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调研报告
——以湛江东海岛民安镇新民中学为例
指导老师:晋学军 暑期社会实践牵手支队调研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提高,国民生活素质也日新月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伴随而来的也出现了很多现象和问题。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本调查以东海岛新民中学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并随机选取附近几所乡镇学校为试点。通过对有关校领导和部分学生、学生家长的采访,以及针对中小学的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并针对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发达地区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议
一、前言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科教兴国教育是科技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教育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关系民族生存与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这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制度,这个国家向那方面发展,教育都是不可忽视的,不可不要的。因为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制度都需要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有能力的人。
据世界银行提供的一份数据表明:在中国的各项基础投资中,教育投资对减贫的作用位列第一,影响远远大于其他各项投资。数据显示投资教育对中国的减贫的影响系数达到6.3,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通讯和科技推广分别为4.02和3.36。道路、电力、水利等居其后。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对教育的投资严重不足,导致教育发展水平低,影响了国民劳动素质和能力。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很难迈开“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路子。
教育的水平的地区性落后,教育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我国的综合国力,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东海岛民安镇新民中学的基本情况
位于湛江市东南方的东海岛是一个平坦而开阔的大海岛,面积达286平方公里,在全国排名第五。以渔业和旅游业等传统产业为支柱经济。历年来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在湛江市的地区排名中位列最末,属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
民安镇新民中学位于湛江市东海岛西部,创办于1985年,占地面积57亩。学校现有教学班18个,学生1000多人,教职工67人,该校基本建设齐全具备多媒体、电脑室等现代化设备。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有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38人,教师队伍近70人。由于社会背景、经济因素、历史原因等,该校的教育水平一直比较落后。但近年来,由于民安镇的教育开始实行均衡分配,学生素质得到改善。近年来共有十二名湛江师范的老师先后来到这里任教,给该校带来新的气息。学校领导时代意识强,积极探索农村中学素质教育的途径,立足于科研兴校。1999年起改革教学模式,实行初三分流,开设摩托车维修、小家电维修、计算机应用等学习专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2006年又与湛江财贸中专学校合作办学,进一步探索初三分流的新路子。学校以“育人为本、素质第一”为办学指导思想,分流教学形成特色。另外,近几年来,该校在鼓励发展职业高等教育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针次,民安镇新民中学是一个问题与成绩并存的典型不发达地区的中学。
三、不发达地区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1.对校领导的采访和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采取以对中小学的调查问卷为主,对从事教育工作者的采访,到教育局和相关网页、书籍搜索资料等相结合方式展开。走访了新民中学、新民小学、以及民安中学,足迹踏过了民安镇、东山镇以及麻章地区。
在对新民中学教务处主任苏主任的采访中,我们得到了详细的新民中学的相关数据资源,并且苏主任根据多年从事教育的经验针对我们的调研提出了若干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最后苏主任指出,虽然08年新民中学的中考成绩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但是目前由于受到财力、教师资源、学校的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该校的教育水平若想赶上民安中学甚至其他市重点中学仍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但同时他也指出,以往按照政策,优秀的学生都将被分配到民安中学,从07年开始民安镇的教育开始实行均衡分配,这将对该校的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他们将迎着这个政策,努力奋斗,把新民的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此次调研我们分别在新民中学和新民小学发放问卷300和200份。总数共达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50,有效率为90%。本调查问卷分别从学生自身、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学校管理制度和硬件设施等对学生的影响、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方面出发,共出题18道。在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认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在关于对教育的认识的调查中,80%的学生都表示很重要。而且56%的学生都认识到继续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在问到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时,68%表示接受老师填鸭式教育,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在师生关系的调查分析中,高达75%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亟待改善。并且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在老师心
目中地位较高,受关心度也高。而绝大部分所谓差生都表示受过体罚,经常受体罚的更高达45%,选择老师对自己根本不闻不问的高达60%。在对学校的看法的调查中,80%的学生都表示学校的硬件设施需要改进,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食堂提供的饮食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成长所需,学校的课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等不能满足学习要求。另外根据调查数据得知,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作弊现象很严重,校园打架斗殴现象屡禁不止。在继续接受教育的影响因素的调查中,63%的学生认为家庭的经济原因占重要地位。
此外,我们还采访了若干学生家长和新民中学、民安中学的学生,我们了解到由于处于青春期、家长外出打工以及家长望子成才心切,给学生过多压力等原因,家长与学生之间沟通不足,存在一定的问题。
(调查问卷和对苏主任的采访稿附后)2.不发达地区中小学存在主要问题
本次调研通过调研小组的走访调查和牵手队在新民中学为期七天的教学实践,得出不发达地区中小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师资状况堪忧,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课外活动单调;家庭经济影响受教育度,学生直言压力过大。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相比其他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资金来源少,由于受“普九”、国家义务教育政策、支付代课老师工资、学生因家庭经济原因欠托学杂费等因素的影响,资金比较紧张,无力扩大学校规模,增加现代化设施设备。大多出现学校、教室简陋,文体设备陈旧,有限的电脑室管理不善,学生的食宿设施紧张等问题。另外,学校的供水、供电设施十分老化。现列出新民中学的若干数据为例:
新民中学共有在校生1200人,共有教室18间,其中多媒体教室5间,每间教室平均有学生70多人,多媒体教室有风扇4台,普通教室没有风扇。电脑室共有电脑45台,其中大多因管理不善而有问题。体育器材严重缺乏,只有少量篮球、羽毛球,而且大多使用不善。
(2)师资状况堪忧,师生关系紧张。师资力量薄弱表现在:一,大多数教师为大专及以下学历,本科学历的老师极为缺乏。二,现代化教育手段使用不足,一些年长的老师由于从未使用过现代技能训练,根本无法使用;年轻教师由于升学压力和周边环境等影响,也较少使用多媒体等工具。三,教育方法落后,绝大部分老师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的全免个性发展和思想道德教育;极少开展课外活动。四,体罚学生现象严重;将学生分等,将学生区别对待;占课补课问题突出,师生关系紧张。五,个别老师存在重男轻女现象,受地方文化和文化水平的影响,有些老师用方言在开会时发言讲话。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第二课堂活动单调。学生一味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文化,缺乏自我学习、寻找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意识,较少使用网络等学习工具。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极大部分学生不敢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在问到自己的理想时,绝大部分学生坦言从未考虑过。接受新事物少,90%的学生表示从未接触过武术、话剧、舞蹈、网球等课外能力的培养。另外,作弊现象很严重,校园打架斗殴现象屡禁不止。
(4)家庭经济影响受教育度,学生直言压力过大。在继续接受教育的影响因素的调查中,63%的学生认为家庭的经济原因占重要地位。这表明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由于处于青春期较为叛逆以及家长外出打工比例较大,学生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绝大部分家长不理解学生的想法,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关怀。在调查中68%学生表示学习压力很大,表示家庭因素的影响的更是达到73%。在采访一位家长时,他表示,出于望子成龙,希望他摆脱经济落后的现状的心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关注过度,给他造成一定压力。
不可否认,近几年教育问题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在增加教育拨款,实行义务教育政策,鼓励发展乡镇职业高等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教育,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教育仍存在很严峻的问题,必须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提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议程。
四、对如何解决不发达地区教育的现状的若干建议
1.加大对不发达地区教育的资金投入,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要始终站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教育兴,百业兴”。党和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投入,要改变拨款方式,变通拨款途径,同时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拿、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其次是要改变那套“年终慰问式”扶贫模式。其次,当地政府要把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把它当作战略型任务予以重视和对待。要明确当地政府保障教育投入的责任,完善地区性教育管理体制,增强经费保障能力,建立规范的经费保障制度,确保“教育经费用于教育”。另外,捐资助学,是全社会帮助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事业和一些知名企业家、社会爱心人士在帮助不发达地区发展教育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2.提高不发达地区教师队伍素质,加强不发达地区教师的技能培训。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既是决定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规范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长期以来制约不发达地区教育的一大弱项。要通过公开竞选,择优录取等方式挑选一批高学历、高能力的领导干部队伍。要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改善利益分配制度,将教师工作与收入挂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工作的动力。建立重点学校优秀教师轮流到教学质量不足的中小学任教的制度,鼓励师范生到不发达地区任教。建立教师继续教育体系,除学历补偿教育、知识技能培训外,还要做好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价值观引导、师德培养、调研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学的学习等重要工作。
3.加强不发达地区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重要时期。对此,应该根据他们成长阶段特征,鼓励开展生理卫生、心里健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相关教育。鼓励学生全方面发展,积极开阔第二课堂、丰富中小学学生的实践生活,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社会、学校、家庭等诸方面要紧密联系起来,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愉悦的德育教育环境,为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良好条件。
4.鼓励发展职业高等教育,深化地区教育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调整充实高等教育结构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必然趋势。鼓励不发达地区兴办职业高等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前景。目前,在广大的不发达地区,教育相对落后,根据教育局数据,高考录取率也相对较低。改变这一现状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鼓励发展职业高等教育,为广大青年创造深造机会,使得他们都能学有一技之长,学成后又能回乡带富一方。再者,要结合不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深化改革地区教育,设置一些适合不发达地区特点的实用性课程。鼓励开展摩托车维修、小家电维修、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使之更好的为当地经济服务。
在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成绩亦有喜亦有忧,充分看到改革开放后,不发达地区教育所取得创新性成就,也认识到了存在的现状和问题,目前不发达地区的教育薄弱而问题严峻。但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能上一个新的台阶,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祖国的六十华诞献寿礼。
参考文献:
「1」教育宣传中心 闯出经济不发达地区均衡教育的一片天 安徽教育网 2008-11-14 「2」李含荣 对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投资效益的调查与思考 研究教育 2007-10
「3」鹿永华等 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状况及对策分析 A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2007-02-0001—04 「4」周宏:《关于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
附件一
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们,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学校和你们所受教育的一些情况。请大家积极配合我们的调查,真实的反映情况,谢谢!单项选择:
1.你现在的学习成绩如何?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较差 2.你对学习的态度是怎样的? A、很重视 B、有点在乎 C、不是很在意 D、没考虑过 3.你学习的方法是什么?
A 绝大部分依靠老师的传授 B向其他优秀的学生借鉴 C使用其他高校参考书 D 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4.平时常用的学习工具是什么?
A 学校所发教材书本 B 优秀参考书 C 网络资源 D 实践检验真知 5 除了学习之外有没有其他兴趣爱好?
A有很多兴趣比较广泛 B有比较擅长的爱好 C 有但学业太紧没空发展 D 没有 6.觉得你们学校的作弊现象怎么样?
A很严重 B还好吧 C几乎没有 D无所谓 管好自己就可以了 7.你们任课老师对你的态度是怎样?
A 亦师亦友 B很严厉很关心我的学习C 不闻不问 D不知道 8.老师是否对你进行过体罚?
A经常而且很严厉 B 有过 C偶尔 D很少几乎没有 9 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合理吗?
A 超多压力很大 B很多勉强做的完 C还可以符合课程要求 D很少很轻松 10.有没有占课现象?(指文化课占掉体育等类似课程)A经常 B一般 C很少 D没有
11觉得你们学校的补课问题严重吗(A)A很严重 B一般 C很少 D没有 觉得你们学校的问题学生现象严重吗? A 很严重 B一般 C很少 D没有 13对将来有什么样的打算(B)A、没想过,船到桥头自然直 B、读高中,上大学
C、打工,创造自己的一番事业 D、大概想过,相信自己会有所成就 如果你将来准备上大学,你认为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D)A、家庭条件不支持 B、早就业更利于自己的发展 C、读书没啥用 D、学习成绩不好 15觉得学校的食堂怎样?
A 很差 基本不能符合中学生饮食要求 B不太好 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 C一般可以接受 D很好基本没什么问题
16你们学校的课外活动多吗?
A很多很充实 B还好吧 C一般 D几乎没有 17 觉得学习压力大吗? A很大B一般 C很少 D没有 18.觉得压力来自哪个因素? A学校 B自己 C家庭 D社会
附件二
采访稿
大家好!苏主任您好!我来自湛江师范学院,我叫宋珊
我们有幸来到贵校东海岛新民中学,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暑期社会实践牵手队向贵校和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我们将开展关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调研活动。为了了解更多信息,我们将以新民中学的现状为话题开展我们这次采访。好,现在我们开始提问。苏主任,您可以针对我们的问题把你的所思所想,意见或看法告诉给我们。
宋:苏主任您好,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工作?
苏:好,我是该校的教务处主任,属于行政领导干部,也担任该校的英语老师,兼管该校的后勤工作。
宋:我们想了解一下您从事教育工作多少年了?
苏:89年湛师毕业,从事英语教学,任教20年,97年去考公务员没考上之后就没想过再考了,05年开始做政教主任,一直在新民任教,对这个学校很有感情了,也很了解这个学校的情况。宋:接下来我们谈一下贵校的基本情况可以吗?
苏:恩,可以。新民创办于1985年,占地面积57亩。学校现有教学班18个,学生1000多人,教职工67人,该校基本建设齐全具备多媒体、电脑室等现代化设备。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有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38人,教师队伍近70人。宋:那您有觉得新民在基础设施上有什么不足吗?
苏:不足肯定是有的,不过那也是没办法的,上级下拨的资金不足,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学费又减免。前几年由于学生食宿,我们新建了宿舍楼和食堂,现在资金很紧缺。宋:那能不能谈一下贵校的教育水平怎样?
苏:教育肯定比不上是重点学校,就是与本镇的另一个中学民安中学也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主要我们建校比较晚,再加上以前一直优秀学生资源分配到民安中学。不过近几年我们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
宋:我想具体了解一下关于贵校和民安分配学生的问题,听说现在问题得到了解决?
苏:我们是02年评到东海重点中学,与民安中学齐平,本应该平均分配当地学生,但还是不能实现,社会支持度不够高,有些学生分到新民中学还会转去民安中学,到现初二升初三届学生当时招生时是前100名的55人去了民安中学,45人到新民中学。因此,这一届的学生很重要,老师压力很大,学生也是,自己作为主任压力就更大。要赢得社会支持必须出成绩让他们看到。宋:那贵校的师资状况是怎样的呢?
苏:学校教师71名,学生1200人,老师与学生的比例大概为1:17,教师基本够,但某些学科优秀老师缺乏。比如政治老师就不够,教得好的那位老师又调走了,导致我校整体学生政治水平偏低。还有英语老师也不足,大概十个英语教师吧,一个英语老师带两三个班,当班主任的就带两个吧,不当的要带三个班这样,也有一些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一开始没有英语专业的,他们就上,现在上了几十年了所以也继续教英语,东海岛其他学校的情况都差不多,那是没办法的。宋:我注意到贵校是分重点班和普通班的,您认为这样合理吗?
苏:我们学校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措施,对较差的学生和优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让他们都能有效学习,我们根据国家的有关措施鼓励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上职业高等教育继续学习深造。宋:贵校很多学生个头较低,不知主任有没有发现? 苏:恩,有这个问题,大半是家庭经济原因,营养不良。宋:那学生辍学现象严重吗?
苏:会有学生辍学,主要原因既有学习成绩不好,但绝大部分因为家庭经济不好,虽然现在不用交学费,但有些学生上学要住宿的,他们连伙食费都交不起。
宋:现在初三的学生要面对中考了,学习压力会大点,尤其是在新民中学,我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压力都很大,是这样吗?
苏:对啊,在我们学校老师、学生的压力都很大。跟民安中学相比,由于民安中学每年都会把优生都招去了,他们的学生基础好一点咯,是吧,录到一中二中的人数就会高,家长却不是这样认为,所以,学校一直在努力提高生源,加强教学质量,培养优生,因此老师和学生的压力都很大,要赢得社会的支持必须做出点成绩给他们看,但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成功。
宋:冒昧问一下,您的工资多少,福利制度怎样?就像社保,医疗保险,住房公基金等。苏:工资不是学校发的,都是国家财政发的。我们那个工资都是按职称发的,像中教一级、二级和三级,我现在是中教二级的工资待遇,1400多元。医疗保险一般都要买的,而且是在自己工资里扣的。住房公基金是没有的,不要问这个了,这个早在十年前就争取都没有。东海这边教师届是没有的,其他的各行各业都有。
宋:因为教育一直是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头戏,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所以我们今天跟主任做这个采访,非常感谢苏主任,打扰您了。
苏:没关系,我也希望你们这个调查能给我们教育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和帮助,目前由于受到财力、教师资源、学校的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新民的教育水平若想赶上民安中学甚至其他市重点中学仍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但从07年开始民安镇的教育开始实行均衡分配,这将对新民的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将迎着这个政策,努力奋斗,把新民的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教学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的调研报告
教学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的调研报告
按照水建学院党委确定的“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布置要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就自己所负责的学院教学工作,对我院教学工作特别是针对08版培养方案的完善与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先后与我院四个系的教师进行了座谈,同时也分析了学院教学管理中的档案资料,现就教学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三个方面进行的分析总结。
一、教学工作现状
我院办学历史已有77年,可追溯至1932年由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创办的陕西省水利专科班,是全国最早开办水利类专业的院校之一。学院其他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也主要依托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办学积累应运而生。在办学历程中,李仪祉先生所创办的水利专业作为学院的特色与优势专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了学院群体专业及学科领域的协调发展与突破,这期间学院先后曾有9个本科专业办学经历(目前有7个本科专业招生)。
1985-1987年间是学院专业发展较快的阶段,当时应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需求和考虑充分利用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实际,先后申请设置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85年)、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86年)和水土保持(87年)3个专业,当时除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专业为农业工程类外,其余均为水利水电类专业。上述3个专业的设置,实际上是我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的外延和扩充,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且业务相近,与我院的办学条件十分吻合。1996年,随着国家对水电建设人才需求的增大和学院办学能力的增强,申请增设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专业(98年国家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1999年9月合校以来,学院专业发展顺应了学校总体办学思路和学科整合方案,于XX年申请设置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XX年根据学院专业发展及国家对人才市场需要又增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此同时停招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在这期间,根据学校总体布局及整合方案,将原属林学院的土木工程和园艺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划归到了学院,同时将我院的水土保持专业划归资环学院,从而形成了学院9个本科专业办学经历与格局,使学院以水利为主的专业结构呈现多样化,由原来的2个(水利工程、农业工程)专业门类演变为现在的5个专业门类。专业结构与布局渐趋合理与协调发展。
学院目前拥有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城市规划共7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共有67个班级2087名学生,其中XX级525名,XX级256名,XX级519名,2011级519名。
学院现有两个特色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学院的老牌传统专业,XX年被评为陕西省第一批名牌专业,XX年又获批国家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同年,农田水利教学团队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团队。本专业以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依托,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学院早期开办的第二个本科专业,也是学院影响力较强具有多年办学经验和历史的传统老专业,有较雄厚的办学基础和较完备的软硬件条件。1985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教授创办了“水资源规划与利用”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1998年本专业更名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自创办以来,己培养730余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生,目前该专业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区位优势,并于2011年获批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该专业正在申报认证。
二、存在问题
1、师资缺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
学院新办专业与其他院校一样同样也面临师资缺乏、办学设施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尽管学院一直致力于解决,但尚不尽人意,两个新办专业中电气专业师资缺口不大,教学运行、课程开设较好,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较高,发展趋势、前景看好,但从园艺学院转入的城市规划师资严重不足,又缺乏专业教室等硬件设施条件,尽管专业报考率较高,但专业发展已明显受到师资不足的影响。该专业从XX年开始招生以来,不仅请校内相关院系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每年都还要从西安高校聘请专业教师,自从开办本专业后,学院也选派了几名年轻教师外出培训,XX年学院接收了2名专业青年教师,但终因该专业与学院其他专业相差跨度较大,师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院,制约着该专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今年2011届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外请了3名教师,指导20余名毕业生。从专业建设及学院长久发展看,外聘教师只是临时之计,隔年招生也并非良策,本专业的师资问题还应从引进人才倾斜方面加以解决。
更为关键在08培养方案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加大学生的课外学习力度,而我们目前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为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课时减少后,教师总是抱怨课时不够,而没有在教学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应该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策改革,来解决课时少的问题,这个教学观念的转变也需要一个大的环境,因此学院要在近好一段时间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2、教学设施问题 在新的培养方案确定后,新增了大量新课程,同时对一些原有课程的内容也进行了调整,因此,原来按老培养所配置的实验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因此需要进行补充建设。另外因专业特点,学院多门课程开设课程设计,需要在专用制图教室进行,特别是城规专业专用制图室是必备的。关于此事,学院曾多次申请反映、盼望协调解决,直到2011年的下半年,在学院多次强烈要求下,为解燃眉之急才从北校区调用了一些制图桌椅,配置了2个制图教室,但按照学院专业需求还远远不够。本学期学院北校区 2011级城规专业两个班学生的“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本应在专用的画室(或制图教室)上课,但因北校区没有画室,学生不得不从北校区赶到南校区的制图教室上课,这不仅仅造成学生上下赶路浪费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南校区的2个制图教室也只能够XX级城规专业上课用,2011级城规只能在原来破旧且不配套的、数量不足另外2个教室凑合上课,因制图桌櫈不足学生上课、画图只能站着,造成任课教师、学生怨气很大,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目的的实现,也影响了学生绘图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于建设专业画室、制图教室问题,学院多次反映申请建设,但至今没从根本上解决,此时正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及突出问题之际,盼望尽快建设标准画室及制图教室。在建设时希望考虑将计算机制图和手工制图相结合,购置时建议采用钢木结构桌椅,制图桌以能够绘制一号图大小为标准。
3、毕业生就业压力对教学质量造成很大冲击
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严俊已是普遍现象,尤其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学院本科生就业率比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形势不容乐观,教学环节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毕业生找工作参加招聘会比往年更提前、更频繁,从7学期开始不少毕业生就外出联系单位,学生因参加招聘外出而缺课也比较多,影响了学习效果和质量,到了第8学期,毕业班学生多数因找工作普遍迟迟不能按时到校,造成毕业论文(设计)不能按期进行,有的甚至开学第7周之后才到校,尽管学院对学生要求按时到校报到注册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就学生本人来讲,每一次就业机会对今后的发展和前途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为找工作而“外飘”也是形势所逼,为此学院也很难对学生管的太严格,致使学生不能安心投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上和质量上都也难以保证,指导教师只能要求尽可能完成实习内容、毕业论文(设计)。另外,今年毕业班学生还出现了新特点,要求外出自行实习、在就业单位做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比较多。总之,毕业班学生参加就业招聘会及考研对本科教学冲击很大,旷课、请假等这些学生占多数。
4、教研室及课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欠缺
各系教研室、课组之间缺乏交流机会和平台,无论是关于青年教师培养、还是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缺少必要的相互沟通和研讨,例如同一课程或相近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教案的编写、课件研制、教学方法探讨、教学大纲编制以及试卷题型题量确定等,都暴漏出缺乏沟通迹象,团队意识不强,学术气氛不浓,人人关心教学,关注教学、研究教学的氛围尚未形成。
5、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台套数及功能等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发展需要
学院现有的实验室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面积偏小、台套数不足等,使1个班分成几组上实验课;二是仪器设备陈旧落后,在实验功能、实验项目、实验内容上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三是实验室分散,一门课程实验任务要到3个实验室操作完成,对专业学科发展不利;四是专业实验人员不足,缺乏必要培训学习。
三、发展思路及措施
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学院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要办好学,首先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准确把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落实于实践、贯彻于实践、指导于实践,将其学以致用。作为教学院长,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关键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我院的实际情况,调研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和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我院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方向,提出教学改革方案,保证我院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谋求长远发展,开展教学改革。近几年,学校及学院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在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对新的08培养方案实施中,使课程学时得到了压缩,学分减小,那么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组织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在08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解决了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也就是一是要根据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结合水利建筑行业的发展大局势,实时调整专业方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三是要根据培养目标,提出我院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我院教学改革与建设激励机制,确保各项改革和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二)以人为本,规范教学管理。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管理工作也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一是体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应积极倡导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三是以学生个性培养为出发点,加大对学生的奖励力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研究项目,锻炼学生研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四是在学生管理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任课教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管理人员要多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引导和督促学生完成学业。
(三)以教风、学风建设为突破口,塑造师生形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校采取各种措施强化教风建设。长期以来,我校一方面以院务公开为基点,在领导干部中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促进良好校风的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切实抓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学院要发展,教师是根本。对教师的管理,我校始终坚持严格而不苛刻,宽容而不纵容,让教师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打造自己的发展空间。
因此,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探索促有利本科教学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机制,明确工作思路,解决当前工作中遇到困难和存在问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针对学院本科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学院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强化特色名牌专业,扶持发展优势专业,带动新办弱势专业
1)打造精品:4年内,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顺利完成国家级特色建设指标内容,并通过验收,为学院其他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另外,特色专业招收高水平创新人才,本硕博连读,保持特色专业领先地位。农水国家级特色专业应与创新学院联合招收培养高水平创新型、研究型本硕博连读学生,使专业定位与现有特色专业名称相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名牌特色专业的优势及领先水平。
2)专业层次上台阶:在全国具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招生的高校共有22个,该专业全国共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河海大学、武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目前学院该专业已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都具有较强的实力及发展潜力,因此,在今后几年内,通过专业认证,不断凝练专业特色(一是地表水与地下水方向并重,一是水环境方向加强),完善课程体系,力争把水资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另外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无论招生、就业、师资力量也都具备一定实力和基础,力争在近期建设为省级特色专业。对于新办专业通过师资培养、人才引进等措施增强专业实力,明确专业方向,确保健康发展。
2、多方努力解决师资不足
针对师资不足问题,学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解决,一是在引进青年教师政策方面应有所倾斜;二是返聘退休教师,如电气专业采取了返聘退休教师、培养扶持现有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出国留学等)的方法予解决;三是聘请外校专业教师暂时缓解;四是聘请校内相关专业教师,如今年城规专业毕业生就在林学院聘请了3名教师担任20余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任务,电气专业聘请机电学院有关教师上课等。当然从专业健康长远发展着想,引进高水平专业领域带头人及青年教师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
3、适应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并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新形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建设单位的企业化、现代化,使学生的专业实习越来越难以深入其施工现场内部,因此,要不断建立联系补充新的实习基地,以便满足实习教学内容的需要,保证实习效果和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4、加大课程建设投入,自筹资金设立课程建设项目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为了抓好课程建设,学院自筹资金采取激励措施加强课程建设。近几年,在争取其他课程建设项目的同时,学院在课程建设上加大自筹资金,以设立课程建设项目的形式进行课程建设。自XX年起,学院每年拿出5~6万元开展课程建设,设立院级精品课程、多媒体课程和面上课程建设(挂图、模型、课件等)项目。为了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学院制定了完善的立项审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办法,并严格执行。几年来,学院教学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其它高层次教学项目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学院项目的实施对提高教学地位和推动教学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营造了开展教学研究的氛围。因此,学院将进一步扩大自筹金额资助课程建设工作。
5、适当上调基础类课程课时津贴系数,使课时津贴分配与教师付出均衡
因课程特点,部分基础类课程作业多批改量大,教师投入时间较多,学院制定采取加大课时津贴系数的办法予以平衡,加大系数的课程如下:制图类课程按课头增加0.2系数;力学类课程(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按课头增加0.1系数。加大的系数均在学院原课时津贴计算办法的基础上增加,系数增加部分只是理论课时,不包括实验实践课程。
6、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学院为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教育教学成果,2011年学院出台了鼓励措施。凡在国家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教改论文版面费、教学成果申报费,经学院审核后,予以报销,并在年终学院计算奖金津贴方面进行奖励,其中,教改论文按b类论文奖励计15学时,教学成果申报按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等对待计10学时。
7、继续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提到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近几年,学院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财力,重视青年教师讲课的质量和效果,关心、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在连续几年举办的讲课比赛中,学院教师连连取得好成绩,一批优秀青年教师相继脱颖而出,今后,学院决定继续做好这方面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并加大奖励力度,为学院教学质量的整体上升奠定基础,培养后备力量。
8、实行新开课及第一次开课教师试讲制,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及教育教学能力测试
在继续做好青年教师导师制及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的基础上,实行新开课及第一次开课教师试讲制,严把教学质量观。为了保证新课程的授课效果,保证青年教师能合格上岗,学院坚持青年教师首次开课前试讲制度,即对新开课及第一次上课教师进行试讲制评价,试讲评价合格后方能任课,否则不得上讲台,这有效措施为学院严把教育教学质量观起到控制作用。
9、领导重视教学工作
2011年,学院书记、院长组织召开本科教学专题会议6次。班子成员共6人全部深入课堂听课,每学期院领导听课次数25次以上,并且每次考试,学院领导全部参加巡考。今后学院领导将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不断深入教学工作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明确将教学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明确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教学工作质量。
10、坚持教学检查与督导制
认真作好定期教学检查工作,即开学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考试检查;教学档案(试卷、毕业论文或设计)检查;督导组、院领导等随堂听课及跟班实习督导检查等。做到检查工作有计划,有力度,有成效,有总结。
11、本科生提前导师制管理,毕业论文(设计)提前安排
现在本科生名为4年学制,其实已是虚化,从本科生安心在校学习的时间现状看,实际学制只有3年,而最后1年学生为找工作、考研等已很难安心坐在课堂,大4学生缺课、逃课、不按时到校已是普遍现象,无论是学生管理还是教学管理陷入两难境地,一些管理规定也难以严格执行,一方面考研、就业事关学生前途命运、未来出路的大事,另一方面保证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神圣职责,现有学制的虚化及在校有效学习时间的缩水已对当前本科教学、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造成了很大冲击,即学生名为4年,实为3年,与过去相比,再扣除双休日、国家法定大休日、黄金周、越来越长的寒暑假等,学制仅剩2.5年的时间,因此,如何探索、应对这些矛盾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针对以上现实问题,拟解决的思路是:一是提前安排毕业论文(设计),使学生及早动手准备、搜集查阅资料,提前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学习研究状态,并利用学院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和优势,让学生介入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及设计项目的有关环节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及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等,在这方面学院具有较好的实验及师资条件。二是本科生提前导师制管理,从学生2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公共基础课程学完后到了学生课程时由导师指导学生选择课方向及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等,这样既加强了对学生选课学习指导,又弥补了学生因考研就业对毕业论文(设计)投入的不足,既有效解决了时间不足,又保证了学习效果和毕业论文(设计)完成的质量。三是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捆绑式安排,将越来越弱化、形式化了的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连体安排,由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根据选题内容具体安排实习地点、内容,或施工现场、或实验项目等,这样既使实习落到实处,又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得到保证。四是适量调整课程安排,为学生就业考研创造条件。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将第7学期的课程尽量靠前安排,前半学期课程学时量适当偏重,并提前结束考试,后半学期课程、学时量尽可能少安排一些,或者安排一些课程设计等实践类教学,尽量留给学生一些自主支配的时间,为学生考研及就业创造条件,提供宽松自主的学习空间。
12、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实行联动机制,促使整体管理水平上台阶
教学和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管理模式,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破辅导员单线管理学生势单力薄的局面,扭转学生管理人员只负责学生活动不问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授课质量的局面,管理学生就是辅导员等政工干部的偏见和思想。新机制使得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能够相互协作,使学生培养管理成为一个整体,优化管理程序,避免工作环节的漏洞,消除工作推诿现象,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有效的解决管理人员不足的矛盾,保证学院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联动机制使学院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得到扩展和延伸,教学和学生管理联系得到加强,增大双方有效管理措施,使得管理深度和广大都得到加大。联动机制的执行实施使整体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管理措施得到加强,有力地促进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13、学生培养警示制和家长联系制
为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学院实行学生培养警示制。学院每学期对学生的重修学分、旷课、违纪和恶意欠费等情况进行统计,将学生在校情况通报给家长;对于学习成绩差和处于受处分边缘的学生向学生及家长寄发培养警示书,警示学生,提示家长。
“教学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的调研报告”由中國範文範本網收集整理編輯.分享請注明出處:http://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研报告**年11月16日,**区5名留守儿童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社会反响强烈。留守儿童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应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区作为全省重要的劳务输出地,留守儿童
较多,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公安分局立足职能,以“守望乡村”工程为契机,联合教育等部门对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研,现分析研判如下。
一、**区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区辖21个乡镇办事处,全区总人口82.4万人,全区共有农村儿童102114人,其中,留守儿童 41798 人,占全区总儿童数的16.58%。**区留守儿童以父母双方外出务工为主,也有父亲单独外出务工,母亲留守家中。全区留守儿童分布广泛,犹以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大山包、炎山、盘河、大寨子、苏甲、田坝、靖安、苏家院等八个山区乡居多,留守儿童在校生达45%。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有一小部分跟近亲住在一起。
二、存在问题
**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但现实中依然存在较多隐患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缺失一突出”。
(一)家庭管理缺失。
一是监护高龄化。经调查,全区92.6%的留守儿童都由文化程度不高,大都是文盲、半文盲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 “四老”负责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二是亲情片面化。经调查,全区留守儿童中57.2%是父母一方外出,42.8%是父母同时外出。由于父母忙于在外打工,只能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缺乏对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开导和鞭策。在最需要安全感的年纪,孩子们精神上得到的却是极度的孤独与无助,久而久之,他们对亲情、对社会的理解片面而消极。三是心理障碍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缺乏联系,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容易出现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封闭、冷漠、叛逆、行为孤僻等障碍性特征。经对我区部分乡镇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感觉生活幸福的留守儿童仅占5%;感觉还可以的占20%;感觉生活不幸福的占70%。50%的留守儿童表示他们最想父母为他们做的一件事是回家。当问及“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时,选择“孤单没人聊天”的占33.05%;选择“生活没人照顾”的占46.29%;选择“学习没人指导监督”的占14.1%;选择“其他”的占的6.38%。当提及“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向谁求助”时,选择“给父母打电话”的占40.76%;选择“老师”的占17.90%;选择“亲戚”的占18.10%;选择“自己解决”的占23.24%;有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过度思念父母”、“生活缺乏照顾”、“遇到困难缺乏开导”等问题。
(二)学校管理缺失。
一是缺少专门呵护。我区留守儿童基本在本乡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由于学校学生多,学校不具备条件,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即使想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和关爱,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缺少时间精力。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精力和时间来管理和特别地关爱留守儿童,加上很难有机会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也难以管理和帮助得很细。经调查,我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其中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2%;留守儿童在校学习很好的占10%;较好的25%;一般的42%;较差的18%;很差的5%。
(三)社会管理缺失。
一是政府管理缺失。虽然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关注重视,加强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和关爱,但全区没有开设一个真正为留守儿童服务的“留守儿童之家”。二是职能履行缺失。政府相关部门对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书刊等文化传媒监督管理相对缺失,对一些娱乐场所管理不严,让一些缺少亲情关爱、本就精神空虚的留守少年深陷暴力、庸俗等腐朽文化之中,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经调查显示,全区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今年4月5日,分局特别行动队摧毁1犯罪团伙,破获抢劫、抢夺案20余起。4名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均为未成年人,有2名是留守儿童。4人的作案手段是从电视剧中模仿而来。
(四)安全隐患突出。
一是监护不力引发的伤害隐患。2011年至今,**区已有14名留守儿童因安全事故受到伤害,有10名
儿童失去生命。在引发伤害的因素中,溺水是第一杀手,其他依次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施工事故、跌伤等。经统计,仅今年以来,**区共发生4起儿童溺水死亡事件,造成6名儿童死亡,其中5名为留守儿童。二是家庭空巢带来的治安隐患。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外出打工,部分村组出现老的老、小的小的家庭空巢化现象,留下人身财产、家庭生活困难等安全隐患
。尤其是留守女孩极易成为性侵犯对象。今年以来,**区共发生7起强奸幼女案,破获6起。7名受害人有6名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年仅13岁,最小的年仅3岁。未破的一起由于受害人年仅3岁,长期由祖父母照顾,发案几个月后,外出打工的父母才前来报案,导致有关证据灭失,给案件侦破带来困难。此外,留守儿童被拐骗的案件也时有发生。今年4月初,年仅13岁的女童袁某因家人监管不力被拐卖,案发近1月,在外打工的母亲才赶到苏甲派出所报案。派出所民警历经1个多月、辗转6千公里,在浙江嘉兴一工地成功解救被拐卖女童。三是教育不力潜在的发展隐患。由于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相对较大,且大部分生活在偏远地区,已达到实有儿童的75%以上,但缺乏家庭、学校、社会的正确引导关爱,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不健康的成长状态中。
三、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许多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可见留守儿童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管理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家庭的幸福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到新农村未来人口与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作为维护全区社会治安稳定主力军的**公安分局,面对日趋严峻的治安形势,警力严重不足、工作任务繁重,还要承担大量非警务工作,仅靠公安机关一家承揽留守儿童相关工作是不现实的。解决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心理等关系到他们健康成长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协调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区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好、管理好、发展好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项工作做得不好,可以预见,在畸形环境成长的下一代将产生更多的马加爵,更多的挪威于特岛枪击案、更多仇视社会的连环杀手。
(一)调整思路,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和不断增多的原因,主要是农民生活贫困。调查显示,全区75%的留守儿童生活在偏远山区,经济落后,生活贫困,交通闭塞。他们的父母为了改善生活和送子女上学,不得不离丢下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子女到外地打工谋生。较多的留守儿童父母称“不进城打工就赚不到钱养活全家,就没有钱供孩子上学。”所以,如果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留守儿童现象,只能是一句空话。为此,当地党委和政府应想方设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是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使更多的农民既能增加家庭收入,又能实现就地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学校基础设施及资金投入的薄弱是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入力度,从三个方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工资的投入;大力兴建打工子女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同时,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其监督机制,以保证这些资金的投入落到实处。
(二)改革体制,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农村的儿童原本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留守下来接受隔代抚养的儿童处境则更加艰难。留守儿童的父母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各级政府应给予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采取相应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建设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此外,还应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允许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子女在指定的公办中小学就读,并一律免收学杂费,有正式学籍,并在评优奖励,竞赛活动,升学等方面和城里学生享有统一的权力和标准,以消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视,为他们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完善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有关部门及时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将留守儿童管理工作纳入各乡镇办事处政府城乡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逐步建立“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积极整合资源,努力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提供周到的服务。尤其应该发挥乡级政府的基础作用,可逐步在乡(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服务中心与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普查工作,督促村委会、学校、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共同抓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二是设立专门管理留守儿童的管理机构和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基金,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从根本上缓解其生活压力,改善其身体状况,使他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整合力量,形成政府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局面。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切实保障农民子女的教育平等权益;民政部门应及时为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督促农村中小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监护人联系、管理教育责任、情况报告、结对帮扶、沟通交流、寄宿优先等制度,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管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卫生部门应定期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为其提供专业的健康教育与必要的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条件;司法部门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师资培训;公、检、法、司等部门应各司其职,遵照“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体现对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司法保护,侧重于教育, 着眼于感化, 立足于挽救,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 形成羁押、预审、起诉、审判、辩护、管教“一条龙”工作体系。文化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校园周边“三室”(游戏室、台球室、录像放映室)、“两厅”(歌舞厅、卡拉OK厅)的整治和监管,进一步规范校园周边音像市场经营秩序;劳务输出部门和劳务培训机构应劳务培训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帮助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知晓自己对留守儿童抚养教育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妇联应组织兴办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共青团组织应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志愿者活动;社区(村委会)应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随访工作,督促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与教育义务。
(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一是各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专门管理,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合力效应;同时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开设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二是加强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培训指导,让家长以更多方式关心孩子的学习以及身心健康,重视家庭教育,及时发现子女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子女养成良好习惯,能够明辨是非、善恶。三是农村社会要建立由共青团、妇联、工会、村委会等组成的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齐抓共管,共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对有劣迹和不良行为的“问题留守儿童”,应及时帮教,及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促使他们自觉改正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六)发挥作用,使公安工作更利于千秋大计
作为公安机关,应要紧密结合实际,积极履行职能,切实把警务管理向他们延伸。一是加强对农村治安复杂区域,特别是留守儿童、老人较集中区域的治安巡逻;二是突出对不法人员的控制,强化对混迹乡间尤其是混迹在学校周边的不法人员的发现和盘查,严防他们对校园学生的引诱、滋扰和侵害;三是突出针对留守儿童犯罪的打击,对教唆、引诱和利用留守儿童参与犯罪的人员坚持从重打击,坚决惩治;四是全面推进公安民警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制度,开展普法宣传和防范教育,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和甄别善恶,分辨是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五是与文化、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肃清校园周边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一切丑恶现象,同时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四篇: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重庆市涪陵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2009级新闻2班 张璐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存在问题 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但是毕竟作为西部地区,各方面的基础都比较落后。比如资金方面、设备、人才等方面。涪陵作为重庆市重点的经济区域这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各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作为涪陵重点产业的榨菜也在这几年走向了全国化的经济步伐,进一步的促进了涪陵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除少数中心城市外, 本地区从整体上尚未形成真正适合民营企业正常运作的投资环境软环境首先表现在中西部人们思想观念的保守程度比东部民营经济起步时更为严重;其次表现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体制僵化, 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的管理政策随意性大和投资法律保障差。
(二).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推动机制如没有形成畅通、有效的信息渠道而导致项目转移的盲目性;(三).资本市场不完善, 资金严重缺乏即使如此, 为了追求高利润率,主城地区有限的资金还在不断向沿海地区流动, 使得本地区的资金更为缺乏。
(四).主城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大 这是本地区经济停滞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本部地区人才市场不完善, 使得科技人才资源和软资源严重缺乏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高增值性的特殊资本资源, 一个地区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同该地区的生产效率呈正相关关系。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人员的分布很不平衡, 主城地区最多、本地区最少, 这同重庆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的情形相吻合。此外, 本地区的交通、通讯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利益分配原则等也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重庆位于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该地区土地资源辽阔,各种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特殊农业虽然有良好的先天条件,但是由于地区原因,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当缓慢。
深入研究,重庆地区发展存在很大的问题.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从1985年到2005年,重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仅仅从325.24元增长到2809.32元,年均增长仅118.2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城乡收入差额从487.16元上升到了7434.67元;城乡收入之比从2.50:1扩大到3.65:1,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加大。
2.农村消费结构简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别大
2005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42.42元,其中食物支出1130.35元,恩格尔系数达52.77%,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上支出为95.96元和95.78元,分别占总支出的4.47%和4.48%;而同期城市,恩格尔系数仅为36.4%,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分别占总支出9.85%和6.77%。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居民社会福利差别较大
(1).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较低。2004年重庆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共有229万人,覆盖率9.4%,低于总体小康10%的最低标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顿状态。2004年全市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仅1.6%;农村社会救济面较窄。至2004年,重庆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共4900人,享受定期救济人数共49.83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2.1%,而同期城市居民享受定期救济的百分比为8.9%;农村失业保险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同期城市居民领取失业保险的百分率达到了80.96%。
(2).保障机构不健全,管理不科学。由于农村面积大,相关管理部门的分支机构只到县乡一级,农村基层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同时,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支付、风险防范等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管理手段落后。
(3).农村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落后,严重制约城乡差距的缩小
农村基础设施上,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4.2%;少数行政村不通公路,有部分村未通水泥路,道路交通状况恶劣。社会事业上,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小学和初中的教育经费仅为城镇小学和初中的33%和85%,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远远低于城镇水平;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设备老化、陈旧,药品供应不足,缺乏重大疫情的预防预警机制。
重庆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一).城乡发展政策及制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前,为迅速恢复和发展我国工业产业,国家实施了一整套城乡隔离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差别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政策等。这些政策影响了农村地区农民的增收和致富,阻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呈弱质性。
改革开放后,国家虽然放宽了城乡居民的流动政策,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民的社会保障几乎处于空白,绝大部分农民仍以土地为唯一保障,大量进城务工农民依然持有土地,使得农村土地无法集中发挥规模优势。而且,在国家“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和有条件地区”的政策引导下,重庆农村成为经济发展的盲点,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地区距离进一步拉大。
(二).资金投入的不平衡
由于农村的资金投资回报率远远低于城市,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在向农村进行资金输出时总是极其慎重。首先,在政府方面,政府的资金投入以吸引外来资金、发展地区经济为目的。与农村相比,城市对外来资金更有吸引力、回报更快,因此政府在进行决策时总是偏向于向城市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而对农村的投入则相对较少。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2005年重庆市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为1261141万元,其中向农村投入总资金为34966万元,占投资总额2.8%,而向城市投入的总资金达1226175万元,占总投资的97.2%。其次,在社会资金方面,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使城市地区无论在投资环境还是在产业选择上都具有吸引社会资金的绝对优势,同时,由于政府资金流向的导向作用,社会资金必然向城市地区聚集,产生资本的聚集效应,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三).农村产业格局的落后
由于长期“以农哺工”政策的影响,农业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实施困难,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太大改变;农民占有耕地面积有限,重庆地区人均仅0.89亩,农产品产量不高,商品率极低,无法转化成农民的有效收入;土地大多呈小块状分割,无法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农业的现代化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脱节,无形中拉大了城乡差距。
(四).区位特点和人口结构的特殊
重庆地区的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农村较多集中在山区,农田大部分在25°坡地以上,交通、通讯、耕作极不方便,生产成本较高,农民增收难。同时,重庆地区总人口共3169.1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达2351.88万人,占总人口的74.21%,1:3的城乡人口比例让重庆的城乡协调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一个“难题”。
(五).“大城市、大农村”是重庆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真实写照,表现为重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城区难以拉动县区经济发展;另外,在西南各大城市中,重庆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并不突出,还难以成为真正的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加强重庆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强政府对农村的政策、资金支持。制定相关社会保障政策,为迁入城镇或进城打工的农村居民设立社保基金,让他们安心的融入城镇并将手中土地让出,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造条件;改革户籍制度,消除人口流动受阻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专项基金,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基础教育和外出就业的职业培训,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为农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在环境;同时,向农民提供小额商业贷款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化和效益高的产业化农业,培养农业、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
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通过“三化”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发展。“解决农民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在农村和农业之外”,因此应通过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改造传统的工农产业,创造更多的新型产业,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农民同等享受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成果。同时,加快城市化的步伐,通过城市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合理架构梯度式辐射模式。重庆地域较广,都市圈的辐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应大力促进县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秀山、彭水、巫溪、云阳等这些渝东南和三峡库区较贫困的县城。一方面通过县城第三产业的发展顺利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通过县城的发展建立起中心城→卫星城→县城→农村这样一个梯度式辐射模式,从而实现大城市带小城市,小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模式。
充分挖掘农业的产业潜力,促进农民增收。重庆由于特殊的地形和农业特征,不可能像平原地区一样大量种植粮食作物,实行机械化种植和收割。因此可以发展适应本地特点的烟草、柑桔、花椒等经济作物,同时延长产业链,实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就地转化农产品和劳动力,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另外,对于发展较为贫困的地区,可以采用发展相关旅游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1.政府加强管理 管理部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前和前瞻性,制定出区域性农家乐发展规划。在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基础设施和资金、人员的培训上,政府应加大支持的力度,提高农家乐产品的质量和经营水平。
2.加强产品开发 其一 增加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类型。乡村旅游的内涵很丰富,不仅局限于农家乐,可结合本地区资源条件开发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其二 增强产品开发深度,特别是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最能体现旅游产品特色的是文化,立足本色、本土,深度开发文化含量高的民风、民俗、民情,是未来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3.扩大客源市场 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限于本地
区市民,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本地区更多的消费者,同时加强与周边旅游景点的结合旅行社的合作以吸引本地区外的游客,开拓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
4.积极正确的引导农民 从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挥乡村旅游业的社会效益的角度上,农户企业应是政府重点护持的对象,政府应尽可能保护农户的利益,除了乡村旅游政策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户的竞争力,使他们最终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陈永奎.论城市化与城乡协调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J],2005
3.孙旭玉.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山东社会科学[J],2006
4.王丽梅,张士强.缩小城乡差距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改革与战略[J],2006
5.姜长云.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及其深层次的原因.经济研究参考[J],2006
6.商秋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路径选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J],2006 7.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现状问题调研报告
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问题调研报告
日期:2005-07-30来源:中国义务教育科研网点击: 1593次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理 涂艳国
编者按:由于自然、历史、社会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近年来我国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中西部教育的发展已引起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期特开设“走进中西部”栏目,集中篇幅报道中西部教育发展状况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集思广益,为中西部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本期在来稿中选取三篇文章,与您一同分享。
2004年5-6月,我们就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问题对湖南省平江县、汨罗市,湖北省监利县、宜城市作了调研。平江位于湖南东北部,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国家级贫困山区县,人口110万;汨罗交通方便,是全国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典型,人口64万;监利被誉为全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小岗村”,是位于湖北南部的农业大县,是拥有150万人口的一个贫困县;宜城是湖北省推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试点市,也是全国的典型,位于湖北西北部,人口53万,经济条件比较好。平江和监利是推行税费改革的贫困县,汨罗和宜城是教育基础和经济条件在中部地区相对较好的县级市。这四个县(市)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教育状况在我国中部地区颇有代表性。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协作下,我们深入各地乡(镇),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就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与近百位教育管理干部、乡镇干部、教师代表进行了二十场次较深入的访谈。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近几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成绩显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教师工资待遇正在不断改善之中,教师社会地位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局部问题甚至还比较严重。本报告主要把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提出来并进行一些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数量仍存在缺口
1.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整体数量依然缺编。从四县(市)的情况来看,贫困地区依然存在教师数量缺编问题。具体而言,监利和平江整体缺编,汨罗和宜城虽整体超编,但又存在局部缺编现象。
监利全县现有高中生23760人、初中生70397人、小学生140297人(其中村小88985人)。按省定标准,应该配备教师12407人,而目前实际上岗教职工8155人(另外有离退休1572人,未聘落聘1050人),实际缺编4252人,缺编率达34.3%。即使按县定编制标准(在省标基础上缩减10%),仍缺编3012人,其中高中缺131人、初中缺162人、小学缺2719人(其中村小缺2085人)。平江全县8789名公办教师,按省定标准缺编近2000人。为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两地只得聘请代课教师,其中监利2000名,平江近900名。
经济条件和教育基础较好的汨罗市和宜城市,中小学教师整体数量虽然超编(其中宜城市超编900人、汨罗市超编130人),但超编情况大都存在于城关、城郊以及经济情况较好的乡(镇),贫困乡(镇)依然缺编。
2.部分科目教师缺编现象严重。从四县(市)情况来看,音乐、美术、体育、英语、化学等科目教师缺编严重。以情况还相对比较好的宜城市为例,除了高中和城区学校外,全市乡村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这三科基本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该市小河镇四所初中、十七所小学,有640名教师,虽然教师总体数量超编,但却没有一位专职的音乐、美术、体育、化学教师,四所初中科班出身的英语教师只有4人。而平江县虹桥镇270名中小学教师,有中师及以上学历的只有3人,教师基本谈不上专职,更谈不上专业,只是维持教学基本运转而已。
3.高中教师普遍缺编。由于近几年来高中规模持续扩张,而高中教师的补充渠道不畅,初中教师中相对优秀的基本被选拔尽了,受编制和其它条件制约,引进高师毕业生有困难,四县(市)高中教师普遍缺编。缺编情况分别是:汨罗市缺140人、宜城市缺103人、监利县缺144人、平江县缺187人。这还只是按目前的高中在校学生人数计算的结果。如果考虑今后几年随着高中不断扩招,高中教师缺额将更大。以汨罗市为例,该市到2008年进入高中普及阶段,高中教师若以目前为基础计算,缺额近300人。
(二)教师质量问题依然突出
1.贫困地区小学代课教师比率较高。由于财政困难,为减少人头费开支,贫困地区往往采取低薪聘请代课教师方法来维持教学基本运转。监利全县村小有2000名代课教师,人员工资由县里统筹,每人每月300元,人员聘请由各学校自行负责,代课教师占小学教师总数的55.2%,大部分乡村小学基本靠代课教师维持。平江县的近900名代课教师大都分布在相对贫困的乡村小学,代课教师占乡村小学教师总数的30%。分布在乡村小学的这些代课教师,大都只有初中学历,只有一小部分有高中学历。这些代课教师缺少必要的专业训练,加上待遇低,工作属于临时性质,所以个人缺乏必要的中长远规划,大部分代课教师不备课、不批改作业,更谈不上个别辅导,教学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证。监利县毛市镇群利小学有3个教学班48名学生,全靠两名只有初中毕业程度的代课教师维持,当地群众对此很不满意。
2.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不高。从四县(市)的情况来看,除了小学教师学历合格情况较好外,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不高,特别是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以实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宜城市为例,目前全市中学教师学历合格状况是:初中86%、高中55%。其中初中教师中的73%是二次学历,四所高中700名在职教师中,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不足150人。而平江县中学教师学历合格情况是:初中82%、高中50%,但这是面上的平均数,部分乡(镇)及学校学历合格率很低,该县虹桥镇三所初中的128名教师中,有专科学历的只有1人;普通高中县七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4%,113名教师中,第一学历是本科的只有3人。监利县朱河高中(县二中)183名在岗教师,只有25人第一学历是本科及以上。
3.教师流失严重,骨干力量不稳定。由于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多年来一直存在“骨干名师向东南飞,乡村教师往城镇挤”的现象,教师队伍中主干力量不稳定,教学骨干连年大量流失,中部农村中小学成为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城市输送优质师资的基地。据监利县教育局提供的数据,该县自2000年至2003年,优秀教师外流124人,这些外流教师大都有本科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教学经验丰富,其中特级教师有9人。2003年一年便外流55人。该县朱河高中2000年至今,每年平均流失骨干教师15名。而在宜城市,教师外流现象更突出,2000年至今,全市外流骨干教师近300人,流失率为5.4%。外流的主
要原因是待遇不高和个人缺乏成就感。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引进教师又十分困难,造成教师队伍近年来一直处于失血状态。
4.新生力量缺乏,队伍年龄老化。由于编制紧张,各地近年来基本停止引进小学、初中教师。宜城市自1997年始,便没有补充过乡村中小学教师,1998年开始,市区中小学(高中外)也没有引进过大中专毕业生。自2000年开始,汨罗市、监利县便没有引进过中小学(高中外)教师。
同时,由于县(市)范围内相对好点的中小学教师都想办法往城区和高中挤,小学、初中教师只出不进,缺乏必要的新生力量,中青年骨干又在不断流失,导致乡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越来越大,除局部稍好一点外,大部分地方中小学教师队伍都存在比较突出的老龄化问题。以平江县为例,该县小学教师中,45岁以上的占70%。城关镇510名中小学教师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只有95人,在45岁以上的有183人,平均年龄43岁;而童市镇完全小学14名教师中,30岁以下的无一人,平均年龄48.5岁。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教学负担重,这些老龄教师大都长期超负荷工作,体力往往不济,并且缺少进修提高的机会,加上资料欠缺、信息不灵,其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素质长期得不到提升,很难适应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改的要求。
5.教师队伍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教师队伍成分已变得十分复杂。现有的这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除了代课教师外,还包括不少民师转编人员、招工照顾人员、层层拔高使用人员,以及非全日制学历和非师范院校毕业者。在宜城市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小河镇,527名中小学教师中,由民师转编的有148人。监利县近年来连续大批办理“民转公”,仅去年一年就有163名民师转编,同时还照顾性安排106人进入教师队伍。而平江县童市镇完全小学14名教师中,13人是“民转公”人员。
汨罗市教育局分管人事的刘局长坦言,该市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前几年进了一批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有200多人,实践证明这批人教书育人的素质有很难弥补的缺陷;二是前几年教育系统内部家属、子女有一部分进入了教师队伍,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当教师先天不足;三是受编制的限制,不能大胆引进优秀师范毕业生,只好层层拔高使用,如全市今年需要补充85名高中教师,由于市里只给了20个编制,就只能引进20名师范大学生,还有65人只好从初中教师中拔高使用,这样做的结果是初中、高中教师的整体素质都变差了。
另外,教师整体教学胜任力不强。由于以上各方面原因,加上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提高机会少,大部分教师是凭借个人的直观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知识老化、观念落后、教法陈旧,不少人甚至连教学常规都难以掌握,教学胜任力低。近两年,平江教育局曾多次对乡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根据一份县教育局内部调查报告所反映的情况,全县至少有一千名以上的教师是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中能完全达到常规教学要求的不到总数的30%。
(三)教师面对多重困难
1.工资待遇不高影响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据我们对四县(市)六个乡镇中小学1948名教师的调查,这些教师的月平均工资705元,其中平江有两所学校教师月平均工资在600元以下。平江县童市镇中小学联校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青年教师的生存状况比较差。该镇30所中小学,3500名学生,180名教师,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并有合格学历的有59人,占1/3。这支青年教师队伍是全镇教师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存状况却不好,他们月平均收入在600元左右,有存款的只有14人,欠债的则有26人。而现在面向青年教师的各种没有
实效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办得又多,收费又高。举个例子,去年刚参加工作的小张在不到两个月的暑期中参加了包括转正定级培训在内的3种培训共37天,花费了近2000元,单位只报了600元。全镇青年教师中,无力还欠债、无钱吃伙食、无钱治疾病的占青年教师总数的42%。
2.工作负担重限制了教师能力的发挥。由于编制紧张,中小学校只能加大班额。以监利为例,目前全县初中班额平均77人,十五所学校达100人以上,最大的达130人。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维持状态。该县赤卫中学有2258名学生,25个教学班,只有90名教师,生师比为25.1∶1,大大高于新编制标准(16.8∶1)。为维持教学运转,只有向教师加压,并加大班额,学校最大班额134人,平均班额90.3人,一般都是两张桌子安排三个学生。教师人均周教学时数19课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分管教学的任副校长告诉我们,税费改革后,办学经费变得十分紧张,学校于是尽一切可能降低教育成本,用最少的教师,最少的资源,教最多的学生。在这种思想主导下,教师只能是疲于应付,创造性教学积极性难以调动,搞教学改革的热情不高。
3.提高机会少制约了教师的水平提升。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各地用于教师培训提高方面的钱就更少了,大部分地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费用基本要靠教师个人承担。以2003年实行税费改革的平江县为例,在税费改革以前,全县每年还安排90万元的教师培训费,而2004年的培训费只有30万,除了支持重点骨干教师的培训外,县里根本无力顾及教师的一般提高培训。乡镇和学校更是很少安排师训费用。由于工资待遇本来就比较低,靠教师个人承担培训费用困难大。因此除了不得已参加的学历培训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培训提高机会。以该县长田中学为例,学校现有46名公办教师,近四年来,没有一人到高校参加过任何形式的专业培训,全校教师中仅有11人次参加有组织地到外校听课。
4.职称评定困难限制了教师工作热情的迸发。职称评定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是其个人发展的头等大事。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困难,从而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湖南为例,现在只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仍受严格的指标限制。因为教师队伍的工资要由财政负担,而其它行业增加工资则可自行解决,所以政府就严格控制教师职评指标。平江县十一中教师代表说,“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太困难。由于受指标在的控制,老老实实教书的人晋级很难,这使教师没有奔头。要真正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必须让他觉得当教师有发展前途”。
二、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工作环境清苦,基本条件不好
中部农村地区经济目前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支撑农村教育的各种基础条件还很不理想,艰苦清贫长期困扰着农村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据我们了解,四县(市)乡村学校普遍负债,其中监利县汴河镇目前还有教育债务341万,全镇260名公办教师,人均负债1.31万。该镇赤卫中学负债100万,教学正常运转很难维持,学校负责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应付债务上。实行税费改革的平江县,去年上级转移支付经费只兑现了62%,为了节省经费,该县每年开中小学校长会议都严格限制在两次以内。
由于办学经费短缺,教学基本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教师基本上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应付教学,因而劳动强度大,教学效果大受影响,个人成就感缺乏。另外,加上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差,医疗、养老等缺乏基本保障,各方面原因综合发生作用,教师工作积极性大受影响。
(二)遗留问题较多,准入门槛不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国家在2000年以前一次性解决民办教师的政策,大批民办教师免试转正。民办教师大量转正,带来了两方面问题:一是这些教师大都年龄偏大、第一学历偏低,发展潜力有限,部分转正教师觉得已经“船到码头人上岸”,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淡薄;二是占用了宝贵的编制指标,致使中小学教师数量猛增,不少地方出现超编。
同时,各地近年来在补充新教师问题上,优先考虑的往往不是教育事业的长远需要,而是社会的近期需要。在这种前提下,新进教师的门槛把关不严。平江县去年补充新教师240名,其中有23名复员军人,35人由县编委签字直接进入,65名是非师范毕业的。教育局的有关负责同志讲,补充进的240人,真正配当教师的人不到半数。平江县十一中陈校长说起新进教师的问题显得很激动:十一中是一所在全县条件不差的乡镇中学,近年来每年要进好几个人,但没有看到一个正规全日制高师毕业生,大都是“五大生”。有的人在社会上混了几年,花钱搞一个“五大生”的文凭,也能当上教师。而这些人一旦进来了,学校拿他们是没有办法的。
而在监利县,一方面因编制紧张无法引进师范毕业生,另一方面新进教师的门槛低、成分复杂。去年全县补充了274名教职人员,其中“民转公”163人,与县政府签定了协议的原县师范捐资生(每人4万元)106人,另外充实干部5人。
(三)人事制度障碍,队伍循环不畅
在教师人事管理上,目前各地实行的是身份管理方式,教师一旦入职,意味着获得了一份虽收入不高但保险系数高的工作,教师惟一的出口是退休。随着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生效,小学、初中学生逐渐减少,小学、初中教师将出现过剩,于是不少地方纷纷将教师“入口”堵紧。以汨罗市为例,由于学生人数将逐渐减少,按生师比严格计算,到2009年,按新的编制标准,全市教师总数在目前的基础上要减去2500人,而今后5年里,全市教师每年自然减员不过100人,也就是说,即使连续5年不补充一名教师,到2009年全市至少还多出2000名教师。所以,近几年来各地在补充小学、初中教师问题上很谨慎。考虑到编制问题,各地所需初中教师一般都是从小学拔高使用,所需高中教师也大都是从初中拔高使用。仍以汨罗为例,按该市2008年进入普及高中教育的规划,未来四年里全市需要补充约300名高中教师,但市里计划只会拿出15%左右的编制引进师范毕业生,另外的85%则会从本市初中教师中选拔。因而,由于人事体制的障碍,各县(市)教师队伍基本上是在内部循环,缺少必要的新鲜血液。
(四)培养体制不顺,职前职后脱节
建国以来,我国采用了独立设置师范院校定向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制度。这种定向型教师培养体制,为短期内解决特定历史时期的教师数量短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完全独立的定向型教师培养体制,在为中小学输送了大批合格师资、支撑了基础教育大厦的同时,也给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几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大的弊端是将职前培养和职后提高完全分割开,具有干部学校性质的师范院校只负责教师的职前培养,向中小学输送师资;中小学则习惯于使用已经培养好了的教师,将教师的培养责任完全归到职前;而教师个人则习惯于职前一次教育定终身,将专业发展提高的职责推给政府与社会。这种职前职后脱节的教师培养体制,导致了教师个人、中小学校、师范院校三者对教师专业成长发展都不愿承担义务,除了不得已而参加的学历补偿教育外,教师个人很少有专业提高培训机会。而提高机会的缺乏,使得不少教师面对新课改的新要求,更加显得力不从心,并造成其成就感的缺失。
三、几点建议
(一)确保教师基本待遇
1.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保障机制。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严重,这是许多师范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建议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各县财政统一发放,集中建立银行账户,通过各专业银行或信用社发放,确保工资足额、及时到位。
2.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医疗、养老、失业、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险制度由各县(市)统一实施。各地依实际情况确定各项保险总额,一般在教师本人基本工资的20%左右,其中教师个人缴纳7%左右,剩余部分为县(市)财政兜底。教职工无论是否在岗,都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险待遇。
(二)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1.教师入口把关要更加从严。由于教师队伍整体超编,应该十分珍惜难得的进人机会,把优秀的人才引进来,以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进人不能以牺牲教育内部效率为代价,不能一味去讨好社会。为此,建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加大垂直管理力度,将教师人事权适当上收,并加强对下级教育人事的指导、控制,特别是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
2.教师出口要更加顺畅。教师队伍内部应建立淘汰制,推行聘任制,打破大锅饭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教师队伍中好的要留得住,差的要得出。同时,建议国家采取提前退休和买断工龄等方式,将部分老龄教师和学历不合格教师所占的岗位腾出来,以引进高校毕业生。
3.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由于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乡村优秀教师都往城镇学校挤,县(市)域范围内城乡之间教师资源差异越来越大,城镇学校即使严重超编,宁愿安排部分教师搞点行管、干点杂事,也下不到乡村学校去。建议国家建立城乡中小学教师轮换交流制度,变教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教师学校所有为行业所有。要建立县(市)域范围内的中小学校教师对口交流关系,根据需要双方每年互换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对方任教,时限为1~2年,人事档案关系不动。
(三)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1.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基础教育的“以县为主”政策的落实,有赖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力的政策保障。如果国家不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不从大环境上为农村教育造就一支优质师资,不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而听任地方的短期行为,不出几年,农村教师队伍将出现断层的危险。因此,国家和政府要强化激励机制,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提高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师范毕业生的待遇,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以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2.给各地中小学引进教师提供政策依据。各地普遍反映,优秀毕业生大都会提出除了标准工资外的待遇和优惠政策问题,而学校本身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即使学校有钱,由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相关的政策,找不到政策依据,也不敢答应他们的条件,因为产生攀比。为此,建议国家制定出一系列关于引进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指导性政策,以为各地提供参考。
3.进一步关心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吸引优秀青年投身农村基础教育,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除了要保证教师必要的物质待遇外,各级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关心教师的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营造出以教师为本的良好氛围,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岗
位不仅仅是有志青年施展才智的事业平台,而且是教师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