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

时间:2019-05-13 11:2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篇: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

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

摘要

城镇化建设建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然而,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农民进城是否真的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难题?如果可以,那么具体我们又该怎样做才可以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在此,本文就这两个问题略作探讨。关键词

城镇化,城市化,农民,三农问题,金融,政府干预,宏观调控

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持续冲击,众多经济学家一直在讨论着如何使我国摆脱经济萧条的困境,并让我国保持健康稳定的良好经济增长势头。其中,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

加快城镇化进程便成了当前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和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热门议题。因为,只要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消费就会拉动起来,其他的许多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所以,这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也在不断强调城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不少方案。可见,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全局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然而,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农民进城是否真的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难题?如果可以,那么具体我们又该怎样做才可以促进城镇化的进程? 在此,我想就这两个问题作点探讨。

一、关于城镇化内涵的界定

“城镇化”亦称“城市化”。所谓的城镇化,就是指社会生产力在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在经济结构、人口居住、人口素质等方面由传统农村文明转变为现代城镇文明的自然历史过程1。

对于城镇化的界定,还有一种说法为“二元城镇化”,即将城镇化分为“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其理论认为,“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 “农村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向县城范围的城镇集中的过程。本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片面,没有正确反映城镇化的全部内容。

首先,人口城镇化并不是城镇化的全部内容。在农民进程的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少农民迁移到现有的现代化城市中去成为城市居民。

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再高,其人口容量与资源负荷量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可能把农民都“赶”到现有的那些城市中去。因此,将“城市化”理解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片面的。

其次,农村人口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的实质与主要内容。我国有着总量为 9.4 亿的农民人口,占据着总人口数的 57.01。因此,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动态上看,人口城镇化指农村的城镇化,即提高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使部分农村变成城市,从而原有的农村人口就变成了城市人口; 从静态上看,人口城镇化指农民通过自身努力和国家政策的引导迁往现有的城市中成为城市人口,从而使城市中的人口达到或接近饱和的状态,即前面提到的农民进城的情况。

第三,城镇化不应只是单方面的农村劳动力转变为城市人口,而应包括一定的城市人口转变为农村人口。如果只是一味的单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或者是把一些农村地区变成现代城市,那这样经过若干年后,说不定到时城市人口过

多也会成为一个难题。正如计划经济时代,毛主席就曾做出过让部分城市人口回乡做农民的举措。所以,城镇化应该还包括城市人口向农村人口转变的内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出全面合理的策略和方案。这里我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将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因此,个人认为城镇化应该有三种途径: 一是原有城镇的扩张,将一部分原来的农村社区并入城镇。比如城镇间的合并。二是新兴城镇的设立,使原来的农村社区变成新的城镇社区。比如广东省的东莞市以前就只是个县级行政单位,而且人口多是农民,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不断不展,原来的农民致富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达到了城镇化,这时便可以变成新的城镇化城市。三是在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文明广泛扩散的基础上,使农村居民居住在农村社区也能享受到现代城镇文明。比如,农村居民也可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平等待遇。个人认为,这是高层次的城镇化目标,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看来似乎很遥远,但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因此,农村城镇化实际上是城镇化的第三种途径即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状况都实现城镇化。

二、城镇化可以为我国带来的益处

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学家们就一直在倡导让农民进城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可见城市化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同时,社会学家们也在大力提倡城市化,他们认为,让农民进城才是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本人认为,城镇化可以为我国带来的益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 30 年来,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市和乡村发展产生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消除,导致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只有统筹城乡改革,推行城乡一体化,促进城镇化进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最终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第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能较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也可以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收入。“此外,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方面可统筹安排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使较多资金投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保健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条件更加平等。2”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减少了不稳定因素,维护和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和谐相处的新局面。

第三,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坦认为,中国当前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保证 70的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而社会结构上只有 45的城市人口。“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只有加速城市化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以 50平方米大小的房屋面积计算,农民身份每年转变 1每年需要租售住房 700万套。如此一来,即使中国年出口率为零,也可以保证 GDP 每年 10的增长态势。”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也认为,城镇化发展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影响深远。根据测算,目前 1 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 3 个农民的消费。有研究表明,城市化率提高 1 个百分点,就会有 100 万到 120 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 2.7 倍到 3 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 1.6 个百分点。各国的经验都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确实会产生巨大的消费“累计效应”,并进而成为经济增长新的源泉。而相关资料显示,如果中国每年转变 1的农民的社会身份,将会有 2800 万农民进城定居,1800 万人相对稳定就业,从而带动国内消费,拉动内需增长。

三、我国现阶段城镇化中过程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点,相信已经达成公认。但为什么现阶段城镇化的进程却如此缓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农民工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这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但由于我国特有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我国农民进城基本是“移而不迁”,从而形成了“农民工”这一充满矛盾和过渡色彩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以及我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农民工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附着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之上的我国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工成为生活在城市里的“边缘人”。他们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等。在农民工工伤事故频发而又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工将因生活难以维持而选择返乡。一定意义上来说,农民工返乡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情况下的无奈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农民工大多从事着脏、累、苦、险的行业却工资普遍比较低,而且工资又经常被拖欠,再加上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这无疑加剧了农民工的贫困,从而使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需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缺乏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长此以往,将影响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城市化的进程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试想:如果农民工长久地处于贫困状态,即使政府让他们成为城市居民,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权益,他们进城后怎么生存?凭他们的那点微薄工资如何去买房?如何去生活?

在此,本人认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如下:①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已经阻碍了城市和乡村的共同繁荣,延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因此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要改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逐步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并允许公民依法自由选择和变更居住地。户口登记采用居民户口形式,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从而使户籍不再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尤其是将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 3各项权利与户籍剥离开来。当然,户籍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实施严格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 首先,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建立农民工最低工资保护制度,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强制企业执行,否则依法追究企业的法律责任。比如,个人认为,广东东莞市现行的 770 元的最低工资标准就过低了些,许多工厂的最低工资根本达不到 770 元。其次,严惩故意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目前,有关处理欠薪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条例》,但在认定上只有“无故拖欠”行为才被视为违法行为,在处罚上也多是由劳动行

政部门责令改正,补发拖欠的工资,企业欠薪的“成本”很低。没有形成一套强有力的制裁措施和制度,在这一定程度上无疑放纵了更多的违法行为。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实施严格的农民工权益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③打造责任政府 农民工面对的大多数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归咎于政府的。比如社会保障问题,工资待遇问题,权益得不到保障问题等等。因此,政府要切实为农民工办实事,尽量地去维护农民工应有的权益。具体该怎么做并不成问题,最关键的是政府是否真正有决心去尽量解决农民工问题。④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 农民工之所以大都从事条件差、工资低的工作,主要原 因在于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能不强,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为了扭转这种现状,国家可以在政策上鼓励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提供一定的培训、再教育机会。

各级职业学校要面向劳务输出开展特色培训,努力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地方品牌,促进盲目流动向“市场劳务”的转变。各级职业学校还要把做好就业工作作为拉动招生、提高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措施来抓。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加强农民工职业道德、就业形势、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教育。2.农村问题 我国目前的农村建设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离土不离乡搞乡镇企业,证明错了;小城镇大战略也证明行不通;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不灵。因为新农村不是建设出来的,是发展起来的。新农村不是新马路、新楼房,而是新的能创造剩余价值、交税的生产方式。新农村的村民是未来的农场主,而不是现在的小农户4。农业关系着民生问题。在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意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问题。比如,利用高科技手段促进农作物的产量或者改进农产品的一些价值性状、发展规模农业等。我们只有保证了农村的稳定高效发展,才能有坚强的后盾去促进城镇化进程。所以,我们推行城镇化并不意味着以后就不需要农村。农村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小觑。3.政府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发展策略,政府并不是没有想到,问题是政府有没有决心去实施,或者实施了贯彻得是否彻底。所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总体设计作用。企业与个人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和个人行为的最基本的法则。企业决定从事哪种产业,厂址建在何处,建在城市还是小城镇,劳动力为获得最大收入而决定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市,都是由他们自身决定的。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把握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也不可能对城镇化的宏观发展方向做出选择。因此如果缺乏宏观调控,城镇化将处于无序之中。因此,这就要求政府成为体现社会利益的代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定城镇化的发展道路,而且要有具体的规划设计,以指导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经济诱导作用。微观主体行为与社会选择之间的差距,要求政府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诸如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诱导微观主体的行为,使其按照政府设计的城镇化道路发展,最终实现与社会选择的一致性。必要的行政干预作用。政府对城镇化过程中对企业和个人行为的诱导,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时有冲突的局限,难以对微观主体追求非经济利益目标的行为构成约束,这就要求政府在采用其他手段的同时,还必须采用适当的行政手段,对城镇化过程进行直接的干预。

四、总结 美国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茨在这个世纪断言:21 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最主要的两件大事是“中国的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 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水平在30—60之间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而中国正处于这个

发展阶段。因此,转变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关注农民问题,这才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只要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消费就会拉动起来。而消费拉动投资、就业等等,这才是合格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于城镇化,用杨帆博士的话说就是:只要农民进城成了气候,持续三五十年的经济发展没有问题!

参考文献 《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问题探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载《商1鲁楠,业时代》2009 年第 34 期。《城乡一体化》2孙大飞,杨绍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取向》 J,(10),2006。3刘俊勇,《全面预算管理:战略的观点》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4刘福坦,《分配体制改革是未来中国经济最大悬念》,载《中外管理》2009 年 12 月份刊。公共事业管理 02 班 刘忠林 学号:20080101022708

第二篇:城镇化建设问题探讨

城镇化建设问题探讨

1、拆迁工作难度大,部分职工在观望,在攀比,造成拆迁难度大。

2、团场城镇化具体问题:职工住房按国家标准赔偿,但职工不理解,按自己的想象价走,更甚者靠团场赔钱达到自己的目的。

3、团场按标准赔偿,执行有困难,职工不理解,团场拆迁费用大。,

第三篇:“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困扰我国城镇化建设

“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困扰我国城镇化建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年06月26日 21时35分来源:新华社

【字体:大 中 小】

【E-mail推荐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记者徐硙、杨维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26

报告同时指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地方不断加大市政设施建设,市政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8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8平方米,城市用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7%、83.6%。

“但一些城市依然存在交通拥堵问题严重,食品药品等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口聚集区人居环境较差等问题。”徐绍史说。

为了有效医治“城市病”,徐绍史提出,应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

第四篇: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

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表现和成因

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在于搞好小城镇建设,而搞好小城镇建设又势必无法回避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我们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与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背离,进而直接影响到当地城市化、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镇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宜居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环境问题

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的荒漠化、水土流失、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耕地资源减少等生态问题与资源问题,环境污染并不突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工业污染逐步受到控制的同时,农村的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国家环保总局对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的总体评价是[1]: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止。农业污染加剧

据统计,我国农业污染量已占到全国总污染量(即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及农业污染的总和)的1/3~1/2,不仅成为水体、土壤、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而且对农产品安全、人体健康乃至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3],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污水灌溉、农村生活废弃物、水产养殖、乡镇企业的“三废”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粪便污染等问题,造成我国农村地区水体环境质量日趋下降。重金属、化学农药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饮用水安全,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4]。另据检测[5],我国农村未达到基本卫生安全的地表水为40.44%,地下水为45.94%,集中式供水为40.83%。浙江省环保局2002年进行的局部调查表明,农村聚居点的环境质量,除了大气污染指标外,其余均已经劣于城市[6]。

(二)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 1.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这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但乡镇工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明显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另外,由于布局的原因,大部分乡镇企业与农田、农村居民点交织在一起,更容易造成直接污染。近年来,城市普遍加强了环保监管,工业企业退出城市,不断向郊区和农村分散,工业园区也多选择在远郊农村建设。这给农村地区带来自身发展的动力的同时也承担了企业的污染,造成工业污染的转移。特别是造纸、塑料、电镀和水泥等重污染行业污染物的排放使农村大气、水和土壤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

2.城市生活污染向农村转移。我国小城镇规划中存在规划不合理,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相互衔接,大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形成沿公路的带状集镇或呈现与工业区混杂的分布。这些小城镇由于缺乏垃圾填埋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生活生产废弃物聚集于居住区域,行成沿居住地分布的污染带,致使饮用水源受生活污染相当严重。目前,我国一般是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作为基本处理方式,许多垃圾填埋场都选择设立在城郊地区,由于许多垃圾填埋场不能完全达到卫生填埋要求,导致生活垃圾直接进入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农村地区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

3.旅游污染向农村转移。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旅游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污水和垃圾等环境污染的整治不够规范,所带来的生活污染和交通污染,人文景观和娱乐设施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环境。(三)点源与面源污染集中体现

随着我国对工业领域严重污染企业的点源污染的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影响逐渐突出,尤其对地表水和土壤的影响更为严重。化肥、农药、农膜的使用和畜禽养殖废水、废物的排放和城乡结合部的生活排污是造成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比重远大于来自城市生活污水的点源 污染和工业的点源污染[7]。

由于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滤与降雨关系密切,面源污染具有间歇性,还受到特定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因此,农业面源污染更难监测、评估和控制,整治难度更大。

据统计,到2008年,中国化肥年使用量已突破5107.8万吨,平均每公顷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每公顷225公斤的安全上限。氮肥的利用率平均仅为40%左右,其余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对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气造成污染。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使7%的土壤受到杀虫剂的污染。农膜使用面积已突破亿亩,年残留量高达35万吨。大部分农膜不易分解,不但破坏了土壤结构,阻碍了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和生长发育,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地下水难以下渗,而且残膜在分解过程中会析出铅、锡、酞酸脂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造成新的土壤环境污染[8]。另外,目前我国已经废水灌溉面积达361.8万公顷,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3%。由于缺乏常规监测及科学管理、排灌系统不健全等问题,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农田,污染物质极易被作物吸收,后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5%,成为农民、农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养殖业的发展也加剧了污染。全国畜禽粪便中各种污染成分的年产生量,已经接近工业废水,而畜禽粪便进入水体中的COD、氮、磷的量已经超过 化肥[9]。

我国农业生产产生大量的秸秆,每逢农作物收获季节,大量焚烧秸秆,产生的浓烟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此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垃圾一直呈现数量小、种类少、易分解的特点,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可以维系垃圾总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现代生活方式逐渐确立,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与组成特性,逐步与城镇相似,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 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10]。不仅数量猛增,收集与运输困难,且成分更为复杂,处理难度加大,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剖析(一)国家法律层面

我国迄今已经制定9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0余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多件,军队环保法规和规章10余件,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批准和签署多边国际环境条约51项,各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1600余项[12],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其中专门针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法律与条款几乎为空白。

1.国家立法对农村环境保护相对薄弱。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部分,仍为立法盲区;部分法律法规条款只对相关问题作出了原则性要求和限制,可操作性却不够强,造成国家对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等村办、民营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的行为缺乏有针对性的 法律法规,使得执法机关无法可依[13]。

2.行政执法力度不足。目前乡镇、农村的环境保护机构效力低,资金支持力度较小,加上一些存在于行政机关中的普遍问题,比如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乃至综合素质低下等,使得农村环境监管乏力。

3.司法界定尚待明确。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公共利益或介于产权不清境地的纠纷利益受到了侵害,“公益诉讼”问题尚有待明确的解决。4.公众法律意识亟待提高。2005年因环境污染上访的案件68.972万起,是1995年的11倍。2006年和2007年也是70万件左右。上访的主体为整村或几个村联合上访的占多数[14]。尽管我国农民群体的环境意识正在被唤醒,但与城市居民的环保法制意识比较,仍有较大差距[15]。由于对环境保护知识和法律常识的缺乏以及政治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农民对环境污染侵害的关注力度还远远不足,法律意识还亟待提高。

(二)政策体制层面

我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城乡社会采取和实行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一开始就把投入重点放在大城市、投入结构放在大工业和大工程上,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因此造成农业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是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难以以投资回报率吸引社会资金,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长期的“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造成公众在环保领域明显呈“政府依赖型”。另外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 基本原因[16]。

(三)环境监管层面

我国以行政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环境政策,因为农村环境管理机构的缺失以及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特点而失去其可操作性。农村的环境管理机构的工作主要局限于农村工业污染监管,对于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涉及很少。另外由于环保机构的隶属关系复杂,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环保法规、政策,许多工作很难落实。而且在农村环境政策方面,强制性规范少[17],而一些奖励性环境政策法规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又相矛盾。(四)治理技术层面 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多套用解决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存在着技术、经济障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由于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对的单一性和企业经营相对的大规模等特点,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甚至是惟一的。而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以及较高的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有些专门为治理农村环境污染而开发的技术,也因污染源分散、污染物的收集与运输困难、运行成本高方面的问题而难于推广。(五)资金投入层面

城乡分治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资金扶持与承担环保责任上存在不协调。长期以来,污染防治资金绝大部分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城市在大量投入资金的支持下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生活污水排放管网已经建成并日趋完善,而广大农村公共卫生设施缺乏,导致农村生活污水沿河流排放,垃圾沿河、沿湖、沿路边随意堆放。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农村环保部门缺乏应有的管理经费,相当一部分管理经费和工资,要靠收取乡镇工业的排污费来解决,排污费不能用来治理环境,农村的环保政策的效度和合理性就受到质疑,环境管理更加困难。我国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自上而下”的决策等现象。政府在污染治理方面投放的资金分散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由于各部门之间协作性不够,治理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三、农村城镇化进程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一)优化城乡环保规划,健全城乡环保政策

合理的城乡布局需要在城乡规划中引入环保观念,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合理确定服务的内容和配套的标准。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加强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延伸,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分散的工业源,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缩小城乡经济、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差距。统筹城乡产业结构链,实现资源、废弃物的有效利用,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不仅要考虑产业布局对城市的影响,还应从污染扩散角度考虑对农村的环境影响。由于农村和城市环境特点不同、环境问题的致因不同,现行的环境政策在农村的作用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对现有环境政策体系进行创新非常重要。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用规划、立法、市场等手段来促使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进行利益补偿。二是逐步建立引导性环境政策体系,政府要从管制性环境政策向引导性环境政策转变,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农民自觉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

(二)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提高农村环境监管能力 为了农村环境保护迅速推进,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自己的预算,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要培育排污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行政手段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

尽快建立乡镇环保监管体制。建议各级地方人事部门加强研究农村环保监管体制,增强基层环保工作活力,明确职责和分工,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农村环保运行体制。

(三)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技能 解决农村环境问题,要依靠两种基本的力量:一是具有专门技术的环保科技公司,他们可针对具体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问题开展治理和修复;二是农民群众依据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在生产和生活当中的污染防治实践,结合各地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合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处理技术,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和废弃物的的资源化利用。另外,还应着重推广太阳能、沼气等适合农村使用的清洁能源。

(四)完善农村环保法律体系,促进公众参与 应加大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力度,建立健全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制定具有强制性的国家和地方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政策法规及约束各级政府干扰环境执法的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另外,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民性的公益事业,要加强农村居民参与环保的意识和法制观念,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监督体制,全方位、多层次的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良好环保氛围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信息发布、环境质量公告、违法行为举报及污染排放和污染事故通报等制度,推行环保监督员制度,对涉及环境权益的规划、项目,要听取公众意见,保障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营造公众广泛参与,主动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篇:浅谈我国的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浅谈我国的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发展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这是我们推进城镇化建设总的工作要求,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可依托的平台,是各级政府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一、___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目前___县城镇人口约为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7万人的22%,城镇化水平约为22%,远低于全区发展水平。总的来说,___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是:一是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按照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合理比值0.56计算,2005年___县工业化率为47.55%,城镇化率应是26.63%,而实际上只有22%,相差4.63个百分点。二是乡集镇规模小,聚集和辐射能力不强。全县12乡镇除___镇和水口镇外,其它乡镇城镇人口均少于2000人,有的甚至低于500人水平。由于集镇人口少、规模小,整体素质比较低,聚集效应发挥不出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企业的能力低。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滞后。小城镇布局分散,内部各功能区布局不够合理,公共设施普遍落后,小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低。同时管理粗放,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小城镇管理机制,“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___县城镇化建设的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一是对城镇化的认识不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非农化的关系研究不够深入,存在重经济建设、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城镇化的问题。二是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支撑薄弱,推动力量不足。支撑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推动力是民营企业和私有制企业。但是___县各乡镇除___镇、水口镇等乡镇外,其它的基本没有什么企业,服务业发展层次低,大都属于批发零售、个体运输业,对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致使小城镇发展缺少必要的工业经济依托。三是推进城镇化的体制、制度跟不上发展需要。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多数农民的意识停留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上。同时,进城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医疗等相关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城镇化的拉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不少农民不愿因身份转变而放弃拥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上的优惠,有的甚至出现回迁现象,导致了农民进城的推力不足。

二、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

___县作为农业县,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产业聚集,才能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打好的基础。通过“十五”计划的实施,___县的经济社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这些因素,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供了有利条件。___县城镇化建设的思路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从___县的实际出发,科学定位,强化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努力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和城镇发展水平,构建___县小康社会的城镇发展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0%,城镇生产总值要占全县80%以上,形成以县城(中心城市)、水口(次中心城市)为核心,各乡镇为基础,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总格局。

(一)科学确定城镇发展定位。城镇的定位是城镇化发展的首要前提,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未来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和成败。县城作为中心城市,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中心。根据___县城的自然条件和基础,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合作为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前景分析,___县城可以发展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结合部地带具有承接国际陆路大通道贸易经济和产业功能的全县中心城市,以发展国际贸易服务,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主体,开放式、生态型边境重要城市。水口镇直接面向越南及东盟地区,是国家一类口岸所在地,因此定位为次中心城市,是服务于口岸经济区的开放性、服务型口岸城市。同时把根据县域经济布局,把各乡镇作为服务于农村,能够带动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的小城镇进行建设。

(二)切实抓好城镇建设规划。城镇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龙头,是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处理资源、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考虑,具有区域性特色。规划是城镇的灵魂,一座没有规划的城市注定没有发展前途。因此,必须从长远着眼,立足实际制定好城镇发展的规划,科学地处理和协调好城镇的各种功能,解决好城镇化进程出现的各种矛盾,确保城镇化发展的水平、速度和效益三者的协调统一。综合考虑___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当前首先着重抓好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的重新修编和水口镇的城镇建设规划(包括口岸建设规划和口岸经济区规划),科学谋划城镇发展的功能布局、市政建设、城镇管理等方面,切实把城镇建设的相关要素,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统筹考虑进去。同时,还要按照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统筹抓好各乡镇建设的规划编制。

(三)突出抓好重点城镇建设。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遍地开花,而是突出抓好中心城镇建设,以带动其它城镇建设发展,逐渐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就___县来说,重点是抓好县城中心城市和水口次中心城镇建设,力争到2020年,将县城建设成为拥有10万人左右,15平方公里规模的现代新兴城市。水口镇发展到人口6万人左右,面积6平方公里左右的规模。同时统筹推进各乡镇建设,形成以县城和水口两个中心城市为中心,各乡镇为基础,辐射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城镇体系。

(四)多元化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___县是吃饭财政,很难挤出资金用于城镇化建设。因此,就要转变思路,创新多元化的筹资方式,更多地向市场要资金。要建立有利于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形成良性的融资机制,特别要树立经营城市理念,以地聚财,滚动发展,为城镇化发展奠定经济基础。目前,___县已成立了城市公共投资有限公司,要充分发挥好这个融资平台,把城镇开发项目包装好,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扶持,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困难问题。

(五)加快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只有工业和服务业真正发展起来,才能增强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的能力。否则,城镇化的发展只能是一个空壳。因此,要大力抓好县城和水口两个工业园区建设,在龙水、龙夏二级路沿线筹建这两个工业园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功能、综合开发、分步实施”的要求,年内实现水、电、路、迅四通,并以园区为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工业企业进驻集中发展,不断地壮大全县的工业经济。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旅游、餐饮、休闲娱乐、交通运输等服务业,扩大就业岗位,为农村劳力的转移就业创造条件。

(六)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疏通农村向城镇人口流动和迁移渠道,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要求,县以下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女子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观,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就业问题。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减少农民,但最主要的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问题。如果让进城的农民成为城镇贫民,就与城镇化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要始终把农民就业问题作为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与城镇并重的发展战略,落实和完善促进农民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同时,要善待进城农民,倡导人文关怀,让农民获得与城镇人一样平等的“国民待遇”。

(二)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着力用城市文明带动农村文明,提高农民素质。当前,___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远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需要。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要积极用城市文明改造农村文明、带动农村文明,教育农民认识“科教兴家”、“科教致富”的道理,自觉克服困难进行智力投资,形成一支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队伍,以适应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三)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做到集约用地和保护用地。___县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边陲古城,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必经要以保护好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留存边关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韵。要做好土地开发规划,充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做到集约用地和保护用地并重,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问题。要严格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杜绝土地使用粗放,违法使用土地,损害农民合法利益等问题的发生。

(四)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统筹抓好新农村建设。在抓好城镇建设的同时,决不能忽略农村的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了“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必须要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村镇规划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科学规划,依靠群众,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建设完成一批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

下载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我国的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浅谈我国的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部分地区在“经营城市”......

    浅谈我国城镇化问题与对策[最终版]

    浅谈我国城镇化问题与对策摘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乡镇和小城镇的发展,城镇化是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大势所趋。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发展,城市盖了很多高楼大厦,但是在居民的住房上,还是有一部分人的居住情况不尽如人意。如何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住房建设模式?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的政府......

    关于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

    我国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速率逐年提高,这对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有重大作用,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增长,与之紧密相连的房地产业也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房地产......

    城镇化问题[推荐]

    城镇化问题 一.城镇化含义: 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问题探讨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问题探讨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模式,从而产生了电子政务新理念。我国已将电子政务建设置于新世纪国家发展战略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