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舍“逃难”散文的文化心理透析
老舍“逃难”散文的文化心理透析
内容摘要:自1937年“七七”事变掀起抗日战争至1945年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的八年间,老舍受战局的影响而不得不辗转青岛、济南、武汉、重庆等多地,过着犹如“逃难”般的生活。期间,发表散文百余篇。通过分析这些散文,透视老舍的文化心理,为我们洞晓老舍对人生价值、对家庭、对国家、对民族复兴的种种期盼与眷念。
中国论文网 /9/view-13049128.htm
关键词:老舍 “逃难”境遇 散文 文化心理
在对老舍自1937年至1945年百余篇散文的文化心理分析中,这一时期的散文,无论是内容还是写法都浸润着“逃
难”般的文化追梦。事实上,八年抗战打破了老舍原本安稳的生活,也对其心理状态带来了深刻影响。老舍也曾发出“是流亡、是酸苦、是贫寒、是兴奋、是抗战”的感喟。藉由这些散文,我们从中寻觅老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家庭亲情的思念,对国家荣辱兴旺的忧思情怀,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灵呼号。
一.“逃难”中仍坚守“歌颂英雄的战绩”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局的变化对老舍的生活带来了最大影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北平失陷,天津、青岛、济南等地也遭遇炮灰的冲击,老舍从北平到济南,再到天津被毒打,一路颠沛流离般的奔走,着实不是一种“逃难”生活的写照。面对战争,平民恐慌,一些文人不得不选择逃难,对于此刻的老舍,内心却感到深深地“顾虑与迟疑”。为什么顾虑,为什么又迟疑。这个答案,可以从《八方风雨》中寻觅老舍内心的纠
结。他曾言,如果独自逃亡,于心不舍得;如果全家逃亡,着实又太过危险。此刻的老舍,心灵是凄凉的。最终老舍选择的是家眷不动,独自南下,而在动身之际,接到电报“沪紧缓来”,只好转向济南。而在济南不足三个月,又不得不南下武汉,从此过着远离妻儿的“逃难”生活。面对战争,老舍的内心并不恐惧,面对现实,老舍又从对生命价值的反思与坚守中,咬定了选择“奋斗”的决心――要让生命获得的有价值。在《三个月来的济南》中,我们看到,老舍之所以选择“保命”,并非是为了独活,而是为了更远大的理想,用自己有限的生命来实现救亡图存的救国梦想。从“逃亡更能够激进,让人努力”这些文字中,老舍对北方的军事局面进行冷静分析,之所以节节战败,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军队与军队、军队与人民之间缺失组织与协调是最重要的原因。于是,从散文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舍对敌人的憎恨与对国家危亡时的忧虑,更加坚
定了老舍,要从“歌颂英雄”、“暴露罪行”上,给予广大民众以正确的视听。
老舍选择抗战文艺路线,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歌颂英雄,揭露日军的罪行。怀着对英雄的崇拜,老舍针锋相对地抨击了日军的罪行。在《轰炸》中,老舍表现出对抗日英雄的赞美,他们都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象征,是值得我们钦佩的英雄。同样,在《张自忠将军的战绩与殉国经过述略》中,老舍通过文字,来歌颂张自忠将军,特别是对其殉国的经过进行了专门讲述,也为军史留下了宝贵材料。从这些文字里,张将军为了组织抗日,与战士们奋勇杀敌,面对枪林弹雨,战号一响,张将军带领队伍冲锋在前,最后舍身为国,英勇牺牲。张将军的精诚感召了部下,也鼓舞了队伍的士气,在张将军的率领下,我们的队伍面对日军的炮火,宁可被炸死,也要死的有价值。同样,在老舍创作的话剧《张自忠》中,剧本中多次提到张将军的治军方略,以及张将军对待士兵、对待百
姓、对待自己的性格特色,不愧为抗日民族英雄,也让中国人民记住了张将军,从中映射出老舍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歌颂抗战英雄的同时,老舍也不忘投身于革命洪流。在《归自西北》中,老舍走进敌后根据地,跟随革命战士慰问团,深入到民间,来歌颂民族英雄。当来到豫西黄龙山时,原来这里都是“土匪窝”,但现在为什么找不到“土匪”。原来,抗日擂鼓的鼓点,鼓动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面对日军的烧杀侵略,即便是“土匪”都难以接受,纷纷参加了抗日英雄队伍,成为豫西抗击日军的民间武装力量。在《悼赵玉三司机师》中,老舍将目光锁定了平凡而伟大的汽车司机。因为这些司机,他们虽然做的是普通的工作,但他们的死,却是伟大而光荣的。他们的英勇事迹,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崇敬他们,爱戴他们。
在宣扬抗战,激励民气,争做“文艺界尽职的小卒”时,老舍在其散文中,也对敌人,对民间社会文化的弱点进行
了揭露。在老舍的“逃难”生活中,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够亲历日军灭绝人性的暴行。在《吊济南》一文中,老舍写了济南遭受日军炮灰袭击的悲惨景象,整个济南城,烟火纷飞,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狼藉。原来的湖山,已经被炮灰所遮盖,迷蒙的济南,像是“蒙羞”了。在《且讲私仇》中,老舍对日军的罪行进行抨击和揭露,东北的日军、北平、天津的日军,他们不讲情理,更没有人性,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他们的行径,别说是人,连野兽都不如。这些罪行的揭露,言辞抨击了日军的野蛮行径,也激发了国人的抗战精神。敌人的飞机在狂轰滥炸,布满血腥的中国大地,并不能炸掉我们抗日的决心,敌人虽然占领了我们的国土,但绝不能抢走我们的爱国之心。从老舍的散文中,那种遭遇战争而流亡的痛苦,在面对“几乎被炸死”的死亡威�{中,仍然坚持拿起一支笔,书写着“抗战第一”的神圣使命。
二.以“文艺家联合起来”为召唤,高举“文协”旗帜来战斗
面对日军的侵略罪行,老舍意识到,只有统一革命战线,形成最广泛的抗日联盟,才能更好的推动抗日救亡运动,才能解放中国。老舍以文人的身份,用笔杆子来向敌人宣战。“文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老舍的盼望与不懈的努力中成立起来。在《我们携起手来》中,老舍发出了一个有血性的文人应有的尊严,即便是活着,内心也有仇恨的眼泪。在散文中,老舍积极唤醒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将一位作家应有的担当与责任告示天下。在《记‘文协’成立大会》一文中,老舍写道,能够和广大文人们联合起来,能够组成最广泛的文人抗日联盟,他的内心是值得欣慰的。同时,在“文协”队伍里,不仅有文人朋友,还有抗日将军,我们将立足文化阵地,打好文人抗日这笔仗。老舍在《关于“文协”》一文中,对初成立的文协,面临的困境进行记述。当时的“文协”,在成立之初,缺少活动经费,我们通过
借款,我们组织捐赠等方式,来获得经济支撑。在开展“文协”工作中,我们大家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面对再大的困难,我们都都能够精诚合作,攻坚克难。我们办会刊,开茶会,座谈会,这些工作的开展全有老舍一人组织,老舍也在“文协”的发展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对生命价值的体现是伴随老舍抗战散文创作的主旋律,老舍对《抗战文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在《八方风雨・抗战文艺》中,老舍从办刊宗旨,特色等方面,对《抗战文艺》进行了明确,虽然当时的条件艰苦,但《抗战文艺》一直在坚持出版。直至日军投降,《抗战文艺》共出刊70期。《抗战文艺》作为“文协”的重要旗帜,在对抗时期文学艺术作品的宣传与推广中,受到极高的评价。《抗战文艺》从办刊以来,在办刊形式上由三日刊改为周刊,再从周刊改为半月刊,再改为月刊,思想性、抗战性、宣传性兼具,还独具高水准的艺术特色。这其中,每一页《抗
战文艺》,都蕴藏着老舍对战事的冷静沉思,都包含着老师在“逃难”境遇下对生命的体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里的每一页,都流淌着他对抗战的坚强信念与不懈努力。
诚然,对于战争期间的心理,每一位有血性的作家都不能平静。战前的日常生活被打破,战时的创作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老舍作为“怒吼的文艺”代表,紧握抗战之笔,为抗战服务。在文学创作形式上,老舍强调“住脚民间”,倡导语言形式的民间化,贴近广大民众的语言认知。这些民间语言,不仅写出了广大民众对抗日的激情,也成为老舍抗战期间散文创作的重要特色。老舍在《我怎样写通俗文艺》中,详细阐述了为什么会选择“鼓词”、“小调”这样的文学形式。从老舍对文学创作的理解与实践中,“鼓词”、“小调”这些文体形式更加通俗,更能够贴近广大民众的生活。老舍感叹道,对于枪支大炮,战争离不了,对于“鼓词”、“小调”,抗战同样离不了。抗战改变了一切,也
对我的生活、创作带来了变动”。同样,老舍在散文中还讲到,要利用好手里的笔,要发挥好抗战文艺工作效果,要从形式多样的“鼓词”、“小调”中,来更好的宣传抗日。据统计,在抗战期间,老舍创作的鼓词、戏曲、小说、小曲、快板等等,成为宣传抗日的通俗文艺。这些作品不仅生动的展现了抗战精神,也让更多的抗战文艺人参加到抗战潮,推动了抗战文艺的广泛发展。抗战时期的老舍,在抗战文艺创作中,不忘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他以一颗充满责任感、乐观积极的心,为百姓、士兵服务,为抗日文艺服务。
三.树立民族复兴“梦”,展现家国情怀
“逃难”背景下的抗战生活,老舍的内心虽然流露出凄凉与矛盾心理,但其对人生、对家庭、对国家的情感都是�肴鹊摹@仙岚�家,在他离开家时,将几乎所有的积蓄都留给了妻儿。在《老舍自述》中,老舍一开始就明确了“跑出
了”就是想做一点有助抗战的事。但是,离开妻儿后,老舍也会常常因为思念而内心矛盾。在《致友人书》中,曾有一段这样的回忆:“我猜想着,三个小孩大概都已睡去,妻独自还没睡,等着我也许回去!”从中可以看到,老舍对家的依恋,对妻儿的情感是那么的真切。而每逢自己的生日,他都想给家人写封信,可是,担心书信被焚,只好作罢。当亲人相逢,“家”的温暖又触发老舍创作的冲动。当妻儿从北平逃至重庆,一家团聚的老舍听妻儿讲述北平沦陷后的情况后,为《四世同堂》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同样,老舍对“家”的爱恋,与其对国的爱恋一样。正如在《致友人书》中,老舍写道“为国卖命,事体更大;使家庭吃点亏,也就无法”。老舍从小经历了保家卫国的抗战生活,对敌人的仇恨,成为其爱国情怀的坚实动力。在老舍“逃难”生涯里,始终将爱国精神作为召唤民众的有力武器,他的散文注满了“以热血来书写民族风范的真气象”。
第二篇:老舍散文读后感
老舍散文集读后感 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趵突泉,水突突冒。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
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吧!不然,他为何为国而悲呢? 随页飞,大明湖也乃济南一绝,美丽动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济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丽的,是济南一绝,都是美的。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从不胡说。从美中看丑,丑中看美,但一定都是爱国的。无论是什么,大明湖很美,但它发现了水泥沙石,田地让美失去原色,美不在美了。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老舍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的思想与艺术的结晶。读完之后,老舍那深邃的思想就像余香一样久久萦绕在身旁。
老舍的散文平实,优美,有着浓郁的北京味道。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学习,恋爱,结婚甚至连他告别人世都在北京。所以,北京的自然景观,地理环境,传统习俗都是他散文创作的源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忽视了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写出来的文章或枯燥无味,或辞藻华丽却了无内涵,或过分亢长,或词语匮乏,满腹的感情不知如何表达。而老舍的语言文风,永远和蔼亲切,从不故意雕饰文字,也不板着面孔,摆架子,更不说空话。他那直白的语言,简洁朴素的形式,如同一把利剑,捅破所有的泡沫,直达目标,一语中的。老舍先生自己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著作也差不多就是文字清浅简炼的著作。”这种境界也许就是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我们这代人缺的永远都是老舍那个时代的适静,淡雅。窗外的喇叭声,屋内的电视电脑音响声,无一不阻挠着我们进入内心的淡雅世界。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可以面向着快乐的的桌上一整天的老城墙,温和的香片茶,胡同里各房子的院子和树,牵牛靠山竹草茉莉青草果子等,便构成了老舍的世界。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时代的潮流,各种东西有如潮水一般喷涌而出,但我觉得老舍的那一代也是相当美好的。“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鱼帆的外边去„„”能将这么美好的绿色呈现在我们眼前,一方面展示了老舍文章功底之深厚,言语之精辟,用语之恰当,另一方面是那无可比拟的绿景的功劳。倘若没有这一份映在自己心里的绿色,又怎能将这份绿色映在我们心里? 老舍的文章无处不闪烁着幽默的光辉。读他的文章,我们感觉读的是一部生动的戏,而不是一部生硬的剧本,他的人格动静描画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演奏在这里面,从而别具魅力,另有异彩。他用这么“高伟的诗”来自嘲自己的字:“行列有时像歪脖树,有时像曲线美,齐自然不是美的要素;要命的是个个字都像傻蛋,怎么耍俏怎么不行。”这种自我解嘲当中带着自己对艺术的完美追求。总之,老舍的幽默是融汇中西的,是睿智深刻的,又是内敛宽容的,他将酸甜苦辣全熔铸在一笑之间。且是雅俗共赏的,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体味。读了老舍的文章,使我明白了写文章时应具有的态度和品味,交给了我如何写好一篇文章。
第三篇:老舍散文读后感
记得第一次读老舍的《断魂枪》是在小学,一齐阅读的还有《微神》,比之,吾更爱《断魂枪》矣!那时的知识储备不多,只能用欣赏记叙文的方法使自己陶醉其间,届时已爱看武侠剧目,自然对拳脚功夫不错的孙老者抱有好感,即便是沙子龙最后站在夜静人稀的自家院子一气把六十四枪刺完,我也依然对他能否打败孙老者产生怀疑,老舍散文读后感。年少的我们都喜争强好胜,但这一直都没影响我对该篇文章的喜爱,来来回回读了不下几十遍。到了中学,有幸在课堂上倾听老师对《断魂枪》的讲解,他分析了艺术构思的精度,思想挖掘的深度,语言运用的纯熟,还说《断魂枪》最后的“不传!不传!”是表达了中国千年来文化传承的真是写照。当时的我若有所思。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在于它经得起时间的磨练。时则今日,又见“故人”,《断魂枪》还是安然躺在课本里,不禁有一丝欣慰的笑意。再观起首那行熟悉的字句“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以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想起从前自己一度以为的“玩世不恭”,哑然失笑。
“沙子龙的镳局已改成客栈”。在社会变迁面前,我们是何等的无奈,还记得《子夜》里的吴老太爷吗?不管他是不是具活僵尸,总之他受不了时代的变迁。受不了,也不必承受了,于是他撒手西去了。这是明智的,至少让企图一直封存着自己的世界得逞了。沙子龙比吴老太爷年轻,也许还没有封存自己的勇气。就算是“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就算是“失去了国土,自由与权利”;就算是古老的中国也“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的破坏着风水”;就算是“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名声”,沙子龙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就算是沙子龙的世界也已被狂风吹了走。他,沙子龙也还是要顺着这改变的社会环境活下去的。自然,镳局是没法使他活下去了,有了热的枪口,还需要冰冷的长矛吗?好在沙子龙是西北一带的“神枪沙子龙”,比不得他那些徒弟们,至少还撑起个客栈而不用到庙会上去卖艺,不用“踢两趟腿,练套家伙,翻几个跟头,附带着卖点大力丸,混个三吊两吊的”,也不用去“弄框果子,或挑些毛豆角,赶早在街上论斤吆喝出去。”如此这般,沙子龙也失去了“活动”的机会,身上放了肉了。与他的徒弟王三胜“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形成了对比。这是因为他的徒弟们尚且可以在大白日头底下“露露脸,走会捧场”,而他至多“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那个变更的社会,沙子龙的棱角渐渐被融化了,他变得圆滑世故。以至于对孙老者的求教表现出几番的推托,先是沏茶,尔后又邀孙老者吃饭,又“从桌子上拿起缎子榙裢”装上鼻烟壶与钱,挂在腰上,在孙老者执着的提出要练习“五虎断魂枪”时,他也是用“早忘净了!早忘净了!”来搪塞,但不会忘记留孙老者“住几天,逛逛,临走,多少送点盘缠,读后感《老舍散文读后感》。”现在的沙子龙已不是那个“利落、短瘦、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了,怎么与“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的像两口小井,深深地闪着黑光”的孙老者相比?沙子龙彻底放弃了枪与枪法吗?
不!容易看出他还是十二分的热爱枪的。从徒弟王三胜对他肯定的了解,“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有多大分量。”倒沙子龙自己对枪以及枪法的不能割舍,文章末有“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然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着当年的野店荒林的威风”,这句堪称点睛之作,更加重了沙子龙爱枪的分量,这些都是沙子龙爱枪的铁证啊!但他的爱却又何其的隐忍。只能在夜深人静,关紧他的门窗,才能释放一些些。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争光显胜了;是那枪真的淘汰了?看起来好像是沙子龙顺应了时代,理所当然的不再张扬他的武功了,但只是不可自拔的对那套枪产生无比的眷恋,摸摸这凉、滑、硬的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是自己在漆黑的夜里操枪,仿佛在黑暗里宣泄了自己对过去世界的留恋。尽管尽量去适应,却依旧表现出对时代变化的一种消极漠然的态度,只是外表学的像罢了。
“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徒弟们对他的吹捧,那是徒弟们的事,甚至于当孙老者说“教徒弟不易”时,沙子龙的回答竟是“我没收过徒弟”。他不承认他收过徒弟?也不尽然,毕竟是江湖中人,只是换了一种承认的方式——“没钱,上沙老师那里去求。沙老师不含糊,多少不拘,不让他们空着手走”;“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或是请给说个对子——什么空手夺刀,或虎头钩进枪”沙子龙便是“教什么?拿开水浇吧!”一句马虎过去。他是真不教?也许是时候不对吧!然而对于他所谓“对”的时候怕是一去不复返了。所以他才会如此决绝的说“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如棺材,一齐如棺材!”所以,“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腾;反之,他们说沙子龙栽了跟头,不敢和个老头儿动手;那个老头子一脚能踢死个牛(之前,他们也是这么吹捧沙子龙的)”。所以,“神枪沙子龙”慢慢地似乎被人们忘了。只有那叹气声,那模糊的图影——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那微笑里伴着“不传!不传!”渺渺然缠绕着这个世界!
深推全文,这不是一部在市井日常生活中书写中国文化命运的作品吗?沙子龙以及他那套枪法不就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的磨砺,完善、系统而又精粹的象征吗?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能像中国文化一样历尽沧桑而不中断,枪法的成熟不就是代表了文化更是到了熟透了的地步吗?然而,由古老的农业文明步入现代的工业文明,当时的中国的确面临着挑战。可以看出文章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素来闭关锁国,老大自居的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的狂风震撼了古老中国的传统生活与传统文明,“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从哲学上考究,文化的产生其实就是关于人类产生的探索,因而要讲述文化命运必然的就要讲述人的命运。
《断魂枪》这篇文章通过对沙子龙个人的命运描述,折射出在历史动荡时期,文化嬗变时期,作为中国文化承载者的复杂心态。全篇作者运用了白描,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传神的刻画出沙子龙,孙老者与王三胜这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那支贯穿全文的“枪”,以及那套绝世的“枪法”都被作者糅合进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以及民间正说。与鲁迅“意在建立以西方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新文化”不同,老舍的主张是“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而中国古代那种父传子,子传孙的世代相传的文化传承模式却为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虽然,沙子龙是微笑着飘出“不传!不传!”这四个字,却阻断了一个民族对于文化的分享与继承。这篇《断魂枪》的创作怕也掺进了作者的惋惜之泪吧!与我们一样,相信不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希望看到那套绝世的“五虎断魂枪”的。
第四篇:老舍散文读后感
老舍散文读后感
(一)记得第一次读老舍的《断魂枪》是在小学,一齐阅读的还有《微神》,比之,吾更爱《断魂枪》矣!那时的知识储备不多,只能用欣赏记叙文的方法使自己陶醉其间,届时已爱看武侠剧目,自然对拳脚功夫不错的孙老者抱有好感,即便是沙子龙最后站在夜静人稀的自家院子一气把六十四枪刺完,我也依然对他能否打败孙老者产生怀疑。年少的我们都喜争强好胜,但这一直都没影响我对该篇文章的喜爱,来来回回读了不下几十遍。到了中学,有幸在课堂上倾听老师对《断魂枪》的讲解,他分析了艺术构思的精度,思想挖掘的深度,语言运用的纯熟,还说《断魂枪》最后的“不传!不传!”是表达了中国千年来文化传承的真是写照。当时的我若有所思。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在于它经得起时间的磨练。时则今日,又见“故人”,《断魂枪》还是安然躺在课本里,不禁有一丝欣慰的笑意。再观起首那行熟悉的字句“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以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想起从前自己一度以为的“玩世不恭”,哑然失笑。
“沙子龙的镳局已改成客栈”。在社会变迁面前,我们是何等的无奈,还记得《子夜》里的吴老太爷吗?不管他是不是具活僵尸,总之他受不了时代的变迁。受不了,也不必承受了,于是他撒手西去了。这是明智的,至少让企图一直封存着自己的世界得逞了。沙子龙比吴老太爷年轻,也许还没有封存自己的勇气。就算是“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就算是“失去了国土,自由与权利”;就算是古老的中国也“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的破坏着风水”;就算是“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名声”,沙子龙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就算是沙子龙的世界也已被狂风吹了走。他,沙子龙也还是要顺着这改变的社会环境活下去的。自然,镳局是没法使他活下去了,有了热的枪口,还需要冰冷的长矛吗?好在沙子龙是西北一带的“神枪沙子龙”,比不得他那些徒弟们,至少还撑起个客栈而不用到庙会上去卖艺,不用“踢两趟腿,练套家伙,翻几个跟头,附带着卖点大力丸,混个三吊两吊的”,也不用去“弄框果子,或挑些毛豆角,赶早在街上论斤吆喝出去。”如此这般,沙子龙也失去了“活动”的机会,身上放了肉了。与他的徒弟王三胜“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形成了对比。这是因为他的徒弟们尚且可以在大白日头底下“露露脸,走会捧场”,而他至多“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那个变更的社会,沙子龙的棱角渐渐被融化了,他变得圆滑世故。以至于对孙老者的求教表现出几番的推托,先是沏茶,尔后又邀孙老者吃饭,又“从桌子上拿起缎子榙裢”装上鼻烟壶与钱,挂在腰上,在孙老者执着的提出要练习“五虎断魂枪”时,他也是用“早忘净了!早忘净了!”来搪塞,但不会忘记留孙老者“住几天,逛逛,临走,多少送点盘缠。”现在的沙子龙已不是那个“利落、短瘦、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了,怎么与“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的像两口小井,深深地闪着黑光”的孙老者相比?沙子龙彻底放弃了枪与枪法吗?
不!容易看出他还是十二分的热爱枪的。从徒弟王三胜对他肯定的了解,“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有多大分量。”倒沙子龙自己对枪以及枪法的不能割舍,文章末有“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然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着当年的野店荒林的威风”,这句堪称点睛之作,更加重了沙子龙爱枪的分量,这些都是沙子龙爱枪的铁证啊!但他的爱却又何其的隐忍。只能在夜深人静,关紧他的门窗,才能释放一些些。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争光显胜了;是那枪真的淘汰了?看起来好像是沙子龙顺应了时代,理所当然的不再张扬他的武功了,但只是不可自拔的对那套枪产生无比的眷恋,摸摸这凉、滑、硬的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是自己在漆黑的夜里操枪,仿佛在黑暗里宣泄了自己对过去世界的留恋。尽管尽量去适应,却依旧表现出对时代变化的一种消极漠然的态度,只是外表学的像罢了。
“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徒弟们对他的吹捧,那是徒弟们的事,甚至于当孙老者说“教徒弟不易”时,沙子龙的回答竟是“我没收过徒弟”。他不承认他收过徒弟?也不尽然,毕竟是江湖中人,只是换了一种承认的方式——“没钱,上沙老师那里去求。沙老师不含糊,多少不拘,不让他们空着手走”;“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或是请给说个对子——什么空手夺刀,或虎头钩进枪”沙子龙便是“教什么?拿开水浇吧!”一句马虎过去。他是真不教?也许是时候不对吧!然而对于他所谓“对”的时候怕是一去不复返了。所以他才会如此决绝的说“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如棺材,一齐如棺材!”所以,“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腾;反之,他们说沙子龙栽了跟头,不敢和个老头儿动手;那个老头子一脚能踢死个牛(之前,他们也是这么吹捧沙子龙的)”。所以,“神枪沙子龙”慢慢地似乎被人们忘了。只有那叹气声,那模糊的图影——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那微笑里伴着“不传!不传!”渺渺然缠绕着这个世界!
深推全文,这不是一部在市井日常生活中书写中国文化命运的作品吗?沙子龙以及他那套枪法不就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的磨砺,完善、系统而又精粹的象征吗?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能像中国文化一样历尽沧桑而不中断,枪法的成熟不就是代表了文化更是到了熟透了的地步吗?然而,由古老的农业文明步入现代的工业文明,当时的中国的确面临着挑战。可以看出文章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素来闭关锁国,老大自居的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的狂风震撼了古老中国的传统生活与传统文明,“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从哲学上考究,文化的产生其实就是关于人类产生的探索,因而要讲述文化命运必然的就要讲述人的命运。
《断魂枪》这篇文章通过对沙子龙个人的命运描述,折射出在历史动荡时期,文化嬗变时期,作为中国文化承载者的复杂心态。全篇作者运用了白描,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传神的刻画出沙子龙,孙老者与王三胜这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那支贯穿全文的“枪”,以及那套绝世的“枪法”都被作者糅合进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以及民间正说。与鲁迅“意在建立以西方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新文化”不同,老舍的主张是“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而中国古代那种父传子,子传孙的世代相传的文化传承模式却为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虽然,沙子龙是微笑着飘出;不传!不传!”这四个字,却阻断了一个民族对于文化的分享与继承。这篇《断魂枪》的创作怕也掺进了作者的惋惜之泪吧!与我们一样,相信不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希望看到那套绝世的“五虎断魂枪”的。
老舍散文读后感
(二)老舍写济南,首先推出的一组散文,共七篇,总题叫:《一些印象》。
在《一些印象》里,老舍用了一种近乎诗的语言,把一个遥远的如梦如幻的中古老城,整个地由远而近地推到读者面前: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这个济南“印象”,不仅酷似一幅写意的宋人水墨山水,而且也颇像一幅印象派的现代油画。
老舍不仅写了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夏天,还在《春风》中写了济南的春天,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光影驳离,色彩斑斓。
为了凸现济南独有的魅力,扩展读者想象的空间,老舍不仅信手拈来瑞士、西湖与济南作对比,还不断请出伦敦、芙劳那思(意大利)、南京、北平、青岛等城市与济南相映衬、相参照,使画面的意境更加幽远。
诗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写济南,不能不写济南的山和水。
老舍似乎天生对山有一种由衷的亲近,对水有一种深切的景仰。他的散文中对济南山水的描写,如其说是写,不如说是在“读”,是相看两不厌的“对话”,就难怪是那么鲜活,那么灵动,那么传神,那么富有人情味了。
老舍散文读后感
(三)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写得情真意切,富有哲理。读后,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体会到“爱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的深刻含义。
散文一开始,老舍先生就明确地告诉读者:“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读罢全文,就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养花的过程中,老舍先生的“喜”是爱,“优”是爱,“笑”是爱,“泪”还是爱;是爱的力量使他坚持不懈,并享受到“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乐趣。一个贯穿全文的“爱”字,很有启发性。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充满了爱的感情,那么这种爱就是追求的动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面临多大的阻力,都会锲而不舍,追求到底。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以前我不爱读书只贪玩,拿起书来就昏昏欲睡,玩起来就忘了一切,因此,学习成绩始终稀松平常,尤其是作文总是干干巴巴那几句话,只能混个及格的水平。后来,在老师和父母的引导下,我逐渐懂得了知识的重要,对书产生了爱的感情,而且越爱越深,有时读起书来会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因此,学习成绩,尤其是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问我其中的奥秘是什么,我就会告诉他:爱,爱读书,爱思考。你看,老舍先生爱花,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鲜花的飘香;我爱书,用勤奋的努力换来学习成绩的“步步登高”。
由此我又想起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他从小就爱观察小蚂蚁,不知厌倦。中学时,他更对生物着了迷,采集到的昆虫标本多得双手拿不住了,就用嘴叼着带回家。父亲执意让他在大学学医学经济,可到头来他还是转学了生物。毕业后,又不辞千辛万苦,随海船周游世界,采集标本,研究生物的演化。爱的力量激励他追求。爱的心血孕育出成功之果,他终于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进化论》。还是达尔文说得好:“爱自己的事业吧!爱,能使你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取得事业的成功。”
爱就是动力,就是《养花》一文给我们的启示。爱知识,爱自己的事业吧,因为爱的感情是扬起的帆,荡起的桨,使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第五篇:考试作弊心理透析
考试作弊心理透析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眼下马上就要进入学校的期末考试,考试又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考试作弊现象再一次考验和冲击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灵。当前考试作弊现象在社会各类考试中普遍存在,同样在高等院校里也不例外,所谓“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诸如此类的课桌文化段子恰恰折射出了校园作弊这一现象及其背后复杂心理。考试作弊的不利影响是众人皆知的,在高等教育中,它不但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影响对学生评价的公平性,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一所学校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更影响社会的诚信建设。对大学生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作弊的负面心理效应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成长极其不利。所以,下文我们就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因以及如何看待和克服做一简单的探讨。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几种典型心理
1、依赖心理 由于依赖心理而作弊,源之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薄弱。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身子女,称为“被抱大的一代”,由于从小家庭、学校包办过多过细,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思考,自我意识薄弱。自我意识薄弱的个体,往往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会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是与非、对与错不加分析,不以考试作弊为耻,在他们的世界里:作弊是他们应对考试有效的可依赖的手段,对考试作弊有一种习惯性的强烈依赖心理。
2、功利心理 有的学生把帮助别人考试作弊当成社会交换的筹码,通过帮助别人作弊、充当代考的“枪手”等,达到获得别人尊重、情感、某些承诺甚至获得物质利益的一种方式,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用的表现。
3、虚荣心理 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不错,有的是学生骨干、有的是历年奖学金获得者,他们考试作弊不是为了过关,而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以便保持荣誉和评奖评优,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4、盲从心理 由于目前的社会还缺乏一个健全的诚信体制和诚信环境,导致考试作弊在很多高校成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为数不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都有一种“趋众心理”。看着很多人在作弊,有的大学生也会趋之若骛、“赶趟时髦”。
5、投机心理 少数学生跨入大学后,对自己放松了严格要求,学习失去了目标。平时怕吃苦,学习不努力,到了期末考试就动歪脑筋,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考试作弊,想用投机取巧来坐享其成。
6、讲义气心理 这类学生自身学习成绩相对较好,但是性格里有一股很强的同情心和侠义之气,是非不分,仅凭义气。面对同学的“求助”,不加思考,慷慨地伸出“友谊”之手,岂知害人害己。究其原因,是把考试当儿戏,对作弊的危害性认识不清。
7、冒险心理 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态度和基础较差,几个学期下来,成绩趋弱、面临退学,这时面对家庭和前途的压力,会自动产生作弊的冒险心理。
8、不平衡心理 有些学生看到别的同学考试作弊轻而易举,尤其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得一些学习努力的反而不如考试作弊的,这些学生就感到考试成绩不公平,产生心态不平衡,进而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之中。
二、直面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警惕作弊心理和行为的发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以上种种心理都属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和心理误区。基于以上心理的作祟,很多大学生有作弊的行为。有的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部分大学生作弊之后个人信用从此丢失,心理上会有深深的内疚和罪恶感,并由此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出现,付出了心理的代价;部分大学生由于作弊被发现受到了行政处分,重者勒令退学、轻者留校察看或记过处分、取消学位等处罚,付出了现实生活的代价。这些都是十分令人痛惜的事情。
诚然,大学生作弊有其一定的社会客观因素,如社会大环境不正之风的影响、高校现行教学考试模式的陈旧、监考教师执行不力、学生评价体系的不科学等,但是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自我认识和心理调节做起,警惕作弊心理的出现和作祟呢?我们认为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和努力。
1、不断强化良好的自我意识,塑造诚信人格
所谓自我意识,简单的讲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应当包括自知、自爱、自尊、自制等。自知,指人应有自知之明,也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就需要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自爱,就是悦纳自己、保护自己、重视身体健康、珍惜自己的品德和荣誉,以赢得别人的尊敬和友情,并能善于适应现实环境,力求自身的发展和学习的进步;自尊,是人的基本动机之一,人的能力有大小、地位有高低,但在生活和工作中应与别人居平等的状态,表现出不退缩、不畏惧、不妄自菲薄,要做到谦而不卑;自强,是心理健康之本,也是立身之本。尤其是当今大学生,一定要自我肯定,相信自己,在纷繁多变的环境中,能够自我成长、自我实现,无论要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轻易放弃,轻而言败;自制,就是不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能独立地做出决定,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大学生只有不断在平时的生活中完善自我意识,树立乐观、成熟、诚实的品性,才能达到完美人格的塑造。
2、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学会学习,注意平时积累
大学里学习目标的明确是至关重要的。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习动力的的提高和学习热情的激发。大学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被灌输和积累,而是学会学习、掌握自学的技巧。很多大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效果不佳往往都是因为没有学会学习。简单的死记硬背、临阵磨枪并不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合理的学习应当遵循一定的心理学规律,比如记忆就有一个认识、保存、再认识的过程而且全过程伴随有遗忘,大学生怎样才能遵循记忆遗忘的规律进行学习、合理安排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大学生注意的事情。只有平时认真学习,遵循学习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才能使自己树立自信,笑对考场,而不用去作弊。
3、注意对考试认知的调整,理智看待考试及其结果
心理学研究发现,应激和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和行为偏差的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很多大学生对考试的本身以及考试不及格等引起的后果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考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考试失败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考试失败会对不起父母朋友、一次考试失败就意味着前途就彻底黯淡等等。种种的认知偏差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转变和矫正。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吸取其中的营养,比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谋事在人、成是在天”、“阳光总在风雨后”等等。都是具有智慧性的。大学生如果能合理的转变自己绝对化的、以偏概全的认识事物的模式,那么,他就能够有很
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及面对考试的结果。
4、做好考试期间的良好心理维护和保健
很多大学生在考前有考试焦虑、考场恐怖等心理问题,所以做好考试期间的良好心理维护,确保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参加考试,从而避免作弊念头的产生和行为的发生是非常有必要的。考试期间良好的心理维护可以通过自我鼓励、自我积极暗示、科学用脑、有效利用生物节律安排复习、劳逸结合、加强运动、焦虑时转移注意力、学会放松、积极咨询求助、合理用药等一系列心理自我保健、心理咨询甚至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达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