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地理图像教学的基本策略
中学地理图像教学的基本策略
张瑞进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地图学习,主要侧重在地图基本知识的学习,这显得有点舍本求末。地图是一种工具,工具重在利用。虽然利用工具需要了解工具,但是不能只局限于了解工具而忽视工具的性质和作用。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下,地图的学习目标应比以前有所扩展。
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图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地图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地图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和地图分类等。地图学习的首要也是基本的目标,就是认识地图的性质,即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达到这个目标,才能明了为什么要学习地图,才知道从地图上可以获取很多地理知识,才会在需要地理信息时借助于地图。为此,我们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地图三要素等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在诸如讲授如何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貌形态等地图内容学习中,逐渐认识地图性质。
地图要素是各类地图都具有的知识,因而是学习的基础,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对于初中生而言,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文字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地理学习时,应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全面仔细,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地图可以按多种方式分类,如按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按比例尺可分为大比例尺和小比例尺地图等。地图的分类重点应是不同种类的地图在内容上的差异,以使学生在学习后,在需要某类地理信息时,会选择适当的地图去查找。
二、根据不同图像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程序
学习地图是为了会运用地图,因此,掌握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初中生而言,教材中主要出现的图像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普通地图、专题地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和史料图等几类,作为教师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善于在看图中获得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感性认识,并能较快地转化成地理空间概念,让学生看图只是基础,还要让学生学会用图与绘图才能达到学习目标,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能用图像信息来理解、分析、归纳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同时又能选择和绘制地理图像来表述各种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
(一)、地图教学。地图是地理教材最根本的图像,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地理位置,阐明其空间分布,而且还表示它们的形态(如河流长度、水系特征)。此类地图学习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看图名,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知识点链接;其次了解此图所展现的区域的地理位置,即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或其它相对位置;第三根据图例读出国家、省区、城市、铁路、山脉、河流等重要地名或重要矿产等。然后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特点分析此区域的气候特点,从海陆位置还能分析区域的交通状况并由这些推断经济发展形式;从城市、铁路、山脉、河流的分布状况分析并读出工农业、人口等要素的分布规律等,从而分析得出该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也就是要求学生明确区域“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比如,人教版七下《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就是以亚洲为案例通过《亚洲的地形》、《亚洲的气候类型》等一系列地图让学生掌握学习大洲的基本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地图来发展和培养学生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分析资料、评价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
(二)、地理统计图教学。统计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形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有线状图、柱状图、扇形图、饼状图等。统计图教学不仅要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注重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与精神。统计图可依下列程序教学:“读图名——座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揭示联系或规律——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如湘教版七上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与降水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这一课题,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学生“会画、会读、会表述”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这是地理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上这节课我引用的是三明的气温和降水的数据,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师生的评价,把三明气候的数据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绘制的过程,转化为形象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再通过“三明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告诉我们什么气候信息?”“探究怎样从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图中归纳一个地区(如三明地区)的气候特征?” 等设问,最后再从地理图像转换为地理的语言和文字,达成了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判读基本过程的学习和讲解。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取材于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材料,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动手绘图的能力。
(三)、示意图教学。教材中的示意图大部分是成因示意图,如果说地图侧重从空间分布,统计图侧重从量上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及联系的话,那么,成因示意图则侧重阐述它们的形成,成因示意图往往和统计图联合出现,它们在教材中联系是很紧密的。成因示意图教学可这样安排:“明确地理位置——分析要素状况——揭示发展过程——抽象(或演绎)规律。”例如人教版七下P30活动第三题“图7.72 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图”教学时,可先明确这种气候的地理位置(赤道附近),分析该地太阳高度和气温状况(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天气变化过程(日出后,气温迅速升高,地表水不断蒸发到空中,空气中水汽不断增多,云层增厚,午后14-16时产生雷阵雨,雨过天晴);最后得出热带雨林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的特征。
(四)、景观图。从形式上看,主要有照片、实录景观(彩图)和素描景观,从内容上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此类图最大的优点是直观性、形象性,一般和生活联系较为密切。教学中要注意图文结合,并注意抓突出特征,避免不着边际,分散学生注意力。比如,人教版八下P9“图5.12与图5.13 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图在课堂中一展示马上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揭示我国南、北方农村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探究知识的基础。象这样的景观图在新教材中比比皆是,教师处理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史料图教学。史料图有地理学家画像、地理大发现和地理知识发展图。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史实,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攀登地理科学高峰的勇气,树立创造精神,并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般方法。如人教版七上P35 “图2.18 魏格纳得到了什么启示?”插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魏格纳躺在病床上仍孜孜不倦地观察和学习以培养学生发奋学习、建功立业的志向,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历程,鼓励同学们“细心观察、大胆假设、多方求证、形成学说”,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激发了同学们的学科学、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
(六)、漫画教学。地理漫画以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幽默和讽刺的笔触揭示人类处理人地关系的成就和问题,它不仅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而且蕴含着振聋发聩的教育力量。诸如,教材中“小鸟的悲哀”、“飞来的山峰”、“就地取材”、“苦难的母亲”等等一系列漫画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些现象。漫画教学一方面可根据“画的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现实(或理想)——产生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给我们什么启示”的程序教给学生地理知识和读图方法。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幽默气质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读图中陶冶情操,净化灵魂,逐步形成关心人地关系及发展的责任意识,从而达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个目的。
三、引导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
学会使用地图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理,更重要的是,它是现代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用图意识,使他们在遇到有关的地理问题时,主动到地图上查找,逐渐养成用图的习惯。例如,去公园游玩,怎样根据导游图寻找景点;在城市游玩,怎样根据交通线路图设计最佳游览路线等。
总之,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综合载体,是获取地理信息的主要来源。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用图兴趣,培养用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进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同时要把地图和地理课本的文字紧密结合起来,用课本中的文字去说明地图上的地理对象,使地图上的各种地理事物互相联系起来,进行具体化和规律化。这样就可使“死”的地图变成“活”的地图,充分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第二篇: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中学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3、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1、在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三篇: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论文摘要: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实施的主要途径和策略、目前开展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是本文的基本着眼点,也是地理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作者:河北围场文体教育局中小室 徐国光(06845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研究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一项基本素质,研究问题的能力也成为衡量人才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认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学会搜集和运用现代社会的各种地理信息,以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关系的意识等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培养目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甚至地理教师本身都没能对初中地理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甚至是下滑的状态,更谈不上发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初中地理学科带来了希望,也为初中地理教师的发展带来了希望,研究性学习则可促进这一希望的实现。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研究内容的确定、资料的搜集、都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教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3、地理学科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适合学生进行研究的问题俯首皆是。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 “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居与气候的关系”、“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历史原因”等就非常适合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事物是随时会发生变化的,社会的发展、工农业建设促进了地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和变化也都与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初中地理学科目前有了这样好的教材、并且大部分农村学校中小学都有了微机室、实现了网络远程教育很多的学生家庭有了电脑,信息的查询和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有了这样好的条件,如果再不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是对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极大不负责任。
二、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由于地理学科涉及面广、贴近生活的、可研究、探讨的内容非常丰富,因此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同时也是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大部分集中在地理学科可研究的范
畴上,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旅游、商业、企业、交通事业的发展等。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做大量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要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合作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更是显得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超过了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
1、教师的设计者作用
(1)设计疑问,激发情趣 由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的,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难而进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层次、进度而设计问题,要激发学生的研究学习的情趣。
(2)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 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怕老师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已的观点。
(3).设计探究的情境,模拟研究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的,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以科学家情态,去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
2、教师的组织者作用
(1)、教师是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者 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形式。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到生活实践中了现问题,调查研究。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根据研究的内容,依照学习者的性别、性格特点,组织好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2)、教师是各类学术研究活动的组织者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关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教师不一定胜任,必要的时候要邀请、组织专家学者举行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评价会、开题、结题报告会等学术研究活动。
(3)、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活动的组织者 研究性学习形式是多样的,活动的资源也是多渠道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就需要多方面搜集活动资源,这种活动可以是:在校内要查阅资料、上网探索、动手实验,在校外,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调查,这些活动的场所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好,这些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进行预先的资源特点方面的介绍。以防止因组织不当而浪费时间,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3、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指导者的作用
(1).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 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是保障研究性学习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在农村生活的同学可拟定有关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在郊区生活的同学,可以调查郊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的同学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以及原因,垃圾分类以及城市水污染的问题等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抱着平等的态度参与,即使有个别的课题存在着疑问,在指导中学生仍坚持己见的,教师也不必将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于学生。应该相信,学生在进入研究后期,如果能够发现自己选题存在有问题而进行修改、纠正,或由于选题不当而造成了研究的失败并能从中吸取教训,对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
个很大的收获,或许更能贴近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2).帮助学生选择、制定最佳的研究方式 学生刚从依赖于老师的传统课堂转入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上,常常感觉千头万绪无从入手,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学生扶上“马”,这种扶持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调动和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创造动力。当课题确定后,教师可以提出几种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根据课题确定最佳研究方案,教师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建议和补充。如社会调查类,研究方向是就某一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展开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这一类形式是大多数学生容易采纳实践的形式,调查方式可采取实地观察、访谈、调查、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还要提醒学生调查的资料和数据要有代表性,避免以点带面,以及要获取所需资料应该走访的相关机构,野外观察还应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准备等等,并指导他们如何去获取这些资料。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引路人,决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要帮学生去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正确引导,适当点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努力探索。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调研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更能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让学生学会地理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当学生的研究步入正轨,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可转入定期检查、了解进度、解答疑问等辅助作用。特别要强调的是在课题研究中,有效资料的收集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成败,同时这也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直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就地理学科而言,考察、观察、观测是最常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指导中要特别注意强调这一点,使学生能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有效资料的收集上,并在其中教会他们掌握并自觉运用这些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意义,“授人以渔”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
(3)指导学生撰写能基本准确表达学习、思想收获的论文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总结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写过论文,思路不明,写出的文章缺乏论文应有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作为指导教师首先要明确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它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就能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艰巨的结题过程和稚嫩的论文成果。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取舍、分析资料,组织有用的第一手材料。要求学生论文必须根据调查资料提出论点和论据,并要有一定的论证分析,主题要鲜明,论据应有理,资料应客观,并尽可能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行文尽可能简明扼要和条理化。同时如何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关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最终以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的形式结题。地理论文的写作应切合地理知识的特点,在学生写作论文之前,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科研研究论文,使学生对科研论文的写作程序有所了解,再联系所学知识和搜集的资料概括论点,整理成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角色,做到胸有成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宗旨,以培养今天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需求为任务,不仅是一场学习方式上的革命,更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实现的关键。它的推行既符合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它突现了创新教育的时代主体,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好。
三、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1、在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如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内容时,就可把此内容改为“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然后通过学生网络查询、查阅书籍、访问、调查
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会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如《洋河的污染与治理》这一课题的解决,常常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知识,通常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这种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活动课内容相对较多的特点,可以适当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少而精地设计一些研究课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和习惯,以便学生能逐步适应这一过程,到八年级可以适当增加一定的课时,但是一般七年级一个学期安排一到两个课题为宜,八年级以一个学期不超过四个课题为宜。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依然是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其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最后,教师可让学生把探究出的结论等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从而进一步验证和巩固所获知识。
(2)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学习。现行课堂教学知识获得和运用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只直接接触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形、表格等“书面材料”,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3)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内容。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背硬记,缺乏深一层次的疑问,如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而人们又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学生并不知道它们,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比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中可通阅读《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启发学生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价值何在?还有没有其他学说能解释海陆分布的现状?你们是不是能创造一个新的学说来替代它呢?真正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态度,夸大科学的权威性是不对的。人们尽可以把科学的历史观为发现新理论,摒弃并不真实的理论并以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之的历史。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以假当真,是非难辨。适当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寻找问题创新的切人口。
四、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希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要从地理学科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地、适量地选用这种学习方式,以便充分发挥它所固有的优越性,但不能误认为初中地理教学应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方式虽有许多优点,但由于受学科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限,其优点难以在学科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
第二,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有些内容如“气温、降水的分布”等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第三,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第四,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如: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等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种把整本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课题的做法值得商榷。第五,研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尤其是在一些农村中小学,受到教师专业水平、校园图书馆设施条件、校外活动场地规划等方面条件的限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教师这方面加强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第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还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这种趋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地理学科、地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困难也很多。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玉山县岩瑞中学毛尚根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
第二,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有些内容如“气温、降水的分布”等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第三,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第四,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如: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等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种把整本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课题的做法值得商榷。
第五,研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尤其是在一些农村中小学,受到教师专业水平、校园图书馆设施条件、校外活动场地规划等方面条件的限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教师这方面加强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第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还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这种趋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切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地理学科、地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困难也很多。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第五篇: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策略分析
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地理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初中教育的水平。地理是一门需要学生识记和理解的知识的学科,其中图像是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因此,在初中教学中,要想提高地理的教学水平,要特别注重图像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对地理有更好更深刻的认知。本文主要是在分析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和注重图像教学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在初中地理中做好图像教学的策略,从而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74-01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不断推进课改,从而促进教育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地理教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图像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很多种类的图像,比如,气候分布图,地图,景观图,天体运行图等等。它们不仅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独特的信息表达形式,而且也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好帮手。老师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图像教学,对于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个方面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所谓的图像教学就是运用地理教材中用来阐述地理知识的图像辅助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理知识。
一、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对老师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与新课程教学目标相违背的不足之处。本文主要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跟着大纲走,教学重点不突出
在当前很多初中地理课堂,很多老师并不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学科的重点,只是一味地跟着考试大纲走,这样就容易使学生的接受思维疲劳,不易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枯燥无味
很多老师在地理教学中,很少改变教学方法,更不用说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了。大多数的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与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氛围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会使教学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注重图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由于图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图像也应该成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注重图像教学对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图像是相对于文字来说较直观的信息传递工具,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像的这种便利,能将那些抽象的地理概念以及空间概念变得形象直观,利于学生清晰地掌握吸收,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通过图像教学也能活跃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
三、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的策略探析
图像教学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作用已是显而易见,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注重图像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本文在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图像教学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老师要准确认识图像的作用,增强图像的重视度。
图像不仅是地理学科传递知识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而且还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好帮手。因此,老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图像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图像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形象化。传统教学中老师不断用语言描摹地理方位,不管老师的语言如何精彩,如果仅仅只是语言描述,效果都不及一张方位清晰的地图来得一目了然。比如,老师在讲解世界地形时,如果仅仅只是老师口头语言描述,学生一下就混乱了,而这时如果老师配以一幅简单清晰的地形图讲解,学生就会对这一知识点有直观的认识。因此,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图像的作用,重视图像的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学生读图习惯的养成
老师在重视图像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学生读图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不仅要让学生看到图像表层的东西,还应该启发学生看懂图像深层的知识点。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读图训练,加上老师对学生读图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以及读图能力的提高。比如,老师可以在自习课上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图像,并且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图,自己在图中找到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有助于学生读图习惯的养成,而且可以增强学生通过图像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调动各感官掌握地理知识。
3.注重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
地理有很多相关概念与地理位置需要学生识记。如果只是单纯地靠死记硬背的话,效果甚微。老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图像意识,而且还应该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对地理方位以及相关知识具有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记忆效率。比如,老师可以利用填充图册让学生填出相应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中画出简易的图像,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知识点的识记。
四、结语
图像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图像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行之有效的图像教学策略不是一朝而就的,需要各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同时,老师也应该完善地理教学地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充分掌握图像这个工具来帮助地理学习的提高,从而使初中地理教学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