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___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时间:2019-05-14 20:1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科学发展观___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科学发展观___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篇:坚持科学发展观___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社会发展观。它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本文试图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入手,对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间的内在关系加以论述,进而对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对策思考。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的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地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离开人的全面发展,所谓的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1.坚持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2.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应当看到,我国现在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重要阶段,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为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基本原则,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全局,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4.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解决好科学发展问题;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需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把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我们党就能更好地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体是人,离开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主体力量,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主体力量的佼佼者——当代大学生,更需要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时,同样高度关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人才是社会的各种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竞争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由此,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对最根本的社会发展动力的激发,是对最关键的社会发展主体的塑造,它构成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机制保证,大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互为因果和辩证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青年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两种辩证。其一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的冲突是以“青年化”表现出来的,如当年的“人生观大讨论”,这是“社会问题的青年化”,是文化性问题。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大学生在强大的社会结构面前无能为力,产生了结构性问题,比如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是“青年问题的社会化”。随着我们进入现代化进一步的起飞阶段和深化阶段,大学生问题很可能是文化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的并列状态和并行状态。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它为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它不仅增加了青年大学生的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为社会青年群体中分派的普遍化和公平化提供了条件,同时为减少青年大学生问题的发生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在全球化和多元时空的时代,在当今青年大学生面临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双重困境的形势下,强调协调发展,就为减少青年大学生的结构性问题和文化性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和契机。

3、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经过建国50年、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以至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上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都反映了中国正在发展这个客观现实。快速发展不可避免也会带来了一些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方面出现不平衡。虽然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但是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会阻碍更好地发展。我们党正是在这样一个客观的现实面前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了认识上的新飞跃。然而,科学发展观要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任重而道远。很多人虽然口头上讲科学发展观,但头脑里还是片面的发展观。由此,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远而伟大的任务,它最终要取决于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今天的理想就是未来的现实,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由此,高校的人才教育应该以长远的目光,踏踏实实地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让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社会发展最终的方向是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在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专业人才,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

三、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考

1、准确把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力求从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等三方面准确把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知识系统是职业知识和一般知识的统一,以职业知识的获得为主。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状况,在知识结构方面要坚持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结合,坚持专业知识和一般知识的结合,前者为主,后者辅助。能力系统包括一般智力和专业技术两个要素。在人的能力系统中,人的创造能力是最高体现,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能和创造性情感与人格。价值观念系统主要指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当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进行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人文精神的教育来实现。人文精神是对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的反映,是以观念形态存在的人之为人的价值界定。

2、正确处理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若干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一方面要肯定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又要保持人的独立性,发展人的个性。大学生一方面要不断扩大自我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利益,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个性,实现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去创造丰富多彩的、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把聪明才智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2)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的关系,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是人的两种基本素质。前者主要解决做人的问题,后者则主要解决做事的问题。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文化业务素质差,对社会的用处不大,还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但是,如果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差,缺少人文精神,即使掌握了高技术,也可能无益于社会。因此,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

(3)知识与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就是力量”已成为时代的强音,由此,大学生要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然而,学习知识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堆现成的结论,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要通过学习掌握探索、发现真理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别是要培养独立的思想、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协作交往能力等。可以说,学习中要着重解决“两次转化”,即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能力,进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

(4)生理与心理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人们的身心状态深受其影响,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大学生提高和改善身心素质。身体是生活、事业的本钱,大学生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增强体质。同时,大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强、自知、自律、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更要有顽强的意志、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宽容的品格、平静幽默的心境。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科学地生活、锻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

实践证明,坚持科学发展观,是高等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树立,这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更是年青一代的幸运。科学发展观为年青一代的成长、成才创造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我们大学生要在现在的学习和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认清时代发展的方向、把握发展的趋向,拥有积极的态度,扎实刻苦地努力,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抓住发展的机遇,大有作为,我们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做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者,始终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前沿,为促进经济腾飞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学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主动参与、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98抗洪精神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苏区文化、创业文化,参与全面小康建设和和谐文明校园的创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大学生要热爱科学,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真理、刻苦钻研的精神,养成认真严谨的作风,用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充实自己,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大学生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陶冶个性,健全人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培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的人才资源。社会主义事业要求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把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努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时代和现实都要求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高等学校要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对于高校来说,主要就是以全体大学生为本。高校既要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起来,又要从大学生的实际要求和愿望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要求,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我国当前大学教育已逐渐由过去的“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把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加强自身锻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等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思想,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和发展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高校要发挥人才优势、学科优势、资源优势、科研优势,充分调动学校教务、科研、学工、团委等部门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从哲学意义上说,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性。以人为本不应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以人为本既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高等学校理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在教学实践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评价的改革,优化知识结构;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来看,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高校环境和社会伦理道德出发,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特别要关心家庭贫困学生的生活,要“倡导人与人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要求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向人与人和谐相处转变”,创建和谐校园。

二、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密切相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为本的制度,人的发展贯穿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原来是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比较快地创造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也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三)人才竞争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之中。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知识面宽、全面发展的人才深受社会的欢迎。大学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除了学好本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拓宽知识面。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强化人际交往能力、文体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力争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现在在大学校园。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讲座以及考证、考照。大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发展也更加全面了。

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力量,把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本质上一场人才竞争。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人才。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也在人才。我们要确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现代人才观。特别要重视青年人才,为他们营造生动、活泼、民主的创新氛围,使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抱负、炽热的爱国热情、旺盛的创造活力。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人才,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时代和现实都要求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迫切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即需要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我们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贯彻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为核心,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精神支撑。要坚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统一,适应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引导学生既努力学习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又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熏陶;既要增长知识才干,又要提高身体素质;既要身体强健,又要心理健康。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党团活动、专家讲座、心理咨询、各类竞赛、大学生论坛等形式,为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篇: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要素,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我们国家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尤其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如何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如何兼顾好“吃饭”与“建设”的双重问题?如何合理利用稀有的土地资源?„„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应对的严峻问题。因此,在土地管理领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其意义更是十分重大。

发展观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发展的诠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要牢固树立珍惜和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国民经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充分认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认真落实最严格的土地制度,坚决杜绝土地违法行为和破坏土地资源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计解决用地指标紧缺这一难题,确保重点项目和社会发展用地的需求。因此,科学的土地资源观就是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土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保护耕地,节约用地为重点,加快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逐步形成节地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土地利用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粗放,另一个是浪费。一些地方搞GDP至上,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拼资源、高浪费、低产出;一些地方建设盲目铺摊子.建宽马路、大广场,大量占用城效良田。有的地方近几年来建设用地成倍增长,占地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有的地方在今后几年之内,就将用完除基本农田以外的全部耕地,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来自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字表明,1990年到2004年,全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由近1.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近3.4万平方公里;同期,41个特大城市主城区用地规模平均增长超过50%;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2.28,大大高于1.12的合理水平。除了土地利用平面上的粗放之外,土地空间利用也存在低效利用情况。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宋启林1996年计算显示,1994年我国的612个城市总平均容积率为0.246,他认为我国城市平均容积率偏低,土地潜力挖掘不够,当时,他提出将我国城市平均容积率提高到0.5左右是可行的。但是有数据显示,截至到2003年我国仍有很多省市城市平均容积率为达到0.5——这个1996年理应达到的标准。对比城市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情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2004年全国村庄用地2.48亿亩,按当年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村庄用地高达218平方米,约是特大城市人均用地面积的2到3倍,比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最高限额还多98平方米。我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原本就比较突出的人地矛盾,在土地粗放利用普遍存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下,又进一步加剧恶化,因此,要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节约集约用地。

近年来,党中心、国务院对土地治理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严把土地闸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温家宝总理也指出,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在第十七个全国土地日之时,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同志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加,经济建设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不可避免,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土地问题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必须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第四章第十六条也明确规定:“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盘活存量,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重点在盘活存量上下工夫。”因此,如何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机制,成为当前土地管理领域一项重要的任务。

要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第一,必须树立全新的节约集约用地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纲领,土地利用观念的转变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前提。首先要破除节约集约用地无关紧要的思想,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要深刻认识国情,要从“地大物博”的误区中走出来。就我们国家而言,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均拥有土地只有11.6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拥有耕地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可以说这种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这种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其次要破除节约集约用地与己无关的思想,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节约集约用地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需要从每一级政府、各个单位和每个人做起,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真正把熟悉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心和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官员必须树立这种全局思想,假如缺乏大局意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那全国18亿亩的红线将无法守住。三是要破除节约集约用地与现实关系不大的思想,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人类社会要世世代代地繁衍生息下去,对土地的依靠和使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假如毫无节制地使用,我们的后代终有一天将面临着无地可用的局面。“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因此,每一个有理智、负责任的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土地问题上必须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思想,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第二,正确处理保护土地资源与保障经济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在土地管理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把握好突破指标限制、布局限制和调整限制,使建设用地保障能够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关键在于把握好经济建设与土地功能的有机组合。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的时间和空间、布局和结构,走集约化、节约型的经济建设之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关系发展全局的大项目好项目,要竭尽全力提供供地保障;对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要果断不予审批、不予供地。各级政府、各级国土部门在积极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同时,要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节约集约”的原则,大力开展节地挖潜工作,千方百计盘活城乡闲置的建设用地。拓展用地空间。只有正确处理好节约集约用地与促进发展的关系,才能使土地成为加快发展的保障而不是羁绊,才能真正做到集约节约用地。

第三,必须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国家调控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强的法律性和权威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将在一定时期内决定地方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这也为进一步推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应该本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重点控制建设用地,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充分挖掘用地潜力,统筹规划各类用地”的指导思想稳步开展。此外,还要注意与其它规划的协调,尤其是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合理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即能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又避免用地超标。

此外,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划一经确定,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利用方向、方式供地和用地,严禁任意突破或改变规划,从严控制建设占用土地。对于擅自修改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的个人或者单位,严加查办,追求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用地考核标准。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度挖潜和盘活存量用地。进行深度挖潜,就是要改变现有的“摊大饼”方式,尤其是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方面,土地的利用不能只局限于平面,要扩展至空间,在不影响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建筑高度,提高建筑密度,提高建筑容积率,从而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效益。加快消化闲置土地,盘活存量用地,就是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对闲置1年的土地,征收土地闲置费,对闲置2年以上的,坚决予以收回,重新调整安排。另外,还要对城中村、空心村进行改造,整合破产企业、“退二进三”企业、乡村集体企业的闲置地。充分利用已开发的土地资源,使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除了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之外,还需要建立用地考核标准,监督和推动用地单位高效合理用地。目前国土资源部已经针对工业项目用地的审批制定了控制标准,地方政府还应当结合当地自身发展水平,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详细制定各项建设用地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可以从土地投资强度、土地利用程度以及土地产出效益三个方面制定。并以此作为建设用地项目审批的依据,对于没有达到标准的项目不予审批或者核减用地规模。

第五,建立统一、公开、透明、公正的土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

大力建立成熟发育的土地市场,促使其公开、公正、透明,让市场彰显土地价值。通过价格杠杆,促使节约集约用地利益约束机制的形成。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市场运行制度,国土资源的需求信息、审批结果、价格水平、登记资料等要全部公开,接受社会公开查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制中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划拨用地的之外,国有土地必须有偿使用。对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对工业用地全部招标、拍卖、挂牌供应,建立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加强对土地协议出让行为的监管,制定出协议出让最低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只有市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土地价值才能在市场中得以充分显示,土地取得成本就会明显提高。在利益与成本的博弈之下,用地者自然会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摒弃粗放甚至闲置的土地利用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国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六,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立法建设以及相应的法律监督和惩戒。

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以法律手段推进土地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根本改变,规范和约束土地利用行为是搞好土地资源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关键。当前我国有关土地利用管理法律体系中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等规定较多,虽然,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或多或少有所提及,但土地法制建设相对于节约集约利用要求仍比较滞后,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如何从法律上确保节约集约利用的系统规定。鉴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缺位,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因地因时制定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土地法制建设,完善土地利用法律体系,这既是对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有益补偿,也为行政、经济以及其它手段的正确行使提供了法律保证。

在加强和完善立法之外,还应在既有法律框架内通过严格执法和违法追究等法律手段,逐步推进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规范和约束土地利用行为,这是搞好土地管理的关键,也是实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的根本保障。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法律监督首先要健全土地执法体系,当前应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简洁实效的原则,积极推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督察体制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相对独立的执法监察体系,并且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追究制,从根本上遏制执法违法现象,另外,还应逐步建立完善的执法监督机制以增加执法透明度。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我们要深刻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之路上,不断开拓新思路、建立新机制,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研究新情况、寻求新对策,加快实现土地资源从粗放利用向节约集约利用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突破土地资源瓶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发展观,前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的重要内容,因此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上的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发展;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

正文:

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社会发展的诸多目标之中,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的发展最终表现为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线。

一、科学发展观的人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词之一是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运动变化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但发展所引发的变化不同于自然界各种 因素之间盲目运动所产生的变化, 发展是人通过有目的的社会生产劳动和实践 活动而产生的,满足人的一定价值需要的变化。在这种意义上,发展往往与进步 相联系,即发展比不发展好。发展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发展是 对人而言的,人以外的存在物只有变化而无发展。从人的生存来看,人的生存不 同于自然无机物的存在和动植物的生存,人以外的其他一切存在物都是自在的, 按照自然界的运动规律自生自灭、生生死死。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自然 界的产物从终极意义上也服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但人的独特性在于,人不仅存 在,而且反思存在、创造存在。自然界在人身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获得了“自我 意识”,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作为自为的存在,人必须靠发展来求自己的生存,不发展人无以生存。通过发展求生存是人区别于他物的独特存在方式,生存和发展对人来说是一个东西,人要生存就必须发展,而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人的生 存。历史是人在发展的基础上对自我生存反思的结果,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 生存。生存和发展是人的永恒主题,不同时期的人对如何生存(包括生存手段、生 存目的、生存意义等)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由此形成各个不同 的历史时代。马克思说,历史就是人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人类的生存永远处在 走向人的本质自我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观超越传统发展观的要点在于“科 学”。科学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科学的东西应该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就是实事求是。既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那么,“科学”的发展就应该是符合 人这个对象的实际。传统发展观的主要问题是以物为本,用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全 面发展,用单纯的GDP 增长代替人的幸福指数,其结果是违背了发展的初衷,不 符合人生活的实际。之所以要在传统发展观的前面加上科学,是因为我们以前的 发展还不够科学,还有不符合实际的地方。科学发展观要科学,就是要符合人的 实际生存需要。发展是人所引发的行为,并为了人的目的所产生的变化。人是发 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改变以前发展过程中背离人的东 西,回到人的实际需要的根本上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谓“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的界定:“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 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科学发展观与人的自我实现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是由作为社会的主体的人引发的,也是以人的 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改善民生,为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 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基础是经济 建设。对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来说,经济是基础,也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基础,所 以,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是核心,就是关注人的自我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就是按照人的自我需要和发展的本性,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几个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

三、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在理论、方针方面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说明。一方面,由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本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它能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同时,科学发展观本身又是在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的基础上吸取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核下才形成、产生和制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若没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则科学发展观就没有理一沦的源泉,进而也就不会产生。

另一方面,作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又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说明。这是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贯穿于科学发展观中的主线。因此,我们只有把握了这一主线,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而且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现实价值取向和终极价值目标,这就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以人为本”为其核心和本质的社会发展观.它把发展的内涵由经济推向社会构成和各个方面,把发展同人的关系以及发展手段同发展目的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并把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基本要求。

其次,科学发展观在抛弃了“人只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和手段”的思想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并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目的,把人本身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样就赋予了发展以鲜明的实用和功利的价值,赋予了发展以鲜明的人文价值。

(三)人的全面发展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人文基础。由于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思想解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和舆论先导,同时,人的主体性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的人文素质及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的主体前提。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对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为人的素质和能力,人所掌握的知识,拥有的经验都成为影响其文化创造与发展活动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提高又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而且取决于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程度以及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养、人们的自主意识及权利、义务观念等政治观念或意识的确立。

结束语:

总之,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上的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把二者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出版社,1995.85 陈志尚.人的自由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7 韩庆祥.马克思开辟的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3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意义

来源:孙焕玉 时间:2008-10-29 浏览:

3358 查看评论

大学生是成长的群体、发展的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机遇期。认真学习、正确认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对于正在成长、发展中的青年人来说很有意义、十分重要。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因而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既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用集体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

科学思想体系的构建需要树立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要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通过完善知识体系来填充和支撑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所谓知识结构完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一定要防止知识面过窄的单打一偏向。当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因而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大学阶段是人生航程的重要港湾,是学习的黄金时间关键在于你自己。大学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自由期”,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完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目前,我国大学生还存在着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观念,因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和完善。这种偏向亟需纠正。没有全面发展自己,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人文精神,你都是一个不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与社会同步的人。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全面地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要不断使自己的思想体系的结构科学化、合理化,屏弃不良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争取在思想上力求先进。

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自由和全面的,应该是身心与品德等得到全面的均衡发展。虽然每一个人都需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若干发展阶段,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具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素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上,人都应该是完整而均衡地发展,否则就是畸形的。而畸形的人格,于个人、于社会均有百害而无一益。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格。”(李鸿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2版修订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5.68.)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工作,既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人格健全是指一种各方面都处于优化状态下的理想化的人格。众所周知人格的发展以遗传为基础,后天的环境因素却是影响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因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影响人格的发展重要因素,在促进学生人格特点方面的形成与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人格现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塑造健康人格。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要正确的认识自我明确人格塑造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一个人的人格往往也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在与人交往众要摒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并且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关心他人的需要、给人真诚的赞美。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当代大学生可以有效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与实践、知识和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

第五篇: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九月的雄关秋高气爽,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在第21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市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授知识、塑造灵魂的职业,是一种需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的职业。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都会留下教师的谆谆教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也都承载着老师们的殷切希望,凝聚着老师们的辛勤劳动。老师以孜孜求索、朴实无华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感染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是国家的功臣,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近年来,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为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学生感谢你们,家长感谢你们,社会感谢你们。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乎未来。当今时代是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科技、教育、信息发挥更大作用的时代,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迈出更大的步伐,顺利实现“五城三高”和“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始终把教育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放在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抓出更大的成效。

加快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寓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全市各单位、各部门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将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确保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突出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广大教师解决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学校管理,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促使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要进一步搞好“三教统筹”,抓好绿色证书教育,加强实用科学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群策群力,弘扬正气,大力宣传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在全市形成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和教师光荣、教育事业光荣的良好氛围。

加快发展我市的教育事业,教师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全市广大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伟大意义和崇高价值,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牢固树立“人民教育为人民”的思想,自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努力把学校办成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学习,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和榜样。要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教研教改实验,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以人为本,忠于职守,真正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为人师表,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以高尚的师德、扎实的工作、丰硕的成果回报社会。

最后,祝广大教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下载坚持科学发展观___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科学发展观___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中共磐石市烟筒山镇委员会 烟筒山镇共有党支部(总支)83个,党员2121名,自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我们镇党委采取多......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科学发展观论文摘要:随着高等*t-g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数剧增,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f*l题也已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就业指导工......

    浅谈如何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篇材料)

    浅谈如何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摘要: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立德树人就是自身树立德业,给学生做榜样,培养人才。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

    如何在工作中坚持好科学发展观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党性锻炼》学习心得 如何在工作中坚持好科学发展观 耿玉长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坚持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妇幼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永靖县妇幼保健站范仲彤 【摘要】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妇幼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每一名妇幼卫生工作者面前的现......

    科学发展观促进安全工作

    科学发展观促进安全工作 通过党支部的集中学习,学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根据学习体会,我就按照科学发展观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谈几点看法。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举措 消水完小 一、常规教育持续改进 “五个一活动”持续优化,“主题班会”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成长记录袋”进一步规范,其评价、激励、导向作......

    构建科学核心价值观 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构建科学核心价值观 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翁怡婷更多好文章来源http:// 浙商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就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着重建设集团企业核心价值观。“道为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