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要重视命题意图
作文教学要重视命题意图
材料一: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这样的评论:“花之绝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非名花。”根据这段话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材料二:俗话说:“牡丹花大空入目,枣花虽小结成实。”就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写则
议论文,题目自拟。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各自作文,命题立意却是截然不同的。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命题者提到了两种事物,对等地指出了它们的优点和缺点:牡丹花好看但不结果实,荔枝好吃却不开花。这就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命题者没有厚此薄彼,即没有表示褒贬之意。我们就此材料写作文的时候,也就不该只凭自己的好恶去妄加褒贬。所以我们可以命题《各有千秋》,《伯仲之间》等于之类似的题目,从牡丹花的赏心悦目,愉悦人的性情,从而使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情趣,并能解除人的疲劳等方面去肯定它的观赏价值;从荔枝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能调剂人们的生活,增强体质,美容保健,去肯定它的食用医保价值。至于它们的缺点也应涉及到,同时说明对任何事物都不应求全责备的道理。这样,此文的立意角度是“褒”而不是“贬”。如果把着眼点对准它们各自的缺点,或者凭自己的意愿对一方的缺点大谈而特谈,也就与材料相悖而出现谬误了。以上所述的意思,也只是就事论事,文章一定显得单薄,所以,还应进行类比论证。由牡丹的观赏价值联系到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由荔枝的实用价值联想到物质生活的不可忽视。把两者的作用辩证地统一在一起,文章的内容就充实而深刻了。
材料二就大不一样了,从命题者的意图上就能看出褒贬之意了,即褒扬枣花而贬抑牡丹,这是要我们从实用价值上做文章。我们命题立意是要遵循这一原则,可命题《“结实”精神赞》,《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等题目,从“牡丹花大空入目”联想到有些人只注重外表,腹内空空,华而不实,结果害人害己于事无补;有些地方楼堂馆所堂而皇之,光鲜亮丽,百姓们却有看不起病的,孩子们有上不起学的,市民有住不起房的,结果是百姓怨声载道。从“枣花虽小结成实”联想到有的人朴实无华甚至貌不出众,却有为社会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积极用知识武装自己,终于为人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有的地方官员办公的地方还是七十年代修建的平房,但他们人民个个有医保,学校无危房,教学设施属一流,人民都赞扬他们的实干精神。这样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否定一方,肯定一方,把人们应有的道德风貌予以充分肯定,鼓励人们去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弘扬正能量。
对这样的题目是否可有异议呢?比如采取批判那句俗语的态度,命题为《不该厚此薄彼》,主张既肯定枣花也赞美牡丹。我以为绝不能那样做,应为这不是平时练笔可以多角度理解,而是按命题者的意图去命题立意的,所以应该遵循命题者的意图去细心揣摩,结构成篇,而不该节外生枝,标新立异。
此外,一则材料可能涉及许多对象,但若批准了其中的陈述主体就把握住了材料的重点。
材料三:山坡上有一巨树的残干。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多年了。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曾被闪电击中14次,经过了无数次的山崩和风雨的摧残。然而,它顽强地生长为一棵大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甲虫,开始由树皮往里吃。它们微小的却不停的攻击,渐渐摧毁了大树的内在力量。它终于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捍碎的甲虫面前。
分析:这则材料寓意深刻,但同时干扰因素也很多,学生容易在审题立意中出现偏差。通过分析可知,材料是把树放在两种情况中对比:一是成材前,虽然遭受了闪电、山崩和风雨的巨大摧残,但仍顽强成材;一是成材后遭到微小的甲虫攻击,却毁灭了。陈述的主体显然是树而不是虫。因此,立意应为“成绩面前不骄傲”“要防微杜渐”“要消除不良因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可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把着眼点放在小甲虫上,放在大树的成长上,如“要锲而不舍”“团结就是力量”“逆境出人才”等。这些立意显然未从总体上把握住材料的陈述主体。
要辨析材料中关键语句所包含的某种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等偏正型关系。因为,这类关系的句子,其表意重心往往在正句上。
材料四:晋朝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讲述了一位渔人游历“世外桃园”的故事,幻想出一种安乐闲适的生活,后人用以比喻没有矛盾的安乐之地。然而,愿望再好,也只是空想。
分析:有些学生看到这则材料会不假思索地确立“要有理想”这类的立意。其实,整则材料从句间关系看为转折关系,当依正句“然而,愿望再好,也只是空想”立意。因此,最佳的立意应是要直面现实,正视矛盾,在矛盾中拼搏发展。
第二篇:命题设计意图
命题设计意图:
1、体现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核心,基本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发展为目标。
2、体现数学思想的运用,基本方法的运用。
3、关注差异,体现分层。能力发展的考查要有一定的梯度,能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数,有一定的区分度。
4、关注生活,体现应用。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解决好实际问题是最终目标。
教学设计步骤: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式)、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位置,本节的内容,通过本课的操作、观察---揭示—关系,探索—与---关系,特出----重点。对后面相关内容的作用,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了解所有学生,1、包括学习基础(知识基础、活动经验基础)、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学习兴趣和动机、对数学的接受能力。充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交流。通过反思,进一步强化数学思想的认识。
设计理念:
1、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的内在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本节教学过程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把反馈矫正,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探究性思考题,巩固性、形成性、达标性练习及时检查学习效果。教师及时的肯定,表扬激励,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校激情,感受在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劳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3、在整个知识过程中重视四基的教学要求,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主动尝试。
4、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使学生形成技能,发展技能。总之,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始终特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放在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了解学情,捕捉信息,为学生服务,使教与学融为一体。
结果目标行为动词:
了解(知道、初步认识);理解(认识、会);掌握(能);运用(证明)
过程目标行为动词:经历(感受、尝试);体验(体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利用---求---,能说出---关系,能解决------问题,经历-----培养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会------练习,通过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感知------不同作用。
3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学重点:
1、经历-----过程。
2、理解----关系。
教学难点:经历-----过程,总结-----规律。
第三篇:历史教学要重视德育教育
历史教学要重视德育教育
陈宜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素质教育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也逐步被提上日程。历史教学改革更是面临严峻考验。历史教学改革也确实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围绕教育理念,围绕课程教材,围绕考试评价,围绕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围绕研究性学习„„改革的根本是抓住了——以人为本,为学生掌握知识铺就一条捷径。然而,这种改革内容中似乎总缺少点什么?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耳闻目睹了一幕幕让人不得不陷入沉思的场景:面对长者、弱者而肆无忌惮的行为、恶人行凶而百人围观时的麻木神情、一个个巨贪中饱私囊侵吞国家亿万资财的大手笔、影视明星制造的“日本军旗事件”和体育明星面对众多外国记者而大谈不知“沪沟桥事变”为何物时的坦然,真是古有“商女不知亡国恨”,今有“明星不知亡国恨”的悲哀。
此时,才陡然醒悟,是国人的道德意识滑坡,才使那些有损社会风气和民族尊严、利益的情况出现。于是社会疾呼、国人疾呼: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这样的呐喊早已响彻耳端,然而,呐喊毕竟代替不了现实,有时它越响亮,越说明它本身的低效、苍白!
为提高国人的道德素养,国家提出了“以德治国”作为“以法治国”的重要补充的决策。《江泽民总书记致国家教委领导的一封信》中指出:“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这无疑是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这项任务也艰巨地落在教育工作者的肩上,特别是历史教师的肩上。要求历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也不能忽视德育的存在。
其实,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博大精深的中华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礼义廉耻、明礼诚信教给学生做人的准则;古代优秀科技成果特别是四大发明的创造,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积极进取的爱国热情;金戈铁马、折戟沉沙的古战场上驰骋纵横的英雄精忠报国的气慨,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耻辱,让他们明白国家的强盛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从而让学生树立科技创新、建设国家的信念;历史上为一己之利而出卖民族大义的龌龊之辈,最终将遭到历史的唾弃,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利益、正人正己„„
这些史实都可成为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进行道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下面几种方法:
一、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
切入点就是把书本知识传授引向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即达到传授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如在讲授“百家争鸣”各派思想主张时,就可以儒家的“仁”“礼”、墨家的“兼爱”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做人原则,为人处世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声情并茂的语言。
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富于情感的教学,讲课时声情并茂,往往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感,达到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目的。如在讲述中国“四大发明”时,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讲“南京大屠杀”时,语言悲愤、低沉,但要深沉有力,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国力衰弱的沉思,从而让学生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目标。
三、观看影视、图片展或参观革命基地。
此法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使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寻求适当的方法,灵活机动,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德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并重,创新必须以德为本,千万不顾此失彼,否则就不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就不能局限于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范围,而要以德育为出发点,培养他们的人文理想、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从而造就每一个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也应坚持不懈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用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去武装学生的头脑,如此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的坚强卫士,才能赋予历史教学以无限的生命力。
第四篇:教师要重视教学反思
教师要重视教学反思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说到怎样教,对学生还得有所认识,不认识他们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怎能培养他们的知识技能?”。如何认识学生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除了学习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外,更要重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活动为出发点,对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的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分析和总结。通过反思,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优化的教学状态。通过教学与反思的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在反思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受到大的限制,甚至有所滑坡。”
一、反思的重要性:
(一)、课后反思能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能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细心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的、循序渐进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构建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正因为课后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就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
(二)、课后反思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
首先,教师把教学过程中预先设想到的新颖的情境引入法、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或者对偶发事情处理的巧妙方法等,在课后认真记录下来。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探究性学习不够到位等,教师应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刻的剖析,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作充分的准备。另外,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恭于倾听看课教师和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或者认真观看录像全程记录。教师要时时处处注意收集、处理这些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动笔反思,优化教学。
(三)、课后反思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这与不够重视课后反思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敲,具体地对于某一道数学题的解法、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
二、反思的形式:
1、学习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经常性的开展校内外同学科和不同学科的听课交流,研究学习他人教学长处,有条件的可观看著名教师、特级教师、较大范围内评优课获奖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感受体会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整合,从中领略他们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论上的差距,解析教材处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写教后记
教后记也称教后感,一般按照以下几种情况:
(1)课后感:即在每一堂课结束后,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或比较满意的地方一一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和总结。记录问题紧紧围绕学生课堂中反馈的信息,可以是学生疑惑的、不明白、易错知识、实验中出差错的或者是现象不明显地方、教具使用不当、教学目标未完成、教学环节不紧凑、创设情景有问题等等。课后感对教师的教学业务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研究,提供了比较好的原始资料和素材。
(2)章后感:即对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要从知识结构、知识联系、教学方法、解题规律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反思,从而加深教师看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3)阶段感:即通过期中考试情况质量分析,不仅能发现学生一个阶段以来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现在许多学校的试卷分析表中体现了成绩分析和试题得分率及典型错误分析,我觉得这还不够,教师还要分析试题的覆盖面、难易度、试卷结构、科学性、与相关学科和日常生活联系性等。从而更好的审视自己教学情况。
三、反思的内容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无论担任哪门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课堂教学目标是单位教学时间内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这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因此,在每一堂课的教学备课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意图,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和认知规律,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现在许多的课堂教学中缺少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和研究,许多教师通过传统的死记硬背,抄写,占用较多时间进行大量的重
复性、机械性的练习及讲评,达到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情感与技能的教学目标重视不够,学生的实验做的不够。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和贯通性
教师应该反思教材编排体系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性。多思考本章和本节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前移或这后移不行吗?在具体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应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用旧知识作为铺垫,来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2)要反思教学的进度与梯度
每一课时的教学进度的安排,都必须以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为前提,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教师在上课时急如骤雨,学生难以接受,欲速则不达,如上课速度太慢,迂缓拖沓,会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前松后紧,虎头蛇尾,造成一堆“夹生饭”。这都体现了教学进度有问题。人的认识都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体现一定的梯度,使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有表及里揭开脑海中问题的面纱,达到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内容太深、课堂费时多,课后占用时间也增多,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更加累,结果事倍功半。课堂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必须建立在使学生能够接受限度的基础上,否则,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情况。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可以理解为教法与学法两个方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由于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学历知识、教育观念、业务水平、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不同,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与实践以及合作交流情况,教师应该起着激励、组织、点拨、启发、引导的作用。例如;在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的教学中,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难于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也可以用大小不同围棋子制作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等模型,帮助学生建构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概念。
4、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现在许多学校制订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着重强调从教师的角度把课堂教学活动分成具体的一些指标进行评价。当教师在校内外的公开课结束后,听课教师要与开课教师之间要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课堂中成功的地方和不足的问题,在探讨中时常有经过思维的碰撞,擦出的火花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启发。作为开课或听课教师都要反思交流、探讨中所涉及到的掌握教材、情景创设、问题设置、教法选择、课堂容量、师生互动等内容。除此之外,我觉得课堂教学评价更应该重视学生反馈的信息的反思,一堂课的教学质量究竟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收集学生的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教师在授完课后,可以利用学生自修的时间,到班级里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真诚的交流,从中提取带有普遍性的或者是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研究。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周记将一周以来本门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以下来记:对某些化学概念的不理解,化学计算题不知道怎样计算,教师讲解中哪些地方听不懂,或者是不明白,作业是如何来完成的等等。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的反思,能够使教师更好的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对学生学业的反思学生的学业通常包括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实验能力、单元测验几部分,教师对平常的课后作业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生答题是否抓住要点,可反映出学生课堂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可反映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情况;通过错题统计和错误原因分析,可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解答问题是否有条理、是否层次分明,可反映出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等等。
总之,反思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提升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实施中,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更值得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去反思、去研究。
第五篇: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要重视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朗读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