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时间:2019-05-14 20:2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解决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第一篇: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亦是影响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关键。就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来说,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以及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其自身发展的关键,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落实则能够弱化个体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以下就此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措施

序言

要想实现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关键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事实上,当前心理健康课题已经成为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真正帮助小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文章就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探究。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学生自我因素

这是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因素,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小学生个体因素包含了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具体来说,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还有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与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身体发育有关,还有些是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冲突、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心理挫折、不良个性等心理因素相关。

2、家庭教育因素

成长与成才是很多家庭教育首先关注的方面,认为奥紫瑶孩子学习成绩好,健康的成长就很好了,家庭教育就很成功了,但往往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的这个重要问题。即使有些家长认识到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往往苦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对孩子心理特点不了解,无从下手,甚至越关注越乱,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

3、学校教育因素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学校纷纷响应号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经验不足以及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学习等诸多因素也困扰着学校,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开始着手培养相关教师,但在短时间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薄弱环节。

二、采取措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保持邻里之间关系和睦,家庭关系和谐。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这样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生活得安全、幸福、温暖,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养成尊敬、理解、信任、关怀、自信、乐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与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谐共处,有助于孩子养成心地善良、开朗大方的个性,懂得谦让别人、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善于理解和原谅别人,从而做到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处理与他人交往中的矛盾,在儿童的群体中健康成长。

(2)自我严格要求,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学习如何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法师影响孩子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因此,家长要努力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当好合格的第一任老师。(3)树立良好的家风,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优良的家风,是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形的教育手段,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树立良好的家风,要求家庭成员有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要形成和睦互助、敬老爱幼、谦让有礼等好风尚。对于不文明的东西,家长要善于引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创造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2、学校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关键场所就是课堂,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能够将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完全消除,能够让学生自觉主动、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智力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还能够进一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机会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疏导,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情绪,加强学生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让学生拥有稳定、积极、健康的学习情绪,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2)重视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由于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异,有一部分的学生不能喝老师充分的沟通、表达自己想要说的东西。这就需要老师要深入到同学中来,与其成为知心的朋友、多听听他们的倾诉,能够走入他们的心理深处,掌握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有有效的开展好学生的各项工作。例如,语文作为课上可以布置一篇作文《老师我想和您说》这样的题目,是那些平时不爱说话,不爱表达的学生能够把自己内心想要说的话表达出来。老师要尊重需要对每个孩子予以重视,并尊重他们的想法,做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为他们保守秘密,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有针对的帮助。此外、多和学生们敞开心怀交流,这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个别交流,容易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要想把谈心落到实效,老师就要想办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把彼此当做朋友,当成知己,这样学生才会没有顾忌的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

当某个同学家庭突然发生变故、或者学习之中受到受挫时,这时他的情绪肯定很低落,这时老师就要主动的对他做心理工作,耐心的和他沟通谈心,帮助他走出心理的低谷、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尽力快速的从阴影中走出。(3)做好个别辅导、解决心理教育中的个别性问题。受现代婚姻观的影响,有些小学生因父母离异,造成学生得不到正常的父爱、母爱,失去了以前的家庭乐趣,久而久之,这类学生感到自不如人,产生痛苦、自卑、抑郁等心理困惑;还有的学生学习成绩由好变差,因适应不良而产生心理困惑。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个别辅导进行解决。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对有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其他小学生一样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教育中的补救性措施,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张爽,郑炜,陈兴隆.浅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应对措施[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5(7):603.[2]战艳娇.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及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4(11):96.

第二篇:影响执行力的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法探析

影响执行力的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法探析

发耳电厂 潘家俊

纵观现代企业,在加强企业的管理进程中,不再一味追求效益最大化,而把对人的管理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同时对人这一主要的社会生产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中把如何提升员工的执行力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细数企业的管理模式,影响执行力的因素众多,来自外部条件的限制,如企业的体制、效益,亦有来自内部管理的原因,如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内部和谐氛围的共建、员工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业务技能的提高等,那么如何才能让员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履行好职责、干好每一件工作,从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执行力。所谓执行力,对个人而言就是办事能力,而衡量执行力的标准,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既然执行力如此之重要,各个企业在引导、构建执行力方面都有着独到的方式和手段,笔者结合发电企业的生产实际,通过调研,浅析影响执行力的因素,并就如何解决提出一些观点,仅供参考。

影响执行力的因素分析

一、外在客观因素

一个企业,良好的合作、经营模式是其发展的首要条件、基础,好的机制,体制是管理层理顺管理思路、实施各种管理手段、推行经营理念的坚强后盾,以发耳电厂之前的管理模式为例,由于投资两方主体在管理理念、手段和风格上的差异,导致许多具体的建议、方案、措施未能及时有效的落实、执行,从而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造成了影响。作为一个电力生产企业来说,其设备的健康程度、生产的劳动强度、效益的好坏等等,都将影响其发展进度,而这些因素都将会成为企业员工在执行工作上的主要障碍。

二、内在因素分析

首先是制度,尤其是奖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其公平性、可居操作性等;其次创造各种条件去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需求;三为管理层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四则为企业能给予员工的各种福利待遇,后勤保障。如何引导员工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所在,任何一个企业,通过构建制度、完善机制、增强各种管理手段等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为只有人才是最根本的生产力,才能创造出效益。然而,并非企业管理者的所有的愿望都能够如期实现,如才才能更好地提升员工的执行力,笔者结合企业级工作实际浅谈以下观点,仅供参考。

解决提升执行力的对策探析

一、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企业机制体制。

企业体制机制的完善程度是影响员执行力的关键因素。为什么这么说?简单来说,一个企业,如果其上层建筑的体制存在问题(如董事会、投资股东方等),其决策的流程、时间等将对隶属于其的企业产生影响。以贵州省内某家特大型电力企业为例,该企业有两家股东方,由于两方在管理理念、方式手段方面不同,导致经营者很多技改建议得不到落实,员工主动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路、合理化建议得不到及时答复和有效实施,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甚至用于维系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都偶有发生困难的尴尬局面,长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创,易滋生消极懈怠思想,从而影响了员工执行力的提升。

二、增加设备的自动化投入力度,完善设备健康水平,减轻员工的劳动强度。

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员工长期处于消防员的角色,员工疲于应付,无暇顾及其他,从而影响执行力。由于体制原因,企业的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改造和更新,自动化程度得不到提升,其健康程度大打折扣,靠大量的人工来维护,而人力资源又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员工成了“消防员”,哪里的设备出现问题就奔赴哪里进行救急,身心疲惫不堪不说,工作还出不了业绩。出现设备存在问题的原因多半是在设计、选型、安装和调试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导致设备遗留了诸多问题,使设备长期处于亚健康运行,必须有运行检修人员花大量的精力来维护,长期疲于应付设备的故障,有时候哪怕只是一台小设备也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常常顾此失彼,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开展其他工作,这也就是导致执行力低下的一个原因。

三、引导员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来提升执行力。

南方的电力企业基本都是坑口电厂,地处深山,交通不发达,员工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相对枯燥单调,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重视员工的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当员工的生活只处于一种得过且过,局限于完成自己那一点所谓分内工作甚至连分内工作都完成不好,并因地理条件的限制,内心活动枯燥、生活质量下降,缺乏人生的理想信念,目标低下,整日只求三餐,那就谈不上对工作的尽责,势必导致工作消极懈怠,谈何执行力?

企业党政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渠道,首先要加大队员工的教育引导,提供各种展现员工风采的竞技舞台,以此为员工提供成长成才的、晋升的渠道和机会,使其想干事、能干事并干成事;建立一整套凝聚员工、鼓舞员工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拓宽视野、增进知识,在员工强身健体的同时,不断丰富其精神世界,让员工对生活有着憧憬和追求,对工作有着渴望,渴望成功、渴望成长成才,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工作和生活。

四、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公平公正的员工奖惩和干部选拔制度,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激励员工恪尽职守,提升执行力。

任何一个企业的员工,其情商如同一个正在求学中的学子一样,同样渴求被认可、被赞扬、得到晋升,为此奖惩制度的建立完善是必须的。如果在奖励中有失公平,该受奖而得不到奖励、该受罚而得不到处罚,那些积极的员工就会受到打击、产生想法,影响整个企业的管理氛围。我们一直在谈要“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公开”等等理念时,不仅口上说而且实实在在付诸行动,尤其是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要让广大员工体会到所谓的公平,让“庸者下、平者让、能者上”的原则深入群众,公平的竞争环境将有力地提升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考核未必是治企和提升执行力的最佳途径。

现代企业,既然有奖励就必须有惩处,惩处体现出来的就是考核,所谓考核就是处以一定的经济制裁。考核是否就能促进执行力的提高?适度而止,过重的考核将会对执行力的提升带来负面影响。原因分析,首先任何一个员工工作均是为了生活,为了钱,离开了经济基础去谈奉献,无异于空中阁楼;其次并不是员工愿意去犯错,谁都希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出成绩、成为佼佼者,成为成功者。试从心里分析,如果本月初某员工因为犯错而被处罚当月的全部奖金,在剩下来的日子里他还会有心思去尽心干好工作?或许迫于管理的压力回去做,但是做的质量又如何就不得而知。基于上述原因,如何给予员工经济处罚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再让他来把这一部分奖金“挣”回去,这类似于父母教育孩子“给个巴掌再给个甜枣”,张弛有度,即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起到鼓舞促进的作用。

六、干部定期轮换制度是促进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力提升的必要手段。常言道,流水方能不腐,长期在一个岗位呆着,易生惰性,工作方向不明确,已经没有了创新性。政府现在不都是搞定期轮换制么,作为一个电力企业其实也可效仿。在企业内部,在一定范围内对干部实行定期轮换,可以促进干部学专业、改作风,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看到其他部门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当局者迷嘛,通过轮换或许就盘活了一盘僵棋。况且,对于企业重要的“三管”部门如物资采购、燃料管理来说,经常挪动挪动,就摒弃了滋生受贿腐败的现象发生。

七、加强员工业务技能、综合能力等素质培养,是促进执行力得以提升的基本保证。

正所谓“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对员工不疑,坚信其本质也好、工作动机也罢都是好的,其对工作完成的质量好坏,不一定就是态度问题,姑且把它追究为能力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领导交给员工一个任务,但是因为其能力问题只有通过查阅资料、借鉴经验等方式去分步去做,结果是任务不一定保质保量保时间完成,就成为了执行力不强的表现。企业要通过各种不同方式方法,加强对员工的业务技能等培训,逐步将其从学生娃培养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只有业务技能精湛了,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才能保证执行力的提升。

八、加强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扶正“上梁”,为“下梁”树立执行的表率和模范。

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中流砥柱、中坚分子,其工作热情、工作手段最能体现出执行力的状况,员工是看着“上梁”走。许多中层管理人员缺乏常抓不懈的韧劲,表现为对政策的执行不能始终如一,虎头蛇尾。工作之初往往是激情澎湃、斗志昂应,有组织、有计划、有宣传、有动员、有部署、有安排,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展开,开始的热情逐步冷却,便少了检查、忘了督促、丢了推进、掉了考核、失了总结,未能将已拟订的决策、计划、方案有目的地完成。员工是看在眼里、失望在心里、效仿在行动里。久而久之,惰性养成、陋习养成,推诿扯皮现象便会发生,所谓的执行力便不复存在。

以上种种为笔者拙见,其实影响执行力的因素远远不止这些,但是,我们坚信,一个有着蓬勃向上、积极健康企业文化、切福利待遇、效益显著的企业,其员工的执行力是积极主动、迅捷的。而作为员工来说,既是执行力的践行者,又是企业效益的创造者,在企业效益尚未达到规模的时候,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发挥主动能动性,创新创效地为企业发展做贡献,把执行力转化效益,为自己、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三篇:影响中药注射剂澄明度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影响中药注射剂澄明度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复方制剂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灭菌制剂,是临床中治疗急重症的一种较好的速效制剂。它改变了以往中医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结合了注射剂剂量准确、疗效迅速独特的剂型优点,给临床使用中草药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品种日益增多,使用范围愈加广泛,在其制备技术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均有所发展与提高。但由于中药材原料品种、产地、成分本身的复杂性,中药注射剂的组分、剂量的特殊性及制备工艺、分析技术的限制等原因,近年来在临床用药中发现中药注射剂灭菌后或在贮存过程中产生色泽变深、浑浊、沉淀、乳光、澄明度降低,甚至降低药物疗效、影响临床使用等现象。

澄明度是中药注射剂稳定性考核项目之一,也是评价其质量的主要指标,应该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现试分析影响中药注射剂澄明度的因素,并提出解决办法。

1、影响中药注射剂澄明度的主要原因

1.1 杂质的存在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同,使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杂质除尽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按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组方投料的注射液,澄明度比较好,用净药组方、总提取物投料的注射液由于是多种成分的混合液,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树胶、果胶、黏液质、树脂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这些高分子化合物具热力学不稳定性及动力学不稳定性,致使中药注射液在加热灭菌时的高温下及放置过程中,会因胶粒凝结而产生药液浑浊或沉淀。例如:鞣质为多元酚的衍生物,溶于水和乙醇,具有还原性,其水溶液因加热或长时间放置,会氧化、聚合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鞣质具收敛性,能与蛋白质形成不溶性鞣酸蛋白,肌注含鞣质的注射液,局部组织能产生硬结,并有牵引痛和压迫痛。乳光的产生常由于含挥发油成分的水溶性较差及成分复杂,或该成分含酚、醛活性基团,遇光及空气易被氧化聚合引起,同时尚可出现沉淀及药液色泽变深。1.2 pH值的改变

药液的pH值与注射液澄明度关系很大。中药中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与溶液的pH相关,若pH不适当,则易使其稳定性下降,产生沉淀。有效成分是生物碱、有机酸、酚类、苷类的,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较为稳定,若pH值改变,它们的溶解度也发生改变。若pH值调节不当,药液的碱性较强时,生物碱易析出;反之,酸性较强时,酸性成分及部分苷类易沉淀。另外,在加热灭菌或贮存过程中,由于一些成分易水解,如酯、苷类;一些成五加、鱼腥草、红花注射剂溶于 0.9%氯化钠中,微粒数也会增加。1.6 生产过程中污染

中药注射剂在生产环节若不严格按国家GMP生产线设计,空气净化不达标、或交叉污染,单纯靠最终高温灭菌,不可能完全生产出合格产品。因为大多数细菌、霉菌、芽抱、病毒都很耐热,需120℃、140℃,30 ~40min才能杀灭,而中草药注射液又大都不耐热。一般灭菌以流通蒸气100℃、30min对某些细菌尚不能达到杀灭作用,贮存中细菌繁殖,影响澄明度和出现热原反应。制备用具、容器、附加剂、水等含有的金属离子,可作为某些化学成分氧化、分解的催化剂,有的会与药液中的一些有效或无效的成分发生反应,形成络合物,影响澄明度。1.7 使用过程不当

虽然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并经终端过滤,但现在市售一次性输液器对15μm以下的微粒均无明显除去效果。切割安瓿时消毒不正确或未作消毒处理,掰开即吸,则由于安瓿内负压,会将大量玻璃微粒吸入药液;或针头多次穿刺橡胶塞而使橡胶塞屑脱落。

2、提高中药注射剂澄明度的方法

2.1 去除杂质

①合适的提取纯化方法:根据主要成分的性质,采取合适的提取纯化方法和操作工艺去杂和制备注射剂。如有效成分是挥发油,可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出挥发油层,用这种方法易提纯,方法简单,澄明度好,或用水蒸汽蒸馏法分离出挥发油层。当有效成分是水溶性的如生物碱盐、苷类、有机酸盐、氨基酸,可用水提醇沉法;醇溶性成分的可用醇提水沉法。②热处理冷藏法:中药注射剂药液中所含高分子化合物胶体可在注射液灌封前,采用流通蒸汽100℃或热压处理30min,再冷藏放置一定时间,加速药液中胶体杂质凝结,滤过,除去沉淀后再灌封的热处理冷藏法,提高中药注射剂澄明度。③超滤法:超滤能定额地除去药液中的大分子杂质,中药注射液中诸如黄酮类、生物碱类、总苷类等成分,分子量均在1000以下,因此,用1~3万分子量的超滤膜超滤,注射液澄明度可改善,且有效成分较其他精制方法损失少。2.2 调节合适的pH值

每一种注射剂都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比较稳定。因此,可根据药物的性质调节其稳定的 pH值。一般有效成分是碱性的(如生物碱),药液宜调至偏酸性(pH4~5);有效成分是酸性的(如有机酸)或弱酸性的(如蒽醌类),药液宜调至偏碱性(pH7.5~8.5)。如苦参总碱注射液,在pH4.2时最稳定,澄明度好,虽经70℃放置 50日含量无下降,用

第四篇: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论文

优化学生心理健康生活之我见

张明恒

吴桥县东宋门学区信庄小学

优化学生心理健康生活之我见

吴桥县东宋门学区信庄小学

张明恒

提要:低年级小学生随着环境的改变,在其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各方面的行为偏差,其中“告状”这种行为偏差在他们当中最为普遍。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这种偏差将很有可能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演变成心理疾病,影响到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告状”的行为动机、目的,并把这类行为归结成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心理行为:妒忌性行为、报复性行为、表现性行为。通过调查与分析,采用表扬-矫治-鼓励的方法进行了疏导,采用写优点卡、组织民主评议、设立“多官制”、开通心灵渠道等方法进行教育,力求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幼小人格。

关键词:调查分析

疏导教育

净化心灵

健全人格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学生向教师报告一些教师认为是鸡毛蒜皮小事,除一部分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最信任的人,喜爱跟老师接近,喜欢向老师诉说自己心中的小秘密。此外,绝大部分的学生是用一种“宽于律己、严于律人”的标准来评价事物。从实质来说,都是心理异常的外部表现。为此,要减少这种“告状”行为,我认为应结合实际,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规律,采取心理干预的方法,着重进行心理矫治与调控。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

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既能增进学生和教师的亲密程度又保护了学生要求上进的积极性,还能健康学生幼小的心灵。

一、“告状”现象行为分析

低年级的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重要“飞跃”时期,这时的好胜心、好强心正在逐渐加强,喜爱听老师和长辈的表扬,希望受到同学的关注。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学生刚步入小学渐渐离开父母的羽翼呵护,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很差,于是“告状”现象在低年级小学生普遍存在。本人曾结合班级中“告状”事件作了调查,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变化、行为的动机、目的。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把它归结为三大类:妒忌性行为、报复性行为、表现性行为。

1、妒忌性行为

妒忌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的不愉快情感,是不甘心自己没有条件赶上别人而烦恼的情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相应行为。从内因来说,小学生年龄较小,知识较缺乏,认识水平较低是最主要的。从外因来说,有的家长错误的教育观点以及教育方法触发了学生妒忌心理。例如:把自己小孩的“升降进退”与其他同学对比,使学生感到其他同学对自己是一种威胁。低年级小学生一方面由于社会交往日益扩大,置身于一种充满竞争的环境中,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和学习生活中被突出了,一部分学生甚至失去在家庭中“小皇帝”的地位,产生了以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具体表现为他们一旦发现经常受表扬学生或和自己竞争的胜利者,有了一些小错误,就会迫不及待地去报告老师。

2、报复性行为

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得失便耿耿于怀。这种学生极易受外界的暗示,特别是那些与自己有关的暗示,更易引起内部心理冲突,为求心理平衡而产生“告状”行为。产生这种行为的动机,后天环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成员与他人交往方式,对其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心胸狭窄,不肯吃一点亏,则其行为肯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子女的性格,在同学交往中,如果有人不拘小节,随便糟蹋别人的东西,也会从另一角度强化某些人的狭隘性格。而另一原因是由于敌对倾向而引起的。这些学生会因为同学向教师反映自己的一些错误,误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因此极为不满。

3、表现性行为

大部分小学生“告状”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突出自己,动机是积极的。根据儿童心理变化特征把他们分为四大类:

(1)监督型,一般都发生在班干部或教师较信任的学生身上。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理解能力、独立应变能力较差,他们对于教师的要求常常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允许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丝儿偏差,而自己又不能独立处理时,他们树立权威,寻找正确依据的唯一靠山就是老师。

(2)自傲型,此类“告状人”一般为平时表现较好,常受教师表扬的学生,他们在教师、家长和同学中有一定的地位。这些学生在不能正确对待荣誉的时候,常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认为自己

是教师的代言人,对犯错误学生乱加指责,把“我去告诉老师”挂在嘴边,这样极其容易引起犯错学生的反感,见犯错学生依然不听劝告,在骑虎难下之时,只能选择去报告老师。

(3)模仿型,一般都产生在行为表现处于中等的学生身上。平时,教师表扬表现好的学生他们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从羡慕发展到期望自己也能受到表扬。一旦自己表现较好或做了好事无人知道时,他们会参照某些“告状”同学的行为,去告诉老师其余同学在自己较好方面的不足,以此来烘托自己的成就,满足自身欲望,确立在教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4)自卑型,一般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表现得尤为强烈。他们由于在各方面的能力较差,平时不为老师所注意。为了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注,他们明知自己能力不强,却经常挑一些鸡毛蒜皮类的小事或同学们的小错误去告诉老师,试图用此方法来引起老师注意。

二、疏导“告状”行为的态度与方法

1、关注与倾听

关注是用目光、表情、身姿等非语言行为表达的对报告人的关切,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在学生向我“告状”时,不管他的动机是什么,我都先让他把话说完,让他把自己的感情完整地表露出来,而我觉得这时候所要做的只是积极地倾听,并不急于评判,在倾听的同时,把关注自然地表露给学生,进入他们的感情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怒、同激动。通过有目的的关注与倾听,敏锐地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正确理解报告人的情感或动机。

2、调查与分析

在处理“告状”时,我要求学生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时候的我当学生的知音,注意引起学生共鸣。再共同用探究的态度来查明事情的真相,分析事情的对错,然后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去分析整件事情,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件事的处理方法。而且注意在教育他们待人以宽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让学生带着教师指导性意见去处理或者干脆独立地去处理事情,尽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3、表扬-矫治-鼓励

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对于这些心理有些小毛病的学生,更应该用一种和善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哪怕明明知道他的动机、行为不正确,也要努力地寻找他的闪光点,如表扬他们信任教师、关心同学的态度等。

一旦发现学生心灵中存在的一丝丝阴暗,我就用委婉的语言告诉他们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矫正心灵上的缺陷。使这些学生懂得不甘落后固然是使人进步的动力,但“事事在人前,样样不服输”却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万事如意”。因此一个人既要不服输,又要服输。服输是为了更好地向别人学习,其目的也是为了进步。

还要鼓励这些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关心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鼓励他们从情感上去体验善良,鼓励他们友好、良性地竞争,要鼓励他

们与同学和谐地交往。

4、写优点卡

给学生写优点卡,就像一位真诚的朋友,用自己全部的爱去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又恰如其分地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再让学生给老师写优点卡,用他们天真的语言来表达对教师的爱。教师可以从童言无忌中吸取适合自己发展的营养,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心理变化。一句句亲切地话语,一段段动人地评价,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同学之间互写优点卡能促使学生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足,让每个同学去发现其他同学在每天活动中的闪光点,并让他们用文字的形式写下来,张贴在班级中。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理解,促使同学之间真诚相处,而且还为良好的竞争氛围打下坚定的基础。

5、开展健康竞赛,组织民主评议

通过小型竞赛的学生,在班集体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如评选“每日红花谁最多”的活动,除了设置多项荣誉,有“最大进步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助人奖”等个人奖项,还应设置 “最佳小组”奖等。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朵小红花,一件小奖品都能让他们高兴、自豪很长时间,都能激发起他们努力向上的积极性。

开展班级民主评议可以保证班集体舆论的制约作用。通过行为规范达标活动的自评、互评、集体评的形式,对后进生进行教育很有成效,便于他们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由集体对学生作出民主评议的结果比较客观、公正,学生容易接受,避免了学生与教师在情感上 的直接对抗,同时也避免同学之间的直接情感敌对。

6、设立“多岗制”,开通心灵渠道

首先设立值日班长制,每位同学都能当上值日班长,都能直接参与班级管理。其次在班级中设立多个小干部岗位,除班级基本班干部岗位外,还可设立“纪律监督员”、“学习标兵”、“卫生管理员”等干部制度,要能使一大批同学有“官”可当,有事可管。这样,在管理别人的时候,会体验到被管理者的角色,也就能自觉接受管理,减缓了接受管理时容易产生的对立情绪,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高度的心理相容状态,并大大加强了学生道德自律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自主性。

7、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

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当老师的发现学生的行为偏差,就要注意适时地加以引导,促进学生可健全人格的形成,为社会发展和学生今后生活的消除隐患,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和谐地、愉快地、幸福地学习、成长。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

心理学

小学生,指正在接受小学基础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在心理发展的健康问题上,小学生有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首先,学习适应能力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小学生便开始有了特殊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学习。学习是小学生培养自己良好心理品质的主要途径,是在世界上求得生存的一种手段,也是他们的最大任务。但小学生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一方面,必须在生活习惯、情感、意志、智力等方面能够适应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否则,将很容易出现学习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在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必须遵守成人社会所制定的规则,并按照成人社会的要求去培养自己的身心素质,掌握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由于成人们所制定的规则和提出的要求,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符合每一个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差异。这种适应性的差异如果超过了心理可容度,即有可能引起小学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这一点,可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及不当的教育方法所造成的许许多多小学生心理障碍事件中得到说明。

其次,智力的发展仍然是构成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不仅指智力发展正常与否,智力发展本身即可用作评判小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而且,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许多心理疾病的发生都与其智力的发展低下相关。对于小学生来说,智力的发展既是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同时也是影响其他心理成分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经过幼儿期的发展历程,小学生大都已具备了接受小学义务教育的初步能力,但许多重要的智力成分如抽象思维等,还处在形成阶段。这些智力成分如果不能顺利地培养起来,其个性就很难向去自我中心阶段发展,因而不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第三,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影响他们获得良好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因素。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自我认识能力的发展对生活的一切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成长中的儿童需要逐步认识到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缩小这一差异的成功努力会促进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发展,但过分严重的或不现实的自我意象差异时常与否定、压抑和精神障碍相关。另一位心理学家罗碧·凯斯进一步认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自我认知同他人理解之间能够逐步达到平衡。如果一个儿童的自我认识能力比较差,不能对自己作出切合实际的认识,就很难完成角色识别与角色定位,其社会化发展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根据。显然,这将影响小学生良好人际关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小学生情绪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心理学家比斯库认为,儿童是在不断学习、判断和感受的人,他们的情绪常常是无意义的,需要将认知理解和对行为的感受以及社会常模的特征综合起来,以便被习得、被解释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之表现。由于理智感尚待形成,作为驾奴情绪的情感主要由情景决定,波动性大,不能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而使情绪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

第五,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处于微弱状态。同情绪的不稳定性相联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等品质尚在形成中,不能有效地作用于自我控制,这使得自我控制能力仍然处于比较差的状态。因此,小学生容易发生异常行为,并表现出某些心理障碍,如多动症、品德不良等。

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1、小学生观察和观察力的特点

(1)小学生的观察认缺乏系统性的知觉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不能持续很长时间,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2)小学生的观察从模糊笼统的知觉发展到比较精确的知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时,常常模糊不清,这和认识过程的发展有联系。低年级学生知识比较贫乏,观察事物时容易泛化,所以模糊不清,特别是对一些相类似的事物容易混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逐渐丰富,他们的观察才能由泛化到分化,比较精确地分辨事物。他们在知觉和观察过程中的另一问题是:不能把主要的事物和次要的事物分开,有时只抓住次要的事物,而把主要的事物忽略了。

2、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l)无意注意仍起着主要作用,有意注意正在发展

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对课业本身的兴趣等都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这些都是无意注意的范畴。由于小学生主导活动不断发生变化,从无目的的游戏到有目的、有要求的学习,所以他们的无意注意已无法适应新要求,这一矛盾必然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

(2)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

注意的集中性即注意指向一定事物时聚精会神的程度。由于小学生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很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对于比较抽象的教学活动,注意集中就比较困难。注意的稳定性,指在一定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关于注意保持的时间问题,有些心理学家认为: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约30分钟。(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力不强

小学生在上课的同一时间内,既要用眼、用耳,还要动脑、动手,这就需要注意的分配。但是,小学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对刚入学的学生,听讲和抄写不应同时进行。只有当抄写已成为他们较熟练的技巧之后,才有可能同时进行。(4)注意范围较小

注意范围大小,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看到(听到)事物的多少,它主要取决于个体过去的经验。小学生经验少,注意范围比成人狭窄。

3、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机械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意义识记开始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形象记忆发展变慢,抽象记忆发展变快。年级越低,形象记忆越高于抽象记忆,年级越高,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两者效果越接近。

4、小学生想像力的发展(1)有意想像增强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像具有学前儿童想像的特点,仍以无意想像为主。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再造想像的内容趋于完整,有意想像的成分大大增加,其精确度亦明显提高。(2)想像更富于现实性

学前儿童的想像往往与现实不符,有时会出现“想入非非”的空想。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想像就更接近现实。(3)想像的创造成分增多

小学低年级学生再造想像的成分占较大比例。随着他们的活动不断增多,经验逐渐丰富以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因而想像的创造城分逐渐增力D。

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之前,儿童的思维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成分为主,在整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不平衡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

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林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但在自然课上仍停留在较具体的形象水平上。

4、思维缺乏批判性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他们常常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以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推一标准。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言行要慎重,时刻考虑到如何做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逐步克服这种盲目性,而多一些批判性和理性思考。培养这一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5、思维还缺乏灵活性

小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他们不善于考虑条件的变化,而以旧经验解答新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这种特点表现最明显。一般说来儿童对熟悉的或学过的题目类型,在内容不变时能顺利解答,如果内容稍加变化,他难以随着变化的内容而改变方法,往往照着原来的形式套做题目。随着年级、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思维的惰性将逐渐减少。

三、小学生的情感、个性发展特点及品描、社会发展特点

(一)小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在形成了一定的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在学校活动中,在人际交往中,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生情感发展体现出新特点。

l、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进入小学学习后,学校成为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环境的变化,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使小学生的情感内容丰富起来,学习已经成为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此时,学习的成败、在集体中的地位、与同伴的关系等,都使小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充实着小学生的情感世界。

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情感不仅在内容上不断丰富,而且对于各种情绪的体验逐步深刻,尽管这些体验仍是外露的,易激动的,但在性质上与学龄前儿童有明显不同,它逐渐与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行为规范、道德标准联系起来。

3、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强

在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生活中,小学生的情感逐渐内化、稳定,其发展进程与小学生的年龄和年级的增长基本一致,小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逐步增强。例如,小学生会尽量忍住自己的眼泪,不让他人看到他所体验的恐惧;会努力掩饰由于受到教师的夸奖而感到满意的心情。

4、高级情感逐渐发展

高级情感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①小学生道德感发展特点小学生的评价标准由无原则向有原则发展。例如,小学生一般不再按偶然的外部情况(书桌临近、居住地临近)选择朋友,而是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小学生对道德感的体验程度从浅显、冲动到深刻。稳定。例如,同样对于善良的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认为不打人、不骂人就行了,高年级学生则认为还应包括拾金不昧、团结友爱等等才行。

小学生对道德的体验范围由小及大、由近及远。以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爱的感情首先是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同学,然后逐渐扩展到爱家乡、爱祖国。

②小学生美感发展特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美感仍带有幼儿期的特点:以外在美为主,以真实性为主;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学会从现实生活中理解和感受美与丑、善与恶等。③小学生理智感发展特点小学生的理智感较多地与具体、直观的事物相联系,他们兴趣的重点还是事实本身。

(二)小学生个性特点

小学时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中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如自我意识、性格等都是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

l、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入学后加速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

随着环境的改变,小学生对自我的评价逐步从具体的、个别的评价,向抽象的、概括的评价过渡;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已经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但自我评价的能力仍较低,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大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弱点进行帮助。

2、小学生的情绪是逐渐丰富而发展的,并在六年级时出现高峰

3、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

小学生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自制力与坚持性呈下降趋势,果断性的发展比较缓慢,缺乏果断作出决定的能力。

4、小学生的理智特征呈稳定发展趋势

其中,求知欲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在不断发展,到六年级达到高峰。

(三)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所谓道德意识即掌握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指将掌握的信念在一定场合付诸行为。小学生道德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是:

l、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

2、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效果,过渡到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3、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过渡到受内心道德信念的制约

从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要求来看,最重要的是怎样把他们的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四)小学生社会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社会性行为根据其意向性,可大致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种。l、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及特点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助人为乐、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与人分享快乐等有助于他人的行动。小学生都有随年龄增长,条社会行为随之增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分享、助人与合作、竞争行为的发展上。

①分享是儿童条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愿意将东西与父母或他人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最初表现。②合作与竞争行为是儿童适应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社会技能在小学生的学习和游戏中,既要善于合作,又要敢于竞争。无论是缺乏合作精神、合作技巧,还是缺乏竞争意识、竞争能力,都将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2、小学生反社会行为特点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意图伤害他人的行为。高攻击性儿童往往缺乏解决交往问题的策略,他们不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应向小学生多提供一些与人正常交往的策略,帮助他们改善人际关系,减少攻击性行为。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小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指排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l、学习动机不足

主要表现:①上课精力不集中,东张西望,分心、走神。②不能主动完成作业,有时甚至抄袭或缺交作业。③在家长或教师的督促下才肯认真学习。④非常看重考试分数,常常为一分、两分的高低耿耿于怀。

2、学习习惯不良

主要表现:①上课随便说话,搞小动作。②不能保持正确读写姿势。③写作业时边写边玩。④不能独立学习。⑤学习用品随意放置,经常东找西寻。⑥做事无条理,丢三落四等。

3、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方法不当在小学阶段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①学习无计划,消极被动。②学习中抓不到重点难点,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不好。③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考试时张冠李戴。④学习效率低。

4、学业不良

主要表现:智力正常,学习成绩却明显低于同级儿童的一般水平。

5、不适应学校生活

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在一年级学生中较多见。

主要表现:①对学校的态度消极。②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③不能很好地与同伴相处。④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

(二)小学生情绪、情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抑郁 主要表现:①自我评价较低,容易自责。②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活动少。③动作迟缓,疲乏无力。④情绪起伏大,爱哭,易恼。

2、焦虑

一种是分离性焦虑,多见于学前班和一年级学生。

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另外一种是考试焦虑,多见于高年级女生。主要表现:①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②学习认真,却总担心学习不好。③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3、易怒

易怒就是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这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如不能及时解决,就容易形成严重的行为问题。

主要表现:自我控制能力差,为一点小事大哭、大喊,甚至摔东西或袭击别人。

4、羞怯

主要表现:①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②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③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

5、嫉妒

主要表现:①盲目骄傲,不愿意承认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对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挑剔和贬低。②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③与同伴相处时,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④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法破坏。

6、恐惧

儿童的恐惧心理最突出的反映在对学校的恐惧。

主要表现:害怕上学,甚至利用各种理由逃学旷课,若被强迫上学就会引起明显的焦虑和惊恐等。

(三)小学生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失行为

过失行为是问题行为的一种,具有情境性、偶发性、盲目性和易变性的特点,这种行为在小学生中,特别是男生中比较多见。

主要表现:无意中违反了学校纪律或轻度触犯了社会生活准则。

2、说谎行为

成为行为问题的说谎,在中年级以上的儿童中较多见。

主要表现:①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②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

3、偷窃行为

儿童偷窃的动机较复杂多样,有的儿童是想买吃的或玩的,父母不给钱就去偷父母的钱;有的是看到别人某件好玩的东西,自己没有,于是使偷来供自己玩乐;有的是出于嫉妒之心去偷别人的心爱之物。

4、攻击行为

主要表现:①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②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③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④蛮横无理,粗暴地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扰同学。

5、破坏行为

有意损坏公用物品和公用设施,主要表现在中、高年级的男生身上。

主要表现:①破坏教室的桌。椅和其他设施。②在洁白的墙上乱涂乱画。③在干净的环境内乱扔杂物。④破坏树木,践踏花草。⑤故意损坏他人的物品等。

6、逃学行为

小学生进学较多发生在中高年级。

形成原因:①儿童对家长的依恋过强,独立性和自信心差,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②学习压力大,“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加重了儿童的学习负担,使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③教师对儿童缺乏爱心,对儿童的过失惩罚太重,今儿童生畏。④与同伴关系紧张,经常遭到高年级学生的欺负。⑤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只看重分数,经常为学习问题责骂或毒打儿童。⑥受到外界不良诱因的影响。⑦儿童心理上、生理上的某些缺陷也可能导致儿童逃学。

(四)小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父母的关系 父母的教育态度对儿童的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如果父母教育儿童的态度是民主的、和平的,就容易使儿童形成好的人际关系;如果父母教育儿童的态度是粗暴的、专横的,就会使儿童用同样的方式与人交往。因此,如何引导家长采取积极的处事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式,以改善儿童的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

2、与教师的关系

低年级的儿童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容易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独立性和评价能力的提高,师生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冲突。

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由于教师对于儿童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而造成的。如儿童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交作业,学习成绩差,不遵守课堂纪律等,教师对其进行过多或不适当的批评和指责,引起儿童的不满和怨恨而导致冲突。也可能是儿童对教师本人不满,如儿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个性特征、专业能力不满而出现对立情绪,导致冲突。

3、与同伴的关系

同伴间的交往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阻碍了儿童同伴间的交往,如:①儿童不良的情绪、情感和有缺陷的个性特征等不能被同伴接纳,影响了同伴间的交往。②不能正确处理同伴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如有的儿童缺乏合作精神,不愿与他人合作,争强好胜,处处显示自己。遭到同伴反对,影响了人际关系;而有的儿童则缺乏竞争意识,受到同伴的忽视而影响了人际交往。③缺乏交往知识和技能,不会交往策略或不能恰当使用交往策略,影响了与同伴的交往。

(五)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评价能力较低或偏高

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评价,主要表现:①缺乏自信。②常常对自己不满。③不敢单独接受任务。④与同伴不敢进行正当的竞争。这些儿童常伴有自卑、自暴自弃等情绪体验。另外有些儿童则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主要表现:①往往用别人的短处与自己的长处相比。②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经常固执己见,有了错误也不愿承认。③狂妄自大,孤芳自赏。

2、以自我为中心 主要表现:①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的利益。②不关心他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同情心,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经常以自己的好恶来论人、论事,并且自以为是,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3、自制能力较弱

主要表现:①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②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③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④经常不完成作业等。

4、抗挫折能力较低

主要表现:经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如受到教师批评后,回家不吃不喝,用赌气来发泄不满;评选时因榜上无名,回家后又哭又闹,失去常态;因交友或与集体的冲突而萌发出走念头,个别学生甚至自虐、自伤,以致产生轻生念头等。

五、小学生的人际交往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一)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小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相适应,也与小学生在班集体中的集体活动经验有关。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薄。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其一,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其二,他们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还具有一定的性别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他们最喜欢的同伴在性别上的选择态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青春期以前的小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呈上升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同性别的小学生具有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便于相互合作和交流;其次,选择同性别的同伴也反映了小学生性别认同的作用。所谓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性别并将自己投身到同性别的活动中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小学生对自身性别的接受,逐渐形成符合社会期望、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最终适应社会生活。此外,在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级的男生,常常采取制造事端的方式与女生接触,如在课间把女生的文具藏起来,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界线等,表明这些男生对女生特有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会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如表现出拘谨、腼腆、故意的漠不关心等。所有这些行为特征,都是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二)与父母交往的特点

虽然小学生与同伴的交往明显增多,但与父母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对父母仍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在其发展上仍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在家庭中,父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对小学生施加影响:第一,教导,即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直接向小学生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第二,强化,即父母采取奖惩的方式强化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并巩固这些行为准则的地位;第三,榜样,即父母往往是小学生最早开始模仿的对象,他们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第四,慰藉,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三)与教师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与幼儿园的教师相比,小学教师更为严格,既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与社会技能,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作业、品行。与中学教师相比,小学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更加具体而细致,也更具有权威性。

几乎每一个儿童在刚跨进小学校门时都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的话是无可置疑的,这种绝对服从心理有助于他们很快学习、掌握学校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也随之增长起来。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五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他们对教师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往往是讲课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同学着想的教师。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影响着小学生对教师的反应,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报以消极的反应。例如,同样是批评,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感到内疚、羞愧;如果来自于小学生所不喜欢的教师,他们就会反感和不满。因此,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其教育思想的有效实施。

影响小学生与教师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的期望。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期望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广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和行为表现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教师期望的影响。教师一般是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等信息来对学生形成期望的;当教师对小学生有高期望时,就会对学生表现出更和蔼、更愉快,更经常表现友好的行为,如点头、注视学生,谈话更多,提问更多,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更长,更经常地赞扬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不同对待方式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如认为高期望学生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好好努力,而低期望学生的失败是因为缺乏能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向小学生表现自己良好的期望,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更应该满腔热情,更多地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心理分析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心理分析 1.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类型及其个性特征

通过以上开放式调查以及自然观察的结果,我们把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1)攻击型。表现为攻击性强、敌意的,经常打人骂人,行为古怪,或以武力相威胁,狂妄自大,自命不凡,喜怒无常,粗暴;(2)差生型(学业)。表现为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完成,作弊行为多,学习成绩差,不努力学习,不求上进;(3)吵闹型。表现为课堂不守纪律,活动游戏不守规则,事事胡闹,或缺乏必要的交往规则,不善于处理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责任感,生活无约束,无组织,无纪律,说谎;(4)孤僻型。表现退缩的,安静的,孤独的,易于拒绝的,对人淡漠,不合群,兴趣贫乏,气量狭小,不真诚,虚假。

2.小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

通过观察及案例分析,目前小学生群体中人际交往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有:(1)依赖;(2)自我中心;(3)不合群。

3.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归因分析

个性是由气质、能力和性格三部分组成的整体结果,它对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除了这一核心的个性心理因素,还表现为交往技艺因素及交往行为因素,这三个层面构成了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归因整体。

(1)交往技艺因素

1)性别问题:主要给男女学生带来交往的困难,高年级学生尤甚。其一,因为还存在着“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偏见,表现为正常的男女交往受到起哄。其二,小学生的异性交往经历了由“两小无猜”式的自然交往到相互忽视、排斥,再到相互吸引的过程。从小学二年级起,男女学生就已经表现出相互忽视。到了小学高年级,男女学生进入青春前期,不仅由于行动上的差异减少了交往,而且又在心理上产生了羞涩感,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排斥倾向。

2)仪表问题:由于心理效应中的“第一印象”作用以及小学生交往“表面性”特征,长相丑陋、不修边幅、不讲卫生、没有风度等也成为小学生交往不良的重要因素。

3)语意问题:因为小学生各自的经验不同,而出现在语言交流过程的不当引起的,表现为谈话态度不诚恳,说话喋喋不休,语音语调不恰当,开玩笑没有分寸,轻易打断对方谈话等以及信息交流沟通不畅,被歪曲或误解,断章取义,造成语意的障碍。

4)态度问题:小学生交往双方态度不端正,存在偏见、歧视对方、各存异心造成的相互排斥。

5)交往空间的狭小:大量出现的独生子女,使兄妹交往的机会缺乏。现代家居形式的改变,特别是城镇,使小学生交往的物质空间和环境受到制约。更有甚者,随着升学压力的加剧,家长往往强化儿童的“学习”意识,淡化儿童的“社交”意识,人为地剥夺了小学生本应获得的“交往”机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

(2)交往行为因素

1)认知失调:小学生交往双方在信息交流中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各有自身的思维定势,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理解,对交往状况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评价出现了偏差,既不能准确地理解同学,又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必然导致交往行为的不当。不良的交往很重要的一条是认知失调和不良的思维方式所致。因此,通过适当认知策略改变,如说服理解、情境讨论、互换角色、阅读辅导等,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人际关系。

2)情绪失控:小学生交往过程中,交往任何一方如果处于过激状态下或心境不佳时,就难以沟通意见,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在愤怒、苦闷、焦虑、怨恨、悲伤等不良情绪下都可能导致对交往的曲解。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很重要的一条是“情绪——体验”的学习过程,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交流比一般的信息交流更重要,要促进学生人际情感化消极为积极,由表面到深层,从偶然到相对稳定,培养移情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3)行为失当: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技艺,小学生的交往活动需要通过外显的交往行为来进行,但许多不良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以及相对贫乏的交往技能训练,使许多小学生不能完美地处理交往过程的行为等方式,造成交往上的被动。因此一方面要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使小学生熟练掌握交往技艺要领,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消除纠正小学生的不当交往行为,主要是攻击性行为及退缩性行为。

(3)个性心理因素

1)气质类型引起的:主要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气质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人际交往的亲密性、稳定性及选择性上也各有不同,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的表现各异。胆汁质、多血质的易于接近,交往选择上多而杂,但稳定性差。抑郁质、粘液质的虽难以接近,但稳定性强,选择上少而精,喜欢独来独往。

2)不良性格特征引起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研究发现,我国小学生的性格发展中,在小学六年级前后,有一个快速发展的剧变期。它可能引发许多不良的性格特征。如:不尊重同学的人格,对同学缺乏感情;自我中心主义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兴趣;过分依赖他人,没有自尊心;怀有敌对与偏激情绪,具有猜疑性格;过分自卑,缺乏自信心等。这些不良的性格很容易诱发交往的障碍。性格是可塑的,主要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学校班级环境,让小学生投身到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中。

3)能力不强引起的:学生个体在能力和特长方面如果比较突出,与众不同,容易产生吸引力。反之,如果小学生各种能力比较弱,各方面又没有什么特长,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容易受到忽视,又由于交往的情景性、活动性,缺乏能力就更容易受到排斥。

总之,粗略地分析小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表现及其成因,目的在于为小学生人际交往指导提供依据,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范围内,以“交往观念、交往礼仪、交往技艺”及“认知改变、体验引导、行为训练”为二轴,充分满足小学生的交往心理需要,不断提高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摘自《现代中小学教育》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的过程。它是人类特定的社会现象,是世界上万物相互作用中的高级形式。社会是个开放系统,而任何个体和群体,囿于一定的活动圈子,相对地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闭合性。要打开这种闭合,使之成为正常运转的一环,惟有借助交往这个黏合剂。特别是当今信息瞬间万变的时代,人际交往与沟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有关报道和研究都表明,个体缺乏和他人社会的交流,个体的发展将停留在自然人的阶段,而不能完成社会人的转变。不仅如此,个体与他人相互交往作用的多少及质量还影响个体社会化质量的高低。因此,人际交往对个体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是个体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成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是儿童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掌握人类科学文化最基本的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时期。然而,随着电视机、手机、电脑、DVD机、套房和别墅等现代设备的普及与增多,人与人面对面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少年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比学习问题还要严重。根据北京市青少年咨询服务中心对6万多人次的调查,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占42℅,而学习方面的问题占27℅。在小学校园里,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生活在不被集体包容的感觉中,他们过分内向、依赖性强,属于“人际交往障碍学生”,具体表现为:言语及认识方面异常和社会交往能力、行为异常。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因素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

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孤独感与自我意识的增强有密切联系。他们越来越发现自我与其他同龄人之间的心理差异,逐渐意识到自己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并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的愿望和需要。同时他们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愿意告诉别人,有一种封闭心理。由于自我评价过低,产生自卑心理;对别人的评价过于关注,时刻担心自己的形象受损自然影响到与他人的交往。其次,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与外界要求的不一致及个性结构发展的不完整也影响着小学生的人际交往。2.家庭环境因素

望子成龙的思想在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他们不顾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他们制定过高的标准,达不到标准就打骂子女,所骂的话往往用的很绝。父母希望通过打骂显示自己的权威,对子女进行彻底的控制,以至孩子在家中感受不到亲情和温暖,觉得生活的颜色是灰暗的。在完全缺乏温暖,经常被打骂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其次,还有一些“人际交往障碍”学生的形成是由于受到父母过分严格的管教,整天呆在家里学习,缺乏必要的社交活动。进入小学后,他们因为不会与人相处而变得离群索居,长期处于孤独环境中,变得沉默寡言。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造成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刺激,产生人际交往的不安全心理,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同时,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孩子缺少伙伴独自生活,只能看电视或与家长接触也是造成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3.学校环境因素

在学校和社会上还普遍承载着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学校的“功利主义”思想。受中国几千年来伦理纲常的深刻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上的不平等关系还有所存在。教师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各种压力,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明显不足,同时也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部长宋桂英说:“从我接手的事例看,造成孩子们失意、抑郁甚至痛苦的来源首先是老师。”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老师一句“你真笨,怎么教都不会”、“这个同学的智商有问题”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从而造成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另外,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尚缺少权威的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教材,不少学校从教师到领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还十分淡薄,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完善、科学的辅导和治疗,以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人的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交往能力是在后天的教育和实践中,慢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小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往往是自私的,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不能容人,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尽管这些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因素,甚至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可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成长是事实。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性格的形成是不稳定的,同时又是可塑的。他们思想比较简单,生活比较单纯,一些学生人际关系不良,并非是不想和别人和睦相处,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处理的。教师只有善于观察、洞悉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分析学生心理上的不良表现,给予正确的帮助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才能建立健全学生的心理。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人之初,性本善”。小学生好比一张白纸,洁白美好,可以书写一切。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善模仿,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自控能力较差,好表现,有竞争意识和上进心,都想成为好学生,并乐于参加各种活动。但意志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会动摇。

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评价能力逐渐发展,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渐渐不满足于接受课堂教学,爱读课外书,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发生兴趣。同学之间在学习上出现了较明显的差距,兴趣爱好也有所分化。他们对集体生活已经比较熟悉和习惯,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逐步树立起集体荣誉感,并有了广泛交友的愿望。他们的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接触社会比以前多。但他们看问题仍然比较幼稚,对复杂的是非常分辨不清,对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虽然知道,但往往不能自觉执行,自控能力差。五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趋向思考选择接受。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他们不希望老师家长把他们当小孩对待,但他们在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其他实际问题上还很不成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对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比较关心,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还不善于正确地进行判断与辨析。他们敬仰英雄和名人,爱抄名人名言,想当英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又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2、小学生道德发展

老子云: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深入研究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从道德行为的发展来看,在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言行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行脱节、能说不会做的现象便会出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模仿的倾向、处于无意、成人的要求不一致;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做事、控制自己的能力差。

小学阶段道德品质发展的质变时期,既品质发展的“关键年龄”,大概出现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这是加强辅导和促进发展的关键阶段。概括地说,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四个方面:第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小学时期是一个发展智力的好时机。第二、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协调的,比起初中生的“动荡性”来说,协调性成为其主要特征。小学时期是发展和谐个性、品德和社会性的好时机。第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开放的。此时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关系融洽。小学时期是成人了解儿童真实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的好时机。第四、小学生心理发展是可塑的。比起逐渐成熟起来的青少年,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好时机。

下载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解决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及解决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析影响电力业扩报装速度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分析影响电力业扩报装速度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摘要】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电力业扩报装的工作非常重要,电力业扩报装工作的优劣直接对电力企业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产生重......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摘 要: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

    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病人使用药物后,有无效果,疗效多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列举如下: 1.文化因素 病人的求医行为、选择药物的习惯与偏见、对用药的民间......

    影响学生中长跑锻炼积极性的几种常见因素及解决方法

    影响学生中长跑锻炼积极性的几种常见因素及解决方法 王文明中学梁昌松 跑是人类的基本活动能力之一,也是田径运动的基本形式。同时,耐力跑又是其中的一种主要的练习方法。在......

    对中学生学习心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

    对中学生学习心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 调查问卷表 1. 你的性别是 A男 B女 2. 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A提高自身素质 B考大学 C没想过 3. 你觉得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有关系吗......

    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

    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幸福感 [摘要] 在这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压力烦恼接踵而至,人们的心灵负担在不知不觉中就加重了,心理健康成为大......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分析及对策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分析及对策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的信息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网络时代。网络的应用已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尤......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的调查报告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的调查报告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及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从生物遗传因素的作用到个体自我心理冲突、不良人格特征,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