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章 宋金元的音乐(960—1368年)
第六章
宋金元的音乐(960—1368年)
第一节
市民音乐的兴起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国,史称北宋。1127年,宋徵宗、宋钦宗被金所俘,北宋亡。1127年5月赵构登基,史称南宋。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忽必烈统一全国,建国号“元”。1279年,元最后灭南宋,1368年,朱元璋称帝,元灭。
在此历史阶段,音乐生活最大的变化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市民音乐大盛,而宫廷音乐呈现出衰微的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宫廷财力的不足,二是全国出现了许多较大的中心城市。
音乐是依附于人的活动,全国大城市的增加,人口的聚集,为市民音乐活动提供了基础。
1在宋代,大城市中产生了许多大型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瓦舍(又称瓦市、瓦肆、瓦子)。之所以称为瓦,为“来时瓦舍,去时瓦解”。
2瓦舍中专门演出的场所叫“勾栏”或是“游棚”。勾栏石栏杆的别称,因其所刻花纹互相勾连,故称勾栏。勾栏中演出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剧等,其其他还有说经书、讲史、散耍、谈浑话、踢球、说笑话等。
3在城市里、有的地位较低的艺人不能入勾栏,只能在街头卖艺,成为路岐人。
此时的艺人们已有了自己的行会组织,称为“社会”,其编写说唱戏曲唱本的叫“书会”,参加书会人为“书会才人”,专门演出各种音乐艺术的团体,成为“社”或“社会”。
城市发展促使市民音乐的繁荣,城市中小曲发展迅速,其他各类民歌如小唱、嘌唱、耍曲儿、叫声繁盛;说唱(即曲艺)达到成熟;戏曲艺术也得以正式确立;民间器乐合奏如“小乐器”、“清乐”、“细乐”、“鼓板”等大量出现,这些标志着我国市民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阶段。
第二节
说唱音乐的发展
说唱是瓦舍勾栏中的重要艺术活动之一,元宋说唱比较重要的有:
一、陶真,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金、元。它流行于农村,在南宋首都演出陶真的人多是“路岐人”,且多为瞽者,即盲人。其唱词与题材比较通俗,多是七字句,音乐上大概是上下句反复吟唱。陶真到清明时还很流行。
二、鼓子词,宋代一种由散文的讲说和曲调轮流相间,反复说唱的题材。它以唱为主,其原始形式以鼓为伴奏,故称谓“鼓子词”,后加上管弦乐伴奏,有三人以上配合表演,每段唱词之前有“奉劳歌伴,再和前声”的套话。鼓子词有一种结构比较简单,无故事情节,通常只用一个词调咏唱春、夏、秋、冬四季或十二个月的,唱前要加一段散文或韵文的“致语”。
三、货郎儿,在宋代各种“叫声”(卖物吟叫之声)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调,到了元代,艺人们将货郎儿与散文体的讲述配合起来,形成说唱音乐。其结构时将货郎儿曲调分成前后两个部分,中间串插其他曲调,形成所谓的“转调货郎儿”,并用几个不同的转调货郎儿,其间插入说白,来说唱故事,演唱者自摇串鼓伴奏。
四、散曲,直接继承宋词音乐传统,并吸收其他说唱音乐形式的形成在元代的说唱艺术。散曲在宋词音乐基础上形成的小令,可说是一种歌曲,小令又叫“叶儿”,是单个的支曲,是散曲的基本单位。其内容只是通过对某种情境或心态的
描述,来表达作者的心境。它的音乐要求抒情优美,不讲戏剧性效果。散曲除了小令外,还有套曲形式,套曲的结构复杂,分为引子、正曲和尾声三个部分。引子每套只用一支,具有散板性质;正曲每套由一两支到十支不等;尾声每套只用一个曲子。在套曲和小令的基础上加散文的说,讲述一个故事,便形成了说唱。
说唱的散曲大量使用口语,较多的使用衬字。有较强的地方地方色彩。它的题材较窄,多为消极遁世、男女恋情、风花雪月之作,不讲戏剧性效果。早期的散曲中的套曲,是由单纯的南曲组成的南套,或单纯的北曲组成北套,元末出现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即由同宫调的南曲与北曲相间运用,以获得音乐上的对比。
散曲的重要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养浩等等。现存有元代散曲的部分乐谱,丛中可略见散曲音乐之一斑。
五、唱赚,北宋产生的一种用鼓、板和笛伴奏,并在缠令和缠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在体裁上,北宋的唱赚主要用缠令和缠达两种不同的曲式,缠令是由若干个曲调连接而成,前有引子,后有尾声;而缠达(又称转踏、传踏)是以引子开始,后有两个曲调轮流重复演唱。
唱赚的形式到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艺人张五牛听到民间说唱鼓板中的《太平令》,觉得很有特点,便将这种形式用于缠令与缠达中,并袭用“赚鼓板”名称,而称为赚,从而确立了唱赚的形式。
唱赚的音乐有较高的艺术性,演唱难度也较大,所选用的曲调也是当时流行“慢曲”、“曲破”、“嘌唱”、“耍令”、“番曲”、“叫声”等各种腔谱。其特点是用同一宫调,一韵到底。
目前能见到的宋代唱赚,只有一套《圆社市语》的钟吕宫《圆里圆》,它是
由九首曲牌组成的套曲,但有词无谱;另在《事林广记》中载有宋代俗字谱记写的唱赚套曲《愿成双》七个曲牌,有谱无词。
唱赚艺人在宋代已有自己的行会组织,称为“遏(e)云社”。唱赚的表演也有一些程式性地要求,如“执拍当胸,不可高过鼻”,演唱上要“腔必真,字必正”等严格的要求。
六、诸宫调,宋代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由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来,其音乐特征是宫调的多样性。它是由多个曲式单元联合组成,中间插以说白,每一单元多寡不一的曲牌都用同一宫调,而从整体上说,它包含许多不同的宫调,如《西厢记》诸宫调全本就用了正宫、道宫等十四个宫调,这就是“诸宫调”名称的由来。
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熙宁、元丰、元祐年间(1068—1093),泽州人孔三传首创诸宫调(王灼《碧鸡漫志》),它发展盛行于南宋、金、元。诸宫调体制宏大,曲调丰富,表演时有说有唱,所用伴奏乐器主要是鼓、板、笛,后来用水盏打拍,或用弦索伴奏。目前保留下来的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全部唱词,清代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还保留了《西厢记诸宫调》的148个曲调,这些文献为研究宋、金时代音乐提供了宝贵资料。
此外,此时期还有“涯词”、“连厢词”、“覆赚”、“小说”、“鼓板”等说唱形式。总之,说唱艺术在宋金元时期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第三节
戏曲音乐的确立
我国的戏曲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艺术,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的乐舞和俳优。从汉代到隋唐,一些歌舞大曲(相和大曲、清商大曲和唐大曲)
及歌舞杂戏(如南北朝的故事歌舞、唐代参军戏等)都可以说是戏曲因素的萌芽。我国的戏曲艺术正式确立在宋代,学者大多认为始于南宋的南戏,而一部分学者认为始于北宋的杂剧。
一、北宋杂剧
北宋杂剧是综合了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戏而形成的一种戏曲(或可称戏剧)形式,它的表演形式相对完整,包括艳段、正杂剧和后散段三个部分。北宋杂剧的音乐常采自歌舞大曲和民间曲调,与说白交替出现,而且还有把色(操乐器者)吹奏的器乐插段,称之为“断送”。
北宋杂剧的剧本已全部失传,只有在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还记载其280个剧目的名称。现存宋人笔记《武林旧事》、《梦梁录》、《东京梦华录》、《都城纪盛》、《繁盛录》中有关北宋杂剧的一些史料,从中对其角色、体制、规模、剧目等有一些认识。
二、院本
北宋后期至金时,在女真地区流传有“院本”的剧艺,学者们认为他与北宋杂剧实际上是差不多的艺术样式,因北方艺人居住的“行院”而得名,为行院通行之本的意思。院本曾兴盛一时,至元时,院本逐渐衰落。
三、南戏
南戏是北宋宣和(1119—1125)到南宋光宗(1190—1194)之间产生在浙江温州一带的戏曲艺术,也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因产生在南方,与北宋的杂剧相对,故称南戏。南戏有剧本传世于今,如《赵贞女蔡二郎》、《王焕》、《乐昌分镜》等,从中可看出它是完全成熟了的戏曲形式,所以,学者们多以它作为我国戏曲正式确立的标志。
四、元杂剧
宋代,我国戏曲确立,而到了元代,元杂剧的出现,形成了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宫调等曲艺形式发展起来的更为完善与成熟的戏曲艺术,因为它专门采用北方音乐,所以又称“北曲”。
元杂剧都是以一本演一个故事,有时剧情复杂,可增加本数,形成所谓“连台本戏”(即几本合演一个故事),如《西厢记》由五本构成,《西游记》由六本构成。元杂剧由曲(歌唱部分)、宾白(语言部分)和科(或称科犯,即做工)组成。其中以曲为主,通例是由“一人主唱”,通常是由演主角的正旦或正末演唱,其他角色只说不唱,后来也打破了这种演唱的形式,出现“参唱”(即由几个人主唱的形式)。
元杂剧已形成角色分工体系,有正末(男主角)、正旦(女主角)、净(花脸)等主角,其他还有丑、孤等众多配角。
元杂剧的音乐又极其严格的规定,每一折都有宫调相同的若干曲牌组成一个有引子和尾声的套曲,四折用四个不同宫调的套曲,每套曲子由少至三四个不同宫调的套曲,多达二三十支曲牌组成。元杂剧的音乐在音阶上采用七声音阶,旋律高亢、节奏紧促,其曲调包含唐宋大曲等音乐因素,又含有唱赚、诸宫调的因素,同时还包含唐宋词和民间歌曲因素。它的伴奏筝、三弦、琵琶等弦乐器和笛、鼓、板、锣等乐器伴奏,具有刚劲雄健之风格,这些可以从目前保留下来的近千个元杂剧曲调中得以例证。
宋元之交,元杂剧主要盛行在以元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山东、河北一带,与杭州的南戏遥想对峙。由于它较早得到文人的重视与参与创作,因而发展较快,到了13世纪末期,就拥有众多的作家如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岳阳楼》,郑光祖《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等等,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演员如朱帘秀、天然秀、顺时秀、花李郎等。现存元杂剧剧本有160多本,参与创作的可考者有120人左右,这使戏曲在元代形成了第一个高峰。其影响地除北方各省外,还包括南方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省,后来在南宋故都临安(杭州)有形成了一个活动中心,而南戏在临安的地位逐渐被元杂戏完全取代。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
一、乐器
宋代乐器继承了大部分隋唐时期的乐器,如琴、筝、琵琶、笙、笛等等,但从整个乐器的发展来看,产生了两方面的变化:其一,是对以往的乐器加以改进;其二,出现了许多新的乐器。最为重要的是我国正规的弓弦乐器—马尾胡琴的出现。
在对以往乐器加以改进方面,有两方面的进步,其一,是对乐器演奏技术加以发展;其二,是对乐器加以改造。
二、器乐
器乐是由乐器演奏的音乐,也包括独奏的乐器,包括器乐队组合形式。在独奏方面,古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乐器,其演奏技术获得显著发展,已产生汴梁、两浙、江西等流派,并各有不同风格。此时影响较大的是南宋以郭沔为代表的浙派。
郭沔(1190—1260后)字楚望,永嘉人,为南宋后期著名的浙派琴家和浙派
创始人。景定、咸淳间以琴知名于世。著名琴曲代表作《潇湘水云》。又有作品《秋鸿》、《飞鸣吟》、《泛沧浪》、《春雨》、《秋风》、《步月》等琴曲。
郭沔与直接传授的学生刘志芳《鸥鹭忘机》、毛逊(敏仲)《樵歌》、《渔歌》、《幽居吟》等,徐宇(天民)《泽畔吟等》、杨缵(zuan)等,共同造就了古琴的“浙派”。
除古琴外,琵琶也是重要的独奏乐器。琵琶在隋唐时期就产生过大量的作品,可惜在宋代就少有传承。代表作品《海青拿天鹅》(又称为《海青》)。
除了古琴与琵琶外,见于宋代文献,常用于独奏的乐器还有笙、笛、箫、筝、嵇琴、方响、杖鼓(毛员鼓)等。
在瓦舍勾栏中有许多器乐合奏,其中某些合奏还曾为宫廷所吸收,宋代的合奏常用的有小乐器(有两三种乐器相结合的形式)、清乐(使用拍板、筚篥、笛、小提鼓、札子、方响、笙等乐器合奏,以声调清细为特色)、细乐(使用箫、管、笙、嵇琴、方响等乐器,追求音韵清越,别有风味,是当时瓦舍里常表演的器乐小合奏)、鼓板(使用拍板、鼓、笛的合奏,或拍板、笛、札子的合奏)等。
第五节
文人的词调音乐
唐代诗歌是以吟的形式出现,吟有多种不同的形态,但都有旋律的运用,唐诗是齐句,但自晚唐至五代,逐渐向长短句发展,即在宋代出现了一个“词”的繁荣时期。词的长短句有助于乐曲获得丰富的节奏或旋律的变化,故而,得到越来越多的文人和乐工的喜爱。
在宋代有众多的词人写出大量的词调,如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等,其作品内容反映面广阔。宋代词人的词调,大多利用现成曲调进行填词,即“由乐定词”,也有一部分词家“依词配乐”创作出新的曲调来,这种新创作的歌曲称为“自度曲”。自然在宋代自度曲自是不少,然而保留至今的乐谱,只有姜夔的自度曲,而其他诸如保留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的词调音乐,都不如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曲调珍贵。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潘阳人。他的词作大多反映他的境遇与身边事物,反映了社会动荡不安,常常表达“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境界。他精通音律,作有许多自度曲,现保留下来的有工尺旁谱的歌曲十四首,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一书中。姜夔主要的自度曲有《杏花天影》、《扬州慢》、《凄凉犯》、《暗香》、《疏影》等。
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中的17首歌曲分成以下几类:其一,他的自度曲(共十二首)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音乐。在每首自度曲前,白石道人都写有小序,说明该曲的创作背景和动机,有的还介绍了自己所使用的手法;其二,依他人词调填词的,如《如梦令》(范成大作曲而改填新词);其三,记录唐代大曲的部分曲调填新词,如《霓裳中序第一》等;其四,运用大量“犯”的形式做新腔,如《凄凉犯》等。
姜夔的音乐作品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在音乐形态上,也显示出独特的样式:旋律经常强调四度与七度音,并使用升高的商音、徵音或宫音,这与我们当今民间的音乐的旋法明显不同;音程上也常使用六度、五度的大跳;音阶上使用七声音阶。与我们当今南方多用五声音阶不同;转调方面也非常巧妙的安排,常造成出乎意料的效果。从整体上看,姜夔的音乐呈现出一种不同于明清之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非常独特的艺术效果。姜夔的音乐作品给我们研究宋代音乐,留下了宝贵的乐谱实例。姜夔的十七首歌曲旁注的谱字,为宋代俗字谱。自清代乾隆
年间该谱被发现之后,许多传统音乐学者致力于文献的考订译解。这些作品旋律优美,风格清丽,韵味悠长,在音律上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第六节
宫廷音乐
宋代的国力远不如唐代,故而宫廷音乐无论从音乐机构或是音乐形式都要逊于隋唐。宋代宫廷音乐机构是继承唐代制度而设立的教坊,此外还有随新时期需要而设立的乐队,如“云韶部”、“钧容直”、“东西班乐”等。
一、音乐机构与乐队 1教坊
北宋初年(960),宫廷延续唐的制度而设立教坊。其共分四部: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
2云韶部
云韶部是由官宦构成的乐部。开宝四年(971),宋灭南汉所得的80名官宦,被安排在教坊学习音乐,建立的乐队最初叫萧韶部,雍熙初年(984)改成云韶部。云韶部的任务是节日期间为皇帝奏乐,除演大曲外,也表演傀儡戏,所用的乐器有琵琶、筝、笙、笛、筚篥、方响、杖鼓、羯鼓、大鼓、板拍等。
3钧容直
它是隶属于禁军骑兵、由军队选拔擅长音乐的士兵组成的乐队。太平兴同三年(978)建立,最初叫引龙直,淳化四年(993)改为钧容直。其任务为皇帝出行时在马上的仪仗中演奏大曲、鼓笛曲、龟兹曲等。人数最多时有四百多人,绍兴三十年(1160)解被散。
4、东西班乐
它也是隶属于禁军骑兵,由皇帝亲信卫兵长与音乐者组成的乐队,用于皇帝出行、停宿与依仗时演奏音乐,所用乐器较少,只有银字筚篥、小笛、小笙等。
二、歌舞大曲、乐器及雅乐 1歌舞大曲
北宋的歌舞大曲是对唐代大曲的继承,但与唐代大曲不同,而是采用“摘遍”的手法,即将结构长大的唐大曲摘取其最精致的段落,独立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宋大曲已克服唐大曲各段内容不连贯的缺点,而以全篇叙述一故事。在唱词方面,也从唐代齐句改为长短句。到南宋,更有了新的变化:一部歌舞全篇只演一个故事,并以代言体的念白穿插其间,音乐使用采用曲牌连缀的形式,音乐部分包括独唱、众唱,舞蹈有独舞、二人舞、群舞等;这时的歌舞慢慢向戏曲方向发展了。
2器乐
宋代宫廷器乐重要的有教坊大乐、随军番部大曲、马后乐等。此外,民间的器乐合奏如小乐器、鼓板也用于宫廷,只是有些变化。3雅乐
宋元时,雅乐是宫廷较为重视的音乐形式。此时的雅乐主要在祭祀仪式中;其次用于朝会或其他诸如上皇帝皇太后尊号、册立皇后、皇太子等等。
雅乐的内容可分三类:
一、天地自然神话,并与统治者建立联系;
二、瑞曲,以祥瑞之事预示太平盛世;
三、传说远古歌曲,如所谓的《诗经》的音乐。
在雅乐使用的音阶、音域、标准音高、宫调的运用上,追求神秘主义的附会。音域上主张使用十二个半音和十六个半音之争;关于标准音“黄钟律”也有六次变化,甚至以皇帝手指的长度来做其长度;宫调运用上也与五行、四季相配附。
这一切都显示宋代雅乐受神秘主义的严重支配。
宋代雅乐在乐器的使用中除了使用钟、磬、箫、笙、埙、箎、柷等传统乐器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制的乐器,但这些乐器多不是出于音乐本身,而是从示形式主义出发。
宋元雅乐大体仿古制,设宫县、登歌两个乐队,和文、武两个舞队。舞队编制亦本“八佾”之说。
宋代统治者强调“雅正之音可治心”,认为雅乐须具有中正平和的性质,音调上也要求仿古。
金在攻汴京时,获取北宋雅乐的乐工等资料,于大定十一年(1171)设立雅乐制度,基本是承袭宋代雅乐而行事。
第七节
音乐理论
一、蔡元定十八律
三分损益十二律有自身的缺点,故历来都有乐律家来解决此问题。到了南宋时,蔡元定发明了十八律,来解决其旋宫存在的音准问题。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福州建阳人,南宋律学家。他在其《律吕新书》中提出十八律的理论,记载三分损益十二律的基础上继续下生六律,产生了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冼、变应钟,这六个变律各比本律高一“古代音差”。
十八律音程的关系如下:
24音分
90音分
变
变
变
变
变
变 黄
黄
大
太
太
夹
姑
姑
仲
蕤
林
林
夷
南
南
无
应
应 钟
钟
吕
簇
簇
钟
冼
冼
吕
宾
钟
钟
则
吕
吕
射
钟
钟
二、音乐论著
除了律学问题外,宋元时期在音乐理论方面有较多的论著。如:
1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人(今杭州)。他讲一声所见所闻写入《梦溪笔谈》(26卷),并有《补笔谈》,这是百科式的书籍。书中的音乐部分对古代乐律、音乐评论、器乐演奏、唐宋燕乐、乐器制造、声音共振等有深入的研究与阐释。
2陈旸(生卒年不详),北宋人,他著的《乐书》(共200卷)是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式的著作。
3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又号小溪,生平事迹不详。因他在南宋绍兴年间寓居四川成都碧鸡坊胜院,故将其唐诗所写的著作称为《碧鸡漫志》。这是一本研究音乐的专著,全书共5卷,叙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发展与演变对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作了评论,并对唐代乐曲的源流、标题、宫调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考证。4张炎(1248—1300)字叔夏,号玉田,甘肃天水人,后渡后寓居杭州。《词源》是他撰写研究古代乐律和宋词音乐的重要文献,分上下卷。上卷论述音律及唱曲方法;下卷论作词原则。
5朱长文(1038—1098)字伯元,号乐圃。其所撰的《琴史》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全书共六卷。
6芝庵,燕南芝庵生活在元代,燕南是他的籍里。他所著的《唱论》是我国最早的一步论述声乐诸问题的著作。它是古代对歌唱艺术方面理论总结的著作。7周德清,生活在元代,江西高安人,作有《中原音韵》一书,此书通过分析北
方的语言规律,结合杂剧用韵经验,归纳出新的音韵体系。全书分两部分,含“韵谱”与“正语作词起例”。
第二篇:《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
[基础知识]三大发明完成建筑技术提高沈括《梦溪笔谈》元历法与郭守敬理学教育与史学成就书院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词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市民文学元曲与关汉卿
[基本理论]
.指出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成就为世界领先,培养学生致力科技文化振兴中华的情操;
3.介绍古代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并指出这些文化由各民族共同或学习中分别创造。
[能力培养]
.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分析文化繁荣的原因,促使学生理解上述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各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培养学生中外史对比的能力和意识;
3.讨论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学;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历史地位。
[教具教法]资料,图片,学生结合语文准备的资料,讲述,评价,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由同学概述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教师归纳。
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南方超过了北方,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二是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相对安定;三是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民族融合加强,各地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进步;四是我国先进文化传播世界各地,我国同时地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五是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隋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
一.科学技术。
.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
(1)活字印刷术。11世纪,平民毕升,泥活字。东传至朝鲜、日本,西传至欧洲、埃及,较欧洲早400年。
(2)指南针。宋时在航海中普遍使用。13世纪传至阿拉伯与欧洲各国。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科技条。
(3)火药。唐末用于军事。北宋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与火器。南宋时出现“突火枪”。“管形火器”开创人类作战史新阶段。13世纪中期传至阿拉伯,后传入欧洲。金制造火器较发达,曾以此击败蒙古进攻。
2.建筑。
(1)李诫《营造法式》。北宋末年。对建筑材料、样式、结构有记载和精致的样图。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
(2)辽代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古代木结构建筑著名。
(3)金代建造卢沟桥。
(4)元大都。有排水系统。
3.沈括《梦溪笔谈》。总结古代尤其是北宋科技成就,为英国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4.历法。
(1)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2)郭守敬创制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天文测量工作。
(3)郭守敬编定《授时历》,一年周期与今公历基本相同,早今公历300年。
二.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为集大成者。理为宇宙万物之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将天理与人欲对立,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资料]朱熹。徽州骛源人,寓居福建。与程颐程颢合称“程朱理学”。另稍前有周敦颐,曾有《爱莲说》一文著名并相传。朱子重建和主持白鹿洞书院,从事教育五十余年。主张抵抗,为权臣排挤。留有《四书章句集注》与《朱子语类》等。后为权臣害,先诬蔑朱子之道学为伪学,后诬蔑朱子霸占友人死后财产和引诱两个小尼姑作妾,使朱子罢而去。
三.书院兴起。北宋兴起,南宋大盛。著名者有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等。以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鼓励讨论,辩难和自讲心得,风气活跃。
[资料]五大书院。
四.《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写。略。
五.文学。
.词。
(1)李煜。五代时南唐后主。有很高文学价值。
[资料]
(2)宋词繁荣的条。一是经济有一定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人民思想感情更加丰富,不能以韵律严格的诗来表达。二是宋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以新形式抒发感情。
(3)苏轼。北宋文学家,豪放派代表人物。
[资料]
(4)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资料]
()李清照。两宋之交,婉约派代表人物。
[资料]
(6)辛弃疾。南宋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资料]
(7)陆游。南宋人,诗词均佳,豪放与婉约兼而有之。
[资料]
(8)
2.话本。市民文学的典型代表。由城市艺人口头讲述,记录整理,在流传中不断补充,情节完整,语言生动,艺术成就高。
3.元曲。
(1)元杂剧与散曲的合称。将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舞台艺术形式,并产生韵文与散文组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散曲包括小令与套曲,是当时北方的流行歌曲。
(2)关汉卿。代表作为《窦娥冤》。
[资料]蒙古人不重科举,灭金后只举行过一次科举,此后80余年废科举。社会上许多读书人将科举作为唯一目标,不免失落。且元工商业发展畸形,王公贵族与官僚聚居城市,为元剧流行提供土壤。此时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戴上臭老九的帽子。他们不得不踏入此间,寻得一席之地。关汉卿,北京人,长期创作戏剧,被称“梨园领袖”。《窦》剧中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198年关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另有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等。另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六.绘画艺术。代表作品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另宋徽宗赵佶的绘画作品也很出名。
[堂小结]
第三篇: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关系论文
我们经常说“元曲代宋词而兴”,这一说法大体上不错,但细想起来便有两个问题:一是金代的情况如何,跨过了一个金代,词曲的演变发展便缺略了一个环节;二是当典兴起的时候,词的情况如何,是不是完全销声匿迹了。这两个问题的探究都离不开诗歌与音乐关系的考察。
1说到词曲的演变,不能忽略柳永和苏轼、辛弃疾的影响。
柳永之词,以其市民的情调,娴熟的手法,谐婉动听的音律,雅俗共赏的风格,成为曲的一种先导。诚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云:“柳屯田《乐章集》为词家正体之一,又为金元以还乐语所自出。……自昔诗词之递变,大都随风会为转移。词曲之为体,诚迥乎不同。董(解元)为北曲初祖,而其所为词,于屯田有沆瀣之合,曲由词出,渊源斯在。”
苏轼、辛弃疾之词,以其丰富的内容,开阔的境界,融汇力极强的语言,阳刚之美为主的风格,同样成为曲的一种先导。元好问《自题乐府引》云:“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贯云石《阳春白雪序》云:“盖士尝云:东坡之后,便到稼轩。兹评甚矣。”由此看来,苏辛词与元曲正是一脉相承的。(注:以上问题,可参拙文《从词到典——论金词的过渡性特征及道教词人的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除了柳永和苏轼、辛弃疾之外,其他有关词家的影响,也不应当忽略,其中值得提出的一位便是田为。
田为,字不伐。政和中与万俟咏(字雅方)同供职大晟府,“众谓乐府得人云”(注: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宣和八年(1119)八月为大晟府乐令。精通音律,擅长瑟琶。有《@①呕集》。万俟咏有侧艳之词,田为与他有所不同,故王灼云:“田不伐才思与雅言抗行,不闻有侧艳。”(注: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田不伐的词在金代颇有影响。元好问有《世宗御书田不伐望月婆罗门引先得楚字韵》诗,可见金世宗完颜雍爱好田不伐词,因而亲笔书写。元好问本人亦有《婆罗门引·望月》词,从其内容看,受到田不伐词的影响。
元好问另有《品令》词,自注:“清明夜,梦酒间唱田不伐‘映竹园啼鸟’乐府,因记之。”既然梦见唱田不伐词,可见实际生活中唱田词是确有其事的。
到了元代,田不伐的词仍然很有影响,特别是在音律方面,仍然被词曲家们奉为楷模。白朴《水龙吟》(彩云萧史台空)小序云:“幺前三字用仄者,见田不伐《@①呕集》,《水龙吟》二首皆如此。田妙于音,盖仄无疑,或用平字,恐不堪协。云和署乐工宋奴伯妇王氏,以洞箫合曲,宛然有承平之意。乞词于余,故作以赠。”可见当时《水龙吟》词尚能演唱,而且音律仍以田不伐之作为准。
元代有不少曲家创作《正宫·黑漆弩》(或作《鹦鹉曲》),而且都押“鱼模”韵。这一创作热潮,或曰由田不伐《黑漆弩》而起,或曰由田贲《鹦鹉曲》而起,是有争论的。
说由田不伐《黑漆弩》而起的是卢挚(约1242—约1314)的《正宫·黑漆弩》小序:“晚泊采石,醉歌田不伐《黑漆弩》,因次其韵,寄蒋长卿佥司、刘芜湖巨川。”曲云:“湘南长忆蒿南往,只怕失约了巢父。舣归舟唤醒湖光,听我篷窗春雨。故人倾倒襟期,我亦载愁东去。记朝来黯别江滨,又弭棹蛾眉晚处。”
而白贲(字无咎,约1270-1330前)有《正宫·鹦鹉曲》一首,实系《黑漆弩》,因首句为“侬家鹦鹉洲边住”,遂改为《鹦鹉曲》。
冯子振(1257-1337后)《正宫·鹦鹉曲》序云:“白无咎有《鹦鹉曲》云:(略)余壬寅岁留上京,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相从风雪中,恨此曲无续之者。且谓前后多亲炙士大夫,拘于韵度,如第一个‘父’字,便难下语,又‘甚也有安排我处’,‘甚’字必须去声字,‘我’字必须上声字,音律始谐。不然不可歌。此一节又难下语。诸公举酒,索余和之,以汴、吴、上都、天京风景试续之。”
有学者评卢挚《正宫·黑漆弩》云:“此曲原唱,即冯子振所称白贲《鹦鹉曲》,疏斋以为田词,似偶误记。……无咎曲亦传唱当时,或误属不伐。”(注:王文才《元曲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案上述各曲之外,王恽(1226-1304)亦有《正宫·黑漆弩》之作,并在序中提到当时已有一首出现“江南烟雨”词句的《正宫·黑漆弩》。今人李昌集据此及其他有关材料,判断《正宫·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并非白贲所作(注: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560页。),是有相当道理的。
这里还可以补充两条材料。
一是姚燧(1239-1314)有《黑漆弩》,与卢挚之作用韵相同。小序谓丁亥年听人歌《黑漆弩》而作。丁亥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其时白贲只有十几岁,姚燧所听不可能为白贲之曲。
二是刘敏中(1243-1318)亦有《黑漆弩》二首,所用韵与卢挚之作相同。刘敏中所作,亦未必在白贲所作之后。
由此看来,田不伐的《黑漆弩》在元代确曾传唱,卢挚《正宫·黑漆弩》的原唱是田不伐的《黑漆弩》,大约是不会错的。白贲《正宫·鹦鹉曲》可能也是受了田不伐之作的影响,而它自身也曾产生影响那是下一步的事了。
2在词曲演变的过程中,歌者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金代歌者,屡见于文人吟咏。元好问《仆射陂醉归即事》:“醉踏扁舟浩歌起,不须红袖出重城。”自注:“是日招乐府不至。”可见平日招歌者乃是常事。《闻歌怀京师旧游》:“楼前谁唱绿腰催,千里梁园首重回。记得杜家亭子上,信之钦用共听来。”这里的“杜家”,指杜仁杰,他是诗人,又是散曲家,所作套曲《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是十分有名的;“信之”即麻革,“钦用”即李献甫,都是当时的诗人。《赠绝艺杜生》:“迢迢离思入哀弦,非拨非弹有别传。解作江南断肠曲,新声休数李龟年。”《杜生绝艺》:“杜生绝艺两弦弹,穆护沙词不等闲。莫怪曲终双泪落,数声全似古阳关。”这些艺人所弹唱,大多是词,也可能包括曲。
歌者对文人的创作,不止是被动地演唱,他们对于演唱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他们对于听众审美需求的了解,有时还会对文人的歌词创作起引导作用。如蔡松年《雨中花》(忆昔东山)序云:
数日来,蜡梅风味颇已动,感念节物,无以为怀,于是招二三会心者,载酒小集于禅坊。而乐府有清音人雅善歌《雨中花》,坐客请赋此曲,以侑一觞。情之所钟,故不能已,以卒章记重游退闲之乐,庶以自宽云。
一方面是词人有了郁勃于胸的感情,一方面艺人又具有这样的演唱优势,二者结合,声情匹配,便产生了这首词。
元代有关歌者特别是女歌者的记载更多。从夏庭芝《青楼集》可以看出,这些女艺人能歌词,能歌曲,有的还能作词,能作曲,因此她们在词曲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更加显著。
能歌者如解语花:“尤长于慢词”。曾在卢挚、赵孟fǔ@②等文人聚会上演唱元好问所作《骤雨打新荷》。小娥秀:“善小唱,能慢词。”宋六嫂:“小字同寿。元遗山有《赠bì@③篥工张嘴儿》词,即其父也。宋与夫合乐,妙入神品,盖宋善讴,其夫能传其父之艺。”王玉梅:“善唱慢词,杂剧亦精致。”李定奴:“歌喉宛转,善杂剧。勾阑中曾唱《八声甘州》,喝彩八声。”这两位既善唱慢词,又善演杂剧,属于词曲兼精的人才。
能歌兼能作者如梁园秀:“歌舞谈谑,为当代称首。喜亲文墨,作字楷媚;间吟小诗,亦佳。所制乐府,如《小梁州》、《青歌儿》、《红衫儿》、《@④砖儿》、《寨儿令》等,世所共唱之。”张怡云:“能诗词,善谈笑,艺绝流辈,名重京师。”曾即席歌金人蔡松年《水调歌头》词,又曾即席作北曲《小妇孩儿》。珠帘秀:“著名杂剧演员,又作有散曲小令《双调·落梅风·答卢疏斋》、套曲《正宫·醉西施》。刘燕歌:“善歌舞。”曾即席作《太常引》词。张玉莲:“旧曲其音不传者,皆能寻腔依韵唱之。丝竹咸精,pú@⑤博尽解,笑谈,文雅彬彬。南北令词,即席成赋;审音知律,时无比焉。”曾即席作小令《折桂令》。
《青楼集》之外,有关元代歌者的材料还有很多。如关汉卿杂剧《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写谢天香能随口将柳永的《定**》词曲“歌戈”韵改为“齐微”韵歌唱,而十分妥贴自然。谢天香在剧中是宋代人,但实际上是元代妓女的写照。这也是元代歌者艺术修养的一个生动例证。
总之,在词曲演为发展过程中,歌者所起的作用一是唱,二是作。所谓唱,指的是这些歌者既能唱词,又能唱曲,促进了词曲的交流和演变。所谓作,一方面是歌者当中有的人自己能够创作,但更多的是歌者的演唱需求促进了文人的创作,文人有很多词曲作品,就是应歌者的要求而作的,前引蔡松年、白朴、冯子振诸例均是如此。文人的创作,经过歌者的演唱,迅速传播开来,又促进了社会对词曲的需求。元曲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之文学,同时也是一代之音乐,作为中间环节,广大歌者实在是功不可没。
3在曲已经占据歌坛主导地位的时候,一部分词仍在传唱。燕南芝庵《唱论》说:
近出所谓“大乐”,苏小小《蝶恋花》,邓千江《望海潮》,苏东坡《念奴娇》,辛稼轩《摸鱼子》,晏叔原《鹧鸪天》,柳耆卿《雨霖铃》,吴彦高《春草碧》,朱淑真《生查子》,蔡伯坚《石州慢》,张子野《天仙子》也。
这里说到的“苏小小《蝶恋花》”,实为北宋词人司马yǒu@⑦之作。因此这里提到的十位词人,北宋五位(张先、柳永、晏几道、苏轼、司马yǒu@⑦),南宋两位(辛弃疾、朱淑真),金朝三位(蔡松年、吴激、邓千江)。这可以说是体现了南北的融合,也证明元曲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宋金词的艺术滋养。
这一组“大乐”之所以受到金元人的重视,不仅由于它们的作者知名度高,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不仅由于它们文辞的优美,可以作为创作的楷模;同时也由于它们音律上的成功,可以作为演唱的典范。
我们知道燕南芝庵《唱论》曾对十七宫调的声情作了描述,如“仙吕调唱,清新绵远”,“大石唱,风流蕴藉”,“双调唱,健捷激袅”,“南调唱,凄怆怨慕”,等等。这一描述在演唱实践中是得到了某种程度体现的。
上面一组“大乐”,《乐府阳春白雪》对其中五首注明了宫调:《蝶恋花》为商调,晏叔原《鹧鸪天》为大石调,柳耆卿《雨霖铃》为双调,朱淑真《生查子》为大石调,张子野《天仙子》为中吕调。
我们试看传为苏小小所作,实为司马yǒu@⑦所作的《蝶恋花》: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望断彩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俞陛云评此词:“琢句工妍,传情凄惋。”(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页。)这首词演唱起来,确实可以是“凄怆怨慕”。再看晏叔原《鹧鸪云》:
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gāng@⑧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朱淑真《生查子》:
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
前一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曰:“词情婉丽。”后一首,《古今女史》评曰:“曲尽无聊之况,是至情,是至语。”这两首词演唱起来,确实也可以是“风流蕴藉”。
以上这些典范之词的唱法,作为一种艺术积淀,可以影响、可以融入曲的唱法。试看燕南芝庵《唱论》所记载的:
凡唱曲有地所:东平唱《木兰花慢》,大名唱《摸鱼子》,南京唱《生杳子》,彰德唱《木斛沙》,陕西唱《阳关三叠》、《黑漆弩》。
这里提到的《摸鱼子》、《生查子》,都在前述宋金十“大曲”之中;而《黑漆弩》则显然与田不伐之词有关。
当然金元人演唱的,并不都是知名作家的词,也有其他作家甚至无名氏的词。元人张翥《南乡子》序云:“驿夫夜唱《孤雁》,隔舫听之,令人凄然。”并形容其演唱效果是:“野唱自凄凉。一曲孤鸿欲断肠。恰似《竹枝》哀怨处,潇湘。月冷云昏觅断行。”这里所说的《孤雁儿》是词调,即《御街行》。《花草萃编》据杨shì@⑨《古今词话》引无名氏《御街行》:
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告语:“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
词咏孤雁,词牌因之改为《孤雁儿》。这首词情感质朴,语言通俗,上下片浑然一体,显示出与曲相近的特征。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金元时代词曲的并存、交流、融合、演变,是通过各种渠道,由士大夫和民间的作者、歌者,由创作者与接受者共同完成的。周德清《双调·蟾宫曲》写道:
宰金头黑脚天鹅,客有钟期,座有韩娥。吟既能吟,听还能听,歌也能歌。和白雪新来较可,放行云飞去如何?醉睹银河,灿灿蟾孤,点点星多。
作者、歌者、欣赏者、评论者互为知音,其结果,是造成了可与唐诗、宋词媲美的一代之文学,一代之音乐,留下了中国文学史、音乐史上辉煌的一章。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艹下加汗
@②原字兆加(页繁体)
@③原字咸下加角
@④原字扌加只
@⑤原字艹下加捕
@⑦原字木加(酉下加灬)
@⑧原字(钅繁体)加工
@⑨原字氵加是
第四篇:考点18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中国古代史学案
第五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 考点18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本节学习重点:
1、三大发明的内容及完成和发展的朝代;
2、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发明者、传播和比欧洲早的时间;
3、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向外传播和意义;
4、南宋发明的管形火器及其意义;
5、火药和火药武器的传播;
5、辽、宋、夏、金、元时期建筑技术发展的表现;
6、《梦溪笔谈》的作者、朝代及李约瑟的评价;
7、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工作和编制的《授时历》;
8、宋代理学的概念和朱熹的历史地位、思想实质;
9、书院兴起的时间、性质及著名代表;
10、《资治通鉴》的作者、朝代、史学地位;
11、五代的杰出词人;
12、宋词繁荣的原因;
13、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词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14、陆游的主要文学成就及其词的代表作;
15、话本形成的原因及其性质;
16、元曲的概念及元杂剧、散曲的性质;
17、元曲最杰出的作者极其代表作。
●考点扫描——自建知识网络
●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
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1)(2)(3(4)(5)
2、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对西欧的影响
3、怎样认识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定文化现象都是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①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私人书院也注重按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德行,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和封建制度完善的表现。
②词这种新体诗歌的发展,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③李清照作品的委婉含蓄,辛弃疾作品的豪放激愤,陆游诗词对统一的渴望,是当时民族矛盾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反映。
④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直观地反映了宋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真切感悟——高考试题演练
1.(1993年上海卷)下列科技成就属于宋朝时期的有【】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火药的发明制成罗盘针用于航海 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A. B. C. D.
2.(1995年上海卷)下列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雕版印刷术 地动仪 《授时历》《梦溪笔谈》 《齐民要术》
A.B. C. D.
3.(1993年全国卷)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毕升发明锡活字南宋时罗盘针开始用于航海元朝时中国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A. B. C. D.
4.(1997年上海卷)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领先欧洲800年以上的有【】
张衡的地动仪 祖冲之的圆周率 《唐本草》沉括的“十二气历” 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A. B. C. D.
5.(2000年春季卷)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是在【】 A.唐末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6.(2002年广东卷)下列关于《梦溪笔谈》的叙述,正确的是【】
A.记载了许多古代科技成果
B.由明代人编写C.是记载“靖康之变”的史籍
D.作者是郭守敬
7.(2002年新课程文综卷)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8.(1999年广东卷)我国古代著名编年体史学著作是【】
A.《史记》 B.《史通》 C.《通典》 D.《资治通鉴》 9.(1995年全国卷)阅读以下材料:(10分)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图片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炎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赤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2分)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3分)
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3分)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分)
10.(1996年上海卷)简述北宋以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展、传播扩对世界的影响。(10分)
11.(2005天津文综)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公元3-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属于此时期的科技成就有
①雕版印刷术②记录太阳黑子③实测地球子午线④铸铁柔化处理技术⑤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A.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2005北京文综)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 13.(2005全国文综3)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14.(2005全国文综1)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15.(2005春季文综)(40分)古往今来,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回答:
(1)图为印于868年的《金刚经》(部分)。它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印刷时间的雕版经卷。11世纪,我国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8分)
(2)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后,约在15世纪中期,德国人首先采用了铅活字印刷技术。自此,铅活字统领世界印刷业500年。马克思认为,印刷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之一。它是“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简要说明印刷术对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强大的推动力”。(8分)
(3)右图为1879年外商在上海创办的新式印刷工厂——点石斋书局。1882年广东人徐润看到点石斋图书印制 精美,获利甚丰,遂与其兄集资在上海创办同文书局。这是民族印刷工业之始。此后,各地相继出现新式印刷厂,中国近代印刷业初步形成规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新式印刷业出现的社会政治背景。(6分)请举一例说明新式印刷业给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的新变化。(4分)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印刷业高速发展。右图为我国生产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印刷机。这一时期,王选发明了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第四代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汉字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印刷史上继活字印刷后最伟大的发明。
根据以上四组材料,试就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曲折与辉煌,谈谈你的认识。(14分)
●模拟考场——考点能力检测
一、选择题
1.元朝郭守敬在天文历法上的杰出成就是()
A.发明了测量经线的科学方法 B.主持天文测量,编写了《授时历》
C.使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 D.留下了哈雷慧星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2.将我国四大发明传到西方的是()
A.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 B.敢于冒险行走八方的航海家 C.善于经营东西贸易的阿拉伯人D.中国皇帝派往西方的友好使者 3.两宋时朝火药的制造技术有了提高()
①这和当时频繁的战争有关②开始制成了射击管状火器③促使我国封建制度衰落④南宋时传入欧洲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4.与隋唐时期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特点是()
A.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进步 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D.传统科技文化开始衰落 5.下列四组人物中,毕升归入哪组最合适()
A.张仲景、孙思邈 B.苏轼、李清照、辛弃疾C.甘德、沈括、郭守敬 D.蔡伦、马钧、张衡 6.下列对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欧洲后所起作用的评价,哪些是正确的()
①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②为新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④成为欧洲科学复兴的必要前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
A李煜 B.苏轼 C.柳永 D.李清照 8.柳永词流传很广的主要原因是()
A.艺术水平高B.风格婉约,真挚感人C.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D.多为收复故地的豪放之作 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10.元杂剧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主要因为()
A.戏曲在元代其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结合 B.《窦娥冤》在当时反响很大,并长演不衰 C.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 D.它把音乐、说唱、舞蹈、念白熔于一炉
二、非选择题
11.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中国:发明与发现的摇篮》一书中说:“古代中国在1500年内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代世界科技赖以存在的发明一半来自中国……”略述两宋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的情况,并 分析其原因?
12.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请回答:
(1)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中学西传”有哪些具体表现?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2)概述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结合史实分析其社会根源。
(3)分析出现“中学西传”现象的主要原因。
第五篇:2018年金元乒乓球比赛
2018年金元乒乓球比赛 黔北乒乓球理事馆首届竞赛规程
一、主办单位 贵州金元
二、承办单位 黔北乒乓球协理事会
三、比赛时间和地点
2018年xx月xx日至2018年xx月xx日在黔北电厂乒乓球理事馆举行。
四、竞赛项目
成年男女团体、单打、青年男女团体、单打
五、参赛办法
(一)参赛资格:限贵州金元在册职员。
(二)所有参赛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参赛人员应根据自身身体条件、天气和地理等方面的情况,量力而行参加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意外由参赛者本人负责。
(三)男子40周岁以上为成年组,40周岁以下为青年组;女子35周岁以上为成年组,35周岁以下为青年组。
六、竞赛办法
(一)比赛执行国家体育总局最新审定的最新《乒乓球竞赛规则》。
(二)比赛采用五局三胜11分制。
(三)比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分组循环赛,第二阶段为淘汰赛;若报名除数不足6队,比赛采用单循环赛制。
七、比赛器材
(一)球台:中国乒乓球协会批准使用的比赛用台。
(二)乒乓球:中国乒乓球协会批准使用40+比赛用球。
八、录取名次
按照参赛队数的20%进行录取。
九、报名报到
(一)报名采用手机短信报名,报名截止时间12月20日。
(二)报名电话:617601,罗坤耀。
(三)参赛运动员请于XX月XX日上午8: 30前准时到达比赛场地。
十、仲裁委员会
仲裁委员会成员由金元乒乓球协会指定。
十一、裁判员
裁判长、裁判员由金元乒乓球协会统一选派。
十二、本规程解释权属金元乒乓球协会。
十三、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金元乒乓球协会 2017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