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 作文

时间:2019-05-13 12:2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散文 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散文 作文》。

第一篇:文化散文 作文

你还会遗憾吗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你的才华馥郁了一个王朝!

十岁遍观百家,作赋更凌相如。沉香子亭下,熏熏乎挥笔成章;碧玉金殿上,贵妃研墨力士脱靴!可人的一生哪能有这么多繁华?于是——你看见高力士那恨恨的眼神了吗!你看见杨贵妃妩媚多谲的恣笑了吗?三天,你便成了一个背着“才名”的“御用文人”!难道皇帝的“赐退金”不是施舍?

“繁华落尽见真淳”!于是你花月下对饮三人,放浪形骸之外,享尽了“谪仙人”的飘逸潇洒!于是你慵懒地坐在黄花梨椅子上,举觞搔头地问着:“主人为何言少钱?”五花马,千金裘,在你眼里不过是身外之物!

葡萄美酒,壶觞交错,一醉解千愁!“唐朝啊唐朝!你为何宜诗宜酒不宜诗人?”

你不再像从前那般“执着”,把天下疾苦通通交给了杜二去低吟浅唱……

你寻白鹿,访天姥,把所有的遗憾洒在了镜湖!是啊,老天也不忍一颗诗心搁浅在功名利禄!无奈,留恋与不舍,揪着遗憾一同扔到了酒壶里!可你心中为何还有惆怅?

哦——抱负不展!憾矣!那么,许我——采借你诗歌中的平平仄仄,借录你灵魂里的缕缕丝丝,以青冥为长剑撷取七分二寸,以流水声调演绎八音三叠。你有芳香的魂,我要留醇厚的韵!无人赏识,你与飞仙共游天;我有机遇,我与风同入壶!我要酿一口铁血丹心,酿一口豪气万丈!

你落志出世,我怀志入世!

干年后,我站在这里感悟你,立志超越你!我要用一生的完美来演绎另一种人生,让你看到另一种“真淳”中的繁华!你,还会遗憾吗?

李清照,心中的美神

一方斜阳铺成诗笺,把水中那棵被柔风摇动的柳树,想象成你写诗的模样。

黄莲树下,琵琶声声。你夜夜点一盏灯,让跳动的火焰将书卷的墨香点染眉心的红痣。捧读你静坐窗下的剪影,是秋风的乐趣;捧读唐诗宋词的意韵,却是你唯一的感动。

曙光浮浮沉沉,夕晖明明灭灭,岁月枯枯荣荣。多少次掀开季节的窗帘,却未能寻到你无语的花影;多少次扣响思念的檐铃,却未能听到你透明的笑声。

煮一壶温暖的香茗,旧年的雨露就象清澈的泪,淡淡的甘甜之余隐隐有一丝寂寞的苦涩。

为何你的一生,是情诗情句垒积起来的一生,从多情走向多情,从寻寻觅觅走向冷冷清清,走向苍凉沉郁,走向晓风疏雨萧萧的归来路。

从旧愁走向新愁,你足足走了一生啊,可你还是没有走出心头上的愁字。你的愁字有说不尽的意味,有无尽的美好。如风过浩渺的湖面,如夕暮蒙蒙中的秋色,如窗前憔悴的黄昏疏雨,如年年插在雪里醉醺醺的梅花。

空寂夜空,一对深情的眼睛满含期盼。独坐黄昏,等雁鸿飞来,任残阳淹没希望。萧声纷纷如雨,无意中淋湿你的双眸。

是诗意的日子很消瘦。

且坐在自己的影子里,读风,读月,读云。任寂寞的游思为你抒情,写下不朽的诗章。

相聚,在你心中是美的;分别,只有在你诗词中才美丽无双。连同那绵绵的恨意,开出绝世的忧郁之花。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柔弱的你尽仰天长叹:“恨生非男儿,不能跃马挥戈,驰骋疆场……” 绿红肥瘦也罢,不过江东也罢,你那一鸿颤栗的情愫已深深的播撒进亿万人的心田之中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人比黄花瘦的不仅是你,万千心事难寄的不仅是你,乍暖还寒时凄凄惨惨戚戚的也不仅只你。可你抬头低首之间,有一种破裂的声音令你不能忘怀。总见感悟的碎片闪着花的光芒,缀满遗憾。于是泣血撰写《金石录》完成了亡夫遗愿……带伤的鸟儿跌落满枝的寂寞,再愁一千零一遍也不堪回首。任表白枉自伫,白发欺人,只一种滋味浓在心头。又溢出心头。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洗净南宋的墓碑,我分明看到一个女人把腰弯成一个大大的愁字。在你心中,爱情凝固,像一个寂寞的小屋;在你的笔下忧愁不动,累积成一枚远古的化石,一个满腹伤感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你一样也没忘。多亏了你没有忘,我们今天才有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痛彻;才有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辛酸苦楚;才有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肝肠寸断;也才有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浪漫绚丽;才有了“至今思项羽。不敢过江东”的豪迈与悲凉。

李清照,心中的美神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喜欢和爱恋着的美神,每个人心中的美神又各不相同。我心中有一个很美的美神,那就是你——

我从没见过你的照片,也没有任何一个世人见过你的照片,因为生在那个年代的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我却知道你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也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贵妃。你的那份独一无二的美无人替代!你的美,令我陶醉,令我向往不已!伴着晨曦,越过千年,你款款而来……

你走过了“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了“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了“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了“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了“不如随分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

维纳斯因为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为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为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封建礼教大于一切的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的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你的才气、你的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才发现自身的缺陷,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你就这样向我们走来。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伤。浩浩江水,冲走了一切希望。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了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何这般凄惨?为何如此孤独?你的一生就是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肥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那愁情深深深几许?蚱蜢舟也无能为力。既然载不动,那就和着孤独化作咸咸的泪,滴在对赵明诚的追忆里,滴在对国仇家恨的绵绵思绪里。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你是一株冲天的秀木,树大则招风,誉满则毁来。所以时代给你孤独,让你处于最接近苍穹的高度。

你站在山顶,在那个时代的暴风骤雨中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你孤独,但又不孤独。因为你住在太阳里,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了时空,在每个人都仰头望向太阳时你濡养了我们的灵魂。我坚信,在这个时代,仍有你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张爱玲继承了你的坚定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洒脱,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锐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甜蜜而独立的爱情……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你用那千年的孤独,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那一段孤独的历程,成就了一段孤独的回忆,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如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空城。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你孤独了千年,但也濡养我们了千年,从古至今,你绝世的美从没有、也不会被任何所替代!

我在杜甫的引领下

随手取一本唐诗,注目良久。突然,从扉页步出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他用破竹杖沉重地翻开了《诗圣人生四部曲》,我凝神聚气,细细品读起来。

立志篇

24岁的杜甫满怀雄心壮志,站在泰山脚下仰望而叹:“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一壮阔之景,顿生豪气,奋笔疾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开始设想了自己文学思想的漫漫征程,设计了自己诗歌艺术的宏伟蓝图。他那蓬蓬勃勃的青春朝气和豪迈的气概,无疑为唐诗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气概,激励了多少代莘莘学子!

柔情篇

大自然奇幻的美景和初唐盛世的繁荣赋予了豪情万丈的杜甫的另一面性格:柔情和细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缓缓的抒情,这柔柔的语词,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讴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物,自在娇莺恰恰啼”,多么清爽的画面,多么令人陶醉的意境啊!

柔情的杜甫由衷地说:美,源于自然!

忧愤篇

安史之乱,彻底打破他青春少年的梦想与激情。站在文学的至高点,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凉与颓废,由衷地发出凄楚的呐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此,杜甫开始将视线由美好的山川转入唐王朝的兴衰,他关注社会,关注民众的疾苦,他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忧天下之忧的杜甫振臂一呼而应者寥寥,他愤激万分,慨然写下了《三吏》《三别》,将没落的唐王朝的黑暗现实,血淋淋地剥离出来,终于找到盛世王朝灭亡的根源!

忧思,是诗圣的精髓!愤激,使诗圣的灵魂!

无奈篇

古来圣贤皆寂寞!孤独的杜甫用文字震撼了世界,却无力挽回李氏王朝日益走向颓败的结局。无奈的杜甫,只能借物自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只能借诸葛亮自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在老死他乡之际,借诸葛亮的身世发出了悲怜的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留下了千古遗恨!

杜甫的一生,是无奈做主调,遗恨做尾曲的凄婉旋律!

合上书,掩面而思,朦胧中我看到杜甫那破竹杖直指着一个方向,迟疑之后,我觉得我该毅然地走去……

我想起了《天净沙秋思》

一条古道,伸向历史的深处。我想起了荆棘路上铺满飘雪的沧桑。读懂古道,等于读懂一部厚厚的历史。古道是岁月留下的一条长长的印痕,红色的骏马,扬起诗歌的语言,凹凹凸凸的路,平平仄仄的风,唱响诗人的笔。古道,不仅通向远古,它的触须,深入一匹瘦马的内心,探寻亘古的乡愁。古道,是留在恋人心中的一条长长的飘带,满怀情感的言语,在车轮声声中呓语。

古道醉了,绿苔绿了;古道笑了,鲜花开了。古道是一条河,映出太阳与云霓,映出悲欢离合的爱情,映出世道沧桑。在这条河里,我自由来往,如同无拘无束的鱼儿。古道是涌在大地上的一条藤蔓,拥抱大地。古道是世人留下的叹息,冗长无奈的叹息。诗人,是古道上的一个音符吗?是一只狼毫吗?在季节里留下一个长长的疑问。西风无语。

西风

一声雁叫,送来凛冽西风。谁早已横刀立鸿,意欲力劈秋色。田野的蟋蟀移居室内,朝北的窗也被泥巴堵塞。西风,独自在户外怒吼,无孔不入的本领在农家的泥墙面前,惨败成一团破絮。日子一天深似一天,西风愈演愈烈。他一手撑开渐浓的暮色,一手裹紧单薄的衣衫,深邃的目光凝视远方。狂傲的西风中,隐隐有春的号角在响。他抖擞精神,策马而奔,炯炯的双眼,射出两道炽热的光芒。

瘦马

它在马致远的小令中“哒哒”而来,惊飞一个安逸的梦。那片荒草,铺展了多么遥远的历史,让我与那匹瘦马在今天不期而遇、追赶什么?一种姿势,是那样的不肯放弃,一瘸一拐也不停留。心呢?是否已被风雨浸透?来路已成苍茫,前途也是漫漫。你从那个驿站出发?唯一的方向竟成了无法挽回的错位。

从此,那生硬的公文,亦或是温情的家书,便成了永远没有下文的悬疑。你是哪位战神的铁骑?一羽冷箭,让你丧失英雄的气质,人生的溃败,让你无法回归生命的本真。你是一个被历史甩在身后的失落者,还是一个激昂的勇士奔驰奔驰在时间的前沿?瘦马不语,一如既往,走着自己的孤独,它的记忆里有春天的明媚,桃花艳丽。他的前方,响彻一生的呼唤,那是他一生丰盈的瞩望。瘦马走在一副秋风吹落夕阳的惆怅里。同样干瘦的旅人,忍不住一声长啸。

古道空旷,寂静无声。

我想化作诗人

在我的心里,诗歌像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像一首首婉转动听的歌,像一片片飘逸自由的云,总能将我带入快乐而幸福的境界。

小的时候,躺在院子里,细细地数着天上的星星,不由想起爷爷教我的诗句。吟诵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眼前仿佛出现了牛郞织女男耕女织的形象;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又好像看到了李白思念家乡的身影。

面对着无垠的苍穹,冥冥中,从遥远的天空传来一声问语:“想做诗人吧,做一名怎样的诗人呢?”是啊!我应该做一名怎样的诗人呢?

我想做一名像李白一样自由洒脱的诗人。我向往他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与自信,向往他那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浪漫与豪情。当然,我更欣赏他在宫廷之中,敢于让杨贵妃磨墨、让高力士脱靴的那种豪放不羁。

我想做一名像杜甫一样情系苍生的诗人。我要体会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要学习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宽广胸襟。

我想做一名像文天祥一样心系民族的诗人。我希望自己能够像文天祥那样,充满雄心壮志,铿锵有力地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想做一名像郭沫若一样敢于想象的诗人。我会像他那样,“不断地毁坏,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努力”,对祖国充满无限热爱,对新生活充满无限向往。

我想做一名像汪国真那样热爱生活的诗人。“何必想你柔情似水,何必想我伟岸如松,只要情也洁白,只要诗也透明”,那种流动着的青春激情,跳动着的青春脉搏,能够让我的生活变得纯真与清新。

做一名诗人,固然要学习前人,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在诗的世界里,我一定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灿烂的一页。

收藏成长的美丽

在成长的路上,美丽就如路边的野花,在淅沥沥的春雨中摇曳,在轰隆隆的夏雷中绽放,在哗啦啦的秋叶中顽强盛开,在白皑皑的冬雪中傲立枝头。用心体味成长,在惊喜中会发现——美丽就在成长的路上,美丽就在身旁……

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春日里,我带着被同学误解的忧愁走向家里,一个刚刚搬来的阿姨轻轻叫住我:“我买了太多东西,你能帮我拿一些吗?”我点点头,她便感激地对我微笑,我心中的忧愁转眼就消失了。我帮助了她,也快乐了自己。于是后来,每天我们相遇时,我都会收到一个微笑。伴着这微笑,我开始着每一个新的一天,结束着每一个充实的一天,更热爱着每一个美好的一天。于是,受到感动的我发现,美丽就在付出与回报里,在每天相遇的微笑里——微笑在身旁,美丽就在身边。

在“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季里,乘凉的我打开一本破旧的宋词集。默默品读,细细体会,竟感动不已。“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悲愤,“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婉凄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昂奔放……从此我便爱上了宋词,爱它的豪壮,爱它的婉转。于是,爱上宋词的我发现,美丽就在词句的精髓里——宋词在身旁,美丽就在身旁。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里,忧郁的我在家收拾书本,不经意地发现了夹在本子中的一些枫叶,也不知它们在黑暗度过了多少时日,然而它们依旧平整美丽。深红的纹络蕴含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如在深秋枝头的顽强、随风飘落的执著;鲜艳的叶面红得发亮,像一盏饱含希望的灯,一直照到我的心底。于是,受到振奋的我发现,美丽就在片片枫叶里,在不屈不挠、充满希望的精神里——枫叶在身旁,美丽就在身旁。

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季里,我总会期待着下一场雪,那洁白的颜色总让我联想到纯洁。纯净幽香的百合谷地,纯净无私的白衣天使,纯净恬淡的儿抹云彩。纯净的白掩盖了污浊,奉献了净化心间的最美的颜色。于是,钟爱洁白的我发现,美丽就在纯洁的白色里,在净化心间的白色里——白色在身旁,美丽就在身旁。

美丽的禅语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想,成长的路上,一点一滴都是美丽的结晶。唯有用心品味、精心收藏,才会发现,美丽就在我们身旁,在装点着成长的夜晚与清晨……

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第二篇: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

《原毁》

1.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又人称“韩吏部”。谥号“文”,故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2.君子:指旧时贵族阶级士大夫。3.三皇:燧人、伏羲、神农。4.五帝:颛顼、帝喾、尧、舜、大禹。《桐叶封弟辩》

1.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朋党论》

1.四凶:尧时共工、驩兜、三苗、鲧合称“四凶”。

2.糕、夔、后稷和契,四人都是舜的大臣,分别掌管刑法、音乐、农事、教育。后稷和契分别是周人和殷人的祖先。《留候论》

1.圯上之老人:黄石公,相传他曾要求张良拾履,以试验其忍耐力,左后授其《太公兵法》。

2.伊尹:商朝开国功臣。

3.太公:姜太公,即吕尚,周朝开国功臣。《进学解》

1.国子先生:唐代对国子博士的尊称。唐代主管教育的机构为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负责教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

2.六艺: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3.太学:和国子监一样是国家最高学府。书院是地方性学府。中国古代的学校,是按照礼制和规模来称谓的,分为塾、庠、序、泮宫、辟雍等,这些称谓,大抵是在上三代(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并落定为礼制规范。

4.表“贬官、免官”的词语。(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放逐、贬官。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9)黜、绌:废掉官职。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10)免:罢免官职。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

(11)夺:削去,罢免。《日喻》

1.声律: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三国时李登作《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文中指诗赋。

《丰乐亭记》

1.五代:唐崩溃后相继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越州赵公救灾记》

1.鳏寡孤独: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2.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晦指每月农历月末。望:每月农历十五;既望:每月农历十六。【以花命名各月份诗意别称】 正月——柳月 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 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 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腊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3.致仕:表示辞官退休。致有“交出”、“交还”之意。致事、致政、致位、致禄。表示辞官退休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解印、解佩、解冠、解绶、解龟、初衣(做官前穿的衣服)、投冠(古代做官必戴冠,投冠表示辞去官职)、挂冠、挂绶、释绂(系印章的丝绳)、释冕(古代官吏所戴的礼帽)《黄州快哉亭记》

1.舍: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我国古代表示长度的词语主要有:寸、尺、咫、寻、常、仞、丈、步、里、舍。《钴鉧潭西小丘记》

1.匝旬:周旬,即十天。一个月分三旬,为上旬、中旬、下旬。又有十岁为一旬。《游褒禅山记》

1.浮图:梵语音译,对佛或佛教徒、佛塔的称呼,也专指和尚。也作浮屠佛图。《伶官传序》

1.《五代史记》:欧阳修撰写,记载了公元907年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

2.少牢: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战国策目录序》

1.战国策:西汉刘向整理编订,主要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行。

2.二帝三王:古代儒者以唐尧、虞舜为二帝,以夏禹、商汤和周文、武三代之王为三王。3.苏秦:战国时期洛阳人,曾游说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合纵攻秦。4.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辅佐秦孝公推行变法,封于商。5.墨子:春秋战国之际宋国人,思想家,提倡“兼爱”、“薄葬”。《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1.误承圣问:没有能力接受圣上的垂问。误承,在正式场合的客套用语,表示辜负。2.中国:中原地区。

3.藩镇:地方节度使,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分裂割据势力。文中指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藩镇大将石守信等的兵权。

4.相坐之法:被荐者犯了罪,推荐的人也要连带论处。5.闾巷之人:平民百姓。

6.监司台阁:指监司、御史台、龙图阁等官位。

监司,宋朝设转运使,管理国家财赋运输,后兼理边防、狱讼,负责监察各州郡,叫监司。

御史台,主管监察机关。

龙图阁,收藏皇家图书兼备皇帝顾问的机构。7.升遐:皇帝去世。

8.取进止:是写给皇帝的奏章上的套语,相当于“请裁夺”。

9.奏:是“进”的意思,奏议是古代臣吏进言、进谏和政论类文章的总称。奏、奏议、奏疏、奏状、奏札、对策、上书等皆可以归入奏议的范围。《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1.小学: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

2.不悉:不详细,书信末尾套语,表示其余的事不细说了。《答司马谏议书》

1.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旧时书信结尾客套语。不任,不胜。区区,谦辞,用于自称。《上枢密韩太尉书》 1.执事:手下办事的人。这是旧时书信中的敬辞,不直接称呼对方,表示尊敬。2.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段太尉逸事状》

1.领行营节度使:领,兼任。

2.火伍:泛指队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十人为火。

3.晡食:晚餐。晡,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按顺序为: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4.司农卿:为司农寺长官,掌国家储粮用粮事物。5.太史氏:史官。

6.传状:古代人物传记大致包括传、行状、碑志等体裁。“传”肇始于司马迁《史记》中的史传。“状”,即:“行状”,原是在请人撰写墓志铭或上报史馆时提供的逝者生平资料后来演变为传记的一种,记录人物逸事逸闻的则称为“逸事状”。《祭十二郎文》

1.季父:排行最小的叔父。伯(孟)、仲、叔、季。

2.薨:去世。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僧侣--圆寂坐化羽化涅盘。道家--驾鹤西游 3.万乘之公相

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公,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相,宰相。

4.终丧:古礼,人死三年除服,称终丧。

5.尚飨:古代祭文结语,意为希望死者灵魂来享用祭品。

6.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自唐宋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柳子厚墓志铭》

1.皇考:死去的父亲。生曰父,死曰考。2.太常博士:太常寺属官,掌宗庙礼仪。3.博学宏词:唐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属于制科。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4.集贤殿:又名集贤书院、集贤殿书院,中国唐代收藏典籍之所。

5.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或对父母长辈的称呼。口语中,丈夫或妻子尊称自己的配偶,也叫大人;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来指代父母。

6.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碑文刻写好后放置于墓穴中。也叫墓志、墓铭、墓记。

《泷冈阡表》

1.阡表,墓表,记叙死者事迹、褒扬其功德的文体。阡,墓道。

2.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于墓前,也叫墓碑或墓表。

3.三世:曾祖、祖、父母三世。也指夏、商、周三皇时期。4.郊:古代郊为祭天大典,皇帝多于此时对大臣加官以示恩宠。5.路:“路”宋朝的省级区划单位。

第三篇: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

论汪曾祺散文中的文化内涵

摘要:汪曾祺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他的旧学功底很好而且历经了痛苦的磨难,饱受沧桑。这无形中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在这个物质世界急速进步而精神世界遭商品侵蚀日趋苍白和贫乏的时代中,它的出现别有一种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汪曾祺散文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关键词:汪曾祺 散文 文化

引言:汪曾祺不是那种以气势宏阔、史诗般的作品来构筑文学地位的作家。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而奇幻的文学世界。美国美学家布·洛克说:“艺术品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①对汪曾祺而言,这种独特的人类观就表现在他对艺术审美意识的把握上。进入新时期以来,汪曾祺不仅以他那一篇篇风格独异空灵的小说掀起阵阵波澜,他的散文创作亦同样以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获得了世人的认同。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散文成就在其小说之上。正确与否姑且不论,这起码证明了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正文:

汪曾祺因为小说《受戒》一举成名。几十年来,人们对他的小说多有溢美之辞。殊不知,汪曾祺小说文体美与性灵的特质其实得益于他的散文。小说的“虚”与散文的“实”完整着汪曾祺的精神世界。自20世纪末以来,余秋雨等人领起的“文化研究”已经热了很久;对文化话题的阐释也分出了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这时,我们想起了汪曾棋。他无论何时都没有“赶时髦”的想法,然而被时代印证了是先进的。1989年3月出版的散文集《蒲桥集》是对汪曾祺散文创作成就的一次检阅。编者在前言中说“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稚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妆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此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指向和美学特征。汪曾祺的目光轻轻掠过人世间的纷扰与繁乱,一往情深地行走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走廊之中,把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在散文中挥洒得淋漓尽致。深刻映衬了他那东方知识分子复杂文化心理。

汪曾祺的精神命脉中融入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长期浸染和熏陶。他曾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希望寄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能把它们揉在一起。”这种审美方式正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价值体系。因而在汪曾祺的笔下我们很难看到那种雷霆万钧,气吞山河的雄壮景观。这里有的只是静穆幽远、秀色可餐的江南风景。在一种或平淡或超脱的境界中寻求人生与大自然的和谐、完美。且看汪曾棋饱含深情地描写昆明翠湖的一段文字: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象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象要滴下来。

——《翠湖心影》

这“不大”、“不小”正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心中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和标尺,他们希望在这安静的自然中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永恒。特别是步入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在到处摧毁、吞没着浪漫主义诗人心中那种鸟声欢唱,溪水渠渠的自然景色,人们的心灵世界也正日渐疲惫和焦灼。如何守住人类这最后的精神家园确实是摆在敏感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沉重课题。汪曾祺就致力于在山水游记中表现这种温和的人文理想。他最感兴趣的,也是具有中和之美的自然风光,因为在那里面孕育着他生命的情感和信念。他的审美理想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态太接近了,他用一种非常平缓的语调来诗意地描述生命中的那份恬淡和舒卷自如。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从容,淹没了生活的大悲大喜。汪曾祺就这样很有兴致地生活在似传统又非传统的精神王国里。他对现代社会高度的工业文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是认真思索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之相协调。在《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一文中,他特别欣羡地提到现代人所需求的心灵慰藉“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居住在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的人需要度假。他们需要暂时离开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安静,需要清闲。”惟有在富有人文气息的大自然中,人们才能找到最属干自己的东西。汪曾祺的散文名篇《昆明的雨》、《初识楠溪江》、《天山行色》、《湘乡二记》等无不写得轻巧倩丽。这实在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东方古老文化的依恋和痴迷。汪曾祺还有一些回忆性的散文也在平淡的记叙中弹奏出一种人文理想。例如《跑警报》一文,描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为躲避日机轰炸而跑到郊外情况虽然十分紧张但大家并不因此慌乱而是举重若轻非常坦然。作者因而在文章中感叹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碎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还有《泡茶馆》一文亦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人文理想对知识分子心理的巨大制约和影响。正是骨子里认同了这种价值观,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风雨如晦漫漫黑夜的环境中保持一种傲岸、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守住自己精神的家园。汪曾祺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待生活的自强不息精神,他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散文中表现出这一点,体现了他对完美人生境界的寻求。

汪曾祺的散文在某些方面酷似二十年代后的周作人。当年的周作人在经过“五四”运动的狂热呐喊后,便退守到自己的苦雨斋中为隐士。政治上的周作人或许为人们所不屑,然而他在那种相对淡泊,宁静的心态下却接二连三地写出了个性极为鲜明,文化意蕴极为丰厚的散文来,构成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一道奇观,留下的是让人们倍感亲切,留连忘返的审美空间。虽然我们尚不能断言汪曾祺散文已达到周作人的这种境界,但他们的文化心态是相近的,所追求的美学风度是相近的。假如我们把审美的时间和空间拉得更长些、更远些,那么我们将发现汪曾祺的散文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第四篇:谈谈中学生文化散文

谈谈中学生文化散文

课上大家对所谓中学生文化散文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我深知自己是上不得台面的,只好在课下叫两声自己的声音。个人觉得文化散文对于中学生来说就好比让兔子拉牛车,为什么这样讲呢?文化散文是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山居笔记》,张中兴《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这下明白了吧,文化散文的创作主体是学者而非中学生。

可能有人会说,中学生里面也许就能出一个拉得动牛车的超级兔子呢。但就我所知的少年天才里面如韩寒、蒋方舟等,他们的成名作都不是文化散文,甚至现在也未涉足文化散文领域。退一万步讲,就是中学生里面真出了个超级兔子,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的兔子都变成能拉牛车的超级兔子吧。

既然如此,问什么还会出现中学生文化散文的概念呢?我想说这个概念是禁不住推敲的,大家可能对余秋雨的作品较为熟悉,就算没看过他的书,至少也读过他的文章(《道士塔》是高中课文),个人认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核心在于强烈的主体情感的融入,在他眼里古物风景、过往人物并不是一种渐行渐远的历史存在,而是一种存活于当代人心中兼具主体性的审美化的活动。他注重面对客体时主体的感悟、想象、思想性的穿透和强烈的文化反省意识。而这些都需要占有丰富的史料、复杂的人生体验等为前提。比如《千年庭院》《流放者的土地》,作者对白鹿洞书院和宁古塔的史料掌握详实,并联系自己的文革中独特的生命体验,进而产生强烈的文化自省意识。现在回过头来反观上节课的中学生文化散文,无非是诗句的堆砌,历史人物的罗列,根本没有主体情感的融入等文化散文必备的要素。且不说一个中学生能对文化有多深的理解、对历史有多大的把握、有多丰富的人生阅历,单就短短的六百字这一点就写不出文化散文,不信你们可以看看以上几位的著作,哪一篇不是几千字?

之所以会出现中学生文化散文这个概念,完全是老师功利主义作文教育的结果,是伪概念。我看那篇作文时,那篇作文给我的感觉是要高分,而非好作文。当然那个学生的资质是相当不错的。能在短时间内引用大量的诗句,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去创作一篇文章的学生一定是好学生。但这好学生就这样被考高分的功利主义语文教育给摧残掉,实在是让人痛心。教学生罗列大量精彩的诗句、背诵大量的材料去创作所谓的文化散文、高分作文,无异于饮鸩止渴,实在令人心痛。

接着,谈谈所谓的并列式文化散文概念。假如真出现一个能拉牛车的超级兔子,那么这个并列式就是这只兔子的坟墓。坦白说,关于文化散文的书我看了不少,像余秋雨、张中行、陈平原、钱理群的基本上都看过了,总体来说他们风格各异,但我敢打包票说其中没有一人用到过所谓的并列式来创造文化散文。个人以为历史文化散文要求的是历史的深度和厚重,要求的是创作主体感悟的深邃,而并列式的创作手法会消减、解构历史文化散文的深度和厚度。当然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学生文化散文是伪命题。因为中学生的能力所限,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发掘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深度,没有能力在历史文化的深邃中对历史文化进行主观但理性的反思与自省,所以只能取巧,通过并列式来罗列大量华美的语言,以期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取得高分。

好了,就到这了,狗尾续貂也好,抛砖引玉也罢,就是它了。虽然叫的不好听,但至少是自己发出的声音。

第五篇:散文文化烟雨凤凰

(3)散文文化烟雨凤凰

文化

烟雨凤凰“ title=”散文

文化

烟雨凤凰“ style=”max-width: 650px;">

烟雨凤凰

文/翟非

不曾细数天下究竟有多少名为凤凰的宝地,而在我心目中只有一个——湘西凤凰,那是远古造山运动时早已定制的一座盆景,那是古代王侯马踏苗疆时仓惶遗落的一块镇珪,那是无数苗胞推倒边墙藩篱用血泪浇筑的一处城堡。

凤凰四面环山,地势低凹,形如釜底。像雨后春笋,砖木混搭的陈年老屋密密匝匝地插满了釜底。

自西北向东南,一条清清亮亮的沱江从堆满老屋的釜底缓缓悠悠地划过,紧贴着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紧贴着赭红浸染的古城墙,紧贴着古色古香的卧虹桥,紧贴着娇俏玲珑的万名塔,紧贴着苍翠欲滴的南华山……

凤凰的闲静总是系挂在寂寞的城楼,小憩在临河的门廊,氤氲在空濛的沙湾,凝滞在敦厚的跳岩。

一年多数时光,凤凰静得如一位青涩的村姑,常见一缕缕水汽从江面袅袅升腾,霎时间便笼罩在一片薄纱里,“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江南的灵动秀美在这里露出了嫣然一笑。

凤凰的浪漫是从苗疆山原吹来的一袭带着山花清香的晚风,所有的浪漫都浸泡在凤凰的夜里。

凤凰的夜宛若一缸醇香馥郁的老酒,夜色总是最先从江边河街弥漫开去,入夜时分,河街华灯初上,游人如织,总是年复一年地演绎着“灯光夜夜多如月”的小夜曲,凤凰的夜随着人流攒动,跟着江水荡漾。

沱江边,夜幕下,灯光里,古城的浪漫暗香浮动,凤凰的故事清流潺湲。

凤凰越像天下人的凤凰,天下人似乎都揣着一种名人情结直奔而来。他们是那样的迫切想从凤凰的身临其境中获得某种求证和启示,他们又往往对凤凰名人持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认知,很容易把最炫耀的几位名人视为凤凰名人的全部,又很容易把凤凰名人当作凤凰的全部。但当他们一旦登上凤凰静澜墩实的城楼,踏上蜿蜒耸峙的边墙,步入幽深逼仄的古巷,走进古朴雅致的院落,一切情形都已出乎原初的想象,一切触悟都令人心潮澎湃。

确实,凤凰名人灿若繁星,有如一口汩汩喷涌的山泉,自晚清至今,这口涌动的山泉就不曾有过间歇。人们只需稍作打听或稍动心思,就会触摸到沧海横流中凤凰名人的脉动,就会窥视到一个个长袖善舞的靓丽身影,就会聆听到一声声萦绕山谷的绵绵回音。

凤凰名人扎堆的涌现源源不断地为凤凰这座山城泼洒色彩、注入活力。凤凰名人就是凤凰名片,一直以最华丽的面容最煊赫的身份吸引着时代和丰富着时代的感知。

凤凰文人就是名孚众望。说起凤凰文人,对任何一个旅行者来说都会不假思索地想到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

熊希龄,著名的教育家、慈善家,同样也是文人,自小就被誉为“湖南神童”,因不满袁世凯独裁,愤然辞官为民,人生充满跌宕传奇,成就了“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的大业。沈从文以一部小说《边城》道尽湘西的纯朴大野,又以《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系列散文倾述湘西的凝重沧桑,以一生的执着和磊落大写了“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高贵品质。著名画家、文化大师黄永玉少年外出闯荡,从“古椿书屋”到香港“山之半居”,从凤凰“夺翠楼”到北京“万荷堂”,波希米亚式的飘泊铸就了他的雄强尚义,“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读书境界孕育了画风独特的“黄氏法则”。这三位凤凰顶尖级的文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少年大才、浪迹天涯、坦荡大气。

凤凰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南社诗人田星六,老先生田名瑜,原中宣部副部长刘祖春,画家陈衡恪、田儒乾、杨国勋、黄永厚、刘鸿洲等一大批文人雅士照样砚田苦耕,终有所成,各领风骚。凤凰文士辈出使湘西千里苗疆翰墨飘香,遍地斯文,文脉潮涌。

凤凰军人总是铁肩担道。就名气来说,凤凰军人似乎不及凤凰文人,但就影响而论丝毫不比文人逊色。在近现代每一个关键历史时期都少不了凤凰军人,有的曾一度名噪一时。有鸦片战争时期血洒定海竹门山的一代抗英名将郑国鸿,有驱逐洋教制造“青岩教案”和“开州教案”的贵州提督田兴恕,有武昌起义时率领敢死队攻占雨花台、倾力讨袁护法的湘西镇守使田应诏,有“保靖息民”、醉心湘西自治、率部和平起义的湘西王陈渠珍,有血战嘉善誓死阻击日军的128师师长顾家齐,有成立湘西革屯抗日救国军倒何、率师数次参加长沙会战的青帕苗王龙云飞,有中国武警总部政委李振军,有军事科学院院长朱早冠……在这些杰出军旅名人的背后还活跃着一大批名声远播极具故事的军人,有资料统计,清代末年凤凰就出了7个朝廷封疆大吏、21个总兵、43个副将、31个参将、73个游击;民国时期诞生了7个中将、17个少将、230个旅团以上军官。其中还有不少将军世家,田兴恕一家三代为将,田兴恕官至贵州提督、巡抚,其子田应诏被孙中山晋升为中将,其孙田景祥为抗战时期“飞虎队”成员,后任国民党空军上校(国民党空军军阶比陆军高一至两级)。湘西王陈渠珍总揽湘西军政大权30年,贵为国民党中将,其父陈茂林曾作过皖南总兵,被同治皇帝授予三品武功将军。沈从文的父亲曾任贵州提督,其弟沈岳荃为南京国防部少将监察官。

凤凰军人的兴盛凝集成充满血性阳刚之气的湘西军团——筸军,“无湘不成军,无筸不成湘”,筸军在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护国护法、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中都有过惊世骇俗的表现,大大小小的战争给凤凰人带来了特殊的地方荣誉感。筸军的英勇作为成为近现代战争史上一道奇丽的风景。

在纵谈凤凰名人时,人们往往容易忽略一个族群——凤凰草根名人——其实他们在过去一段岁月很有名,不少书籍都有记述。

凤凰草根最成气候的莫过于田三怒、唐世钧、吴天半。前两位被沈从文直称为游侠,都是湘西哥老会龙头老大出身,拥有部众数千人,以行侠仗义而闻名于湘川黔边境。唐世钧还担任过凤凰辛亥革命光复军首领,领率万人苗民两次攻打凤凰城,最终光复凤凰,“唐力臣反正”一时传为佳话。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得知凤凰辛亥革命成功消息后,欣然题词“兴废周知”,这四个大字至今还镌刻在听涛山的崖壁上。吴天半虽为草根,却被苗民尊为大英雄,是清代中衰之战乾嘉苗民大起义中最年轻的领袖,率领凤凰苏麻河义军多次给清军以重创,被封为义军虎威将军。乾隆皇帝对英勇善战的吴天半可谓是煞费苦心,竟不顾年迈求助于迷信希图将吴天半咒死,借御花园擒鹿预兆将吴天半改名为吴半生。历史上许多情形都是英雄重义最后又皆因义而困因义而终,田三怒、唐世钧、吴天半的人生都带有很浓的悲剧色彩,田三怒死于唐世钧手下的黑枪,唐世钧荣归故里后居然被一个驻军团长囚禁,病死于牢中。吴天半一时失手在腊尔山高多寨陷于清军重围,为使苗寨免遭屠戮,毅然舍身赴敌营,在北京菜市口惨遭寸磔极刑,据说今日的北京香山苗村与他幸存的家属繁衍有关。

白云苍狗,物是人非,但草根的义举和散落民间的传奇无疑给历经沧桑的凤凰陡增了几分神采和苍凉。

凤凰,一个并不大的山城,各类名人在不同时代竞相涌出,这种人才涌流的现象在中国地方民族史上并不多见。这绝对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人才涌动的必然。

首先,凤凰从军的传统为凤凰才俊走出山寨铺筑了一条官道,清朝后期凤凰长年保留了一支5000人以上的地方驻军,凤凰人素来就有当兵吃粮的传统。加上社会动荡为一批尚武成习身怀绝技的血性男儿提供了难得的立功疆场的人生际遇,田兴恕、沈洪富、张文德一干靠卖马草为生的青年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因战功卓著而相继出任贵州提督的风光经历成为凤凰青年后生跃马沙场的航标,从此形成凤凰从军的暖流。

其次,好学重文的风尚造就了凤凰名人特有的素质。这种好学勤学的精神在凤凰最杰出人物身上自然是一览无余。更难得的是这种精神在凤凰军人身上也多有惊人表现。杀人如麻的湘西王陈渠珍平时极好读书,看书与治事时间几乎各占一半,一部记述他与藏族姑娘西原的真爱奇书——《艽野尘梦》足见其才学过人和文采斐然。戎马倥偬的田兴恕原不曾读书却亡羊补牢潜心补学,竟著有诗集《镇生诗草》。就是不识字的草根唐世钧驻防凤凰营时,也有过捐俸置学田三石的不俗之举,黄丝桥专有碑文铭记,于今尚存。凤凰古来好学重文成风,人才岂有不兴之理?“非学无以成才”在凤凰名人身上几乎都可以得到某种释读。

再次,名人相互提携、惺惺相惜是凤凰人才井喷的助长器。凤凰名人就是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博大胸怀——彼此之间相互赏识、相互包容、相互提携,这恐怕是凤凰名人源源不断的根本所在。田兴恕、沈洪富、张文德一起并肩作战,相继接任贵州提督,彼此信任彼此举荐自当不言而喻。田兴恕之子田应诏功成名就后无心官场,索性将军队和政权交给部下陈渠珍管理。陈渠珍在遭受排挤之时,又把一生经营的34师托付给部从顾家齐,远赴嘉善抗日。陈渠珍担任湘西巡防军统领时,任用沈从文为机要秘书,为沈从文自学和求学大开方便之门,资助沈从文实现人生的转机。民国总理熊希龄十分赏识来常德西路师范学堂求学的田星六,选派他去日本留学。田星六又纳玩世不恭的田名瑜为弟子,言传身教,把一个放荡形骸的少年培养成一个学富五车的大学者。后来,田名瑜又执教文昌阁学校,成为沈从文老师。作为沈从文的表侄黄永玉先生为人师表也是少有的豁达,2007年亲自为刘鸿洲、肖振中、吴正义三位凤凰籍画家来京举办画展题名——“来自凤凰”,引起了京城美术界的强烈反响。人抬人无价之宝,凤凰名人早已习惯以开阔的胸襟高雅的举止践行着千百年来的人间至理。

“绿水绕文曲,青山卧武侯”的凤凰是民风所致是名人所寄。阅读凤凰名人就是阅读一部大书,读懂了这部大书,也就明白了人情练达。

现今我们常常对人才抱有一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渴望,从凤凰一个个名人的成就中和名人间的交往中,我们兴许能从中获得一丝启益。如果我们能蓦然回首有所谛思,把胸襟再敞开一点,把眼光再放远一点,哪怕是做一点真诚的转变,一切因人才的局限和一切对人才的隐忧都将会有较大的改观。

闻着墨香带着悬想走进凤凰固然能给人一种愉悦的满足感,但以一种随遇而安的行者造访凤凰则更能予人一种赏心悦目不虚此行的新鲜感和神奇感。

无论你从任何一个视角走入凤凰,从峻拔耸立的古城门,从布满苔藓的古城墙,从别具一格的虹桥,从某栋匠心独运的吊脚楼,从一条幽深逼仄的古巷,抑或从沱江边一条绿草茵茵的小径……你都会直观地察觉到这座古城是圆形的,你都会惊奇地触摸到古城兴奋的心律:一步一幅图景,一步一处古迹,一步一个传说,四处飘逸的清音幽韵,迎面扑来的沉博绝丽,俯身皆拾的古色古意。一个古典又精致、朴实又浪漫、闲静又勃然的凤凰古城会使你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又会让你真切的感受到古典、朴实、宁静背后的坎坷、跌宕、湍激。

凤凰圆形的城堡总让人觉得潜藏着圆的神学,圆代表着最高层次的自足和圆满,圆拥有隐秘的轴心,却又隐含着唯一中心原理、同圆平等原理。历代中央王朝在筑修或改建这座圆城的时候或许就已赋予了某种圆的神性寓意。

凤凰作为城池立名始于康熙年间,因城西五十里形似神鸟的凤凰山而得名,但建城历史可远溯到唐朝。唐永隆年间,田克昌以现在沱江镇为“五峒”中心,修土围城堡,开建衙门,明《一统志》和黔南《田氏族谱》对此均有记载。宋神宗开江南后设立经制五寨。元明时期建置五寨长官司,夯筑土城。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移派麻阳镇筸参将进驻五寨,始建砖城,筑建垣墉高厚、外耸瞻望的城防。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镇筸参将升为副将。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沅州镇由芷江移防五寨,改称镇筸镇。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裁去土司,置凤凰营于镇筸,辰沅靖道移驻镇城,成为当时清朝89兵备道之一,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改凤凰营为凤凰厅,兴建石城。清乾隆元年改辰永靖兵备道为辰沅永靖兵备道。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凤凰厅升为直隶厅,直属湖南布政使司。民国初年,改设辰沅道,辖20县,治所仍在凤凰。

从凤凰圆城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可以显而易见圆城一直在不折不扣地发挥着唯一中心的特殊功能。凤凰城自康熙大帝时代起就已是大湘西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而且军事色彩更为浓烈。凤凰建城的根本动因就是捍御、镇控、征伐苗民,正如沈从文所说:“只由于两百年前满人治理中国土地时,为镇抚和虐杀残余苗民,派遣了一队戌卒屯丁驻扎,方有了城堡与居民。”

圆形建筑唯一中心原理的应用并非都是文质彬彬,当中心权力受到某种利益刺激或某种威胁挑战时,就会滋长一种放纵的无节制的灭绝人性的杀戮功能。古罗马帝国的大型竞技场——佛拉维圆形剧场就是一个以无数角斗士凶残互斗供王公贵族集体狂欢的屠宰场。凤凰城终究包容不下皇权的膨胀、有限的化导、虚假的仁慈,最终诡异地爆发出圆城深处狰狞的疯狂的杀戮本性。

几百年已经过去了,因这座圆城究竟发生过多少次征伐多少次杀戮,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光明朝就有33次苗民起义,清代仅康熙一朝苗民反抗多达10余次,而凤凰城就是镇压这些苗民起义的指挥中枢和圆形靠背;我们知道乾嘉苗民起义时苗王吴八月率部与清军争夺凤凰城就发生过三次鏖战,义军前赴后继,血染沱江;我们知道凤凰辛亥革命光复军进攻凤凰城时异常惨烈,牺牲苗民将近六千人;我们还知道构筑凤凰城墙的基石都是殷红的红砂石,这些石头的色彩除了天然的成分,未必就没有杀戮者和被杀者血泊的浸透?

回望凤凰古城的刀光剑影,我们虽感到一阵阵冷飕飕的悲凉,但也冷静地意识到这座城池在充当军营制造血腥的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开化的作用——在杀戮出现间歇或精疲力竭的时候,圆城的同圆平等原理就开始浮现,开放性的甚至民主性的风气以凤凰圆城为起点激起了一层层圆形的微澜,向外界无限的叠涌放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凤凰又成了一座开放的城池,成了一所传播汉文化的庠序,成了一个近现代苗疆放眼世界的窗口,成了一方湘西大山连通外界的长亭。就促进湘西开化与世推移而言,凤凰城应比湘西所有古城显得大度和耀眼。

自明朝决计经营苗疆的时候起,就在谋划一套如何统御苗疆的军事指挥系统。明朝在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镇压湘黔边苗民大起义后,特设三藩总督,并开沅州府,由张岳任总督镇抚,建立了三藩总督、辰沅道、参将三位一体的军事指挥系统,剑指凤凰红苗。时至清代,这个三位一体的指挥系统核心更弦为辰沅永靖道、凤凰厅、凤凰总兵,全部进驻凤凰城,指挥系统日臻成熟,协同性和控制力更强。明清政府一开始就注重以开导开化的姿态运转这套指挥系统——尽管带有很大的虚伪性,视指挥系统核心职务为边疆要职,全部委派流官担任,其中不乏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能臣悍将,譬如张岳、杨芳、明安图、傅鼐等。这些能臣悍将们死心塌地为帝王构筑了一条洞察遥控苗疆的快速通道,也不经意地为苗疆一批觉悟的人打开了一扇窗——一扇见识新事物汲取新知识瞭望新世界的蓬窗。他们是激起开放微澜的问路石。

明清时代的精英一匝匝地涌进凤凰这座圆城,又一匝匝的折桂而去,但他们的脾性、志趣、风格、学识、功业却已成为凤凰圆城一道五光十色的流动图景,注定在圆城的每一个角隅耳濡目染,激起波澜,圆城日趋圆润圆通是苗疆沧海桑田的必然归属。

这道图景早已迷住那些敢于跨过边墙步入城内的有胆有识者,刺激了他们后代从小就萌生远赴他乡献身的幻想。熊希龄20岁负笈远奔长沙湘水校经书院深造,21岁中举,誉满三湘,43岁担任民国总理;田兴恕未满16岁就与年龄相仿的沈洪富、张文德等儿时伙伴相约加入筸军,随乾州参将邓绍良赴长沙围剿太平军,24岁就任贵州提督 ;沈从文14岁时就浪迹千里沅江,20岁只身赴京求学,开始人生新的转机;陈渠珍24 岁加入同盟会,27岁呈献《西征计划书》,入藏抗英平叛;黄永玉12岁离家,足迹遍布江西、福建、上海、台湾、香港,成为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一路唱回故乡……山外青山楼外楼,敢于跨出一步就会收获一步外界的无限风光。少小离家外出闯荡的凤凰人随着事业的成功也成功地拉近了凤凰与外界的距离,把凤凰带入了时代的潮流。他们是凤凰走向开放的铺路石,是凤凰另一种的开拓者,且是真正意义上的拓荒者。

带着朝廷使命的外界精英入疆为官与苗疆凤凰带着梦想的少年才俊外出闯荡形成鲜明的价值对流,进而演化成文化的对流。对流运动的结果必然激起天气的骤变——一个时期里苗疆电闪雷鸣,山雨瓢泼。一场山雨过后,凤凰治理者和凤凰追梦者不期而遇达成共振,筛滤出一枚晶莹饱满的文脉种子,在凤凰一片天蓝蓝水盈盈草青青的原野携手播下。于是文脉开始沿着苗疆边墙的脉络汇流成川,便有了“富家以延师课读为荣,贫家以诵读举业为重”的文风,有了“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的文学巨匠沈从文,有了“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的画乡。

有文脉浇灌的凤凰始终如同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分外火热光亮。落红一地的凤凰依旧锦绣斑斓——东岭迎晖,南华叠翠,奇峰挺秀,溪桥夜月,龙潭渔火,梵阁洄涛,山寺晨钟,兰径樵歌,古典的景色恰如其分地分割了凤凰历史盛宴,斑驳的古城墙成了凤凰的石头城记,幽邃的街巷成了凤凰的岁月樵歌,古朴的吊脚楼成了凤凰的月下小调,华丽的祠堂成了凤凰的夕阳箫鼓,苗疆边墙成了凤凰的南方长城,熊希龄故居成了凤凰的精彩华章,沈从文墓地成了凤凰的永恒雕塑,黄永玉的夺翠楼成了凤凰的桃花坞……这些古迹名胜连同背后的故事随着岁月流逝发黄发光,演变成现代旅游攻略的资本,汇集成凤凰人津津乐道的财富。

凤凰虽有开放的圆城,却始终没有开放的边墙。

只要是开放的东西,最终都会被社会乐意接受,以一种最安全的方式保存下来;相反,凡是封闭的东西,最后都避躲不开淘汰、凋蔽、破落的命运,变成一堆废墟,从大众的视野和倥偬的岁月中消失。

比之凤凰这座圆形的石城,凤凰边墙要显得更为忧郁悲凉。只要你在凤凰至吉首和铜仁的沿线随便走入一个苗寨,你都会找寻到一段墙垣、一处营盘、一座碉卡哨台的痕迹或与此有关的称谓,凤凰边墙连同它的体系早已湮没在荒野阡陌之中。

2000年4月22日,一个很平淡的日子,而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教授在凤凰登上一段衰草浅没的残碉断垣时怎么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竟出语惊人:凤凰边墙就是他寻找五十年的南方长城。于是,凤凰边墙一度作为考古重大发现被各类媒体铺天盖地热炒起来。对于这种炒作,我始终认为有其积极的一面,至少把凤凰边墙炒成了凤凰格外吸人眼球的核心景观,至少准确把凤凰边墙定义为中国南方唯一的长城,至少吸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或热衷于猎奇的人群从不同的视角探究凤凰乃至苗疆那段几乎淡忘尘封的历史。

说凤凰发现南方长城是炒作,是因为凤凰边墙本来就实实在在存在,既明明白白存在于大量传世的史料之中,又真真切切显露于不加掩饰的苗疆村村寨寨。

在史料中查找凤凰边墙实在不需要过多的功夫,乾隆《湖南通志》、乾隆《辰州府志》、道光《凤凰厅志》、《苗防备览》、《苗疆屯防实录》、刘应中《边墙议》、魏源《圣武记》、沈从文《凤凰》……这些地方史志和名人专著从不同侧面对明清凤凰边墙均作出了准确描述,完全可以展示一个凤凰边墙清晰的演变轮廓。

明辰州知府马协留下的《议哨墙》首次记载:“嘉靖季间,参将孙贤立烽建营,险筑边墙七十里”,至万历年间“倾颓殆尽”。尽管此边墙的具体结构和线路模糊不清,已无从详考,但这应是湘西苗疆最早的边墙。

明万历年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分守湖北带管辰沅兵备道参政蔡复一奏请动用帑银四万余两,筑修边城,上起自王会营(今凤凰黄合乡黄合村),下止镇溪所(今吉首市),绕水登山300余里,墙高八尺,基厚五尺,顶宽三尺。

明天启年间第三次续筑边墙,辰沅兵备道副将胡一鸿委派游击邓祖禹将边墙自镇溪所向东延至喜鹊营(今吉首市马颈坳团结村),增添60余里,明崇祯年间,部分边墙被踏为平地。

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至五年(公元1800年),凤凰县同知傅鼐据险重修以石质为主材料的边墙110余里,并沿边墙一线修建汛堡、屯卡、碉楼、哨台、炮台、关厢、关门1172座,把凤凰、乾州、永绥三座厅城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圆形边墙防御体系。

清未以来,苗疆边墙历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逐步废弃。经实地踏勘,现在仍有镇城、营城、汛堡、屯堡、碉楼、哨卡与“边墙”等各类遗存471处,其中土石边墙残段85处,全长13000余米。

大家熟知,明朝是中国古代修筑长城次数最多里程最长的朝代,从洪武到万历,明廷前后大规模筑修长城多大18次,总里程达到8851公里。而清朝又是我国古代最反感修建长城的王朝,康熙年间,清政府曾下令不修边墙,康熙一直认为历代修筑长城徒劳无益,但最终又不得不在自相矛盾的悖论下修建8座边墙。凤凰边墙发轫于中国大修长城的明朝,重修于不太重视长城的清代,由此可见凤凰甚至湘西苗疆在明清中央王朝都占有非同一般的地位,修筑苗疆边墙是中央王朝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重大军事防范措施。

凤凰边墙一旦以南方长城面孔出现以后,无论是专家还是民间,都会不经意地拿它与北方长城类比,难免会激起各种各样的热议,其中两种看似主流的声音却很难给人以信任感。

一种观点认为凤凰边墙不能说成是长城,绝非所谓的中国南方长城,应予正名。凤凰边墙是明清王朝用来圈围、封锁、镇控苗疆和生苗的,生苗聚居区称为墙内,汉民居住区划为墙外,而北方长城是用以抵御外族入侵的长城,城内城外的划分与苗疆边墙恰恰相反,二者在性质上有着根本区别。所以,凤凰边墙只能是边墙或濠墙,而非长城。

若照此思路分析古代长城,恐怕我国古代诸多长城都不能以长城直称了,汉武帝把匈奴驱逐到漠北以后沿边修筑的外长城也自然算不上长城了,明清两代普遍称长城为边墙也是极不恰当的,许多类似凤凰边墙的边墙也与长城无缘了。真要如此的较真,只能造成中国古代长城的甄别和分类越加走向羝羊触藩似的难堪。其实只要撇开学术上的狭隘和执拗,对凤凰边墙的认识很容易形成共识。凤凰南方长城与北方长城是有根本性区别,但这种区别不是墙内与墙外的区别,而是同为长城的前提下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北方长城属于防御性的长城,而凤凰南方长城归于进攻性长城。

另一种观点纯属批判性,主张凤凰边墙只具备军事防范的含义。片面而又自信地认为南方长城是圈围、捍蔽、阻隔苗民的锁链,是破坏民族团结的鸿沟,是实行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严密防线,是镇压屠戮苗民的军事设施,是实施赶苗拓地、强行汉化的历史见证……诸如此类的宏论明显带有一叶障目的屐痕,唯心因子居多,唯实成分不足。

不可否认,南方长城修筑直接起因是界分民苗、镇控苗疆、防御“苗患”,这种防御功能到嘉庆傅鼐时代更加强化,城已不是孤立的城,墙也不是纯粹的墙,城外墙内遍布汛堡、碉卡、哨台,三五里必筑一堡,每一里必置一碉,各种军事设施浑然一体,边墙的防御功能自成体系,而且这个体系的背后还有冷酷的屯田、残酷的练勇作为强大支撑。傅鼐还针对防苗练就了一支特别能战的“飞队”,“飞队”人数常年在1000人以上,套用现在军事用语,这支“飞队”就是山地特种部队,器械配备专用鸟枪、藤牌,技能上专门训练爬山跳沟、掷石引绳特技,尤其是在脚上大动心思,采用楮汁及罂子桐,反复捣烂成膏,敷在脚掌,直到积厚过寸锥刺不入为止,成为历山飞堑、如履平地、冷酷残忍的杀人机器。这支“飞队”在征伐苗民中可谓是担当大用,使苗民深受其害。不论边墙的墙内墙外,都因他们而充满刺鼻的血腥味。

凡事都有两面性,甚而是多面性。凤凰南方长城毕竟见证了明清湘西苗疆的民族冲突——民族矛盾的缓解——民族冲突的重新加剧——民族矛盾的全面调和逐步走向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如果把凤凰南方长城放在这个历史过程来考察,并结合生苗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来思考,南方长城或有更深的历史意蕴,兴许折射出明清数百年间苗疆社会变迁的某些重要侧面。

“苗地归苗,民地归民”的方案出炉毕竟最大限度地化解了苗民再度失地的危机,在一定时期内缓解了生苗区人地矛盾激发的问题。有了边墙,毕竟少了放纵的杀戮,只要苗民不出边墙,就不会赶尽杀绝——以往每一次征伐都是一次冠冕堂皇的杀戮,少则数百,多则数万。苗疆治理者在苗疆大量兴办义学,“兴文教,崇经术”,创设书院6所、屯苗义学120馆——学馆都是靠屯租维持运转,行之多年,苗人多已骎骎向学,渐有邹鲁之风,文风蔚然,雅士振起,使边墙渐次失去意义。苗疆仁政逐步推行,苗民税负不断减轻,边墙墟场日益活跃,苗官日见起用,当政者尽力为生苗弱势族群保留和维持了一块尽管条件恶劣狭窄却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事实上起到了“民苗为二以相安”的生苗自治效果。

南方长城的巍然险峻已经远去,南方长城的杀戮流血已经远去,南方长城的瘆懔柝声已经远去,南方长城的微弱仁慈也已经远去……但凤凰人对南方长城寄托的热情已日见高涨,正在殚精竭虑地尝试着种种设想,一种从边墙废墟上点燃的希望已冉冉升起。

在某一个血色的黄昏,我登临修复后的永兴坪长城,在一个垛口我有过短暂的伫立和眺望,试图想象当年角鼓长鸣火炬传警的光景,但跃入眼帘的尽是熙熙攘攘的旅人以及他们不时表露出来的惊奇、兴奋和自豪。而我不曾由此唤起丝毫的兴奋和自豪。我不知擦身而过的人群中究竟还有多少人会为南方长城的过往和意义萌生过恻隐和思量。

不管是初识凤凰还是故地重游,除了沉醉于秀丽的自然风景,迷恋于神奇的民俗风情,纠结于传奇的凤凰往事之外,最应触及的还是凤凰的灵魂——凤凰游侠精神。

熟知沈从文的都知道,沈从文先生在《凤凰》一文中曾用相当的篇幅特写凤凰的游侠及游侠精神。他笔下的游侠有匹夫之侠、乡曲之侠、军人之侠、文人之侠,具体提到的人物有田三怒、陈渠珍、龙云飞、顾家齐、戴季韬、田星

六、唐世钧等。其中龙云飞命数堪为悲情,陈渠珍侠气最浓。

龙云飞精悍豪爽,手脚麻利,勇敢如豹子,轻捷如猿猴,与湘西哥老会舵爷田三怒拜为兄弟,与贺龙元帅有八拜之交,参加过凤凰苗民光复军,第一个叼着刀爬上凤凰城楼;投身于湘西镇守使田应诏的讨袁护法军,作战英勇,深得重用;顺应潮流成立“湘西革屯抗日救国军”,逼使何健去职,率领改编后的暂六师奔赴抗日前线,浴血奋战长沙,多次受到嘉奖。但他最终没有跳出亦侠亦盗的魔圈,错判形势纠集土匪负隅顽抗,在军民大搜捕中自戕于暴木林山上。至今还有人说他是中共地下党员,因受儿子、侄子的蛊惑挟持才没有起义投诚。

陈渠珍是民国时期湘西苗疆家户喻晓的“湘西王”,一生亦正亦邪。既是一个早年与藏族女子西原巧结奇缘出生入死穿越雪域高原的情痴,又是一个黄眼珠不认人杀人不眨眼的军阀;既是一个自比王守仁曾国藩随军常带十来箱书籍和一套《四部丛刊》的读书人,又是一条响当当的不低眉于蒋介石“宜为庶民,也不折腰为官”的硬汉;既能“十年生息,十年建设,励精图治,可将百孔千疮之湘西治理成为富庶之邦”,又会“任意施为,纵匪为患”;既能倍加珍惜与贺龙的交情,忻然推荐贺龙入川追随孙中山北伐,始终奉行“剿共不剿贺”的原则,活用亦战亦和的策略,也会利用凤凰苗胞抗租反屯的炽热情绪,幕后策动龙云飞攻下乾州,高调势逼何健离湘……陈渠珍一路坎坷走过了晚清的军旅之路,一路飘摇撑过了被国民党嫡系冷落打压除之后快的人生险滩,最后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作出了明智选择得以安全着陆。陈渠珍一生不缺柔情不缺杀伐也不缺侠义,“数尺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贤有愚有神仙。”——他曾经扩建过的陈家祠堂朝阳宫悬挂的一幅对联隐隐约约地映射出他戏剧化的一生。

其实这种游侠精神在熊希龄、田兴恕、田应诏、沈从文等一干大人物身上又何尝没有显露呢?

熊希龄创办《湘报》,力推变法维新,被光绪皇帝密诏入京待见,若不是一场大病耽搁时间,几乎就与戊戌六君子同命。

田兴恕为捍卫民族传统,怒杀洋教士,不惜造成“青岩教案”、“开州教案”,武昌起义时,其子田应诏临危授命,率领敢死队,冒死攻占南京雨花台,父子二人铁骨铮铮,舍生死求大义,“人事输赢无常局,贫贱吾家有素风” ——田兴恕的一声长叹,是何等的大气凛然?

沈从文少年从军,随时都有仓猝病死和被流弹打死的可能,但他依然桀骜不驯,特立独行,最后在痴呆的悬想中断然决定押上生命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为了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这又将是怎样的一个豪情万丈义无反顾?

太史公是中国历史上把游侠在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人,而沈从文则是把凤凰游侠精神展示给世人的凿空者。他对凤凰的游侠精神是极为推崇和寄予厚望的,并对这种游侠精神作出了朴实的概括:为友报仇,扶弱锄强,挥金如土,有诺必践。这种中肯如实的评述与太史公《史记》对游侠的定义确实相去不远。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轻生死,赴困厄,不矜能,羞伐德:太史公对秦汉时的游侠定论可谓是切中肯綮画龙点睛,既成为中国古代游侠精神历史性的界定,又被为后辈游侠奉为行径圭臬。比之,凤凰的游侠更是古典的、粗狂的、憨直的。

“个人的浪漫情绪与历史的宗教情绪结合为一,便成游侠者精神”,沈从文对凤凰游侠精神成因分析入木三分。

凤凰古属楚地,深得楚风,纵情浪漫、尚武豁达由来已久。凤凰又一直处于苗疆腹地,苗人信鬼好巫的宗教色彩跟轻生好斗的古朴民风总是形影不离相互渗透,像幽灵一样飘荡在千里苗疆,也如春雨一般霑濡着凤凰城头的每一块石片青砖。社会板荡,沧海横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很轻易地把个人的浪漫情绪和历史的宗教情绪撮合在一起,蓄积成一个随时都可以喷发的火山口。

凤凰游侠精神在战国近现代有过连续的喷发期,尤其值得赞颂的是这种游侠精神最终摆脱了地域之限和民俗之绊,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义之中,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为国为民舍生取义,血荐轩辕,催生了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事件。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时任浙江处州镇总兵凤凰厅人郑国鸿与定海总兵葛云飞、安徽寿春总兵王锡朋誓死坚守定海,抗击英军。弹尽粮绝之时,郑国鸿单枪匹马冲杀敌阵,举家赴难。郑国鸿以一个老者老骥伏枥的志气和一个游侠者“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气度大写了一个湘西人的“忠节”。

1841年1月,英军大举进军广州。镇筸总兵祥福临危受命,率领苗土士兵600余人捍卫广州门户乌涌,抱以“不成功,誓成仁”的游侠者胆气和无畏,募民开挖壕沟,用鸟枪击敌,与英军展开殊死决战,毙敌500余人,最后山穷水尽,与500壮士一道凛然成仁。

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由“湘西王”陈渠珍部34师改组的国军128师临时奉命守卫浙江嘉善防线,与“丛林作战之王”日本王牌之师第18师团血战七昼夜,歼敌数千,重伤日军陆军少将平冢省三,创下淞沪大撤退的阻击战之最,为整个战略转移赢得时间。而128师也作出了重大牺牲,7000余人部队只剩下3000余人,筸军只剩下20多人。领导这只威武之师的正是沈从文大加赞赏具有游侠遗风勇鸷剽悍的师长顾家齐。

1939年,由湘西苗民革屯军改编的暂5师、暂6师相继投入抗日战斗,先后参加三次长沙会战、华容战役、常德战役和衡阳战役,连年浴血苦战,至1944年底,两师八千之众折损大半,余部不得不编成一个团,番号被撤。担任暂五师师长的是勇毅担当义薄云天的戴季韬,暂六师师长是豪侠好客待友以义的龙云飞。

“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是诗佛王维对咸阳少年游侠观的赞誉之词。凤凰游侠者在抵御外辱捍卫主权的过程中丝毫不逊色于咸阳少侠,赢得了时人的颂扬和景仰,成为一道荡气回肠不可撼动的历史风景线。

历史在不断地演变,时代在不断地更新,曾经一度风光的凤凰游侠精神终究变得隐晦、矜持,甚至几近枯萎、凋零。沈从文所断言的“游侠者精神的浸润,产生过去,且将形成未来”的景象并没有坦荡成为时代的聚焦,一切的自私偏狭、不以为然、冷酷淡漠、熟视无睹对游侠精神构成了难以弥合的亵渎和暗伤。

方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无疑是一个淡化缺乏游侠精神的时代,面对种种诚信缺失、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的丑恶行径,游侠成了人们遥远的感念和渴盼。一个和谐社会固然需要法治的强力支撑,也终竟需要一种正义的道德或精神——比如游侠精神的补裰和粘连。

至少凤凰文化旅游的兴盛离不开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游侠精神的魅力。

凤凰作为曾经的大湘西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今定位为当代湘西文化旅游中心亦迈出坚毅豪迈的一步。

每年总有难以计数的人为这个中心魂牵梦萦马不停蹄。每年总有无数个无从推辞的理由牵着我情不自禁地来到凤凰,一次又一次地细读着凤凰,却又从来不曾有丝毫的倦意。相反,我越发多了几分眷念依赖,多了几分憬悟怀想,越发觉得凤凰越像一位从历史烟雨中走来的老者,尽管这位老者的脚步已略有一点蹒跚,但他总是那么矍铄那么倔强,总是那么一副底气十足的派头,总是予人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宕。

“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他深知,所有的精彩纷呈所有的欣欣向荣都需要永不停歇、一往无前,需要不断地超越以往、超越自身。

“顺烟雨而沉逸”,今日的凤凰显得少有的沉稳,正惊人地嬗变着。凤凰以一个老者的底气和大气超越了沈从文笔下那个略带几分晦涩神秘的“小点”,超越了路易.艾黎眼中中国最美丽小城的单纯而成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超越了2007年那次突来垮塌所酿成的沉闷和隐痛,超越了2013年凤凰古城收费所触发的纷扰和炙烤,也必将超越2014年“7.15”淫雨洪泉的吞噬和淘洗……

超越无止境,超越无极限。凤凰这只神鸟只有在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涅槃中才获得重生,只有在一次次脱胎换骨的熔炼中才实现超越。涅槃后的凤凰愈加楚楚动人,虎虎生气,神采飞扬,愈能飞得更远,飞得更高。

下载文化散文 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散文 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文化流行散文

    没有灵动的生命,却蕴含着思维的睿智;走不出生活的空间,却能让思想的野马自由驰骋。文字的世界,奇妙无穷!唐诗的雄阔厚重,宋词的婉约绮丽;小说的凝重,散文的优美,抓着我们的心,牵着我们......

    文化绚烂如花散文

    剪一段浅浅的烛光,点亮心房。夜色安宁,千万朵昙花幽幽绽放,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馨香,不只是昙花,几乎所有的花都很香。剪一段浅浅的烛光,点亮书房,伴随着书卷的墨香,我看到许多花正开......

    守护文化与发展文化散文

    近段时间以来,韩剧在中国大有“回春”之势,一部又一部精彩绝伦的剧集轮番轰炸著中国观众的眼球,与韩剧广受追捧的境况一比,国产剧这边就显得略逊一筹,不少人表示如今国产剧千篇一......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品格(推荐)

    本科学年论文 题 目 学 院 专 业 姓 名 班 级 08 学 号 K08260127 指导老师 探究余秋雨散文中体现的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化人格 文化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蒋锋 汉语言文学......

    第四专题 冰心宗教文化散文鉴赏

    优秀文档,精彩无限! 第四专题 冰心宗教文化散文鉴赏 重点: 1.基督教文化对冰心散文主题的影响 2.冰心“母爱”、“童心”、“大自然之爱”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作品中的显现 3.“冰......

    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故都的秋》写的是文化之秋 ——重读《故都的秋》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 张鸿彬 《故都的秋》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文章问世以来,是悲秋还是颂秋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截......

    海南的文化记忆的情感散文

    海南这个地方,小时候几乎完全没有什么印象。稍长,从书中知道,那不过一蛮荒之地,孤悬大海,一荒岛耳。再长,古时刑囚流放之所,九死一生的极苦之地。后,琼崖纵队,红色娘子军,五指山,万泉河......

    被遗忘的文化散文欣赏

    物欲横流流尽了高雅,阿谀奉迎迎合了庸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正悄无声息地离我们而去。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再关心历史,却时常牵挂着娱乐圈某个明星的一举一动。认识鲁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