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时间:2019-05-13 11:1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统筹城乡发展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统筹城乡发展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第一篇:统筹城乡发展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概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关键字:统筹城乡 城镇化 经济发展

正文

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

从一般的道理上讲,乃是因为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高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不能简单理解为工厂下乡,让城市不容的工厂搬到乡下去;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农民工进城,让农民变居民。还是要从解放生产力的高度,去重新认识生产力要素的配置。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新技术在城乡的推广,去认识社会资金在城乡的重新配置。还是要从改革生产关系的高度去重新看待农民工进城和城市人下乡。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镇化严重滞后,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纠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致使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不强,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过多的人口滞留在农村。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失衡状态,造成了“三农”问题的现实困难,农村小康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难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思想束缚,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实现新跨越的客观要求。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越来越密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显得更加紧迫,也更有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一个大战略,进一步发挥城市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为什么要进行城镇化建设?

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关键就在于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实现身份、职业和观念的全新转换,能够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增强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城镇化建设,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既可以转变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也可以使留在农村的人口提高资源占有水平,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实现以城乡统筹为动力促进城镇化建设?

因势利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随着农民的流动和市场经济对资源,包括劳力资源配置的需求。城乡一体化的超势正越来越显,城镇化趋势也逐渐明显。农民流动的目的性和目的地都是相当明确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生产完善,城乡人民的大流动是必然还要再发生的现象,而且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同时也将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种动力。因此,因势利导,适当疏导,使之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认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决定》给城镇一体化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带来了春天迎来了大好的机遇。《决定》明确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而基本目标任务定位是到二O二O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要遵循的重大原则是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工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土地利用和城

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统筹城乡发展: 理论与实践》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新乡探索与实践》许宝健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耀州区总面积1542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6万人,下辖10个建制镇,2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189个行政村,城镇居住人口达到6.3万多人。创国家级小城镇示范镇2个(董家河镇、孙塬镇),省级示范镇3个(董家河镇、孙塬镇、庙湾镇),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示范村16个,区级示范村22个。从98年到2009年底累计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78项,完成投资4.391亿元。

二、加强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全区先后投资820万元,完成了铜川市耀州区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耀州区分区规划,耀州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2个乡镇村庄总体规划,12个乡镇总体规划,189个行政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实现了规划全覆盖。按照“城园分工,产居分离”的原则,将工业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坚持以规划为指导,加强镇村水、电、路、气、讯、广电等各类管网的统筹布局,并严格规划控制管理。

三、以项目带动,积极推进重点镇、村建设

1、近年来,经我局积极申报,被省政府选入重点镇建设项目有2个镇(照金镇、董家河镇)年计划完成投资各3000万元以上,被选入省政府确定的“关中百镇”建设项目有7个镇(照金镇、小丘镇、坡头镇、关庄镇、寺沟镇、董家河镇、孙塬镇)1

和城区民权巷道路工程,争取回省上资金800万元,先后完成了7个镇的街道改造以及路灯、人行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城镇、镇容镇貌。

2、争取国家和省上补助资金460多万元,对全区农村660户群众住房困难及土窑、危房等进行改造,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

3、积极协调争取省上的村庄巷道补助资金,先后争取回100多万元,为9个村实施了村内巷道的硬化,改善群众的出行问题,其中为张郝村先后投资近20万元。对水峪村将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4、结合城乡统筹,在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也将镇村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到一块来抓,先后下发了镇、村综合整治标准,在考核时一并考核,经考核后近年来由省上表彰的综合整治示范村6个,示范镇3个。

总之,我们按照“城区——重点镇——中心村——基础村”带动路径,完善村庄等级结构,构建“城中村近社区、城效村联动城乡、中心村辐射基层村”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坚持把中心村作为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切入点,政策、资金向中心村倾斜,教育、医疗等向中心村集中,积极发挥中心村支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改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文明意识,推动农村城乡一体化。

其次,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形成特色发展态势,主动融入关

中地区“一轴一环三走廊”咸阳——铜川城镇带,大力发展“一心、一扇、两带”城镇体系。

“一心”即把加快耀州城区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龙头,以铜川建设渭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契机,以建设中心城区为目标,大力推进新耀一体化,加大建设力度,加速突出领跑,打造铜川南市区商贸物流中心,形成带动城镇发展的辐射源和牵动力。

“一扇”即环耀州城及新区发展的孙塬镇、董家河镇、寺沟镇、关庄镇、坡头镇形成的扇状城镇带,发挥环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建材工业园区、载能工业园区、铝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建材、物流运输、花卉果蔬、商贸服务、乡村旅游等关联产业,形成依托城市发展,产业支撑较强的扇形“卫星城镇带”。

“两带”即沿耀旬路、耀瑶路纵深延伸,形成坡头——照金;关庄——瑶曲、庙湾城镇带,积极利用煤炭资源、红色文化、佛教文化、自然风光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形成工矿与城镇发展互补,产业与城镇发展互动的格局。

按照城镇规划体系,结合区位条件,现有规模和发展替力,将全区所属乡镇分为四类:

重点镇(4个):照金镇、坡头镇、孙塬镇、董家河镇。照金镇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和工矿区”;孙塬镇重点建设“建材工业园区”;坡头镇重点建设“载能工业园区”;董家河镇重点建设“铝工业园区”。

中心镇(2个):庙湾镇、瑶曲镇。庙湾镇重点建设“香山佛

教文化景区、玉门旅游景区和工矿区”;瑶曲镇重点建设“煤炭工矿区”。

基础镇(4个):关庄镇、寺沟镇、小丘镇、柳林镇。关庄镇重点建设“物流集贸区”;寺沟镇重点建设“城区近郊发展区”;小丘镇重点建设“物流集贸中心区”;柳林镇重点建设“集贸居住、香山旅游服务区”。

石柱乡、演池乡:加快集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逐步撤乡设镇。

同时,结合镇、村综合整治,对包茂高速、210国道、耀照路、耀柳路、柳照路沿线的所有新建的建筑物要参照“铜川市新农村住宅设计图集”,统一建筑风格,对原有的建筑物逐步进行改造,以形成统一体,打造沿线建筑的新亮点。

四、几点建议

1、结合镇、村综合整治,希望省上在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巷道建设方面,在项目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以改善全区广大群众的居住生活和出行问题;

2、按照省上确定的城镇化发展纲要,为了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望在重点镇建设和“关中百镇”建设项目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3、结合我区规划全覆盖实际,各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望上级加大规划的补助资金,以解决基层资金短缺的困难;

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乡规划

条例》和《陕西省乡村规划建设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希望省上给予解决编制,为基层配备专业的规划管理人员,以确保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第三篇: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

夏克松

如何在当前的乡镇工作中大兴“实干”之风,以“实干”促“实效”,党的十七大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这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城乡关系涉及面广,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协调、健康和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对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工作非常重视,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为城乡统筹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就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城镇建设与市场化工业化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大力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过大的城乡差距,使城乡同

发展、共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也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要提升农村的发展地位。从基本目标来讲,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新农村是一致的。如何使城乡二元变一元,使城乡由分割到融合,其中一个基本的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城镇化来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都与城镇化紧密关连,城镇是统筹城乡的桥梁;新农村建设尽管是在农村进行,但如果就农村谈农村、就城市谈城市,不讲“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不讲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市民化,新农村建设就难以取得实效。因此,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关健点。

二、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

近年来,随着惠农政策逐步实施,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 发展已经进入了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但是相对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协调仍然制约着城镇化进程。以百里洲镇为例,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地理环境的制约,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一系列的都制约了百里洲农业产业化发展。依靠现有的果园、大棚和传统的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大突破。

2、城镇布局不合理,执行规划力度不够

城乡规划是实现一定时期内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和乡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协调城乡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

所以,一旦城镇建设缺乏总体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城镇建设将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发展无后劲。同时,由于规划编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村民的规划意识淡薄,也会造成城镇化建设的不协调。

3、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相对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多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水、电、路、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必须由政府配套建设,由于资金紧缺、运作无方等原因,许多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跟不上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缺少文化、娱乐、社交场所,以道路作市场,交通阻塞、吃水难、电力供应不正常,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很普遍,严重影响了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对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1、允许城镇发展“差别化”,城乡同步发展

城镇化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多途径、多举措地来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既可同步,也可超前。根据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传统,尊重和保护农村民风

民俗,建设一种既有现代工业文明因素,又保存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田园式”新农村。树立区域城乡品牌特色,如旅游大镇、物流大镇、文化大镇、农业大镇、陶瓷大镇、化肥大镇和食品大镇等等。

2、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使城乡发展互惠互利 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来控制城乡土地的使用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防止城市无限制地占有土地,保护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把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积极稳妥地开展乡镇合并和合村并组,把中心村建设成为城镇化居民点,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新农村、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制度和机制上的保障。在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制定上更多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结对共建,将城市社区建设、管理、发展的宝贵经验向农村辐射。

同时,以工业资本引入农业经济为突破口,发展农村规模经济。允许投资者通过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成片开发经营规模农业和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科技中介业等。允许经营者在规模经济基础上,试办民营农场。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同时,大力发展“低碳农业”。

3、推动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等值发展

要以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实现城乡等值化发展。除基础教育外,还要通过政府和私营企业同时参与的方式,形成分层次、有重点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完善农民工外出务工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权益。

乡风文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要不断贯彻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使城镇建设不是“脸面光”,而是注重“内实惠”的工程。

①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和活跃农村文化市场,让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由外而内,提高农民素质。

②加大对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的思想和头脑,由内向外,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汇报

X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工作汇报

中共X市X委 X市X人民政府

(2016年2月14日)

根据考核要求,简要汇报两个方面:

一、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我X按照市委、市政府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安排部署,坚持抓建设、增投入、强管理、惠民生,紧紧围绕“十大项目、六大突破”,全力推进基础设施配套、保障性住房、小城镇建设等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具体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注重规划编制,城镇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紧紧围绕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产业发展、土地利用、文化传统和地域特点,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各类规划X项,全面完成X旅游示范镇产业发展规划、给排水专项规划和X镇、X乡、X乡、X乡4个乡镇总体规划,X西沟、寨子街、X沟等3个村庄美丽乡村规划已批复,棚户X改造规划完成最终成果,X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X核心X控制性详细规划、泾河以北X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编制规划评审稿,X乡观音殿村美丽乡村规划正在筹备评审。

(二)注重基础建设,城镇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开展中心城市建设“提质、提速”年活动,全力推进基础设施配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组织实施中心城市“十大项目、六大突破”项目50项,当年计划完成投资53.76亿元,截至2015年底,开工X项,开工率X%,完成投资X亿元,占计划的X%;前三季度,全X联网直报的建筑企业共X户,建筑业增加值完成X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速X%。

一是“十大项目”快速推进。X街东片、X街西片等X个续建片X完成房屋征收X户,建成安置楼X套X万平方米;2015年启动实施的X巷南片、X路东片、X北路西片、砖厂新X、X路南片X、X北路片X6个新建片X应征X户,目前完成征收X户(新生巷南片X户、城西路东片X户、新民北路西片X户、砖厂新X222户、保丰路南片X17户、宝塔北路片X109户);火车站节点改造北大路道路工程完成土方挖运X万方,回填路基X万立方,铺设雨水管网X米,污水管网X米;盘旋路节点改造2幢商住楼主体已封顶,正在进行室内外装饰及安装工程;X路南延及X山庄道路维护项目完成道路铺油760米;平沿路西段道路建设项目埋设污水、给水管道1200米,开挖路基3.2万方;X路、X路正在进行路基及地下管网安装工程;X路正在进行路基施工;X旅游专业镇商旅一条街项目开建41户,建成主体37户;X公园北门民俗文化街项目正在实施城墙加固及维修工程;X学校建成投入使用。

二是“六大突破”进展良好。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计划新建公租房533套,X、X、X、X、X5个乡镇429套公租房主体已封顶,正在进行室内外装饰,新民北路104套已完成地基与基础施工;村民安置X建设项目保丰村安置楼4栋已建成,十里铺村安置楼6栋高层主体已封顶,4栋多层已竣工;泾滩三社安置楼主体已封顶,正在进行室内外装饰与安装工程;太统村、寨子街村安置楼已开工建设,正在进行地基与基础施工;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新世纪商厦地下停车库已建成投用,盘旋路节点停车场建成主体;城X5所幼儿园、10处便民市场、14座公厕与住宅小X同步配建,全部开工建设;城X防汛工程总干渠东湖路道路改线、南台路排水、十里铺排洪渠、南环路排水、南山公园西侧、红照壁沟东段、双桥南路、甘沟北段、羊渠沟南段、城南路东段10项防洪工程已全面竣工;城X供水保障工程完成地表水及韩家沟地下水源勘探;韩家沟水厂(化验室)完成征地105亩(共148亩),新打供水井8口,改造旧管网2.8公里;城X污水收集工程敷设管网4.3公里;城X便民道路工程红牛基地东侧路、老五农家乐西侧路、X中路、X路全面建成,红卫桥路、龙X寺路完成设计方案;中心城X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站建成投运3座,南环路、柳湖三社转运站正在进行主体施工,羊渠沟转运站已办理规划告知书,下剩3座正在选址;城市环卫设施购置项目共购置密封垃圾箱17个,钩臂式封闭垃圾斗20个,移动雾化洒水车3辆,5吨湿式清扫车2辆,人力保洁车90辆、水清式压缩机2台;果园路马路市场完成改造提升,甘沟路、石家巷马路市场改造提升随甘沟便民桥梁项目和新生巷南片X棚户X一并实施;X泓泰商贸城2号楼正在开挖地基,3号楼完成1层主体,1、4号楼完成基坑开挖;X法院审判法庭主体已封顶,X疾控中心综合业务技术用房全面建成;X公共服务中心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城X绿化项目虎山公园、定北路、东西大街隔离带、东大门道路二期绿化改造全面完成;电缆入地项目随新科路、北大路等路段一并实施;广告追呼系统已投入使用;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X建成度假酒店和13幢商业合院主体工程,正在进行内外装饰;X生态旅游度假山庄一期商业酒店主体工程已封顶,正在进行外装;半坡农家乐集中X、X大道西段北侧景观带及纵三路匝道景观绿化全面建成。

三是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实施。坚持市X联动,加快推进棚户X改造进程,不断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在任务落实方面,2015年,我X住房保障目标责任书新开工任务2033户(公租房533户,棚户X1500户),目前开工2084户,开工率102.5%,其中:533套公租房涉及6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大秦、索罗、白庙、X、麻武5个乡镇429套公租房主体已封顶,正在进行室内外装饰,新民北路东片X104套公租房正在进行基础施工;棚户X改造任务开工1551户,开工率103.4%,货币安置605户,新民北路946套安置房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在分配入住和租赁补贴发放方面,严格按照“一户一档、一房一档”要求,规范管理保障对象信息档案和房源档案,完善了保障房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和统一的廉租住房、公租房申请受理程序,对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及时进行核查处理,做到了动态管理。2015年前三季度,分配入住公租房X套,发放补贴X户X人XX元,其中:第一度发放补贴X户X元;第二、三、四季度发放补贴分别为X户X人XX元。在建设项目管理方面,严格按照省、市相关规定,严把项目审查关,已开工的项目前期招标、施工许可证等手续齐全完善,所有工程均在施工现场设立建设信息公示牌,详细标注建设、施工、质监、监理单位名称和负责人,以及建筑面积、开工、竣工日期等基本建设信息,实行公开透明、阳光行政,接受全社会监督。在土地资金落实管理情况。建立健全了建设资金筹措和监管制度,充分运用国家有利的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X万元(公租房X万元,棚户X000万元),通过融资平台筹措资金X亿元,落实公租房建设用地X万平方米,并加强与省、市国土部门衔接,落实棚户X改造建设用地批转X亩。在工作规范管理方面,不断建立完善保障房建设、分配等制度,2015年建设计划、公租房管理办法、摇号结果等均按要求在“甘肃政务网”进行了公示,并定期更新。目前,市政府下达2014基本建成的保障性住房任务,分配入住率100%。

四是农村危房改造扎实推进。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经过入户调查摸底和精准识别,共确定贫困危房户X户(其中:精准扶贫户X户)。截止目前,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X万元,建成面积X万平方米,其中:X户精准扶贫户完成投资XX万元,建成面积X万平方米。同时,全X3户已全部完成建档立卡工作,录入全国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档案信息系统,X户精准扶贫农村危房改造户已全部录入省级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信息系统;X财政局已将竣工验收户X户危改补助资金拨付到各乡镇财政所,正在兑付当中。

(三)注重扩容提质,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坚持以城带乡,融合发展,持续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度,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是城镇建设成效明显。全年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X项,计划投资XX万元,累计完成投资XX万元,占年计划的X%;实施重点小城镇项目涉及X个乡镇,计划总投资XX万元,目前已全部完成,其中:X乡完成投资X万元(道路建设项目X万元,“绿化、亮化”建设项目X万元,垃圾收集处理建设项目X万元,给排水建设项目X万元),X镇完成投资X万元(道路建设项目XX万元,公厕建设项目X万元,给排水建设项目X万元,文化广场、体育场建设项目X万元)。二是城城镇服务功能日益凸显。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全年新增城镇人口 人,占下达任务X人的 %。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认真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扶持政策,截止2015年底,城镇新增就业X万人,安置高校毕业生X人,办理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妇女小额创业担保贷款X亿元,带动X万人创业就业。

三是人居环境持续改观。2015年末,全X城镇化率达到X%,较上年提高X%;供水普及率达到99.5%,比上年增长0.4%;燃气普及率达到X%,比上年增长3.23%;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93.98%,比上年增长5%;污水处理率达到99.8%,比上年增长0.15%;城镇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9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8.58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04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3%,比上年增长0.89%;绿化覆盖率达到36.3%,比上年增长0.42%;

(四)注重质量安全,城镇项目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始终把建筑质量、建筑节能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监管作为项目安全的重要抓手,创新监管方式,加大整治力度,有效保障了各类城镇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强城镇危旧房排查整治。自2015年6月开始,我X在全X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老楼危楼安全排查排险工作,采取社X上报、住户反映、现场勘查的方式,重点针对X辖X内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砖混(砖木)结构房屋、墙体倾斜开裂、抹灰大面积脱落、新近出现门窗突然不能自由开闭的房屋等进行了排查。截至目前,共排查房屋X栋X间XX平方米,涉及户数X户,排查出疑似危险房屋X栋X间X户,建筑面积45576.5平方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X间X户XX平方米。二是加强监管项目安全生产。持续加强建筑市场行业执法监督,扎实开展文明工地创建和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严厉打击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违法违规行为,全年共监督单位工程X项,总建筑面积X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程X项,建筑面积X万平方米;竣工工程55项,建筑面积48.02万平方米);办理安全备案74项,竣工备案75项,起重机械登记126项,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登记X项,处理工程质量投诉7起;下发《整改通知书》67份、《停工通知书》15份。截至目前,全X监督工程无安全质量事故发生。三是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今年以来,我X共组织实施商品房开发项目13项,计划投资28.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0.7亿元,占年计划的108.2%。其中:龙X家园、天X嘉苑、兴隆小X、金X新城、X发欧洲城、世X花园B5、B3X、理X城、银X花园、兰雅亲X湾X、X富苑、X湾等12个住宅小X,开工建设商品房121.45万平方米,建成商品房28万平方米;酒钢商住楼一期工程,建成办公楼及售楼处。全年销售商品房20.1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房地产从业人员达到1578人,同比增长8%;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5平方米,同比增长1%。四是加强建筑节能管理。建筑节能强制标准设计阶段执行率达到100%;施工阶段执行率达到97%。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建筑,单体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全面执行了绿色建筑标准;保障性住房、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工业建筑项目执行了绿色建筑标准,全面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

(五)注重综合管理,城镇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按照市X城市管理机构改革要求,督促执法局组建成立了3个执法大队,划转安置原市执法局干部职工26名,续签协管员44名。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新组建执法中队6个(一X两镇三办)。深入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行“1+X”、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先后下发了《X中心城X市容环境卫生百日集中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关于严厉查处非法转让土地行为的通告》、《关于加强X中心城X“三乱”管理的通告》等文件,累计拆除违章建筑230处3.5万平方米,拆除乱张贴和破损陈旧的广告1200多处,清理占道经营1240处,查处非法经营烟花爆竹行为120起,清理规范建筑工地43家,追呼电话号码X个,呼停办假证等非法小广告号码X个,查办违规张贴小广告案件43件,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X余起,查获非法营运“黑车”415辆。同时,继续采取环卫工人“划片包干”、管理人员跟班作业的措施,圆满完成城X124条道路367万平方米路面的清扫保洁任务和25座公厕、189个果皮箱、147个垃圾斗的清掏、管理、维修维护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措施

今年以来,我X城乡建设重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项目资金缺口较大。火车站片X棚户X改造、韩家沟水厂项目资金目前尚未到位;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环卫设施购置、北大路、新科路等项目资金筹措缓慢,制约了工程进展,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项目资金筹措困难。二是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周期长。安置楼、棚户X改造等项目,前期手续涉及可研立项、用地报批、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许可等诸多环节,项目牵涉部门多,特别是棚户X改造、村民安置楼等项目受用地指标报批制约,高层建筑施工图审查需要到省上办理,办理周期长,影响了项目快速推进。三是部分项目征收难度较大。今年新开的X个棚户X改造片X涉及征收房屋X户https://www.xiexiebang.com/,目前完成征收户数距目标计划还有较大的差距,按期完成改造任务难度很大;新型化城镇试点个别项目,在土地征收过程中,部分农户不配合征地工作,地价评估工作进展缓慢。部分道路线性经过的个别被征收户,由于对征收补偿期望值过高,加大了征收难度,拖延了道路开工建设。

下一步,我X将按照本次考核要求,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项目调度监管,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按期完成重点工作建设任务。一是拓宽渠道,多方筹资。以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保障为重点,加大项目衔接汇报,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主动加强与国开行、市惠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衔接,积极争取信贷资金,确保在建项目不因资金影响进度。抓紧衔接农发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资金,督促各乡镇、农信社加快精准扶贫贷款资金发放工作。二是加强衔接,简化流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棚户X改造任务重,时间紧,在前期手续办理过程中积极衔接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简化重点民生项目、市政项目审批流程。在项目前期阶段超前做好调研论证、土地报批、资金申报、立项、实施方案等手续办理,确保项目按期开工,完成建设任务。三是依法征收,确保进展。在土地房屋征收过程中,积极开展土地及房屋情况、群众安置愿望等调查摸底,摸清情况,吃透底子;不断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熟练掌握国家法律和省市政府有关规定,持续加强拆违力度,加大对抢修抢建、乱修乱建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降低征收阻力。四是严格监管,保证质量。强化项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技术规范标准,加快工程质量抽查巡检力度,不断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第五篇: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文稿集锦(10篇)

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文稿集锦

1.中西部城市资源市场化配置思考 2.发挥北海自身优势与整合城市资源的研究 3.城市资源资本化途径探析 4.城市资源是最大的国有资产 5.如果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

6.小城镇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着力点 7.以小城镇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层载体 8.必须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统筹城乡发展 9.论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10.统筹城乡发展尚需双轮驱动

中西部城市资源市场化配置思考

文章导读 该文在阐述城市经营概念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探讨了对城市产业、自然和社会资源的经营;并对各种资源的开发以典型事例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如第三产业中的饮食业、自然资源中的土地和文化资源中旅游资源的开发。针对城市经营中存在的“以地生财”、“发展以环境恶化为代价”等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短期行为,该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从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法制、完善市场和优化城市管理四个方面对城市经营的模式及支持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以图能反馈于城市经营的实践工作,促进城市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法制化,有助于城市发展模式的完善。

目前,世界上过半数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城市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的形成,城市发展面临着来自全球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定位和壮大自身的发展实力,成为城市领导者与广大学者谈论和思索的现实问题。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也不仅是简单地依靠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而是转向致力于城市发展能力的提高。一个城市的竞争力的提高,关系着城市在当今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和发展要素争夺日趋激烈的市场背景下,能否获得尽可能大的外部空间,培育出自己的品牌,树立个性特点,发挥集聚效应,从而实现城市内部组织的良性循环和城市整体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城市的功能升级和机构优化只靠行政管制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对城市采取宏观上调控和微观上放开的城市经营策略,才能使城市有序健康地发展。尽管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中国加入WTO,人口自由流动的呼声日益增强,大量乡村人口进入城镇是必然趋势,城市政府部门只有认清时代特征,对城市资源进行合理经营,才能在激烈竞争中保持健康发展。

一、城市经营的概念分析

根据对有关学者的分析和自己的一些见解,笔者认为城市经营就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构成城市载体的自然资本(如土地、地下水等)和人工资本(城市的人工建筑等)以及附属于城市的非物质性资本(如文化)等,进行集聚、重组和运作,实现城市结构优化和功能升级的城市运作方式。其出发点是通过城市经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立足点是城市的各种资源。我国城市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如同一个大的国有企业,政府是它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这种模式尽管对城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未出现墨西哥等国家的过度城市化),但总体上来说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如导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政府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逐步从直接生产经营性领域退出,而把精力放在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为城市生活、生产提供公共设施方面。城市经营是一个涵盖城市土地、产业、基础设施、开发权、冠名权等诸多方面的概念,因此它是对于城市的综合运作。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城市经营处于起步阶段,一切尚在摸索之中。城市是一个区域的核心部分,对周围的资本、劳动力起着汇聚作用,同时又对周围环境在文化、技术上起着辐射作用。城市经营过程就是运用价值规律,把城市空间载体和资源作为经营资本运作,实现城市资源优化配置与城市功能升级的过程。同时,进行城市经营,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环境、文化以及各种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保护这些城市资源,为城市的发展创造资本来源,改变以往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对市政设施只建设、不经营,只投入、不收益的状况,走出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城市发展新路子。

二、城市资源经营的范畴概述

城市资源包括城市旅游、土地和城市空间及各种附属物等诸多方面,但由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低,城市质量相对较差,城市可资经营的范围较小,而且城市经营是在城建资金成为城市发展的制约瓶颈的背景下提出的,所以目前的城市经营带有一定程度的资金导向性,主要集中在能给城市管理者带来经济收益的几个方面,如城市的土地、旅游资源和城市的二、三产业等方面,其中对土地的经营,更是政府手中的一块奶酪;它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对土地所有权垄断的情况下对土地使用权进行的专项经营,是政府城建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下面我们就城市的这几个组成部分展开探讨:

1.城市传统产业的经营

由于各个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对城市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也不相同。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主导因素;而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较发达的城市中第三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第二产业仍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目前中、西部地区尽管具有资源优势,但工业技术、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如何理性界定自身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应对在我国加入WTO 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挥城市的地域组合优势,将对城市的腾飞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东部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经济基础,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也不允许东部地区再继续该种发展模式,东部地区较发达城市应加快产业转移,改善生态环境,为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腾笼置业。如开封市依托旅游业大力发展餐饮业,形成小笼包子、筒子鸡、黄焖鱼等民间特色小吃,对带动城市第三产业起到积极作用。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分布区,有很多独特的资源优势,只要深入开发,必然会对西部城市旅游发展起到有利影响,这对中、西部地区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产业转移对改造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主要是第二产业)大有裨益,会给中、西部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机会;挑战在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会对中、西部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所以产业转移具有双重影响。其关键在于中、西部城市政府应有选择地接收部分产业,同时汲取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创新,把经济发展的负效应降到最低。

2.城市土地资源的经营

我国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不断膨胀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形成,因此,导致城市郊区的农用地不断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政府有关部门(土地管理局)可以利用政府对土地垄断的优势,以城市规划为引导,在规划发展区域首先按排城市建设用地的价格征用土地,然后进行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通讯)的建设;再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引导社会各界在这里投资(建厂,开发房地产等),通过出售“熟地”(三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和土地平整)的使用权来平衡建设成本,获得经济收益。此外,政府还可以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修建公路与外界加强联系,使得公路两边的土地在公路建成之后增值。政府根据一定的估算对公路两边的土地进行储备,待条件成熟后进行招标拍卖,这也是城市经营者利用其信息优势,获取土地收益的一种方式。这种土地储备模式运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行动领先于市场,依据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城市边缘的生地进行计划储备,或对拟建道路两侧的土地进行红线储备。只要判断准确,运作得当,这种方式土地经营的回报率要远高于对城市熟地的经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做到政府垄断,由政府机构的一个部门来经营,也就是“多渠道进水,一个渠道出水”。这样,不仅大大提高政府对土地经营的收益,而且在市场的引导下,有利于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经营的另一部分是对城市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后的经营。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如深圳市采取土地年租和临时地租相结合;上海市则采取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长期出租、按年交纳租金、土地使用权临时出租等多种形式。由于部分内地企业经济不景气,资金匮乏,则多采用按年收取土地使用费的方式,甚至部分地市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分红。多样化的土地有偿使用方式,为土地使用者提供了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适当的用地方式的机会,加快了企业改革的步伐,有利于征收土地使用费工作的开展,减少了土地使用者的抵触情绪。像河南省安阳市,在土地有偿使用工作开展后,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高门槛,低起步”的工作原则,按年征收地租,仅2000年收取土地使用费1200万元,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这一措施为土地有偿使用工作做到“先管住,再管好”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建设用地流转与土地使用费的征收增加了城市财政收入,有利于城市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也为其他地市工作的开展做出了表率。同时,对于城市建设用地的经营,还有利于城市建成区的改造,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最近许昌对市委、市政府原址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拍卖,获取出让金1亿多元。另外,据不完全统计,从拍卖土地中获得的收益江苏省达到70.47亿元,山东省40多亿元,河南省13.8亿元(资料来源于《河南土地》2002年第一期,内部资料)。

3.城市的文化资源经营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前,部分城市依靠其历史文化积淀形成并保持着自身的风格,在独特的风俗和城市建筑特征中表现自己的地域特色。那么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网络化,把大中城市织进了经济一体化这张网中,城市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众多大中城市高楼林立,趋于模式化,丧失了自身的个性,成为“克隆城市”。什么是城市竞争力?特色才是竞争力!城市经营者应该从挖掘城市内涵入手,合理定位,找出自身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发展城市旅游业,带动关联产业。

城市经营者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积淀,来补充建设资金的不足,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如七朝古都开封,过去作为河南省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省里的投资方向当然向开封倾斜,发展工业是它的主要任务;但是,自从1954年省会迁到郑州,河南省对开封的投资力度大大削减,其发展速度开始减缓,而且随着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该市的大型企业纷纷破产或倒闭,经济发展速度几乎陷入停滞状态。但是,开封市政府及时根据形势调整心态,致力于开发曾作为北宋都城的历史文化优势,以此为落脚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大胆行动,依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复建了“清明上河园”旅游景点,与龙亭、包公祠、天波杨府等景点共同组成开封市旅游体系;此外,开封市还鼓励开发汴绣等旅游纪念品,增加市民的就业机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2001年,开封市共接待中外游客10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5亿元,旅游收入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以上,旅游业已经成为开封市经济腾飞的有力辅翼,并且开封还与同样位于陇海铁路线上的洛阳、郑州构成大旅游体系。与此相似的还有作为孔子故里的曲阜市孔文化开发。曲阜市根据孔子的各种典故,建造了“六艺城”与“三孔”,构成孔文化旅游业,并每年举办“孔子文化节”,发展城市文化旅游业。而作为山东省来说,则提出了“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目标战略,每一个城市都会有不止一种文化资源。事实证明,只有树立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品牌,城市文化经营才会有前途。

当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绝对的资源优势,有的城市文化内涵相对要差一些,但是只要抓住自身的相对优势,积极开发和宣传,创自己的品牌,就有竞争力。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国人自古就有春天放风筝的爱好,直至现在仍保留着这一习俗,但是真正把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只有潍坊。在1984年4月1日,潍坊市人民政府根据美国友人大卫·切克列的建议,举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节;从此,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在潍坊举行。1987年4月,潍坊被推举为世界风筝都,从而使潍坊的风筝走向了世界。同时在潍坊形成了许多相关的产业和旅游业,带动了潍坊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只要挖掘出与当地民俗有关的优势或传统特色,进行开发与扶持,就能够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地方产业。

三、对城市资源经营中主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城市经营这一理念当初是在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提出的,因而无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资金导向性,导致城市资源经营中违反规划法的短期行为时有发生,如城市土地经营中“以地生财”现象的出现就是一个注解。同时由于经营不当造成的对城市历史文化破坏的现象也被媒体频频报道,所以部分学者对城市经营这一理念的正确性提出了质疑。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在考虑到城市经营是在城市快速发展、城建资金短缺的情况提出的这一背景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城市经营和建设的实践,完善城市经营理论,逐步避免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现阶段城市经营的状况,我们为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等资源、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提升城市的功能,提出了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1.健全社会法律制度,促进企业合法经营

目前,我国城市资源经营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方面的操作尚不成熟,需要在摸索中逐步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即使作为城市经营者的政府本身也需要相应的制度来进行约束,以防城市经营的方向随着经营者个人的意志的转变而发生转移。这是改变过去对城市的“人治”方式走向“法治”轨道的需要。例如在环境治理方面,我国于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一些城市也正在探索通过立法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如上海市制定了《关于对违反环保法行为实行有奖举报的规定》,根据该规定,对违反环保法行为进行举报的人可获100至5000元的奖励。这一条例公布不久,被举报的上海德一贸易公司就当即被责令停止生产,等待处罚。有了相关法律的约束,城市经营中就可以改变过去企业污染环境、国家为其善后的落后方式,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经营策略。这不仅为国家节约了资金,而且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实现通过城市企业、居民的共同努力来维护城市生态环境。总之,城市政府职能只有转变为依(规划)法调控城市发展和引导企业行为,在市场机制中实现城市资源优化配置。这样,政府就有较为充足的资金和精力来解决城市生活中所面临的环境、住房、交通与社会问题,实现国家与个人的双赢以及城市的健康发展。

2.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加强市场调控力度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阶级分化而出现的产物,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构筑城市,而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城市都与政治息息相关,政治对其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长期奉行“限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政策,实行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尽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市场达到优化配置,但由于市场机制的溢出效应,即使在市场经济已有上百年发展历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存在城市环境污染、贫富悬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此外,由于城市的公共设施具有非竞争性,市场无法提供产品;还有一些社会基础设施投资额巨大,而自身利润相对较低(如大型水利工程、公路设施等),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必须对城市进行经营。政府通过对城市经营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溢出效应或外部效果,创造一个高效、公平、稳定的市场运作环境,使政府管理起到减小贫富差距、抑制垄断和优化城市功能的作用。

目前,我国政府对城市的经营已经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对城市的控制,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必须明确哪些是现有政府职能范围的,哪些是需要进行政府职能创新的。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英国政府从1984年开始,以电信产业为开端,相继对煤气、自来水、铁路运输等主要基础设施产业进行了政府管制和体制改革。我国政府借鉴国外的经验,把土地经营、公交运营、房地产开发等都交给市场进行运作,使原来由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政企关系,调整为政府负责宏观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间接调控关系。然而,必须强调的是,对于一些特定的城市资源,要从功能的角度和经济的角度进行双重界定。比如,对于文化、教育、旅游等城市资源,应该对功能意义上和产业意义上的文化、教育和旅游资源区别经营。对于产业意义上的文化、教育和旅游等资源的经营,政府可以让市场来进行。但对于那些市场开发无法获取效益,然而对城市功能优化和提升、对城市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的那些文化、教育和旅游资源,政府必须立足长远,积极介入。例如,以往对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过分偏重经济效益和注重眼前利益,在开发中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或多或少的破坏,甚至部分历史文化遗迹遭到永久性的损毁,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对于一些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的潜在资源,要加以保护。同时应该认识到,城市经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城市经营的方针政策必须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城市经营服务于城市的发展方向。

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挖掘城市资源潜力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重要条件,是区别于农村的基本表征,也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活动的载体。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从农村流入各级城市,或从中小城市流入大城市,这是自然选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进入城市的人群需要工作、生活、交通与住宅,因而也给城市带来了社会和环境压力。在城市扩展的过程中,基础设施也随之向外延展,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就像“在平底锅里摊煎饼,中心厚,边缘薄”,同时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没有达到西方国家以汽车代步的条件,郊区的吸引力远远不如城市中心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为了加大城市边缘区的吸引力,减轻对中心区的压力,就必须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超前规划,提高郊区与城市中心联系的便利程度和服务设施,满足生活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来这里居住,形成与市中心同等的外部环境。在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规划中,政府可以和其他单位进行合作,把房地产交给房地产商进行经营,政府只对其行为与产品质量进行监督,使其依法进行投资经营。政府对于一些投资大、资金回收周期长的设施(如绿地、桥梁、图书馆等),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增大边缘区的吸引力。这样,既能使城市政府减轻投资压力,又可以促进城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加大城市化的进程,扭转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只投资、不收益的状况。边缘区进入良性循环,土地增值,土地有偿使用的回报率随之提高,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经营模式。整个城市只有进入良性循环,创造一个优越的生活和投资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对人流、物流与资本的集聚作用,起到对区域的辐射带动效应。

4.积极吸引技术人才,优化城市资源管理

资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固然重要,但人才更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工业化时期,制造业领导城市发展的潮流,工业是生产发展的主要动力,因而当时人才需求主要以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技术熟练工人为主,福特主义(Fordism)、钢铁大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创造价值与财富的主要生产力,拥有现代科技知识的管理人才成为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的依托。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当今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各大中城市纷纷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体系。但是,由于人才欠缺和资源配置错位,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被闲置或转而进行其他商业活动,造成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有很多城市经营者认识到人才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惜重资吸引人才。如江苏省张家港市每年召开人才交流会,对于前来应聘的硕士以上文凭的人员,无论工作洽谈成功与否,都给予必要的往返费用,为双方提供了一个交流、选择的机会,同时拓宽了自身选择的范围,使该市在选择急需人才方面占据了优势。对于城市这个包含诸多行业的复合体,只有广泛吸收高层次人才,拓宽城市发展的出路,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整体功能,才能促进城市快速发展。

苏州市作为城市经营的成功案例,也一直受到城市研究人员的关注。苏州市通过城市规划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一方面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同时还是外商理想的投资场所;台商在苏州投资企业超过23000家,总投资额逾100亿美元。苏州被美国《新闻周刊》评选为全球九大新兴高科技城市。苏州市如何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新闻周刊》指出了苏州市城市经营的成功之道:“这些城市之所以成功,离不开政府支持,人才优势和基础设施”。

我国已经加入WTO,面对世界诸多发达国家现代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我国城市如何融入世界城市体系,参与国际分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城市特色,是城市经营者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城市政府应该主动接受市场的挑战,转变经营理念,以城市功能的优化提升为目的,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经营者应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创新,包装、宣传和营销自己的城市,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确立城市形象,形成自己的品牌。

作者:王丽敏 张文信 来源:《中国城市化》2004年第1

发挥北海自身优势与整合城市资源的研究

顾裕冰

在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要实现最优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城市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和提升城市竞争力。因此,北海在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中,应当对资源状况和竞争力增长趋势进行充分研究。

城市资源,是指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源、人文资源及相关延伸资源。评价城市资源,不能只看重土地、道路、自然景观以及城市建筑等硬件,还应包括自然环境质量、生态、人文、历史以及城市居民素质和精神面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城市资源的整合能力。如何整合北海城市资源并把城市有效资源推向市场,最终形成城市品牌,这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北海城市资源分析 北海市现行总体规划于1992年编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至今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4平方公里扩大至31.2平方公里,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城区面貌焕然一新,高楼林立,住宅连片,交通顺畅,环境优美。依照现在北海城市建设和规划水平来看,城市化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把城市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城市资源开发利用应有清醒的认识。目前,北海具有的众多优势资源还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例如淡水资源的开发几乎为零。此外,经济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财政困难,城市建设超前和工业发展滞后,“低门槛”让利政策与实际操作中的不相吻合等诸多问题也制约了北海城市资源开发与经营。

(二)城市规划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及市场需求。城市规划设计已经进入国际化市场竞争阶段,但有关部门对北海整体规划意识不强,以致私人住宅遍地开花,甚至北海大道、广东路、北京路及北部湾广场四周等一线黄金商用地也被开发商用作建私人住宅出售。这种由于短期行为支配的城市规划,这不仅浪费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影响城市整体布局和美观,严重制约北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城市土地资源缺乏综合利用。目前,城市土地偏重于搞“一层皮”式开发而没有深度开发。好像是卖烤鸭,把上面好的皮卖掉了,卖出一个看着还不错的价格,但实际上损失了鸭架子和鸭肉。由于前几年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造成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浪费。如北海很多主干道宽阔流畅,可两旁后面就是贫民窟,像布景式的,对城市的生存发展结构没有任何改善,这就是缺乏城市资源综合运营的结果。

(四)各种城市资源没有达到利益平衡。城市是一个利益综合体,如果不能达到双赢或者多赢,就会出现冲突、退让、妥协,最后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北海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工业基础较差、发展滞后,第三产业缺乏实业支撑,综合经济实力比较薄弱。

(五)管理落后制约城市资源的有效整合。由于财政困难,城建资金紧缺,金融风险突出,城市建设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管理、维护也因为财力匮乏,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此外城市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城市建设仍然未能摆脱政府包揽包办,单一投资的弊端。

二、政府在整合城市资源中的职能定位

政府是城市资源经营的主导者,担负着建设与管理城市、推进城市发展的行政职能。因此,只有合理界定和明晰政府在整合城市资源中的职能,才能积极高效地履行职责,有效地引导、规范、推动城市最优发展。

(一)科学规划,用合理超前的布局挖掘资源潜力。整合城市资源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因此制定规划是前提,政府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做好这项工作。具体来讲,应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城市资源经营战略阶段性目标。近期主要是筹集建设资金、挖掘城市资源潜力、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中期目标主要是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长期目标主要是加快文明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二是明确城市资源整合对象。即一切可以由政府管理部门直接或间接运用市场和政策手段进行整合,有利于城市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城市知名度和形象提升,能够资产化、资本化的城市资源。主要包括:城市名优产品(如珍珠、银滩)、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特色建筑、城市土地和矿产资源、城市自然风光等实体产品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科教文化,政策制度,经营理念等城市无形产品。三是选择城市资源整合方式。包括拍卖、有偿使用、参股、股权转让、租赁、抵押、授权经营等方式,以盘活城市存量资产,搞活城市增量资本。同时,要放眼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积极探索造壳融资、借壳融资、发行企业债券,BOT、TOT等现代融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

(二)优化环境,用和谐文明的形象带动城市资源增值。优美和谐、文明整洁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环境,富有特色的城市外貌形态和精神内涵,不仅能改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能带动城市资源增值。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一是要高水平地做好城市发展规划。包括城市建设规划、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以使城市按照理性化、科学化的轨道可持续发展;二是要促进物质环境的优化。通过加强路、空、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通过加大美化、净化、绿化力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要改善人文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内涵。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市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市民文明程度,培育丰厚的人文资源;四是要强化保障功能。政府要通过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缓冲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社会震荡,降低经营风险,以利于更多投资者参与到城市经营中来。

(三)盘活存量,用经营商品的策略运作城市资源。政府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引导、启动城市资源经营,着力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到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来。一是运用财政资金积极引导投资者介入。通过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税费扶持、参股控股等多种手段,引导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改革、主导产业培育、公用事业发展以及各项城市活动的开展等等。二是通过利益让渡、政策优惠来鼓励投资者参与到城市资源经营中来。政府可以通过土地、矿产、设施等资产的低价甚至无偿限期提供,来鼓励投资者投资微利、回收期长的事业领域。也可以采取一段时期内政府收益让渡的方式,使投资者提高投资信心,从而增加投资力度。三是政府要提供载体、搭建平台,为投资者创造机会。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公益性事业和公众性活动,包括政府组织的大型商业、文化(如珍珠节)等活动可以采取允许冠名、广告发布等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政府甚至可以提供优惠的条件,由企业来承办。总之,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领导地位,运用多种形式,来有效地组织开展各种城市资源的经营活动。

(四)规范监督,用法制化手段来治理城市资源。政府将城市资源采取市场化整合方式,来实现城市功能提升和形象改善,必然要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城市经营环境。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制度。扩大招投标的范围,增强城市资源市场化整合的公开性和竞争性,杜绝暗箱操作,增加透明度,防止营私舞弊、不正当竞争给城市资源经营带来的负面效应。二是要加强法制化建设。政府要将城市资源经营工作尽快纳入法制化轨道,要制定有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规范城市资源的经营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法制环境,为每一位城市资源经营的参与者创造平等的机会和竞争条件,以此调动全社会参与城市资源经营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强监督和监管工作。只有在加快建设完善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管理监督,才能进一步提升对城市资源价值快速增长的预期,增强投资主体对城市资源项目进行经营的信心,吸引更多更优质的资本参与城市建设。

三、发挥北海自身优势,有效整合城市资源

有效整合北海的城市资源应当坚持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加强管理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一)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1、整合土地资源的实质是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实行市场化运作,实施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土地资产的价值。要做到集约利用土地,使土地资源活起来,尤其是要对城市中的闲散土地、废弃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和升值,对已使用土地的再开发和再升值。第一,在依法集中管理土地的基础上,提升城市土地总价值。通过“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一个市场经营”的土地供给新机制,强化政府对土地的高度垄断和集中调控,清理、规范土地供应,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限土地资源,确实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第二,在严格落实土地资源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实现储备土地的变现增值。土地收购储备中心要通过土地收购、土地整理、土地储备、土地供应等环节,对符合规划的储备土地初级开发,对条件成熟土地进行包装拍卖,积极搭建土地资源转土地资本的平台。第三、在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基础上,提高市场配置土地资源效率。通过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调整和修改土地利用规划,推进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为集约开发土地资源营造良好的管理条件和市场环境。

2、整合房地产资源以盘活海泰房地产为突破口,处置和盘活停缓建工程,消化空置商品房,激活房地产市场。第一、空置商品房不仅可以成为全国的民房选择,更可以成为商家的商埠。利用现有的空房设店、办店,招商养房,促使呆滞的房地产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第二、促进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再引一批具有强劲实力的中外房地产商进驻北海。第三、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工业项目,促进买房盖房,从而形成人流物流。第四、发展房地产金融业,通过按揭等信贷支持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扩张北海房地产的规模。

(二)推进城市公用事业体制改革。城市公用事业涉及面广、种类多、经营效益差异大。要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和手段,在城市公用事业建设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经营。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政府垄断的领域外,对其他所有可以经营的城市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都可以将经营权和使用权推向市场,利用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外来资金推进城市公用事业的建设、管理和发展。

1、有偿有期转让经营权。对部分有政府投入、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用事业的经营权,可采取BOT、TOT等多种方式,面向市场招标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公用事业和其他公共项目建设。第一,对供排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街区保洁、公共交通、停车场等公开招标选择投资主体和经营者,由市政府特许经营。企业要获得特许经营权,就必须与政府签订协议,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因这些企业的垄断经营受到损害,政府则按照特许条件对这些企业实行严格的监督。如,自来水公司要提高水价,需要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然后由政府召开听证会,公司说明调价理由,与会的各方代表多数认可方能实施。第二、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可以依法采取集资的方式对道路两侧受益单位和个人筹集城市道路建设资金。政府按照招标的要求对道路建设的速度、质量进行监督治理。第三、城市道路、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城市公用设施冠名权,由市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开拍卖或招标。从与企业交流的情况看,他们是比较感兴趣的,在他们看来,通过冠名可以更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企业的形象。第四、户外广告空间资源有偿使用。包括道路、桥梁、广场、绿地、空地、照明、供电、交通等公用设施。第五、市公共客运经营权,包括公交公司、汽车总运、二运等采用拍卖或招标等方式有偿出让或转让。

2、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经营管理多元化。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逐步、有序推进非经营性公用设施推行股份制、合资合作、出让等多种管理方式,如城市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设施的日常养护作业单位或承包单位应当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城市道路铺设的通信网络、给水、排水、供电、供气等管线和设施,一律进入地下共同沟,共同沟实行有偿使用,谁投资建设,谁经营管理。

3、创新市政公用事业和市政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建管分离、管养分离的改革思路,在公用事业和市政设施建设管理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行业发展活力,提高公用设施经营管理水平。现有市政公用企业,要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革,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从事市政设施维护的单位,要将管理职能和作业职能分离,强化市场调节功能,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我市已批复组成国有资产营运监管中心,以此为基础,组建北海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政府授权范围内负责本市资源经营工作,市建委、规划、国土资源、财政、国资、环保、公安交警、交通、水利、工商、房产、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一县三区,应当依照各自的职能配合做好城市资源整合经营的有关工作。

(三)根据自身特点整合优势资源。

1、对港口及其他交通资源的整合。扩大北海港吞吐量,增建几个2-3万吨级货运泊位,将港区建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重点开发铁山港,将其建成大型临海工业港,具有煤炭、钢铁、水泥、非金属矿石、化肥、集装箱等专业化深水泊位和外贸杂货件泊位的深水港区。采用“以海换港”策略,将具有港口开发条件的海域出租给符合条件的开发商,按照统一规划开发海洋资源,实现港口优势资源的领先开发。积极延伸“南昆线”为“北昆线”,筹建北海到梧州、冷水滩的铁路,开辟与中南、华北、华东的公路,缩短北海至广东的行程,重点扩建改建合浦至山口、十字至南康、北海至石头埠、合浦至沙田公路,形成东西贯通,南北顺畅的公路网络,扩大所依托的经济腹地和客货运量,使北海真正成为大西南出海通道。

2、对基础自然资源的整合。主要是通过整合农业、海洋和矿产等优势资源,使其转变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农业要按照“发展持续农业”、“重视绿色农业”、“推行生态农业”、“迈向自动化农业”、“培育超级农业”、“发展旅游农业”等六大趋势,进一步做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扶持金品、国发、田野等农业龙头企业,使7个农业经济产业带真正发挥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建设北海水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和水产苗种繁育中心,重点扶持市珍珠公司、天鲜公司等龙头企业,创建全国较大的南珠、鱼糜生产基地和外向型渔业基地。矿业要采用内引外联策略,鼓励国内外开发商在北海开矿办厂,对钛铁矿、高岭土、石英砂、水泥、石灰岩、石膏矿等进行系列开发加工。通过兴建大型石化企业、涠洲油田油气上岛开发工程、电厂以及利用北海丰富的桉树资源兴建林浆纸一体化等系列项目,来推动北海工业发展,增大工业基础,实现资源和市场优化配置。

3、对旅游资源的整合。要充分北海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王牌,凸现南国滨海风情战略,以“海洋文化”、“南珠文化”、“天下第一滩”为导入,着力营造集休闲度假、旅游购物、运动娱乐于一体的滨海旅游特色,带旺人气,促进消费。近期要进一步推进银滩中区改造,对银滩、海滩公园进行整合和资产重组,完善功能、提高档次;加快开发涠洲岛、斜阳岛、星岛湖,包装廉州古城。远期计划要跟踪国际旅游潮流,开发跨国界尤其是东南亚的旅游业务,与国内外客商合作开发各种旅游资源:一是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沿海旅游线路,从大冠沙到冠头岭,充实渔村、水上乐园、泳场各景点,形成观海面、玩海滩、购海产、吃海鲜的海韵旅游系列。在外沙岛、地角、侨港、大墩海等开辟渔家文化游线路,领略蛋家渔民以船为家、打鱼晒网浓郁的南海风俗。围绕海洋文化主题,还可兴建海洋文化公园、海上娱乐中心、海底迷宫等富有海洋文化内涵的景点。二是南珠旅游资源。展示南珠风采,以“南珠”为媒,办好北海国际珍珠节和合浦采珠节,建设中国珍珠博物馆,让游人尽享南珠风情。三是特色建筑旅游资源。海角亭、东坡亭、文昌塔、大士阁等古代建筑,近代西洋海关、领事馆、洋行、教堂等典型西洋建筑,以及珠海路、中山路等都可以开发利用。四是东南亚饮食文化。修建东南亚广场及风味小吃城,集东南亚各国风味小吃和北海海味之大全,使北海旅游业迅速向东南亚发展。

(四)打造城市品牌,做好城市整体资源增值。品牌就是生产力,城市特色和城市吸引力是城市资源经营、城建项目市场化运作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良好环境和形象,城市就没有吸引力,经营城市资源也就失去了载体依托。北海城市创建活动成果显著,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优秀城市等称号,还要争创人居环境优秀城市等;拥有银滩这一王牌旅游景点,还要进行大银滩的开发;发展了银河、新力、北生等一批知名企业,还要进一步扩大优秀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北海的知名度。

(五)整合城市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处理经营城市资源与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关系。挖掘城市现有潜力,实现城市建设由外延扩张为主调整为改造为主的转变,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力。按照“不求大,但求美ot;的城市建设基本思路,集中有限力量重点进行旧城改造、东区开发、岸线整治,把90年代初遍地开花的粗放式开发变成以建设中心城区的集约型开发。同时注意丰富城市内涵,促进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城市资源资本化途径探析

一、问题的提出

城市资源资本化的产生与城市经营密不可分。而城市经营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现已汇聚成一股潮流,发展成为一种“世纪现象”。众所周知,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人类集中、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智力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基础,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既是城市的创造者,也是城市的享用者,建造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造城市,必须以满足人的现实需求和长远需求为目标。传统思维的城市即“围城而居而市(交易)”已经过时,必须用现代的、市场经济眼光重新审视城市建设和管理,于是城市经营便应运而生。

城市经营是关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模式,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伴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功能日益增强,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健全,决定了城市建设必须走向市场。所谓城市经营“是以探求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国内外市场交换而进行城市整体策划和管理并力争其实现的经济行为”。明确地说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投资主体,打破原来城市经营由政府揽起来的格局,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城市经营的多元投资体系。它的含义可理解为:城市决策者把城市当作一种特殊的经济实体或综合的、多元化的、规模宏大的集团,以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为目标,一方面以业主管理者的身份将城区的土地、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等资源推向市场,滚动经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市政公用事业运行机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增强市政公用事业从业人员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管理好、维护好城市。同时城市无形资产的创造、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文化的提升也应纳入城市经营的范畴。这是利用城市自身功能吸纳资金,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并力求取得城市建设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城市经营涉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水资源、住房、交通、建筑、生活垃圾处理等,其核心就是有效利用城市拥有的多种资源,使之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而实现城市资源资本化,建立城市建设多元化投资体制,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

二、城市资源资本化

城市资源资本化是一种机制和过程,它是以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把一个社会中政府所拥有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及存量资产,转化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赋予其资本属性,在政府和市场作用下,通过出租、转让、组合、裂变、流动等多种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有序运作,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盈利和获益,并将其作为再投资再循环,使之产生“滚雪球”效益,从而实现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过去,一讲资源,往往是指生产资料、工业企业、房产地产和财产、资金等,没有把城市也视为一个资源对待,结果是政府的投入未能得到应有的经济回报,城市未能得到很好的滚动发展。事实上,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待城市,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可以运营的资源。

城市的有效资源很多,广义上指土地、矿产、河流、森林、市政基础设施等,从狭义上来说,城市政府可利用的资源大致可分以下几类:(1)自然资源,如土地、河流等;(2)市政基础设施中的非经营性存量国有资产,如桥梁、建筑物、工具、机器设备及相关设施;(3)政府作为业主身份独有的、需政府投入的公益事业方面的管理权、经营权及使用权,如城市道路保洁、街心花园整修、公共停车场管理、公共建筑物上的广告发布权、公厕保洁等;(4)城市各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即人的才识智慧和能力。通过以这些城市的有效资源为基础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合理流动、合理配置,使城市发展走向良性循环,而这一切自然要求城市资源资本化。城市资源资本化是市场的必然产物。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配置即投资。资本配置的优化,不单纯有一个投资增量的配置问题,而且有一个投资存量即资产存量如何流动和重组的问题。行政机制配置资源转向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使资本机制得以产生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这不仅意味着新投入资金要按照市场方式来进行运作,而且意味着新投入资金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进行存量调整。而存量调整的有效途径是资本营运,因地制宜,通过政府资源资本化这种资本运营机制,对社会存量资产,赋予其资本属性,通过转让、兼并、流动、优化组合等方式,创造价值,实现增值、盈利,并以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置换到最需要的经济场所和产业中去,这无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投资市场渠道的畅通,吸纳外资、商家及社会闲散资金铺平了道路。如广东省政府筹办“九运会”突破了历次全运会靠行政手段筹资方式,采用商业运作机制吸引社会投入,其中,1000万元的广播电视转播权、1380万元的火炬传递过程冠名权、1506万元富士胶卷主赞助商冠名收入,全部收入超过两亿元人民币。

三、实现城市资源资本化的途径

(1)盘活土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属国家所有,各级人民政府是其管理主体。政府要使土地转化为资本,只有通过流动,即出让、抵押、出租等方式,激活死的资产,赋予其资本的属性,才能实现由资产(或资源)转化为资本,使城市土地和空间升值。城市以土地生财,盘活土地存量,要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对土地一级市场政府要垄断,对土地二级市场要放开搞活。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其运作的主要特点:一是政府抓土地“统一收购”,将城市规划区内凡需要盘活的土地一律由政府收购储备。二是政府抓“统一批租”,将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特别是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由政府供应。通过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土地出让形成土地一级市场的政府垄断。开放搞活二级市场,其运作的主要特点是:一凡需在城市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开发商和个人,先到有关部门如当地国土交易中心登记,由国土交易中心根据要求、地段、地块状况,确定最低价,二组织公开竞价。这样既保证了开发城市土地依法进行,又使城市载体实现其经营的最高利润,使土地成为城市建设最重要的融资渠道。资本的生命在于流动,只有通过流动,才能显值、保值、增值,为社会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土地及其附着物房屋的价值因不同地理位置而有高低之别,是由于级差地租产生的。国家资本的长期积累与沉淀,是土地作为资本的社会属性,如果没有投入上的多少差异,就不会产生级差地租。如果让这些资产处于永远静止状态,那么升值就不能体现。

(2)打造融资平台。实现城市资源资本化,就要建立城市多元化投资体制,创新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遵循市场竞争的原则,打造一个公平的融资平台,盘活民间个人、企业、外资的资本存量。例如公共停车场、城市公交线路、垃圾处理中心、公厕的经营权和道路、街心花园的保洁。这些都属政府投资所建,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标,经常是投入多,效果不好。如建一间公厕投资好几万元不说,每年的收费连守厕人的工资都难维持,政府倒贴维修费用还管不好。如果通过公开拍卖,出让这些单位的经营权和保洁权,这些物化资产就转化为资本,新的所有者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规避风险的本能出发,会千方百计去经营好、管理好,从而实现政府投资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3)政府资源有偿使用。如公共场所和建筑物上的广告发布权。公共场所和建筑物上的广告发布权也是一种政府资源,只有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才能决定由谁使用,并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费用:如果通过公开招标、拍卖使用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资本属性,它将升值并为政府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再如街道、桥梁的冠名权。过去由政府授权有关部门对城市街道、桥梁等起一个一般意义(或具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名称,不具有商业价值。如果通过拍卖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拍卖冠名权,冠名权就具备资本属性,产生了价值。如辽宁本溪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对长13.5公里的滨河大道及沿线的冠名权进行公开拍卖、使用权的授权,赢得绿地和开放空间,在建筑密度高的城市里实现了每隔1000米就有2000平方米绿地的城市绿化网构想。

(4)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可采用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TOT(转让一经营一转让)方式,或者在城市建设领域引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拓宽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城市资源资本化的益处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国有资产来经营,是具有“百年风雨洗礼,北方明珠生辉”之誉大连市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也是近些年来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性经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软硬环境的改善,城市功能的提升,各种资源的科学整合,提高了城市档次,扩大了城市知名度,使整座城市整体升值,创造了许多新的商机和发展机会。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产积累。20世纪90年代初,大连城市改造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市中心二、三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市里抓住房地产开发高潮的有利时机,以市区企业和居民住宅的搬迁改造为突破口,实现城市中心区产业功能的转换,进而优化产业布局。在城市改造中,采用中心区和卫星城互为依托的组团式布局,将部分居民迁出老市区,把40%的空地留作公共绿地。从1993年开始,市里集中力量对22块低洼区进行彻底改造;1997年,占地百万平方米的16处棚户区又得到改造。与此同时,-批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安居住宅小区陆续形成。到1999年,市区的200万居民中有100万人搬进了邻近市区的新居,另有50万居民通过原地统一规划调迁改善了居住条件。到1999年底,市区内腾出土地240万平方米,逐步让位于商贸、金融、旅游和信息等产业的发展。

盘活土地存量,实施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土地置换,促进了高效益产业的发展,盘活了资产。如大连渤海碑酒厂通过搬迁,用政府支付的4000万元和外商投资的1.2亿元资金重建了一个新厂。政府又从变卖啤酒厂厂址的收益中收回8000万元资金,用2000万元开发建设了一片绿地,修建了地下停车场,余下资金用于其他国有企业改造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目前,全市最大的地下停车场、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最高档次的住宅小区和最具特色的国际性会展中心等设施,都是在企业和居民搬迁后,对原厂区和低洼棚户区开发建设的成果。

大连的城市改造和对城市的经营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所产生的后续拉动效应,在未来几十年内都将使这座城市受益。因此,从理论上总结它的经验,是有意义的。由此不难看出城市资源资本化:

(1)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继经营性资产重组后非经营性资产重组已成为一种改革和发展方向。这种存量调整将打破行业、部门甚至所有制的界限,可充分挖掘现有潜力,保护、合理利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我们仍以大连为例,大连1992年全市可支配的财力是21亿元,其中可以用于生产建设的资金只有8000多万,到1999年,大连可支配财力已发展到90亿元,可用于建设的资金近40%。如果以1992年的财政收入为基数,1993至1999年的7年间,就多挣多花了268个亿,新增的资金主要是靠经营城市得来的。

(2)有利于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实现事业单位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事业单位依托现有资源,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吸收单位内部职工和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一方面为城市建设发展筹措资金,另一方面促进了事业单位自我发展。

(3)有利于引进市场经济的竞争、激励和分配机制,逐步实现权责统一、奖勤罚懒、择优汰劣、降低成本、加强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4)有利于转变事业单位长期依赖政府的思想观念,由过去靠行政拨款的“等、靠、要”向主要靠市场创效益的“争、创、交”发展。城市资源是最大的国有资产

新华网北京9月26日电(记者李杨 王文韬)今天在正在此间举行的“经营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市长论坛上说,城市资源是最大的国有资产。

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是为社会提供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偿服务型、共享型的公共产品,政府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注重了社会性,忽视了经济性;注重了公益性,忽视了效益性,造成了长期的城市资产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和审视城市,会看到城市是国家长期巨额资金投入的结果,是一笔巨大的国有资产,完全可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重组、营运和盘活,克服城市建设资金长期存在的匮乏状况,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道路。

对经营城市进行准确定位应该把握三个观念:一是泛资源观念,即把城市看作是宝贵的资源整体,包括土地、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其延伸的无形资产无一不是资源,另外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政策、制度、理念以及各领域所产生的社会需求,也都是资源,都可以培育成市场;二是价值观念,即城市的资源都有变现为现金资本和进行再投入的可能,经营城市可以成为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方式。但应当重视城市资源的特殊性、有限性,避免过量地靠资源获取资金,要有计划地合理利用,兼顾城市功能与环境,实现人、自然、经济、社会各系统间的和谐发展,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市场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入成长期,城市自身客观的资源和产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与其他自然和社会资源一样,进入市场领域,接受并适应市场规律的作用,从而实现合理配置,焕发其内在的生机与活力。特别是当前城市竞争力已经成为城市生存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将城市纳入市场体系是大势所趋和当务之急。

如果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

刘效仁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两大主要引擎。相关数据显示,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可提高GDP0.15个百分点,就业率0.33个百分点。以河北省为例,城市建设是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该省城市建设投资的比重为6%以上,由城市发展带动的商贸、物流、商务、文化、教育等投资占的比重更高。相关专家认为,通过城市发展引发的直接和间接传递,可保持全省的投资规模和速度。城市是消费的聚集区,城市改造建设本身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可以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长城在线08-11-26河北日报)

正因此,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斯蒂格利茨把“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是故,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要使三农问题最终得到有效解决,最根本的路径选择亦是走城镇化道路。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全球经济增长总体放缓,地方经济发展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应对挑战、实现保增长的目标靠什么?正如张云川同志所说,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一大主要引擎,只有加快新一轮城市改造建设步伐,才能更好地用繁荣城市经济这把钥匙破解发展难题、活跃经济全局。

对此,我们应该达成共识,应该增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自觉性。应该把城镇化当成改善农民生村状态,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过程,当成实现公民平等权利的有益实践。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上,也只有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我们才能赢得最广大的农民群众的欢迎,才能调动更多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小城镇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着力点

目前,马鞍山市被省政府批准成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我市一名从事村镇建设管理的工作人员,结合自身工作思考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十分必要。

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着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即是科学发展观在现实工作中的重大要求和具体体现,它将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禁锢,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小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和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层载体和重要堡垒。

(一)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而转移接受这样一个量大的群体,城市是无法负担的,而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则有利于加快和大规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减轻城市的压力。同时农村人口进镇工作定居,有利于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二)小城镇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小城镇是集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空间系统,在其周围散布着广大的农村,小城镇对于周边的农村具有辐射的功能。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获取、信息的获得、精神生活的享受很重要的途径即来自于小城镇。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将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

(三)小城镇促进城乡交流,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小城镇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成为城乡生产资料、信息、劳动力等交流与共享的平台。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把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之间多方面的联系,促进城乡共建共享等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小城镇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着力点

小城镇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道路、供水、排水、燃气、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二是调整小城镇建设思路。把进镇农民对住房、医疗、教育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财政要给予一定的倾斜,同时利用市场手段,多渠道吸纳资本,加大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三是引导乡镇主导产业纵向延伸,建立高附加值产业,积极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辐射带动农村工业的发展。同时,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角度,通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导,加强城市与村镇、村镇与村镇的交流合作,为在城市与村镇、村镇与村镇间形成产业链创造条件,使一元化发展转为多极化合作,资本、技术、人才在区域间得到充分的流动和利用,从而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小城镇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层载体

于今

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实践证明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保证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层载体和重要堡垒。

一、城镇和城镇化

1.城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讲到城镇时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基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列宁认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动力。新中国关于城镇含义的解释出现在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

根据以上的定义,国内学者将城镇界定为: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聚集人口、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的空间系统。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城镇的两大基本特征是人口的非农性和聚集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小城镇主要包括县政府所在地的城镇、非城关镇的建制镇以及政府所在地的非建制镇。

2.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一个人口集中、经济要素集中、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城镇人口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不断得以增长的过程。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长,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具有非农性的特征,各种经济要素开始向城镇聚集。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小城镇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商业和贸易中心,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将小城镇建设作为一个大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结果,优势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小城镇建设是“三位一体”的整体,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忽视小城镇的建设,势必影响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要求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工业化进程,转移更多的农村人口,但是由于体制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等大中城市在大规模吸纳农村转移人口方面存在困难,这客观要求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探索一条城乡一体化的新途径。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关系。

1.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拥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技术技能低,大多数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就业面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转移难度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和大中城市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呈现下降趋势。从客观实践来看,仅仅依靠乡镇企业和大中城市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有限的。一方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得我国农村的人地矛盾不断激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小城镇通过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开始逐步从事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工作,减轻了农村的土地压力,有效缓解农村人地矛盾。同时土地的合理流转,为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小城镇农村工业的发展,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资金,促进那农业采用先进的机械化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小城镇的发展,增加了对农产品,特别是商业性农产品和深加工农产品的需求,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市场空间,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2.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引起农民的消费需求不足,使得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仅消费40%的商品,农村市场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据资料统计,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2.5万元投资,每建设一平方公里的市政设施可以带动1.5亿元的投资,每销售100元的住房可以带动130-150元相关产品的销售。

发展小城镇可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扩大农民对住宅、农产品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的需求,可以创造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可以吸纳大中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减轻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农民进入小城镇,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也会相应的提高,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收入,有效的改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扩大农村市场容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

农村工业化建设主要是依靠发展乡镇企业来进行的。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布局分散等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乡镇企业大多都聚集在小区域内,难以实现相应的聚集效应。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土地、通信、电力、供水、环境等资源的规划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

加快发展小城镇,打破目前乡镇小社区的局限,通过城镇软、硬环境的建设,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为乡镇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和技术含量提高创造条件,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

4.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内容。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统计显示,农民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应较高,反之农民收入较低。2000年,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省市有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江苏、福建等,其城市化水平分别为88%、78%、49%、55%、72%、42%和4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地区其城镇化水平均在35%以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可见,通过城镇化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收入。

此外,小城镇建设通过集中科技、教育、卫生、信息和服务事业,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农村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业化,为农村实现小康社会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会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要尊重小城镇自身发展的规律,以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基本方针为指导,遵循“十五”计划制定的原则,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适度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是整个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各地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发展小城镇作为促进城镇化和带动区域及县级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作为发展农村市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的一项长期带动战略。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资源状况、文化氛围各不相同,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出适合本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做到合理布局。规划内容既要包括对新城镇的发展谋划,也包括对原有小城镇发展的完善。从空间范围来看,这种规划应该是多层次的,除了要有县区域内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外,还应该有镇的发展规划。从内容来看,发展规划应该突出重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城镇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优先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从效益来看,发展规划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兼顾经济功能和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的协调。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区位条件好、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小城镇,使之功能尽快完善,成为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根据不同的地域范围,发展小城镇的重点各不相同。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重点是完善中心小城镇的功能,提高建设和发展水平,对发展比较好、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镇,可以发展成为中心城市;在中西部地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建设县(市)人民政府驻地镇即部分区位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

2.加速发展小城镇经济是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发展经济是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完善小城镇市场经济体制、调整城镇产业结构、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实现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①坚持城镇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小城镇建设要依据区位条件,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经济服务的建设,积极发挥小城镇对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的积聚功能,带动当地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鼓励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种植中分离出来,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

②坚持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改革相结合。完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服务功能,加强对农民工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加快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聚集。乡镇企业要继续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完善机制,创新技术,解决影响乡镇企业运行的体制问题,保持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和就业容量的不断提高,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③坚持城镇建设和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区位条件,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小城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从本地的资源、人才和传统优势条件出发,在塑造城镇特色上下功夫,培育自身发展的主导型产业,形成拳头产品,以农、工、商以及服务业兴镇,避免盲目模仿、千篇一律、一哄而上。

④坚持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在小城镇中要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市场、中介组织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化龙头,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小城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枢作用,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中心。

3.深化体制改革是小城镇发展的前提。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深化体制改革,消除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确保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前提。

①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农村耕地与突进小城镇建设是一对矛盾体。在我国人地矛盾不断激化的环境下,妥善处理城镇建设用地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小城镇建设要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好进城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消除农民主动进城入镇的心理障碍。要按照“明确所有权、确保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采取协议出让或转让、公开拍卖或租用等方式进行流转;允许农民将承包地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同时,要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政策,根据征用土地的用途采取不同的用地政策,在国家法律范围内,有效控制总量,开放存量,保持农村土地总量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②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我国城乡隔离政策造成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降低了我国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阻碍了城乡之间合理的人口流动,延缓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户籍制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应该是渐进式的。可以先放开县以下小城镇户口的户籍管理,实行按居住地和职业确定户口属性,进行户口登记。对凡是进入城镇的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即可办理小城镇居民落户登记手续。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和户籍制度直接联系的。大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而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户籍制度的改革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条件,农民在进入城镇以后,失去了土地这个天然的生活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将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

于今,研究员,研究生学历。英国伯明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广西大学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任国家西部干部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全国领导干部学习手册编辑部总编,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公选领导干部面试考官等职务。

研究方向:近年来主要从事宏观战略与政策分析、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区域公共政策和城市更新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期政研观点:关于国家战略与国家哲学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普及形式问题;关于西部开发的核心是进行法律制度建设问题;关于西部城市更新和发展生态型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主要成果:先后参与编写《中国品牌与县域经济》、《WTO与中国农业经济领导干部手册》;主持撰写和主编了《科学发展观丛书》、《全国领导干部学习手册》。

必须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统筹城乡发展

小城镇是农村区域性的经济、文化、政治、教育、贸易中心,它把广大农村与大中城市连接起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给河南省禹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禹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近期进行了专题调查。

禹州市有26个乡镇办,其中建制镇9个,城镇人口4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7.5%。其中,神垕镇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镇,并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近年来,禹州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序开展。全市22个乡镇中,神垕、顺店两镇的总体规划已修编完成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禹州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到15亿元,仅乡镇道路总长度(不包括村庄道路)就达到900公里。

——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工作基本完成。禹州市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于2009年9月通过了专家评审。

——街区改造呈现良好态势。例如,鸠山乡、磨街乡结合过境公路建设,对政府所在地主要街道进行了改造。

——产业支撑作用日益强劲。例如,神垕镇以“钧瓷文化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钧陶瓷产业快速发展,镇区建设日新月异。

调研发现,禹州市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主要有四:

1.部分乡镇主要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对上级的要求落实不到位。

2.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3.乡镇企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导,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和产品集聚效应,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也难以集中治理,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4.小城镇建设总体水平低,方式落后,建筑式样单调,特色不够鲜明。

委员们认为,推动小城镇建设应着力于以下几点:

1.树立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的新型小城镇观念。

2.科学搞好小城镇规划。要树立“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各项规划。

3.找准产业支撑。要合理确定适应本地发展的工业类型和项目,并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

4.市场化运作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要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聚各方之财推进小城镇建设。

5.打造宜居小城镇。必须加强道路、供电、供排水等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提高小城镇的品位和综合功能。

论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增加农民非农民就业机会的现实选择,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间优化组合的客观要求。对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体制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1.加快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吸引工商企业向城镇集中从而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人口就业结构的优化,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投资,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缩小工农和城乡差距。

2.城乡化进程,是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集中的过程,是劳动力社会大分工的过程。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人口,将由过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家庭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变为来自非农产业,并逐步转移自己承包经营的耕地。这样,留在农村的一部分农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数量就会增加,农户的经营规模就会扩大,就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在农村内部实现分工分业,农民由过去从事小而全生产转变为专门从事某项农产品的生产。从事不同经营项目的农民互相产生需求,又会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农业生产要素重组和结构优化。

3.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还要解决就业问题。这样将对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形成巨大的冲击,有利于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在更大的范围里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

4.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有利于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统一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社会稳定和经

下载统筹城乡发展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统筹城乡发展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抓城镇化建设促城乡统筹发展(5篇)

    抓城镇化建设促城乡统筹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精神,切实有效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验试点工作进程,余庆县松烟镇根据省、市、县相关工作部署和要求,按照“统一规划、......

    学习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心得1(精选)

    学习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心得 通过参加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学习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使我对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健康和谐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如何利用农......

    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和要求,渭南市局于5月21日至25日参加了全市“如何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对全市十二县市区的......

    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年级:2015级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姓名:杨旺 学号:2015013165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论文 我国新型城乡关系及城镇化发展 杨旺 (专业:地理信息科学 学......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喻新安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筹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

    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

    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