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水库保护区内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析水库保护区内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路
浅析水库保护区内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路
摘 要:以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屯镇为例,主要阐述在水库保护区内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思路,包括城镇发展策略、村镇空间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迁村并点、村镇职能与产业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协调发展、区域空间规划与管制等内容。
关键词:水库保护区;小城镇;生态保护;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39-04
引言
小城镇建设,特别是水库保护区内的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乡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小城镇健康的发展,也能更好地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使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因此重视水库保护区内的小城镇建设问题,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曾参与编制《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屯镇总体规划(2006―2020)》,对这一地区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有一些深刻的体会,特撰写本文以与各位规划界同仁共同探讨。本文以北京市密云县太师屯镇为例,主要阐述了在密云水库保护区内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思路,包括城镇发展策略、村镇空间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迁村并点、村镇职能与产业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协调发展、区域空间规划与管制等内容。
一、太师屯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生态环境优良,具有良好的自然本地基础
密云水库是北京的重要水源地。太师屯镇域范围内的48平方公里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3.7%是水库的一级保护区;64.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75%为水库的二级保护区;99.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4.55%为三级保护区。由于长期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太师屯镇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9.7%,成为保持高度自然状态的生态净土,生态环境在北京各郊县乡镇中独具特色,湿度明显高于北京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其他地区。
(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太师屯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太师屯镇自然环境优美,镇域及周围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密云水库傍太师屯而建,集山水风光于一体,具有“净水、净土、真自然”的意境。堪称山水人文大观,开发旅游资源可成为带动村镇发展的重要力量。
太师屯镇域山场广阔,水面大,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适宜林果业发展,是著名的鱼果之乡。密云水库库容43.75亿m3,水面188Km2,渔业收入占大农业收入的10.8%。果产品主要有苹果、核桃、板栗、梨、红果等,是密云县四大苹果产区之一,无公害“太师屯”牌绿色苹果已取得绿色食品注册商标。太师屯的传统产业是农业、食品加工工业和服装加工工业。丰富的农副产品为太师屯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101国道、密兴路和京承高速公路提供了高效率的交通网络骨架
太师屯相对库北其他乡镇交通优势非常显著,镇区距北京市区仅121公里,距密云县城35公里,且交通联系便利,路况良好。现状101国道和密兴路自南向北贯穿全境;京承高速公路大大缩短镇区与北京的时间距离,可有效地解决大运量的通勤、旅游度假、体育比赛及文化活动等客运交通。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太师屯镇域的乡村城市化提供了高效率的交通网络骨架,为城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处于水源保护区,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剩余劳动力多
在密县域规划中将太师屯镇列为水库的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即为严格控制开发区。一级圈内的居民远期需要全部搬迁,村民集体搬迁困难。同时由于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农牧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逐渐减少,镇域内不允许有任何污染工业,这使它的产业结构非常单一,从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需要通过三产来解决,面临的市场、资金的压力巨大。
(五)土地资源紧张,剩余劳动力多,高物耗加工工业资源浪费严重
虽然太师屯的优势资源是林业、农业生产资源,但由于镇域内山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地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耕地十分紧张。且太师屯土地后备资源缺乏,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建设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将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如处理不好人地矛盾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镇经济的发展。
(六)产业趋同化、布局分散化、规模小型化的弊端显现
太师屯工业发展的特征是加工工业发达、基础工业薄弱,与密云地区大多乡镇工业类型相近。能源、原材料和市场的竞争加剧,资源缺口越来越大,且由于多数乡镇企业属于粗放型低效益生产阶段,资源浪费严重,高物耗的加工型工业必然受到资源不足和限制开发的严重制约。
二、城镇发展战略
(一)生态环境优先保护战略
太师屯镇作为北京市的水源保护地上游城镇,保水是其重要任务。作为首都的主要水源地,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在太师屯镇未来的发展中尤为重要,必须予以优先考虑,因此在太师屯镇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实行生态环境优先战略。首先,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上,修复地带性森林植被,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提高山区生态屏障中的森林质量,继续开展小流域治理,重视整治水土污染源,严格保护水库流域湿地,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维护地区生物的多样性;其次,在产业发展上要严格符合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严格控制有污染企业的引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型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对于改造有困难的坚决限制发展;加强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有计划地引导水源保护区内的人口外迁。再次,加强生活与生产垃圾的处理,倡导与生态环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生产方式,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产业优化升级战略
首先,要加强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依托保水形成的生态环境优势,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组建生态农业网络体系,推进农业生产的基地化、园区化和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林果等绿色农业,积极发展苗圃业、花卉种植业,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观光农业。第二,在首都经济与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水源保护的整体框架下,积极发展无污染的服装加工工业、绿色食品为主的食品工业、休闲旅游食品等。第三,面向中心城区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业为中心,实行旅游带动型的发展战略,将带动商业、餐饮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将太师屯服装加工工业的优势与旅游业相结合,提升太师屯镇旅游接待的设施水平和服务水平,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相衔接的服装生产、展示和购物基地。
(三)空间高效集约战略
建设用地不足的现状与严格的生态要求决定了太师屯镇必须要实行高效集约的空间利用方式。首先,要加强产业的空间集聚。第二,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向镇区的聚集,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第三,加强各村产业布局的空间协调,在有效促进各村空间联系的基础上,防止产业发展造成的结构性土地浪费。第四,实行严格的区域空间管治措施,详细制定各类用地的开发强度与管理规则。第五,各村要科学制定规划,严格依照规划批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城镇建设用地的无序开发。
(四)基础设施健全完善战略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太师屯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是太师屯镇增加生产要素吸引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加快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太师屯镇与周边区域联系的便捷性。其次,要加强镇区内尤其是各旅游景点及民俗村的交通、通讯、给排水、供电、供暖等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旅游环境。第三,要加强镇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与镇域外部和内部的信息联系。第四,要加强镇域的社会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三、村镇空间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
(一)村镇空间布局
太师屯位于密云县城镇空间格局“一区两带”中的潮河科技产业带。中心镇区作为空间格局中的核心,整个镇域规划为自由组团式结构,由三个组团组成,松曹公路北部为北部组团,松曹公路以南、清水河以北为中部组团,清水河以南为南部组团。
同时空间格局沿101国道和松曹公路,成线状分布,形成二级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展轴线,一级轴线为101国道沿线两侧,此轴线为主要发展轴;二级轴线确定为松曹公路东段,这条轴线是镇域发展的次要轴线。
(二)村庄体系规划与迁村并点
按照《密云新城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布局方案,对于那些纳入新城规划区范围,属于未来城镇化地区的村庄,通过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规划发展策略和引导措施,促进该部分村庄实现城乡联动协调发展,有效避免新的“城中村”问题出现,逐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密云县部分山区村庄生存环境恶劣,或是处于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地区,通过合理调整村庄布局,有步骤地进行村庄搬迁工作,切实改善该部分村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确定规模较大、基础设施相对完整、交通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为中心村,重点发展。加强中心村建设,合并人口稀少、条件恶劣的自然村入所在行政村,以“大并小、弱入强”的原则,进一步合理镇域村庄空间布局。
在村庄布局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中心城镇―中心村―行政村”三级居民点分布体系。其中中心镇为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近期城镇化村庄。迁村入镇,以城镇标准进行,提高建设质量,避免大量以农村模式建设投资的浪费。并入城区,按小城镇的建设要求,积极发展。
2.逐步迁建型村庄。位于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建议在规划期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迁建,原则上由政府主导,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采取多种途径,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现阶段以治理环境,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为主。村民搬迁方向有以下四种途径:(1)一级圈内镇区附近村民,规划建议逐步向镇区所在地搬迁集中;(2)一级圈内南部搬迁村庄就近搬迁至龙潭沟、许庄子等重点发展村庄;(3)一级圈内北部搬迁村庄就近搬迁至令公、松树峪等重点发展村庄;(4)其他近期优先迁建的村庄搬迁方向。
前南台村的蔡家沟自然村因处在泥石流易发地区,危险较大,需要优先进行迁建安置。规划建议搬迁到前南台主行政村,具体布局需要在下阶段结合区域发展深化落实。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流河沟村的前庄子、头庄子、陈家山自然村处在泥石流易发地区,危险较大,需要优先进行迁建安置。规划建议搬迁到流河沟上队,具体布局需要在下阶段结合区域发展深化落实。
3.保留发展型村庄。(1)保留、重点发展村庄:选择村庄规模较大、基础设施、交通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人口较多,具有发展潜力的村庄,拟作为镇域各片区经济、文化、综合服务中心,重点发展。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发展质量,严格控制扩张,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和市政、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2)保留、适度发展村庄:选择村庄离主要交通道路近,区位条件好,未来以合理调整村庄内部结构,促进农户集约用地为方向。重点进行环境整治和市政、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整合现有资源,加强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同时带动周围村庄的发展(如表1所示)。
四、村镇职能与产业布局
中心镇区职能为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密云县东部生态旅游区的外部指挥中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集散地;做为北京市的水源保护与休闲旅游基地,将太师屯镇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清洁、和谐的中国旅游发展重点小城镇。规划到2020年全镇总人口3.3万人。其中镇区人口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3%。
中心镇区产业以服装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发展无污染、环保型产业,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解决库区移民就业问题。
太师屯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结合自身条件,通过促进农业及二、三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
(一)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坚持以林为主,林畜结合,以畜补林,发展生态农业。
建设沿101休闲旅游产业带,沿101国道两侧种植具有绿化和经济双重价值的树种形成百里绿色走廊。
将果林业作为支柱产业,扩大总量和结构调整并举,以规模出效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益。
坚持抓精品生产,坚持绿色、精品、名牌的发展方向,形成特色农业高效精品区。
围绕林果业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山区综合开发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城郊型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思路
毕业论文
城郊型小城镇在新一轮城市化中的发展模式的研究
——以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为例
一、城市辐射的规律性特点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周围农村和其他地区进行物资、人员、文化、资金、信息的交流,其主体流向因发展阶段 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形式:在城市发展初期,主要表现为对周边地区的凝聚,即吸引周边的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城市聚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甚至达到饱和时,主要表现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即城市的功能及区域向外延伸扩散。其源动力是追求低成本之使然。城市辐射(扩散)按功能大体可分为经济辐射、生活辐射和“第二居所”的辐 射,受追求低成本的内在规律作用,其辐射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以城市为中心沿交通线成点状集结,再扩散连至成片。城市功能向外延伸需要一定的载体,受低成本需求制约,其最优先的载体是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线上,城市辐射总是沿着交通线,在那些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落脚,形成一个个集结点。由于规模效益(即市政设施边际效益)的作用,那些集结点会逐渐向外扩散成片,并最终形成一定规模。第二,经济圈的辐射扩散先于生活圈的辐射扩散。受扩散源动力的作用,城市职能的扩散首先表现为经济职能的扩散,即当城市凝聚作用使原有市区趋于饱和时,由土地固定性、稀缺性特征带来的地价上涨等因素,使市区投资成本大大增加,为追求低成本,新的投资就会流向距市区较近的城郊,在那里建设新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圈;当新形成的经济圈内聚集了一定的企业后,为降低成本,方便职工上下班,新经济圈内就会出现成片的居民区,形成新的生活圈。人口聚集伴随着企业的聚集而实现。之后,将向更远的地区进行新一轮的经济辐射。第三,“第二居所”的辐射半径将大于经济和生活的辐射半径。随着城市集聚功能的不断增强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富裕人群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产生了对“第二居所”的需要。有别于企业对低成本的追求和人们对居住便利的要求,“第二居所”对地段的选择显得更为超脱,可以超越经济、生活辐射半径的范围,把延伸的触角伸向更远的地方。
二、城郊经济发展受辐射作用的主要影响
城郊经济发展因受城市辐射的推动作用,而具有明显的“外源性”经济特征,呈如下特点:(一)受辐射差异性影响发展具不平衡性。低成本驱
动是城市经济和生活辐射的原动力。在辐射规律的作用下,不同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地区,其接受到的辐射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差异性。一般讲,距市区近、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因投资成本相对较低,最先接受到较强的城市辐射;而距市区相对远一些、交通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地区,接受辐射的时间晚、能力弱。因此,城郊的不同地区因其接受辐射 能力的不同,出现不同的层级。
(二)家庭构成由一工一农向完全非农业转变,居住由分散的单元村向适度规模集结。大城市发展之初对劳动力的需求,使部分农民首先从一产向二、三产转移,形成了一工一农的家庭格局。当城市功能向外扩散延伸时,不断增加的城镇聚集人口,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使耕地减少,促使农户摆脱对土地的依赖,由分散居住的乡村聚集到城镇地区,一工一农的家庭格局被完城市郊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经济、技术、文化、信息、生活等各方面都直接受城市的影响和辐射,具有鲜明独特的‘.地利”经济色彩。小城镇作为城郊经济的骨千对其发展具有更加明显的支撑作用。认真分析研究城市辐射的特点、规律及其小城镇建设发展所依存的条件.对促进城郊小城镇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第二居所”辐射为距市区较远的郊区带来新机遇。当久居城市的人们对由钢筋水泥玻璃构成的拥挤局促被污染的空间产生厌烦情绪,将目光转向郊区一些自然条件好、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时,“第二居所”辐射的超越性,为那些距市区较远而拥有良好自然环境的郊区带来了新机遇。向往自然、亲近自然、选择更为宽阔生活空间的要求,使城里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人开始在那里建造“第二居所”,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行政区制对城市辐射影响的可调控性。由于城市与其郊区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使之有责任、有能力通过投资支持、政策导向等相关手段,引导城市辐射走向,促进郊区经济快速发展。
三、城郊小城镇的特点
城镇一词英文写作UrbanPlace(城镇地区),是指除农村居民点外,镇及镇以上的各级居民点,包括城市(city)和城镇(town),是RuralPlace(农村地区)的反义词。在国外,小城镇就是指小城市。我国的小城镇从广义上讲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包括县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第二个层次是指除建制镇以外的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国营农林牧渔场所在地;第三个层次是指由于经济、地理、交通等原因自然形成的达到一定规模的集镇。狭义的小城镇就是单指第一个层次经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城郊小城镇作为小城镇的特殊一员,具有如下特点:(一)小城镇的空间分布
受城市辐射规律作用,那些沿交通线已经具备一定能源、通讯和其他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区最容易接受辐射,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小城镇,沿交通线分布。(二)不同类型分处不同层级
城郊小城镇按辐射不同可分为经济型和“第二居所”型,经济型按成熟期不同又可分为纯经济型和经济生活型。在城市功能不断向外扩散过程中,可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三个城镇层:第一层距市区最近,由于其接受城市辐射时间最早、能力最强,镇区经济发展迅速齐全,既有工业区又有生活商业区,属经济生活型。第二层离市区稍远,由于其处于城市辐射的第二阶梯,接受城市辐射能力稍弱,在发展初期,城市辐射还没完全到位,镇区内主要是工业区,尚无成片的居住区和商业区,属经济型。第三层离市中心最远,接受城市辐射能力最弱,在发展初期,主要接受城市“第二居所”的辐射,镇区内以中高档住宅区和别墅区为主,属“第二居所”型。如上图所示:城区外第一圈为经济生活圈,第二圈以经济圈为主,第三圈以“第二居所”为主(指第二圈以外行政区划以内)。(三)小城镇规模限制和影响
在城镇发展上,市政配套是其重要因素。城镇建设之初,市政配套设施供给一般呈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市政基础设施先期不到位,始终处于一种需缺状态,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种是市政基础设施先期到位,开始相当一段时期内处于“吃不饱”状态,使用率低,不能实现经营性运作。因此,只有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实现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给和经营性运作。根据国内外小城镇规模研究,一个城镇的人口规模至少达到3万左右,才可以比较经济合理地配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这就是城镇规模的下限制约。下面是镇区人口规模与部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投人的对应表:这些数据虽然都是概算,不很准确,但大概能说明一些问题。从供水、供暖、供电、供气四项公共设施的人均投资来看,当人口分别达到2000、5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时,人均投资分别为27670元、13534元、7552元、4614元、3533元、3165元、3686元、3519元,基本是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000人时人均投资最大,为27670元,3万人以后就大体在4000元以下浮动,这表明小城镇最少要达到30000人,才可以较合理地配备市政公共服务设施。
四、京郊—怀柔小城镇发展模式探讨
按照城郊经济发展的共性规律,探讨北京郊区怀柔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对加快其以“一城三镇”(县城、杨宋镇、北房镇、汤河口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怀柔在北京辐射圈中所处的位置
从北京市目前经济生活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见下表),可以分析出怀柔在首都经济辐射圈中所处的位置。从人口居住密度和从业人员分布密度两个数据看,目前北京的经济生活中J公还在城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从外来人口(其走向表明经济发展的走向)和住宅建筑竣工面积两个数据看,北京经济和生活区正向近郊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转移;从工业企业个数分布看,北京的工业集聚在稍远的远郊区县(顺义、通州、房山、门头沟、昌平、大兴),正在形成北京新的经济区;从外地人员购房数量看,“第二居所”的辐射已先于经济和生活的辐射到达最外围的远郊四县(怀柔、密云、平谷、延庆)。由此可以推断,怀柔处于北京大都市生活辐射圈外、经济辐射圈边、“第二居所”辐射圈内。
(二)怀柔重点发展城镇“一城三镇”的优劣粗析为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十五”初怀柔县确定了以“一城三镇”为重点的城镇带动战略,将以县城、杨宋、北房、汤河口镇的发展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从空间布局看,这“一城三镇”都是沿交通线分布的,其中县城、杨宋和北房位于其南部平原101国道两侧,汤河口镇位于北部山区中心地区怀丰公路沿线,距县城约60公里。从空间位置看,由于怀柔山多地少,平原地区“一城两镇”空间位置相对集中,杨宋位于县城东南5公里处,北房位于县城东北4.6公里处,杨宋与北房相距约5公里,大体成等腰三角形。从规模上看,目前,只有怀柔县城达到了一定规模,常住人口大约在9万左右,其余三镇都处于初始阶段,镇区人口均不足l万,受下限规模的制约。因此,杨宋、北房两镇与怀柔县城相比,由于其规模的差异性,位置的相近性,之间不具有可比性;但杨宋、北房两镇之间条件大体相当,具有较强竞争性。平原地区“一城两镇”的这种高密度布局,其利是有益于相互竞争促进发展,其弊是行政区划对资源利用有一定的制约。
(三)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要求,加快怀柔县小城镇建设步伐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只能是顺应客观规律,即包括表征规律,又包括内在规律。所谓表征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现象特征,内在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怀柔作为北京行政区内的远郊县,其发展总要受到北京这座大都市的辐射影响,即受表征规律的制约,又受内在规律的推动。认真分析自身特点,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怀柔小城镇发展宜采取如下对策: 一是顺应表征规律,因势利导,着重“第二居所”的开发建设。我县山清水秀空气好,正处在北京市“第二居所”辐射圈内,顺应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利用北京这座特大城市出现的“逆城市化”倾向,做好整体规划,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建城里人的“第二居所”。杨宋镇和北房镇是国家和北京市批准建设的小城镇试点镇,具有特殊的户籍政策优势。(虽然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要求,这一政策可能会被取消,但在北京这一特大城市却不会近期取消,最起码在一两年内不会取消。)充分利用这一特殊政策,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重点瞄准京城外地人员中希望进京人户的高收人人员,以小城镇户籍政策为杠杆,以房地产开发为重要手段,建设京城外地高收人人员的“第二居所”。进而通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逐步把这些人的“第二居所”变为家里老人的“养老之所”,即变成“常住居所”,以带动自身服务业的发展。二是顺应“内在规律”,即适应城市扩散降低成本源动力的需求,创造条件,使城市经济辐射半径向外延伸。“九五”时期怀柔正是抓住了北京市给远郊区县的特殊政策,弥补了其地理位置偏远的劣势,引进了一批大企业,带动怀柔经济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这已是一个成功的经验。目前,各区县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采取行动,使怀柔的优势在逐渐失去。若要继续保持对企业和商家的吸引力,除继续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外,也要在政策和策略上采取相应措施,适应低成本驱动这一内在规律,在国家政策条件和怀柔县财力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制定一些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吸引外界资金的流人,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此外,也应考虑平原“一城两镇”的布局利弊,以利发展。O
温泉镇的背景发展中存在的的问题制约因素
接受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作为城市区域物流组团调整产业结构金蚂蚁汽车配件城,云顶国际商贸城,游乐园真 集约化经营之路,第三产业,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配套 绿化
围绕一条五渚河绿化带
以村庄改造发展村庄集体经济,村民 市民解决农民失地养老保险的问题,医疗养老保险的问题,就业问题
规划 问题 土地问题 旅游开发
重点产业集聚的问题
第三篇:小城镇建设与规划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学院:专业:姓名:完成时间: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也进入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规划任务严峻,尤其是在我国广为众多的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更是被推上了国家发展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做好小城镇的设计与规划工作至关重要。要做好小城镇的设计规划工作,熟知规划中的相关规定和原则,并注意防止一些问题的出现必不可少,尽量使规划合理高效是我们规划工作者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世界城镇化 小城镇概述 镇域居民点体系 小城镇用地分类 正文:
一、世界城镇化
1.1发展的阶段性
世界城镇化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小于30%,世界的城镇化在此阶段岳经理了一百年,世界总人口比例较低;
(2)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我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
(3)成熟阶段:当今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到达成熟阶段。
1.2城市化水平的峰值
我国2000年左右,每年城市化率以1.2-1.4%增长,高出正常增长水平(正常增长水平为0.6-0.8%)。日本1946-1973年,城市化率快速发展,增长速度达到0.93%。
城市化水平峰值的确定:对于发达国家,我们现在已经能看到他们的发展水平,如北欧国家、美国等,有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百分之八九十;对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预测,要根据其国家的具体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1.3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世界的城镇化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迅速,而一些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到达其发展的高峰期,已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2)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地位更加突出。
(3)多级多层次的城市体系正在形成。
(4)城市进一步向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5)城市治理要法制化、透明化。
1.4世界城市化经验
从规划来说,要有好的规划体系,规划先行;规划要可调整,要有弹性,在实际执行时若发现问题可以随时进行更改;规划要走法定程序,树立其权威性;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市政管线等。
二、小城镇概述
2.1 聚落
(1)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2)小城镇有建制镇和城关镇,现在有了集镇和村的规划标准,城关镇的规划按城市的标准来进行。
(3)城镇化与工业化
在发达国家,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有的国家出现过度城市化,如印度,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各方面的管理都不够,致使出现了许多人口问题;有的国家出现滞后城市化,如我国,城市工业化发展很快,但因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致使城市化的发展缓慢,出现了城乡二元化;一些发达国家因城市化发展很快,城市问题过早的出现,导致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城中人口纷纷外迁,形成了“空心城”,如美国。
2.2我国的城镇化
2.2.1 我国城镇化的成就
(1)城镇化迅速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年平均增长达到0.93%;
(2)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很大的提高;
(3)城市中的各种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例如2008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1m²,比1998年增长了20m²;
(4)城乡一体化正在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有对立到融合,一直到现在正努力发展为互动平等。
2.2.2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质量不高,内容不完整;
(2)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城镇体系不完善;
(3)城镇的空间布局不合理,东部地区人口承载力强,相较于西部地区,人口压力大,中部地区经济塌陷;
(4)城市发展较粗放,不能使各种资源和设施的利用达到最佳,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很突出。
三、镇域居民点体系
3.1 镇域体系规划
(1)综合评价镇区和村庄的发展条件,预测人口和产业的发展趋势,明确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2)镇域统筹发展;
(3)划定镇域的空间管制分区,明确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
(4)确定居民点的规模、等级,对其发展进行定位;
(5)根据因地制宜、共享共建原则,统筹配置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
(6)确定镇域主要的道路交通,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做好防灾减灾抗震工作。
3.2 镇区和村庄分级
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镇区>5000030001-510001-30000<=10000
村庄>30001001-3000601-1000<=600
3.3人口预测
3.3.1 人口分类
(1)常住人口:常住户籍人口、寄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寄住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学生)。
(2)通勤人口:就业、劳动、学习在镇区内,住在规划范围外的人口。
(3)流动人口:出差、探亲、旅游等的人口。
3.3.2 人口计算
Q=Qo(1+k)n+pQo:常住人口k:自然增长率p:机械增长数
3.4 居民点的选择与布局
3.4.1 中心村的选择
(1)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备;
(2)有能力带动周围村庄的发展;
(3)区位交通条件好,在镇域内布局合理。
3.4.2 迁并村庄
(1)位于城镇近郊区(离城镇非常近的村庄人口算入镇区人口);
(2)存在严重自然灾害安全隐患难以治理的;
(3)人口少,生活环境较差,人均耕地少的;
(4)用水严重短缺,水质不达标的;
(5)地方病发病率高;
(6)大型的水源地、自然、生态保护区内的村庄;
(7)国家有重大的设施、项目而确定要搬迁的。
3.4.3 空间管制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四、小城镇用地分类
4.1 居住用地 R
镇的居住用地为R1、R2,城市的居住用地分四类
4.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C
C1:行政管理用地,如镇政府、派出所;
C2:教育机构用地;
C3:文体科技用地,如体育场、图书馆、展览馆;
C4:医疗保健用地;
C5:商业金融用地;
C6:集贸市场;
C7:社会保障用地,如敬老院、老年人服务中心
4.3 生产设施用地 M
M1:一类工业用地,对环境基本无污染的工业用地;
M2: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的工业用地;
M3: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污染,易燃易爆的工业用地;M4:农业服务设施用地
4.4 仓储用地 W
W1:存放一般物品的仓储用地;
W2:存放危险物品的仓储用地
4.5 对外交通用地 T
T1:公路交通用地;
T2:其他交通用地
4.6 道路广场用地 S
S1:>=6m的各种道路;
S2:公共活动广场
4.7 工程设施用地 U
U1:公共工程用地,如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等的用地;
U2:环卫设施用地,如公厕、垃圾站、环卫站等的用地;
U3:防灾设施用地,如消防用地等
4.8 绿地 G
G1:公共绿地G2:防护绿地
4.9 水域和其它用地 E
E1:水域、河流、池塘用地;
E2:农林用地,如以生产为目的的农林地;
E3:牧草地;
E4:保护区;
E5:有历史意义的墓地;
E6:未利用地;
E7:特殊用地,如军事用地
五、建设用地和居住用地规划
5.1建设用地规划
5.1.1建设用地比例
中心镇一般镇
居住用地28-38%33-43%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2-20%10-18%
道路广场用地11-19%10-17%
公共绿地8-12%6-10%
合计64-84%65-85%
5.1.2 建设标准
(1)确定地块的容积率;
(2)确定建筑高度;
(3)确定建筑密度;
(4)绿地率:建设区内的绿地所占的比例;
(5)公共设施配套;
(6)交通出入口的方位;
(7)停车的泊位问题;
(8)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9)建筑间距和建筑风格
5.2居住用地规划
居住用地应选在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地方,并且有良好的卫生条件;分布在常年大气污染罪的的地方,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与生产劳动的地点接近,但不受其影响,在山地丘陵区要注意其朝向。
六、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1绿地规划
6.1.1 绿地规划的要求
(1)点、线、面相结合,与城镇总体规划中的绿地相协调;
(2)充分利用地形,尽可能的利用洼地、坡地等劣地进行绿化;
(3)合理选择配置绿化树种,低投入高效率。
6.1.2 绿地规划的布局
(1)点线面相结合;(2)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
(3)绿化与水面相结合。
6.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2.1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满足镇域居民规划区内生产生活的要求,并要保留余地,根据城镇的条件、规模和性质进行差异性配置;高中及职中以上的学校、综合性医院、百货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要立足于镇域发展的需要。
6.2.2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1)公共服务设施应布局在人口较稠密的区域,集中成片形成镇区中心;
(2)既服务于城镇居民,同时考虑服务辐射区及外来人口的需求,并处理好与周边城镇的衔接;
(3)公共建筑应体现地域特色;
(4)教育机构、医疗保健、集贸市场、社会保障用地外的用地宜进行集中布置;
(5)教育、科技机构与文化体育场馆结合布置;
(6)学校用的应选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不危及学生安全 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必须>300m,主要出入口应有标志,不应直接开向主干路;
(7)商业、金融等性质相似的设施可集中设在城市中心,临近出入口,人流较集中的地段。
七、道路用地
7.1 道路分级道路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
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
车速403020—
道路红线24-3616-2410-146-8
车行道宽14-2410-146-73.5
每侧人行道宽4-63-50-3—
道路间距>=500250-500120-30060-150
特大、大型城市••••
中型城市•••
小型城市••
7.2 道路系统
1.满足内外交通运输要求:
(1)铁路:铁路站应分布在小城镇一侧的边缘,最好是相离或相切,并将客货站布在同侧,客站接近居住区,货站接近工业区;当不可避免必须穿过城镇时,要配置对应功能区。
(2)公路:沿城镇一侧发展。
(3)汽车站:客运站设一个,设在城镇边上交通便利的地方,交叉口不宜超过4-5条。
2.地形地质条件
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小城镇主干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免垂直切割等高线。先确定主干路,主干路要尽量保持平顺。
3.其他要求
道路走向要尽量引进夏季风;沿江地区一侧道路敞开,形成景观效应,并布置一些垂直于岸线的道路;主干路与冬季风主导风向垂直。
八、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
8.1 工业用地
8.1.1 工业用地自身的要求
工业用地应避开七级以上的地震区,避开洪水淹没区,地基应高于最高水位的0.5m以上。
8.1.2 小城镇对工业用地的要求
(1)应尽量减小城镇中工业用地对其他用地的干扰;
(2)避免工业排放对小城镇的影响;
(3)工业用地应相对集中。
8.2 仓储用地
8.2.1 仓储用地的分类
仓储用地可以分为为本镇服务的生产生活资料的仓储用地、中转储备的仓储用地、危险品仓储用地、农产品仓储用地四类。
8.2.2仓储用地的选址
仓储用地要选在地形平坦,地势较高,有排水能力的地区,在布局时要采用集中于分散布局相结合的方式,仓储用地要接近货物来源,易燃易爆的危险品仓储用地要远离居住地,保证安全。
第四篇:小城镇规划建设调研
小城镇规划建设调研
**镇位于**市东郊,距****机场25公里,京沪高铁**站、**、连**速公路出口6公里,206、310国道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不牢河、屯头河横贯全镇。全镇总面积66.12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镇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千强镇、全国重点镇、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名典型镇、**省文明镇、**省新型示范小城镇,连续三年荣获**市十强镇。
近年来,**镇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活力**、诚信**、和谐**、生态**”的奋斗目标,在贾汪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贾汪区住建局协调配合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和力量,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人口聚集,推进小区开发,提高环境质量,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注重生态建设的连续性、实施项目的整体性、推进措施的配套性、工作落实的超前性和组织动员的群众性,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打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高起点规划,实现镇域发展科学性。
乡镇规划的先行者。1996年,**镇委托**省村镇规划设计院、**师范大学编制了村镇建设规划,制订了较高水准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经省建设厅批准实施。按照“围绕中心,促进发展,生活内聚,生产外延”的原则,将镇区划分为教育区、住宅区、行政区、商贸区和工业区五大板块。十年来,该**镇历任党委、政府均一以贯之,严格按照总体规划推进建设,不随意更改规划内容,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区住建局积极加强对**镇规划办的支持力度,即使协调解决规划建设与调整方面的问题,把好规划执行关。在村镇建设方面,主动上门服务,提供简便快捷的服务,指导**镇建筑、工程、道路绿化、道路建设改造等工作。因此,全镇的规划执行得到了省建设厅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
适时调整城镇规划。2006年,**镇委托**市环保服务中心编制了《**镇环境总体规划》,并经区政府批准实施。2009年,再次委托浙江大学进行新一轮的总体规划和镇区7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修编,不断提升城镇整体功能,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城镇建设发展模式。
谋划发展新空间。**镇积极利用省建设厅对重点中心镇的政策扶持,投资80万元邀请省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对镇区206国道西侧2000余亩地块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中心镇下一步的发展做好规划引领,奠定发展基础。目前该规划已经完成初稿,进入第二轮编审,将于近期完成区域整体规划。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为全面改善镇区环境,镇党委政府果断关闭了辖区12条水泥立窑生产线、31家砖瓦厂和2家小造纸。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抓好双楼港物流园区建设,全力建设双楼保税物流园区区(B型),打造**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功能区。结合**市最大的生态湿地工程--11万亩潘安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塌陷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再造、高端经济商住圈三步走,打造集观光度假、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基地。该湿地建设将为全镇乃至全市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为发展生态旅游打下坚实基础。大力繁荣商贸业,加快商贸设施和专业市场建设,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新建6000平方米超级市场,全面提升商业街品位,打造集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商档商业街,壮大了镇区商贸服务业。
狠抓生态示范工程。大力抓好基层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示范单位,以先进带后进促快进,推动生态创建工作滚动向前发展,截至目前,**镇已建成了4个省级生态村,19个市级生态村,1个市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学校,8个市级绿色学校,2个**市魅力乡村。区住建局为我镇积极积极给予中心镇创建政策的支持,争取小康建设示范村4个项目。生态创建工作极大促进了**镇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显示,不老河**段地表水常年达到国家Ⅲ类水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2010年优良天气数量达到337天,环境噪声质量能满足功能区要求。
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农民科技培训力度,注重打造绿色食品基地,通过鼓励秸秆还田、施农家土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等举措,不断提升农业无害化、低害化水平。提高沿运河程楼、湖里、瓦庄、解台等村的万亩优质稻麦品质,扩大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形成3000亩产值超亿元的蔬菜园区;结合潘安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3000亩休闲观光渔业园区,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五、大力推进生态人居建设,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
积极推进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高品位建设村民社区,加强社区管理,减少环境污染。通过村庄合并搬迁、采煤塌陷地治理、开发利用闲置土地、镇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办法,统筹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化和“双置换”运作相结合,先后建成了民主苑、花苑、锦城、翡翠园、民和园、颐和园、建平、瓦庄、永固等20余处70余万平方米居民小区,不但改善了百姓的居住条件,而且加快了居民向镇区集中,实现镇区面积和人口的“双扩张”,大大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为环境污染防治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住建局近几年来,加强对我镇村庄环境治理工作的支持力度,享受争取政策项目10个。包括污水治理、垃圾中转站、环境综合治理等。共获得上级政策资金支持约220万元。同时我镇多方筹集建设资金,投资7000万元建成日处理污水2.5万吨的**镇城市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处理集管网28公里,实现汇水面积6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2万人,企业100余家,目前该企业日均处理污水15000余吨,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投资110万元建成日处理能力120吨的**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同时出台《**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确定各村为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工作的具体实施主体,建立日督查、月通报、季观摩制度,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实现“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平稳运行。
积极实施暖气、天然气、污水、雨水管网铺设,努力实现镇区供暖、供气、雨污分流全覆盖。投资1500万元建成**镇建平环保热电有限公司污泥处理生产线,借助科学环保的焚烧处理技术和污泥焚烧处置设施,利用污泥发电供热,为污泥污染治理划上完整的句号,可满足全市城区污泥处置的要求,也使**镇在苏北率先实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污泥科学治理。同时对医疗污水用单独的防渗池贮存,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医疗固废物进行统一收集后转运到**市医疗废弃物处理站,做到及时收集、科学处理。
积极实施新能源进村入户工程。大力推进秸秆“沼化、气化、固化、电化”以及“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和农村改厕工程。各类新型能源的利用既改变了农民世代以柴草为薪的生活习惯,同时,沼气厌氧发酵后的残留物,又可用于基肥、追肥、叶面喷施、浸种剂等,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肥力,防治病虫害,促进作物增产。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村级秸秆气化站8个,实施“一池三改”5000余户,年提供8000余吨优质有机肥料,部分农户还形成了“猪——沼——粮(果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卫生厕所入户、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的生态发展良性循环。
四、狠抓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
打造绿色景观大道。**镇把环境整治工作作为生态镇创建的突破口,按照“统一领导,综合管理,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原则,全镇上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城镇形象得到了明显提升。实施虎山口山体公园和206国道**段11公里高标准绿化提升工程,完成各类绿化17.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28盏,铺设沿线排水沟、改造增设雨水管网13公里,铺设高标准混凝土路面2.6万平方米,打造成“一点一景、一季一景”的生态景观大道。
实施旧道路绿化改造。为提升绿化品位,营造优美环境,重点实施商业街、吴中路、文化路、华建路、建湖路等道路绿化,绿化本着实用、美观的原则进行景观设计,共栽植香樟、紫薇、红叶石楠等乔木和灌木17万株,草坪2万多平方米,铺设柏油和混凝土路面4.07万平方米,人行道8200平方米,栽植路灯102盏。
鼓励生态林带建设。为确保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将任务层层分解,与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先干后补,以奖代补,鼓励企业、村建设生态景观。企业栽植以景观树种为主,村内栽植以树木或花、灌、草间植,减少粉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吸收有毒气体,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生态保护与绿化美化为一体的绿地。各类生态园林的建设也使全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9平方米,位居全市前列。
第五篇: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思路探讨论文
摘要:小城镇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提升的状态下飞速发展,可是,在电网建设方面还是不能够和大城市的发展模式相符。因此,相应部门对电力系统规划开始严格关注。小城镇的电力系统规划,一定要和地区的电力系统规划、城市规划的全部要求有所统一,要按照小城镇中的地区动力资源、社会发展、电力供应现状、能源结构的公民经济、规模以及分布等条件,遵照城市中的发展机制拟定相对适当的规划方案。文章就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的设计思路为基本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思路
1小城镇电力网中所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小城镇电力网缺失较高的自动化水平、电能在质量方面较低、较差的可靠性以及缺失合理的电网结构。在小城镇中心区域中会存在10kV线路,严重的影响了城市的景观,一般都会被架空线路覆盖。纵然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拥有10kV的电缆线路,可是电缆会由于工艺的废水污染,造成侵蚀的状况产生。对分配负荷方面不能够较为平衡,存在着线路的损耗。在小城镇中110kV或者110kV以上的变电站较为稀缺,同时变电站一般都会使用陈旧的设备,对供电的可靠性方面不能够有效保证。所以,预测负荷是一定要利用的,融合功能分类之后的计算结果,让供电规划中的科学性得到保证。
2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所遵循的原则
2.1统一规划电源、电网的原则
小城镇的电力系统规划方面需要将安全稳定,以及经济合理作为具体的目标,把电力需求作为主要的导向,一方面要考虑电网所受到电源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考虑电源送出、负荷需求的要求,为了让电源和电网的协调发展得到保证,就一定要将电源与电网统一规划。
2.2和城市协调发展
一定要对城市的总体规划有所遵守,要将城市中的总体性规划作为主要的指导方针,依据安全、可靠、高效的要求,贯彻落实厂址、通道以及站址,并且要融合小城镇的每一项发展规划,进行实施同步,让社会电力和经济之间能够保证其协调的发展,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有效满足。所以,在小城镇中,电力网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2.3经济、资源以及环境的发展原则
想要将电力以及城市的经济、资源以及环境之间发展其可持续性,需要在对人民生活的电力需求有所满足的状态下,在小城镇的电力系统规划中,将节能的创新和应用大力推进,对电源结构要有所优化,对污染物的排放要有所减少,将能源的利用效率要提升,从而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2.4配合区域电力系统规划的原则
一定要将区域和国家的电力发展规划作为具体的指导方针,和全国、全省以及全区域的电力发展规划和能源相互协调,透彻掌握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小城镇的电力系统规划进行适当的实施。
2.5城乡的统筹规划原则
统筹安排城乡的电力发展规划是非常必要的,会让城乡中电力供应较差的因素不断去除。当下,小城镇的电网还是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需要对电力系统中的标准建设有所提升,将小城镇电力供应的条件相继提升,给予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继而可以将小城镇建设有效推动。
3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的设计思路
3.1城市的电网规划
所谓城市电网规划,就是将电源规划作为前提,将城市的总体电力系统规划中的原则作为具体的指导,用促进和配合城市的发展为方针,将保证供电的安全可靠作为主要的目标,对现今电网所存在的不足以及现状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面的分析探究,要把电网的发展阶段合理确定,还要确定电网的发展原则以及发展方向,要将电网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制定良好的电网规划方案。在小城镇的电力系统规划过程中,对于110kV的系统有必要将其构成环网,然后通过环网中的110kV变电站供电给负荷中心,要让110kV可以在负荷中心处有所深入,从而将供电的可靠性以及灵活性有所满足,也就是城市电网规划在城市用电的发展阶段,是以一种必然的趋势存在的。可是,当下的一些小城镇中经济水平会显现出较低的状态,还不能够将这一目标在短期内实现,因此需要根据城市中远期、近期的不同规划要求,进行分步的规划方案。把110kV变电站深入到远期规划的负荷中心里,让110kV变电站作用在近期的规划中时,要与负荷的中心贴近,要在小城镇的边缘处正确设置。
3.2规划综合资源
综合资源规划(IRP)会考虑到供应侧以及电力需求侧中的不同资源,在建设费用作用在电力系统规划中以最小化的形式存在时,在对能源服务水平有所保持的前提下,通过高效、经济、合理的使用供应侧以及需求侧资源,让规划系统能够在整体意义上和最低化的社会成本相符。IRP主要分析到了资源中的综合利用方面,同时针对电力系统规划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评价。在供应规划有所不同的情况下,会让电力供应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会使得电力负荷在基本需求方面受到极大程度的影响,让供应和成本方案以及需求侧的效益方面受到了不利的影响。
3.3减少电压层次,简化电压等级
许多小城镇已经应用到了0.38、10、110、220kV的4级降压层次,因此要把35kV规划以外的等级电压有所减少,或者对其禁止使用。在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中,110kV系统是作为重点部分存在的。一定要根据地区电力中的规划来对电源的数量、种类以及方位有所要求,并且要对其相应确定之后,在能够按照负荷的预测结果,确定110kV变电站的数量、容量以及位置。
3.4负荷的预测
负荷的预测就是对小城镇的电网特点以及用电特点进行透彻分析,预测未来期限中的负荷增长度,近期的规划一般是根据5年来计算,远期的规划一般是根据20年来计算。在电力系统规划中,具体的依据是需求预测,在全过程的规划工作当中,所涉及到的优劣程度是和精度的高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够给予电力系统规划不能够替代的基础数据。在现今,对电力需求的预测工作是要大力加强的,在预测负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运用2种或者2种以上的负荷预测方式,同时要进行互相的校核,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将预测中,所产生负荷预测的不准确性有效避免。
3.5对供电基础资料的收集
小城镇中的电力系统规划开展的好坏,在一定意义上会受到城市供电基础资料的影响。所以,对收集基础资料的工作完善开展,会对小城镇中的供电情况透彻了解,也会为下一个工序中的负荷规划和改造电网,以及负荷的准确预测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需要分析电力设施运行的噪声,以及电磁干扰方面给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在拟定小城镇电力系统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和城市规划紧密配合,统一形式探究电力设施的走向、用地等问题。不能够只考虑到电气专业的本身。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将实时性作用在电力系统规划中。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网中所存在的问题就会有效改善,对用电质量、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方面也会充分保证。要力求将我国小城镇的电力系统规划能够与和谐社会的发展需求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周灵刚.典型中心镇电网规划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2]杨鸿宾.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国家电网公司能源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1.[3]杨冬梅.达拉特旗20kV电网建设项目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