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序》屈原章的史料价值

时间:2019-05-14 20:5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新序》屈原章的史料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新序》屈原章的史料价值》。

第一篇:试论《新序》屈原章的史料价值

试论《新序》屈原章的史料价值

作者:熊人宽

【内容提要】

《新序》“屈原章”,在“屈原遂放于外”前,省略了“王怒而疏屈平……”。按《新序》之记载,屈原曾“两次使齐”,张仪有“三次至楚”。

【关键词】 :《新序》、屈原、张仪

《新序》“屈原章”是除了《史记》、《楚辞章句》以外,记载屈原事迹较多的资料。本文试图对这篇“不可尽信”的记载,给予合理的解释。谬误不当难免,敬请指正。

一、《新序》屈原章,与《史记》的差异

《新序·节士》屈原章:

「屈原者有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怀王用之。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

张仪因使楚绝齐,许谢地六百里。怀王信左右之奸谋,听张仪之邪说,遂绝强齐之大辅。楚既绝齐,而秦欺以六里。怀王大怒,举兵伐秦,大战者数。秦兵大败楚师,斩首数万级。

秦使人愿以汉中地谢怀王,不听,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曰:“以一仪而易汉中地,何爱仪!”请行,遂至楚,楚囚之。上官大夫之属共言之王,王归之。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屈原使齐,还。闻张仪已去,大为王言张仪之罪,怀王使人追之,不及。

后秦嫁女于楚,与怀王欢,为蓝田之会,……」

与《史记》的差异:

1、“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屈原此次使齐。《史记》未记。

2、“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张仪这次之楚。《史记》没有。

3、《新序》在“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共谮屈原”和怀王十六年的“张仪诈楚”之间嵌入了“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而《史记》中,相应的记载为“王怒而疏屈平”。

4、《新序》记:“蓝田之会”,与《史记》载:“会武关”,不同。

武关位于陕西丹凤县东约八十里,与其西偏北的蓝田有三、四百里之遥。《新序》把“会武关”,说成“蓝田之会”,明显有误。

另外还有个“令尹子兰”称谓的问题。

《新序》中 称怀王时期的“子兰”为“令尹子兰”。有人说:“子兰为令尹乃襄王初之事,不宜置此。”;或曰,《屈原列传》是载“„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没说„令尹子兰‟”,故,“刘向此说不妥”。

古籍中以某人后期的官职、封号……,叙称前期之事,较为常见,不属失误。

其实《屈原列传》中把怀王时期的子兰,也有称“令尹子兰”者。如:怀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1第628页]。故不存在“称谓不妥”的问题。

二、《新序》“屈原遂放于外”的问题

《新序》的要害,是对“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的理解。

(一)、屈学界对“屈原遂放于外”的理解 大致有以下三种:

1、“《新序》之可贵,主要在此”。它证明了在“张仪诈楚”前,屈原被怀王“放于外”。邹汉勋(1805—1854)《邹叔子遗书·屈子生卒年月考》:“考张仪去秦相楚,诈楚绝齐,皆在怀王十六年,则原之见放作《离骚》,必是年也。” 陆侃如也认为,屈原第一次放逐在楚怀王十六年。

2、“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是怀王后期的事。《新序》把它“插叙”在“上官、靳尚,……共谮屈原”和“张仪诈楚”之间,与《史记》记载不同,不可采信。

但是,《新序》中有些《史记》未载的事件,有重要参考价值,可补《史记》之不足。

3、《新序》所述史料价值太差,不足为据。

“刘向的《说苑》《新序》等,本近小说家言,取材又极不严肃,在研究屈原生平上的价值自然更属低一等了。”[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P42~43] 钱玉趾先生说:刘向《新序·节士》屈原篇,“所述史料价值实在太差,不足为据。”[《〈屈原列传〉的错排与〈离骚〉的写作年代》《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 01 P53~56] 这三种意见,都没有对《新序》进行仔细深入的解读,因而说服力不强。

(二)、“王怒而疏屈平”的时间。

因为就要用到“王怒而疏屈平”的时间,故而先行考证。

据《屈原列传》“屈平既绌,其后”是“张仪诈楚”。故“王怒而疏屈平”,当在怀王十六年“张仪诈楚”之前。而怀王初~十四年,屈原正受重用,这些年内不会“疏屈平”。

只有怀王十五年,“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孟子·梁惠王下》]此时怀王要“伐齐而存燕”(见《战国策?魏一》),屈原主“联齐抗秦”。怀王与屈原意见不合,上官大夫等人,可能利用这个机会“共谮屈原”,至使“王怒而疏屈平”。故“王疏屈平”当在怀王十五年。蒋骥:“本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云云,其非同时,可知矣。”[《山带阁注楚辞》] 姜亮夫:“原之被谗,当在十四五年之间也。”[《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7页。] 田耕滋:“屈原被疏,当在怀王十五年齐国破燕之后,楚国首谋联合赵、魏伐齐之前。”[4《屈原被疏原因探幽》《文学遗产》2005年第4期]

(三)、《新序》“屈原遂放于外”剖析

1、《史记》、《楚辞章句》相关之记,均为“疏屈平”。

《屈原列传》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1第626页]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屈原……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2第1-2页]

2、从“疏屈平”到屈原“使齐”这期间不可能“放逐屈原”。

从怀王十五年“王怒而疏屈平”;到“屈平既绌,其后”“张仪诈楚”;再到怀王十七、八年“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史记》连续三次记疏、绌屈原。故这几年中不存在屈原“放于外”的可能性。

再从《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来看,怀王流放屈原,应有三年多的时间。假如像陆侃如先生所说,屈原第一次放逐在楚怀王十六年,地点是汉北,第二年即被召回,出使齐国。[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作家出版社.1956.]——按陆先生所说,流放时间只有一年左右。此论既与《史记》矛盾,又与《卜居》不合,故难以成立。

3、《新序》省略了“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列传》有三处提及疏、绌。《新序》虽然未记“疏屈平”,但是,刘向总不至于否认“疏屈平”之事。如果《新序》要补上“王怒而疏屈平”,那么应当把它放在那里呢?

《史记》“王怒而疏屈平”前,有“上官大夫……,因谗之”;其后,有怀王十六年“张仪诈楚”、十八年“屈原使齐”。《新序》“屈原遂放于外”前,也有“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共谮屈原;”其后也有“张仪诈楚”、“屈原使齐”。可见《史记》所写的“王怒而疏屈平”前后的历史事件,与《新序》“屈原遂放于外”前后的历史事件,两者是相同的。而这段时间内,又不存在“屈原放于外”的可能性。那么“王怒而疏屈平”之事,就应当放在“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共谮屈原。”之后;“屈原遂放于外”之前。

(假想方案:……共谮屈原,{王怒而疏屈平。其后,屈原累逆王意,怀王}遂放屈原于外,乃作离骚。)

《新序》“屈原篇”对屈原一生的概括,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前后连贯、总体相关进行叙事的。与《史记》所记也大体吻合。《新序》:“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与《太史公自序》:“屈原放逐,著《离骚》”[1第945页]完全一致。与贾谊〈吊屈原赋〉:“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所记类似。单就“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看,完全正确。只不过《新序》把它插在“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共谮屈原”和怀王十六年的“张仪诈楚”之间,这样很容易让读者误解:或者以为“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是“张仪诈楚”以前的事;或者误解:《新序》此记,打乱了历史事件的前后顺序和内在联系,文意不通,不能成立。

若是把《新序》的“……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看作是《史记》中“王怒而疏屈平”……“屈原放逐,著《离骚》”,这几件事的简略表述。也就是说,刘向为了行文之便,在“屈原遂放于外”前,省略了“王怒而疏屈平……”等内容。这样理解,既符合《新序》叙事简练的实际,又能使文意融通。——假如这样解读合适,那么《新序》这段文字的标点、分段,当作相应更改(见本文开始的“引文”)。

三、《新序》的可贵之处

(一)、屈原两次使齐

“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是《新序》的“独家信息”。

冯友兰等学者认为,《新序》中屈原二度使齐等记载,可补《史记》之不足。

《新序》中屈原首次使齐的时间,当在“楚与齐从亲”的期间,即怀王十四年或更早。因为怀王十五年有“齐人伐燕”,此时怀王要“伐齐而存燕”,其后就是怀王“怒而疏屈平”,所以怀王十五年不可能派屈原使齐。

《新序》记屈原第二次使齐时说:“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屈原使齐……”。

《史记》曰:“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1.第627页]。《新序》“复用屈原”的说法,似乎优于《史记》。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曰:“后盖又召还,尝欲联齐拒秦”。鲁迅的“后盖又召还”,就接近《新序》的“复用”。

(二)、张仪三次至楚

《史记》、《战国策》等,关于张仪的记述虽然很多,但是,除了《新序》之外,还没发现张仪作为秦使“三次至楚”的内容。

第一次:“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秦王“患”楚怀王重用奉行“联齐抗秦”的屈原。令张仪使楚,离间怀王与屈原的关系至使“王怒而疏屈平”。

张仪首次之楚与“王怒而疏屈平”两者,在时间上是紧相衔接的。前文已叙,“王怒而疏屈平”在怀王十五年,故张仪首次之楚,也应当在怀王十五年。

姜亮夫说:“仪之行赂谗原决不在怀王十六年仪来相楚之时,当先以赂谗去原,更因而来相,遂以绝齐”。[《楚辞学论文集》57页] 第二次:前313年“张仪因使楚绝齐,许谢地六百里,怀王信左右之奸谋,听张仪之邪说,遂绝强齐之大辅。楚既绝齐,而秦欺以六里”。

这与《楚世家》第338页所记,怀王十六年“张仪诈楚”基本相同。也就是《秦本纪》惠王十二年之“张仪相楚”。

有学者认为:《新序》这里所记“张仪是否回秦后再来,《史记》没有记载,不大清楚。也许是两次,也许只是一次中发生的两件事。”

《新序》所记“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是怀王十五年“王怒而疏屈平”之前的事。而“张仪诈楚”(即惠王十二年“张仪相楚”)是怀王十六年的事。故不可能是“同一次使楚中发生的两件事”

第三次:“秦使人愿以汉中地谢怀王”,怀王恼恨张仪,“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以一仪而易汉中地,何爱仪!‟请行,遂至楚”——与《楚世家》第339页所记基本相同。时间为怀王十八年。

(三)、部分大事年表

为了明了起见,可把《新序》屈原章中最有参考价值的部分,排个大事年表。·楚怀王十四年(前315年)或更早,在“楚与齐从亲”期间屈原首次使齐。——“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

·楚怀王十五年,张仪首次使楚,离间怀王与屈原至使“王怒而疏屈平”。——“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

·楚怀王十六年(即秦惠王十二年)“张仪相楚”。——“张仪因使楚绝齐,许谢地六百里,怀王信左右之奸谋,听张仪之邪说,遂绝强齐之大辅”。

·楚怀王十七年,“楚既绝齐,而秦欺以六里。怀王大怒,举兵伐秦,大战者数,秦兵大败楚师,斩首数万级。” ·楚怀王十八年:

屈原二次使齐(或十七年底?)。——“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屈原使齐”。

张仪第三次使楚——“秦使人愿以汉中地谢怀王,不听,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曰:„以一仪而易汉中地,何爱仪!‟请行,遂至楚,楚囚之。上官大夫之属共言之王,王归之。” “屈原使齐,还,闻张仪已去,大为王言张仪之罪。怀王使人追之,不及。” ·楚怀王后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

四、《新序》“屈原章”的可信性 刘向《新序》搜集了先秦至汉初的大量史事、传说和寓言,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但是其中有些记录,对人物、事件作了艺术加工,与历史事实有很大出入,具有文学色彩。如《杂事篇》广为流传的“叶公好龙”,寓言中的“龙”根本就不存在,何以言真?

具体到《节士》屈原章所记,大多与《史记》吻合。问题是它所记的,“屈原两次使齐”和“张仪三次至楚”,这些“独家信息”是否可信?

从情理上讲,自怀王信用屈原,到“齐人伐燕”之前,这段“楚与齐从亲”期间,“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完全是情理中的事。如果屈原和齐国没有这一层关系,“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为什么不派别人,非得把他召回“使于齐”呢?

从“国际局势”看,前314年(怀王十五年)“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孟子·梁惠王下》]此时“战国形势”的焦点是:天下诸侯“反齐救燕”。[见《史记?燕世家》“孟轲谓齐王”;《战国策?赵三》“齐破燕,赵欲存之”;《战国策?魏一》“楚许魏六城,与之伐齐而存燕”。] 怀王要“伐齐而存燕”,屈原主“联齐抗秦”。秦国有可能利用这个君臣意见相左的机会,派“张仪之楚,货楚贵臣……共谮屈原。”

总的看来,“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之记,有一定的可信性。目前虽然难以确认为信史,但是,也还没有人能确证其伪。故《新序》此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补《史记》之不足。

若是未经仔细研究,就认定《新序·节士》屈原篇“所述史料价值太差,不足为据。”那就可惜了这一篇珍贵的资料了。参考文献:

[1]《史记》M岳麓书社 1988年10月

[2]洪兴祖《楚辞补注》(M)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3]何建章《白话战国策》(M)岳麓书社1992年3月 [4]田耕滋〈屈原被疏原因探幽〉[J]《文学遗产》2005年第4期

第二篇:论屈原精神及其价值

论屈原精神及其价值

2011-12-27 15:40:56 来源: 作者:周秉高 评论:0 点击:88

【摘 要】屈原精神的要点,就是关心民瘼,热爱祖国;就是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就是无私无畏,勇敢坚定。所谓“和谐”,决非仅仅是“温柔敦厚”,而是应该将刚、柔二者“调和”起来,方可“谐顺”。今天响应党中央号召,建设和谐社会,不能只宣传孔子,只宣传儒学,而还要宣传屈原、宣传楚辞。屈原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珍贵的价值。

【关键词】屈原精神;爱国;求索;无私;和谐;价值

屈原及其作品在历史上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文学角度说,王逸早有定论:

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

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

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矣。(1)

刘勰《辨骚》亦赞美屈原及其作品“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2)然而,屈原及其作品的价值,远不仅仅止于文学范畴之内。回眸历史,每当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屈原及其作品总会成为号召民众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时代强音和精神大纛。

如,屈原死后不久,“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3)“其行义”者,爱国也。楚国人民本来就有强烈的乡土情结和悠久的爱国传统,屈原的精神,屈原的作品,自然能引起楚人的共鸣。一代又一代的楚人纷纷纪念他,吃粽子,划龙舟„„并以他为榜样,热爱祖国,抵抗强秦。楚国被秦国灭掉后,民间流传有两句话,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4)人们从这两句话中不难看到屈原诗中“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斗争意志。历史事实是,楚亡短短十几年之后,陈胜吴广这两位楚人,揭竿而起,转而攻秦;后来,项羽刘邦这又两位楚人,几年之间,便推翻了强大的秦国。批判的武器化为武器的批判,精神的力量变成武装的力量,最终改变了历史!这就是屈原及其作品在秦楚相争时的巨大影响。郭沫若生前的七言诗《屈原》抒写此事道:

宁赴江流终不悔,卒死雄鬼亦堪奇。

亡秦三户因何故,日月江河一卷诗。

“一卷诗”者,屈原作品也。

还如,有宋一代,国势潺弱,民族危机严重。当时许多的爱国志士,纷纷高歌屈子,诵读《离骚》。张元干在《水调歌头·登垂虹亭》中写道:

洗尽人间尘土,扫去胸中冰炭,陆游《哀郢》(其一)诗中写道: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平时或“手把《离骚》读遍”(《水调歌头·赋松菊堂》),或“窗前且把《离骚》读”(《踏莎行·赋木樨》),或盛赞“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喜迁莺》)。宋末爱国诗人们更是纷纷歌咏《离骚》:

叹沉湘去国,怀沙吊古,江山凝恨,父老兴衰。

正直难留,灵修已化,三户真能存楚哉!

(刘过《沁园春·观竞渡》)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吴文英《莺啼序》)

去国情怀,草枯沙远,尚鸣山鬼。

(张炎《征招·听袁伯长琴》)

著名爱国者文天祥在《端午感兴》诗中写道: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可以说,正是屈原及其作品所表现的爱国精神,孕育了一个又一个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式诗句的爱国英烈!

又如,现代史上,政权腐败,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又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志士仁人们再一次高歌屈子,诵读《离骚》。众所周知,戊戌变法中泣血的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明知有难,决不逃避,从容就义,视死如归。如果再留意一下他的《画兰》诗:

雁声吹梦下江皋,楚竹湘舲起暮涛。

帝子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

人们从诗中不难看出,谭嗣同的英雄壮举显然也受到了屈原精神的激励。中国共产党首创人之一的李大钊,1913年赴日前在一首题为《南天**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的诗中抒发其忧国爱民之情:

班生此去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曛。

去国徒增屈子恨,靖氛空说岳家军。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为示革命,剪发留影,并《自题小像》: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荃不察”一典出自《离骚》。他并在《呐喊》扉页题《离骚》诗句道: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还集《离骚》中的两句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

鲁迅先生逝世之后,被人们称为“民族魂”,而这个“民族魂”身上,我们明显地看到了屈原及其作品的巨大影响。

至于抗日战争之中,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所起到的鼓舞人心的作用更是人人皆知的了。

关于屈原及其作品在中华民族历次生死存亡关键时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例子很多,这里只是略举部分罢了。那么,为什么屈原及其作品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总能起到如此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呢?因为屈原及其作品所体现的,是忠臣赤胆,是义士丹心,是国人圭臬,是民族精魂,不妨为之定个专名曰:屈原精神。这种精神——

如闪电,一直夺目在充满血火洗礼风雨不断的中华民族漫漫征程之上;

如磁铁,一直吸引着古往今来东南西北的忠臣义士之心;

如高峰,一直矗立在多种多样丰富驳杂的世界文明史上;

如航标,一直导引着千秋万代奋发坚定的炎黄子孙的人格指向!

屈原精神,并非一个空洞的名词,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要而言之,有三个内涵。

第一,热爱祖国

这是屈原精神中最亮丽之点,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上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楚国历史悠久,疆域广阔。相同的地理条件,相同的民情风俗,相同的语言习惯,使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凝结成了一种强烈的乡土情结和爱国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楚囚”“南冠”“乐操土风”和“申包胥哭秦庭”等等感人的故事。屈原、《离骚》,正是这种爱国精神的继承和升华,并有着更加具体更加独特的内容。

屈原的爱国精神在其作品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即使“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仍然热爱祖国关心国事;二是迭遭打击,身陷困境,但绝不离开祖国。

(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仍然热爱祖国,关心国事

屈原身处楚怀王、顷襄王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国外,强秦崛起,觊觎关东,妄图吞并天下;国内,小人得势,奸佞当道,朝政黑暗。《战国策·中山》所载秦将白起议论当时楚国形势的一段话可资证明:

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5)

长期参与政事,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职的屈原,在国难当头之际,尽管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惜往日》),他两次被放逐到荒僻的山水田野之间,但没有醉生梦死,也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不断大声疾呼,反复表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焦虑。《涉江》中用一连串比喻揭露当时朝政的黑暗腐朽: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鸦,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卜居》中揭露当时“溷浊不清”的社会是: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如此黑暗腐败的朝政,必将带来亡国的严重后果。《离骚》中明确写道: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哀郢》中警告世人: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怀王十七年春,秦楚丹阳大战,楚国十万人马全军覆没。《九歌·国殇》记载了这个十分激烈的场面: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挚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屈原无比悲愤,又同时热情赞美楚国将士们那种宁死不降的爱国精神和战斗意志: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鲍照诗云:“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见疑被谤,然而仍能热爱祖国关心国事,这充分显示了屈原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二)迭遭打击,身陷困境,但仍然热爱祖国,决不离开祖国

历史上,现实中,有不少这样的人,一旦在国内遭到挫折或打击,便马上走出国门,去谋求官位或金钱。《左传》称之为“楚材晋用”(6),现在则美其名曰“出国发展”。而屈原则决不如此。《渔父》描写屈原被逐以后的情景,十分狼狈: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涉江》描写屈原被放逐地点的凄惨情景是: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他的内心十分痛苦,《抽思》中写道: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他的内心十分痛苦,《抽思》中写道: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在这样的处境里,如果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屈原完全可以离开楚国,到别国去谋取高官厚禄。因为“楚材晋用”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人们习以为常;司马迁也曾经假设过:“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7)但是,屈原没有这样做,他没有离开生养自己的祖国!一篇《离骚》,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何谓“离骚”?即离别的忧伤:不能不离,离又不可。不能不离,是指屈原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他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那么在楚国就已经没有他的任何官爵和俸禄,而只有痛苦和忧伤,但是,屈原自幼心中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结:

后皇嘉树,橘来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一志兮!(《橘颂》)

更何况,当时楚国内忧外患,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作为祖国的一个儿子,他怎么能弃国而去呢?《离骚》先用大量篇幅陈述了“不能不离”的理由,接着想象自己离开楚国去别国追求高官厚禄时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欢乐愉快的情景,但是最后——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文气嘎然而止,犹如骏马注坡,诗人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充分的表述和抒发。在《哀郢》一诗中,屈原更是含着热泪高声歌唱: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连禽兽都知道热爱自己的乡土,更何况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楚国的儿子呢?这是一种多么崇高伟大、感人至深的爱国精神啊!

第二,上下求索

《离骚》有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什么?他求索理想。屈原的这种精神也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的。中国古代有很多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和“后羿射日”等等。马克思指出,神话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8)换言之,上述古代神话生动地表现了我们祖先对理想的追求精神。《天问》就是保留古代神话较多的作品之一。屈原的一生,更是求索理想的一生,而且他求索的还是美好的政治理想。《离骚》结尾唱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意思就是:既然无人能同我一起实现那美好的政治理想,那么,我就要向古代的贤人彭咸学习,宁死也不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由此可见,“美政”是屈原一生执着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种抱负。这种“美政”理想,在屈原作品中表现为两点内容:

(一)以民为本,关心民瘼

这是屈原理想政治的核心。屈原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一个君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民做事,只有深得民心,国家、政权才能稳固。《离骚》写道: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大招》中写道:

德誉配天,万民理只。

屈原自己,一直关心民生疾苦。他在诗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哀郢》)“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抽思》)这些诗句是讲,屈原看到百姓遭难,备尝艰辛,使他觉得责无旁贷,必须留下,“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抽思》),即用自己的笔,反映民生疾苦,劝告君王实行美政。

(二)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真正管理好国家,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呢?屈原认为有两个方略必须做到,一是“举贤授能”,二是“修明法度”。《离骚》的原话云:

举贤而援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翻译成白话,就是讲,选拔贤良,重用能人;遵守法度,决不偏斜。屈原认为这是正确的治国方略,必然会利国利民。关于这两点,前贤论述备矣,此处不再赘叙。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如果满足现状,耽于安乐,停步不前,那么,就意味着停顿,意味着倒退,意味着灭亡!只有在理想之光的照耀下,不断努力,不断追求,不断奋进,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兴旺!这是真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屈原精神恰好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第三,无私无畏

楚地民情勇悍敢斗。汉初张良曾劝刘邦说:“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9)司马迁也在《淮南衡山列传》的赞语中下了个判词:“夫荆楚僄勇轻悍,好作乱,乃自古记之矣。”(10)如果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斗,那么这仅仅是匹夫之勇,强横野蛮;如果是为了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原则而斗,那么这就是勇敢高尚,刚强不屈。屈原属于后者,而且可以说,屈原精神正是楚人勇悍敢斗性格的杰出代表和高度升华。

屈原上述那种美好的政治理想,必然要同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反动统治者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故谗人奸党鼓噪而上,群起而攻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涿谓余以善淫。(《离骚》)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离骚》)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哀郢》)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怀沙》)

足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怀沙》)

昏庸的楚王也厌恶屈原为民请命的政治主张,屈原写道: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离骚》)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离骚》)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惜住日》)

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惜住日》)

在如此严酷的政治压力面前,有些人,甚至连屈原最亲近的人都劝屈原放弃原则,放弃以民为本、关心民生疾苦的政治主张:

女媭之婵媛兮,婞申申其詈余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离骚》)

但是,屈原并没有屈服,因为他心中装着的只是国家和民众。《离骚》有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屈原指天发誓,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国家。所以当他遭遇到巨大挫折和沉重打击时,没有退缩、没有动摇,没有犹豫,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是为了坚持美好的政治理想,他坚强不屈,至死不渝。请看《离骚》中的下列诗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国前圣之所厚!/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之所以能执着坚定至死不渝,关键在于他有无私精神。因为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只有心中坦荡,无所畏惧,才能即使迭遭打击,吃尽苦头,但仍百折不挠,矢志不渝。无私,是屈原精神的基石。屈原的这种精神,这种气节,难道不是“高山仰之,景行行止”吗?

综上所述,屈原精神的要点,就是关心民瘼、热爱祖国!就是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就是无私无畏、勇敢坚定!反映这种精神的作品,是饱含血泪的呐喊!是振聋发聩的雷鸣!是催醒国魂的战鼓!是流芳百世的绝唱!

那么,屈原精神及其作品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还有没有意义?还有没有价值?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从理论角度说,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一直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批判继承:“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11)。屈原热爱祖国、上下求索、无私无畏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以,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所应当要继承,要吸取。这是毫无疑问的!毛泽东主席生前早已指出了这点。多种资料都记载过一件事,1949年12月6日晚,毛泽东主席在访问前苏联途中,火车上与前苏联汉学家费德林(一译“谢德林”)谈论中国文学时高度评价屈原。他说:

(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

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

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的见证。(12)

根据毛泽东主席生前对屈原作品异常酷爱的程度看,这段记述应该是可信的。毛主席这段对屈原的评价实在太高了,称之为“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甚至还说“我们就是他生命的见证”,这简直是以屈原精神的继承者自居,实属前所未有!另据报载,1972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建交时,毛泽东主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的身份将一套宋版《楚辞集注》(而非《论语》之类)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日本国首相。外交无小事,毛主席此举意义之重大,实在值得人们反复深思!

其次,从现实形势看,屈原精神的价值尤其值得重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繁荣,社会迅猛发展,但同时,西方一些不好的东西也随之钻了进来,如自私自利,金钱至上,贪图享乐,追求刺激等恶魔,流毒华夏,肆无忌惮,以致不少人寡廉鲜耻,道德伦丧,崇洋媚外,违法乱纪,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正常前进。这些年,党中央倡导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塑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荣辱观;强调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还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似乎正在推向高潮,“国学”一词炒得十分火热。这个潮流原来的动机应该说是不错的,但是现在有个倾向值得注意,即导向问题。根据时下的宣传看,似乎“国学”就是儒学,所谓“弘扬传统文化”竟与“弘扬儒家文化”画上了等号!对于孔子及“四书五经”等儒学的宣传,简直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古典的在庙堂,时髦的在影视,上至中央大报,下至小学课堂,到处可见孔子,那处都有儒学。据《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报道:“各式各样的儒学堂、国学班,如今遍地开花。学生们坐在教室里,身着长袍,手捧‘四书’‘五经’诵读,颇有一番古代私塾的味道。”(13)面对这种畸型的社会现象,王蒙同志看不下去了,大声疾呼道:“如果以《三字经》作为培养下一代下两代的圭臬,那么我们建设成的将不是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他还说:“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先生(按:真正的“国学”大师)生前曾对儒家治国说颇感困惑,他甚至于觉得不便说话了。他主持的‘文津图书奖’ 奖励了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14)在这股畸型的“国学”风大作之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宣传却相形见绌,甚至有的名校名刊上还有文章攻击屈原“不能免俗”„„!这种状况令人困惑,令人悲哀。屈原及其作品本身,早已经过历史检验,“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根本用不着别人宣传炒作。但目前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畸型宣传,对于事业,对于民族,对于国家,却不能不说是一种偏颇、一种损失。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多样的,正是丰富多样甚至相反相承的各种思想文化融汇而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仅就风骚而言,便是风格截然不同的两种精神产品:风,温柔敦厚;骚,刚强不屈。《礼记•经解》有云:“温柔敦厚,诗教也。”(15)《国殇》有云:“终刚强兮不可凌。”刚柔并举,方为健美;软硬兼施,始成至力。正因为“风骚”并列,相得益彰,才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健美多姿的风格。现在,党中央号召建设和谐社会,那么,何谓“和谐”?谐者,和也。“和”又为何?从政治角度说,“和”,即刚柔相济之谓也。《周礼·地官》有“大司徒”一职,“大司徒”者,“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也。此处“扰”者,驯也,“教万民”之意也。“大司徒”职责之一,乃“以向三物教万民而实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注云:“和,不刚不柔”,又云“谓宽猛相济者也。”(16)《春官·大司乐》亦载其职责之一为:“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注云:“和,刚柔适也。”(17)因此,所谓“和谐”,决非仅仅是“温柔敦厚”,而是应该将刚、柔二者“调和”起来,方可“谐顺”。今天响应中央号召,建设和谐社会,从舆论、宣传角度说,首先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大旗,其次还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只宣传孔子、只宣传儒学,因为如果长久这样畸型宣传,其结果很可能就要像王蒙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建设成的将不是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同时还要宣传屈原、宣传楚辞、宣传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指导,去正确地诠释儒学、诠释楚辞、诠释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从现实需要看,屈原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珍贵的价值!

第三篇:新序二则

十七

《新序》二则

教学目标:

1、由诵识文:由对话与字型感受,品赏传统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2、因文悟道:“无欺、不贪”与“诚信守法”的现代公民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1、提问:谁能讲一讲“叶公好龙”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

明确: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利用寓言、比喻等形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就是西汉的刘向编撰《新序》的目的所在。

2、提问:他为什么可以提意见呢?(看注释)

明确:因为他20岁就做了“谏议大夫”的职务,专门给皇帝提意见。后来被皇帝召到“天禄阁”主持经传、诗赋的整理校正工作达20年之久,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开设讲坛传授儒学经典知识,犹如现在的百家讲坛,名噪一时。他不只传授知识,还编撰史书,为这些书籍编篇目,写叙录。成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校雠学”的创始人。其文多为奏疏以及校书后为古书写的“叙录”。

3、刘向受到儒家思想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他认为善行可以改变天意,转危为安。所以《新序》中记载了许多西汉时期人物的善德懿行,希望善行能感动上天。例如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孙叔敖看见双头蛇然后又把他杀死埋掉,认为自己将要死了,后来他的母亲告诉他“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结果孙叔敖不但没有死,还升为楚令尹,得到很好的声誉。

二、介绍背景:

1、孔子以仁为核心,他发现一个人大仁大义,非常想拜他为师,但是他晚生了20年,当孔子找到他,想向他学习的时候发现这个人已经死了。孔子非常伤心,他慨然地位这个人写下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十字碑文,“呜呼有吴(今江苏)延陵君子之墓”。(这是一个很有名的碑文,除了武则天的无字碑文。)这个人就是季子。

2、提问:朗读一遍,并请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用现代汉语复述一下。

提示:背景是延陵季子(延陵是其封地)受到晋国的邀请前去拜访晋国的国君,(题目中的西聘),为什么到徐国去拜访徐军了呢?当时地理上徐国是吴国到晋国的必经之地,是水陆的交通要害,季子在当时很有名气,因三让君位而出名、博学多闻,徐国的国君也是很会治国的的,季子也是慕名而来。到徐国一看百姓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社会风气。两个人交谈甚欢,把酒言欢,两个人相见恨晚,成了知己。徐君看到宝剑就流露出想要的表情,季子心理就暗暗许下了承诺。史书中说延陵季子是吴王的第四个儿子,最小但是最贤德。兄弟皆爱之。

3、刚才同学概括的比较简练,但是文章比较生动,味道全在对话当中,有了这个背景之后,大家再来读这段对话,想象延陵季子正气凛然、相貌堂堂的样子。在江苏有5座延陵季子的雕塑,据说他也是仪表堂堂。

有一句广告词中说“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感动”,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孔子如此感动呢?

明确:诚信不欺的品格。具体的说就是“爱剑不伪心”。伪:诈也。有人刻意的去做叫做伪,解释成欺骗。延陵季子有一颗怎样的心呢?高洁的、真实的、高尚的心。一般来说,如果做一个真人,就会心有所想,口有所言,身有所行。(板书:心——言——行)。我怎么想就怎么说,我怎么说就怎么做。这个地方延陵季子跳过了“言”,只是心许这样去做了。这是一个很诚信的人。什么叫信?人言为信,一字千金,讲出来就是守诺,欺诈了自己的真心就是伪,跟伪相关的,有所不为就是“佛”,不去做蒙蔽自己真心的事情。这就是佛的境界。

4、小结:学完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延陵季子这个人为什么让孔子如此感动,这个故事只是延陵季子诚信无欺的一个方面,一件事情,但是确实是他身上的贤、义的具体写照。尽管几千年后我们再读这个故事好像觉得仍然有点不可思议,那是因为我们蒙蔽了自己的内心,每一个人都有向上的、光明的心。延陵季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文化影响。李白在诗中写道“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杜甫、黄庭坚对他也是非常佩服。

5、大家从自己的学习中有没有无欺、讲究诚信这样的例子?

明确:曾子杀猪、曾国藩早年做学问的时候写日记,什么都记,例子不方便讲了,把他梦到他的一个好朋友做主考官得到了四千两银子,皇帝又赏给他一千两银子,他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意在批评自己做学问的好利之心欺骗自己的内心,检讨我真是卑鄙啊,我真是丑陋啊。得到老师的表扬。

6、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你们看和大家概括的一样吗?

明确:诚信无欺延陵季子

宋人有得玉者

1、朗读故事,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人物——子罕,事件——宋人献玉给他,他不要。“我以不贪为宝,君以玉为宝,若予我者,皆丧宝也。”“子罕之所宝者(不贪的品行)至矣”这是一种非常高的道德评价——达到极致。寶(宝的繁体),珍也,从玉,从贝。(《说文解字》中注)它的意思和玉和贝有关。这个字的意思是家有珠玉,玉在传统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玉有五德”,用玉来比君子的品性和节操。如此珍贵的东西但是子罕不要至少说明他不贪的品质和玉是等价的,这种不贪廉洁的品德是可贵的。

2、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最好能够和上一个故事形成对联。(创造发现的喜悦)

明确:廉洁不贪司城子罕(司城是他的官名)

提示:严格从押韵的角度是不合格的,但是从内容上很好了。但是还要在上一个故事后面加上一句,诚信无欺延陵季子,后继岂无子?试着对出下联。

3、提问:联系自己生活,谈谈怎样看待子罕“以不贪为宝”?说说你的“宝”是什么?

明确:这“宝”即精神的宝物,是超脱于物质层面的宝。他以此为宝,表明了子罕的超过常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作者通过设喻的手法,从人对宝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强调子罕不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操守。由此得出“其知弥精,其取弥精”一个人的知识越精深,一个人的选择就越精妙。这里的知识一指道德修养,二指智力培养。总而言之就是一个人要有精神追求。贤者从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选择后者这里是道德修养提升的需要,体现了其精神的崇高。当今社会有些贪官就是智商高品德底下,抵不住诱惑无法坚守本性,在物欲面前心理失衡,这是道德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缘故。历史上如孔子的学生颜回、季羡林等都是很穷的,生活不富裕,但他们都有高尚的仁德,别人都羡慕他们,他们自己也很快乐。“一个人只追求吃穿,他的格不高。”——季羡林

客观地说人没有饭吃,就会饿死;没有衣穿,就会冻死。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物质比什么都重要,但在一般情况下,人的精神追求要远远超过物质追求。古时还有一个故事叫做终身食鱼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故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注释)①{馈}赠 ②{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译文:从前,有人向郑国,国相赠鱼,郑相不收受。有人对郑相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郑相说:“我因为特别喜欢鱼,”所以不收受别人送来的鱼。“收受了鱼就失去我的傣禄,不能再吃到鱼了;不收受礼物,我这能得到傣禄,终身能吃到鱼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价值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价值

课题编号:QJG125—016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研究

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鲁青山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史料教学首先在西方逐渐发展起来。在我国,随着教科书中引用史料的不断增加和高考历史试卷中材料题题型比重的不断攀升,史料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

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从史料出发,利用史料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重视史料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历史学科中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都比较熟悉,它强调教师的讲授,学生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方式,如划课本,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体现不够。结果造成我国中学生长期以来“喜爱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状况,这也与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密切相关。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列为当前中国历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之一。

史料教学,注重应用史料来进行学习,包括史料的收集、甄别和运用,把史料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藉此来认识历史的本来面貌,寻找历史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历史方法的习得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史料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史料(包括自己的搜集),分析鉴别史料,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重构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像一位历史研究者一样来认识历史、考察历史。具体做法例如: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时常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明确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进行讨论;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论述加以比较;选出一个主题,给予学生多段来源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对照整理,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他自己的推演,得出自己的结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眼光去找出史料中带来的问题,并用他自己的方式处理。

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史料的运用,进而了解历史现象所蕴涵的历史发展规律,思考与探索众多历史现象背后复杂的因果关系,最终形成学习者对历史的认识结论,这就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通过典型史料的引用和运用示范,可以使学生知道,历史学独具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对客观资料的发掘、了解和掌握,更在于对已有资料的判断、分析和运用,进而构建个人对历史的解释体系。

所以说,史料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习得历史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有效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尤其是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价值,指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价值是态度的核心。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

我国中学历史科一贯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采用说理的方式阐明事理,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这样的方式带有说教的因素,有时教育效果可能会不甚理想。

史料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获取相关史料,鉴别、分析史料,进而分析、解答历史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具有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并提出了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同时,明白了事理,了解了历史,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道德修养。

总之,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认知的问题,更有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单纯说教的方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体验,自己得出结论,不仅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而且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而史料教学,正是达成这一目标要求的有效的、可行的教学方式。

因此,广大一线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史料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用,积极利用史料作为教学的基本素材,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从中自主建构知识,领悟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发展史学能力,同时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五篇:2014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

主题-公允价值计量 2014年9月

一、制定背景 2

(一)与国际准则修订趋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受到全世界关注。为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建立一套全球统一 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就是与国际金融危机密 切相关的重要准则之一。为响应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的 倡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加快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项目的研究和 制定工作,并于2011年5月12日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 —公允价值计量》。

一、制定背景 3

(二)进一步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规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国内的 广泛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经济运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 要。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处 理规定分散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 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多项会计准则中。有必要根据我国现有市场特征对公允价值计量制定相关的会计处理规 定,并提供详尽的操作性指导。

二、准则要点 4

(一)公允价值的新定义

该准则修订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即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 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 的价格。在应用新定义中,应注意: •清算等被迫交易不属于有序交易。

•假设有序交易是在主要市场进行的,或者当不存在主要市场时,在最 有利市场进行。主要市场和最有利市场应当是企业在计量日能够进入 的市场,因此对于不同的企业,相同的资产或负债可能具有不同的主 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

二、准则要点 5

(一)公允价值的新定义

•应考虑市场参与者(而非特定的企业)在计量日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 定价时考虑的特征,例如资产的状况、所在位置、对资产出售或使用 的限制等资产本身的特征,而非持有人的特征。

•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应当基于最佳用途,这意味着不能简单 基于资产的现有使用方式或状态计量公允价值。

•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明确了以转移价格为基础计量,不再基于清偿 价格,同时还应当考虑不履约风险。在现行准则下,未明确在计量负 债的公允价值时是否需要考虑不履约风险。

二、准则要点 6

(二)计量单元 计量单元是资产或负债以单独或者组合方式进行计量的最小单位。以 单项还是以组合的方式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计量结 果可能不同。采用何种方式将取决于该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单元。计量 单元通常是由其他相关会计准则所规范的。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 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所规范的金融工具的计量单元通常为单 项金融工具,企业不应根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规模大小而进行相关溢 折价调整。

二、准则要点 7

(三)估值技术

企业在计量公允价值时应当采用恰当的估值技术。估值技术应当尽可 能多地使用可观察输入值,尽可能少地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并且这 些输入值与市场参与者对相关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输入值应当 保持一致。

可以采用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估值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计量 公允价值,并优先采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

二、准则要点 8

(四)公允价值层次

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将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输入值按照优先 顺序分为三个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级次由对公允价值计量整体而言重 要的输入值所属的最低层次决定。

与现行准则中的划分规定一致。明确了在能够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 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时,通常应当将该报价(第一层次输入值)不加调 整地应用于公允价值计量。

二、准则要点 9

(五)关于非金融资产的最佳方式使用假定

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非金融资产,应当考虑市场参与者将该资产用于 最佳用途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或者将该资产出售给能够用于最佳用 途的其他市场参与者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最佳用途,是指市场参与者实现一项非金融资产或其所属的资产和负 债组合的价值最大化时该非金融资产的用途。

三、适用范围 10 适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而关于是否要求或者允许企业采用公允 价值计量相关资产、负债和权益工具,则由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规范。下列各项的计量和披露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允价值类似的其他计量属性的计量和披露,如《企业会计准则

第1号—存货》规范的可变现净值、《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规范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分别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11号—股

份支付》。

21号—租赁》。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1 资产或负债特征:

征。

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对该资产或负债

进行定价时考虑的特征,包括资产状况及所在位置、对资产出售或者 使用的限制等。

限制条件会影响公允价值。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2 示例—对权益工具出售的限制

某主体持有一项法律上或合同中规定在一段特定期限内限制出售的权 益工具(一项金融资产)(比如:该限制条件可能会限定只能出售给 符合条件的投资者)。

这项限制是该工具本身的特征,并将会被转移给市场参与者。在此情 况下,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将以在公开市场交易的同一发行人 的其他相同但无限制的权益工具为基础并做出调整,以反映该限制条 件的影响。这项调整将反映市场参与者因该权益工具无法在特定期限 内进入公开市场的有关风险而要求的金额。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3 市场:

管理层应基于在主要市场上(当没有主要市场时,在最有利市场上)发生的假设交易确定公允价值。主要市场:

是指具有资产或负债最大的交易量和最高的活跃度的市场。要确 定主要市场,管理层需要评价各种不同市场的活跃度。在没有相 反证据的情况下,主体通常进行交易的市场被假定为主要市场。主体的主要市场是指主体能够进入的、具有该资产或负债的最大 交易量和最高活跃度的市场,即使其他市场上的价格更具优势。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4 市场:

管理层应基于在主要市场上(当没有主要市场时,在最有利市场上)发生的假设交易确定公允价值。最有利市场:

最有利市场是指在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成本之后,能够使得出售 资产所收取的金额最大化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金额最小化的市场。要确定最有利市场,管理层需要评价其合理预计能出售该资产或 转移该负债的所有潜在市场。对于非金融资产,将从市场参与者 的角度,基于“最佳使用”这一估值前提,识别潜在市场。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5 市场:

管理层应基于在主要市场上(当没有主要市场时,在最有利市场上)发生的假设交易确定公允价值。市场准入:

在评价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时,符合条件的市场限于主体能够 在计量日进入的市场。由于不同报告主体可能有不同市场的准入,因此报告主体之间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可能不同。

尽管主体必须能够进入该市场,但不需要其能够在计量日出售该 资产或转让该负债才可以以该市场上的价格为基础计量公允价值。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6 示例:

某商品交易商的报告日期为20X0年12月31日,正好为星期六。该商品 交易商持有的商品X既可进入零售市场,也可进入批发市场。主要市场 为批发市场,因为其具有该商品最大交易量和最高活跃度的市场;但 零售市场的销售价格通常较高。批发市场只在工作日交易,而零售市 场也在星期六交易。

该交易商不允许仅仅因为批发市场(主要市场)不在计量日交易,而 采用较高的零售价格作为该商品的公允价值。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7 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在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上出 售该资产或转移该负债的成本,该成本直接归因于该资产的处置或该 负债的转移并且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标准:

(a)该成本直接由该交易引起,且为该交易所必需。

(b)如果主体不做出出售该资产或转移该负债的决定,就不会发生 该成本。

准则禁止针对交易费用调整公允价值,但却要求在确定最有利市场时 对此予以考虑。尽管在确定哪个市场最有利时考虑了交易费用,但用 于计量该资产公允价值时,不能针对这些费用对价格做出调整(尽管 针对运输成本可以做调整)。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8 示例:某主体拥有一项可以在交易量相似的两个不同市场上以不同价 格出售的资产。该主体在两个市场上都进行交易,且能够获得该资产 在这些市场上的于计量日的价格。该资产没有主要市场。

在A市场,收到的价格为C27;该市场的交易费用为C3;将该资产运 输至该市场的成本为C3(也就是说,在A市场收到的净额将为C21)。在B市场,收到的价格为C25;该市场的交易费用为C1;将该资产运 输至该市场的成本为C2(也就是说,在B市场收到的净额将为C22)。A市场 B市场 价格 27 25 运输成本-3-2 24 23 交易费用-3-1 21 22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19 示例:

1、如果A市场是该资产的主要市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将在考虑运输 成本之后,采用在该市场收到的价格计量(C24)。这种计量方法同 样适用于B市场(C23)。

2、而由于该资产不存在主要市场,因此其公允价值将采用最有利市场 上的价格计量。最有利市场是指在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成本之后,能 够使出售该资产所取得的金额最大化的市场。

主体将该资产在B市场出售所能收到的净额(C22)是最大的,因此该 资产的公允价值采用该市场上的价格(C25)减去运输成本(C2)进 行计量,得出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为C23。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0 市场参与者:

公允价值计量应当以市场参与者假设为基础(也就是说,这不是以主 体特定假设为基础的计量)。市场参与者是指在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 场(或最有利市场)上符合以下条件的买家和卖家:

—交易对手不是关联方。但这并不排除在有证据表明交易符合

市场条款的情况下,将关联方交易价格作为估值输入值。

—交易对手运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包括可能通过常规和

惯例的尽职调查获取的信息,对资产或负债以及交易具有合理了解。

—交易对手有交易的动力,而

不是被强迫或其他方式强制交易。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1 非金融资产特定考虑事项—最佳使用:

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以市场参与者角度的最佳使用为基础。该 要求不适用于金融工具、负债或权益。最佳使用要考虑对资产进行以下使用:

—考虑市场参与者将考虑的实际特征(比如:房

地产所在地或规模);

—考虑市场参与者将考虑的对资产使用的法律限

制(比如:区域规划法规);

—考虑资产的使用是否会产生足够的收入或现金

流量,以带来市场参与者要求的投资回报。这应当包括将资产转变到 该用途的成本。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2 示例:

如果一块土地当前被用作耕地,则公允价值(假定最大程度和最佳使 用是继续将其用作耕地)应当反映继续将这块土地作为耕地使用所带 来的利益,包括市场参与者可能获得的任何税款抵减。

但是,如果确定市场参与者将考虑把土地的另一种使用作为最佳使用(比如:商业用地或住宅用地),公允价值应当包括将土地进行重新 规划以符合市场参与者的预期用途所相关的所有成本(比如:可行性 研究支出)。此外,为另一不同用途所做的土地准备工作涉及的拆除 成本及其他成本,也应当纳入公允价值估计中。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3 负债和权益特定考虑事项:

负债的转移—公允价值计量假定金融或非金融负债或主体的自身权益 工具(比如:在业务合并时作为对价发行的权益)在计量日向市场参 与者转移。负债或主体自身权益工具的转移基于以下假设:

(a)负债仍未偿付,受让的市场参与者需要履行该义务。负债不会在计 量日与交易对手结算或者以其他方式偿清。

(b)主体的自身权益工具仍发行在外,受让的市场参与者将行使和承担 与权益工具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权益工具不会在计量日取消或以其他 方式偿清。

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转让价值,而不是结算价值。在实务中,结算价 值与转让价值之间可能存在重大差异。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4 示例:

一家银行持有票面价值为C100,000、市场价值为C95,000的债务类投 资。市场利率与票据中的金额一致;但由于市场对不履约风险的顾虑,给予C5,000的折扣。

结算价值:除了异常情况之外,预计交易对手(A方)需要全额支付票 面价值才能结清债务,因为银行可能不愿意通过市场折扣或信用风险 调整对票据打折。因此,结算价值将与票面金额相等。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5 示例(续):

转让价值:为了计算转让价值,A方必须搭建模拟交易,在模拟交易中,具有类似信用状况的另一方(B方)按照与票据大致相同的条款寻求融 资。B方可能选择与银行签订新的债务协议,或者在转让交易中向A方 收取现有票据。

对B方而言,通过新的银行票据获取融资或者假定承让现有票据获付 C95,000应当没有差别,因此转让价值将为C95,000;比结算价值少 C5,000。该金额是持有相同债务作为资产的市场参与者认为具有的价 值。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6 合理选用估值技术,估值技术应当:

供取得

入值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7 估值技术:

以及其他相关市场交易信息进行估值的技术。

现行重置成本)的估值技术。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8 公允价值层级:

企业应当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首先使 用第一层次输入值,其次使用第二层次输入值,最后使用第三层次输 入值。

第一层次输入值是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 未经调整的报价。活跃市场,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交易量和交易频 率足以持续提供定价信息的市场。

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 观察的输入值。

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29 公允价值层级:

要意义的输入值所属的最低层次决定。企业应当在考虑相关资产或负 债特征的基础上判断所使用的输入值是否重要。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所 属的层次,取决于估值技术的输入值,而不是估值技术本身。

值。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30 公允价值层级:

一般来讲,对于符合公允价值级次第一层级的价格或其他输入值,管 理层应当能够从多个来源获得该价格。第一层级输入值涉及在交易所 或者在活跃指数/市场所在地交易的项目。

在某些情况下,报告主体可以依赖定价服务或代表了多名经纪人协商 报价后的发布价格。但可能不明确是否能够按照所提供的价格进行交 易。为了支持经纪人报价或从协商定价服务机构获得的信息能作为第 二层级输入值的认定,管理层通常应当开展尽职调查,了解价格是如 何制定的,包括了解用于确定价格的输入值的性质和可观察性。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31 示例:

定价服务商能提供活跃交易权益证券的报价,其报价如果得到报告主 体证实,将作为第一层级输入值。

同一家定价服务商还可能提供基于矩阵定价的公司债券价格,取决于 模型中采用的信息,该价格可能构成第二层级或第三层级输入值。矩阵定价法—一种主要用于给某些类型的金融工具(比如债务证 券)估值的数学技术,它并不单纯依赖特定证券的报价,而是依 赖证券与其他基准报价证券的关系。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32 主要增加的披露要求:

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的公允价值相关

披露要求相比,该准则所规定的披露要求有所增加。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以及不以公允价值计量但需要披露 其公允价值的资产和负债。

四、准则主要内容的理解 33 主要增加的披露要求:

和非持续的公

允价值计量,分别适用不同的披露要求。非持续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 资产和负债(例如期末以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计量的持有待售的固定 资产),以及不以公允价值计量但需披露其公允价值的资产和负债(例如贷款和应收款项),所要求披露的信息相对较少。

五、衔接规定 34 的,企业不作追溯调整。

则要求不一致的,企业不需要按照本准则的规定进行调整。35 课件内容仅为专业人员理解和执行准则所作的一般性指引和参考,不代表对监管机构规定文 件所作的权威解释,也不能代替专业人员对准则的全面学习和对实务问题的专业判断。

下载试论《新序》屈原章的史料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新序》屈原章的史料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阜阳地区抗战老兵口述史料的应用价值

    论阜阳地区抗战老兵口述史料的应用价值 【摘 要】 文章认为,阜阳地区抗战老兵口述史料在阜阳地方历史文献编撰、充实阜阳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推动阜阳市抗战历史的研......

    新主人翁精神1-4章学习心得

    新主人翁精神1-4章学习心得近期在公司的组织下学习了高贤峰老师的新主人翁精神,我对主人翁的精神有了更加深一步的了解。主人翁精神在我们当今社会里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现如......

    章鹏飞:创新将提升城市的价值

    章鹏飞:创新将提升城市的价值 杭州,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改革创新的先行者,率先提出并实施“浙商回归”工程。今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集中部署“浙商回归”工程,强化组织......

    近二十年来新发现的屈原资料真伪及其学术价值

    近二十年来新出现的屈原资料真伪及其学术价值 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 黄震云 [内容摘要] 文章对近二十年的考古发掘、田野调查、民间传说以及传世文献中正史、谱牒、方志、笔记......

    高二语文新序补充练习

    高二语文《新序》补充练习 班级 姓名一、 阅读文言文,请用现代汉语完整翻译故事。 墨者有钜子腹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1、墨者①有钜子②腹黄享③,居秦,其子杀人。 ①墨者:指......

    越秀区代表处新成立刻章申请书

    越秀区新成立的代表处刻章所需资料和手续: 1、刻制印章申请书(首席代表签名),非首席代表本人办理需提供首席代表人(签 名)授权办理刻章委托书; 2、境外企业驻穗办事处提供的......

    越秀区事业单位新成立刻章申请书(新版)

    刻章申请书 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分局: 根据xxx[xxx]xxx号文件,我单位广州市XXXXX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于XXX年XX月XX日成立,现因工作需要,需刻制广州市XXXXX公章、财务章各壹枚.望给......

    新工伤档案整理顺改新序

    工伤待遇报销材料整理顺序 新工伤一次性医疗待遇报销(一类死亡) 1 A4纸一张 2 身份证复印件 3 事故申告 4 受理通知 5 认定决定通知书 6 死亡证明 7 涉及民事的(交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