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操的英雄主义形象
论曹操的英雄形象
姓名:
提要:在中国历史上,能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者,曹操是空前绝后的一人。可是提起曹操,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数落他的种种不是。其实,撇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我们结合《三国志》以及几种比较权威的点评本,以纯客观的历史视角审视曾经近两千年前彪炳神州大地的曹操,我们会发现这位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迥然不同。关键词: 曹操;历史真实;英雄形象;奸雄
Abstract: In Chinese history, Cao Cao was the only man who could be called as a statesman, a military strategist and a writer at the same time.But when people talk about Cao Cao, they will invariably think of the saying “the capable ministering in the peace times, the crafty hero in the trouble times”, and criticized him about his faults.In fact, if we put aside the historical novel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combine Three Kingdoms and several authority comments, and have a purely objective look at Cao Cao, who ran across China's earth two thousand years ago, we will find Cao Cao, the historical figure,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his literature character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Key words: Cao Cao;historical reality;the image of heroism;a crafty hero
曹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历史人物,还有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中国广大普通老百姓当中,都是以一个奸臣的身份出现的。而历来也只有骂他的人多,喜欢、称赞他的人少,或者为他翻案的人也比较少。然而,我们就撇开自己的主观意念,以一种纯粹的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曹操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曹操并不是那个在戏台上只以白脸现身的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一个人物,而这个人物还有一些我们所忘记的历史功绩,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为曹操翻案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比较出名的是郭沫若先生为曹操翻案所作出的努力。本篇论文也将从几个部分来分析曹操的英雄主义形象。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物,而大家对于曹操也有相当深的了解,在此,我就不多介绍曹操。首先,我们看看在大家所熟知的《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是怎样一个形象。
一、《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经历了由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到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从南北朝刘宋年间的裴松之《三国演义》注解,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迂回曲折的过程,而小说中的著名主人公之一曹操的为人和历史地位也随着小说的不断演变而几荣几衰。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曾说他“假忠欺世”,“万古贼奸”;毛宗岗更斥之为“一生奸伪,如鬼如蜮”,“是千古第一奸雄”。《三国志演义》确实写了不少曹操的急、暴、谲,诸如:故杀吕伯奢,兴兵报父仇,借头压军心,忌恨杀杨修,多疑杀华佗等,以及为称魏公、魏王而杀荀攸、荀攸、崔琰、伏皇后、伏完、穆顺、赵俨等,并对此类欺君、诡诈、残暴、利己的言行,直言不讳地予以贬斥:“此是曹操奸雄处”,“此是曹操平生最不是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仍然迥然不同。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奸诈多疑的典型形象。作者对他的击败吕布、扫荡袁绍、统一北方等历史功绩给予中肯的评价,书中第十八回引用郭嘉纵论曹操优于袁绍的十个方面,也都符合历史的真实,充分体现了历史小说“七实三虚”的严肃性。但出于文学形象刻画的需要和曹操形象的大致影响,小说里的曹操给人留下的终究还是敌对和可恶的印象。为了刻画这个人物典型,作者独具匠心地通过借黄祖之手杀害曾帮助自己解粮草之危、韬略满腹又恃才傲物的杨修的举动揭露他的奸诈和卑劣行径;通过描写曹操的梦中杀人以防随时的不测来表现其生性多疑、欺诈;通过借督粮官之首以平众怒定民心来渲染曹操的诡诈和残忍。特别通过描写其杀害故人吕伯奢一家,然后竟声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毒心性刻画其忘恩负义和残忍无情。
作者还通过曹魏集团的内部关系来刻画曹操对人才的迫害。文中的曹操为了罗致人才,往往不惜利诱和胁迫;对于已经到手的人才,又大抵充满猜疑和欺诈。一些谋士对曹操事业的发展殚精竭力,屡建奇功,可当他们对曹操的愿望有所忤逆时,曹操便“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不久或赐死或借他人之手杀害。似此宅心,小说中多所描绘。
但是,上述丑德恶行,并不是曹操性格描写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说,这是几百年来,人们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评价抑或想法。曹操性格元素中,事实上还存在着与欺君、诡诈、残暴、利己截然相反的另一极表现。不信请看:
十常侍专权时,“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曹操提出先正君位,然后图贼,忠义凛然,顺乎民意。董卓纵横朝廷,残害百姓。曹操先是自告奋勇冒险刺杀董卓,后又发矫诏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扶汉救民,既忠且义。破下邳俘陈宫后,曹操本有“留恋之心”,无奈陈宫愤然下楼就戮,士兵“牵之不住”,曹操只得“起身泣而送之”,并令“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吾府中恩养。怠慢者斩!”罗贯中不仅特意用小字补注后事:“后曹公养其母,嫁其女,待之甚厚”,而且热情赞颂说:“此乃曹公之德也。”关羽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关羽不辞而别,“诸将皆不平”,意欲“赶上诛之”。曹操坚持守信不追,“使归其主,以全其义”。对此,裴松之等人均认为“斯实曹氏之休美”。罗贯中也深怀同感,他把曹操“不追关公”和“不杀玄德”两件事联系起来,实事求是地评论说:“可见的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官渡破绍后,在袁绍图书中发现一束许都官员和曹军将士私通袁绍的书信。荀攸建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并“尽皆将书焚之,遂不再问”。对此,罗贯中引史官赞诗说:“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并认为这是曹操后来能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围攻冀州时,敌将发老弱残兵及妇女小孩出降,以解城中饥色。曹操知百姓欲“就食”,便让其到自己后军中去讨粮食。破城后,又下令:“河北居民遭兵军之难,尽免今年租赋。”显系恤民、爱民之举。如果把曹操作为一个军事家来考察,我们更会发现:曹操戎马生涯三十余载,虽曾有过濮阳、宛城之败,赤壁、潼关之窘,还算不上是常胜将军。但在平徐淮,战官渡,征柳城,击当阳,讨关西,算合肥,解襄、樊等大战役中,不仅表现了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深通韬略的指挥天才、从谏如流的统帅风度,而且通过驱兵百万,南征北战,为抑制汉末封建割据的恶性发展,促成由乱而治的天下一统,作出了千古不磨的历史性贡献。关于这一点,曹操自己所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决非吹嘘不实之词。
《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不管怎样,他的形象总是不大光鲜,这与作者本身所尊崇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同时,也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所谓的“正统思想”有很大的关联。受这两方面的影响,曹操成了一个奸诈的小人,而且有时间还让人产生“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的感觉,然而,历史上的曹操或者其他史书上的曹操又是怎么样的呢?
二、史书里的曹操:叱咤风云、胸怀天下
历史上未经过加工的曹操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有关历史记载,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后来成为中常侍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氏。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少机警,有权数”。
公元174年,曹操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在洛阳北部尉任上,他不畏权贵豪强,对违反禁令的一律用五色棒打死,令京城震动,豪强敛迹。在济南相任上,他罢免了八名依附权贵、贪赃枉法的县级官吏,又下令拆毁祠堂,禁绝祭祀,使济南的社会风气有所好转。迁都许昌后,曹操立即招募流亡农民,利用荒地屯田,后来又让军士屯田。曹操还大修水利,推广稻种,使中原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公元184年,曹操在东汉王朝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中起家,任骑都尉。不久升任济南相。后历任东郡太守、都尉、典军校尉等职。公元189年董卓人京后,逃回家乡陈留起兵讨伐董卓。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组建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公元196年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奉天子以令诸侯”并迁都至许昌。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间,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他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孙权和刘备联军,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曹操一生从陈留起兵到洛阳逝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50余次,消灭了袁绍、袁术、刘表、张绣、吕布等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以来军阀混战、群雄割据和生灵涂炭的局面。虽不能与秦皇汉武相比,可是能统一大半个中国,让百姓过上休养生息的生活,曹操是功不可没的。千百年来,曹操因为不是“正统”的原因而被骂为奸臣,可是,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大家所推崇的刘备是忠臣?可是刘备最后自己当了皇帝,还建立了一个帝国——蜀国;孙权是正统?孙权最后也是自己当上了皇帝。然而被大家称作奸臣的曹操,却至死也没当皇帝,只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谥号“武王”。既然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曹操是奸臣吗?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传说中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呢?我们尚不敢确论。就曹操杀吕伯奢一家这件事,使曹操背上了一个万世不得翻身的骂名。然而,我们忽略了一点,当吕伯奢家人在喊叫缚而杀之的时候,曹操和陈官怎么就没听见猪叫呢?要是听见猪叫了之后再杀吕伯奢一家,那还可以说曹操错杀好人了,但问题是没听见猪叫啊,所以,谁也说不清当时吕伯奢家人到底是要杀猪还是要杀曹操。但这段历史疑案到了罗贯中的手里,为了表现曹操狡诈多疑、忘恩负义、嗜杀成性,不但变成了吕家上下好心好意招待曹操,却被曹操杀害,还非要让吕伯奢也成了曹操的刀下鬼,临了还来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
至于小斛分粮之事,原见《三国志·曹瞒传》:‚常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日:‘如何?’主者日:‘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日:‘善。’后军中言太祖欺众,太祖谓主者日:‘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日:‘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原本是管粮官自己出的馊主意,但在罗贯中笔下,为了说明曹操诡诈阴险,作者又让曹操演出了暗中主动命令管粮官王后用小斛发军粮,然后又“借”王后的头来稳定军心的丑剧。
再如战马超,原本历史上这一仗,曹操打得酣畅淋漓,大获全胜,但在罗贯中笔下,曹操被追赶得狼狈不堪。罗贯中在这里用“割须弃袍”的仓皇逃窜来戏弄曾经叱咤风云的曹操。小说第五十八回是这样写的:‚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
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知,即扯旗角包颈而逃。‛到最后罗贯中还用了一首所谓的后人诗来羞辱曹操。“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让曹操丑态百出,更是有悖于史料。
曹操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他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从一个“洛阳北部尉”到权倾朝野的丞相,可以说,在这期间,曹操不论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地位上,都是处于高位的。那曹操又是怎样处理处在高位,但是又不被这些虚名所干扰的呢?处于高位的曹操:求贤若渴、唯才是举。赤壁之战惨败后,曹操退回北方,决计选拔人才,励精图治。在用人方面他不重个人的门第出身,而是唯才是举。曹操最重用有“治国用兵之术”之人,其次重用文人。文官郭嘉、满宠等,武官张辽、徐晃、于禁等都为曹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著名的“建安七子”与才女蔡文姬都是曹操的幕僚。
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审美情趣也和一般文人不同。他的诗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细,喜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抒发感情往往悲凉慷慨,跌宕起伏,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歌辞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历史永远都是胜利者写给失败者的,因此会有所偏差。那么,我们就从他本人的一些诗词歌赋中来了解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诗文里的曹操:忧国忧民、才华横溢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资治通鉴》引谋士荀、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百度百科:“曹操”词条)
当时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不但有经天纬地之才和一统天下的大志,而且有忧国忧民的可贵精神。反映曹操这方面思想的代表作该推其《蒿里行》中。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曹操的《蒿里
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曹操还在《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其生平之志,略无掩饰做作之笔。文中自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虽是实情,然非他人所敢言。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曹操,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我们不管是从《三国演义》、其他史书里、诗文里来看曹操,他都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个治国之才。他能将军事、文学、政治等才能聚于一身,并且在身处高位的时候不迷失方向,胜不骄,败不馁。试问,在中国历史上,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英雄气魄有多少人能出其右?而其所散发出来的英雄主义色彩也就更加鲜明。
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不仅要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估计其在各方面的价值,以确定其历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与奸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的气数。不难发现,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曹操是大不一样的,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历史功绩不言自明。经过冷静的客观思索之后,我们应该给蒙冤近两千年的曹操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昭雪。一个大英雄,并不是人们眼中的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品德高尚得像圣人、不近女色的人,而要的是那种大智大勇。英雄也是人,要从人的角度去看英雄,而不要从神的角度去看英雄。
参考文献:
[1]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2]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陈寿、裴松之.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郑中.三国那些事儿[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 [5]冯立鳌.三国风云人物正解[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6]林成西.另眼看三国[M].成都:四川出版社巴蜀书社,2007 [7]戴燕.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1 [8]李殿先.三国演义悬案解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致谢辞
全文是我大学四年最后的成果,亦是我的毕业论文,该文主要在论述曹操的英雄功绩,赞扬其英雄主义形象。由于本人知识有限,所以文章粗糙,不足在所难免。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指导老师李朝军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真诚相助,在此表示万分感谢。并祝指导老师身体安康,工作顺利。
学生:
2009年4月10日
第二篇:曹操形象
武艺高强,能力出众,深谋远虑:
侧面描写,朱俊说要破凶恶的山东群贼,必须要请曹孟德出马,不须几日就可以破贼。陈宫说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他的谋略可以让曹操插翅难飞。
陈宫说曹操诡计多端,吕布不可轻敌。正面描写:
曹操带军杀到济北,投降的人数不胜数,兵马所到之处,无不降顺,不到一百天,就已经招安了三十余万人。
曹操每次打仗都是自己亲自上马。
曹操中计围困在濮阳城中时,遇到吕布,曹操没有正面冲突,用手掩面,蒙混过关,给吕布指了错误的人。
曹操逃脱回寨后,使用将计就计的方法,假装自己死了,骗吕布出城,想生擒吕布。曹操布局捉拿黄金余党,战绩显赫。
曹操使用计谋,布局让吕布以为山中有精兵,放火烧山,但是在河边埋伏下精兵,进行突袭,并且早就收买了田氏,且宽恕了其之前的行为。山东一带,基本被曹操得去,安民修城,不在话下。
知人善用,重用人才;
正面描写:部下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震山东。招安人群中挑选精锐人士组成青州兵,其余人归农。并且在兖州招纳贤士。不论是曾经辅佐过袁绍的荀彧,还是弃官归乡的荀攸只要有才都可以重用。而且还派人去乡间寻访程昱、郭嘉等能人。
在攻打黄金余党时,曹操看重许褚的能力,用计拿下后礼待,希望他可以归顺自己,而许褚却是后来杀了李封,帮助曹操重新夺回兖州。
侧面描写:在曹操慌乱逃走时,正是夏侯惇、典韦带着援军前来救援,截住吕布,救了曹操。
陈宫用计想捉曹操,派人送假消息时,是刘晔提醒曹操陈宫多诡计,要提防,也因此救了曹操。
曹操上当后,李典、典韦冒死杀敌,两问主公何在,拼命也要救出曹操。曹操冲动想去攻打徐州时,是荀彧给了中肯的意见和计谋。
有主见,适度听取谋士意见:
在夏侯惇引荐典韦给曹操时,说典韦很厉害,曾经追着老虎过山涧。曹操观察后判断此人有勇力,但仍让其当面表演上马耍铁戟,眼见为实后,才予以官职,赠其物品,重用之。在吕布逃走时,曹操听取刘晔意见,趁胜追击,不能让吕布有喘息的机会。
重情义,爱家人:
在威震山东后,曹操派人去接自己的父亲。在父亲被杀后,为其报仇雪恨。
虽然曹操知道陈宫前来是为了劝说他,想不接待,但是由于陈宫之前对他有恩,他仍然没有忘记这份恩情,还是请他入了帐,听他说完那些话。
固执残忍,好用武力:
为父亲报仇雪恨的方法就是屠城,用武力解决。其实残害曹操父亲的是张闿,陶谦本想通过讨好曹嵩来拉拢曹操,于是派了人去保护曹嵩。一片好心最后酿成祸端,但是曹操非常固执,没有听任何人的意见,一定要杀了陶谦来为父亲报仇,而且一路上残害了许多无辜百姓,却没有去找真正的凶手算账。对于刘备得徐州一事,曹操心怀嫉妒和愤怒,不仅想杀了刘备,还要鞭陶谦的尸体,又想领兵去攻打徐州,挑起战事。
高傲自恃,好胜冲动:
陈宫就是利用了曹操好胜心强这一点,利用濮阳城中的富豪给曹操送去假消息,曹操竟然相信了,还重金奖赏送信人。
高傲的曹操没有听取李典的话,不让手下先去探路,相反还说我不亲身前往,谁肯向前?虽然勇猛,但是太过高傲,没有思考周全。
中了吕布的计谋负伤后,他将计就计,进行复仇。
侧面描写:从荀彧劝说曹操不去攻打刘备掌管的徐州中看出,荀彧认为曹操冲动攻打徐州是因小失大,舍本逐末的行为,思考不周全、
第三篇:《三国演义》曹操形象评析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案例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评析
景德镇市第七中学余秋凤
案例背景: 语文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特点,它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加大课外阅读量,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尽可能多读一些古典名著,将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文化积累,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尤其需要教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案例描述:这是一次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在学生课外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之后,教师针对小说特点,组织学生开展的一次三国人物形象分析活动课,采取了以下教学步骤和方法:
一、课前【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导入【多媒体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画面,小声播放此段音乐】
教师讲述: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适合中学生课外阅读、鉴赏。上学期,我们布置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同学们作了大量笔记,写了多篇读后感。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三国”中的人物,同时也检验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效果。《三国演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细致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这节课,我们对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展开讨论。
这个人物,有的说他是英雄,有的他是奸雄,他是谁?(曹操)
【多媒体显示:曹操画像。是英雄?是奸雄?】
下面,我们用辩论的形式来讨论。
三、辩论会
讲述:在我左边四位是正方,辩题是;曹操是英雄?在我右边四位是反方,辩题是,曹操是奸雄?在我对面第一行中间五位是评委辩论现在开始。
攻辨
1、正反方一辩各自亮出自己的论题。
2、正反方二、三辩互相驳斥对方的论点、论据。
3、正反方一辩辩论情况作小结
(二)自由辩
1、正反方辩论
下面同学有什么看法?
2、观众参与辩论。
3、正反方四辩各自总结陈词。
下面由评委代表点评。
四、总结归纳
1、讲述:谢谢辩手们的精彩辩论,谢谢评委的准确评价。曹操是英雄?是奸雄?这是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话题。刚才,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辩。现在,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请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两个片段。
【多媒体显示:“横槊赋诗”和“梦中杀人”片段】
2、从同学们的辩论和电视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性格复杂,形象多样的人。
3、请同学们根据辩论、小说、电视剧对曹操作一下总的评价。注意大屏幕的提示。
【多媒体显示: 如下#######################################
奸雄
政治:玩弄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
道德:不忠不义田猎事件错杀吕伯奢
性格:奸诈残暴割发代罪梦中杀人
英雄
政治:施行屯田迎接献帝
军事:统一北方三分天下(《兵书接要》)
文学:建安文学新乐府诗(《观沧海》)
#######################################
4、讲述:《观沧海》不仅体现曹操文学才华,还能体现他英雄气概。请一位同学朗诵。#######################################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5、讲述:曹操奸雄也好,英雄也罢,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他功可盖世,而又胁迫天子;他托名汉相,而又实为汉贼;他大兴文学,而又残暴好杀。他就是一个如此相成又相悖的人。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就像一片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在他的身上;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后人。所以,曹操多般被人们定位为反面形象。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作出一个中肯的评价。百家讲坛易中天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对历史有贡献的两重人物,时人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为确评。要问我对曹操怎样的态度,六个字“不赞扬,很欣赏”。至此,这节课就告一段落。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品读《三国演义》,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课堂作业:齐声朗诵《三国演义》开篇词。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六、课外作业:1写篇关于这节课的心得。
2阅读古典名著《水浒传》。
案例诠释:这堂课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小说文学作品体裁通过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重点分析作品人物形象,从而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讨论、辩论的方式,遵循了组织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起到平等参与、适时点拨指导的作用。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文字、图像、声音、乐曲等结合)的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兴趣,力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案例反思:这堂课是课外阅读指导课,它的成功之处:一是注重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明确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二是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的方式,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课堂气氛活跃;三是老师注意角色的转换,以平等的参与者身份,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并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四是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营造了很好的教学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是给学生课外阅读以有计划的安排和指导,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兴趣。我们也应该明确,课外阅读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认真安排,周密计划,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从《短歌行》看曹操的英雄主义-教学教案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在文学史上,曹操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给后人留下了虽然数量不多质量质量却上乘的诗篇。他登高必赋,且多悲凉之句,诗作以慷慨悲凉之风骨见长。其中〈〈短歌行〉〉就是他的一篇代表作。〈〈短歌行〉〉集中展现出了曹操作为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一直为后人传诵不衰。曹操堪称人生的斗士。
全诗开头就有所不俗,从人生短暂、时不待我角度巧妙入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若朝露,去日苦多。”开篇就让人一震,曹操一定是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就为为全篇奠定了一种昂扬的基调。“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的忧患,是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是对人才的渴求,所以借杜康旧消愁,没想到借酒销愁愁更愁。这种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闲愁。这种愁实则是一种渴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紧接着的几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并活用了《诗经》中几个句子。引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以表明自己的一片真情,自己是一个对人生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人,自己的这片忠心何人能知晓呢?借用“呦呦鹿鸣“几句,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求,期盼人才归顺自己。经过中间巧妙的过渡,最末四句借用了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卒章显志,把自己与周公自比,再次交代了自己渴求得到人才的迫切心情,以及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他以他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广博胸襟,有容乃大,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各位贤才,还犹豫什么呢?他的忧患意识愈强,更看出他的只争朝夕,他的惜时如金,他的心情是多么地迫切。全诗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之势,此诗与他的另一首诗《观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曾记否,他荣归故里,与乡村小儿同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场面何其壮观,他是何等春风得意。但是言为心声,《大风歌》同样流露出了刘邦对人生的诸多困惑:目前人才匮乏,希望得到一些猛士即贤才来辅佐自己保住江山。另外毛泽东的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也是透视出了一种抚今追昔时而萌生的历史苍凉与困惑。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道出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无不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同样,曹操也是。只不过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
(本文发表在语文报.高中版>>2004年12月)
第五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从《短歌行》曹操的英雄主义
从《短歌行》看曹操的英雄主义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在文学史上,曹操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给后人留下了虽然数量不多质量质量却上乘的诗篇。他登高必赋,且多悲凉之句,诗作以慷慨悲凉之风骨见长。其中〈〈短歌行〉〉就是他的一篇代表作。〈〈短歌行〉〉集中展现出了曹操作为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一直为后人传诵不衰。曹操堪称人生的斗士。
全诗开头就有所不俗,从人生短暂、时不待我角度巧妙入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若朝露,去日苦多。”开篇就让人一震,曹操一定是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就为为全篇奠定了一种昂扬的基调。“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的忧患,是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是对人才的渴求,所以借杜康旧消愁,没想到借酒销愁愁更愁。这种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闲愁。这种愁实则是一种渴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紧接着的几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并活用了《诗经》中几个句子。引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以表明自己的一片真情,自己是一个对人生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人,自己的这片忠心何人能知晓呢?借用“呦呦鹿鸣“几句,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求,期盼人才归顺自己。经过中间巧妙的过渡,最末四句借用了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卒章显志,把自己与周公自比,再次交代了自己渴求得到人才的迫切心情,以及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他以他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广博胸襟,有容乃大,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各位贤才,还犹豫什么呢?他的忧患意识愈强,更看出他的只争朝夕,他的惜时如金,他的心情是多么地迫切。全诗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之势,此诗与他的另一首诗《观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曾记否,他荣归故里,与乡村小儿同唱《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场面何其壮观,他是何等春风得意。但是言为心声,《大风歌》同样流露出了刘邦对人生的诸多困惑:目前人才匮乏,希望得到一些猛士即贤才来辅佐自己保住江山。另外毛泽东的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也是透视出了一种抚今追昔时而萌生的历史苍凉与困惑。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道出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无不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同样,曹操也是。只不过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短歌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一忧“人生苦短”。东汉末年,群雄奋起,众多能人志士都想抓住时机建功立业,此时的曹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辉煌的业绩也花费了他太多的时间(曹操时年已五十四岁),况且其中又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因而他深感奋斗的艰难和时光流逝的无情。“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他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再者,在当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在壮志未酬、抱负不得伸展的文人中间颇为流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曹操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只好借“对酒当歌”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忧思。
二忧“求贤不得”。仅仅把感叹“人生苦短”作为诗歌的起点和终结,这只是一般文人的思想境界。而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把这样的慨叹只作为本诗感情发展的基点,以这种微吟低唱的形式,为下文倾吐求贤若渴的慷慨激烈的心曲打下基础。当时,各据一方的军阀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延揽人才。孙权有周瑜、鲁肃、张昭等,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即使刘表之流,手下也有一些谋士。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在曹操热烈的求贤过程中,焦虑和痛苦不时地向他袭来。让我们来听听曹操的心声吧:贤士啊,我像热恋的女子一样渴望着你的到来,我只是为了你的缘故,一直“沉吟至今”,你快快地来到我的身边吧!你到来后,我一定摆宴设乐,竭诚欢迎!可贤士啊,你就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何时才能来到我身边?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地从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三忧“功业未就”。这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求贤不得”之忧皆由它而来。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而眼前,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他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愿学大海纳百川,愿学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还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而这一宏愿还未变成真正的现实,“功业未就”的苦闷依然萦绕心头。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