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游褒禅山记高三复习案
语文高三教材复习导学案 编制时间:2016年8月8日 主编人:宋波 班级: 小组: 学生姓名: 使用时间:2016年9月1日
《游褒禅山记》 编号013 【学习目标】
1、文言词语积累
2、准确翻译句子
3、文化常识积累
【学习方法】诵读探究
一、文本梳理(解释加点词语和划线句子)
褒禅山亦谓
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而卒 ...
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
之,亦不能.
葬之;以故
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距其院东五里,所谓
华山洞者,以
其乃华山之阳
....
悔矣,其
孰
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
也!...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
道,其文漫灭,独
其....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
其传而莫
..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
音谬也。.
能名
者,何可胜
道
也哉!此所以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
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
取
之也。....然
,入之甚
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
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奇。有怠
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尽
。”...
二、文化常识
1.浮图 遂
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
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
少矣。方是时,.
2.古代对人的称呼
余之力尚足以
入,火尚足以明也。既
其出,则或
咎
(1)称姓名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直称姓名有三种情....
况,或自称,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或介绍他人,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或含轻蔑态度,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古代的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
者,亦不能至.语文高三教材复习导学案 编制时间:2016年8月8日 主编人:宋波 班级: 小组: 学生姓名: 使用时间:2016年9月1日 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2)称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
(4)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着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6)称籍贯 如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7)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8)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9)称爵名
《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10)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11)兼称
如《游褒禅山记》“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三、一次多义
1.卒
(1)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死
(2)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步兵;士兵。(3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差役;隶卒。
(4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孔雀东南飞》)终了;完结。
(5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终于;最终。
(6卒惶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通“猝”。突然;仓猝。
2.盖
①庭有枇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器物的盖子。
②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兼词,何不。
③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特指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遮盖;掩盖。
⑤力拔山兮气盖世。(《垓下之战》)胜过;超过。
⑥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表下而说的话带推测性,相当于“推想”、“大概”。⑦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原来”、“大概因为” ⑧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何;怎么。
3.以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用,使用。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做。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认为。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因为 ⑤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表修饰关系
⑥ 余之力尚足以入(《游褒禅山记》)
表目的关系,来,用来 ⑦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表并列关系
⑧由山以上五六里(《游褒禅山记》)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⑨引以为流觞曲水(《游褒禅山记》)
把,用
⑩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第二篇:游褒禅山记简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当涂一中 张金凤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注意朗读节奏。
2、学习本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3、联系生活,认识治学处事需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手法。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治学处事中必不可少的“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点拨教学法 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王安石求“生花笔”的故事导入。
(二)预习交流
1、王安石其人
2、说“记”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读第1、2段,学生读第3、4段。读前,正音、句读。读后,结合学生预习情况,解决疑难字词句。(多媒体展示)
2、学生自主朗读,思考:(多媒体展示)
1)作者游褒禅山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说一说游览路线图。2)作者有哪些经历?
3)这些经历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悟? 教学预设:
路线:禅院 —— 仆碑 —— 前洞 —— 后洞
经历 感悟
山名、别名 —— 仆道、音谬—— 深思慎取 前洞、后洞 —— 游后洞 —— 尽志无悔
记叙 —— 议论
(四)合作探究
1、指名学生读1、2段,其他学生评点。(注意引导学生从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来评,体会叙述性语言的特点)
2、出示幻灯片,找出与议论部分相对应的叙述句来。(见幻灯片展示)
3、指名学生读3、4段,其他学生评点。(注意引导学生从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来评,体会议论性语言的特点)
4、出示幻灯片,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语言。明确: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5、师生共同探讨作者游山的心得。(即“尽志”“深思”“慎取”之间的联系)
(五)拓展深思
讨论:对于作者游山的心得,你有何启示?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一谈。(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六)课堂小结
褒禅山,王安石游出至理; 求学路,今少年尽显奇志。
(七)作业设计
1、借鉴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游记,在班上交流。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可将此作为本周周记主题。
(八)板书设计
见
(三)
第三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问题化生态课堂”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疏通全文,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
2.学习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作者有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2.在合作探究中体会文中蕴含丰富的哲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尽吾志”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突破】
1.掌握叙事与议论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尽吾志”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设计:
【设计类型】“生态课堂”完整型教学设计 【设计特点】
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
课堂环节三层级六步骤:三层级为读通、读懂、读好。六步骤为自主预习、激趣导入、主题学习或《学案》(问题)导学、分组探究、成果展示、迁移应用。
“生态课堂”教学设计适用于各种文体,特别适用于经典美文。一般文章可根据教学内容、时间和进度对三个层级六个步骤进行变通处理。
【设计说明】
在古诗词教学中,以诵读为主,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难度不大。要求教师按照“生态课堂”理念,结合注释,读懂文章,以鉴赏为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品味,在问题中学,在学中会提问,将古诗文上成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与鉴赏诗歌艺术美相结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态课堂”。
【教学策略】
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课时计划:
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全文,疏通大意,积累文言知识;第二课时分析写作方法,弄清“志”、“力”、“物”的含义,体会作者文章的中心思想“尽吾志”。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学习层级:读通
第一步:自主预习(课前完成问题化预习)活动
一、夯实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字词注音
重点字:庐冢(zhǒng 仆道(pū)好游者(hào)........)............... 萧君圭(guī)夫夷以近(fú)舍于其址(sh.......................è).. 王回深父(fǔ)有穴窈然(yǎo ................).2.阅读作者简介,为了知人论世,你能搜集一点作者的轶闻趣事吗?(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新党领袖。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问世。
(2)轶闻趣事 “害”爹挨雨淋
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那你不算聪明。”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3.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及时、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
活动
二、自读课文,完成问题 1.你画出哪些自己喜欢的句子?
2.根据全文的描写,叙述游历的路线图。
(带着预习,进入第二层级)二.第二学习层级:读懂
第二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活动
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完成问题 1.再读课文,能否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游山经过。第二部分(3——4):游山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结尾,补叙同游者名字。
2.文章的三部分分别采用何种表达方式?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记叙,第二部分是议论。
活动
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
(1)第2段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段略写前洞,较详细了后洞的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运用了对比手法,前洞的平旷和后动的对比,前洞“记游者甚多”与后动“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余所致之浅”与“好游者所致”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对比。
(2)第四段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3)第五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五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文章的时间,并署名。这是古代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使行文简洁,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理论上的说服力。
(在读“懂”基础上,生成问题,进入第三层级)
三.第三学习层级:读好
第三步:合作探究(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一:学生生成探究问题。
1、在上面的学习中,你发现问题了吗?请写出来,交给小组长
2、学习小组确定采用的探究问题是什么?将你的想法与大家探讨。
活动二:教师补充探究问题 1.分析志、物、力的含义?
(志)是志气,即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灯塔的指引,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力)是精力,即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物)是物质条件,即照亮人类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路。
2.这三个条件的关系?
第一层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而力不足者,也不能至也。”这段话,作者从游山的经历而体会出,欲达目的必须“有志”,而“非有志不能至也”。同时,还强调有了志,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力”。
第二层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作者通过第一个层次的叙述,进而从反面进行了逻辑推理,认为有力、有物而无志,其结果已为实践证明;那么,有志而力不足,物不备呢?结论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强调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志、力、物”三者是缺一不可的。第三层次:“然力足以至焉”却不能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作者分析了志与力的关系,志是意志,力是精力,两者共同存在于主体之中,但志起着主导作用。同样,以“不能至”,来阐明有力而志不坚,旁人会讥笑,在己会后悔;尽志而力不足,在己既无悔,人亦未能主讥。之所以,作者提醒人们,要争取理想的实现,就必须坚定志向,尽力而为。只有“志”、“力”、“物”三者合一,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成功的希望。
第四步:迁移应用 赏析苏轼《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第四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记是一种文体,‚记‛实为杂记,有许多文章因事因感而发,或叙或议,或抒情或说明,不拘一格,不便归类,于是称为‚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等。
2、学生疏通字词,教师补充:
庐冢(lú zhǒng、卒(zú)、仆(pū)
独其为文犹可识(shí)
瑰(guī)怪、褒禅(bāo chán)山、窈(yǎo)然
咎(jiù)、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庐陵箫君圭(gūi)君玉
余弟安国平父(fǔ)
3、学生自读,并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记游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三、研读第一、二段
(一)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
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明确: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碑文)
(二)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第二课时
四、研读第三四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 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4、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
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二)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五、讲析第五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问题讨论。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
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第五篇:《游褒禅山记》复习教案
《游褒禅山记》复习教案(教师版)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 1.道(1)名词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②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④伐无道,诛暴秦。道义。⑤于是废先王之道。思想,学说 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规律 ⑦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2)动词
①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②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③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④故园谁道有书来? 料想。⑤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⑥不如小决(决口),使道。通“导“疏导。2.盖(1)名词
①合盖隆起,形似酒尊。盖子。②今已亭亭如盖矣。伞。(2)动词
①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遮盖。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压倒。(3)副词
①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盖世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原因是。
②盖余所在,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表推测性判断。(4)语气词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用在句首,不译。(5)疑问代词
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怎么。3.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4.乃(1)代词
①今欲发之,乃肯而从我乎? 你,你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你的。
(2)副词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表承接,就,便,即。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表时间间隔之长,才,再。③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表范围,只,仅仅。
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表意外,竟然,却。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相当于“是”。(3)连词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表承接,于是,就。
③老臣今日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表转折,却,反而。5.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代慧空禅院)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代游客)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6.“其”字用法归纳:(1)代词 ①.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秦王恐其破璧。(他)
第一人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②指示代词
则或咎其欲出者(那,那些)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中的)(2)副词
①表商量,命令,祈使等语气 吾其还也,亦去之(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应当,一定)
②表揣测语气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③表反问语气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3)连词 ①.表选择
其信然耶?其梦耶?(是„„还是„„)②.表假设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如果)(4)音节助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义,不译)
四、词类活用
1.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3.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5.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7.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9.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11.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13.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五、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判断句,“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判断句)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断句)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5.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结构后置)6.有穴窈然。(定语后置)
7.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省宾语)8.有碑仆(于)道(省略句,省介词)六.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巩固练习】下面一段话用了12个“其”字,试翻译并分析“其”字的用法。
狐谓狼曰:“羊肉其⑴鲜乎!君其⑵有意,叼其⑶一而啖之,得饱其⑷口福。”狼曰:“其⑸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⑹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⑺无闻邪,其⑻畏主人邪?及其⑼嬉逐,愿为一雪其⑽耻。君其⑾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⑿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参考答案】:
⑴表测度,大概 ⑵表假设,如果 ⑶指示代词,其中 ⑷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⑸加强疑问语气,又 ⑹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⑺⑻两个并用,表选择,是……还是 ⑼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⑽指示代词,那种 ⑾表期望、要求,可 ⑿表反问,难道
【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很鲜美啊。如果你有意品尝,不如叼一只(羊)吃吃,饱饱口福。”狼说:“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呢?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嬉戏(于外)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一雪前耻。你一定要答应我。”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还怕找不到罪名吗?”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
【综合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阳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状。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里服其不校 校:计较。
B.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躬:自身。
C.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化:风俗人心的变化。
D.其性度如此 度:推测。
提示:D、应为气量,胸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故吾惧其死也 ②昔其用武而不终也 B.①认者得牛而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提示:D、项结构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A项,①人称代词,表单数,相当于“他”;②人称代词,表复数,相当于“他们”。B项,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C项,①用在动 词“刑罪”之前,构成“所”字结构;②表示被动。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宽行为宽厚仁慈的一组是()
①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②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③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④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⑤宽须臾遣人视奴
⑥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提示:C、①表现其温和,②表现其以德为政的主张,④表现其一心为政。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宽为人宽厚,他不仅没有责罚那个失牛的人,反而加以宽慰,这使得他在州里赢得了声誉。
B.刘宽历任郡守,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属吏有错,他只是象征性地施刑以示羞辱,从不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则归功于下属。
C.刘宽以德为政。他巡视属县时,对老年人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
D.刘宽性情温和慈爱。夫人在早晨会客时让侍女故意以肉汤污其官服以试其会不会发怒,但刘宽不但神情自若,反而关心侍女烫伤了没有。
提示:D、项应是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刘宽什么也没说,卸下驾车的牛交给丢牛的人,自己步行而归。
(2)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给我,为什么还道歉呢?
【译文】:
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父亲刘崎,在汉顺帝时担任司徒。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交给了他然后自己步行回家。过了一会,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么样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延熹八年,朝延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太守。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属吏犯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终归不对之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推让给下属。有时出现了灾异,则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中,看见老年人就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灵帝很爱好学术文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灵帝很重视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隔了好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客人忍不住,骂说:“畜生。”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定会自杀。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官服。侍女匆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缓缓地对侍女说:“汤烫伤你的手了吗?”
他的性情气度如此温和慈爱。国内的人都称他是长者。
《游褒禅山记》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新)
【素材清单】 《游褒禅山记》通过记叙一次未能尽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
学问上要“深思慎取”。【写作素材】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 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游褒禅山记》告诉了我们四个道理:第一,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较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世、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第二,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王安石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
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个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因盲从而后悔。第三,志、力、物
三者,可以说是我们成功的三大要素。有远大的志向,还得有真才实学,最好还能获
得某些帮助,或者良好机遇。第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3、荆公生当大宋时,少年遍习百家词。意气英姿龙门跃,但念经国利民事。鄞县山川熟自胸,起堰浚河不自恃。常平惠农百姓喜,兴学劝桑有妙治。最恨兼并与贪吏,访民问灾多愤驰。累忧社稷贫与弱,万言上书显奇智。天变人言不足畏,变法图强有慧思。新法恢恢宏略出,万机日理难解衣。开宗立说兴新学,除却浮华存
精实。文章质朴尚有物,唯求实用能补世。心地高洁能撑船,胸襟豁达拯苏子。唐宋八家居其一,千古一相王安石!(《荆公颂》)【素材激活】
王安石,伟大的改革家
“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的王安石是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人物。自北宋以来,褒之者少,而毁之者却是全面开花、随处可见,几百年内,无论是在官方的“正史”,还是在民间的小说、戏曲中,王安石的各个方面,从学问到做官,从私人生活到道德品行,无不被人垢病。
但是尘埃掩不住真金,浮云遮不住星泽,真正的智者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发出了夺目的光芒。他之所以被诟病,因为他是改革者;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面对种种非难,他抱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坚定信念,在那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爆响了一个惊雷。这惊雷,绵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无改革社会便不能进步,要改革必冒风险。是安于现状、安于落后;还是冒险而进,求得发展,这,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们已作出回答:已带领国人领略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尽志无悔” “不要盲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自信” “敢于坚持自己的主见”“深思慎取”“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等内容相关的写作话题中。
如:角度一:阐述与“志向”“毅力”“精神”“信念”相关的话题。大千世界,浩浩尘宇,庸碌度过一生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久经磨炼、矢志不渝,最终达到光辉顶点的也大有人在。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其中的差别呢?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他们立志的高与低、远与近。
角度二:阐述与“认识自我”“个性”“独立思考”等相关的话题。事业的成功,不仅需要立志和一定的客观条件,同时还需要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独立思考的精神。王安石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不能“随以止”,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当然,独立思考是以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条件的全面把握为基础的。
【运用范例】
1、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全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大多数人会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这亲背离成功而去。而那些“不怠”的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终点站。(摘自《志当存高远》)
2、我也用微博。但我有一个癖好,只看,不点“分享”;只写,不愿“引用”。
有微博好友问为何?
答:拒绝平庸。
诚然,段子玲珑,资讯新鲜,图片醒目,视频抢眼。但在我看来,却只是下酒菜而已。诗歌才如酒,警句方如肉,然酒肉穿肠过,心中留的,惟有发于心、慨而慷的个人真情和思维火花。若忙于人云亦云,则落入俗套,辜负了微博本身为人们提供拒绝平庸的平台之妙用。
拒绝平庸,是不甘于平凡、不沦于庸常。少年时读《东坡题跋》,读到苏轼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写:“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不禁抚掌而叹: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若苏轼真仿效退之写篇序,再出色恐怕也未必如韩文之精妙,湮没于千千万万的仿作中,未免落了下乘。不似今日,以“不若且放”之豁达留名千古,有力地评击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之定论,岂是凡俗能及!
拒绝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缘故。姑且仍拿苏轼举个例子,虽放下仿韩文之举,但从未放弃过生死意义的探索。其前后两篇《赤壁赋》,以人生代谢之深刻大问,展纵横古今之思辨大美。未必可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至少成一家之言矣。行文此处,我不禁想起那个弃传统而坦荡独行的林纾,以《韩柳文章研究法》而闻名,更以此诗而著名:“平生不入三王家,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苦攻学名家!”走出自我之路,是坚信“宁有种乎”,是自信“英雄不问出身”,只问是否跳出俗套,立为民生,言为心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多在险远,而人迹之所罕到焉。”我深以为然。太多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千遍的鸡肋,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拒绝平庸,踏出自我之路。
拒绝平庸而甘于平凡,这不是修辞的问题,而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