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格律诗八首

时间:2019-05-14 20:3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格律诗八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格律诗八首》。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格律诗八首

第1课 格律诗八首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4.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5.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

6.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

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的精妙。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就诗歌本身而言,这颗文学明珠拥有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让我们走进格律诗的世界,感悟格律诗的魅力。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朗读诗歌。

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1)节奏停顿;(2)轻重缓急;(3)抑扬顿挫;(4)感情充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2.作者简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3.品味诗歌。(1)整体把握诗歌。

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

开头两句先写北固山的地势,分为水路和陆路。作者清晨在江岸边远眺所见景物: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疾驶而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漫无边际地涨,江面也变得宽阔了,风势正顺,船帆高悬,一轮旭日升起。作者置身于青山绿水中,自有一番情趣在其中。“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特征,虽然是在腊月里,江南却春意盎然,诗人先顿后挫,用“生”入文,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由此可见诗人炼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

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诗人很注意炼字炼句,“入旧年”“生残夜”等用字准确精练,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动人的景色。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2)体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4.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背诵你所熟知的乡愁诗。

5.小结。

全诗清新流畅,感情浓郁,是唐人行旅怀乡诗中的佳作。6.赏析乡愁诗。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学习《春望》。1.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学生范读,师生点评。全班齐读,加深体会。2.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壮游时期、长安十年时期、战乱流离时期、漂泊西南时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3.品味全诗。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诗的颈联写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千古佳句,妙在何处?

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触异常。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愈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3)本诗有哪些写作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涵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诗歌语言的意境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小结。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厚,因而一千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四、学习《钱塘湖春行》。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我们走进白居易的这首诗,更深刻地体味西湖的美丽景色。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3.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西湖早春的景色。诗人从大处落笔,写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云脚低”“几处”“早”“新”“浅草”等词语都表现了早春景象。

4.诗歌研读。

(1)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最爱”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这莺和燕的动态,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1.背诵这三首诗歌。

2.课下背诵《望岳》,并体会与《春望》风格的不同之处。第二课时

一、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导入新课。

透过凝聚着历史的诗词歌赋,我们便可以看到古人对寂寞的多种体验和心境——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深情真挚的,是淳朴晶莹的,是值得世人称道的;而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豁达开阔的,意韵圆臻的,是值得人们大彻大悟的;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则是豪放的、潇洒的,也是得到文人骚客们一致效法的„„今天,让我们走进刘禹锡的律诗,领略他的别样情怀。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朗读诗歌。

教师诵读,让学生注意读诗的节奏和作者的情感。4.整体感知。

首联:“巴山楚水”泛指贬地,作者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让读者体会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颔联:“闻笛赋”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故友的悼念,“烂柯人”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这句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说明了“新生的事物必然要代替没落的事物”这一哲理。

尾联:是点睛之笔。“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的乐观精神。5.品评赏析。

(1)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沉没的船的旁边有很多船竞相驶过,在枯萎有病的树的前头是万木生机盎然的春天。揭示了时代在前进、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意境开阔,思想深邃,成为千古名句,被后世传诵。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心情,感慨世事沧桑,但表现出了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乐观精神,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重新投入新生活的志向和热情。

6.小结。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做到景、情、理相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学习《赤壁》。1.导入新课。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欷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今天,我们学习杜牧的《赤壁》。

2.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3.朗读背诵。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分组朗诵诗歌。4.品评赏析。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支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支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抒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支折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讨论。杜牧为什么把赤壁之战的胜利总结为东风之力?

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战役。三十四岁的孙吴统帅周瑜则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却把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6.小结。

杜牧,以写咏史诗闻名,他的咏史诗,可以说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本诗就是他咏史诗中的一个代表。这首诗寄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三、学习《夜雨寄北》。1.朗读诗歌。

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时把握诗人的情感。2.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3.“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4.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小结。

诗人把秋雨夜景与思念家人的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淡淡的四句小诗,产生了不凡的艺术感染力。

四、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咏史诗,看谁背得多。2.背诵李商隐的其他诗作。第三课时

一、学习《游山西村》。1.诗歌朗读。

小组竞赛,看看哪一个组读得好。2.作者简介。

陆游,南宋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是与抗击侵略者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

3.整体感知。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迂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村庄。这两句诗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响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4.佳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处。

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5.小结。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

二、学习《过零丁洋》。1.朗读指导。

(1)先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2)学生齐读;

(3)学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4)教师范读。

2.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介绍。

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宋理宗宝四年(1256)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上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3.诗歌感悟。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颔联的内容是什么?

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3)诗中“惶恐”“零丁”有哪些含义?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4)尾联书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4.拓展练习。

文天祥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你还知道哪些有骨气的人并介绍他们的事迹。

苏武执汉节牧羊19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5.小结。

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利诱和威逼没有屈服,表现了高尚的节操,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让我们做一个高尚的人。

三、布置作业。1.背诵这两首诗歌。

2.收集陆游的其他诗篇,写一篇《感悟陆游》的随笔。

第二篇:格律诗八首4

《格律诗八首》第二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夜雨寄北》

堂堂清练习2

班级:姓名:

一、名句积累和运用:

1、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关于台湾问题的提问时,曾引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两句诗,来说明“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

2、“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当我们遇到困难和坎坷时,往往会引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

□□□□□□□□□□□。”两句诗,来鼓励自己。

3、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

□,□□□□□□□。”两句诗,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

4、杜牧在《赤壁》一诗中,运用假想,表明机遇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甚至改变历史的诗句是:“□□□□□□□,□□□□□□□。”

5、杜牧在《赤壁》一诗中,表明自己独到的看法,肯定了曹操的雄才大略的诗句是:□□□□□□□,□□□□□□□。

□□□□□□□,□□□□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四人帮”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神州大地,又焕

发了蓬勃的生机,真可谓: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三篇:格律诗

格律诗

野营之歌 一.行军

穿峡出谷越重峦,雪染眉稍汗不干。军号声声催奋进,红旗漫卷太行山。

二.宿营地

身负药包破晓行,山腰临暮宿军蓬。雾中听得村童唤,随入紫门诊病翁。

题红旗渠青年洞

飞车旋上重霄九,雾落云沉鸟不咻。冰树倒依绝壁险,一河天水绕峰流。

陋室梦

陋室孤帷对玉钩,夜阑梦到小桥头。柳花翻卷天光净,紫燕归飞月色幽。大地风狂同历苦,校园情恶共担愁。三年未忘长别恨,惆怅一怀夏复秋。

夜诊

依稀村野晓鸡啼,一夜床前斗笃疾。心血滴滴濡智胆,灯光灿灿照白衣。

风雪情

北风横扫雪横飞,天若有情欲逗谁? 志在云端勤是路,车声未往又三回。

绿宝石

天时不遇僻厢关,春纳秋滋度九寒。一日得出原野地,碧云翠雨现奇观。

悼毛主席

江河鸣咽山垂首,千里凝云罩九州。哀乐满天天落泪,白天遍地地生愁。导师先去全民恸,基柱猝倾举世忧。国际悲歌歌一曲,危关漫道越从头。

无题

勿为混沌丧心智,世理天纲不可欺。雨暴常袭晴午后,祸生亦许晋冠时。

迎春

小楼昨夜又迎风,笑语欢歌盏不停。大地初苏心已绿,画亭柳畔待东风。

春暮归途

夕阳青岭近黄昏,故里重归岸上行。堤柳先发烟气翠,畦花正放色香浓。河鱼跃跃频翻浪,燕雀翩翩亦动风。惊梦三年无好绪,春光有意慰人生。

春夜吟

重读云梦客居词,知是月临故地时。难眠春宵思未尽,东风柳影又成诗。

送李君赴天津进修

君赴北国翌日行,中原七月壮别情。临风炬?尤红烈,经雨枝头愈翠青。利剑劈开荆蔓路,豪峰绘就锦花程。莫言此去云天远,千里传书有雁鸿。

赠黄君以贺中考

时雨摧芽终破盖,十年寒室掛红裁。愿闻取胜夺关事,铁马金戈入画来。

奋桨

风吹暖岸众芳萋,击水奋桨迅复迟。细品弥觉春色好,只因曾历酷冬时。

游漓江

天光山色一江影,波转峰回隐客踪。风细桂香人欲醉,舟轻水稳骛不惊。

题画

天赐娇容羞皓月,春颜未谢暗凝香。无声微翼悄飞至,情到深时风自芳。

瞻汤阴岳飞庙

报国不吝身先死,气壮山河献伟躯。枭魄忠魂今尚在,踏苔海客竟仰鞠。

西湖游

风荡丝篷桨愈奋,扁舟遥向碧波亭。淡烟轻雨堤边柳,不是梦中似梦中。

红棉树

穗城细雨望如烟,深院锁春水绕山。玉榭琼台游不尽,最迷远客是红棉。

南国掠影

浩渺烟波舰似飞,洛溪桥下野鸭肥。江东一片香蕉地,乡女踏歌绕路归。

《水浒》观感

一时天下是非淆,社稷如同水上飘。无赖小人傍圣坐,护国重将落荒逃。宫中密议除民计,湖畔怒挥造反刀。勿论揭竿难济事,山摇地动几声啸。

晚归

云压林影暮天低,风冷雪积脚印稀。自叹迷茫乡野路,忽闻惊魂夜鹰啼。

题溪边早树图

根扎岩缝干如钧,枉看一溪碧水流。暖雨暂未难久溽,春风不度是残秋。

看《动物世界》

狐盗狼争百计生,苍蝇竞血亦称雄。鸿鹄不为浊食醉,敢对清旻唱大风。

惜咏

一日东风劲洒泼,泼红隔壁满园春。莫言居客不知趣,何故叩门陌姓家。

雾锁春晓

村外茫茫雾锁霄,行人无觅小石桥。顿疑孤旅临仙禁,细雨微微愈寂寥。

江亭

云不化雨枉未风,春意迟临望月亭。身侧琴音难入耳,只缘远近是涛声。

溯江

久知仙域有仙山,千古但愁蜀道难。水远江宽酬壮志,逆波溯浪一征船。

羑里城

古柏枝稀土井残,易文历历映长天。勿因七载说成败,囚寇帝王一槛间。

题云海图

大风来处暮霞收,千里苍蒙水横流。何故惜别秋籁里,云天浪海更行舟。

眺雪景感怀

无声一夜梨花落,万掛千披百态娇。但愿乾坤凝此刻,从今世上少污糟。

登山

横空百仗地天惊,野态矫姿万种情。登去何惜金履破,壮心志在踏云青。

重游长城

仰观天下第一墙,游客如云上太苍。不悔抱膝山路陡,镜头雨后对斜阳。

观海 一

烟水浩茫眼望穿,天涯点点现归帆。滩头鸥鹭三声叫,石上惊魂倦客寒。

碧流万里起云天,潮涌波叠似卷帘。白浪 崖三丈雨,涛声四处荡空山。

拭目崖头望溟茫,青波一带泛鳞光。渔家父子登船去,风顺扬帆助远航。

极目空空一线出,淡分碧镜与苍炉。日前多少烦心事,但到今时有似无。(碧镜:大海。苍炉:苍天)

元宵

锣鼓声潮夜半平,村童街上比花灯。良宵最是蟾华好,却在南天分外明。

春雨

瘦叶无姿秀色迟,潇潇洒洒夜来时。劝君莫把西窗掩,好让雨丝和梦织。

早春游珍珠泉

珍珠泉畔日斜西,百象凋零客步迟。吾信东风颜色有,翠烟悄上柳梢枝。

游三门峡

蜿蜒一路到峡南,车上几惊百丈渊。指点三门说归事,仰瞻电网颂新天。

函谷关

南听岫雨北观潮,函谷道前竖大关。暗马公孙逞辩技,鸣鸡孟子示才贤。汗王夺隘得天下,楚霸烧搂斥寇奸。秉笔欲书怀古意,犹觉腥涩晚风寒。

赠友人

坐饮三杯酒染颔,休言柳子未登科。汉皇自有青竹载,仲景岂无后辈歌。宫隅抚琴听众少,巴乡击木助声多。江河湖海都流水,无处春风不荡波。

桃花潭

桃花谷里看清潭,绝壁三重一袖天。飞瀑悬空八百尺,上如白練下成烟。

小巷

小巷深深彩壁华,朱门碧树映夕霞。钟鸣七点黄昏后,几几接踵到网吧。

老师

年华未老鬓先凋,愿作东风举李桃。待到花红枝满日,笑波悄然上眉梢。

访山庙 一

灵水生虚谷,琴音荡玉山。春风不入内,缘是庙门关。

乞将重愿托,跋涉不言高。人意终无解,愿为一冷雕。

捧至高山上,香烟整日熏。石心难感化,空自叹愁云。

黄河

情自巴山夜雨潇,百川水涨一江潮。九折不改东归志,势比秦邙万里涛。

(秦邙:秦岭和邙山)

三峡游

一、过三峡大坝

乘舟溯水游巴蜀,船到坝前梦境殊。五上闸间天路坦,眼开豁然见平湖。

二 西陵峡

游舟夜到西陵下,一目黛峰挂月华。人去甲台江水静,栏边孤客又思家。

三 神农溪

一船轻雾到巴东,客入神农两换乘。纤父原为巴楚后,秀姑击木送歌声。

四 过巫峡

云雨巫山久负名,次游得看女神峰。江河巨改惊新变,尘事不移是旧情。

五 翟塘峡记

峰入青霄紫气主,夕阳西照半江红。巴山楚水风流地,千古英杰有壁名。

六 白帝城

半世陈旧一日寻,终留壮志上白城。托孤堂外追前事,流水西风亦动情。

七 高峡归舟

踏波圆梦大江中,云畔归舟破晓行。一柱桅杆擎冷月,三峡风远送笛鸣。

秋日

静向秋风觅雨踪,金声落雁梦魂惊。何期佳影来时去。忍把寒栏作灞陵。

踏青

半壁霞光一树风,小桥孤渡踏青人。天高鹭影寻不见,回目绿波慰妒心。

元宵夜寄怀

半天烟火半天星,一路人潮一路虹。遥想当年十五夜,秋千场上月清明。

早春

春霖无意弄春寒,误惹新红一树残。小妹惜花休恼恨,东风又到玉楼前。夏日赠画与小溪

日袭斗室正人忙,无计助君枉自慌.野渡青山生笔下,和风细雨送清凉.情恩

闻说劳燕总分离,回味梦中泪洗衣.但忆君恩深似海,地荒天老泯别期..回张君

君怀鸿雁志,何必过谦轻.昔作千钧聚,今发动地鸣.写山声浩气,勾树隐清风.修字追颜柳,文思比谢卿.但求人久远,长功玉蝉明.秋景小描

长风十里柳轻摇,秋上东堤草欲凋.人在桥头篱落内.心随鹭影到青宵.赠溪

慕君不擅论金银,玉振清喉唱古今.人似高风凌皓月,心如明镜照凡尘.行柔楷正一书秀,竹翠兰幽几卷新.诗赋草成迎六九,春来听雨有知音.酬天

欲酬天意用何珍?无计虚怀问瀚.日月星辰明天物,不如恒世一昆仑.夏晚

雨过碎云高,风定孤烟直。日晚归雀噪,天暑闷蝉嘶。人影相依处,月上柳梢时。

在大姐墓前

不忍重睹旧时物,更哪堪新草生发。一缕纸烟千行泪,西风凄凄摇白花。海恩当以百年报,凭谁恨咫尺天涯。

医者

为择悬壶付此生,何惜心疲贫相随。救急常须三更起,扶伤更待子夜归。一时荒学技低下,四季长读鬓早灰。宁守清节日日度,焉作君子梁上飞。古体诗

释统分

形影难识还烦神?为释统分欲诉君.隆冬防寒居暖室,盛夏避暑入茂林.骑狮须有狮豹胆,抚琴勿乏琴弦心.人若无骨都是肉,才让啼笑破乾坤.寄毅诞辰

吾生匆匆近花甲,心想行随淡表华.恒慕素兰清品质,痴爱明艳一天霞.海棠叹

独怜红萼细施溉,翠茎亭亭蕾不开.欲何老榆向时节,伏风已带秋气来.蝉

留下淡玉衣,赠人医表疾.幽影知何处?寻声秋风里.乡居

何老闲多愈怀旧,不负桐橼常住留.月清风高好坐夜,每闻雁声知春秋.芙蓉

一目碧玉一目雪,娇态惊破天边月。清香熏得游鱼醉,浩荡东风长咨嗟。

朦胧成诗

纤波荡碎水中影,劲风摇乱雾里花。晨曦刷白云边月,朦胧成诗待我发。

击浪

峰拔万仞一涧裂,惊涛卷起百丈雪。人生自当击千里,激流勇退非明哲。

思乡

昨夜梦醒久倚栏,窗外飞絮如飘雪。树影楼廓皆相似,燕都不见殷城月。

榆林步诗

年长庭树晓,日月催鬓凋。闭户守竹节,开卷听松涛。宁静心浩远,淡泊气清高。步诗榆林里,晚霞愈妖娆。

观兵马俑

秦陵侧畔兵马俑,浩荡踏出百顷坑。.万军千骑无同面,刺杀卧射更如生。剑声戈声犹在耳,天骄开世何雄雄。

华清池游感

比翼连理誓如盘,华清池上两共欢。飞双殿里同心镜,海棠汤畔并蒂莲。花红偶燕随春至,叶黄双鸿伴秋还。可怜风雨飘摇日,何择美人与江山。

懿德太子墓

路边石牌卧碑处,森森寂寂太子墓。四十八街到阴府,暝行少年可安否? 从来祸福难料说,生在皇家是大误。

无字碑

非常人间路,坎坷几折回。一朝王天下,女流不可追。功过难评说,是为无字碑。

亲情难沽

喜自额上留朱颜,小疾初愈明镜前。难沽亲情亲如许,一语消得三冬寒。

第四篇:如何写格律诗[推荐]

如何写作格律诗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B上声。这个声调后来有一部分变成去声(可以大略理解为ˇ)。例:柳、雨等。C去声。这个声调到后来仍是去声(即)。例:浪、月等。

D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有力的调子,今天的普通话没有这个音,但潮汕话中仍有保留,如白、独、蝶等。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术语,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的意思,是不平。平仄交错是写格律诗的基础。

平仄如何交错呢?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A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B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唐王维 《辛夷坞》)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宋 苏轼 《定**》)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 |――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元 关汉卿 《【南吕】四块玉 别情》)

―|― ―|― ―| |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作对仗。何为对偶呢?对偶就是将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并列起来。一般规则是:名次对名次、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唐王维)

诗人用“竹”对“莲”,用“喧”对“动,”“归”对“下”,用“浣女”对“渔舟”,这就是对仗。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二、律诗的写法

本讲座主要讲五言律诗的写法,因为五言律诗是最基本的形式,五言律诗会写了,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写法就能推出来。

1、律诗的特点

A每句限定八句,五言律诗共40字,七言律诗共56字。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有规定。

D每篇必须对仗,对仗的位置有规定(一般是中间两联)。

2、五言律诗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平仄的安排在一首诗中有三个要求:

①一句诗中平仄必须交替。这样,就产生出四种基本句式: ――||- ||――| ―――|| |||―― 注意:

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孤平”,是诗家第一大忌。

也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三平韵”,是诗家第二大忌。②一联之内平仄必须对立。

如,出句的平仄安排如果是――||-,那对句的安排就必须与之相反,那安排的结果就是:||――|

③联与联之间必须相粘。

如,假使第一联的平仄安排是――||-,||――|。那第二联的第一、二个字的平仄安排就必须和第一联的出句的第一、二个字相同,那就是说,第二联的第一句的平仄安排应该是:|||――。

[练习]如果我要作一首五言律诗,选―――||形式为第一句,那往下应该怎么排?大家一起来排。

第一句: ――― | | 第二句: | | | ―― 第三句: | | ― ―| 第四句:― ― | | - 第五句:― ― ―| | 第六句:| | | ―― 第七句:| | ― ― | 第八句:― ― | | -

由于律诗的特点之一是“押平声韵”,所以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只有两种。即 第一句: ――― | |(首句入韵为――||-)| | ― ― |(首句入韵为|||――)第二句: |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第八句:― ― | | - | | | ――

首句有时也入韵,那如果上面的诗首句也想入韵,那第一句的安排应变化。那其实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有四种。

到这里同学们可能觉得这种规定太死,其实可以灵活变化。上面的安排中加圈的,就是可以灵活安排的。B内容的安排

按律诗的章法,一般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抒情。也就是说,如果写律诗,可以这样写 第一联:写景――起 第二联:继续写景――承

第三联:发表议论(或继续写景)――转 第四联:得出结论―-结

(注意:别忘了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如:《山居秋暝》(唐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七言律诗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和五言律诗的安排同理,只要在每一句的前面依照交替的要求再多加两个字就可以。如

第一句: ――― | |-------> | | ――― | | 第二句: | |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 第八句:― ― | | --------> | | ― ― | | -

七律的每一句的第一个字的平仄安排都是灵活的。B内容的安排如上

4、绝句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只需截取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平仄安排的上四句或下四句就可以得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平仄安排。

五言绝句

| | ― ― |(首句入韵为|||――)――― | |(首句入韵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言绝句

| |― ―| | -(首句不入韵为| |― ――| |)― ―| | | ――(首句不入韵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绝句可以押仄声韵(押仄声韵的绝句称为古绝,押平声韵的绝句称为律绝),因此绝句的平仄安排其实很灵活,其实不止有以上8种形式。

B内容的安排

按绝句的章法,一般前两句写景记事,后四句议论抒情。也就是说,如果写绝句,可以这样写

第一句:写景或事――起 第二句:继续写景或事――承 第三句:发表议论或抒情――转 第四句:得出结论或抒情―-结(注意:绝句可以不用对仗。)

5、藏头诗

如果写诗写出心得,可以填入一些有趣的元素(《唐伯虎点秋香》电影中,周星驰写的诗藏头“我为秋香”。

魏晋诸朝虽渺渺,俊才辈出世铭牢。潇疏个性高超志,人格诗文两是骚。

陈家大院风光好,羡日葵花朵朵开。莲笑兰柔薇乐语,玉蜂翠蝶竞相来。

陈绍飘香肴果秀,殿中舞妙乐萦梁。藩篱不挡新春色,翠柳红花挤如堂。

林立高楼争结彩,承传古统着新裳。霓虹闪耀歌飞舞,佳节应当赋丽章,蔡庭舞蝶飘陈绍,少俊齐歌乐越墙。彦慧皆拥姿秀美,即成画作一张张。

贺新岁

愉容满面身强健,快意盈心体乐康。幸降千家诸事吉,福临万户各人祥。

三、词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不像近体诗那么灵活,你选了哪个词牌,平仄的安排就完全被规定死。给出几个常见词牌的词谱:

1、忆江南(共27字,押平声韵,也叫望江南、江南好,梦江南)――|,| | | ――。| |― ――| |,― ―| || ――。| || ――。

如:忆江南 咏金凤花

红似火,笑绽绿丛中。更胜月端仙女舞,翩翩飞起转玄空。皆爱和春风。

2、浪淘沙(共54字,押平声韵)| || ――,| |――。

― ―| ||――。| |―――||,| |――。(上下片同)

如:浪淘沙

往事久留怀,辗转生哀。

披衣移步上楼台。欲借凉风除苦绪,观静抒排。

谁料百花衰,夜色阴霾。

纠缠心结更难开。愿得劲风吹黑幕,月破云来。

3、菩萨蛮(共44字,共押四个韵)― ―| ||―|,― ―| ||―|。| || ――,| ――|―。― ―― ||,| | ―― |。| || ――,| ――|―。如:菩萨蛮

清晨四处飘轻雾,相思比翼啼高处。举步上青阶,露沾金缕鞋。

紫花丛里现,彩蝶相依恋。观景更行前,郎将必我怜。

4、蝶恋花(又叫鹊踏枝,共60字,押仄声韵)| || ――||,||――,||――|。| |― ――||,― ―| |――|。(上下片同)如:蝶恋花

圆月悬空何皎皎,耀耀繁星,暗夜辉非少。阵阵凉风拂颊角,沙沙作动园中筱。

蟋蟀墙头欢快叫,草里群花,香气幽幽袅。愿伴君边直至老,平凡景色皆成好。

如欲知道更多词牌的词谱,可以用名家大作去推。

B内容的安排

按词的章法,双调的词(双调为词的主要形式,单调、三叠、四叠的较少),一般上半片写景记事,下半篇议论抒情。

四、曲的写法 元曲包括两类: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一般单独写来抒情的,就是散曲。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有所谓的宫调和曲牌(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散曲的写作就是根据宫调、曲牌来填,在押韵、平仄方面很讲究,比词严格,还讲究用“衬字”(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和对仗,写法较复杂,在这里不具体展开。

第五篇:如何写好格律诗

如何写好格律诗

古代诗词多为吟唱吟诵之用,故而诗词在写作时特别注重抑扬顿挫之美,格律诗是在历经多个时代的不断探索、改变后,在初唐时期定型总结出来的一种严谨而具有音律感的艺术形式。格律诗也被历代著名诗人所熟稔运用。在现今,格律诗写作已然成为一种比较冷僻的艺术门类,从者较少,愈觉其可贵。但若要写好格律诗,还需遵循前人所定之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不按格律写诗,则不可冠以格律诗名号,以免贻笑大方。

格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格律诗分绝句、律诗、排律三种,现以绝句为例,简述其写作技巧。

绝句共四句,第一句称作上句,第二句称作下句,第三句称作上句,第四句称作下句。第二句与第三句称作邻句。

七绝有四种格式,以第一句第二字和末一字的平仄来定。第一句第二字是平声,就叫平起,是仄声就叫仄起。如第一句末一字是平声,就叫平收,是仄声就叫仄收。以上第一个叫平起平收式,下一个则叫仄起仄收式。依此类推。七绝有四个式子: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五绝也有四个式子,与其相同。

格律诗中每两个字音为一个节奏,五言句有三个节奏,七言句有四个节奏,最后一个字音也是一个节奏。一个节奏内两字的平仄最好相同,一句中相邻的两个节奏的平仄应是交替的。汉字的平仄规定为:汉语拼音四声的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和古入声字为仄声。这里以○代表平声,以●代表仄声,以◎代表按格式应为平声而此处平仄不拘,以⊙代表按格式应为仄声而此处平仄不拘,符号右边加*代表此字为韵脚,以☆代表空格(即这里有个字)。

一般讲,律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提法。即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是不讲究的,(但也有例外)。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要严格掌握的。因为第二、四、六字是节奏的重点,除不得不使用拗救法外,其平仄是格律规定的,不能任意更改。

第一步:根据上下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对立,邻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粘连(平仄相同)的规定,现确定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以七言为例: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这样就确定了每一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二步: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防孤平。即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是平声时,它前面的一个字也必须是平声。也就是说它的前后两个字如果都是仄声,成为● ○ ●就是犯孤平了。“孤平”是古人写格律诗的大忌。七言第二字不忌讳孤平。

根据这一规定,在第一步式子的基础上,把第四字是平声的字前面各加一个平声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这样就完成了第二步。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三步:解决每句末一字的平仄和押韵问题。按规定,第二句和第四句末一字,一定用平声且要押韵;第三句末一字一定要用仄声;第一句末一字可平可仄,如用平声,一般要押韵。七言第一句末一字,以平声为常格,以仄声为变格;五言第一句末一字,以仄声为常格,以平声为变格。在第二步式子的基础上,每句末加一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这样就完成了第三步。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四步:每句末三字,防止三连同。每句最后三字,不准平平平(三平调),也不宜仄仄仄(三联仄,古人诗中偶尔有之)。按此规定,在第三步式子的基础上,各句增加第五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此式中第二句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宜,但要求不严,古人也有用平声的。此式中第三句第五字是平声时,第三字就成为可平可仄的了,这样第四字也不会犯孤平,因它后面的一个字已经是平声了。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此式中第四句第五字,以用仄为宜,但要求不严,古人也有用平声的。此式中第一句第五字用平声了,那第三字就成为可平可仄的了。

这样就完成了第四步。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以上各式中其余空格都是可平可仄的了(当然,一个节奏内的平仄,最好一样)。

至此,在合仄押韵方面,已符合基本要求。但在写作的同时,还要注意诗词的对仗问题。

近体诗的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句叫对仗。其基本要求是: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结构相当: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等。

4、律诗的颔、颈两联必须对仗。对仗的常见形式:

1、工对。是指对偶工整的对仗。要求词性和事物类别都相同。

2、宽对。是指词性相同、事物类别不同的对仗。

3、流水对。是指上下两句意思连贯,一脉相承或互为因果而不能倒置的对仗。如:杜甫《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此,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各句末三字成为● ● ○时,其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宜,若用平声,也不会出现“三平调”,所以此处古人也有用平声的。例如: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一)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花”字,《望庐山瀑布》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字,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第四句“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今”字,都应该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可见,七言第五字,五言第三字,在用平用仄都不会出现“三联同”的情况下,对格律规定用仄声字,要求是不严格的,是可以通融的。在唐诗中,此处用仄声的较多,用平声的较少。

以上说的是绝句,但也完全适用于律诗。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所以,只要将上面四个步骤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不过,有一点必须明确指出,律诗第五句末一字一定要用仄声,不像绝句第一句末一字是可平可仄的。

简述拗救法:

诗中凡平仄合乎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如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即在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那就要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这就是拗救,仍算合律。拗救,除了格调彰显高古之外,就是给诗人在遣词造句上更多的自由。举例来说,像“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这样优美精练的诗句,只有用拗救才能写成,才能使“六七”巧对“三四”。因为六、七二字属古入声字,都是仄声,而此处按律应该用两个平声字,这样该句就成了拗句,必须在对句第五字的位置用个平声字“三”字,这样就算合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属此类,“

八、十”属古入声字为仄声,而此处应为平声,也是在下句第五字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一个“烟”平声字予以拗救。这一类叫对句相救。本人小诗<七绝

望菊>:“东篱把酒又重阳,一梦黄花别日长。魂断当年古城下,今秋依旧更凄凉”,“古城下”此处安律应是平仄仄,而现在则是仄平仄。但拗救规定此种句型的第五第六字可以互换位置,这是本句自救的一种形式,或者叫“特拗拗救”,这种特殊句式,在唐诗中很常见,几乎与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宋代诗人在尾联的上句使用这种特定句式,更感到妙趣横生。关于拗救的问题,就简述到此,如有可能,以后再说。

下载八年级语文格律诗八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格律诗八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词解释:格律诗:

    名词解释:格律诗:也叫近体诗,今夜诗,与古体诗相对,盛行于唐朝。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组。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

    近体诗八首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把握本诗所寄托的高洁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玻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品味法媒体设计:录音......

    格律诗句式汇总(5篇可选)

    格律诗句式汇总 一、可以随便使用的三类句式:ABC 第一大类:律句(无须被拗救的句式,8种),又分为:I. 4个基本句式:A1 仄仄平平仄A2平平仄仄平A3平平平仄仄A4 仄仄仄平平II. 4个基......

    格律诗写作常识

    一、诗体 1、古体诗——和绝句、律诗相对的诗体称呼,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 四言诗——始于《诗经》,汉代以前的主要诗体形式,音节单纯,表意复杂。代表作《关雎》 五言古......

    八首古诗

    《咏柳》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静夜思》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山行》作者:杜牧......

    近体诗八首

    近体诗八首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 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重......

    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八首古诗 (精选5篇)

    二年级下学期古诗8首 竹里馆[唐.王维]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独 坐 幽 篁 里,应 怜 屐齿 印 苍 苔,弹 琴 复 长 啸。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深 林 人 不 知,春 色 满 园 关 不......

    学写格律诗资料大全5篇

    【 写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律诗起承接转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