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企业管理进修学院学习中心
平时作业
年级层次:13秋季本科
专业:小学教育
姓名:乔瑛
学号:11***2
课程名称: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1.设计一个适合四年级学生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要求:包括问题的提出;
探究的目的;
需要的器材;
探究的方法;
探究的过程与步骤(包括时间安排);
一、问题的提出:天气研究。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二、探究的目的:1.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
2.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需要的器材: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四、探究的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内容: 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2.,给《昆虫》一课,设计两个不同的新课导入活动
要求:既能引出探究的主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一:
1、提问:同学们是不是很爱看动画片?下面老师就为大家播放一段小动物的视频,请观看。
2、播放视频资料。通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二:
1.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即学生课前捉到的虫子),并请学生进行汇报。2.教师记录,并请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找到这些虫子的区别。在观察基础上按虫子的足对虫子进行分类。
3.观看一节课,写出自己对课的评价。
要求: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评议,字数不能少于500个字。《昆虫》
本课在低年级《蚂蚁》、《蟋蟀》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昆虫概念。本课是按照观察、比较、抽象、归纳概括、判断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前活动──捉虫子。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可以观察到很多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并为本课提供一些实物材料。第二部分指导学生建立昆虫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三层:1.把捉来的虫子按足的数目分类。2.比较三对足的虫子外形还有哪些共同特征。3.归纳概括昆虫的共同特征。第三部分,指导学生根据昆虫的共同特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判断一些常见的虫子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第四部分使学生了解昆虫一生要经过变态。这部分内容可以不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只要求学生知道。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直观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而演绎推理能力正在逐步形成。在信息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上网收集信息生成ppt的能力。本校处于郊区,能够见到的虫子比较多,且学生从小就有玩虫子的经历。所以对虫子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对本课有浓厚的兴趣。
整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教师能够清晰的抓住知识点,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强调的“学生为主体”。充分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兴趣。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国内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生科1011003011035蒋玲飞
摘要:目前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主要有农村地区的师资培养的研究、对课堂科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研究等。在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中提出了很多的现状问题,但给出的策略不够细化,无法实施。在农村地区的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涉及到了师资的培养,但没有讲到环境和课程资源等的情况对它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及对策;农村和城市;国内和国外;教师、学生和教材
小学阶段,是我们开始正式接触和学习科学的时期。这个时候所形成的学习科学的习惯和能力将直接影响之后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一个人的科学素养,所以,对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主要有农村地区的师资培养的研究、对课堂科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研究等。在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中提出了很多的现状问题,但给出的策略不够细化,无法实施。在农村地区的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涉及到了师资的培养,但没有讲到环境和课程资源等的情况对它的影响。为对国内小学科学教育先前的研究中未呈现部分的现状和针对跟随时间推移所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做深入研究,我将整理国内外小学科学教育、国内城市和农村的小学科学教育的文献资料中对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的描述部分。过程中结合城乡区域情况,分析国外的一些优秀小学科学教育方法,为国内小学科学教育现状中呈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下面我将对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研究按照城市和农村的比较,国内和国外情况的比较,教师、学生和教材不同角度的比较进行简单介绍,其中涉及的国外的小学科学教育现状部分这里主要讲它的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些地方。
一、城市、农村的小学科学教育现状比较
相较于城市小学的科学教育,农村小学的科学教育由于经济条件的影响,肯定存在着缺乏相关教学设备和材料,缺乏辅助教材资源的问题。
另外,城市小学科学教育和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着教师科学素养的普遍差异。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这篇论文中,作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和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师的基本情况、专业情感、专业知识、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研究能力等情况以后,发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教师队伍中专职教师不多,教师的[1] 引用《湖南西部贫困地区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分析》摘要部分
[2] 引用《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实地考察与思考》摘要部分
[3] 引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摘要部分
专业研究能力不足,教师的教学中知识和能力的结构不够合理等。在《湖南西部贫困地区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分析》中,作者也表示贫困地区的小学科学教师普遍存在着科学知识较为贫乏,对科学方法理解肤浅,对科学本质和功能认识不够全面,对科学探究过程了解不足,科学素养整体偏低等问题。[1] 所以,国内农村教师的科学素养整体偏低的情况普遍存在。
实践中可通过设置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一些大学课程帮助提高准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二、国内和国外的小学科学教育现状比较
根据国内和国外的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些政策的不同,国外小学科学教育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实地考察与思考》一文中,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英国通过立法确立小学科学课程在国家义务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教师职前教育中注重培养小学教师的科学教学能力;国家建立“科学学习中心”,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学习性评价”,使评价与教学合二为一。[2] 《在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这篇文章里面,强调了探究教学,问题对活动的引导,教学目标的评价的重要性。针对国内的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对小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对小学教师专业培养的力度,还有对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和课后评价的重视程度都要加强。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模式转型过程中,教师更加要注意自己教法的改进。
三、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教师、学生和教材
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而教材又是两者联系的一个纽带。因此,只有教材物尽其用,教师和学生都发挥好自己的角色作用,科学教育才能达到一个好的效果。在《浅谈高师对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一文中,强调了小学科学教师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教师的科学素养,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等。《崇左市小学科学切摧番段学珍酬氏调查研究》一文指出,学生对科学课的喜欢程度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而在教材这一块涉及到的问题展开阐述的比较少,有学校设备不能够完成教材活动等。
如何活用教材?教师要分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认知,可以拿取生活实物代教材中的材料到课堂中,可以自己根据学生的需要自编教材,还可以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个课外教育资源,而不是一味地全按书上的来。
综合以上对小学科学教育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针对小学科学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的建议,主要有:加大对科学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科学教育教学质量;加大科学教师培训力度,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小学科学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以适应新课程需要;编写适宜的地方小学科学教材,以满足城乡不同需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齐抓共管,,提高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质量。[3]
参考文献:
[1] 刘林.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5).[2] 黄设新.崇左市小学科学切摧番段学珍酬氏调查研究[N].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6(2).[3] 郑敏.湖南西部贫困地区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分析[N]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06(2).[4] 李芬.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N].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6).[5] 卞祖武.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小学科学教师——江西省小学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A].第五
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湖南怀化:2009.8.[6] 刘占兰.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课程_教材_教法.2006.12(12).[7] 丁邦平.英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 实地考察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8(9).[8] 高尚芬.浅谈高师对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N].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6).[9] 钟巧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研究.2009-12(170).[10] 王刚.中外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策略的比较和启示[N].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9(3).
第三篇:小学科学《研究透镜》教案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库伦旗回民小学
杨洪波
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2.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放大和聚焦的性质; 3.通过教学知道光行进过程中遇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时会改变行进路线;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水杯、筷子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仔细观察过放在水杯中的筷子吗?
2.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怎么了?在什么地方弯曲了?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师: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筷子看着像变弯了。根据这种原理,人们制成了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板书:研究透镜)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师表演)用手摸时,因它们是光学仪器,后面我们又要用它做实验,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着餐巾纸摸一摸它。同时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要用它相互敲击或是敲桌子,以免损坏和划伤手指。
2.学生小组实验,感知,交流,记录。
3.学生汇报,小结: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像放大镜、老花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像近视镜。
4.师:你们能根据它们的形状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回答)5.师总结:(接着学生的回答)
对,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师板书:凸透镜,凹透镜)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1.提问: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实验2: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3: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提问:现在,你知道透镜有哪些作用?(教师板书)6.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呢? 7.师生共同总结: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戴老花镜呢?
四、拓展活动:制作望远镜
1.谈话:大家见过望远镜吗?它为什么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引发学生思考)现在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看远处的物体会有什么效果?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4.学生制作望远镜。5.学生作品交流。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育叙事
小学科学教育叙事
——谈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教学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使我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可是又有了新问题:小能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怎么办?由于小能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法: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育叙事
小学科学教育叙事
白沙镇小学 陈廷军
上课时间快到了,我正准备着要上课的教学材料。四(1)班里的几名小组长们,争先恐后的来到办公室,按时搬运他们班下午第一节课的科学循环教材。
突然听到一位学生,用带着好奇的声音说道:“真奇怪,高高的楼房顶上怎么会长出几棵树来呢?”我停下手中的事和另外几名同学抬头向窗外望去。街对面楼房顶边缘的墙缝间,长着两三棵梧桐树,有两棵树已有碗口粗了,高高的耸立在城市楼宇之间,宽大的手掌叶在风中摇摆。
忙碌的生活和工作的我们,无暇顾及身边这些与己无关的现象,更无心去探究它。今天,听到提出问题的同学不经意间的问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才发现它们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也促使我有责任帮助他们弄清楚楼顶长树的原由。我拿着收拾好的教学材料,招呼着小组长们说道:“你真是个观察细心,爱提问的好孩子。对于你刚才提出的问题,等我们回到班里,让大家帮你一块来探讨这个问题,好吗?现在你们把书搬到教室里去吧!”
几名小组长,连忙搬好各自小组的科学书,高兴的和我一起向四(1)班走去。“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科学课之前,先研究一下,他刚才在老师办公室里发现的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全班同学听到我讲的一番话,立刻用奇特的目光注视着我。于是,我把在办公室里发生的事讲给了全班同学听后,引导性地提出了问题。“同学们,请猜一猜梧桐树的种子是怎样来到楼顶上的呢?”
“我猜是风将梧桐树的种子吹到楼顶上的”一名女生首先说道。“我猜是小鸟将梧桐树的种子当成食物吃到肚子里,在空中飞行时通过粪便,将种子排泄在了楼顶上。”一名男生反驳到。“我猜测是小鸟将种子唅在口中,在空中飞翔时经过这里,将种子掉落在楼顶上的。”一名学生又说道。“种子落在了水泥楼顶上能发芽生长吗?”我顺势问到。“不能。”全班同学都反驳到。“可为什么楼顶上切能长着梧桐树树呢?”我又问到。“我推测是楼顶上有长年累月飘落沉积的灰尘,再加上雨水的冲击,灰尘和种子都聚集在了楼顶边沿。
种子遇到适应的温度和雨水的浇灌就会生根发芽,逐年长大的。”一位胖的可爱的小男孩,像推理家似的站起来说到。我和班上的同学听了胖男生的发言,不由自主的给予了他强烈的掌声。教室里充满了激烈的探究氛围。“唉!好多年了,我们只见梧桐树枝长多了,长粗了,可并没有见它的主杆,像长在地面上的树那样有十几米高呢?梧桐树总是只有一两米来高的样子,这又是为什么呢?”我给充满活跃地教室泼出了又一个问题。听了我的提问,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同学们你看我,我望你的眨着眼睛思考着。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示意二组举手的一位女生站起来发言。“老师,我想是地面的树可以通过根,从地下吸收它们身体想需要的养料和充足的水分,而楼顶的树不能像生长在地面的树那样有优越的生长条件。它们没有充足的养料和水分,只能有点就吸收,没有了就坚持着,所以,楼顶上的树没有地面上的树长的高。”“地面上的树干高大是因为它有强大的根系,可以抵挡大风的吹袭,而楼顶上的树没有强大的根系,不能抵挡大风的吹袭,它们为了保护自己,所以长的矮。”旁边一位同学补充到。教室里再次为这两个发言精彩的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我们又一次走进了另一个科学探究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