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论文城镇化发展劳务调整经济结构论文(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20:2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镇化论文城镇化发展劳务调整经济结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镇化论文城镇化发展劳务调整经济结构论文》。

第一篇:城镇化论文城镇化发展劳务调整经济结构论文

城镇化论文城镇化发展劳务调整经济结构论文

论健康发展城镇化须处理好五大关系

摘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处理好扩大城市规模与强化产业支撑的关系、处理好城镇规划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处理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

关键词:城镇化;健康发展;关系

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任务,是进一步落实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了以牺牲农业和农村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人为地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推行非城镇化的工业化。改革开放后,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又采取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策略来发展乡镇企业,造成城镇化和非农化的严重脱节。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

程,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保持一定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实现现代化都是非常必要的,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必经的历史阶段。

城镇化水平是体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为党和政府制定城镇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当前,我国很多地方都把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都希望通过加快城镇化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样的动机和本意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的做法却是欠妥当的。比如:为了提高城镇化水平,有的地方把拉大城镇框架、扩大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目标,大肆圈占土地,滥占耕地,盲目拆迁,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生活;有的地方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与城镇建设混为一谈,认为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就是城镇建设的过程,简单地用城建工作来代替经济社会发展,替代城镇化;有的地方滥征耕地搞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以工业区、科技园区、创业新区等名义大肆征占土地,实际上“开而不发”,导致大量土地长期闲置,撂荒浪费严重;有些地方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常常不顾本地经济实力的限制,盲目照抄照搬发达地区的一些做法,建大广场、大草坪、超宽马路等来展示其城市形象;有的贫困地区甚至在温饱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把有限的财力全都用于在城镇高标准建设方面,贪大求洋,劳民伤财;有的地方甚

至采用突击调整行政区划、扩大城市管辖面积等做法,来达到提高城镇化水平的目的;有些地方的问题更为严重,为了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惜动用行政命令强制推行,不准农民翻建住宅,新住宅必须建在城镇上等。这样做的结果,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反而带来了消极效应,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提高城镇化水平不可一蹴而就。城镇化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动力的,健康的城镇化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城镇化。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不能违背经济发展实际人为地拔高城镇化水平。尤其是对一些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农民人口数量多、农业比重大、工业化水平较低,加快城镇化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如果一味地追求过高的城镇化水平或速度,不仅不能促进当地发展,而且会破坏经济发展的基础,产生一系列风险,带来城市就业、治安、交通、生态环境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所以,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必须注重城镇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优化、非农就业岗位增加,必须合理把握城镇化发展速度,使城镇化进程与当地经济发展、就业岗位增加以及环境容量等因素协调平衡,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健康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二、处理好扩大城市规模与强化产业支撑的关系

加快城镇化的过程往往也是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城市规模总体上还不够大,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拉大

城市框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但是,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可以说,没有产业发展就没有城镇化。城镇化的外在表现是人口的聚集,实质上是产业的聚集,人口聚集往往是通过产业的聚集来带动和实现的。产业是立城之本,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发动机和推进器。一个没有强大产业支撑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没有发展动力和发展前景的城市。因此,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决不能单纯地靠城市规模和框架的快速膨胀来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必然导致城镇发展缺乏产业和经济支撑,发展动力和后劲严重不足。扩大城市规模必须以产业发展为前提,要着重通过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使扩大城市规模与加强产业支撑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强化产业支撑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明确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紧密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水平、区位交通等,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壮大比较优势产业,促使潜在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培育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比如,就河南来说,大城市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等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的装备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一些靠资源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可以在严格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考虑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发展,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市可以与大城市发展需要相呼应,大力发展为城市配套服务的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众多的县市可以立足于本地资源和产业的比较优

势,推动资源转化和深加工,拉长产业和产品链条,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工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应围绕主导产业,走专业规模、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有优势的地方可以走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等。

三、处理好城镇规划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

规划是城镇化的龙头和灵魂,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到本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以战略的思维、高标准的规划,合理引导城镇化节奏,谋划城市的未来。科学的城镇规划既要合理确定城市性质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决定城市的规模,又要合理设计城市的功能分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更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决不能为了过于追求现代物质文明而割裂与历史的联系。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缺乏科学规划意识,忽视城镇规划的严肃性,由主要领导决定城镇规划和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比较普遍。并且在一些人的思想中,以为城镇规划和建设就是盖房修路,就是修大道、建广场,搞标志性建筑,这才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因而,为了加快城镇发展,实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目标,或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重开发,轻保护,盲目去旧建新,搞破坏性建设,不注意保护当地原有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致使许多承载着历史沧桑和延续着商埠文化的老街老房被推倒,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老建筑被

铲平,城市深厚的历史积淀随着开发的浪潮而流失,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损毁。这样既破坏了城市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导致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大同小异,缺乏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品位,削弱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座城市不在于它的奢华气派,而在于它是否有历史文化底蕴,在于它是否能够与历史和谐为一体,在于它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健康的城镇化要求在城镇建设中必须保护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突出城市的文化品位和魅力。现代城市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现代城市是以文化论输赢的。每一个成功的城市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一个城市如果失去了文化特色,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河南来说,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较长的建制历史,在历史上都是有名的,这为我们做好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我们完全可以规划建设出自己的特色,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历史魅力,避免千城一面。有文化历史的城市才有个性,才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建设现代化城市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品位,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处理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人类聚集在城

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健康的城镇化不能是建筑和道路堆积起来的“水泥化”,而应该是人与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生态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全面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文化需求和健康需求,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不可否认,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落后、物质匮乏,也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提供更好服务、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而是一味地架桥修路建广场,着眼于看得见、摸得着的“脸面工程”,只见物、不见人,城市建设得很漂亮,但社会事业发展严重落后,居民的住房、就业、上学、就医、出行、环保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却得不到根本改变,给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如有的城市商业网点缺乏,日常生活不便;有的城市房价高涨,住房紧张;有的城市交通堵塞严重,出行不畅;还有的地方强行拆迁,低贱补偿,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尤其是在个别欠发达地区,城市建设得豪华气派,而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严重匮乏,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众素质的提高,也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镇化过程中,比物质建设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要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要加快转变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牢牢把握处处为群众着想、努力改善民生这一根本宗旨,在搞好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快教育、医疗卫生、信息网络、科技文化馆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文化需求和健康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的身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就业、医疗、出行、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使城市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

五、处理好加快城镇化进程与建设好新农村的关系

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不是简单的城镇建设问题,也不是一个与农村发展毫不相干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我们已经到了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新的发展阶段。为此,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但是,正像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是否定建设新农村一样,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是要忽视城镇化或要放慢城镇化步伐,而是为了更健康、更扎实地推进城镇化,决不能简单地把二者相互对立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靠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这“两条腿”走路。即使将来我国城镇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居住在农村的农民规模也仍然会相当庞大。因此,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适度转移农村人口,缓解农村日益明显的资源环境压力,而且也必须把农村建设好。新农村建设搞好了,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也有助于解决城镇化的基本矛盾,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可以说,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从城市层面来考虑,也需要从农村层面来考虑。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搞好新农村建设,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农村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里的重点,是要树立城乡联动发展的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统筹城乡规划,把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延伸到乡镇和村庄,构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与农村发展格局,促进城乡联动发展。并通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城乡联动发展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格芳,王成新.走出对城镇化的认识误区[n].学习时报,2006—01—09.[2]卢丹.“破坏性建设”: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失衡[n],中国

建设报,2006—12—15.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论文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不断扩大,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不断摸索和创新城镇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改变原先粗放型的发展道路,结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城镇化内在质量的提升,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就是指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镇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中心城区与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本质问题、关键问题、核心问题。因此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坚持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务实作风为保证,以扎实工作为依托,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把握要点,把心思精力和本领用到新城镇化建设上。

一、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统筹安排。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想要取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胜利,需要首先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在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的基础上,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指导新型城镇化。把规划作为推进城乡建设的“第一道工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设计,既站位全局、围绕全局、融入全局、服务全局,又立足本地,总结谋划,规划布置。远期、中期规划要充分论证,科学准确,努力做到不留败笔、不留遗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评论;近期规划要切实可行,重点做好三年特别是当年发展规划设计。坚持城乡统筹原则。以城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综合研究,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加速推进城乡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立足实际,充分考虑中心城区、乡镇、村庄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因素,明确优先、重点开发区域,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采取不同的建设类型和建筑档次,凸现特色,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进度,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有序适度开发,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二、充分利用资源、克服发展短板。

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作用,从制度层面引导“两化”的推进。结合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走向,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户籍制度、产权制度等改革。从招商引资入手,加大对工业的引进聚集作用;从退城入园入手,形成工业的规模成本效应;从定位功能分区入手,吸附周边人口资源,突出区域特色,从而形成新型城市化社区。改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等,对周边产业产生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形成工业体系,为城镇化提供支撑。

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木板。反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最长的一块木板决定其在一定范围内的特色与优势。这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层面的主攻方向。在“两化”的演进中,我们要立足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反促工业化的聚集、落地和发展;从推进城镇化层面来说,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较为不利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长城市建设短板,在不能满足全面开花的条件下,也要坚持用适度超前理念统筹规划。

第三篇: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论文

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摘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重要任务,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处理好扩大城市规模与强化产业支撑的关系、处理好城镇规划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关系、处理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

【关键词】:城镇化 健康发展 关系

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状况、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任务,是进一步落实扩大内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必然选择。在建设新农村这个大背景下,建议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先抓点,后扩面。要壮大小城镇人口规模,提升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发挥统筹城乡的功能,真正加快小城镇迅速发展。

一、支持全国重点镇,发挥以点带面示范效应

2013年2月,建设部等六部委从2万多个建制镇中确定了1887个全国重点镇。选择结果无疑证明它们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表明其在“质量”上走在了全国小城镇发展的前列。应当强调的是,重点镇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中明确重点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 影响 一大片的效果。

在对重点镇的扶持上,国家开发银行优先对全国169个小城镇提供信贷支持的探索,是实现党和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的一种 金融 形式,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示范和样板,为党和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

二、整合小城镇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工作格局

小城镇发展需要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建设、国土、农业、 交通 、水利、扶贫、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把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农房规划、生态农业以及扶贫等职能工作加以统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镇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从中央到地方把小城镇发展全面纳入支持三农的各类规划、计划中,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繁荣小城镇经济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

当前,特别应当重视小城镇发展的有关政策 研究 ,加快小城镇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

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健全城乡资源良性互动的市场体系,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

三、重视小城镇规划,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规划在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小城镇发展离不开规划水平的提高。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 科学 规划”的理念,体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延续特色、简明适

用”的原则。按照改造镇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 自然 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

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置 教育 、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建议部分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通讯建设放缓步伐,与小城镇整体

规划相协调,以免通了公路、电网、通讯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从原则上来讲,小城镇规划管理重在解决地脉、人脉、文脉、经脉“四脉” 问题 。小城镇规划是不是成功,主要看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是不是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针对小城镇有关扶持资金不完备、不配套的情况,应当通过立法形式,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

四、完善小城镇功能,实现人居环境的逐步好转

要加快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

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 网络 ,促进城市

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城市的 现代 文明向小城镇辐射。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呼吁小城镇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

“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城乡统筹发展?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研究制定小城镇污染控制技术方案和政策法规体系?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靠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这“两条腿”走路。即使将来我国城镇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居住在农村的农民规模也仍然会相当庞大。因此,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适度转移农村人口,缓解农村日益明显的资源环境压力,而且也必须把农村建设好。新农村建设搞好了,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也有助于解决城镇化的基本矛盾,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可以说,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从城市层面来考虑,也需要从农村层面来考虑。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搞好新农村建设,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农

村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里的重点,是要树立城乡联动发展的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统筹城乡规划,把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延伸到乡镇和村庄,构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城镇与农村发展格局,促进城乡联动发展。并通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城乡联动发展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格芳,王成新.《走出对城镇化的认识误区》.《学习时报》,2006—01—09.[2]卢丹.《“破坏性建设”:城市保护与更新的失衡》,《中国建设报》,2006—12—15.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论文

新型城镇化的伟大转变

城镇化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近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共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政府决策部门纷纷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探索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以新型城镇化来提速经济版本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热潮由此高涨起来。

我们要理解新型城镇化,必须科学总结快速城镇化的成效与问题,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则存在着明显差异。近年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2008年,主导第六次大部制改革制定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推动公立医院改革;2011年,在上海重庆启动房产税试点;2012年在上海启动营改增试点,建立大病医保制度;2004年-2007年,主政辽宁启动棚户区改造等。至1998年-2004年,主政河南提出新型城镇化构想后,我国开始进入新型城镇化的历程。

进入新型城镇化后,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2000—2011年城镇化率从36.22%提高到51.27%,年均提高近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总量从4.6亿增加到6.9亿。

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人口总量为美国人口总数的2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1/4。1978—2012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了658个,其中中小城市占了总数的76.1%,到2010年,全国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达到了125个。

三、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明显增强。例如在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人均道理面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病床数等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上均有大幅度提高。

四、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迈出重大步伐。例如外出农民工增多、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国医保体系初步形成等。尽管如此,我们之前的阶段都是出于传统城镇化,其中还有很多的弊端例如:(1)注重外延式扩张,城镇化就是东扩西拓、南延北伸;(2)见物不见人,城镇化就是中央商务区越来越多,楼房越来越高,马路越来越宽,绿化越来越好,城市越来越繁荣 ;(3)以孤立的眼光求发展,只要城市兴旺发达就是城镇化,农村凋敝不可避免 ;(4)弃旧图新,割断历史,城镇化就是拆旧建新,就是找到各种题材与概念去建造新城。对次,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土地资源浪费过多,水资源匮乏。(2)经济结构重大失衡,大城市过度扩张,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发展较慢。(3)社会问题突出,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居住分异、城市贫困问题突出、农民工权益受损,拆迁利益冲突加剧。(4)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首先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其次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最后,我们还要传承文化、彰显特色。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样,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让我们有了能够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这是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行有力支撑;同时,也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推进经济结构向第三产业转型等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措施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无从谈起。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通过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工作积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资本,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仅给城镇提供产业工人,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往往都是低价征收土地,以土地财政搞城镇建设。推行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减少利益冲突。推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这更加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

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目标我们才能更快速的前行。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从全局的范围来看,城镇化不会那么虚热,但绝对不会变冷。城镇化将保持相对恒定、有利于健康的那种热度。并且政府职能将更加清晰、集中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市场的力量将会显著增强,例如投融资领域将会有一些重大突破、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等。然而我们未来“幸福城市”既要有经济发展做支撑,也要有生态宜居做保证,更要有公平公正做依靠。

我们听说过短板原理,即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木板。而反短板原理说的是,一个木桶最长的一块木板决定其在一定范围内的特色与优势。这给我们提出了两个层面的主攻方向。在“两化”的演进中,我们要立足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反促工业化的聚集、落地和发展;从推进城镇化层面来说,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较为不利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长城市建设短板,在不能满足全面开花的条件下,也要坚持用适度超前理念统筹规划.然而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总之,新型城镇化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走出一条能够让人民幸福、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在此道路上,我们还需要共同的不断努力。

第五篇:论文城镇化建设2

惠水县王佑镇城镇化建设探讨

摘 要:国务院年初下发了关于促进贵州发展的国发(2012)2号文件,为贵州城镇化建设带来新的契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对于当前推进贵州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对当前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城镇化建中关于农业人口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进行探讨,探索城镇化后发赶超之路。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 意义 含义解析 策略思考

一、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和含义解析

1、城镇化的定义 所谓城镇化是指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集聚的过程,它是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镇数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也将急剧增加,城镇化水平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具体计算时,一般用2万或2万以上居民据点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来测算,这个比例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除了用人口比例表示外,还可以用城镇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口的比例,城镇房屋面积占全社会住房面积的比例等指标反映。

2、农村人口居住现状 人口的定居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了两种基本的定居形态:一是分散定居、独门独户;二是集中定居,农村人口属分散定居,不利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单位投入的利用率极低,不能得到分工带来的利益,不利于信息交流,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抑制了服务产业的发展。

总之,人口分散而居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困难,教育难以推进,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各种生产要素难以产生聚集效应,这一切反过来又制约了农村的城镇化发展。

3、农村城镇化的含义解析 城镇不仅是经济现代化的地域载体,也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载体。农村城镇化包涵了人口、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变化。其中,农民职业转换、非农产业聚集和农村人口空间转换,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特征。非农职能在农村空间地域的扩展和不同程度的聚集,带来农村人口就业空间结构的转变。现代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的技术变革,农业与工业联系的加强,现代工业与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渗透,使农村经济已成为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综合经济。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它包含了人口、经济活动和空间地域3个主题内容的演变与转换。在实际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职业转换、非农产业聚集和农村人口空间转换三者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1)农民职业转换 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农业向非农业和城镇空间聚集,农村人口逐步由经营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聚集、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居民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对农村经济发展、地域空间体系重组产生影响。

(2)农业产业转换 农村经济活动由单一的农业向三产业综合方向转化,而且第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农村工业及其人口向城镇集中,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和生活环境。非农产业在农村地区不同规模发展集聚,促进了地域职能转化与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的职业转换一般经历”农业—兼业—非农业“的过程,而且农户家庭的劳动力也不是一次全部转移。只有等到一部分农民的资本积累到一定地步,就业地点转到城镇,才有可能在城镇落户,实现产业转移。

(3)农村人口空间转换 农村城镇化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在农村地区形成和扩散的过程。即农村地区人口及其经济活动的非农化和聚集过程。因此,空间地域转换是农村劳动力职业转换和产业转换的结果,同时也是城镇化这一社会空间地域转换过程的结果。

二、惠水县王佑镇城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王佑镇作为原有体制的产物,被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导,城镇化建设滞后。主要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只要求农业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供给,提供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确定了低价征收农产品的统派购销制度,以确保工业能从农业吸取最大数量的低价农产品和农业剩余,同时确立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由此派生的住房、粮食供给、医疗、教育、就业等制度,将农村人口禁锢于土地,限制流动,确保工业化的高积累。近年来我镇城镇化虽有发展,但缺乏积极有序的政策引导,尽管对城乡分割的制度有所调整,但由于强调农民离乡不离土,加上农村工业发展分散,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城镇建设无序发展,客观上都影响了我镇城镇化建设进程。

三、当前我镇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城镇化的发展,使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产值和GDP总值的70%,税收的80%都来自城市。这不仅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而且用事实证明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1、城镇化发展有效解决我镇居民收入不平衡问题。东部沿海城镇化水平最高,其农民收入也位居全国前列,西部尤其是贵州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低,农民收入也是相应排后位。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下降,问题在于农村工业发展加快,相应地加快了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许多农民从进城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中增加了收入,才使得收入增长保持一定的比例。

2、我镇城镇化发展对当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农村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城镇的发展将大量农民从低生产率的传统农业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的工业部门。近20多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和数量空前。1981—2001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由70.16%下降到44.1%,年平均下降1.3%;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数量从1980年的9163万,增加到2002年的1.6536亿人。城镇化使大量农民转为城镇居民,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相应地增加了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

3、我镇城镇化发展对乡域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据专家研究,每1%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将使全国居民消费额提高0.19--0.34%;每1%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将使GDP增加0.50--0.85%。由此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可想而知了。

3、我镇城镇化发展对开拓农村市场的积极作用。王佑镇作为建并撤前的区公所所在地,是惠水县庐山镇、长安乡、打引乡和长顺县敦操乡、睦化乡等地的中心集镇。其城镇化的发展,将对开拓农村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据国家发改委测算,若在2001—2015年,每年城镇化速度能提高1%,15年将转移2.5亿农村人口,按目前城镇人口消费支出水平测算,即可增加6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转出2.5亿农村人口,对继续从事农业的人口,意味着增加30%的收入,若用于消费,将增加5000多亿的需求,可带动最终消费支出1万亿元以上。平均每年700多亿元,并为GDP的增长贡献0.85%。

四、王佑镇城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王佑镇现有11000多人,属贵州麻山地区深处的小集镇,其发展会惠及和麻山周边乡镇广大农村发展。

1、依托资源优势,引进企业发展农村乡镇工业,加快农村工业发展步伐。现有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砖厂、砂石厂和玻璃珠加工企业5家。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就近务工。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工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而城镇化又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农村乡镇工业发展了,能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也为城市建设积累大量的资金。

2、整合资金和资源,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逐步形成以农民个人出资为主,国家、企业、集体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投资格局。在增加政府对小城镇投入的基础上,重点鼓励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兴办实业,提倡“农民城市农民建”,这就需要营造一个优惠、宽松的投资环境。当前农村人口城市化,不宜提倡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而是就近转移到小城镇,所以我国城市化的重点应放在小城镇建设上。

3、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农村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体制建设,把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可以提高资源的转化效率和利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基础在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高水平的生产力,必须带来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4、加强对农民群体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民进城后的就业技能

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迁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发展,一些人农民身份消失,代之以城镇职业工作人员身份,每一个进入城镇的劳动者,都面临一次“脱胎换骨”的考验,都要承受一次就业变换的压力。为了使农业劳动者顺利通过一次次考验,应设法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这就需要强化教育职能,重视农村教育的投入。

5、实施优惠政策,消除人口转移的障碍 要实施减税或免税政策,吸引农民进城建厂办企业或开商店做生意,取消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待遇,城市居民享有的住房购买、子女入学、就业等各种权益,进城农民同样可以享受;对刚进入城镇的农民,继续保留其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的继承权,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总之,在政策制定上,政府有许多选择余地,应从加快城市化发展着眼,制定各项优惠政策。

国发(2012)2号文件要求,贵州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用地、完善功能的原则,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引导产业向城镇和园区集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意见》指出:“贵州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培育黔中城市群,打造一批节点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提升中小城市承载能力。”我镇的城镇化建设刚起步,但发展还是比较滞后,城镇化不单纯是农民进城,它意味着我镇农村经济增长模式,农民生活形态和国民意识的重大转变。

因此,解决当前我镇乃至全省广大农村较为突出的“三农”问题,达到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农村发展目标,必须深入贯彻国发(2012)二号文件,积极推动我镇城镇化建设促进落后地区特别是山区经济社会尽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下载城镇化论文城镇化发展劳务调整经济结构论文(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镇化论文城镇化发展劳务调整经济结构论文(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城镇化建设会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表现在: 一、带来当地劳动力和就业需求的变化; 二、第三产业需求的变化; 三、教育需求的变化等。 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商......

    城镇化论文:莱西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最终五篇)

    城镇化论文:莱西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新型城镇化就是推进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更加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

    四川新型城镇化道路论文

    四川新型城镇化道路 地理科学专业 学生;张辉 指导老师;张国 摘要: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指出,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更加重视城镇质量,、要构建科学的全省城镇体系,大力实施......

    内蒙古论文:内蒙古 牧区 城镇化 建设

    内蒙古论文:内蒙古中部牧区城镇化建设研究 【中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雏形开始逐步形成,并日益兴盛,从而使城镇化这一发展模式成为新的独特的学......

    新型城镇化 2013年 半月论文

    新型城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 编者按岁末年初,以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的改革之音逐渐高亢。“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

    赤峰市城镇化发展情况

    赤峰市城镇化发展情况 赤峰市城镇化发展情况 一、我市城镇化现状及问题剖析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赤峰市的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心城区已由建国初期偏僻落后......

    城镇化发展(5篇)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未来几十年新型城镇化无疑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从李克强总理以往和最新的讲话中,......

    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论文[本站推荐]

    一、文献综述目前,学界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将水资源承载力置于城镇化的前提下进行研究的成果则较为缺乏。钟开友(2007)在分析成都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成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