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比较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学前比较教育:
学前比较教育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各国学前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揭示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学前教育发展的发展趋势,以改进本国学前教育的一门教育学科。
二、比较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被誉为“比较教育之父”的朱利安提出的。法国教育家朱利安在1817年 出版了名为《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的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比较教育这一概念。
三、学前比较教育的基本特征: 1.可比性; 2.环球性; 3.跨时间性;
4.跨学科性(内容)
四、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
1.注重介绍和阐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 2.突出介绍和分析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 3.分析研究当代外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4.关注和研究当代世界学前教育理论变化,预测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五、学前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
1、区域研究
区域研究是指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研究。按研究内涵的大小,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局部研究。(1)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的综合的研究。从横向看,它包括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前教育制度、学前教育目的、学前教育活动、学前教育方法等;从纵向看,它以学前教育现状为主,追溯历史根源并展望发展前景。(2)局部研究
局部研究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学前教育的某个方面进行的研究。它可以是对某一项重大的学前教育改革或变化的研究,也可以是对学前教育活动设计的研究等或关于外国学前教育的法规、体制等局部的研究。
2、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是对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的比较研究。按比较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专题比较和总体比较。(1)专题比较
专题比较是把各个国家的同一类学前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它既可以把各国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列起来进行研究,也可以选择本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学前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评价等和外国相应的问题并列起来进行研究。(2)总体比较
总体比较是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等全面的比较研究。在横向上,它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学前教育的比较研究判明决定和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纵向上,它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学前教育历史和现状的比较研究,探索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第二章中国的学前教育
一、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二、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
1.托儿所:主要收托3岁和3岁以下的婴儿,托儿所班额较少,一般10~20名儿童,配备2~3名老师。2.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我国学前教育的基础阶段,但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按办园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办园、集体办园、个体办园。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为: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混合班30人,学前班不超过40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实
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3.学前班:一般只招收5~6、7岁儿童,是入小学前一年的教育,班级人数一般不超过40人。在农村是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补充形式。学前班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附设在小学内。学前班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创设良好环境,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为培养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学前班的教育应以游戏为主,适当采用上课的形式,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每周不超过12课时,不得搬用小学教材,不要求写字、算数学题,不得布置作业,不考试。4.亲子班:招收0—3岁的婴儿。
三、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1.教师根据学期计划和周计划以及各领域教学任务与要求制订一日活动计划,并写出每个活动的具体方案。
2.一般各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教研活动,统一的教学程序和步骤。3.教师重视教具的直观作用,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4.课堂上教师注意与幼儿的互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对幼儿进行启发和练习;注重幼儿的兴趣,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
5.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泼,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教育形式。
四、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要:①解放小孩子的头脑;②解放小孩子的双手;③解放小孩子的眼睛;④解放小孩子的嘴;⑤解放小孩子的空间;⑥解放小孩子的时间。
五、陈鹤琴论怎么做好幼儿园教师(理解)
陈鹤琴提出一个幼儿教师,要有这样一些本领:能讲动听的故事;能编儿歌谜语,如果自己会编,就可以根据儿童生活中所喜爱的实物作为内容,能是教学更丰富;能画图,幼儿园中讲故事、布置教室都离不开画画;能做手工,如纸工、木工、泥工等;能唱歌,爱唱歌是儿童的天性,幼儿教师一定要会唱歌,才能满足儿童的欲望,陶冶他们的性情;能奏一种乐器;能种花种菜,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要启发儿童热爱自然的天性,幼稚园教师哟定要带领儿童种花种菜;能玩简单的把戏,即最简单的科学游戏,提高儿童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爱科学的品德;能布置教室,可以配合教学,布置教学环境,也要利用自然物,使环境更有生气;能做点心和烧菜,与厨工不同,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领导大点的儿童做点心和菜,增加儿童的兴趣和实践知识。第三章日本的学前教育
一、1961年日本参议院文教委员会通过了振兴幼儿教育的决议,制定并实施了三次幼儿园振兴计划:1964年日本文部省首次实施《幼儿教育振兴计划》,旨在使5岁幼儿都能入园。1972年再次实施《幼儿教育振兴计划》,旨在促使4、5岁的幼儿都能入园。1990年,日本又实施第三个《幼儿教育振兴计划》,以使3岁、4岁、5岁的幼儿都能接受学前教育。
二、日本于1876年建立了第一所幼儿园——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三、日本幼儿园教师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有普通资格证书和临时资格证书两种。
四、1998年6月4日,通过了修改的《教育职员许可法》,调整了课程基本结构,新设了选修学科,使课程结构灵活化;转变了教师的标准观:不求教师素质、能力的完备,而求每个教师都具有特长和个性。
五、井深大的幼儿教育思想:
1.井深大1969年创办了“幼儿教育研究会”。2.论早期教育的方法: 1(1)“一流家庭”造就“一流人物”;(2).教育与金钱无关;(3)与其他孩子多交流;
(4)为幼儿提供“可以看得见的场所”;(5)画线练习可以锻炼集中注意力;
(6)关注孩子感兴趣的事并将兴趣持续下去;
(7).玩具不宜多;(8)让孩子进行锻炼;(9)带孩子到户外去;(10)不要“骂惯”孩子;(11)溺爱的危害;(12)父亲的重要性 第四章韩国的学前教育
一、1916年兴建的中央幼儿园算是韩国幼儿教育的真正起始。
二、韩国的学前教育教学:
韩国的学前教育教学的特点(理解)1.“开放式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一是开放的时间。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主要以幼儿自由选择活动为主。二是开放的空间。幼儿园的空间都围绕孩子的需要进行规划和设计,幼儿的活动室均划为若干个明显的活动区域,在活动区域投放与之相适应的玩教具材料,让幼儿根据兴趣、需要,自由选择活动,自主学习。三是开放的心灵。教师十分尊重幼儿的活动选择,在活动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民主、互相尊重和信任的。
2.“仁性教育”是韩国最有特色的学前课程:重点指导内容为:(1)培养日常生活必需的基本生活习惯和态度;(2)培育自我思考和调节行动的能力;(3)培育能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及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态度;(4)关心地区社会,认识环境的重要性,自觉保护生存的环境。
3.民族的自尊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在韩国学前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韩国幼儿园孩子入园、离园时手里都拿着一面韩国国旗,“爱韩国,做世界一流韩国人”的民族自尊教育在幼儿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值得称赞的是,他们把民族自尊教育十分自然的糅合到民族传统礼仪、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4.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启蒙教育,各领域教学强调通过日常生活来进行:幼儿园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往往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如有的幼儿园专门开辟了礼仪室,里面都是韩式家具,教师和幼儿一起穿上民族服装学习茶道;开辟家政活动室,然幼儿学做小主人、小厨师,做饭让客人品尝;教师还有目的的利用社区资源,如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观美术馆,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5.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比重很大 第五章以色列的学前教育
一、以色列1949年制定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幼儿园最后一年为免费的义务教育。
二、以色列学前教育投资的特点
1.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教育部的投资不仅用于幼儿园最后一年的免费义务教育,而且也用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
2.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办学积极性:为普及学前教育以色列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财政补贴,用于发展各地区的非义务教育。同时中央政府还为新建移民区、地方财政困难的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和维护提供大量经费。
3.全社会都支持学前教育:以色列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国家,全社会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支持学前教育,博物馆、社区中心等机构积极为幼儿园开展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提供条件和资料;家庭也配合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色列还十分重视居民区内儿童游乐场所的建立。
4.政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以色列政府鼓励社会组织、宗教团体、和个人举办学前教育机构。
第六章美国的学前教育
一、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幼儿园是由德国移民舒尔茨夫人于1856年创立的(美国第一所德语幼儿园)。
二、1860年,美国妇女伊丽莎白.皮博迪在波士顿创办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英语会话幼儿园。
三、1868年波斯顿出现美国第一所幼儿师范学校。
四、1873年始,美国幼儿园教育开始纳入公立学校系统。
五、美国幼教改革的另一个新动向是开展早期读写教育。
六、High/Scope课程方案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 建立的幼儿认知发展课程。
七、美国的学前教育教学:
1.丰富多彩的日常活动:在学前教育机构的日常活动中,儿童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生活活动,又有游戏活动;既有动脑活动,又有动手、动口活动;既有集体活动,又有小组、个人活动;既有自由活动,又有教师规定的活动;既有室内活动,又有室外活动。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五彩缤纷的区域活动:儿童在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区域活动,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开设的活动区很多:(1)戏剧游戏区,开展“医院”或表演“家庭”等方面的游戏,男孩和女孩玩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2)科学区,提供动植物标本、组合或计数材料等,给幼儿提供探索发明的机会。此外还有小肌肉或操作区、大肌肉区、图书区、艺术区、积木区、电脑区、沙水区。
3.走进社会的实践活动:教师注意从儿童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1)动手活动:教师经常把儿童带到当地的儿童博物馆去,让儿童自己触摸、尝试、探索、发现和游戏,使学习成为一种探险活动而变得其味无穷,儿童的思维更活跃,想想个更丰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更深刻。
(2)参观活动:教师定期带儿童到当地的各种博物馆如科学博物馆、航天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纪念堂等地参观,使儿童摄入量多质优的表象,丰富了对国家发展和世界文化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审美能力。(3)其他活动:教师还时常带儿童到农场去郊游,到马戏团看表演、到水族宫观赏、到公园、街道、广场去散步,以开阔儿童的眼界,增强体力、陶冶情感。第七章意大利的学前教育
一、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师
(1.蒙台梭利将这一名词改称为“指导员”(或导师):指导员的作用比一般人理解的要深入、重要得多,因为她要指导幼儿的生活和心灵,她要为儿童准备学习的环境,成为幼儿的观察者和引路人,而不仅是教会儿童一些知识。
(2.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精神状态比掌握技能技巧更重要。因为:教师的准备工作不能只靠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而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机警、稳重、耐心、爱心和谦逊等,其中
最重要的是时刻考虑到儿童,要真正的爱孩子。)1.尊重幼儿,深入的了解幼儿的需要 2.用科学家的态度研究儿童: 3.相信儿童,热爱儿童:
4.耐心等待,不要急于干涉儿童:
二、1907年蒙台梭利建立第一所“儿童之家”。
三、蒙台梭利教育的十大特点:1.以儿童为中心;2.不教的教育(自我教育);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5.完全人格的培养;6.尊重孩子的成长不同;7.混龄教育;8.丰富的教材和教具;9.摒除单一的奖惩制度;10.爆发式的教学成果。
四、蒙台梭利教育原则:
1.环境适应原则:家长能够从孩子的成长需要出发,为孩子创造一个真实的、能够提供丰富学习刺激的环境,那么,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智能和品质的成长必将是很好的。
2.独立成长的原则:家长要改变“我教你学、我帮你做”的观念,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生命中发展所需要的各项活动的锻炼,变成孩子“我要学、我自己做”。
3.生命自然发展原则:教育者必须学习每一时期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尊重孩子成长的步调,采用符合孩子行为特点的方法,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快乐成长的需要,不要揠苗助长。
4.捕捉儿童成长的敏感期原则:蒙台梭利发现在0—6岁里,孩子的动作、语言、专注力、秩序感、数概念等各方面的学习、发展都有一个迅速发展的敏感期,家长若能捕捉到敏感期进行教谕,会事半功倍。5.课程教具具体化原则:孩子的认知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操作获得的,她发明创造了340多种教具。
6.混龄教育原则:将真实的社会带入孩子的生活,在以大帮小、以小学大的环境里孩子的成长将会更快更全面。
第八章英国的学前教育
一、1870年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法》第一次提出了“五岁始义务教育”概念。1918年政府又颁布了《费
希尔法》正式承认保育学校属于国民学校制度的一部分。
二、1944年邱吉尔政府通过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法令,即《巴特勒法案》。该法案规定初等教育由3种学校实施:①为2~5岁的儿童设保育学校;②为5~7岁儿童设幼儿学校;③有的地方如果设立5~11岁的初等学校,则可在校内附设保育班,招收3—5岁的儿童。
三、1972年12月,教育科学大臣萨切尔发表一份白皮书《教育:扩展的架构》指出:“政府已决定实施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教育的一项新政策,这将是自1870年开始实施从5岁起进行义务教育以后,第一次有系统的迈出更早地开始教育的步子。”白皮书制定了实施计划,打算十年内实现幼儿教育全部免费,并扩大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为此,提出以下要求:第一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第二确保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队伍;第三政府为实现上述计划提供必要的经费援助;第四政府将优先考虑为那些因居住环境等其他不利因素而又保育需求的3—5岁儿童提供全日制的设施;第五当地政府应努力和社区民间团体合作;第六将保育学校的师生比降到1:13;第七加强保育学校和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沟通;第八保育学校将具有及早教育、及早辨别儿童问题和需求的功能。
四、2002年英国政府制定了《2006教育计划》规定2002~2006年英国幼儿教育的目标是:1.让所有3~4岁的儿童都能接受幼儿园的早期教育;2.制定《全国幼儿保健策略》,确保每一位父母都能获得保健机构的帮助,使幼儿保健与早期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补充;3.建立社区幼儿园,延长幼儿园学习时间,确保更多的家长,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家长有时间工作,为儿童提供范围更广的服务;4.制定《可靠开端》方案,为生活在弱势地区的未来的父母和不满4岁小孩的家庭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
五、英国的学前教育体制:英国的学前教育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保育学校和幼儿班:保育学校是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由教育部门举办,收2—5岁的儿童。幼儿班附设
在小学里,收3—4岁的儿童,进行1—2年的学前教育。保育学校和幼儿班的开设、经费、教师聘用,均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负责,没有正式的课程,以游戏为主。
2.托儿所 :英国的托儿所分为日间托儿所和寄宿托儿所。托儿所在社会福利机关登记立案。主要招收2—
5岁儿童,依据家庭经济情况交纳费用,一般只收30个儿童,幼儿与保育人员的比例为1:13.3.日托中心 :由卫生部门领导,属于社会服务性质。主要招收由社会救济部门送来的、或因母亲外出工作
无人照管的5岁以下的幼儿。由保姆负责保育工作,以照顾为主要目的。
4.学前教育中心:学前教育中心为父母和儿童提供良好的设备,有些还成立妈妈娃娃班、游戏小组等。它
们提供看护和养育的服务。
5.游戏班:是正规学前教育的过渡性辅助机构,它的主要目的是向儿童提供丰富的、有促进作用的游戏活
动,使幼儿的到健康发展。游戏班多为半日制,每周活动2—3次,每次活动2—3小时,重视自由游戏,鼓励户外活动,每班不超过40人。
6.家庭保育:这种家庭必须符合健康、安全标准,经地方社会服务部注册。由主妇担任教育自己孩子和别
人孩子的任务,最多只允许照看3个5岁以下的儿童。
7.联合托儿中心:为了父母工作方便设立的,招收0----5岁的儿童,全年开放,早8点-----下午6点。
六、英国学前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1.地方教育当局、2.社区中心3.各种募捐活动4.家长捐款等。
第九章德国的学前教育
一、德国学前教育体制的特点:
1.学前教育机构多元化: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两种:幼儿园和托儿所。幼儿园主要招收3----5岁幼儿,托儿所主要招收3岁以前的幼儿。幼儿园有三种类型:普通幼儿园、特殊儿童幼儿园、学校附设幼儿园,此外,还有父母自办幼儿园、深林幼儿园。
2.混龄编班:将不同年龄组的儿童编在同一个班级中游戏、生活和学习。德国混龄班的年龄跨度非常大,一般以3---6岁混龄为主,一个班级2名教师。3.融合教育理念 4.课程的高度自治
二、德国学前教育的设施(理解)
1.幼儿园环境真实自然,一般没有现代化的设施,有的是宽大的户外场地,大片的草坪和绿树,没有塑胶地面,除了朴素的砖地外,还有草地、沙地、石子地等供儿童奔跑、玩耍。2.各个班有不同特色的小阁楼,为不愿参加主题活动的孩子。
3.幼儿园的室内环境创设强调满足班内不同童儿童的需要,既要有在同一空间满足年龄不一样的儿童的不同需要,还要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的需要,还要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场所,如不愿午睡的儿童可以选择在活动区域游戏。
4.幼儿园给孩子提供的活动材料、工具都是真实的被我们视为危险的。德国教师认为只有让儿童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儿童才更能学会自我保护、更能学会适应环境。
5.幼儿园有不同的教育活动场地。每个班有两个房间,一个是教室,一个是活动室,而且幼儿园的环境共享度很高。
第十一章法国的学前教育
一、1771年,法国奥贝兰创立一所幼儿教育机构,即“编织学校”。这是法国最早在历史上有记录的幼儿教育机构。一般的幼儿教育史都把“编织学校”看作是近代幼儿教育设施历史开端的象征。
二.1881年法国通过《费里法案》将幼儿学校纳入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作为“第一级教育机构”,该法领的颁布,基本上确立了法国幼儿教育制度。
三、根据1975年的《哈比教育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学前教育实际上发挥着四重作用,即:教育、补偿、诊断治疗以及与小学衔接的作用。
四、法国的学前教育机构:
1.幼儿园:每周开放4.5天,每天开放6小时;按年龄分班,2---4岁为小班,4—5岁为中班,5—6岁为大班;幼儿定期接受医生对其身体与心理的检查;班级规模因地区而不同,城市每班25---30人,乡镇每班10—15人。
2.幼儿班:附设在小学,主要招收3—5岁幼儿,主要办好幼小衔接问题。
3.托儿所:主要招收2—5岁幼儿,实行保教结合。
4.保育室:面向有紧急事情的家长开放。
5.流动车:对偏远地区的幼儿,利用流动车,实行送教上门。
五、法国学前教育与小学衔接
1.理解幼儿的学习阶段:幼儿的学习分为3个时期:①前学习期,2—4岁的幼儿园小、中班幼儿;②基础学习期,幼儿园大班5岁幼儿和小学1.、2年级6---8岁幼儿;③巩固学习期,小学3、4、5年级8---11岁幼儿。三个阶段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对教师进行相同的培训: 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受小学教育方面的培训,同样,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也受学前教育方面的培训。
3.倡导男教师加盟学前教育: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小学男教师比例高于幼儿园,鼓励男性进入幼儿园任教,以便为幼儿提供性别构成比例相似的教育者,减少过度的坡度。
4.监督管理统一起来:把幼儿园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管理。
六、法国学前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1.1986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在《母育学校:作用与任务》的报告中指出:母育学校的总目标在于使幼儿的各种可能性得到发展,以形成其个性品质并为他们提供最佳机会,使其能在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因此:母育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使幼儿受学校教育;母育学校的第二个目标是使幼儿教育社会化;第三个目标是教会幼儿学习与练习。因此,学前教育目标应包括:
(1)
第二篇:学前教育学笔记
1、学前教育学的对象:专门研究从出生到六岁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2、学前教育学包括学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3、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⑴孕育阶段(第一阶段)——15世纪以前学前教育学的思想散见在各种著作中 柏拉图——《理想国》 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
亚里士多德——《政治论》胎教第一个作出年龄分期的尝试
昆体良——人的教育应该从摇篮开始
⑵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6世纪后在一些教育论著中,包括有对学前教育的论述,随着教育学的建立,学前教育理论也逐渐丰富起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洛克——英国——《教育漫话》
卢梭——法国——《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和葛马德》 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德国——《人的教育》 这些著作的学前教育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提出热爱儿童,尊重儿童,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个性的观点,主张学前教育应该有特殊的内容和方法;反对把儿童看成是天生有罪的人或是小大人,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个性的旧教育。
②提出教育必须“适应自然”,认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如果用适当的教育加以培养,就能使儿童一切内在能力和谐地发展起来。
③系统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完整体系。
夸美纽斯——《母育学校》——提出家庭是一所母育学校,母亲便是主要的老师,对一至六岁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并详细论述了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④重视儿童主动参加活动,发展感官,获得直接经验,并提出直观的教学方法。
⑶初创阶段(第三阶段)——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前半期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学中分化出来,开始成为一门的独立学科,并逐渐发展起来。
①学前教育学是从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开始创立的。
福禄贝尔
原先从事学校教育,后致力于学前教育,并建立了第一个学前教育机构,设计了一套游戏和作业材料,并研究了已有的学前教育理论,系统阐明了幼儿园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著有《幼儿园教育学》等,并在幼儿园进行实践。热心学前教育,培训了第一批幼儿园教师,他对教育学所做贡献,不仅推动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其教育思想为:(Ⅰ)教育应适应儿童的发展。(Ⅱ)教育是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Ⅲ)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福禄贝尔的某些教育思想,如强调儿童的自我发展,实现自然禀赋,忽视教育的作用,是不够正确的,但他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很大贡献。
②英国空想主义——罗伯特欧文
人的性格的形成是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从小培养儿童“是最容易的形成性格的方法”,他还重视培养儿童友爱等良好习惯,主张让儿童尽可能多在户外活动,在教育中不应责罚儿童,也不要过多的约束儿童。
③美国进步主义运动——霍尔和杜威
霍尔——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儿童的学习能力天生不可改变的,幼儿园应提供儿童自然发展的条件。
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生活应与儿童生活打成一片。从做中学。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时学习。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并使经验继续不断改造。重视儿童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社会技能的发展。主张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要围绕儿童组织起来,教育活动是以儿童的兴趣和能力为依据的。
④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
原是意大利医生,从事智力落后儿童的工作后,开始学习和研究教育,建立了学前教育机构——儿童之家,并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以及系统的观察法和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教育实验,提出了自己的学前教育理论,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她著有《蒙台梭利教育法》等。
其教育思想为:(Ⅰ)以她的儿童观为基础。
(Ⅱ)儿童自身具有发展的能力,儿童的生长是内在生命潜力的发展。
(Ⅲ)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将具有促使儿童聚精会神的最有利的外部条件”。
(Ⅳ)提出儿童经历一系列的发展,每个阶段都提供了易于接受某种学习类型的倾向。(Ⅴ)强调儿童的自我教育方法,儿童通过与教学材料学习玩具的相互作用来学习,鼓励儿童自我指导和个人创造。
(Ⅵ)认为不同的个体具体不同的发展节律,应让每个儿童按照自己的步伐自由发展。(Ⅶ)重视感官教育,设计了一套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让儿童自己摆弄,自己练习,自我校正,由此积极主动地发展感知觉与动作。
⑤比利时教育家——德可罗利
原先也是医生,从事特殊儿童教育,以后研究学前教育
其教育思想为:(Ⅰ)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提出了“让儿童在生活中预备生活。”
(Ⅱ)教育方法以儿童生活的三过程——观察、联想和表达为基础,要求儿童手脑并用。(Ⅲ)主张儿童应在集体中活动,教师应采用设计教学法,为儿童计划和设计长时期和短时期的活动。
⑥康有为《大同书》——第一次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
⑦陈鹤琴(Ⅰ)1923年创办了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Ⅱ)主张幼稚园要注意儿童的健康,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
(Ⅲ)主张幼稚园应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并与家庭合作教育儿童。
(Ⅳ)主张幼稚园的课程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采用游戏方法,主张多在户外活动等。
(Ⅴ)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
⑧陶行知(Ⅰ)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平民化”。
(Ⅱ)主张在工农中普及学前教育。
(Ⅲ)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
⑷发展的新阶段(第四阶段)——20世纪中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相邻学科的发展,提高了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化和科学化的水平,学前教育学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①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前教育进入新阶段。②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提高了学前教育的科学水平。
4、我国解放后对学前教育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①学前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②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必须和我国社会主义现实相联系,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
③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是儿童主动的发展。④从出生开始就对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重视儿童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和教育。
目前国外有种种不同的学前教育思想
⑴苏联学前教育理论:
根据人的心理是在人掌握社会文化经验中产生和发展,认为有明确目的的教育和教学在学前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张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
⑵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种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有外部刺激决定的,通过控制外部刺激和强化的作用,就可以形成或改变儿童的行为,在教育中主张有明确的目的和实施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内容直接交给儿童,并给以强化,儿童的活动是在教师领导下进行。⑶西方开放教育理论
认为儿童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决定学什么,如何学,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儿童学习着如何进行学习,发展他们的智力,情感,以及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方法上大都采用发现法。认知心理学的教育理论。主要运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和学习的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知识是从儿童内部构成的,重视儿童主动探索和主动操作。
第三篇:学前教育学最全笔记
学前教育学
引言
学前教育是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它包括家庭中的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中的教育(即组织化了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学是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及基本理论框架的一门学科。
我国学前教育真正堂而皇之地进入教育的舞台应当是以清政府1903年颁行癸卯学制为标志的。
第一章 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第一节 西方
一、西方最早的教育机构
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儿童花园”
二、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一)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主张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不论男女都应受到教育。教育需从幼年开始,而且应当适应自然。认为学前教育应当家庭中进行。
为此目的,他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学制,这个学制涉及从出生的儿童到24岁的青年,共分为4级,每级6年。
(二)卢梭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
其次是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 还提倡“否定教育”,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至,首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本性。
否定式教育:想在直接授予知识钱让知识工具的器官美化,努力以恰当的感性练习为理性知识开路的教育,称之为否定式教育。
(三)福禄贝尔
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人。代表著作《人的教育》。
认为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恩物”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四)杜威
美国教育家——儿童中心论者。
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做中学”,即从做事情而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即“作业”。
(五)蒙台梭利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创办了“儿童之家”。主要著作有《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和《有吸引力的心智》。
主张:认为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母体里完成的“生理胚胎期”,另一个是在母体里尚未完成的“精神胚胎期”。“精神胚胎期”具有一种生长的本能,它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与鉴别能力,即儿童具有“吸收的精神”。儿童不自觉的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各种经验与文化印象。也就是说,儿童具有一种自动成长的冲动。儿童具有成长的敏感期。从昆虫研究中得出启示:即各类生物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都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生长阶段相适应。所以她反对传统教育中将教育任务与儿童的兴趣对立起来的做法,而是精心的为儿童提供一种“有准备的环境”,充分尊重儿童成长的本能需要,充分发挥儿童活动的自由和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节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历史原因
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2、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
3、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
二、‘癸卯学制’:学前教育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学制 癸卯学制 :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制订并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它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但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蒙养院的建制和办院的思想方法深受日本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刚刚诞生的学前教育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色彩。
意义:学前教育在中国的诞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而癸卯学制以及《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尽管在1901年,清政府为了落实“新政”中“兴学育才”的内容,就以“上谕”的形式命令各县州“多设立蒙养学堂”,但是,直到癸卯学制和相关章程才将学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学制,这意味着我国公共教育的制度和体系正式诞生,标志着近代形态的学前教育在我国已瓜熟蒂落、呱呱坠地。
尽管当时的学前教育还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色彩,但是,它的诞生适应和满足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和“强国强种”的需要,因而这一新生事物是进步的。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学前教育的演进
一、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的变革
在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的失败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倡“学术第一”、“教授治校”、“讲学自由”、“兼容并包”,在短短几个月把北大从一个封建的官僚机构改造成了生机勃勃的近代大学。新北大的出现使全国看到光明和希望,于是全国风起云涌,相互呼应,移风易俗的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形成。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认为中国今后应当重视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儿童的地位,《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实际影响的当属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二、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 当时幼稚园的三大病:“外国病”、“富贵病”、“花钱病” “南陈”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1928年在南京起草《幼稚园课程标准》,观点“课程中心制”—单元教学法;
“北张”张雪门在北京等地开展幼教研究和幼教师资培训工作。1926年陶行知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以及《幼稚园之新大陆》,发动了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
三、新中国的学前教育
第二章 儿童与教育
第一节 儿童发展:自然?使然?
一、自然—使然问题 “自然”指人的天性
“使然”指后来由环境、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性格、知识等等 常被还原为“先天——后天”、“天赋——经验”或“遗传——环境”。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第二节 现代儿童教育理论的重要来源:园丁说
一、外国教育学中的园丁说
夸美纽斯开创了尊重儿童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种子论”)我国最早提出类似园丁说思想的人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他认为成人应当尊重儿童喜欢游戏 的天性,儿童早期教育不是抹杀这种天性,而是要利用这种天性。(P38)
二、园丁说的贡献与局限
园丁说是现代儿童教育理论的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它把教师比作园丁,儿童比作种子、花木、庄稼,取譬种植来探讨儿童教育的规律,指出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有一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这些观念都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念。
但这种类比有局限,实际不儿童比种子或花木要复杂的多,教师的工作也复杂得多,尽管它们拥有共同的或共通的规律,人与植物毕竟也有不同的地方,仅仅是取譬种植谈论教育并不能揭示教育的全部内涵。
第三节 儿童的本能与儿童的教育
二、儿童的本能:意识生活之根
儿童的无意识的生活是今后一切一是生活的根基。儿童并不必然地代表着邪恶,事实上,他的无意识生活为今后自觉的文明的道德生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此,对待儿童不应当是捆绑,而是顺应其本性的自由的放飞。(荣格)
三、顺性而动
本能与无意识是意识的发源地,是意识成长的根基。所以意识的成长是不能脱离本能与无意识的。
我们承认本能或无意识有其任性的一面(恶),但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本能与无意识又有其趋向有趣的一面(善)。我们承认有善有恶,然而之顺其天性而动,人性最终达成的不是传统所要求的乌有的单纯的善,而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丰富的善。这种人性论对于我们如何对待儿童时期精神生活中本能与无意识内容、如何进行儿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四、吾道不孤:罗素、梭罗、周作人、鲁迅
五、儿童教育:尊重儿童的本能
第四节 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儿童教育与儿童关系的辩证发展
关键期:指在个体发育中的某个时期,动物对某种类型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而且该种类型的环境影响会对这一时期发展的方向及进程发挥重大作用。关键期的思想可以提出一个关于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的假说:
1、教育依赖于儿童成熟的水平,因而儿童尚未达到某种成熟时便进行难度明显高于这一水平的教育活动,这是不适宜的。(格赛尔:双生子爬梯训练的实验)
2、大年龄儿童学小年龄儿童应学的东西不一定那么容易学到,而且也不一定掌握的那么好。(兽孩)
由此可见,对发展关键期的任何向上或向下的偏离,即过早或过迟地实施教育,从发展的观点看,总是有害的,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如果从功效学的角度来看,过早或过迟的实施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投资的浪费。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1、发展决定着教育。儿童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教育所应当采取的内容和方式,教育是由发展制约着、决定着,或者说,教育从属于发展;
2、教育又创造着发展。没有教育,儿童的发展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教育,儿童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他只能作为一个纯粹的生物体而存在。从这一角度看来,发展是由教育制约的、决定的、创造的;
3、教育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决定的。尽管教育创造的发展,但他所创造的发展又必然遵循着儿童发展的“必经途径”(皮亚杰),教育对发展的创造不是任意的、无边无际的,它的创造过程立根于发展,而且它的创造结果又必然地符合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
二、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 对于一个主体来说,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过渡存在一个不快不慢的最佳速率,这一速率恰恰是大自然规定的速率,这一速率亦是儿童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教育应当尊重这一自然速率。
第五节 学前教育: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
教学的两个极端:
3岁前儿童的教学的特点是“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维果斯基将这类教学称为自发型教学,是教学的一个极端现象
另一个极端现象是反应型教学,儿童自己的大纲与教学大纲相比微不足道。学前教育应当更接近于自发型教学
学前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大纲变成儿童自己的大纲的程度”。蒙台梭利提出:“向儿童学习”
意大利瑞吉欧—爱米利亚学区的“方案教学”在体现这一观念方面是一个光辉的范例,“方案教学”主张:
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兴趣与好奇心,应当尊重儿童自发的探索活动; 教育的内容不再由教师一方单独抉择,而是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与儿童一起编制儿童的活动“方案”。
这是一种偏重于自发型一侧的自发—反应型的教学,真正保障了教育内容的大纲与儿童发展的大纲的一致性。
“方案教学”有助于我国学前教育走出成人中心主义的教育误区。
运用教学的“大纲”与儿童的“大纲”来分析现行学校的教学现状 现状:现实中的学前教育,特别是我国传统的学前教育,只是注重儿童意识层面的学习活动,往往疏忽了儿童无意识层面的工作。
第三章 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这个社会组织里,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但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特殊关系,家庭教育又是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有计划和无计划相结合的双向相互影响的共同成长的过程。
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基础和起点。婴幼儿时期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助手,也是社会教育的示波器。
(2)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通道和桥梁。
家庭教育着眼于儿童“一切能力”的发展,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教育。
家庭和家庭教育成为儿童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通道和桥梁。它指导儿童随机的吸收有益的社会、自然和科学信息,抵制和缓解过于剧烈的冲击和不健康因素的侵袭,为儿童适应未来生活打下基础。
(3)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
父母不仅给子女先天的遗传素质,包含机体的形态、体质、先天禀赋和遗传病等种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也提供儿童后天发育成长的环境和条件。父母的爱抚、合理而充足的营养、宽松而暖和的衣服、空气流通和阳光充足的生活场所,以及能促进其体力、智力发展的丰富信息刺激的物质环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4)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
家庭不但为儿童创造生活和发展的物质环境,满足其物质需要,而且还给儿童以父母的爱,满足其精神需要。幼儿的性格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与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双向关系。家庭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我们要真正了解一个儿童,就应首先了解其家庭。要促进和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就要加强园、所与家庭的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节 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
一、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是在特定群体或社会组织制度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们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以及相应的表现方式。
二、家庭结构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中的代际关系的组合形式,有核心家庭、联合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隔代家庭等,它涉及家庭人口、结构形式、物质条件等。家庭结构与其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家庭功能的变化表现为经济中心与情感中心并重。单亲家庭的不良影响:(1)家长容易心理失衡,给子女身心健康也造成消极影响;
(2)家庭教育活动遭削弱,而个别家长的期望值反而不切实际的升高,甚至用不健康的教育方法,损害子女的心灵。
(3)有的单亲家长惧怕社会舆论压力,拒绝学校与社会的关怀,禁止子女与同伴、邻居交往或带小伙伴回家,不让子女谈及家庭状况;甚至干涉、限制孩子参加学校、班级活动和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大大削弱了协同教育的力量和作用。
三、家庭经济和物质条件因素 儿童的居住条件、生活水平对其健康状况和学习环境等有一定影响。在经济条件相仿的家庭中,家庭文化用品比生活用品对儿童发展影响更显著。家庭经济条件还涉及儿童使用电视、录音、录像、图书、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机会和频率,对儿童的发展有利有弊—— 利:(1)多通道的感官刺激载体,从单一的视觉或听觉感知转换到声像同步、时空合一、形趣交融。
(2)不受现实世界的限制,又保留着生活原型的某些形态和属性,能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印证,使儿童体验到强烈的变幻性和思维驰骋的很大的自由度,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3)内容丰富,咫尺之间可知天下事。有助于儿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发展智力,掌握手工技能,学会合作、助人、友爱、自制的行为。弊:(1)刺激起一种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这些传媒不像读报刊那样要求人们逐字逐句、花费心力的掌握复杂的文字符号,容易使有些儿童养成怕苦嫌烦、懒于思考的消极学习惯性。(2)展现的现象泥沙俱下,既有成人世界的美好事物,也有许多夸张做作的阴暗丑恶面。难于辨别真伪能力较差的儿童,会引发来自大众传媒的“媒介焦虑”。
(3)过长时间地沉迷于大众传媒,缺乏节制,不仅影响身体发育和视力保健,剥夺了户外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机会,减少和父母交谈和自然亲近的真实情感,还会意志消沉、知识狭隘,片面的只接受某种文化形式,兴趣和思维形成了定势,日后要改变就会很困难。成人应该怎么做:
(1)帮助幼儿一起科学地选择内容,合理安排看电视时间;(2)通过边看边谈,倾听幼儿的提问,加以具体引导;
(3)同时,要丰富、扩展幼儿的多种活动,使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去观察自然、结交同伴、阅读书刊和动手操作,以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家长因素
第三节
学前教育机构的家长工作
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任务:
(1)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做好宣传、汇报工作;
(2)加强对幼儿的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按照各个儿童的特点来进行教育;(3)动员广大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办好托儿所、幼儿园。
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
个别方式(家庭访问、个别交谈、家教咨询、家庭联系本、电话或书信往来)
集体方式(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家长学校和科学育儿报告会、专题辨析会、家长开放日、活动日制度、宣传栏、展览台、黑板报和陈列室)
第四节 社区与社区学前教育
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地域性、实用性、综合性、双向性
学前教育机构的社区工作:
(1)确定幼托机构与社区间的定期联系制度;(2)动员社区力量共同办好幼托事业;
(3)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与教育资源,建立联合教育活动网络;(4)因地制宜,设置和指导非正规幼托组织活动;
(5)家前教育机构适当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赢得群众对幼托事业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1996年国这教育委员会下令正式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在这个规程中增加了社区工作部分。
第四章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设备
托幼机构的物质环境的重要性(1)儿童生活的保障。(2)促进儿童身心健康。(3)激发智力潜能。
(4)锻炼对环境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5)萌发爱护创造周围环境的意识。
园所基地的选择要求:
1、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2、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
3、日照充足,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环境优美或接近城市绿化地带;
4、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出入口、室外游戏场地的布置提供必要条件。
运用: 尝试运用托幼机构的园舍配置原则来分析托儿所的现状。(设计题:结合书本P96)
1、实用和经济;
2、卫生和安全,有助于健康;
3、全面和多样;
4、动态性和参与性;
5、可持续发展性。
托幼园所配置的动态性和参与性:环境的创设,应根据教育的需要不断变化;环境创设应教师幼儿共同参与。
托幼园所配置的可持续发展性:在设计建筑物时,应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满足扩大招生、设专门功能室的需要。
第五章 学前教育机构中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内涵及其发生的条件
任何一种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借助它们所特有的物质的、制度的、人际的三种环境因素来表示它们存在的基础与形态的。
物质环境包括:机构的园舍与活动空间,教学、游戏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设备等能为人们亲眼所见的实物; 制度环境:是指那些保证教育机构得以正常运作的相对稳定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与管理方式等等;
人际环境:是学前教育机构中所有成员,涉及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儿童三种群体,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叉进行的各种行为往来所构成的关系状况的总称。
教师和幼儿相互作用的内涵:又称师幼互动,是专门指发生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是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因素。
二、师幼互动行为发生的条件
第一,在客观上,教师与孩子必须同时在场;
第二,主观上,教师与孩子的行为中,至少有一个是相互指向性行为。
第二节 教师与幼儿互相作用行为的构成要素
外显要素:
一、施动者与受动者:师幼互动行为参与主体的称谓
二、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具体互动行为的初级归类;
三、互动行为的性质: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的概括性特征:
1、就行为的实现方式,可分为言语型的行为与非言语型的行为;
2、就互动主体情感特征:教师情感有正向情感、负向情感与中性性质的情感;幼儿的情感也有进取、畏惧与平和。
四、师糼互动行为的题与结果:施动者行为意图称为施动行为目的,受动者的行为意图称为反馈行为取向。
内隐要素:
1、场景界定;
2、角色认知;
3、行为期待。
第三节 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基本流程 第四节 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1、制度的规定,幼儿园制度的安排决定了教师在介入与幼儿的互动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
2、主体的建构;教师与幼儿有着一种最基本的差异:即教师是独立于他人,可以自理自立的成年人,而幼儿是需要依靠外界的关爱与照顾才能生存下去的未成年人。
3、文化的安排,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师幼互动行自然与文化中价值取向与基本观念有关。
第五节 师幼相互作用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控制问题
第一,对幼儿的控制:幼儿教师没有必要试图监控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言行,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要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行为。必须处理好:教育者控制的范围、控制的度、控制的弹性以及控制与激发问题;
第二,教师的自控:教师的情绪情感及其表达方式对互动过程有重要的影响,不但影响幼儿的情绪,而且也影响整个教育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和幼儿互动中特别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教师对自身的控制包括:控制日常言行、控制情绪、控制教学语言。(潜在课程与潜在学习)
二、理想的师幼互动形态
平视:指教师需要站在和幼儿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自然的、真实的想法,去体会儿童经历的是什么,这些经历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什么意义,而不是想到然地从成人的角度、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去判断儿童行为的合理性。平视的视角可以帮助教师与幼儿之间达成一种视角上的融合,进而使师幼互动真正成为其行为主体双方的事情,以利于双方各自能动性的发挥。
支架教学:指教师在与幼儿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该使自己给儿童搭架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儿童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
支教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除了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把握他们的学习进程,还要准确地分析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最核心部分,而后根据孩子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步骤提供给他们最为适当的帮助。支教教学的独到之处在于:教学的进程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的,教师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是作为孩子的辅导者而非指导者的身份与他们进行行为往来的。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幼儿的主动性将因为教师给他们提供的充分的自由度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六章 学前儿童体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体育的功能
一、体育是儿童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条件。(关键期,狼孩)
二、学前体育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可以促进大脑的生长和发育。(自上而下,由身体的中心向边缘或末端部位发展,多元智能理论)
三、学前体育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
1、学前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发展时期;
2、早期经验会影响人格的成长,从而会影响人的一生;
3、身体运动都伴随着意志、情绪、认知等心理因素。
第二节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生长是指构成身体的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
以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在整体体形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还包括心理 和行为的改变。前者突出的是量的发展,后者体现质的变化。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
由头至尾原则:生长发育是由上及下进行的。这点在胎儿的发展上表现的最清楚;在胚胎初期,头部约为身长的一半,出生时则为身体的四分之一。由近及远定律:生长发育的方向由近处至远处进行。最靠近身体中心的大肌肉先成长并发展出协调的功能,较远的手部和指头的小肌肉则发展较慢。生理年龄和生长发育阶段相关。每个儿童发展的顺序和方向大致相似,但每个儿童会以自己的速度和自己的形态行进在成长途中。
第三节 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
学前儿童体育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学前儿童保育保健、学前儿童身体锻炼
一、学前儿童保育保健
(一)学前儿童生活护理
1、优美、自然、丰富的环境
2、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活设施
3、丰富的营养
4、充足的睡眠
5、合适的衣着
6、防病治病
7、安全
(二)学前儿童心理保健
1、学前儿童应当有丰富营养的实物,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睡眠等
2、学前儿童应当有一个安全的家庭生活,父母关系和睦,能合理地关照孩子的健康和学习
3、学前儿童应当有漂亮的御寒的衣服,有珍爱的玩具,有游戏的伙伴
4、学前儿童应当有适当的表现自我的机会。适当的自我表现是自信、自尊的重要来源。
5、成人应当使学前儿童避免高度的情绪紧张或情感危机。
6、教师应当注意认识需求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应当把握教育的规律,应当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尽肯能使教育工作达到理想的境界。
7、保证学前儿童适当的社会交往机会。通过社会交往,学前儿童学习到以社会赞同的方式表现他们的情感和情绪,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学前儿童身体锻炼
学前儿童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也称身体练习,动作练习是身体锻炼的基本手段,动作练习包括:基本动作的练习、基本体操的练习、体育游戏、运动器械的活动。学前儿童身体锻炼应注意遵循两条原则:
1、学前儿童身体锻炼应当以尊重学前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水平为前提;
2、学前儿童体育应多用游戏形式。
第四节 关于幼儿健康教育
目标:是使幼儿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健康水平分为四个层面,即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分类目标、年龄目标以及各个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
幼儿健康教育和幼儿体育之间的关系:
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的对象是身心健康并有良好的社会心态、有适度的交际愿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向的承载者—身体。健康教育是内含于体育中的,是体育概念的下位概念。幼儿健康教育应当以体育理论为依托,幼儿健康教育是学前体育的一部分。
健康教育应当注意利用身体锻炼在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将身体锻炼也纳入幼儿健康教育的研究范围。补----你如何看待在幼儿园中进行“淬砺体育”?
淬砺体育强调建立一种淬砺主义的体育观念和相应的体育实践体系。要用远足、劳动、竞赛、野营等活动来磨炼学前儿童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要用冒险活动、安全知识技能教育、挫折教育来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淬砺体育是值得提倡的。但在满足学前儿童的自然需要与有意识地延迟他们的某些需要之间如何抉择,这是一种艺术,具体实行淬砺体育时应当注意一个“度”,否则就会物极必反,变成变相的虐待,平白无故地让孩子找罪受,遭挫折。这就从过度保护这一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第七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一、语言在儿童发展中作用 儿童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和谐统一的,语言的发展极大地影响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
首先表现为对认知的影响;其次,语言又是人们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的心理工具;语言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没有正常的语言能力,很难作为正常的“社会人”。
二、儿童语言发展阶段学说
前结构阶段(0-2岁)、简单结构阶段(2—4岁)、合成结构阶段(4—6岁)、嵌置结构阶段(4——6岁)。
第二节 儿童怎样学习语言
一、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机械主义强化论: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 他们认为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刺激——反应”,是经过强化而形成的习惯;儿童学说话就是对环境或成人话语所给予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反应正确,他就从成人哪里得到物质的或口头的奖励,使反应得到强化而形成语言习惯。强化论忽视了儿童语言所表现的创造性,同时也不能解释儿童对语法规则的敏感性,不能解释语言获得“关键期”的存在。
理性主义的内在论,乔姆斯基;
他认为:儿童有天生的一套“语言习得装置(LAD)”,语法规则不是根据输入的语言材料归纳出来的,而是由LAD中的普遍语法规则转换而来。该理论有唯理论和先验论的色彩,是不全面的。
认知学派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语言发展要以认知能力发展为基础;
二战后出现了社会相互作用理论; 强调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的作用,把儿童及其语言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系统,认为儿童不是语言训练的被动受益者,而是一个有着自己意图和目的、积极主动的语言加工者。
现在出现了韩礼德为代表的儿童语言功能理论。
特点:
1、重语言的意义而不重语言形式;
2、强调语言的用途和运用;
3、认为语言与典型的社会情境有密切联系,并受其影响。
语言的三大因素: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处理过程 语言的功能有七种: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个人的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
二、语言获得理论的发展趋势
1、重语言的社会性因素;
2、重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3、重儿童的主动性;(动机水平影响其语言学习水平)
4、重语义与语用(语言运用)。
第三节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1、语言教育整合观
强调语言教育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强调在语言学习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应执行整合的观念;
2、完整语言教育观
提倡自然、完整的语言学习,认为应重视语言能力而非孤立的语言技巧,强调语言的交际意义;强调真实的语言情境;强调语言而不是独立系统,而是和认知、情绪、经验、学习欲望等密切相连。
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错误:(1)只教语言形式,没有帮助儿童提高对语境的理解能力及交际能力;(2)忽视儿童的语言经验;(3)把教师的责任只看做提供语言范例及强化正确语言;(4)不能给儿童提供交流、自然语言学习的机会;(5)将语言分成零碎的、孤立的部分,不能将语言学习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中。
3、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同伴)
4、叙事性智能理论与语言教育文学化倾向 布鲁纳从教育角度提出一种全新的见解:“儿童叙事性智能理论”,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叙事结构的智能,把周围环境看做是有生命、有联系和有故事的世界,将该理论运用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领域实践,文学作品的教学备受重视,即“语言教育文学化倾向”。儿歌的作用:(1)提高儿童学习语言的愿望;(2)幼儿在反复吟唱浅近简单的儿歌中,能不断验证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得到心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能培养幼儿最初的美感;(3)形成语言符号系统;(4)语言连贯性的发展是儿童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的重要环节。(5)正音。
5、语言教育寓于活动和游戏之中
6、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为儿童创造情绪良好、丰富多彩的环境,为儿童创造交往的机会
二、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家庭中的语言教育。
家庭中的语言教育在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和幼儿园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家庭语言教育要避免一些误区,如家长对识字教育盲目推崇,其根源在于幼儿教育成人化;
2、计算机辅助语言教育
是一种非常得力的语言教学工具:(1)计算机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实现“因材施教”,适合不同的水平(2)提高语言学习效果(3)刺激儿童学习兴趣(4)便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顺利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家长也可以更多的参与到教育中,更好的配合教师的教育。
第八章 学前儿童认知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认知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人类认知的本质
智力: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把大量的信息组织为有意义系统的能力。人类的智力尤指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早期的斯皮尔曼1904年提出智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组成 2、90年代,詹森认为智力存在一种普适因子g,影响g的两个最强的因素是速度和头脑中同时应付事项的数目。
3、卡特认为一般性因素可以分为两类: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4、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万分构成
5、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过去的智力理论都是以逻辑能力作为智力的核心,而忽视了另外一些能力,如艺术能力、交往能力等等,因而是一种不完整的智力观。他认为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具有七种智力:语言、音乐、逻辑数学、空间、身体动觉、人格等。由于遗传和后天训练等原因,个体可能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发展得比其他人要好得多。但是,每一个正常的个体,只要她获得机会,都可能使其每一种智力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
6、当代科学证明作为为类智力的物质基础的人脑,是进化的产物。越是高级的动物,其脑容量越大,所表现出的智力行为也越复杂。
二、认知的个别差异
遗传仅仅提供了认知发展的可能性,而现实的发展则决定于外部环境。
人类个体在出生之初,就已表现出认知发展的潜在差异。除了这些先天的差异,在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中,还表现出更明显的现实的差异性,这其中既有认知风格的差异,更有能力高低的差异,发展速度的差异。造成这此差异的原因也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影响。
三、智力开发与认知发展
智力开发和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前者是外在于儿童的影响源,后者是儿童内在的发展过程。两条线相互交织,互有先后。智力开发只有在适当的时机才能对认知的自发发展过程产生促进作用。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认知教育: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一、皮亚杰理论及其认知教育观 皮亚杰的学术背景是生物学,认为儿童首先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儿童的发展和所有生物一样,是一个自然和自发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他相信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存在一种“最佳时间”,不可以匆促地加以提前。坚持儿童发展的速度有一个“适宜量”,并且相信儿童能够通过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
据此,皮亚杰认为,教育不应该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而应该从属于儿童的发展阶段。教育也不应该立足于促进儿童的发展阶段,而应该让儿童以他们能够的方式认识世界。
二、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注重对儿童认识发展的内在机制作具体、精细的描述和解释。教育主张大多集中于儿童认知策略的培养。
其目的在于帮助儿童解决具体的问题,并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它对于学校教育,告别是学习落后儿童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节 关于儿童智力开发
一、智力发展的好坏问题
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任何割裂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费希尔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人的发展的整体性给予了形象说明。他提出,儿童的发展是若干个领域的整合,这些领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保持着平衡的状态。如果对其中某个领域施加刺激(比如强化的训练),尽管在短期内能后引起儿童在该领域的进步,但是破坏了整体的平衡,使整体的发展脱离平衡状态,产生某种弥散性效应。原先受到刺激的领域,最终也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皮亚杰效应”。从智力开发的角度来看,学前儿童的认知教育应该是一种立足于整体发展的教育,而不是某种特殊技能的训练。
二、智力发展的快慢问题
国外曾有学者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助长式教育和丰富式教育。
我们常常把童年看成是智力不成熟的时期,而正是那些“不成熟”的思想中,蕴含着巨大价值。它能让儿童亲身体验到认知的冲突,它能转化为儿童内在的认知冲动,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
第九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 第一节 社会性和社会性教育的意义
社会性的内涵:广义的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其中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并同其他社会关系有密切的关联。分两类:一是先赋社会性,二是后成社会性。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教育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包括对他人、群体的认知、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认知。
一、对他人、群体的认知和教育
社会性客体和非社会性客体的根本性区别
1、稳定性与变动性
2、明显的外在特点与神秘的内在活动
3、自我中心的态度
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证实学前儿童正处于自我中心主义阶段,对于社会性客体的反应常产生偏差。
美国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角色采择(或观点采择)在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儿童对不同角色、不同观点进行协调的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其认识社会关系方式的再建构。通过角色采择,可以预测儿童对同伴、对成人以及对自我进行推理的概念水平,可以吧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不同方面联系在一起。
学前儿童角色承担或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包括: 3-6:自我中心或未分化阶段
儿童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6-8:主观的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 儿童认识到人们接受的信息不同,会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但不能以他人的观点来评判自己的行为,很难接受和考虑别人的观点。
在促进儿童认知他人和其他群体的教育中,要努力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1、提供幼儿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交往的机会,扩大其视野;
2、让儿童比较和描述他人的外形特征;
3、启发儿童从自身体验引伸到他人同样的体验;
4、通过询问、调查同伴中不同的意见、爱好、兴趣、理解加人与自己有同、不同的观点、情感、态度,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
5、组织儿童交流和讨论有分歧的观点,探讨如何协调不一致的观点,达到相互考虑和接受对方的合理建议;
6、参与不同群体的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对这些群体的认识。
二、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教育
1、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应有不同的选材;
2、教育重点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认知过程中给予幼儿社会情感体验的深度,要着力培养幼儿正确的社会态度;
3、选择社会现象应以正面为主;
4、要充分运用故事、儿歌、情景表演、游戏或艺术手段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幼儿介绍社会现象,或让幼儿表达感受;
5、紧密结合社会重大事件和全民性的节日活动,增强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
三、对社会规范与规则的认知和教育 社会规范的类型有
基本道德准则、习俗规则、谨慎规则、带情境性、临时性的规则
进行社会规范教育是要使规则内化,其过程一般为:
1、儿童被动地顺从成人的规则要求;
2、在执行过程中逐渐理解规则的意义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3、通过模仿、认同和观察学习,体验到招待规则和违反规则的不同结果,出现认识和情感上的渐趋一致。
进行社会规范和规则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内化的过程:
1、认真研究制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本园实际的行为规则体系;
2、规则的数量不宜过多,表达要清楚、明确,便于记忆,易于执行;
3、在执行规则过程中要及时讲评,指明效果与范例,经常表扬、鼓励符合规则的言行,肯定儿童的进步和规则对集体生活的益处;
4、教师必须和家长取得教育态度上的一致性。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情感发展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对社会性行为导向、维持、调节、监控的动力。索罗维耶夫提出三种情感是社会性发展最主要的原始因素:羞耻感、怜悯感和虔敬感。社会性微笑是婴儿社会性情感发展是开端,而母婴依恋则是婴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鲍尔贝把母婴依恋发展分为4 个阶段:
1、无分化期(或称不分对象的导向和信号阶段)
0-
2、3个月,婴儿的社会反应还没有分化,但他的信号行为和趋近行为,吸引了父母和抚养者的爱抚和照料,从而获得安全感、信任感与各种需要的满足,构成了父母和婴儿的亲密关系。
2、低分化期(或称导向一个对象的分化的导向和信号阶段)
3~6、7个月,儿童出现了对熟悉面孔的再认与识别行为,社会行为逐渐指向母亲,然而对熟人和陌生人同意持友好反应。
3、依恋关系明确期(或称运用运动或信号同已识别对象保持亲近阶段)
6~18个月,儿童对待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变得积极主动。由于婴儿已获得“客体永恒性”概念,依恋行为具有“目标-矫正”的性质,能根据父母行为改变自己行为的方向、速度或动机。尤其依恋母亲。对陌生人恐惧。
4、伙伴关系发展期(或称矫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2岁以后,随着语言、动作能力的迅速发展,幼儿交往范围扩大。鲍尔贝认为,这时幼儿与母亲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关系,即“伙伴关系”。社会反应具有合作性质。也能忍受和母亲的短暂分离。
早期依恋的考察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安全的依恋使儿童愉快而满足,有利于身心健康,促进今后的社会性发展。
2、不安全的依恋(回避型与抗拒型),说明儿童早期可能生活环境不稳定,社会刺激性不足,但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及时改善亲子关系和社会环境,也能较快学会良好的交往行为,得到正常的社会性发展。
3、鲍尔贝认为不安全的依恋(或称不良依恋)如果得不到补偿和改善,这些儿童也许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延续到童年末期也难以与人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在幼儿园里,他们可能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婴儿般的依恋行为,或对所有成人持冷淡态度,不愿甚至不能主动与同伴建立友好关系,对新环境适应缓慢。
二、移情与同情感、羞耻感、罪错感 移情又称“情感投入”,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情感共鸣反应。同情感来自于对他人情感的共鸣和移入 羞耻感来自别人的评价 罪错感主要是自我评价
三、社会性情感的培养与教育
如何结合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对其进行社会性情感的教育:
1、根据教育目标,强化情感体验,有计划的选择、设计符合幼儿特点的、有明确主题的集体教育活动;
2、针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精神需要,集中组织一个时期的专门性情感训练活动;
3、在教学、游戏、劳动、散步、娱乐各项活动中,针对所发生的情境、实例,自然而然地进行分散的、渗透性的情感教育
4、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的、因人而异的社会性情感教育。
第四节 同伴关系和社会地位不利儿童的矫正研究 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之间的共同活动或相互关系。儿童只有在于与众多的同伴交往时,才是真正独立、平等、互惠的。同伴交往是儿童演练未来生活实践的现实领地,是锻炼造就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能力的最重要课堂。
二、同伴间的游戏
2岁儿童一般从事单独游戏或平行游戏
4岁儿童主要从事平等游戏、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
三、幼儿的友谊
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共同兴趣、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持久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幼儿间的同伴交往:
1、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2、在丰富多样的兴趣活动中让每个幼儿充分表现其才能;
3、有针对性地对“被拒绝儿”、“被忽视儿”进行家庭访问,了解其早期亲子交往经验,争取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重视对幼儿社会交往的指导;
4、采取专门的训练措施提高其社会交往技能。
对忽视儿的注意(p207)
第五节 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社会性能力的培养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学前儿童常见的亲社会行为包括:有益于他人或对集体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根据动机分为回报行为、补偿行为、利他行为(较少)
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熟悉社会规范、掌握移情能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重视社会性发展的教师和家长必须注意:
1、给予幼儿更多自我决策的条件和机会。
2、经常给予幼儿一定范围的决策权。
3、幼儿在不同情境和群体中时常要充当不同角色,必须要学会相应的技能
4、鼓励幼儿独立解决他们遇到的人际矛盾问题;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引导幼儿以健康的心态对待,锻炼乐观、开朗、坚强的品质。
5、培养幼儿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有计划地向4~5岁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怎么办”教育,引导幼儿设想应对策略。
个性:是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性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和多层次的动力结构,它包括了一个人的气质、性格、智力、社会性、动机、志向、信念和人生观。个性发展的核心是自我调适。
第十章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与道德
第二节 儿童道德发展概况
一、杜威
儿童道德发展概况的经历的三种水平:
1、前道德或习俗水平
行为动机大多来自生理或社会的运动
2、习俗水平
行为大都接受团体的规范,很少对外部规范进行批评或异议
3、自律水平
行为的善恶全有自己的思想与判断等决定,而不受制于团体的标准
二、皮亚杰
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他主要从认识发展的过程和结构来研究儿童道德的发展,他认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思维的发展,而且,他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儿童道德发展有以下几种规律性的运动线索:
1、从把规则看作是客观的不可更改的,到意识到规则是契约;
2、从单方面尊重到多方面尊重;
3、从约束的道德到合作的道德品质;
4、从他律到自律。
幼儿还处在前道德的或前习俗的道德发展水平。
三、科尔伯格 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阶段一
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二
以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易定向
2、习俗水平
阶段三
以人际关系的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 阶段四
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3、后习俗水平
阶段五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阶段六
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第三节 儿童道德发展的智慧条件和社会刺激性
一、个体的智慧发展水平是其道德发展的前提条件 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由智慧水平内在地制约着的,智慧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两者不是同一个过程,具有平行发展的趋势。儿童的道德发展除需要智慧这一必要条件外,还需要社会性质的刺激。
二、社会性刺激条件与智慧发展条件一起促使儿童道德发展的具体实现
(一)儿童的角色承担及其发展
角色承担指:个体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意识到他人的思想、情感,设身处地的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角色承担对于道德判断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的角色承担是从没有意识到他人或社会的观点,到领会他人的观点和社会的规则发展的。
(二)角色承担是儿童(主体)与外部道德主体(交往的对象)的相互建构
角色承担实际上是儿童主体对其他的道德主体所表现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意的把握,因而角色承担实际上便是儿童(主体)与外部道德主体(交往的对象)的相互构建。主体的发育水平影响角色承担的质量。班图拉提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理论与我们所谓“道德是主客体相互建构的结果”这一主张是可以会通的。实际上,替代性强化也是一种替代性体验,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因而必然具有角色承担的过程。
角色承担便是对外部道德主体的建构,没有或缺乏建构的对象,个体道德是无法发展的;有交往对象,但交往对象缺乏良好的道德风貌,个体道德的发展方向和质量就会面临巨大的危险。
因而,建立良好的道德环境,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帮助儿童多与同伴及成人交往,多接触健康的书籍和大众传媒,这是儿童道德健康发展所必需的。
三、儿童道德发展的动力
儿童的道德认识与外部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的动力。
影响儿童道德生活的情绪或情感倾向:爱的需要、对比他在和强的人的畏惧感、由爱和畏惧混合而成的感情。
第四节 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一、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应避免成人化倾向
成人化的原因:
1、人们对儿童品德发展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全面,还存在着把学校德育的一些概念和模式照搬照抄给学前儿童德育;
2、学前教育界还存在着把成人世界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活不加选择、不加转化的照搬照抄给学前儿童的现象。
二、发展儿童的智慧,为提高儿童道德水平提供必要条件
(一)对于他律阶段的儿童而言,道德就是知识
(二)智慧的发展是道德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道德知识的传授在儿童早期是必要的
(一)向儿童传授的规则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和检查
(二)道德传授要建立在教育者与儿童之间良好的感情关系上
(三)道德传授旨在使儿童掌握处理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目服从
(四)进行道德传授时不要忘记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
四、幼儿园后期的道德教育应注意发展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发展自律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儿童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 科尔伯格提倡认识冲突法,即教育课程的焦点集中在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上,以引起儿童认知上的冲突,接着组织相邻阶段的学生进行讨论。
五、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应当采用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形式 智慧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儿童的智慧发展可以高过道德发展阶段,但道德发展阶段不可能高于相应的智慧阶段,可以平行。即超出儿童智慧说的道德教育内容或方式都是错误的,也是徒劳的。
对处于感觉运动智慧阶段的托儿所儿童,道德教育主要是在行为水平上进行。小中班则是采用知识水平的道德教育,也不能忘记对儿童进行道德启蒙(即发展其自律性),大班以上的儿童应采用推理水平的道德教育,日益加强道德自律性。注意:
1、不能忽视道德内容的传递,不宜用强制灌输,而应该借助生动的教育活动
2、行为水平上的道德方式永远不会过时,成人以身作则与人格感化是永不褪色的道德影响源。
3、较高水平的道德教育方式应随着儿童道德发展的新阶段而出现,但它不应取代或消灭过去的方式,而应当与它们联合起来。
六、提供交往机会,利用游戏、通话,促进儿童道德发展
(一)交往 只有在交往中,儿童才可能逐步去除自我中心主义,产生对同伴情感的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步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二)游戏
(三)童话
童话为儿童的思想和情感提供了无限扩张的时间和空间。
七、与儿童平等对话
建立在权威和仅仅尊重一方基础上的教育,无论是发展智力还是发展道德,都是有缺陷的。没有平等的智力和道德方面的交流,试图让儿童充分自律是不可能实现的。
八、“培养一个儿童需要一个村庄”
成人应当为了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生态环境。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审美
一、学前儿童审美及艺术的特征
1、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内在生命力的表现,也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2、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它侧重于情感的感受和表达。
二、学前儿童审美欣赏心理过程的描述 准备阶段(最初是审美态度)实现阶段(审美感受阶段)
效应阶段(最后阶段,结果是主体审美心理的变化)
审美欣赏:指个体充分调动其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各种心理能力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的活动。
三、学前儿童的审美创造心理过程的描述
审美创造是指创造者在一定的创造欲望的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声音等艺术语言,加工、创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达其审美感受的过程。心理过程三阶段:
1、审美知觉阶段(指审美器官对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审美属性及其所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
2、审美反思阶段(包括了体验和对信息的形式分析两方面)
3、审美表达阶段(儿童的审美表达是他们的知觉与情感的物化形态)审美创造:指创造者在一定的创造欲望的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声音等艺术语言,加工创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达其审美感受的过程。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特性有:
(一)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种种审美活动的熏陶和影响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健全其审美心理结构,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二)审美教育是人体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文学为手段和内容的教育。
1、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包含;
2、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促进;
总之在人的精神素质的提高方面相辅相成,起着相互促进作用。
二、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目标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较为具体的目标,就是审美教育必须促进学前儿童对美的敏感性以及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二层次是为将来学前儿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
内容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
第三节 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实施
审美教育进行的两方面:
一、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1、用美包围儿童;
2、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3、帮助儿童进行审美情感的积累;
4、引导儿童利用多种形式感知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
5、启发儿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1、丰富儿童的内在图式;
2、激发儿童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的动机;
3、启发儿童的审美思维;
4、教给儿童表现的技能。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第一节 游戏的发展性概念
一、游戏的概念
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愿的活动,它有别于日常生活,并伴有愉悦的情绪,是遵从一定游戏规则的有序活动。
二、游戏的特征
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愿的活动,它有别于日常生活,并伴有愉悦的情绪,是遵从一定游戏规则的有序活动。
1、游戏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它具有主动性;
2、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它具有虚构性;
3、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它具有有序性。
第二节 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
一、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游戏是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保障。游戏为儿童身体的正常发展提供了许多必要的动作练习和运动的机会,锻炼了儿童的身体,增强了儿童的体质。
二、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动力,它保证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通过游戏及玩具材料,可获得日常生活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知识,促进儿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发展。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重复练习的机会,儿童通过游戏来获得技能,在游戏中学会了推理,发现了有关数的知识及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了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入学校学习作了知识、经验和能力上的准备。
三、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
愉快的游戏,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游戏对于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满足,体验着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为儿童提供表达各种情绪的场所。
四、游戏可以促使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在游戏中,由于需要且必然要与其他伙伴发生关系,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逐渐的发现和了解自我和他人,在集体游戏中,实践着如何使自己的行为能被同伴接受,如何与别人相互适应,逐步学会理解别人,掌握和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社交技能。尤其是在角色游戏中。
第三节 游戏与工作、学习的关系
一、游戏与工作的关系
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二、游戏与学习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游戏中包含着学习,学习中也包含着游戏,让儿童在游戏化的学习中获得发展。
第四节 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年龄发展阶段
(一)认知发展
1、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
儿童游戏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偶然行为、游戏的旁观者、独自游戏
2、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
儿童游戏的形式遵循着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到合作游戏的发展顺序
3、规则游戏阶段(7-11岁)
随着智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越来越接近现实,象征性成分逐渐消失,规则在游戏中成为中心,儿童按规则进行游戏,按既定的规则控制自己的行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规则游戏逐渐复杂,竞赛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逐渐演变为体育运动和棋类游戏。
(二)社会性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帕顿根据儿童在自由游戏中的社会交往关系和协同程度将儿童社会性发展分为六种水平:
1、偶然的行为
2、旁观行为
3、独自游戏阶段
4、平行游戏阶段
5、联合游戏阶段
6、合作游戏阶段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按认知分类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 按社会性分类(主要根据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划分):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根据儿童参与时的角色分:主动性游戏、被动性游戏 按教育作用分类:创造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按实用性来分类:自发性游戏、教学性游戏
第五节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
一、幼儿园活动游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注重游戏的教育作用,忽略游戏的发展价值;
2、注重追求游戏的外在形式,忽略了儿童游戏的特点和需要;
3、注重主观的随意性指导,忽略了系统的观察指导;
4、注重以成人的既定模式来讲评游戏,忽略儿童的经验获得和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
1、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儿童游戏的伙伴和支持者;
2、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与儿童一起准备游戏所需的物品、材料;
3、观察儿童游戏,与儿童一起来讲讲玩过的游戏。
第六节 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
一、儿童游戏权利保护的意义
1、对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是尊重儿童的具体体现;
2、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就能真正把儿童当作游戏的主人,尊重儿童游戏的愿望,让儿童在游戏中自己玩耍,充分享受游戏的快乐;
3、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是我国履行对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承担的义务的具体行动表现。
二、儿童游戏权利保护的有关规定(《儿童权利公约》)
1、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2、社会有保护儿童游戏权利的义务
3、社会应为儿童开展游戏创造机会和条件
4、社会要加强对儿童服务机构的管理
三、儿童权利游戏的社会保护
儿童游戏权利社会保护的诸多环节和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使一部分儿童失去了充分游戏的权利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儿童的教育、保健等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不管是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的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都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1、活动场地不足
2、游戏设施不普及
3、玩具设计不合理,价格昂贵
(二)社会成员对儿童游戏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重学轻玩”的思想 我们的传统文化倡导的是“头悬梁、锥刺股”、“业精于勤荒于嬉”等苦学精神,这种思想至今还根深蒂固地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社会判断儿童成功的标准是学业而不是游戏,认为游戏是不学无术、浪费时间。
1、学习活动侵占游戏活动
2、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偏差
3、教育行政部门干预不当
(三)保护儿童权利的各项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改变全民意识; 其次,提供物质保障,完善游戏设施;
最后,对儿童游戏权利实施保护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作为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把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保护与儿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把儿童看作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
第十三章 学前课程 第一节 学前课程的基本问题
一、学前课程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指联系教育目标和实现儿童发展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中介,它反映了教师的有目的的计划及其展开过程。
二、学前课程系统的构成要素
1、课程目标
在课程系统中起着统帅的作用。一方面它反映了教育的总目标,是一定理论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另一方面它又是教育目标在实践中的具体化,是一种可操作的目标。一个课程的总目标是这个课程的最高层次的目标。
2、课程内容
学前课程内容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而为儿童选择和设计的学习内容。包括: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组织课程内容的五条原则是:顺序性、连续性、整合性、关联性和均衡性。
3、课程实施
是一种组织过程,是对教育过程的组织,它包括方法、途径和组织形式。方法可分为两种类型: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途径有三个方面:教学、游戏和生活。组织形式可分为:集体教育活动、分组教育活动和个别教育活动。
4、课程评价
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了解课程的目标是否实现,所以说课程评价是课程系统运动的最终环节;二是了解课程本身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进以使它更加完善,所以说课程评价是使得课程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新一轮课程系统运动的开始。
第二节 学前课程的理论实践基础
一、学前课程的理论基础
课程改革本质上是教育价值观更新的产物,是新的教育目的观、知识观、儿童观、学习观等等在课程上的反。
(一)发展理论与课程
是制约学前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格赛尔 遗传决定论
桑代克 环境决定论
皮亚杰 相互作用论
对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解应成为现代课程的基础:
A、儿童的发展受到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因素影响 B、儿童是通过和环境之间主动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 C、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
D、每个儿童都是年龄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结合体,在发展的水平、速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二)哲学观点与课程
不同发展理论之间的争论,根本上都可归结为哲学价值观的争论。
日本学者森昭分析了教育思潮的对立:
1、教育目的:个人目标和国家(社会)目标的对立
2、教育内容:主张教授适应儿童发展的内容的心理主义与主张教授注重文化遗产的体系的科学主义的对立
3、教学方法:侧重儿童的主动性与侧重教师的文化传授的对立
4、儿童的发展观:尊重儿童自发发展的自然主义与强调形成有价值的人格的理想主义的对立
5、学校论说:视学校为传授知识的场所与视学校为儿童生活、作业场所的定位
(三)社会要求与课程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也必然要反映社会的要求,课程对于个体发展的价值和对于社会的价值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
幼儿园的课程,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不仅要反映当代社会的要求,还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四)文化选择与课程
文化选择指的是任何一个课程,都要适合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者说,都要经过文化的筛选、选择和适应性改造。文化选择对课程的影响表现在:
首先,文化价值观影响着课程的目标;
其次,文化内容的差异影响了课程内容的选择; 再次,文化也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
二、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之路
第一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鹤琴为代表的为构建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园课程而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
第二次,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苏联影响下,全国一律实施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分科教学; 第三次是始于80年代初,直至今天仍方兴未艾,延续时间最长,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针对我国长期据主导地位的分科教学模式的弊病提出。80年代,赵寄石首创综合教育课程,也有的课程完全打破学科界限,如“活动课程”,还有的在保持分科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分科教学进行改革。除上述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分科课程外采用一种混合的课程模式。
第十四章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1、识记: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直接感知与考察的方式获取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按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完全参与观察、名义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或局外观察; 按观察过程的结构特点:标准观察与非标准观察 按观察的场所: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观察法的运用包括观察设计与观察实施两个方面。观察设计阶段第一步是确定具体的观察内容,第二是选择观察方式和观察策略,第三是制定观察卡片或记录表,第四,要对观察人员进行培训。
(2)实验法: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依照事先规划的程序,给予研究对象以特定的刺激,同时研究者要控制可能影响结果的一些干扰因素,之后再观察或测量实验刺激所产生的结果,以确定实验刺激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的要素:实验对象、实验变量、实验测量; 实验法分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室或某种人为环境中所进行的实验,其情境特征是控制;现场实验法是将实验控制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实验研究。
(3)调查法:指以语言为中介来收集间接资料,对学前教育现象与问题进行考察、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访谈法是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调查者向被调查者口头提问来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和一种方法。
问卷法是通过问卷向被调查者提问来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是问卷设计。
2、领会: 为行动而研究:就是实践者为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又称行动研究。主要特征有:自然性、行动性、多种角色统一性、研究成果的非普适性.3、运用:尝试用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来做行动研究。
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展望 走出儿童教育的误区:(1)超前教育的误区(2)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3)超前识字的误区(4)幼儿外语热的误区
第四篇:学前教育学总结 复习笔记
第一章 导论
基本概念: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学 调查法 观察法 实验法 个案研究法
第一节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及界定
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 ~ 3岁)、幼儿(3 ~ 6、7岁)。
教育是影响人的活动。
二、学前教育的机构及形式
学前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学前教育的机构来进行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胎儿学校
(二)托儿所0-3
(三)幼儿园3-6
(四)托幼园所一体化0-6
(五)幼儿班-学前班
(六)儿童福利院
(七)SOS国际儿童村
(八)家庭教育
三、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2)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3)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4)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5)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与实施(6)幼儿游戏的价值与指导(7)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原则(8)幼儿教师的素养与培训
★第二节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PPT(老师讲的): 产生期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 《理想国》,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儿童的公共教育问题、全人教育问题。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
三个发展阶段,胎教、婴幼儿的体育、游戏,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大教学论》 《世界图解》(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他论证学前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感官教育是学前儿童学习的基础等教育思想。
卢梭: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教育家《爱弥儿》,强调教育回归自然,主张按照儿童的自然发展历程来进行教育。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教育要适合于儿童,而不是使儿童去适应教育机构。
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多德》、《母亲读物》,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的思想,一切教育都应以感官教育为基础,儿童学习的最好方式是操作,母亲是儿童的最好老师等原则和方法。
建立期
福禄贝尔:德国教育家幼儿(园)之父德国学前教育家,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并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他对于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
1、学前教育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2、学前教育要全面。
3、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之自然。
活动是人最重要的本能,主张幼儿园开展各种活动,让儿童的身心都获得发展。
4、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
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位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1)他认为幼儿是通过游戏将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的(2)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3)他还认为游戏中玩具是必需的。他根据儿童的特点,将玩具、教具、教材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操作物——“恩物”。
5、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指导
发展期
杜威美国教育家《我的教育信条》①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
②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从做中学
蒙台梭利:意大利著名学前教育家20世纪上半叶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家。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1909年发表了代表作《蒙台梭利教育法》,1933年出版了《童年的秘密》较全面地论述了她关于学前教育的独特观点,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法传遍了全世界。
1、学前教育必须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心理有吸收力、敏感期
2、儿童有发展的需要,需要通过自由活动(怎么玩自己决定,玩什么自己决定)、自我控制(纪律性)、自我教育(自我纠正)的方式与途径来实现。
3、重视教育环境。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是关键。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自由发展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
(2)有秩序的环境,儿童能在那里安静而有规律的生活。
(3)生气勃勃的环境,幼儿在那里充满生气、欢乐和可爱,毫不疲倦的生活,精神饱满的自由活动。
(4)一个愉快的环境,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为儿童准备,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吸引力。
4、重视儿童的自我教育,注重感官训练。
蒙氏认为3—6岁幼儿的各种感觉先后处于敏感期,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因此,她专门设计了教具。教具的特点是:简单、幼儿能自我纠正错误、教师容易掌握指导时机。
5、教师的作用:
在蒙氏教育中,教师不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机器,而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她认为幼儿自由学习的质量是由教师的质量决定的。
陶行知:
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幼稚园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反对束缚儿童个性的传统的教学法。提出当时的学前教育犯三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学校就是社会,教育就是生活。陈鹤琴: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在他为中国
幼儿教育事业走向现代化而不懈努力的一生中,从理论创立和实践躬行两方面,对儿童成长与发展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实验和探索研究。
(1)他指出学前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2)他强调学前教育要考虑儿童的特点。(3)他指出要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主张幼稚园“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二要重视培养儿童的良好道德品质;三要培养儿童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认识、发展艺术才能;四要重视儿童的感觉训练和智力发展,特别是观察力提高等。
(4)他提出幼儿教育要注意多样性。儿童是在 “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
(5)教师要对幼儿加以指导。
第三节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二、研究学前教育学的方法
(一)调查法 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方法。
(二)观察法 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三)实验法 是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的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个案研究法 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学前儿童观
基本概念:儿童观 儿童的权利
★第一节儿童观的界说
一、儿童观的概念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儿童观的种类
1、儿童是“小大人”
2、儿童是“白板”
3、儿童是“有罪的”
4、儿童是“花草树木”
5、儿童是“私有财产”
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第三节正确儿童观的树立
为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儿童有各种合法权利
1989年11月20日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1990年9月2日正式生效。
每个儿童拥有的出生权、姓名权、国籍权、生存权、发展权、学习权、游戏权、娱乐权、休息权、教育权等,应得到我们的承认、尊重和保护。(PPT: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中指出,儿童具有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受保护权、参与权。)
二、儿童的成长受制于多种因素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是儿童成长的生理基础
(二)社会因素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条件(看例子)①生活在不同家庭环境里的儿童,发展的水平不同。(例:聋哑父母孩子的语言发展差,可给孩子买图书、玩具、VCD等,创造孩子语言发展的环境。)
②生活在不同托幼机构里的儿童,发展的程度也不同。(例:重视体育的园,孩子动作发展和体质好;重视艺术的园,孩子艺术方面好,审美也得到发展。)
三、儿童发展的潜力要及时挖掘
四、儿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看一看例子)(例:大、中、小班幼儿放在一个活动室。)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例:动作发展、脑重量、记忆特点等。)
儿童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继续,彼此相连,不能分割。(例:婴儿期儿童通过动作思维,幼儿期则通过形象思维。)
五、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一)儿童发展有性别差异(例:男孩表现在身体攻击,女孩表现在言语攻击)
(二)儿童的发展有个别差异(例:孩子言语差异大,数学差异不大)
(三)儿童的发展有文化差异(例:各国语言不同)
六、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看一看例子)
儿童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操作活动,另一类是交往活动。
七、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
儿童生理、心理、精神、道德、社会性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它们构成一个整体,相互联系,彼此制约。
第三章 学前教育观
基本概念:托儿所学前教育观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价值
1胎儿健康出生2婴儿及时成长3幼儿迅速发展 第二节 学前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
(一)托儿所的保教目标
托儿所是对0-3岁儿童进行集体保育和教育的机构。1981年,卫生部妇幼所颁发了《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草案)》,提出托儿所的保教总目标是:“要培养小儿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为造就体魄健壮、智力发达、品德良好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打下基础。”
★
(二)幼儿园的保教目标(一定考)
幼儿园是对3-6周岁(或7周岁)儿童进行集体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概念、性质)
1996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三)学前教育目标的特点(论述)
(1)托儿所和幼儿园在保育、教育目标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均受制于其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也都反映了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2)比较而言,托儿所在对儿童施以教养的同时,更注重于儿童的保育工作,而幼儿园在对儿童进行保育工作的同时,却更侧重于儿童的教育;
(3)托儿所把保障儿童的健康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强调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语言、动作和认知能力;
(4)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建立在托儿所培养目标基础上的,对儿童体、智、德、美各方面的要求更多、更高,强调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广泛兴趣,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塑造儿童的良好性格。
二、中外学前教育目标的比较 美国学前教育的目标:
(1)让儿童独立地、主动地成长。日本学前教育的目标:
(1)让幼儿在幼儿园里体验集体生活的态度和团结互助、自主自律精神的萌芽;
我国与其它国外教育目标的比较:(必须记)
相同:各国都很重视使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审美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重视全面和谐发展)
差异:1我国较关注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外国较关注培养兴趣和求知欲;2我国较注重形成儿童良好习惯。外国较注重儿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3我国较重视儿童的性格。外国较重视儿童读写算的初步技能。
★第四节科学学前教育观的树立(八点可全考可抽
考)
一、热爱儿童
爱是儿童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食粮,热爱儿童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1)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儿童,(例:老师说:“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2)教师要关心儿童、爱护儿童。(例:冬天孩子午睡,老师晒孩子们的鞋子)
(3)教师对儿童的爱要讲理智,而不应溺爱。(例:针对偏食现象,老师教孩子说“老师,我喜欢吃„”)
二、尊重儿童
(1)要信任儿童。(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一定要相信儿童)
(2)要尊重儿童的隐私。(例:托幼机构设立儿童专柜,老师打开前要征求幼儿意见,“我能看看里面有什么宝物吗?”)
(3)要鼓励儿童(例:《布娃娃之歌》,改编40个样本)
(4)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例:“埋藏缺点”活动)(5)要杜绝体罚儿童。(例:“娃娃家”男孩亲了女孩被罚,影响了智商)
三、全面教育儿童
学前儿童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是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应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方。
四、寓教于活动之中
第一,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第二,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游戏活动的机会。第三,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教学活动的机会。第四,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劳动活动的机会。
第五,教师要为儿童提供观察、散步、娱乐等方面活动的机会,使儿童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
五、教育要儿童化
学前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儿童化,不能“小学化”、“成人化”。
(1)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入手,把一些浅显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儿童。
(2)学前教育的儿童化还体现在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在运用教育方法时,要尽量注意直观、生动,以激发儿童的兴趣。
六、多种教育形式结合
七、因儿童施教
八、争取家庭配合★★第四章 学前教育的课程
基本概念:学前教育课程潜在的学前教育课程公开的学前教育课程
第一节学前教育课程的界定
★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涵义
幼儿园课程指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教育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背,记概念)
从隐蔽性和显露性两个维度出发,学前教育课程可分为隐蔽课程和公开课程两大类。
(一)公开的学前教育课程
公开的学前教育课程即显在的、正式的学前教育课程。它包括学前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切教育活动。
(二)隐蔽的学前教育课程(考它的机率大,举例)隐蔽的学前教育课程即潜在的、非正式的学前教育课程。它一般体现在托幼机构和班级的环境中
★★第二节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观点
(一)成熟社会化的理论
卢梭基石则是由埃里克森和格赛尔奠定的 儿童为中心 营造积极情感环境。
(二)教育训练的理论
行为主义的理论,洛克、斯金纳和班杜纳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认知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和布鲁纳。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拟定
(二)确立课程目标(结合《纲要》)
1、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儿童 > 教师 > 学科(1)学科知识(2)教师的态度、行为及个性特征(3)儿童的行为(最为重要)
2、目标的特性水平:促进儿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3、目标的层次顺序
从近期的初级目标到中期的中级目标到远期高级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三节学前教育课程的方案
一、发展儿童认知的课程方案
(一)教育目标
1发展儿童的分类、序列、数量、时空概念等方面的逻辑思维技能;2丰富儿童的自然常识社会知识;3发展儿童描述事物的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4培养儿童设计、组织、评价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的能力;5提高儿童与别人交往的技能、合作的能力;6培养儿童成功地完成任务的毅力7训练儿童心理活动的技能。
(二)教育内容1主动学习2设计和评价 3语言表达4再现5分类 6序列 7数概念8时间关系 9空间关系
(三)教师的作用
1教师要仔细观察儿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制定科学的一日活动时间表。2教师要合理安排大组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引导儿童与成人、同伴的相互作用。3,教师要鼓励儿童自由探索材料,使儿童的认知活动从简单、低级的形式向复杂、高级的方向发展,以不断提高儿童的抽象思维水平。
三、陶冶儿童情感的课程方案
(三)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儿童学习的反应者 2教师是儿童情感的支持者3教师是儿童的伙伴
★第四节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
一、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原则(基本要求)1承认儿童的权利 2反映民族特色
3面向世界 4 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5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此外,要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经常提出开放式、启发式问题)
★
二、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分析、判断)
设计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全面性、启蒙性、社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一)全面性
首先,这是实现托儿所、幼儿园教育任务的需要。其次,这是儿童整体发展的需要。
再次,这也是世界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在安排各方面的内容时,也要注意均衡。此外,在设置具体课程时,也必须注意学科内容的全面性。
(二)启蒙性
首先,这是由学前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再次,这也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社会性
首先,人事物可成为学前教育重要内容。
其次,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建筑也是学前教育课程的独特内容。
再次,社会生活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组成的,社会生活中不同职业的人都是学前教育课程生动的内容,教师合理的加以选择、组织,就能加深儿童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四)发展性随时代发展
(五)灵活性
★
三、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策略(背 论述 举例)儿童学习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操作、游戏、模仿、交往。
最佳课程策略,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为不同的儿童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
其次,要为儿童不断提供新的学习机会,鼓励儿童的自发活动、自由游戏,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发展自我。
再次,为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和材料,发展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意识,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培养儿童体育运动技能、自我保护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
最后,要鼓励儿童参加大组活动;同时也尊重每个儿童,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参与游戏、活动,还是放松、休息;
此外,还要兼顾特殊儿童的需要,施与不同的课程策略。
第五节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价
★
一、评价儿童的发展
首先,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来评价儿童。其次,教师应对儿童多进行纵向评价。再次,教师应对儿童少进行横向评价
二、评价课程的所有环节
首先,教师要评价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否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其次,评价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
再次,评价课程形式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有计划性、稳定性,又偶发性、灵活性。
第五章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
基本概念:幼儿社会化幼儿园社会教育幼儿园社会教育过程
★第一节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和内容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涵义(概念)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来讲,它是指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如社会活动、社会规范、社会文化),形成积极的自然情感和社会情感(如依恋心、自信心、自尊心、信任感、同情心、内疚感、公正感、爱憎感),掌握与同伴、成人相互交往(如轮流、分享、合作、谦让、助人)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便使幼儿能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教育。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
1有助于幼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2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的陶冶3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4有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5有助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一般)
(一)传授粗浅的社会知识一般包括:1关于社会风俗习惯、礼仪信仰等方面的知识;2关于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知识;3关于社会分工、职业角色、买与卖、生产与消费方面的知识;4关于学习、工作、生活、娱乐设施方面的知识;5关于家乡、祖国、世界方面的知识等。
(二)提高基本的社会能力 主要包括:1自理的能力2学习的能力3思考的能力4交往的能力5表达的能力6遵守规则的能力7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培养科学的社会态度 主要包括:1对自己的态度2对群体的态度3对知识的态度
★
(四)、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1使幼儿自我意识2集体感3社会交往能力4遵守行为规则5道德判断水平6了解社会工作的意义:职业、与他人关系7文化意识:如爱家乡
五、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过程(分析)教师根据幼儿社会教育任务和内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把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道德品质的过程。
1创设隐蔽性环境:在环境上注重德育化、儿童化 2落实重复性任务:对社会教育过程需要螺旋式上升,有反复有提高3运用实践性方法:除解释说服外,练习训练等也重要。如观察学习、品行模仿、行为练习等。4利用社会性资源:如家长园地、家长会、社会外出参观等等。
第二节幼儿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
一、幼儿社会化的涵义
(一)幼儿社会化的界定
幼儿社会化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幼儿逐渐了解社会关系(如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同伴关系、长幼关系)、获得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而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是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幼儿社会化的意义(略)
幼儿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环节,对未来的继续社会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幼儿社会化也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使每个人发展成为该社会所需要的人。
二、幼儿社会化的理论
(一)统一论1在幼儿社会化进程中,个体与社会是统一的2通过教育传授道德观念、集体意识,使年幼儿童社会化并个性化,以便维持社会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班级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地,传递社会文化,并使之内化与幼儿。
(二)冲突论1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与社会并非和谐统一,而是充满矛盾与冲突的2班级内的师幼关系,是一种制度化了的支配与从属关系,幼儿并不能个性化。
(三)互动论1在幼儿社会化的历程中,交往活动尤其重要。交往的模式包括:a前喻文化b并喻文化c后喻文化
(四)主体论在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中,幼儿主体意识特别重要,教师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看问题,多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布置环境,投放材料,安排教育活动。
★
三、幼儿社会化的成因
幼儿社会化是个长期又复杂的过程,受制于多种因素,教师和同伴是影响幼儿社会化进程和质量的两个最为活跃的教育因素。
★★
(一)教师及其教育行为
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积极的社会强化、模仿与辨认、期望和要求、特性分类等因素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显得极为重要。
1、积极的社会强化
2、模仿与辨认
榜样三特征1能力2教育3知觉的类似性
3、期望和要求特性分类有积极与消极之别。
(二)同伴及其相互交往
在幼儿的相互作用中,朋友、互助、冲突、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显得格外重要。
1、朋友
2、互助
3、冲突(有利)
4、社会地位
四、幼儿社会化的内容(了解)
1道德社会化2认知社会化(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3性别角色社会化4政治社会化5职业社会化
★
五、幼儿社会化的特点(记 不用细说)
(一)能动性幼儿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影响他人社会化
表现:1幼儿之间的交往2师幼之间的交往
(二)强制性,幼儿要学会自我服务、集体服务技能
(三)连续性 大班比小班各方面都成熟,可延长课时
六、幼儿社会化的策略(举例说明)
(一)合理安排幼儿园活动(幼儿园)
①生活活动 ②交往活动③游戏活动④教学活动
(二)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家庭)
(三)注意挖掘社区潜力(社会)
★第三节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判断、分析)
P128
一、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原则
二、兼顾幼儿现实生活和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原则
三、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与随机教育相互补充的原则
四、班内、园内教育与班外、园外教育相互结合的原则 五 幼儿社会认知 社会情感 社会行为发展相互统一原则
六、面向全体幼儿与注重幼儿个别差异的原则
★第五节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的实施可通过设计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和利用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来进行。
一、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记)P138
(一)主题教育
(二)节日娱乐活动
寓教于乐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三)参观浏览活动
(四)情景表演
(五)实践活动
★
二、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记)
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即隐蔽的、潜在的社会教育活动。它是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特点:潜在性、非预期性
(一)日常生活活动
(二)各科教育活动
(三)角色游戏活动
(四)交往活动
(五)随机教育
(六)环境影响
第六章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第一节幼儿游戏活动的种类
一、游戏的界定
★
二、游戏的种类(背)
(一)从教育的作用上分
1、角色游戏: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例:“健身房”游戏,角色有“经理”、“教练”、“客人”等)
2、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通过手的创造活动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参观机场后,用大型积木搭 “机场”)
3、表演游戏: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言语、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例:《老鼠娶亲》,设定角色,表演情节)
4、体育游戏:以发展儿童基本动作,增强儿童体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为主的游戏。(例:学习“解放军”,匍匐前进,扔“手榴弹”,炸“碉堡”)
5、智力游戏: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儿童在愉快情绪中,丰富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游戏。(例:猜谜语,老师说谜面,幼儿猜谜底)
6、音乐游戏:儿童在音乐和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例:边唱歌曲《划船》,边进行“划船”比赛)
(二)从教师指导上分
1、自发游戏:是由幼儿自己思考出来(自由活动自由选伴
2、规则游戏: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游戏,旨在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三)从社会性发展分(美国教育家帕顿)
1非游戏行为0-2岁2旁观游戏3独立游戏:2岁半以后
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
(四)从认知的发展上分 皮亚杰 1机能游戏2象征游戏3规则游戏
第二节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
首先,游戏有利于幼儿大肌肉的发展。(例:“切西瓜”、“钻桶”、“爬桶”)
其次,游戏有利于幼儿小肌肉的发展。(例:拧盖子、剪剪贴贴等)
再次,游戏有利于幼儿躯干肌肉的发展。(例:“乘电梯”,伸直腰,弯腰)
最后,游戏有助于幼儿感觉运动技能的提高。(例:在不同地面行走,锻炼脚部触觉)
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首先,游戏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例:玩积木,学会“相等”的概念)
其次,游戏提高了幼儿的感知能力。(例:玩水,了解水无色无味,透明,有重量等特性)再次,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例:“医院”游戏,“冰激凌”棍代替“注射器”)
最后,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例:给“宝宝”包小被子,横短竖窄,最后想到斜对角包)此外,游戏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例:“找相反,说相反”游戏,孩子学会大小,长短等相反词)
三、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首先,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心里气氛。(例:创造力测试,有宽松气氛的游戏组高于对照组)其次,游戏催发了幼儿的探究行为。(例:金属红箱子实验,探索使用玩具的创造力最高)
再次,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例:积木游戏中,能用长方形积木当“娃娃家”的床)最后,游戏提高了幼儿的创造性水平。(例:自由游戏组创造力,高于模仿组和解决问题组)
四、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首先,游戏使幼儿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情感。(例:表演游戏,戴“咧嘴大笑”面具,表现喜悦)
其次,游戏能使幼儿充分体验到快乐之情。(例:幼儿园调查问卷,最高兴的事是做游戏)再次,游戏能帮助幼儿克服恐惧情绪。(例:“动物园”,驯养猛兽,减少对其恐惧之情增加爱心)最后,游戏能使幼儿进行情感宣泄。(例:体育游戏中,拳打脚踢“沙袋”,释放气愤之情)
五、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首先,游戏有助于克服幼儿的自我中心。(例:插塑游戏,材料不够,互抢)
其次,游戏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例:“开火车”游戏,火车头、身、尾)
再次,游戏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技能。(例:“荡秋千”,学会在分享、轮流、给予和索取间找平衡)
最后,游戏发展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例:角色游戏分配角色,用“剪刀锤”决定)
此外,游戏锻炼了幼儿顽强的意志。(例:布鲁纳等人的钳子棒子取粉笔的实验)
六、发展幼儿的美感
首先,游戏的设施有利于幼儿领略美。(例:漂亮玩具,装饰一新的游戏环境)
其次,游戏的内容有益于幼儿欣赏美。(例:角色游戏,去“美术馆”看“画展”)
再次,游戏的成果有助于幼儿再现美。(例:把制作的“项链”、“手镯”戴在身上,装扮自己)
最后,游戏的过程有利于幼儿大胆创造美。(例:美术区,绘画,大海)
★第三节幼儿游戏活动的准备(简答或论述)
一、设定游戏时间(游戏的重要保证)首先,巧妙利用各种时间进行游戏。(晨间接待、教育活动后、午睡后)
其次,力争每次有较长的时间进行游戏。(30-50分)再次,使室内游戏时间与室外游戏时间基本均等。(室内:陶冶社会情感,室外:培养运动技能)
最后,合理安排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的时间。(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二、布置游戏空间(游戏的基本条件)第一,维持适当的空间密度。(空间密度=房间面积-不可用的空间面积/幼儿人数)
第二,开辟各种游戏区域。(设立4-6个游戏区,暂时性游戏区和永久性游戏区相结合)
第三,游戏场地要有吸引力。(场地多种多样,新颖独特)
第四,保证游戏场地的安全。(清洁卫生,无铁钉、碎玻璃、破砖瓦)
三、提供游戏材料(游戏的物质支柱)首先,广泛收集废旧物品。(自然物,无毒无害,廉价物美)
其次,变换游戏材料的陈列。(改变游戏区,增减游戏区材料,把一个游戏区材料转到另一个游戏区)
再次,形成超级组合游戏材料单元。(超级组合材料-3种以上材料组合,复杂组合材料-2种以上组合)
最后,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玩具储藏室,玩具架,让孩子自己选择使用所需材料)
四、丰富知识经验(游戏的源泉)首先,要发挥园内教育资源的作用。(例:体育活动教武术,自由活动时就可开“武术馆”角色游戏)
其次,要利用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例:参观野生动物园后,用积木搭“野生动物园”)
再次,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例:妈妈带小朋友去理发店,小朋友扮演“理发师”就非常好)
★★第四节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简答或分析)P169
一、观察的价值(意义)
教师的观察在幼儿园游戏过程中的作用:
1、观察是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
2、观察是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它把教师的游戏准备工作和介入游戏连接起来,起着纽带的作。
3、幼儿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通常在游戏中能得以充分的表露。(PPT:是观察幼儿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的时机)
二、观察的策略(具体方法)
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的时候,应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在自然状态下观察。(观察时不妨碍幼儿游戏,选好位置,不太近也不太远。)
其次,要在幼儿彼此熟悉后观察。(为真实反映游戏水平,要在幼儿熟悉了解后再观察。)
再次,要对全班幼儿进行观察。(对全班游戏的表现进
行普遍观察,了解本班幼儿游戏整体发展水平。)最后,要对个别幼儿进行观。(在普遍观察基础上,对某个幼儿进行观察。)此外,要对幼儿反复进行观察。(仅凭一次观察,难以推断出幼儿的游戏特征。例:玩沙游戏)★★第五节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细看P174)
一、尊重幼儿的游戏(1)教师要尊重幼儿游戏的倾向。(例:自选游戏时,幼儿不想用教师准备的材料,应尊重他的意见,到储藏室找他需要的材料进行游戏。)(2)教师要尊重幼儿游戏的选择。(例:分配游戏角色时,尊重幼儿想法,允许他们运用多种方式完成:选出一位负责人由他安排;按小组、学号顺序安排挑选角色顺序等。)(3)教师要尊重幼儿游戏的创造。(例:潜意识里拱形积木为门,长型积木为床,在“娃娃家”有幼儿把拱形积木当摇篮,教师不应指责,而是鼓励孩子的创造性。)
二、支持幼儿的游戏 一方面,教师要满足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需要。(例:“医这方面材料。)另一方面,教师要满足幼儿充分游戏的心理需要。(例:让幼儿能心满意足离开游戏区。)(2)教师还要关心幼儿游戏的意愿。(例:幼儿表现出对“商店”游戏的兴趣时,教师为他们讲购物的故事,带他们参观商店,提供游戏货币等商店材料支持游戏开展。)(3)教师还要关心幼儿游戏的进程。(例:一幼儿在“理发店”玩“电吹风”一段时间,教师可在询问后,争得幼儿同意下,找别的游戏区小朋友和她一起玩。)
三、参与幼儿的游戏(1)教师应是一位幼儿游戏的参与者。(2)教师应是幼儿游戏的伙伴。
四、引导幼儿的游戏(1)教师要诱发幼儿的游戏。(2)教师要适时提出开放性问题(例:“火锅城”游戏中,当幼儿用面泥做很多菜后,教师可以问孩子面泥还能做什么,引导孩子拓宽思路,作出“碗”、“盘”等)(3)教师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例:一幼儿在“娃娃家”抱着“宝宝”,有些幼儿在玩“服装店”,教师可以启发她去“服装店”给“宝宝”买衣服,更好扮演“妈妈”,和小伙伴交往,是游戏丰富多彩。)(4)教师要巧妙扮演游戏中的角色。
五、干预幼儿的游戏(注意消极因素)1及时制止有害于健康的游戏 2对游戏过程进行监督 及时消灭隐患第六节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与游戏的准备一起看)
一、幼儿游戏环境的评价(与游戏准备合在一起看)教师要对幼儿游戏环境的安全性、刺激性、协调性与教育性、适宜发展性进行评价,可用“幼儿游戏环境评价表”来进行评价。
二、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教师要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各个方面、每一环节进行评价:1教师要评价活动的目的、目标。2认知情感社会性 没干的游戏平衡3室内游戏是否均衡 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游戏水平的评价教师的评价 幼儿自己的评价第七章 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指导(细看例子 基本概念:榜样示范法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 第一节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价值(简答)
一、有利于贯彻幼教法规
二、有利于与世界幼教接轨
三、有利于发挥幼儿教育的整体功能
四、有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五、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发展第二节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一、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 根本目的:是为了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具体目标:是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促使家长认识到幼儿园教育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手段,家幼配合,协调一致,提高教育质量。
2、帮助家长获得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和经验,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和艺术,增强教育孩子的能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3、争取家长在经费、物质设施、人力上的支持和援助,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提高办园的整体水平。★
二、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简答)
(一)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
(二)帮助家长养成良好的教养态度
(三)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四)支持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
(五)增强家长与幼儿园教育配合的意识
(六)鼓励家长全方位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
三、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比较重要)十点:①宣讲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 ②说明家庭教育的独特价值 ③讲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知识 ④讲授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a增进健康b开发智力c培养品德d提高美感 ★⑤讲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a热爱孩子的原则b要求孩子的原则c教育一致的原则d全面发展e因材施教 ⑥阐明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⑦阐述家庭教育的若干方法a讲解说理法b榜样示范法c表扬奖励法d批评惩罚法提醒按时法实践活动法陶冶感染法⑧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概况 ⑨述评孩子的在园表现 ⑩引导家长与幼儿园保持一致★★第三节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一、了解性原则 了解幼儿家长及家庭,利用谈话、家访、问卷、调查等
二、方向性原则 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需要与国家教育方针、幼儿园教育法规的精神一致。
三、科学性原则 使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幼儿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四、尊重性原则 幼儿园要尊重家长、平等对待各类家长,引导家长在家庭里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如平等对待自身条件不同的家长、注意尊重孩子情况不同的家长。
五、协调性原则经常与家长交流情况,相互沟通、互通
有无,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六、针对性原则根据幼儿与家长的不同特点,开展分类
型和分层次的指导,注意灵活性。
七、直观性原则
采用一些直观教育、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讲解相结合,使家庭通过观察和表象,丰富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八、艺术性原则 把一些教育的规律、途径、方法巧妙地蕴藏在家园活动之中,融合在亲子活动里面,使家长从亲身的体验中得到教
益,自然而然的得到指导。第四节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看例子)
一、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一座桥梁,家长委员会的委员是园长和教师的得力助手。由各班家长推荐1-2位家长组成,分工协作,在园长指导下进行工作,制定活
动计划,总结活动效果,向家长作汇报。(例:“三八妇女节”,幼儿园召开家长委员会,商讨如何进行“爱妈妈”教育)
二、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对在家庭里承担抚养教育幼儿责任的父母
或其他长者进行系统教育和训练的学校。教育内容要根据家庭教育的需要和家长的现状来确定。(例:针对家长普遍不重视孩子性格的这一教育缺陷,校务委员会决定开设“培
养孩子的良好性格”的专题讲座)
三、家长会议 时间上分:开学前的家长会议、学期中的家长会议、学期结束的家长会议
形式上分:全员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小组家长会
四、家长开放日 幼儿园可定期邀请家长来园参观,参加园内活动。
幼儿园也可不定期对家长开放,把来园观看的活动的主动权下放给家长。要求家长不干扰正常教育活动。(例:教师提问后,家长不强迫孩子发言)
五、家长园地
六、家庭教育咨询
七、接送时交流
八、电话交谈
九、家园联系册
十、家庭访问
十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十二、其他形式第八章 幼儿教师 基本概念: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
第一节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一、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小题)主要有:幼稚性、全面性、时代性、复杂性、多样性、地方性
(一)幼稚性 其一,从劳动的客体看: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幼儿,教师对其进行粗浅的、简单的、正面的教育。其二,从劳动的主体看:幼儿教师刚从幼师毕业,很年轻。2全面性 3时代性 4复杂性5多样性6地方性
二、幼儿教师的权利和职责(了解)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资格、权利和职责(义务)。
(一)幼儿教师的资格
(二)幼儿教师的权利
(三)幼儿教师的义务
★
三、幼儿教师劳动的价值(与学前教育价值联系在一起)
(一)教师是维护幼儿身体健康的保健师
(二)教师是开启幼儿智力之窗的建筑师
(三)教师是塑造幼儿美好心灵的工程师
(四)教师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美容师 第二节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
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和智能结构两大方面。
★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对待幼儿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幼儿的道德、对待幼儿教师集体的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1对待幼儿教育事业的道德2对待幼儿的道德 3对待幼儿教师集体的道德4对待自己的道德
二、幼儿教师的智能结构
幼儿教师智能结构由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部分
组成。
(一)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了解)★
(二)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看细致举例理解)包括: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能力、创造
能力、设计能力、交往能力和评价能力。
1、观察能力例:以表格形式,“幼儿一周各科举手次数记录表”,了解幼儿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所在)
2、表达能力(例:午睡后散步时,幼儿都拉教师的手;教师微笑着一个个回抱幼儿后,幼儿按顺序手拉手散步)
3、组织能力(例:分组活动时,教师要兼顾玩水区幼儿不喝池水,木工区幼儿不被锤到手和打人)
4、教育能力(例:多提启发性问题,“你是怎么折纸飞机的,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以打开幼儿思路)
5、创造能力
6、设计能力
7、交往能力
8、评价能力
第九章 国外学前教育的改革及启示 第一节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一、和谐发展的学前教育目标
二、开放多样的学前教育途径
三、千姿百态的学前儿童教师
四、责权并重的学前儿童家长
★
五、启示及思考:
1、加强儿童的科学技术教育
2、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
3、开展活动区教育的研究
4、增加参观和旅行的机会
5、给予家长相应的权利第二节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一、学前教育的机构
二、学前教育的目标
三、学前教育的内容
四、学前教育的途径
五、学前教育的师资
六、学前教育的管理 ★
七、启示与思考:
1、幼儿班级与编制
2、幼儿数学教育
3、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有
4、幼儿教师学历
5、幼儿教育收费第三节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的特点及评析(看看,了解)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方案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领域
四、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五、学前教育课程的师资 第四节埃及幼儿教师的特征及思考(略)
第五篇:学前教育学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
科目:学前教育学
1.1.广义的教育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1.3.教育者
1.4.正规学校教育 1.5.非正规教育 1.6.非正式教育 1.7.全民教育 1.8.终身教育 1.9.教育民主化 1.l0.教育现代化 1.11.人的个体发展 2.1.物质环境 2.2.精神环境 2.3.文化(广义)2.4.文化(狭义)2.5.文化传递 2.6.文化选择 2.7.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 3.1.儿童的发展 3.2.“回忆说” 3.3.成熟势力说 3.4.先天因素 3.5.后天因素 3.6.遗传素质 3.7.年龄特征 3.8.智力 3.9.儿童观
4.1.会堂教育时期 4.2.“白板说” 4.3.自然教育 4.4.恩物 4.5.经验
4.6.儿童中心论 4.7.做中学
4.8.发现式教学法 4.9.多层智力观 4.l0.最近发展区 4.11.情商
4.12.教学做合一 4.13.幼儿的完整学习4.l4.整个教学法 5.1.教育目的5.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6.1.活动区
6.2.活动区的界限性 6.3.活动区的相容性 6.4.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
6.5.创造性游戏 6.6.有规则游戏 6.7.结构游戏 7.1.独立自主性 7.2.发展适宜性 7.3.综合性原则 7.4.启蒙性原则 7.5.活动性原则 8.1.直观形象法 8.2.参观法
8.3.教育活动游戏化 8.4.语言法 8.5.讨论法 8.6.移情法 8.7.角色扮演法 8.8.环境体验法 8.9.行动操练法 8.l0.发泄法 8.11.表扬鼓励法 8.l2.批评惩罚法 8.13.自然后果惩罚法 8.l4.认知提示 8.15.情绪追忆 8.16.情感换位 8.17.心智技能练习9.1.家庭结构 9.2.核心家庭 9.3.不完整家庭 9.4.联合家庭 9.5.扩大家庭 10.1.托儿所 10.2.保教性 10.3.健康 10.4.睡眠 11.1.幼儿园 11.2.“提前开始”计划 11.3.中期目标 11.4.近期目标 11.5.活动目标 11.6.完整儿童 11.7.幼儿园环境 12.1.分离焦虑 12.2.心理断乳期 12.3.幼儿常规 12.4.学前班 12.5.混合班 12.6.攻击性行为 13.1.家长参与
14.1.幼儿园的保育工作14.2.保育员 15.1.社区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从广义的教育看,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家庭中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社会教育中的起到教育作用的人员,自学活动中的个人也承担了部分教育者的责任。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1.2.广义教育包括哪几种形式? 1.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什么?
1.4.如何实现人的个体发展?
1.5.教育对个体发展如何起主导作用? 1.6.当今教育增长的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1.7.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1.物质环境对学前儿童有怎样的影响? 2.2.精神环境对学前儿童有怎样的影响?
2.3.经济对教育的作用是什么? 2.4.学前教育的目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经历了哪些变化? 2.5.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2.6.政治与学前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2.7.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2.8.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2.9.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2.10.人口对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2.11.我国人口现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2.12.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是什么?
3.1.什么是发展?儿童发展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3.2.简述遗传决定论的主要思想。3.3.环境决定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3.4.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是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5.布龙芬·布兰纳关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4.18.简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启示。
4.19.陶行知主张要解放儿童,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4.20.张雪门认为幼儿课程的来源、特点及组织标准是什么?
4.21.陈鹤琴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4.22.陈鹤琴的教育内容是什么? 5.1.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什么? 5.2.造成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重智轻作关系?
7.9.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7.10.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7.11.综合性原则应注意哪些事项? 7.12.活动性原则的意义是什么? 7.13.如何实施活动性教学?
8.1.运用观察法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8.2.运用演示法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8.3.示范法又可分为哪几种形式? 8.4.范例法的特点是什么?
8.5.运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哪些事3.6.个体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3.7.个体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3.8.社会本位儿童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9.人本位儿童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10.现代社会的儿童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11.美国教育学家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三种作用模式是什么? 4.1.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4.2.古埃及的幼儿教育有什么特点? 4.3.古希伯来的幼儿教育有什么特点?
4.4.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有什么特点?
4.5.古希腊的幼儿教育有什么特点? 4.6.夸美纽斯的幼儿教育观点主要有哪些?
4.7.洛克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哪些? 4.8.卢梭的教育原则及教育方法是什么? 4.9.裴斯泰洛齐的幼儿教育思想是什么?
4.10.福禄贝尔的儿童发展三段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11.福禄贝尔认为儿童有哪四种本能?
4.12.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4.13.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14.蒙台梭利将幼儿分为几个敏感期?
4.15.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4.16.皮亚杰的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有哪几方面?
4.17.简论加德纳的多层智力观及其
德的原因是什么? 5.3.全面发展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关系是什么? 5.4.《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5.5.如何正确处理幼儿体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
6.1.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 6.2.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6.3.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6.4.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6.5.游戏对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6.6.户外游戏活动的创设应从哪些方面人手? 6.7.活动区种类和数量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6.8.活动区材料投放有哪些要求? 6.9.在管理和使用玩具材料时,应注意哪些要求?
6.10.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6.11.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7.1.为什么说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的难点不在幼儿园而在于家长? 7.2.教师应从哪几个方面做起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
7.3.如何培养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7.4.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7.5.发展适宜性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7.6.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有哪些特点? 7.7.实施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注意哪些事项? 7.8.教师与保育员如何建立良好的合项?
8.6.运用游戏化方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8.7.故事法的操作形式有哪些? 8.8.讨论法的操作特点是什么? 8.9.讨论法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8.10.讨论法的操作过程是什么? 8.11.如何正确运用移情法?
8.12.角色扮演法可分为几个阶段? 8.13.角色扮演法的特点是什么? 8.14.角色扮演法的教育过程是什么? 8.15.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8.16.环境体验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8.17.行动操练法可分为几种形式? 8.18.实施行动操练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8.19.发泄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8.20.表扬鼓励法包括哪几种方式? 8.21.表扬鼓励的场合有哪几种? 8.22.如何抓住表扬鼓励的时机? 8.23.表扬鼓励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8.24.批评法的方式有哪几种? 8.25.实施批评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8.26.实施惩罚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8.27.惩罚法的操作内容是什么? 9.1.家庭结构有哪几种?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状况是什么?
9.2.家庭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9.3.家庭的教育功能是什么? 9.4.家庭教育有哪些特点? 9.5.如何营造和谐的生活气氛? 9.6.家长应如何布置家庭环境,使其利于孩子的成长? 9.7.家长应如何为孩子布置安全的环境? 9.8.家长应如何为孩子布置属于儿童的天地?
9.9.家长应如何为孩子做好榜样? 9.10.家长尊重儿童,应怎么做?
9.11.理智的爱的含义是什么?
9.12.在家庭中,家长应要求孩子掌握哪些规矩? 9.13.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步调一致? 9.14.适当回避指的是什么?
9.15.家长育儿守则的标准是什么? 9.16.家长如何帮助幼儿的游戏学习? 9.17.父母应如何做轻松的父母? 9.18.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9.19.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9.20.家庭教育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11.10.尊重儿童包括几层含义? 11.11.幼儿园教师在处理与幼儿的关系时应注意什么? 11.12.幼儿园环境创设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2.1.小班幼儿在身心发展上有哪些特点? 12.2.入园对于幼儿成长有什么意义? 12.3.幼儿出现入园适应不良的原因是什么? 12.4.教师应如何做好幼儿入园工作? 12.5.家庭应如何做好幼儿入园工作? 几方面?
13.2.托幼教师在处理与家长的关系时,通常有的错误做法是什么? 13.3.教师应如何尊重家长及其育儿方式?
13.4.家长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心态可分为几个阶段?
13.5.教师应如何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家长? 13.6.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是什么? 13.7.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3.8.托幼园所家长工作的主要形式10.1.托儿所的性质是什么?
10.2.我国托儿所的发展现状如何? 10.3.托儿所的保教任务是什么? 10.4.如何正确理解早期教育?
10.5.托儿所保育和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10.6.提倡保教结合的必要性是什么? 10.7.托儿所应如何选址? 10.8.托儿所应如何布置安全、卫生、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10.9.托儿所应如何为婴儿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 10.10.应如何为婴儿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10.11.在喂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10.12.婴儿饮食应注意什么? 10.13.对托儿所教师来讲,应如何照顾婴儿的大小便?
10.14.如何训练婴儿的动作?
10.15.如何培养婴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10.16.3岁前婴儿的情绪情感特征是什么?
11.1.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
11.2.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1.3.幼儿园应担负哪些方面的教育幼儿的责任?
11.4。幼儿园保教目标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11.5.我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哪些问题?
11.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体现了什么样的特点?
11.7.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是什么? 11.8.幼儿园教育目标有什么特点? 11.9.幼儿园教育目标可分为几层?
12.6.教师在第一个月的活动中应注意什么?
12.7.幼儿入园第一个月的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12.8.教师应如何帮助适应困难的幼儿?
12.9.常规的意义是什么? 12.10.在制定和使用小班幼儿常规时应注意什么?
12.11.应如何布置活动室的墙面? 12.12.独自游戏存在的原因和价值是什么? 12.13.结交小伙伴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12.14.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12.15.幼儿交往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12.16.教师应如何培养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12.17.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的竞争行为?
12.18.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2.19.教师应如何引导和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2.20.幼儿说谎有哪几种形式? 12.21.幼儿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应如何纠正?
12.22.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12.23.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别是什么? 12.24.家长在幼儿入学教育中的责任是什么? 12.25.学前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是什么? 12.26.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是什么?
12.27.学前班的教育要点是什么? 12.28.混合班的教育特点是什么? 13.1.托幼园所与家庭的差异体现在是什么?
13.9.家访可分为几种形式? 13.10.接送幼儿时,家长与教师的随机交流有哪些方面?
14.1.幼儿园教师资格认定一般包括几个方面?
14.2.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是什么? 14.3.幼儿教师劳动的职责是什么? 14.4.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14.5.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 14.6.教师与幼儿沟通时应注意什么? 14.7.保育员的职责是什么?
14.8.保育员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
14.9.保育员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
15.1.社区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15.2.澳大利亚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有?
15.3.发展社区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15.4.社区学前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有哪些?
15.5.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网络行之有效的形式有哪些? 15.6.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有几种形式? 15.7.草原流动幼儿园的特色是什么? 15.8.我国农村不发达地区的社区学前教育形式有哪些?
15.9.我国农村发达地区的社区学前教育形式有哪些? 15.10.我国农村草原地区的社区学前教育形式有哪些?
简答题答案1.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答:从教育的起源看,它是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一种
社会现象。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学会制作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在从事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着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人与人也发生着性质不同的和多向的交往关系,并形成着一定的社会习俗和风尚,这一切都需要向新生一代传递,这些传递的活动便是人类社会的教育。再从人类的个体来看,作为人的个体,必然有着成长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纯自然的生长,而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接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广泛的影响和教育,渐渐成长、成熟,人从出生到成人的成长过程比任何动物都要漫长,这标志着人类成熟水准绝对地超过了任何动物,这使人的个体成长、成熟的过程充满教育。教育为人类社会所独有,它与动物界中代与代间看似“教”和“学”的现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老猫教幼仔捕捉老鼠,老鸭教小鸭游水之类的动物界现象,是一种为适应环境、为维持生命、为独立生存的亲子本能行为的传递,是自发的本能行为,只存在一个短暂的时期,而且是简单不变的重复,没有任何发展,更没有不断丰富与创新。这些动物界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决然不可同日而语,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教育从一开始便是一种为了社会、具有社会性的活动,教育的社会性表现为教育同社会共存、共发展,并渐渐成为推助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2.广义教育包括哪几种形式?答:包括四种形式:第一种学校教育,有固定的场所,有目的的按计划进行,有班级的整体施教、小组施教和个别施教等形式。第二种通过各种媒体(如电视、电脑、广播、函授、图书、报刊等形式)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第三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的活动,在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通过示范、模仿、交往等方式传递信息和经验,产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第四种自我教育,受教育者为提高自身和形成个性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自我调控的活动。这些教育形式进行的场所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工作部门等。
1.1.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各自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2.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你认为现代教育具有哪些特征?
1.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3.1.我国现代学前教育观应明确哪些观点? 3.2.试总结分析一下影响儿童发展的有关因素。4.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4.2.论述杜威教育思想的特点及教育基本原则。
5.1.如何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目标? 5.2.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6.1.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6.2.教师应如何指导儿童的结构游戏?
9.1.试述如何创造良好的育儿环境? 10.1.论述3岁前婴儿情绪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
11.1.论述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七大原则。
12.1.如何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3.1.论述托儿所、幼儿园、家长相互配合的原则。
14.1.论述保育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15.1.幼儿园与社区教育应如何互相沟通与支持?
论述题答案
1.1.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各自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答: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属于人的因素,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属教育的措施,为物质条件方面的因素。它们的作用是:(1)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处于领导、控制以及执教的地位,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是有条件的,必须在受教育者接受了教
育者的要求,并为之付出努力之后,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方可变为现实。这就是说当教育者的教育要求不适应受教育者或全然不被受教育者采纳时,教育活动便无法进行,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也就自然不存在了。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接受和参与相关,而不能建立在纯主观所为。(2)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受教育者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和行为的过程,因而受教育者应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反之,受教育者没有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主动性没有获得充分发挥,便不会获得好的学习效果。(3)任何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多样化,取决于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从范围看,教育内容涉猎人类创造的古今中外各领域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从水平程度看有启蒙的、基础的、专业化的、高等级的;从表现形态看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等等。(4)从教育的发展进程看,由教育者选创的物质资源更多地进入了教育过程,它的丰富性、先进性、优质性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教育的物质资源有场所、设备、教具、器材等,是现代教育必须具有的教育手段。以上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进行任何教育活动都必不可少的,这些要素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又是相互影响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在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教育者的主导性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控制着教育目的和采用的方法、手段,教育者创设环境、选择教具与器材,调控受教育者的活动,教育者的观念和教育行为方式,影响着其他各基本要素功能的充分发挥。
1.1.结合实例分析教育的功能。
1.1.结合实例分析教育的功能。答:(1)教育的宏观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现代教育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依靠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社会物质的再生产。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不仅指人的繁衍生存,还指人的个体社会化,不断生长对社会有为的新生一代,显然这需要教育的培养过程。社会物质生产的革新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经验、科学技术,而它们的传播与革新则必须依靠教育。因此教育的社会功能首先是为社会的延续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教育是沟通社会各方面、社会各地域及世界各国社会的手段。通过教育增进了社会的交流和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现代教育是开放的,网络手段的应用更加剧了教育的开放性,从而教育对社会的整体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负有特殊的使命。教育的正确实施对稳定社会、倡守科学、宏扬道德风尚和加强法制都是有利的推动。这些因素是社会持续与快速发展的必要保障。(2)教育的微观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教育对人体发展起主导作用:首先,教育是一种有日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个体发展的方向。其次,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给予个体发展的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第三,得力的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如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主客观的关系及师生间的关系,使之有利于提高个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充分满足个体特征的发展、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第四,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从生命开始的“自然人”,经过教育过程成长为“社会人”,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使个体积极地、能动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
2.1.结合实例分析我国的人口状况给学前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
1.1.下列属于教育现象的是(C)A.老猫教幼仔捕老鼠B.老鸭教小鸭游水C.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活动D.父母给孩子补充营养 1.2.教育活动中物的因素有(C)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内容与物资D.教师
1.3.教育活动中的受教育者是(A)A.承担学习的责任,进入学习过程中的人B.各级教育管理人员C.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D.社会教育中起到教育作用的人
1.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B)A.受教育者是消极被动任教育者摆布的人B.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主体C.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中心,教育者只是旁观者D.教育者相对受教育者而言处于受控者、接受者的地位
模拟试卷(二)模拟试卷(三)模拟试卷(四)模拟试卷(五)
第一章教育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第四章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第五章学前教育目标
第六章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游戏 第七章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十章托儿所(含托儿班)的保育和教育
第十一章幼儿园教育概述
第十二章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 第十三章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配合第十四章幼儿教师和保育员 第十五章社区学前教育 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