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别之痛作文
离别之痛作文
离别是美丽的忧伤,正如花谢花开,潮起潮落,因为有了离别,所以才有了无尽的思念和追忆,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离别之痛作文吧,欢迎参考!
篇1:离别之痛作文
现在是春天了吧?萧杀的寒冬还未有去意,仍是刺骨的寒。窗外的树上,枯萎的叶,零零散散的垂着,新叶还未收到春的信息,仍旧在树干里长眠……
这样的萧杀,心中竟然有了几分痛。是什么?是什么?
终于在反复的自问中找到了答案——是那次!是那次无奈的分别。
那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正值六月的月末,是一个分别的季节。
那是六年同学最后一次相聚在这教室中。
离家的时候,不知怎的,心情却是分外的好。属于分别的心情应该是悲伤的吧。可是,原本悲伤的世界,一丝丝的忧伤也无。天上万里无云,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洒下斑斑驳驳的随影,快乐代替了一切;甚至是那地上微不足道的小小蚂蚁!我的心情与原本应该有的心情完全相反。发试卷的时候,没有叹息的声,没有悲伤的脸,唯有划过教室的笑声。显而易见,这个时候,成绩已被抛开,被抛出的很远,很远……
我出奇的安静,静下来倾听。福建,珠海,青岛……都好远好远。大概有人会哭吧?我这样想着……整个上午,阳光明媚,而和着这灿烂的,也就只有那爽朗的笑声了。就是这样的一个上午,平静的让人难以忍受。不过,现在想想,多想留住那快乐的一上午啊!只是,眨眼之间,就已化作了过眼云烟了。……
是时候该走了……
出了教室,第一眼便是那昂首挺立的四个士兵——四棵不知道多少年的梧桐树。六年前,是他们把我迎进这里的,六年后的今天,又是他们把我送走。一年一年,不知道他们送走了多少,迎来了多少。楼下,教导主任在大门口站着。“走吧,都走吧。”她是自言自语?天知道是什么了。也许是送走的多了,迎来的也多了,心磨硬了吧。
他们一个个的都很开心,毕竟都是初中生了吧。他们没有理由不开心。只是,走出校门的那一刹那,都不约而同地一回头,再怎么高兴,毕竟也是忘不掉的吧。
我看见,那一回头,那留恋的瞬间,不舍比海还深,虽然没有泪,但是壁垒还要凶。
我沉默了。
碧绿的树叶,满地的金阳,铺了天,盖了地。花无声,叶无语。
我第一次在这生机盎然的季节里,感到如此的萧杀……
篇2:离别之痛作文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拖着沉重的脚步,眼前飘扬着若干柔软的蒲公英,心底不由地冒出一股股失落的寒意。此时此刻,我已走进了心灵的荒地,眼睛无神地望着地面,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12岁,是个喜欢幻想的年龄,总是想着在一个深沉的秋天前,会有一个童话般依依不舍的离别。曾经为了这个略带伤痛的离别,而三番五次地流泪;曾经用诗中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无限的感慨。
然而在诗中融入的凄凉却在这个小学毕业典礼上失去了踪影,反到让我的心不禁苍凉了。没有同学的告别,没有老师的叮嘱,没有热情的拥抱,甚至连泪水在滴落之前也被这残酷的阳光蒸发了。天啊,六年,六年的同窗,六年的友谊,竟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眷恋。
哎,想为自己的落莫流几滴眼泪,但眼睛中没有一丝泪光。于是尽力找寻自己的记忆。因为,记忆越珍贵,越快乐,越会为大家对它的无视而伤心。
回忆使我的脑海里浮现着朋友们一片片真诚的心,同学们一声声灿烂的笑,老师们一份份无声的爱……这一切的一切陪伴着我度过了六年,美妙的六年,记忆中永远的六年。这些宝藏般的回忆不是比“告别时的不舍”更重要吗?就算那梦境般的一幕真的如我所愿,成为了现实,离别也是在所难免的。与其献上一次虚无缥缈的感动,不如挽留六年间所有美丽的回忆。
突然间,所有的窗户都打开了,心灵的荒地渐渐消失在我身后。世界一下子变得如此渺小,而心中爱的世界却是一派宽广。眼前只有心灵与心灵的呼唤,目光与目光的交织,理想与理想的显现。昨天的失意将被我踩进回忆,今天的机遇将被我好好把握,明天的希望使我轻盈飞翔。这充满活力,充满梦想的世界飘满了神奇的蒲公英……
是的,这蒲公英是六年一班中每一分子的化身,带着美好的回忆,飞向远方……
篇3:离别之痛作文
那一天,在车站表姐提着沉重的行囊,眼圈红红地望着为她送别的亲人,我想她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但终究没有说出来,带着深情,带着怀念,也带着一种兴奋的心情,踏上学途的旅程,她默默地走了,融入了凯里民中学生者的队伍。
当表姐坐的那辆列车缓缓前进时,一瞬间,我是多么地想把表姐留住,是多么的希望时光倒流,又是多么希望能够有什么东西把时间冻住,把那列车留住。虽然我不能为表姐多说什么,但我只能注视着她,看着她坐的那辆列车缓缓前进的方向,希望能给她由衷的祝福!
自从表姐走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情绪也一落千丈,回想起我们以前的那些幸福快乐的日子,就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甚至有时会快乐得让人嫉妒得要死!
回想起以前的那些幸福。快乐的日子,每当到星光灿烂的夜晚,我和表姐总会秉烛夜游,与之大抒已见。谈论一翻。就这样,开开心心地和她度过每一个美好的春`夏`秋`冬。
自从表姐走后,我就会感觉到,在没有她的日子里,生活就好象少了一些生机。也感受到了大自然对我的冷酷无情,情绪也会“随波逐流”,就好像快乐的日子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退化”。想着和表姐的距离之差——我在山这头,而她却在山那头。就好象中间隔着一堵隔音墙,看不见她的面孔也听不见她的声音,只能从想象中看清楚她的“庐山真面目”。虽说如此,但我深知:“离别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沟通的桥梁,也是朋友之间友谊的见证”!
虽说离别会给人带来心理上不必要的伤痛,但这能让人懂得:“只要珍惜身边的一切事物,就是珍惜你自己的宝贵时间,也让一些不懂得珍惜它的人一次严酷的打击,和响亮的警钟”!
篇4:离别之痛作文
我坐在汽车上,远远地望着那渐渐离我远去的身影,眼泪不知不觉地蹦了出来,流到我的嘴里,苦苦的,涩涩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次的离别就是为了下次的相会。
那年暑假,因为亲人的病危,我跟随妈妈来到了云南。那儿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的地方。可见到外婆生命垂危单位奄奄一息的躺在床上,我不知该如何是好。她有那细小微弱的声音喊着我们:“你们来啦”努力微笑着。我噗通一下跪在地上,“外婆”直到眼泪如泉水般流下来,不能停息。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细心地照料着外婆,她的身子渐渐好了,看到她开心的笑着,我也很高兴,她的微笑多了,但每次看到她的疼痛样子,就好像刀割着我的心。她对我很好,很疼我。她的笑像阳光般照耀着我,直到快开学了。我们要回去了,舍不得和担心在心中徘徊,她的笑脸和慈祥在我脑海中出现。
车开动了,她身体不好却依然拖着沉重的身子来送我们,我远远地望着她的背影,远远地,我哭了,深深地哭泣着,我觉得时间过的好快,如果时间能流逝我好想呆在她的怀里静静地看着她慈祥的笑脸……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每当听到这首悲伤地《送别》,就不禁想起温柔的外婆,虽然她现在已去,但真心的希望她在天的远处能幸福。请珍爱身边的亲人,好好对她们,爱她们,她们是你最重要的人,也是最爱你的人。外婆,我爱您。
篇5:离别之痛作文
就在前不久,我终于回到了几年未见的老家。家里的建筑还是那样的挺拔,人还是那样的淳朴与善良;我的外婆与外公还是一如既往地疼爱我,弟弟还是一如既往地思念我,姐姐还是一如既往地谦让我。一切的一切,让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有的家的味道。
在那里的日子好似流水,是如此的欢乐而又如此的短暂,离别终究还是来了。
出发的那个早上,天格外的亮,却没有太阳;家中的院子人格外的少,却各各的脸上都写满了忧愁。一切的一切,都渲染了一份离别的伤感,就连平时格外爱叫的大黄狗也静静地卧在一角,低声的呜咽。
弟弟的眼中蓄满了泪,脸上的肌肉在不停的抽搐,一道泪痕在他的脸上清晰可见,我想去安慰他,可竟不知说些什么,只有一份无奈与忧愁在脑中徘徊。
我终于还是踏上了出发的征程,在我上车关上车门的一瞬间,我的耳畔传来了弟弟的撕心裂肺的哭声,但我却不敢回头看他一眼,因为我外表的坚强早已在上车的一瞬间烟消云散,只剩下满脸的泪。
回来的似乎十分漫长,而我的泪也在流。
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了离别的痛,那种痛直奔心底……
篇6:离别之痛作文
今天,我非常的悲伤,因为下午我离开了表姐家……
今天一大早,我便醒来,顾不着吃早餐,直冲电话,抓起电话筒,打电话给爸爸,电话接通后,我迫不及待地问道:“爸爸,可不可以明天才回珠海呀?”爸爸听后,爽快地答应了我。我终于放下了心中的一块沉石,今天又可以跟表姐玩了。
吃完早餐,我的婶婶告诉我,等一下爸爸妈妈要来表姐家,我听后便觉大事不妙,难道爸爸要反悔?不可能,还是跟表姐玩着先吧!
很快爸妈来了,我急忙从三楼跑下一楼,问他们是否可以明天才走,他们还是一口答应。我听后,喜悦之火烧得比先前旺了好几倍,我立刻跑上楼,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表姐听,表姐听后也是一阵欢喜,因为今晚又可以通宵达旦了!
谁知万事易改,世事难料。我和表姐正打着扑克时,爸爸走了上来,我本以为他是来跟我告别的,谁知他竟然说了句让我难以接受的一句话:“走吧,回奶奶家了,明天要回珠海。”,心碎呀!之前做的美梦被他一语打破,真所谓是“一语惊人”!
随后,他抛下一句让我准备准备的话便下楼了,在一旁的表姐无奈地说:“哎,暑假见了。”我悲沉地收拾好衣服便下楼了。
下楼后,我真想大哭一场,我太想和表姐多玩一会,上车时,很多人都给了我最喜爱的红包,但那时,我已经开心不起来了,只能勉强一笑。再见,暑假我还会回来的,等着我吧!我心头一酸……
第二篇:解读屈原《离骚》中的离别之痛修改
解读屈原《离骚》中的离别之痛
【摘要】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用血泪谱写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离骚》,在这首长篇抒情诗中,诗人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娓娓道来,一个忠君、爱国又清高、廉洁的殉道者和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诗歌中表现了痛彻心扉的离别之情,本文将对这种离别之痛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离骚》;离别;悲剧
在中国古代史上,屈原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经历受到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他的故事延续千年,我国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风俗习惯以纪念屈原。其实,解读屈原的过程也是解读我们自身的过程,他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反映出来,成就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影响最广,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这首传世经典《离骚》。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爱国诗人的生命挽歌,更是诗人审美追求、文化人格以及悲剧人生的多重体现。直到今天,这些思想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追求。屈原是在儒家思想的探索精神中浸染的,但是他的内心又充满了远游情怀,这两种思想的一直在他的精神世界中纠结,最终只能让他走向悲剧的结局。
一、屈原和他悲剧的根源
1、传统的政治文化和历史环境决定了屈原的悲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屈原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历史的悲剧,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屈原胸怀大志但生不逢时,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空有一腔热血却遇到昏君和小人,最后只能是走向悲剧的结局。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屈原那个时代,纵观历史,诸如李白、曹植、司马迁、辛弃疾、陆游等人,有多少人不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向悲剧。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政治文化是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中国古代社会,君王是一个国家权力的最高象征,屈原等人的理想要想实现,必须得到君王的重用。但是屈原生不逢时,他遇到了一个昏聩的君王,满腹的壮志难以付诸实施,最后只能在忧国忧民的忧愁中走向幻灭。另外,强烈的爱国情怀促成了屈原的悲剧,他生在楚国,忠于自己的国家,即使楚国衰败和没落,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也别无选择,他不会像庄子一样逍遥避世,就像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的一些词语:“独立不迁”、“受命不迁”、“根故难徙”等,都是这种思想的明证。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一直是屈原所尊崇的,一旦理想遭到打击,现实的压力就会让他无法繁盛,最后只能在悲剧的社会文化中走向悲剧的命运。
2、性格和家世决定了他的悲剧
屈原出身于贵族家庭,与当时的楚王同姓,因此,屈原孤傲正直,自尊自爱,一直追求完美的人格,面对人格与生命的矛盾,为了坚持自己的人格和理想,他宁愿抛弃生命。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屈原的悲剧。诗人在《离骚》的开篇便对自己的身世做了交待:帝高阳之苗裔。高贵的血统早就了他高贵的性格和人格,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祖辈也对屈原日益看重,在屈原幼小的心目中一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认为自己生来就肩负着维护君王和国家利益的重任。国家的命运决定了他个人的命运。深受儒家“修身”思想影响的屈原十分注重修身养性,而且他德才兼备,不仅品德高尚,还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他崇拜和追求完美的人格,以前贤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不是随波逐流,庸庸碌碌,他自尊自爱,高傲固执,不会因为困难而改变心意,也不会因为利益而放弃原则,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国家的尊严,他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国破山河在,然而屈原无法继续存在,国家的灭亡决定了他的死亡,遗世独立的他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的结局。另外,浪漫主义思想也一直主宰着屈原的精神世界,他对美有着不可遏制的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他所希望的,包括他的作品,人生和品格。在《离骚》中,屈原用“香草美人”来代表自己美好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浪漫而又虚无缥缈,到头来只能是一个梦。
3、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决定了屈原的悲剧
每一个悲剧命运的发生必然是因为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是悲剧的根源。而在屈原的人生中,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在《离骚》中,诗人鲜明地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出身贵族家庭并追求完美人格的屈原对人生充满了希望也对政治充满了美好的幻想,他希望楚国强盛,国富民强,上下和谐。但是昏君与小人当道,他的理想一次次遭受失败,在痛苦中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面对的是无止境的失败,最后,理想破灭了,楚国与自身的出路何在?前途一片渺茫,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黑暗淹没的光明,悲剧不可避免。
二、《离骚》审美的命运感
鲁迅曾经评价《离骚》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在《离骚》中,诗人展现了君臣之间,贤臣与小人之间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悲剧的命运是时代使然,也是命运使然。残酷的现实与崇高的理想矛盾而统一,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成就了悲剧的美学。残酷的现实与崇高的理想,火热的情感与深沉的理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离骚》中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补充,这种对立与统一成就了《离骚》绚丽多彩、震撼人心的悲壮之美,屈原用生命和灵魂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奔流,让人们的审美感受随之汹涌。在悲剧的美学本质中,理想与现实是两个主要的因素,代表现实的命运感表现出一切真实的东西,包括感情和理想,是生命之真实;而代表精神的崇高感则是坚持真理,虽死而不弃,是灵魂之善与美。这两种情感在《离骚》中的交织,造就了屈原的真善美,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曾有人说过:伟大人物的死亡与人的伟大痛苦都是悲剧,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屈原的美政思想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但是残酷的现实又决定了这一切只能是一个泡影。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屈原看清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他用自己的理想和行动努力去改变历史;然而,尽管他刚正不阿、才华横溢、满腹忠君爱国思想,而社会现实却不允许他去执行,甚至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这难道不是历史和社会的悲剧吗?在历史的发展中,多少先知先觉的人不是痛苦万分,俗话说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快乐,逃离痛苦,但是这种明知先知先觉的痛苦并对执着不悔的人生才是伟大的,历史的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必然会有流血牺牲,必然会有很多人付出生命。也正是这些敢于先知先觉,敢于直面痛苦的人生和灵魂所产生的强大精神力量才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人们为了真理而奋勇向前。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虽然他们没有直接的成果,但是他们的灵魂的伟大的,精神是永存的,他们的生命体现出了最大的价值和尊严。在《离骚》中,诗人真诚而真实地描绘了这种伟大的“痛苦”与“死亡”。
诗人在《离骚》中,用非凡构筑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诗人展示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诗人的理想、品质、人格和灵魂,然后又向人们展示了这些美好而有价值的东西怎样在君王昏庸和小人得志中被抛弃,被毁灭。而浪漫主义精神就是强烈崇高感的具体表现,阅读屈原的诗歌,让人们不知不觉间有平庸而变得非凡,有现实而走向浪漫,放松心情,信马由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律动。越是崇高深刻的精神在毁灭时就会越悲壮,越动人心魄,越能震撼人们的灵魂。人们在悲剧的情怀中逐渐变得有了恐惧感,有了同情心,一旦到了轰然崩塌之时,就会表现出强大的效应。屈原的美政思想,被现实中的党人和昏君所毁灭,被天国中的帝阍所毁灭,还被那些无法理解他,体谅他,无法让他施展才华的人所毁灭。人们似乎感觉到,是一种冥冥中神秘的力量让这个崇高的理想走向毁灭,因此,这种毁灭就会让人有恐惧感与悲悯心。然而,出身于贵族而追求完美人格的屈原在逆境中反而愈战愈勇。这种坚持与抗争成就了他的悲壮、崇高与伟大。仿佛最后毁灭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不是一些思想,而是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这种力量是伟大的,是超越一切的,是无论人的理性还是意志都无法控制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最后毁灭了屈原,毁灭了一切美好。强烈的命运干让人们对这种毁灭性力量感到恐惧,也为屈原的悲剧而悲悯,也使屈原的精神更加伟大。
三、宁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人的感情融入诗歌中所产生的美感就是人情美,这种美是高尚、纯洁、真挚而无私的,但是诗人在《离骚》却表现出了强烈的怨恨与忧愤之情,那么又怎么体现人情美呢?屈原的忧愤与怨恨之情不是因为自己的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而发,而是忧国忧民而发,诗人无尽的忧伤和痛苦都表现在那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有着济世之才的屈原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对自身有着严格要求,对人格有着完美的追求,但是昏君不明视听,小人得志当道,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社会的痛苦,这种悲剧的力量震撼人心。孤直高傲的人在遭遇不幸时发出的悲愤更能震撼人心,而怀才不遇,又因为忠诚与爱国而不能择木而栖的贤才决定了他只能投江而死,以死明志,已死殉国。黑暗的现实埋没了屈原伟大的理性和抱负,而他仍然坚定不渝,奋发图强,虽然仕途不达,理想不能实现,却在文学领域成就了永恒的辉煌。坚贞不屈的人格让他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而不是一蹶不振。屈原深爱自己的国家,深爱自己的人民,无论现实多么残酷,他都义无反顾地去感受生活,承担国家和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无论先知先觉有多么痛苦,面对困难和荣誉他都丝毫不为所动,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情操。这么一位正直而勇敢的诗人最后的悲剧归宿,又怎么能不震撼人心。强大的人格力量支持他为了理想不屈不挠,勇往直前,面对国破家亡,他纵身一跳,一切都那么从容,屈原不仅是一个爱国诗人,更是一个勇者,而勇者无畏。
结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离骚》永远闪烁着熠熠光辉,这部凝聚了诗人血与泪的生命挽歌,历经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都无法改变其凝重的内涵,都无法湮没绚丽的光彩。千百年来,有多少学者从各种角度和深度对《离骚》进行了研究,对诗篇所展现出来的艺术价值进行深层的解读。正确解读屈原诗歌中的美政思想、忠君爱国的精神以及追寻诗歌中的儒家思想和到家思想,其实也是在解读我们自身。通过屈原的《离骚》,我们对人生,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离骚》中的悲剧情怀,正是诗人伟大精神的体现,是诗人伟大灵魂的呼唤。正以为如此,屈原这个名字才会受到人们千百年的敬仰。
参考文献:
[1]
秦训习.读《离骚》[J].中州大学学报.1996(01)
[2]
王启林.从心理学角度看《离骚》的创作年代[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1)
[3]
董芬芬.《离骚》的主线意象及其寓意[J].兰州大学学报.2003(04)
[4]
刘文英.《离骚》的哲学倾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1)
第三篇:战争之痛
战争之痛
空中花园的暗香还在脉脉云霭中飘散,诺曼征服的狂飙已经席卷了海的那边。
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在迷惑着众生的心房,滑铁卢如注的大雨已经暗淡了拿破仑帝国的荣光。
香料在东方,财富在海上。
野心与希望,奔向汹涌的海洋。
殖民在扩张,强权的时代。
弱者的国殇,野心在膨胀。
独裁者登场,库尔斯克的钢铁在碰撞。
犹他海岸的血色伴着残阳……
阴霾过后,会有阳光。
和平与发展的号角如此激昂!
农安县实验中学高一:刘峰
第四篇:教育之痛(高中作文)
教育之痛,生命之痛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坚韧的小草,执着的胡杨,扑火的飞蛾,赴海的旅鼠„„在宏大的宇宙中,我们每个人如花草般渺小,亦如花草般坚韧。
可是,有时鲜活的生命会瞬间化为乌有。药家鑫,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在开车撞倒人后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痛下杀手。一个大学生难道因为所谓的农村人难缠就挥刀相向?一个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难道就这样将一个鲜活的生命推向了死亡的深渊?一个拥有如此美好年华的青年难道就如此冷漠么?也许这中间有我们教育的缺失„„
“‘砰’一声,猎人开枪把野狼打死了!然后用剪刀把野狼肚子剪开,救出了外婆和小红帽。”大灰狼在童话里扮演的始终是反面角色,每次的结局都很是不好,好似只要大灰狼死了世界就安宁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少了狼的追赶,鹿只剩下苟延残喘;少了狼的追赶,黄羊会将大片的草场破坏;少了狼,也就没有了草原人的狼图腾„„不只是狼,宇宙中的任何生命我们都应公平对待,因而生命最浅最本质的内涵就是平等。童话,这个孩子们童年的主要读物,从小就告诉了他们大灰狼是坏家伙,也就是告诉了他们,有些生命是可以区别对待的,是可以“赶尽杀绝”的,而且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要从小教育孩子,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很珍贵的,要引导他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所以一些看似合理的童话应该在我们深入思考后再告诉孩子,而不是成为一种模式,不加思考地代代相传。儿时的教育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等到孩子们大些,上小学了。一开始或许会因碾死一只蚂蚁而幸灾乐祸,或许会因玩弄一只逮到的蜻蜓而感到快乐,或许会因将虫子放入水中看它们挣扎而像发现新大陆般新奇„„但父母会告诉他们,老师会告诉他们,动画片会告诉他们,不可以随便玩弄它们,它们也是一条生命,它们也会感到疼,它们也和你一样。看到蚂蚁,要像唐僧一样,放它们一条生路。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会了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爱生命。无论这个生命是强大还是弱小,是看似高贵还是卑微,都应尊重!当然,如果缺失这样的教育,上面的悲剧就难免不发生。
有些孩子上了高中,乃至上了大学,知识是增长了,透过一些事情却显现出了学生对生命的麻木与漠然,他们忘掉了生命的本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没有比戕害生命更可怕的事了!活着,就要为自己负责,因为生命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活着,还要为别人负责,为家人,为朋友,乃至为陌生人!有些人将大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游戏中,在聊天中,不可自拔。有些还因一些看似不可逾越的坎而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有些则在面对一个生命的逝去,并且还是一个为自己照亮生命道路的人的逝去,那么冷漠,“危机公关”是挽救不回道德的丧失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生命,对于谁都是宝贵的!这样的教育,告诉孩子们:无论这个生命是美丽还是丑陋,是熟悉还是陌生,都应珍爱!当然,如果缺失这样的教育,悲剧就会再次发生!
生命是美好的。要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我们对于生命所承担的不仅仅是平等、尊重、善待、珍爱,更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现在面临的更是对社会的责任,为中华的伟大复兴而承担的责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爱因斯坦说: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最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肖楚女说: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发一分
热,发一份光,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这些认识都是教育所赋予的,而不是生而知之的,所以对于生命的教育是意义重大的。
在学习之上、在知识与技能之上更应引导同学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生命价值的思考以及人之为人尊严的思考„„然而对于生命教育的缺失乃至不恰当的引导,都使得学生难以体会到生命的珍贵,难以理解生命的尊严,更难以实现生命的价值。如果学生知识的增长是以情感的麻木和冷漠为代价,那么这样的学习和教育又有什么意义?
要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爱生命,对生命负责,奏响生命永恒的乐章!我们需要这样的教育!我们呼唤这样的教育!让我们的教育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奠定基石,让他们拥有光辉灿烂的人生!好好经营我们的教育吧!让悲剧不再发生,不要再有教育之痛,生命之痛!
第五篇:诗之离别
诗之离别
湖北省公安县甘家厂中学 李祖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八月中秋的圆月夜,在芳草萋萋的杨柳岸,在晓风习习的溪桥旁,杂树生花的江南,角声四起的边塞,留下了多少离别的故事:与“高山流水”的知音,与相濡以沫的恋人,与生我养我的故乡„„
——题记
与君离别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何等的青春年少。一场秋闱挥笔,走进了威武高贵的长安城。长安城,历经了夏日的炽烈,此刻,显得格外深沉与豪壮,如同凯旋的将士。长安城,这令人魂萦梦系的地方。帝王眼里,有无上的权利;志士心中,有永远的希望。古往今来,多少人想走进这座城,又有多少人走进了却依然饮憾而去,而这两个翩翩少年,却轻而易举的来了,且满载着得意从这里走出,走向另一个地方,走向他们的梦。虽然,他们,一个留在长安,一个要往他地,但此时的离别,却充溢着自豪,这是天下所有男儿的自豪。
马蹄声骤止。岔道,在一块小石碑下,分出了两条茫远而清晰的路。一条,是绿开拓的:垂柳,或浓或淡的草色,随雕花青石小路,一直铺向远处。一条,是酡红的夕阳挥洒的:大气磅礴,如同秋日行兵的大道。
“再会!” “再会!”
从城内到城外,从酒肆到郊野,原只为说这一句,也只会这一句。记得,面对天下才子侃侃而谈,面对君王从容而答,也记得昨夜秉烛而语,而此时却再不能多说了,七尺男儿,怎能伤别?
大路扬起了灰尘,朋友的身影远了,远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突然,他脑海里冒出了这么一句,心陡的一沉。夕阳,悄悄的隐到了西山。
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夜雨声滴到天明。
破晓的清光悄悄浸进小屋的时候,他终于站起来:“走吧。” 门“吱呀”一声,满屋的空寂留在了身后„„
暮春,东风无力,百花凋残。雨却还有些缠绵,偶尔的飘洒,滑在人脸上,有种“湿润润,淅沥沥,水漉漉”的细珠,让人在些许寒意中觉出亲切。他回头看她,细软的头发被风儿吹起,他有些心痛,脱下披风,轻轻的给她披上。她停住了,“别走了?”心里闪起一个光亮,但终未说出。她知道,男儿的心,是留不住的。
她只能这样跟着,她想这样走一辈子。但三月的风,还是轻吹来了河水的气息,这是三年前他们分离的地方,几株桃树,留着稀疏的花瓣,垂柳依然被风扬起,只是每次落下,头低得更深,这三月的东风无力,怎扬得起柳儿的长枝?
一个蓑笠翁载走了他,他竟然没有多说一句,真是男人的心。与三年前一样,她在那棵布满了刀痕的最老的柳树上划了一个同样大小的痕。
她记得,这是第一千零九十六道痕。
乡书何处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江南的春天总是来得早。
残冬的影子还未消逝,北固山上已是青绿一片,山下,是生命膨胀的浩渺江水。青山,绿水,山衬着水,水映着山,这看惯了的风景,读厌的字眼,在江南却永远有新意,永远充满柔情与诱惑。
江南是牵引诗人情愫的地方。看到这水,嗅到水的气息,你会想起才子佳人,盈满一怀的感动;看到这山,触到山的微风,你会走出黄金榜的迷茫,纯净一身的尘埃。
他是诗人中的诗人,他能不感动。
他想起了这大江的另一边,熟悉得竟有些陌生的地方。记得那年告别母亲的嘱托,走出父亲视野的时候,也是春天。但那里没有这江南的风情万种,那里的山太朴实、太沉默,那里的水,太腼腆,像没见过世面的村姑。于是他走了出来,但离得越远了,却越刻骨的想起那地方,忆起来,便愈觉有千千情结。
他忆起。
在小土山的旁边有一垅田,田里乡亲们正种下一粒拙嫩的种子;还有一棵青青的小树,夏日炎阳过火时,这里便憩息着几个红脸的汉子。
田旁边是一溢满亲情的小屋。夏日苦读时,母亲轻轻摇来一扇风,深冬咳喘时,父亲冒雪去寻药;听完先生的说教,回到家门,小妹早已飞出来,一声甜味“哥哥”。
春闱那天,乡亲送了很远,一声“好伢”,那朴质让我记到了心内最深处。他忆起,送行的前夜,母亲为他一针针裁缝棉袄时伤了手指,父亲悄悄流下了男子的泪,而他却谈笑自如;记得乡亲依依不舍送行时,他只知道自己是那个地方最有出息的一个,是第一个读书进“仕”的„„
心茧层层剥落,他感到心开始颤动。
他想起了一个古老的故事:狐狸老死的时候,头朝向着它出生的地方。他想,明日托了鸿雁,把江南的春色寄给母亲吧。这时,他看到一轮朝日从海平面升起,夜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