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为当前基础教育注入了一股活力,也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主要从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三方面着手,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和做法进行阐述,以探讨和思考符合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改革从一开始,便以贴近时代气息的目标理念倍受人们的关注。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故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给基础教育带来新的生命活力的同时,也因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一致的理念,如关注学生的发展性、重视课堂的开放性、形成师生的合作观等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契机,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广阔平台。
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同心理健康教育一样,关注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自己;新课程重视课堂的开放性,提出了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强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因此,强化“学生适应性”与“学生的自我体验”,主张实行具有拓展意义的开放性课堂模式;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注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反对传统的“师授生受”的简单化教学关系,主张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一样,新课程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要让不同类型、不同状况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促进自身良好个性的形成等等。因此,我认为这些相一致的目标理念使得新课程改革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作为一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新课改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根据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教育实践,下面我来谈谈开展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氛围,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
1、创造能使师生心情舒畅、心理健康的环境条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创造能使学生心情舒畅、心理健康的环境条件,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努力实现校园的“三化”(绿化、美化、净化)和“三性”(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并通过黑板报、宣传窗的布置,校园音乐的播放等,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学校师生行走、生活其间便能感觉到学校的浓浓气息。
2、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各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创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班队会、专题讲座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另外,要因地制宜,定期办好心理健康专栏,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电教设备向全体师生经常性地进行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师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3、抓好“四风”建设。
抓好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建立“心理健康”平台,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高峰期,他们在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承受挫折方面能力明显较差,在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心理健康”的平台,使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健康成长。如何建立“心理健康”橱窗,将每次活动中记录学生或班级超越自我的精彩照片展示出来,时刻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上发展。还可以在每个班级开设“知心姐姐信箱”,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苦闷和不如意,用书信的形式写给“知心姐姐”,再由班主任归纳整理提炼出普遍性问题对症解决。还可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由心理辅导教师做个别辅导,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5、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建立家校沟通渠道,优化家教“心育”环境。学校要努力构建家校“心育”良好环境,实施学校、家庭同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愉快的家庭环境。在家校沟通联系过程中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并与家长配合,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良好的情绪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同过家教知识的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使家长和教师目标一致,达成共识,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合力。
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
新课程理念最终目标落实于学生身上,而实现这种落实的关键则是教师。教师是新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理念是行动的灵魂。任何一种理念要被接纳并转化成行动,都需要一个融合过程。新课程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是一场对现行教育体制所进行的翻天覆地的变革。没有专家的理论探讨,新课程改革无法获得充足的理论依据。缺乏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与实践,新课程改革同样无法达成真正的改革目的。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如何缩短理念与实践的距离,使其先进理念化为实际行动,这不应只是专家的任务,同样需要发动广大一线教师,不仅需要他们的热情参与与执行,更需要他们的主动研究与探讨。新课程改革必须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实施,以实践促进理论的完善。
因此,各级领导要落实心育工作,必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这当中,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
1、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缺乏认识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因此,我们应重视教师的心理素质培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教育,让广大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理论和方法,从而在各自的工作中能自觉实施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意保持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避免由于教师原因而引发的“师源性”心理问题及其负面效应的产生。对全体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目的在于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同时还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力量得到整合,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再是孤军作战,从而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功能并避免产生教育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更能有效杜绝课堂上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
全体教师的心理教育,可以从领导及教师两个层面进行。从领导层面上看,首先,学校领导应进一步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国外许多研究发现,学校领导的帮助与支持是教师社会支持系统中很重要的部分,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的支持与关心能够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次,领导应完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学校领导应改善教师评价体系,重拾教师评价的诊断功能与改进功能,重视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积极性的反馈,以促进教师的成长。
而从教师层面来说,要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教师同样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学。教师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不断深化对新课程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理解,提高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二是集训。教育行政部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学校都必须十分重视对教师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至少要使每个教师都具有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最基本的操作能力,从而保证与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从教人员具备较强的心理健康理论素养和辅导理论。比如美国,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大学文凭和教师合格证书,要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系统学过有关的心理学课程。而在我国却远非如此。在我们目前的心理教育工作队伍中,科班出身的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大多数是兼职,他们大多是担任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或者是较有经验的班主任,或者是学校的校医等等。有些心理教育工作者既没有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达不到应有的实效。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思想性和技术性都很强,有着自身独特的原则、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因而,对于从业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要求都比较高。所以,第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素养问题。
对现有教师,包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及新课程培训,与从高校专业领域人才的引进相结合,不断地提高师资队伍的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能力,从而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过程中的师资问题。
三、学科教学中广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有序性
1、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对各年级的小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内容对学生加以培养:低年级学生注重养成教育的培养;中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克服自卑心的教育;高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自强心等。同时,要做好各年级的衔接,使学生的心理逐步平稳地循序渐进地向健康的方面发展。
2、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3、创设民主、竞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锻炼。
在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民主、竞争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机会,使学生各抒己见。鼓励争论,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等,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凸显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准则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可能性。二者都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强调教育面对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重视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意志的培养,关心学生对所处生活学习环境的适应。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需要学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更需要全体教师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
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新课程改革,是关注我们每一代孩子的成长,是关注我们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兴旺。为此,我们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三篇:浅谈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浅谈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而大学生则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沉重的使命,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的来源有很多方面,比如个人压力、家庭压力以及国家发展的压力。正是因为如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是教育界非常重视的内容。同国外相比,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还较为落后,在实践中,未能够起到很好在理论指导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入手分析,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简要阐述,并为完善其教育途径提出笔者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心理健康一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有着明显的特色。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一般的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其具有基础性、复杂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以及在生活中对自身心理健康内控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顾名思义,同大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大学生为出发点,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具体目标。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主要运用到的知识是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并结合其他学科理论,通过大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完善对应的心理调节功能,使得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越来越完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建设不够完善,目前仍然没有出台相关具有操作性的规范。如有的大学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但是这些机构没有完善的设备也没有规范性的领导组织与领导章程,在工作过程中常常无法可依。又如,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很多大学都是以心理咨询室作为主要教育场所,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其次,由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时期比较晚,到目前为止,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逐渐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毕竟时间比较短,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从研究的人才来看,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由于时间不够,各大高校还不能够培养出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现行队伍中的人才表现为学历较低、专业性以及职业性不足。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范围还不是很广。
最后,应试教育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以及发展,很多时候产生的负面的效果,同样也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困境。一直以来,成绩都是我国衡量大学生的重要标准,学生在追求成绩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认识偏差,认为只有好成绩才能够带来好就业。在大学生活的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自己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大学内虽然已经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没有充分重视,往往流于形式,大学生很难从这些课程上,学到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不用说对心理健康技能的掌握与内化。
三、新形势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加强宣传,使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学生了解。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针对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更为专业的知识与人员,因此,其在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更加具有优势。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发挥起作用,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由于学生心理知识的缺乏,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功能与作用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需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比如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室等,要使这些机构能够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应当进行大力宣传。大学生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将会对这些机构有着一定的信赖感,也更加愿意接受心理辅导。根据相关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调查资料显示,有些学校里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机构有所了解的大学生人数不到百分之五十。因此,学校应当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比如积极利用学校的传媒以及心理教育课程,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也可以在校园论坛上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宣传。从而创造出较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促进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不同于私人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等,其有两个很明显的特性,一是趣味性,二是开放性,这两种特性都十分受大学生的欢迎。同时心理讲座还有深入浅出的特点,在心理讲座上,老师将较为深奥、难以理解的心理知识,通过较为浅显的语言表示出来,在这种氛围之下,大学生对心理知识更加具有接纳性,更加愿意去思考与面对自己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心理知识达到了内化的效果,使得学生在处理心理问题上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增强。因此,学校应当多举办相关的心理健康讲座,为广大的大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创造一个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符晓航,符晓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0(20)
[2] 刘建中.近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综述[J].职业时空.2009(10).[3] 裴学进,王雄杰,周瑶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启迪[J].中国高教研究.2009(09).[4] 易雪媛.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08).[5] 毕爱红,何慧星,杨卫华.试析“平行渗透”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6] 房超,王艳.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7] 肖燕,左文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效应[J].教学与管理.2010(36).[8] 吕伟红.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心理咨询[J].学习与探索.2010(06).[9] 朱忠发.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9).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精选)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
关于高考这件话题,老师们是逢会必说啊。这次也不例外。平克虹老师从高考的历史背景,题型等做了详细的分析,我对其中三点感触最深:
1,如果让谁学不好英语,就让他天天做题。这好像是一个笑话,可最符合我们高中的现状。老师忙着选题,出题。学生忙着做题,总结。英语原有的乐趣都在一张张的卷子中流失了。这一点在做阅读理解时特别明显。明明文章很幽默,可学生读下来面无表情,甚至没有题的阅读材料他们都不感兴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2.高考无听力。这个问题我们河北省的师生真是深有体会。首先领导们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不愿意考听力有两个原因:第一,考听力对农村的考生不利,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条件建语音室,这的确是个事实。可是每个学校总得有条件给老师发个录音机吧。他们不知道高考不考听力其实是剥夺了学生听听力的机会。这使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到了大学的四六级考试听力都占到了35%。第二,考听力容易出事。其实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定风险的。举例来说每年的高考都有人作弊,甚至还出现过大规模有组织作弊的情况,那高考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取消啊。只要我们精心准备,把风险降到最低,尽力而为就行了,不能因为害怕而不去做。
3.英语考试以及平时的英语教学我们都要注意强调应用,注重交际,突出语篇。这在高考的命题原则中就可以看出来。高考语言类考试的命题原则是:1,高考试卷中知识性题目的难度有所减低 2.写作能力要求适度提高,书面表达能力部分评分标准变化。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
牛
莹
(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入手,对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推动高师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支持。
[关键词]高师教育 创新 课程结构调整 教学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
从2001年起,我国进入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期。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接着教育部又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上下都开始了新课程的改革。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前几次课改所不能企及的,此次课改不但对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知道,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高水平的师范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摇篮的各级各类高等师范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积极配合、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切实符合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师资,主动地推动和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反思我们高师院校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不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方面。这些方面如果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势必会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产生不良的影响,有的甚至会阻碍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基础教 [作者简介]牛莹(1982—),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课程与教学论0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有必要对高
师院校进行改革。
(一)高师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的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人才,这要求高师院校要以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为己任,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形成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整堂课由教师包讲、满堂灌,生怕漏掉一点重要的内容。这种只重知识的教学忽视能力培养的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培养,教育出了一大批死记硬背的教师,再由这批没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去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更新教学观念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高师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有创新精神的未来教师,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师队伍,高校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要重视师范生自身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要克服传统的师生观的影响,把学生看作是不断发展的能动的人,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师院校教师还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把自己由原来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多授学生以“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高校教师自身应该了解和关心国际教育改革动态,掌握国际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鼓励师范生主动接触教育科研的前沿领域,对教育改革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和形成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创设条件。
(二)高师院校要努力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本次基础教育改革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思想,对中小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极大的改革和调整,其中在高考内容改革中增加综合能力测试题与设置综合能力考试科目和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开设综合课程,突出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走向综合化的趋势。这一改革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照顾到学生发展和终生学习的要求,使课程体现出较好的均衡性、综合性及选择性。中小学综合课程和设立,强调了知识的整合和联系,培养了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评。但是作为专门培养合格基础教育改革师资的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一直没有切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一直是按学科分类设置的,师范生是按学科专业来学习,片面强调对所学专业领域知识全面精深的掌握,片面的割裂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还有的学校文科专业的学生直接不用进行理科知识的学习,从而人为的造成了各个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状况,完全忽视了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我国师范教育增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担任一门学科知识的传授,使得中小学综合课程师资严重短缺,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教师的需要,高师院校应该拓宽课程设置的范围,增加综合课程师资历的培养。在保证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之外,高师院校可以多开设一些通识课程,使文科学生可以学习理科知识,理科学生也可以吸收文科知识,文理相互渗透,并积极开设一些具有综合性的跨学科的课程和专题,提高师范生综合学习和运用的能力。20世纪中叶,教师专业化运动在西方兴起。正如西方教育家们所强调的:“教师同医生、律师一样,也是一种专门职业,要胜任这门职业,就得有一种严格的科学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训练,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方面的‘临床专家’,能像医生那样‘分析’、‘诊断’、‘开处方’,能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
(三)高师院校要加强师范生的专
业素养
教师专业化正在成为国际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高师院校普遍存在重文化学科的专业训练,轻教育专业训练的倾向。所以加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在我国高师院校改革中就成为一个迫切而关键的任务。我国的师范教育普遍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训练和掌握,而忽视对教育素质的训练。这体现在:首先,我国高师院校开设的教育课程十分单一。在大多数高师院校,有关教育方面的课程只有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教法,个别学校开设了微格训练。相对于专业课门类来说,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当小,课时也相对少很多,由于课时少,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课程也是师范生最不重视的。综合大学与师范大学业相比,差别就在于没有设立这几门教育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不适合教师的职业要求。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固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拥有基本的专业素养,能够胜任教师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喜欢的老师大多是同时具有丰富知识底蕴和娴熟的教学技巧的老师,那种“茶壶里煮饺子”式的教师绝不可能胜任教师的职业要求,更谈不上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以,增强与教师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课时和门类,实现师范生的专业化培养应当成为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
其次,我国高师院校师范生实习的时间过短。教师与医生都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职业,但比较而言,医学院学生的职业训练与所获得的职业经验比师范生多得多,从适应岗位和角度来说,医学院的学生比师范生更早地进入角色,原因就在于我国师范生实习时间过短。在我国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时间大约是4—8周左右,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15周,法国27周相比,真是少得可怜了。再由于实习的时间少,实习任务相对较重,对于师范生来说,在短短几周内完成教育见习、实习、班主任工作、教育调研这些项目,时间十分紧迫,所有的项目只能浅尝辄止,不可能娴熟地掌握,更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行过教育实习,这样,师范生与正式教师之间就存在相当大的隔离,造成很多师范生在工作一两年后还不能进入角色,不能用胜任教师这个职业。所以高师院校应当重视教育实习这个环节,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与管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养。
(四)高师院校应当加强师范生的现代化教育意识和实际操作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在教育中运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
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这对传统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也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师必须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和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师范院校应当成为教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前锋,而实际中,高师院校比起中小学来说,是最不重视多媒体教学的。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还是采用“教案、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这其中,不乏有经济投入的问题但更多的是高校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去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多媒体和网络在教学的中的运用,可以增加课时含量、提高课时效率,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高师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点,引入CAI课件教育手段,鼓励教师和师范生应用多媒体教材进行教学,提高高校教师和师范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高师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必须加大力度进行自身的改革,挨把握住未来教育的趋势和动向,加快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日益加快的步伐,为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做出贡献。
1. 2. 3. 4.
[参 考 文 献]
唐海海.师范院校,你有足够的准备吗?——基教改革期待新型教师[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姜永杰.新世纪高师培养模式初谈[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林正范,徐丽华.创新型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与高师课程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李永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更新教学观念与方式方法[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