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时间:2019-05-13 13:4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第一篇: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故都的秋》写的是文化之秋

——重读《故都的秋》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 张鸿彬

《故都的秋》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文章问世以来,是悲秋还是颂秋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截至目前,争论的结果有二:要么各执一端,自圆其说,要么游走两端,折中处之。但无论哪种解读,都会造成抵牾:既然颂秋,何来悲凉?既然悲凉,何来颂秋?这也势必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似是而非,迷糊而过。窃以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对该文的题材都作出了众口一词的误判(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这种所谓的“共识”,长期以来无人怀疑,使大家无一例外地陷入自以为得,实则迷糊的境地之中。

我以为,《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而非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造成误读的“结”在哪?如此改判的理由何在?

一、顾此失彼的解读缺失,形成思路死结

文本解读,首先必须理清全文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对于《故都的秋》并没有真正做到遵路阅读,赏析该文我们总是只围绕1-11段、13-14段这两大块,而占五分之一篇幅的第12段常被视之如鸡肋,甚至弃之如敝屣,教学中常常把它剔出文外,这种顾此失彼的解读缺失当然是无法摸清全文思路的。

作者究竟在第12段中具体阐述了什么?它在全文中该有怎样的地位?显然,作者是分三层阐述的,第一层:举例归纳论证了不论国别人种阶级,秋之于人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味的普遍意义);第二层: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秋味的中国特色);第三层: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典型秋味的渊薮)。作这三层论述,至少彰显出两大信息,其一它显豁昭示:前者所谓景中之情“特清特静特悲凉”并非作者个人的心境,所谓清、静、悲凉的感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因此该文当然就不会是所谓情景交融的抒怀之作;其二,论述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层层剥笋,有力揭示了中国典型秋味文化的渊薮。反观1-11段,两相比较,第12段无疑处于居高临下之位,具有警策全文之功。由此可以认定,1-11段尽管是写“饱尝秋味”,其地位也不过是为后者的议论作层层铺垫。前者为宾,后者是主,主宾关系分明了,行文思路之结也便劈开了,对该文题材及主题的认定也便有“洞穿复杂是简单”的轻松之感。

局部与局部的关系理顺了,整体思路也便清了,主旨自然就明了。归并该文段落可知:1-2段对比反衬突出故都秋味的总体特征(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非“清、静、悲...凉”);3-11段作者选取寻常巷陌中的平凡小景进行描绘(赏玩秋味),旨在突显故都秋味的特点;12段层层揭示中国之秋的文化渊薮;13-14段表达赞美眷恋之情。由此观之,主题便可初定为描写文化之秋,揭示文化渊薮,饱含眷恋之情。其中暗含着解读的指向——文化。

二、景观内蕴的错误判读,形成赏景死结。

对于故都之景,我们总是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思维联系方式,对“清静悲凉”作平面肤浅的解读,于是该文不可避免的被归于那种文人学士或悲秋或颂秋的旧式题材之列,把本是浸润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判读成情语景观。

“遵路阅读之,入境始相亲。”纵观全文,作者写故都之景,目的不在于传达拘于个人小天地的所谓景中情语,而是以景显秋之故都的风物人情,以独特的视角展现故都文化之深厚。

如写“小院秋景”,在点数了故都秋景名胜之后,随之退步假设“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向小院一坐,你(而非‘我’)„„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非七八分)的秋意。”这一退步假设不仅突显了故都秋意之“十分”,之“特别”,而且带有较强的招引意味,招引着一个个“你”。请注意,这一个“你”字,意味深长,它让赏景之“我”转瞬之间不觉变身为故都出色的文化导游,带着大伙体验小院秋景,体验传统文化中宁静淡泊的境界(“天色”、“飞声”、“日光”、“蓝朵”)。段末的“我以为”几句,透出“赏玩十足”的心态,作者在此重点赏玩秋草衬花的“悲凉”艺术,这秋草衬花的悲凉意境,其实就是一种托物喻人的隐喻,他暗含的就是那种中国秋士的品格: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因此,此景之悲凉,绝非个人心境,作者借赏玩“悲凉”,艺术的传达出中国秋士文化的内核。(悲凉的文化内涵各景不一)

此后四景,虽不著一“你”字,但无一处不是领你同行感受。

“秋槐图” 中,那种脚踏落蕊的触觉,那种落叶清扫的细腻,突出了细微之处见清静之意。同时,段末收尾一句“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用“大约”推测:正是这深沉的北方之秋不知启发了多少古人智慧,催生了多少中华文化。

“秋蝉啼唱”一节,可分两个层面解读。其一,故都的秋蝉无处不在,残声无处不闻,较之于南方,秋蝉所营造的悲凉氛围要浓重得多,以此突显“特别之悲凉”。“秋蝉啼唱”为故都笼上一层浓重的苍凉色彩。其二,秋蝉意象的文化内涵,古诗词中虽早作定论,但其意象文化之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与第十二段相照应。

“闲话秋凉图”中,那些都市闲人着符号之衣,吟京腔京韵。行动是清闲的(“咬着烟管”,“上桥头树底去一立”),语调是平静的,感叹是悲凉的。作者抓拍这一细节,定格都市闲人的典型一瞬,让读者从一个侧面体会到那些历经风雨变幻的皇城子民,在“人生几度新凉”时淡定达观的处世态度。这个精彩的片段,从世态人情的角度着笔,丰富了故都胡同文化的内涵。

由于此文是应急之章,“秋果奇景”较之于前四景,选材下笔都似显仓促,个中情味稍逊前者,本人不再赘述。

该文景观内蕴的判读指向,作者不光在第十二段中作了暗示,典雅的四字文题——故都的秋,更是强调了这种判读指向:故都,不称北平只言故都,不仅饱含眷恋之情,而且潜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再与“秋”结合,暗含着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而文题的这种秋之文化的浓浓气息又真真切切地弥漫在故都的每一幅秋景里。沿着这些判读指向,跟随作 者来赏秋景,读文化,那种长达七十余年的“颂秋”与“悲秋”之惑的老结也便迎刃而解了。

至此可以作结:《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三、先入为主的“背景情结”,形成“套解”死结。

第三册人教社《参考》第80页编者云:“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心灵,但由于写作年代久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在30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尝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更有甚者有些同仁唯恐背景之不详不周,补充其“两岁丧父、少小离家、异地求学,二十几岁得肺结核、日本侵华等等导致性格抑郁,感情脆弱”,以此应证“悲秋”之说。这是典型的先入为主的“背景情结”。

解读文本,“披文入情、披文入理”之法首当其要,若要辅之以背景,其前提条件是,那个背景是否是作文之时的境况,即便是那时那刻的境况,还得看两者之间联系的多寡、深浅,尤其是境况之真伪。《故都的秋》之真实背景又是怎样的呢?在郁达夫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1934年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故都的秋》这一经典,还是编者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一篇意欲解脱坐索叨扰的急就之章怎会有那些繁复的背景呢?

自鸣得意的“背景情结”套解着一篇又一篇精美诗文,严重阻碍着文本的解读,其惯性之大,流毒之广,令人摇头叹息。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解读文本甚是关键。我们要善待文本,走进文本,聆听文本,披文入情,披文入理,而非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甚至人云亦云。实施新课程,首先要狠磨文本解读的基本功,一名语文教师如果缺少整体把握之能、细节品味之功,又何谈让自己走进新课程?又何能让学生走近真语文?这也是重读《故都的秋》带给我的真切体会。

第二篇:文化散文 作文

你还会遗憾吗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你的才华馥郁了一个王朝!

十岁遍观百家,作赋更凌相如。沉香子亭下,熏熏乎挥笔成章;碧玉金殿上,贵妃研墨力士脱靴!可人的一生哪能有这么多繁华?于是——你看见高力士那恨恨的眼神了吗!你看见杨贵妃妩媚多谲的恣笑了吗?三天,你便成了一个背着“才名”的“御用文人”!难道皇帝的“赐退金”不是施舍?

“繁华落尽见真淳”!于是你花月下对饮三人,放浪形骸之外,享尽了“谪仙人”的飘逸潇洒!于是你慵懒地坐在黄花梨椅子上,举觞搔头地问着:“主人为何言少钱?”五花马,千金裘,在你眼里不过是身外之物!

葡萄美酒,壶觞交错,一醉解千愁!“唐朝啊唐朝!你为何宜诗宜酒不宜诗人?”

你不再像从前那般“执着”,把天下疾苦通通交给了杜二去低吟浅唱……

你寻白鹿,访天姥,把所有的遗憾洒在了镜湖!是啊,老天也不忍一颗诗心搁浅在功名利禄!无奈,留恋与不舍,揪着遗憾一同扔到了酒壶里!可你心中为何还有惆怅?

哦——抱负不展!憾矣!那么,许我——采借你诗歌中的平平仄仄,借录你灵魂里的缕缕丝丝,以青冥为长剑撷取七分二寸,以流水声调演绎八音三叠。你有芳香的魂,我要留醇厚的韵!无人赏识,你与飞仙共游天;我有机遇,我与风同入壶!我要酿一口铁血丹心,酿一口豪气万丈!

你落志出世,我怀志入世!

干年后,我站在这里感悟你,立志超越你!我要用一生的完美来演绎另一种人生,让你看到另一种“真淳”中的繁华!你,还会遗憾吗?

李清照,心中的美神

一方斜阳铺成诗笺,把水中那棵被柔风摇动的柳树,想象成你写诗的模样。

黄莲树下,琵琶声声。你夜夜点一盏灯,让跳动的火焰将书卷的墨香点染眉心的红痣。捧读你静坐窗下的剪影,是秋风的乐趣;捧读唐诗宋词的意韵,却是你唯一的感动。

曙光浮浮沉沉,夕晖明明灭灭,岁月枯枯荣荣。多少次掀开季节的窗帘,却未能寻到你无语的花影;多少次扣响思念的檐铃,却未能听到你透明的笑声。

煮一壶温暖的香茗,旧年的雨露就象清澈的泪,淡淡的甘甜之余隐隐有一丝寂寞的苦涩。

为何你的一生,是情诗情句垒积起来的一生,从多情走向多情,从寻寻觅觅走向冷冷清清,走向苍凉沉郁,走向晓风疏雨萧萧的归来路。

从旧愁走向新愁,你足足走了一生啊,可你还是没有走出心头上的愁字。你的愁字有说不尽的意味,有无尽的美好。如风过浩渺的湖面,如夕暮蒙蒙中的秋色,如窗前憔悴的黄昏疏雨,如年年插在雪里醉醺醺的梅花。

空寂夜空,一对深情的眼睛满含期盼。独坐黄昏,等雁鸿飞来,任残阳淹没希望。萧声纷纷如雨,无意中淋湿你的双眸。

是诗意的日子很消瘦。

且坐在自己的影子里,读风,读月,读云。任寂寞的游思为你抒情,写下不朽的诗章。

相聚,在你心中是美的;分别,只有在你诗词中才美丽无双。连同那绵绵的恨意,开出绝世的忧郁之花。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柔弱的你尽仰天长叹:“恨生非男儿,不能跃马挥戈,驰骋疆场……” 绿红肥瘦也罢,不过江东也罢,你那一鸿颤栗的情愫已深深的播撒进亿万人的心田之中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人比黄花瘦的不仅是你,万千心事难寄的不仅是你,乍暖还寒时凄凄惨惨戚戚的也不仅只你。可你抬头低首之间,有一种破裂的声音令你不能忘怀。总见感悟的碎片闪着花的光芒,缀满遗憾。于是泣血撰写《金石录》完成了亡夫遗愿……带伤的鸟儿跌落满枝的寂寞,再愁一千零一遍也不堪回首。任表白枉自伫,白发欺人,只一种滋味浓在心头。又溢出心头。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洗净南宋的墓碑,我分明看到一个女人把腰弯成一个大大的愁字。在你心中,爱情凝固,像一个寂寞的小屋;在你的笔下忧愁不动,累积成一枚远古的化石,一个满腹伤感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你一样也没忘。多亏了你没有忘,我们今天才有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痛彻;才有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辛酸苦楚;才有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肝肠寸断;也才有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浪漫绚丽;才有了“至今思项羽。不敢过江东”的豪迈与悲凉。

李清照,心中的美神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喜欢和爱恋着的美神,每个人心中的美神又各不相同。我心中有一个很美的美神,那就是你——

我从没见过你的照片,也没有任何一个世人见过你的照片,因为生在那个年代的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我却知道你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也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贵妃。你的那份独一无二的美无人替代!你的美,令我陶醉,令我向往不已!伴着晨曦,越过千年,你款款而来……

你走过了“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了“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了“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了“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了“不如随分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

维纳斯因为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为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为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封建礼教大于一切的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的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你的才气、你的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才发现自身的缺陷,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你就这样向我们走来。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伤。浩浩江水,冲走了一切希望。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了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何这般凄惨?为何如此孤独?你的一生就是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肥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那愁情深深深几许?蚱蜢舟也无能为力。既然载不动,那就和着孤独化作咸咸的泪,滴在对赵明诚的追忆里,滴在对国仇家恨的绵绵思绪里。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你是一株冲天的秀木,树大则招风,誉满则毁来。所以时代给你孤独,让你处于最接近苍穹的高度。

你站在山顶,在那个时代的暴风骤雨中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你孤独,但又不孤独。因为你住在太阳里,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了时空,在每个人都仰头望向太阳时你濡养了我们的灵魂。我坚信,在这个时代,仍有你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张爱玲继承了你的坚定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洒脱,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锐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甜蜜而独立的爱情……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你用那千年的孤独,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那一段孤独的历程,成就了一段孤独的回忆,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如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空城。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你孤独了千年,但也濡养我们了千年,从古至今,你绝世的美从没有、也不会被任何所替代!

我在杜甫的引领下

随手取一本唐诗,注目良久。突然,从扉页步出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他用破竹杖沉重地翻开了《诗圣人生四部曲》,我凝神聚气,细细品读起来。

立志篇

24岁的杜甫满怀雄心壮志,站在泰山脚下仰望而叹:“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一壮阔之景,顿生豪气,奋笔疾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开始设想了自己文学思想的漫漫征程,设计了自己诗歌艺术的宏伟蓝图。他那蓬蓬勃勃的青春朝气和豪迈的气概,无疑为唐诗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气概,激励了多少代莘莘学子!

柔情篇

大自然奇幻的美景和初唐盛世的繁荣赋予了豪情万丈的杜甫的另一面性格:柔情和细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缓缓的抒情,这柔柔的语词,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讴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物,自在娇莺恰恰啼”,多么清爽的画面,多么令人陶醉的意境啊!

柔情的杜甫由衷地说:美,源于自然!

忧愤篇

安史之乱,彻底打破他青春少年的梦想与激情。站在文学的至高点,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凉与颓废,由衷地发出凄楚的呐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此,杜甫开始将视线由美好的山川转入唐王朝的兴衰,他关注社会,关注民众的疾苦,他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忧天下之忧的杜甫振臂一呼而应者寥寥,他愤激万分,慨然写下了《三吏》《三别》,将没落的唐王朝的黑暗现实,血淋淋地剥离出来,终于找到盛世王朝灭亡的根源!

忧思,是诗圣的精髓!愤激,使诗圣的灵魂!

无奈篇

古来圣贤皆寂寞!孤独的杜甫用文字震撼了世界,却无力挽回李氏王朝日益走向颓败的结局。无奈的杜甫,只能借物自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只能借诸葛亮自喻:“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在老死他乡之际,借诸葛亮的身世发出了悲怜的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留下了千古遗恨!

杜甫的一生,是无奈做主调,遗恨做尾曲的凄婉旋律!

合上书,掩面而思,朦胧中我看到杜甫那破竹杖直指着一个方向,迟疑之后,我觉得我该毅然地走去……

我想起了《天净沙秋思》

一条古道,伸向历史的深处。我想起了荆棘路上铺满飘雪的沧桑。读懂古道,等于读懂一部厚厚的历史。古道是岁月留下的一条长长的印痕,红色的骏马,扬起诗歌的语言,凹凹凸凸的路,平平仄仄的风,唱响诗人的笔。古道,不仅通向远古,它的触须,深入一匹瘦马的内心,探寻亘古的乡愁。古道,是留在恋人心中的一条长长的飘带,满怀情感的言语,在车轮声声中呓语。

古道醉了,绿苔绿了;古道笑了,鲜花开了。古道是一条河,映出太阳与云霓,映出悲欢离合的爱情,映出世道沧桑。在这条河里,我自由来往,如同无拘无束的鱼儿。古道是涌在大地上的一条藤蔓,拥抱大地。古道是世人留下的叹息,冗长无奈的叹息。诗人,是古道上的一个音符吗?是一只狼毫吗?在季节里留下一个长长的疑问。西风无语。

西风

一声雁叫,送来凛冽西风。谁早已横刀立鸿,意欲力劈秋色。田野的蟋蟀移居室内,朝北的窗也被泥巴堵塞。西风,独自在户外怒吼,无孔不入的本领在农家的泥墙面前,惨败成一团破絮。日子一天深似一天,西风愈演愈烈。他一手撑开渐浓的暮色,一手裹紧单薄的衣衫,深邃的目光凝视远方。狂傲的西风中,隐隐有春的号角在响。他抖擞精神,策马而奔,炯炯的双眼,射出两道炽热的光芒。

瘦马

它在马致远的小令中“哒哒”而来,惊飞一个安逸的梦。那片荒草,铺展了多么遥远的历史,让我与那匹瘦马在今天不期而遇、追赶什么?一种姿势,是那样的不肯放弃,一瘸一拐也不停留。心呢?是否已被风雨浸透?来路已成苍茫,前途也是漫漫。你从那个驿站出发?唯一的方向竟成了无法挽回的错位。

从此,那生硬的公文,亦或是温情的家书,便成了永远没有下文的悬疑。你是哪位战神的铁骑?一羽冷箭,让你丧失英雄的气质,人生的溃败,让你无法回归生命的本真。你是一个被历史甩在身后的失落者,还是一个激昂的勇士奔驰奔驰在时间的前沿?瘦马不语,一如既往,走着自己的孤独,它的记忆里有春天的明媚,桃花艳丽。他的前方,响彻一生的呼唤,那是他一生丰盈的瞩望。瘦马走在一副秋风吹落夕阳的惆怅里。同样干瘦的旅人,忍不住一声长啸。

古道空旷,寂静无声。

我想化作诗人

在我的心里,诗歌像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像一首首婉转动听的歌,像一片片飘逸自由的云,总能将我带入快乐而幸福的境界。

小的时候,躺在院子里,细细地数着天上的星星,不由想起爷爷教我的诗句。吟诵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眼前仿佛出现了牛郞织女男耕女织的形象;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又好像看到了李白思念家乡的身影。

面对着无垠的苍穹,冥冥中,从遥远的天空传来一声问语:“想做诗人吧,做一名怎样的诗人呢?”是啊!我应该做一名怎样的诗人呢?

我想做一名像李白一样自由洒脱的诗人。我向往他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与自信,向往他那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浪漫与豪情。当然,我更欣赏他在宫廷之中,敢于让杨贵妃磨墨、让高力士脱靴的那种豪放不羁。

我想做一名像杜甫一样情系苍生的诗人。我要体会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更要学习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宽广胸襟。

我想做一名像文天祥一样心系民族的诗人。我希望自己能够像文天祥那样,充满雄心壮志,铿锵有力地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想做一名像郭沫若一样敢于想象的诗人。我会像他那样,“不断地毁坏,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努力”,对祖国充满无限热爱,对新生活充满无限向往。

我想做一名像汪国真那样热爱生活的诗人。“何必想你柔情似水,何必想我伟岸如松,只要情也洁白,只要诗也透明”,那种流动着的青春激情,跳动着的青春脉搏,能够让我的生活变得纯真与清新。

做一名诗人,固然要学习前人,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在诗的世界里,我一定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灿烂的一页。

收藏成长的美丽

在成长的路上,美丽就如路边的野花,在淅沥沥的春雨中摇曳,在轰隆隆的夏雷中绽放,在哗啦啦的秋叶中顽强盛开,在白皑皑的冬雪中傲立枝头。用心体味成长,在惊喜中会发现——美丽就在成长的路上,美丽就在身旁……

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春日里,我带着被同学误解的忧愁走向家里,一个刚刚搬来的阿姨轻轻叫住我:“我买了太多东西,你能帮我拿一些吗?”我点点头,她便感激地对我微笑,我心中的忧愁转眼就消失了。我帮助了她,也快乐了自己。于是后来,每天我们相遇时,我都会收到一个微笑。伴着这微笑,我开始着每一个新的一天,结束着每一个充实的一天,更热爱着每一个美好的一天。于是,受到感动的我发现,美丽就在付出与回报里,在每天相遇的微笑里——微笑在身旁,美丽就在身边。

在“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季里,乘凉的我打开一本破旧的宋词集。默默品读,细细体会,竟感动不已。“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悲愤,“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婉凄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昂奔放……从此我便爱上了宋词,爱它的豪壮,爱它的婉转。于是,爱上宋词的我发现,美丽就在词句的精髓里——宋词在身旁,美丽就在身旁。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里,忧郁的我在家收拾书本,不经意地发现了夹在本子中的一些枫叶,也不知它们在黑暗度过了多少时日,然而它们依旧平整美丽。深红的纹络蕴含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如在深秋枝头的顽强、随风飘落的执著;鲜艳的叶面红得发亮,像一盏饱含希望的灯,一直照到我的心底。于是,受到振奋的我发现,美丽就在片片枫叶里,在不屈不挠、充满希望的精神里——枫叶在身旁,美丽就在身旁。

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季里,我总会期待着下一场雪,那洁白的颜色总让我联想到纯洁。纯净幽香的百合谷地,纯净无私的白衣天使,纯净恬淡的儿抹云彩。纯净的白掩盖了污浊,奉献了净化心间的最美的颜色。于是,钟爱洁白的我发现,美丽就在纯洁的白色里,在净化心间的白色里——白色在身旁,美丽就在身旁。

美丽的禅语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想,成长的路上,一点一滴都是美丽的结晶。唯有用心品味、精心收藏,才会发现,美丽就在我们身旁,在装点着成长的夜晚与清晨……

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第三篇: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

《原毁》

1.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又人称“韩吏部”。谥号“文”,故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2.君子:指旧时贵族阶级士大夫。3.三皇:燧人、伏羲、神农。4.五帝:颛顼、帝喾、尧、舜、大禹。《桐叶封弟辩》

1.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朋党论》

1.四凶:尧时共工、驩兜、三苗、鲧合称“四凶”。

2.糕、夔、后稷和契,四人都是舜的大臣,分别掌管刑法、音乐、农事、教育。后稷和契分别是周人和殷人的祖先。《留候论》

1.圯上之老人:黄石公,相传他曾要求张良拾履,以试验其忍耐力,左后授其《太公兵法》。

2.伊尹:商朝开国功臣。

3.太公:姜太公,即吕尚,周朝开国功臣。《进学解》

1.国子先生:唐代对国子博士的尊称。唐代主管教育的机构为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负责教学。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

2.六艺: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3.太学:和国子监一样是国家最高学府。书院是地方性学府。中国古代的学校,是按照礼制和规模来称谓的,分为塾、庠、序、泮宫、辟雍等,这些称谓,大抵是在上三代(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并落定为礼制规范。

4.表“贬官、免官”的词语。(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放逐、贬官。如韩愈《进学解》: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4)谪: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7)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如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②《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何间相。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9)黜、绌:废掉官职。如①《国语·晋语一》:(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10)免:罢免官职。如《史记·吕后本纪》:王陵遂病免归。

(11)夺:削去,罢免。《日喻》

1.声律: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三国时李登作《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文中指诗赋。

《丰乐亭记》

1.五代:唐崩溃后相继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越州赵公救灾记》

1.鳏寡孤独: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2.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晦指每月农历月末。望:每月农历十五;既望:每月农历十六。【以花命名各月份诗意别称】 正月——柳月 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 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 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腊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3.致仕:表示辞官退休。致有“交出”、“交还”之意。致事、致政、致位、致禄。表示辞官退休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解印、解佩、解冠、解绶、解龟、初衣(做官前穿的衣服)、投冠(古代做官必戴冠,投冠表示辞去官职)、挂冠、挂绶、释绂(系印章的丝绳)、释冕(古代官吏所戴的礼帽)《黄州快哉亭记》

1.舍: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我国古代表示长度的词语主要有:寸、尺、咫、寻、常、仞、丈、步、里、舍。《钴鉧潭西小丘记》

1.匝旬:周旬,即十天。一个月分三旬,为上旬、中旬、下旬。又有十岁为一旬。《游褒禅山记》

1.浮图:梵语音译,对佛或佛教徒、佛塔的称呼,也专指和尚。也作浮屠佛图。《伶官传序》

1.《五代史记》:欧阳修撰写,记载了公元907年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

2.少牢: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战国策目录序》

1.战国策:西汉刘向整理编订,主要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行。

2.二帝三王:古代儒者以唐尧、虞舜为二帝,以夏禹、商汤和周文、武三代之王为三王。3.苏秦:战国时期洛阳人,曾游说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合纵攻秦。4.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辅佐秦孝公推行变法,封于商。5.墨子:春秋战国之际宋国人,思想家,提倡“兼爱”、“薄葬”。《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1.误承圣问:没有能力接受圣上的垂问。误承,在正式场合的客套用语,表示辜负。2.中国:中原地区。

3.藩镇:地方节度使,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分裂割据势力。文中指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藩镇大将石守信等的兵权。

4.相坐之法:被荐者犯了罪,推荐的人也要连带论处。5.闾巷之人:平民百姓。

6.监司台阁:指监司、御史台、龙图阁等官位。

监司,宋朝设转运使,管理国家财赋运输,后兼理边防、狱讼,负责监察各州郡,叫监司。

御史台,主管监察机关。

龙图阁,收藏皇家图书兼备皇帝顾问的机构。7.升遐:皇帝去世。

8.取进止:是写给皇帝的奏章上的套语,相当于“请裁夺”。

9.奏:是“进”的意思,奏议是古代臣吏进言、进谏和政论类文章的总称。奏、奏议、奏疏、奏状、奏札、对策、上书等皆可以归入奏议的范围。《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1.小学: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

2.不悉:不详细,书信末尾套语,表示其余的事不细说了。《答司马谏议书》

1.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旧时书信结尾客套语。不任,不胜。区区,谦辞,用于自称。《上枢密韩太尉书》 1.执事:手下办事的人。这是旧时书信中的敬辞,不直接称呼对方,表示尊敬。2.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段太尉逸事状》

1.领行营节度使:领,兼任。

2.火伍:泛指队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十人为火。

3.晡食:晚餐。晡,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按顺序为: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4.司农卿:为司农寺长官,掌国家储粮用粮事物。5.太史氏:史官。

6.传状:古代人物传记大致包括传、行状、碑志等体裁。“传”肇始于司马迁《史记》中的史传。“状”,即:“行状”,原是在请人撰写墓志铭或上报史馆时提供的逝者生平资料后来演变为传记的一种,记录人物逸事逸闻的则称为“逸事状”。《祭十二郎文》

1.季父:排行最小的叔父。伯(孟)、仲、叔、季。

2.薨:去世。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僧侣--圆寂坐化羽化涅盘。道家--驾鹤西游 3.万乘之公相

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公,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相,宰相。

4.终丧:古礼,人死三年除服,称终丧。

5.尚飨:古代祭文结语,意为希望死者灵魂来享用祭品。

6.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自唐宋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柳子厚墓志铭》

1.皇考:死去的父亲。生曰父,死曰考。2.太常博士:太常寺属官,掌宗庙礼仪。3.博学宏词:唐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属于制科。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4.集贤殿:又名集贤书院、集贤殿书院,中国唐代收藏典籍之所。

5.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或对父母长辈的称呼。口语中,丈夫或妻子尊称自己的配偶,也叫大人;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来指代父母。

6.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碑文刻写好后放置于墓穴中。也叫墓志、墓铭、墓记。

《泷冈阡表》

1.阡表,墓表,记叙死者事迹、褒扬其功德的文体。阡,墓道。

2.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于墓前,也叫墓碑或墓表。

3.三世:曾祖、祖、父母三世。也指夏、商、周三皇时期。4.郊:古代郊为祭天大典,皇帝多于此时对大臣加官以示恩宠。5.路:“路”宋朝的省级区划单位。

第四篇:汪曾祺散文文化内涵

论汪曾祺散文中的文化内涵

摘要:汪曾祺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他的旧学功底很好而且历经了痛苦的磨难,饱受沧桑。这无形中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在这个物质世界急速进步而精神世界遭商品侵蚀日趋苍白和贫乏的时代中,它的出现别有一种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汪曾祺散文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关键词:汪曾祺 散文 文化

引言:汪曾祺不是那种以气势宏阔、史诗般的作品来构筑文学地位的作家。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而奇幻的文学世界。美国美学家布·洛克说:“艺术品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①对汪曾祺而言,这种独特的人类观就表现在他对艺术审美意识的把握上。进入新时期以来,汪曾祺不仅以他那一篇篇风格独异空灵的小说掀起阵阵波澜,他的散文创作亦同样以其丰厚的文化意蕴获得了世人的认同。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散文成就在其小说之上。正确与否姑且不论,这起码证明了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正文:

汪曾祺因为小说《受戒》一举成名。几十年来,人们对他的小说多有溢美之辞。殊不知,汪曾祺小说文体美与性灵的特质其实得益于他的散文。小说的“虚”与散文的“实”完整着汪曾祺的精神世界。自20世纪末以来,余秋雨等人领起的“文化研究”已经热了很久;对文化话题的阐释也分出了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这时,我们想起了汪曾棋。他无论何时都没有“赶时髦”的想法,然而被时代印证了是先进的。1989年3月出版的散文集《蒲桥集》是对汪曾祺散文创作成就的一次检阅。编者在前言中说“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稚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妆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此言相当准确地概括出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指向和美学特征。汪曾祺的目光轻轻掠过人世间的纷扰与繁乱,一往情深地行走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走廊之中,把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在散文中挥洒得淋漓尽致。深刻映衬了他那东方知识分子复杂文化心理。

汪曾祺的精神命脉中融入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的长期浸染和熏陶。他曾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希望寄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能把它们揉在一起。”这种审美方式正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价值体系。因而在汪曾祺的笔下我们很难看到那种雷霆万钧,气吞山河的雄壮景观。这里有的只是静穆幽远、秀色可餐的江南风景。在一种或平淡或超脱的境界中寻求人生与大自然的和谐、完美。且看汪曾棋饱含深情地描写昆明翠湖的一段文字: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象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象要滴下来。

——《翠湖心影》

这“不大”、“不小”正是儒家传统知识分子心中审美理想的最高境界和标尺,他们希望在这安静的自然中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永恒。特别是步入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在到处摧毁、吞没着浪漫主义诗人心中那种鸟声欢唱,溪水渠渠的自然景色,人们的心灵世界也正日渐疲惫和焦灼。如何守住人类这最后的精神家园确实是摆在敏感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沉重课题。汪曾祺就致力于在山水游记中表现这种温和的人文理想。他最感兴趣的,也是具有中和之美的自然风光,因为在那里面孕育着他生命的情感和信念。他的审美理想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态太接近了,他用一种非常平缓的语调来诗意地描述生命中的那份恬淡和舒卷自如。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从容,淹没了生活的大悲大喜。汪曾祺就这样很有兴致地生活在似传统又非传统的精神王国里。他对现代社会高度的工业文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是认真思索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之相协调。在《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一文中,他特别欣羡地提到现代人所需求的心灵慰藉“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居住在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的人需要度假。他们需要暂时离开紧张的生活节奏,需要安静,需要清闲。”惟有在富有人文气息的大自然中,人们才能找到最属干自己的东西。汪曾祺的散文名篇《昆明的雨》、《初识楠溪江》、《天山行色》、《湘乡二记》等无不写得轻巧倩丽。这实在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东方古老文化的依恋和痴迷。汪曾祺还有一些回忆性的散文也在平淡的记叙中弹奏出一种人文理想。例如《跑警报》一文,描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为躲避日机轰炸而跑到郊外情况虽然十分紧张但大家并不因此慌乱而是举重若轻非常坦然。作者因而在文章中感叹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碎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还有《泡茶馆》一文亦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人文理想对知识分子心理的巨大制约和影响。正是骨子里认同了这种价值观,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风雨如晦漫漫黑夜的环境中保持一种傲岸、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守住自己精神的家园。汪曾祺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待生活的自强不息精神,他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散文中表现出这一点,体现了他对完美人生境界的寻求。

汪曾祺的散文在某些方面酷似二十年代后的周作人。当年的周作人在经过“五四”运动的狂热呐喊后,便退守到自己的苦雨斋中为隐士。政治上的周作人或许为人们所不屑,然而他在那种相对淡泊,宁静的心态下却接二连三地写出了个性极为鲜明,文化意蕴极为丰厚的散文来,构成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一道奇观,留下的是让人们倍感亲切,留连忘返的审美空间。虽然我们尚不能断言汪曾祺散文已达到周作人的这种境界,但他们的文化心态是相近的,所追求的美学风度是相近的。假如我们把审美的时间和空间拉得更长些、更远些,那么我们将发现汪曾祺的散文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第五篇:谈谈中学生文化散文

谈谈中学生文化散文

课上大家对所谓中学生文化散文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我深知自己是上不得台面的,只好在课下叫两声自己的声音。个人觉得文化散文对于中学生来说就好比让兔子拉牛车,为什么这样讲呢?文化散文是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山居笔记》,张中兴《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这下明白了吧,文化散文的创作主体是学者而非中学生。

可能有人会说,中学生里面也许就能出一个拉得动牛车的超级兔子呢。但就我所知的少年天才里面如韩寒、蒋方舟等,他们的成名作都不是文化散文,甚至现在也未涉足文化散文领域。退一万步讲,就是中学生里面真出了个超级兔子,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的兔子都变成能拉牛车的超级兔子吧。

既然如此,问什么还会出现中学生文化散文的概念呢?我想说这个概念是禁不住推敲的,大家可能对余秋雨的作品较为熟悉,就算没看过他的书,至少也读过他的文章(《道士塔》是高中课文),个人认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核心在于强烈的主体情感的融入,在他眼里古物风景、过往人物并不是一种渐行渐远的历史存在,而是一种存活于当代人心中兼具主体性的审美化的活动。他注重面对客体时主体的感悟、想象、思想性的穿透和强烈的文化反省意识。而这些都需要占有丰富的史料、复杂的人生体验等为前提。比如《千年庭院》《流放者的土地》,作者对白鹿洞书院和宁古塔的史料掌握详实,并联系自己的文革中独特的生命体验,进而产生强烈的文化自省意识。现在回过头来反观上节课的中学生文化散文,无非是诗句的堆砌,历史人物的罗列,根本没有主体情感的融入等文化散文必备的要素。且不说一个中学生能对文化有多深的理解、对历史有多大的把握、有多丰富的人生阅历,单就短短的六百字这一点就写不出文化散文,不信你们可以看看以上几位的著作,哪一篇不是几千字?

之所以会出现中学生文化散文这个概念,完全是老师功利主义作文教育的结果,是伪概念。我看那篇作文时,那篇作文给我的感觉是要高分,而非好作文。当然那个学生的资质是相当不错的。能在短时间内引用大量的诗句,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去创作一篇文章的学生一定是好学生。但这好学生就这样被考高分的功利主义语文教育给摧残掉,实在是让人痛心。教学生罗列大量精彩的诗句、背诵大量的材料去创作所谓的文化散文、高分作文,无异于饮鸩止渴,实在令人心痛。

接着,谈谈所谓的并列式文化散文概念。假如真出现一个能拉牛车的超级兔子,那么这个并列式就是这只兔子的坟墓。坦白说,关于文化散文的书我看了不少,像余秋雨、张中行、陈平原、钱理群的基本上都看过了,总体来说他们风格各异,但我敢打包票说其中没有一人用到过所谓的并列式来创造文化散文。个人以为历史文化散文要求的是历史的深度和厚重,要求的是创作主体感悟的深邃,而并列式的创作手法会消减、解构历史文化散文的深度和厚度。当然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学生文化散文是伪命题。因为中学生的能力所限,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发掘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深度,没有能力在历史文化的深邃中对历史文化进行主观但理性的反思与自省,所以只能取巧,通过并列式来罗列大量华美的语言,以期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取得高分。

好了,就到这了,狗尾续貂也好,抛砖引玉也罢,就是它了。虽然叫的不好听,但至少是自己发出的声音。

下载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散文文化烟雨凤凰

    散文文化烟雨凤凰 文化烟雨凤凰" title="散文文化烟雨凤凰" style="max-width: 650px;"> 烟雨凤凰 文/翟非 一 不曾细数天下究竟有多少名为凤凰的宝地,而在我心目中只有......

    让文化流行散文

    没有灵动的生命,却蕴含着思维的睿智;走不出生活的空间,却能让思想的野马自由驰骋。文字的世界,奇妙无穷!唐诗的雄阔厚重,宋词的婉约绮丽;小说的凝重,散文的优美,抓着我们的心,牵着我们......

    文化绚烂如花散文

    剪一段浅浅的烛光,点亮心房。夜色安宁,千万朵昙花幽幽绽放,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馨香,不只是昙花,几乎所有的花都很香。剪一段浅浅的烛光,点亮书房,伴随着书卷的墨香,我看到许多花正开......

    北国之秋优美散文

    早餐前,到广场呼吸新鲜空气,遇见一位少我十一岁的老人,互问来历后,知道他来自山西。问他为什么不回老家,他说以前有家归不得,现在归去已无家。并说他住在左后方那栋大厦,前年买的,一......

    守护文化与发展文化散文

    近段时间以来,韩剧在中国大有“回春”之势,一部又一部精彩绝伦的剧集轮番轰炸著中国观众的眼球,与韩剧广受追捧的境况一比,国产剧这边就显得略逊一筹,不少人表示如今国产剧千篇一......

    描写文化传承的作文大全

    描写文化传承的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品格(推荐)

    本科学年论文 题 目 学 院 专 业 姓 名 班 级 08 学 号 K08260127 指导老师 探究余秋雨散文中体现的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化人格 文化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蒋锋 汉语言文学......

    第四专题 冰心宗教文化散文鉴赏

    优秀文档,精彩无限! 第四专题 冰心宗教文化散文鉴赏 重点: 1.基督教文化对冰心散文主题的影响 2.冰心“母爱”、“童心”、“大自然之爱”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作品中的显现 3.“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