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视作文情感是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之良策
重视作文情感是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之良策
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衔接问题,就是指针对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脱节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很好进行衔接,最终导致了学生写作学习困难、教师教学艰涩,致使整个作文的教学陷入困境,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台阶需要教者给一个空间,搭一个“桥梁”让学生通过这个必经的适应期。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解决语文教师的困扰,夯实学生的作文基础,抓好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自己中小学从教多年的教学实践,再谈初中与小学作文教学上的差异衔接,希望从中寻找出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最佳衔接点。最终实现中小学作文教学协调的、连续的发展,使学生写作能力得到逐步、稳定、可持续的提高。
一、中小学作文教学,教师学会把握学生作文情感的差异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作文情感的培养是首要任务。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观察生活和自然的视线较“低”,心理发展尚“稚”,平时的作文内容还“浅”。作文时,情感难免受限。而教师为了拔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少不了的推荐作文书,范文。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模仿情况下,对作文当做一项任务完成,此时学生的作文思维受锢。到了中学阶段,教师又会认为都已经是“中学生”了,写好作文是理所当然的事,作文时少了鼓励引导;还有的教师出于好意看到了学生的受锢思维,又开始了“谆谆教导”:致使中小学作文教学内容混淆不清,结果也是适得其反。
二、中小学作文教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作文情感的培养
从小学到中学的作文作品,通常犯的毛病是“千篇一律”,学生自己也总是“老调重弹”。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是中学生作文教学各个环节中的首要问题。培养兴趣的关键在于辅导激活记忆,诱发联想、想象,开拓思路,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现代中学生虽然思想活跃,缺欠的是调理反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教室,走出课本,诱导学生观察校园,了解邻里,参观企业,认识社会,感知社会生活,开拓视野。这就是作文不可缺少的建材。如果小学阶段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读本阅读,《爱的教育》《智慧背囊》等,到了中学这颗幼小的种子势必生根发芽。语文老师忌讳在语文课堂上以文论文,适当的阅读拓展,推荐读本,参加社会活动,以及当前的时事也要在课堂中合适的再现,通过讨论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辅导激发中学生的作文灵感。学生一般不会自然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这需要启发诱导,才会产生作文的欲望,命题后导之以情,创设诱人的情境,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这样才会使学生有兴趣进行作文。譬如有关爱国主义,奉献等方面的话题作文,平时就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搜集几个典型材料。材料的积累过程中教师只能作指导,要让学生自己去找,否则全班写作的论据有可能出现雷同现象。在积累这类材料时要让学生注意三点:一要典型,二要准确,三要记牢。最后把相关搜集积累的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对中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表扬,因此学生既可以凸显自己的阅读,也可以在他人的阅读中存同求异。使他们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这对提高作文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正如一位教育者所言:“教师的高明在于隐身在学生背后,悄悄地为学生设下一个个路标,使学生即沿着教师设下的轨道前进,又感到主动探索、主动表现的乐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天地,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影响也都大相径庭,他们的兴趣爱好更是千差万别,这些反应到思想言行上就是个性。可是事实却截然相反,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作文无话可写 ,或有话写得不好 ,主要问题是学生不善思维 ,不善思就写不好、写不出 ,而面对写不出、写不好就只好拼凑、编造 ,这样的作文当然不会有个性。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学生作文具有个性化的较为有效的措施。教师在引导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可过多提示,尤其不能给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定性,因为那样不利于学生个性在作文中充分体现。诚然,一些中学生的个性体现有些幼稚,有些天真,甚至有些荒谬可笑,但那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的反映,具有真情实感。教师对此首先应该尊重,在尊重的前提下,与学生自由、平等、民主的交流。再此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切不可以权威的姿态对其进行粗暴的压制。这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也是每位中学教师不可推诿的责任。
三、中小学作文教学,应把作文情感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
学生作文写不好,与阅读背景的厚薄、作文技巧的熟疏有关,更与生活素材的积累有关。常言道“近水知鱼情,靠山知鸟音”。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积累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没有生活的积累,别说学生,就是大作家也是下笔无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口头交流,取人之长。口头交流指在作文教学中,在观察基础上,练习说话。这是一个从“获取景象”到“组织语言”的重要过程,是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口头表述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路,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抓住契机,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交流。在动态的口语交流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在不断的归纳、分辨、评价中发展思维,提高思维组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指导《体育运动》的作文时,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观察到的或是亲身经历过的体育运动娓娓道来,真是头头是道,而且个人的爱好不同,观察点不同,自然说的各具特色,让人不得不佩服。教者自然看到了学生的兴趣盎然,丰富的作文素材,张扬的个性思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作文课上坚持口头练习,自然会相得益彰。
2、扩大阅读,生活中随意作文。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鉴于从小学升到初中后,学生的阅读需求。可以建议订阅报纸杂志,如《意林》、《读者》、《中学生阅读》、《作文与考试》、《格言》等,每周找出一节课专门阅读,每月找出一节课专门谈阅读体会,随之逐步升级,搞个读书交流会,美文欣赏课之类的活动,让学生由交流别人的文章逐步过渡到展现自己的思想。老师的阅读指向提升学生的阅读情趣。必须要读书,既要读经典,也要读时尚,要在阅读方面给学生一个前卫的引领。由老师推荐的书目,学生一定是乐于阅读的,尤其是在讲课当中适时插入的阅读体验更为学生打开了一条阅读通道。形式多样的活动,也是提升写作热情的途径。推荐学生加入文学社和广播站,很多学生开始积极写作投稿,期冀着自己的文章能在校广播站播出,在校刊中刊登。由此可见,初中生和小学生一样,有着极强的荣誉心,所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诸如演讲比赛,作文竞赛,主题班会等等活动,均可以增强他们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写作热情。
语文教学的惯性思维让学生和老师都认为一学期8篇作文,大致两个星期一篇作文。这是远远不够的。单元作文定时定量,学生被要求而写,就又陷入到被动的误区里,兴趣爱好又会变成一纸空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感知、审美能力已经形成,所以到了初中学生的写作欲已经膨胀,教者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平时的不定练笔,特殊的活动指定是必不可少的。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可见,好的习作题材来自生活的孕育和对生活的热爱。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习作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学生在社会、学校、社区、家庭中的经历感受百人百样,喜悦、痛苦、感动„„如果学生在写作中找到情感的突破口,那何愁作文不精彩呢?
3、实行双向交流,互利互惠。教学大纲中讲到“评改要采用多种形式,讲求实效”。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是学生泛泛地写作文,教师不厌其烦地批改,所有文章评论都有教师自己独立完成,费力不讨好。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事倍功半。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作文批改应以学生互评和自改为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教师批改为学生自己改。而学生互评和自改则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学生升到中学后,思维有了飞跃的发展,判断力有了提高,并能准确的表达心中的喜好。所以到了初中后,作文评改要改变以往教师“一锤定音”的做法。而是先让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作文,也可以把学生的习作投影出来,师生共同评议。通过上这样的评改课,就能使学生发言积极,兴趣浓厚,使枯燥无味的作文评改课堂变得热烈而有情趣。然后按照提出的评改要求进行自改。如:在《谈理想》的作文评改课上,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展示在投影片上,全班互相评改。“球星的理想”有同学提出要增加NBA的材料,使自己确定理想的的理由更有说服力;“航天的理想”有同学提出增加自己的收藏介绍,这样可以表现自己对航天事业的热衷„„学生从作文中找出优点、缺点进行品评,推出最佳习作,指出个别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热情的品评、订正,使一节普通的作文评改课,变得热烈而富有情趣了。在互评的基础上,自改工作水平就水到渠成。由于每个学生在互评时已接受了大量的写作信息,他们完全可以综合多方面的经验教训,对自己的作文进行相对完善的修改,以期得到最佳的效果。这样一来,学生的“听、说、写、改”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从“怕作文课”变成“盼作文课”。
最后教师可做的就是对作文进行鉴赏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合作,适当提出建议即可。因为教师批语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此后作文的兴趣的建立,恰当的,特别是贯注情感的鼓励性评语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从小学到初中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寻找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既要注重中小学的作文方法,思维个性的衔接,又要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变化。让每一堂作文课始终在愉悦的情景中进行,每一位同学都乐于参与,主动思维,把愉快教学完完全全贯彻到作文课堂中去。从实际出发,让作文教学和学生、学校、社会和家庭结合,使学生感到有事可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全面提高,写作能力得到稳步持续的提高。
第二篇:作文之思想与情感
中考作文之思想与情感
【要点概述】
“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与感情,不来自字典辞源找来的字汇词汇。我们的思想好,感情厚,我们就一定能教普通的话变成很有力量的话。”(老舍)
“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等问题。”(叶圣陶)
老舍先生和叶圣陶先生的话很好地阐明了思想与情感对于写好作文的重要作用。对中考作文而言,考生作文在“思想与感情”方面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思想健康,情感真挚”,本专题我们要求学生明白这两方面要求的基本内涵和评分标准。本专题主要内容如下:
思想健康基本要求情感真挚思想与情感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
评分标准思想基本健康,感情真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考点解读】
一、评分标准对“思想”方面的要求 “思想不健康”:作文中有不健康、不积极的思想内容,甚至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堕落的感情倾向,不能起到教育人、鼓舞人、启迪人的作用。
“思想基本健康”:作文中偶有不健康的倾向,或者是在文章中一味地把调子越拔越高,反而影响了文章思想观点的表达。
“思想健康”: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是健康、向上的,即体现“真、善、美”要求;它是发自内心的,不是矫揉造作;它符合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扬善惩恶,表达对社会和人民的良好愿望,对自己和别人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它使人的心灵受到美的陶冶,给人以美的感受。它全面、实事求是、发展地看问题、分析问题,没有以偏概全。
二、评分标准对“情感”方面的要求 “感情虚假”:作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明显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依托,通篇大话,套话,空话。
“感情真实”:作文中能够表现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大话,套话,空话,假话,怪话。体现在文章当中,就是要做到“事真”、“理真”、“情真”:“事真”,是指在记叙性的文字中,所写的人、事要细致可信;“理真”,是指在议论性的文字中,所阐述的思想观点要积极向上,符合逻辑,有理有据;“情真”,是指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具体感人。
“感情真挚”: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没有生硬地附加装饰,更没有虚情假意。它符合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求诚”二字,合乎实际,合乎事理,合乎自然;它感情充沛,格调较高不低沉;它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或直抒胸臆要与文章的主旨保持高度的一致,不是外加上去的,不是无限拔高,也不是无病呻吟。
【金题解剖】
1、(2004年重庆市中考)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照要求作文。
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间最宝贵的,最值得珍惜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生命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生命中那些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高尚与牟下,纯真与芜杂,都是一本内容不同的书,或是一幅风格迥异的画。生命值得审视与感悟,生命值得欣赏与敬畏。
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别人的事;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所写内容必须与话题相关。
(2)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生命
当属于春日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当一江春水悠悠流过,当一个绿色精灵在枝头悄悄绽放,当秋月高挂在夜色的苍穹,当这一切充斥着整个世界,你感受到生命的灿烂与绝美了吗?
字典里的解释: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不!生命绝非如此!
清晨,荷叶上闪动的晶莹,它所折射出的绚丽,是生命。海边,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它所余存的欢乐,是生命。
山谷,百鸟啁啾的一树绿荫,它静动和谐,互为的美,是生命。暮空,繁星间飞驰着火焰的风暴,是生命。枝头,每枚绿叶中充斥的活力,是生命。春日,微风拂过面颊的那一刻温柔,是生命。
生命是一碗清水。没有人为你设计,它的调料,任你去放。它可是热情奔放的辣,可是沁人心脾的甜,可是丰腴充实的咸,亦可是枯燥无味的淡。不要喝完这一碗之后,恨吃了一碗白开水。
生命是一杯咖啡,它的苦,它的甜,它的纯,它的郁,要你去品。因为生命的财富是感觉。不要失去知觉后,伤心当初没品它的苦甜纯郁。
生命是一颗流星。流星那划过天际,它的意义在于瞬间即逝,流星的美丽也只源于刹那间,他锕的短暂,注定它的每一秒都异常珍贵。不要在它堕落天幕后,去抱怨那不是一颗恒星。
生命是一个世界,一个窗外的世界,窗上的玻璃给你展示另一个世界的同时,也把你与这个世界隔离了饿,打开窗吧,只有这样才能不受阻挠地享受每个角落里蕴藏的欢乐,不要再傻傻地站在窗前,去妒忌外面世界的美丽。
珍惜生命吧,它理应成为你捧在心头的或许你曾忽略了的朝霞的艳丽,那么现在就请珍惜夕阳余辉的灿烂。或许你已把春天弄丢了,那么,就张开青春的双翼,义无返顾地去拥抱生命吧!
[解析]这是一篇中考满分作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阐释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全文像一首散文诗,用美妙的比喻将“什么是生命”形象而生动地展示给读者,用强烈的抒情打动着读者的心扉。全言语文辞优美,感染力强。
2、(2004年杭州市中考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春天到了,家园前的草坪露出了红红绿绿的生机。一位新搬来的中年人回家不忍心践踏那片草坪,便绕了点路。没想到刚上楼时,邻居老太太微笑着迎上来,一番话让中年人颇感意外:“我整天都在想,很有点担心,新来的邻居是个怎么样的人?”顿了一下,老太太又说,“当你刚才绕过那片草坪时,我算了解了你,知道我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生活常常是这样,刻意为之往往不能缩短彼此的距离,而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却会在人与人之间架起美丽的桥梁。
请以“心灵的距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受。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心灵的距离
回到家中,看着空荡荡的屋子,不觉感到一丝寒意.父亲又坐在沙发上吮吸着烟,两眼没有一丝光亮,直勾勾地盯着天花板,不时地吐出一个个烟圈在空中盘旋.
他走过去,叫了父亲一声.父亲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声:“吃饭吧,我吃过了.”他拖着书包走进了房间.自从母亲走了以后,原本一个热闹的家庭变得如此冷清.他不由地抖了一阵,现在的父亲如行尸走肉一般只剩下一副空壳.母亲的走对父亲的打击太大,使父亲一天比一天消沉,一天比一天失落.但父亲也只是一味地沉思,因为他从没见过父亲流过泪.
望着书包底部打着鲜红的“38分”的试卷,他不禁悲从中来.自从母亲走后,父亲不再催他吃饭,不再检察他的作业,不再阻止他看电视.偶尔他叫父亲时,父亲也只是轻轻地回答一下,除此就别无他话了,不会再用洪亮的声音与他谈笑风生.于是他越来越不想回家,宁愿呆在学校里,也不愿回到空荡荡的家中.虽然父亲还是为他准备好饭菜,但看着父亲冷落的眼神,使他坚信:父亲已不再爱他.
又到了生日,他无心回家,刚好有个同学约他去参加生日party,他就去了.晚上他玩得很高兴,到了九点后,人已陆续散去,但他还是不想回家,因为他怕黑,也怕回家的那条路.那条路阴森可怕.到了十一点,实在是坐不下去了,便向同学道了别.
离那条路越来越近了,恐惧和紧张也越来越重.是害怕父亲的责备吗?他暗笑自己的傻,此时的父亲恐怕连想也不会想到他.走着走着,觉得背后一直有人跟着,他飞快地跑了起来.看见远处有灯光,便奋力向那跑去,至少歹徒不会轻易在亮处下手吧.灯光越来越暗,灯光下映衬着一个人的身影,那个身影好熟悉.是父亲!看着站在寒风中的父亲,他一阵激动,向父亲飞奔过去.
父亲没有责备他,只是把他拉进了屋,只一句:“我以为你9点就回来了.”父亲为他拎过书包,叫他在桌前坐下.桌上赫然摆放着一个蛋糕.原来父亲并没有忘记他的生日.鼻子一酸,早已顾不了男子汉的面子,两行热泪潸然而下.父亲温柔地将他的头埋进自己的胸前.
泪眼中他依稀看清楚了:原来两颗心是如此的近,而且从来就没有远离过.只不过是他没看清罢了。
[解析]本文情感真挚,生动感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中考佳作。文章先交待自己与父亲之间产生“隔阂”的原因,为下文做了充分的铺垫,然后用感人的细节描写,只是父亲轻轻的一句问候和关爱使“他”明白了“原来两颗心是如此的近,而且从来就没有远离过.只不过是他没看清罢了。”
3、(2004年泉州市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以“责任”为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责任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书写工整,字数600左右
漫谈社会责任
徐洪刚这个名字现在已是家喻户晓,这主要是他本人事迹非常动人,在危险的时刻承担起了他做为一个军人的责任。
但同时,我认为也跟目前社会风气不好有关。现在,很多人在社会上麻木不仁,在他应当挺身而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时,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是退却了。
我们还记得,当徐洪刚忍受不了流氓在车上施暴,挺身而出,奋起反抗,而被手持利器的凶徒戳了好几刀,连肠子也流了出来,但仍然没有倒下,兜住往外流的肠子,舍命去穷追逃犯的时候,在场乘客均无动于衷,要不是碰上某县财税局长的专车,将他及时送往医院抢救,这条命怕早已丢了。我就禁不住想:这些人的社会责任心都到哪里去了呢?
这种公民意识极为低下,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现象在现在并非罕见。有篇报导说,一个男孩穿过十字路口,一辆出租车残忍地碾过他的右脚面,随着一声惨叫,男孩晕倒在地,鲜血直流。周围群众看到这一幕后,都紧皱眉头,没有一个给上前承担起这一责任的。当一名警察拦过路车,请司机帮忙送孩子去医院抢救的时候,他们都以“有事”、“没空”为托辞,加以拒绝。好不容易有一辆车子同意送了,但一到医院,那位司机缠着警察索要租用费和损失费。这种种令人痛心的事实像镜子一样照见了当前中国人的心态:“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家事国事天下事,不关我事”,“老好人一路平安”。我想,这种荒诞、无耻的社会风气,这些麻木不仁、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的社会风气也正是造成目前罪恶势力猖狂,犯罪率提高的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认为,在这些黑暗现象还充斥我们社会的时候,社会、学校、家庭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加紧对我们的一些错误教育方式的改正力度,让那些“不要多管闲事”、“老好人万岁”的不良风气早日消失,让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吧。
[解析]这是一篇中考四类文。文章的一些观点(比如要加强对我们的公民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正确的,选材也是真实的,能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文章对材料的分析不是客观的:作者不顾客观材料如何,仅凭主观臆测,对某些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随意甚至胡乱地作判断、下结论。而且,作者“冷眼看世界”把当前社会上的确存在的某些阴暗面进行了扩大,有些语言也过于偏激,这不仅不利于观点的阐述,反而影响了文章思想的健康和情感的真实。
【技法解析】
一、分析病因,对症下药
自己要把思想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做到“高屋建瓴”,使作文“思想健康,情感真实”。常见错误思想有:
1、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全面准确、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2、不注意从正确的角度认识事物;不注意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造成“跑调”。
3、“以摆代论”。如果摆问题不是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就变成了发牢骚,最后导致整个作文的思想倾向偏斜。
5、单纯地追求文艺化倾向。尤其是选择的题材远离中学生生活实际,出现成人化倾向。
二、找准开启感情闸门的开关,设定感情倾诉的对象。写作时,要寻找一个“点”,开启感情闸门,让情感的潮水一泻千里。它可以是一个细节,比如上学时母亲为你整理衣角的细节;可以是一个眼神,比如回答问题时老师鼓励的眼神;可以是„„
当然,有了写作的激情,还要找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以便于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比如题材是家庭方面的,可以对父母倾诉;题材是社会焦点的,可以对同龄人倾诉等。
三、选取新颖角度,聚焦时政要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选取新的切入角度,可以带来新的视野,开掘出新的内涵。比如,俗语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妨人之心不可无。”但王蒙就一反传统观点,写了《不设妨》一文,表现了光明磊落和不怕暴露自己弱点的思想,见识更高一筹。
“文章合为时而著”。一旦把举世关注的国内和国际热门话题介入作文,会令人倍感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的清香,而且使文章主题清新而不陈旧,深刻而不肤浅,高雅而不庸俗。
四、让情感插上语言的翅膀
1、恰当选择有色彩的词语
一是要注意选择为了强调突出某种情感可以连续选用多个褒义或贬义词,以起到规定情感基调,强化其他词语感情色彩的作用。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中,褒贬的反用,也同样能强化语言的感情色彩,增加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要巧妙运用词语本身表现的色彩。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色彩鲜明,给人一种欢快的情调。
2、合理变化句子的组织方式
同一意思,不同的句子组织方式会对语言的感情色彩产生影响。可以使用整句,使形成整齐,也可使用短句,错落有致;可以使用正常语序,也可以使用变式句等。
3、适当运用成语、名言和各种修辞手法
大量文史知识、名言佳句,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中考作文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当运用,能有效地增加文章的表现力。而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也能使文章富有表现力,比如用比喻、拟人让文章显得生动形象;用排比加强语势,让情感凭借语言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读写平台】
人就这么一辈子
刘墉
我常以“人就这么一辈子”这句话告诫自己并劝说朋友。这七个字,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它能使我在软弱时变得勇敢,骄傲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欢愉,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称它为“当头棒喝”、“七字箴言”。——我常想世间的劳苦愁烦、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的,不能消受的,不也就过这短短的几十年就烟消云散了吗?若是如此,又有什么解不开的呢?
人就这么一辈子,想到了这句话,如果我是英雄,便要创造更伟大的功业;如果我是学者,便要获取更高的学问;如果我爱什么人,便要大胆地告诉她。因为今日过去便不再来了;这一辈子过去,便什么都消逝了。一本书未读,一句话未讲,便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可珍贵的一辈子,我必须好好地把握住它啊!
人就这么一辈子,你可以积极地把握它;也可以淡然地面对它。想不开想想它,以求释然吧!精神颓废时想想它,以求感恩吧!因为不管怎样,你总是很幸运地拥有这一辈子,不能白来这一遭啊。
第三篇: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写写帮整理)
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对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因素。笔者认为,情感因素是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所谓调节功能指情感作为动力,有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的作用;其信号功能即通过表情实现的交际功能,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
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要正确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就必须靠真挚的情感去体验。
首先,情感和认识过程紧密联系,认识是情感的基础,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但情感又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例如,对一种事物的喜爱,能促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去认识它,了解它;相反,如果我们讨厌一种事物,就可能性不去理睬它,甚至就在眼皮底下也视而不见。
其次,饱含情感地认识事物,使事物也染上感情色彩。而带上感情色彩的事物,往往更容易为我们认识和接受。例如:在险滩处处、重峦叠嶂的三峡间行船本是件辛苦的事、惊险的事,可是在《早发白帝城》一诗中,由于李白当时是途中遇赦,满怀喜悦,所以使选种也充满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欢乐气氛。又如,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古井》一文,作者由于喜爱古井,而觉得乡亲们取水经过家门前时,“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似的。”这样,作者将原本抽象、呆板的事物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最后,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所以说,语文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情意性。一篇好好的文章总是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文章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般。而许许多多的文章都是在作者激情如注的情况下诞生的。例如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为唐朝著名爱国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当时由于“安史之乱”,国家四分五裂,民不潦生。作为因战而流离失所的诗人,渴望祖国统一,返回故里的心情是非同一般的,当听到“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祖国得于统一的消息,而极流泪,欢喜欲狂,于是挥笔写下了这流传千古、饱含激情的好诗,可见,情感对文章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缺乏情感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小学獐情感容易受到具体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关教学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辅导学生写一篇介绍暑假生活的作文。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自己暑假生活里经历过的一些事,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然后让学生想想自己暑假生活里经历过的事情,这时学生往往就有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心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把自己的小故事讲出来。当然,事情一旦叙述清楚,再动笔把它写下不来,就不再困难。
2.引导实践,培养学生情感。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观察实践,认识生活,才能为作文解决源头问题。例如写一个劳动场面的作文,首先必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劳动锻炼。只有经常参加劳动,才能对劳动的艰辛有所认识,对劳动成果的甘甜有所体验,对劳动快乐有所感受,文章的内容才比较真实、充分,而且有真情实感。如果平常没有参加劳动,只能三言两语写自我服务劳动,或者从有限的几次卫生大扫除中去搜索枯肠,就写不出饱含激情的好作文。作文同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直生活作文的道路,克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病,把各种实践活动引进作文中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旅游、搞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参加各种活动和体育活动等,从而丰富学生习作的内容,培养学生作文的情感。总之,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写。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稳定学生情感。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一个外在要让学生喜欢写作文,首先要让学生热爱教作文的老师。为此,教师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解除苦恼,和他们一起阅读课外书,一起讨论读后感,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敢于大胆地把一些真实的事情、心理真实的感受写到作文中去。从而做到作文内容的真实具体,有真情实感,也使学生更加喜欢写作文。
4.肯定成绩,深化学生的情感。
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小学儿童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内。在作文过程中,肯定学生成绩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热情鼓励原则、区别对待原则和个性培养原则。注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予于热情鼓励和适当表扬。为使学生有更多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经常创设一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如:片断练习、即兴作文、口头作文、活页作文等。一旦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就给予肯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作文中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就一定会更深层地喜欢一写作文。
由此可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喜欢作文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做到了这一点,你也将体会到作文教学成功的喜悦。
第四篇:中小学作文教学浅谈
中小学作文教学浅谈
甘肃省古浪县古丰初级中学李树祥邮编:733100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作文水平里。因为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能力的有效方法,正如先哲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使学生“洞明”与“练达”就必须有的放矢,加强指导。
一、指导观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本源去作文就毫无意义。那么,只有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用品味的心态更深刻的感悟生活,感激生命,对前途充满憧憬,积极地讴歌生命。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就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认知社会、理解人生,心存高远,会逐渐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待万物,发奋图强,完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放得开,收得拢,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学生走进自然,欣赏祖国河山的壮美;走进田野,体会劳动的神圣与美好;走进城市,感受祖国建设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走进军营,学习军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绝不能将学生拘囿在课堂里坐井观天,屋中建屋,纸上谈兵,作无病呻吟的苍白文章。应该向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希望的那样“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
二、指导积累,让学生从阅读中吸收营养
生活给了学生感性的知识,怎样才能上升到理性高度?读书!这-1-
不仅能积累知识,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到写作方法,比教师为了让学生应考将文章分解成支离破碎的试题给学生训练的收获大的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问题是考啥就教啥的定势把语文课逼成了学生讨厌的课。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审时度势,从大语文观的长远出发,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在阅读中积累必须的语文知识,同时让文化的美质陶冶学生,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相得益彰,导引后学。
三、指导写作,让学生在习作中培养兴趣
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但也是各种能力形成的过程,需要大量精力的付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语文教师,自己必须有写作的爱好,而且必须努力有所成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杂志,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形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一旦认同教师的成就,就会产生一个“磁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功效。作文有了动力,评价习作的量就会增大,教师必须勤勉,当面指导为好,切忌流于形式,冲淡学生习作的热情。
四、指导批改,让学生在批改中享受成功。
应该明白,批改作文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放宽标准,适当降低要求,尽量挖掘习作的亮点,作正面的鼓励。哪怕写的最差的文章,也有其特点,即使一个恰当的用词,一个漂亮的句子,引用的一句诗词或名句,适时的提示给学生,让学生
感到他们的进步。牢记詹姆斯的话“人性中最深刻的本性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五、鼓励创新,让学生在创新中发展智力
任何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人的智力,促进人的进化。习作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其中个性化特点是最起码的要求。如今琳琅满目的教辅读物,应有尽有的网络资源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那就是抄袭和套用现成文章的恶习开始蔓延,学生习作也鲜有个性,难以反映自己的心路里程了。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累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式的做法,能培养什么能力?教师就必须身体力行,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引导下鼓励学生抒写生命的体验和追求,从现实生活出发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培养个性,在创新中获得智能的开发。
六、适时总结,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能力
每次作文的讲评小结是提升作文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优点和不足,成功和失败,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方法的运用和材料的布局,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形成,思维的发展和思想的陶冶诸方面都该有所涉猎。但每一次只能根据学生习作情况突出一、二个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使讲评流于形式。讲评前教师要对学生习作了然于胸,有目的地从不同层次不同高度讲评,无论是处在哪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必须悉心调动学生参与讲评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把习作的兴趣延伸开来,讲练结合,乐在其中,巩固和提升作文能力。2012年发表于《教育学文摘》
第五篇:中小学作文教学浅谈
中小学作文教学浅谈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作文水平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浅谈,希望能帮到大家!
中小学作文教学浅谈
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能力的有效方法,正如先哲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使学生“洞明”与“练达”就必须有的放矢,加强指导。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本源去作文就毫无意义。那么,只有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用品味的心态更深刻的感悟生活,感激生命,对前途充满憧憬,积极地讴歌生命。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就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认知社会、理解人生,心存高远,会逐渐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善待万物,发奋图强,完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放得开,收得拢,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学生走进自然,欣赏祖国河山的壮美;走进田野,体会劳动的神圣与美好;走进城市,感受祖国建设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走进军营,学习军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绝不能将学生拘囿在课堂里坐井观天,屋中建屋,纸上谈兵,作无病呻吟的苍白文章。应该向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希望的那样“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
生活给了学生感性的知识,怎样才能上升到理性高度?读书!这不仅能积累知识,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体悟到写作方法,比教师为了让学生应考将文章分解成支离破碎的试题给学生训练的收获大的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问题是考啥就教啥的定势把语文课逼成了学生讨厌的课。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审时度势,从大语文观的长远出发,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在阅读中积累必须的语文知识,同时让文化的美质陶冶学生,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相得益彰,导引后学。
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但也是各种能力形成的过程,需要大量精力的付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语文教师,自己必须有写作的爱好,而且必须努力有所成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杂志,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形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一旦认同教师的成就,就会产生一个“磁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功效。作文有了动力,评价习作的量就会增大,教师必须勤勉,当面指导为好,切忌流于形式,冲淡学生习作的热情。
应该明白,批改作文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放宽标准,适当降低要求,尽量挖掘习作的亮点,作正面的鼓励。哪怕写的最差的文章,也有其特点,即使一个恰当的用词,一个漂亮的句子,引用的一句诗词或名句,适时的提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到他们的进步。牢记詹姆斯的话“人性中最深刻的本性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任何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人的智力,促进人的进化。习作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其中个性化特点是最起码的要求。如今琳琅满目的教辅读物,应有尽有的网络资源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那就是抄袭和套用现成文章的恶习开始蔓延,学生习作也鲜有个性,难以反映自己的心路里程了。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累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式的做法,能培养什么能力?教师就必须身体力行,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引导下鼓励学生抒写生命的体验和追求,从现实生活出发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培养个性,在创新中获得智能的开发。
每次作文的讲评小结是提升作文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优点和不足,成功和失败,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方法的运用和材料的布局,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形成,思维的发展和思想的陶冶诸方面都该有所涉猎。但每一次只能根据学生习作情况突出一、二个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使讲评流于形式。讲评前教师要对学生习作了然于胸,有目的地从不同层次不同高度讲评,无论是处在哪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必须悉心调动学生参与讲评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把习作的兴趣延伸开来,讲练结合,乐在其中,巩固和提升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