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小学语文语感教学探究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谈谈小学语文语感教学探究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1这里所指的“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想必就是现时所谓的“语感”吧。其实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2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3从倡导“开展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训练”起,至今已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今天,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
1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3页。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3《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1985年,第一期。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其中多次提到了“语感及语文素养”,如其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2.问题与思考
的确,具备了良好的语感不仅能使人“感受到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 4更能使之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但很长时期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在“语感教学”的探索领域之外徘徊,更不敢妄谈什么语感的培养。我认为使其望而却步的原因有两点: 2.1.是由于语感定义的不确定
“语感为何物?”不同的人在对语感研究、探讨的过程中,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最早提倡“语感”的夏丏尊和教育家叶圣陶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 5后来又有人分别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认识语感。对于什么是“语感”,人们众说纷纭,这使从事语文实践的教育工作者们一片茫然。不知“语感”为何物,语感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我个人则认为王尚文先生对“什么是语感”的阐释精辟且全面。他说:“语感是一种言语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生成能力。” 6[8] 45卞安宇,《语感:阅读教学的核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5年,第11期。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78页。6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这就涵盖了输出性(说写)语感和输入性(听读)语感两个方面,不同于以往哪些只侧重于从输入性语感一个方面来对语感的界定。
2.2.是因为广大教师认为高品质语感的目标是那么地遥不可及,难以实现
比如有人描述高品质的语感是会“不假思索地判断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表达的优劣,文气的畅滞,在需要表达时,就会如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注入笔端”。7又有人认为:“一个具有良好语感能力的人,往往能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8 很多老师认为达到这种语感境界谈何容易呢?“如源泉之水”“一说就顺,一写就通”,只怕是作家也难以做到吧!他们不是也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的时候吗?更何况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则如阳春白雪难以企及。其实,语感的培养如同乐感、美感的培养一样,并不是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更不是只针对少数悟性高、禀赋好的学生而言的。而且由于人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个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样它比乐感、美感的培养就更具有了优势。即使是很难达到,如果越来越接近不也是成功的吗?只要我们能找到一条有效的语感培养途径,不断的发挥学生的潜能,高品质语感的达成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但是我们现在还欠缺这样一条行之有效的语感培养途径。论述语感的文章不少,但大多数文章停留在对语感性质、特征的探讨上,只有少部分才论及语感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有“语感分析”法。一些论者认为“语感分析”“是一条培养学生语感的最重要途径”。9 “它是对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分析判断。重点是分析语言意义的生 78陈仲圻,《培养语感》,无锡新传媒.教育频道,2002年1月29日。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9曹有国,《“语感中心说”献疑》,《语文学习》1995年,第一期。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成机制,分析语言在这里是怎样使用的。”10并强调应以语感分析为辅,以言语实践为主。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老师却用繁琐的分析讲解,纠缠于课堂内容的训练,替代了学生的阅读领悟和言语实践。“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学生个性和独特感受的作法” 11使一篇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文章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变成一堆堆干巴巴的符号。过分偏重“语感分析”,不但学生的语感能力得不到提高,怕是连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失却了吧。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太过关注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延伸,忽略了对语言本身的感悟。例如,有的教师在课上抛开书本,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从网上看到的资料、新闻,以作为对课堂内容的补充。这样学生投入读书的时间少了,对文章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种作法在一味地的强调培养搜集、检索信息能力同时,又失去了更多。还有不少研究课在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时地以画面图释文字解读文本,取代品读、想象和思考。但是“任何媒体都不能取代‘语言’这个重要媒体,人机对话也不能取代师生情感的交流。”12语文教学在脱离文本这个重要的语言环境之后,又何谓语文教学呢?就更不必谈语感的培养了吧。
鉴于以上认识,我在寻求语感培养的途径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论点如下: 3.培养途径
3.1.生活积累,是积累语感的基础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 1011赵乔翔 张文海,《试论语感和语感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第八、九期。杨再隋,《语文课又怎么啦!》,《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十期。12杨再隋,《语文课又怎么啦!》,《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十期。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13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 14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它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131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1980年版,第267页。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第44、45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
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进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激活体验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写道:“这个伟大的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老师问:“这里为什么要用‘挪动’,而不用‘移动’呢?”学生根据日常经验很快得出“挪动”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儿地动,而“移动”要比“挪动”的幅度大。用“挪动”写出了邱少云为了遵守作战纪律,为了完成隐蔽任务,在熊熊烈火中连哪怕一点点的挣扎也没有过,是很了不起的。这是学生在启动生活体验后作为读者的一次发现,一次情感激荡。这种发现和激荡是用老师的告诉代替不了的。
3.2.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
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一位教师在讲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时,将课上的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呀!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的写成什么样子吧!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读”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
读有多种,如朗读、精读、速读、泛读等等,类型不同对语感培养的侧重也就不同。
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个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15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16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美读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读法不宜作统一的要求。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小小的船》一课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老师微笑着说:“我怎么觉得这个月亮不够弯,不够小呢?”学生们一下子领悟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有的歪着头轻轻地读,有的将“弯弯的”“小小的”两处拉长声读,每一种都读出了小诗的韵美。学生对作品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这位教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生硬地讲哪 1516朱熹,《朱子语录》。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里该轻读,哪里要重读,仅仅是稍加点拨而已。
精读使语感深刻。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精读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读者沉浸在作品中,对关键词语深入品味,对语气变化细细推敲,从而领会出作者潜词造句的妙处,发掘出作品背后深藏的意蕴和情感。精读是语感由感性直觉步入理性直觉的关键。夏丏尊先生曾说过:“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17 这样敏锐、深刻的语感就是在反复的品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精读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他们一些做批注的方法,如好词好句可用“OO”来表示,重点句可用“==”来表示,疑点可用“?”来表示,还可在文旁写下所思所感。
速读使语感敏锐。速读即浏览,是说一个人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从言语作品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捕捉到文章的要旨。是一种对言语迅速的反应和敏锐的直觉能力。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只有那些对众多的信息能快速把握,做出准确判断的人,才可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提高语感的敏感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泛读使语感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只局限于课堂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之后,头脑中才能形成更牢固、更多样的语感模式。所以教师应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宽广的书的世界,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呼吸,快乐徜徉,为不同的风格而喝彩,因迥异的情节而感动。教师要随时注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欲望,让读书成为他们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可以将自己精心挑选过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在课间与大家 1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7页。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交流读书的感想,还可以做每周一次的“好书导读” 等。我的作法是在每周一早自习时,为学生读一两篇从《读者文摘》或《青年文摘》中选取的精美文章,并把文中隽永、深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供他们抄诵。每当我深情诵读时,教室里总是很静很静。所有的孩子都在屏息倾听,语言的魅力让人心动。“这世界上没有哪一艘船,也没有哪一匹马可以像书那样把人带向那么遥远。”(狄金森)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中势必会语感变得丰富,心灵变得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言语实践特别是课外的言语实践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要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有所收获为原则,切不可以加大学业负担为代价。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进行语感培养的探究中开展了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作文接龙游戏,小小编辑部、辩论会等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语感生成能力的同时,亦点燃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3.3.语言积累,是培养语感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3.3.1.熟读成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小学生记忆力强。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3.3.2.广泛阅读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做到一篇带多篇。教育家们研究减轻学生负担,使学习变得轻松的解决办法之一是使学生大量阅读。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春雨》这首诗后,我引导学生读《春夜喜雨》整首诗;学习了《沉香救母》后,我就介绍学生读《宝莲灯》等。现在学校每个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如每天回家读《亲近母语》,在校教师指导阅读校本课程《笋芽儿》(这是学生的优秀习作选集),单周四队活动课上师生一起阅读由本校教师和专家一起合编的《走进五彩的阅读世界》(分低、中、高年段),双周五下午学生自由到校图书馆借阅图书。在这些阅读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也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4.加强朗读训练,读中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以读代析,读中求悟。4.1.增加读的机会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小学语文课文一般来讲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大多能够依靠多读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因此,我把“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从学生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人人读起来,增加个体读的时间。如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诵读;了解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轻读;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斟酌词句地读。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同时用比比、赛赛的方法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读书的量,又能提高学生读书的质,使学生在读中体味课文内容、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增强语感。4.2.丰富读的方式
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老师要善于调动多种读的形式。对于结构严谨的段落,可采用“问读”的形式,为理清层次、分析段落做准备;对于段落较长,精彩句子较多的段落,可采用“选择读”,便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对于文章的对话部分,老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表达感情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此外,还可采用“接读、默读、轻声读、集体读、个人读、感情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为体现文章的思想服务,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能力,则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4.3.加强范读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语感的熏陶、协调,注意重音、停顿,把握节奏、语气等,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如《雨点》是一篇韵律感强、层次分明的诗歌。范读本文首先让学生把握全文,弄清感情波浪的层次,感受“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动作的不同。在声调的处理上,要注意声音由低到高,读出四种动作的差别,开始定调子不要太高,高低声调要处理得当。5.揣摩推敲,析中感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交流,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文本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5.1.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换作“过、入、到、拂”等,让学生细细品味,最后终于明白了“绿”表达的意境以及作者用词的精确。通过调换词语,培养学生感知语言文字隐含的丰富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5.2.想象中训练,感悟语句的意境
语文教材是将各种文化信息用抽象的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阅读材料”。只有充分利用语言材料进行想象,才能深切地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因而,要 新疆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身临其境的境地,让学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来培养语感。如对《莫泊桑拜师》中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道“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福楼拜一连提了6个问题,我在教学时在句子后面添了“„„”,我让学生想象省略部分的具体内容,说一说福楼拜还会指导莫泊桑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和交流,感悟到福楼拜的循循善诱。
总之,“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同时,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潜心思考,不断探求,我相信经过不懈努力,就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的语感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的语感教学
摘 要:语感,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小学生对语言刺激最为敏感,教师应该因势利导,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语感训练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诵读学习,在丰富的语言学习积累中感悟文章,激发情感,培养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语文 语感 教学 小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通过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综合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最重要条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作为少年儿童的小学生面对语言刺激特别敏感,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口腔肌肉运动都未定型,可塑性很大,这一时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时期。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因势利导,在教学中正确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
一、以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感悟语感
诵读是感受语文语言、训练语感的重要窗口,小学语文教材语言规范、文质兼美、情深意浓、内容丰富,也为语感训练提供了最好的的语言材料。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坚持“以读为本”,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1.朗读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学生朗读既要动眼,又要动耳,还要动口,更要动脑,全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应器官,让学生入情入境,品位文章意韵,表达情感体验。如《观潮》一课生动优美,课堂上安排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体会“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悟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潮来时惊心动魄,潮过后余波奔涌。文章语言优美,句子变化错落有致,朗读令人如临其境。
2.默读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感训练,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默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品味能力,增强语感灵敏度。如《乡下人家》一文尽管学生对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感兴趣,但是这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是陌生的,笔者认为应以默读和品味为主,从学生较熟悉的场景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探寻美,逐步感悟课文内涵,体会其意境。
3.灵活多样诵读方式是增强语感能力的有效手段。汉语的意蕴深刻,有时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单凭一种诵读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味地繁琐的分析,也很难帮助学生达到理解课文的效果。因此,通过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读,激起学生读的兴趣。比如,在《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对课文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 ”部分领读,分角色朗读桂林“山、水”特点,总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结尾部分。学生在读中体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自己的心灵也受到了陶冶。根据不同体裁,不同情景,灵活选择诵读方式,对感悟语感事倍功半。
二、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语感
小学生往往对单调的阅读缺乏兴趣,造成被动阅读,影响语感培养。只有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集声、色、画、乐于一体,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在寓教于乐中,攫取语感思维能力。比如,《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篇情趣盎然的说明文,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是陌生的,可以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运用多媒体展示神奇而美丽的峡谷风光,拉近学生的距离。当学生声情并茂地读,沉浸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之中,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现场情境演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组织教学现场情境演示,不但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感悟更为透切。比如在《尊严》一文教学时,选出三位学生扮演年轻人、杰克逊大叔及其女儿,对故事情节现场演示,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进而领悟什么是真正的尊严。
3.搭建读的平台。笔者在教学中搭建读的平台,培养学生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一是阅读推荐窗,及时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如教《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之前,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二是阅读角。把教室后面角落设置为阅读角,书本多样,由学生自带互相借阅。三是阅读笔记。每个学生备有阅读笔记本,随时记录优美词句,经典篇章,写心得体会,学会运用语言,为语感积累打下基础。
三、以持之以恒的语言实践深化语感
语言的学习在于积累,需要在持之以恒的语言实践中吸取语言材料,感悟文章,培养语感。
1.教中深化。教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内容,每一篇课文都值得去挖掘体昧。首先揣摩重点词句。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既写出了春天景象的变化,又表达对春的喜爱。其次深切体味语境。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中“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段话从走向、速度、声音三个方面描写溪流。此外,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等形式扩展教材内容,培养语感。
2.练中深化。让学生练习改写、扩写、缩写、仿写等,读写结合,升华感悟。如《普罗米修斯》一文,普罗米修斯偷来火种造福人类,却接受宙斯的严惩,与同学们的期盼相违背。可安排学生改写故事结局,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还这位英雄一个丰满的原型。事实证明,改写能锻炼想象思维;抄写能积累写作素材;仿写能提高写作技巧;这些练习方式都能让学生在写作积累中形成主观的语感意识。
3.读的空间深化。注重深化扩大学生的语言活动范围,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既要精读,也要泛读。“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因此,拓展阅读空间,引导学生让语文走进生活,把学办事、学交往、学做人与运用语文,提高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开辟一片语言积累和感悟的新天地。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论文
传统的精髓,创新的依傍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探究
内容提要:语文传统教学中有很多精华,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便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核心精神之一。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语言的理解、语境的体味。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
一、问题的提出
曾是充满人性之美,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语文,在应试教育中曾一度退化为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花样百出的模拟练习。使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文字,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致使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于是本应最具人文性的语文,成了“误尽天下苍生”的罪魁祸首。这种畸变触目惊心。语文前景曾一度堪忧。
于是教育改革应运而生,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新方法,出现了新颖别致的课堂氛围,出现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教改势在必行!找回语文的人性美,找回语文丰厚的底蕴,成了我们语文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全新的课堂教学,全新的教学形式„„毋容质疑,我们的语文课堂活了,课堂上洋溢着融融的人文氛围,学生们的语文课上,掌声连连,笑声阵阵。然而笑声掌声的背后,我们又有一种不祥的感
共 9 页 第 1 页觉:学生们笑过之后,他们学到了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会只剩下这可怜的一点掌声吧?
蓦然回首,细细静思,不难发现,我们正追求的是形式,而非实质,起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的做法是跟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针对弊端,教改势在必行,然而,要改的是落后的应试论和陈腐的教学方法,对于传统教学中哲人先贤卓著的主张,我们不仅不反对,更值得推广发扬。
二、出路的思考
教学实践中,笔者感悟最深的便是先贤教育家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不仅是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唯一有效途径。古代许多先贤们重视全身心的感悟自得。
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的教育策略,荀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的教学主张,孟子、朱子“深造而必以其道”、“自然而得之于己”的教学观念,正好从不同的侧面精确地概括了语文素质教育之大概,即既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质,又要在这种吟咏感悟中获得人类精神文明的涵养淀积素质。
实践告诉我们,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可见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跟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培
共 9 页 第 2 页养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能从感悟这一教学传统精髓中吸取营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那么,学生思维日益萎缩的现象就会得到根治,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不会是一个遥远而空泛的概念了。
三、策略的实施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而这恰恰是语文传统教学之精髓。时代渴望语文教学传统的回归,素质教育呼唤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策略实施的着力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㈠ 诵读语段,增强语感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重视诵读,原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教学长期陷入误区的突出表现就是──不读书!“书声琅琅”应该是学校的特征,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可是充塞于语文课堂的是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知识点”的练习,这些讲解和练习,占据了学生“熟
共 9 页 第 3 页读精思”的宝贵时光。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义,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这种训练与那种单项分解知识点的训练不同,前者是动态的、活的训练,后者是静态的、死的训练。
因此,精彩的语段必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唤起情感,在诵读中体味语言运用之妙,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篇精美佳作,教学时,不宜把它嚼得支离破碎,而应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在反复吟诵中,凭借联想、想象、揣摩、触发迁移,再现再创造,提高对语言审美的感受能力。吟诵《听潮》是一种美的享受,用平稳、舒缓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沉吟,感受那恬静、清丽、和平、愉悦的柔态美;用昂扬急速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愤怒,感受那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雄壮美,在美的感受中理解作者对大海的深情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吟诵《海燕》,则想象那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号浪涌,海燕振翅高翔,搏击风云的壮阔场面,及暴雨骤至,激浊扬清,天清地明的清亮世界,从而感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呼喊的深层含义。
共 9 页 第 4 页吟诵,是一种能充分传达文章情意的自然读法。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不求普通话标准(标准当然好),但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该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使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这种吟诵的读法,是体会文章意蕴情感的桥梁。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大力倡导诵读,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适用于现代文教学,更适用于古文教学。还需要补充一点:诵读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有人认为“语感的培养唯赖于读”,这就未免有点绝对化了。还是要把教师的精讲、点拨与学生的熟读、背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培养语感,学生还必须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熟读、背诵。理解是前提,重复是关键。对语言的理解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分析、比较、揣摩等。但是,理解了,懂得了,还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结,恰恰是学习语言的开始。因为理解了,并不等于化为己有,成为语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的重复,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才会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才会在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才会出现技能化、自动化,于是语感才会形成。没有重复,也就没有语感。
共 9 页 第 5 页
(二)细读语段,理解语言
语文本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根本任务,也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务必切实加强语言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一要领会关键性的词语;二要揣摩限制性的成份;三要理解警策性的句子。
如:我们初读《孔乙己》,谁也不会介意文章末尾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叙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可是在细读课文时就不难发现“大约”、“的确”的巧妙运用。“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大约”说明孔乙己的死无人过问,他活在世上只是一块笑料而已,“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因此,他已成了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反映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残酷现实。“的确”说明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悲剧正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极深的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孔乙己去咸亨酒店,“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符合这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性格、心态和境遇。既“排”出了他拮据穷酸的本相,也透出他不少分文酒钱的要面子心理,还表示他对短衣帮无情耻笑的“不屑置辩”。若换作“掏、摸、拿、挖”,不是语言
共 9 页 第 6 页逊色的问题,而是没有上述的表达效果,甚至连“准确”的要求也未达到。
㈢ 研读文段,体味语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而认真研读文段,“分析语境”正是“揣摩”的有效办法之一。通过反复研读,勾画圈点,多问几个为什么,体味语境,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语言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语言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
如教《故乡》,认真研读文章开头,鲁迅先生这样写道:“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问句中一“横”字,本是极平常的字眼,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这段话后就产生顿悟,平常“横”字不平常。着一“横”字就活画出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农村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图,渲染了气氛,为闰土的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
词的意思往往有词典意义和语境意义的区别。词典意义是指该词的一般意思、普遍意义,包括基本义和引申义以及比喻义。有些词一旦用到具体文段中,其意义可能已被转化,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这就是词的语境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些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旨及人物的个性、心理、素养、处境氛围、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进行比较、揣摩,来感知其特殊的语境含义。
共 9 页 第 7 页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自己对父亲的内疚之情:“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其中“聪明”一词含有讽刺意味,父亲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我不但不理解父亲的这种爱子之心,反而认为父亲有点“迂”,这是“不聪明”、“糊涂”、和“幼稚”,这样褒词贬用,表露自己的歉愧之情,比直说要高妙得多。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这么一句: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句中“寂寞”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心情,而形容“路”,似乎用词欠当。但我们结合语境分析,就会发现用词之妙了。从客观方面来说,夏夜的荷塘并非“寂静”无声,作者在下文就描写了声音;从主观方面看,作者说不满当时的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于是便感到了“寂寞”。这样,主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选用“寂寞”的语境。
四、结束语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是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语言当然也不例外。事实上,人们进行读写听说活动既不会也不可能亦步亦趋地依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范畴以及有关的句法规则,而主要凭语感。语感是左右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是高语文素质的标志,而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做法──重视文本,重视诵读,共 9 页 第 8 页重视语言,重视语境,重视习惯,重视积累──正是语感培养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也应该是今天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武器。
参考资料:
1、《21世纪语文教学展望》(《课程、教材、教法》作者章熊)
2、《审视中国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
共 9 页 第 9 页
第四篇: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语感培养探讨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语感培养探讨
摘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一句话:“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在《课程标准修订稿》里指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优秀的古诗文便显得尤为重要。古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的课程里是很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程标准》和之后的《课程标准修订稿》里明确的强调了,语感的培养是学好古文的基础,可见语感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古诗文;语感培养;古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12-01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学生们能够在阅读古诗要充分地展开想象,切身体会到语言的美好。在通读诗文之后,领略到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诗文节奏和声调的把握。在教学内容方面,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教学的要求也在逐步地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语感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重点探讨语感培养教学。
1.语感的培养对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古诗文是古诗文学习的基础,语言是一切情感交流的纽带,语感的培养,让同学更好的去理解古诗文的内涵,语感的培养,是品质的培养,也是对人格的塑造。做好古诗文的训练,认识到语感对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古诗文,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举得例子:《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杜甫 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这些古诗文中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古诗的大意和背诵的本领,而是通过朗读时语感的感知,学到他们身上的民族大义,能真正的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学习诗人的高尚品质。
2.古诗文语感培养的方式方法
学好古诗文,理解古诗文大意,领悟其中的内涵是古诗文语感培养的基础。注重语感的培养,才能真正的理解古诗文中深刻的内涵,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这些基础,才可使同学们在日后的古诗文学习中如鱼得水。
2.1 古诗文中文字理解是基础。古诗文的学习,要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每一次学习古诗文,同学都应该要从中积累新的文字含义,为日后的古诗文阅读和理解打下基础。在每一篇古诗文开始前,教师都应该对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比如,对文字的要求课前预习古诗文后的注释并牢牢掌握其含义,学生根据课后注释了解诗文大意,例如:《望庐山瀑布》这篇诗文中,三千飞流,九天直落。具有如此雄浑的气魄与不受限制的想像力,古今恐怕只有诗仙李白一人。对于这样的领悟和感知,不用说小学生就是初中生也未必有。那么怎么才能让小学生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提升对整体诗的把握呢?首先还是要在课前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新华字典等工具书把逐字逐词熟练掌握。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同学大声朗读本篇古诗文,让同学调整语调,通过对语感的掌握,用心体会感知诗人所要表答的思想感情。
2.2 借助图文并茂,联系现实生活来丰富语感。古诗文教学中,要想真正的理解一篇古诗文,就要做到,读进,读懂。教师应该引导同学利用,课后注释,让同学用自己的话把古诗文描述出来,做到对古诗文立即理解的第一步,读诗的同时,就要能想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教师在这各环节就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可以利用绘图,放映资料影像方式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知诗歌的语感,从而提升了同学对语感的培养。
2.3 利用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语感。利用小学生对事物的想像能力丰富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并为同学们勾勒出一幅诗中的画面,加深同学对古诗文的理解。语感的培养和想象是分不开的,教师应该利用这种方法丰富学生的语感。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教师可以一边讲诗的同时,一边在黑板上绘画出大概的内容,让同学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古诗文含义上更深刻的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大帮助。
2.4 在生活实践中,通过直观感受提升语感。日常的生活经验,是提升语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在日常的生活中,同学会接触到很多事物,联系古诗文,进行对比和思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提升语感。例如,同学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对事物的直观感受,加深对古诗文《咏柳》的理解。对语感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3.提升古诗文的诵读效率,把握古诗文节奏,韵律
古诗文的诵读丰富语感的直接方式,读,就要读懂,读透,然而很多同学对古诗文的诵读还不是很标准,这就要对教师的诵读水平进行严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古诗文诵读的研究,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课堂引导同学,创建诗境,是同学对学习古诗文产生深厚的情感。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4.运用积累的词汇量,多读资料,沉甸语感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到成果,这里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同学自身学习,把课本上的古诗文做到学会学优的同时,也要适当对课外读物的古诗文进行训练,这样是为了积累词汇量,只有积累大量的词汇量,才能使日后的古诗文学习如鱼得水,理解了文章,读起来就自然会掌握其语感,运用所掌握的词汇量,多读一些资料,是培养语感的有措施,所以说,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5.结束语
具备了良好的语感,不仅可以提升同学对古诗文诗意内涵的理解,也可以使人在读的同时,感受诗文言语间的奥妙,掌握古诗文内容的精髓,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导人步入诗人所描述的丰富而又精彩绝伦的奇妙世界,在感受诗文的美好,了解了诗文的深刻内涵的同时,又让人受到诗文文化和审美的熏陶,从中学习诗人的高尚品格。
参考文献:
[1] 周鸿斌.古诗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J].读与写(下旬),2012,09(2):67-68.[2] 陈远明.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东方文化周刊,2014,(11):58-58,61.[3] 费田春.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语感培养之索隐[J].语文学刊,2014,(5):113-114,116.
第五篇:基于语感培养的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基于语感培养的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作为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和运用。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立足农村学生实际,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诵读吟咏,在朗读中积累语感
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训练方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长期在农村教学发现,农村学生由于所处的语言环境,导致不少学生语感相对薄弱,只有通过大量的朗读才能让学生积累语感。在朗读过程中,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而朗读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为响亮、清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朗读也是学生理解作品的重要通道。要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离不开学生对文章重点字句的感悟,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才能让学生感知课文用词的生动、准确,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从而在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有效积累语感。
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时,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融入作品,获得情感的熏陶?如在朗读指导时,我立足文本,以下是其中的一个朗读指导片段:
师:请大家自由读“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这部分内容描写了什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甲:桑娜这时心神不安,既紧张又害怕,因为她怕抱回两个孩子后,丈夫回来后会责骂。所以要读出紧张、害怕的语气。(学生示范读)
生乙:桑娜担心、后悔,因为她怕万一丈夫埋怨她自己都五个孩子了,要养活他们都难,再加上两个,以后的生活要怎样过呢?所以,我觉得要读出担心、后悔的语气。(学生示范读)
师:同学们,他们两个读得怎样?
生丙:我觉得第一位同学将桑娜心里的紧张、害怕的感觉读出来,但表情还不够好。
生丁:我觉得他们两人读得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桑娜此时既紧张又害怕,既担心又后悔的心情,让我感觉仿佛她就是桑娜。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不是放任式地让学生自由读,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作品,体会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活动来朗读,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学生的语感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二、品词析句,在感悟中深化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通过大量的“读”所获得的语感是“感性”的,而语感的训练还要在“理性”上下功夫。在阅读教学中,对字词句的感悟是学生深入作品、理解作品必不可少的 “敲门砖”。抓住了关键字句进行细细体会,能使学生达到“以点带面”,从而体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如在学习人教版《慈母情深》一课时,课文用细腻的语言再现了母亲深沉的爱,这些爱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等表现出来。如何让学生深刻感受文本所表现的情感?教师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找出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进行体会。学生们各抒己见:“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感受到母亲工作的辛劳。“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眼神疲惫的眼睛”写出母亲的累,而省略号则表现了作者复杂、酸楚的内心。“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龟裂”这个词语如果学生感悟得好,文本所表现的情感学生就能感悟得深。语感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策略,才能在品悟作品的过程获得能力的提升。
三、言语实践,在训练中积淀语感
小学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科,言语实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过程。学生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能对言语对象产生大量的直观感受,从而不断积淀语感。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时,课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是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的好课文,如何让学生领悟文本语言在刻画桂林山水的妙处?如何挖掘文本中的言语训练点,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如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片段,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的手法,这些就是学生描写景点可以借鉴的方法,课后我布置学生模仿文本的写作方式描写大自然的景色。有的学生仿照着写出:“春天到了,路边的小草真绿啊,绿得像一块绿毯;山上的野花真香啊,香得让人流连忘返;山上的野果真多啊,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言语实践,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蕴含的言语训练点,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得提高,语感自然就会形成。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教师深入教材,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语感培养的因素,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品味、实践中积累语感、深化语感、训练语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