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思考[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20:3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思考

关于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的思考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入侵,青少年们有一些迷失,缺乏感恩思想,缺乏感恩教育。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青少年增强感恩意识。本文就什么是感恩教育,青少年感恩教育现状、感恩意识缺失、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进行了初探。[关键词]感恩 感恩教育 青少年

1.什么是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崇高情感,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在自然界中就有“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的传说。中华五千年文明一直都有感恩的传统美德, 如“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处世信条, 都在警醒着我们, 身

[1]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懂得感恩。

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

[2]报的一种认识, 一种情怀和行为, 也就是通常说的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3]恩和施恩的教育。

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 让学生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能用

[4]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 回报师长, 报效祖国, 回馈社会。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

[5]报恩, 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 又要施恩不图报。

2.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现状

感恩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严重缺失。其表现如下:

2.1 漠视生命

当今的中学生,整天抱怨活着没有什么意义。在当前的教育模式和社会背景下,中学生的首要目标和理想就是中考和高考,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他们无法正确看待生命的多姿多彩,无法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无法理解生命意义,因此缺乏自信心和自主意识,经常沉溺于

[6]网络游戏、小说世界等。有的学生甚至想不开,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不顾父母亲人的感受,选择轻生的道路。

2.2 迷失自我

我们常听到中学生说“我不长大该多好啊,长大太无聊,太可怕了”,这是他们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他们可能因为缺乏信仰而担忧前途的渺茫,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干什么;他们可能因为受现实中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盲目而机械地追求成人化、世俗化的“理想”,提早结束学业,进入社会打工;他们可能迷失在网络和暴力游戏的虚幻世界里,不能自拔。缺乏足够生命关怀的他们正在忘却追求人生的远大理想,正在忘记建筑神圣的精

[7]神家园,迷失在所谓“自我价值”的泥潭中。

2.3 冷漠恩人

对父母:大多数中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连鞋带都不会系,不愿意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来不参加任何劳动;部分中学生是家里的“太上皇”,一不顺心就跟父母吵架,只知道无限制地向父母索取,却从不懂得关心父母,感恩父母;一些中学生盲目跟风,挑吃挑穿,互相攀比,不懂得理解父母的艰辛,甚至抱怨父母无能,却不知道真正无能的是自己。

对老师:一些青少年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把美好的师生感情变成了功力的“商品关系”,认为老师付出劳动教自己是应该的,是自己花钱买来的,所以不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老师,认为老师的提问和改错惩罚都是故意刁难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行为;部分学生在校园遇到老师,就像不认识一样,课堂上更是无视老师的存在;不少学生把取得成绩全部归结为自己的努力,但是一退步就是老师的责任,认为自己所有的不好都是老师的无能,从来

[9]不知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老师的工作。

对同学朋友:中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更多时候表现为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好的经验和参考资料不能和同学分享,独自占有;只重索取,不求贡献,需要朋友的时候一个样子,不需要的时候什么都不是,不懂得“投我以木瓜,报之以桃李”的意思;物化朋友之间的友谊,认为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购买和衡量的;锱铢必较,心眼比针鼻还细,不能宽容别人对自己的伤害,甚至想找机会报复。[8]3.青少年缺乏感恩情怀的原因

3.1 家庭因素的影响

(1)父母不以身作则, 不能给孩子做好榜样。俗话说, “孩子是大人的影子, ”有不少父母不能以身作则, 对自己的老人不尽孝道, 等到子女不孝时, 又怨天尤人。殊不知,种

[10]瓜得瓜,种豆得都,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2)父母教养缺失, 导致孩子不懂得感恩。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长环境, 家长的教养观念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 中国的父母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 而轻视教孩子如何做人做事, 他们的理念就是“ 只要你学习好, 就是什么都好”这种片面的教养观念。使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顺理成章, 天经地义。孩子的这种心理是绝对不可能产生任何感恩之情的。

3.2 学校对德育的忽视

长期以来, 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 只重智育而忽视德育。虽然理论上讲“五育并举, 德育为先”, 但德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 抓

[11]起来不要”。正所谓“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 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这些教育的功利性强有力的排挤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这就难怪青少年缺失感恩之心、感恩之情。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学问。

3.3 社会的负面影响

从社会层面看, 我国正处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 各种外来文化和思想相互碰撞。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口的流动性日益频繁, 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束缚,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 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情感的交流逐渐减少, 变得逐渐疏[12]远和冷漠。同时, 由于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增加, 社会风气败坏, 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这些现象都会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产生不良的影响, 严重阻碍他们正确道德观的形成。

4.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策略

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没有权利去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青少们, 但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只有全社会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 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重视起来, 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4.1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

作为孩子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 应该以身作则, 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爱孩子, 就要习惯让孩子干一些家务, 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要学会做一个“懒家长”。要让孩子了解家里的困难、父母工作的辛劳, 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珍爱家庭,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因为爱他才会为他付出这么多, 让他们了解父母生活、工作的压力和艰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家务,自己学着洗衣服、做饭。家在农村的,利用假期,家长可以让孩子下地帮忙干活,或者做一些勤工俭学的工作,[13]让孩子体会到挣钱的不容易,父母的艰辛。

4.2 学校和老师要清楚基础教育固然重要, 道德教育更不能松懈

(1)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一位合格的班主任,应该是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都要对学生加以关心和引导,但是这并不表示班主任就是学生的保姆。班主任要学会“偷懒”,没有必要事事都亲力亲为,平时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做事, 既能锻炼学生做事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当学生完成得出色时,班主任要及时鼓励, 予以肯定表扬。让学生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很多事,从中让学生体

[14]会父母的辛劳, 老师的苦心,同时也增强自信心。

(2)以身作则, 做好学生的楷模。爱的传递永远不可能靠说教来实现, 榜样的表率作用是最有效的。教师的思想素质对学生会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绝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的, 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 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 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它体现在教师的品格之中, 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加强自己的修养, 以身立教。教育讲究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感恩并不是简单的行为习惯养成。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仿的楷模。在品德教育中,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激。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的行为,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学生不自己觉的就跟着老师学。

4.3举行感恩活动, 加强感恩意识宣传。

(1)在班会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这些典型事例都要求由学生自己去寻找,最好是贴近大家生活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展开讨论, 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

(2)多读书看报,感受书中的温暖,并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体会。(3)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 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义务。作为学生履行学生的基本义务, 遵守学校基本规范;在班级大扫除中, 要求学生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自己承包打扫任务, 并对自己的劳动负责;要对保洁的同学感恩, 不随地乱扔垃圾;要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 多说谢谢。(4)回报父母养育恩, 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说打扫卫生、做饭、给父母洗衣服、为父母洗脚、亲口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等, 从中体验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寻找父母身上让自己感动的东西, 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

(5)感恩不仅仅是感恩父母,还要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朋友,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等等。在学校,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感恩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

4.4社会正面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社会媒体要造成正面宣传,发扬社会正能量,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 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打击。

5.结束语

句俗话:“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 有了感恩之心, 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 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相信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社会会充满感恩之情。

参考文献:

[1]唐晓龙著.感恩的心[N].人民出版社.[2]苏婷.体验.把感恩印在心头[M].中国教育报2006-10-25.[3]唐骏波,祖霞.教会孩子感恩[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4]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5]陈代玲.在互动中学会感恩[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7(11).[6]原亮.常怀感恩之心[J].云南教育(继续教育版),2006(6).[7]《感恩教育的思考》.叶华茂著 [8]李玲.感动, 班主任之友[J].2006,(2).[9]林云霞.系列活动促感恩, 班主任之友[J].2007,(2).[10] 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13.[11]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9.[12] 刘咏宝.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13] 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05-17.[14] 叶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

第二篇:中国青少年感恩教育讲座观后感

中国青少年感恩教育讲座观后感

中国青少年感恩教育讲座观后感1

和孩子一起看了于丹主讲的《感恩教育》,令我们受益匪浅。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强调了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通过这些小故事,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今天孩子放学回家,主动帮大人摆放碗筷、收拾餐桌。我想,这也是懂得孝敬父母,增强自我更好地融入家庭,体现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家长首先要常怀感恩之心,对老人关怀备至,注重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他人。节假日,带孩子“行万里路”,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这篇文是昨天蒋同学带回来的家长作业,一直都是看蒋同学写读后感,这次老师布置家长写,蒋同学幸灾乐祸,一直在催我快点写,好多年没写过这种读后感了,将就着写一篇交差吧!

中国青少年感恩教育讲座观后感2

感恩,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天天挂在嘴边,但是人要是能够坚持做到,却很难。今天,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更加透彻地理解了感恩的意义。

讲座首先映的是一部电影,名叫《暖春》。里面讲述了一个女孩子从年幼到成年的`一段看似平凡却做起来不容易经历。她的父母开始对她很不好,可是她用自己的努力,感动了父母。成人后,她没有离开家乡,而是留在了这里,当了一名乡村教师,用这种方式来回馈自己的父母和这片土地。

在这个讲座里,于丹老师还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一棵大树,它将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给了一个小男孩。最后,大树已面目沧桑,而满头白发的孩子,却来陪伴那早已一无所有的老树根。大树做的一切不正象征着父母对孩子的毫无保留地爱吗?

看完了讲座,我更加感觉到,父母给予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让我想起三字起上的一句话:羊跪乳,鸦反哺。连动物都知道感恩,我们呢?从现在开始,让我们行动起来,感恩大地,感恩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第三篇: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

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

文/蔡广信

感恩在人类精神的坐标中,不是偶然,而是永恒。感恩的行为是自然的,它就像须臾不停的呼吸,伴随在生命的韵律之间。人类的美是以爱来呈现的,而感恩之心,是人类心田中最美的种子,它发芽之后,会开出爱之花,结出爱之果。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人的一生,恩情最多最大的莫过于父母。父母为了抚养、教育、培养孩子,那真是竭尽全力,尽职尽责,直到生命终止。人生于世,谁无父母?谁没有沐浴过父母养育之恩?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哪一步能离开父母的呵护、关爱、教诲、扶持?子女的足迹,哪一个不印记着父母的深深情意?子女的成长,哪一个不浸透着父母的殷殷心血?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是人世间最纯真、最崇高、最无私、最深厚的。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理应知恩、感恩、报恩,要把感恩之心常记不忘,时时想着报答。乌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何况我们人类呢?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他能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 可是,当今有些青少年不懂得感恩这个道理,对父母之恩不仅不以为意,而且还不尊敬孝顺老人。诸如:有的中小学生与父母打招呼时不叫爸妈,而是用“喂”或“哎”来代替,甚至直呼父母大名;有的中小学生对父母贪黑起早地劳作,累得腰酸腿疼的情况,不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是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有的中小学生对患病的父母不放在心上,不

着急,不侍奉,并说:“反正人早晚得死,着什么急?”有的中小学生嫌自己父母没有文化,土里土气,长相不美,而看不起。更有甚者,我县有一名在北京某大学就读的大学生,在大二时其父去北京看望他,正当老爸看见儿子满心欢喜之时,有的同学问这位老者是谁?儿子竟回答说:“这是我的老乡。”老爸变老乡,其父泪汪汪。接着,儿子问老爸带多少钱来?老爸没有回答。由此可见,当代有些学生不懂得知恩图报,从来没有过回报的行动,也从来没有产生过回报的意识。他们认为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回报。他们不知道父母的艰辛,不懂得体贴父母,只知道伸手要钱,把父母当做摇钱树。这已是当今很多中小学生乃至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父母挣钱有多么辛苦,有多么不容易!

有的中小学生直至有的大学生都认为,如今正在读书,等走上社会,有了钱再对父母尽孝感恩。孝行不在于有没有钱,因为孝行常常在于细节,在于孝心。只要有孝敬之心,才能有行孝之举。人无孝心,虽有千金,也不抵发自真心的一声问候,倒是一些最简单、最容易做到的小事,更能让父母感到实实在在的欣慰。比如:一份细微的关心,一封亲情的书信,一个问寒问暖的电话,一次感人肺腑的聊天,一张喜笑颜开的笑脸;有时给父母洗洗脚,有时给父母捶捶背等等,就是这样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花不了多少金钱,费不了多大力气,用不了多少时间,却能让父母得到极大的安慰和快乐。陈毅元帅在母亲病重时到床前服侍,他给母亲洗尿裤时说:“娘,小时候不知道您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就是我洗上十条,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呀!”元帅是我们孝敬老人的榜

样,我们应该像元帅那样,永远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恩教育必须从小抓起。等长大再教育就难了,就晚了。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有这样一些事例吗!由于小时候没有进行感恩教育,长大之后不尊敬老人有之,不赡养老人有之,打骂父母有之,遗弃老爸老妈有之。所以,尽孝感恩教育必须从小抓起,要细雨润物,潜移默化,这是让中华美德一代相传一代的必由之路。如果不从小进行教育,是没有好结果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尽孝感恩教育,从娃娃抓起本是我国优良传统之一。从孔夫子的《论语》到《三字经》,都把孝道作为主要内容,对少年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在国外对少年儿童启蒙教育也十分重视,前苏联有一位教育家在他创办的巴甫雷宁中学正门墙上,写下了一条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

目前,在我国一些家庭中存在的某些“倒敬”的现象应引起特别关注。有些孩子由娇而横,由爱生恨,甚至还有恩将仇报的。看来,“感恩教育”这一课实在不能小看,必须从小就要上好这一课。对大学生来说,虽然迟了一点,但非补上这一课不可。

尽孝感恩必须尽早。不论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有这样一个心愿:奋发读书,完成学业,走上岗位,努力工作。当成就一番事业时,多给父母一些物质条件;当工作不忙时,多陪陪老爸老妈。然而,有的父母没有等到儿女自认为有条件、有时间的时候,就重病身亡,已经不能接受儿女尽孝报恩了!应该认识到:“孝心不能等待。”别忘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别忘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别忘了时间的残酷。尽孝宜早。当父母健在时,赶快尽孝报恩。否则就

会后悔莫及,无法尽孝报恩,留下终身遗憾。尽孝报恩固然离不开物质条件,但在温饱不愁的情况下,尽孝报恩的内涵更多应该是对父母的尊敬、关心、体贴、照顾,更多的应该是精神赡养。对于老人来说,需要的不仅是儿女在物质上的帮助,而更渴望儿女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这样,老人们才能感到愉悦和幸福!

笔者大声疾呼要对青少年加强感恩教育。当然,对孩子感恩教育,来不得牵强附会,来不得生拉硬扯,应该找一些形象的、生动的人和事,教育他们,启迪他们,影响他们。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采取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引导青少年将感恩的美德内化为思想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愿天下儿女们对自己的父母都及时地尽孝感恩,让感恩教育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作者系泰来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第四篇:关工委青少年主题教育实践思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青少年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关工委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首要任务。

我区关工委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坚持十四年,始终紧紧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组织开展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每年都突出一个教育中心,通过不同载体,明确主题,常抓常新。

一、必要与必然

93年11月《中国教育报》刊登了题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通讯,报导了由77名中国孩子和30名日本孩子在内蒙古一起举行“草原探险夏令营”的情况,通讯报导中有四个小标题(1)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2)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了发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地段把儿子拉上车;(3)日本孩子吼声在草原上震荡;(4)中日孩子的表现在我们心中压上了沉甸甸的问号。“一石激起千层浪”,特别是通讯中写道日本人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老同志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撞击。94年初,区关工委讨论新一年工作计划时认为《较量》提出的问题,适时,适势,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国家和未来至关重要,与其说暴露中国孩子的不足,不如说反映中国教育的弱点,这教育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影响的合力。区关工委提出了新一年工作中心,要开展“读《较量》,讲责任,找对策,育新人,”主题教育,主动配合区教育局,协调团区委、区少工委、区妇联等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次自觉地开展主题教育尝到甜头,并在活动中形成了一支辅导员队伍。接着在95年进行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开展爱国主义百场报告会活动”;96年开展了“学长征精神,做革命后代”活动;97年实施了“明珠归祖国,雪洗百年耻”教育活动。尔后认真进行总结,不断提高对主题教育规律性认识,先后在省、市有关会议上作汇报介绍。97年在《迎接香港回归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结》上,区委在批示中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教育永恒主题,要不断开拓和深入。每个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下一页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时期都要抓住一个重点作为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各方配合,形成合力,把教育抓活抓实”。至此,我们开展“主题教育”,从不连贯到形成系统并一直坚持至今。

14年来,区关工委在开展对青少年教育工作中,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主题教育”活动是使爱国主义教育长期坚持,常抓常新的必然要求,是适合关工委组织性质、特点,发挥优势的最佳选择,是关工

委工作不断创新,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方法与途径

(1)调查研究

主题教育的确定,必须从青少年实际出发,调查研究,有的放矢地进行。当代青少年接触面广,信息量大,社会发展节奏快,反映在他们身上不仅有共同的年龄特点,还有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环境特点,这些特点对青少年的政治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为此,区关工委集中区、街两级关工委力量多次进行专题调查,如“中小学生国情知识调查”,“中小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社会教育状况调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调查”,“市场经济与青少年教育调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关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调查”等,每次调查都写出调查报告,上报区委,通报区教育局、团区委、区妇联等部门和组织,有的还在市、区有关会议上汇报介绍情况。通过调研,掌握青少年思想脉搏,突出“主题教育”的重点,找准教育切口,先后编写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震撼世界的壮举,彪炳千秋的史诗》、《明珠归祖国,洗雪百年耻》、《英雄的史诗,光荣的传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学习伟人,报效祖国》、《五十年辉煌,新世纪畅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明确责任,振兴中华》等宣讲提纲,印发到各社区和学校,组织开展宣讲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2)搭建平台(3)实践体验

在进行主题教育中,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采取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主题,开展了

“走进社会大课堂,争做世纪小主人”、“走进新西湖,热爱新**”、“小手拉大手,文明进社区”、“争做文明小市民,我为争创出份力”、“天堂是我家,节能是我责”、“你出一身汗,我献一份情”、“军营一日”、“学农一日”、“军魂系着红领巾”等教育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如在04年开展“小手牵大手,显露真情”实践活动中,开展了“学童寻访‘五老’红领巾大行动”,在寻访中还开展“五个一”活动:“献一条红领巾,写一封慰问信,拍一张合影照,题一句贴心话,做一件实在事”。如“建设小康社区,共创美好家园”的实践活动中,开展“我为社区绿化添一点‘绿’,我为社区环保添一点净,我为社区卫生添一份洁,我为社区文化增一份美,我为社区宣传出一份力”的“五为”实践活动。05年在全区开展了“四进”、“五小”实践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进社会、进家庭、进社区、进公共场”为主线,引导青少年在社会上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家庭做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区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敬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外出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做“小主人”。

这些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青少年在亲自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把在主题教育中培养激发的爱国主义感情,转化为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培养优秀品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实际行动。

(4)整合资源我区是**的老城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许多文物古迹纪念场馆,如浙江革命烈士纪念塔和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南宋官窑博物馆,**博物馆、胡庆余堂、胡雪岩故居、**碑林、中共**建党建团旧址、南宋太庙遗址、毛主席视察小营巷卫生工作陈列馆、蒋筑英纪念馆、龚自珍纪念馆、钱王祠等等,这些都是我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01年,区关工委配合区教育局,发动各街道、社区将辖区教育资源调查摸底,全区汇集编印成册,发到学校、社区,为开展教育提供资料。同时,我们还将有关街道、社区、工厂、商店、机关单位、公共场所,花坛绿地、公益单位、地区驻军等,作为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可依托使用的资源,注意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涉及学校、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在党和政府组织机构中,青少年教育也涉及到教育、团委、妇联、文化、科协、体育、司法、公安、法院、文明办、综治办、未保委、社教委,儿童妇女委等十多个部门。关工委组织处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结合点,又可依靠老同志资源和经验优势,发挥其在各部门中的配合协调作用。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教育中,十分注意协调各方,努力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每年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使教育活动得到落实。

三、体会与思考

多年来,我们结合青少年的特点,积极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的主要体会:

提高认识,把握主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当今世界面临着一场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青少年一代基本素质的竞争和较量。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说到底是老一辈革命家流血牺牲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是青少年教育永恒的主题,是关工委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首要任务。主题教育的开展和发展,是关工委性质和地位决定,是工作发展过程的必然。关工委工作是配合补充,但不能等待。要积极主动发挥优势,有所作为。主题教育丰富,形式多样,实际上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缺。我们每年确定教育主题,都根据当前形势任务,党的中心工作和青少年特点需要,经集体研究,反复推敲才确定。我区从抓《较量》大讨论,到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13年中,主题明确,常抓常新。在教育中,强调达到“了解历史,激发感情,培育意志,落实行动”,着力在知、情、行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使青少年增长知识,了解国情,缅怀先烈,学习伟人,以史育情,以事育情,以境育情,以情感人,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培养不怕困难、顽强进取的坚强意志,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从而落实行动,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新世纪主人。

整合力量,创新形式。搞活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方法上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学校、社会、家庭相互支持,协调行动,互相配合。学校是主体,家庭是基础,社区是依托,通过学校抓学期、社区抓假期、家长学校向家长提要求,求得相互呼应,形成育人氛围。青少年处在长知识,长身体时期,教育方法必须适合青少年特点,与时代同步,与青少年同心。坚持符合客观需要可接受原则,采用读(读书活动)看(电影电视)、听(报告故事)、写(心得征文)、画(书法绘画)、赛(知识竞赛)、演(演讲演出)、访(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形成系列活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就能受到青少年欢迎,使教育收到成效。同时还应认识到教育是德、智、体一个整体,相互渗透,不能截然划分。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虽然占首要地位,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讲历史,增进青少年知识,这就是智育,了解历史,才能激发感情,培育意志,增强毅力,有利于锻炼学生体质,这是主题教育抓其一而得其三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夯实基础,建好队伍。关心下一代工作,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基层,要树立依靠基层,服务基层,为青少年办实事的观念。近年来,我们通过开展争创“五好”关工委(领导班子建设好,网络组织完善好,制度健全执行好,活动经常效果好,积极探索创新好)活动,加强基层,活跃基层,使主题教育得以落实,促进关工委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主题教育持之以恒,必须有一支队伍来实现。

“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是主题教育的基本队伍和主要力量,老同志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对青少年具有特别深厚感情和影响力,是主题教育不可替代的力量。要把老同志在培养教育未成年人的优势保护好,发挥好,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要不断壮大“五老”志愿者队伍,加强“五老”队伍建设,吸收符合条件的老同志担任社区主题教育辅导员,失足青少年帮教员、讲师团宣讲员。区关工委成立以来,始终重视“五老”队伍建设,每年进行一次培训,要求老同志就近就地做好这方面工作。同时,区教育局从学校中抽调具有教育工作经验的干部到街道,担任街道关工委专职干部,使其成为骨干,这对加强街道、社区与学校沟通联系,加强基层组织,搞好队伍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区委领导同志数次肯定我区主题教育很有特色,要始终坚持,要纳入党委工作计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纳入党建考核目标。主题教育要贴近现代化实际,贴近青少年实际,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区关工委老同志始终努力学习,紧跟时代,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协调各方,精心组织,做到主动不越权,配合不抢道,帮忙不添乱,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参加关工委工作的老同志非常重视教育者应该先受教育,同时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自身也得到了教育。通过教育互动,老同志重温历史,回忆往事,缅怀先烈,对比变化,思想上得到净化,精神上得到安慰,行动上振作精神,更加感到责任重大,许多老同志表示,一定要爱惜老同志的称号,注意老同志的形象,发挥老同志的优势,奉献老同志的爱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亲情关怀和诚挚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形势,思想常新,才能让主题教育出现新局面,更上一层楼。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五篇:关工委青少年主题教育实践思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青少年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关工委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首要任务。

我区关工委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坚持十四年,始终紧紧抓住爱国主义这条主线,组织开展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每年都突出一个教育中心,通过不同载体,明确主题,常抓常新。

顾14年以来,我们在90年代初结合庆祝建国40周年、纪念抗美援朝40周年和建党70周,向青少年进行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94年开展“读《较量》,讲责任、找对策、育新人”活动;95年进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开展爱国主义百场报告会”活动;96年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开展“学长征精神,做革命后代”活动;97年迎接香港回归,开展“明珠归祖国,雪洗百年耻”活动;98年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开展“讲历史、学伟人,明责任、做主人”活动;99年庆祝建国50周年和迎接澳门回归,开展“五十年辉煌,新世纪畅想”和“欢迎你回家----澳门”活动;2000年开展“走向新世纪”活动;2001年纪念党成立80周年,开展“坚定信念跟党走,奋发有为接好班”活动;2002年开展“实践‘五爱’要求,争做 ‘四有’新人”活动;2003年学习贯彻16大精神,开展“童心永向党,万手绘小康”活动;2004年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活动;2005年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爱我中华,共铸诚信”活动;2006年开展“弘扬中华美德,创建和谐家园”活动;2007年开展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活动;每年的主题教育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育的人数均达2、3万人次,使广大青少年了解旧中国百年屈辱史,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新中国50多年光辉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巨大成就,懂得了我们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祖国繁荣富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更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一、必要与必然

坚持主题教育,我们有一个从摸索到不断提高的思想认识过程。1989年秋,区里不少老同志对长在红旗下,泡在甜水里的青少年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困惑多多,忧心重重,深感教育青少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区“关协”就在老同志自发的共同心愿下成立起来了。91年在“关协”基础上成立了区关工委。90年代初期,我们在七所小学五年级26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占65.7%学生不能说全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21%的学生不知道国旗是五星红旗,71.2%学生不知《义勇军进行曲》是国歌……。我们强烈意识到给青少年补上爱国主义教育一课,十分必要和迫切。于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就从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起步,当时,许多离休老同志怀着深厚感情,满腔热情奔波在学校和居民区,以自己亲身经历,给青少年讲革命传统,讲战斗故事,讲革命先烈流血牺牲、英勇奋斗,讲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开始的三、四年中,全区逐步形成了一支宣讲员队伍,作报告百余场。随着教育逐步深入,许多老同志感到只讲自己亲身经历,教育内容比较狭窄,而且多次重复,也难以增加新意。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何长期坚持,不断创新,这是我们在实践中面临的一个课题。

93年11月《中国教育报》刊登了题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通讯,报导了由77名中国孩子和30名日本孩子在内蒙古一起举行“草原探险夏令营”的情况,通讯报导中有四个小标题(1)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2)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了发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地段把儿子拉上车;(3)日本孩子吼声在草原上震荡;(4)中日孩子的表现在我们心中压上了沉甸甸的问号。“一石激起千层浪”,特别是通讯中写道日本人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老同志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撞击。94年初,区关工委讨论新一年工作计划时认为《较量》提出的问题,适时,适势,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国家和未来至关重要,与其说暴露中国孩子的不足,不如说反映中国教育的弱点,这教育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影响的合力。区关工委提出了新一年工作中心,要开展“读《较量》,讲责任,找对策,育新人,”主题教育,主动配合区教育局,协调团区委、区少工委、区妇联等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次自觉地开展主题教育尝到甜头,并在活动中形成了一支辅导员队伍。接着在95年进行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开展爱国主义百场报告会活动”;96年开展了“学长征精神,做革命后代”活动;97年实施了“明珠归祖国,雪洗百年耻”教育活动。尔后认真进行总结,不断提高对主题教育规律性认识,先后在省、市有关会议上作汇报介绍。97年在《迎接香港回归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结》上,区委在批示中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教育永恒主题,要不断开拓和深入。每个

下载关于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思考[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思考[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工委青少年主题教育实践思考

    关工委青少年主题教育实践思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青少年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关工委工作必须......

    中学生感恩教育之思考

    中学生感恩教育之思考------------------发布:唐艳荣时间:2009-2-13 11:55:56来源:点击:740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优秀

    感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情感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包含着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回报祖国、珍爱生命、追求和谐等伦理价值。一起来看看感恩教育心得体会优秀范文吧!感恩教育心得体......

    青少年犯罪思考

    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犯罪......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思考 作者:秦书生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第08期 [摘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意义。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

    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教育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2009-04-25 08:42:15|分类: 教育阵地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包 蕾(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 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美德受到一定冲击,学校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部分中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等道德缺失倾向。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