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工作中坚持好科学发展观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党性锻炼》学习心得
如何在工作中坚持好科学发展观
耿玉长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围绕地税工作主题,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在地税工作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地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谈谈自已具体的看法。
一、结合地税工作实际,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一)要科学地搞好税源调查。各级税务机关务必把搞好税源调查作为第一环节,组织好人力,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搞好税源调查工作。实事求是地分析税源状况,摸清税源“家底”,为分配税收计划、安排税收任务提供科学依据。
(二)要科学地分配好税收计划。税收计划的下达、分配要建立在可靠的、真实的税源调查、税源分析基础上,符合客观实际;税收计划调整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适应情况发展变化,科学体现地坚持 “发展”观点。
(三)要坚持组织收入原则。要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制止和禁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确保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不流失,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税收计划任务。
(四)要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征管制度。要确保“依法征税”的实现,在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基础上,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科学、规范、便于操作、便于实施、便于监督的规章制度。
二、多措并举,贯彻落实充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一)全力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一是要制订或出台促进经济发展的涉税政策,促进和带动经济落后地区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实现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认真、全面落实税收政策。要用好、用足、用够目前国家已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要注重提高“效率”、减少环节、简化程序,实施“阳光工程”。
(二)大力推进税收征管改革。要适时转变税收征管理念,改革征管模式,顺应税收工作发展新趋势,为开创税收工作新局面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三)着力改善纳税环境。税务机关要不断创新服务体系和服务形式,加大服务力度,规范和整治税收秩序,依法打击涉税违法犯罪,为纳税人营造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公正、健康发展的税收法治环境。
三、激励运行,营造良好的宽松的人文发展环境
(一)要抓好对税务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开展全方位教育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使全体税务干部政治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新需要、新要求、新形势、新任务。
(二)要强化税务干部廉政建设。要建立健廉政制度及其监督约束机制,从机制上确保将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要通过加大警示教育力度,严查违纪违法行为,筑牢干部的拒腐防变的堤坝,时刻敲响“廉政”警钟;要开展以人为本的创建活动,实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
四、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一)坚持正确引导与监督制约相结合。要坚持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相结合,通过政策辅导、税法宣传、纳税评估、分类管理等措施,引导纳税遵从;通过纳税检查、强制执行等措施,维护税法权威;通过思想教育、评先树优、能级管理等措施;通过考核评议、末位淘汰、责任追究等措施,规范权力运行。
(二)坚持抓业务与抓思想相结合。要按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善于将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具体化,大力加强税收征管,堵塞漏洞,提高各项业务工作的质量。要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建设,狠抓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提高干部业务素质。
(三)深入推进依法治税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坚持组织收入原则,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努力实现有法必依。加强税收执法监督,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努力实现执法必严。严格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完善税收法律救济制度,坚决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
(四)全面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深化纳税评估、加强税收分析、扩大重点税源监控范围、加强发票管理,加大“以票控税”力度、规范纳税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
(五)加快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基于统一平台的税收业务管理、税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管理、决策应用支持管理四大信息系统。深化数据运用,为税收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第二篇:在工作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在工作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江东街道办事处:曹增加
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陈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作了科学阐述。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开展第三批科学发展观实践教育活动中,通过听取了市委书记的动员报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创建学习型基层组织、创建和谐生态江东、文化创意战略等辅导课的学习,使自己深深体会到: 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核心是执政为民。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政水平。良好的作风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
一、主要做法
1、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者的关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3、正确处理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学习是手段,抓落实才是目的。以虚促实才能体现教育的真正效果。首先要以教育促进交通重点工程的落实,攻难点、抓进度。其次自己作为街道交通安全分管领导,自己十分注重与辖区交警、运管、路政等单位联系,切实做好对学校、企业、社区等部门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不定期发放宣传资料,以提高广大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法制意识。
二、自身存在的不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个人在工作理念、工作能力、工作方式等方面还程不同度地存在一定的差距:
1、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创新的工作方式方法,领导艺术不够成熟;
2、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在日常的工作中会议多、应酬多、调研少、落实少,班子成员自身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3、业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分管业务学习不够,抓管理的方法不多。
4、工作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认为自己年龄比较大了,可以适当放宽一点了。有些工作任务,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不求当先进。
5、全局观念不够,看问题高度不够,只满足于完成的份内工作,对其他班子成员分管工作员的关心不够,帮助不力。
三、原因分析
(一)我对科学发展观学习存在着“走过场”的认识,流于形式,平时虽然经常学习,但思想上、理念上重视不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思考、创新,不能吸其精髓,更没有用政治、法律理论武装自己,使学习形式化、教条化、平淡化。
(二)对自己标准要求不高,以为自己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就不错了,缺乏主动、热情与群众交流、沟通、向群众学习。
(三)开拓进取精神不强,既不争先,也不落后,甘居中游。认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多是领导层面谋划的大事。
(四)习惯于老经验、老办法办事。欠缺主动创新意识,缺乏时代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
四、整改措施
第一,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学好理论,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方法看问题,学会用矛盾论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学业务,不断熟悉业务工作,争取达到精通业务的程度,为领导开展工作出谋划策,提供最好的服务。再者,要学科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学会用科技手段服务工作,同时,更要正确处理好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之间的关系,做到理论与业务学习两不误,两促进,同时要注重用理论指导实践。
第二、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党的宗旨、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以及群众工作的宗旨都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树立公仆意识,在工作中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真正落到实处j使自己成为党组织中的优秀一员。
第三、要努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要转变工作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思路,整合管理资源,创新管理机制,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在管理理念上要坚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真正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第四、要强化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作为一名人民公仆,我们要踏踏实实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现实,敢于批评,敢于创新,努力让自己的思想更加超前。社会发展最终的方向是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努力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
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推动当前各项工作的落实。
2009年10月16日
第三篇:坚持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妇幼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永靖县妇幼保健站
范仲彤
【摘要】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妇幼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每一名妇幼卫生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贯彻 “一法两纲”,把 “三个降低”作为妇幼卫生工作的核心;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构建 “医务工作者—患者—患者亲属”三方互动的、和谐的诊疗工作模式 ;努力打造 “妇幼保健”服务品牌;培养适应新形势的专业技术队伍;培养一支服务型管理队伍;准确定位发展方向等八个方面是妇幼保健机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妇幼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妇幼卫生;事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突出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医疗卫生是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核心以及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使公共卫生成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基石,妇幼卫生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面广、工作难度大,其发展模式必
农村的村卫生室配置妇幼卫生人员并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在城市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以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为契机,为妇幼保健机构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机制,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依托妇幼保健机构,深入开展 “医院—社区—家庭”三联动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家庭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家庭成员间有义务进行相互的健康监测,护送家庭成员及时就医救护,接受社区健康科普知识的培训,使家庭成员间关系更加和谐,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社区卫生服务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性公益事业,使辖区居民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把妇幼保健服务融入社区,既要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立体、全方位的功能,又必须从保障健康出发,发挥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及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功能。把妇幼保健技术服务与社会基层卫生服务、群体服务与个体服务、健康教育与保健指导、一般生理服务与心理服务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妇幼卫生服务的内涵。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是“传播健康知识、解除群众疾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期望寿命”的天使,健康科普进入社区、家庭,群众就知道了何时就医、如何防病,形成了一个治病、防病的良性机制,在所管辖的范围内出诊、巡诊,向医院及时转诊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患者,使患者得到及时的
务,达到全民族范围内的健康促进。
4、构建“医务工作者—患者—患者亲属”三方互动的、和谐的诊疗工作模式
“医务工作者—患者—患者亲属”三方互动的、和谐的诊疗工作模式,有利于维护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医患之间发生纠纷时,患者的亲属参与往往使
纠纷更加复杂,让患者亲属参与诊疗的全过程,增加了医疗工作的透明、诚信、和谐,诊疗工作不再是医护人员垄断的行为,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合法权益,使患者及其亲属更加理性化,医护人员更加人文化,使诊疗工作更有利于患者的康 复。
5、努力打造“ 妇幼保健”服务品牌
构建妇幼卫生独有的服务品牌,医护人员是医疗卫生服务产品的制造者,通过精心生产、精心培育、精心经营、精心管理、精心推销,实现产品的价值。在实践中,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于产品的制造者,它不是一般的产品,是一种服务于公益事业的产品,检验这种产品的质量决定于群众的满意度。这要求产品的制造者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
首次接诊的医护人员是产品的推销者,患者是受益者,产 品的质量要体现在工作实践中,贯彻在诊疗过程中,患者的信任程度决定患者的选择权,服务产品的推销程度决定医务人员
还很传统,没有经过管理专业全面系统培训,目前我国的人事体制、分配体制还很滞后,没有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管理者的工作水平、工作能力与被管理者接近,造成被管理者心 理不平衡、不服气,长期有积怨、有隔阂,在工作中容易产生矛盾,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激化,甚至发生严重后果。首先要弱化管理者传统官本位的监管行为,要强化管理队伍为员工服务的意识,发达国家的管理者每天站在大门口列队欢迎员工上班、欢送员工下班,充满了以人为本的氛围,而我们国家行业单位管理者传统管理模式就是监管,不适宜社会发展进步 的要求,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管理者要具有先进的管理 理念和过硬的思想作风,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较强的社会活动 能力和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要具有感召力、凝聚力,要有形象表率作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条例,要处在员工的监督之下,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计划性和预测性要强,要建立起节 约型循环型的管理机制。管理者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员工,要抚慰员工、激励员工,发挥员工的最大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事业心,管理者的核心是增强服务意识,管理者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构建现行被动的检查、监督、监管、处罚、训斥管理模式向积极主动的抚慰、激励、素质、文明、和谐的管理模式转变,是管理者的根本转变,形成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
第四篇: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一体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彬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通过对近年来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的症结,并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四增目标‛(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发展增速、实力增强),实施‚四大战略‛(工业立县、项目带动、民营崛起、科教兴彬),发展‚五大产业‛(能源化工、特色农业、商贸流通、劳务输出、观光旅游),加快‚三化进程‛(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06.1亿元,增长23.3%,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77.24亿元,增长28.8%;第三产业增加值16.27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比重为12:73:15。人均生产总值32737元,增长33.4%(现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9.8%,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99亿元,增长29.0%,其中:农业产值19.66亿元,增长 30.2%;林业产值0.19亿元;牧业产值 1.78亿元,增长21.5%。实现增加值12.6亿元,增长7.2%。粮食播种面积43.25万亩,粮食总产11.9万吨,其中夏粮6.67万吨;秋粮5.23万吨。油料播种面积7.4万亩,总产0.92万吨。水果总产45.45万吨。当年完成造林面积4.4万亩,育苗面积0.05万亩,零星植树20万株。畜牧业较快发展。全年肉类产量6438吨,增长21.4%。奶类产量5764吨,增长6.74%;禽蛋产量5200吨,增长26.8%;年末牛存栏2.26万头,猪存栏4.83万头,羊存栏4.27万只,兔存栏24.9万只,家禽存栏30.5万只,水产品产量70吨。特色农业亮点纷呈。全年新建设施大棚2380座,累计达到6600座;一村一品示范村25个,累计达到68个,大棚蔬菜、食用菌栽培、柿饼加工、金银花种植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278公里,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全面开工建设。全县累计投资2558万元,建设饮水工程21处,解决了4.1万人的饮水问题。新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建成农民新居6370户,其中,实施‚三告别‛工程4496户,建成村实现了‚柏油(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卫生计生室、文化图书室、治安调解室、百货小超市、活动广场、绿化美化‛八进村和‚自来水、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卫 生间、互联网、有线电视‛六入户目标,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55.37亿元,增长47.7%,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150.07亿元,增长45.8%。完成工业增加值73.91亿元,增长30.6%,实现销售产值148.9亿元,同比增长52.6%,产销率为99.3%。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8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7户,过20亿元企业5户,过30亿元的3户。园区建设全面加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基本建成,入驻企业6户,实现产值35亿元,被确定为全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和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新民煤化工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建材工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评审已经完成,项目推介成功举行,构筑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工业项目进展顺利。下沟煤矿瓦斯抽放站建成投入运行,180万吨煤制甲醇(含配套煤矿)、小庄煤矿等项目完成投资任务,不饱和树脂、煤炭机械厂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定点、土地预审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原煤总产2559万吨,增长24.1%;发电8.78亿千瓦时、增长4.7倍;果汁产量9612吨,增长34.1%;缸瓦1383万片,增长17.1%;水泥22.0万吨,增长44.1%;混凝土10.5万立方米,增长62.0%;自来水268.5万吨,增长33.1%。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以大佛寺旅游景区开发为龙头,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精心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公刘教稼苑祭祀大殿已经封顶,3 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工程全面建成;侍郎湖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一期和亮化工程已经完工;成功举办了彬县第二届大佛旅游节和第三届柿子节,并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旅游产品推介活动。全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6067万元。我县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称号。体育中心、文化大厦等重点工程启动实施,镇村文化活动场所快速建设。县图书馆图书总藏量8.8万册。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全年实施的5大类32个校建工程完成投资2.9亿元, 教育园区、镇公办幼儿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城乡办学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专任教师1350人,在校学生2.17万人;职业学校1所,专任教师152人,在校学生0.49万人;小学109所(点),专任教师1607人,在校学生2.66万人;幼儿园40所,专任教师361人,学生数1.01万人;初中毕业升学率88.01%。全县高考一本上线275人,二本上线919人,高考上线人数再创新高。2011年荣获‚陕西省首家教育‘双高双普’达标县‛。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中医医院新院区门诊住院楼、县医院培训楼、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楼和永乐、新堡子、车家庄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全面建成,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率先启动,‚十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女两癌筛查、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泛实施,药品‚五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全面推行。现有卫生医疗机构29个,村级卫生室248所,卫生技术人员1851人,医生人数454人,拥有病床1055张。住院分娩率99.6%,4 婴儿死亡率5.1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良好,全县参合率达到95.9%以上,为28.36万人报销医疗费用7400万元,报销比例逐年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1年末五大保险参保人数累计为14.05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3.33万人,养老参保3.61万人,失业参保2.29万人,工伤参保人数3.1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万人。城镇居民1848户4598人、农民7587户2.48万人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达到了‚应保尽保‛目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参保20.07万人,参保率90.8%,当年为3.5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2740万元。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以打造‚关中西北部明珠城市‛和‚咸阳次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大气现代、精致人文、生态特色‛的要求,大力实施城镇开发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县34个市政工程完成投资15.2亿元。集中供热三期、南山排洪渠等工程全面建成,火石咀泾河大桥拓宽改造、紫薇山生态公园、滨河大道等项目进展顺利,泾河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全县60多幢高层拔地而起,城区面积扩展到1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扩增到10万人。全县64项小城镇建设工程完成投资6.83亿元。其中,《新民省级重点示范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新区建设全面拉开,4大类23个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北极镇以建设市级示范镇为契机,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为打造区域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龙高、义门、香庙等10个镇(社区)38幢农民住宅楼建设加速推进,小城镇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目标,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村城市化管理,成功承办了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创造的‚彬县管理模式‛在全省得到普遍推广。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40.4%。
总结分析‚十一五‛以来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随着我县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十一五‛以来,全县常住人口达到32.67万人,城镇人口11.8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已达7万人。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及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业,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农村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镇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 6 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年来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二、差距和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难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统筹考虑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从体制上求创新、机制上求突破,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产业、统筹资源等,7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成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215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60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2011年为3.26:1。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镇。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镇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靠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中央、省投入‚三农‛资金越来越多,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加之县级财力有限,配套不够,造成对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尽 8 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是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镇学校班额超编严重。农村校点较多,但教学条件不如城镇,生源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拉大,素质高些的教师多数不愿在农村执教,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入学率普遍低于城镇水平。公共卫生资源分配滞后,公共卫生资源过多地投向城镇,农村卫生设施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医疗器械和医务人员培训机会,导致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农村、边远地区或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仍未改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较为突出,农民就近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动物疫病防控、卫生安全、产品安全监管不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处置;文化方面,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自发组织的集会、庙会、传统节日活动等,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与县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存在较大差距。
五是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上的差距。受金融危机影响,一方面,城镇就业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随着科技水平、农业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农民‚隐性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季节性失业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又无一技之长,很难在社会上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而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向城市看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个模式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必须走出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发展规划不统筹。集中表现在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单项工作的年终进度,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工作上缺乏依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由于整体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难配套。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善。存在重城市总体规划,而忽视城乡统筹规划,尤其是专业规划与村居规划不配套。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突出表现在支持集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乡镇拿不起,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间投资进来少;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 10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投资渠道十分单一,除国家投资以外,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基本上没有负担。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总体监督考核有效机制,协调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也是我县参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开放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县实现进位争先、提速增量、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县区差距的关键五年。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县今后一段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作指导转变,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产业、人口等布局;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支撑,统筹城乡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繁荣,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目标任务:到2015年,基本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进一步缩小,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公共服 11 务。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布局更加协调,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全县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占有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22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7%。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和12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调整到3.2:1。
——城乡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县逐步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居民点,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四级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基本形成。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公共汽车,县城公交向重点镇延伸;全面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城乡居民全部用上安全饮用水;宽带网络覆盖全市农村;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一池三改‛(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灶)全面推广,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逐步实现重点镇和农村新社区(中心村)集中供气、供暖。
——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科技、教育、卫生、文体服务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高标准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 12 育,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初步建立;以乡(镇)村文化阵地为重点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城乡社会保障更加健全。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基本形成项目较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民生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四、工作重点
现阶段,彬县已初步形成了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优势互补的发展趋势,具备了‚一中心,全区域发展‛,城乡由‚二元‛向‚一体‛转变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一)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建立完善城乡经济发展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一是推进产业布局区域化。以特色资源和专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能源化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二是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化。加快建设县城新区、朱家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区、新民煤化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景村食品工业园区,使其成为产业集聚的优良平台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三是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区域性要素市场,促进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加速流动、高效配置。四是大力发展乡(镇)域经济。把乡(镇)13 域经济发展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进一步拓宽发展领域、激活发展主体、创新发展方式,加大促强扶弱力度,靠强乡镇的支撑和带动,促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二)城乡建设管理一体化。一是建立布局合理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科学规划,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从而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优化城乡互动的产业形态,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空间。编制中心城区、重点镇、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扶持重点镇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新社区。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系。搞好‚城中村‛改造和新型社区建设;按照社区属地化、网格化管理要求,逐步建立社区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市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镇执法、环卫保洁、园林绿化、道路养护等工作。按照‚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要求,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基本实现‚三清(清理土堆、粪堆、垃圾堆)四改(改路、改水、改厕、改线)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城镇联网对接,构建便捷畅通的城乡交通骨架网络和通讯网络;加快城市公交、供气供暖、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系。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农村初中教育向重点镇集聚,农村小学、幼儿教育向农村新社区(中心村)集聚。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城市医院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整合社会文体资源,健全城乡文化服务网络,抓好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文化艺术培训辅导为重点的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构建适应市场、面向群众的科技推广体系。五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扎实开展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快文明和谐新农村建设。六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低点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健全完善就业、养老、医疗、住 15 房、救助、教育、文体、环保、安全、权益等民生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保障一年更比一年好。加快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县、乡镇(街道)、村三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互联,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和各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坚持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形成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和以‚新农合‛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以货币直补为特点的保障机制,解决包括‚城中村‛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困难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大病补助标准和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以就业促救助,加快解决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逐步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救助力度,使城乡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以‚平安彬县‛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教育预防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机制,16 为城乡居民提供和谐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落实好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拓宽群众意愿诉求渠道。
(五)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一是建立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体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加快主干河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二是建立一体化的污染治理体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加大现有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坚决关停土小企业,切实抓好大气、水体污染防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抓好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区域‚大循环‛。三是建立一体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的原则,探索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走污染治理市场化的路子。整合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助资金,多层次、多渠道筹措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五、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的先导作用。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思路,精心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严格按城乡一体化规划推进城乡建设和发展。
(二)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领导责任。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县上建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17 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导和协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二是制订工作规划。要结合实际,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吸取各方面意见,制订《全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目标任务。三是实行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大胆创新,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坚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四是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
(三)加快构建有利于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经营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管理服务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服役退伍、文化教育等城乡差别,使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待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不断加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财政城乡全覆盖。四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18 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保障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乡镇的信贷投放,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和资金互助组织。五是深化农村经营方式改革。发挥龙头企业、经营实体、各类协会、社区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作用,积极发展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六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计划、规划、国土、建设、城管、环保、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积极有序地改革乡镇行政管理制度,强化行政管理统筹,降低行政成本,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相适应。
第五篇:2011第二季度末思想汇报:坚持科学发展观
尊敬的党支部: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知道,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这是一个重大的改观,在这个构建和谐社会的时期,充分重视人,和人性的发展,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否定和超越,本质上体现着对人的生存境况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作用的重视。由于人可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理解,故以人为本的观念兼含有以社会的人或作为群体的人为本位和以个体的人为本位两重含义。
马克思主义倾向于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群体去理解人。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以全人类的解放为奋斗目标。他批判地继承、发展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为基础,把抽象的、孤立的、非历史的人科学地还原为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人。在他看来,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因而,作为以生产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的以人为本,是中国***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党中央从国情出发,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布局。党的十六大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党的十六大以后,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三位一体”的布局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个创新。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部署,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好又快的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不断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道德引导和智力支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评价。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二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十七大报告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里把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并列,丰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改革开放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着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相信,中国的将来,将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越来越好,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
汇报人:
2011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