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时间:2019-05-12 12:0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第一篇: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农村是关键,实现农村小康、农村城镇化是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汇聚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实现生产要素的规模化聚集,提高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效率,才能对周围农村产生更大的辐射带动任用,加快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我镇农村经济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结合我镇小城镇发展的实际,通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就如何搞好小城镇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我镇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和现状

古辣镇位于宾阳县东南部,区域面积113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距南宁市76公里。全镇下辖2个社区9个村委88个自然村536个村民小组,人口50546人,耕地面积6.1万亩,其中水田4.6万亩,旱地1.5万亩,山林面积4.3万亩。辖区交通便捷,湘桂铁路、桂海高速公路、宾横二级公路穿境而过,设有稔竹火车站和高速公路出入口。一是规划编制比较早。1992年我镇的区域规划就已经编制完成,对部分开发区的规划也进行了修编,为小城镇建设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基础设施比较好。目前,我镇已硬化了宾横过境公路、界牌路、镇宾街、古辣新街及小城区部分街道,硬化率达到85%,设有光绪江进行排污。三是集镇有一定的规模。集镇有镇宾街、古辣街、界牌路、前进街、中学街、东兴街、小城区、城东小区一期、二期。四是聚集功能比较强。随着行政小区的迁建,小城区、城东小区的聚集功能进一步增强,对周边村屯及我县东南五镇起到带动辐射作用。五是发展潜力比较大。我镇桑蚕业发达,群众的购买力增强,同时市场赶集的群众有我县大桥镇、武陵镇、中华镇、王灵镇、露圩镇、甘棠镇,从市场的辐射能力来分析,是我县的东南五镇的中心城镇,可以辐射其他乡镇。目前,我镇有一个燃气供应站,大米加工厂5家,蚕茧加工点14家,天然矿泉水厂1家。工农业总产值1571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591万元,林业产值306万元,牧业产值5484万元,渔业产值236万元,从发展趋势看,有较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和潜力。六是高速公路出入口处规划有一个工业创业园,有利接受东部产业的转移。

二、我镇小城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镇虽有较好基础,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从长远发展和整体功能、发展的定位上看,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和问题。一是规划标准有待提高,以我镇的经济发展和目前集镇的辐射能力来分析,集镇的各区域功能规划不够科学,各市场的布置不完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辐射能力,不能适应小城镇长远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是经济规模不够大,现有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多数规模很小,产品大多为初级加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高科技企业还没有进驻,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

比重不协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没有较多地吸纳外来人员来集镇就业发展。三是由于受地方财政和区域经济影响,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镇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基础设施的配套较为薄弱,如绿化工程、亮化工程、居民休闲活动场所等设施。四是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中上级部门没有政策倾斜,导致我镇的小城镇发展速度不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随着城区不断扩展,各区域的重新规划定位,征地上受到一定的政策性制约,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中上级部门应给足政策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政策倾斜。

三、加快我镇小城镇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立足我镇的实际情况,从我镇的地理位置、发展远景及辐射能力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打造宾阳县中心城镇,争创南宁市首善之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择优扶强、集聚发展、生态优先、配套建设的原则,突出重点、强化管理、推出精品、体现特色,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进一步提高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化建设水平,努力打造规模适度、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三产”兴盛、工贸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心集镇。围绕这一目标,小城镇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破题并深入推进。

第一,要突出重点,做到科学规划和优先发展相结合。一是在编制规划上,要突出建筑品位、生态品位、文化品位、地域品位和开放品位,做到改造与新建相结合,建设与发展相结合,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根据我镇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整体布局,确定小城镇的标准和数量,重新修编和调整镇域规划体系,使其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二是在规划发展上,要充分考虑我镇的自身特色,按照控制数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总体原则,保证小城镇建设的品位和质量。三是在具体实施上,应遵循重点建设、长效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典型的引带示范作用,以古辣社区、义陈社区为集镇中心,沿宾横二级环城路为发展轴线,向南北发展。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调配、集中使用、重点建设,形成由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发展建设态势。

第二,要积极引导,做到政策扶持和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小城镇开发建设,建强载体,给足政策,活化方式,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创业园集中,做大做活小城镇经济。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不断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打破行业、区域界限,把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和私人投资者参与小城镇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多方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

第三,要坚持标准,做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优先发展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交通、能源通讯、供水排水等方面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村级道路建设,提高路质路况,增加硬化路面里程。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要以建设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愉悦的人民环境为目标,既重视大环境绿化、又重视街道、村屯的小环境美化建设。要把小城镇生态绿化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绿化建设紧跟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建一房、绿一点、修一路、绿一线,使小城镇绿化积极迅速扩展,全面改善镇容镇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第四,要注重全面,做到发展经济和提升人气相结合。一是实行招商引资,充分发挥资源、劳动力等基础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优化招商环境,实行以资源招商、以特色招商、以环境招商。二是实行产业带动。要坚持“以产兴镇,以镇促产”的方针,靠特色主导产业,扩大镇城中心市场,以产业聚旺城镇人口,以产业拉动城镇经济,以产业推进城镇拓展。要立足本地基础优势,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和强势产业。三是实行人口增容。通过以地招商、镇村联建,为农民免费办理进镇户口等办法,吸引农民进镇兴业,从而调动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繁荣商贸经济,打造镇域经济发展超强平台。第五,要标本兼治,做到依法严管和组织保障相结合。一方面要经常开展整治活动,从根本上保证小城镇按图发展,按章建设。另一方面,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统一协调发展出发,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小城镇总体规划发展,协调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面做好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使小城镇沿着科学合理的轨道快速健康发展。执法上严格执行现在规划方案,加大力度查处违章建筑,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改善集镇的基础设施,每条街道以美化、绿化、亮化逐步进行改善,紧扣“打造宾阳县中心城镇,争创南宁市首善之区”的目标定位不动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加快落实各项既定工作目标,使各项工作都取得突破性发展。

第二篇:城郊型小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思路

毕业论文

城郊型小城镇在新一轮城市化中的发展模式的研究

——以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温泉镇为例

一、城市辐射的规律性特点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周围农村和其他地区进行物资、人员、文化、资金、信息的交流,其主体流向因发展阶段 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形式:在城市发展初期,主要表现为对周边地区的凝聚,即吸引周边的物资、人员、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城市聚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甚至达到饱和时,主要表现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即城市的功能及区域向外延伸扩散。其源动力是追求低成本之使然。城市辐射(扩散)按功能大体可分为经济辐射、生活辐射和“第二居所”的辐 射,受追求低成本的内在规律作用,其辐射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以城市为中心沿交通线成点状集结,再扩散连至成片。城市功能向外延伸需要一定的载体,受低成本需求制约,其最优先的载体是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线上,城市辐射总是沿着交通线,在那些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落脚,形成一个个集结点。由于规模效益(即市政设施边际效益)的作用,那些集结点会逐渐向外扩散成片,并最终形成一定规模。第二,经济圈的辐射扩散先于生活圈的辐射扩散。受扩散源动力的作用,城市职能的扩散首先表现为经济职能的扩散,即当城市凝聚作用使原有市区趋于饱和时,由土地固定性、稀缺性特征带来的地价上涨等因素,使市区投资成本大大增加,为追求低成本,新的投资就会流向距市区较近的城郊,在那里建设新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圈;当新形成的经济圈内聚集了一定的企业后,为降低成本,方便职工上下班,新经济圈内就会出现成片的居民区,形成新的生活圈。人口聚集伴随着企业的聚集而实现。之后,将向更远的地区进行新一轮的经济辐射。第三,“第二居所”的辐射半径将大于经济和生活的辐射半径。随着城市集聚功能的不断增强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富裕人群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产生了对“第二居所”的需要。有别于企业对低成本的追求和人们对居住便利的要求,“第二居所”对地段的选择显得更为超脱,可以超越经济、生活辐射半径的范围,把延伸的触角伸向更远的地方。

二、城郊经济发展受辐射作用的主要影响

城郊经济发展因受城市辐射的推动作用,而具有明显的“外源性”经济特征,呈如下特点:(一)受辐射差异性影响发展具不平衡性。低成本驱

动是城市经济和生活辐射的原动力。在辐射规律的作用下,不同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地区,其接受到的辐射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差异性。一般讲,距市区近、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因投资成本相对较低,最先接受到较强的城市辐射;而距市区相对远一些、交通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地区,接受辐射的时间晚、能力弱。因此,城郊的不同地区因其接受辐射 能力的不同,出现不同的层级。

(二)家庭构成由一工一农向完全非农业转变,居住由分散的单元村向适度规模集结。大城市发展之初对劳动力的需求,使部分农民首先从一产向二、三产转移,形成了一工一农的家庭格局。当城市功能向外扩散延伸时,不断增加的城镇聚集人口,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使耕地减少,促使农户摆脱对土地的依赖,由分散居住的乡村聚集到城镇地区,一工一农的家庭格局被完城市郊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经济、技术、文化、信息、生活等各方面都直接受城市的影响和辐射,具有鲜明独特的‘.地利”经济色彩。小城镇作为城郊经济的骨千对其发展具有更加明显的支撑作用。认真分析研究城市辐射的特点、规律及其小城镇建设发展所依存的条件.对促进城郊小城镇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第二居所”辐射为距市区较远的郊区带来新机遇。当久居城市的人们对由钢筋水泥玻璃构成的拥挤局促被污染的空间产生厌烦情绪,将目光转向郊区一些自然条件好、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时,“第二居所”辐射的超越性,为那些距市区较远而拥有良好自然环境的郊区带来了新机遇。向往自然、亲近自然、选择更为宽阔生活空间的要求,使城里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人开始在那里建造“第二居所”,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行政区制对城市辐射影响的可调控性。由于城市与其郊区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使之有责任、有能力通过投资支持、政策导向等相关手段,引导城市辐射走向,促进郊区经济快速发展。

三、城郊小城镇的特点

城镇一词英文写作UrbanPlace(城镇地区),是指除农村居民点外,镇及镇以上的各级居民点,包括城市(city)和城镇(town),是RuralPlace(农村地区)的反义词。在国外,小城镇就是指小城市。我国的小城镇从广义上讲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包括县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第二个层次是指除建制镇以外的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国营农林牧渔场所在地;第三个层次是指由于经济、地理、交通等原因自然形成的达到一定规模的集镇。狭义的小城镇就是单指第一个层次经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城郊小城镇作为小城镇的特殊一员,具有如下特点:(一)小城镇的空间分布

受城市辐射规律作用,那些沿交通线已经具备一定能源、通讯和其他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区最容易接受辐射,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小城镇,沿交通线分布。(二)不同类型分处不同层级

城郊小城镇按辐射不同可分为经济型和“第二居所”型,经济型按成熟期不同又可分为纯经济型和经济生活型。在城市功能不断向外扩散过程中,可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三个城镇层:第一层距市区最近,由于其接受城市辐射时间最早、能力最强,镇区经济发展迅速齐全,既有工业区又有生活商业区,属经济生活型。第二层离市区稍远,由于其处于城市辐射的第二阶梯,接受城市辐射能力稍弱,在发展初期,城市辐射还没完全到位,镇区内主要是工业区,尚无成片的居住区和商业区,属经济型。第三层离市中心最远,接受城市辐射能力最弱,在发展初期,主要接受城市“第二居所”的辐射,镇区内以中高档住宅区和别墅区为主,属“第二居所”型。如上图所示:城区外第一圈为经济生活圈,第二圈以经济圈为主,第三圈以“第二居所”为主(指第二圈以外行政区划以内)。(三)小城镇规模限制和影响

在城镇发展上,市政配套是其重要因素。城镇建设之初,市政配套设施供给一般呈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市政基础设施先期不到位,始终处于一种需缺状态,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种是市政基础设施先期到位,开始相当一段时期内处于“吃不饱”状态,使用率低,不能实现经营性运作。因此,只有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实现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给和经营性运作。根据国内外小城镇规模研究,一个城镇的人口规模至少达到3万左右,才可以比较经济合理地配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这就是城镇规模的下限制约。下面是镇区人口规模与部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投人的对应表:这些数据虽然都是概算,不很准确,但大概能说明一些问题。从供水、供暖、供电、供气四项公共设施的人均投资来看,当人口分别达到2000、5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时,人均投资分别为27670元、13534元、7552元、4614元、3533元、3165元、3686元、3519元,基本是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000人时人均投资最大,为27670元,3万人以后就大体在4000元以下浮动,这表明小城镇最少要达到30000人,才可以较合理地配备市政公共服务设施。

四、京郊—怀柔小城镇发展模式探讨

按照城郊经济发展的共性规律,探讨北京郊区怀柔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对加快其以“一城三镇”(县城、杨宋镇、北房镇、汤河口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怀柔在北京辐射圈中所处的位置

从北京市目前经济生活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见下表),可以分析出怀柔在首都经济辐射圈中所处的位置。从人口居住密度和从业人员分布密度两个数据看,目前北京的经济生活中J公还在城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从外来人口(其走向表明经济发展的走向)和住宅建筑竣工面积两个数据看,北京经济和生活区正向近郊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转移;从工业企业个数分布看,北京的工业集聚在稍远的远郊区县(顺义、通州、房山、门头沟、昌平、大兴),正在形成北京新的经济区;从外地人员购房数量看,“第二居所”的辐射已先于经济和生活的辐射到达最外围的远郊四县(怀柔、密云、平谷、延庆)。由此可以推断,怀柔处于北京大都市生活辐射圈外、经济辐射圈边、“第二居所”辐射圈内。

(二)怀柔重点发展城镇“一城三镇”的优劣粗析为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十五”初怀柔县确定了以“一城三镇”为重点的城镇带动战略,将以县城、杨宋、北房、汤河口镇的发展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从空间布局看,这“一城三镇”都是沿交通线分布的,其中县城、杨宋和北房位于其南部平原101国道两侧,汤河口镇位于北部山区中心地区怀丰公路沿线,距县城约60公里。从空间位置看,由于怀柔山多地少,平原地区“一城两镇”空间位置相对集中,杨宋位于县城东南5公里处,北房位于县城东北4.6公里处,杨宋与北房相距约5公里,大体成等腰三角形。从规模上看,目前,只有怀柔县城达到了一定规模,常住人口大约在9万左右,其余三镇都处于初始阶段,镇区人口均不足l万,受下限规模的制约。因此,杨宋、北房两镇与怀柔县城相比,由于其规模的差异性,位置的相近性,之间不具有可比性;但杨宋、北房两镇之间条件大体相当,具有较强竞争性。平原地区“一城两镇”的这种高密度布局,其利是有益于相互竞争促进发展,其弊是行政区划对资源利用有一定的制约。

(三)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要求,加快怀柔县小城镇建设步伐一个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只能是顺应客观规律,即包括表征规律,又包括内在规律。所谓表征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现象特征,内在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怀柔作为北京行政区内的远郊县,其发展总要受到北京这座大都市的辐射影响,即受表征规律的制约,又受内在规律的推动。认真分析自身特点,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怀柔小城镇发展宜采取如下对策: 一是顺应表征规律,因势利导,着重“第二居所”的开发建设。我县山清水秀空气好,正处在北京市“第二居所”辐射圈内,顺应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利用北京这座特大城市出现的“逆城市化”倾向,做好整体规划,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建城里人的“第二居所”。杨宋镇和北房镇是国家和北京市批准建设的小城镇试点镇,具有特殊的户籍政策优势。(虽然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要求,这一政策可能会被取消,但在北京这一特大城市却不会近期取消,最起码在一两年内不会取消。)充分利用这一特殊政策,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重点瞄准京城外地人员中希望进京人户的高收人人员,以小城镇户籍政策为杠杆,以房地产开发为重要手段,建设京城外地高收人人员的“第二居所”。进而通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逐步把这些人的“第二居所”变为家里老人的“养老之所”,即变成“常住居所”,以带动自身服务业的发展。二是顺应“内在规律”,即适应城市扩散降低成本源动力的需求,创造条件,使城市经济辐射半径向外延伸。“九五”时期怀柔正是抓住了北京市给远郊区县的特殊政策,弥补了其地理位置偏远的劣势,引进了一批大企业,带动怀柔经济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这已是一个成功的经验。目前,各区县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采取行动,使怀柔的优势在逐渐失去。若要继续保持对企业和商家的吸引力,除继续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外,也要在政策和策略上采取相应措施,适应低成本驱动这一内在规律,在国家政策条件和怀柔县财力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制定一些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吸引外界资金的流人,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此外,也应考虑平原“一城两镇”的布局利弊,以利发展。O

温泉镇的背景发展中存在的的问题制约因素

接受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作为城市区域物流组团调整产业结构金蚂蚁汽车配件城,云顶国际商贸城,游乐园真 集约化经营之路,第三产业,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配套 绿化

围绕一条五渚河绿化带

以村庄改造发展村庄集体经济,村民 市民解决农民失地养老保险的问题,医疗养老保险的问题,就业问题

规划 问题 土地问题 旅游开发

重点产业集聚的问题

第三篇:小城镇发展问题浅析

中国小城镇发展问题浅析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但近年来中国小城镇的发展不容乐观,小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本文从多方面着手,证明大力发展小城镇很符合当前的国情需要,并借鉴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指出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改革关键。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矛盾;国外小城镇;改革关键

1小城镇的固有优势

一是有利于发展内需型经济。100个经济较强镇的产业结构调查结果显示,其主要产业为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建筑业、工业、旅游等,除少部分镇属于工业型外,大部分镇属于内需型产业。发展小城镇不会加剧中国经济结构越来越向外化。

二是有利于城乡统筹。小城镇是农村的中心,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比城市更直接。百镇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小城镇解决了将近60%以上本地农民的就地就近由第一产业转为二、三产业。

三是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云南等西部省份,大城市发展程度不如东部省份,但通过发展特色小城镇,推进了城镇化。

四是更加节能。北京市人均汽油消耗量是浙江经济最发达小城镇人均汽油消耗量的7倍,小城镇不用消耗大量能源就能很好地解决出行问题。小城镇建筑能耗也低,小城镇多是低层建筑,大城市多是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是低层建筑能耗的1.5倍。

五是更加环保。小城镇污染排放小,也容易处理。监测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等特大都市周边小城镇的空气质量、水质、噪声都比市内好得多。

六是建设成本更低。不用建设高架桥、地铁等高投入的基础设施就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房价、物价、交通费等便宜,适宜工薪阶层生活可避免大城市中产生的社会不满和矛盾,利用

社会稳定。

2中国小城镇发展状况

发展小城镇,建设好小城镇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之后, 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解城乡矛盾、推动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以及为缩小城乡差别而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2000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2001年通过的十五规划中10次提到小城镇,要求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国家发改委成立了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2006年通过的十一五规划要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3年的主要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以上种种表明,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小城镇的发展都作出了安排和布署,提出了不同要求,对小城镇的发展始终予以关注。这表明小城镇具有独特的功能,其地位是大中小城市所不能替代的,是符合中国发展需要;但就目前情况看来,发展的并不好,我国的建制镇有17000多个,人口超过10万人的仅有56个,且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重要产业带,经济比较好的地方。大部分的小城镇很小,1/3的小城镇人口不到5000人,发展速度很慢。

3国外小城镇发展状况

3.1英国

大部分欧洲国家都是先实现了城镇化,后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革命之后大城市问题层出不穷,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影响了英国一代代小城镇的建设。在英国,城市化率极高,城市与乡村也融为一体,很难区分开来。

英国的小城镇开发分为三个阶段:

1、1946~1954年,这时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大城市的过剩人口,主要特点是城镇规模较小,密度较低,功能简单、区分清晰,就是居住休闲,较多考虑社会效益而较少考虑经济效益。

2、1955~1966年,这时的主要特点是新城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区分趋向于综合功能分区格局。

3、1967~1976年,这一时期新的小城镇大部分由在老城镇基础上开发新的工业区和居住区形成,对于不适合单独扩展的小镇进行了成片合并。

英国的小城镇规划非常注重住宅问题、就业问题、建设资金来源问题。城市建设目标非常具体、实际。同时,英国公众参与度极高,并且公众的意见能够反映到规划中,最终落实。

3.2美国

美国是在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美国实行了多项举措吸引人们到郊区投资、建厂、居住,城乡之间的小城镇不断得到发展,小城镇和工业区相互交错,形成了大规模的城镇群,减小了城镇和郊区、城镇和乡村的差距。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仅解决了粮食和原料问题,也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大量资金积累。

但是,在发展初期,美国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无节制的向农村扩张,在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也形成了所谓的“过度郊区化”。后来,政府开始注重规划,并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小城镇建好后,仍然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

3.3拉美国家

拉美地区平均城镇化率已达75%,部分国家已超过80%。多数拉美国家的城镇化带有殖民经济特点,城镇发展不是以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为前提,而主要是依靠无序的人口膨胀进行扩展。来自宗主国的资本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为城镇化带来了动力,但整体经济发展则相对较慢,工业化明显落后于城镇化,加之政府调控乏力,形成了“过度城镇化”。

在管理模式上,完全套用宗主国的发展模式和调控办法,根本无视这些国家原有的民族文化和基本国情。在农村人口持续不断地流向城市的过程中,其经济却日趋衰落或停滞不前。其后果就是城镇发展质量很低、基础设施严重短缺、城镇贫民大量增加。据统计,目前拉美国家

城市贫民已占到城市人口的1/3。贫民窟居民在物质与生存层面难以与所在城市融合,在文化层面上的融合就更难,各类犯罪活动猖獗,成为法律管不到的角落。为了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拉美各国也把注意力转向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目前,巴西许多大城市都非常重视卫星城的建设,并将其作为缓解人口压力、解决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4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关键

首先,改革基层行政体制、扩权强镇。塔式级别化行政体制制约了小城镇发展,我国省、市、县、镇的塔式级别化行政体制,使优秀资源向上一级行政单元聚集。镇位于最低端,很难留下、积聚资源。例如一个镇上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不愿意留在镇上,而是搬到县里去,再发展,它还要搬到地级市甚至省会城市。优秀人才也是如此。市场经济的缺陷就是强弱分化,而塔式级别化行政体制推波助澜了强弱分化。

其次,改革农房建设体制,培育小城镇内生发展动力。打破宅基地只能在村内分配的机制,建立宅基地跨村入镇分配机制。在镇区规划农房新区,符合条件的农民可以在镇上分到宅基地。农民自愿,农民自建,宅基地可比在村里分配的小,住房保持独家独院。政府负责规划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通过这种机制,逐步集聚人口和资本,带动小城镇建设,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再次是建立以镇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建设机制。农民的生活活动只有一部分在村里,许多活动是在镇上,如购物、休闲娱乐、会友、教育、医疗等。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圈为对象,综合考虑农民生活整体需求,建立镇村统筹的规划建设机制。将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及商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中央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范围。

第四,推进房地产税征收的实施。目前中国地方财政主要依赖于工业,但工业强镇只能是少数,不可能1.7万个镇都以发展工业为主,因此目前大部分镇财政收入薄弱。推进房地产税的征收,一定程度可以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均等化,同时也使地方政府的精力从招商引资向提高人居环境转移。

最后,研究制定国家支持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应建立中央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性资金。提高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维护税、配套费、耕地占用税等征收税费所返还小城镇的比

例,或全部留给小城镇。增加重点镇用地指标。拓宽小城镇融资渠道。

5小结

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世界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我们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优秀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如: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重视规划的权威性,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重视小城镇的个性等,同时要吸取他们的教训,趋利避害、少走弯路。最重要的是深入全面改革,最终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卫华,陈家芹.国外小城镇的发展模式[J].中国农村科技,2007,(7):54-55.

[2] 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广西城镇建设,2011,(2):36-41.

[3] 人民网.中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关键[N/OL].2013-10-18,[2014-02-06].

http://news.xinhuanet.com/yzyd/fortune/20131018/c_117766230.htm

[4] 李 铁.城镇化问题是一次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EB/OL].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

中心,2010-3,[2014-02-06].

http://www.xiexiebang.com_content&module=82&sortid=0&artid=1570

第四篇:2三、当前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三、当前小城镇培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霍城镇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当前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规划引领亟待加强。小城镇建设编制工作相对滞后,在城镇化建设中地下空间、集镇绿化、给排水系统、功能设施等专项规划不配套,规划缺乏系统性,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2.文化内涵有待提升。在小城镇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贪大求快,照搬照套,万屋一貌,没有文化创意,缺乏个性和特色;如今,房子漂亮了、设施齐全了,但农民文明程度、素质没有得到同步提升,只看到一个漂亮的外表,缺乏美的内涵;更是一味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忽视对全镇历史文化和非物质遗产的挖掘、传承和保护,缺乏文化内涵,整体品位不高。

3.要素制约较为突出。我镇在要素资源配置中处于弱势地位,地理位置偏远,加上土地指标十分紧缺,远远无法满足建设发展用地需求;小城镇要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较高层次的技术人员来提高其建设标准、档次和品味,但目前我镇比较缺乏这类人才,现有的技术人员也已适应不了小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集镇、村社环保设施建设滞后,生态压力大,面临

发展速度和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

4.机制创新仍需深入。虽然当前省、市、县都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小城镇培育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上级部门在金融、土地、教育、卫生、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社会保障、农村管理等政策较倾斜于硬件建设;新型城镇化无资可融、有资难融、缺乏政策吸引力的瓶颈制约,难以形成创新合力。

5.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城镇化进程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民变成居民的过程,从我镇近几年发展来看,医疗、教育、文体、卫生等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养老、失业、医疗保障仍然薄弱;公共服务机制尚不够完善,且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无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6.建设资金严重短缺。资金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大部分要靠县级财政,县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和发展;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设有落实,建设资金争取难;由于霍城镇地处三类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等方面原因,农民增收慢,无资金投于城镇建设。

四、发展目标及政策措施

(一)到2020年总体发展目标及目标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抢抓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机遇,加快小城

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系统推进,使城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面协调发展,为群众创造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近期工作安排

1、完善生产基础设施。坚持项目引领,从项目储备入库、争取立项、高标准实施三个环节入手,积极争取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千亿斤粮食增产、中央扶贫资金整村推进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重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王林坝渠首改建、东山坝渠道改建、红岩坝渠道改建、西山坝上下西山高效节水配套、黄马坝干渠改建、王庄村田间道路等项目。建设节水渠道58公里,田间道路120公里、整治农田1.3万亩。全镇主要灌溉设施得到节水改造,农业节水设施普及率达到75%。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多方争取资金,引导资金投入到双湖村、西坡村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特色种植、观光种植、高效种植,加大科技推广示范,完善园区设施,提升园区层次,把设施农业园区建设成为科技示范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继续壮大草畜产业,新建规模养殖场6家,新增养殖量3万头只。稳步推进土地流转。2018年全镇土地流转规模达到40%,特色作物种植比例达到60%以上。扶持建设省、市级百强合作社3家,强化示范引领带动,打响合作经济品牌。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金融贷款支持,促进农民转型创业,引导农民向技术型、产业型

工人转变。年输转劳动力1万人次以上,劳务收入达到1.4亿元以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依托集镇农贸市场,建设商贸集散中心,加快发展运销、餐饮、物流配送等第三产业,新增个体工商户50户。引资建设以西坡、新庄、刘庄等村为代表的观光农业、餐饮旅游农家乐。开发旅游文化产业。恢复和保护汉代文庙、魁星楼、老爷台、烽火台、汉墓群等遗址遗存,充分发挥霍去病历史文化马场旅游观光资源,完善提高风景区内涵和知名度,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大力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3.完善城镇功能体系。加快发展公共事业,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合理配置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城乡一体化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小城镇养老体系和服务设施,新建双湖村、东关村、周庄村3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18年底前,基本建成集镇和重点村配套完善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完成集镇沿清霍路及集镇周边村社亮化美化工程,拓宽集镇道路10公里;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争取小城镇恢复九年制教育,完善教育布局,逐步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实施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全面提高集镇信息化水平。

4.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铺设东关村、西关村排水管网10公里,配套垃圾桶,垃圾车等环保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1处,废旧物品、农膜等集中回收站一处,2018

年污水处理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60%和50%以上。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改造集镇绿化带4公里,集镇主要街道绿化2公里。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公益林营造工程,加强地质环境恢复、土壤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白色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深入开展燃煤锅炉、秸秆垃圾焚烧等专项治理,提高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利用地理优势和通道经济优势,兴建西坡村生活体验园园一处、东湾湖千亩油菜观光景区一处,驼铃山悠闲度假村一座,着力打造后稍沟、大香沟自然景区旅游产业。

5.文化产业。不断丰富和创新地方文化,加大农村文化传承,注重体现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休闲、娱乐、健身服务。倡导何氏家谱,村庄史话等编纂,做好文化传承。结合乡村舞台建设,新建刘庄村、王庄村2个农民文化活动广场。依托农民文化广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汇演、体育比赛以及送文化到村社等活动。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契机,挖掘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霍去病文化,积极调整文物保护思路,加大力度修复和保护汉代文庙、魁星楼、老爷台、烽火台、汉墓群等遗址遗存,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景点。

6.体制机制创新。创新融资模式。采用PPP融资模式,盘活政府投资,深入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

经营模式,依托双湖、西坡食用菌种植基地,积极引进甘肃西北农产品商贸公司与双湖村鲜灵民丰、西坡村聚源富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合作,有效带动贫困劳动力就地输转就业,形成种植、销售、劳务为一体的产业链。积极探索“私人定制+蔬菜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思路,多渠道筹资。盘活土地使用。在土地利用上盘活城镇存量土地,激活城郊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研究制定土地转换配套政策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办法,满足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制定出台农民对承包地、林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等管理办法,形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使用权、农民房屋所有权、农业知识产权等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机制。整治空心村。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到集镇居住、连片建房,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大幅度减少村庄闲散居住点,制定政策鼓励农户宅基地复垦。加大农村政策扶持力度。要列支专项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试点,用于农村公益事业,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在金融、土地、教育、卫生、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社会保障、农村管理等政策方面给予倾斜,给予乡镇政府与责任相对应的人权事权财权。

7.城镇综合管理。建管并重:科学设置各类贸易市场,划行归市。取缔马路市场,规范集市贸易秩序,逐步建立满足本地需求的集市贸易体系。严禁临时商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店外经营,认真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镇容管理做到“六不准”。

组建专门保洁队伍,加大资金投入,配全环保设施设备,切实整治市场脏、乱、差、管理无序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和防范体系,安装电子探头等技防设施,深入开展社区普法宣传、矛盾纠纷排查、民事调解等工作,积极创建良好的居住治安环境,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打造文明城镇。

(三)县级支持政策

县委县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山丹县“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持续打响“焉支风、马场梦、长城魂、艾黎情、佛山缘”五张品牌,着力建设“文化旅游山丹”。加大焉支山、皇家马场、大佛寺、长城—硖口等景区建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景区之间贯通二级以上公路,形成以核心景区为中心、精品景区为支撑、功能片区为节点的大景区格局。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制定《山丹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山丹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奖励办法》,组建创业创新服务中心,淘宝特色中国甘肃山丹馆、村级马可波罗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等。坚持精准脱贫与产业提质增效并举,做强主导产业,做大特色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全面落实《甘肃省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实施意见》。整合资金1亿元,以13个重点贫困村为主,围绕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扶持新建暖棚羊舍320座,投放小尾寒羊726只,硬化道路40公里,改造危旧房260户,培训“两后生”1000人。安全饮水、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强化金融支撑,发放“双业”贴息贷款5000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175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采取整村整社搬迁、就近搬迁、插花安置相结合的方式,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中心镇村集中,搬迁786户、2312人,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双联”行动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实践完善“6+1”能人带动脱贫模式,力争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个百分点以上,全年脱贫973人,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第五篇:用跨越发展思路抓好垦区小城镇建设

用跨越发展思路抓好垦区小城镇建设

按照省委加快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的部署要求,农垦总局党委确立了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实施农业现代化、农垦工业化、农场城镇化“三化”互动,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发展思路。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结合垦区发展实际,笔者就如何用跨越发展思路“抓城”略陈浅见。

一、立足“五个需要”,深刻认识落实“抓城”方针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为什么要“抓城”,这是因为在总局党委提出的“抓城、强工、带农”三者关系中,“抓城”是纲,“强工、带农”是目,“抓城”上去了,才能纲举目张。

第一,“抓城”是垦区实施跨越工程的需要。针对分局与农场城镇化发展受二元结构影响,发展要素不能合理流动,资源无法实现共享的实际,总局党委提出要用跨越发展引领“抓城”实践创新,在全省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战略任务。这是在对过去工作的提炼和升华、对过去发展思路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完整的战略思想体系,是现阶段垦区实施跨越工程的重大任务。就是到2012年把垦区城镇化率从目前的57%提高到67%,完成16万多居住在场部以下的职工进城。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打破常规思路,树立跨越理念,采取更加积极手段,着眼打破城乡壁垒,整合各种资源,才能实现重点突破,加速城镇化进程。

第二,“抓城”是落实国家“一扩两保”政策的需要。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的大背景下,“抓城”完全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全部在国家政策范围支持之内,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从国家层面看,在三年给予垦区危房改造资金24亿元的同时,在廉租房建设、廉租房租赁补贴、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城镇供水项目等方面也把垦区列入专项资金支持范畴,预计将带动相关投资超过100亿元。从省里层面看,省政府将棚户区改造的“以奖代补”政策扩大到农垦,把垦区列入省、市两级示范(试点)镇,加快推进农场城镇化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从总局层面看,对整体搬迁和住宅建设实行综合补贴政策,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也都是超历史的。

第三,“抓城”是推进垦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城镇不仅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还可以带动垦区的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针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的实际,总局党委提出要通过“抓城”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可以较好解决职工群众的就业和生活,促进职工群众增收;着力加大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可使较多的资金投向农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使居民在共享公共服务上更加平等;着力用好场县合作共建平台,可以示范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形成推动全省城乡一体化的合力。

第四,“抓城”是优化垦区产业结构的需要。在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总局党委提出“抓城”,就是要加强城镇基础建设,加快城镇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对人口、产业、资金的吸纳功能,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部分职工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成为城镇居民,进而加速农场城镇化进程。同时,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新的产业、新的财源、新的投资需求逐渐形成,城镇经济将会逐渐壮大并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这样就可以大大改变垦区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的现状,从而使垦区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垦区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

第五,“抓城”是发挥垦区示范带动作用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实力象征和外在表现,在未来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将会越来越重大。按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要求,垦区要在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场县合作共建的平台,不仅要发挥好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更要在发挥垦区小城镇示范带动作用上有更大的作为。这样,一方面能够完善垦区城镇载体功能,加速周边地区人口、资金、产业等要素集聚,进一步扩大垦区城镇规模。另一方面,发挥好城镇布局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进一步巩固垦区地位,扩大垦区影响,有利于垦区在国家战略和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把握“三个关键”,努力在用跨越发展思路“抓城”实践上实现新突破

“抓城”要抓什么,就是要以撤队建区为突破口,牢牢把握科学规划、一体化发展和推进城镇化三个关键,在“抓城”实践上寻求重点突破,加速垦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要坚持科学规划。主要是突出四个要件:一是布局要合理。统筹考虑经济布局、就业岗位、人口居住、资源环境特别是水资源,通过规划引导等措施,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要优化整合现有的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九三等农垦城市布局,明确各城镇的主体功能定位,加强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中心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二是规模要适度。住房建设要遵循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增速平稳的原则。三是标准要提升。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突出特色的要求,扎实推进城镇住房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增强建筑物的安全性;按照传承北大荒文化、彰显农垦特色的要求,搞好建筑风貌设计和控制。四是功能要齐全。对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设施要配套,水、电、路、文、教、卫、体、绿化、防灾、垃圾处理等设施要功能齐全。

二要坚持一体化发展。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农垦小城镇和管理区的一体化的发展,主要是撤队并区,将垦区原有的2 400个生产队撤并为500个管理区,借助危房改造政策,加大建设力度,进一步健全服务功能,体现新区新貌,努力缩小与城镇的差别,实现与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另一个层面是推进农垦小城镇和周边农村的一体化发展,在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三要全面推进城镇化。主要做到“四聚”:一是聚人。要按照 “四个五”的城镇发展规划要求,加快人口向中心城市、重点城镇、一般城镇和管理区的集聚。要特别在户籍管理上打破常规,对于外来常住人口只要是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的,都可以考虑解决户籍问题。二是聚所。就是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大兴土木,多建楼房,抓好安居工程,改善百姓居住条件,未来几年垦区每年新建住房面积都在200万平方米以上。三是聚业。就是要抓好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农垦中心城市、重点城镇、一般城镇至少分别有一个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加工大中小企业集群。积极鼓励外来人员到垦区经商办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不断扩大城镇的企业集群。控制管理区人口规模,积极引导撤并居民点的职工到场部居住,不断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四是聚能,就是抓好城镇功能建设。要完善“三馆两场一园”,下大力气抓好住、路、水、能、气、污、树等城镇建设。中心城市和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三供(供水、供热、供气)两治(污水治理、垃圾无害化治理)一清洁(清洁能源)”工作。管理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三供一清洁”工作,逐步完善管理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基层群众共享垦区改革发展成果。

三、搞好“四个结合”,坚定不移地用跨越发展思路推进“抓城”实践创新

“抓城”该怎么抓,在具体的实践中,就是要切实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把撤队并区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我们要坚持“以撤促建、撤建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力争今年整体搬迁居民点400个,其中哈拉海、格球山等中小型农场两年内将居民点全部搬迁到场部,打造万人城。各分局、农场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资金支持的机遇,加大危旧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力度,确保住宅建设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力争330万平方米,顺利实现9万户居民搬进新居。同时,还要把撤队并区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瞄准既定目标,层层分解指标,落实具体措施,使垦区住宅建设和整体搬迁居民点在数量上、质量上都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二是把落实补贴政策和社会融资结合起来。今后三年,国家、省和总局对城镇建设,特别是住宅建设支持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各分局、农场在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的同时,要抓紧落实配套资金,进一步加大投融资工作力度,切实破解建设资金瓶颈。要研究制定降低社会资金准入门槛政策,积极吸纳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公共设施建设领域。要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广泛吸收职工个人、周边农民和社会闲散资金,灵活制定政策,进一步加快住宅建设。要通过强化职工群众投资房产收益的意识,进一步调动职工群众主动参与住宅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把加快建设和有效监管结合起来。垦区城镇化建设项目多、投资大、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从每一个项目抓起,抓好每个项目。凡是列入今年建设计划的项目都要抓紧筹措资金,尽早开工建设。各分局、农场和建设系统由有关负责人牵头,抽调精兵强将,逐项抓好建设项目的落实。同时,要抓紧组织编制落实明后两年的建设项目,各级建设部门要主动同有关部门同心合力抓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是抓好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工作,各级都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和安全生产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城镇建设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四是把明确责任和加强领导结合起来。各级各部门要把城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城镇化建设领导机构,层层签订责任状,并把城镇化建设情况作为考核各级班子目标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形成总局、分局、农场分级负责,各部门整体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城镇化建设机制,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今后一个时期的城镇化建设任务。□

(编辑/梁永安)

下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合集5篇]

    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一、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小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沿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轨迹进行的。在旧中国,由于农村的......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以柏塘镇为例 班级: 学号: 姓名: 内容摘要: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

    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

    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唐山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小城镇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些建议,以供......

    关于木里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精选多篇)

    关于木里镇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镇党委、镇政府和全县建设工作者们的努力下,我镇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

    小城镇建设情况、问题及发展规划建议

    河南省许昌市小城镇建设情况、问题及发展规划建议一、许昌市村镇规划建设的基本情况 许昌市现辖有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三县、禹州市、长葛市二市,魏都区一区。全市共有78......

    论小城镇建设特色问题

    论小城镇建设特色问题加速城镇化,是党中央为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制定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遍布于广大农村数量众多的小城镇,有地域、经济、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

    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精选5篇)

    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论发展小城镇建设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赵香红(湖南省新宁县金石镇连村六组,湖南新宁422700)发展小城镇建设 ,不仅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

    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建设

    【内容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中,应把小城镇的城市化建设作为我们当今工作中的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加强中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以便更好发挥城乡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