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芜湖县城乡教育一体化调研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芜湖县城乡教育一体化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通过发展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并特别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进一步加快芜湖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近,教育局领导班子采取集体或单独调研方式,随机抽取了我县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校,其中城区初中1所、小学1所,乡镇初中5所、小学6所,通过调查问卷、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芜湖县教育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我县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一)统筹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在需要。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事关民计民生、事关改革与发展的大事。只有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才能促进全县教育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高质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
(二)统筹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县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加速率先崛起,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科学发展观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教育实现城乡一体化以适应新的建设规划和产业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统筹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全面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建设和谐文明芜湖县的迫切需要。发展经济与建设和谐社会,都有赖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县教育发展由于受城乡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影响,一直存在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问题,使不同群体受教育的层次、质量存在差别。要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建设和谐文明的芜湖县迫切需要统筹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二、现状与成效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先后制定并实施了《芜湖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县深化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芜湖县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管理办法》、《关于促进全县教育人才成长的指导意见》、《芜湖县2008-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芜湖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举措,全面提高了教育现代化水平。全县教育系统干部、教职工也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高标准均衡发展、实施高水平素质教育,促进了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有效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落实
2007年,县财政设立资金专户,学校公用经费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2008年,我县农村中小学中央、省补助公用经费1499万元,实际拨付资金1499万元,并及时足额拨付到校。2008年,我县按省定标准补助公用经费,所有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校。
为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使用,我县强化预算编制管理,学校预算编制严格按照“两上两下”的要求进行编制。县财政、教育部门在编制经费预算时,充分体现教育均衡发展原则,经费安排上突出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及中小学改制学校倾斜,并确保资金全额用于教育。
2、全面落实补助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政策
2008年,我县共补助农村贫困寄宿生760人,其中小学160人,初中600人。全年共安排补助资金53万元,通过县、镇财政补贴到农民资金专户,实行“一卡通”发放。
3、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为加强对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的管理,努力推进校舍维修改造及安全工作,我县制定了《芜湖县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管理办法》,全县城乡学校一盘棋,严格实行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县教育局和各学校均建立了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和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台帐,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4、强化城乡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义务教育学校以教师继续教育为抓手,以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为核心,以教科研为平台,积极开展各项培训、教育活动,提高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整体素质。2008年,以“备好课”为主题,第三轮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启动,教师参学率达100%。
5、加强校际教师交流,优化、均衡配置教师资源
通过政策引导、措施保障、统筹规划、城乡互动,促进了我县教师资源由县城学校向农村学校、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的合理流动,打破了教育人才管理僵局,使全县教育人才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工作活力明显增强,进一步提高了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6、对全县教育布局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
出台了《芜湖县2005-2010年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经过几年的布局调整,我县中小学由2005年的中心学校19所、村完小53所、教学点41所、初中17所、九年制学校3所优化为2008年的中心学校17所、村完小31所、教学点32所、初中14所、九年制学校5所。通过布局调整、校舍维修改造、学校标准化建设,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教育均衡得到进一步推进。
7、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
2008年我县19所学校(其中小学13所、初中4所、九年制学校2所)通过努力,基本达到省颁标准化要求。
8、全面规范办学行为
自2003年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来,我县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2006年以来,我县将省示范高中的统招指标全部切块分解到各生源学校,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县教育局每两年一轮的初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都是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为加强收费管理,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每年春、秋的开学工作检查中,县教育局都要把教育收费作为检查的重点内容。今年3月份,县监察局、发改委联合开展了全县中小学收费专项督查,通过努力,我县学校基本杜绝乱收费现象。
三、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我县义务教育在稳步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四个不均衡”:
(一)办学条件不均衡。
1、乡镇学校与城区学校在校舍建设方面存在差距。
2、在教学设施设备方面存在差距。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乡镇学校特别是村小的教学设施设备存在陈旧、质差且功能低的问题。
(二)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
1、乡镇教师总体存在“总量有缺口,学科不合理”问题。教师总量递减加速,临聘教师日渐增多。
2、乡镇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转正民师过多。
3、乡镇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调查中还发现,乡镇学校专业教师除配备不足外,还存在大部分专业教师兼任多个学科教学工作的情况。
4、乡镇教师教科研水平较低。农村学校承担县级以上研究课题取得科研成果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与县城学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原因分析:
1、乡镇学校由于生源分散,教学班少,一些学校出现“整体余编、结构性缺编”的问题。
2、近年来,我县虽然都有进编教师的安排,但数量有限,仍然是杯水车薪。
3、工作生活环境的差距,造成优秀教师的流失。再加之乡镇学校规模小,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开展起来较为困难,且处于较低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教科研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三)教育质量不均衡。
1、教学质量方面。根据调查,以初中、小学期末检测为例,县城学校合格率、优秀率均高于乡镇学校
2、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方面以及参加艺体竞赛和学科竞赛获奖方面普遍高于乡镇学校。
3、校本课程开发滞后。
原因分析:
1、由于乡镇学校教师配置紧张,除主要学科配备教师,其它学科多为兼职,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辅导员等没有专职教师,造成活动开展起来困难。
2、乡镇教师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等方面与城区教师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且参加培养培训的机会少,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技巧。
3、乡镇学校受场地、设施设备等限制,无法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及特色教育活动。
4、其它原因。城区学校生源素质高,乡镇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城区教育环境优良,特别是学生家长对全方位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视程度高于乡镇学生家长。
(四)城乡学校管理水平不均衡。
四、建议及对策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辩证的过程。办学条件均衡是基础,师资均衡配置是关键,教育质量均衡是中心,管理均衡是突破口。
(一)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乡镇学校现代化水平。
1、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县党政领导对教育工作重视,健全完善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定期专题议教机制,县人大、县政协定期视察教育制度,推动工作措施落实。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并加大督导力度。
2、强化职责、加大投入。进一步强化县、镇两级政府职责,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建立高效、便捷的经费拨付渠道,统筹安排使用经费。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要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提升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的水平,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
1、实行乡镇教师优先配置,及时调整编制,统筹解决乡镇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补充不足等问题。着重解决乡镇学校英语、信息技术及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调整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逐步满足各个学校对专业教师的需求。
2、加强乡镇教师的培养培训,从政策、经费等方面对乡镇教师培养培训给予大力支持,深入开展“城县支援乡镇、强校支援薄弱校”活动,通过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带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不断提高乡镇教师待遇。设立乡镇教师津贴,从职称评聘、评优选模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1、要牢固树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把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上,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还要培养高尚的品质、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
2、农村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保证课程计划的落实,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不挤占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和社会实践等课时。
3、农村学校要克服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带来的困难和问题,要在深化教育内涵发展,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上下功夫,想招法。要以质量为中心,挖掘特有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强化学校管理,推动教育的科学发展。
1、加强对农村学校领导班子的培养培训,建立城乡学校干部定期交流制度,尽可能多的为乡镇学校领导学习先进地区、学校的管理经验创造条件。
2、做好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配备工作,注重校长的选拔和培养,不断打造教育管理品牌,引领学校健康发展。
3、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和教学指导体系,完善教师聘任制、教职工职级制、校长职级制和教育干部选拔任用等制度。
统筹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评价观,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师资水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动全县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第二篇: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一体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彬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通过对近年来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的症结,并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四增目标‛(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发展增速、实力增强),实施‚四大战略‛(工业立县、项目带动、民营崛起、科教兴彬),发展‚五大产业‛(能源化工、特色农业、商贸流通、劳务输出、观光旅游),加快‚三化进程‛(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06.1亿元,增长23.3%,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77.24亿元,增长28.8%;第三产业增加值16.27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比重为12:73:15。人均生产总值32737元,增长33.4%(现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9.8%,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99亿元,增长29.0%,其中:农业产值19.66亿元,增长 30.2%;林业产值0.19亿元;牧业产值 1.78亿元,增长21.5%。实现增加值12.6亿元,增长7.2%。粮食播种面积43.25万亩,粮食总产11.9万吨,其中夏粮6.67万吨;秋粮5.23万吨。油料播种面积7.4万亩,总产0.92万吨。水果总产45.45万吨。当年完成造林面积4.4万亩,育苗面积0.05万亩,零星植树20万株。畜牧业较快发展。全年肉类产量6438吨,增长21.4%。奶类产量5764吨,增长6.74%;禽蛋产量5200吨,增长26.8%;年末牛存栏2.26万头,猪存栏4.83万头,羊存栏4.27万只,兔存栏24.9万只,家禽存栏30.5万只,水产品产量70吨。特色农业亮点纷呈。全年新建设施大棚2380座,累计达到6600座;一村一品示范村25个,累计达到68个,大棚蔬菜、食用菌栽培、柿饼加工、金银花种植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278公里,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全面开工建设。全县累计投资2558万元,建设饮水工程21处,解决了4.1万人的饮水问题。新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建成农民新居6370户,其中,实施‚三告别‛工程4496户,建成村实现了‚柏油(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卫生计生室、文化图书室、治安调解室、百货小超市、活动广场、绿化美化‛八进村和‚自来水、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卫 生间、互联网、有线电视‛六入户目标,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55.37亿元,增长47.7%,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150.07亿元,增长45.8%。完成工业增加值73.91亿元,增长30.6%,实现销售产值148.9亿元,同比增长52.6%,产销率为99.3%。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8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7户,过20亿元企业5户,过30亿元的3户。园区建设全面加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基本建成,入驻企业6户,实现产值35亿元,被确定为全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和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新民煤化工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建材工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评审已经完成,项目推介成功举行,构筑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工业项目进展顺利。下沟煤矿瓦斯抽放站建成投入运行,180万吨煤制甲醇(含配套煤矿)、小庄煤矿等项目完成投资任务,不饱和树脂、煤炭机械厂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定点、土地预审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原煤总产2559万吨,增长24.1%;发电8.78亿千瓦时、增长4.7倍;果汁产量9612吨,增长34.1%;缸瓦1383万片,增长17.1%;水泥22.0万吨,增长44.1%;混凝土10.5万立方米,增长62.0%;自来水268.5万吨,增长33.1%。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以大佛寺旅游景区开发为龙头,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精心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公刘教稼苑祭祀大殿已经封顶,3 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工程全面建成;侍郎湖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一期和亮化工程已经完工;成功举办了彬县第二届大佛旅游节和第三届柿子节,并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旅游产品推介活动。全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6067万元。我县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称号。体育中心、文化大厦等重点工程启动实施,镇村文化活动场所快速建设。县图书馆图书总藏量8.8万册。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全年实施的5大类32个校建工程完成投资2.9亿元, 教育园区、镇公办幼儿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城乡办学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专任教师1350人,在校学生2.17万人;职业学校1所,专任教师152人,在校学生0.49万人;小学109所(点),专任教师1607人,在校学生2.66万人;幼儿园40所,专任教师361人,学生数1.01万人;初中毕业升学率88.01%。全县高考一本上线275人,二本上线919人,高考上线人数再创新高。2011年荣获‚陕西省首家教育‘双高双普’达标县‛。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中医医院新院区门诊住院楼、县医院培训楼、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楼和永乐、新堡子、车家庄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全面建成,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率先启动,‚十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女两癌筛查、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泛实施,药品‚五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全面推行。现有卫生医疗机构29个,村级卫生室248所,卫生技术人员1851人,医生人数454人,拥有病床1055张。住院分娩率99.6%,4 婴儿死亡率5.1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良好,全县参合率达到95.9%以上,为28.36万人报销医疗费用7400万元,报销比例逐年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1年末五大保险参保人数累计为14.05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3.33万人,养老参保3.61万人,失业参保2.29万人,工伤参保人数3.1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万人。城镇居民1848户4598人、农民7587户2.48万人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达到了‚应保尽保‛目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参保20.07万人,参保率90.8%,当年为3.5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2740万元。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以打造‚关中西北部明珠城市‛和‚咸阳次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大气现代、精致人文、生态特色‛的要求,大力实施城镇开发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县34个市政工程完成投资15.2亿元。集中供热三期、南山排洪渠等工程全面建成,火石咀泾河大桥拓宽改造、紫薇山生态公园、滨河大道等项目进展顺利,泾河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全县60多幢高层拔地而起,城区面积扩展到1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扩增到10万人。全县64项小城镇建设工程完成投资6.83亿元。其中,《新民省级重点示范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新区建设全面拉开,4大类23个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北极镇以建设市级示范镇为契机,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为打造区域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龙高、义门、香庙等10个镇(社区)38幢农民住宅楼建设加速推进,小城镇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目标,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村城市化管理,成功承办了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创造的‚彬县管理模式‛在全省得到普遍推广。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40.4%。
总结分析‚十一五‛以来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随着我县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十一五‛以来,全县常住人口达到32.67万人,城镇人口11.8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已达7万人。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及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业,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农村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镇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 6 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年来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二、差距和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难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统筹考虑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从体制上求创新、机制上求突破,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产业、统筹资源等,7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成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215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60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2011年为3.26:1。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镇。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镇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靠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中央、省投入‚三农‛资金越来越多,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加之县级财力有限,配套不够,造成对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尽 8 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是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镇学校班额超编严重。农村校点较多,但教学条件不如城镇,生源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拉大,素质高些的教师多数不愿在农村执教,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入学率普遍低于城镇水平。公共卫生资源分配滞后,公共卫生资源过多地投向城镇,农村卫生设施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医疗器械和医务人员培训机会,导致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农村、边远地区或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仍未改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较为突出,农民就近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动物疫病防控、卫生安全、产品安全监管不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处置;文化方面,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自发组织的集会、庙会、传统节日活动等,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与县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存在较大差距。
五是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上的差距。受金融危机影响,一方面,城镇就业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随着科技水平、农业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农民‚隐性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季节性失业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又无一技之长,很难在社会上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而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向城市看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个模式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必须走出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发展规划不统筹。集中表现在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单项工作的年终进度,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工作上缺乏依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由于整体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难配套。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善。存在重城市总体规划,而忽视城乡统筹规划,尤其是专业规划与村居规划不配套。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突出表现在支持集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乡镇拿不起,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间投资进来少;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 10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投资渠道十分单一,除国家投资以外,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基本上没有负担。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总体监督考核有效机制,协调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也是我县参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开放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县实现进位争先、提速增量、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县区差距的关键五年。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县今后一段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作指导转变,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产业、人口等布局;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支撑,统筹城乡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繁荣,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目标任务:到2015年,基本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进一步缩小,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公共服 11 务。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布局更加协调,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全县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占有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22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7%。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和12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调整到3.2:1。
——城乡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县逐步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居民点,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四级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基本形成。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公共汽车,县城公交向重点镇延伸;全面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城乡居民全部用上安全饮用水;宽带网络覆盖全市农村;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一池三改‛(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灶)全面推广,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逐步实现重点镇和农村新社区(中心村)集中供气、供暖。
——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科技、教育、卫生、文体服务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高标准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 12 育,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初步建立;以乡(镇)村文化阵地为重点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城乡社会保障更加健全。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基本形成项目较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民生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四、工作重点
现阶段,彬县已初步形成了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优势互补的发展趋势,具备了‚一中心,全区域发展‛,城乡由‚二元‛向‚一体‛转变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一)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建立完善城乡经济发展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一是推进产业布局区域化。以特色资源和专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能源化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二是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化。加快建设县城新区、朱家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区、新民煤化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景村食品工业园区,使其成为产业集聚的优良平台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三是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区域性要素市场,促进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加速流动、高效配置。四是大力发展乡(镇)域经济。把乡(镇)13 域经济发展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进一步拓宽发展领域、激活发展主体、创新发展方式,加大促强扶弱力度,靠强乡镇的支撑和带动,促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二)城乡建设管理一体化。一是建立布局合理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科学规划,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从而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优化城乡互动的产业形态,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空间。编制中心城区、重点镇、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扶持重点镇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新社区。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系。搞好‚城中村‛改造和新型社区建设;按照社区属地化、网格化管理要求,逐步建立社区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市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镇执法、环卫保洁、园林绿化、道路养护等工作。按照‚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要求,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基本实现‚三清(清理土堆、粪堆、垃圾堆)四改(改路、改水、改厕、改线)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城镇联网对接,构建便捷畅通的城乡交通骨架网络和通讯网络;加快城市公交、供气供暖、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系。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农村初中教育向重点镇集聚,农村小学、幼儿教育向农村新社区(中心村)集聚。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城市医院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整合社会文体资源,健全城乡文化服务网络,抓好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文化艺术培训辅导为重点的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构建适应市场、面向群众的科技推广体系。五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扎实开展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快文明和谐新农村建设。六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低点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健全完善就业、养老、医疗、住 15 房、救助、教育、文体、环保、安全、权益等民生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保障一年更比一年好。加快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县、乡镇(街道)、村三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互联,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和各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坚持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形成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和以‚新农合‛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以货币直补为特点的保障机制,解决包括‚城中村‛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困难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大病补助标准和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以就业促救助,加快解决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逐步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救助力度,使城乡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以‚平安彬县‛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教育预防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机制,16 为城乡居民提供和谐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落实好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拓宽群众意愿诉求渠道。
(五)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一是建立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体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加快主干河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二是建立一体化的污染治理体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加大现有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坚决关停土小企业,切实抓好大气、水体污染防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抓好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区域‚大循环‛。三是建立一体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的原则,探索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走污染治理市场化的路子。整合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助资金,多层次、多渠道筹措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五、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的先导作用。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思路,精心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严格按城乡一体化规划推进城乡建设和发展。
(二)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领导责任。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县上建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17 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导和协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二是制订工作规划。要结合实际,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吸取各方面意见,制订《全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目标任务。三是实行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大胆创新,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坚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四是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
(三)加快构建有利于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土地流转经营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管理服务机制,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服役退伍、文化教育等城乡差别,使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待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不断加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财政城乡全覆盖。四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18 加快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保障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乡镇的信贷投放,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和资金互助组织。五是深化农村经营方式改革。发挥龙头企业、经营实体、各类协会、社区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作用,积极发展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六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计划、规划、国土、建设、城管、环保、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积极有序地改革乡镇行政管理制度,强化行政管理统筹,降低行政成本,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相适应。
第三篇: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
文网
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2010-06-29 18:56:5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2)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要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互利双赢的发展格局,促进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均衡发展,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调研课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解决**区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总结和分析城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全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区城乡教育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教育,底子薄,发展快,有特色。70年代,建区之初,只有厂子弟中学一所单设初中,戴帽初中2所,当时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不但在老重庆的9个区垫底,即使在原来的重庆8县,现在的渝西地区也是垫底。
1994年顺利通过四川省“两基”检查验收,成为重庆市第二个“两基”、“普实”合格区县;2001年获市“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3年通过了市政府“两基”复查验收,成为全市第二个普及义务教育先进区;先后被评为重庆市“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单位。从1997年秋季开始,我区实行6周岁儿童
全部就近入学,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入初中,并依法对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管理,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全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一直为100%,初中辍学率已经控制在1%以内。教育质量稳步上升。
2005年,在全市率先实行了高中阶段免试入学制度。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及。2006年成功创建了1所市级重点中学,并于2007年4月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重点中学。
目前,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24所,其中市级重点高完中1所,中职学校2所,初中2所,小学8所,幼儿园11所。在校学生10999人,在职教职工578人,其中专任教师506人,高级职称37人,中级职称209人。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以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龙头,以实行义务教育均衡投入政策为重点,以完善人事分配制度为突破口,以改革办学体制为依托,有效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1.充分发挥了教育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一是规划先行。2007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07——
2020)编制,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目标明确。提出于2012年前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实现区域内教育发展均衡化;到2020年前,形成与20万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全部城市化的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发展实现标准化、优质化、均衡化。三是保障有力。将投资6亿元,在土地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保证教学用地,改、扩建14所中小学和15——20所幼儿园。该规划一并纳入《**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体制。一是统一经费标准。确保教育投入,自2007年起,我区在全市率先打破按城市、城镇、农村类别安排经费的做法,实行均衡安排中小学拨款。全区所有中小学均按统一标准安排经常性运
行经费,2008年,按小学每生675元,初中每生1010元安排经常性运行经费。二是倾斜薄弱学校。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校舍维护、电教教仪和图书配备、教师培训等专项经费安排方面非常重视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倾斜,逐步缩小农村与城镇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弥补历史欠账。三是帮扶弱势群体。通过实施“贫困生救助”工程,自2005年以来我区没有出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现象。2007年安排经费50余万元,通过“两免一补”、“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女童补助”、“边远学生午餐、交通补助”等项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救助,求助面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0%以上。从2008年秋季新学期起,对**户籍学生就读区内中职学校免除学费。3.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师资保障机制。一是消除城乡教师待遇差距。农村中小学教师每月还可得到午餐、通讯、交通等补助,部分农村教师的收入甚至高过城市教师。二是建立城乡学校之间
教师交流机制。三是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教师人均经常性培训经费每年不低于200元,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4.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新机制。从2006年秋季起,**区在全市率先按照“一校两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原则,推行城乡学校“捆绑式”办学模式,构建起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机制。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
二、存在的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用“三把尺子”衡量**教育,把教育放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和框架中来分析,我们发现,**教育还存在一些有
第四篇:坚持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妇幼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永靖县妇幼保健站
范仲彤
【摘要】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妇幼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每一名妇幼卫生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贯彻 “一法两纲”,把 “三个降低”作为妇幼卫生工作的核心;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构建 “医务工作者—患者—患者亲属”三方互动的、和谐的诊疗工作模式 ;努力打造 “妇幼保健”服务品牌;培养适应新形势的专业技术队伍;培养一支服务型管理队伍;准确定位发展方向等八个方面是妇幼保健机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妇幼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点。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妇幼卫生;事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特征,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突出要求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医疗卫生是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核心以及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使公共卫生成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基石,妇幼卫生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面广、工作难度大,其发展模式必
农村的村卫生室配置妇幼卫生人员并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在城市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以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为契机,为妇幼保健机构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机制,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依托妇幼保健机构,深入开展 “医院—社区—家庭”三联动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家庭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家庭成员间有义务进行相互的健康监测,护送家庭成员及时就医救护,接受社区健康科普知识的培训,使家庭成员间关系更加和谐,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社区卫生服务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性公益事业,使辖区居民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把妇幼保健服务融入社区,既要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立体、全方位的功能,又必须从保障健康出发,发挥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及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功能。把妇幼保健技术服务与社会基层卫生服务、群体服务与个体服务、健康教育与保健指导、一般生理服务与心理服务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妇幼卫生服务的内涵。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是“传播健康知识、解除群众疾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期望寿命”的天使,健康科普进入社区、家庭,群众就知道了何时就医、如何防病,形成了一个治病、防病的良性机制,在所管辖的范围内出诊、巡诊,向医院及时转诊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患者,使患者得到及时的
务,达到全民族范围内的健康促进。
4、构建“医务工作者—患者—患者亲属”三方互动的、和谐的诊疗工作模式
“医务工作者—患者—患者亲属”三方互动的、和谐的诊疗工作模式,有利于维护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医患之间发生纠纷时,患者的亲属参与往往使
纠纷更加复杂,让患者亲属参与诊疗的全过程,增加了医疗工作的透明、诚信、和谐,诊疗工作不再是医护人员垄断的行为,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合法权益,使患者及其亲属更加理性化,医护人员更加人文化,使诊疗工作更有利于患者的康 复。
5、努力打造“ 妇幼保健”服务品牌
构建妇幼卫生独有的服务品牌,医护人员是医疗卫生服务产品的制造者,通过精心生产、精心培育、精心经营、精心管理、精心推销,实现产品的价值。在实践中,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于产品的制造者,它不是一般的产品,是一种服务于公益事业的产品,检验这种产品的质量决定于群众的满意度。这要求产品的制造者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
首次接诊的医护人员是产品的推销者,患者是受益者,产 品的质量要体现在工作实践中,贯彻在诊疗过程中,患者的信任程度决定患者的选择权,服务产品的推销程度决定医务人员
还很传统,没有经过管理专业全面系统培训,目前我国的人事体制、分配体制还很滞后,没有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管理者的工作水平、工作能力与被管理者接近,造成被管理者心 理不平衡、不服气,长期有积怨、有隔阂,在工作中容易产生矛盾,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激化,甚至发生严重后果。首先要弱化管理者传统官本位的监管行为,要强化管理队伍为员工服务的意识,发达国家的管理者每天站在大门口列队欢迎员工上班、欢送员工下班,充满了以人为本的氛围,而我们国家行业单位管理者传统管理模式就是监管,不适宜社会发展进步 的要求,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管理者要具有先进的管理 理念和过硬的思想作风,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较强的社会活动 能力和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要具有感召力、凝聚力,要有形象表率作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条例,要处在员工的监督之下,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计划性和预测性要强,要建立起节 约型循环型的管理机制。管理者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员工,要抚慰员工、激励员工,发挥员工的最大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事业心,管理者的核心是增强服务意识,管理者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构建现行被动的检查、监督、监管、处罚、训斥管理模式向积极主动的抚慰、激励、素质、文明、和谐的管理模式转变,是管理者的根本转变,形成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
第五篇:实践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一体化
实践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一体化
(诸城市委组织部 谷宏伟李长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如何因地制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各级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山东省诸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体制机制,把农村社区化建设作为切入点,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开辟出了一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统筹工农互补共融,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该市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狠抓县域内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县域工业依靠支柱产业拉动、支柱产业由骨干企业体现、骨干企业靠知名品牌支撑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目前,以中纺金旭、德利源为主的“纺织城”,以福田汽车为主的“汽车城”,以桑莎、新郎为主的“服装城”和以外贸、得利斯为主的“食品城”四大工业城已初具规模。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和机械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利税已占到诸城工业的80%以上。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实缴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08家、75家、28家,有9家进入国家大型工业企业行列;拥有国家级品牌36个、省级品牌80件,品牌拥有量居全省县级之首。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 融合工业与农业,改变工业和农业分离的格局是破解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一大措施。近几年,为加快扩张现有龙头企业、培植发展新的龙头企业,该市从土地、资金、税收、加工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目前,全市已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0家,其中潍坊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数量和综合实力均列全省各县市区首位。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全市90%的农产品得到了就地加工转化,带动了22万户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90%。全市培育起肉鸡加工、生猪加工等十大产业,形成了年加工肉鸡1.2亿只、生猪650万头、瓜菜90万吨、粮油80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8年,农业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民实现收入370亿元,其中纯收入46.4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形成了工业带动农业、农业支持工业、一、二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推动二三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是该市为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另一重要举措。诸城市把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有条件的城区企业将生产链条延伸到农村;镇村主动承接城区大企业的转移,积极融入工业主导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配套协作项目,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目前,该市已有100多家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镇村为城区骨干企业配套的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00多家,有10万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了工人。全市已发展起汽车、食品、纺织服装、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以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木器家具等潜力产业。工业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群体支撑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带动全市70%的村(居)、80%的企业协作配套。目前,该市8处乡镇(街道)建起了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培育发展起了密州花卉、林家村辣椒、桃园花生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建设了辛兴、昌城、舜王等特色物流园区。
二、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围绕构建以中心城区——乡镇(街道)驻地——农村社区中心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山东省诸城市统筹搞好中心城区、13处乡镇(街道)驻地、208个农村社区中心村系统规划建设,初步实现了道路、供水、供气、供热、治污、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城乡联网,城乡“联通”使诸城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同质生活。该市先后投资12亿元,完成了对境内国省道、城区主要道路的拓宽改造,城区与周边乡镇全部实现了一级路连接,乡镇与乡镇之间基本实现了二级道路连接;投资10亿元,加快实施村村通柏油路工程,新修农村公路2385公里,柏油路通村率达到100%。延伸现有22条客运线路,新开辟6条线路,使该市208个农村社区中心村全部实现了通客车。树立“大水务”观念,组建水务集团,整合全市饮用水资源,扩大龙光山水、康源两大城市水厂的供水范围,建设乡镇自来水供应站和村级自备水源,加快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自来水村庄普及率达到了100%。推行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以循环水技术为主,地源热泵技术为辅,形成了从市区到乡镇的网络状供热管网。在此基础上,该市与中石化天然气总公司合作,启动了天然气长输管线建设工程,3年可实现城乡供气管网全覆盖。依托金安、恒阳、同路、龙光、良丰热电五大热源,加快城乡供热管网建设,并开始规划建设8处乡镇热源,5年可基本实现城乡集中供热。为建设城乡一体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该市通过BOT运作方式和发行治污减排债券,融资11亿元,先后建成了舜河、银河两大城区污水处理厂并正常运营,开工建设了5处乡镇污水处理厂和5处乡镇输污管线,城乡污水可基本实现集中处理,全面改善了城乡生活环境。大力发展“数字诸城”,建成了全省县级唯一的覆盖全市所有村庄的智能化治安防控网络,光缆传输网和宽带网、警务监控系统已经覆盖全市,数字技术在诸城得到广泛应用,为统筹城乡发展铺设了“信息高速公路”。
三、统筹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该市在农村全面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建设与服务。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2008年6月,该市规划建设的208个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运行,农村社区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对全市村庄的覆盖。为强化服务功能,该市在每个农村社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一个办事服务厅和若干个服务站室,同时在每个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越来越多的部门、单位通过农村社区这个平台找到了深入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形成了靠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机制。社区通过引导村民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规范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生产性服务,以及开展便民超市、农资超市、便民食堂、代办代收有关证件费用等市场化便民服务,整合了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推动了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医疗、养老、低保、救助、警务、农技、防疫等基本的公共服务,实现了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该市还加大对社区中心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城中村建设与改造,有序推进撤村建居步伐,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周边村的群众向社区中心村融合聚集。目前,该市已有十几个社区的农民开始了向中心村聚集的步伐。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统筹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成熟发展。出门走路不到10分钟就来到设施齐全的社区医院,吃完饭还可以到社区文化广场健身、跳舞,在诸城已成为现实。
四、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推进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该市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努力构筑城乡联动、纵横辐射的市、乡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首先加大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该市设立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投资600万元购置图书,镇村配套基础设施,建成了233处城乡社区图书室;投资8000万元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入村率达到100%;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市、乡(镇)、村三级远程教育站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乡镇(街道)全部规划建设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其中多数达到800平方米以上。村级主要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文化大院,全市208处农村社区全部建立了文化大院,建成社区图书室233处、阅览室380多处,配备图书120万册,配齐了文体活动设施,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文化生活乏的问题。其次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的“四馆”、“三园”、“两大工程”、“一节”,构成了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基本框架。“四馆”就是建设新博物馆、名人馆、常山民间艺术收藏馆和超然台博物馆;“三园”就是建设体育公园、龙骨涧国家地质公园,改造恐龙公园;“两大工程”就是名人故居(旧居)修复工程、汉王山遗址和韩信坝等名胜古迹恢复重建工程;“一节”就是筹办大舜文化节。在此基础上,整合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形成了“两大公共文化长廊”,即以“龙骨涧国家地质公园-恐龙公园-恐龙博物馆”为主线的恐龙文化长廊和以“大舜苑-潍河公园-刘墉祖居万亩板栗园-烧烤文化园-体育公园-超然台-王尽美纪念馆-常山民间艺术收藏馆”为主线的大舜文化长廊。再次依托社区文化活动阵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电影公司和艺术团的人才、资源优势,组织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让公共文化贴近百姓、服务农民。全市现已组建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等各类民间文艺队伍600多支,举办各种演出、展览5000多场次,累计有50多万群众观看了演出、展览,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乡风文明。
五、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城乡劳动保障一体化。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就无法稳定,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该市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将劳动保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全力向农村倾斜,全力向农民倾斜,不断扩大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覆盖面。一是健全完善城乡就业互动平台,努力实现城乡就业服务机构一体化。建立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以乡镇(街道、开发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中心为支撑,以20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点的三级服务网络,形成城乡一体、三级联动、信息互通、服务便捷、规范有序的统筹城乡就业机制。二是健全完善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努力实现城乡就业信息一体化。市人力资源市场通过劳动保障信息网向各乡镇(街道)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中心、各社区服务站及时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形成统一开放、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今年以来,已有147家企业通过信息库发布各类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15951人。三是健全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就业培训一体化。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依托诸城高级技工学校等机构,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近3年来,通过培训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2.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万人。四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实现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实现参保人数和保险费同步增长。目前,全市累计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64578人,占全市农村适龄参保群众的20.8%。五是建立完善多元化医疗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集中力量建设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框架的三位一体、健全完整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该市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的基础上,从去年开始每年出资1000万元,按照最低缴费基数的20%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进行补贴。对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由市乡财政、村集体、被征地农民个人按照40∶50∶10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金。通过公共财政的补贴、扶持、引导,该市已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六是不断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劳动保障维权一体化。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开展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整治非法用工和查处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等专项检查。将劳动争议调解职能向乡镇、向社区延伸,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今年以来,妥善处结劳动争议案件95起,法定期限内结案率达98.9%。同时,该市还配套出台文件,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一体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加快了以农民变市民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在这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逐步转变成为社区居民,跟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各种社会保障。
六、统筹城乡组织联建,推进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该市按照“组织联体、城乡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城带乡、共同发展”思路,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大力推行城乡党组织联建,走出了一条通过组织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科学设置城乡联合党组织。根据城乡基层党组织的现状,引导综合实力强的城区居委会、企业、部门(单位)党组织与集体经济薄弱、管理相对落后的村党支部,跨区域、跨空间组建联合党组织。一般是1个城区党支部和农村2—4个村党支部成立一个联合党组织,联合党组织的书记由城区党支部书记担任。本着“按需对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综合考虑城区居委会、企业、部门(单位)与村庄在产业上的相近性、优势上的互补性、资源上的共享性和功能上的带动性等因素,采取组织“定对”、自由“结对”等办法,以村居联建、村企联建、部门村庄联建等形式,建立城乡联合党组织。目前,该市已建立村居联建党组织37个、村企联建党组织64个,部门村庄联建党组织89个,加入联合党组织的村370个,占全市村级党组织的40%。明确城乡联合党组织的职能定位。联合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由联合方上级党(工)委直接领导,组织上是一个整体,经济上相对独立,主要职责是帮助被联合村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干部素质,完善基础设施,找准发展路子。联合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协调联合各方开展党建工作;指导所联合村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群团、合作经济、民间协会等组织并开展工作;帮助所联合村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统筹联合各方实现优势互补,加快经济发展。目前,通过城乡联建党组织这个平台,全市共有21个强居、28家企业向联合村投入资金5亿多元,帮助新上合作项目77个,达产后可创造9000余个就业岗位;参与联合的市乡部门共向联合村提供信息780多条,帮助新上项目57个,有力地促进了所联合村经济发展。
城乡联合党组织的建立,带动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提升了乡村文明的程度。十里四居有多年养殖水貂、狐狸的传统,近年行情又好,无奈地处城区,发展受限;而转头山、前姜庄等村多为山岭薄地,农民也想搞养殖,有土地但缺资金、技术。联合党总支成立后,双方整合资源,问题迎刃而解。目前,占地1600亩的养殖基地一期工程已竣工,靠天吃饭的450户农民变成养殖专业户。
七、统筹城乡项目建设,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调整乡镇行政区划。该市为保障镇域经济的稳步发展做了扎实的基础工作,将全市乡镇(街道)由原来的23处调整为13处,从而扩大了镇域经济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了乡镇(街道)统筹发展的能力。同时,在撤并中将三处街道驻地外迁,开阔了城市发展框架,加快了城乡对接步伐,使城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推行强镇扩权改革。该市印发了《关于扩大乡镇街道管理权限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暂行办法》和《关于扩大乡镇街道管理权限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暂行办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镇级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赋予乡镇(街道)县级发展权和管理权,推进镇域经济社会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进一步增强镇级人口产业聚集、公共服务管理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依法放权、充分放权、权责统一、改革创新、务实高效的原则,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框架内,采取委托、授权等形式,将市有关部门的经济社会管理、行政执法、事务服务权利下放到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取得相应的权利后,同时承担与权利相应的责任,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和广大群众提供便利。该市扩权分为规划建设、投资管理、公共事业、社会事务、资源利用、财税工商物价6大类,下放乡镇权限55项。抓好公共服务项目。结合各乡镇特点,规划建设了30多个特色鲜明、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公共事业大项目,总投资50多亿元,已开工建设29个,其中建成11个,共完成投资26亿元。深入挖掘诸城历史文化资源,投资3亿元,新建博物馆、名人馆;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发展公共文化产业,投资6亿元,开发建设了常山、马耳山、障日山旅游风景区,由四达公司投资建设的常山民间艺术收藏馆,艺术品收藏数量、种类都居全国同类收藏馆之首;结合生态建设,投资8亿元,对潍河、涓河、泸河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沿河公园,一期建成的潍河公园被评为全国生态河湖型“国家水利风景区”;发挥恐龙资源优势,投资4亿元,开工建设国内一流的龙骨涧国家地质公园,改建扩建恐龙公园和恐龙博物馆;围绕提高教育办学水平,投资5.8亿元,扩大高级技工学校办学规模,建设市职教中心和诸城一中、繁华中学新校区;投资3亿元,建设体育馆、游泳馆、新体校和体育场;加快恢复重建历史名胜古迹,投资3亿元,对常山雩泉、汉王山遗址、卢山卢敖洞、韩信坝等古迹进行深度开发建设;积极挖掘、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有2项分别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项列入潍坊市级名录。为保证这些大项目顺利扎根,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诸城市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发展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的意见》,不断完善大项目建设管理,对桑莎集团高档服装工业园等27个工业大项目、希努尔国际商贸城等10个服务业大项目和电力花园等55个楼宇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并从要素配置、政策调控、组织协调等方面重点支持、全力帮促。2009年该市新建、续建总投资过1000万元的大项目287个,投资总规模495亿元,目前新开投资过千万元项目51个,其中过亿元大项目2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