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试题精选

时间:2019-05-14 20:5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石潭记》试题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石潭记》试题精选》。

第一篇:《小石潭记》试题精选

《小石潭记》中考试题精选

(2017河南中考)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

(二)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特: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遣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精力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i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2 分)

A.闻:隔篁竹,闻水声/不求闻达于诸侯 B.出:卷石底以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游:皆若游无所依/似与游着相乐 D.环:四面竹树环合/环滁皆 山也 2.翻译: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 分)答: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现时隐,都看得清楚。16.语段

(一)是怎样写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3分)

答:①可以石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②水中鱼儿橡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③日光直照到潭底,石在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3.结合语段

(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

(一)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3分)

答:①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②被贬之地荒远。③小潭环境凄清。(2013江苏苏州中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似与游者相乐。4.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4分)答: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5.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4分)答: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4分)

答:①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②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7、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5分)答:(1)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8、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得出小石潭“其境过清”的结论。(3分)答:①位置偏僻

②竹树藤多,少有人来游玩

③作者对环境的感受

9、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答: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谪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006年遵义中考)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伐竹取道 伐:砍伐 ②下见小潭 见:看见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④以其境过清 清:冷清

11、翻译“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2分)

答:阳光向下直接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不动。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12、赏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答: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3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13、赏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答: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4、赏析“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这句话是全文的主旨句。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小石潭寂静、凄清的环境,抒发了悄怆悲凉的心境。

15、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4分)答案:由乐到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2分)。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2分)。(2010辽宁锦州)[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láng gān):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丙】道洲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②木异竹,垂阴相荫③。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1)水尤清冽 冽: 寒冷(2)佁然不动 佁: 愣住

17.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答: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18、【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答: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③景色都很优美。(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2011河南中考)(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

(二)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19.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2)斗折蛇行 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20.翻译“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分)答: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21.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答: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22.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答:语段(一):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语段(二):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 “玉”“纨”和水进行比较)

23、《小石潭记》第二段写鱼、光、影、石有何作用?结合内容分析。(3分)

答:第二段写鱼、光、石、影的作用是侧面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先写鱼“空游”突出水的透明;继而写鱼影,借日光显现出来,落在潭底的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清。

第二篇: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身处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林语堂说过: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古代的文人墨客为排遣心中的失意,常常寄情山水。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反复读书

1听读课文: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2读重点字词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4解题:

(1)游记与记游(2)《江雪》释情

5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6分段读课文,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7(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清冽 参差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幽邃(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活动二:自由发现

1从课文里面自由地发现你能够发现的东西,现在老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例,我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是围绕“小” 字来写的。我发现“空游” 这两个字特别的好。然后你还可以发现哪些是一个画面,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你都可以发现。开始自由地发现。(生自由读课文,发现文中的妙处)2师对生进行点拨与总结(大屏幕显示)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活动三趣味欣赏

(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

清新 清凉 清秀 清越 清澄 清脆 清亮 清澈 清幽 清冷 清寒 清寂 清静 清冽 清凄 清丽 清晰 清纯

每个人从文章里面选一个地方说一句话,必须要用一个含“清” 字的一个词,任选一个词都可以。比如说“潭水是‘清冷’ 的”。每两个人一起造一个句子。(生思考、讨论,准备发言)活动四:由此及彼

余应潮老师的《小石潭记》趣味欣赏

“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潭”,“尤” 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全文段落小巧,景物清新,画面清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向浩老师的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

江城子

读《小石潭记》有感

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

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小石潭探幽

碧纱藏小影,隔绿闻珮音。青翠拂石岸,蒙络缀坻屿。日光澈潭底,佁鱼乐忽翕。斗蛇遥探源,差互明灭几。竹树四幽合,心神皆寒凄。境清寥游兴,恕己复奉壹。

(三)教师总结:

我们这堂课分为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反复地朗读,第二个活动是自由地发现,第三个活动是趣味地欣赏。第四个活动由此及彼。“趣味欣赏” 这一环节同学们下去之后还可以继续地做。一千年,一文人,一次美丽的邂逅;一石潭,一身影,一次黯然的神伤。

(四)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写一篇《小石潭记》的读后感,300字左右。或者写《小石潭记》导游词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江雪》:孤、独

写法: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赏析:清

第三篇: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教学要求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作为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在单元教学中承载着以上任务。

二、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

2、理解细致入微的写景方法及融情于景的写法,并说出其作用。

3、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抑郁忧伤的感情。

4、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并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感受作者抑郁忧伤、凄苦孤寂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悟文字的精妙和把握作者“乐”与“忧”的复杂情感。

四、教学整体思路是:

以“读”贯穿整节课堂,采用“一线串珠”式的方法,设计“导读,走进新课----译读,整体感知------赏读,潭边观景------品读,潭边探情”四个环节,层序递进。预期在“研读”环节达到课堂教学高潮。

五、教法与学法

以“诵读法”为主。以“读”作为教学的抓手,由最初的“导读”到最后的“研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通过“范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了解写法。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理念:

(一)导读,走进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学过的一首古诗《江雪》吗?我们一齐吟诵一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茫茫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一幅寂寥冷清的画面,一颗孤寂落寞的灵魂,一个洁净绝美的世界。这,就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给我们带来的。在贬居永州期间,他还曾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珍品。今天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用善感的心灵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说明: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本文导语设计我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他们的求知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情景。

(二)译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古筝曲《渔光曲》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情味。3.疏通文意: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摩,然后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可以进行巡视指导,师生共同解决疑难。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有别,必须重视它的文体特点和字面教学。只有疏通文句,才能深入了解文言字词知识,更好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字面教学是个基础,既不能简单感知一下文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又不能牵着学生走,“串讲包办”。这里主要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思考、合作攻关来疏通文意,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拔、提醒。“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理解其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三)赏读,潭边观景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

2.学生自主阅读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文章各段主要内容,感受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选景拍照,发现美点。

如果小石潭风景区要印制风景明信片,请你拿起相机,拍摄一处最美丽的风景,并且说明你的理由。

小组合作,交流介绍。

各组展示自己的所选的景点,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要让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更深刻的感受古汉语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移步换景,细致描摹”的写景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研读,潭边探情

1.用“寻句法”、“补白法”品味作者的情感:

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题发言。然后我2.出示柳宗元的生平注释,结合时代背景做补充介绍。

说明:文言文的语言精练,语意含蓄,而学生的视野毕竟有限,在研读过程中一些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他们并不一定能发现,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用“寻句法”、“补白法”品味作者的情感。在师生共同诵读、品味、探究中,细细咀嚼文中精妙语言,慢慢体味独特情感,并从中悟出融情于景的作用。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学生的思考、品评、感悟,教师的引导、点拔、明确都在这里显现,随着学生的奇思妙语涌现和个性化的素材生成,情感一步步得到共鸣,课堂教学也在这里达到高潮。

最后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熟练朗读以达到背诵。

说明:让学生熟读成诵,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培养语感,达到当堂积累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习题要求给小石潭写一段导游词。

推荐课外阅读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说明:设计这两题一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加强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训练。二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七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潭水清 忧伤悲凉

一切景语皆情语

游鱼活 凄苦孤寂

板书是随着教学过程逐步呈现的,整体设计突出简洁、明了的特点,使学生能够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进一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四篇:小石潭记教案集锦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范文集锦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全文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也可,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参差披拂()()佁然()

俶尔()翕忽()悄怆幽邃()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四面竹树环合()

②清: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近岸

⑥隶而从者

11.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小石潭记》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记》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这位自幼好学,十三岁就能写出好的唐代大文学家苦苦追求“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却一再遭遇打击。但正是被贬谪到偏远永州的十年,给了他潜心创作的机会。他的《永州八记》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柳宗元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优秀传统,又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寄情于山水,写出了精美的山水游记。每一篇,都无一例外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胜景,其高超的写景艺术,着实令人叹服。

一、洁净有力的语言,朴实无华。

全文共五段,没有一处华丽的辞藻,只是娓娓道来,却满蓄着诗情画意。

开头从容——从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闻水声,不见小潭,那么脆生生的音响,令人心醉。于是“伐竹取道”,这个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现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为底,何样干净!潭底是一整块石头,在潭中,它们呈现出各种姿态和形状,堪称奇哉!若单是石,未免单调了些,在小潭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藤蔓在微风里摇曳飘拂,只是几笔,如画一般美丽。

下文更美。红艳艳的阳光直射入水,透过绿莹莹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鱼呢?在水中嬉戏,来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与游人在逗着玩。倏忽来去。还会突然静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这一切,都那样地清晰。

沉醉之余,追根溯源,向远处望去,方知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闪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见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说很有韵味。

二、精妙细腻的描写,美景重现。

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自然而然,由近到远,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写潭,善抓特点。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鸣佩环”的水声、“清冽”的水色来侧面烘托一个“石”字;再就树木的长势——“蒙络摇缀”的种种姿态,说明它们是长在石头上的;然后是第二段,极力描绘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点;第三段写潭水的,一个比喻“犬牙差互”依旧围绕“石”字来表现溪水的曲折悠远。

扣“潭”写水,细腻传神。第一段里我们了解了潭水的清冽、声音的清脆,第二段则集中笔墨来描写水之清。正侧结合,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正因为鱼“若空游无所依”,才显出水的透明;动静结合,那鱼一会一动不动,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一会又飞快地游往远处,来来去去。一动一静,妙趣横生;虚实相生,以实写虚。见游鱼乃显水清,鱼一游,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灿烂的阳光照澈潭底,动静全收眼中……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8)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9)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10)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11)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12)“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13)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一、教学重点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参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怆chuàng 邃suì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目标展示】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习】

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读,这节课我们从其他的角度入手,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1.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说说题文之间有什么联系?

参考: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2.请问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读课文?

参考:

①“动与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销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请你品品文章的语言美在何处?

4.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明确: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彻时游鱼的活泼生动,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归纳总结】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巩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开发旅游资源,在潭边要修建一座亭子,请你给亭子命名,并撰写一副对联。

【预习指导】

预习《记承天寺夜游》,解决朗读和字词的音、形、义。

收集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小——“下见小潭” 抓住特征,描写细致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鱼、溪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记——“记之”“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4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2)参()差()披拂 3)水尤清冽()(4)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2)蒙络摇缀_ 3)水尤清冽_(4)隶而从者_ 4.翻译。

1)全石以为底(2)闻水声,如鸣佩环 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0拓展与迁移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激幽芳而南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网上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3.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5.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学生课下搜集、查找的有关作者及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2.大屏幕展示风景图片;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的鸟鸣、和着潺潺流水营造出一种优美、恬静的气氛;音乐声中教师缓缓导入(充满人文关怀):

同学们,请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间,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听,还有各种鸟儿鸣叫的声音,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师伴音乐吟诵全文。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3.学生诵读全文。(教师做诵读指导)

4.学生自主归纳一词多义现象: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动词,成为)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可不可知其源(助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差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投影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游览顺序。

2.学习作者对小石潭的入微观察,细致描摹。

3.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4.诵读。

理清游览顺序。

a.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b.每组派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写出游览顺序。

c.教师整理板书: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a.教师板书:水清、石美、树茂,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句。

b.明确: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树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学生反复诵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对小石潭入微的观察和细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清,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的动与静。

大屏幕重放自然风景图片,指导学生入微观察,仔细描摹

布置作业:写作片段练习。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贴在习作旁边

小石潭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

小石潭记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三、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难点: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板书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习:

1、熟读课文

2、独立翻译文章并质疑。

3、正生字、生词。

一、导入: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

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大家应该很熟悉吧?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

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明确:是“孤”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一个失意的文人、一张失意的面孔、一篇失意的文章。板书:小石潭记。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首先,我想请几位同学读读这篇美文,看是否能准确、流利地读出来?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学生齐读全文。

四、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五、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投影:这是一个的小石潭。

(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成为水中的高地、小岛和高耸不平的岩石。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理由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清树翠蔓……参差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似与游者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似与游者相乐——侧面描写

源头曲折——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上……悄怆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小石潭记》正好写于那个时候,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一起感受一下这位仕途失意者的心情。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的小石潭。

(说心情,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使他最终还是沉寂在一片忧伤和悲凉之中。板书。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

请大家思考、讨论:柳宗元的处境与眼前的这个小石潭有没有相似之处?

明确:小石潭固然美丽,可惜人迹罕至,不为人知,我认为正好影射了作者自己身处僻壤、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心情,其实《永州八记》里的几篇文章都寄予了作者自己的这种情感,大家有机会再去研读研读其他的几篇作品。

七、拓展。

最后用我写的一首《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吧!

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

为民报国改革忙

奸人陷,没忠良

被贬永州,多年愁断肠

纵有闲情和逸致

独与雪,钓孤伤

忽见小潭喜心房

水清冽,游鱼畅

溪折蛇行,岸边着文章

欢乐亦不可久居

离别时,又凄凉

自由表达

诵读全诗

自由品读诗歌

听老师介绍

作者和背景

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

有感情朗读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自由背诵

自由发表自己看法

作业写一篇写景游记或散文,可以在文中附上相关图片

小石潭记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积累文言资料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工具书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

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法选择: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初读课文,搜集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资料.

一。导入:由学生简介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教师导入: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烦闷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访山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洞纷至沓来,美不胜收,看于茂林修竹之中,谭清泉又呈现于眼前了.

二.朗读---整体把握

1.朗读: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2.翻译:分段进行,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得划出.

提出不懂得问题,全班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得划出.

提出不懂得问题,全班同学和教师解答,指名翻译.

3.齐读---梳理文脉:说景物:作者描绘了那些景物,这是景物按什么顺序一次出现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溪岸)-- -潭中气氛 按游览顺序

说氛围:作者认为这些景物笼罩着什么气氛?

幽深冷寂

作业:积累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三.选读---品味语言

1.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品味最美的一个画面,用得最妙的修辞,用得最妙的词语.

四.探究---理解主题

1.小石潭在当时称不上美景,也算不上胜地,只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潭,假如经柳宗元妙笔生花,现在已经成为名胜古迹.发挥你的想像力,假如你和朋友一起去游览,请描绘一下看到的风光.

2.游览了小石潭的风光,你觉得那的环境怎么样,你的心情如何?

3.同是小石潭,为什么柳宗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柳宗元参改革,失贬被贬,这幽深冷寂的环境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这种写法叫寓情于景.

五.联读---赏析体验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物皆情语”的确,景如果没有情绪加入,景是死景,情如不借景抒发,情又太直白,景物与心情相结合,就会出现一种境界.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名言佳句都体现了这种境界,请任选一则赏析.

(多媒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五篇:关于小石潭记教案模板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模板合集十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三、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积累文言资料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工具书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

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法选择: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初读课文,搜集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资料.

一。导入:由学生简介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教师导入: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烦闷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访山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洞纷至沓来,美不胜收,看于茂林修竹之中,谭清泉又呈现于眼前了.

二.朗读---整体把握

1.朗读: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2.翻译:分段进行,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得划出.

提出不懂得问题,全班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得划出.

提出不懂得问题,全班同学和教师解答,指名翻译.

3.齐读---梳理文脉:说景物:作者描绘了那些景物,这是景物按什么顺序一次出现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溪岸)-- -潭中气氛 按游览顺序

说氛围:作者认为这些景物笼罩着什么气氛?

幽深冷寂

作业:积累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三.选读---品味语言

1.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品味最美的一个画面,用得最妙的修辞,用得最妙的词语.

四.探究---理解主题

1.小石潭在当时称不上美景,也算不上胜地,只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潭,假如经柳宗元妙笔生花,现在已经成为名胜古迹.发挥你的想像力,假如你和朋友一起去游览,请描绘一下看到的风光.

2.游览了小石潭的风光,你觉得那的环境怎么样,你的心情如何?

3.同是小石潭,为什么柳宗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柳宗元参改革,失贬被贬,这幽深冷寂的环境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这种写法叫寓情于景.

五.联读---赏析体验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物皆情语”的确,景如果没有情绪加入,景是死景,情如不借景抒发,情又太直白,景物与心情相结合,就会出现一种境界.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名言佳句都体现了这种境界,请任选一则赏析.

(多媒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风景图片(配乐)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

三、朗读:

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读)→齐声读

四、译文(四人小组边读边译)

①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②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

①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②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A、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或:游览顺序

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为什么)

⑴逐步引导:

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

⑵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1、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2、进一步巩固背诵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图片背景音乐)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清冽()为坻()

B.为屿()为嵁()佁然()

C.俶尔()翕忽()差互()

D.寂寥()悄怆()幽邃()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课后反思】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 “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工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21、小石潭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式 合作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21、小石潭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

(三)、体会人物的“忧”

1、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

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

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

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屏幕出示)

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情忧伤的原因。

5、教师小结:

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练习:

观察自己的学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景色美 乐在其中

偏 贬

远 谪

幽静冷清 触景生情 抑郁忧伤

景 情景交融 情

21、小石潭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小石潭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 篇8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寂寥 幽邃 居 隶(实词)以 可 以为(虚词)

理解下列语句中文言词的活用:

心乐之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2.感受小石潭独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乐的心情体验,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预习要求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诵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释口译全文,发现标记疑难词句,并试行索解。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

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情,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对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着重理解以下重点词句:

(1)“以”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作为,成为)卷石底以出(而)以其境过清(由于)

(2)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课文注解译)

心乐之(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或:心中为此而高兴、心中感到高兴)。

⑶根据“教学目标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通译全文。

⑷整体感受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因遭贬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潭水便感到高兴,水之清、鱼之乐又带来了片刻欢愉,但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悲凉心境,感情由“乐”而“凄”。

三、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具特色,特别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揣摩品味

1.根据上一课布置的“练习2”进行汇报交流。

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讲评,重点归整出以下内容:

第一段:①听觉:未见水先闻声,喻以玉响,清脆悦耳。

②视觉:清;触觉:洌;精练传神。

③视觉:石奇,形杂,树木青翠,富于变化。写石写树,都衬托水之“清”,全段写发现水潭之乐,句式整散结合,用语简洁自然,节奏张驰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无水之境,突出“清”。

②光与影:亦见水清。

③静与动:游鱼忽静忽动,悠然自得,可爱之至;

④“乐”:拟人。全段以鱼写水,既写出鱼之可爱,也写出水之清澈,又写出人之欢愉。

第三段:写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动形象,特征鲜明。“斗”与“蛇”,一静一动,光线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参差错落。

第四段:写四面环境,突出“寒”、“清”的特点,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二、熟读背诵

要求学生熟练而有表情地朗读,有可能再将全文抄写一遍。当堂背诵课文。

三、比较拓展

1.根据“练习8226;探究”一:讨论本文与《与朱元思书》、《水经注》中写水写鱼的异同。

理解:三文都以鱼写水之清,吴文、郦文都直接写水,柳文则作侧面描写,不着水字,却处处写水,以鱼、石、影的清晰可见反衬水的清澈见底。柳文还移情于物,以鱼之乐表现人之乐。

2.有条件,还可以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遭贬后的心态作比较,谈谈看法。

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必统一认识。

四、课后作业

1.选择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应练习。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元结的《右溪记》一文,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小石潭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

小石潭记教案 篇10

知识能力: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2.理解作者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怨愤抑郁的心情。

教学重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国文人有一句话说: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鸟好兄弟。文人在失意郁闷时寄情山水,唐代有一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出示柳宗元简介,并指名学生读。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学习重要字词的含义。

2.听录音朗读,感受作者描写的情境。

3.学生模仿朗读,注意语调的变化。

四.知与不知试试看.

1.解释下列括号内字词的意思。

水尤(清洌)往来(翕乎)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全石以为底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

以其境过清 为堪为岩

五.临潭观景悦心情.

1.小组合作探究.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写石,哪些句子写水清,找出相关句子,并说明理由。

⑵.文章一开头,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观鱼时与游者乐,可是坐潭后,竟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凄”,矛盾吗?为什么?

⑶、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的景与情如何统一的?

2、学生交流,解决问题。

3、教师小结。

六.寄情山水抒真情。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比赛。

2.作业:任选一处景致把它写成一篇短文。

下载《小石潭记》试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石潭记》试题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案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教案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幽怆的气氛,借助抒发自己在......

    《小石潭记》读后感(汇编)

    《小石潭记》读后感汇编1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读后感大全

    《小石潭记》读后感14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读后感......

    《小石潭记》读后感范文合集

    《小石潭记》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集锦大全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范文集锦9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

    《小石潭记》 教案(精选合集)

    《小石潭记》 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小石潭记教案模板(大全)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七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集锦[范文大全]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范文集锦十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