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族企业的管理之痛
从信息化看中国家族企业管理
家族企业是全球最普遍的一种企业形式,世界500强就有超过一半的比例是家族企业。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家文化,以家为单位逐渐延伸壮大的企业在中国企业当中占有相当的规模。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中国企业以信息化提升管理的实践日益普及,家族企业主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加入了信息化建设的大潮。然而,家族企业的成长属性决定了其管理模式的个性,这也使得信息化这个管理工具在家族企业的建设和应用需要有迎合其个性的思路和方法。
家族企业的管理之痛
家族企业在创业早期依靠家族成员、朋友为团队进行创业,凭借吃苦耐劳,对市场机会的准确把握迅速发展起来。患难见真情,在这种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家族企业更坚信了创业者对家族成员的信任。在创业初期,家族企业有着一定的优势。当家族企业逐步做大以后,一些老板个人权力开始膨胀,暴发户和山大王心态出现,急功近利,听不进不同意见,缺少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家族企业老板从草莽英雄到企业家的转变,对其思维格局、管理能力、领导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提升知识水平和个人修养,才能带领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张带来对管理和技术人才的需求变得尤为迫切。老员工虽然忠诚度高,但部分领导者的能力和岗位需求匹配度较低。职业经理人由于拥有企业需要的某项专业技术或管理经验,被招募进来担当某项阶段性任务。职业经理人一般都是有见识或被有见识的老板栽培过的优秀人才,如果新老板没有相当的胸怀、学识和人格魅力是难以驾驭的。民企常被称为空降兵戴着枷锁跳舞的地方,其浓厚的家族氛围和管理模式,让很多豪情满怀的职业经理人折戟沉沙,壮志难酬。民企希望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推动变革,但变革难免会与固有思想观念及既得利益形成冲突。一方面外来力量怎么融入企业,另一方面固有的利益和思维如何接受外来力量以及适应变革,实际上任何一种冲突都可能引发激烈的碰撞。
私营企业家长制管理的局限性、随意性,造成了企业经营决策的模糊化、急躁化。研究表明,家族企业的老板一般有“四随”的特征,即随意、随性、随机、随时。随意体现为老板决策和处理事情随意;随性是指企业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是流程化,而是随老板的性情,企业的运营风格明显打上了老板的个人性格特征;随机是指企业决策和工作大多没有计划,随机处理;随时是指老板随时可以改变决策和计划,企业运作毫无章法和定性。四随往往导致对外来经理缺乏足够的信任,授权大打折扣,激励明显不足。作为家族成员的企业主由于对企业事务的关心,有时会越级管理,一竿子插到底,外来经理的管理思路就难以实现。更有甚者,有的企业主为了约束和制衡外来经理,安插亲信,有意制造矛盾。外来经理在推新的过程中,通常要面对种种阻力和压力。而在家族企业老板的内心深处,忠诚永远比能力更重要,不可能为一棵树砍掉一片森林。手里有钱不怕人走,家族企业能把人招进来,却在用和留的问题上力不从心。另外,中国家族企业老板的劣根性决定了老板与部属往往能患难却不能同富贵,老板往往在危难之际向部属承诺,之后却不愿兑现或兑现打折扣。当支持和信任没有时,一切也就没有了。外来经理要么消极地对待工作,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么在时机成熟时就跳槽。家族企业往往在“深知自己的企业因缺乏人才而长不大,却又很难创建获得和留住人才的环境”的矛盾中徘徊。
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一样,每个老板的风格也不同。外来经理能遇到一个素质高、肯授权、懂分享、爽朗开明的老板是种幸运,但这可遇不可求。说到底,职业经理人到家族企业工作最重要是选对老板,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一个好的老板第一条是人品好,讲诚信,说话算数。其实,在任何单位里,只靠工作做的好是没用的,只有把各种关系协调好,那才是真正的职场处事法则。家族企业老板没有信任感,他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来看待周边的人和事
情,所以会尽可能的使用家族成员,或者没血缘关系的亲信。其实在家族企业里生存,只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圈子。任何家族企业,老板都有一个圈子,在这个圈子内的,包括家人、亲属、亲信,都是圈内人,是可以信任的,这些人就算做不好事,甚至贪小便宜,老板都是可以容忍的。而圈外人,就算是事情做的再好,老板也不会信任你,不会把真正的核心业务交给你。弄明白原理后,外来经理就可以知道,在家族企业中,最要紧的并非做事,而是进入老板的圈子,成为老板信任的人。这是一切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老板说变就变,职业经理人就算拯救整个企业,最后还是没好处的。职业经理人要能够抓住公司的主要矛盾,短期内整合资源,做出成绩,更要想办法和老板搞好关系,和老板的亲信搞好关系,让自己变成老板的圈内人,获得老板及其亲信的广泛支持,如若不成,那唯有离开或者混日子了。中国企业往往先有业务再有管理,而不是先有管理再有业务,重业务轻管理是普遍现象。企业从成长期到规范期的过渡中,最根本的是要用简单、实用的体系机制来保障运作,而不是依赖于某个人,同时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启明公司老板忙业务而无暇顾及ERP项目,是因为在当前传统的管理下,老板为把控风险做了很多不增值的工作,他的时间被下属所支配。信息平台能够使领导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只处理例外事件,有更多的时间考虑战略和规划,做老板应该做的事。目前,启明公司生意不错,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管理上的问题,信息化需求重要但不紧急,老板的精力没有真正放到信息化上,一是因为这项工作的优先级不高,还不到不做不行的地步,二是老板本身没有理清思路,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的价值。信息化手段可以帮助启明公司解决目前的管理问题。信息平台使企业流程和知识得以固化、沉淀,使各项职能和责任分得更清、更细,较好地减少救火事件的发生。从这个角度上讲,信息化不能避免某个人离职,但有了信息平台不再担心某个人离职,信息化不能杜绝推诿扯皮的发生,但至少能够让推诿扯皮等问题暴露出来。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引发的信息化建设难题
启明公司(化名)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和大多数家族企业一样,几个老板是家族成员,业务出身,按“贸工技”的路子发展起来,现已成为员工千余人、产值三亿元的中型制造企业,拟向集团化、多元化上市企业方向发展。其产品主要是塑料和金属机加工类零部件,生产模式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客户化、交期短的特点。以国内市场为主,客户都是供应链上的链主,非常强势。因此,市场主导,产品项目化运作是该公司突出的运营方式。老板年轻,进取心很强,为了业务扩张,在新厂房基建、设备购置上投资巨大,而对企业文化、管理和团队建设乏心乏力,管理方式简单、粗放。公司重要部门和核心岗位基本以老板的亲戚、同学、老乡等亲信掌控,盘根错节,企业文化沉闷,推诿扯皮现象严重,员工流失率高。各部门工作用EXCEL包打天下,大老板对信息化建设决心很大,并于去年招聘职业经理人从事ERP选型,终因双方思路差异太大、新老团队矛盾、年终奖未兑现等原因不欢而散,公司信息化建设一度进退维谷。
启明的信息化建设出现的这种尴尬境地,在诸多家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归结为以下几点:
1、公司接受的信息化培训不少,但管理人员领会不深,懂行的人少,需求模糊,目标不明。大家普遍认为公司基础差、流程乱,对上ERP信心不足,既想又怕。
2、职业经理人来后,ERP选型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并按初步面谈、需求调研、产品演示、典型客户参观、实施服务介绍、高层访谈等步骤进行,但在接下来的商务谈判之际,老板以项目团队对每个模块了解不够详细,团队提升效果不大为由,决定推倒重来,让软件厂商再来培训。软件厂商有种被忽悠的感觉,业内相传该公司是借选型让他们来免费培训,因此配合热情大减。
3、选型工作以IT部门为主导,业务部门漠不关心,老板忙于日常事务,对ERP项目缺乏实际的关心和参与。有关项目的会议请不到,提交的报告他不看,你催他烦,你不催他
说你工作不力,如果哪天他想起来过问项目,他不合意则前期工作往往要推倒重来。再加上项目管理松散,项目团队内老板的亲信与职业经理人意见不合,导致选型过程走走停停,难以决策。
4、重业务轻管理。老板在揽生意拉业务方面自有一套,抢单时给客户拍胸脯、下保证,单子下来拍脑袋、赶工期,项目完了拍大腿,不少新项目亏损。目前公司是单就接,接了再说,由于新项目多,而资源有限,导致出错多,客户评审整改多,越来越忙,越忙越乱,恶性循环。管理层每天都是在处理问题,四处救火,制度很多但形同虚设,执行不到位或不执行,或不忙的时候执行,忙的时候则全然不顾什么制度和流程。
5、老板多,多头领导,且时常意见不一,缺乏整体规划,看到哪儿抓哪儿,战略模糊,决策随意性大,导致了不少工作反复无常,下属无所适从。老板管的太细,对家族外干部不信任、不授权,有罚无奖或罚多奖少,士气低落,内耗大、效率低。
6、部门之间员工在工作中缺乏沟通,各自行事,相互牵制,所以会议特别多,会上相互找错,推诿扯皮。公司大多安排在八小时之外召开会议,且无加班补贴,干部被折磨的筋疲力尽,虽有怨言,却无力改变。
家族企业信息化建设之道分析
面对家族企业自然属性引发的信息化建设难题,唯有剖茧剥丝,深入了解其管理模式之后,方可着手牵动信息化建设的引线,逐一破解建设过程中的难题。
作为外来经理要弄清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动机,以及老板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学会设定并管理老板的期望,避免吃力不讨好。一些家族企业上ERP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提升管理水平,而是迫于客户的压力,或是为了申报政府项目资助或避税。企业上信息化的动机不同,企业各阶层对信息化的期望也各异。企业高层关心在信息化环境下自己应知应会是什么,系统数据是否真实可信,如何更好地监控?企业中层担心工作习惯和既得利益的改变,系统会不会取代自己的地位?企业基层关心系统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简单易用,让工作更轻松。启明公司信息化培训效果不佳,干部暗自抵触,多源于其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信息化就是IT部门的事,没有用心学习。建议老板带头参加培训,培训后进行考试,考试结果与干部绩效挂钩,并配合ERP知识竞赛等形式让信息化工作形成氛围,真正入脑入心。只有老板重视,而不仅仅是口头上重视,其他人才会用心对待,下面的工作才好推动。
启明公司老板认为只有多些培训,多看看产品,大家知道ERP是怎么回事,才知道如何提炼需求。软件厂商认为不反对看产品,但看产品前把需求和评价标准界定清楚,否则再看一遍大家还是迷茫,最终大家七嘴八舌,老板还是做不了决策。针对这个问题,建议软件厂商可以再去调研和培训,但之前双方要签订协议,如果最终选择了本软件,则无需支付前期的培训费用,如果没有选择本软件,则需支付一定补偿费用,这对双方都比较公平。软件厂商在调研后把关键需求列出来与企业老板讨论,并请企业老板签字。选型要认真,但不要较真。根据二八原则,只要把握核心需求即可。有的企业吹毛求疵,纠缠于细枝末节,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越选越复杂,最后无所适从,哪个都不满意,致使选型久拖不决,贻误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另外,软件厂商产品演示时只演示需求列表中的内容,而且演示时老板要在场,不在场宁肯不做,满足哪条需求当场就在表格相应栏后打勾,从而可以较好地规避选型中的混乱和随意。如果这一次启明公司仍旧无法决策,证明该公司没有诚意去做信息化,软件厂商投入再多资源都是徒劳,趁早放弃为上。
家族企业老板的作风对公司的文化和风气起到绝对的影响,要真正解决家族企业的管理问题,需要老板自身的转变,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老板与外来经理以诚相待是双方合作双赢的根本。突破家长权威,为职业经理人提供宽松的环境,既然请专业人士来,最大程度地尊重专业人士的思路,让他放手去做,不要干预太多,同时做好监督和引导。加速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企业主的知识存量是成功设计和实施家族企业变革的先决条件。塑造自我诚
信,因为企业主的诚信是培养经理人职业操守的前提,是塑造个人魅力,建立高效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
以上几个方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外来经理要积极与老板沟通,提高与老板沟通的技巧和耐性,在一些观点上既要坚持,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尽快适应老板风格及融入企业。老板都喜欢做选择题而不喜欢做问答题,外来经理不但要能提出问题,而且要能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以供老板选择,用自己的专家形象影响老板,使其从行动上重视和支持项目开展,并建立汇报和例会制度,让老板解项目工作中的难度,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积极态度,以此逐渐获得老板的关注和信任。②从项目管理的观点来看,外来经理与老板和项目成员一同做规划,让大家有参与感,更能获得广泛支持。同时把大目标划分成若干小计划,分步实施,迅速见到效益,从而获得老板的信心和支持。
③对空降兵和老员工的矛盾,请老板出面调解,化解前嫌,促成合作。实在协调不成则分槽喂马,明确分工,减少双方工作重叠和冲突的机会。
④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盲目、过度的投资,夯实管理基础。启明公司要从前些年单纯追求发展的速度向追求发展的效益和质量上转变,静下心把基础打牢,整顿管理,规范流程,为下一轮的发展积蓄力量。同时要认识到不是每个客户都是上帝,市场接单要经过评审,集中资源在那些优质客户和高利润的项目上,精耕细作,稳健经营,不要贪多求全,急躁冒进。充分利用外协工厂,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加快现金流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⑤会议多,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建议制定会议制度,会前确定会议议题、议程、参会人员、地点、起止时间,提前交流信息,准备会议资料和方案,提前将会议资料发给参会人员,参会人员提前消化资料。会中围绕会议主题,控制发言时间。会后关闭电源、还原桌椅、清洁白板,跟踪会议所定的时间节点,未能按时完成的任务要公示出来再确定新的时间节点。扭转开会迟到、拖拉的不良风气,需要从老板做起,老板到会准时,别人就不敢迟到。严格控制会议发起人的权限,能不开的会不开,能开短会不开长会,能上班做完的不要下班再来开会。公司管理更人性化一点,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反而更能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
第二篇:家族企业管理
家族企业如何管理
无论是内地近年成长起来的私人企业,还是港、澳、台及在东南亚久负盛名的华人企业,无一不是从家族式企业起家,他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成功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华人在海外的创业环境使他们必须以自我奋斗、依靠家庭成员协作、依靠同族、同乡帮助才能获得成功,所以家族成员、同乡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信赖、亲情,管理中也就形成了宽容、仁爱、平均为准则的伦理型管理模式。
尽管许多家族企业管理平庸、技术低下,但仍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这就是家族式管理模式特有的优点,集中表现在:
一是企业的员工多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稳定且很少流动,因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少,员工培训成本低,且能确保员工的整体素质高。
二是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强,企业有较强的凝聚力。终身雇佣和年功工资制使员工不愿离开企业,一旦跳槽到新的企业,工资福利就重新从零开始。因而将员工的利益和命运与企业联在了一起,能提高企业的耐久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家族式管理讲求以情动人、以行感人、以德服人,管理者用职位权力较少,用个人权威较多,因而劳资矛盾冲突少,企业的人事纠纷少,不易产生西方企业那种劳资对抗激烈,罢工、示威、成批解雇工人等恶性事件。
四是对新技术、新工艺有较强的吸收消化能力,能有效地防止企业机密和技术专利的泄露,其内部技术创新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五是家族式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在感情上存在着“知恩图报”的思想。员工有视管理者为衣食父母的报恩心理,非亲缘员工也会有知遇之情、赏识之亲、重用之恩,他们会以加倍的努力去报答。
然而,若管理者凭优越感而滥用权力,亲疏分明,就会造成大多数员工有怨言。因而这类企业当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其弱点非常明显,常导致企业不攻自破。家族式管理过分重视人情,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融洽,为企业带来和谐的利益,但企业不是家庭而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其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利益与企业目标和利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冲突,特别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管理者及亲属或亲信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用统一的制度和纪律来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才能形成客观公正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组织秩序。
家族企业管理者的作用非常突出。他们的道德、行为端正,作风严谨,起到了奉公敬业的表率作用,业务素质上也要求有一技之长,他们许多是复合型人才,不仅是某个技术领域的专家,而且也是精明的商人,还是公关能手。由于他们的才能而限制了许多下属作用的发挥,压制人才的成长,形成个人绝对权威。因此这类企业经常会出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现象。同时,当此人不在或退位,组织会出现人才断档、权力真空现象,造成企业一段时期内处于无组织状态。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现象严重。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按亲疏远近而非因才适用,因此在组织内产生“自己人”和“外人”的差别,造成“打仗亲兄弟,上
阵父子兵”的家族主义氛围。外人为生存也就趋炎附势,拉帮结派,形成“你群”和“我群”的派系。有时为保护“外人”的利益他们会团结起来与管理者或“自己人”抗争,造成企业内讧。因此家族式管理要么凝聚力很强、人际关系融洽,要么内部四分五裂、派系纷争。
家族企业很不好管,因为它难以脱离不了家长式管理。不管企业大小或还是家族企业,只要形成一定的规模,生产和日常工作都需要管理。要想管理就要从两方面做起。
一是要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二是要有科学的用人机制,只要把这两条抓住就可以了,但是,家族企业管理人员的构成很复杂,如:大部分是老板的亲戚朋友,还有和老板一起创业的,这两种人的习惯性做法和随意性的工作态度,以及特权很难改变。
为了管理老板又请来管理人才,这些人很想发挥他们的专长,但他们的号召力和权力又很有限。权利集中在几个人身上,使管理者难以开口说话。所以,靠管理人员或部门管理人员的能力根本不能改变这种现象,要想管理,必须得到老板的支持和给管理人绝对权利。否则,制度制订的再好,执行不下去。再好的用人机制,说了算的还是那几个人。
当然,要得到老板的支持,也很困难。他不想让企业有太大的动作,怕企业格不住折腾。不想得罪亲戚朋友,不想让和他一起创业的人对他说三道四。但,他又想改变企业现状,提高企业效益。又想增强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形象。所以他非常矛盾。因此,要向管理好家族企业,最关键的是要看看老板的决心了。
家族式企业管理重点首先是管理好家族成员;其次是要有科学开明的世界观。现就家族式企业成功和失败各举一案例:
成功案例:格兰仕要“做名牌企业,不做名人企业”,格兰仕创业之初是个乡镇企业,到了1993年底改制时,才开始向家族控股企业转变。正是在这种变革中,格兰仕的创始人梁庆德成为格兰仕最大的股东。当初,公司第一次改制、镇政府准备退出格兰仕时,格兰仕的主业还不集中,还看不到赚钱的方向,当时一些副总包括总工程师都认为风险太大,不愿意出钱购买格兰仕的股份,而身为格兰仕老板的梁庆德却毅然承担了最大的风险,贷款买下其他员工不愿意买的股份。
但是,当格兰仕呈现出良好的盈利能力时,梁庆德又将当时自己买的股份拿出一部分来分给大家。有风险自己扛着,有利益大家共享,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愿意为老梁“卖命”的原因。现在的格兰仕,全部骨干所拥有的股份达20%多。虽然梁庆德将儿子梁昭贤定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他强调,只要有更好的人选,他的班也可以由别人来接。在盛行让资本说话的时代,格兰仕却反其道而行之,让经理们放手去做。这便是梁氏父子的高明之处。
失败案例:中国民营企业典型失败案例——苦涩的太子奶
对于太子奶难以阻挡的一路下滑趋势,曾经为之奋头三年的陈燕波同样感觉到心焦。2005年太子奶乳品销售收入约18亿元,根据中国乳业年鉴的公开数据显示,2006年其销售收入只有11.757亿元,下降约34%。“以往都是每年20%-100%的增速。今年最好的表现也就能与去年打平”,上文提到的知情人士表示,“其实
现在的状况,陈燕波早在两年前就预测到了,那时他说太子奶将在两年后遭遇下滑的拐点。”
2005年初秋,太子奶集团总经理陈燕波决定离开他奋斗了三年的太子奶,其间他创造了年销售额由1亿元上升至16亿元,北方市场销售额由200万元做到5个亿的出色业绩。这个痛苦的抉择深深刺痛了陈燕波和李途纯两个人。李途纯极力挽留这名干将,甚至一度泪水在他眼眶里打转,但陈燕波去意已决。在离开之前,陈燕波与李途纯进行了一次长谈,当陈燕波把所有对太子奶和李途纯本人的看法一吐而尽时,李途纯沉默良久,说了一句:“我真该好好反思一下!” “陈燕波最遗憾的是,一直没能在太子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体系化的经营模式,直到现在,决策体系、执行体系、监督体系都很粗糙。这主要因为太子奶是一个非常家族化的企业,任人唯亲的情况很严重。”一位在太子奶就任重要管理岗位的人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太子奶的员工大多是湖南人,关系复杂,李途纯的一些亲友分别被安排在会计、出纳、采购等重要环节。“与外来的职业经理人相比,他更愿意相信那些亲友。”一位熟悉李途纯的人士指出。由于过往曾遭遇诸多伤害,李途纯对外界缺乏信任,性格比较多疑、善变。
随着太子奶的发展,太子奶的企业文化和家族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首当其冲的是难以引进优秀的人才。“光给钱没用,关键是制度难留人、文化难留人。”一位内部人士透露,陈燕波最终离开即根源于此,“陈燕波是军人出身,从不给那些李家亲友开绿灯,要求还更严格,得罪了不少人。对于陈燕波,李途纯私下曾评论说,”人品挺好,能力也强,但性子太直,脾气比较火爆。”
第三篇:家族企业管理建议
人力资源及行政管理规划
我自3月18日入职以来,到今天已经过去了1个季度,结合我所掌握的情况,对于公司目前现状,提出以下意见: 没有完善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是指,一个组织整体的结构。是在企业管理要求、管控定位、管理模式及业务特征等多因素影响下,在企业内部组织资源、搭建流程、开展业务、落实管理的基本要素。
目前公司没有完善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不完善即意味着责权不明确,导致下属像无头苍蝇一样,很多事情要请示几个领导才可以去做。结果很多事情被耽误。
没有完整的组织架构还有一个问题,越级报告和请示。很多原本可以在部门内部解决的事情,最终到达领导面前,占用领导过多的时间,并且打击中层或部门主管的积极性。
组织架构不完整导致部门不能完善,进而导致缺乏完善的人员招聘计划。部分部门人满为患,有的部门却人员严重短缺。
家族式企业管理的通病:“皇亲国戚”和老员工严重排外和干扰正常的流程。最为严重的表现为越级报告和占用过多资源。这些人员平时散漫,并且带动了相当一部分人员向其学习,并没有以企业为家,凡事以公司利益为重。
最后,领导意识落后,公司很多事情都要老板亲力亲为,且老板行程不固定。导致领导成为企业保姆,而不是企业领导者。
针对上述,我提出下列意见:
1,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并且推行集分权,某些权利下放,对于所聘用的企业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权利,并且赋予信任。权利的下放并不代表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不闻不问,可以建议例会制度,在例会上,由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汇报,对错误进行纠正。
2,完善职能部门,并且成立由公司直接管理但派遣到个项目部的部门,如采购部,财务部,可以将项目经理由繁琐的行政管理中解放出来,使其专心管理现场。这些部门也是公司特殊员工最多的部门,集中起来,使其置于最高领导的直接管辖,可以对其进行约束,并且不会影响项目部新员工。
3,建立完善的公司集中例会制度;如:周1为财务例会,各项目部财务汇报上一周工作情况,并对下周资金计划进行汇报。周2为采购例会,由采购人员统一对大宗采购进行汇报。周3为项目经理例会,由项目经理向领导集中汇报各项目情况。周4为技术例会,由技术人员进行汇报,周5为行政例会,由行政人员汇报工作。也可以改为月例会。可以使领导及时掌握公司的各种动态。
4,完善公司晋升,奖励制度,尤其对于新近员工的聘用,升职,奖励,透明。可以造成一定的激励影响。
第四篇:温州家族企业管理
温州家族企业管理
2002-10-30
一度天下无敌的温州家族企业在最近的一段时间,纷纷走向内省。他们或者静悄悄地进行内部变革,或者大刀阔斧地酝酿大的突围,或者礼请专家学者集中会诊寻求对策。但是他们谋求的路向是一致的——家族企业必须走向现代管理,实现家族治理向吏化治理的迈进,从而在公司管理水平和发展战略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应对波诡云谲的市场。
张维迎认为,温州一些企业在人事安排、股权结构等方面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家族管理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家族管理体制是一个历史概念,有可能存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一定时期家族管理体制还是有存在的必要,但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从家族管理走向职业经理人管理。”
我们将义无反顾地从家族企业走向企业家族。采取公司控股、员工持股、社会参股的股份政策,不断使股份公司社会化、知识资本化和资本知识化
联手国际巨头
南存辉的第四次股权之变?月6日晚,温州王朝大酒店外台风呼啸,一场“家族企业与创新管理”的论坛正在进行。20时40分左右,正在做现场直播的新浪网嘉宾聊天室里突然传来了南存辉的问候:“Hello。”
此刻正是美国东部时间凌晨,南存辉像往常一样,天没亮就起来了,仔细地准备着当天谈判的所有细节。
正泰集团副总裁陈建克在温州财富论坛上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透露了正泰即将与美国一家国际电器巨头合作的最新消息,在追问到进展程度时,陈建克用了“紧张谈判”这个字眼,让人有些山雨欲来的感觉。
正泰集团宣传处处长廖毅告诉记者:正泰集团正在逐渐走向国际化,在正泰2001年销售额61个多亿的大盘子里,目前出口产品的比重已经占到整个集团产值的8%。
至于与这家国际电气巨头的合作内容,正泰集团的有关中层人士表示无可奉告。正泰集团的重要人物陈建克在电话中表示,可能是双方合作成立一个技术研发中心,或者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在问到会否涉及到股权变化的话题时,陈建克只是模糊地表示:这也有可能。
选择在这样一个时刻与跨国巨头联手,无论对于正泰集团,还是对于经历了三次股权之变后股份已被稀释到28%的南存辉兄弟,都是一个十分微妙的时刻。
技术合作的猜想
与跨国公司联手后,正泰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都能得到很大的帮助,但与此同时,企业的控股权就显
得很微妙。跨国公司不可能投入巨额资金和先进技术,来为自己培养一个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
国内庞大的低压电器市场和品牌集中度较高的市场格局,是跨国巨头情牵正泰这位“低压电器之王”的主要理由。
对跨国巨头的来犯,南存辉有着很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西门子、施耐德、ABB、梅兰日兰等国际大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抢滩登陆,这些跨国公司历史长,管理好,技术力量雄厚,新产品开发周期短,对市场反应迅速;但同时,正泰等企业也有着自己的优势,诸如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成本也低,价格优势明显,对国际国内市场都有着竞争优势,但与这些巨头相比,正泰的技术研发明显处于下风。
陈建克副总裁说,早在几年前,就有欧洲巨头与正泰谈判,希望能够合作。由于在控股权问题和贴牌生产上的分歧,南存辉没有答应。
今年6月21日,美国一家国际电气巨头代表造访正泰,南存辉亲自到温州机场迎接。
这似乎是一个信号。
正泰缺的不是资金,而是技术。陈建克表示:正泰不上市,一方面是内部管理还不是很规范,还需要进一步做好股份制改革;重要的是正泰不缺钱,温州民间融资渠道比较宽泛不说,正泰每年的利润都很可观,去年一年正泰自身的利税就达到将近8个亿。
陈建克说,我们在银行里有很多钱。
正泰需要的是技术,从正泰集团厂区的产品流水线上就可以看出,正泰是一个对技术追求有着近乎理想主义特质的那种企业。它的产品后期监测系统甚至大量采用机器人操作,这对于一个温州制造业的民营企业来说是非常罕见的。
总部设在美国的这家国际电气巨头似乎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合作伙伴。它的产品尚没有在中国市场上正面与正泰交锋。换句话说,它不是正泰的竞争对手。但是它手头上有正泰需要的先进技术。
很显然,作为产融结合的这家巨头,肯定不希望与正泰的合作只是一次技术购买,他们早已看好电网改造之后中国庞大的市场。那么,接下来的将是一个基于技术合作的猜想,按照正泰过去的操作,它每一次的管理创新都是一场雷厉风行的变革。联手跨国巨头,成立一个由双方合资的公司,对正泰来说或许将是一次重要的股权之变。因为此前的三次股权之变仅仅只是在管理体制上的渐进创新,南氏家族在股权和管理权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至今仍然控制着正泰集团40%多的股份。
三次股权之变:正泰淡出家族管理之路
正泰集团副总裁陈建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说:“家族企业是先天形成的,坚持现代管理才是最重要的。正泰之所以能做到今天这么大的一个规模,跟管理创新是分不开的。”
与传统温州老板不同的是,南存辉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整合社会资源(生产资源、人力资源等)走向快速发展的重要性——自成立正泰之日起,南存辉便矢志不渝地推行股份制。南存辉股权不断稀释的过程——从100%到目前的28%——实际就是南存辉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快速发展的过程。
南存辉股权第一次被稀释是在1990年,南存辉把他的几个亲属南存飞、朱信敏、吴炳池及林黎明四人揽入正泰成为股东。
此次合资及引入股东,构建了正泰企业的基石。南存飞是亲弟弟,朱信敏是其姐的儿子,吴炳池是妹夫,只林黎明稍远,但仍然沾亲带故。南存辉靠股权安排,完成了正泰大厦至为关键的基础构建。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出现在柳市镇。
从股权安排上看,南存辉的股权占60%,其余四人分享剩余的40%。
此后,正泰开始了快速扩张时期。从1991年到1993年,南存辉以股权为利器将30多家外姓企业纳入正泰麾下,而挂正泰品牌的产品则数以千计。至1994年2月正泰集团组建时,成员企业已达38家,股东近40名。此时,正泰净资产5000万元,南存辉个人股份在集团中的比例下降到40%。这是南存辉股权的第二次稀释。
但连续数年的非常规扩张中,正泰也出现了罕有的混乱局面:同类产品可能有数家正泰子公司同时生产且在市场上展开竞争;获准以正泰品牌冠名和未获准冠名的产品从同一个厂家流入市场,直接冲击正泰产品;正泰参股企业在发展战略上与南存辉发生冲突;如此等等,令南存辉等人备感头疼。
在本届温州财富论坛的闭幕宴会上,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一个北京老板名片上印着正泰合资公司的头衔,在座的几位正泰集团核心人士却不知道该公司的产权归属。
此时,集团构架重组势在必行。而惟一可取的方案就是以股权释”兵权”,将重叠的机构撤消、将不符合集团发展战略的分公司领导统统撤换下来、将与集团发展战略冲突的企业剥离。1998年,南存辉股权第三次大幅度稀释。
重组后的正泰集团现在呈控股集团结构,下辖近30家控股公司及31家相对控股公司。其中正泰集团一半的资产集中在电器股份、仪器仪表和持股85%的成套设备公司中。此次改组,南存辉兄弟股份降至28%,朱信敏、吴炳池和林黎明分别持有10%~7%不等的股份份额。
加紧上市
9月7日,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赴正泰参观时,来自北京的一位企业家问到正泰何时上市,正泰的一位中层干部的回答是:我们正在加紧上市。
虽然正泰去年已度过上市辅导期,但由于此前拟定的上市资产涉及到关联交易,因而今年正泰又在部署新的辅导,现在为它做辅导的券商是国泰君安。
关于温州民间融资渠道多的说法,实际上对正泰这样大规模的公司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正泰的股份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不会为了融资而破坏体制。
同时,正泰如果真的要融资扩张,肯定不会是小打小闹,正泰的性格就如同南存辉的性格,每一次都要来真的。正泰要发展,就必须做结构性的改变,或者是实质性的突变。而要做到这些,最终还是必须通过上市来实现。
正泰目前不能上市有其客观原因:公司的治理结构至今依然未得到彻底地解决,股份分配和安排上依旧没有得到制度化地落实,这成了阻碍其实现远大战略目标的羁绊。
熟悉正泰的人士这样分析:南存辉第一次股权之变,构建了正泰基业的核心;第二次股权之变则是从整合生产规模和集中打造正泰品牌的角度将正泰做大;第三次则是做强与构建控股公司结构兼而有之,但第三次显然只是进行了一半的工程,构建控股公司的结构是第二次股权之变的继续,也就是说,只铺垫了做强的基础,却还远远没有达到做强的目的。
要做强,就不仅只是低成本和价格优势,更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建立一个制度透明的现代企业,以便与西门子、施耐德、ABB等跨国巨头在任何市场上都能一争高低。这才是南存辉的真实战略构想。
“上市不是目的,只是公司走向规范化治理的一个手段。”陈建克也这样说。
既然上市融资也是为了技术创新,那么在公司内部管理短期内尚不理想的情况下,联手国际巨头,利用其技术优势,既可以解决正泰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瓶颈问题,又能够通过这家国际巨头的入股,达到优化治理结构的难题,南存辉可谓一举两得。
如果这个战略能够得以实施,那么尽管南存辉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会受到冲击,但企业无疑会以最快的速度成长,从而实现其战略目标:“我们追求在一定利润率水平上的成长的最大化,而不是单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我们按照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灵活的股份机制进行创新运营,创造最佳经营业绩,竭诚为投资伙伴提供理想的回报。”南存辉家族也将从中获得最大收益。
伴随着南存辉兄弟股份稀释的是,一大批管理层和技术人员的持股有力地改变了公司的管理结构。据了解,目前,技术人员参股已占到正泰集团120多个股东总数的近30%。同时,正泰集团还从股东分红中拿出相当大的比例来奖励管理层。
在公司编印的介绍正泰的小册子中,关于“股份社会化”部分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我们将义无反顾地从家族企业走向企业家族。采取公司控股、员工持股、社会参股的股份政策,不断使股份公司社会化、知识资本化和资本知识化。”
这些股权上的变化,充分彰显了正泰渐渐淡出家族管理,树立公众公司形象的决心。
(东方企业家)
第五篇:家族企业管理问题范文
家族企业管理问题
五大管理问题
在和不少的家族企业打过交道之后,我们发现如下的五大问题,对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影响至深。
一、位居企业中高层的家族成员将矛盾与情绪带入工作,经营管理症结似乎更难解开
在非家族企业中,也存在中高层管理人员将矛盾与情绪带入工作的情况,但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区别,所有者之间控股权的区别,为这种情况的解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而在家族企业中呢,除了前述身份区别之外,大家还可能是长辈与晚辈、兄弟姊妹、夫妻等关系。关系的相对复杂性,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增加了更多的风险。
资产过亿的天龙公司是由两兄弟打拼起来的。其中,哥哥作为大股东是企业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弟弟是企业的常务副总,管着营销负责着企业几个重点项目的具体运做。按理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但实际上,哥哥有点类似于理论派,而具备技术背景的弟弟出身市场前沿,并常年接触具体工作类似于实战派,在很多时候,哥哥发现自己的决策弟弟不听不执行,而弟弟则认为哥哥的决策不但没有可行性,还经常自恃老大身份肆意损伤自己在企业中的权威。为此,两兄弟的矛盾越来越大,厉害的时候,两兄弟不论是在公司的走道上、办公室,还是在会议中,互相都仿仇人般破口大骂,丝毫不顾员工感受和自身形象。
伴随着这种情况的持续,企业员工中的派系势力渐趋明显,并引发出了决策、执行、市场反应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企业也日渐势衰。
二、政令多出,当事员工无所事从
家族成员,不论是否在企业中占有股份,无论是否身居管理职位,都可能比其他员工更能形成“主人翁”意识,都可能更易形成这个企业也有自己一份或把企业看成自己(一家人)的认识。这是好事,但有利也有弊,因为,这可能更易造成家族成员“打小报告”、跨岗位管理、影响关联管理者的管理权威、政令多出等企业管理难题。
金鑫食品公司行政部和市场监管部的负责人都是老板的亲戚。但就这两个主儿,却使企划部的职员最近颇烦。因为,这两个主儿不但经常摆出一副直接领导者的姿态,询问企划部员工手上的事做得如何了,是否还有事在做,还时不时将一些所谓的通知、规定安排给企划部的员工做,并不论轻重、先后通常都要求急件。面对这种情况,企划部经理也颇有些为难,说了怕影响自己在这个公司的前途,不抗议却又会影响部门的正常工作秩序和自己在下属面前的权威。而企划部普通职员呢?却也经常因此无所适从,搞不清自己到底应该听哪个的好。
三、家族成员私心作怪,损公肥私等问题更难处理
实际上,许多家族企业的老板都有一个心理误区,那就是,认为大家一家人不论对内对外,更能拧成一股绳有难同当、有富同享。真这么回事吗?对外也许还行,对内则难讲了。因为,维护与敛聚自己个人及其自己小家庭利益的私心毕竟是人的劣根。而且,正因为是一家人,所以“圈内”的攀比性,就更有可能为这种事情的发生提供了更多的温土。损公肥私的情况在非家族企业中也较为普遍的存在,但出了这种事情,却可能相对好处理得多。
在昊丰装饰中,采购小王是老板林总的小舅子。在日常的采购工作中,小王起初还能坚持原则,后来在“枕边风”的教育与材料供应商的“热情”中,慢慢也就吃起了回扣,不是采购价格越来越高就是材料质量越来越次。
林总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可他为什么仍让小王做采购呢?因为他认为:换得“外人”来做采购,他也会吃回扣,与其让外人吃还不如让“自己人”吃,只要不太过分就算了!可后来“过分”的事情就发生了---由于材料原因而出现了比较大的工程质量问题。林总将小舅子“正法”了吗?他还是没有。因为他连想想老岳父、老岳母和自己妻子求情的表情,就觉得心烦和难以应付。
四、皇亲国戚不论是否占据重要部门及核心岗位职位,都容易在事实上形成内闭的家族圈子,难以形成开放状态与真诚兼容、接受企业其他员工。
这种状况的存在,容易使企业中的家族成员难以自觉的对企业中的“外人”产生戒备、抵触甚至是打压心理与行为,或者是时不时展现出自己“高人一等”的姿态。这显然容易形成“自己人”与“外人”的派别或矛盾体,不利于使自己企业的其他员工产生归属感,不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也不利于调动与发挥其他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创造力。
在尤因经贸公司中,财务部经理是老板的爱人,行政部经理是老板的岳父,人力资源部经理是老板的妹妹,驻店经理是老板的堂弟,管仓库的是老板的小姨子……总之,除了天天在外面跑的销售部职员之外,几乎所有重要部门的负责人与关键岗位的职员都是“自己人”。于是,一些奇怪但又正常的事情经常在这个企业发生:忙后闲暇的时候,“外人”聊“外人”的,“自己人”聊“自己人”的;“外人”与“自己人”在工作中出现争端的时候,许多“自己人”便站到一起指责“外人”。“自己人”倒够团结的了。可“外人”就不是企业的“自己人”吗?这些,是尤因公司历经多年发展仍不能上新台阶和员工流动频繁的重要因素所在。
五、在企业的家族成员中,任人唯贤难以客观,倘若“自己人”能力难以服众,将会对企业其他员工的心态,能力和潜质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
事实上,不论家族成员是否在企业中位高权重但低能,是否是在清闲岗位上拿着高薪,只要家族成员在企业中的一些职位与岗位上占到一定人数,就可能影响“外人”的正确、客观的认知能力,就可能使企业的其他员工产生“他是老板某某人”的感觉,自己即使再努力,恐怕也难得到升职加薪的重用,和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其如此,还不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或者说骑马找马走着瞧。显然,这是不利于企业形成合力得到更大发展的。
类似事例众多,笔者在此不再赘举。
六点管理突围疑难
我和不少的家族企业老板就家族企业管理问题做过比较深入的交流,发现:他们并不是不知道亲缘、血缘对企业所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并不是没有改的想法。但许多能使他们裹足的因素,却令他们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翻越家族企业管理难题突围这座大山。
制肘家族企业管理变革及突围的一些主要因素拈取如下:
其一,受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所影响,狠不下心拉不下脸。
其二,亲情不会按企业的运做方式运做,一旦拿企业中的某个或更大面积家族成员开刀,难以承受住来自亲情关系圈的压力。这可能是舆论上的,也可能是生活矛盾上的,等等。
其三,对许多家族企业而言,一些家族成员通常都是企业的开朝元老,不但曾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可能掌握了企业许多难以向外界道的秘密。如果要想较为顺利的进行管理突围,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非常大,甚至可能是自己所难以承受的。
其四,总觉得自己可以找出既不伤害家族成员利益又能进行变革之两全其美的办法,管理突围一拖再拖。
其五,与人力资源的使用环境有关。如:事情反正都需要人做,其他人就能胜任家族成员目前所承担的对应工作吗?就能比家族成员更忠于自己与企业吗?影响了家族企业所有者进行管理突围的决心及变革力度。
其六,企图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来进行家族企业管理突围,可是在执行上,却由于前述相关因素,而使制度得不到有力贯彻与落实。
受企业前述诸多场外与场内因素影响,难以进行管理突围就不突围了吗?显然,这是不可取的,这也是不符合企业所有者将企业做大、做强、做长的愿景的。既然如此,有所凌云志的家族企业所有者,首先就应该狠下心来坚定自己进行变革的决心,只有这样,才好谈、才好做、才能做好企业管理突围的下一步。
七点管理突围建议
在家族企业进行管理突围的时候,需要企业所有者的狠心与决心之外,是否还需要其它一些东西呢?在此,笔者作如下几点建议,供有志变革的家族企业决策人参考。
一、交心
在任何一次的变革中,如果和关联利益人的交心程度不够,都可能遭遇不理解、难接受、不支持的阻力乃至是“滑铁卢”。在家族企业的管理突围中亦是如此。
实际上,在你进行管理突围的全过程中,不论你是否召开家庭民主会,还是进行单独交谈,只要你把话摊开,摆事实讲道理,望过去谈趋势,举例子言得失,家族成员又有多少会不明事理?反过来讲,既然是一家人又有什么话不能讲呢?
二、诚心
在你的管理突围中,或许会牵涉到清退一部分家族成员的情况,这些家族成员也可能会是和你一起打天下的亲人。他们现在不再适合在你的企业里再呆下去了,可是能说辞就辞吗?这于情与理似乎都有些不合适,而且,还可能为你的管理突围带来更多的场外阻力和场内的不良影响。
为此,你不妨拿出一点看得见的诚心出来,如论功发放“金色降落伞”遣散费,支持家族成员单独创业,上门“请罪”等等。
三、恒心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八个字,可在落实它的时候,却可能经常出现偏差。如,当你为规范自己家族企业的管理而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之后,负责制度贯彻的家族成员却怕得罪“自己人”,而“打折”甚至是事实上的不执行;当家族成员违反制度了,负责处理的另一个家族成员甚至是你自己却难以做到及时反应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等。
在这个时候,你就要抵挡住来自“心魔”和身边人的阻扰,建立起一套保障决策及制度执行的考核与监督机制,亲身督导和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挺过开始阶段的困难期,你可能就离管理突围之日不远了。
四、使自己成为更有权威的企业家长
在生活中,你可能“惧内”,企业中的某些家族成员也可能是你的长辈,但在企业中,你应该成为必须具有足够权威的企业家长。但这并不是要你具有家长作风,而是讲的是有关你一切以企业发展及利益为重的,不为亲情所扰的决策和督导执行的能力。只有作到这点了,你才能更好的约束、规范和激励企业中家族成员的言行,尽量规避家族企业管理难题的出现。
要做到这点,公正客观的处理事情的方式,言出必践,“依法”办事甚至是在企业中绝对控股等等,都可能是不可或缺的。
五、产权明晰,权利制衡
如果说产权明晰,关系到企业资产、收益到底有谁的份,该“分家”时就“分家”和是谁说了算的问题;那权利制衡,主要讲的则是有关企业着重制度上的“法治”。
在这一点上,你就需要检讨你的组织架构、职位设置、管理体系、考核激励体系是否形成了可以互相促进、牵制和制衡的紧密联系机制;是人治压倒了法治,还是法治压倒了
人治;企业中的家族成员是否出现过失控和无法制约的情况;
六、在内部弱化家族企业特征,在外部强化家族企业特征
这里所说的“在内部弱化家族企业特征”,是指在人员总数上,在管理职位及核心岗位上尽量减少家族人员的使用份额;在决策及执行中,尽量减少来自家族成员的干扰等家族企业管理弊端。也就是说其“内部”指的是企业,指的是企业的日常运营与管理。
“在外部强化家族企业特征”,指的是充分发挥企业中家族成员利于团结共进的好处,让非企业员工的关联家族成员,在企业外加强参与进对企业中家族成员的的督促与监管。此处“外部”的重点是如何利用好非企业员工之关联家族成员的力量。
七、有意识强化“自己人”与“外人”的协作能力与在职位、薪金上的竞争性,不吝啬对“外人”的升职加薪与其它激励
这有利于淡化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端,增强企业的合力与活力,使家族企业形成开放、兼容并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家族企业的管理突围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篇幅所限,笔者在此所作可能有程式化的嫌疑,及其简单概化的一些事实。希望此文能有抛砖引玉之效,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关注中国家族企业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