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发展(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11:2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城镇化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城镇化发展》。

第一篇:我国城镇化发展

我国城镇化政策的具体实施从目前来看,还是处于低级阶段,无论是从城镇化的后的居民的收入情况和城镇化后的消费水平,都还是很低下的,但是前景是光明的。

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之后,城镇化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凸显。我国城镇化最大的潜力,主要是指人口城镇化的潜力巨大:

人口城镇化率有倍增的空间。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57%,实际的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5%,远低于2011年世界52%的平均水平。如果能打破政策与体制掣肘,到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就有可能接近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

人口城镇化拉动内需的潜力巨大。人口城镇化能够有效释放消费潜力并引致相关的投资需求。初步估算,到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进程将带来百万亿级别的内需规模,成为7%—8%中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以农民工为例,农民只进城务工,人均消费支出将提高171%;但如果农民进城务工并且成为市民,人均消费支出将提高214%。

把人口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落脚点。一是坚持以人口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由此将形成服务业发展的大环境。估计到2020年,我国服务业的比重有望提高到55%左右。二是坚持以人口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三是以人口城镇化带动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增加。到2020年人口城镇化基本格局初步形成,对实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将产生决定性影响。

但是,我们还必须明确地认清我国的国情,那就是,我国还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依低下,城镇化水平还很只是处在低级阶段。目前我国有9亿农民,4.85 亿农村劳动力中有 1.75亿剩余劳动力,在社会生产中还主要依靠于劳动力的输出,农民收入还普遍很低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城镇化正实现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人口非农化得加速, 城镇化正保证着农业增产增收、增加农民的收入, 城镇化正保证着农业增产增收、增加农民的收入,当然,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政策、社会保障制度、规划改革鼓励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城镇化进展过快,力争实现健康的城镇化。

第二篇:我国城镇化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一、我国发展城镇化的背景和意义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会议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二、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会议要求,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处理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问题,既保护消费者利益,又让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对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加强城镇化宏观管理,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也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会议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中国城镇化工作有哪些战略任务?明年推进城镇化的具体任务是什么?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回答了记者相关问题。

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

问:推进城镇化要秉持哪些原则?

答: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以人为本、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完成好5大战略任务,也就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

问:如何理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答: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问:国家将如何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答: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就是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和推进城镇化,根据土地、水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城镇空间布局合理均衡,优化城镇规模结构。

问:如何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答: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着力提升城镇建设质量和水平。

城镇化规划将尽快发布实施

问:我国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问:请简要介绍如何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

答: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快破除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问:明年我国城镇化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答: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明年必须开好头、起好步。

明年,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好推动城镇化规划实施,出台配套政策,编制配套规划,开展试点示范,完善基础设施等工作。

同时,我们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抓紧修订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争取尽快发布实施。

问:我国明年要出台哪些配套政策?

答: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出台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研究推出促进中小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支持政策。

问:您刚才讲的试点示范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试点示范将围绕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降低行政成本的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将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试点。

问:明年重点要完善哪方面的基础设施?

答:提高东部地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

第三篇:浅析我国农村小城镇化发展

浅析我国农村小城镇化发展

一.农村小城镇化提出的背景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宋朝诗人翁卷在其诗《乡村四月》中描述的农人繁忙务农的景象。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农业大国著称,历朝历代都对农业极为重视,重农抑商是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农业可谓是支撑国家经济的命脉。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转轨,国民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逐渐被淡化,以传统农业为生的农民的处境越来越艰辛,以作物换回的报酬与农民辛勤的劳动根本不成比例,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似乎已成为平穷的代名词。除了经济上的落后,在文化教育、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农村与乡镇间也存在着鸿沟,农民的生存环境远远不如城镇居民。

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基问题。农业发展关乎着人民的温饱经济的稳定,构建现代化农业是民生大事;农村的建设也是构建美好中国的重要组成;而农民更是构成我国人口的主要部分,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截止到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达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已经无法承载农村人口的增长,即8亿农民若总是滞留在农村、滞留在土地上,僧多汤少狼多肉少,一旦进入市场经济,就必然出现产品过剩,原因是8亿农民生产产品去供给3亿人的消费需求,结果必然是过剩。我们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仍然会增加农产品过剩。由此,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城镇化发展与繁荣农村经济放在同一个章节,加快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被制定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内容。

农村城镇化成为农村发展的方向与任务,也是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优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城镇化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小城镇化中的“小”。

小城镇,顾名思义即为较小的城镇。它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归纳起来,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概念的理解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我国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这一概念,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法定含义。建制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1984年国务院转批的民政部《关于调整建制镇标准的报告》中关于设镇的规定调整如下:(1)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2)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亦可建镇。(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建制。

我国广义上的小城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这一观点强调了小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是我国目前小城镇研究领域更为普遍的观点。1

为什么在农村发展中强调小城镇化?

在我看来,首先,大规模城镇化会占用大量耕地,民以食为天,耕地的占用、粮食产量的减少势必会导致社会与经济的不稳定,基于此点原因,在保留足够耕地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城镇化发展既可以促进农村结构调整,又可以维持足量的农产品供给。

其次,在多年的发展中,农村形成了自己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与消费水平,而这是与城镇不同的,绝对彻底的城镇化会使农民一时间难以适应,消费层面的变化也会增加他们的负担,从而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困扰,小城镇化从“小”入手,以缓和的姿态改变农村人口的生活状态,减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的可能。

三.我国实行农村小城镇化的意义。

城镇化问题的提出,主要是为解决目前农村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即促进农村发展而不是城市发展。

在实行农村小城镇化的问题上,有些人觉得没有多大意义,认为我国现阶段城市化还不完全,应该将投入在农村的资金用于进一步的城市化,以城市带动农村,紧跟先富带动后富方针。

我认为,首先,我国城市化建设已到一定程度,某些地区已接近饱和状态,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城市化建设中的投入产出比率在逐渐下降,而农村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在这里的投资会带来很大的产出效应。

其次,继续城市化建设而忽略农村建设会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过大的经济鸿沟要想缩小并非易事,这种情况下,先富带动后富可能会要求更多资金物力投入。

除以上两点外,农村小城镇化建设也会带来更多的商机,推动经济的发展,为大中城市

1的房地产投资降温,把资金吸引到农村小城镇,既能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又能利用城镇建设继续发挥房地产在拉动GDP增长中的作用,发挥房地产业与众多的产业相关联的特点,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还可以解决大城市房地产泡沫问题。

最后,我国的国情和资源条件难以支撑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道路。客观上,农民进城也存在习俗、就业、购房、生活费用等诸多约束,采用农民熟悉和能够承受的小城镇生活方式,则是一个现实选择。

四.实施农村小城镇化的好处。

我国现阶段农村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滞留在土地的农民过多,农业生产过剩带来农作物产品供给多于需求,农产品价格水平低、农资成本较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农村流通市场不健全,最终导致农民收入低下,经济拮据,据统计,2011年我国农民平均收入仅有6194元。

二是农村存在农业水土资源流失、草原过度放牧、大量用宅基地滥用等情况,国家本来对农村用宅基地的使用有规定,可是,当这些规定具体到农村之时,常常已变的软弱无力。占用耕地建新房子,舍弃的老房子没有拆除,导致耕地减少。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就要减少农民数量,90年代中央曾提出“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的农民往哪里去?我国只有两部分人口——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从绝对量上减少农村人口就一定要增加城镇人口。这一提法将导致两个结果:1)增加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资源;2)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因此,“城镇化”将减少农村人口,从而有利于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有利于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通过“减少农民”而“富裕农民”。此外,由国家统筹规划土地建设,也避免了土地的滥用,节约了宝贵的耕地水土资源,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个问题也迎刃而解。

农村小城镇化除了可以增加农产品需求,富裕农民和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外,还存在着其他几点优点:

1.促进农民的思想文明建设。

小城镇建设将农村与城市边界打破,使农民暴露在城市的文化中,改变农民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促使他们在思想上的跃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拼搏进取的精神,从而整体提高农村的思想、精神文明水平。

2.小城镇建设既加强了城乡联系,也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膨胀、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有坚固平衡共同富裕的好处。

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城乡差异的原因之一,通过小城镇化建设,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

信息、管理经验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

3.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城市体系的完善合理,有利于大中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体系“链条”中,农村城镇处于末端,通常被视为是理想的城市体系“金字塔结构”的基石,它们一方面接受大中城市的扩散和辐射,同时又是各中心城市和大城市进一步防治的基础,也是规模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良性发展与体现的必要前提,从而促进大中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整个城市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大城市的经济增长极地位和作用将走向极端,导致城乡两极分化和城市自身的不可持续发展。在大中城市周边地区大力发展建设不同等级的卫星城镇,形成多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亚中心、次中心,对强化和扩大中心城市辐射半径区域市场体系的形成和作为联合大中城市社会经济的纽带,拓展广泛的经济要素交换与交流,增加城镇间的经济粘合力和发展后劲,具有不可获缺的重要作用。

4.农村小城镇化是建设新农村的根基。

五.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规划滞后

城镇发展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在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建设而轻视发展规划的状况。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建设牵着规划走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恶化。

一个能够把现实和未来整体发展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的城市和城镇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国家没有一个整体的城镇化发展战略,目前的城镇化基本还是各自为政、单兵突进的格局。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小城镇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缺乏协调统一的规划和布局,缺乏区域协作与联合的内在动力,最终形成我国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强,小城镇不特的不利局面。小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有些小城镇规模过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力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同时,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非农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弱。

基础设施是城镇维持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衡量城镇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供排水、能源、邮电通讯、环境和防灾等系统。

过去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性投入,在政府财政支持有限的前提下,国家只有重点地扶持一些大中城市,即使如此,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不令人满意,就 拿路网交通建设来说吧,其越来越成为城市的一大难题,道路的发展跟不上城市和城镇的发展以及车辆的增加。目前我国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不及经济发达国家的1/3.对小城镇而言,政府能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就更“捉襟见肘”了,基础设施普遍不足:道路数量少、质量低、失养失修、占路经营、混合交通;供水站较少、东部平均每个建制镇只有1.2个,而西部平均每个建制镇仅有0.6个,根本满足不了居民的用水需要。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等设施几乎没有,供电负荷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高速宽带计算机信息网络尚未根本建立,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园林绿地面积特少,全国平均每个建制镇只有0.1个公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足3平方米。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市场融资机制不健全

目前,虽然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话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收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市场尚未在小城镇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土地是小城镇建设最重要的资源,但在小城镇建设中,用地大都以协议出让为主,很少进行土地的挂牌拍卖出让,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小城镇建设使用土地普遍存在廉价、土地使用率低和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相关体制制约小城镇发展

现在,小城镇中仍存在一些政策和体制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例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小城镇发展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受上述制度束缚,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形式大多数都是采取半工半农,就业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流动不转移,导致农村工业与农村城镇化相分离,制约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6小城镇规模偏小,对人口和要素的聚集能力弱,聚集效应差

城市本身就意味着集中,经济社会活力充分,竞争力强劲的城市都是聚集效应较好的城市,我国目前的城镇体系中,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存在聚集效应较差的问题。尤其是小城市或者小城镇问题更为突出,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但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企业和居民的聚集不足。

对小城镇聚集效应不理想的问题进行分析,离不开对工业化道路的反思。改革开放前,我国推行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加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广大农民不可能大量流入城市,不可能积极参与工业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农民开始尝试走出农村和农业,参与工业化进程,于是在农村较差的物质条件下崛起了生机蓬勃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增加就业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乡镇企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存在先天性缺陷,大部分乡镇企业没有按工业生产的特殊要求向一定区域聚集,而是设立在本乡、本镇的社区内。在农村社区利益机制的作用下,乡镇企业的存量资产难以向有利区位转移,不仅不能与城市工业做到资源产业和产品互补,而且乡镇企业间也彼此缺乏联系,难以展开分工合作,聚集效应难以形成。由于乡镇企业分散化投资,分散化布局,分散化资源配置,不可避免与城市产业结构趋同,城市工业“大而全”农村乡镇企业“小而全”,致使二者间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总之,乡镇企业发展到今天,其技术水平、粗放经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规模效益差等重重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以致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回落,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市场竞争能力日益弱化。

没有较多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聚集,小城镇就缺乏相应的产业内容,发展就缺少了经济支撑,同样就出现了聚集效应差的问题。

六.农村小城镇化发展的建议政府要承担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定位

2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3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

4进行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小城镇的融资

参考文献

【1】.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北京商务印书馆叶裕民【2】.中国城市化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蔡秀玲

【3】.小城镇论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陈甬军陈爱民 【4】.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5】.第四次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城市化

第四篇: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年级:2015级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姓名:杨旺

学号:2015013165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杨旺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学号:2015013165)

摘要:城乡关系是经济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只有逐步改变传统农村和农村经济所固有的特征,不断调整历史上形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分割格局,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克服作为各自独立的城市系统与农村系统所必然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并为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而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和不断调整,我国已形成了新型城乡关系。关键词: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城市化农村

China's new urban and rural rel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Yang Wang(subjec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Number.: 2015013165)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lations, only to gradually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untryside and rural economy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constantly adjust the formation of the divis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history, it can be possible to fundamentally overcome as a separate city system and rural system inevitably produces a series of contradiction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in broad prospects.After nearly 6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adjustment, our country has formed a new type of relation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Key words: urban-rural relations new urbanized urban rural areas

引言

城乡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诸种经济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它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城乡关系是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自城市产生后,城乡关系便随之而产生。城乡关系的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城乡关系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的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关系。

一.城乡关系与城市化的关系

从城乡关系的角度讲,城乡关系与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是一种相互影响的正向关系

[8][20]

。当城市与乡村之间消除对抗,将关系调整为协调、平衡、融合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关系时,社会经济就能较快的健康发展,并由此推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反之亦然。这是因为,在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其相邻的乡村共同组成一个区域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城市和乡村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依存和影响关系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技术信息等具体方式表现出来。同时,城市与乡村在资源上的互补性,在生态上的共生性,在经济上、发展上的相依性,也决定了二者在发展变迁上的互动共进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城市的发展和乡村的发展相互影响,二者任何一方的发展或滞后都会影响到另一方。在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变化,取决于自身以外的其他地域,主要是广大乡村的支持力度。乡村的发展虽然处于被动地位,但它却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基础。在一定区域内,乡村的发展除了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外,与之相互依存的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和融合增长,其结果便是乡村的繁荣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近代中国城乡间的矛盾对立

[18]

关系的存在并日渐加剧,造成广大乡村经济的残破和农业生产者的贫困,导致近代城市的畸形发展和近代中国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受到诸多制约,使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无法得到必要的物质基础支撑,从而不可能健康、快速地得到发展。在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在党的不断实践中新型城乡关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为我国的经济再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建设新型城乡关系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和劳动权益缺乏保护

城镇化发展本是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手段。但是,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一些地方不仅没有将城镇化作为实现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土壤,反而将城镇化当做解决城市扩张和建设用地紧缺的手段,为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少数人的利益,将统筹城乡发展变成了“以城吃乡”,形成对农民利益的剥夺。这种剥夺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益遭到侵蚀,集体土地的终极所有者权利缺乏实质性保护,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承包权得不到尊重,农村建设用地不能同市同价,市场将农村和农民分割开,不能将庞大的农村生产要素的发展动力充分释放出来。二是作为城市建设主力军的农民工权益缺乏保护,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以及区域隔绝的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导致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能充分享受城市社会的福利,这些问题不仅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阻碍城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公共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失

从粮食生产上看,耕地数量日趋减少、水资源短缺加剧,种粮成本快速增长,粮食价格的并无明显增长,农民种粮比较收益不高,保障粮食安全的经济社会要素投入大,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从农村基础设施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交通、电力、与通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量和规模较小、水平较低,基本设施及配套的功能陈旧、老化、落后甚至失效的问题比较明显,等级化、现代化、综合化、系统化程度较低,抗御大灾大害的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从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施和水平、医疗卫生硬件设施和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社会保障覆盖率和社会保障水平都存在很大差别。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着力解决农村公共资源和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欠账,迅速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能力的差距,加快推动城乡资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7]

(三)支撑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治理的人力资源匮乏

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不仅是生产足够维系我国人口稳步的粮食和农产品,更要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为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对未来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提出了空前的高要求。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态势却是与这种发展要求相差甚远。一是现有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和中小学文化的人群几乎占到90%左右。二是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农业科技研发的人才规模和质量都有差距,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三是农村劳动力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大量外出务工,留守人口基本为老弱病残,农村人口空心化进而带来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农村社会治理的空心化。导致农村社区越来越丧失内生获得秩序的能力,恶化了农村的发展环境,对村民自治产生消极影响,使得农村自治有效性不足,政治治理弱化,无法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最终加剧农村两极分化,放大农村社会的衰败。

(四)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

城乡之间存在不同的生产要素,它们在区际间的自由流动,能够改变地区要素的不足,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并促进区际经济的协调合作。但就近几年而言,生产要素在我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动呈现出单向净流出的态势,以土地为代表的生产资料单向净流失,对农地特别是耕地的占用,已经危及到国家粮食安全。

(五)农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的趋同化

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双轮驱动,推动着乡村居住条件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分散式居住方式越来越多的被迁村并点,集中式农村社区逐步取代过去分散的村落,这种农村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推动着农村现代化进程,并帮助农民迅速融入到现代化。但是农村社区毕竟不同于城市社区,农业生产特性、农村居民的族群特征、农村社会的生活习俗以及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都和城市存在巨大差别,即便是集中式居住,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在社会管理、社区自治、社区文化等许多方面也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建设和管理方式。而现有的农村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社区规模过大,人均占地标准过高。部分地方把城乡发展一体化误解为城乡发展一样化,忽视了农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和功能互补。农村社区的定位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需求。为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不便。

三.为建设新型城乡关系的改革要点

(一)土地政策改革实现保护

土地是农村的重要资源,同样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问题确实矛盾突出。因此,在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和改革城乡土地制度,实现城乡土地一体化。实施土地政策改革保护,一保耕地,二保发展,三保权益。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地定权、农民定性;农地农有、农地农用;家中有地,进退有据;土地收益,城乡共享。农村政策制度的改革创新需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发证。

(二)保护农民非农方面权益

农民权益保护的重点在非农方面权益的保护,将就业、教育及培训、医疗保障和养老保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障作为农民在非农方面的基本权益予以保障,避免和杜绝以户籍、土地为名剥夺农民现有和应有权利。大力提高农民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土地流转保值增值,形成农民家庭性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为重点、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加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城镇基础设施的落后给居民生活带了很大程度上的不便,造成农村环境不断恶化的现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共享资源,均等资源。对于人们生活重要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加强建设,不能满足于眼前,要有长远的眼光。不光有基础的建设更要让农民享有更高的生活享受,逐渐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均等一体化。

(三)以城带乡,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8]

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根据对中国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污染、城乡二元分割、不具备新型特色的城镇化模式进行改革;与我国当前的实际相状相结合,选择一条与我国情符合的城镇化道路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以人为本,全面统筹,兼顾工业、信息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以科学为依据,以和谐为目标,采取高效的模式,朝着城乡一体的方向,保证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要以节约型城市建设为发展目标,全面提升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发展大城市规模,并带动周边小城镇,形成辐射效果,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发展的根本核心,全面提升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做到生产、发展、环保、生活的协调性发展。

四.新型城乡关系的“四新”特点

新型城乡关系与传统的城乡关系相比,新型城乡关系的“新”在阶段、理念、制度、途径等诸方面均有体现,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与优势:一是由城乡分离与对立向城乡融合转变的新阶段;二是由“城乡分治”向“城乡统筹”转变的新理念;三是由“城乡二元化”向“城乡一元化”转变的新制度;四是由“城市片面发展”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的新途径。[4]

(一)新阶段

城乡关系主要是指城市和乡村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关系,其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方式。城乡融合即“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城乡关系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差别缩小在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过程。而我国自十六大以来逐步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新理念

理念是灵魂,指导人的行为,马克思认为,城乡关系的最终发展是“城乡融合”。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城市的政策,导致农村发展迟滞,因此,“城乡二元”发展必须向“城乡一元”发展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对城乡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改变了“城乡分治”的观念,跳出了“从城市看城市,从农村看农村”的思维定式,处理城乡关系的理念发生了转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也已开始形成。党的十八大提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将“统筹城乡”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三)新制度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以户籍制度为核心、以城乡二元财政体制为特征的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发展二元化的症结在于制度的二元,为解决城乡制度的二元问题,需要完善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建立户籍跟着人口走、户口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充分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一切权益;要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方面享受同样的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使其达到城镇低保水平,进城落户并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可与城镇低保户享受同等待遇。

(四)新途径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新时期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在社会发展战略上将城市、农村视为一个整体,使城乡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逐渐消除城乡差别,最终融为一体。城乡发展一体化既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要推进城镇化。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来说,新农村不在单纯的强调加快城市化,而是要实行城市支持农村的策略,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城市发展导致城乡差别扩大的状况,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也不在是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以及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共同富裕。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教训决定了我们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将先进农业生产工具、技术、生产方法、信息和高级管理组织及时转送到农村去,促进农村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为农村提供必需的工业品、文化、教育、咨询服务等,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概括地讲,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的发展问题,不解决好农村的发展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原料、市场、劳动力、用地空间,以及粮食、副食品等就无法得到充足的保障,工业化、现代化势必成为一句空话。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建立在城乡同步协调、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任何忽视农业,忽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都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只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融合,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发展方针,才能最终取得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和城市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传红,朱哲.五大发展理念视角下的中国新型城乡关系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54-59.[2]周立.新型城乡关系与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对城乡二元结构本质问题的再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08):18-25.[3]周薇.“十三五”时期我国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6.[4]阳芬.把握新型城乡关系的“六新”特点[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03):64-66.[5]徐学庆.构建我国新型城乡关系的路径选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8-21.[6]孟祥林.新型城乡关系背景下农村发展趋势分析[J].发展研究,2014,(03):102-106.[7]蔡玉胜.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问题和途径及改革要点[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02):129-133.[8]张晓山.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新型城镇化[J].学习与探索,2014,(01):86-100+2.[9]武廷海.建立新型城乡关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城镇化[J].城市规划,2013,(11):9-19.[10]林聚任,王忠武.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2,(09):48-53.[11]张婧,李诚固.中国转型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J].地理学报,2012,(08):1021-1030.[12]曾万明.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西南财经大学,2011.[13]孟祥林.新型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目标下的城乡空间融合对策探索[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1,(04):3-8.[14]党双忍.创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城乡发展的战略要务[J].中国市场,2010,(42):62-66.[15]韩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60年:回顾与展望[J].改革,2009,(11):5-14.[16]马军显.城乡关系:从二元分割到一体化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8.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17]叶超,陈明星.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及其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1):34-39.[18]陈炜.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二重性:对立与统一[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119-126.[19]陈明,刘爱华.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7,(44):110-111.[20]许经勇.我国新型城乡关系的演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21-125.[21]马远军,张小林,李凤全,王天阳.我国城乡关系研究动向及其地理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03):78-84.[22]李泉.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04):207-212.[23]蔡云辉.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5):117-121.

第五篇: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城市盖了很多高楼大厦,但是在居民的住房上,还是有一部分人的居住情况不尽如人意。如何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住房建设模式?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坚持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住宅建设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增加中小套型的住房市场供给,引导居民适度消费。

要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推进住宅产业化是最好的办法。某住宅工业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住宅工业”行业类别核准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工业企业,也是中国住宅产业化事业的开创者。2007年在建设部授牌的10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之中,某是其中唯一一家综合性的住宅整体解决方案制造商。而在实践中发现,以大规划定制方式在大工厂制造优质低价住宅,可以做到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住宅产品。

1)开创中国的住宅工业化事业

所谓住宅工业化,就是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以提高住宅生产效率,并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成本。国外在住宅产业化方面已经很成熟了,但在国内,住房建设基本上还都处于开发商模式,十分分散,国内的房地产开发商之多是国际罕见的,但做住宅产业化的企业很少。

在日本,房子主要是由制造业企业而不是建筑队来建造的,而且都是由像三菱、住友、大和、丰田、三井等制造业大企业来做的。1996年,到日本考察时看到,他们开发了一些新的技术,像制造汽车一样用工业化模式制造房子,最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在他们工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房子,就像超市一样,在日本买房子是在一个大的住宅超市,买一个房子就像买汽车一样,一栋一栋的房子自己去选择。日本效率最高的房子,是仅用8个小时建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住宅,早晨8点钟开始建设,下午4点钟做完,而且品质非常好,不是我们想的那种装配式的很简陋的房子,比国内现在的一些豪宅别墅还要高级和结实。这次考察的感受非常深——高度的工业化创造了一个高品质的住宅。

从1996年起,开始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一些技术,比如引进日本钢结构,在国内开始了住宅工业化的摸索。1998年就建成了第一栋住宅楼。项目的工期非常短,而质量非常好。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成本太高,当时的建造成本差不多达到每平方米3000多元,老百姓接受起来还有一定难度;二是住宅工业化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与规程;三是国内的商品房仍以毛坯房为主,属于半成品,而住宅工业化是提供一个完整产品,这需要很大的产业体系来配合,但国内缺乏完整的住宅产业化链。

于是认识到:有些新设计可以采用,可以完全工业化工厂化,但是有些设计还是可以借用其他产品的,比如主体结构和低劳动成本优势。另外,对建筑住宅的形

式方面要更多地符合中国的居住习惯。但是有些东西我们是必须要坚持的,那就是标准化、模式化的东西。

工业化的前提是什么?是规模,有规模的前提是什么?是建立一定的标准。国家这些年商品房开发确实对住宅有一定促进,质量也有一些提升,但是,还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对于住宅产业没有好的标准体系和好的模式。所以觉得住宅工业化第一个基础是要首先建一个模式化体系和一套住宅标准,并且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探索。

到了2003年,某公司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公司以发展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立工业化住宅集成技术体系为目标,形成了包括整体厨卫、成套门窗、成品化家装、复合节能墙体、户式双能源中央空调等核心技术与部品生产体系,建立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配套化供应的住宅建造标准。

如今,致力于创建中国特色工业化住宅体系,已成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符合我国住宅建设和消费需求、产品品类齐全,集住宅工业化科研、设计、生产、销售、投资、服务于一体的住宅工业企业。

(二)住宅工业化实现“五节一环保”

住宅产业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万亿级产业,但传统的住宅建设存在着效率不高、能耗太大、品质不可控、环境破坏力大、资源集约度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在量大面广的住宅建设中,全面提升行业的工业化水平,以工业化推动行业的变革是国家的战略选择。

据了解,我国现有建筑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建约300亿平方米,建筑不仅需要大量的土地,而且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在建材生产中的能耗为16.7%,占城市用水的47%等。仅从能耗上分析,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如果城镇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每年可节省3.35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8000万千瓦时,约相当于1998〜2002年5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总和,相当于4.5个三峡工程的发电量。

而住宅工业化可以推动节能省地住宅的建设,促进住宅生产、建设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改变。他们的实践表明,住宅工业化做到了“五节一环保”:

一是节材,通过规模生产,优化集成,可以节省材料20%。同时,产业工人制作的房子,基本上可以避免传统建筑上遇到的质量问题。

二是节能,按照现在测算的数据来看,通过工业化可以使能耗大概降低70%。三是节水,由于很多工序都是在工厂完成的,是区别于传统泥瓦匠施工模式的“干法造房”,住宅工业化可以节水80%。

四是节地,通过工业化优化模拟的方式来设计房子,可以使得其空间在满足同样

功能的情况下,至少可以节省20%的建筑面积,比如三口之家的三房两厅两卫房间我们可以做到85平方米,而且每个部分都有非常舒适的空间。

五是节时,住宅工厂化尽量减少施工作业,可以使劳动效率大幅度提高5〜6倍,项目周期缩短80%。建造的一座18层精装修的住宅楼,只用了120天。

用工业化模式制造房子,摆脱了现场粗放做工为主的施工作业,像传统的抹灰等基本上在现场取消了,这样每100平方米可以减少5吨建筑垃圾,污水、粉尘都也大幅减少。

目前他们的住宅产品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产品,产品本质是物美价廉、高性价比,核心是标准化、工厂化、模具化。我们通过产业化的优化,达到的结果是:

1、根除质量通病;

2、完全控制成本和工期;

3、标准化、小面积、大功能、低总价;

4、造价与传统模式基本持平,项目周期缩短一半以上;

5、成品房项目精细化管理,实现“五节一环保”。

(三)为普通人建世界级的家

他们的产业大量是面对工薪阶层,所以我们有一句口号:“为普通人建世界级的家。”普通人就是工薪阶层,世界级的家指的是品质、技术、运用的材料应该是跟欧美国家同步的,但是它的价格应该是普通消费者可以承受的。

我国今年预计将新建住房面积8亿〜10亿平方米,但是现在国内以开发商为主的住宅建设模式,导致90%的开发商只愿意为5%的富人造房子。许多房地产商缺乏社会责任,过于追求利润,也导致了房价近年来飞涨,许多人买不起房,买房的也成为“房奴”。

房价怎样才算合理?我认为,让一个普通家庭5〜7年的收入就能买到一套精装修的房子,才是合理的。工薪阶层的购房者只需要用每月收入的1/3来付按揭,避免成为房奴,才是合理的。

他们秉持面向城市中等和低收入群体建造普适型工业化成品住宅的发展定位,不为高端人群造房子,紧密契合国家住宅产业化政策、住房保障政策和新型工业化政策。比如在湖南建造的一室一厅的房子,总价在10万元左右,当地居民6年左右的收入就可以买一套,或者说,月收入1500元的人群就能买得起这套房子。

在实践中发现,通过住宅工业化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住宅,比如通过工业化可以使得其空间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情况下节省20%以上的面积,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产品降低了20%的生产成本。

在施工中也遇到了一些障碍,一是目前国内房地产现行的开发商模式,导致其多考虑房子卖得有多贵,很少考虑房子的功能,导致和开发商合作很困难,无法构建住宅工业化产业链。为此放弃了国外流行的“住宅企业-房地产商-消费者”的模式,采取了直接和消费者联系的办法。

另一个是政策环境问题,目前国内建一座房子,从报批到批准等各种环节,往往需要一两年时间,我们耗不起。为此采取了和政策壁垒较少的开发区合作的办法,为其建造“员工房”。迄今我们已经和5个开发区合作了。

下载我国城镇化发展(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城镇化发展(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分析

    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性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但也面临着人口红利减弱、土地等要素资源制约等诸多挑战......

    我国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速率逐年提高,这对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有重大作用,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增长,与之紧密相连的房地产业也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房地产......

    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城镇化建设会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表现在: 一、带来当地劳动力和就业需求的变化; 二、第三产业需求的变化; 三、教育需求的变化等。 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商......

    李铁: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绿色城镇化

    李铁: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绿色城镇化 专家表示,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城镇化的推进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 2014-01-20 10:20: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北京) 有20人参与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0日讯 国家统计局今天上午2013年数据,2013......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摘 要: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力,城镇化要让农民享受红利,关键在于让土地流转起来。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对城镇......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姓名) 学院学号 摘 要: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力,城镇化要让农民享受红利,关键在于让土地流转起来。本文基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

    陆大道,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科学报】陆大道: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态势的分析2014-08-04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访问次数 312作者:陆大道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8-1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