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DOC)

时间:2019-05-14 20:0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心整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心整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DOC)》。

第一篇:精心整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DOC)

八上 期末 《文言文总复习》

《桃花源记》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爱莲说》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4.“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6.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7.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9.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0.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1.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陋室铭》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

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什么情操?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核舟记》

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词类活用

(1).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例句: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2).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例句:石青糁之

(3).糁: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例句:石青糁之

(4).卧:使动用法,使……卧,平放。例句:卧右膝(5).诎:使动用法,使……屈,弯曲。例句:诎右臂支船

(6).竖: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例句:而竖其左膝(7).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例句:居右者椎髻仰面

(8)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比较多义词的用法

为宫室: 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 雕刻

能以径寸之木: 木头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如“草木皆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特别 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东坡右手执卷端: 边

其人视端容寂: 正,如“端正”

说明顺序: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先正面后背面)为顺序

第一部分: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奇巧。

2.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

1.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6.第五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7.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第三部分:

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

第六段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 嘻,技艺灵怪矣哉!

大道之行也 【常识】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成语】

1、天下为公:

2、老有所终:

3、矜(鳏)寡孤独:

【理解】

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即:“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男有分,女有归;(即“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即“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写“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的句子是: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写“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4.写“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行也》一文与此句类似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三峡》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

上。[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或]有时。[宣]传达。[虽]即使。[御]驾,乘。[疾]快。[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旦]早晨。[肃]寂静。[哀]悲哀。[转(zhuǎn)]婉转。[沾]沾湿。[三]表示概数。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三峡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 问题探究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l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3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5“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7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8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记承天寺夜游》

*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答谢中书书》

理解探究

*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1一词多义:

观:观潮。观看(动词)。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海涌银为郭。成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以:以此夸能。凭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势:势极雄豪。气势。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能:以此夸能。本领。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观潮》

2重点虚词: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海涌银为郭。成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而: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而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

3词类活用:

①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做动词,穷尽。)②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做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③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用做动词,树立,举)

6.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古义:接近、连接。今义:边际)③吞天沃日(沃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古义: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⑦皆披发文身(文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观潮》节选自《武林旧事》,作者是宋朝周密,字公谨。

四、重点句子识记

第一段写江潮之盛,其中:

1、写“形“的句子是仅如银线

2、写“色”的句子是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写“声”的句子是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4、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

5、写参演舰之多(教阅场面宏伟)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6、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7、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9、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五、理解性识记

1、第一段中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最后一段中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精彩的句子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本文重点在描写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另外还描写了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主次分明。

4.“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湖心亭看雪》

一词多义

一: ①上下一白: 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 ①是日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是: ①是日更定: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理解性填空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文内容理解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 《桃花源记》基础知识

Ø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ã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â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â)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 《爱莲说》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文言词语

u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亵(xiâ)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

u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陋室铭》基础知识

²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²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

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什么情操?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核舟记》 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词类活用

(1).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例句: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2).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例句:石青糁之

(3).糁: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例句:石青糁之(4).卧:使动用法,使……卧,平放。例句:卧右膝(5).诎:使动用法,使……屈,弯曲。例句:诎右臂支船(6).竖: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例句:而竖其左膝(7).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例句:居右者椎髻仰面(8)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重点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巧:特殊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 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 罔:无,没有 因:根据,依据 象:模拟

5、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送

6、盖大苏泛赤壁云 泛:乘船浮行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jī零数

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 可:大约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缓缓地 兴:起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11、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 绝:极 类:像

13、舟尾横卧一楫 楫: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 端:正

15、其船背稍夷 背:这里指船底 夷:平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

17、钩画了了 了了:清清楚楚

18、其色墨 墨:黑

19、其色丹 丹:朱红色

20、为人五;为窗八 为:刻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尚,还 盈: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修狭:长而窄 比较多义词的用法

为宫室: 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 雕刻

能以径寸之木: 木头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如“草木皆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特别

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东坡右手执卷端: 边

其人视端容寂: 正,如“端正”

说明顺序: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先正面后背面)为顺序

第一部分: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奇巧。

2.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

2.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4.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6.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9.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10.第五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11.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第三部分:

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

第六段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 嘻,技艺灵怪矣哉!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

大道(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之行(施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推举,选举)能(名词,有才能的人),讲信修(培养)睦。故(因此)人不独(单独)亲(用作动词,以„„为亲,奉养)其(代词,他的,指前面的“人”)亲(名词,双亲,指父母),不独子(用作动词,以„„为子,抚养)其子(名词,子女),使老有所终(终老,养老),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使之成长,即抚养),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ân职分,指职业、职守),女有归(归宿,指女子出嫁)。货恶(wù憎恶)其弃(丢弃)于地也,不必藏(私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身身,自己)也,不必为己。是故(因此)谋(计谋)闭(关闭)而不兴(发生),盗(盗窃,偷)窃(偷窃)乱(造反)贼(指害人)而不作(兴起),故外户(泛指大门)而不闭(用门闩插门),是(供词一,这,指上文描述的各种社会状况)谓(称为)大同。【常识】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成语】

1、天下为公:

2、老有所终:

3、矜(鳏)寡孤独:

【理解】

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即:“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男有分,女有归;(即“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即“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写“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的句子是: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写“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4.写“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行也》一文与此句类似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三峡》基本知识

*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文言词语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 上。[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或]有时。[宣]传达。[虽]即使。[御]驾,乘。[疾]快。[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旦]早晨。[肃]寂静。[哀]悲哀。[转(zhuǎn)]婉转。[沾]沾湿。[三]表示概数。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三峡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 问题探究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l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 《记承天寺夜游》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 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 《答谢中书书》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 文言词语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理解探究 *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观潮》复习要点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天下之伟观:雄伟景象。②既望: 农历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③方(当„„时)其(潮)远出(发、起)海门 ④仅(几乎,将近)如银线 ⑤既而(不久)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⑦玉城(城墙)雪岭际天(连接着天。际:连接)而来

⑧沃日:冲荡太阳。沃:用水淋洗。⑨“„„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⑩艨艟(战船)⑾既而尽(穷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⑿势极雄伟:气势 ⒀骑jì(马)弄(舞动)旗标(树立)枪舞刀⒁如履(踩)平地⒂倏而(突然)黄烟四起⒃人物(人和物)略(一点儿)不相睹(看见)⒄则(却)一舸(船)无迹⒅为(被)火所焚⒆海涌银为郭:成为 ⒇随波而逝(去,往)21 披(披散)发文(动词,画着文彩)身 22溯迎(逆流迎着潮水)而上)23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于鲸波(巨浪)万仞中 24江干(江岸)25 以(凭,靠)此夸(显示)能(本领)26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华丽的衣服)溢目(满眼)27车马塞(堵塞)途 28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29 僦、赁(租用)30虽(即使)席地不容(容许)间(中间)也

31浙江:钱塘江。

3.一词多义:

观:观潮。观看(动词)。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海涌银为郭。成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以此夸能。凭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势极雄豪。气势。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以此夸能。本领。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4.重点虚词: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海涌银为郭。成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而: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而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

5.词类活用:

①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做动词,穷尽。)

②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做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③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用做动词,树立,举)

6.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古义:接近、连接。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沃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奔腾古义: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枪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人物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文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观潮》节选自《武林旧事》,作者是宋朝周密,字公谨。

四、重点句子识记

第一段写江潮之盛,其中:

1、写“形“的句子是仅如银线

2、写“色”的句子是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写“声”的句子是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4、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

5、写参演舰之多(教阅场面宏伟)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6、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7、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9、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五、理解性识记

2、第一段中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6、最后一段中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精彩的句子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7、本文重点在描写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另外还描写了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主次分明。8.“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湖心亭看雪》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张岱,明末清初人。有著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

三、重点词语解释

①是日更定 是:这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③拏一小船

拏:撑船 ④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独:独自⑥雾凇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⑦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勉强 ⑨客此

客:客居 ⑩及下船

及:等到四、一词多义

一:

①上下一白: 全

②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

①是日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是:

①是日更定: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五.通假字

拏一小船: 拏,通“桡”,撑船

七、理解性填空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八、课文内容理解。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及古文中的重点段和名言警句。

2、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

3、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大意,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基本内容。

4、理解文中的写作技法和主旨。复习重点:

完成背诵默写,梳理一词多义、通假字等文言知识,学会翻译课文。复习难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文言文篇目较多,有不少是经典名篇,教师应从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中选取重点让学生学习,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核心问题设计:

你知道复习一篇文言文应该从哪一个角度入手进行梳理? 复习时数: 四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范围:《桃花源记》、《陋室铭》 复习过程:

一、背诵这两篇古文

二、复习《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 缘溪行 黄发垂髫 不复出焉 落英缤纷 怡然 无论魏晋 甚异之 具答之 延至其家 豁然开朗 咸来问讯 处处志之 俨然 率妻子邑人 欣然前往 阡陌交通 绝境 无问津者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后遂无问津者。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三、复习《 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有龙则灵。无丝竹之乱耳。斯是陋室 无案牍之劳形(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第二课时 复习范围:《爱莲说》《大道之行也》 复习过程:

一、复习《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宜乎众矣。(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复习《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亲:亲人、父母

3、不独子其子 子:以„„为子。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业

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贼:害人。作:兴起

7、是谓大同 是:这。大同:理想社会

8、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二)、译句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三、背诵这两篇课文

第三课时 复习范围:《三峡》《短文两篇》

一、复习《三峡》

(一)、解释

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 上

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

5、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 下霜的早晨

7、飞漱 冲刷

8、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

9、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

11、良多趣味 良:真,实在(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曰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三)、翻译重点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二、复习《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曰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竞跃:争着跳跃,欲:将要。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三)、填空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之美。山水相映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之美。色彩配合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曰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之美 晨昏变化

三、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到。遂:于是。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四)、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五)、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六)、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第四课时 复习范围《观潮》《湖心亭看雪》

一、复习《观潮》

(一)、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自既望以至十八曰为盛 既望: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当„„时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逝:去,往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画着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曰 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 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答案

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三)、阅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答案

1、解释下列词语

(1)既望(1)农历十六

(2)既而(2)不久

2、作者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请用原文回答:

(1)写“形“的句子是(1)仅如银线

(2)写“色”的句子是(2)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写“声”的句子是(3)如雷霆,震撼激射

(4)写“势”的句子是(4)吞天沃曰,势极雄豪

3、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二、复习《湖心亭看雪》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是曰更定 是:这。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 拿:撑,划。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白:指酒杯

(二)、译句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曰,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三)、回答问题 答案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精析 咏雪

一课文译评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重点字词

(1)寒雪:这里指在下着寒雪的季节,即寒冬。(2)与:跟,和。(3)讲论:讨论讲解。(4)文义:这里泛指诗歌文章等的创作与欣赏的理论。(5)俄而:不久,一会儿。(6)骤:急。(7)欣然:愉快的样子。(8)纷纷:指白雪纷飞的样子。(9)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10)差:差不多。(11)拟:相比。(12)未:不。(13)若:像。(14)因:乘,通过。(15)起:飘起。(16)乐:高兴。(17)即:就是。(18)大兄:大哥。

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太傅谢安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白雪纷飞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像)柳絮乘着大风飘起。”谢安大笑,非常高兴。(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评析: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表明了他赞赏道韫的聪敏与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与:和,跟。(2)期:约定。(3)日中:正午时分。(4)中:即前句的日中时分。(5)至:到。(6)舍:放弃。(7)去:离去。(8)乃:才。(9)时年:那年。(10)戏:嬉戏。(1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12)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13)待:等待。(14)非:不是。(15)哉:语气助词,表感叹。(16)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可不译。(17)委:丢下,舍弃。(18)信:信用。(19)礼:礼貌。(20)引:拉。(21)之:代元方。(22)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没来,陈太丘放弃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发怒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傀,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评析:本文记元方和来客的对话。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二<需掌握的字

谢太傅(fù)

柳絮(xù)

雪骤(zhîu)

无奕(yì)女

尊君在不(fǒu)五<多义词 1.而

(1)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2)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2.因

(1)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连词,可译为“因而”<“于是”等。(《黔之驴》)3.与

(1)与儿女讲论文义:和,同。(《咏雪》)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与„„相比较。(《六国论》)4.乃

(1)去后乃至:才。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桃花源记》)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就是。(《陈涉世家》)六<重点实词<虚词

(一)重点实词

1.内集:内,这里指家庭内部。集,指聚会。2.骤:急。

3.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4.差:差不多。5.拟:相比。6.期:约定。7.去:离开。

8.委:丢下,舍弃。9.引:拉。

10.顾:回头看。

(二)重点虚词 1.与

与儿女讲论文义:作介词用,可译为“跟”“同”“和”等。2.而

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3.因

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4.乃

去后乃至:副词,表示时间相接或在前面的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可译为“才”。七<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八<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动词。(今义为日期,名词。)3.太丘舍去:离去。(今义为前往。)4.下车引之:拉。(今义为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回头。(今义为照顾或顾客。)九<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2.状语后置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3.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古汉语语法中“„„,„„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者也”“„„者,„„”等形式。)4.省略句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5.感叹句

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十<文学常识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3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十一<背景知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3卷,按内容分为36门。十二<文章结构 《咏雪》

第一层(开头到“„„讲论文义。”):点明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谢太傅<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等;环境“寒雪日”“内集”。

第二层(从“俄而„„”到“„„公大笑乐。”):通过一次应答,体现了少年谢道韫的聪颖。

第三层(从“即公„„”到结束):点明谢道韫的身份。《陈太丘与友期》

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写陈太丘的朋友失约。

第二层(“元方时年„„”到“„„入门不顾。”):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机智。

十三<课后习题答案

(一)1.本题是开放性的,应从整体感知,答案说出“融洽”<“欢快”<“轻松”的意思即可。

文中“儿女”是子侄辈的意思,指家中年轻一代人。现在的“儿女”专指子女。

2.“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就像我们今天称呼“您”一样。“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发表不同见解。总之,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二)1.俄:常和“而”“顷”等字连用,表示“片刻”的意思。欣然:然,„„的样子。欣然,高兴的样子。2.拟:比,比拟。3.未若:比不上。

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三)此题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总的来说,应该是“柳絮”比“撒盐”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的比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不能给人以美感。另外盐太重,撒盐没有飞雪之飘逸,而“柳絮因风起”则与骤雪神似,美感十足。《山市》 蒲松龄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三、文学常识积累

1、本文选自,作者,字,一字,号,世称“

”,代

家。

答案:《聊斋志异》 蒲松龄

留仙

剑臣

柳泉居士

聊斋先生 清 文学家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山市”即山中蜃景,它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

四、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奂山()邑八景之一()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高垣睥睨()()()逾时()倏忽如拳如豆()

连亘六七里()直接xiāo汉()

窗fēi皆洞开()

则黯然(piāo)(miǎo)山上人烟市肆(sì)念近中无此禅院(chán)

答案:huàn

míng

mãng

yuán

shū gân 霄 扉 缥 缈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高插青冥

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4、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5、高垣睥睨,6、连亘六七里

7、居然城郭矣

8、堂若者,坊若者

9、城市依稀而已

10、惟危楼一座

11、直接霄汉

12、则黯然缥缈

13、或凭或立

14、倏忽如拳如豆

15、逾时,楼渐低

16、见山上人烟市肆

答案:

1、经常

2、青天,天空

3、不久,不一会儿

4、屋檐;明白

5、高墙

6、连绵不断

7、城市

8、厅堂;街巷

9、隐隐约约

10、高

11、云霄和天河

12、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13、靠着

14、突然

15、过了一会

16、店铺

(三)、通假字

1、一切乌有:

译为:

2、裁如星点:

译为:

答案:

1、“乌”同“无” 没有

2、“裁”同“才”

仅仅

(四)、重点句子翻译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3、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4、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5、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6、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答案:

1、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2、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3、(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4、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5、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6、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五)、一词多义

1、若:中有楼若者()若为佣耕()若听茶声然()

2、顾:相顾惊疑()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元方入门而不顾()

3、一:惟危楼一座()或凭或立,不一状()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4、然:尘气莽莽然()然数年恒不一见()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答案:

1、好像;你;好像

2、看;难道;回头看

3、数词,一;统一;全,都

4、------的样子;可是;这样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译为: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

2、省略句式:(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等于“(他们)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译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2)、“始悟为山市” 等于“始悟(这景象)为山市”。译为: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3)、“与同人饮楼上” 等于“与同人饮(于)楼上”。译为:(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

(七)、词类活用

1、窗扉皆洞开 洞:名词作状语 译为:像洞一样

2、逾时,楼渐低 低:形容词作动词 译主:降低

(八)、古今异义词

1、高垣睥睨 睥睨:古义:

今义:

2、惟危楼一座

危:古义:

今义:

3、或凭或立

或:

古义:

今义:

答案:

1、睥睨:古:指城墙上呈凸凹形的矮墙;今:斜着眼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2、危:古:高,高耸;今:危险

3、或:古:有的;今:连词,或者

(九)、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山市独特的句子是:

(2)说明山市罕见的句子是:

(3)能够表现所见景物不是实景,而是山市的句子是:

(4)能够证明山市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句子是:

(5)初见山市目击者的心理反应:

(6)总写山市的恢弘气象的句子是:

(7)写出危楼清晰的原因的句子是:

(8)能表现奂山山市面积之广大的句子是:

答案:

1、邑八景之一也

2、然数年恒不一见

3、念近中无此禅院

4、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5、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6、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7、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8、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五、内容及写法理解

1、作者描绘山市是以时间顺序来写的。三个阶段:

1、初现阶段:从孤塔到宫殿的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如若问整个过程还有个

4、消失阶段)

2、本文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夸张(孤塔耸起,高插青冥)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作用:使文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3、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结尾照应开头,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一、文学常识:

1、《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

2、《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二、字词解释:

1、一词多义:①亡: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②之:其邻人之父亦云/近塞上之人/近塞之人/此独以跛之故(助词,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代词,他,代塞翁)

③而: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

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马无敌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表承接)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④富:宋有富人(富有的)

家富良马(有许多)

2、古今异义:①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古);死亡(今)。

②居一年:经过(古);居住(今)。

③死者十九:十分之九(古);数字十九(今)。

3、词类活用:①智子疑邻:智,形容词作动词,以„„为聪明。

②天雨墙坏: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暮,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④家富良马:富,形容词作动词,有许多。

三、内容理解:

1、《智子疑邻》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

点拨: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或:教育人们不可因人废言,要看意见正确与否。

2、《塞翁失马》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

点拨: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或: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七、课外拓展:

1、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出自于《塞翁失马》此篇。

2、《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2)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3、关于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文言文复习材料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材料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郦道元,()(朝代)地理学家,所撰《 》,名为注释(),实则以《 》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等,是我国古代()名著。三峡包括()、()、()。

2.解释加粗字或者词的意思

自: 阙: 自非: 亭午: 夜分: 曦: 襄陵: 沿溯: 或: 奔: 不以疾: 素湍: 回清: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良: 晴初霜旦: 肃: 属引: 凄异: 响: 哀转:

3.翻译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文: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4.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分别写出《三峡》中描写春、夏、秋、最具有特色的句子

春冬: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夏:夏水囊陵,沿溯阻绝。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三峡》中与李白《朝发白帝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朝发 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中扣“素、绿、清、影”句子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描写泉水瀑布句是: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描写三峡群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侧面烘托三峡山势险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描写夏季水势大,交通被断绝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总括三峡春冬之时景色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0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

11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2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3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5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清荣峻茂。

16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7“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与前文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_”一句相照应。

18、用比较的方法表现夏水迅疾的语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开放性试题。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你的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

*每当春冬之季,三峡的景色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拘束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盛,色彩鲜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

3.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

*示例一:①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②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

*示例二:①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②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所以我认为三峡的闻名是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4.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郦道元笔下那雄奇险峻的三峡,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截至2006年5月20日,大坝工程全线建成。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想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说些什么?

*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你们谱写了筑坝史上的记录,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6.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

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7.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天高地厚华夏情。*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陶弘景: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梁武帝经常以书信的形式询问他朝中的大事,因此人称“山中宰相”。自号华阳隐居。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解释加粗字或者词的意思

五色: 四时: 歇: 颓: 沉鳞: 与: 3.翻译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文: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

实是欲界之仙都。译文: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

4.课文内容理解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2、本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 “沉鳞竞跃”。

3、总——分——总的结构;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5.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6、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文中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6、文中的静景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文中的动景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实是欲界之仙

都。

8、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

2.解释加粗字或者词的意思

念: 相与: 中庭: 空明: 藻、荇: 盖: 但: 耳: 3.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文: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译文: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4.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中正面写月的句子:月色入户。

5.文中侧面写月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找出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①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② 怀民亦未寝。③相与步于中庭。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8.文中“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念”的结果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9.作者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

10.作者寻张怀民的原因:念无与为乐者。

11.文中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的词语:积水空明。12.文中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的词语:藻荇交横。

13、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15、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16、《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5、课文理解

1.全文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嘲、自矜、自解、自慰,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好在哪里?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积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庭院月色美景,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3.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此文作者也写了竹柏,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和张怀民之间深厚的友情。

4.如何理解“闲人”: ① 指性情高雅的人;② 包含了作者被贬的悲凉与对人

生的感慨。

5.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7.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议论。

8.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9.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13.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6、开放性试题

1、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

2、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3、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6、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7、练习

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1. 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

突兀层崖中()即棹小舟入湖()

2. 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答案:

1.向西 高耸的样子 划船 2.心飞湖上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3.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

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吴均: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善于以骈文写书信。

骈文是一种文体,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2.解释加粗字或者词的意思

共色: 从: 东西:

许: 缥碧: 甚箭:

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直指: 千百成峰: 泠泠: 嘤嘤成韵: 千转: 鸢飞戾天 息心: 经纶世务: 反 横柯: 交映: 3.翻译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译文: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译文: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译文: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译文: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译文: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译文: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译文: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文: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译文: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译文:

4.理解性默写

1.概括赞叹富春江景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

5.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写景往往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使静景呈现出一种动态之 美(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本文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等句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7.从听觉写泉响、鸟鸣、蝉叫、猿啼两组对偶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8.文中表达作者人生志向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与朱元思书》中作者发表议论,流露出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归隐避世的情感诗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10.①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③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④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⑤写江流气

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⑥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11.(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3)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2.1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天下独绝。(请用文中的一个四字短语作答),并且重点从山和水两方面进行了描绘。2.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发出感叹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用课文原句填空)3.文中写出的富春江的特点是 清澈 湍急4.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3.1.写出文中概括富春江山全貌的句子并翻译。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翻译:_ 略_。2.(1)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从容出游,怡然自得的情态。(2)在分写“异水”时,用“千丈见底”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3)在分写“奇山”时,通过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幽静(或:寂静、静等)的特点。(4)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含蓄表达了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思想。(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皆生寒树

14.《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朝代)时期的吴均,(人名)字叔庠。2.《与朱元思书》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奇(高、险)水异(清、急)的特点,反映出作者厌弃世俗,寄情山水,向往自然的生活情趣。

15.1.“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2.本文是从视觉和听(听觉)角度进行景物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原文回答)的特点。

16.1.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2.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用原文语句回答)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富春江的什么特点?写出富春江水迅疾凶猛由此你想到《三峡》的哪些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

绝。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1.内容简要

1、《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全书共12篇,分别为:1“探寻红色中国”、“2去红都的道路”、3“在保安”、4“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5“ 长征”、6“ 红星在西北”、7“ 去前线的路上”、8“ 同红军在一起”、9“同红军在一起(续)”、10“战争与和平”、11“ 回到保安”、12“又是白色世界”,内容涵盖了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等,全面地重现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真实而艰辛的历史史实,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2、《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 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2.简答题

1、在来到中国进行国际援助的众多国际友人中最杰出的三位美国记者是谁?他们记录中国历史的著作是什么 ?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

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2、简要叙述红军长征的经过

红军一共爬过 18 座山脉,渡过24 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 62 座大小城市,突破 10 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3、简述《西行漫记》一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 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 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 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 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 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4、《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经过修改,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并重印发行多次。直到现在,虽然不用再用这个隐晦的名字,但为了保证初版的本来面目,现在的重印本仍采用这个名字。

5、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

①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②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据说,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6、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

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7.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

7.《红星照耀中国》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幸的是在一次战役中因细菌感染而献出了生命。

下载精心整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心整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 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 教学目的: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字词掌握;文言课文默写、翻译和内容探究。 教学难点: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教学步骤: 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文知识点归纳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重点:了解文章中心内容,明确主要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文体的写作特点,说明顺序的判断及解释。 一、复习事理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说明文分类:按对象:事物性说......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人教版九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出师表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2、重点实......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

    人教八年级上册《背影》

    讲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西安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四班的付丹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文章《背影》。一、导入同学......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知识点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知识点汇编 中心: 1、《在天晴了的时候》:这首诗是现代诗人戴望舒写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雨过天晴后的清新动人的景象,描写了雨后的泥路......

    鲁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单元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读读写写: 洞庭无暇翡翠 船桨 攀登泰山骆驼 罗列屏障浙江 油桐 明艳溪流气势仿佛臀部稍微额角擦伤 蜿蜒 依据凉爽高耸透射和谐敬亭山波澜壮......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章内容梳理iu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十六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