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留学状况分析
大学生留学状况分析
正文:
多年以来,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中国的热潮,现在甚至是中小学生现在也都会考 虑出国留学,此事已经引起教育界、经济界得关注。如今大学生群体不断庞大,留学 已经成了普遍的事情了,我们此次调查的范围主要是我们学校内部,将从学生(普通的学生、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出国留学回来的“海归派”、老师、学生家长这几个方面着手调查访谈。此 次调查将帮助校方了解我们本校学生对出国留学的看法,同时作为一个2B院校学生对 出国留学的看法的典型代表,为我校针对学生出国留学相关方面提供相应的资料。
此次调查我们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问题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全面了解大学生出国留学的现状。在问题提出之前,首先要剖析一下我国出国留学的及原因:
现状
1. 我国出国留学的总体规模
一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是教育 服务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是教育服 务产品的进口国。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呈逐年快速递增的势 头,据统计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分别为114682、118515、134000、144000、179800人,这短短的5年数据中可以看到,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一直保持着递增的趋势,平均每年以11.9%的速度(约有13600人左右)在增长,其中要数2008年的增长率24.86%为最高。而且消费的教育服务产品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和消费者渐趋低龄化。
2.我国居民出国留学的方式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政府为了学习国外的文化和先进技术,出资将遴选出的优秀学生派遣到发达国家进行学习,从而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出国留学成本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居民选择自费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和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目前中国居民出国留学也大致分为这两大类,公费留学和自费留学。其中,公费留学有国家公派,地方和单位公派两种。据统计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国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分别为104000、106500、121000、130200、161600人,分别占当年出国留学总人数的90.69%、89.86%、90.30%、90.42%、89.88%。从以上数据看出我国的自费比例始终保持在90%左右且相当稳定,这不难告诉我们,中国的出国留学生是以自费为主,公费为辅的一个结构框架。3. 我国留学生出国回归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出国留学方面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它对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贡献,但是在这些成果的背后我们应该关注到出国留学方面的优秀人才流失的问题。据统计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国学成回国留学生总数分别为24726、34987、42000、44000、69300人。在留学的两种方式中,公派留学生回归率持续很高并有着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国公派留学生回归率分别为97.08%、97.02%、97.16%、97.50%、98.77%。英国的《金融时报》曾指出:“中国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回归率在97%以上,位居世界前茅。”如此高的回归率防止了我国优秀人才的流失,为祖国的建设确保了大量有用的人才;而自费留学的回国人数少且比例很低。从整个学成回国比例来看,2004年到2008年平均保持在 30%左右,去除公派留学生回国的因素后,自费回国的比例将会 变得更低,如此低的回国比例意味着我国大量的优秀人才滞留 在国外,造成我国人才的严重流失。
出国留学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趋势,而且出国留学虽然有好的一方面,但是也同时对我国的教育,人才,经济社会等方面有负面的影响。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这股潮流一直以来是有增无减呢?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什么让学子们纷纷选择出国留学?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原因:
原因
1. 人才是从综合国力较低的国家向综合国力较高的国家流动
而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正迫切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来建设现代化家园,然而在教育、医 疗、科技等许多重要领域都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需要加快建设 的脚步。通过向发达国家学习来缩短彼此之间的差距,自然成为最 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从这点上来看,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 国力差距是引起大量留学生向往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2. 发达国家的优惠政策。
发达国家出于他们自身的角度来考虑都会制定出许多优惠 政策来吸引留学生,他们会 制定出许多的优惠政策来留住中国留学生,例如,放低入境门 槛,提供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及高额的奖学金等。3. 人的理性考虑
教育是每个劳动了提升自己实力的主要途径之一,现在学识越高所对应的工资收入也越高,并且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更是让洋文凭走进了中国的国门,同时也在中国的劳动市场上获得认可,还出现了收入比本国劳动力高的现象,这就促进了中 国学生希望出国留学的热情。
经过一轮分析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前我国大学生出国留学的现状,基于这个前提我们组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下问卷调查内容: 1.你对国外大学的学制了解吗? 2.你有没想过要出国留学吗? 3.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
4.如果有,原因是什么? 5.对于留学的费用,你觉得.....6.如果你有机会出国留学,在你选择是会关注哪个因素?(多选)7.在国外留学后更愿意回国还是居留在国外? 8.出国后比较担心的事....9.吸引你留在国外的原因?(多选)
10.如果回国后,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你会选择到 国外生活吗? 11.如果回国,会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吗? 12.对于海归,你认为其在国内有就业优势吗? 经过整理分析数据如下:
(1)
统计数据显示几乎70%的大学生都对外国的教育体制模糊不清,这里反映的一个现象是,大学生出国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不是向往外国的教育机制,可能是出于功利性的选择,也可能是从众或者是父母的选择。
(2)
虽然上一项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外国教育没有清楚概念,但是这项数据却显示出占一半以上的同学比较倾向出国学习的选择。
(3)
可见,大多数学生没有想过出国留学这件事主要受金钱问题和语言问题的影响较大。不是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出国学习,其实不管国内外,只要用心学习,在哪里学习还是一样的,不是所有出国学习的人都比在国内读大学的同学有更好的成就。
(4)
这项数据与之前分析的大学生出国状况情况大致符合,对于有想过出国留学的同学来说,他们比较看重的是外国先进的教育水平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但是也不排除大学生鉴于国内学习机制固定,学习压力大,加上家庭情况许可而选择出国的情况。
(5)
国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步,导致国际间的经济不平衡,在国外可能他们觉得读书不贵,但是折算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大多数人对于留学的费用都觉得太昂贵了,对于大多数家庭可能承受不起
(6)
可见,我校学生对所留学国家的教育水平,留学政策,和留学费用较为关注
(7)
这项数据的情况来看,国内和国外相比,对于出国留学生,更多的同学会选择回国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家的凝聚力还是可以体现出来的,国家采取很多措施防止人才外流,现在在更方面的政策,待遇,等等各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致使国外留学生更趋于回国寻找高待遇的工作,(8)
在国外的留学生活,同学们比较担心的是交际的问题,语言会占较大比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出国最常遇到的就是国家民族文化冲突,出国在外行事当然要比在国内更小心翼翼,避免状况发生。
(9)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对于会留在国外发展的同学来说,他们比较倾向于国外良好的就业环境和较为完善的管理和竞争模式。基于不同人的不同追求,国家没有给予强迫压力,这里也从另一方面充分体现我国的人权与自由。
(10)
数据显示,学习是为了就业,就业是为了生活。大多数学生选择出国学习是为了将来更好就业与更好生活,因此,他们会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自己的道路,所以将近一半的同学若在国内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仍会选择到国外生活。
(11)
在国内更多大学,大学生学习的专业与毕业以后的就业方向很多时候是牛头不搭马嘴的,数据显示学成归来后,同学们还是希望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这样可以将
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去。其实这也不是每个学子都能如愿实现的,毕竟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博士毕业出来的还不一定能找到工作。
(12)
图标说明,大多数的留学归来的学子的自信心都十分充足,虽然留学费用之贵,但是超过一般的同学认为海归派有助于确定自己的就业优势。
以上是我们问卷调查的简单分析,除了对同学们进行调查以外,我们还多老师的家长进行了访谈,总结一下他们的观点,有以下内容:
对于老师来讲:老师们普遍认为,出国不能从众。不一定出国留学就一定是好事一定能得到相应的成果,同学们出国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现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体环境下,出国可以了解到中国以外的市场、文化、经济:二是对中国的学生来说,出国对我们的语言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这两个方面都是比较有利的因素。不过出国还有一些弊端,例如出国的费用是比较高的,中国的购买力在全球来说并不是十分强,所以相比之下出国会花费比较多的金钱;出国可能会迷失方向,出国要有目的,而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
对于家长来讲: 家长们普遍认为出国留学是好事,如果家庭经济许可的话,一般会送子女出国留学,一方面可以锻炼其独立性,一方面又可以增长见识增强技能。
鉴于以上长篇调查资料,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大学生出国留学的状况,以及童声老师家长们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在我看来,出国留学是一件利弊共存的选择。其实要与出国留学取得相同的效果还有其他方式的,比如说无需出国的国内国际化。在全球化的时代,高等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具有国际交流、沟通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这是不容置疑的。这些国际化相关素质的墙养有两条基本途径:第一是自费或公派的出国学习(Studying Abroad),第二是无需出国的国内国际化(Internationalizing at Home)"1,甚至是以高校资源为基础的“校本国际化”(Internationalizing on Campus)。
出国学习是将学习者置身于国外特殊的语言、文化、生活和学习环境中,通过“浸泡式学习”,直接接触和学习出访国的语言、文化、政治、经济、学术和科技。其实,很多时候,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没有充分的在这个机会中得益,问题层出不穷。简单归纳有几点:第一,学生出国学习的机会非常有限。第二,出国期间国际交流的深度有待提高。第三, 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师生的交流不充分。所以说,选择出国的学子们要充分考虑国外现状,包括自身情况与外国学习生活情况,不然就浪费金钱买不到商品了。此外,研究还表明出国学习和利用校本资源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国际化相关素质的发展,要让在国内的学子们享受到不用出国就能得到锻炼的机会是可以的,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化教育这一新兴途径扩大大学生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提高出国交流的质量;利用来访外宾、外教及留学生资源,扩大校本国际交流机会;视国际化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为本国际化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银惠;王博 论我国人才外流问题[期刊论文]
2、李联明;陈云棠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际学生流向不均衡现象
3、姜乃强、万玉风:《开启出国留学的新时代》
4、欧美同学会等主编《留学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珠海出版社,2009年,5、茂田、魏祖珏:《解读“海待”现象》,《出国留学工作研究》2007年
6、王辉耀:《中国留学人员出阚回国统计数据值得商榷》
第二篇: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与原因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
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专业要求上,女大学生面临的条件要比男生苛刻得多,找到满意工作不容易。其次,从对职业的要求上看,男生与女生基本一致。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表明,他们的首选单位多为事业单位、公务员、国家机关、外资、合资和大型国有企业,但是在这类单位中,男生被录用的比率要高于女生。再次,女大学生就业岗位层次低,主要表现在:对于同一层次的学校、同样的学历、同样的专业,女大学生所就业的岗位往往要低于男大学生,工资水平也低于男生。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女生与男生相比,求职的经历要更为坎坷,因为在求职中招聘公司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歧视方法,致使女生获得的机会少于男生。公开的性别歧视
公开的性别歧视指的是用人单位在录用名额中明确规定录用男性。在人才市场发现,在各类招聘企业中有很多家企业都明确要求男生的信息,女生直接被排斥在外。这种显性的性别歧视极为广泛地存在。一位被访的女研究生说向我们讲述了她的经历:她去南京的人才招聘会看到一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正在招人,由于专业对口,自己也喜欢,就过去想投简历,不料走近看时才发现上面写着只招男生的信息。她问招聘人员为什么只要男生,对方说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都是女性,因此要招男生平衡一下男女员工的比例。这个说法看似非常合理,让人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来。其实在我们的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网站上和学院的信息栏中也经常登有诸如“男生优先”、“限招男生”的招聘信息。一位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说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要女生,大致的原因是:原单位性别比例失调,希望招男生调整;工作性质不适合女生,或者用人单位在长期过程中总结出性别的特点,认为女生跟他们的要求不是很协调;还有就是传统文化的作用。不招女生的理由都非常充分,而且听起来也合情理,在法律上也无可厚非。这让广大女生在面对歧视时无可奈何。
隐性的性别歧视
隐性歧视就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不写明性别,但实际不打算招聘女性。有的用人单位不写明招收人员的性别,但以种种理由拒招女生或以“名额已满”为由拒绝女生。这是一种更为隐蔽的性别歧视。这也是女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一位被采访的女生说,有个单位并没有写明限招男生的信息,来投简历的男生女生都很多。但是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所有投简历的男生都会当场有一个简短的面试,而所有女生的简历虽然都被当场收下了,但是全都立即放在了另一边的一个大纸箱里,招聘人员甚至没有看简历上的信息,更没有给女生面试的机会。这种隐性歧视并不给女生任何解释,女生好像因为“能力不够”而被淘汰。事实上,招聘方通过筛选简历的环节就进行了性别选择,这种隐性的歧视更“安全”也更“有效”,对女生的伤害也更严重。隐性歧视比显性歧视更可怕,它让女大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它使女大学生求职过程更加漫长,挫败感也更强。女生面试过程中的被动地位
面试过程中,几乎所有女生都会被问到与恋爱、婚姻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了女性的性别身份,使女性自觉地意识到与性别相关的生育等问题。在前几年,许多企业在劳动合约中限制女性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如生育权,婚姻权等。即使有女生能够过关斩将通过面试,签约时规定三五年内不得结婚或生育。但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的完善,用人单位都不会再明目张胆地签这类违法合同。但是在面试过种中,几乎所有的女大学生都会被问到与结婚、生育相关的问题。一位女学生说,他们(面试人员)没有问打算结婚的问题,但是会问我是否愿意去某个地点工作,如果我不愿意去,他们就会问是不是因为男朋友的关系? 还有一女生特别无奈地说了她的经历:“那是一个基金公司,四月初的时候就开始面试,在面试的时候,他们部门经理跟我说,对我特别的满意,结果被告知:“你很优秀,因为名额有限,录用了一个男生”。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金融危机的影响
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受到性别歧视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这种性别歧视更加明显。从目前情况看,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对我国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是国内为国外多种产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企业用人大大减少;其次是跨国公司绩效下滑、业务萎缩,会减少招聘应届大学生的数量;再次是对金融企业的影响较大,引发连锁效应,导致企业用工减少。来自“前程无忧”网站的数据显示,该网站2008年下半年金融业职位招聘人数同比上半下降12%,减少的招聘岗位主要是外资银行、证券等机构,房地产业招聘人数。2009年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相比下降了6%,智联招聘的统计显示,虽然2008总的职位数量略有增加,但2008下半年的增长曲线与上半年比,已经放缓了很多,金融、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的就业需求量变化尤其明显,预计2010年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历史原因
传统的性别歧视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夸大女性的负面影响,而低估了女性的价值和能力。用人单位在雇佣过程中对男性的一定偏好,往往是从以前的经验得来的,劳动经济学将这种偏好称之为统计性歧视——因为观念、传统、文化因素而不知不觉产生的一种“偏好倾向”[12]。同时,也正由于受我国关于两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自身也认同“男主外女主内”、“夫贵妻荣”甚至“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降低了自身学业水平、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社会原因
首先,人才市场供求矛盾尖锐。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尖锐的供大于求的矛盾,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可能。其次,目前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就业政策缺位。国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上,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不全,缺乏有效的监督。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也较为笼统,缺乏相应的和具体的配套措施。此外,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同等条件下企业雇佣女性往往要比雇佣男性付出更高成本,也是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用人单位受利益驱使对女性大学生的歧视。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参加工作后就会面临着生育、哺乳等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工作,不仅如此,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因此,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也必然导致女大学生就业要比男大学生难。
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这一现象与女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特征导致的男女差异、就业观念与就业需求、女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等有密切关系。生理上由于女性体质一般不如男性强壮,而在心理方面,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女性可能会产生自卑、依赖、安稳、从众等心理状态,从而给自己求职就业带来困扰。
第二,女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需求的矛盾。和男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比较理想化,对未来的职业往往充满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例如,一提到做职业女性,女大学生往往会想到坐办公室、做白领丽人,而不愿考虑下车间等工作。
第三,女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不适应社会要求。由于受到已有女性就业结构和社会角色定位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表现出依赖性有余,竞争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等问题。而社会的高要求与女大学生自身素质低的矛盾使得女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女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好于男生,工作能力也绝不比男生差,但对于工薪的期望却要低于男生。而实际的就业经历也的确要比男生坎坷,为什么在就业阶段,女大学生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歧视和排斥的对象呢? 首先,女大学生就业难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我国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构性大调整,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普遍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大批的工人被机器取代,各行各业都有大批的“下岗”人员,可以说,就业难从来就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
其次,杜会传统文化中的女性歧视观念对今天的女大学生就业中的弱势地位依然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传统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社会是男人的事业,家庭是女人的舞台”等等。这些歧视女性的思想势必会在现实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第三,学习成绩好,是学生干部,这些固然是劳动力素质的保证及体现,但却不是市场竞争能的全部。劳动力市场所竞争的是综合劳动能力或者说是劳动效率,它包括学历、能力,生理、心理以及价值观等等。由于既定的非劳动力市场因素,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是受天然的女性特点影响的。政策规定妇女比男性要早退休5至10年,因此女性的福利支出要高于男性。而这些在非市场化的过去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没人过多地关注投入和产出的核算这类事情,但是现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单位(私营、集体以及希望赢利的国营企业)越来越重视核算投入产出,核算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出于经济理性,雇主很自然的要考虑雇佣成本的现实,在哪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雇佣男性。于是,在广东的打工妹中,“要生孩子就辞工”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经济理性的用人单位的雇佣决策势必要全面衡量使用劳动力的成本与效率。
最后,女性自身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会产生“干的好不如嫁的好”的附庸心理,把自己的未来建立在对他人的寄托之上,认为配偶的事业比自己的事业还要重要,一切应以对方的需要为中心和重心。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遭遇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选也使一部分女生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失落感并且萌生了退出竞争,“另辟蹊径的想法”。
毋庸质疑,“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解决,对女大学生本人还有整个社会都会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首先,它会造成专业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第二,它会产生消极的社会示范效应。打击父母对女孩教育投入的积极性。第三,女大学生经济不能自立会降低她们的社会政治参与度以及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最后,按专业能力就业的障碍还会促使部分女大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自然资源的非正常利用,走上一条缺乏自爱又危及社会的生存之路。因此,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最终会转变为社会成本,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分析
编者的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四年来,始终关注社会生活热点,研究攻关重大时代问题。该中心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鼓励青年学者深入实践,了解国情社情、体察民情~,在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科研硕果颇丰,四年来共完成50多个社科调研课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近日,在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召开的课题总结会上,我们了解到该中心“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2004年以问卷以及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山东、广州、北京、吉林和四川等地一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了调研。在对问卷结果、访谈信息以及搜集的其他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该课题组认为,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所谓的“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部分学生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理论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这里,我们特编发“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成果的核心部分,以飨读者。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是积极的在课题组的调研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72份,收回269份,从数据比例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主流是积极的:1.多数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例如,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在谈到对于“当代西方学说和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思想”的看法时,有76.2%的学生作出了否定回答;有84.2%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2.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感兴趣。例如,有57.4%的学生认为通过近年来的政治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越来越明白了;而认为理论学习有一定效果的也达到了32%。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识上,有78.3%的学生赞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说法。3.多数学生积极向上,拥护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例如,在社会多样化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条件下,有78.4%的学生认为应该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94.3%的学生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要“让国有企业增强实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61.7%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4.多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例如,有80.2%的学生反对“真正‘西化’了对我们有好处”的说法;有89.7%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所谓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大向前推进了,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信仰多元化的倾向。例如,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还有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在谈到对于“当代西方学说和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思想”的看法时,有个别学生作出了肯定回答,而有些学生表示“说不清楚”。又比如,存在着以非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和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倾向。主要表现是:(1)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和对立起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种套话,仅仅是作为口头宣传之用。(2)以非科学的态度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地位。部分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缺乏正确理解,甚至有少数学生不知道“三个代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再如,存在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及基本内容认识不清的倾向。有的学生甚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持怀疑态度。根据一些教师反映,有相当一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一些原则性的大是大非问题,认识模糊。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的认识上,有的学生弄不清中国特色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还有的被访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阶段。一些学生还提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那么,我们现在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尤其是在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下,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趋同这一突出问题,就有个别学生认为趋同论正确,也有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这说明,在一些学生中关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识还是较为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调查中还发现少数学生中存在着政治意识淡漠的倾向。在西方多党制、多元化等资产阶级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一些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意识不坚定、不明确。例如,对于在社会多样化发展的条件下,是否还应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就有少数学生认为“说不清楚”;而对于“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管理阶层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不再是先进的、不再是国家的主人了”的观点,有些学生表示赞同或感到说不清楚。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一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看,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抓得较紧,而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学习,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丧失了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如调研中发现,现在许多学生把就业和考研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动力,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自己的帮助不大,没有什么用处。诸如此类的认识,极大阻碍了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和理论思维的培养。从客观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负面影响。如发展市场经济中所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现象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使一些青年学生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发生动摇,信仰迷失。2.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中,还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影响
了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的形式、方式和方法过于僵化、呆板,落后于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对教学、宣传手段的要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和宣传中“大”和“空”的现象,一味地戴理论高帽。空话、套话多,其结果往往使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风不够端正,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不适应。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师资力量和理论水平与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不适应;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相对来说受到的重视不够。民间~往往把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看作“万金油”,甚至认为是专业能力不行的才去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给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者在评职称、晋级晋职,对外交流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受“歧视”的现象,机会往往不如其他专业课教师。4.相关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到位。多年来,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各大专院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近年来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学习都作了明确规定,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除了明确规定的课程考试之外,其他形式的理论学习得不到落实。教学、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相关的教学和学习工作计划虽有提及,但是具体任务、工作目标、考核标准等都相对模糊。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几点建议1.真正解决好各级领导重视的问题。高校应把定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客观评价工作状况,及时发现突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制定有效改进措施,主动支持“两课”教学。学校的上级领导机关也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检查指导,应制定更加科学、客观和可测量的评价标准。2.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体系。第一,一些教师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究竟是作为一门课还是作为两门课设置,是编一本教材还是两本教材,还有不同看法。如果是一门课,是分为两部分讲,还是一起讲,有不同意见。这应当解决。第二,课程设置体系只从文科、理科的类别和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大专生的层次来区别,是否缺少针对性。至少应当强调各校要在执行基本设置规定的同时,一定要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有所调整。第三,一些教师对大专生的“两课”不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不同看法。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讲哲学,不讲政治经济学会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得不全面。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感到,由于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掌握,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时就显得缺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础。3.认真抓好基础理论教材建设工作。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一些教材过于重视自身内容的全面和形式上的完美,难免导致求大、求全的形式主义倾向;其二,有的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据以制定的种种现行政策混同,而且在内容安排上,政策内容讲得偏多;其三,有的教材中,理论内容本身和编写者对理论内容的理解、阐释的区别不明显。4.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两课”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优化“两课”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是要严把“入口”关,不能让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不合格的人登上“两课”讲台;二是要从多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和锻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要制定政策,努力吸引那些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有教学能力,同时,又有社会实践经验或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充实“两课”教师队伍;四是要从校内外聘请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中去。
第四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分析
编者的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四年来,始终关注社会生活热点,研究攻关重大时代问题。该中心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鼓励青年学者深入实践,了解国情社情、体察民情民意,在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科研硕果颇丰,四年来共完成50多个社科调研课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近日,在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中心召开的课题总结会上,我们了解到该中心“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2004年以问卷以及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山东、广州、北京、吉林和四川等地一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了调研。在对问卷结果、访谈信息以及搜集的其他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该课题组认为,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所谓的“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部分学生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理论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这里,我们特编发“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成果的核心部分,以飨读者。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是积极的在课题组的调研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72份,收回269份,从数据比例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主流是积极的:1.多数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例如,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在谈到对于“当代西方学说和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思想”的看法时,有76.2%的学生作出了否定回答;有84.2%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2.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感兴趣。例如,有57.4%的学生认为通过近年来的政治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越来越明白了;而认为理论学习有一定效果的也达到了32%。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识上,有78.3%的学生赞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说法。3.多数学生积极向上,拥护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例如,在社会多样化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条件下,有78.4%的学生认为应该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94.3%的学生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要“让国有企业增强实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61.7%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4.多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例如,有80.2%的学生反对“真正‘西化’了对我们有好处”的说法;有89.7%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所谓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大向前推进了,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信仰多元化的倾向。例如,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还有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在谈到对于“当代西方学说和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思想”的看法时,有个别学生作出了肯定回答,而有些学生表示“说不清楚”。又比如,存在着以非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和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倾向。主要表现是:(1)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和对立起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种套话,仅仅是作为口头宣传之用。(2)以非科学的态度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地位。部分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缺乏正确理解,甚至有少数学生不知道“三个代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再如,存在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及基本内容认识不清的倾向。有的学生甚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持怀疑态度。根据一些教师反映,有相当一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一些原则性的大是大非问题,认识模糊。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的认识上,有的学生弄不清中国特色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还有的被访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阶段。一些学生还提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那么,我们现在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尤其是在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下,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趋同这一突出问题,就有个别学生认为趋同论正确,也有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这说明,在一些学生中关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识还是较为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调查中还发现少数学生中存在着政治意识淡漠的倾向。在西方多党制、多元化等资产阶级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一些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意识不坚定、不明确。例如,对于
第五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分析
编者的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四年来,始终关注社会生活热点,研究攻关重大时代问题。该中心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鼓励青年学者深入实践,了解国情社情、体察民情民意,在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科研硕果颇丰,四年来共完成50多个社科调研课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近日,在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召开的课题总结会上,我们了解到该中心“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组,2004年以问卷以及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山东、广州、北京、吉林和四川等地一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了调研。在对问卷结果、访谈信息以及搜集的其他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该课题组认为,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所谓的“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部分学生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理论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这里,我们特编发“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课题成果的核心部分,以飨读者。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是积极的在课题组的调研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72份,收回269份,从数据比例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主流是积极的:1.多数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例如,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在谈到对于“当代西方学说和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思想”的看法时,有76.2%的学生作出了否定回答;有84.2%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2.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感兴趣。例如,有57.4%的学生认为通过近年来的政治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越来越明白了;而认为理论学习有一定效果的也达到了32%。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识上,有78.3%的学生赞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说法。3.多数学生积极向上,拥护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例如,在社会多样化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条件下,有78.4%的学生认为应该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94.3%的学生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要“让国有企业增强实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61.7%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4.多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例如,有80.2%的学生反对“真正‘西化’了对我们有好处”的说法;有89.7%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所谓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大向前推进了,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信仰多元化的倾向。例如,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还有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在谈到对于“当代西方学说和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思想”的看法时,有个别学生作出了肯定回答,而有些学生表示“说不清楚”。又比如,存在着以非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和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倾向。主要表现是:(1)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和对立起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种套话,仅仅是作为口头宣传之用。(2)以非科学的态度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地位。部分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缺乏正确理解,甚至有少数学生不知道“三个代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再如,存在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及基本内容认识不清的倾向。有的学生甚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持怀疑态度。根据一些教师反映,有相当一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一些原则性的大是大非问题,认识模糊。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的认识上,有的学生弄不清中国特色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还有的被访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阶段。一些学生还提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那么,我们现在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尤其是在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下,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趋同这一突出问题,就有个别学生认为趋同论正确,也有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这说明,在一些学生中关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识还是较为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调查中还发现少数学生中存在着政治意识淡漠的倾向。在西方多党制、多元化等资产阶级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一些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意识不坚定、不明确。例如,对于在社会多样化发展的条件下,是否还应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就有少数学生认为“说不清楚”;而对于“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管理阶层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不再是先进的、不再是国家的主人了”的观点,有些学生表示赞同或感到说不清楚。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一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看,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抓得较紧,而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学习,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丧失了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如调研中发现,现在许多学生把就业和考研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动力,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自己的帮助不大,没有什么用处。诸如此类的认识,极大阻碍了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