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远古神话的英雄主义

时间:2019-05-14 20:4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中国远古神话的英雄主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中国远古神话的英雄主义》。

第一篇:浅论中国远古神话的英雄主义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引言

(一):神话的概念..........................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英雄主义的含义......................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英雄主义的表现.............................................2

(一)英雄本色和神奇本领....................................2

(二)保民佑民的责任感和厚生爱民意识........................3

(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4

(四)代表正义战胜邪恶......................................5

(五)不鄙视失败的英雄......................................6 致 谢........................................................8 参考文献:.....................................................8

浅论中国远古神话的英雄主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

程浩 指导老师

蒋晓铭

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导言》一书中说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一种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中国古代的远古神话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特征,展现出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英雄之歌,是神话时代的主旋律,表现激昂的英雄情怀是远古神话的主色调。远古神话的英雄主义主要表现为英雄本色和神奇本领、保民佑民的责任感和厚生爱民意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正义战胜邪恶以及不鄙视失败的英雄。中国远古神话的这种英雄主义精神是激励我们的先民走过漫长而又艰苦的远古时代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关键词:远古神话

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的表现

一:引言

在我国的先秦时期诞生了一种伟大的文学艺术形式——神话,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神话传说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逝了,或者被文人给改造了,变成了其他的文学,但是我们仍然能从许多的古籍中找出一些神话故事,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它所留下的精神仍然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神话中的许多东西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一)神话的概念

什么是神话?这是一个令人难以解答的问题,在我国的古代传统典籍中没有“神话”这个的字眼,是个外来词。神话的词源出自于古希腊的“mythos”,意思就是关于神袛与英雄的传说故事。

在汉字中,“神”的本意是神灵的意思,如在《广韵》中“神,灵也”。《说文》中“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同时在《易》中又有“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阴阳不测谓之神”。由此可见,“神”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神话?神话的概念又是什么? 最早在十九世纪的西方,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人类文化的运行趋势是进化的发展的,“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时期中的主要倾向就是从蒙昧状态向文明状态过渡”,“高级文化就是从人类的初级文化逐渐发展或传播起来的”。他提出了著名的“文化遗留物”的理论,将神话看做是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主要遗留物。“最早的神话是野蛮部落的艺术,较有文明的后代继承并发展了它。还有,原来的神话后来僵化成迷信,被误认作历史,形成为诗,或者被作为无用的瞎话被抛弃了。”[1]

而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中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同时高尔基又明确的告诉我们:“要把费劲一切力量去为生存而斗争的两脚动物想象为离开劳动过程,离开氏族和部落的问题而抽象地思想的人,这是极端困难的”。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对神话也有着相当的深入研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这样说到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此,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2]

从上面三个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神话是对原始社会部落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反 映。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是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神话的产物。

神话是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的产物,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充满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和乐观的精神,洋溢着不屈从于命运的战斗精神和无法遏制的进取意志,体现出了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概。[3]

(二)英雄主义的含义

什么是英雄主义?

通过查找,并且能被大多数人、国家、民族认同的英雄主义观念有:

1、按照中国《辞海》的解释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

2、英雄主义彰显的崇高价值,除了一般的具体社会意义外,在生命人格的塑造上更值得重视。古罗马文论家朗吉弩斯在其《论崇高》中曾将这种人格培育喻为“伟大心灵的回响”,并认为,如果人一旦失去了这种对伟大心灵的感应、体悟,麻木、冷漠、委琐就会接踵而至,人生必然因此阴暗卑下,与“自由”无缘。

3、当某一伟大的全民族事业以及为实现这一事业而积极克服当时发生的矛盾和障碍所必须的巨大努力而成为各个别人的性格本质时,当他们在个人活动中表现出独立、自由、首创精神时,当一般地体现在个别人的行为中,而使行为具有伟大意义时就出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4、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这就是英雄,英雄就是在关键时刻凸现出来的。这是克劳塞维茨在其所书的《战争论》中的并被很多人士所引用,称之为是一句精典之语。

5、“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这是拿破仑的英雄主义观,也被很多人士所引用。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英雄主义就是在人类社会不断由野蛮向文明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集体意识的精神价值观,是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它通过社会群体中具有崇高、悲壮、不屈、进取品格的具体人物为摹本或榜样,旨在弘扬某一特征时期这一社会群体所追求的最完美、最高尚、最能代表整体利益的宏大目标,并以此为号召,鼓励和激励社会所有的人模仿这一人物,已达到或完成这一事业的目得。

在我国远古神话中,我们的先民在与自然力量进行殊死搏斗中,在社会生活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唱出一曲感天动地,穿透时空的英雄之歌,涌现出一大批让人永不能忘记的英雄人物,它表现出来的是人们征服自然的意志,改变环境的决心,对命运的抗争,对人生和社会理想的追求,彰显了中华民族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英雄主义的表现

(一)英雄本色和神奇本领

“超人”是人类英雄气概的神话,是极度夸大的人类英雄主义精神的形象化,是我们的先人们对战胜自然和邪恶的一种渴望和向往。反映古代的初民不屈服于命运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通过幻想创造了神话英雄来展现他们生存的热情和征服自然的勇气和信心。

现代历史学家汤因比把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归纳为挑战和应战。挑战,即是人的生存受到了根本性的威胁和压力。应战,即是人对这种根本性的威胁和压力进行的有效的抗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根本性的挑战这本身就是有着非常规性、非预料性的特点,它的出现是在人已有的认识之外的,它对人把握现实能力显现出一种非理性的性质,在 另一方面,人对挑战的斗争并不是一场稳操胜券的斗争,而是一场前途未卜的斗争。历史的必然性就是在于它是在无数个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在非洲干旱的土地上诞生了绚烂的古埃及文明,在洪水的灾难中冲刷出了伟大的巴比伦文明,在热带雨林的困境中逼迫出了让你仰视的玛雅文明„„。人类的文明就是在不断的挑战和应战的悲剧中诞生,正是在这种种极其恶劣的困境中,人类才得以发展,从而产生了许多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的英雄人物。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徐整著的《三五历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4]。

这是一个推原开天辟地、世界构成的神话故事,盘古用他自己的力量打破了世界处于混沌的一种状态,产生了天与地,用他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以后世间的万物再也不用生活在黑暗中。

在开辟天地之后他却死了,但是他的身躯却化作了万物留在了这个自己所开辟的世界里,依然为这个世界变的更加美好做着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在盘古伟岸的身躯倒下的一刹那,垂死化身,完成了生命的最后一次升华,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了皎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了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这个世界。

在古书《逸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中是这样记载的“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5]盘古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都留有他的气息,他融入了整个世界。他寂寞地来到这个世界,同时也寂寞地离开了这个他所爱的世界,他给人类留下了幸福的家园,等待着人民去耕耘,播种,收获。

一个人用自己的力量开辟了天地,这本身就是一个超现实的事情,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这更是一种极大的夸张和想象,加之在其死后,身体化作宇宙万物,通过种种想象和幻想的来描写盘古的英雄主义形象,从而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他为开辟天地所作的努力和死后仍然化作万物的奉献精神,突出了盘古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为了整个世界奉献出了自己的所有。

(二)保民佑民的责任感和厚生爱民意识。

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正是反映出了这种思想。

在我国的远古神话中除了塑造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之外,还为人类塑造了保护神,在这些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都具有强烈保民佑民的责任感和后生爱民的意识,如神农氏。《淮南子·修务训》记载他采药为民治病,“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氏对人类的生命的重视可谓关怀备至,甚至不惜以身试毒。在《搜神记》卷一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 下号神农也”。故而在今天仍然流传有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所反映的劳动人民同自然界做斗争的对象和范围极其广泛,烈日明月,高山大海,风云雷电,飞禽猛兽,草木虫鱼,在苍天九州之内,包罗万象,在一个广袤的空间和时间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绚烂宏伟的画卷。

《女娲补天》的画面在其中不可不说是极其壮观绚丽的。在《淮南子•览冥训》里这样说道:“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6]

“往古之时”、“四极”、“九州”从这三词中可以看出这场灾难可谓之大,涉及范围可谓之广。天崩地裂,洪水汪洋,烈焰熊熊,猛兽肆虐,华夏九州濒临灭顶之灾,自然力量和人类的对立在此时达到了极致,在这危难之际,英勇的女娲力挽狂澜,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将天补好,接着又将背负天台山的神鳌的四足砍下来以支撑四极,杀了黑龙来救冀州。女娲平息了接踵而至的灾难,天塌了下来可以补上,这是何等的胆壮气豪的惊人之举。

女娲用自己的行拯救了人民,受到了人民的世世代代的敬仰和爱戴!

(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即使面对再艰难的困难,也不能挡住英勇的劳动人民,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汗水,自己的双手战胜所有的困难和险阻,勇敢顽强的生活在九州的大地上,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并且一直和困难做着斗争。

提到中国古代神话中用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去战胜强大困难的神话故事,人们一定会想到“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精卫填海是《山海经》里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的事情。《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死后就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的百折不挠,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百折不挠,是人的主体意识、生存意志和巨大而不可控制的自然力量之间的矛盾。滔滔的河水东流到海 ,这既是炎帝族人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水,也是困扰和威胁他们的祸水。当美丽的少女女娃被大海夺去宝贵的生命后,她的精神和意志并没有被自然所摧毁,而是化成一只小小的精卫鸟,并且誓要以自己微小的身躯和微不足道的力量去填平茫茫的大海,这不仅仅只是向残酷的现实发起的挑战,更是向未知的大自然发起的挑战。精卫是神话时代人类自身力量的化身,浩渺的大海则正是不可预测的大自然力量的代表,而女娃之变化则表现出远古的先民们对生命的渴望以及人们所拥有的顽强的生存意志。女娃的死亡和再生表现出让人永远感动的努力精神,它呈现给后人的是一种品质、一种意志、一种理想,一种超越生命的激情。

在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中有这样两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虽是短短的两句,一种悲壮的赞美之情已经跃然纸上。因为小鸟对大海所进行的斗争和大海的浩瀚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人们的理智上看,小鸟的努力是多么的徒劳无益;但是从感情上看,沧海固然浩大,终有被填满的一天,而小鸟的坚忍不拔的意志确是比沧海还要浩大,她的正义的斗争中将会有成功的一天。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她誓要填平沧海的决心和意志流传至今,影响了中华民族。同时顾炎武先生在其诗作《精卫》中是这样说的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作者自己愿意化作精卫以填平沧海,可见精卫神话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对中华儿女的影响范围之广,时间之长。

洪水泛滥无疑是上古时期人类经常面临的巨大灾难之一。“鲧禹治水”的悲壮故事常使我们咀嚼回味。鲧为了治理洪水 ,面对“洪水滔天”“窃帝之息壤(一种能生长不息的土壤)以堙(堵塞)洪水”,由于方法不当而遭失败。因为鲧“不待天命”偷用了天帝的息壤,致使天帝震怒,派火神祝融将其杀死于羽山之郊野。但鲧为民造福的坚定信念未变,与自然搏斗的顽强意志未衰,虽死三年,其尸未腐,直到剖腹生禹,才化为黄龙潜沉羽渊。禹承父之遗志,改用疏导之法治水,历时十三年的时间,终于把洪水给治住了。

在《山海经·海内经》里是这样记述的:“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在《史记·河渠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 鲧为了治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同时在率众任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可以想到他们为之付出了怎样的劳动和代价。由于长年累月的搬石垒土,至使个个体力不支,于是人们便在不堪重负下不自觉地绽放出奇特大胆的幻想。“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拾遗记》卷一)通过想象和自己的不懈努力把洪水制服了。

鲧和禹的治水,不仅显示了中华民族极其重视血缘纽带这个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的的作用和以及“父子相袭”这个突出的人文特色,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坚忍不拔,前赴后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个体生命结束并不是斗争的结束,他们的行动和伟业无不充满着理想化的色彩,洋溢着先民们对把洪水制服的深切渴望。

(四)代表正义战胜邪恶

神话中的主人公抱着救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去奋斗,通过不懈的努力,战胜了灾难和邪恶的势力,为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其中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个神话——后羿射日。

世界年轻时,天空曾一起出现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都是只鸟。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当预示黎明的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十个太阳一天一换,轮流穿越天空,给大地万物带去光明和热量。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想到要是他们一起去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旅途。这一下,大地上的人们和万物就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农作物枯死,河流、湖泊干枯了,有人活活的热死,这时,有个叫做后羿人,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经过后羿的努力终于把九个太阳给射杀了,拯救了万物,人民又幸福的生活在大地上。

在《山海经·海内经》是这样的记载的:“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 去恤下地百艰。”

《淮南子·本经篇》是这样说的:“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理。”

上面的描述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后羿射日的辉煌画卷之中。这一神话传说的起源应该是和当时的一场空前绝后、遍及范围广、产生极大破坏的自然灾害有关,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灾难的反抗意识和美好愿望。(五不鄙视失败的英雄。

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是努力去奋斗,即使是失败了,它所蕴含的百折不挠,为了自己的理想而顽强拼搏,甚至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精神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成为指引着我们一直向前进发的不灭航灯。

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失败了再也站不起来了。即使我们失败了,也要勇敢的站起来,勇往直前。刑天舞干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远古神话故事。刑天,被人们称之为战神。刑天本是个无名的巨人,因和黄帝争神座,被黄帝砍掉了脑袋,这才叫刑天。“刑天”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天者,颠也;刑者,戮也。天就是天帝,“刑天”就表示誓戮天帝以复仇。

刑天本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后来炎帝的统治被黄帝推翻了,炎帝只能在南方做了一名小天帝,炎帝忍气吞声,不敢和黄帝抗争,但他的子孙和手下却不服气。当蚩尤举兵反抗黄帝的时候,刑天曾想去参加这场战争,只是因为炎帝的坚决阻止没有成行。蚩尤和黄帝一战失败,蚩尤被杀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颗愤怒的心,于是偷偷地离开南方天廷,径直奔向中央天廷,去和黄帝争个高低。在战斗中刑天的头颅被黄帝砍了下来,被压在常羊山之下,他不甘心就这么失败了,于是就他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向着天空乱劈乱舞,继续和眼前看不见的敌人拼死搏斗起来。

失去头的刑天,赤裸着他的上身,似是把他的两乳当作眼,把他的肚脐当作口,他的身躯就是他的头颅。那两乳的“眼”似在喷射出愤怒的火焰,那圆圆的肚脐上,似在发出仇恨的咒骂,那身躯如山一样坚实稳固,那两手拿着的斧和盾,挥舞得是那样的有力。

在《山海经·海外西经》是这样记载刑天舞干戚的:“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即使自己失去了头颅,为了战胜自己的敌人,仍然在坚持着战斗,刑天,不负战神之名。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个大隐者,亦深受刑天的精神所感动,在读《山海经》是亦做了首诗叫做做《读山海经》,其诗曰: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由此可见刑天身上的英雄主义精神何其感人和强烈,一代大隐都为之感动,更何况他人呢?

刑天与黄帝的争斗,乃是炎黄战斗的延续。刑天部落虽然失败,但刑天那种绝不屈服绝不服输的顽强的战斗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常为后人称颂。刑天,象征着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

头颅没有了,把自己的两乳当作眼,把自己肚脐当作口,自己的身躯就是他的头颅,战胜自己的敌人是其永远也磨灭不了的精神印记。刑天的武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永远为战斗奋不顾身的精神,他心中熊熊燃烧的战斗火焰是他永不泯灭的存在。

刑天的故事是我们感动,同样我们也并不能忘记另外一个在远古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他的名字叫——夸父!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而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有这样的说法:“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同样在《列子·汤问》中这样说的:“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我们不知道夸父是为了何种的原因而去追逐太阳,与日竞走。虽说夸父逐日的行动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敢于去追日太阳,与日竞走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人,为了征服太阳,夸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表现出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通过夸张的描写和叙述,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为了征服大自然,一代代的人一直在努力奋斗着,乃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夸父虽说是死了,可是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大片郁郁葱葱的桃林。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出的鲜桃,为勤劳的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桃林,以富有诗意的丰富想象力,深化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传说的内涵,不仅表现了他的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

夸父逐日,一个英雄向大自然的勇敢挑战!晋代陶潜在《读山海经》诗中称赞说到“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英雄的气息扑面而来。激励着我们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不断的努力奋斗,去战胜灾难和困难,一直勇往直前。

英雄的事业未竞成,但他那强烈的自信心,那奋斗拼搏的勇气,那敢于探索自然的豪迈,那不懈追求光明的执着,以及他那融入太阳光芒中的高大形象,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折射出我们的先民们顽强的斗争意识和性格,正是这种全力抗争的精神,支持者先民们走过那段险恶而又艰难的年代,夸父逐日的神话,歌颂了人类那种不畏艰险,奋斗不止,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英雄的儿女在感受着先民们的精神、意志和灵魂!

神话时代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远古的刀光剑影与厮杀声早已淡出历史的视线,神话中所体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却穿透历史的烟云,积淀在民族文化的河床上。在中国的远古神话传说中所体现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难,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本身就意味着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了一大批英雄,他们的精神和灵魂通过血液流传至今,一直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进!

致 谢

大学四年的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蒋晓铭老师。他在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四年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英)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1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3]:王增永,《神话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4]:袁柯,《神话选译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5]:袁柯,《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9月。[6]:刘向、刘歆校刊,赵机、其宗编选,《山海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月。

Gaoshanyangzhi ——On the ancient myths of heroism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eng Hao

Tutor

Jiang Xiaoming

Abstract:Max said in his Introduc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 that myths are the nature and social formation which are processed in people’s illusion by an unconscious way.Chinese ancient myths have strong characteristic of heroism, reveal inspiring song of heroes and are the main theme of mythic age.Heroic sentiments which behaved so excited are the dominant hue of the ancient myths.Ancient myths’ heroism can be seen in following parts: shaping image of superman,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blessing people, the persistent spirit of fighting, the triumph over evil and the hero who do not look down upon failure.This heroism spirits of Chinese ancient myths are the spirit power which motivate our ancestors go through the long and hard ancient times and also are the organic part of our national spirits.Key words: Mythology Heroism The performance of heroism

第二篇:“《诗经》和远古神话”心得体会

“《诗经》与远古神话”学习心得 在学习了“《诗经》与远古神话”这个专题之后,感觉自己又学到了很多知识,进一步了解了我国《诗经》的博大,以及远古神话的奇特之处。以下就是我对本专题学习的认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

在中国文学史这条长河中,我们不可追溯其源头,也不能确定它起源的年代。我们虽然有文字的记载,但是却不过是对那段美丽的梦幻的追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国的文学史是一批无可估量的财富。在绵延不断的文学传统中,《诗经》与神话故事特别的富有情趣,让人痴迷。让我先来谈谈从学习《诗经》得到的乐趣吧。《诗经》包含的思想内容非常的丰富,它涉及到涉及婚恋、农事、征役、赞颂、怨刺、周民族的史诗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十分的令人寻味。像《子矜》里的“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写出了女主人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然那个我深感爱情的伟大。《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品不一,低于不同,内容当然也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风格上的多样性。读诗经真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我从这个专题中了解了很多我以前在学习中不知道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这让我的视野得了极大的扩展。原来一部以诗歌集著称的《诗经》,有着让人佩服的精神理念。那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诗经》的修辞手法也是那样的令人称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里我举一个《诗经》中用比的运用,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当然在诗经中与比的修辞手法一样,赋,和兴的应用都是很多的,有各样的形式。在《诗经》中,常常这三种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使用。《诗经》的确很让人沉迷。在这个专题中,我想到了《诗经》在我们生活中也有着它那博大的身影。对爱情我会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于感恩我会想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是的确一部无法读完的历史长诗!

当我们生活在童年的时候,我们最爱听神话故事。什么嫦娥奔月,女娲、唐僧取经,七仙女等这些神话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我们那时却懂得神话的文学价值。神话分为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我们古老的神话不仅仅让人很神往,却也蕴含着民族精神。其

一、是忧患意识,来源于艰苦的生存环境。先秦远古时代,又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在这种残酷无情的战争中,人们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因而人们的其忧患意识并不亚于对洪水猛兽的恐惧。其

二、是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像女娲补天。其

三、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反抗。在后世文学中,神话精神得到延续和光大,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即提供了创作原型。神话也是那样源远流传的,直到今天我们也会将某些意愿融于神话中。我国的嫦娥奔月计划就是对远古神话的一种美好愿望。

古时候科学很不发达,人们对于现状的困难都寄托于神话,希望神话中的人或物会出现,来解救他们。这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这就有了神话的思维模式。一是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在感知自然时,将自身属性不自觉的移到自然之上,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尤为突出。二是具体、形象的思维。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的材料。三是浓烈的情感体验,如《精卫填海》。四是象征和隐喻。即指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如《夸父逐日》,此“日”即象征黄帝。

在现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神话也逐渐的退却了。其中大部逐渐散失,有一部分为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历史化。还有一部分为道教所利用,改造为仙话。在后世文学中,神话精神得到延续和光大,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即提供了创作原型。但是我们对神话依旧充满着好奇和无边的兴趣。那些仍然是我们心底里一美丽的回忆。在这个专题里我从《诗经》中,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也对那些古老的神话充满着敬佩之情。不论社会怎样的发展,那些古老的文学财富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出灿烂的光芒。

第三篇:5诗经与远古神话

《诗经》和远古神话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它可以骄傲地矗立于世界最灿烂的古代文化之林。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茫的云天,不可详辨。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那口传时代的文学,应当是十分久远的,后来的文字记载不过是对那段美丽梦幻的追忆而已。最保守的说法,从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的时候起,这条长河的轮廓就已经明朗起来了,后来逐渐汇纳支流,变得越来越宽广。这中间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终没有中断过。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远古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他们崇拜图腾、信仰巫术、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与此相联系,原始思维也以万物有灵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一、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和特征

马克思曾经说过:神话,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的形式本身。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学形态,是人类思维形式中最古老的一种。神话产生于文字之前,并多以口头传说和民间流传为主,文 字记载迟于神话产生或创作本身。神话之所以更多地产生在人类历史发展初期,主要是因为人类对外界现象不能作出科学解释,以及人类之初对世界充满原始的幻想和善良的寄托。

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所叙述者,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故事,虽然荒唐无稽,但是古代人们互相传述,却信以为真。

——茅盾《神话研究》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特征:

1.时间:产生于远古时期。

2.创作者:集体口头创作,这种创作是无意识且不自觉的。3.艺术手段:借助幻想和想象等艺术方式。4.内容:叙述的是神,反映的是自然和社会现象。

(二)神话的产生

先民们面对种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天地形成、日月运行、风云雷电等等,都使原始人迷惑惊异甚至恐惧不安,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凭借自身的生活体验,创造出人格化的神的形象,并由此造出神的故事。

(三)神话的作用和价值

神话在当日的氏族成员看来,是一种十分真实的知识,或者是非常严肃的信仰,有的甚至是无上神圣的教言,是不可亵渎、凛遵不苟的大经大法。正因为如此,神话在长期的口头传播中才具有相当牢固的稳定性。

1.保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2.维系个人和集体的精神纽带。3.宣泄不安情绪。

郭预衡《中国文学史》则将神话的价值概括为四个方面: ①艺术奇葩 ②认识价值 ③审美价值

④浪漫主义源头神话的保存和演变

(四)神话的保存

1.诗歌总集:《诗经》——《大雅·生民》、《商颂·玄鸟》 《楚辞》——《九歌》、《天问》 2.史书——《左传》、《国语》、《逸周书》

3.子书——《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4.《山海经》、《穆天子传》

二、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一)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及其分类

神话分类是神话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的神话研究者如茅盾、林惠祥、谷德明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郭预衡《中国文学史》分为四类:自然神话、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传奇神话。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分为五类:

1、创世神话

对于世界的形成的探索,构成了创世神话的基本主题。这些神话尽管形成文字较晚,且明显杂有后人意识,仍然特色鲜明,引人入胜。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后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尽管这一记述产生于三国时期,但其渊源则很久远。这种卵生神话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反映了原始思维的基本特征。与此相关的还有《绎史》卷一引自《五运历年记》的一段记载,称盘古死后,化身为万物: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2、始祖神话

先民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十分关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女娲造人》神话: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蜗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絚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絚人也。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义》

纳入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的《创世纪》这一古代犹太人的文献,保存了上帝用泥土造人的神话:“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在拉丁美洲发现的《波波尔·乌》(公社之书)这部古代印第安人的古典著作,也说创造者的始祖神们先用干土和湿泥做人,不过失败了,后来在太阳和曙光奶奶的指点下,用玉米面做成了人。

女娲同时也是补天的神灵: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览冥训》

与女娲相关的还有伏羲神话,据说二人本是兄妹,宇宙开辟之时,于昆仑山中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近代以来,地下考古发掘出一些类似的画像,如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之

二、东汉石刻、隋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彩色绢画等。这些图象均作人首蛇身的男女二人两尾相交之状,据中外学者考证,确证其为伏羲、女娲,两尾相交正是夫妇的象征。其中一人执规,一人执矩。据说他们制定了婚礼,禁止兄妹通婚,规、矩或许表明了这点。

3、洪水神话

洪水故事是世界各地神话中的普遍主题,我国的各族人民中也流传着这类的神话。在洪水神话中,以“诺亚方舟”的类型较为普遍。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一对兄妹乘葫芦逃过洪水灾害的神话。但华夏神话中的洪水故事,却主要是表现现英雄和洪水做斗争的主题。在女娲补天的神话中,.曾说到女蜗也遇到了“水浩洋而不息”的情况,她于是“积芦灰以止淫水”,终于使“淫水涸”。而鲧禹治水则更为著名: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大禹降生之后,继承鲧的遗志,召集了许多天神去攻打发起洪水的共工。他在会稽山举行了誓师大会,并杀了迟到的防风氏以明赏罚。然后北上,杀了共工的大臣——相柳氏,直捣共工的老巢,把共工赶跑,终于平定洪水,大禹也成为了治水的英雄,其牺牲精神和为民造福精神为后世所赞赏。

4、战争神话

各民族之间常发生战争,各国神话都有记载,如著名的《荷马史诗》。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亦有此类神话:。(1)炎、黄之战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五帝本纪》(2)黄帝、蚩尤之战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5、发明创造神话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英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得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均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视之为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这些神话突出了人的主体性,表明了社会的进步。

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弓箭的发明是初民生活中的大事,因此人们把无上的勇力和荣誉都赋予了这个弓箭的发明者。而后羿正是凭着自己发明的弓箭和神技,为民除害,造福人类,著名的《后羿射日》反映了这一点。

(二)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1、忧患意识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周易·系辞下》

忧患意识首先来源于艰苦的生存环境。汤因比在他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曾说:“我们发现人类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严重得多。人们把它变成古代中国文明摇篮的这一片原野,除了有沼泽、丛林和洪水的灾难外,还有更大得多的气候上的灾难,它不断地在夏季的酷热和冬季的严寒之间变换。”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也阐释了人类在远古时代的艰难恐惧,由于面临强大的各种自然灾害与天敌,他们最基本的特征是忧惧、恐怖、崇拜。中华民族远古时期的生存状态较之于古希腊和其它文明发祥之地,要更为艰难一些。这种基于生存艰难上的忧患恐惧意识,显得尤为明显。

先秦远古时代,又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在这种残酷无情的战争中,人们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因而人们的其忧患意识并不亚于对洪水猛兽的恐惧。

2、厚生爱民意识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

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这在神话中颇有体现。(1)塑造保护神。如女娲、后羿等。

(2)珍惜个体生命,渴望生命延续。传说中华民族的先祖神农氏遍尝百草,历经磨苦,死而复生,其目的就在于医治人民。《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山海经》有不死之说,如《海外南经》:“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郭璞注云:“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

(3)表现自然神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3、反抗精神

如邢天舞干戚、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此反抗包含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反抗。

“神话学派”的祖师——格林兄弟的学说在民间文艺学史上被称为神话学说,格林兄弟深信作为天然诗歌的神话和整个民间文学,是德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是“人民精神”之所在。诗人们的创作不过是再生的艺术、人民精神的反射,而天然诗歌则是集体的、无个性的,因而是整个人民生括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和全体人民浑然一体的。格林兄荣又尤其重视神话,认为一切民族的神话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的世界观。

三、远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一)神话思维

神话思维问题,乃是涉及到神话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至最后消亡的一个实质性问题,早就引起神话研究者的普遍重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说,究竟什么是神话思维以及这种思维作为构成神话产生的一个基本条件,人们的理解却是不尽相同的:

1.神话思维即艺术思维

2.神话思维是一种不合逻辑的思维 3.神话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

这种观点是在1984年法国学者列维一布留尔的《原始思维》一书翻译出版以后,才逐渐完善起来的。这种观点认为神话思维是有着它自己的基本特征的。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

1.思维本身具有“互渗”性或混沌性。

2.思维的象征性,即在思维中“具体的形象和抽象的观念往往合而为一”。3.这种思维“应用语言为主要的思维符号,但实际上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语言而仍以类化的形象语言去创造形象,实际上是用形象来思维和表达一定观念的”。4.思维本身带有许多不可捉摸的神秘性。

5.这种思维还“往往得借助于直觉来传感和领悟,进行思维活动”。

(二)中国远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即在感知自然时,将自身属性不自觉的移到自然之上,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尤为突出,如《山海经·海外北经》: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2.具体、形象的思维

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的材料。3.浓烈的情感体验,如《精卫填海》。4.象征和隐喻

即指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如《夸父逐日》,此“日”即象征黄帝。

四、远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变

在人类理性觉醒后,神话日益衰落。其中大部逐渐散失,有一部分为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历史化。还有一部分为道教所利用,改造为仙话。

在后世文学中,神话精神得到延续和光大,其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即提供了创作原型。

五、中国古代神话与希腊神话的比价

希腊神话是世界神话宝库中最早期和最丰富多彩的一部分。希腊神话大约产生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八世纪之间,发源于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内容包括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稍晚的偶像崇拜。希腊神话基于早期人类或欧洲最早人们的民间口头创作和传说。并历经了古希腊人、欧洲人甚至东方人的数百年口口相传,代代相承,不断地艺术加工。产生文字后得以在各种早期文学、历史以及原始哲学中保存下来。

同样,中国神话也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中国神话极其丰富,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著作中。如《山海经》、《淮南子》等。

中国和希腊,作为东西方的两大文明古国,都曾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它们真实地记录了人类在童年时期的蹒跚足迹,作为东西方两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后世仍然具有巨大的文学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同时,也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世界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他们都是东西方文化的起源,但他们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纵观古希腊与中国古代的神话,它们也是存在许多差别的,总的来说,古希腊神话比中国的神话更具人文性。

1、形象不同。中国的神和图腾、宗教联系在一起,所以往往远离人形,比较夸张,或者是绝妙美丽的人形。古希腊人按照人的形象来创造神,以自己为模式创造了神。

2、中国神话围绕人类生存为主题,充满厚生爱民的人文情怀;古希腊神话主要围绕诸神的爱、恨、情、仇展开故事,展示神及神与人的生活状态。

中国神话中所歌颂的具有威望的神,或是神性的英雄,几乎无一不与劳动有关。像开天辟地的盘古,发现药草的神农,教民稼穑的后稷,治理洪水的鲧,在河滨制陶的舜等等,他们所从事的并不是平常的劳动,而是生了“幻想翅膀”的劳动,为天下子民能过上更好生活进行积极探索与追求,具有浓厚进取精神。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禹治洪水,精卫填海等故事都是为了摆脱和战胜自然灾害的困扰而进行的非凡的“劳动” ;黄帝战蚩尤则是为了清除人间恶势力,不让他们去危害人的正常生存,这些都表现了厚爱民生的意识。

希腊神话中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有好色的宙斯,爱妒的赫拉,有智慧的雅典娜,有光明使者阿波罗,有爱之神维纳斯等等,他们掌管自然和生活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希腊神话展示了一幅“百态众生”的人类生活全景图。

3、中国神话中的神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古希腊神话中神具有高度的人格化。中国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大都充满着激昂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比如后羿面对众多的凶残敌人,毫不畏惧,并借着自己高超的能力,逐个将敌人击败消灭。还有精卫,虽然由少女精灵化成,但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即使在奋斗的进程中经过地狱般的历练,最后的结局还是成功或者有成功的意向。

希腊神话中的神不具备无法无天的力量。在战斗类型中,有神与神之间的争斗和神与人之间的争斗两种。希腊的神是可以被人打败的,神神相斗必有一败,且胜方一般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没有一蹴而就的可能性,这与中国神的无敌论是相悖的。神人相斗(如宙斯与普罗米修斯的斗争)则显示出了希腊神话中的神并不是无所不能,而且从此可看出神的虚伪与小气。

四、中国神话中的神拥有一套固有的法则作为约束,任何神都无法超越,且神自身具有至高无上性;古希腊神话中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神祗形象。中国的神话中,神来自人,是神也是祖宗,因此是保护神性质,虽然神具有最终的决定权,但给人以充分的时间、机会,也会用河图洛书等祥瑞来暗示和启发我们,神是公平和道德的化身。人们可以通过祭祀、梦境、音乐、玉石、凤凰,通过灵台观气等达到沟通。神心软,神可求,神会主动为人类造福。人通过修行和巧遇,人可以修炼成神仙。“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他们不苟言笑,从不戏谑人类,更不会嫉妒和残害人类。在个人的私生活上,他们从来都是十分规矩和检点的,十分注重小节、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几乎每一位神王都没有“红杏出墙”或“乱播爱情种子”的现象。在他们的身上,只有神圣的光环、纯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当人类向他们看过去的时候,只会仰面向上,顶礼膜拜,而不会有丝毫的不恭不敬。

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是神人同形同性的,是高度人格化的神。希腊神话中的神具备人类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性格也十分鲜明。他们不是抽象道德概念的化身,也不是阴森、怪诞、令人生畏的偶象。他们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他们常常来到人间同美貌的男女谈情说爱。和人一样,有七情六欲,甚至可以恋爱、结婚、生育;品性上,有的正直、勇敢、善良,有的奸诈、胆怯、凶残。奥林匹斯诸神,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是人性戏剧化的表现。这些都使得希腊神话具有特别鲜明的人本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经》

四言诗的形成,翻开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标志着原始诗歌的终结,古典诗歌时代的开始。四言诗的结集,是中国诗歌史、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一件震古烁今的大事。《诗经》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四言诗为主的乐歌总集,它不仅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源头,而且对我国文学和文化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第一节 《诗经》的编集、应用及流传

《诗经》辑录了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先秦时代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称为“三百篇”。

《诗经》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各篇都是合乐的。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全书分风、雅、颂三大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160篇。风诗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其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远及长江、汉水流域。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是西周时期的作品,鲁颂4篇是春秋前期鲁国的作品,商颂5篇,有人说是商代作品,多数人认为是春秋前期宋国人写的宗庙乐章。颂多是颂德之作,主要产生在王都,作者多是上层人物。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以“断章取义”的方式“赋《诗》言志。”儒、墨等学派把它作为授徒讲习的教科书。到了汉初,出现了齐、鲁、韩、毛四家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齐诗》亡于三国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后由东汉著名经师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正义》,历代研习者甚多,故得以流传至今。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涉及婚恋、农事、征役、赞颂、怨刺、周民族的史诗等等,丰富多彩。

1、婚恋诗。《诗经》是较早较多涉足此题材的,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诗经》中的婚恋诗,无论是写男子悦爱女子,或写女子悦爱男子,或表追求、言思慕、叙幽会、寄怀念,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莫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情真意挚,感人肺腑。其中写得最多的是情歌。如《周南·关雎》以河洲上雌雄和鸣的关鸠起兴,写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姑娘的单恋,热烈而坦率。他醒着想,梦里也想,不惜以巫术和想象与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合。《邶风·静女》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思念,洋溢着一派热烈欢快的情调。《秦风·蒹葭》抒写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缠绵悱恻、反复追寻,展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深沉执著。

另有一些恋歌则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创伤。如《郑风·将仲子》写女主人公,强压着深挚的爱情,求其心爱的“仲子”不要翻墙折树来幽会,以免被父母、兄长或别人发现的矛盾心理;《邶风·柏舟》的姑娘则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大胆声言:那个垂发少年,才是我心中思念的对象,并且发誓至死不渝。

在婚恋诗中,还有一些表现婚姻与家庭不幸生活的“弃妇诗”,是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如《邶风·日月》、《邶风·谷风》、《秦风·晨风》等皆属此类。其中最典型的是《卫风·氓》,诗以弃妇的口吻,倾述了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以至被弃的全过程,抒发了她内心的不平、哀伤、怨恨和反抗。诗的结尾弃妇抱定与氓决裂的态度,性格由多情、忍耐转为清醒、刚强和果断,是我国文学史上较早注意人物性格变化表现的诗篇。

2、农事诗。由于周民族的始祖以农立国,故周代很重农事,因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事诗在《诗经》中表现很突出,风、雅、颂各部分中均有。如《周颂》中的《臣工》、《载芟》、《良耜》、《噫嘻》等,多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表达祈求丰年的愿望。《小雅》中的《甫田》、《楚茨》等,极力夸张谷物收获之丰盈,赞美农夫的勤敏和君上爱农以事神,与《颂》中的农事诗基本思想相似。《国风》中的农事诗以《周南·芣苡》和《豳风·七月》为代表。《芣苡》是一首优美的劳动小诗,它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吟唱,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情调欢畅,读之“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方玉润《诗经原始》)。《七月》是全面反映农奴终年劳动情景的诗篇,也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首章至末章由春耕写到寒冬凿冰,反复咏叹,诉说男女奴隶一年到头除繁重的农业生产,还要为奴隶主贵族制衣、打猎、酿酒、修房、凿冰、11 服役,结果却劳而无获,无衣无食,充分揭示了奴隶们内心的悲苦和哀伤,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画图。

3、征役诗。这类诗与周王室的平叛、外族入侵和频繁的诸侯兼并战争有关,既有西周初年的,也有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尤以后者为多。这些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因而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也就成了《诗经》征役诗最重要的主题。如《豳风·东山》通过对参加周公东征归来的征人所见战后农村的破残景象,及他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齐风·东方未明》写一个狂暴的官差,天不亮就把人抓走,弄得民居不宁;《小雅·何草不黄》控诉了兵役不息,征人劳瘁;《王风·君子于役》借山村农妇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揭露征役给百姓带来的无限痛苦。这些诗,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在《诗经》征役诗里,还有一类是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无衣》是秦国抵御西戎入侵的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它生动地表现了秦国人民团结御侮、同仇敌忾地爱国精神。《载驰》是著名女诗人许穆夫人写的,它表现了诗人心系祖国、急赴国难的爱国精神。《采薇》是周宣王征伐猃狁入侵时的作品。它虽也写到征人思归恋家的苦闷情绪,但更多的是写战士们在外敌入侵时同仇敌忾的昂扬奋勇精神。这些诗篇,或委婉沉郁,或慷慨激昂,格调虽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了威武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4、颂歌。《诗经》中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的庙堂及宫廷乐歌多属此类,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如赞美天道深远、文王德行纯美遗惠子孙的《周颂·维天之命》。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商颂·殷武》歌颂殷高宗武力讨伐荆楚大获全胜的赫赫武功,赞美殷武受命中兴、天下畏服的伟大功绩。《大雅·江汉》赞美周宣王大臣召虎(召穆公)平淮夷之乱,战果辉煌,立功受赏。这类作品大都讴歌战争胜利,赞美将领功绩,主旨仍在宣扬帝王威德。还有一些颂宴饮赞嘉宾之作,实亦颂歌之一支。如《小雅·鹿鸣》、《小雅·南有嘉鱼》等。此类诗歌直露地反映王公贵族恣意享乐的生活,具有一定认识意义。

5、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它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朝政腐败、礼仪废弛、统治者残暴荒淫的厉、幽时期及其以后,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有的借古讽今,如《大雅·荡》谏厉王应以殷鉴为戒,《小雅·正月》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警戒今王。更多的作品是针贬时弊,指斥昏君。如《大雅·民劳》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残暴、欺诈、丑恶、昏乱,对人民的忧苦深表同情;《板》、《荡》直斥最 12 高统治者违反常道,妄行政令,荒淫昏聩,使人民陷入苦难深渊。此外,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的怨刺诗,如《小雅·巷伯》等,亦颇引人注目。这些怨刺诗大都敢于直面人生,大胆揭露社会矛盾,表露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忧患意识。

《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魏风·硕鼠》直接把贵族统治者比作贪婪无厌的大老鼠,唱出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无比愤恨。《魏风·伐檀》》以委婉曲折的反语,复沓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国风》》中的怨刺诗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讥嘲。如《邶风·新台》辛辣嘲讽了卫宣公光天化日之下劫媳宣姜的荒淫乱伦丑行;《齐风·南山》讽刺了齐襄公和其妹文姜的无耻乱伦行为;《秦风·黄鸟》控诉了秦国暴君对无辜良善的杀害。

6、周民族的史诗 《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史迹,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其中如《大明》绘声绘色地描述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既有军阵、军容的描摹,又有战车、战马的形容;既有整体的鸟瞰,又有局部的特写,写出了大战雄伟壮观、惊天动地的场面和师尚父(姜太公)的生动形象。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者不一,地域不同,内容各异,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概括而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它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劳动、战争、徭役、爱情、婚姻、家庭、祭祀等的描述,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愿望。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变化,由春至冬记述 13 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真实感人。《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有暗喻,如“我心非石,不可转也”(《邶风·柏舟》);有借喻,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有博喻,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如蛾眉”(《卫风·硕人》)。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诗经》中用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开头的“交交黄鸟,止于棘”;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桃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艳美。需要注意的是,《诗经》中,这三种手法常常结合运用。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是《诗经》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全诗三章,只是更换了“葛”、“萧”、“艾”、“月”、“秋”、“岁”六个字,从采摘东西的变化和时间的递增,表现出思念的愈来愈强。从句式看,《诗经》中的诗,90%以上是四言句式,也有一些突破此定格,在整齐中显出参差错落之美。

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采、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此外,《诗经》中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影响至为巨大和深远。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诗歌,倡导“风雅兴寄”的陈子昂的《感遇诗》,即事命篇的杜甫诗歌,以美刺手法因事立题的白居易的“讽喻诗”等等,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14 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的实际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推荐阅读书目

《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淮南鸿烈集解》,刘安编,刘文典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中国神话史》,袁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思考题

1、中国神话的主要内容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2、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4、《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篇:浅谈中国神话

浅谈中国神话

内容提要:本文先概述下中国神话,给出了它的定义,然后再寻求它的来源,探寻它的发展,再对一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做了简单解析,最后在对比分析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

关键词:中国神话定义、产生、发展,神话人物,女娲、盘古,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

中国神话概述

提起中国神话,不自觉地,我最先想到的是我看到过的很多有关中国神话的电视剧,再后来想到的是一些动画片。什么《精卫填海》啊,《欢天喜地七仙女》什么的,还有《西游记》、《哪咤》等等。确实,这些影视作品确实让古老的中国神话变得耳闻目阅起来,虽然大多有或多或少的改编,而且有的改编的还十分离谱。当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么做也无可厚非,而且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能流传下去已属不易,不能像端午节那样被人家申请了去。本来神话传说就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的,而口耳相传本来就会有很大的偏差。

百度了下神话传说,说中国神话是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过以神为主人公,它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根据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的分类,可分为“神话、传说、仙话”三种,而在晋代起,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志怪小说、神魔小说”的类别。

茅盾先生也曾下过一个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简单说来,就是一种艺术性的幻想故事吧。这么想的话,我不禁要问,幻想出来的神话传说也要有一定基本依据吧,我们的老祖宗肯定也不能凭空就想出这样的神话传说吧。

中国神话的产生与发展

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于是借助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于是,看着日月星辰,我们的老祖宗幻想出了神话传说,并广为流传。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中国神话一般指的是关于上古传说、历史、宗教和仪式的集合体,通常它会通过口述、寓言、小说、仪式、舞蹈或戏曲等各种方式在上古社会中流传。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份,关于中国

神话的最初文字记载可以在《山海经》、《水经注》、《尚书》、《史记》、《礼记》、《楚辞》、《吕氏春秋》、《国语》、《左传》、《淮南子》等古老典籍中发现,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过以神为主人公,它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简单说来,中国上古神话是源自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试图通过推理和想象的方式对各种自然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但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较低下,因此经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话产生在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都十分低下的原始时代,那时人类的意识开始发展,但思维能力极为简单,原始人对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自身无法进行科学的理解和解释,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狭隘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因而认为自然界也像人一样有意志、有性格、有感情,日、月、风、雨、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这样,就在原始人头脑中形成了自然神的观念。如人们要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就幻想出一位开辟大神女娲,女娲不仅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是人类万物的始祖。人们要解释日月西行、江河东去的现象,就幻想出“共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故事,以此说 明日月西行、江河东去的现象。从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幼稚的认识和虚妄的想象,当然,也可以理解这正是原始人对其周围世界和他们自身的奥秘的某些探索。不言而喻,原始人所创造的这些神以及各种神的威力,只不过是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各种自然威力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幼稚的幻想而已,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的产物。

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些描写英雄神的故事,这些英雄神的产生同样也是原始人幻想的产物。当时,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无法战胜强大的自然力给人们带来的各种灾害,于是人们就幻想创造出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神,这些英雄神既是率领他们去战胜自然和征服自然的领袖,也是他们的保护者和朋友。事实上,这些在人们想象和幻想中产生的英雄神往往就是本部族中出现过的某些智慧和才能出众的曾率领本部族人创造过英雄业绩的一些人物。由此可见,这类神话故事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某些劳动经验和智慧的概括与集中,表现了原始人对自己所积累的劳动经验和智慧的歌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信心。

神话传说的简要解析

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相当一部分的神话是有关人与自然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等。就拿盘古开天辟地来说吧,我们的老祖宗生活在这一片大地上,整天看着蓝天白云与厚实的土地,肯定会纳闷,这一片天地是怎么诞生的啊,于是就有了书中的记载:在太古 的时侯,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像是一个鸡蛋。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盘古也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也就是说老祖宗们幻想着是“人”创造了天和地,突出了“人”的伟大。至于后羿射日和夸父逐日,老祖宗每天都能看到天上有个散发着光和热的“圆盘”,东升西落,看起来很小又距离很远应该很大。但是,他们也想着征服,于是就想着能不能拿弓箭像鸟一样射下来,或者能不能比太阳东升西落的速度还快,赶上它,也是老祖宗想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一种体现。至于嫦娥奔月(这个神话传说版本比较多),我想,应该是他们对天上的月亮的一种美好遐想,认为月亮上应该会有嫦娥一样的美丽善良女子,这体现了老祖宗他们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一种赞美吧。

说到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可以说是杂得很、怪得很,大多有神力,属于神仙那种的,也有有“妖力”的,属于妖魔那种的。他们大多性情怪异,形象比较鲜明吧。这些神话人物中,女性形象相对较少,比较知名的就数女娲、观音、嫦娥吧。女娲用五彩石补天和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传说,为他们塑造了那种救民众于水火中的那种形象,体现了先人们在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艰苦条件下,渴望庇护、解救的一种心理。而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侧面体现了先人们对自身由来的一种困扰,还有一种对诞生自己生命的感激,一种对母性力量的一种爱,给我们这些后人们一种女娲娘娘是“万民之母”的那种感觉。

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

虽然我对西方神话了解的并不多,不过感觉差距其实还是蛮大的。有人说,影视作品里要想表现出一个人物在飞,在东方就会在这个人下面画一朵云彩,而在西方就会赐予他一双翅膀。这里面除了思维习惯的差距外,感觉最主要的还是东西方神话传说里描述“怎么飞行”的一种差距吧。这也侧面反映出了东西方神话的差距。

中国神话很零散,而西方神话(希腊神话)有严密的体系。中国古代神话篇幅都很短小,对神的事迹记载非常简略,故事性不强,没有古希腊神话那样的长篇巨制和曲折生动的情节。十二大神:主神宙斯、天后赫拉、火神赫菲斯托斯、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耳忒弥斯、战神阿瑞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美神爱神阿佛洛狄忒(维纳斯)、海神波塞冬、冥王哈得斯、农神得墨忒耳、灶神赫斯提亚,总之,十二大神几乎代表了自然界的所有属性(中国主神:天地开辟神——盘古;人类起源神——女娲;三皇五帝:伏羲、女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相比西方神话,中国上古神话有着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他们不苟言笑,从不戏谑人类,更不会嫉妒和残害人类。在个人的私生活上,他们从来都是十分规矩和检点 的,十分注重小节、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几乎每一位神王都没有“红杏出墙”或“乱播爱情种子”的现象。在他们的身上,只有神圣的光环、纯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当人类向他们看过去的时候,只会仰面向上,顶礼膜拜,而不会有丝毫的不恭不敬。相反,在古希腊神话中,我们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天神都是世俗的,是满身人间烟火味的形象:众神之王宙斯狂放不羁,拈花惹草,在神界与人间留下了一大串风流债,更严重的是他任意行事,不讲原则,充满嫉妒和个人爱好;神后赫拉,本是众神的表率和人间的神母,但她却经常为嫉妒和仇恨而迷失了本性,做出一些残酷和无神格的蠢事来,没有丝毫让人类敬重的地方。可见,在希腊神话中,神与人除了力量上的差别外,在情感上却是相同的。当神们脱掉神的外衣之后,个个就都成了世俗的凡人。

“对神的献身精神的崇尚和礼赞”,是中国上古神话尚德精神的另一重要体现。这种牺牲精神首先表现在古老的创世神话当中。中国的创世神话,是以牺牲创世神的肉体来完成天地开辟和万物创造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开辟大神盘古在完成了天地开辟任务之后,就将自己的双眼化成了日月,将四肢与头颅化成了五岳,将血脉化成了长江与黄河,将毛发化成了山林与草木,将肌肉化成了泥土,将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体上的寄生物则变成了人类。

感觉上来说,中国的神更像神,不光有神力,还有神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性格,而西方的神更想是有了神力的人。当然这也可能是先入为主的中国神话里神的印象所造成的感觉。

第五篇:中国远古人类教学设计

中国远古人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等方法来探究有关问题。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元谋人、北京人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教学过程 〗

导入:非洲起源论

教师活动:曾有一部分欧洲人认为,亚洲人并没有自己的本土祖先,而是非洲古猿移民的后代,并以此作为侵略亚洲的借口。事实是如此吗?其实,作为亚洲第一大国的中国,早在170万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人类的足迹。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我们本国的祖先——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元谋人(从牙齿→元谋人)

幻灯片:元谋人的牙齿

引出元谋人的概念,着重指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170万年前)。

过渡性提问:是不是在几十乃至几百万年前中国境内只生活着元谋人这一种远古人类呢?

挂图: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引导学生看图:请数一数,我国有多少处原始人类主要遗址?

从图上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我国境内分布着很多的远古人类遗址,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多元化概念)。

提问:从图上来看,这些原始人类都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

教师总结: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黄河、长江、珠江,可指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土地肥沃的地方。

过渡性提问:在远古,既没有发达的交通,又没有可口的美食佳肴,更没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那么他们是怎样打发一天的时光的呢?下面我们选择一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人类,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况。

引出北京人的概念。

2北京人(时间、地点)

①相貌特征:看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学生回答。(猿的特征)

提问:从外部特征来看,北京人似乎更象猿,但为什么称他为人呢?(学生讨论)

②直立行走(人的特征)

提问:为什么要直立行走?(环境改变,解放双手→劳动→手、下肢及脑的发展)

提问:手、下肢及脑的发展是同步的吗?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强调劳动的决定性作用)

③使用并制造工具(人的特征)

提问:大自然给原始人类提供了哪些天然工具呢?

提问:有一天,十几个北京人围追一头鹿,请问,从他们获得这头鹿到吃掉这头鹿需要哪些特殊的工具?

可是有些工具自然界没有,怎么办?(制造:打制)

④使用火(天然火)(人的特征)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会使用火的?

你知道火的来源吗?

火给他们提供了哪些方便?他们是怎么知道吃熟食的(可想象具体情景)?熟食与生食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

既然火对他们如此重要,那如何保存这珍贵的火种?

过渡性提问:北京人使用简单粗糙的工具,却要面临恶劣的环境,还要和猛兽搏斗,怎样才能增强生存的能力?能否个体生活?

⑤生活方式:群居

过渡性提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生活在一起,劳动的分工会一样吗?怎样分工才是最合理最能发挥集体力量的?

情景设置:

请你当一回北京人的首领,①给你的成员具体的劳动分工

②在食物非常充足的特殊情况下分配食物

③但大多数情况下食物是不够的,例如今天就很不幸,派出打猎的人一无所获,只有采集的人带回为数很少的野果,请你合理分配这些有限的食物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提示:劳动分工

食物分配

成年男子

成年女子

〖布置作业〗1.根据所学内容,想象原始人一天的生活(从日出到日落)

2.自学“山顶洞人”这一部分。

自学提示:①为什么称为山顶洞人?(发现地点)

②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③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哪些改进?(骨器、磨制石器、钻孔技术)他们是如何懂得人工取火的?(摩擦生热,来源于生活经验)

④山顶洞人佩带装饰品,这说明了什么?(原始的对美的追求)

⑤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谁的生活年代离现在最近?谁更接近今天的人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低级向高级进化)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为学生充分体会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提供了感性材料。

另一方面,教师把重点放在对北京人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发展的探讨上,通过学生的合理想象,理解了原始人类的基本特点。对早期的原始人的生活状况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典型例题

1、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答案:C

分析: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它所考察的是学生的知识点是否明确,提醒学生对教材中的“第一“的知识应当掌握牢固。同时又使学生复习了一下祖国境内比较有名的远古居民。此外,本题的选项出的很科学,教师在讲评时可稍加变形,成为一道排序题。

2、在下列远古人类中,还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答案:C

分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山顶洞人内容的了解。同时也再次向学生证明山顶洞人是是掌握磨制技术的旧石器时代的人。习题精选

一、填空题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_______年以前,他们保留了______的某些特征。

2.大约在一两万年以前,在北京周口店______山的山顶洞穴生活着山顶洞人。他们按______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集团,进入_____一阶段,他们会制造______等骨器,已经懂得_______取火。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2.下面原始人类中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

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A.外貌与现代人相似

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工具

D.已经使用天然火

三、识图题

观察图,请回答:

①这是什么人的头部复原图?

②说一说这个头像的面目特征。

四、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恩格斯

①人类是由什么进化来的?

②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重要的作用?

③举例说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下载浅论中国远古神话的英雄主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中国远古神话的英雄主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神话人物名字

    古神表 上古神话诸神: 混沌天神–较正式的说法,盘古为开天辟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传说中,混沌早于盘古而生。 盘古氏-又称元始天王,一名,浮黎元始天尊。 创世神: 天吴、毕方、据比、......

    中国神话体系(5篇材料)

    上古神话诸神 混沌天神(较正式的说法,盘古为开天辟地之始神,但仍有部分传说中,混沌早于盘古而生) 盘古氏(元始天王,浮黎元始天尊) 创世神 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女娲 三......

    中国神话 读书教案

    阅读方法指导课 中国神话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领略独具魅力的神话天地 2、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拓视野,启迪智慧。 3、感受远古人类呼唤光......

    中国神话与抗争精神

    中国神话与抗争精神 转发:哈佛果然是世界一等一大学,就教授解读咱们国家关于信仰问题的论调,实在是太有深度。 哈佛教授: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一个民族特征,却让他们屹立至今。......

    中国神话中的民族精神

    神话中的中国精神 0引言 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神话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当我们把神......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比较研究(合集)

    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比较研究 吴恺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①摘要:神话是一种原始文化积淀,是各个民族在发韧时期的精神遗存。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作为两个伟......

    浅谈中国上古神话的演变(定稿)

    浅谈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摘要]神话是上古先民的重要作品,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古代神话也在不断的演变,其间出现几种值得注意的趋势:由于部族融合而出现的系统化倾向,包括追求......

    古代神话精神与中国2008

    古代神话精神与中国2008 班级:网传082姓名:王紫薇 内容摘要: 2008年是属于中国的,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太多,不论喜悦或悲伤,我们都没有让世界失望。回想中华五千年浩浩汤汤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