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基本准则重大差异的比较

时间:2019-05-14 02:1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旧基本准则重大差异的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旧基本准则重大差异的比较》。

第一篇:新旧基本准则重大差异的比较

摘 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面临着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本文通过对新基本准则(2006)与原基本准则(1992)的比较,揭示新准则在确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拓展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明确会计目标等方面与原准则间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新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目标;会计要素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新准则)是对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相比较而言,新准则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确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葛家澍(2003)曾经指出:“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科学的会计准则应当在首尾一贯、内在严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否则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可能产生的意见分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定义为:由目标和与它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一个连贯、协调、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用于评估企业财务报告,解决会计准则尚未规定而产生的新的会计问题,主要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基本问题。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并对编制财务报表的准则、规定和程序等进行协调。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从原已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会计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会计目标,导致会计基本概念不一致,存在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之间互不协调、前后矛盾的现象。而新准则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到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完整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成将为指导会计工作实践和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

我国原有的会计规范体系是在会计法的统领下由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共同组成的,即“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做法。其中,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具体准则具有指导作用,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依据。原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报告作了原则性的定义和说明,从原准则的主要内容来看,相当一部分属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如基本前提、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和部分会计核算原则等。具体准则主要对一般业务和特殊业务准则作了具体的规定,至今共发布了16项。由于原准则所规定的内容只起到原则性的指导作用,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强,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环境的巨大变革,原准则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市场环境的需要,无法真正发挥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在1993年实施的13个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已经突破了基本准则的内容。可以这样说,基本准则的制定发布作为我国会计改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象征意义高于实际意义”(李玉环,2005.1)。新准则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层级,“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作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楼继伟,2006.2)。新准则层级分明,互相衔接,避免了指导规范与具体规定、操作指南之间的相互矛盾与冲突,使不同层级准则的具体内容能够一以贯之,保证了准则体系的协调统一。[!--empirenews.page--]

三、拓展了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楼继伟,2006.2)。准则的制定是以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的,原准则在第一章第二条中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本准则。”明确了《会计法》是制定准则的唯一的法律依据,未考虑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联性,在司法实践中妨碍了其他法律法规作用的发挥。“在许多法律人眼中,《会计法》无非是追究责任的法律机制在会计———一个独立于法律界的专业领域———这一特定部门中运作的表现形式而已,其统领下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也仅仅是由财政部门负责实施、针对会计人员、组织单位会计工作的一套技术规范,与其他经济法律制度相对脱节。”(刘燕,2005.5)新准则在第一章第一条中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制定准则的依据由原来单一的《会计法》扩展到以《会计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各法律法规的相互关系,为消除《会计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铺平了道路,不仅保持了会计法制体系的协调统一,而且可最大限度的发挥相关法律法规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整体效能,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基础。

四、会计目标定位上的差异

会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即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原准则并未明确我国的会计目标,仅在第二章第十一条中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即所谓的“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这与1992年当时的市场主体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家或政府作为资产的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而是委托给经营者进行管理分不开的。以次目标所提供的会计报告起到了国家及相关部门做为出资人,了解和评价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作用。

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股权分置难题的解决,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希望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以便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为了满足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新准则在第一章第四条对会计目标做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目标既反映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受托责任观”,又体现了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决策有用观”,集两种观点于一身,会计目标的明确和观念的升华,是新准则重大突破之一,以此目标所提供的会计报告将为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的差异

新准则突出强调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保留了重要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一贯性、谨慎性要求的基础上,新准则作了如下修改:(1)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一项假定前提。权责发生制下收入和费用是按照是否实现进行确认的,而不是以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来确定,因此当涉及到成本、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和收入的实现等问题时,应以权责法发生制为前提假设。(2)为满足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并便于使用相应的信息,将明晰性改为了可理解性。(3)出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的考虑,将真实性改为可靠性。(4)为突出会计核算中注重经济业务实质,而不仅仅停留在法律形式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empirenews.page--] 新准则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8项要求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脉络,由于新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融合,只有重要的会计信息才能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才是值得提供的,因此,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作为其首要特征,为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还必须具备可理解性;建立在重要性和可理解性基础之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要求;可比性、一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要要求;谨慎性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起修正作用。

六、财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差异

(一)新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均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利益”这个术语,并对原准则中一些不太准确、不太完善的会计要素定义进行了修订:(1)突出强调资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使资产的确认更加谨慎。(2)修正了负债的重复定义,将负债定义为一种“现实义务”。(3)理顺了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明确指出所有者权益形成的来源,其界定比原准则更加清晰明了。(4)明确了收入的本质内涵,新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5)扩大了费用的外延,新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6)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将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计入利润中,而将非日常活动形成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中,明确了利得和损失的不同去向,更加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

(二)明确了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新准则明确了各个会计要素确认应满足的条件,而原准则中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确认标准从原则上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了规范,当出现新的经济业务而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未作出规范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可凭借自身的职业判断,根据基本准则规定的确认标准判断其是否应作为会计反映的对象及如何进行反映。

(三)会计计量模式的差异。

会计要素的计量模式由原准则下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转换为新准则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原准则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以历史成本计量恰恰体现了可靠性的要求。在各利益相关者更为关注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今天,历史成本作为唯一的计量基础已不再完全适应投资者内在的要求,因此,新准则在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的同时,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能更好的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同时增进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

七、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方面的差异原准则中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附表及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在保留了原准则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的基础上,作了如下修改:(1)将“附表”改为“其它财务报告”,使其包含的内容更多,比如在原来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股东权益变动表,并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增加相关报表,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动态体系。(2)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因为财务情况说明书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等内容,对不同企业存在各不相同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宜通过会计准则作统一规范。[!--empirenews.page--] 总之,新的基本准则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增加了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合理内容,发挥了西方国家所谓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作为会计准则体系中的第一层级,有利于保持会计准则体系的逻辑一致性、完整性、严密性、科学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将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国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李玉环,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若干问题研究[J].会计论坛,2005(1):10~17.[3]楼继伟,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J].会计研究,2006(2):5~6.[4]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992,11.[5]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6,2.[6]FASB,Proposalforaprinciples-basedapproachtoU.S.Standardsetting,October21,2002.[7]刘燕。

第二篇: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差异比较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 企业 会计 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 中国 经济 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 社会 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性的跨越和 历史 性的突破。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准则,现就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差异比较如下。

一、补充新准则,形成系统化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在现行准则的基础上增添了若干新准则,例如:涉及房地产行业的准则《投资性房地产》(no.3),涉及农业的准则《生物资产》(no.5),涉及 金融、证券行业的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no.22)、《金融资产转移》(no.23)、《套期保值》(no.24)、《金融工具列报》(no.37)等,涉及保险企业的准则《原保险合同》(no.25)和《再保险合同》(no.26),涉及能源企业的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no.27),涉及外贸企业的准则《外币折算》(no.19)以及涉及薪酬和个人收入的准则《职工薪酬》(no.9)《、企业年金基金》(no.10)、《股份支付》(no.11)及《政府补助》(no.16)等,使我国不同行业企业在遇到具有行业特色的特殊性 问题 时直接有据可依。另外,新准则中还增添了《每股收益》(no.34)和《分部报告》(no.35)等准则,对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具体 计算 方法 和分部报告的具体披露 内容 与方法等事项做了详细规定。对于第一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所可能引发的问题在《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no.38)中进行了相应规范。

二、核算一般原则的变动,操作性更强

与现行基本准则相比,新的会计基本准则中取消了对历史成本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的明确规定,并且对于配比原则也未在“总则”中单独列项反映,而是在“费用”第35条中规定:“企业在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期,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这实际上就是现行准则中所谓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可比”,但新的说法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此外,该条中还规定“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实际上已经反映了现行准则中关于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规定,但上述说法更能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

三、增加了新的会计计量属性

在基本准则中单列一章对会计计量问题进行了系统规定,除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已有计量属性外,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明确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交易公平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房地产性投资》、《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得到了具体的运用。

四、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新规定

我国现行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都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商誉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但是从我国实际运行情况看,该规定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损益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此,针对我国 目前 所处的特殊经济环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另外,我国现行八项资产减值准备都要求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但是在实务中,许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因此,要求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在操作上有困难,为此,本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要求对于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应当按其所归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认减值损失。本准则还对资产公允价值、处置费用以及现值的计算等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指南,以便于实务操作。

五、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变更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14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现行准则中所允许的发出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规定,这对于那些生产周期较长、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上市公司将产生一定的 影响。例如:原来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公司,在显像管价格下跌过程中,如果改为“先进先出法”,将会导致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

第三篇:新旧会计准则差异

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

目录

一、基本准则的差异.......................................................................................................................3

二、存货...........................................................................................................................................6

三、长期股权投资...........................................................................................................................7

四、固定资产...................................................................................................................................8

五、无形资产...................................................................................................................................9

六、资产减值...................................................................................................................................9

七、职工薪酬.................................................................................................................................11

八、收入.........................................................................................................................................11

九、政府补助.................................................................................................................................11

十、所得税.....................................................................................................................................12

十一、关联方披露.........................................................................................................................13

十二、外币折算.............................................................................................................................13

十三、财务报告.............................................................................................................................14 1

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同时发布了新的39项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2006年10月30日又发布了相应的应用指南,这就是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准则)。

自1992年11月财政部颁发《企业会计准则》开始,我国的会计标准始终处于不断改革和完善过程中,先后颁发了行业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同时还有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出台、修订。新准则实施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执行原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并存体系(以下简称原准则),同时,也有极少数企业执行原行业会计制度。近年来出于适应WTO和会计国际化的需要,各国司法机关相继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未来几年里将有90多个国家会强制性要求或同意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发布了新准则体系,2007年1月1日起已经在上市公司、部分中央国有企业范围内执行,2008年实施范围将扩大到中央国有企业,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中国的大中型企业统一执行新准则。

新准则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取得了实质性的趋同,只在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等几个特殊问题会计处理上,保持了“中国特色”。

原准则体系由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16项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及若干补充规定(如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组成,要求企业同时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或者《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新准则发布并实施后,其实施范围、内容及约束力等都比原准则有所加强,可以单独实施(不要求同时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原准则偏重于生产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新准则规范的范围扩展到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覆盖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在涉及的领域上、会计处理方法等各方面都有所创新。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原准则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

一、基本准则的差异

我国的新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具有统驭地位,属于部门规章,由财政部金人庆部长于2006年2月15日以第33号部长令签发;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则属于规范性文件,分别于2006年2月15日和2006年10月30日以财政部文件印发。

(一)会计原则的差异

原准则规定了13项基本原则,包含客观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一贯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实际成本计量、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谨慎性、重要性;新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8项。

新准则将权责发生制由会计原则改为会计基本假设,原因是权责发生制是会计基础,属于财务会计的基本问题,层次较高。

由于公允价值的引入,新准则已经无法将实际成本计量作为会计核算的原则,所以新准则不再保留实际成本计量原则。

(二)会计要素的差异

新准则重新定义了会计要素的概念,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原准则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等六类,并分别定义、解释、说明;新准则按照资产流动性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强调了资产的三个特征:

1、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

2、必须由企业拥有或控制;

3、包含未来经济利益。

(三)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差异

从会计的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新准则规定的 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原准则无计量属性的概念,会计计量可以选择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四种方式中的一种,不能按照公允价值的进行会计计量。

新准则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是因为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资本市场也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的交易已较为活跃,已经具备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同时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也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的需要。

原准则将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强调历史成本,并从谨慎性原则考虑,因此存货、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多数资产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即历史成本)与市价或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这在某种程度上低估了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实际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是新准则与原准则最大的不同,使资产计价更公允。

也正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新准则才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原因是可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新准则规定,企业在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经济事项也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投资性房地产,可以选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1、公允价值与金融工具(1)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在2006开始的中国证券市场的大牛市,上证指数从1160点涨到2007年的最高点4500点,上涨了约3倍,但平均市盈率、平均市净率却没有增加多少,原因是上市公司的业绩都大幅度提高。当中,除一些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确实有所提高外,新准则的实行也是业绩大幅度提高的因素之一,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雅戈尔2006报告披露的净资产为45亿,其新旧会计准则差异调节表披 露的净资产为73亿,相差28亿,近60%多,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其持有中信证券6.16%的股份(18366.56万股),该股票市值为50亿,投资成本只有3.1亿,按照新准则该投资应按照公允价值(市价)计量,从而使净资产猛增,如果股价不发生较大幅度变化,市净率也会减小很多。

(2)对净利润的影响

东方集团2007年第一季度报告披露,实现净利润3057.77万元,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293.05万元,是因其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市值)增加所致,这项损益,在原准则下是得不到实现的,也就是说,因新准则的实施,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增加了企业的净利润10.60%,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2、公允价值与债务重组

另外,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对企业的一些特殊业务也影响很大,从而也会影响企业的净利润、净资产。比如债务重组,新准则要求,在一般情况下,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原准则实施前的以行业会计制度为主的会计体系,要求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获得利润,但是原准则规定,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公司资本公积,不再对当期损益产生影响。

在新准则下,对作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一旦债权人让步进行债务重组,所得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利润,大大提高其每股收益。

例如,*ST长控(600137,SH),2006年12月20日因债务重组、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停牌,2007年4月13日股改后复牌,开盘第一笔14.36元,第二笔成交价就已经变成了29.74元,第三笔则是40元,随后的半个小时迅速上升到了85元,涨幅高达1083.84%;因异常波动,下午上交所要求*ST长控临时停牌,到7月份,该股票暴跌到22.80元。

该股票的炒作,源于该上市公司公告2007年业绩大幅度提高(其2007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4.726元)。表面上看,按该公司一季度的公告,每股收益4.726 元,按照保守的20倍市盈率计算,股价应该是94元,但是这个每股收益是一次性的,来自于债务重组利得,来自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所支付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不过是在新准则下的账面虚假繁荣。由于中小投资者对新准则不熟悉,按照原准则下的思维去投资,结果损失惨重。

3、公允价值与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新准则要求将符合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单独核算,并要求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如果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但新准则要求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并且,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在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或改变使用性质)之前,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所以,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属性核算投资性房地产还是比较受限的,由于大多数企业对所持有全部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估计的难度较大,所以一般不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二、存货核算的差异

(一)取消“后进先出”的计价方法

原准则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进行计价。采用“后进先出”对存货进行计价,主要是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但“后进先出”并不能反映存货的实际流转,因此新准则没有保留该方法,这与国际会计准则是一致的。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二)商品流通企业进货费用也应计入存货成本

原准则中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 6 他税金”,不包括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用等,这些费用都作为营业费用处理;新准则规定,上述费用应计入存货成本。

(三)符合条件的借款费用可以计入存货成本

新准则规定,企业借款购建或者生产的存货中,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应当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这类存货主要包括用于对外出售的房地产、大型机械设备等,其特点是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建造或者生产过程,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

原准则规定,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属于财务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不允许资本化。

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差异

(一)核算范围不同

新准则将原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范围进一步细分,除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其他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进行重新分类,根据投资的性质可以分为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三项,分属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

(二)取消了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核算。

(三)对子公司的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

原准则规定,母公司持有的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新准则要求采用成本法,但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过程中,要调整为权益法。

(四)改变了权益法下投资损益的确认方法

1、投资损益的确认基础

原准则规定,应按照持股比较确认投资损益;新准则规定,除特殊情况外,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或净亏损时,应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的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确认。

2、超额亏损的确认

确认被投资单位净亏损时,原准则规定应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至零为限;新准则考虑投资企业是否应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确认损失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3、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的考虑

新准则要求,在确认被投资单位净损益时,应统一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期间,原准则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五)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的差异

新准则新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的处理,并区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做不同处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入账,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的份额入账。

原准则没有涉及企业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

四、固定资产核算的差异

(一)在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中引入现值计量属性

新准则对购买固定资产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情况下的会计处理作了具体规定,要求以现值入账;原准则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在固定资产初始计量中引入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对特殊行业的特殊固定资产,如核电站、矿山、化工厂等需要承担环境保护、生态恢复义务所需的支出,应当作为弃置费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后作为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入账;原准则对此没有规定。

(三)增加预计净残值的定义

(四)改变固定资产盘盈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将固定资产盘盈作为前期差错处理;原准则是作为营业外收入入账。

(五)租入固定资产改良的会计处理不同

新准则将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合理进行摊销;原准则是单设“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改良”科目核算,可以与固定资产一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六)新准则将原准则的核算范围进一步细分,分为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分别核算。

五、无形资产核算的差异

(一)允许部分开发费用资本化

原准则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应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对于符合规定条件的开发支出,可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

(二)区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

原准则规定,所有无形资产均须按照一定的期限分摊计入损益;新准则规定,应区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只进行减值测试。

(三)允许部分无形资产摊销金额计入成本

原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摊销区不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摊销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其他准则要求计入资产成本的除外。

六、资产减值核算的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主要规范了企业非流动资产的减值会计问题,具体包括: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

(一)改变了资产减值测试的频率

原准则要求企业对各项资产应当定期或者只属于每年终了进行减值测 9 试;新准则规定,企业只有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需要进行减值测试

(二)明确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方法

新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原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按照资产的销售净价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较高者确定。

(三)引入资产组的概念

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同时,在认定资产组时,应当考虑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如果按照生产线、业务种类还是按照地区或者区域等)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

(四)规定了总部资产和商誉的减值处理

(五)对于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作了禁止性规定

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原准则对此没有规定。

新准则对于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作了禁止性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利润操纵,但并不能因此说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操纵利润的途径被封死。原因是这一规定只限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资产减值损失,而对于存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等,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这些减值损失,是可以转回的。

七、职工薪酬核算的差异

(一)界定了完整的企业人工成本的概念和范围

原准则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职工薪酬概念,对企业人工成本的核算不完整、不准确,比较分散。新准则从薪酬的本质出发,规定凡是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三服务所给与火付出的所有代价、对价,均构成职工薪酬,多方位、多角度的规范了职工薪酬对内容。

(二)将非货币性福利均作为职工薪酬

原准则对于企业向职工提供的许多非货币性福利都没有纳入职工薪酬核算;新准则则将这些非货币性福利纳入职工薪酬,并规定了处理方法。

(三)强调辞退福利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处理

原准则没有规定辞退福利,企业一般在实际支付时计入当期费用。新准则从资产负债表角度出发,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规定了辞退福利的概念及其会计处理。

八、收入核算的差异

(一)改变了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收入确认时点和计量方法

新准则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在具有融资性质时,应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时间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二)明确了利息收入金额的计量方法

新准则明确规定,利息收入金额按照他人使用企业货币资金的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原准则规定,按照使用时间和适用利率来确定。

九、政府补助核算的差异

(一)明确了政府补助的概念和分类

新准则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 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政府补助主要有以下特征:

1、无偿性

这是政府补助的基本特征。

2、直接取得的资产

政府补助是企业从政府直接取得的资产,不涉及资产直接转移的经济支持不属于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内容,如税收优惠中直接减征、免征等。另外,增值税出口退税也不属于政府补助,原因是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实际工作中,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有: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

所以,在新准则下,应首先判断拨款属于政府补助还是政府的资本性投入,属于政府补助的,应当区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二)统一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统一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规定政府补助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收益法与资本法。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要求采用收益法中的总额法处理,将政府补助全额计入收益(营业外收入、递延收益);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直接确认为当期损益,应当确认为一项负债,计入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形成并可供使用时起,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各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属于政府资本性投入的,应通过“专项应付款”核算。

十、所得税核算的差异

原准则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和以利润表为基础的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新准则统一了所得税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所得税费用。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需要根据税法计算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然后与资产负债表数据进行比较,计算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 12 债,同时考虑应纳所得税税额,计算所得税费用,并根据情况分别计入应交税金、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商誉等科目。

十一、关联方披露核算的差异

(一)取消了有关个别财务报表中关联方及其交易信息披露的豁免 原准则不要求在与合并财务报表一同提供的母公司财务报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新准则规定,企业个别财务报表应当披露所有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相关信息。

(二)拓宽了关联方的外延

原准则规定,直接地对企业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企业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属于关联方。

新准则规定,间接地对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或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母公司的关键关联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也属于关联方。

(三)增加了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

新准则规定了对有关最终控制方名称、母公司之上与其最相近的对外提供财务报表母公司名称、未结算项目的条款条件以及坏账准备等相关信息进行披露的规定。

原准则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十二、外币折算核算的差异

(一)明确了记账本位币确定要求

原准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新准则只强调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为基础,并规定记账本位币是指企业 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企业通常应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二)改变了外币投入资本的折算方法

原制度规定,外部投入资本有合同约定汇率的,在收到外币资本投入时,按照合同约定汇率折算;没有合同约定汇率的,按照收到外币资本投入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新准则规定,所有外币交易的外币金额在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入账时,均应按照交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货币性项目及非货币性项目均如此,外币投入资本也不例外。

(三)增加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处理

原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所有非货币性资产均不应改变其原记账本位币金额。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资产负债表日,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资产,如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即期汇率折算,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含汇率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十三、财务报告核算的差异

(一)统一了财务报表的组成与内容

原准则规定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新准则规定,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但没有规范利润分配表的列报。

1、资产负债表

新准则下的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按照流动性列示,区分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两类;原准则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它资产等。

新准则下的资产负债表未单独列示待摊费用、预提费用项目,也未明确说明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科目在报表中如何披露。从2007年第一季度几家上市公司披露的报表看,有的将待摊费用放在其它应收款科目(如吉恩镍业),有的放在预付账款科目(如广船国际),有的放在其他流动资产科目(如东方锅炉)。原准则规定的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应当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分摊期在1年以内(含1年)的各项费用,如低值易耗品摊销、预付保险费、一次性购买印花税票和一次性购买印花税税额较大需分摊的数额等,可以看出,待摊费用不符合应收款项的定义。由于新准则没有定义待摊费用,但待摊费用作为一个重要科目并不能取消,又不符合流动资产的其他各项目的定义,所以作为其他流动资产披露比较合适。

对于预提费用,情况则不同,预提费用是可以确指将来要支付给某一客户、某一项目的款项,放在其他应付款、应付利息等科目核算是合适的。

2、利润表

原准则要求列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及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新准则考虑到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日益多元化,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不易区分,因此简化了单列项目,直接列报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

新准则将原准则表外披露的每股收益指标,作为利润表内的披露项目。

3、现金流量表

原准则要求,现金流量表只需披露本期数;新准则要求填列“本期金额”、“上期金额”,另外根据新准则的其他规定,调整了现金披露项目。

4、强化了附注的披露内容与要求

原准则仅规定了附注应披露的内容,内容简单,不够系统;新准则强调附注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附注披露的基本要求、具体披露内容及顺序等进行了明确而系统的规定,体现了充分披露的原则。

(二)合并财务报表

新准则发布前,有关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处理规定主要是《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等,没有完整的、系统的规定。

1、调整了合并范围

原准则允许已关停并转的子公司、按照破产程序已清理整顿的子公司等子公司不包含在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之内。

新准则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综合考虑所有相关事实和因素进行判断,规定母公司应当将其控制的所有子公司,无论规模大小、经济业务是否特殊,均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母公司不能控制的被投资企业,如已经宣告被清理整顿、破产的原子公司等,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2、改变了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的列示

原准则规定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项目与“所有者权益”类项目之间单列一类反映;少数股东损益在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之前列示。

新准则规定少数股东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之下单独列示;少数股东损益作为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的组成部分项目之前列示,并在“净利润”之后列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少数股东损益。

3、取消了“合并价差”

原准则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投资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母公司所持有的份额进行抵消,如果有差额,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以“合并价差”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中单独反映。

新准则取消了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合并价差”项目,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母公司在长期股权投资大于其在购买日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4、资不抵债子公司超额亏损主要由母公司承担

原准则规定,资不抵债的子公司发生的亏损,在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其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是可以在合并 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同时,在合并利润表的“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反映。

新准则规定,子公司发生超额亏损,应当分别情况进行处理,公司章程或协议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并有能力予以弥补的,少数股东权益也应承担相应份额的亏损

公司章程或协议没有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该超额亏损应由母公司承担,在未分配利润项目列示,但该子公司以后期间实现的利润,在弥补了由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所承担的属于少数股东的损失之前,应当全部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第四篇:2018新旧收入准则差异

新旧收入准则对比

1、新收入准则将现行收入和建造合同两项准则合二为一 新收入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2014年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客户合同收入》及2016年发布的《对的澄清》保持了趋同。将现行收入准则和建造合同准则进行了统一,新收入准则要求采用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来规范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

2、收入的确认标准发生转变

收入的确认标准由现行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转变成“企业履行了合同义务,即客户取得了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在实务中有时难以判断。新收入准则要求“企业履行了合同义务,即客户取得了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并对确定控制权时应考虑的因素进行了明确,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企业的收入确认过程。

3、新准则的收入确认与收入合同的关联性更强

(1)当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同满足收入合同条件时,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在合同开始日即满足前款条件的合同,企业在后续期间无需对其进行重新评估,除非有迹象表明相关事实和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合同开始日通常是指合同生效日。

(2)在合同开始日不符合收入合同条件的合同,企业应当对其进行持续评估,并在其满足收入合同条件时按照收入合同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3)对于不符合收入合同条件的合同,企业只有在不再负有向客户转让商品的剩余义务,且已向客户收取的对价无需退回时,才能将已收取的对价确认为收入;否则,应当将已收取的对价作为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没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确认收入。

4、新准则对合同变更的收入确认给出了详细的规定

(1)合同变更增加了可明确区分的商品及合同价款,且新增合同价款反映了新增商品单独售价的,应当将该合同变更部分作为一份单独的合同进行会计处理。

(2)合同变更不属于第(1)条规定的情形,且在合同变更日已转让的商品或已提供的服务(以下简称“已转让的商品”)与未转让的商品或未提供的服务(以下简称“未转让的商品”)之间可明确区分的,应当视为原合同终止,同时,将原合同未履约部分与合同变更部分合并为新合同进行会计处理。

(3)合同变更不属于本条(1)规定的情形,且在合同变更日已转让的商品与未转让的商品之间不可明确区分的,应当将该合同变更部分作为原合同的组成部分进行会计处理,由此产生的对已确认收入的影响,应当在合同变更日调整当期收入。

合同变更,是指经合同各方批准对原合同范围或价格作出的变更。

5、引入了“履约义务”和“可明确区分商品”的概念

新准则对单项履约义务作出了明确的处理要求。在履行了各单项履约义务时分别确认收入,对履约义务和可明确区分商品也进行了定义,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有据可循。

现行收入准则对于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仅提供了非常有限的指引,具体体现在收入准则第十五条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有关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规定。新收入准则要求企业在合同开始日对合同进行评估,识别合同所包含的各单项履约义务,按照各单项履约义务所承诺商品(或服务)的单独售价的相对比例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进而在履行各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相应的收入,有助于解决此类合同的收入确认问题。

6、新收入准则就收入确认时间提供了具体指引 通过区分履约义务是在某一时段还是某一时点履行,来映射收入是在某一时段内确认还是在某一时点确认。对于在某一时段内履行的履约义务,企业应当在该段时间内按照履约进度确认收入,对于在某一时点履行的履约义务,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点确认收入。对于履约进度和不能按照履约进度确认收入的例外规定与现行收入准则中的完工百分比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7、新收入准则对于收入的计量标准不同 新收入准则引入交易价格(指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预期有权收取的对价金额)的概念,企业应当在合同开始日,按照各项履约义务的单独售价的相对比例,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以计量各项履约义务的收入金额,不得因合同开始日之后单独售价的变动而重新认定单项履约义务的计量金额。在确定交易价格时应考虑可变对价、重大融资成分、非现金对价、应付客户对价等因素。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以及企业预期将退还给客户的款项,应当作为负债进行会计处理,不计入交易价格。

8、单独区分了与收入合同相关的资产 将合同履约成本确认为资产,对与收入相关的资产条件进行了重新规范,并对与收入合同相关资产的减值问题做了专门的规定,在适用与合同有关的资产或资产组减值准则时,新收入准则比《资产减值准则》更有优先级。

9、对代理收入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是否为代理收入,由企业在向客户转让商品前对该商品的控制权状况来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在向客户转让商品前是否拥有对该商品的控制权,来判断其从事交易时的身份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企业在向客户转让商品前能够控制该商品的,该企业为主要责任人,应当按照已收或应收对价总额确认收入;否则,该企业为代理人,应当按照预期有权收取的佣金或手续费的金额确认收入,该金额应当按照已收或应收对价总额扣除应支付给其他相关方的价款后的净额,或者按照既定的佣金金额或比例等确定。

10、新收入确认与计量标注的改变导致信息披露要求更多

(1)由于确认和计量方法的改变导致需要披露信息的变动。对于确定收入确认的时点和金额具有重大影响的判断以及这些判断的变更,在确定交易价格、估计计入交易价格的可变对价、分摊交易价格以及计量预期将退还给客户的款项等类似义务时所采用的方法、输入值和假设等。

(2)与合同相关的下列信息。与本期确认收入相关的信息; 与应收款项、合同资产和合同负债的账面价值相关的信息;与履约义务相关的信息;与分摊至剩余履约义务的交易价格相关的信息。

(3)与合同成本有关的资产相关的信息。包括确定该资产金额所做的判断、该资产的摊销方法、按该资产主要类别披露的期末账面价值以及本期确认的摊销及减值损失金额等。

(4)企业根据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因预计客户取得商品控制权与客户支付价款间隔未超过一年而未考虑合同中存在的重大融资成分,或者根据本准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因合同取得成本的摊销期限未超过一年而将其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的,应当披露该事实。

新收入准则对于某些特定交易(或事项)的收入确认和计量给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将有助于更好的指导实务操作,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第五篇:2007年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及比较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及比较(一)债务重组定义的变化

原准则的债务重组定义为“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它表明,不论哪种债务重组形式,只要是修改了原定债务条件的事项,包括修改债务的金额和偿还时间,均作为债务重组。所以旧准则中的债务重组既包括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债务重组,也包括债务人不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债务重组。新准则强调了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并突出了债权人做出了让步的实质条件。这样,排除了债务人不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处于清算或改组时的债务重组,以及虽修改了债务条件,但实质上债权人并未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事项。如在债务人发生困难时,债权人同意债务人用库存商品抵偿到期债务,且不调整偿还金额和时间,实质上债权人并未做出让步,则不属于债务重组。

(二)债务重组方式的变化

原准则的债务重组方式有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现金清偿债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债务条件和以组合方式清偿债务五种方式。新准则中债务重组方式有以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债务条件和以组合方式清偿债务四种方式。将旧准则中“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方式合为“以资产清偿债务”方式,这虽不属实质的变化,但新准则的表述更为简洁易懂。

(三)债务重组计量属性的变化

原准则中按账面价值入账,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在原债务重组准则会计处理在计量属性上按账面价值入账,主要内容有:“以非现金资产/债务转资本清偿某项债务的,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股权的入账价值”。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具有很多优点,它能合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更能有效反映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尤其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有利于企业实物资本保全等。

(四)债务重组损益处理的变化

原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并且债权人一方亦不能确认重组收益。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就明确肯定了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对债务人来说一般为营业外收入),企业或公司可以因此而获巨额利润,可能极大地提升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水平。

下载新旧基本准则重大差异的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旧基本准则重大差异的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范文模版]

    《中国会计报》:新准则研究破题 2008-8-16 9:49 《中国会计报》:作为我国会计发展的大事,新准则给我国会计界的研究带来了哪些方面的研究热点? 孙铮:在未来针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

    38项新旧会计准则差异详解

    38项新旧会计准则差异详解 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与原准则或有关规定的不同点新准则名称 内容变动概要 1、存货 取得计价有影响,有些用公允价入账,主要受到“企业合并”、“非货币......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

    目 录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比较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

    新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新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 (对于一些企业可能用不到的变化,本文没有涉及到) 主要变化点如下: 一、科目变化 (一)、资产类科目 1、将“原制度”中的“应收股息”科目重新拆分成“应......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分析对照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分析对照 准则是对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大部分规定与原准则相同。抛开体例和文字表述等形式上的差异,两者的主要差异(并非全部差异)如下: 1.《企业会计准则......

    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差异分析

    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差异分析孙聪慧管理学院 会计11-4班 09114481摘要: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变化,1998年印发的《医院会计制度》已凸......

    军队机关公文新旧格式主要差异浅析

    军队机关公文新旧格式主要差异浅析2.结构要素不同(三)关于发文机关标识新旧条例对发文机关标识类别的称谓不同旧条例中所称“标明文种的公文”和“固定格式的公文”,在新条例中......

    新旧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差异的探讨

    新旧会计制度下会计核算差异的探讨 新的会计制度的颁布势必弥补了就会计制度的缺陷。1998年针对医院会计核算问题,我国开始实施新一项《医院会计制度》,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