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会
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会
研究会的简介
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会成立于2003年,由政府、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业家、媒体和热心城镇化发展研究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上级主管单位为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会讲求科学,重在研究,为城镇化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为广东省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聚集广东乃至全国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力量,成为广东城镇化发展的智库、学术研究、城镇运营与区域经济建设的联络执行机构、广东镇域经济发展实践的指导机构。
我们将秉承“政产学研四方联动、凝练资源开放共享、凝聚人才协同创新、凝聚成果服务社会”为研究会理念,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增设研究会多元化的市场服务体系,让研究会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研究会的性质:
本会以广东省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组织和研究、培训机构,以及从事城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媒体和热心城镇化工作的各界人士为主体,经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的非营利社团组织。
研究会的宗旨
在学术活动中坚持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的宗旨,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工作部署,为营造城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我省城镇化建设步伐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第二篇: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城镇化建设会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表现在:
一、带来当地劳动力和就业需求的变化;
二、第三产业需求的变化;
三、教育需求的变化等。
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商机主要有:
一、房地产行业;
二、建材工业;
三、钢铁行业;
四、道路交通建设;
五、餐饮服务业等。
6、新型城镇化带来的财富机遇
第一、传统周期性产业的黄金期已过,能够生存下来或者继续实现增长的企业需要在区域布局方面表现出特点,包括生产区域和销售区域的有机调整;
第二,就地城镇化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将带来中低端消费的增长,特别是中档品牌消费可能会表现出比高档品牌消费更强的生命力,同时这种城镇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关于提升农业生产率的配套投入值得重点关注;
第三,大城市的信息化升级和服务业分工细化过程,智慧型城市、清洁型城市、服务型城市带来的产业增长都是有潜力的。城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的,发展宜居小城镇经济,打造成千上万个中国式的“欧洲小镇”,用城镇产业集群形成不同特色的城镇经济,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业实行机械化,将农民变成居民,于是新的消费群体形成,经济形成良性循环.新型城镇化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财富机遇。
第三篇: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
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 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访问学者规章制度 为推动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我会的研究水平,经研究决定,积极开展访问学者的合作研究活动,并制订本规章制度。
一、访问学者研究项目
根据前来访问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工作需要,把访问学者的研究项目分为三类:
一是学习类。期限为一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根据我们研究会的优长专业和研究方向,选择在我会相关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研究和学习,学习期间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
二是论文类。期限为三个月至半年。是国内外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根据我会的研究成果或资料,选择在我会相关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
三是项目类。期限为三个月至半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我会的研究成果或资料,选择在我会相关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的研究。
二、访问学者导师遴选
前来我会作访问学者的专家学者,在向我会提出申请的同时,需要提出合作导师人选,由合作导师与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秘书处商定后予以明确导师名单。
三、访问学者的工作地点
访问学者工作的地点在指导老师所在单位,一切的工作规定,包括收费标准、提供的工作条件等都按照该单位的规定执行。
四、申请和工作程序
访问学者对象根据研究工作需要与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理事会成员联系并商榷访问研究事宜——>访问学者对象向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提交访问研究申请——>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确认导师名单并下达同意接受访问学者通知书——>访问学者对象根据导师提供方式向导师所在单位办理访问学者手续——>开展访问研究工作——>访问学者向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提出结束访问研究工作申请——>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举行访问工作论证会并颁发访问学者证明书——>访问工作结束。
五、申请时间
本会全年随时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的申请,并在接到申请书起一个月内作出明确答复。
六、其它事项
开展访问学者研究工作对我们研究会来说还是新的工作和尝试,因此,相关事项将根据工作推进的情况作相应的调整,有关其它未尽适宜将由访问对象、指导老师和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共同协商。
七、联系方式
地址: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号楼506房、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收
邮编:510610电话:***E-mail:chinacsr@126.com
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
二00八年十月十五
第四篇:赤峰市城镇化发展情况
赤峰市城镇化发展情况
赤峰市城镇化发展情况
一、我市城镇化现状及问题剖析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赤峰市的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心城区已由建国初期偏僻落后的塞外小城成为一座初步繁荣昌盛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城市功能、城市环境景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九个旗县城关镇的发展也逐步加快,初步成为具有一定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小城镇或小城市。在村镇规划建设方面,全市各旗县区都已建成一批环境比较优美,功能比较完备的小城镇和村庄。总之,我市今后的城镇化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
城镇化水平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人口占自治区总人口的18.68%,GDP却只占自治区GDP总量的11.86%,从统计数字看,我市的城镇化水平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且处于全区最低水平,同近邻朝阳(30%)、承德(27%)、通辽(28.45%)这几个农业大市大体相当,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如果说我市的城镇化发展存在什么问题,显而易见,最大的问题就是城镇化水平过低,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我们认为造成城镇化水平低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策、体制障碍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阶段。从建国初期开始,为了快速摆脱极度贫穷落后的状态,建立起最基本的国家工业体系,我国设计了一种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社会结构,一方面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从农村集聚了大量的财富,完成了国家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为实现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又通过制度设计,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将农民挡在了城市社会的门外,避免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普遍存在的城市病问题。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在保证了我国以较短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负面结果,那就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广大农民并没有从国家历史性的进步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我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共性问题,我市也是如此。2002年我市一、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结构比例为1:1.17:1.36,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之和是第一产业的2.5倍,但非农业人口却只有全部农业人口的四分之一。
(二)城镇化动力不足
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大规模城镇化的最根本动力来源于工业化。我市的工业化水平本身就很低,传统上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建国初期,我市的现代工业及现代基础设施几乎是一片空白,计划经济时代,我市的各类工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同庞大的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人口基数相比,工业化发展本身就很不足。改革开放后,受多种因素,主要是思想观念保守这个因素的影响,大批国有企业在转制过程中破产倒闭,却没有因此催生出众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导致城市就业岗位严重不足,造成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更加困难。工业化水平低的另一个表现是我市的民营个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规模普遍不大。近几年虽然崛起了象草原兴发、塞飞亚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但相对于四百四十多万总人口来讲,“龙头”太少,“龙身”太重,难以对加快城镇化进程起到决定性的拉动作用。在我市92万非农业人口中,有各类职工33.54万,其中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占去14.7万,企业职工仅16万人,而这16万人中,农牧林渔业和采掘业等对城镇化发展贡献有限的行业又占去了7.5万人,所以制造业、服务业等这些能够真正拉动城镇化发展,创造社会需求的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足十万。工业化、产业化发展严重不足,导致了城镇化的发展缓慢。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从来都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离开了工业化、产业化的城镇化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不可能实现。二○○二年我市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总值的33.15%,而此比例自治区为42.13%,全国为51.74%。这是为什么在同样制度条件下,我市的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全自治区的根本原因。
(三)中心城市辐射力不强。
至2002年,我市中心城区人口已达43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41.3平方公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功能分区不明确,基础设施较差。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市中心城区已基本形成了东部为工业区,中西部为行政办公、商贸、居住综合区的基本格局,但近十几年来,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原有的国营企业大量破产倒闭,企业用地作为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成片的工业用地被分割卖掉,并改变了用地性质,导致东城区的工业区性质弱化,分区功能偏离了规划要求;中西部城区商业建筑及商住两用综合楼畸形发展,拉动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破坏了原有的城市功能分区,“城多大、市多大”,城市功能布局比较混乱。急功近利的城市发展方式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中心城区,无论是发展第二产业还是发展第三产业,都将面临着高昂发展成本,回旋余地非常有限。目前我市中心城区的房产价格、土地价格已经明显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其它城市,城镇化的门槛被人为抬高,这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十分不利。
(四)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偏低、难以转业
2002年,我市共有劳动人口196.24万,其中乡村劳动力149.7万人,这部分劳动人口多数文化水平低,技能单一,如果离开了土地进入非农产业领域,则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种状况首先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因为城镇中适合低素质劳动力的岗位毕竟有限;其次限制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企业必须对新增劳动力进行基本培训,增加了发展成本;再次限制了本地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使本地区庞大的农业人口数量难以有效减少。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是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的最基本途径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形势下,城市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环境的竞争,而城市发展环境除包括城市交通、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城市生态环境等“硬”环境外,还包括政策、文化、道德、思维方式等“软”环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以下几个问题是我们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招商引资,建立工业园区及高科技园区的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问题,要建立健全各种配套政策,使优惠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政府的诚信度;二是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多做一些实事。城乡二元结构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仅是户口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多方面共同突破,实施系统工程。我们应尽快着手办的事情主要包括解决户籍管理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城乡户口差别,解决农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权流转问题和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等等,这方面既要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又要结合赤峰实际,实现制度创新;三是改进党政机关工作作风和管理服务方式,要从服务赤峰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要求出发,改革行政管理的方式和程序,大力削减行政审批项目,除事关经济社会大局的行政审批项目外,应将多数行政审批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前登记,事中监督检查和事后验收,以最大限度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同时有效地减少权力寻租等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加快城镇化步伐应该采取的几项具体措施
(一)以城市规划为龙头,加速市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城关镇的建设
要加快我市的城镇化发展进程,首先应该对我市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做出一个科学合理并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在这个规划中要明确市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围绕区域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确定城镇规模结构、城镇职能及在市域中所处的地位、作用,预测中、远期我市城镇化水平,制定市域基础设施发展目标。现在我市已经形成了由一个中心城市(包括平庄和元宝山)、九个旗县城关镇(其中天义、大板已定位为次中心城市)、二百多个集镇、建制镇组成的城镇体系格局。中心城市中的红山区、松山区的城镇人口达43万人,已经达到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若加上元宝山区平庄镇、元宝山镇的城镇人口,则我市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60万,达到了大城市标准。从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看,中心城区城镇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我市城镇化不断发展的最突出表现。从1985年到2000年,15年内中心城区的人口从25万人增加到43万人,每年净增1万多人。从我市城镇总体布局看,中心城区已是全市集聚和辐射作用最强的地区,最具发展潜力。按照中心城区总体规划,至2020年,中心城区(红山区、松山区)要发展到68万人以上(此规划是按国家规定标准确定),中心城市到2020年要发展到100万人。以目前的发展趋势,这是完全可能的。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内党发[2003]18号),给我市定的指标是2005年市区人口达到80万以上,2010年达到120万以上,成为东部地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作保证,把大力发展中心城区,作为我市城镇化未来发展的核心内容。中心城区建设的重点是新城区建设和东部工业区建设,只有做好了这两片城区的建设,才能为赤峰市的城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和源动力。
除中心城市外,我市还有九个旗县城关镇。其中宁城县的天义镇和巴林右旗的大板镇尤为突出,在2002年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已经被确定为两个市域次中心城市。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这两个次中心城市已经达到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起跑线。宁城县在城市建设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产业化、工业化的发展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中京、汐子等几个工业园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将为宁城县乃至全市的城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右旗的大板镇充分发挥在交通、区位方面的独特优势,狠抓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建设工业园区,不断增强自身活力,这颗草原明珠无疑将在赤峰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按新的总体规划预测,至2020年,大板和天义两个次中心城市都应成为人口规模10至20万的小城市甚至中等城市。宁城天义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极大,按宁城县新修编的县城城镇体系规划,天义镇至2020年人口要达到20万。大板镇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如能在政策制定和思想解放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必然会带来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从加快建设次中心城市的角度出发,天义、大板应制定出建立县级市的时间表,按计划有序推进。除天义和大板之外的其它七个旗县城关镇在城市建设、工业化、产业化发展方面也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城镇的用地规模、人口规模扩张速度都比较快,新的总体规划确定这些城关镇到2020年成为5至15万人的小城市,应该说这个目标是稳妥的,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积极稳妥地发展次中心城市和旗县城关镇应是我市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有选择地发展中心小城镇
近几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这就为我市小城镇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些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老牌先进典型如元宝山区建昌营、山前,宁城县热水等获得了新的发展,宁城汐子、八里罕、林西统部等新典型又脱颖而出,为全市各类小城镇的发展积累了新的经验。但从我市整体情况看,单纯地加强小城镇建设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一些小城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修了几条马路,几条排水,但并没有带来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说明“筑巢”和“引凤”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也说明了城镇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市小城镇的发展过去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小城镇不可能在无序竞争中自发地发展成为较大规模的小城市,要想使我市的小城镇建设在今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就必须从现在起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小城镇发展方面有取舍,有选择,使有限的发展资源向那些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少数小城镇集中,使他们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吸纳更多的人口,在全市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稳定地发挥作用。新的《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了25个中心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在全市城镇体系中区位优越,配置均衡,并且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应尽快出台一系列长期稳定的促进中心小城镇发展的特殊政策,在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可以设想如果25个中心小城镇中有一半能发展成为人口规模三万以上的小城市,则在全市范围内将吸纳四十万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对全市的乡村城镇化建设做出非常重要的贡献。
(三)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劳务输出工作
提高城镇化水平,除了要加强城市、城镇建设,增加城镇人口外,有效地减少农村人口也是重要的途径。在我市中心城区以及主要城镇工业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强劳务输出,以劳务输出带动人口输出,有效地减少农村人口数量,不失为提高我市城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事实上,我市农村劳务输出从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打工收入现在已经是我市很多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部门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市每百户农民中,有17人外出打工,在我市农牧民人均1847元的纯收入中,外出从业收入占140元。向附近经济较发达地区输出劳务,我市具有较明显的区位优势。目前在不少农村,特别是在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农村,人户分离的现象已经很常见,这说明民间自发的经济移民活动已经开始,只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这种人口迁移活动还处于不确定和隐性的状态,无法进行确切的统计。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二元结构将会最终瓦解,阻挡农民进城落户的户口制度及其它制度性障碍将会逐渐消除,会有更多流动在城乡之间的农民变成城市的固定居民。各级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应从各自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工作,加强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外出人员基本素质,为他们在发达地区扎根创业提供服务。加强劳务输出应是我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四)调整行政区划,推进城镇化。
为赤峰市中心城区长远发展计,应尽快将喀喇沁旗撤旗建区。我们认为将喀喇沁旗撤旗建区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可以增大中心城市规模,增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二是可以解决平庄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给平庄城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缩短了赤峰市区与北京之间的时距,更好地接收北京对我市的经济带动作用。
(五)把“城镇化水平”列入每年的人口统计指标,统一统计口径
现在的城镇化水平测定是个难题,主要是统计口径不一。城镇化水平应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但何谓“城镇人口”?其空间范围、职业界限是什么至今没有明确规定。“非农业人口”可以认为即“城镇人口”,但现在的统计年鉴上的“非农业人口”仅含城市户籍人口是不全面的,还有很大一部分虽为农村户口但住在城市或城市边缘地带多年,从事着第二或第三产业,例如市郊卖菜的游贩,建筑安装企业的技工、力工,装饰装修行业的工人等都属于这部分人。因此“城镇人口”应包括这两部分人:一是城市规划区内的所有人口,不管具有户籍属于“农村”还是“城市”;二是暂住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即从人们的居住地和从事的职业、工作性质来确定城镇人口并把其列入统计部门每年的统计指标,便于对比、分析,并当做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依据
第五篇:城镇化发展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未来几十年新型城镇化无疑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从李克强总理以往和最新的讲话中,我们总结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词: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从改革开放以来到十一五规划的结束,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第一个方面就是城镇化进程还是在迅速的发展,城镇化的水平大幅度提高。
第二个方面的成就是城市数量大幅度增加,并且初步形成若干规模较大、联系较紧密、功能互补性比较强的城市群。
第三,城镇建设成效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明显感觉到我们国家城镇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很快,城市接纳人口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必须肯定城镇化成绩的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主要从表象上来讲是五个问题:第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质量不高,内容不完整。城镇化与工业化明显脱节。第二,从全球对比来看,我们国家的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城镇体系有待完善,特别是大中型城市集中的人口规模、人口比例在全部城市人口当中所占的比例和国际比较起来是明显偏低的。第三个问题,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不合理,人口集中程度不够。从一个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一方面是城市本身的问题,一个是城市在国家大的空间上分布的问题,东部的地区条件是比较好的,城市化进程也比较快,但是相比人口的需要来讲,集中程度还不够。第四个问题,城市本身发展比较粗放,可持续性差。包括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包括城市建设过程当中不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情况非常多。第五个问题就是城镇化成果惠及面不够,各方面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特别是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差别较大,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首先是对城镇化的本质和一些重要关系认识不到位。比如说城镇化的内涵是什么,不单是城镇数量、面积的扩大,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进城,而是一个数量到质量的深刻社会变化过程。再比如,城镇化进程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这几年我们也认识得不是很清楚。
第二,规划体制不完善的问题。城镇规划与总体规划、土地规划不衔接的问题,规划本身科学性的问题,规划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权威性都存在问题。
第三,与人口迁移相关的一些制度安排存在一些大的障碍,阻碍了人口的流动。
第四,土地制度不完善。包括跨区的土地置换问题,包括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问题,土地的流转问题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第五,城市税收结构不合理。我们的税收结构主要来自于增值税、营业税和土地出让收入等等,鼓励一个城市政府吸引企业、吸引投资,而不欢迎人口。第六,干部考核政策不完善。在我们国家特殊国情情况下,也是造成我们城市化存在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而且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会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需要立足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前进,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9月中旬,党中央又一次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这次的主题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回顾历次专题研讨班,均是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问题的研讨。这次关于城镇化的研讨班,在十八大前夕举办,预示着城镇化建设必将成为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之一,正如李克强副总理在这次研讨班上所说,“城镇化是一个事关长远的大战略,要放在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来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
随着金融危机使我国外贸一蹶不振,国家巨额投资计划副作用的逐步显现,扩大内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中唯一可以快速前行的力量。而面对国人收入普遍不高,社会保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提振内需的抓手又在哪里呢?作为经济学博士的李克强副总理近年来在不同场合,都在强调“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梳理媒体的报道,李克强最早在2009年底考察广东时就明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而这个时间正是4万亿投资计划显现成效的时候。城镇化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如果城镇化率的提高保持目前水平,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2010年2月,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在此后2010年的讲话中,“最雄厚的潜力”成为一个很让人印象深刻的词语。
无论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还是经济合作组织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人口比例和非农就业比例都很高,这是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智慧的力量就在于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李克强提出“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的同时强调了“差距也是潜力”。按照发展规律,城镇化率超过30%以后会进入加速发展期,城镇化将带来大量的内需。据专家介绍,如以每年1%的城镇化速度计算,可拉动52000亿元内需,约等于国内生产总值39万亿元的13%。于是,城镇化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张王牌。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从世界上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高收入国家都是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率很高,同时农业现代化也达到相当水平,因此,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
李克强副总理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引述了国际上经济学家的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按照李克强的执政风格,如同他当年在辽宁推动棚户区改造一样,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会成为其执政的重要抓手之一。
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并举
5月3日,李克强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的讲话明确表示,“我们推进城镇化,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那个51.27%,严格意义讲,并不能够称其为真正的城市化率。这里所说的“城镇化”和西方的“城市化”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实际上,从国家领导到中科院的报告,讲的都是“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也就是说,中国不仅要发展大中型城市,也要发展小型城镇。
从近期看,发展小型的城镇显得更为重要。大型城市因为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交通问题、治安问题日益突出,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中型城市也开始面临这些问题。小城镇既是城市的产业、文明、文化向农村辐射的基地,又为农村提供了劳动力转移、人口转移、产业升级、质量提高的空间载体。目前,我国以小城市与小城镇化为典型特征之一的新一轮城镇化步伐逐渐加快,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名单,加上此前两批,共645个乡镇列入改革试点。并且据有关媒体报道,这些小城镇还在特色中融入生态环保、低碳节能、循环经济等现代元素,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城镇化需要统筹谋划布局。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考虑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空间均衡发展的要求,抓紧制定城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实行差别化政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提高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在促进东部地区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同时,对中西部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要研究加快培育新的城市群,形成新的增长极。
另外,城市群对区域发展具有战略引领和支撑作用,李克强副总理7月中旬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研究制定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在有条件的地方形成各具优势的城市群。
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城镇化要破解深层次问题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最大表现在城乡差距,同时城市内部也存在着二元结构的问题,甚至表现为城市中最突出的差距。比如,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较多困难,城市和工矿还存在不少棚户区和困难户。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好,就会阻滞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甚至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处理这些问题,总的来讲,是要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发展的格局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而城镇化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能够一举托两头,有利于促进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
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来带动,也会给工业化提供支撑。要抓住世界科技与产业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结构调整的机遇,把发展城市经济与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构建创新转型的大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工业升级需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更是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相互联系,会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要顺应这一趋势,做大做强服务业,推进产业融合,充分发挥服务业这个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增强就业创业的活力。
推进城镇化,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发展和繁荣,也难以支撑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必须严格保护耕地,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夯实“三农”这个现代化建设的根基。
中国的城镇化应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实质就是“给予所有进城的农民自由的迁徙权和选择权,这是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根本和真正的出发点。”
但要破除城乡二元必然会牵涉到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来推进。仅就户籍制度改革而言,从2001年户改文件下发,到2011年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出台,都要求地级市以下市区全部放开户籍制度,但国家城镇化专题调研组在全国不同城市调研发现,“户改几乎遭遇所有市长的反对”。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改革。推进城镇化,要努力在改革攻坚中破解深层次矛盾。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环保等问题,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正确处理好利益关系,为发挥城镇化效应提供制度保障。
城镇化在给我们带来巨大机遇时,也带来各种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从空间布局和形态、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全面为城镇化破题。党的十八大之后,建设低碳宜居城市,发展绿色人居环境,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建筑将成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新兴城镇化既绿色城镇化,十八大后为新兴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契机。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者以及规划专家应致力于“河山整治”,缩短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差异,将城镇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水利规划、林业规划和土地规划合为一个整体规划,实现真正的绿色城镇化。
目前中国的“形象工程”多、中小城市道路过宽、多地出现“钟摆式人流”等造成了一些城市规划上的不合理。这些当前城镇规划和建设中的共性问题需要在日后的规划中进一步改善。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65%,与达多数中等发达国家持平。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3%。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阶段。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投资空间,未来必须创新投融资渠道,建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新型城镇化拓展投资空间
据有关预测,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70%左右。按照国际经验,届时城镇化将进入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因此未来城镇化发展仍有很大空间。从投资的角度看城镇化建设,未来应更加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投资空间。
第一,围绕促进“产城融合、城信互动”发展拓展投资空间。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既是历史规律,更是现实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始终滞后于工业化。例如,以非农就业占比来衡量工业化率,2011年我国为64.7%,而同时我国城镇化率为51.3%。未来必须要引导工业化从粗放、速度型转向集聚、效益型,改革完善制约农民进城和流动的体制机制。在未来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坚持服务业是扩大内需、提高就业的重中之重这一基本判断,大力发展各层次服务业,吸纳农民向城镇转移。此外,在信息化社会中,“智慧城市”的概念已广为人知。信息化手段管理城市将在更大程度上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发挥城镇化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因此,围绕“产城融合、城信互动”,切实推动“三化融合”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投资空间。
第二,围绕推动中小城镇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拓展投资空间。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着空间上的不平衡,这既表现在规模层面,也表现在区域层面。从规模层面看,大城市建设速度快、水平高、资金充裕,而且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枢纽重要节点也主要分布于大城市,目前已经基本成型。与此同时,中小城镇建设推动速度缓慢、层次相对较低、资金缺乏,而且交通、能源的二级网络及相关节点建设主要分布于中小城镇,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从区域层面看,城镇化呈现“东高西低”的阶梯状格局。2011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为61.53%,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6.99%和40.77%。上海、北京、天津城镇化率均在80%以上,排在最后的三位分别是云南、贵州和西藏,不足40%。差距越大,潜力越大。从这层意义上看,未来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将是中小城镇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其投资空间非常巨大。此外,城市群是突破行政区划的发展模式,围绕城市群内部交通联系和能源网络的投资目前也才起步,未来也有较大发展空间。
第三,围绕提高城镇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能力拓展投资空间。长期以来,城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在大城市存在容量不足、发展难以为继的问题,中小城镇存在发展粗放低效的问题。近年来,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绿色能源城市已成为诸多地市的城市品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城市品牌不仅涉及到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包括大量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因此相关投资也将快速增长。针对大型和超大型城市,制约其承载能力不仅仅是资源环境,更关键的是“大城市病”现象。缓解城市内人口流动负荷过重的现状,要求城市交通、城市群内部城际轻轨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必须跟得上,这又将带动大量的投资。
第四,围绕“以人为本”和改善广大居民福利拓展投资空间。新型城镇化必须要真正回到“以人为本”这一发展的基本原则上来,切实使广大居民福利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得以改善。对于进城农民而言,要实现“职业和身份”的双重转变,他们作为城镇居民应有的社会福利必须予以保障,这就涉及到医疗、教育、居住等领域的大量投资。与此同时,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色产业”方兴未艾,这也涉及到医疗看护、养老院建设、生态环境改造等多个领域。
创新融资模式支持城镇化
以新型城镇化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巨大的投资空间,然而,与城镇化高度相关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均受到资金限制。无论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还是普通公路建设,无论是市政设施建设和改造,还是养老院建设,都不得不面对一个共同的难题——“缺钱”。
目前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难以适应以城镇化为驱动力、以长期资金需求为特征的新经济结构。此外,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小城镇、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其融资能力有限,传统的以土地换公共基础设施的模式难以为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较高。因此,能否将新型城镇化带动的巨大潜在投资需求转换为现实需求,关键在于在融资方面实现突破。而解决融资问题的突破点有两个:一是金融体系如何提供安全可靠的中长期资金;二是如何化解投资项目在运营期的低现金流甚至零现金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依靠一下方式:
一是创造条件发行市政收益债券。城镇基础设施收益债券与特定项目收益还债挂钩,具有信用等级高、融资成本低、资金来源稳定、融资期限长、流动性高、强化债务约束、优化项目融资结构等优势。这就需要在完善债券市场化发行机制、市场约束、风险分担机制、强化偿债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建设债券的范围,不断扩大经营性建设项目直接融资规模。
二是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工具。以政府信用和开发性银行信用为基础构筑企业信用,以企业信用改善为条件,引导其他商业银行与企业建立信用关系,帮助企业吸引债券、股票等其他商业资本形式进入。
三是大力发展产业化基金。在政府的支持下,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污水处理、燃气热力生产、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经营性领域的产业化投资基金。通过向社会发行基金股份,设立社会发展基金公司,吸纳社会闲散资金。
四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股权性资本的比重,利用好FDI,聚合包括PE、VC等在内的各种性质投资,鼓励转债务为股权的金融创新,切实改善金融服务投资的功能。
五是加大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在地方财政相对紧张的条件下,中央财政多承担一些责任,尤其是针对公益性项目,尽量减少需要地方配套财政支出的要求。例如,可对贫困落后地区和对中央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革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及以下资金配套要求,提高中央公路建设资金对国省干线公路改造的补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