合产业聚集要素,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提供产业服务体系、公共平台、基础设施等,加强市场监管,培育公平有序的市场,塑造鼓励创新、共享发展的产业生态。

第三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前言: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金融高质量发展作支撑。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会议上,就金融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2月22日,中央政治局又以“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为主题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这个重点,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这为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对做好金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书记既充分肯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又深刻分析了金融业面临的新形势、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对做好新形势下的金融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好。

一、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

世界金融史揭示了一个规律,经济强国必然是金融强国。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金融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看到,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制度,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提高制度效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本质是通过改革实现金融制度优化和服务效率提升。社会金融资源是有限的,金融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其配置合理与否影响着一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可以说,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推动我国金融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也是解决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突出问题的重要路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金融结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金融的本质功能是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结构是否合理,一个重要评判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助于推进本国经济发展。平衡的、充分的、完善的金融供给一定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反之,一定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要看到,我国金融业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的金融发展仍相对滞后,金融的有效供给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新阶段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金融服务的供给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金融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我国的金融业态以间接融资为主,股权融资发展严重不足。在间接融资中,又以大中型银行为主体,并且商业银行内部的制度政策安排、技术能力、内外部激励约束机制也不健全。金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成为制约我国金融运行效率提升以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短板和痛点,在实践中也容易诱发或产生一系列金融风险。不管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还是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要求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和方向

总书记指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纵观我国的金融改革历程,始终把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优化金融机构结构,满足不同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但也存在种类不丰富、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等问题,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一个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立,迫切需要优化大中小金融机构布局,丰富各类金融业态,使其能覆盖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要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在金融机构中增加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占比,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路径,提升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二是要优化融资结构,持续提升直接融资比重。长期以来,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发展较慢,对中小微企业和创新经济发展支持不足。未来,在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应下大力气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充分释放和发挥市场机制的活力,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还要大力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速推进科创板和注册制落地实施,努力构建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三是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金融产品的质量和可获得性。要深入研究产业发展动态,把握新的经济创造、生产和经营规律,激发基层的金融产品创新活力。要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比如,开发实体企业和银行共担风险的金融产品,开发适合民营小微企业的产品等。要创新精准化、智能化金融服务,不断提升和改进金融供给的质量效益,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四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有效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在完善金融机构体系、产品体系和优化金融服务的基础上,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完善金融从业人员、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运行、金融治理、金融监管、金融调控的制度体系,有效监管跨行业、跨市场、跨部门的金融创新活动,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四、央行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采取的举措

(一)进一步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越复杂严峻,我们越要加强宏观经济金融走势分析,密切关注金融市场运行变化,以及金融机构运营状况,为党中央科学决策、总行制定措施提供技术支持。我们要注重对所在地区经济金融形势、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风险、企业生产经营等相关情况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对总行政策落实效果、新的苗头性趋势性的变化,及时向上级行反映地方实际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二)进一步正确把握金融的本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金融与实体经济是血脉相连的关系,服务实体经济是我们的天职。从履行职责的角度,当前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把重点放在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果上,把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到实处,千方百计推动解决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科技创新服务不足、“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加强金融市场、支付清算、信用体系、金融科技、外汇管理等领域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改善服务,全面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实际效果。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际效果。坚决防止金融业脱实向虚、自我循环。坚定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破除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股权融资渠道,提升资本市场发展质量。优化大中小金融机构的布局,发展定位于专注微型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和信贷市场体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塑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服务模式、风险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

(三)进一步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我们要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的重要论述。要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强化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

(四)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既要着力化解重点领域的“灰犀牛”风险,也要着力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风险。2019年要在2018年取得良好开局的基础上,继续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精准处置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也要积极支持各级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加大金融违法犯罪和金融领域腐败问题的惩治力度。

(五)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扩大金融开放,是我们的既定方针。我们要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无论是完善金融服务,还是防范金融风险,都要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精辟论述,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原则,持续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当务之急是要把已经部署的金融改革、金融开放任务落实到位。同时根据国际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变化。

结语:作为基层央行我们要着力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好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各项工作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三大攻坚战”作出贡献。一是要继续大力提供信贷支持和运用好货币政策传导工具,做好支农金融扶持工作和扶贫包联任务,努力完成扶贫攻坚各项工作。二是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和改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通过调查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若干举措”,发挥基层央行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促进作用。三是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教育广大干部职工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树立牢固的政治气节和政治风骨,严格执行各项党内法规,使之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促进党建、业务工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四是要不断提升工作质量,推动各项工作提次升位。各部门要狠下真功扎实做好各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研究思考并开展具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重亮创”工作,切实把党的政治建设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支行各项工作中,做到思想上统一,行动上落实,制度上完善、监督上跟进,使全行上下形成一心干事创业的新局面。

第四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农业农村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了解读。

主题咋定?

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的一号文件如是开篇,并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如何看待‚新的历史阶段‛?

唐仁健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完整判断。‛

提出‚新的历史阶段‛,主要基于三个背景——

首先,基于党中央对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判断。唐仁健说:‚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每当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发生重大变化,中央都会及时对农业农村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出台重大举措。‛

去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唐仁健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次,基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

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

‚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不同程度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唐仁健说。

第三,基于近些年‚三农‛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近几年,各地各部门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探索。唐仁健表示:‚去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了头、有进展,但这项改革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到底应该怎么认识、怎么理解、怎么把握,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

新阶段也是一个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考验期,一旦松劲,就可能陷入停滞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唐仁健提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要义何在?

可理解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这与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

唐仁健表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其内涵要义,可以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这个公式来理解。

‚要注意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唐仁健强调,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唐仁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应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他解释,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供给体系优化,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满足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改革底线不能失守。

何处发力?

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矛盾交织、千头万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哪儿发力?

唐仁健说,总体上可以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包括三大调整、两个支撑。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要突出‚特色优势‛。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等政策措施。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政策措施。

——强化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措施。

——强化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为此,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等内容。

‚改革板块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实现三大激活。‛唐仁健表示。

激活市场。简言之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去年实施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效果明显,全国调减玉米3000万亩,国内玉米价格逐步具备国际竞争力。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

激活要素。创新资源要素配臵机制,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一号文件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举措。

激活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激活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我国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已有350万户,无论是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是种养大户,都非常有活力。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钱从哪来?

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有人提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家财力紧,还要不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有人提出,部分农产品库存这么多,国际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这么大,还要不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

对此,唐仁健明确表示:‚正因为农业农村大势稳,基本面好,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

如何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首先要堤外损失堤内补,在培育新动能上做文章,在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他说。

今年一号文件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

唐仁健提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投入。‚虽然当前财力紧张,但‘三农’支出不能减。‛唐仁健说,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确保增量,一号文件明确,‚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一号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这些举措,就是从源头上、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整合的有效方法。‛

撬动,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作‚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一号文件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唐仁健表示,‚撬动的难点是那些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的中长期、低回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千方百计创新融资方式,撬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

有啥亮点?

建‚三区‛‚三园‛加‚一体‛,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扶持乡村工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突出的政策亮点?

唐仁健说,一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平台、载体方面,提出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

‚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为确保重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园,目的是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建设创业园,是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和服务。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在资源配臵方面,提出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盘活利用闲臵宅基地。

‚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还是节水。‛唐仁健表示,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提出加快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当前,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盘活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为此,一号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唐仁健提醒,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一要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二要注意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在农业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提出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培养乡村专业人才。

唐仁健说,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分‛的层面分得彻底、激励充分,但‚统‛的层面统得不够、明显滞后。因此,一号文件提出,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规划、住宅设计缺乏专门人才是瓶颈制约。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第五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社论)

《 人民日报 》(2016年12月21日

01 版)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全面部署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这对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今年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农业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空前加大,全年1000万人的脱贫任务有望超额完成。这些成绩为我们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有所抬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正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三农”工作到了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攻坚期。只有积极进取,农业才能再上新台阶,一旦松劲,就可能陷入停滞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重农强农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不断延续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能;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要通过加快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动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改革的方向已明,底线已定。农村改革是靠尊重基层创造取得成功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继续用好这个法宝。要尊重基层实践,鼓励农民创造,努力营造改革创新的宽松氛围。

明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坚定信心,奋发进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下载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 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 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化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通化县结合实际,以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促产增收、融合“三产”等方式方法为重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厚植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 精品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理念洗礼更是改革实践创新。浙江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做稳战略产业、做美畜牧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亮新......

    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国报告网讯: 更多行业市场情报,详情可参考《2013年中国分析报告》 2012年,整个工作系统按照农业部质量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广西南......

    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发展综述

    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发展综述 摘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有机食品通常是指来......

    推动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推动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落实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我公司高度重视,以围绕《武汉市深化物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要点》为指引,结......

    解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型业态农业模式(汇编)

    解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型业态农业模式 殷红 摘要: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一个新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把它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线。我国农业经过几十年......

    农技推广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范文大全

    农技推广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几年来全市农技推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以稳粮增效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本市各县市区资源优势,创新服务方式,......

    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汇总>>>国家公务员 2018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资讯,了解到行测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公共科目之一,从2015年开始,行测实行分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