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经典作品赏析
卓别林(Sir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Jr)
卓别林,英国电影喜剧演员,导演,制片人,反战人士。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奠定了现代喜剧电影的基础,一度被誉为“喜剧之王”,卓别林戴着圆顶硬礼帽和礼服的模样几乎成了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往后不少艺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从1919年开始,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拍摄80余部喜剧片,其中在电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这些影片反映了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过程。卓别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对下层劳动者寄予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辛辣的讽刺,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作为一个从无声片时代成功过渡到有声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卓别林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难以估量。
《淘金记》赏析
《淘金记》改编自唐纳·派莫的短篇小说,是卓别林电影风格的集大成之作,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也是卓别林最钟爱的作品。《淘金记》讲述了一批贫困人士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前往环境恶劣的美国西部去淘金。许多人失败了,不是被狂烈的暴风雪天气吓到,就是缺乏坚定的意志让自己留在这片土地上。而卓别林扮演的小个子流浪汉不畏艰险,留在了阿拉斯加,并且遇上了一系列有趣又惊险的事。《淘金记》分三个段落。第一部分,是小不点和两位难友在小木屋中发生的故事,第二部分,小不点遇见舞女乔治亚的故事,第三部分,小不点与吉姆重新联手,找到金矿的故事。
和其他多部作品一样,《淘金记》也是一部关于流浪汉与舞女的故事。在喜剧的表象下面,埋藏着深层的辛酸。结局颇具讽刺,小不点穿上华贵的衣服,仍会蹲下身去捡别人丢弃的雪茄头,表现了金钱可以改变个人的物质生活,但却改不了人们的本质特性。
在这部作品里,卓别林加入了很多想象力丰富而且喜剧效果出色的素材,像经典的“煮食皮靴”场面,以及“小包面舞”、“带狗跳舞”、“别人打架而枪总对着自己”、“悬崖木屋险象横生”、“查理变公鸡”等等,都成为后世参考模仿的对象。在影片的风格上,本片将滑稽叙事、悲剧色彩、抒情韵味三者作巧妙的平衡结合,使它成为别林作品中成熟期代表作。往后的作品增加了不少社会批判色彩,反不如本片直接关注十九世纪末阿拉斯加淘金潮中的小人物来得那么单纯和乐观。而本片的圆满结局也是他以后的作品没有的。
在默片时代,电影演员靠个人肢体动作来完成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到了卓别林的电影里,全景镜头,让卓别林的个人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女人四十》与伦理片
伦理电影是指以伦理为主题的电影,它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探讨。与其他片种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伦理的精神几乎体现在每一部影片之中:爱情、婚姻、家庭、宗教、代沟、社会问题等等都可以在伦理的范围之内,因此伦理片有着比其他片种更为广阔的领域和更模糊的边界。
《女人四十》回归五十年代家庭伦理片的传统,描述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在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公公的过程中,儿媳一家领悟到人生真谛,亲情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同时也点出了当今社会中年女性所面对的种种问题。
1995年《女人四十》轰动华人影坛,年底,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把数项大奖都颁给了该片。片中,许鞍华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用舒缓的语调娓娓道来一个寻常家庭的寻常故事,细腻而富有亲和力。全片以生动活泼的手法来处理一个其实很沉重的题材,因此能引人共呜。影片展现了香港市井小民的生存现状以及种种无奈与悲欢;格调极其柔和平稳,人情味十足,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安谧,而影片所表现的一位中年女人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乐观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所有观众。
主演萧芳芳不着痕迹地完美演出,将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的四十岁女性的悲喜与甘苦刻画的淋漓尽致,其对情绪控制之游刃有余,让人叹为观止。
阿娥是香港千万职业女性的缩影,精明强干、照顾老小,有时虽因不堪长期超负荷运转也发发牢骚,甚或独自痛哭,但仍然费尽心机维持家庭和睦。
除了真实表现中年女性面对生活的压力外,《女人,四十》的主题升华之处在于通过阿娥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公公感悟到亲情伟大、生命可贵的人生真谛。公公对待儿媳的态度不乏中国大男人的传统心理,儿媳与痴呆公公的相处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体现,没有刻意的说教,只有朴实亲情的传达,令观众融入其中,暗生共鸣。
侯孝贤与《悲情城市》
侯孝贤拍摄的《悲情城市》以台湾二·二八事件历史背景,讲述一家兄弟四人的遭遇和生活,其悲怆的情感流露于一些家庭生活琐事之中,其历史责任感充斥于暗昧含混的历史事件里。台湾本土人和外来人之间的矛盾、本家人和国民党之间冲突,在微微叙述而又暗藏杀机的故事里讲述的动人而平缓。人物之间的伤痛和豪情,于不经意间在时光流转中,无声地凋零成历史的隐痛。侯孝贤电影独立自觉的台湾意识,正是在对大陆纽带的艰苦追寻与对台湾历史的悲情陈述中次第展开,至《悲情城市》达到震撼人心的深度和广度。一个家庭的衰亡征象,与一段历史的惨痛记忆交织在一起。在强烈的政治批判中,寄寓着真切的人性关注与深刻的历史反思。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悲情城市》呈现出一种立足台湾乡土、面向中国文化的史诗气质。
《悲情城市》的复杂性是多面的,事实上,《悲情城市》的复杂性与其说展现在其史诗素材上,更不如说是全片在场面度、多线叙事方式、众多人物关系的网络之中寻求到一种形式的配合。以往侯孝贤电影中重视空间的整体感在这部作品里,竟演变得相当复杂,门廊、窗棂仿佛是历史的框子,不断框限分划着剧中的每一段人性悲剧,而多场室内戏的前、中、后景,经常出现了侯氏过往作品中少见的昨杂变化。一个地方大家族的衰徽事迹,当豪情壮志的歌声仍在空中飘荡,却不经意在流光转换间,无声地凋零成历史的隐痛。知识分子也好,帮派老大也好,在片中都各自闪露着尊严与生命力,这是侯孝贤影片一贯的人性化的体现,只不过在《悲情城市》里,却流露喜新厌旧更为强大的动力和戏剧性。在侯孝贤作品系列中那种谈化低压的处理,似乎已抑压不住那时代的悲情,有着更多人性化的表现时刻此起彼落地,烙印于那位无法言语的叙事者的历史见证里。
《可可西里》的赏析
《可可西里》是内地年轻导演陆川继《寻枪》大获好评之后的第二部作品,讲述的是神 秘恐怖的可可西里高原地区反盗猎小队对抗疯狂猎杀藏羚羊的盗猎者和恶劣至极的自然条件的沉重故事。
《可可西里》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存在的电影,是一群人为了活着和另一群为了活着的人的存在故事,存在不是戏剧,所以《可可西里》没有把生活戏剧化,它没有刻意的强化、营造、渲染生活的戏剧性因素,导演陆川像文学大师海明威一样,用平凡、寻常、偶然的氛围,道出了一群人和另一群人的残酷存在状况。整部影片像一则新闻报道,以一个随队采访的记者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荒凉的无人区,屠杀藏羚羊的场景,残酷的自然环境,凶残的猎杀藏羚羊的杀手„„关于屠杀和保护藏羚羊的情节,影片都像一部纪录片一样真实而不加修饰地记录了下来。
影片把强烈的情感埋在“冰山”之下,这样描述的世界却是真正的世界,是接近生活的世界,它没有廉价庸俗的煽情,但打动人心的力量却是非同寻常的。看过此片后,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同感:保护可可西里,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不被商品世界彻底摧毁。
《小鞋子》与伊朗儿童电影
伊朗电影常常以儿童为主角,透过孩子们纯真的眼光,来看伊朗人民的生活哲学,充满童趣而温暖。伊朗儿童电影的共同点,就是剧情简单、温馨感人,象《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谁能带我回家》、《天堂的颜色》等。目前,伊朗儿童电影正在形成一种艺术力量,与亚洲、西欧、东欧、美洲的所有“真诚电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比好莱坞电影更人性、更关怀、更丰富的世界性的艺术电影思潮,而且正在征服越来越多的真正热爱电影如同热爱人生一样的人们。
《天堂的小孩》是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1997年拍摄的一部儿童电影,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延续了伊朗电影独特的简朴风格。影片与很多伊朗电影一样清新、质朴,真诚地描摹伊朗人的真实生活,表现窘迫艰难的平民生活中隐含的人性的善良,带领观众回到纯真澄净的世界。
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浓郁,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关怀和温情的气息贯穿于影片的始终。
在阿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这个故事发展的人文背景:他们对伊斯兰信仰的虔诚和知足,阿里父母的善良,周围老师和其他人的宽厚,都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即使是阿里兄妹在换鞋过程中的奔跑,导演也选择了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和音乐作为底衬。阿里没有为缺少鞋子没有更多的钱而伤心抱怨,他只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执著地奔跑,跑向自己平淡真实的生活。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
《美丽心灵》赏析
《美丽心灵》由朗·霍华德导演,讲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福克斯·纳什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纳什跌宕起伏的传奇生命历程。影片作为一部人物传记,既选取纳什真实的生活素材——从年少有为到成为精神病者、战胜疾病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主要的现实经历,又进行艺术的处理,创造性地构建了精神与现实交叉的时空,增加了戏剧冲突。生命中充满不断博弈的过程,爱引领纳什获得心灵的平静.揭示出天才孤独的处境和女性力量的伟大与坚韧。在其生命的历程中获得完美的心灵。影片以“美丽心灵”为主题.着重刻画心灵及精神的体验,阐释人性的孤独。纳什幻觉中出现自己虚构的人物:舍友、小女孩、特工,从不同方面代表着他内心的缺失,象征着他所渴望的友情、亲情以及事业。
在视听语言方面。首先,镜头语言的运用娴熟而义巧妙。影片使人物精神世界的冲突与幻觉外在化,使虚幻的精神感觉变成可视可听的影像,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冲突效果。纳什从天才变成精神病患者。主要冲突在于心灵的挣扎和迷茫。影片使其实体化为不同的形象,虚幻与现实相结合.表现出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不动声色地带来精神分裂的视觉体验。影片多次运用主观镜头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在纳什进入五角大楼破译密码时.采用旋转镜头来表现面对抽象数字时纳什的思维反应,360度的镜头旋转带来晕眩感,主观镜头将观众直接引入剧情中.体验主人公的感受,增强主观体验;同时运用景深镜头和特写,前景是纳什思考的近景.逐步放大成眼睛的特写,充斥在面面的一角,具有逼迫感,而后景深是行走的人员,与站立思考中的纳什形成对比。凸显纳什的孤独处境。影片中白手绢多次出现.重复蒙太奇的运用使其之于纳什的意义得到揭示:第一次约会。艾丽西亚帮他整理衣服,送上白手绢.两人彼此吸引,揭开纯洁美好的爱情之旅;当纳什病发,医生要求住院时,纳什焦虑地抚摸着白手绢,独自坐在床边。满含对妻子的不舍:最后纳什获奖后亲吻白手绢.寄托着纳什对妻子全部的爱意和感谢。白手绢成为爱情与亲情的纽带。白色象征着纯洁,犹如两人的爱情不受任何污染;白手绢伴随着他从天才到疯子,再到成功的巅峰,一生不离不弃,凑的氛围;在汽车追逐的一场戏中.采用间断的打击乐突击枪声的清晰,紧张的追逐和缓相知相伴。其次,影片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具有选择性和独特性,仅仅选取纳什真实生活的一些片段.同时艺术性地构建和外化其精神幻觉世界,呈现出幻想与现实并存的时空:一方面是纳什的幻想世界,既有温馨的舍友及小女孩,又有惊险刺激的枪战追逐;另一方面是现实世界,如沉闷的家庭生活及校园中人们的嘲笑,虚幻与现实时空的交叉增加了影片的戏剧效果。再者,影片色彩具有二元对立性:一方面是暖色调的场景.如淡黄色的普林斯顿大学校园.那样的宁静与祥和:另一方面是冷色调的幻想世界.身穿黑色制服的特工,黑暗空旷的丁作室,冰冷的机器设备,没有温度,充满压抑。暖色与冷色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与幻想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暖色暗示着心灵的平和,冷色则充斥着不安与躁动,带来心灵的伤害。最后,音乐的匠心别具与剧情相得益彰。该片的配乐由曾为影片《泰坦尼克号》作曲的詹姆斯·霍纳创作.影片开始由钢琴和管弦演奏,配合低沉的女声吟唱.营造出神秘而又紧慢的打击相结合,快巾有慢,静中有动,使气氛更加压抑低沉;在片尾部分,渐渐采用舒缓平和的乐曲,影片结束在婉转悠扬的女声独唱中,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影片前后呼应.形成完整的对照。年轻的纳什和竞争者马丁下围棋.纳什因为输j’棋局惊慌失措,撞倒了棋盘.他的心灵是脆弱的:多年后再在同样的位置下棋,早已时过境迁,这时他平静地面对一切.年华老去。沉淀的是弥足珍贵的友情。初入教工俱乐部的纳什。看到别人向教授献出自己的钢笔。这给年轻的纳什带来深深的压力。埋下精神分裂的伏笔:多年后,当年老的他再次走进同样的房间.人们纷纷向他献出钢笔.纳什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尊敬。这一过程漫长而义艰辛,谁能理解其中的滋味?犹如纳什画在窗玻璃上的数学中表示无穷大的符号,窗外是骑着自行车在地七不断蚕复着这一符号形状.兜兜转转.从起点再到终点的契合。相间的点,不同的过程,再回首已是百年身;环境依旧.岁月的沧桑刻在了人的脸上与心上,擦不掉抹不去时光的痕迹。
第二篇:宫崎骏的电影作品的评论和赏析
宫崎骏的电影作品的评论和赏析
最近看了宫崎骏的几部电影,觉得很有感触。这位“动画界的黑泽明”,以其独特又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现实与梦幻交织的世界,并让观众从中受到启发,意犹未尽。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宫迷”。
先来稍稍介绍一下宫崎骏本人吧。2002年,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奖这两个耀眼的奖项全部颁给了一部动画长片,出自日本动画导演宫崎骏之手的《千与千寻》,2005年,宫崎骏本人也被授予了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动画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伴随着其低龄定位的固定印象常常被置于电影学术视角之外。10年前,宫崎骏以其作品动画长片《幽灵公主》打破动画界为儿童观众制作电视动画短片的时代,红遍亚洲电影院线;10年后,《千与千寻》以动画这一类型片形式史无前例地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项;这足以留给我们许多思考:显然动画片作为电影的特殊类型之一,看似单薄的画面、出自画笔或电脑软件的人物也能超出我们想象地成功承载导演试图传达的思想、成功传递人类特有的感情,动画电影在票房与艺术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并逐渐走出浅薄单纯的刻板印象,在审美与艺术价值上得到了承认。日本动漫产业市场除了数量繁杂众多的印刷出版物,还包括动画电影、动画电视片和动画音像(录像带、DVD)与周边产品。在这个巨大的市场内产品内容无所不包,目前全日本有40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科幻、灵异、侦探、恋爱、格斗、人际关系、伦理批判、个人奋斗等各种题材与内容的动画产品每天在这些公司中生产出来,其中也不乏暴力、血腥、尚武、颓废、色情、肉体刺激等充满负面内容的动画作品。在这样一个庞大芜杂的环境内,靠观众以自身脆弱的感知与判断在消费中来辨别动画产品的良莠实在过于勉强,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宫崎骏、押井守和大友克洋这“三大权威”所代表的这部分深刻、人性化、富有哲思并激励感悟的动画电影作品才得以以标杆的位置竖起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旗帜。
仔细分析宫崎骏的作品便发现,与其他作品相比,他的作品有很鲜明的特征。第一,作品中透着对写意的美学追求写意本是与“工笔”相对的中国画技法,强调以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意境。简言之,写意是以看似简单的笔触体现出描绘对象的精髓。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画面线条都十分简单,无论是人物还是背景近景等,都是以手绘原图为基础制作出来的2D画面,画面立体感全部依赖色彩表现,主色调突出,色彩柔和丰富。但所有的宫崎骏电影都以流畅的视觉观感与明亮的色彩成功传达出影片的情绪,令观看者脑海中久久留下那简单却纯净的意境。以任何美术研习者都能具备的技巧绘画制作的电影如何给人们产生观看的愉悦,这就是写意的境界。宫崎骏的写意手法就在于动画形象的整体意境描绘上,宫崎骏电影中的画面,即是以色调、角色造型、表情细节、背景设计等合力营造出整体的独特“画风”空间。比如《龙猫》中的大龙猫,以简单的灰色调与毛边椭圆造型,配上尖耳朵大嘴巴与富有变化的眼睛和胡子,并添上与巨大身材不相称的小爪子与尾巴这些细节,寥寥几笔背后是深厚的画风积累,成功塑造出具有毛茸茸质感又富有童趣的造型;龙猫出现的场景设计在临近森林的农田中或者是树上,以浅绿这种生动活泼的色调为主要背景,既有细腻得连经络都画出来的树叶,又有以简单化高光与明亮色彩背景化交代的农田,再加入几束阳光投射的光线细节描绘,便将画面衬托的生机勃勃。宫崎骏式“幻象”的营造在于对画面倾注的充沛情感,以写意的手法描绘角色,但是又利用画面的每个细节同时向观众传递关于角色的情绪,因而成功营造出独特的浪漫主义意境。宫崎骏本人比较排斥电脑技术,他坚持在其制作的动画电影中不使用任何电脑技术,看似简单实则深厚的写意意蕴才是他真正打动观众的美学理念。第二宫崎骏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轮廓。同样是“毛茸茸的巨大生物”,可以将龙猫这一角色与迪斯尼2001年制作的影片《怪兽公司》中的主角毛怪做个对比;皮
克斯在设计表现“毛怪”这一主角时所采取的是全球最先进的3D技术,毛怪身上的绒毛多达300万根以上,为了详细表现出每根绒毛,并且在动作上同时表现出重力感与灵巧度,皮克斯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专门开发了一种用于建模设计的电脑软件。制作方花了巨大的代价试图表现一只“可以乱真”的怪兽,影片中以毛怪的动作为表现重点,解救小女孩阿布的情节安排紧凑令人印象深刻,但其角色性格与心理的刻画反而略显牵强。而轮廓化二维化的龙猫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却以乡间森林中憨胖可爱的精灵形象留在了每个孩子的心中,“龙猫”一词与“巨大柔软憨胖精灵”建立起了意指链,影片播出后龙猫形象的毛绒玩具在整个亚洲大受欢迎,至今仍在生产。也许这两位主角甚至这两部动画电影的审美差异折射出的也是东西方之间的审美差异,以汉文化圈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历来贯穿“天人合一”的理念,从观看画面时的视觉习惯到把握概念时的认知习惯,东方文化都倾向于从“整体”上着手,具有追求整体和谐的习惯;尤其是宫崎骏的美学理念向来在于以柔美舒缓的笔触营造整体意境,以欲言又止的含蓄与意境美触摸观众的心灵。而发轫自欧洲的西方文化则以“人物对立”的理念来统摄其世界观,视觉习惯上关注主要部分,概念把握上关心结论,西方观众尤其是美国观众也更习惯接受主角在画面中心不断地行动、打斗。艺术无时无处不与主体、社会及其文化等深刻地联系在一起,它总是某种社会文化类型的模型。文化在赋予一个民族以表达方式时,也赋予了该民族观察这些艺术的眼光。在宫崎骏的所有作品中都深深浸润着日本社会文化的审美特性与个性轮廓。第三,角色的普通性。以宫崎骏为代表的日本动画电影中看不到天赋异禀的美国式超级英雄,片中的主角都是凡人,普通的中小学生少女少年,连魔女都是穿着灰袍自食其力(《魔女宅急便》),即便有位见义勇为的飞行员也是一头猪(《红猪》);严格来说他们根本不算英雄,他们只是通过战胜生活与心灵的挫折重新找到自信,帮助了身边的人也帮助了自己。也正是因为如此导演在每部影片中并不仅是讲一个故事,而是将故事中每个角色的性格、心理细细铺陈开来,让观众目睹着身边的平凡人与普通孩子如何在成长的荆棘路中发生变化,找到自己的方向。“平民主角”源于社会文化性格对个人英雄的摒弃,给观众带来的是心灵的贴近与更多的自我感触。毫无疑问在观感撼动性冲击与心理抚慰式感触间,宫崎骏所选择的是后者。第四,宫崎骏的每部作品基本上都会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他从不把一个故事叙述的结果如日出东方、春来冰融一样显而易见。就像一个高明的小说家一样,故意将故事的结局留下来,让读者无尽地猜想着故事的最终结局。若是仅局限于此,也算不上他的高明。看完宫崎骏的作品后,我们除去对主人公结局的思考外,很多时候我们会反观到自身乃至整个人类自身身上,而这种体会和思索恰恰是通过人们对结尾的猜测来完成的。比如说《千与千寻》最后,千寻的父母和她穿越隧道到了现实生活中,那么白龙呢?什么时候他们可以见面,还有“油屋”里的故事是不是还会继续下去?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着可以和作品中一一对应的人和事呢?
最后再对我看过的电影里人物进行一下分析。首先是龙猫。龙猫是可以说是宫崎骏编织的一个精巧的梦,龙猫虽然依旧带有一种一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但是视角却开始了从“人类”到“人”的转变,而片子女主角桎月与小米也正是这种人性童真的最好体现,一开始,两个天真的女孩不断认识着自己周围崭新的环境,他们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两个孩子体会到了以前从未感受过的欣喜,宫崎骏在本片中最巧妙的布置可以说就是小米与小龙猫的相遇了,正因为小米那种天真无邪的童真让她接触到了龙猫这种特殊的生物,而桎月与龙猫的相遇不仅带有一丝的偶然,还带有震撼人心的感动,那段候车的场面大家肯定记忆犹新,憨憨的龙猫把桎月的雨伞当成了有趣的玩具,一个个场景,把两个孩子的童真刻画的淋漓尽致,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足以让你勾起童年的回忆和那一份藏在心中的童真。龙猫的可爱与神奇也是为宫崎骏人物刻画的一个强心剂,为了表达那种真实的童真,宫崎骏借用一个丝毫
不存在的生物来深刻体现,不禁使人物刻画充满着闲适而恬妥的温情色彩,而且构建让人心仪的童话场景,影片还包含了两个孩子对母亲的爱,也许只有那一份纯真才是人类真正的初衷把,从桎月和小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童年的影子……然后是千与千寻,入世的生活是物质的、感情的、人群的生活,千与千寻这部影片正是借由小女孩千寻的经历,在积极探索一条入世的道路。千寻由一个物质世界跌入一个对于她来说全然陌生和充满着困境的神灵的世界,“回归”将是一切努力的终极目标,取胜的魔法只有一句话——“为了他人而做一件事”,不屈的千寻最终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她于是努力以成长的主题去实现自己对世界的怀疑与期待。千寻没有宫崎骏影片中那种一贯的美丽的面容,开始看起来还真的有些幼稚与不成熟,但是宫崎骏为了就是打造一个这样普普通通的女孩是怎么样悟出生活的真谛的过程,在千寻踏上拯救白龙的道路,静寂的海岸传来的是火车的轰鸣,千寻仿佛明白了什么,她明白了爱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一个由幼稚转变成熟的过程,就像千寻的那段旅行,深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说在千寻身上我们找到了许多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心底真正地为千寻的努力而感动,却也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宫崎骏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最后是风之谷,生存于风之谷的纯真少女娜乌西卡并非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拯救世界的命运,她只是个心灵善良,善待生灵的小女孩,而正是这种从小养成的大爱思想使她成为了拯救腐朽人类世界的希望,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那些力图救世的强者最终都沦为破坏与绝望的奴隶,名义上总是吹嘘自己是“英明神圣的君主”或是“人民的领袖”,却最终为自己所期待的强大力量扭曲,成为疯狂杀戮的机器。每一次对王虫的战争都以人类的惨败而告终...娜乌西卡却与那些野心勃勃的人类完全对立起来,她只是保护人类与自然的女神,乘着风熬夜于天际的御风使者,单纯的思想使她没有一丝的利欲熏心,所以这世界全部的“希望”就寄托在她身上了,她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一丝的欲念与野心,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不断努力着,娜乌西卡是天使,她是希望的代表及化身,善于“用心捕捉心灵的歌声”,在人类与虫族之间架起“心”的桥梁。也是她发现了腐海的秘密,其实菌类森林并不是有毒物质的来源,相反是在净化土壤和空气中的有毒成分,使之结晶化为无毒无机尘粒。长久以来,王虫正是森林的守护者,一边与森林共同生存,一边阻止无知的人类破坏森林的净化程序,因而被人类视为天敌,誓不两立……在“虫” 的新生世界中,人类是如此软弱与无助,科学或技巧都只会使人类的仇视与厮杀继续升级。娜乌西卡要怎样才能救人类呢?这里的答案是:只有依凭“心”的力量,尊重生命的价值,顺应自然的出路,人类才能得以与虫的世界共存...娜乌西卡用他坚定的声音告诉我们,只有用心与自然交流,只有用爱感化他人,人类才能够渡过厄运,“无论是多痛苦,一定要活下去……” 这是娜乌西卡的希望,也是我们人类的希望……
宫崎骏的人物是他表现影片主题与内涵的灵魂,需要我们仔细地去思考与评判,从一个个人物的身上映射出来的还是宫老的那份大爱的思想,文字是无法完全诠释的,宫老的思想观,人生观,世界观,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体验………
第三篇:电影作品集锦(范文模版)
整理了看过的电影
唯美爱情电影:《云水谣》、《初恋这件小事》、《恋空》、《雏菊》、《只是爱着你》、《爱有来生》、《不能说的秘密》、《假如爱有天意》、《下一站说爱你》、《爱的发声练习》、《触不到的恋人(美国版、韩国版)》、《对不起我爱你》、《等待只为与你相遇》、《属于你的我的初恋》、《云中漫步》、《恋爱假期》、《恋恋笔记本》、《初恋50次》、《和沙漠的500天》、《海角七号》、《罗马假日》、《两小无猜》、《我脑海的橡皮擦》、《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四月物语》、《泰坦尼克号》、《花样年华》、《简爱》、《我的野蛮女友》、《八月照相馆》、《怦然心动》、《初三大四我爱你》、《天使之恋》、《恋爱小说》、、《挪威的森林》、《我的小小新娘》、《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恋恋梦中人》、《80后》、《荷尔蒙》、《》、《天使之卵》、《大约在雨季》、《建筑学概论》、《》、《》
爱情电影:《夏天协奏曲》、《爱久弥新》、《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史密斯夫妇》、《七号公务员》、《我配不上她》、《返老还童》、《这个杀手不太冷》、《恋恋书中人》、《傲慢与偏见》、《乱世佳人》、《爱在罗马》、《被爱的人》、《危险关系》、《幸福迷途》、《幸福59厘米》、《燃情岁月》、《白鹿原》、《残梦》、《成为简·奥斯汀》、《画皮1、2》、《暮光之城1、2、3、4》、《西雅图夜未眠》、《春娇与志明》、《花好月圆》、《百年好合》、《怪物史瑞克》、《风月俏佳人》、《一夜未了情》、《十日拍拖手册》、《我的机器人女友》、《我的野蛮女友》、《真爱之吻》、《魂断蓝桥》、《我为玛丽狂》、《something bored》、《真爱至上》、《蔚蓝深海》、《再见初恋》、《爱情手册》、《初雪》、《初吻》、《想爱就爱》、《淘气少女求爱记》、《日落卡门》、《连理枝》、《狼的诱惑》、《附注:我爱你》、《肩上蝶》、《梁亮亮和谢小星的简单故事》、《我的野蛮老师》、《因为爱你,所以没关系》、《天堂的车站》、《近在咫尺的爱恋》、《》
无关于爱情的电影:《浓情巧克力》、《艋呷》、《木乃伊1、2、3》、《生化危机》、《勇敢的心》、《碟中谍1、2、3、4》、《黑客帝国》、《古墓丽影》、《华丽之后》、《黑夜传说1、2、3、4》、《虎胆龙威》、《肖申克的救赎》、《被窃之物》、《安娜卡列丽娜》、《黑衣人1、2、3》、《蜘蛛侠系列》、《美人鱼的眼泪》、《》、《》、《》、《》、《》、《》、《》
同志类电影:《蓝色大门》、《爱在暹罗》、《午夜巴塞罗那》、《女朋友男朋友》、《暹罗之恋》、《刺青》、《》、《》、《》、《》、《》、《》、《》、《》、《》、《》、《》
励志类电影:《阿甘正传》、《律政俏佳人》、《我是传奇》、《千与千寻》、《魔女宅急变》、《迷失东京》、《闪耀的花火》、《舞出我人生1、2、3、4》、《灰姑娘的玻璃手机》、《三傻大闹宝莱坞》、《丑女大翻身》、《永不妥协》、《加勒比海盗1、2、3、4》、《穿普拉达的女王》、《叫我第一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国外的演讲》、《像男人一样思考》、《舞出我人生1、2、3、4》、《像男人一样思考》、《公主日记1、2》、《胖嘟嘟的革命》、《》、《》、《》、《》、《》、《》、《》
温情类电影:《幸福终点站》、《美丽心灵》、《机器人总动员》、《玩具总动员》、《汽车总动员》、《贱女孩》、《刁蛮掌门人》、《爱丽丝梦游仙境》、《公主日记》、《迫在眉睫》、《纳尼亚传奇1、2、3》、《放牛班的春天》、《狮子王1、2、3》、《绿野仙踪》、《天堂电影院》、《仙境之桥》、《当幸福来敲门》、《同床异梦》、《蒂莫西的奇艺生活》、《希望温泉》、《男人如衣服》、《纽约两日游》、《变身西装》、《荷尔蒙》、《》、《》、《》、《》、《》
复杂类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呼啸山庄》、《盗梦空间》、《雨人》、《南方的野兽》、《天使之城》、《诺丁山》、《海上钢琴师》、《赎罪》、《天使之城》、《美国甜心》、《现在是和相爱的人一起生活吗》、《》、《》、《》、《》、《》、《》、《》、《》、《》、《》
感人类电影:《萤火虫之墓》、《马利与我》、《人狗奇缘》、《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婚纱》、《忠犬八公》、《搜索》、《护主狗狗》、《心动奇迹》、《傻瓜》、《》、《》、《》、《》、《》
搞笑类电影:《阳光小美女》、《超速绯闻》、《泰迪熊》、《天生一对》、《坏老师》、《新乌龙女校》、《贱女孩1、2》、《泰迪熊》、《新邻里联防》、《功夫小蝇》、《胡狼来了韩国》、《人在囧途1、2》、《夜店》、《疯狂的石头》、《小屁孩日记》、《》、《》、《》、《》、《》
友情类电影:《牛仔裤的夏天》、《我最好朋友的婚礼》、《我的黑色小礼服》《》、《》、《》、《》、《》、《》、《》、《》、《》、《》、、《》、《》、《》、《》、《》
文艺类电影:《稍安勿躁》、《蒂莫西的奇异生活》、、《恋爱写真》、《》、《》、《》、《》
第四篇:奥斯卡经典影片《罗马假日》电影作品赏析
奥斯卡经典影片《罗马假日》电影作品赏析
《罗马假日》是好莱坞一贯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师级导演威廉·惠勒在五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惠勒成名于三十年、代末,四、五十年代是他艺术事业的极盛时期,曾先后九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三次捧回最佳导演金像奖和最佳影片奖。惠勒向来以精细、完美的导演风格著称。在本片的拍摄中,惠勒仍然体现了他这种精细、严格得近乎残忍的导演风格。在赤日炎炎的罗马街头,有时一个镜头竟要求奥黛丽与派克拍摄达60次之多。虽然在第26届奥斯卡角逐中,败给了《永垂不朽》的导演弗莱德·津尼曼,然而影片获得的最高票房和影评界的一片赞誉之声,特别是捧红了第一次在电影中担任女主角的奥黛丽·赫本,无疑对惠勒“残酷”的付出是最大的安慰与回报。
《罗马假日》是一部轻喜剧片。与惠勒以前导演的几部喜剧片比较起来,该片更接近弗兰克·卡普拉的风格。应该说反映宫廷王公贵族生活是一个十分老套陈旧的题材,而该片的编导却独辟蹊径,讲述了一个皇室的公主与一个穷记者意外邂逅,经过奇妙而愉快的24小时的生活,萌生爱意的现代童话故事。而且,导演那么轻松自如的娓娓道来,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影片的结尾虽然没有那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但也没给观众留下感伤情绪,完全是导演对影片的轻喜剧风格的准确把握和演员的出色表演所至。
《罗马假日》重点刻画了安娜公主纯真热情、清丽典雅,同时又具有一定反叛精神的感人形象。影片开头以新闻快报的形式,交待安娜公主出访西欧几国的行踪作铺垫,使安娜公主对官场的繁文缛节产生厌烦情绪;同时,安娜在罗马官方招待舞会上的脱鞋、在卧室趴在窗口羡慕地看着露天里翩翩起舞的青年男女等几个细节的交待,显示出她对平民自由生活的渴望;特别是当伯爵夫人让她穿不喜欢的睡衣,喝她不喜欢的牛奶,向她宣读第二天安排得满满的活动日程时,她痛苦地抱着头,怒不可遏地大声吼道:“不!我不要!我再也不要这样表演下去了。”她把官场上的一切看作是“表演”,充分反映了她对官场的虚伪和繁复的礼仪形式的强烈不满。对于安娜的这种逆反心理,她左右的人非但不能理解,反而认为她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因此,伯爵夫人找来大夫为她注射了催眠剂,强迫她听从他们的安排。在这里,一方面表现了安娜公主的单纯、幼稚、娇气与任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一国的公主,看起来似乎拥有令人羡慕的荣华富贵,显赫的地位和权利等,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戒律森严的皇宫生活使她确实没有完全的人生自由,不能随心所欲。因此作为风华年少的安娜公主,对封闭、孤寂的皇宫生活的厌烦与反叛和对平民自由生活的好奇与渴望,应该说是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的。正是在这一思想动机支配下,才促成了安娜的私自逃离。同时,也折射出对封建王朝旧制度的辛辣讽刺与嘲弄!
接下来,影片以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喜剧性场景为我们展示了安娜作为普通人更为真实的一面。安娜与乔的邂逅,开始纯粹原于偶然:安娜流连街头,昏昏欲睡,乔出于好奇和对一个年轻漂亮姑娘露宿街头的恻隐之心而将她带回自己的寓所。当乔从报纸上知道安娜的真实身份后,两人一起游玩,则是出于双方的利益需要:乔想弄到关于安娜的内幕新闻去换取5千美金的酬金;安娜则想做几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好好放松一下,但她既没有钱又没有人陪伴,正是这种利益的驱动使两人一拍即合。谁知经过露天咖啡座、骑摩托车事件、参观“真理之嘴”和“许愿碑墙”、参加慈善舞会等一系列生动有趣、惊险刺激的浪漫之旅后,两颗心灵居然撞击出爱的火花。尽管这爱并非他们的初衷,尽管他们的地位是那样的悬殊,尽管时间是那么的短暂,又来自不同的国度,然而爱的神奇力量是金钱、地位和时空都无法阻挡的。虽然只有短短的24小时,虽然在他们的人生中只有这绝无仅有的一次,也正因为如此,这种非同寻常的神奇之爱才是他们人生中,更为珍贵、更有价值的爱!他们这种爱的产生,应该说主要还是来自于他们在人品和性格上的许多契合与互补:一个妩媚动人、一个英俊潇洒;一个纯真活泼、一个正直热情;一个知识渊博、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涉世不深、一个老练沉稳。而且当安娜出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提出与乔告别时,尽管内心深处都怀着无限的伤感与怅惋,但表面上又都显得那样的冷静与理智。因此可以说,影片在生动细腻地展示他们从相遇、相识、相知到相爱这一过程的同时,也热情赞颂了他们充满真、善、美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第五篇:电影赏析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讲述了一个19世纪末发生在俄罗斯的爱情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美国女子珍受命去迷惑一个俄罗斯的高层官员,要获得一笔俄罗斯政府的投资,去帮助她的父亲完成一台名叫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伐木机器,却意外的碰上了安德烈,并与之坠入了爱河,但最终却擦肩而过,没能够在一起。
影片以《费加罗的婚礼》作为开头,这首曲子也贯穿了整部电影。随后出现的是西伯利亚广袤的森林,火车在森林中穿梭,代表了工业文明的到来。片中以一个女人写信的方式叙述了珍和安德烈之间发生的一切,时间也在1885年、1895年、1905年之间来回穿梭。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意旨三个,安德烈在歌剧中扮演的是一个理发师,他在这台歌剧中断送了自己的幸福:那台伐木机器名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意味着伐木像理发一样的简单,也是新兴文明得象征,同时也是西方文明和俄罗斯文明的冲突;安德烈人生最后的角色是成为了一个理发师,从小木屋里有理发师的推子和剪子可以推断出。
从人物性格来说,安德烈的性格是典型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化身。他敢爱敢恨,对爱情执着,带有明显的俄罗斯人民的热情,亲切。在对于自己爱的人受到伤害时,不顾一切与自己的好友决斗,这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对爱情的认真。珍是一个可爱的女子,能够在众人中周旋,会为了一些事说谎,比如说她说她有过一个丈夫,其实根本没有结过婚,但是为了爱她也会付出一切。可以说珍是西方文明的代表,她和安德烈的爱情让这两种文明有了合理的归宿。安德罗是安德烈和珍的孩子,这个秘密珍一直保守了20年。这位年轻的新兵,在夏令训练营里接受训练。当长官问起画中的人物是谁,听到是莫扎特,他以为是训练营里的而士兵,这体现了长官对于音乐文化的无知。因觉得脸面挂不住的长官惩罚安德罗始终戴上面具。军训营的长官再三劝解,却改变不了安德罗对于莫扎特的尊重,最终向安德罗投降。这些都体现出了安德罗继承了他父亲的执着,同时也有对音乐的热爱。
从拍摄方式来看,影片以运动镜头为主,这样的镜头能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引领观众的视觉和思想。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使用了摇镜头,向观众展现了西伯利亚上桦树林的广阔,气势恢宏。片中的一些镜头也是十分的唯美,大片的森林,广阔的雪原,还有俄罗斯典型的建筑,这些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从细节方面来看,让我印象最深刻一个是沙皇阅兵的那段。沙皇致辞之后就离开了,高兴的士兵们喝完酒之后就将酒杯摔到地上,还扔掉了帽子,整个场景是一片喧闹。但是此时镜头给到了沙皇用过的高脚杯,静静地放在桌上,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结合影片拍摄时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前苏联解体,共产党倒台,金融寡头控制了俄罗斯经济,使这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正如电影中那个时代,高脚杯是沙皇制度濒临灭绝的象征,易碎,正如沙皇忠诚的卫士,易破灭。还有一个是当十年后珍回来找安德烈,走进了放满苹果的屋子中,那个仆人和她和安德烈的孩子躲在门背后,一个苹果从筐中滚下来,珍从地上捡起苹果,和仆人一起泪流满面的场景,寂静,紧张。而我看来,珍是有发现门背后有人,但她知道,别人躲着她,她即使发现了他们也无济于事,知道自己已经来的太晚了,所以没有道破。这也为故事的悲剧色彩贴上了浓重的一笔。故事的最后,影片才向我们观众展示了原来安德烈知道珍有来找过他,但是他没有去阻止她,而是默默的看着她离开,也就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悲剧,情留西伯利亚,也体现了主人公么对于爱情的执着,即使分开却仍阻挡不了思念。
影片中有许多话都让我受益匪浅。在宽恕节那天,写信的那个女人叙述道:“这个令人惊异的国家,有着太多奇特的故事。农夫在结冰的河上群殴至半死,然后互相请求宽恕,人们高歌着走上战场,却流着泪参加婚礼,所有的事都是严肃的,所有人都是出乎意料的。”这段话让我们想像到了这些矛盾的场景,同时也觉得讽刺。女主人公说过的:“有些时候我们认为生活背叛了我们,但是其实是我们自己背叛了自己。”
“安德烈,我不值得,我是那种你母亲会让你小心提防的女人。”这也没能阻止男主人公对于女主人公的爱,我们也可以想象到那份爱情的深厚。
影片中隐喻着的俄罗斯传统的道德、责任感、爱情,这些都战胜了西方文明,导演高唱俄罗斯文明的伟大,但是到影片后面,那台伐木机器进驻西伯利亚的森林上时,人们落荒而逃,这也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无奈与痛苦,但是导演相信美好的时代总会到来,就如安德罗最后战胜了长官,在辉煌的太阳下奔跑,体现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